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2024-09-09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精选12篇)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篇1

在阅读活动中, 安静、舒适的环境, 轻松愉快的氛围, 丰富多样的材料, 是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促使幼儿自主阅读的有效保障。而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方面起着更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早期阅读教学中, 良好的阅读氛围主要表现在:幼儿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常规;阅读活动中幼儿喜欢并能自主阅读;师幼间关系融洽, 教师和幼儿之间有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一、教给幼儿正确阅读的方法, 形成良好的阅读常规。

(一) 教给幼儿的正确阅读方法

1. 教幼儿认识图书的结构, 知道书的封面、封底。

例如, 把书比成一间小房子, 书的封面是前门, 书的封底是后门, 小房子里面有很多好看的图画和好听的故事, 幼儿要想看里面的图画就要打开前门进去, 出来的时候要把后门关好。

2. 教幼儿懂得翻书时要按照顺序翻, 从前向后一页一页地翻, 先看左边页面, 再看右边页面。

看完一页后要翻过去, 翻书时要轻轻地拿着书的一角, 慢慢地翻, 不要撕坏图书。

3. 让幼儿知道看懂一页以后再看下一页。

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画面, 边看边想, 慢慢理解每幅画面的含义, 久而久之, 幼儿就会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从而真正走入图书世界, 喜欢自主阅读。

(二) 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常规

幼儿在阅读活动中能安静、有序地阅读, 对于良好阅读氛围的营造是很有帮助的。良好阅读常规的培养包括:学会取放图书和传递图书的方法;培养安静看书的习惯、爱护图书的习惯等。

集体活动中取放图书的具体方法:取书时在一组图书中自上而下取书, 拿完一组再拿另一组;收书时, 要先将画面放正, 封面朝上, 书要开口对开口, 死口对死口, 自上而下一层层放好。

传书的方法:前面的幼儿在一叠书的上面拿一本书, 然后把其他书传给下一位幼儿, 直到把书分完;收书时, 把书放正, 封面朝上后, 后一位幼儿把书递给前一位幼儿, 书要开口对开口, 死口对死口对齐后再向前传, 直到所有的书都传好再交给老师。不管是自己从书架上取书还是传书都不能讲话。幼儿只有学会看书, 学会安静地看书, 才能看懂图书, 阅读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二、让幼儿喜欢并自主阅读

如何让幼儿喜欢并能自主阅读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教师要起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自己要爱看书, 还要经常和幼儿一起看书, 为幼儿读故事, 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幼儿看到老师这么喜欢看书, 就会

1. 阅读活动内容的选择很重要。

我们所选的阅读内容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 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经过阅读后幼儿所能理解的。太简单的对于幼儿来说没有挑战性, 太难的幼儿无法理解, 这都会使幼儿对阅读失去兴趣。以绘本为例, 年龄较小的幼儿, 我们可以选择拟人化, 内容相对比较简单, 但是情节生动有趣的故事;年龄较大的幼儿,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 相对来说有一定深度的故事。

2. 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语言、教学方法对激发幼儿的兴趣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 在阅读活动中,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 语速、语调要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伏变化, 具有鼓动性。

(2) 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

(1) 悬念激趣法。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阅读时, 可以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激起幼儿的兴趣。如:在《月亮掉进烟囱里》的阅读活动中, 教师提出:小朋友们都怕冷, 月亮会不会怕冷呢?这样一个充满悬念的问题, 就自然激起了幼儿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从而产生阅读这本书的兴趣。

(2) 角色模仿激趣法。在阅读过程中, 让幼儿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动作, 激发幼儿的兴趣。如:在《星星警察》的阅读活动中, 让幼儿分角色扮演星星警察和小偷老鼠, 模仿角色表情、动作进行对话。这样的阅读, 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 并在分角色的对话中提高了阅读能力。

(3) 游戏激趣法。游戏激趣法有很多种, 如图文匹配游戏:教师讲述并出示一段文字内容, 让幼儿根据文字内容找出相应画面;排序游戏:教师出示很多图片, 让幼儿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排列图片等。总之,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教学内容, 创编各种不同的游戏, 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三、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

融洽的师幼关系主要是指,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合作学习者的关系, 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 让幼儿充分发挥自主性去自主阅读, 而教师则是幼儿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阅读活动中幼儿表现轻松自如, 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教师的积极应答。

融洽的师幼关系, 还表现在教师和幼儿之间有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 师幼间有很好的互动, 学习效果就好。“亲其师, 信其道”正是对这一事实的体现。

因此, 在阅读活动中, 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 让幼儿觉得老师是关心我、喜欢我的, 从而让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2]苏彦茹.引导幼儿走进图书世界.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篇2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陈梅慧

合浦县教师进修学校广西北海536100

小学阅读数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只有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才能使整个语文教学课堂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是: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有效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包括有教师的有效备课和学生的课前自主预习。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工作,不认真不到位,那么教学也必然没有很好的效果。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的备课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理念,认真研究教材,深入地解读本文。归纳起来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文本,首先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认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第二步:要以学生的视角去读,要求学生学什么,不学什么,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和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老师备课时认真思考。

第三步:要以教师的身份去读,思考文本的教育价值(即语言价值和人文价值)。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特别是新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要精选教学内容,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进行课堂教学。

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自主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课前自主预习的习惯,并教给学生最基本的预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或者其他课外书查阅资料、自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对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阅读教学,既是前瞻,又是外延,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2把握有效的课堂操作,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精心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教师进行精彩的导入,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心扉,为学生学习新课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新课的导入,必须进行精心的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1解题式导入。如上《富饶的西沙群岛》(人教版第五册)时,我们可以采用解题式的导入方式,即解题开讲,由岛→群岛→西沙群岛→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既逐怪解释清楚了题目中每个词的意思,而且又揭示了文章中心内容,这种层层剥笋式的引导,富有艺术的情韵,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2过渡式导入。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架梯,这桥和梯是过渡的工具。我们上课时有时要动用已有的课文知识来搭桥作铺垫。妈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学生由对旧知识的掌握引入新知识的学习,达到以旧启新的作用。

2.3悬念式导入。这种形式是利用学和的期待、渴望的心理,设计悬念诱导他们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解,集中注意力,调动思想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2.4激情式导入。这种形式要求开课时,教师要用充沛的语言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的情景,唤起学生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激动的情绪。在下乡听课时我发现很多老师上六年级《船长》这篇课文时,都是运用了激情式来开讲,效果非常好。

2.5引趣式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从一开始就采用故事引趣、猜迷引趣、竟答引趣等各种形式来导入,更好地引逗学生的心理兴趣,使学生愉快自觉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3把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老师在课堂上有效的提问,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能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能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但是,在课堂上怎样巧妙设问,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呢?在课堂上老师必须把握好三个“度”。

3.1注意难度,使问题具有挑战性。在课堂上,我们要改变一些无效提问的现象。是什么现象呢?比如,在课堂上提出“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上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但实际上这样的提问过于浅白,太简单了,没有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根本就起不了作用。

3.2体现深度,使问题具有针对性。以五年级下册《凡卡》这篇课文为例,文章以凡上学寄出没没有地址的信之后做梦作文间的结束,这个结尾突出了悲惨的现实与甜蜜的希望之间的矛盾,比较深奥,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上课时要抓住了这个难点,层层设问,启发学生理解到位,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认识到凡卡的美好希望只能在梦幻中得到满足,根本无法实现,加强了对凡卡悲惨命运的无限同情,对沙皇黑暗统治的`无比憎恨。

3.3重视广度,使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创造想象提供了有利空间,有效挖掘了教材空白,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比如,学完了某篇文章后你可以这样问学生: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又如,上完六年级《穷人》这篇课文以后,叫学生改写《穷人》文章,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3.4提问的设计要有系统性。一般来说,初读课文时,宜设计感知、记忆型的提问;细读课文时,宜设计思考型的提问;精读课文时,宜设计理解探索型的提问;巩固练习时,宜设计创造和运用型的提问。这样设计的提问才符合教学规律。

3.5选择多种阅读方式,读、悟结合,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在课堂上,如果阅读方式单一,势必造成学生课堂上的心理疲劳,造成学生不愿读下去;只有根据教学需要地不断变换阅读方式,学生觉得新奇,才能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听读、指名读、范读、引读、齐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让学生感悟出这篇文章语言文字的美和草塘的美。

阅读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比如,了解大意、理解词句、揣摩写作方法等需要一边读一边思考的,一般用“默读”;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一般用“朗读”;在朗读中,当教师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不到位,需要通过朗读示范时,宜采用“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文章内容与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需要渲染课堂气氛或用全班的读带动个别读得不够好的,可用“齐读”;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读”等等。语文课是以读为本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总而言之,就是在读中进行体验与感悟。如愤怒的句子,就要指导学生读出愤怒的情感,“惊讶、感动、高兴”的句子也一样,要指导学生读出相应的情感来,先读后讲、以读代悟、读悟结合是新课程改革后一种有效性的语文特色的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根据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3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要立足于教材的特点,抓住学生的个性,掌握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力争在以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物力投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对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过程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希望实现的。与此同时,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成果,传统的教学内容逐渐减少,合作教学取代了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丰富了阅读教学课堂,但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了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一.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清晰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着教学目的模糊不清,教学计划空洞,缺乏有效性的问题,致使语文阅读课堂过于散漫随意,也无法引起学生对语文阅读的重视。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指南针,是教学活动顺利有序进行的依托与保证。制定细致严谨、针对性强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就可以顺利完成。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课堂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忽视教学策略,随意教学,随意发挥,想到哪就讲到哪,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这样就导致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2.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单一

尽管当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呼声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仍困扰着语文课堂。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许多课堂仍摆脱不了解读文章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分析文章结构等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语文教师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也是导致阅读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教师们形式化的教学模式下,语文阅读课“千人一面”,缺乏特色。更重要的是缺少创新、缺乏趣味性,不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容易使学生丧失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产生厌烦的心理。

3.学生缺乏阅读环境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学生缺乏语文阅读的环境。一篇优美的文章,如果教师能够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朗读,再通过构思巧妙的教学安排,吸引学生进入文章中的情景,将学生带入文章氛围中,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就能有效地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然而事实上,许多教师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带给学生美的体验,使学生感受不到阅读的快乐。同时,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忽视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这一关键环节。许多家长重视孩子成绩,却只知道带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并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对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4.忽视学生自主性

正如上文提到的,目前许多小学语文课堂仍停留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许多教师还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分配在教师解读课文,讲解知识,为学生解答疑惑上,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听从教师的教学安排。然而语文阅读的重点在于要学生自己的感悟体会,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融入文章情景中,感受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才算达到了语文阅读的真正目的。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教师为中心展开语文阅读教学,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也只会事倍而功半。

二.提高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1.树立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语言感知力,检测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实效性为基准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切实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作为一名教师,要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开展,毫无疑问备课是关键。教师要做好阅读教学的备课工作,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顺利有序地开展,做到真正的有备无患。教师可以为自己设立阶段性教学目标,每隔一段时间检查自己的教学成果,不断督促自己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因人而异,为学生制定阅读目标,以此监督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教师还应当督促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与已有的生活经验预先理解课文,从而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基础。

2.丰富阅读教学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阅读,在快乐有趣的氛围下学习知识,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小学生正处于对外界一切都好奇的年龄段,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丰富语文阅读教学形式,选择趣味性更强的阅读资源来吸引学生,或是根据特点各异的文章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爱听故事的特点,在每节课开始之前为学生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然后留下悬念,故意不告诉学生结局,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利用课外阅读,扩展学生阅读量

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认知外界事物的重要途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帮助学生突破传统语文课堂限制,认识缤纷世界的重要手段。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开发学生智力。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同样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之一。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开展课外阅读训练。学生通过课堂上阅读训练的熏陶,或多或少地掌握了阅读能力,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培养的阅读能力能够发挥作用,从而体会到课堂学习的益处。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阅读能力推荐相应的书籍,以便于学生阅读。

4.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以及语文教学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应转变阅读教学观念,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课堂,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教师要不断调整课程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配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对文章的解读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支持学生的个性解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勇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之间多沟通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共同完成阅读任务。

三.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弊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发挥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建军.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1).

[2]王业,骆文燕.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2(1).

[3]张燕.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8(5):81-82.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4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要立足于教材的特点,抓住学生的个性,掌握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力争在以最少的时间、 最少的物力投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对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过程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希望实现的。与此同时,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成果,传统的教学内容逐渐减少,合作教学取代了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丰富了阅读教学课堂,但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了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一.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清晰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着教学目的模糊不清,教学计划空洞,缺乏有效性的问题,致使语文阅读课堂过于散漫随意,也无法引起学生对语文阅读的重视。 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指南针,是教学活动顺利有序进行的依托与保证。制定细致严谨、针对性强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就可以顺利完成。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课堂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忽视教学策略,随意教学,随意发挥,想到哪就讲到哪,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性、 科学性,这样就导致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2.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单一

尽管当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呼声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仍困扰着语文课堂。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许多课堂仍摆脱不了解读文章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分析文章结构等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语文教师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也是导致阅读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教师们形式化的教学模式下,语文阅读课“千人一面”, 缺乏特色。更重要的是缺少创新、缺乏趣味性,不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容易使学生丧失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产生厌烦的心理。

3.学生缺乏阅读环境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学生缺乏语文阅读的环境。一篇优美的文章,如果教师能够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朗读, 再通过构思巧妙的教学安排,吸引学生进入文章中的情景,将学生带入文章氛围中,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就能有效地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然而事实上,许多教师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带给学生美的体验, 使学生感受不到阅读的快乐。同时, 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忽视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这一关键环节。许多家长重视孩子成绩,却只知道带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并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对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4.忽视学生自主性

正如上文提到的,目前许多小学语文课堂仍停留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许多教师还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分配在教师解读课文, 讲解知识,为学生解答疑惑上,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听从教师的教学安排。然而语文阅读的重点在于要学生自己的感悟体会,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经验, 融入文章情景中,感受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才算达到了语文阅读的真正目的。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教师为中心展开语文阅读教学,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也只会事倍而功半。

二.提高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1.树立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语言感知力,检测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实效性为基准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切实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作为一名教师,要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开展, 毫无疑问备课是关键。教师要做好阅读教学的备课工作,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顺利有序地开展, 做到真正的有备无患。教师可以为自己设立阶段性教学目标,每隔一段时间检查自己的教学成果,不断督促自己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 因人而异,为学生制定阅读目标, 以此监督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教师还应当督促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与已有的生活经验预先理解课文,从而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基础。

2.丰富阅读教学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阅读,在快乐有趣的氛围下学习知识,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小学生正处于对外界一切都好奇的年龄段,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丰富语文阅读教学形式,选择趣味性更强的阅读资源来吸引学生,或是根据特点各异的文章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爱听故事的特点,在每节课开始之前为学生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然后留下悬念,故意不告诉学生结局, 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利用课外阅读,扩展学生阅读量

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语 文素养、认知外界事物的重要途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帮助学生突破传统语文课堂限制,认识缤纷世界的重要手段。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开发学生智力。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同样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之一。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开展课外阅读训练。学生通过课堂上阅读训练的熏陶,或多或少地掌握了阅读能力,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培养的阅读能力能够发挥作用,从而体会到课堂学习的益处。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阅读能力推荐相应的书籍,以便于学生阅读。

4.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以及语文教学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应转变阅读教学观念,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课堂,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教师要不断调整课程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配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对文章的解读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支持学生的个性解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勇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积极倡导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之间多沟通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共同完成阅读任务。

三.结语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篇5

莆田市荔城区拱辰畅林小学 田晶晶

在现代教学理念中,学生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如何提高课堂四十分钟内的教学效率即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每个教师关注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呢?所谓“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现象

1、教学目标惰性。

教学无非是要解决“教什么”与“怎样教”的问题。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研制度与教研文化都是“防教师”的。语文教师手里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是阅读教学得以进行的中介,教学参考资料主要为教师教学提供教学建议和资料等,是要告诉教师“教什么”。而大大小小的观摩课和公开课则又告诉教师们应该“怎样教”。这种教研体制与文化假设教师是没有能力来做这些工作的,于是就代替了教师做或者告诉教师怎样做。久而久之,教师习惯于在专业不自主的状态下教学,形成了一种依附和依赖,形成一种惰性。拿到一篇课文,不问内容,不问文体,不问结果,教师们会不折不扣地走同一种模式,忽视了文本本身的内容和价值,以及教学的目的。于是,不管什么样的课听下来都如出一辙,机械地分割课文,平面地梳理课文,索然无味,效果不佳。

2、教学过程流于文本。

阅读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把文本的意义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经验中去,把文本的意义与自己的知识经验相沟通,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制定具体的阅读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和落实。事实上,阅读教学反映出的诸多问题,诸如师生浅层互动、学生对阅读课的漠然态度、教学的流畅性差等等,都可以归结为是教师对文本解读得不够。如果教师解读文本的思维水平基本上和学生在同一层次上,如何能实现有效的引领呢?只有教师作为和学生不同的教材解读者,站在更高的高度上,而且是与学生有着相当的差距的位置上,才能促使学生知识和情感的生发。

3、教学改革缺乏实效。

在教改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一些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不乏有流于形式,实效不大.有效教学顺应了当前教学改革中“减负”的要求。随着“减负”活动的深人开展,大家更是把目光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如何让学生摆脱沉重的课业负担?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实施的两大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我采用了音乐引入的方法。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云丝;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不失时机的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在简单的一问一答后,我更深一层发问:“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贝多芬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目的,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的教学效益。

2.抓住时机,深化阅读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现在不少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课后小练笔,那么,如何把这些小练笔真正落实到实处。在小练笔时,学生的思维常常停留在课文里的,写出来的小练笔常常是不如人意的,所以,对于学生写的小练笔,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同时对他们不足的地方予以补充。然后再让学生动手修改,把它当作作文来写,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练”的作用。如《开国大典》中,由于部分学生对于文中出现的方位不太理解,所以我安排了一个介绍景物方位的小练笔,交上来后,发现个别学生介绍的地方,让人看了不明白,于是我就让他们进行交流,指导学生一定按照方位顺序介绍景物,如《我的小房间》、《我家的客厅》等,学生的兴趣来了,话也多了。说话也有条理了,经过修改他们的习作都有了很大进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使学生在平时的交流中,得到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弥补了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不足。

三、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分阶段教学

阅读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在一堂课中,怎样进行分阶段教学才能使阅读更有效?

1、第一阶段:朗读

朗读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开门红”,这也是传统阅读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发现我们许多教师把讲读课文时,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完了,课文也就讲完了。往往是一篇课文学完,好多同学连课文都不能通顺地读下来。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怎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朗读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读书训练放在第一位,既要提高读书的数量,又要提高读书的质量。短的文章要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长的文章可选取重要部分,精彩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读,把文章的“味道”读出来,真正达到叶老所说的“美读”的境界。我想,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重视读的训练,一篇课文上完,学生能把课文读得琅琅上口,读得有滋有味,读得有声有色。

2、第二阶段:议论

议论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经过“初读”或“精读”后,针对文章的教学内容,设定问题,引导学生议论、思考、发言。现在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课堂上能看到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议论纷纷。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对学生的发言要从“只求其对”向“求其更好”发展。因为语文不同数学,不是只用对错来衡量,语文衡量的标准是好与不好。

3、第三阶段:高潮

所谓高潮就是学生思维最兴奋、最活跃的阶段,学生智慧的火花时时闪现的时候。如何在教学中促成高潮呢?我认为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真正地吃透教材是前提,而灵活巧妙的处理教材是关键。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掀起高潮,紧扣字眼,平中出奇,层层剥笋。例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我紧扣“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中的“孤”字。问学生江上有那么多的船只,为什么李白却用一个“孤”?让学生体会到“孤”可体现出李白与孟浩然之间友谊的深厚,当时在李白眼中就只有孟浩然所乘的这条船,他是那样的不舍孟浩然。当然,一节课如果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自然十分成功,十分精彩。但即使高潮不能“迭起”也必须得有一两个精彩之处、闪光之点。

4、第四阶段:练习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对教学重点内容应当有了一个相当理解,此时应“趁胜追击”,布置一些练习,让学生“写写练练”。因为只有动静搭配才能最有利于提高学生接受效果,学习内容通过写写练练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确保质量,要注重两方面的问题。一节课40分钟,练习时间一般来说不得少于10分钟。练习要及时,与讲解紧密配合。

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学习策略;能力;培养

一、引言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主要教学目标之一,阅读能力的提高能为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也能使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认识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阅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 写能力提高的关键。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1978年以来,阅读理解题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逐年增加。1978年的阅读理解部分仅有一篇短文,1986年增加到三篇,而从1989年起又增加到四篇。计分也从1978年的20%增加到1989年40%。测验的目的从考查词句的理解到篇章的 理解,从了解事实细节到确定中心思想、进行正确推论、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等等。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也逐步 多样化,包括各种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

三、初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阅读是很让学生头疼的问题,我们发现目前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词汇量不足。学生普遍抱怨学习太忙、学业繁重,其他专业课程较重,没有足够的时间放在英语上,更不用说是背单词了。

(2)没有养成科学的阅读方法,逐字逐句的阅读。那种逐字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减缓阅读速度,而且使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如在“He picked me up on my way home”中的“pick up”,按照上下文的具体情景,应为“顺便载我一程” 的意思,而在“You speak English quite well”“Oh, I just picked it up”中这两句对话中“pick up”应理解为“刚刚学上手”的意思。如果只孤立在认为“pick up”是“把---捡起来”,就无可避免在导致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错误。学生中常有这种体会,把一个词组分拆开来,每个词意思都懂得,但一旦把这些词组组装起来,就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四、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课 内精读和课外泛读都很重要。只强调精读课本,不进行课外泛读,就无法扩大知识面,无法提高阅读速度,就只能是逐词逐句爬行式的阅读;而不重视精读课本,一味强调课外泛读,势必造成基础不实,对所读材料理解 不透的后果。因此,必须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

1.精心备课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

教师对阅读活动的准备如何,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要首先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题目引导学生能找出文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强化语言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品质。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阅读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的吸引,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

(2)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兴趣和积极性是学生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在对阅读课的准备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巧妙引导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

教师的引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善于运用技巧, 采用灵活的方法,通过巧妙的安排,带领学生愉快阅读文章。

(1) 设疑引导。上课之初教师先利用导学稿呈现一些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阅读的欲望。

(2) 简述引导。对于比较难的文章,教师要用简练的语言简述其中的部分内容,增进学生的对文章的了解。

3.循序渐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手段

阅读教学讲究循序渐进。循序渐进一方面指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另一方面指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由低到高。有层次,有梯度,步步深入,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乐有趣,渐渐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技巧。

(1)内容安排要循序渐进。教师应该考虑到文章的难易程度,如果文章比较容易,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近,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读全文,完成理解题目,然后,鼓励同学提出自己不懂的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以此来使学生相互促进。而较难的文章,则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

(2)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教师要根据文章,根据学生的水平,确定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

4.实效训练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根本

阅读理解,多读多练不可缺少,但是实效训练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根本。让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理解段落中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1)基础知识,精讲多练。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要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精讲,才能够做到以点带面,也只有精讲,才有可能多练。精讲,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点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抓。那种不分 主次,不分先后,碰到什么就讲什么,甚至随意发挥、希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作法,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 反,连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能解决好。

(2)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①计时阅读。提高阅读速度首先应训练计时阅读。②成组视读,即按意群阅读。③指导学生课外泛读。在教授完课文以后,教师除了指导学生达到基本的能力培养目标,还要进行提高性的练习,让优等生的能力发展再快一步。④角色扮演(Role Play),双人或小组活动,教师为参加者配角色,设置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以身份说话。

五、结语

总之,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所能奏效,阅读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繁杂过程。但只要我们教师方法正确,持之以恒,不断训练,认真探索,善于总结,找到有效的方法,就一定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凤楚.英语课程标准.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2009.5-8.

[2]揭勤.英语阅读训练中的问题和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7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做表格式的笔记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表格式的解题方法训练涉及到阅读文本、解题活动的诸多方面的问题。有以下几个训练步骤。

1. 考题信息。

主要项目有考题来源、文本类型、题型等,让学生对文本的初级信息加以了解。

2. 解题活动。

初读文本,把握信息。让学生记录阅读时间,计算阅读速度,填写内容概要,等等。要学生养成答题时对文本材料阅读的习惯。要督促同学认真填写。这是根据新课程标准“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而设计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产生自觉提高阅读速度的愿望。尤其对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答题状态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内容概要,是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要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相信随着实验、训练的逐步深入,学生填写会越来越整齐,内容会越来越充实。

审题答题要切实过好审题关,教给学生审题、答题的方法,比如抓审题点,寻找题干以及选项的关键词语,并且能够找到信息源(题目与文本对应的文句和段落),分析归纳答题要点,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这一环节是训练的重头戏,要给学生充分的训练时间,要个别指导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理解不同而区别对待,要做到因材施教,给每个同学以信心。坚持训练,耐心指导,不久他们将会不再害怕阅读题,而且会在训练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审题、解题方法,那时我们只需要给他们参考答案,他们自会去研读文本材料,自会去审题,自会去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我们将会“无事可做”!

3. 总结提高。总结提高部分应注意以下7个方面。

(1) 学生把自己的审题、解题方法技巧和老师讲解的以及资料上介绍的方法技巧加以比较,看哪些是适合自己的,哪些自己还没有理解还没有掌握,哪些还不够熟练,哪些还需要改进,以待下次更进一步加强训练。

(2) 逐题地把自己组织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比较,找出错误点,并且分析产生错误的主、客观原因。寻找原因是为了对症下药,使训练更具有目的性,使训练更具有针对性,使训练更具有高效性。

(3) 审题和答题思路的总结,针对不同的文体材料,就应该有不同的思维和阅读方法,把握其关键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如果这个东西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那么,我们的“教”就会越来越“少”,学生的“学”就会越来越“多”,我们的教学就会出现学生不待教而自会去学,“教是为了不教”的良好局面就会形成。

(4) 知识点、采分点的分析。要让学生知道“学以致用”,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知识,要用这些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怎样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更要让学生知道平时学习中要主动学习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要准确记忆,哪些是要理解,哪些是要在实践运用中形成能力,等等。这是教给学生会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使学生知道怎么样学习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其作用难以估量。

(5) 易错点、失误点分析。把多次训练中易错点或者失误点作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纵向的分析,也可以是全体同学横向的分析总结。然后小组讨论,或求助于参考资料,或者与教师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6) 答题思路及技巧的总结。先要训练按照套路出牌的思维,熟能生巧,然后才能求异、创新,才能形成不按照套路出牌的创新变异思维。要充分肯定学生总结的和别人不一样的思路或者技巧。且统计公布,让所有同学明确自己的优劣之处,对比自己的得失,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7) 解题启示。要学有所得,要学有所成。把学生的成就感形诸于文字,使其思想外露、明朗化,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达出来,和同学交流,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内在的督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要实现学生的“多”学,这一环节要十分重视。

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希望他们自己能够进行其他题型的自我训练,相信我们会以逸待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督促检查。

因初、高中学生学业负担加重,学科压力大,如果不是教师强制(大多数情况下),很少有学生说:“我喜欢读考题文本材料”、“我经常总结各种方法和技巧”、“我时常写纠错笔记”、“我是有意识地强化训练从而形成能力的”、“我喜欢学语文”。因此,要在起初的训练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进行“强制”训练,即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给学生施加压力,班级小组长、家长、科任教师,多方协调,共同监督。逐步改变学生解答阅读题的惧怕心理,让他们爱上阅读,爱上语文学习。

有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有效性,文本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语文教师孜孜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吕叔湘先生曾将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少、慢、差、费”。新课改后语文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试图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但是, 由于对新理念的误解, 或教学中操作失当, 过分突出对教材的“重组”, 有些教学游离于“文本”, 具体表现为不重视对课文文本的解读, 不重视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 也不重视落实相应的语文知识。解读文本时粗枝大叶, 而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对文章内容的随意发挥, 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音乐美术欣赏课, 乃至主题班会课。

有鉴于此,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与原因, 对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1. 语文阅读教学对文本关注不够, 忽视、甚至离开文本学语文。

有些老师只把文本作为一个引子, 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写法和语言, 却让学生讨论什么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如讲授《珍珠鸟》一课, 有教师设计这一问题:读了本文, 你觉得写得怎么样?你受到了哪些启迪?同样有人在教《斑羚飞渡》时挖掘出了老斑羚的牺牲精神, 就此大谈特谈, 让学生谈动物, 谈人类, 似乎精神、思想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 有的甚至游离于文本之外, 谈些有失偏颇的话。

2. 语文阅读教学过分注重“人文”, 不管“语言”。

有位教师执教《伟大的悲剧》时, 整节课基本上没有接触课文语言, 只是带领学生概括情节、解读“悲剧”、品味伟大, 还联系一些人类史上的探险活动进行讨论, 学生看起来很有兴趣, 也积极活动, 似乎加深了对悲剧的人文内容的理解。然而很遗憾, 这一节课没有认真品味那特有的深刻而精彩的语言表达, 无法理解斯科特等人的精神, 也就脱离了语文课的主要任务。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误区的原因分析

1. 课标强调,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受各种媒体的误导, 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而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片面地以为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作用。因此, 在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忽视学科特点和实际, 无限度地围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转。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 真正对文本的研读时间不足教学课时的一半甚至更少, 文章没有读懂, 语言没有体会, 就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无意的延伸和拓展上去了。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对策与思考

针对语文阅读教学忽视文本的现状, 怎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就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回归文本, 充分发挥文本效益, 准确到位解读文本, 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文本效益, 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是集中体现以汉语言文字展示人间真善美的的艺术精品, 内容有美的感召力, 而语言一定是千锤百炼后的精粹。既然文本是作为一种载体出现的, 它就承载着多方面功能, 而要充分发挥好它的功能, 就要把它当作资源———语文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因此, 语文阅读教学先要从文本入手, 挖掘、利用它的语言资源, 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和语言训练, 深入体会和品味, 训练语感;挖掘、利用其思想内容,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熏陶和情感陶冶;如《背影》一课的教学应紧扣文本, 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可首先提出两个问题:“找出文中正面表现父爱的语句”、“找出文中表现‘我’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引导学生通读全文, 然后重点研读“车站送别”一节, 推敲父子双方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以及父亲的肖像特征, 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和品味语言文字。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回归文本, 既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 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积累, 从而更具有“语文意味”, 又能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 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语文的“文道统一”。

参考文献

[1]陆志平, 顾晓白.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J].初中语文,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3]刘墨, 欧阳芬.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开明出版社, 2004.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篇9

一、抓住重点, 有效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教师不仅明确自己提什么问题, 而且知道学生该如何回答, 这是课堂提问的最基本的原则。笔者认为任何提问都要有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 还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进行提问, 并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目标进行设问。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 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执教“真实的高度” (人教版四年级第七册) 时, 我设计了“‘一举成名’是什么意思?你从‘一举成名’中读懂了什么?”的问题, 这词语就成了学生感悟的触发点, 激活了学生思维。

生l:靠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创作。

生2:靠他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毅力。

生3:靠他的自信与不言失败的品质。

这一教学环节紧紧抓住“一举成名”这一问题, 直奔学生的精神领域, 从内心深处唤起了他们对小仲马的无限崇敬, 不仅悟出了“一举成名”的丰富内涵, 还对文本内容作了整合思考。

二、借助朗读, 有效引导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诵读时, 可抓住文本中的经典词句, 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反复体味, 把自己的理解力和感受带进文本中, 再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充分地表达出来。

如:教学“詹天佑” (人教课标版第11册第8课) , 可精心设计这样的朗读训练, 先让学生初读课文, 整体感悟出:“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 再由点到面去探究文中的内容, 最后带着学生细读课文, 和学生一起探究:修筑铁路遇到了哪些困难?詹天佑是怎么样战胜困难的?学生是这样感悟第一个问题的:

生1: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出来阻挠。

师:这是他遇到的社会环境方面的压力。

生2:修筑铁路时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铁路不好修。

师:工作的环境十分恶劣。

生, :青龙桥附近, 坡度特别大。

师:你们已懂得了联系下文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继续发扬。

在这一教学环节,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边细读边体会, 再引导揣摩关键问题, 谈体验和感受, 最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关注人文, 有效感悟

阅读教学要处理好朗读与感悟的关系, 做到读悟结合。要在体悟的基础上读出真情实感和韵味, 在朗读的基础上加深体悟。对文本中该品析的词句, 要理直气壮地带领学生反复玩味。同时在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 要给予人文关照, 使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 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 可抓住社会压力与坚强毅力、恶劣环境与不怕危险、重重困难与攻克难关等内容,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感悟詹天佑工作认真、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 从而感受到詹天佑伟大的人格, 更爱戴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四、培养写作, 有效迁移

《语文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写作”。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 还要凭借文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语言表达方法、思路和文章结构、特点等;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 利用现成的资源,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 让学生模仿迁移, 这是学生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如:通过阅读《詹天佑》, 学生仿佛看到了詹天佑工作的整个细节, 然后让学生写写读后的感受就会水到渠成了。学生写出内心深处的感悟, 还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从而实现“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的教学整合。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困难分析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存在不少困难, 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点:

第一, 教师对阅读教学理解不清。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通常只注重对教科书课文内容的讲授, 事实上这种流水线的讲解方式对学生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学生最终只学会对教科书内容的机械记忆, 并没有学会基本阅读技巧, 也没有学会理解课文, 结果导致学到的知识有限, 达不到教学既定的目标。

第二, 教师阅读教学思想落伍。阅读的目的是让读者通过自身理解能力去品味文章, 最终使读者与作者心灵达成一致, 产生共鸣, 有的教师掌握教学主动权, 学生在阅读训练中只能一味地接受, 结果导致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处于被动位置, 缺乏主动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三, 学生基本文化背景知识缺乏, 平时阅读量少。

二、改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1. 在阅读教学中, 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创设教学情境

事实上, 阅读教学是师生感情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要尽量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 营造学生踊跃发言的课堂情境,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从厌学情绪中走出来。在教学中, 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领会文中大意

教师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赏析, 对于名家名著, 必要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 学生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对朗读作品的选择要尽量参考教科书上推荐阅读的文章,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教科书的理解和掌握。

3. 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在阅读中快乐学习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 对教师而言, 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确保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首先, 教师要使学生喜欢学习语文, 使学生心里明白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明白学好语文不仅仅是为升学而已。其次, 在课堂上, 教师采用多种办法促进学生阅读兴趣。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阅读过程中自己认为好的句子记录在笔记本上, 学会摘录一些名言名句, 对于阅读笔记做得好的学生, 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 也可以通过板报把学生摘录的笔记展示出来。让学生每阅读完一篇文章后, 写下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感言,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写作。总之,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与此同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懂就问, 学生的提问可以帮助其阅读能力的提升, 教师应该耐心地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教师要巧妙设计阅读教学的方案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习, 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感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 教师需要创设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有所不同。在诗歌教学中, 要创设朗读抒情的情境;在散文教学中, 需要创设品味与感悟的氛围;在议论文教学中, 以判断逻辑推理思维为主, 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仔细品味文章, 作出对文章的感悟与价值选择。总之, 教学设计要以考虑学生实际为出发点, 尽量接近学生的生活, 突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阅读, 能够对阅读的作品作出客观的评价, 形成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

5.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 给予学生引导和鼓励

在阅读教学中, 要及时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评判, 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对于表现稍有欠缺的学生, 要及时纠正其阅读的方法和思想, 增强其自信心, 容许其犯错误。例如, 在进行阅读单元测试中, 一些学生害怕答错题目被扣分, 一些主观性的叙述总结题目不敢去作答。为此, 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答题, 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在平时课堂练习时, 只要作答了, 即使答案是错误的, 也给予学生一定的分数, 对于有创新思想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分。

总之, 阅读是初中语文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总结和探索, 寻找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案, 让有效教学点亮语文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梁红妮.初中语文阅读之我见[J].陕西教育, 2007, (8) .

[2]张继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技咨询, 2008, (19) .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11

一、重视文本解读

笔者认为文本的解读是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用读者的身份去接触和了解文章,同时对于作者的一些基本信息要有大概的了解。文本思想的解读不能有太多硬性的规范,这样会阻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在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该抛弃自己教师的身份,和学生一样把自己当成是读者,这样教师能够更加直观地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和思考问题。阅读给人一种真善美的启示,教师只有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群体之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因为自身水平比较高,教师在一些简单的文章教学之中往往会觉得文章太过简单,没有什么值得讲解的地方。但因为阅历、年龄还有生活经历等原因,很多时候在教师看来很简单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笔者在教学《詹天佑》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容易就能够感受到作者心中因为中国人成功修建了自己的铁路的自豪感。将外国人的嘲笑和铁路修建完成后国人内心的自豪感进行对比,情感会如瀑布一样倾泻而下。因此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思想情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反映比较平淡,甚至有不少学生面带迷茫,很明显学生对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并无深刻的认识。对于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所知甚少,根本理解不了当时中国的贫困与落后,对于修建一条中国人自己的铁路的难度也没有概念。因此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很难产生共鸣。想到这笔者及时的改变了教学策略,首先将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介绍给学生,尤其是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和工业落后的事实。在介绍完之后笔者还有意识的找了一些图片和影像资料让学生欣赏,通过这些努力让学生对于当时的情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掌握,再回过头来阅读课文的时候果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本是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一定要注意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深入阅读文本,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且提前做好准备。这样当教学过程之中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最有效的办法。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应该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成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就会自觉投入到学习之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而不是通过一朝一夕之功速成的。要通过科学的办法慢慢培养,循序渐进,急功近利只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笔者教学过程之中有意识的领着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所在。比如上课的时候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给学生介绍一些他们可能会喜欢的书籍、开展一些小竞赛帮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等。这些方式可以比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高。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人翁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会造成消极的影响,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用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阅读教学是很注重学生个性体验的,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学生会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还有思想认知得到属于自己的认识,这是很宝贵的体验。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想,这样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拥有自己的语感、有自己对于文章内容和句子的理解、自己对于课文思想的整体认识等。笔者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喜欢让学生自己分析和感悟文本。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不仅得出了侵略者残忍霸道的结论,同时还认识到了当时满清朝廷的无能,理解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12

一.设置充满思想与趣味性的课堂导引

充满激情、趣味性、新鲜感的课堂导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情景设定能让沉闷、单调的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快。如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影片, 使学生心理感到愉快舒适。而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这种快乐式的学习也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从而充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到课堂中, 由被动式接受转变为主动式求学, 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围绕文章内容展开想象。

二.丰富教学形式与手段

教学形式与手段的丰富, 对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帮助。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型结构。如讨论合作课型、实践课型、思维训练课型等。当然, 由于书本中文章内容的千变万化, 教师可根据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课型结构, 在达到理想的课堂目标后,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与阅读水平。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 教师可以将课型设计为影片教学, 先让学生提前了解林冲的生平事迹, 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电视剧片段, 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从而对林冲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有更深刻的领悟。

三.建立双向课堂互动机制

以往的课堂教学大多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传道授业解惑。对于学生来说, 除了被动的接受没有其他选择。而建立课堂双向互动机制则能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也能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在这种教学机制的影响下, 学生需要亲自动口、动脑, 这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与思考能力。而学生们的不同看法可以拓宽他们自己的思路, 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所以要切忌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填鸭”与强制。

四.更多关注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并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课堂上, 教师须想尽办法让学生去主动思考, 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设计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思辨。设计一些恰当的提问,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学生的阅读内容只局限于书本, 或者老师要求的名著文章。再加上不合理的课堂教学, 那么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从而导致如学习兴趣减弱, 独立思考能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有助于拓展思维的文章, 不拘泥于课本, 才能真正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五.建立良好的鼓励与反馈机制

要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建立良好的鼓励与反馈机制很重要。这项机制若运用得当, 可以改善当前学生们的语文学习状况, 极大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反之, 则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降低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事半功倍。首先, 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学生们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鼓励方式, 如语言鼓励等。其次, 在学生之间开展问卷调查, 或者与学生进行谈话, 主要是征求学生对老师教学工作的意见, 在听取同学的建议之后, 进行反思, 进而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提高教学实效, 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上一篇:抗精神失常药下一篇:系统整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