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阅读怎么提高阅读质量呢(精选7篇)
GRE阅读怎么提高阅读质量呢 篇1
gre考试阅读部分怎么练习呢?
gre考试要点:
在阅读和训练的过程中,唯一的目的是在大脑中反映英语(而不是汉语口译)的意义。当读者发现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完全消除了大脑中的汉语解释和语法分析过程时,这一要求就得到了满足
gre阅读练习模式:
a、心理团体训练;B.不回头训练;C.合理原则推力训练;D.速度与理解平衡点训练
GRE阅读训练模式的意义群训练:
取几个与阅读对象意思相同的相邻单词,而不是一个单词。gre阅读技巧,gre考试培训同时,避免大声朗读,克服内心的声音和喉咙、嘴唇的震动。
第二点:
眼睛在阅读材料上比在心脏或喉咙上移动得快
gre阅读考试训练模式的非回顾性训练:
为了确保第一次阅读时注意力集中,避免回头看,关键是:
第三点:
读这篇文章时,要注意整句话回头看的现象,坚持一直往下看
GRE阅读训练模式的合理化训练:
根据文中上下文的逻辑推理,我们不知道在哪里进行理性推理。
第四点:
如果你不知道地点,用理性推理来推理
GRE阅读训练模式中速度与理解的平衡点训练:
提出了速度与理解的平衡点,并根据阅读的难度和重要性调整了现场阅读的速度。
第五点:
坚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废,这很重要。
GRE阅读备考背景知识之迷惘的一代
GRE考试成绩是出国读研究生尤其是去美国读研究生必备的成绩之一,GRE阅读是GRE考试中的最重点的部分也是最难准备的部分,而GRE阅读中的文学又是考生们初步接触后挠头捶胸,瑟瑟发抖的部分,这也就能解释很多教GRE阅读的老师会建议考生阅读一些英文的文学名著作为备考的营养餐。
笔者认为这种赛前加练的方式效果未免来得太慢,宽泛的阅读也很难坚持。此外笔者在网上搜索GRE考试和英文文学,居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备考资料,所以作者通过系列文章一边介绍英文文学的几个重点时期,一边讲解与之相关的GRE阅读文章,希望能够给各位同学备考GRE阅读带来更有针对性的辅导。
“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又称迷失的一代,是美国文学的一个极具特点的文学时期,其中的一个代表文学人物是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 1891-1960),代表作品《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1937);这个作品也是GRE阅读中被引用的最多的文学作品之一。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1891-1960),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她是小说家、黑人民间传说收集研究家、人类学家。她也生在美国南方,是 Harlem 文艺复兴时期的活跃分子。她毕生为保持黑人文化传统而奋斗,收集出版了黑人民间故事集《骡与人》及《告诉我的马》。赫斯顿还写了四部小说:《他们眼望上苍》《约拿的葫芦藤》《摩西,山之人》《苏旺尼的六翼
天使》。其中《他们眼望上苍》是她最受欢迎的作品,是黑人文学中第一部充分展示黑人女子内心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在黑人女性形象的创造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被公认是黑人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集女作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于一身的佐拉·尼尔·赫斯顿一生致力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她对自己的非洲裔美国人的身份非常骄傲和自豪,否认自己有既是美国人又是黑人的“双重意识”的困惑。她拒绝把黑人当成美国社会的“问题”,拒绝把黑人描写成种族歧视制度下产生的畸形儿。她在作品中深刻地揭示了当时黑人社区内存在的鄙视自己黑皮肤的黑人种族主义思想对黑人灵魂的腐蚀,力图唤醒黑人对自己身份的肯定和热爱。然而,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高潮过去以后,以理查德·赖特为代表的黑人“抗议文学”成为当时黑人文学的主流,赫斯顿及其作品被湮没在美国文学的尘埃里无人问津.直到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权利运动兴起,以及黑人民族主义意识的唤醒,赫斯顿才在一片荒冢中被重新发现。实际上,赖特式的“抗议”与赫斯顿式的“赞美”只是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求得生存的既矛盾又统一的两种策略。
GRE阅读备考背景知识之美国文学及历史事件
GRE考试成绩是出国读研究生尤其是去美国读研究生必备的成绩之一,GRE阅读是GRE考试中的最重点的部分也是最难准备的部分,而GRE阅读中的文学又是考生们初步接触后挠头捶胸,瑟瑟发抖的部分,这也就能解释很多教GRE阅读的老师会建议考生阅读一些英文的文学名著作为备考的营养餐。
笔者认为这种赛前加练的方式效果未免来得太慢,宽泛的阅读也很难坚持。此外笔者在网上搜索GRE考试和英文文学,居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备考资料,所以作者通过系列文章一边介绍英文文学的几个重点时期,一边讲解与之相关的GRE阅读文章,希望能够给各位同学备考GRE阅读带来更有针对性的辅导。
早期美国文学
1620-18,这段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包括历史学家普遍达成共识)
1)早期定居:16第一个殖民地詹姆斯敦(Jamestown)建立;1607年,英国人来到北美大西洋沿岸,开始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经过不断的发展,到18世纪30年代,英国人已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在此期间大批移民移居北美,其中大多数是英国人,所以直到今天,英国和美国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各种联系,美国和英国的地名也有着惊人的重复率,当然也有不少来自欧洲其他国家,此外还有不少从非洲贩运过来的黑奴。他们为北美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2)1620年 “五月花号”(”May Flower”),该事件不光出现在GRE阅读中,托福里也出现过。
3)1775-1781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1783年9月3日,英王代表与殖民地代表于凡尔赛宫签订巴黎条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在这一时期,美国的主要文学代表人物有:安妮·布雷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 1612-1672),美国文学中第一位重要的女诗人,《沉思》(“Contemplations”, 1678),本杰明· 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代表作《自传》(The Auto biography, 1771-1790),菲利斯· 惠特利(Phillis Wheatley 1754-1784),黑人女诗人,代表作《不同题材的诗歌,宗教的与道德的》(Poems on Various Subjects, Religious and Moral, 1773)。
浪漫主义时期
1820-1865年,美国文艺复兴时期又称新英格兰文艺复兴(New England Renaissance)。指1830年代左右到南北战争结束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一种反映民族精神的文学。美国文艺复兴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继续,尤其在爱默生的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哲学中得到展现。
这时美国文坛由一批新英格兰作家所主宰,其中著名的有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 1783-1859),代表作品,《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 1819-20),詹姆斯·费尼莫·库柏(James Fenimore Cooper, 1789-1851),代表作品《皮袜子五部曲》(Leatherstocking Tales): 纳蒂·班波(Natty Bumppo)《开拓者》(Pioneers, 1823)、《最后的莫希干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1826)等5部。拉尔夫·沃尔多· 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代表作品《论自然》(Nature, 1836),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1803-1862)代表作品《沃尔登湖》(Walden, 1854),埃德加· 爱伦· 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 诗人、短篇小说家、文学评论家。侦探小说之父。代表作品《乌鸦》(“The Raven”, 1844)《厄舍古屋的倒塌》(“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1839);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1850);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 1819-1891),代表作品《白鲸》(Moby-Dick, 1851);沃尔特· 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代表作品《草叶集》(Leaves of Grass, 1855,1856, 1860-1861)
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时期
1865-19,这一时期美国文学的时代背景是收到南北战争(1861-65年)的影响及战后重建时期(Reconstruction)和西进运动 (West Movement)的影响,内战结束后,美国赶上了工业化发展的最后一班车,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收到全面的冲击。
这一时期美国的代表作家有爱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这是一位独特的女诗人,孤独的一生,奇特的风格,写过1775首诗。威廉·迪恩·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 1837-1920),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伟大的马克·吐温(Mark Twain, 1835-1910),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886)一生旅居欧洲的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小说家、文学批评家。代表作品《黛西· 米勒》(Daisy Miller, 1897)使节》(The Ambassadors, 1903)自然主义小说家西奥多·德莱赛(Theodore Dreiser, 1871-1945), 代表作品《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 1900)
两次大战期间
这一时期是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其背景包括垄断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9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1929-1930年代的大萧条,现代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和“红色的三十年代”,以及弗洛伊德心理学对美国的影响。这一时期美国文坛的代表人物包括:威拉·卡瑟 (Willa Cather, 1873-1947)代表作品:《我的安冬尼娅》(My Antonia,1918);T.S. 艾略特(T.S. Eliot, 1888-1965),代表作品《荒原》(The Waste Land, 1922)。
“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又称迷失的一代,是美国文学评论家格特鲁德·斯坦因提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美国一类作家的总称。他们共同表现出的是对美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失望和不满。他们之所以迷惘,是因为这一代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完全不再适合战后的世界,可是他们又找不到新的生活准则。他们认为,只有现实才是真理,可现实是残酷的。于是他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本能和感官行事,竭力反叛以前的理想和价值观,用叛逆思想和行为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关于“迷惘的一代”的来源,海明威在他的散文中提到过。当时格特鲁德·斯坦因小姐使用的T型福特车的发火装置出了故障,车行里那位当过兵的小伙子在修理斯坦小姐的旧车时技术不熟练,而且工作态度也不够认真,斯坦小姐提出抗议后,车行老板狠狠地批评了他。这位老板对他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于是斯坦因小姐回去之后就对海明威说 “你们就是这样的人。你们全是这样的人,你们所有在战争中当过兵的人。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你们不尊重一切,你们醉生梦死......别和我争辩,你们就是迷惘的一代,与车行老板说得一模一样。“ 后来,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 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可谓人才济济,斯各特·菲茨杰拉德,代表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 1925)欧内斯特·海明威,代表作品《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1929);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 ),代表作品《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1929);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 1888-1953),戏剧家,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榆树下的欲望》(Desireunder the Elms, 1924);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 1891-1960),代表作品《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1937);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 1908-1960),代表作《土生子》(Native Son, 1940)。
战后美国文学
1945-今,这一段时期的时代背景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冷战时期:麦卡锡主义,同时期进行的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学生运动、反战运动、反文化思潮、环保运动,科学技术发展中美国的突破,如人类登月、计算机的发明等,美国当时社会兴起的存在主义,后现代主,多元文化与复数的美国文学共存。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包括J. D. 塞林杰(J.D. Salinger, 1919-),代表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1951);拉尔夫·埃利森(Ralph Ellison, 1914-1994),代表作品《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 1952);爱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urg, 1926-),代表作品《嚎叫》(Howl, 1956);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代表作品《在路上》(On the Road, 1957);索尔·贝娄(Saul Bellow, 1915-),代表作品奥吉·玛奇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 1953);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 1931-)《娇女》(Beloved,1987)。
GRE阅读怎么提高阅读质量呢 篇2
一、适当煽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教师要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例如一些课的导语,尤其是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炼、感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一节课的结束语,特别是教完一篇扣人心弦的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时的结束语,应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新的欲望。
当然,教师要煽情,要动情,也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要以自己的独特、真挚、强烈、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扣击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二、驰情其中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的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
启动情感。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如教学《月光曲》时,笔者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
牵住情感。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浪必然会惭惭地涌动起来。
推动感情。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并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中的精彩片断和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达到推动学生感情的目的。
抒发情感。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说,想抒发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通过抒发,可以使儿童的情感更加明确。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阅读的需要,而且也是儿童心理的需要。当学生对课文《月光曲》不仅仅停留在喜欢,而且有了深层的感悟时,他们对贝多芬就有了更深的敬慕。他们明白,正是贝多芬这样伟大的音乐家,才能创作出这样美妙绝伦的音乐,把穷苦兄妹俩带到了这样的光明美好的世界!此时就要让学生痛痛快快地去评,去赞美,进一步把情感推向高潮。
三、张扬个性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有浓重的个性化倾向。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位学生阅读时都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好这宝贵的积极性,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时,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应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体会也不会完全一样。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为质地纯正的绿宝石,也可以理解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
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在传授学习方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达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四、尝试评论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琢磨传神的词语。学生对语言的细致感受、揣摩、推敲,以至咬文嚼字,都是阅读过程所必需的。传神的词语,其精妙之处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教学《梳羊角辫的小姑娘》时,学生提出文中“捡了半截油条”和“拣了最刻薄的话”中的“捡”与“拣”有何不同?通过琢磨,使学生感悟到张丽认为小姑娘是个斤斤计较的人,对小姑娘十分的不满。
玩味优美的句子。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这一段时,让学生看画面读课文,听曲子读课文,想贝多芬创作的经过读课文等,使学生的阅读期待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收获阅读的成果。阅读课文后,还需在整体上对课文自觉地进行品评鉴赏,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如读罢课文后,引导学生掩卷深思,从写作技巧、思想内容、知识信息等方面自觉地总结收获,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GRE阅读怎么提高阅读质量呢 篇3
在对阅读期待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阅读经验和教学经验,深刻感受到阅读期待的魅力,它不仅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而且是阅读教学得以达到轻负高质的基础。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呢?
一、巧设导语,诱发学生的期待心理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在三分钟之类,创设各种情境,调节气氛,唤起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阅读,让他们产生阅读期待心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学生的思维,或像磁铁一样牢牢把学生吸引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这“投石激浪”的导语设计环节。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祥林嫂有没有名字?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连名字都没有了,这说明什么?”这类问题学生往往是忽略的,经老师这么一質疑,学生才恍然大悟,从而激发了思考问题的兴趣,想探究文中祥林嫂的命运。只要教师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巧妙质疑,就会将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兴趣、情绪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并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思考。又如教《烛之武退秦师》时,笔者用《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激发学生兴趣,并以问题“课文中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来设置悬念,使学生的心理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充分激发起学生对文本探究的期待。
二、品味文本,紧扣学生的阅读期待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才能与作者邂逅,达成情感的契合。如果把学生的感情比作湖,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如果能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精彩的片段,一个生动的细节,一个或几个角色鲜明的形象等等,那么情感的湖面便会荡漾起涟漪,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如上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写到鲁四老爷书房一副对联时,只上联在:“事理通达心气平和”,下联脱落松松地卷了置于桌上。下联到底是什么?教师借这个机会,就可以大大地激趣学生:拿起你们的笔,据作者刻画的鲁四老爷其人,拟对之。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屏气凝思。稍后有对:“诗书饱读性格稳重”;有对:“礼教固守厌弃寡妇”……虽然同学们对得千奇百怪,甚至驴头马嘴,但是课堂气氛是不言而喻的,对文本的探究兴趣非常浓烈。最后明示参考下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作者何以故意让其脱落?这与下联的内容有关吗?鲁四老爷“品节详明”吗?有“品节”吗?“德性坚定”吗?有“德性”吗?鲁四老爷配谈这些吗?这一连珠爆式的扔给学生,果真“炸”醒了他们,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人物和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良苦用心。
三、自主解读,展现学生的个性期待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有浓重的个性化倾向。因为阅读是很自我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它不仅仅是一次信息的摄入过程,也是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智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投入自己的心智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去评论,听其言,品其味,悟其情,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性格特点、语文积淀等存在差异,对同一文章、同一人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体验,对于文本的解读会呈现多元化、个性化,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有的学生想印证自己初读课文时预想的结果,则会关注情节的发展;有的学生想获取新的信息,则会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挖掘;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作为教师首先应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每一位学生的阅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理解。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教学目标联系起来,提高阅读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激励点评,保持学生的阅读期待
苏霍姆林斯基说:“给人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呼唤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金科玉律。”学习的魅力源于成功的满足,没有赏识,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没有思考的动力。当学生的阅读期待得到满足后,他们的兴趣会逐渐减退,学习热情会逐渐降温。这时,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满足感,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再次启发学生产生新的期待,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当学生回答的精彩时,老师可以毫不吝啬地表扬, “你的见解非常独到,超出你这个年龄段的思想深度。”“你此番解说说出了我的心声,谢谢你!”“你刚才的朗读声情并茂,大家都沉醉在你营造的氛围中不能自拔。”也可以让同学与自己一起鼓掌来表示对发言同学的肯定和赞扬,教师还可通过外部评价,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等,这些发自教师内心的、牵动学生心灵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样的语言、这样的举动,必会促使学生的阅读期待会再持续下去。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善于使用激励点评,让学生在课堂中永葆活力,勇往直前地探索,坚持不懈地追求。
快速阅读能力怎么培养呢 篇4
说到如何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除了教给快速阅读的方法外,还得进行一些必要的快速阅读课堂训练和快速阅读习惯培养。
第一,快速阅读课堂训练。
1、提出要求,讲明目标。在课上,结合阅读内容,提出训练要达到的目标。开始训练时,可提示该次训练的目标,逐渐地就取消了目标提示。要让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反复的整体训练。
2、给予材料,规定时间。所给予的材料,既要讲求新颖、规范化,又要注意地道、大众化,还要针对学生实际,循序渐进,由语言通俗化、大众化、内容单一的材料,逐渐加深到形式多样化的、内容复杂的材料。总之,注意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同时,选择的材料要讲求知识性,使其通过对该材料的阅读,既培养了快速阅读的能力,更又达到了学习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对于时间的规定,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即是说,所给的时间,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而应是针对学生实际,以全班中等偏上一些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准。同时还要给予适当的思考时间。所有这些,都应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处理。
3、到时检查,纠正评析。规定的时间一到,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让学生将自己阅读的内容汇报给大家听。对于根本就没能按时完成的学生,更应让他们谈自己的阅读情况,然后给予正确引导。
新gre填空正确率如何提高呢 篇5
1、做题重在积累总结
同学们在平时做新gre填空练习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大量去做题,而不去做相应的总结。每次做错题后都要学会剖析和总结考点,往后再碰到相同或类似问题就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才会有长足的前进。无论句子形式或内容如何转变,语法的考点是不变的,万变不离其宗,把握一个考点等于把握数十道题。因此大家在做题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思虑题目的考点,而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争取每一道题都能有所收获。
2、掌握常考词汇
很多同学在经由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后,发现新gre 填空并不难,每次做错题后一对谜底发现问题其实很简单,总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受,可是之后再次碰到同类题目又会恍然大悟,走进循环犯同样错误的怪圈。原因很简单。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考生对于常识点应该都是懂的;其次,由于同学们在做题时对考点涉及的常考词汇不敏感,视若无睹,根本想不起来,所以才会反复犯错。因此,建议考生要熟悉常考词汇,完善知识点。
3、发现知识盲点
无论考生的英语水平有多高,一般来说总还是会有相应的知识盲点,而考生们就要学会并善于发现自己的盲点。要做到这点,最简单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做备考资料。小编强烈建议大家准备一个错题本,将自己每次做习题过程中做错的题全数抄到错题本上,然后进行总结,看看自己容易犯哪些错误,从中找到自己的知识盲点,并通过练习加以补足。
4、认真应对考试陷阱
在实际考试中能够在GRE填空中得到满分的同学并不多,而很多同学往往是在一两个完全会做的题目上丢掉了分数。做错的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过于轻率,还没看完所有选项便草率做出了选择;二是在看到正确选项前就已落入了练习题中设置的一些思维陷阱。因此,考生在做题时务必要仔细审题,充分理解题目,在此基础上解题,尽可能避免考试陷阱。
GRE单词熟词僻义-promise, list, provoke
【qualify v. 使合格;限制】
qualify 这个词我相信大家应该并不陌生,但是在GRE中,这个词考查“限制”这个含义比考查大家熟悉的“使合格”这个含义要多多啦。
【变形: unqualified adj. 不合格的; 完全的,绝对的】
看题:
When he first hypothesized the neutrino, Wolfgang Pauli’s elation was not ____: he feared that he had postulated a particle that could not be detected through his concern turned out to be overblown.
A. unshared
B. untoward
C. unprecedented
D. unqualified
E. unjustified
【解析】
1. not+空格 描述WP喜悦(elation)的情况
2. 解题信号为冒号,解释说明
3. 冒号后面说he即WP有担心(fear),因此冒号前面的句子要体现对喜悦的否定
4. not+空格 对冒号进行否定,则空格要填入对于喜悦肯定的词,所以选D. unqualified (完全的,绝对的)。
【promise v. 承诺,保证; 预示着 n. 希望,前途】
在GRE中,promise除了大家熟悉的“承诺,保证”这个释义外,还考查“预示”和“希望”这两个意思。
看题:
Instead of demonstrating the ______ of archaeological applications of electronic remote sensing, the pioneering study became, to some skeptics, an illustration of the imprudence of interpreting sites based on virtual archaeology.
A. ubiquity
B. limitation
C. promise
D. redundancy
E. complexity
【解析】
1. 空格表示考古学应用展现出了什么特点
2. 解题信号为instead of,表示对立
3. 空格与不明智,不谨慎(imprudence)取反
4. 所以填入正向词 C. promise(前景,希望)
The new art museum’s (i)_______ building augurs well for that ambitious institution because it speaks of (ii)______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on the part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that may (iii)______ equal astuteness about contemporary art.
【参考答案:BDI】
【provoke v. 挑衅,激怒; 引起(思考或感情)】
provoke除了大家熟悉的“挑衅,激怒”这个意思,在GRE中还常考“引起(思考或感情)”这个意思。
【变形:provocative adj. 煽动性的,引起争议的;引起思考或感情的 provocation n. 挑衅,激怒;引起思考或感情】
看题:
The maps in this volume are meant not as guides but as ______: they are designed to make the reader think anew about the city.
A. adornments
B. references
C. truisms
D. provocations
E. valedictions
【解析】
1. 空格填入表示这本书中的地图具有的特点
2. 解题信号为冒号,解释说明
3. 冒号后面说这些地图设计出来是让读者重新思考的(think anew)
4. 因此空格填入表示让人重新思考含义的词,选D. provocations (引起思考)
【list n. 清单,目录;倾斜】
list除了大家熟悉的“清单,目录”这个意思,在GRE中还考“倾斜)”这个意思。
看题:
The painter has emphasized the figure’s erect posture by making it contrast so starkly with the ______ exhibited by trees of the windswept orchard in the background.
A. strength
B. list
C. rigidity
D. fruitfulness
E. uprightness
【解析】
1. 空格填入表示果园中的树的特点
2. 解题信号为contrast,表对比
3. 空格与人物直立的姿势(figure’s erect posture)取反
4. 所以选B. list (倾斜)
GRE填空高频词汇:简单类词汇
easily?容易的?
synoptic?概要的
basic?基本的?
elementary?基本的?
simplicity?简单?
elementary?简单的?
simple?简单?
fundamental?基本的?
building?block?基础材料
simplemindedness?头脑简单
simplistic?过分简单的
uninitiate?没有初级知识的?
young?年轻?
impressionable?易受影响的?
naivete?幼稚?
sailed?through?轻松的完成?
casual?不经意的?
literal?朴实无华的?
amateur?业余的?
obvious?肤浅的,显而易见的
superficial?肤浅的
用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篇6
一.咀嚼式阅读
阅读作品, 扫清阅读障碍是第一步。在借助工具书将“扫描”出来的生字、难词识形、正音、解意的基础上进行咀嚼式阅读。阅读中的咀嚼, 就是以调动激活原有的知识积累为出发点, 把读物内容融会贯通的过程。我们可采取默读或微声朗读等方式, 调动各种感官去耐心地阅读作品, 细心地咀嚼作品, 用心地感知作品, 真心地体会作品。
1、“嚼”出文眼。
文章中总括性的词或句就是文眼。找到它, 就把握住了内容的主旨。如《黄河颂》中一个“望”字, 统领全篇, 展现了黄河伟大的英雄气魄。
2、“嚼”清文脉。
在阅读过程中, 要弄清词与词, 句与句, 段与段之间的结构特点, 意义关系, 表达形式和作用, 使文章的脉络从客观上得到把握, 又从微观上得到理解。如《最后一课》就是通过小弗朗士的行踪把几个相互关联都又彼此分离的场面组接在一起, 贯穿了故事情节。
3、“嚼”出内蕴。内容含蓄的作品就需要我们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地去体会, 尤其是对重点词、句。如《最后一课》中, “又出什么事啦”的一个“又”字, 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战乱频频, 变故迭起, 人心惶惶的情形, 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二.回味式阅读
咀嚼后的回味, 是阅读的“反刍”即再消耗, 再追忆的过程。回味式阅读, 既能总览全文,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又能进行艺术玩味, 感受其文学意蕴, 提高文化素养。在阅读过程中, 要把作品中的内容及情感变成有声语言艺术地体现出来。
1、角色回味再味。阅读中, 要努力使自己进入状态, 进入角色, 可以虚拟情境, 摹拟人物情态, 在语音、语调、语气等方面靠近角色。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各位文学巨匠依次登场, 福楼拜的博学热情, 屠格涅夫的激情狂热, 都德的健谈活跃, 左拉的温和寡言, 都可以通过对其语言的回味, 较准确地把握角色特点, 更好地理解作品。
2、意境回味体验。
进入意境, 感受氛围, 是阅读回味的又一重要环节。如《邓稼先》一文中引用的《吊古战场文》, 把茫茫戈壁蓬断草枯, 荒芜凄凉的景象表现得如在眼前, 同时也让读者对主人公邓稼先又增添了一份敬意。
3、感情回味重现。
在阅读过程中, 不要紧闭心窗, 要把情感的闸门开启, 让蕴涵在文章中感情的潮水通过读者的有声语言奔涌出来。如读到《社戏》中结末一句“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我们会受作品中的这种怅然若失的情愫的强烈感染呢?因为这一句话伸出她的纤巧的手指拨动了我们的心弦, 使我们可想起自己永远失落了的童年, 从而搅动我们心灵深层的积淀, 引起“心弦的共振”。
三.比较式阅读
比较式阅读是指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比较的思维过程而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 即在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思想内容、社会价值、透过文字看到字里行间的潜台词、领会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 对不同读物求同辨异。“求同”就是寻找其内在的规律和联系;“辨异”就是通过比较彰显文章个性。
比较阅读的范围可大可小。微观比较可以品味字词语句, 宏观比较则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某个专题作综合比较。不过, 这其中寻求切入点是很重要的一环。首先, 可从内容入手。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新教材都是按照“主题一致”的标准来组织单元的。如每个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有相同或相似的主题, 七年级下册课文第一单元, 成长;第二单元, 爱国;第三单元, 名人;第四单元, 艺术;第五单元, 探险;第六单元, 动物。这是求同。然后同中求异。同时, 从作品创作的时间和地域方面也可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纵向比较既古今比较, 渊源比较, 比较的对象主要是不同时期的事物。横向比较即中外比较, 国别比较。
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综合运用以上几种阅读方法, 以提高阅读质量, 彰显阅读个性。
谢红伦, 唐红梅, 教师, 现居湖北枣阳。
摘要: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给他们好的阅读方法必不可少, 只有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善于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 才有可能提高阅读效率。
GRE阅读怎么提高阅读质量呢 篇7
【关键词】阅读期待 阅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84-01
教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通过制造悬念,引导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自然会督促学生进行探索和学习。这样,会保证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接触到一个词汇时,会对这个词汇进行理解,提出疑惑,进行设想。这一系列行为,使得阅读活动更加自主的进行。但是,学生对词汇处理兴趣的有无以及不同,就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因此,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适当的煽情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阿莫纳什维利曾说过,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通俗的说,若一位教师的大部分学生不乐意阅读,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好教师;若是他的大部分学生乐意阅读,那么他就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将自己的情感付诸于文章,充分利用自己的热情,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阅读就是发现美的过程,若这个过程缺少发现的兴趣,阅读就会毫无趣味。教师的适当煽情能够激发学生的发现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的深刻思考,使得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学习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首先教师自己要对文章深层次的剖析,透彻的熟悉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正确的把握文章情感,分析人物心理,适当的引导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满激情,将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充分的融入授课过程中,一点一滴的渗入教学过程,尽可能多的调动起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在无形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引起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当然,教师应该注意凡事皆要讲究适度原则。因此,教师在煽情时也要注意,不要情感泛滥,要将自己最真挚的情感、最深刻的理解表现出来。这样,才最能打动学生,达到预期目的。
二、“寓情于文”
学生唯有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中,一点一点的咀嚼文章,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达成契合。教师在授课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激发情感。学生的情感启动需要外力的推动,比如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等等,这些都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其产生期待,着迷于故事的起承转合,使学生初步产生了“阅读期待”。
其次,紧扣情感。学生容易对各种各样的事物产生兴趣,其情感处在在不断地变化中,情感在产生之后,可以稳定发展,也可以淡化消失。所以,教师在激发学生情感后,要进一步加紧其情感的巩固,牢牢地把握学生的情感发展状况。只有教师紧紧扣住学生的情感发展,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学生的情感才能不断地发展。
再者,推动情感。学生产生情感后,不断发展,情感会大大高涨。教师应该积极留意学生的表情、声调、动作等,把握学生的情感走向,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精彩片段,将学生的情感推动至高潮。
最后,抒发情感。在上一步中,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此刻,他们迫切的想要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学生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学生的情感更加鲜明。不同的情感在学生之间相互碰撞,必定会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允许存异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时,学生对文章的情感肯定多种多样。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经历不同的事情,因此对同一文章的阅读期待必定会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每一位同学都会有自己切入的点,教师应该注意尊重每位同学的情感,对每位学生的情感耐心引导,予以肯定。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学生的积极性不被磨灭。
教师还应注意抓住不同学生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学生的经历、背景、性格等存在着诸多差异,仅用同一种方法无疑是错误的选择。教师在授课时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敢于抒发情感、表达见解,使每位学生都极大限度地激发潜能。
当然,授课中采取“阅读期待”的方法仅仅是一个开始,还在尝试阶段,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应该积极总结,根据成效,不断改进自己的授课方法,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使“阅读期待”更好地服务于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赖国毅.弹拨审美心弦提高阅读质量[J].云南教育,2006.
【GRE阅读怎么提高阅读质量呢】推荐阅读:
托福阅读题怎么应对呢12-16
GRE备考积累阅读量怎么做08-02
GRE阅读考试如何加快速度呢09-25
阅读质量提高05-22
阅读感悟怎么写07-30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08-31
阅读怎么读出语文味01-15
阅读短文怎么做范文07-28
家长怎么辅导孩子阅读12-06
提高学生阅读质量论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