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共12篇)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篇1
一、强化学生的自读实践, 转化教师的教学观念
阅读, 就是以书面材料为对象、以信息获取为目的的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是当代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课题。但是, 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此目的呢?南宋诗人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一语道破了实践的重要性。这里所说的实践, 也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人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 也只有在学生的自身阅读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以前的初、高中教材, 课文分为讲读课文 (占总数的43%) , 课内、课外自读课文 (占总数的57%) ;而现行新编的高中教材必修部分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比例各占50%, 选修部分有大量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 另外还有一些推介书目。新、旧版本教材的共同点就在于:要求学生自读的课文, 内容多、所占比例大。这正是为了给学生的自读实践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 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充裕的条件。然而, 不少语文教师却无视教材的这一结构, 对自读课文均一课不漏地细细讲授, 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这种善意的辛劳与过多的讲授, 挤掉了学生自读实践的机会, 削弱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要想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就必须根据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内容、特点、要求作详略讲授的处理, 按照先由教师“牵着走”, 再由教师“扶着走”, 最后让学生“放开胆子自己试着走”的教学过程, 循环往复, 使学生养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以达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与局部品读相结合
学习语文, 既要广泛涉猎, 又要精读细研。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曾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 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 遣词造句, 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 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这段话说明了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必须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学习文章的语言, 进一步理解课文, 对课文进行局部品读, 最后上升到对整篇课文的把握和领悟。这样, 也就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即“整体———部分——整体”这样一个认识过程。比如我们阅读《红楼梦》这部小说, 首先必须弄清楚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关系, 进而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典型环境, 然后才有可能读懂、乃至研究《红楼梦》。
品读文章, 是一种较为高级的阅读, 即边读边细细品味, 揣摩作品的意境、文笔, 分析语言运用, 理解词语, 体味语境, 形成语感。有时可以通过比较对照, 想象、联想, 朗读、诵读等方法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 达到“积累、感悟、熏陶”的目的。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能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学识的高低、事业的成败。良好的阅读习惯既包括读书态度方面的, 又包括读书技巧方面的。从目前中学生的现状来看, 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 就是要有恒心, 有毅力。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成功的第一块基石。然而, 中学生年纪较小, 情绪波动较大, 对阅读实践的热爱往往不能持久, 兴趣常常不能稳固。“持之以恒”, 一要始终对自读实践保持浓厚的兴趣, 始终坚持聚精会神地阅读;二要坚持利用工具书, 以此析疑解惑, 使获得的知识准确、清晰而牢靠;三要坚持写读书笔记或读书批注。
四、着力于抓好“三步阅读式”教学
古有“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道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应首屈一指。因为通过阅读容易使认字识词、分析归纳、推理判断、联想认识、欣赏鉴别等一系列活动过程融为一体, 所以听说读写都要以阅读为基础。实施三步阅读式教学, 能使学生循序渐进, 获得知识和技巧。
第一步是课前预习阅读。它是一种感性认识过程, 不仅因为通过预习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实际, 确定教的起点和进度, 收到有的放矢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通过预习能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如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 预习时初步掌握线索 (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为线索组织材料) , 结构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 两个人物形象 (闰土、杨二嫂前后变化及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 再通过课堂点拨、置疑, 对文章的理解便迎刃而解了。叶圣陶先生把课前阅读誉为“训练阅读的重要阶段”, 如果少了这一步, 光靠老师照本宣科包讲到底, 会导致学生昏昏欲睡,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第二步是课堂阅读。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这一步, 教师应了解学生预习得怎样, 可抽读中、差生, 即可得出预习效果, 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可导读讲解, 点拨启发。
第三步是课后阅读。这一步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除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外, 我们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师生都要接受双向检验。古代鲁班学艺时, 师傅并不教他如何做, 而是先让他练好推、刨、砍的基本功后, 点拨要领, 然后让他拆去一幢宫殿模型, 再让他把宫殿复原。孟子云:“大匠予人规矩, 不予巧。”可见, 要培养学生四种能力, 关键在于阅读“练”。
三步阅读教学法, 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能力, 更重要的是把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位置摆正了。其效果是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增强了四种能力的培养。
古语曰:“授人以鱼, 供一餐之用;授人以渔, 则享用不尽。”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只要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并授之以法, 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 就一定能收到“师逸而功倍”的最佳效果。
(河源市连平县忠信中学)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篇2
摘 要:阅读还是要从兴趣入手。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来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思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重点,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阅读;课堂教学
一、创建愉悦的教学氛围
1.转变师生关系
根据新课改的实施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应积极与学生沟通,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老师,首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平等地与学生对话,要学习如何与学生做朋友,积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
2.创新组织形式
我们使用的是同一本教材,教的也是同样的内容,为什么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成绩差,有的爱学,有的厌学,其实,造成这个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老师没有做好教学组织工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建立一个创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多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并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授《天游峰的扫路人》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去探究,提出一个问题:如天游峰扫路人的工作究竟累不累?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一方支持不累,另一方支持很累,再让学生阅读全文,在文章中去找答案,然
后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积极地参加讨论。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不仅发挥了想象,还锻炼了语言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实行自由和开放的教学形式
1.加强多向性信息交流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桥梁。保证师生之间能平等和谐地相处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当我们在阅读中遇到问题时,也可以通过各种互相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互相学习,实现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2.通过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资源
教学改革过程中,除了教学方式的改变外,还应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多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丰富教学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是有必要的,因为信息技术能有效获得比书本更多的知识,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最新鲜、最有效的阅读信息,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将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应注意资源信息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要为学生提供容易被吸收、积累的阅读资源,因此,教师要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知识含量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资源,将信息资源与课本内容、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保证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坚持学习,敢于学习。
三、阅读教学的根本内涵
1.语感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阅读训练能促进学生语感的提高。阅读教学要教会学生如何读、如何写,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使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通过阅读,学生能积累语句,书写经验,并受到阅读材料的熏陶,增强语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文章,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教学材料,以此来进行语感培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强化学生的输入型语感,而诵读与语感的培养有直接关系。正因为如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诵读的作用。要提高语感,就应积极加强诵读教学。
2.思维
思维是人类理解知识、丰富情感的基本条件,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因为没有语言就不能够进行思维,思维和语言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积极发掘教材中与思维培养有关的教学内容,开发学生的智力,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进行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新课改比较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不管是老师提问,还是学生解答,都与思维的培养相关。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至关重要。”
总之,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式很多,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应首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
人,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要讲究点策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真正地、有效地、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篇3
一、在知识传授上注意系统性——引导学生明确本单元阅读学习内容及方法
众所周知,一册教科书是由几个单元组成的,每个单元又是由几篇各自独立而又有内在联系的课文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学生学好每一单元课文,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确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及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心中建立起单元的学习体系来。如在教学本单元时,笔者首先带领学生了解本单元前面的单元主题——“第一单元人物风采:……在这个单元里,你可以领略到这些人物的风采:高尔基笔下的对世界充满‘无私的爱’的外祖母,为普通工人敬仰的文学大师鲁迅,挚爱着孩子的女教师,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还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古代人物赵普……走近这些人物会提升你的精神和品格”。这样可使学生对本单元所有人物及其“风采”有了初步了解,心中有了人物群像图,有助于学生在各课的学习中对人物形象进行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懂得要感知人物风采,就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具体事例等方面,并加以分析,这样还为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埋下伏笔。
二、在阅读教学方法上讲究循序渐进性——从教到扶到放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实行单元整体教学更能体现这一教学思想。笔者在单元教学中采取从教到扶到放的方法。一般每单元的课文都有四至五课,笔者多以每单元的第一课为“教”读课,第二课为“扶”读课,第三课为“半扶半放”课,第四课以后为“放读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本单元第一课《童年的朋友》时,第一步教给学生:一是借助课外的学习资源,了解高尔基的生平、作品以及这篇文章的出处、写作背景;二是借助课文的注释、词典学习“发绺”等词语……从而教给学生如何为准确地理解课文,掌握相关的必要知识,为理解课文扫除障碍。第二步教给学生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步骤,让学生先从整体上了解《童年的朋友》写的是谁及其什么事?再精读课文看课文,共有几自然段,分几部分来写,每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尤其是要抓住“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里睡觉……把我引到光明的地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等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从整体上感悟外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对“我”深厚的爱和“我”对外祖母的感激之情。阅读理解课文之后,笔者教给学生第三步,阅读写人的文章,最后还需要鉴赏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特点的。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出外祖母慈爱的形象是从三方面来表现的:一是完全从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二是用细腻、饱含感情的词语来刻画;三是三次描写传神的眼神。第四步教给学生每课学习完后还要进行综合练习。之后此单元的第二课《一面》让学生按第一课学习的四步法去学习,教师参与其间;第三课《我的老师》则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相机给予点拨;第四课《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则完全由学生自己按这四步合作交流学习。而第五课《赵普》虽是文言文,但只要老师协助学生把课文翻译出来后,则仍然可放手让学生按四步法自读。
三、在阅读学习方法上突出迁移性——应用学法,自主学习
教学,是教和学两条线,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因而笔者在教学第一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将“阅读写人文章的四步法”摘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并要求学生按这四步的主要内容自制出表格,而后再逐课阅读,并把自己每课归纳出的相应内容及体会分别填写到表格中。如多数学生自制的表格栏目有:“课题”“作者”“主要作品”“写作的主要背景”“人物”“风采”“主要事例”“外貌”“作者的情感”“写作特色”……学生在填写时能体现出各课的人物及内容的不同等,尤其是各课的写作特色,显示出各课的不同特点。如《一面》一课:题材典型,以小见大;抓住人物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尤其是三次集中描写,都抓住一个“瘦”字;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又如《我的老师》一课,以“回忆——依恋——思念”的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并将七件事串联起来。本单元学习结束后,笔者还引导学生将人物描写的方法迁移到写人的作文之中,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又有了质的飞跃。
总之,优化单元学习,改变了课文独立教学的现状,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以及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还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形成。
提高小语阅读教学质量初探 篇4
1、招招散练, 缺乏整体。前几年, 我们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出人意料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却出现了支解课文内容、脱离具体语言环境, 搞机械琐碎的文字练习的现象。不容置疑, 语文教学要贯穿一个“练”字, 但当前在语文一节阅读教学课, 却出现了“招招散练”即让学生充分地练, 看到生字新词练, 看到新的句式练, 看到新的段式练, 看到新出现的标点练……“以练为主线”的确体现了, 但完整的教学内容被割裂了, 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性被中断了, 很多带着一定语言规律的语言现象却不是该年级学生能接受的, 这样的散练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有多大好处呢?笔者认为, 这种练, 实际上忽视了语言现象的复杂性和语言行为的完整性。只抓“点” (孤立的词语、句式) , 不抓“线” (贯穿全篇内容的红线) ;只抓局部, 不抓整体;只抓简单的个别技能, 不抓综合的系统操作……这样, 既破坏了作为认识对象课文的完整性, 又割断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连贯性, 使语文教学变成无法展示学生学习过程和逻辑层次的“散练”活动。学生在这种盲目、随意的“散练”状态下很难获得带规律的知识技能, 当然也难以形成真正的能力。
2、单一训练, 缺乏梯度。阅读是一种技能, 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这没有错。但需要研讨的是:到底训练什么, 怎样训练。在现在的阅读教学中时时出现这样的现象:
表现之一, “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不管优生差生, 无论是练的数量和练的要求都是均衡同步, 整齐划一;不看课文的难易、要求不同, 训练都一样。如字词训练, 课文中有十个生字七八个新词, 教学时个个必讲, 平均用力, 抄写没有区别, 每字五遍十遍, 每生字词三个四个, 人人过关。
表现之二, 同一层次, 机械训练。如生字教学在正确读写的层面上多次重复, 把会默写当作制高点, 词语教学时把全部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品尝理解上;造句训练满足于模仿课文的句式, 语句通顺是终结点。如:教师让学生通用“先……接着……然后……最后”。“因为……所以”等词练习说话, 用总分式练习说话, 低年级在练习, 高年级也在练习。试问, 同一层面反复操作是否必要?如果说这是“温故而知新”, 那么教师是否明白这已是第几次练习了。在要求上有哪些提高?这些问题不弄明白, 那么语言文字训练效率不高也是在所难免的。
3、变戏混练, 缺乏情感。叶圣陶先生说:“无论学习什么学科, 就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 认清楚了, 一切努力才能有目标, 有方向, 不至于盲目的胡搅一阵。”他又说:“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 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 如果没有这种能力, 就是现代公民生活的缺陷;吃亏的不只是个人, 同时也影响到社会。”课堂阅读教学中, 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 一些教师为了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 课堂上大黑板小黑板, 一黑板连一黑板, 忙不迭地让学生做各式各样的练习。一位高年级语文教师, 在一节课中, 光学习词语就设计了连线题、选择题、改错题、组合题等变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用填空式, 写句子含义用判断式, 分段写段意用列表式, 回答问题用比较式, 等等, 令人眼花缭乱。训练是充实了, 但一堂课下来, 根本没有对学生进行语言兴趣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 教者把本富有情趣的语文课肢解成一堆毫无生机的“零件”, 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带领下, 拨弄这些“零件”。一些语文教师认为, “语言文学训练是‘正产品’, 思想教育则是教学过程中的‘副产品’”。“副产品”仍是一种“产品”, 教学中不能削弱, 更不能取消。但在具体的操作中, 为保证语言文字训练的“高产”。思想这个“副产品”无形中被取消的做法偏离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方向, 陷入了一种误区。
叶圣陶先生在自己主编的《国文杂志》中指出:“知要真知, 能要真能。”何谓“真知”, 何谓“真能”?叶圣陶先生认为, 就阅读方面说, 要“真知”读、“真能”读;就写作方面说, 要“真知”作, “真能”作。“真知”“知能”读, 其标准是对读物要懂得且能够“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会”;“真知”“真能”作, 其标准是“在读的工功之外再加上整饬思想语言和获得表达技巧的训练。”阅读教学中, “语言文字训练”的真正含义指的是以课文为凭借,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认真鉴赏、吸收积累、灵活运用。这是阅读教学专职的任务,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也只有在这个着力点上下功夫。如何引导呢?
一是多元思考艺术形象。发挥好现行阅读教材的“凭借”和“例子”功能, 依据课文体裁, 题材特点, 确定理解的重点, 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些重点文字, 正确理解。现代阅读教学就是要把阅读教材看成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 了解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重要“凭借”。通过阅读教学, 发挥好阅读教材的“例子”功能, 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 努力启发, 精心点拔, 巧妙引导, 举一反三, 让学生练成熟练的读写技能, 并在历练中对学生的情操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咀嚼品味文章亮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抠词抠句, 进而正确理解文段、篇内容, 发现亮点, 品味文章精彩之处。人们常说:显见之美, 没有错过, 只是细心;内隐之美, 如能发掘, 则是创造。善于发现是创造的前奏。能从平淡中见奇崛, 于细微处悟精神, 不光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更是创造思维的灵光闪现。
三是大胆想象文章空白。“空白”, 指的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结合文字去思考, 去想象, 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 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 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笔者认为: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写出内心的真情实感才是作文教学的重点。
一、让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教学难, 作文教学更难。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 生编硬套, 字词不够废话凑, 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不善于观察, 对事物只能获得粗略的朦胧的印象, 写起来也就无话可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我们必须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 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并且能透过表象去探寻内在的东西。对学生来说, 学校和家庭是重要的生活空间, 细心观察, 用心体悟, 许多场景细节就可以成为学生作文中的感情点。因此, 我们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开始, 就向孩子们提出了“做生活有心人”的口号, 告诉学生无论是在校园生活中, 还是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 都要有感情的投入, 而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接着拟定了一系列贴近实际、感兴趣的话题:《我有一个坏毛病》、《我的好朋友》、《我的妈妈》、《我是班级的小主人》、《有趣的一堂课》、《我家的新鲜事》等。由于命题具有针对性和与实际相联系, 学生平时就把相关材料及时记录下来, 学生作文也就有话可写了。
二、让学生参与生活
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了, 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 才会有取之不尽的素材。那么搞好习作训练首先就要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 走进广阔的生活, 参与生活, 体验生活, 融入生活。例如在学写“我第一次……”这类作文时, 反省我们的传统写作教学一开始, 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 是最合适的, 如何开头, 如何结尾, 又如何写得具体。这样做学生反而受到束缚, 学生为应付写作任务, 懒惰的人草草了事, 认真的人生搬硬套, 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 要么枯燥乏味, 干巴巴的, 要么寻章摘句太多, 矫揉造作, 真情的心声太少了, 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更是看不到。现在我们教学时不是让学生拿起来就写, 而是先组织学生参与到生活中去亲自做某一件事: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做饭、第一次认真学习、第一次洗碗、第了创造能力的高低。因此, 有效利用文章的空白,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是大胆质疑文章微瑕。尽管教材中的文章不乏典范性, 但也有令读者感到疑惑的。如一老师在教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时, 有一位同学在读第三节时, 感觉“那是行驶的车辆紧急停车的地方”。这句中的“车辆”与停车在语感上有些重复, 同学们便提出能否把“停车”换成“停靠”恰当。这位教师即时表扬了学生的见解, 珍惜和呵护学生的这种胆识和勇气,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不唯上, 不唯师, 不唯书”的科学精神, 这些都可以说是创新的基础品质。
总之, 学习某种语言现象, 培养某种语言能力, 决非一蹴而就。企盼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字词训练有其层次, 一般经历正确读写, 理解意思, 记忆积累, 实际应用几个阶段。句段训练也有其阶梯, 首先从感知某种语言现象入手, 知道其表达意思, 进而领悟它用什么方式表达, 接着仿照这个语言现象, 学习它的表达方式, 进行迁移学习, 初步掌握某类语言现象的规律, 最后能按照掌握的语言规律进行初步的运用, 直至能把规律进行创造性运用。至于各年级都要进行的常规训练 (词语积累、默读、朗读等) 应体现阶段性。如运用课文的语言及时把课文中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低年级学生偏重于模仿, 即让学生基本按照课文内容说和写, 到了中年级可以设计些变式练习, 即有变化地运
一次收拾屋子……然后, 举行汇报会, 在让样做汇报”叙述会上, 得有条有理学生畅所欲言, 而, 且谈了很多不但将“怎生生欣体会。接着然提笔, , 写出了一篇篇生动感我让学生把它写下来, 学人的活文章。三、让学生乐于表达成求学生课说标真中话指、出:实“话在、写心作里教话学, 中不…说…假要为话、空话、套话……”小学生年龄虽小,
有生命就会有思想但都是以活生生的, 就会有悲生命个体存、欢在, 、爱只要、◇学我恨, 们要鼓励他们把窝在心里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对父母或, 想说又老师的, 易继红生确引导不敢说;处于他们这的表达出来, 不能斥责种年龄阶段, , 好想应该正、贺静写成长会想、乐想中常会, 碰到一些困惑对一切都充满, 这些困好奇心, 但惑有作的久久缠绕在他们心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迎刃, 而解甚至觉, 得茶不但也有的的思、饭不香心理负担, , 我们要鼓励学生以作文的郁结在心里形成一种沉重源长的关心形式表达;在传出来, 统的作文指导中以便及时得到老, 教师常师或家泉常采用“求同思维”的模式, 引导学生
沿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去思考, 写作要体现个性化, 首要问题是让学生写个性化
的生活经历, 如写家庭生活的习作, 许多学生都是选取亲身经历的事, 写真实的感受, 没有了编造和拼凑, 也就有了童真、童趣, 读起来就令人感动。
总之, 只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 坚持参与生活, 注重体验生活, 乐于表达生活, 学生写作就会如泉之涌。
用课文中的语言说或写, 而到了高年级则应创设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语言材料。
我们还应看到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有好差之分, 阅读能力理解水平也有高低之别。教育对象存在着差异性, 并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学习同一内容, 达到同一目标毕竟是不科学的, 这就决定了语言文字训练要注意层次性。就读来说, 基础好的学生要求把课文读得抑扬顿挫, 有节奏、有感情、有韵味, 基础差的学生则读得正确流利即可;就说或写来讲, 可以有下限目标或上限目标;在训练题的设计上也应有差异——基础题、提高题、高难度题等, 这样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促进所有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国文杂志》1942年8月出版;作者:叶圣陶。
[2].《小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9期, 《语文训练“三偏”现象》;作者:吕春亚。
[3].《小学教学研究》2001年第10期, 《现代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作者;胡国军;《阅读教学中“创新点”的挖掘》, 作者:任淑梅。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篇5
发布者:陈清妹发布日期:2010-07-21 21:33:23.0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作品、锻炼鉴赏能力、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的命题及读物的选择,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347页)因此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使他们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在认识上既有量的积累和增加,又有质的飞跃和升华,是我们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科学与民主的精神,缺乏批判与反省的理性。它崇尚统一和趋同,有时甚至否定大胆的创新意识。教师奉“教参”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使课堂变成冷冷清清的“一言堂”。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阅读教学的生命力与应有的魅力,磨灭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他们的创造性。事实证明,只有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能力。新课程要求必须摒弃刻板划
一、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的教育形式,代之以鼓励创造、培育个性、发展想象力的自由活泼的新形式。
(一)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阅读思维的“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疑问困惑。疑问是引起积极的阅读思维的第一步,有了疑问,而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又无力解决这些疑问时,便产生了困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清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畅通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这是“活”的阅读思维的最明显的表现。
2.沉思联想。沉思联想是阅读思维内在的“活”,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阅读的对象展开思考,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藏进行联想,提出解决的办法。
3.大胆争议。阅读教学中,学生感知作品的难点、疑点,能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大胆质疑问难,争议讨论,让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别人碰撞、交流,把问题弄明白,把疑虑消除掉。这是阅读思维“活”的外在表现。
4.期待惊喜。阅读教学中,学生感知作品时常常遇到困惑棘手、难度较大的问题,他们在沉思不得、联想不解、争议难明的情况下,就会期待老师点拨。他们不是期待老师将结果和盘托出,而是期待老师“授之以渔”。当他们被老师点拨后,茅塞顿开,惊喜之情溢于言表。这是“活”的阅读思维行进和终结的特征。
总之,“活”的阅读思维就是学生具有积极的阅读心理状态、良好的阅读心理氛围、高涨的阅读心理情绪。
(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倡导教学民主。教学民主是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阅读思维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在这一点上,许多特级教师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魏书生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他们的求知欲望随时可以得到老师的“激励、唤醒、鼓励”。
2.给予热切期望。热切的期望或期待,能有效促发动机,使正确、科学、合理的愿望或心理得到强化、巩固,并指示其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成功与满足。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期望,可使学生在内心对教师产生认可、好感和信赖,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成为学生认真阅读、努力认识作品的一种动力。
3.挖掘感情基因。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语文阅读教学的“情”从何而来?从教师中来,从教材中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情感的海洋,离开了作品,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导入作品的阅读必动情,扣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使之悄焉动容,神思飞越,期待盼望,跃跃欲试,以最短的时间进入最佳的阅读状态。教师的美读必动情,“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或豪情慷慨,或深沉凄哀,或清新明快。点明拨正的讲解必动情,高声畅讲必“大珠小珠落玉盘”,低声慢吟必“小弦切切如私语”,激越处是“气吞万里如虎”,哀婉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体态语的演示必动情,它能具体生动地将课文的环境再现出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4.调控阅读节奏。对学生阅读思维的激活,一个重要的方法即是对阅读认识节奏的调控。这种节奏的调控是由作品内容的节奏决定的。一篇优美的课文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节奏感,在学生的阅读认识过程中,如果我们能依据不同课文来适当调控阅读的节奏,有助于学生阅读思维的激活。
三、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进行阅读指导,要教给学生阅读的原则。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放心地读,大胆地读,有思想地读,交待阅读原则是必不可少的。这条阅读原则是:不论对错,但求有得;见仁见智,言之成理。
首先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以鼓励为主。有的同学因为自己的阅读水平低,读不懂,便不爱读,不愿读,或者即使读了也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样就给阅读能力的提高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教师要鼓励他们愿读、爱读、敢想、会想。越是阅读能力差的同学,越是要大加鼓励,鼓励他们去读,去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哪怕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倡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追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效果,以活跃思维、培养独创意识。
其次要指领阅读方向。虽说阅读过程中要任其自由驰骋,但是对于阅读能力颇低的同学,还是要加以方向性的引导,使他们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方向。找到思维的突破口,教师应对学生介绍阅读理解常见的角度,以领其进入阅读的领域。如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内容的角度、形式的角度、写作手法的角度等入手分析,通过正确的引导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怎样才能提升“对话”质量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朱 瑛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一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以来,沉寂的课堂因为“对话”赋予学生“言说”权而显露出勃勃生机,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课堂上,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意义感悟。然而,在不经意间,我们感到在学生的“言说”权得到保证,在学生们善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同时,有的对话变了味,走了形。课堂上是你说,我说,大家说;师生问答、生问生答、讨论交流、一片“对话”,热热闹闹,但静心一想,这种“对话”、“热闹”缺少深度,缺少质量。“对话”成了过去“串讲串问”、“师问生答”的翻版,致使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空洞、肤浅、无效。那么,怎样才能让“对话”质量有效呢?
一、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
曾看过一个案例,讲的是美国教师教学《灰姑娘》。该教师先组织学生说说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人、不喜欢哪个人;接着问学生“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学生有的说“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有的说“要是一个漂亮的姑娘突然在我面前变成一个脏兮兮的女孩子,我肯定要吓坏了,还以为她是一个妖怪或者女巫呢!”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每个人在平时都注意打扮,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的面前,不然会吓着朋友的。”接下去是关于“后妈”的讨论。通过对话,学生明白了“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其实她们只是对前妈留下的孩子不够好,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她们并不是坏人,只是她们一时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我们要谅解她们。”最后讨论的话题是“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明白“要靠自己,要爱自己!”“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所以“孩子们,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就像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一样,除了她自己。”
这位美国教师在文本解读上具有独到的视野,多元而深刻的解读。他从《灰姑娘》中读懂的不仅仅是“做人要真诚、善良”。(这是国内教师习惯于先入为主,先读教参而确定的单一的文本价值取向)。还读懂了许多人文的东西,提出了“做一个守时的人”等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取向。“对后母的认识,对自我的珍爱”这些课堂上极少见的精彩演绎完全得益于课前教师对文本的认识程度,深入解读。可以这样说,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教师只有把握好教材,才能和学生轻松、充裕的交流。而我们看到现在仍有许多教师习惯于搬用教参上对文本的理解,用“一元”压制“多元”,或不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对学生的多元感悟缺失引领。这样不仅失去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和对教参的思辨能力,而且使阅读教学的“对话”贬值,正所谓以其昏昏,怎能使其昭昭?没有高屋建瓴,那来“对话”质量。我们应该抛开教参,先自己读上几遍课文,静思默想,含英咀华,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这种教师与文本的先期“对话”大体要做到四个“深入”:①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即对重点、难点、疑点等心中有数;②深入领会文本中心,即准确洞察作者写作背景和寄寓主旨;③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即对文本的结构、语言、文体等了然于心;④深入揣摩编者意图,即充分设想文本应着重发挥哪一方面的“例子功能”,便于教学中有的放矢而不致首尾难顾。有人说文本解读到位,“对话”自有效度。
于永正老师说: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每篇课文都有它的精妙之处,而且都可以从读中去发现。深入解读文本吧!没有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根本不会有“对话”时的智慧引领;没有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根本不会有课堂的精彩生成;没有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根本不会实现对文本的尊重,对语文的尊重。
二、要构建大的“对话”话题
构建大的“对话”话题是指教学时以话题为中心,以课文为凭借,师生、生生、生我之间进行的有序的互动交流过程,其方式是学生能以课文为基点,阅读一定量的相关资料,并在与这一话题的相关活动中深入理解“对话”话题的内涵,拓展认知领域,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产生自己的感受、体验与理解,达到视界融合,最终实现学习主体自我建构的教学。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种大问题背景的创设,大阅读话题的构建意味着对话的问题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提纲挈领”的、是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它在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文中的地位犹如一个国家的领袖。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抓住这“一发”,这一“纲”,施以“四两拨千斤”的“一顿”、“一牵”、“一提”、“一挈”,使其“全身皆动”、“纲举目张”。这“一发”、一“纲”、一“领”不能小而碎,不能直白得学生一看就懂,一读就会,要有针对性,紧扣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要有趣味性,使学生“欲罢不能”;要有普适性,能让个性差异的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与收获。如:
—— 孙双金老师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他让学生读书生疑,然后引导学生从“问题群”中梳理、提炼出三个主要问题:(1)天游峰石阶这么多,扫起来这么苦,老人为什么说得那么轻松?(2)这个老人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要工作,不回家享清福呢?(3)为什么作者说过30年再来看老人?老人能活到100岁吗?
—— 窦桂梅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紧扣“毁灭”这个中心词建构话题: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
—— 一位教师执教《将相和》,针对组成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主要提了三个问题:(1)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完璧归赵),(2)在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渑池之会),(3)廉颇到底有没有罪?(负荆请罪)
—— 还有不同的老师执教《天鹅的故事》构建的“对话”话题各不相同,但都收到了异曲同工之妙。有的话题是“斯杰潘老人那么热爱打猎,可是他为什么把猎枪挂了起来,而且一挂就是三十年?”有的话题是“为什么说天鹅是破冰勇士?”有的话题是“天鹅是一种候鸟,斯杰潘老人为什么前面说它是破冰勇士,后面又称它为可爱的鸟儿?这两个称呼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上述诸例,教者在教学时由构建的大阅读话题,引发开去,纵向或横向地建构整个课堂,使“对话”无不有质有效,使课堂无不大气实在。
三、学生要充分阅读文本
一教师教学《穷人》。课至中途,有学生质疑“温暖”与“舒适”用得不准。当教师问其原因时,该生也答不出来。其时,老师不急不愠,耐心引导,“说不出原因没关系,请大家走进课文,用心地读一读,找一找原因。”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起了手,但都是附和质疑的:什么“渔家的小屋里只有一个没有熄的炉子,外面寒风呼啸,屋子是漏风的,屋里怎么可能是温暖的呢?”什么“渔家的屋子是个小屋,炉子、食具、床挤在一起,这样小的屋子怎么能说是舒适的呢?”什么“地扫得干干净净,食具擦得闪闪发亮,小屋最多只能说是整洁的。五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这哪里谈得上舒适?”似乎“温暖”与“舒适”用得真是不准。此时教师进一步引导“是啊!厨房、餐厅、客厅、卧室都合在一起了,而且又漏风,怎么能算是温暖、舒适的呢?看来,托尔斯泰这位大文豪也不过如此。用词不当的毛病还需要我们来帮助修改。对你们大胆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由衷地表示敬佩!不过,如果从不同角度反复阅读、静思默想、品析体验,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于是,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反复阅读、静思默想、圈划批注。正是老师“一语”拨千斤的引领,才有数分钟的充分阅读,课堂才会出现如此精彩、如此“有效”的对话。
师:好!举手的这么多,请发表你们的意见。
生:我觉得,“温暖而舒适”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小屋跟外面相比是温暖而舒适的。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外面狂风怒吼,又黑又冷,而小屋即使漏风,跟外面相比,相对来说还是温暖的。更何况小屋里还生着火炉。
师:有道理!你能联系上下文来思考问题,说明你已掌握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舒适”用得准确吗?
生(先前质疑的同学):渔夫驾驶的是小船,而海上寒风呼啸,海浪汹涌澎湃,他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而桑娜坐在家里,孩子们都安静地睡着。因此,跟外面比,家里相对来说是温暖而舒适的。
师:哦,你也改变自己原来的意见了。为什么?
生:我听了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觉得很有道理。再联系上下文内容想想,觉得我开始讲的没有道理。
生:还有,与邻居西蒙家相比,渔夫的家就显得温暖而舒适多了。(这时,又有两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要求发言。)师:是不是又有什么新发现了?
生:我认为文章表面上写渔家“温暖而舒适”,实际上是为了反映渔家生活的艰难和贫穷。
师:哦,为什么这么说呢?
(看着自己的苦心化成学生智慧的点点火花,教师内心的激动与兴奋自不必说。可敬的是老师并没有喜形于色,而是如此小翼翼地呵护这些“火花”,进一步引到。)
生:那样一个简陋的屋子,对渔家人来说,就算是“温暖而舒适”了,可见他们对“温暖而舒适”的要求是极低极低的。读到这里,我感到渔夫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师:从“温暖而舒适”居然能看出渔家生活的艰辛,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这点上我还不如你们,因为我没有想到这一点。你们是我的老师,谢谢!同学们,只要我们在阅读时开动脑筋,用心体验,就一定会有发现多多,收获多多!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能够独立地与文本进行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对话意义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对文本进行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解读,在琅琅书声中,在静思默想中,切己体察,悉心涵泳,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会使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其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才能越来越深入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入境悟情,为有效对话作好必要的铺垫,积蓄丰富“谈资”。那种只读了
一、两遍课文,便让学生大发议论,大谈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的做法,只会以偏赅全、言不及意;只会海阔天空、谬误百出;只能空洞肤浅,质量低劣。案例中的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充分阅读,静思默想,潜心品析,圈划批注,多维而深刻地领会了“温暖而舒适”的内涵,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声音,课堂也因此出现了高质量的“对话”。所以阅读教学中的师生、生生对话必须建立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的底气足了,课堂对话才能趋于丰富,才会产生质的效应,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四、教师要科学引领“对话”方向 案例一:人教版《丰碑》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们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不怕牺牲、关心集体的英雄。
生:军需处长是一个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好战士。„„
生:我认为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军需处长,因为他也是这个部队中的一员。他解决了别人的棉装,却没有解决自己的棉装。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好!请坐。
生:我也觉得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军需处长,因为人最重要的是生命,他连自己都保护不好,怎么能保护别人呢?
师:这是你的体验,有点道理。(于是点点头,示意其坐下。)
师:同学们对军需处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大家谈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学习„„
案例二:人教版《放弃射门》
师:你觉得福勒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球员?
生:我认为福勒是优秀的球员,他的踢球技术比较高超,带球突破,行云流水般晃过几名后卫直插对方禁区。
生:我认为福勒是优秀球员,他年纪轻轻就成为世界级的球星。„„
生: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认为福勒并不是优秀的球员,球员的职责是把球踢进对方的球门,而他放弃了一次进球的机会,更何况罚点球时漫不经心,故意将球踢正,他给本队带来了损失,他不负责任。
(学生相互争论)
师:那么什么样的球员才算是优秀球员? 生:品质好,技术好。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生:给本队带来利益,不顾一切进球。
师:自己的观点可以保留,觉得福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写一句话。(生动手写,汇报。)
生:处处关心别人。生:有职业道德的人。生:技术好,但工作不负责任。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发表了不同的观点,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话,希望大家认真思考:“一场比赛的胜利重要,还是一个人的生命重要?”
对话是民主的,更是开放的。其间学生喷涌而出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肯定是五花八门的。关键看教师能否从多种信息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深究下去,科学引导,提升对话的意义。同时,也要敏锐地发现不良信息,及时纠错。案例一中,教者把“尊重”等同于“迁就”。所以,对学生认为“不是一个称职的军需处长,他解决了别人的棉装,却没有解决自己的棉装;军需处长不合格,连自己都保护不好怎么能去保护别人”这样明显错误的理解也不加以引导、纠正,致使课文内容的价值导向丧失殆尽,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难以形成。案例二中,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总结时送给学生的一句话。面对学生的错误理解,他没有一味地迁就,也没有生硬地说教,更没有强行纠正,而是让学生自行反思,自行纠正,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得到人生观、价值的正确引导。
其实,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并深入思考新课标中关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论述就不难发现,新课标中要求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是建立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的。离开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个大方向所产生的“独特的体验”,可能不但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所以从另一个方面讲,在“对话”过程中,如果无节制地放任学生的“这是你的理解、你的体验、你的理由„„”一味地让学生自己说,对文本随心所欲地解读,则是一种简单化、虚假化的学风。它抛弃的是“实事求是”、“熟读深思”的教风,失落的是对“语文”的建构。所以,在“对话”过程中,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或在一个平面上徘徊时,教师要科学引领,让“对话”归位或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
小议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途径 篇6
【关键词】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教学质量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23
在语文试卷评析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得分率较低的总是阅读部分,课内和课外阅读相比,课外阅读得分率更低,和同行们谈起这个问题时都有同感。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有哪些方法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一、战略上藐视阅读,战术上要重视阅读
藐视阅读目的是消除对阅读的畏惧感。所谓“阅读”就是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承载的任务最重,耗时量最多,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更直白一点: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对一张试卷得分的多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既然这样,我们就不要有任何畏惧感,要亲近它,重视它。
二、阅读教学中应把“读”放在首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告诉我们“读”是多么的重要。反复地读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词句的意思与感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使文章的词句烂熟于心,文章的内容成竹在胸。回答书中的问题也就顺手拈来,要说要写也就左右逢源。机械地读书枯燥无味,读书还得讲究方式方法:带着问题去默读、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特别是要带着兴趣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会在那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读的次数越多对书中的感悟就越深,对问题的回答也就更准确,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感也就逐渐形成,学生有了语感也就有了语言的想象力。小学教育阶段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语感要靠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获得。
三、阅读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
(一)学生在阅读时做到形散神聚
教师由于放不开,担心浪费时间,完不成任务,学生读的时间就是两三分钟,再由教师分析、总结了事。这样的“读”就是走过场。另一方面,教师放得散,片面强调学生要多读,放手让学生去读,学生去分析,体会,老师成了看牛娃。这样的“读”就是盲人摸鱼收获甚微。因此,培养学生阅读,既要放得开又不能散。要让学生有目的去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反复品味,研读重点的词句,从中受到情的熏陶,理的启迪。学生阅读时应该给足时间,让他们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扎扎实实地读,让学生在文本中硬是要走几个来回。摒弃那些繁琐的分析、问答,机械的练习,不必要的表演或者无目的的扩展活动,这些东西既浪费时间,又劳而无功。
(二)学生读的东西,老师要先读心中才有数
这“心中有数”包括:学生读完、读透、读懂所需时间;学生阅读所需的情感基调,教师应该创设的情景和气氛;学生在阅读时可能出现的多个问题和解答途径。也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掌控下阅读,阅读结束不给学生留下任何遗憾。
(三)尊重学生读,重视学生讲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读”中产生的感受、体验、理解教师要珍视和肯定。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文本一样,但读者不同,产生的见解当然不一样,不管正确与否,它毕竟是学生与文本的碰撞产生的火花,所以我们要保护学生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并且鼓励学生大胆的倾述自己的收获,老师应该巧妙的指出优点和不足,切忌伤学生的自尊心。
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山无边,学海无涯。读万卷书,走成才路。老师只是引路人,学问要靠自用心,为了学生的未来,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确要当好引路人,扮演好这个角色。课内和课外,古时的经典和当今的名著,国外和国内不同民族的文章都得鼓励学生去读一读、看一看、品一品,并引导学生每一天读一篇文章,记下自己的感受,学生一旦养成了习惯,将会终生受用。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篇7
一、紧扣文本创设情境, 提高文本品读水平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遵循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规律, 巧设情境, 以境激趣,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联想等方式来进行语言的积累和内化, 训练语感, 培养语感, 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标。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成功了》时,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对“申奥”知情度不够的实际, 采用“快乐朗读法”进行教学。教师先简要介绍北京第一次“申奥”遇挫的背景, 然后以激动兴奋的语调和充满自豪的情感范读课文, 让学生初步感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情景, 接着以课件演示了“申奥”成功那一刻人们欢呼雀跃, 举国欢腾的动人场面, 以此“激活”课文插图来开发文本中的信息资源, 使学生能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随着录像中人们一声高过一声的“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的欢呼声, “申奥”成功所带来的那种兴奋、激动、自豪情愫很快占据了学生的心灵, 激起了情感的共鸣。这位教师趁热打铁, 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同时抓住重点句段反复诵读, 从而提高了对“成功”“欢乐”“激动”“爱祖国”等词句的感受力。通过品读来开发文本资源, 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 积累词语, 发展语言, 丰富情感体验。
二、依托文本调动感官, 提高文本感悟能力
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开始由形象向抽象过渡, 并有了一定的书面表达基础, 教材的选文也开始有了一定深度, 应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含义、体验语言情感、获得语言美感。一位教师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 先播放一段《西沙, 我可爱的家乡》的歌曲, 不仅以声激趣, 而且用音乐造境, 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西沙群岛的美, 再借助课件演示, 了解西沙群岛在祖国版图的位置, 撷取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画面, 从视觉形象中去细细地品味, 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那里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是个可爱的地方”这一最能承载学生驶向课文中心深处的句子, 进行教学设计, 把它作为本节阅读课文本教学资源开发的切入点和主线, 段段紧扣, 贯穿全程。通过生词教学, 扫除阅读障碍;结合朗读课文, 着重感悟“富饶”与“物产丰富”“风景优美”与“美丽”等重点词其内涵及外延的不同, 进行思维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围绕“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进行课堂讨论活动, 从“风景”与“物产”两方面的“美”进行文本资源的挖掘、开发, 感悟西沙群岛不仅景美、物美, 而且前景会更美。这节阅读课, 以读为主线, 可以说是以读导学、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激情。以此同时, 执教者辅之以视听等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不同段落的课文学习和不同的语言情境体验中披文入情, 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感, 在思想情感的螺旋上升中体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在阅读课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眼耳口鼻诸多感觉器官, 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在阅读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 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以便更好地去感悟文本。
三、凭借文本联想拓展, 提高文本活用能力
1. 延续拓展法。
即根据事物的时空特性进行适当延伸, 以事物发展的结果来强化阅读教学效果。如前所举教例《我们成功了》, 可以用北京成功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盛况, 通过制作奥运比赛、奥运歌曲等课件, 对“2008年, 奥林匹克旗帜将在中国北京高高飘扬”进行拓展、开发、生成,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提高对文字的感受力。
想象拓展法。即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合理的想象、拓展, 以训练思维和升华感情。如学习了《穷人》一课内容后, 我让学生围绕“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这一话题组织讨论, 展开想象, 让学生潜心会文, 以引导学生向“最近发展区”拓展, 寻求不偏离教材意图的独到感悟。
2. 对比拓展法。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往往能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 先插入《海上日出》中对“日出”描写的段落, 让学生通过朗读以感受巴金朴实无华、行云流水般的语言特色, 为学生搭架学习新课的支撑点, 有利于学生对《鸟的天堂》的理解。通过对不同作家相同主题的内容拓展以及对比学习, 可以让学生获得更深的体会和感悟。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可以将它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对比学习, 在朗读中体味陆游《咏梅》的“沉郁”与“孤芳自赏”愁绪, 感受毛泽东《咏梅》那种“谦逊”与“坚强乐观”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提高职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篇8
1. 培养学生的语篇阅读能力, 提高理解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语篇阅读理解能力是最为重要的训练项目。学生只有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理解感悟, 才能够更为全面地知晓其中的表达内涵和意义。语篇阅读能力的培养, 不仅能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章奠定基础, 而且还便于他们掌握语言运用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语篇阅读能力, 就是在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化的阅读学习方法基础上, 掌握更为准确的文章主题大意。这些技能的培养主要体现在:首先, 概括文章大意的技能, 即要求学生在语篇阅读的过程中依据文章的中心句和主要信息, 筛选出与文本相关的主题思想, 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文章内容。其次, 阅读质疑的技能,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并对文章内容予以思考探究, 以此来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最后, 语篇主题大意的多元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表达文章主题。
我在一篇“I am not a patien”教学中, 就该语篇的阅读理解教学运用了如下方法, 要求学生从题目中思考:“Why do the author think so?”在此基础上, 要求学生运用浏览阅读的方式来通读全文, 并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阅读思考:“Who is the rea patient?”让学生真正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我根据学生的阅读学习情况, 布置适当的思考题目如“Why didn't Billy say any thing?”和“What's the mean of‘I am not a patien’?”等, 帮助学生加深对语篇的理解感悟。
2.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丰富知识素养
在职高英语教学中, 仅以课文为材料来提高阅读能力是有限的, 必须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语言阅读学习素材。在阅读教学中, 根据职高学生的阅读学习实际情况, 帮助学生精心选择课外阅读材料, 如名人轶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幽默小品、日常生活、科普文章等思想性强、趣味性强的阅读材料, 还可以帮助他们介绍一些简易的英汉对照读物等。
我认为, 关注课外阅读, 丰富知识素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文本选择途径, 建议学生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合理地选择一些阅读学习的语言素材。 (2)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的互联网资源进行自我学习和阅读, 尤其是一些体现英语语言国家的民情风俗特征的文章, 鼓励学生运用多样化的思维参与阅读学习过程之中。 (3)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喜好, 拓宽文本的知识阅读学习层面, 自选一些题材丰富的阅读短文。
我在“Reading”的环节教学中, 要求学生首先利用身边学习资源来查阅与此相关的阅读学习内容, 以此来帮助他们积累一些的知识背景。在此基础上, 要求学生查找文章作者在写作中的经典美文, 以便他们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最后,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学习结果, 并结合自己的学习感受, 以“Say about...”为题目, 写出自己的理解感悟。
3. 培养学生多元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质量
从近几年的阅读教学实践来看, 注重学生的阅读技巧培养, 一方面, 能够有效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灵活性, 促进他们语言知识的有效生成;另一方面, 能够提高阅读的速度,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理解感悟的准确性。学生也因此能够适应各种文章的阅读学习。
培养学生多元阅读技巧, 应该突出学生语言理解感悟基本需要, 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这些阅读技巧主要有: (1) 快速阅读技巧, 无声地直接理解文字符号, 做到心读; (2) 阅读思考的技巧。要求学生能够边阅读边理解、边猜测不认识的单词; (3) 多元语言理解技巧,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上下语境进行猜测文章大意,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的语言感知能力。
综上所述, 在职高中英语课程的阅读教学中, 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知识视野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如下意义: (1) 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感悟能力。 (2) 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素养。 (3)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摘要:本文就职高英语的阅读教学作一探析, 旨在阐述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对于拓宽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感悟能力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提高职高英语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的提高为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职高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林朝霞.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J].广西教育, 2006, (35) .
[2]张淑贤.职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 (27) .
[3]卢翠平.职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J].现代农村科技, 2010, (12) .
[4]田婷.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J].大学英语 (学术版) , 2004, (4) .
提高日语阅读课教学质量的思考 篇9
在日语阅读课的传统教学中, 从教授方而言, 存在着教材范围相对狭窄、教学辅助资料不足、缺少语言环境等若干解决的问题。对学生而言, 阅读低效状况也不容忽视即学生对阅读课的兴趣不高, 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准确度尚待提高。在学生看来, 阅读课上教师总是千篇一律地在灌输语言知识, 不管他们是否能接受。学生对所要阅读的主题提不起兴趣, 被动地听, 机械地记, 整个阅读过程都比较被动的。因此, 为改变教学中阅读低效的状况、全面提高日语阅读课的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我校任课教师以转换教师角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为切入点, 对该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评判能力, 倡导“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对立体化、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开发和使用, 以及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 该课程初步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一、在教学中转换教师的角色
在各种学习资源日益丰富、获取途径多样的今天, 网络的普及使得获取日语阅读资料的条件成熟许多。同时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必须从新的视角出发, 按照新的理念和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调整自身的定位, 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传播者, 灌输者, 转变为学生知识的启发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要以传播知识为主向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创造力等方面转变。教育家认为教师通常扮演三种角色, 即解决学生疑问时是教师, 参加课堂活动时是参与者, 修正学生失败的语言交际时是一个促进者的角色。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外语教师勤勤恳恳、孜孜不倦, 在课堂讲授中提供背景知识, 讲解词汇和语法, 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自己反复阅读预先找出理解的难点和重点, 这种满堂灌的课堂教学, 其结果教师非常辛苦, 却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授之以“鱼”而非“渔”。教师如何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和顾问的角色, 培养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读者是阅读课堂教师努力的方向。
二、选编原汁原味的教材, 补充立体化的课外读物
进入21世纪之后, 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 传统的日语阅读相关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要求。认真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研发适合新时代的教材,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 是选好课上用的教材。精心挑选原汁原味的经典教材。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的《日语中级阅读入门》《日语中级阅读》《高级日语阅读》的系列教材。该教材是引进于日本著名的アルク出版社的原版教材, 也是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阅读课程的主打教材。这部教材的文章取材于日本的报纸、杂志和小说, 原文选用, 未加删节, 语言自然流畅;选材上涵盖了文化、社会、科学、语言、文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充分反映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社会状况及风俗习惯。这是一套寓阅读和学习于趣味之中的教材, 题材丰富, 内容较全面, 适用范围广泛、在国内同类教材中具有典型性并处于领先地位。
其次, 向学生推荐生动的、有时代感的日本原文阅读材料。为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 推荐题材丰富多样, 语言具有规范性的课外优秀读物。
最后, 精心打造立体化的课外读物。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 仅有课本文字而没有多媒体声像的外语教材或读物已经不再受教师或学生的青睐。我们以注重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为策略, 开发和补充大量富有趣味性和时代气息而实践性强的立体化辅助性材料,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精心编制了生动的、丰富的网络版有声材料和练习, 这些挖掘出来的材料题材贴近时代, 体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题材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理、体育、现代科技等多方面领域, 体裁有访谈、论文、书信、小说、新闻报道、说明书等形式。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 课堂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
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个人发言、小组讨论、答疑、口头读书报告会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阅读课沉默的局面, 全面调动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各项技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教师还要妥善运用问答、归纳叙述、对译法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重点和难点和阅读技巧, 培养快速获得信息的能力。在实例讲解的基础上, 注意归纳其中包含的共通规律,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现课程安排的系统化、科学化。
2. 教师想法设法导入情境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情境来学习和使用知识,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根据情况可采用:一是角色表演法。结合所学内容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进行实训演练。现在的学生表现欲强, 活泼好动。通过表演开展课堂教学, 就会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安排学生根据所学文章内容引出话题, 为其编排不同场景, 让学生进行现场表演, 复习所学知识,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二是社会实践法。提高学生交际能力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进行语言交流。只有在现实的语言环境中, 才能使他们的所学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比如在学习《狭くて広い和室》一文时, 可带学生到日本文化体验中心 (日式布局的房间) 去, 在真实的情景中按照文章的情节现场去感受“障子” (日式房屋的拉门) 。在实物现场理解、交流, 会使学生更深切、更形象地体会文章的含义, 作者的写作意图, 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
3. 输入背景知识法。
语言受多种人文因素的制约, 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纯语言教学自有其一定的意义, 但通过相关人文知识的介绍和讲授, 必定大大地润色语言教学, 特别对日语阅读的教学大有裨益。对日本社会、文化的介绍, 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而且能够帮助其逐步拥有较高的分析鉴赏能力, 深刻领会文章内涵,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因此, 除了具备相关的语言知识以外, 一定要克服纯语言教学功能性的界限, 深入对语言表述的人文特征进行了解。这也是现时语言教学逐渐步入“文化化”教学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因此, 教师在实施日语语言和语法知识综合化教学的同时, 为了更深入地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 也会在教学中贯穿相关的文化知识。
4. 鼓励和鞭策法。
一是鼓励学生将部分课文相关背景知识做成多媒体课件的形式, 展示、讲解给其他学生, 学生可以提问、补充等, 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说和指导。开始时以信息类为主, 随着学习的深入, 逐步转换到具有一定深度的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鼓励学生大量课外阅读, 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不但要课堂阅读, 更要课外阅读, 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因特网等现代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因特网等现代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使学生能够真正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感官并用的境地, 将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融为一体, 让学生在心理上进入最佳联想和认知状态,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例如, 通过Power Point观看日本传统文化的图片、新闻及热点图像, 不仅使学生学到日本现实生活中活的语言而且接触和感受最新的日本社会热点内容。对教师而言, 通过制作电脑课件, 对授课内容和流程进行再次梳理和重新设计, 提高教学全过程的可预见性和可控性。解决以往阅读日语课中内容不够明晰的情况, 对学生而言, 引导学生养成通过网络阅读日本报刊以及上网查找资料的习惯,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 努力为学生提供日语实践机会。
指导和鼓励学生开展和参加与课堂教学有关的第二课堂活动 (包括外语角在内的课外活动) , 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日本社会与文化。如日语演讲赛、日语歌曲演唱赛、日语小品表演赛等, 目的是营造一个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氛围, 并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2. 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和派遣学生参加讲座接待、会场翻译、陪同参观等各种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学生们不仅熟悉常用语言, 掌握较好的日语表达能力之外, 对语言运用的现场有切身感受, 还能充分了解中日两国在文化习俗上存在的各种差异, 提高根据情况需要合理使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六、结束语
日语阅读课通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丰富学生专业方面的新词汇、了解新信息, 拓宽学生的视野,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对养成终身阅读的学习习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的日语综合运用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国际日语能力测试、专业等级及就职面试等各类考试中, 成绩都有了一个提升。
本项研究和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这些经验可以概括为:
1.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 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通过推行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日文阅读的新型教学模式。
2.将教材、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保证学生能够从鲜活的材料中获得第一手的时事信息, 满足他们了解世界的愿望, 又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检相关理论的指导意义。
3.用师生互动的灵活性教学方法取代教师单向播放和讲解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使日语阅读课走出无声阅读的局限, 全面调动听说读写译的各项技能。
4.充分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他们不但在课内阅读文章、报刊, 会更加关注社会、经济、文化等焦点问题, 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 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能使其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专业工作, 同时也促进终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一个与时俱进的理念, 一套新鲜的教材, 一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就是提高日语阅读课质量的支点。
摘要:日语阅读课是我国高校日语专业的主干课程, 其教学质量受多方因素的影响, 在当今网络信息发达时代,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将其课程的传统性提升为精品性是教学改革的要务。本文针对高校日语阅读课程存在的难点, 从教师转换角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为提高日语阅读课程的教学质量, 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日语阅读,教师转换角色,立体教材,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素杰.图式理论与日语阅读教学[J].语文学刊, 2010, (7) :109.
[2]李欣.浅谈日语泛读教学[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10, (8) :69.
[3]富岡純子.日本語中級読解入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6.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可谓非常的高,学生们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变动最多的就是对阅读教学的改革。但是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阅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也无法发挥其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本文针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进行探讨。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语文教学,学生对于阅读投入的精力不多,很多都处于被动的状态。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影响,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影响,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阅读教学过程过于程式化
在现在大部分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去分析一篇文章,而不是带领学生去品味文章本身文字之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喜欢去把一篇文章分为若干个部分,然后对每一个部分进行讲解,再把一些琐碎的知识点塞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趣。其次,无法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布局、语句的运用,知识点的灌输。久而久之,会让学生越来越反感,最后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失去兴趣,那么就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学习这门课,其成绩也就无法得到提高,更不愿意去感受阅读的魅力。
2.阅读教学手段过于形式化
我们处于信息时代,信息改变着一切,对于课堂来讲,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我们也不可否认,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的效率更高,把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更加新颖的方式去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的理解并不深刻,有的单纯的认为这只是一种时尚,不管课程内容怎么样,也不进行设计,就一味地使用多媒体,认为不使用,这门课程就是失败的。而且很多教研人员在听课的时候,也把教师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了打分的一个选项,这就导致教师走入了过多使用多媒体的误区,教师想方设法的利用色彩缤纷的多媒体课件来授课,很多教师之间比的不是讲课的效果,而是多媒体课件的美观程度,教师说到底还是要在课堂上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要把握课堂的走向, 要针对课程的内容来设计教学手段,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受到启迪,让学生真实的学到东西,而不是利用幻灯片过一遍就行,从某种意义上将,多媒体教学如果运用不好,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果。
3.阅读教案过于艺术化
大部分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受教案的影响比较大,很多教师在上课前就把教案写得完美无缺,所有的细节都考虑周全了,等到真正上课的时候就完全按照教案的设计来进行,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就是在自己涉及好的教案统领下,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且教师设计好了一系列的问题来让学生回答,这样学生根本无法顾及阅读之美,被教师的问题打乱了节奏,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教师的统治。教师不可能在上课之前就把一切都设计好,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因素,如果都按照固定的套路去进行,那么将会过于艺术化,限制学生的思维。
二、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种方法,在这一点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利用多媒体可以使很多情境得到重现,让学生非常直观的去感受这些情境,从而体会作者原本的那种情感。 比如,在学习契科夫的《变色龙》这一课的时候,很多同学可能对变色龙没有什么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能就会感到十分的困惑和不解,无法充分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比作是变色龙,如果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变色龙的介绍视频,学生可以将看到的介绍短片与原文相联系,这样理解起来更容易,也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
2.根据教学目标,强化课程创新
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一些不同课型: 朗读课型、文学欣赏课型、自主阅读课型等。当然,课型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阅读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可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及教学对象和条件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设计和选择,但不管何种模式,其宗旨是不变的,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3.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师生的有效互动。课堂上,师生进行互动,共同确立目标,一起探讨有价值的问题。如果确实有难点,再由老师点拨。在这样的教学中,如果学生都能设题、解答了,那么本堂阅读教学的目标的达成自然变得轻而易举,重点、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三、结语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篇11
关键词:创设情境;提高感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19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74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链中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开发教学资源意识,通过研读、发现、质疑、欣赏、积累、运用等实践活动去感悟文本,有效开发文本教学资源,提高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一、紧扣文本创设情境,提高文本品读水平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规律,巧设情境,以境激趣,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联想等方式来进行语言的积累和内化,训练语感,培养语感,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标。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成功了》时,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对“申奥”知情度不够的实际,采用“快乐朗读法”进行教学。教师先简要介绍北京第一次“申奥”遇挫的背景,然后以激动兴奋的语调和充满自豪的情感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情景,接着以课件演示了“申奥”成功那一刻人们欢呼雀跃,举国欢腾的动人场面,以此“激活”课文插图来开发文本中的信息资源,使学生能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随着录像中人们一声高过一声的“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的欢呼声,“申奥”成功所带来的那种兴奋、激动、自豪情愫很快占据了学生的心灵,激起了情感的共鸣。这位教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同时抓住重点句段反复诵读,从而提高了对“成功”“欢乐”“激动”“爱祖国”等词句的感受力。通过品读来开发文本资源,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积累词语,发展语言,丰富情感体验。
二、依托文本调动感官,提高文本感悟能力
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开始由形象向抽象过渡,并有了一定的书面表达基础,教材的选文也开始有了一定深度,应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含义、体验语言情感、获得语言美感。一位教师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先播放一段《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的歌曲,不仅以声激趣,而且用音乐造境,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西沙群岛的美,再借助课件演示,了解西沙群岛在祖国版图的位置,撷取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画面,从视觉形象中去细细地品味,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一最能承载学生驶向课文中心深处的句子,进行教学设计,把它作为本节阅读课文本教学资源开发的切入点和主线,段段紧扣,贯穿全程。通过生词教学,扫除阅读障碍;结合朗读课文,着重感悟“富饶”与“物产丰富”“风景优美”与“美丽”等重点词其内涵及外延的不同,进行思维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围绕“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进行课堂讨论活动,从“风景”与“物产”两方面的“美”进行文本资源的挖掘、开发,感悟西沙群岛不仅景美、物美,而且前景会更美。这节阅读课,以读为主线,可以说是以读导学、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激情。以此同时,执教者辅之以视听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不同段落的课文学习和不同的语言情境体验中披文入情,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感,在思想情感的螺旋上升中体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在阅读课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眼耳口鼻诸多感觉器官,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在阅读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以便更好地去感悟文本。
三、凭借文本联想拓展,提高文本活用能力
1.延续拓展法。即根据事物的时空特性进行适当延伸,以事物发展的结果来强化阅读教学效果。如前所举教例《我们成功了》,可以用北京成功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盛况,通过制作奥运比赛、奥运歌曲等课件,对“2008年,奥林匹克旗帜将在中国北京高高飘扬”进行拓展、开发、生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对文字的感受力。
想象拓展法。即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合理的想象、拓展,以训练思维和升华感情。如学习了《穷人》一课内容后,我让学生围绕“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这一话题组织讨论,展开想象,让学生潜心会文,以引导学生向“最近发展区”拓展,寻求不偏离教材意图的独到感悟。
2.对比拓展法。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往往能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先插入《海上日出》中对“日出”描写的段落,让学生通过朗读以感受巴金朴实无华、行云流水般的语言特色,为学生搭架学习新课的支撑点,有利于学生对《鸟的天堂》的理解。通过对不同作家相同主题的内容拓展以及对比学习,可以让学生获得更深的体会和感悟。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可以将它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对比学习,在朗读中体味陆游《咏梅》的“沉郁”与“孤芳自赏”愁绪,感受毛泽东《咏梅》那种“谦逊”与“坚强乐观”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篇12
一、地理阅读的特点
1. 地理阅读过程中语意转换频繁
地理教科书中的语言可以说是通常的文字语言、地理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地理阅读重在理解领会, 而领会的关键性行为则是实现语意的转化, 即把阅读内容转化为自己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例如, 把一个抽象的表述转成具体的或不太抽象的表述, 也即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再如, 把课本中用符号或地图表述的内涵转化为语言表述, 或把语言表述的问题用图描述出来。可见, 地理阅读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灵活性。
2. 地理语言的精确性和严谨性
每一个地理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 都有其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学生在阅读、理解一段地理材料或一个概念、规律时必须弄清其中的地理术语、符号的精确含义, 不能忽略任何一个不理解的地理知识点。另外, 在理解地理意义时要注意自身内部语言的严谨性, 以免影响地理含义的精确性。如:有些学生在阅读简谐振动的概念时, 这样理解:物体在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叫简谐振动, 简谐振动中能量是守恒的。在这种阅读过程中, 地理语言转化不严谨、不精确, 造成学生对“机械能守恒的振动一定是简谐振动”的错误判断。可见, 地理阅读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思维严谨性和深刻性。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措施
1. 加强地理教科书的阅读指导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学生在课前阅读时, 由于知识的陌生、抽象, 往往导致其阅读时无目的性, 抓不住重点、难点。这时, 教师应精心编写每节课的阅读提要, 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如:这节课中介绍了哪些新概念和新规律;为什么要引入这些新概念、新规律, 它们是怎样引入的;新概念和规律是怎么叙述的;本节课内容中有哪些内容在你阅读时弄不明白, 等等。尤其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处理看不懂的内容, 因为这毕竟是课前阅读, 学生遇到看不懂的问题往往容易失去耐心, 从而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个人的看法是,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看不懂的问题无需深究, 待放到课堂上去研究。若这部分内容的结论影响下面的阅读, 则让学生假设自己懂了, 以便往后阅读。待学生阅读习惯养成之后, 逐步减少阅读提要, 让学生自己去找重点、难点, 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内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教师讲课是以课本为依据的, 上课不能放弃课本, 要指导学生翻阅课本, 如课本上的某些概念, 教师没有必要全部抄在黑板上, 这时应当指导学生翻开课本, 阅读有关的内容, 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对关键性的知识点要注上理解内容, 对易混淆的知识点, 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明确其异同及联系。再如, 教师在讲课本中或练习册中的例题时, 要引导学生学会读题、审题, 学会抓住题目中关键性的字眼, 作为解题的突破口。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题之前反复读题, 只有认真读题才可能弄清题意, 分析清楚本题所涉及的地理现象、地理过程, 分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结果, 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找出解题的突破口, 并确定应用哪些基础知识和解题途经。
课后阅读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归纳总结、巩固应用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分三个层次阅读课本, 首先是通读, 对本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明确重点、难点。其次是精读, 即对课本上的重点、难点要逐字逐句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条件及使用范围。最后, 消化重点、难点, 并整理简要的阅读笔记。这样通过自己消化、探索, 真正把课本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
2. 通过对科普文章、科技知识、STS问题的阅读,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 应让学生多猎取一些课外知识, 除通过认真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 了解地理学史和地理学家的生平和成就之外, 教师还要在平时多搜集一些科普文章, 科学发展动态的介绍, 以及一些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科普读物供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阅读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还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推荐阅读: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浅析08-12
阅读质量提高05-22
GRE阅读怎么提高阅读质量呢09-15
提高学生阅读质量论文09-09
提高阅读教学效果07-06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09-09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06-20
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07-07
阅读教学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08-12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教研活动方案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