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提高的妙法

2024-06-14

阅读能力提高的妙法(通用7篇)

阅读能力提高的妙法 篇1

随着新课程的大力全面实施, 英语教学和与之相适应的英语考试题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 英语阅读理解始终是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高考英语试题中阅读理解占4 0分, 在试卷中所占比重较大, 已成为试题的主体。阅读理解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劳动, 它不仅需要最基本的语言要素, 而且还涉及许多方面, 诸如文化背景知识、思维的习惯等。另外, 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全卷的答题水平——无论是完形填空和阅读表达, 还是单项选择和书面表达, 都与阅读能力有密切关系。

分析历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可知, 从命题宗旨上来看, 问题的设置都紧紧围绕着短文阅读应该达到的交际目的和理解要求, 尤其强调深层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交际能力;从对知识面的测试上看, 不仅重视英语语言能力, 而且兼顾语言文化背景和其它常识;从题材和体裁上看, 多样化是最显著的特征, 基本上每年都有趣味故事、科普读物和实用文体, 从阅读的速度和难度上看, 也是在明显增大。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 阅读理解能力是在阅读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大量阅读是必要的, 而科学的方法则有助于阅读能力的迅速提高。下面就是本人在教学中积累的几点心得体会, 仅供参考。

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心理。阅读时要去掉杂念, 心绪要安定, 精神要专一, 切不可一遇到几个生词、难句, 就心烦意乱, 失去自控能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任何恐慌、过分紧张的情绪都会形成一种消极因素, 以致妨碍大脑的正常思维功能。因此, 遇到困难一定要从容不迫、心无旁骛。这样才能对所读文章印象清晰、理解深刻。

读完一篇文章后, 要回味一番。对文章的段落结构、中心思想、人物事件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再看几次。要留心关键词句, 注意弦外之音。对文章的评价分析, 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要理解文章作者的原意, 而不能按你自己的意愿去想当然。切记:一想当然, 就会出错。

学好课文。英语课文是同学们学习英语的主要材料, 是对高考考生考核的重要依据。同学们也是通过学习课文, 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同学们一定要把课文学懂、弄通。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把课文理解透, 会翻译;能就课文内容不看书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弄懂课文里的语法现象, 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问老师和同学;要在故事情节当中记忆生词和词组;尽量做到能复述课文和背诵课文。

坚持天天读。利用零碎时间, 最少每天读1篇短文, 每月读1本课外书, 就高三学生而言, 要每天坚持读1组5篇 (故事、科普、应用文等兼顾) , 向高考试题形式靠拢。

要注意阅读材料的选择。开始时要选难易适中的趣味故事题材, 这有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随着能力的提高, 选材应更加广泛、更加实用, 尤其要重视阅读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和一般常识方面的内容, 对于科技文章也千万别因为太枯燥而放弃不看, 要知道这些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培养快速阅读能力。在阅读文章时, 首先要理解其含义, 即懂得它的意思, 与此同时, 要注意不断地加快速度, 最后, 力争达到至少50词/分钟以上。阅读时不能念出声, 否则会影响速度的提高。阅读时也不能见了生字就查字典, 要培养猜测生词意思的能力。读完一篇后要回味全文, 体会作者的意图。下面提供练习快速阅读的四种方法。

(1) 快速泛读 (f a s t e x t e n s i v e reading) 。平时要养成快速泛读的习惯。这里讲的泛读是指广泛阅读大量涉及不同领域的书籍, 要求读得快、理解和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了。

(2) 计时阅读 (timed reading) 课余时间要养成计时阅读的习惯。计时阅读每次进行5—10分钟, 不宜太长。因为计时快速阅读, 精力高度集中, 时间一长, 容易疲劳, 精力分散。

(3) 略读 (skimming) 。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 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 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4) 寻读 (scanning) 。寻读是一种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特定信息, 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 而对其它无关部分则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运用这种方法, 读者就能在最短时间内掠过尽可能多的印刷材料, 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如果文章太长, 你可以先把文章后面的问题看一遍, 带着问题去看文章。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去掉杂念, 提高阅读速度和解题的准确性。要善于找关键句, 特别要注意, 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头一句话, 往往就是关键句, 可以帮助你掌握文章的大意, 理解文章的主题。此外, 还应该细读文章, 因为有的试题是考细节。可以边读边用铅笔做点标记, 把有关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 即五个W划出来。凡逢人物就圈出来, 看完一数, 有几个圈就是几个人, 一目了然。

最后同学们还需要认真研读每年高考阅读理解的出题形式及答题方法, 结合很多专家提出的一些设题原则、答题技巧, 认真做一些阅读理解题, 这样才能在高考测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取得优异成绩。

阅读能力提高的妙法 篇2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 笔者体会到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及训练, 即学生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进行独立的阅读实践, 加强以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 以达到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中“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一要求。

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呢?

一、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 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体验、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1. 阅读前, 扩充文化背景知识, 减少阅读理解障碍

在日常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即尽管学生已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但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不具备在阅读过程中激活自己已有知识的能力。很多研究表明, 如果语篇涉及读者较熟悉的主题, 他们就能顺利地理解文中的信息;相反, 如果读者不熟悉语篇主题, 就会出现障碍。

科迪指出, 我们都注意到, 学英语的人对西方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时, 他们学习英语的速度比没有背景知识的学习快。

Ste ffe ns e n曾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让20名印度大学生阅读一篇美国及印度传统婚俗的文章。他们发现, 在读到与本族文化风俗一致的部分时, 受试者的阅读速度加快。当读到异族文化部分时, 情况则正好相反。

显然, 这些研究者认为, 是读者赋予篇章意义, 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影响着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阅读速度。因此, 适当扩充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就有可能产生高质量的阅读效果。教师去处理一篇文章时应先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 指导学生通过讨论、查找有关工具书等获取有关背景知识。

2. 正确引导阅读过程

阅读过程分为略读、查读、研读环节。

(1) 略读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整体理解所读语篇的主旨大意和篇章结构,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和培养在阅读中快速捕捉有关信息并能找出文章主题、理解故事情节、根据上下文线索推理与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的能力, 以及根据不同文体设定不同阅读目标、采用不同阅读策略和方法的能力。具体做法有:找出文章的主旨大意;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主题句、指导学生判断每个自然段落主题句的通常位置;段落划分;篇章结构分析, 让学生理解篇章整体结构, 找出各层次之间的过渡词语。

(2) 查读旨在培养学生捕捉具体信息及重要信息的能力, 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阅读材料中细节的理解。教学时应结合不同的阅读材料特点, 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让学生提取、重组文章中的信息, 并进行归纳、概括等, 进一步理解阅读材料。

(3) 研读。它是指导学生对语言形式和内容进一步研习和理解, 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句的意思及运用, 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及作者意图, 并在阅读中不断验证和修改已作出的决定和猜测, 从而扩大对阅读材料理解的范围和精确度, 达到深层理解的程度。其做法有:猜测词、词组、句子在语境中的意义;根据上下文、构词法、句子结构和语境猜测词句的含义, 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探究式任务, 这类任务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圈出文中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主要问题和关键问题, 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文章寓意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事实或细节、作者的语气、态度、观点、之外意思及逻辑推理等分析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寓意;学会把短文中的论点融会贯通, 进行逻辑推理;学会从短文中跳出来, 揣摩作者的意图。

3. 读后环节是对阅读过程的总结和升华

这一环节可称为评价性阅读, 即在足够语言输入的前提下进行语言输出, 是对文章的主题观念、人物形象、语言特点、写作手法等进行分析、评论的任务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并交流各自的看法, 使知识的学习升华到语用的高度, 达到知识与思想相融合, 如角色扮演;同桌之间进行采访、演示。

4. 作业是对阅读过程的巩固和反思

作业是对课堂教学高层次目标的巩固, 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归纳, 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印象, 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反思。教师则可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掌握的情况, 布置课后作业, 用来进一步巩固学习的内容,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相关能力。具体做法有仿写或缩写、拓展性阅读。

英语阅读课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活动, 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又要进行语言输入, 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任何课堂活动或任务的设计都应从阅读材料的题材、体裁和语言特点出发, 由此确定课堂训练的侧重点, 合理开展阅读教学活动, 全面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总之, 我们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时间, 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 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赵小娟.如何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的实效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 (3) .[2]赵小娟.如何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的实效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 (3) .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3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考什么教什么, 繁琐的分析, 喋喋不休的讲解, 做不完的习题和练习充斥着学生的一切时间, 学生的课外阅读根本无人问津。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过程, 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 把学生当作一个个盛装知识的瓶子, 机械反复地操练, 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阅读教学首先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充分理解文本信息, 发表自己的见解, 形成阅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 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 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 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话王国, 参观未来世界, 可以随时与伟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从而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 对假丑恶的憎恨, 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插上理想的翅膀, 获取奋斗的力量。而在学校里, 阅读能力强, 能说会道的学生, 大多也是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学生。良好阅读心理的培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检查, 会发现一些平时阅读水平不差, 但测试时却反常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都有虎头蛇尾或六神无主的不良心理表现。前者是一看题目难度不大, 自以为稳操胜券, 急忙中答错了答案;后者一看题目繁难, 便处处小心谨慎, 生怕出了乱子, 结果是老虎吃天, 无处下口, 平时的功夫全无踪影。这两种情景, 前者男生居多, 后者女生居多。要治好这类不良的阅读心理, 要不断采用暗示或激励手段, 强化与提高他们的良好阅读心理。

三.合理利用课外资源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 但我们也要充分利用课外的学习资源, 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跨出校门, 走向社会, 亲近自然, 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 增长才干, 学会做人。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 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 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 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 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 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 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 同时也大大激发了他们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

四.注意个体的差异性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 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这样, 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 得到了美的享受, 表现了自我, 获得了成功, 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4

一、学生广泛阅读的问题

根据近十年的教学经验, 我发现有一些学生广泛阅读的问题:

(1) 动嘴唇:当他们读时动嘴唇会减缓他们阅读的速度, 每分钟只有约50字。

(2) 发声:这也会减慢阅读的速度。

(3) 阅读不同材料时速度相同:阅读时, 学生不会根据他们的目的和阅读材料的难易水平选择适合的材料。较容易的材料, 速度快点;较难的材料, 速度慢点。

(4) 回读的习惯:回读意味着重读单词、短语或句子, 并且是出于习惯, 而不是因为需要。

(5) 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差的学生往往看到的只有一个字, 好的学生一次会看到几个字而且可以穿越一个页面。

(6) 经常查单词:大部分学生在他们阅读时习惯性地查单词, 这样就会少思考而且会影响阅读的速度。

(7) 用手指指着阅读:阅读时, 许多学生会用手指指着要看的话, 这样也不利于提高阅读的速度。他们应该注意的是文章的观点而不是每一个字。

二、如何解决以上问题

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训练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词汇记忆, 也有助于拓展知识面, 并可培养学生的直接思考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改掉上面提到的坏习惯。

2. 教他们掌握良好的阅读技能

阅读是一个主动地去解决问题的过程。熟练阅读需要一些技巧, 选择适当的技能或能力可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3. 快速阅读技能

快速地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和有效的方法。在平时必须增加学生们的阅读速度。快速阅读是一个有效的和准确的阅读形式, 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4. 快速阅读的两种形式

略读和浏览是基本的快速阅读技巧。略读是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换句话说, 略读是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可跳过某些细节, 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 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浏览就是大致地看一遍。浏览大致分为扫描式和跳读式两种。扫描式, 要求在阅读中一目数行, 迅速扫视, 摘取字里行间的重要信息, 如读前言、目录、结束语等。跳读式, 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某种需要, 舍弃一部分不读, 只快速阅读相关的部分, 如读标题、图表、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语等, 以用于查找有关资料。

三、中考中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

有一种说法:“知己知彼, 你可以打没有失败危险的战争。”所以, 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努力做到: (1) 理解文章大意; (2) 了解详细信息; (3) 理解基础结构; (4) 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等。

四、培养猜测生词含义的技巧

我们都知道, 在阅读中词汇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可以肯定的是, 我们会频繁地遇到一些新的、难的、不懂的单词, 那么如何处理这些不熟悉的单词呢?目前, 许多学生过于依赖字典。他们已经形成的坏习惯是遇到新的、难的、不懂的单词就翻阅书上的单词列表或查阅字典。他们不知道依赖字典不仅有益, 但也会有害, 往往一个字不会妨碍理解, 学生可以利用他们的知识去猜测意义不熟悉的单词而不是去查看字典。而且每寻找一个字就降低了阅读的速度, 并剥弱了他们整体阅读的信息获取能力。因此, 学生们应该学会使用一定的策略和技巧来实现他们的目标。猜测词义不熟悉的单词, 方法有二:首先, 可以利用上下文线索看看周围的单词和语法结构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未知的单词;其次, 可以通过分析了解的部分单词以及相应的构词法知识去猜测单词含义。

五、增加词汇量

词汇量不足是个困难, 有一个丰富的词汇量是理解文章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们应重视词汇教学。这里有一些建议可以给学生:

(1) 把单词写在卡上; (2) 运用新单词编句子; (3) 背课本上的句子并使用单词; (4) 利用可看到的东西去联想新单词; (5) 将纸上的文字串成词组; (6)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采取小组活动, 让他们读同一篇文章或章节, 并讨论文章主要思想;角色阅读, 有的文章可以按角色分配给学生, 让他们去了解文章的意思;多看杂志, 多介绍一些有趣的英文书籍或杂志给他们去看。

提高日语阅读能力的方法 篇5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体会到日语阅读在日语学习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同时, 我们也迫切需要提高学习者的阅读能力, 以便为他们的专业学习开辟一条更为轻松、便捷的道路。为此, 笔者依照近年来从事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 结合自身的经验体会, 总结出在日语阅读中应当注意的一些事项, 以提高日语学习者的阅读能力, 分别是:注重日语词汇的记忆方式;注意用日式的思维方式阅读日语文章;分析日语文章常见文体的特点;强调语言理解结合文化理解的重要性。

一、注重日语词汇的记忆方式

1. 日语词汇读音的记忆。

日本在绳文时代是没有文字的。到了飞鸟平安时代, 受到隋唐文化的影响, 借用汉字的某些偏旁或者汉字, 日本创造了片假名和平假名, 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大部分日语的单词都有音读和训读两种读法。音读的发音一般类似于汉语的读音, 训读则是日本人自己形成的读音。

按照汉字传入日本的时间不同, 日语音读的分类主要有吴音、汉音、唐音、宋音、现代汉语音, 还有在汉语音的基础上加以日语音韵化而形成的惯用音, 等等。训读是按照日本固有的语言来读这个汉字时的读法。“训读”的词汇多是表达日本固有事物的固有词汇。总体来说, 一个汉字, 一般都既有音读又有训读。举例如下:

汉字“生”的音读为“せい”, 在其所构成的许多音读词中, “生”字都读作“せい”:生活 (せいかつ) 、生产 (せいさん) 、生物学 (せいぶつがく) 、学生 (がくせい) 、先生 (せんせい) , 等等。

汉字“生”的训读为“いき”, 在其所构成

的许多训读词中, “生”字都读作“いき”:生き馬 (いきうま) 、生き字引 (いきじびき) 、生き恥 (いきはじ) 、生き別れ (いきわかれ) , 等等。

不论汉字的音读法或训读法, 其音的读法 (音读或训读) 都相当稳定 (固定) , 而不是时常变化的。前已举出, 例如音读方面, 汉字“生”读作“せい”, 在“生”字构成的音读词中, “生”字都读“せい”。“生”字训读为“いき”, 于是“生”字构成的训读词中, “生”字都读“いき”;这是训读方面的状况。

以上是关于日语读音的粗略分析, 在具体的记忆中, 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的规律:

(1) 一般而言, 单独一个汉字的时候, 通常是念训读, 而由汉字组成词语时, 通常是念音读。例如:“旅”单独发“たび”, 组成词汇通常发“旅行 (りょ) ”。

(2) 在汉语中的同音词和日语中的同音词往往是同一发音。例如:“伟大”的“伟”发作“い”, “委托”的“委”发作“い”。

(3) 同一个汉字, 在名词词组中一般念音读, 在动词词组中一般念训读。例如:交換 (こうかん) 交わる (まじわる)

(4) 同一个汉字, 在名词词组中一般读音都是固定不变的, 通过这个规律, 大家可以记住较多名词的读音。

以上是日文词汇读音记忆的大致方法, 当然在实际的学习中, 总是规律与例外相伴随, 这就要求学习者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 着重于例外词例的记忆。

2. 日语词汇中汉字词义的理解。

对于中国人说, 学习日语有一定的优势, 便是有许多日文汉字与中文汉字无论是在词形和词义上, 都非常相似甚至是完全一样。因此, 在记忆日文汉字词义的过程中, 学习者可以借鉴中文汉字的词义来记忆日文汉字的词义。

日语受汉语的影响非常大。在日语里, 有语法实意的词都含有汉字且大部分与实意相关。所以通常即便是不懂日语的朋友看到一个短句也能大概明白意思。不过因为影响日语的是文言文而不是白话文, 所以有些词也不能以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理解。

比如说, 某些日文汉字在词形上与中文汉字有区别, 但在词义上与中文相一致, 例如:佛 (日文汉字为“仏”) 。

某些汉字在词形上与中文汉字一致, 却在词义上与中文汉字不相同, 例如:日语“深刻”, 中文意思是“严重”。

某些汉字是日本特有的和语汉字, 在中文汉字中并不存在, 这一类汉字的词义应尤为重视, 例如:払う酔う。

二、注意用日式的思维方式阅读日语文章

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这体现在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说明一件事情时候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不同。中国人往往习惯先下一个结论, 表明个人或团体的立场, 再基于这个结论, 分别阐述观点;而日本人更加注重细节, 习惯从论点着手, 最后引出结论。

由于日本人思维习惯是由点到面, 常常会把多个描述性的用语放在某个需要修饰的词汇前面, 因此, 日语的许多句子都会有一个较长的状语来修饰用言、副词、连体词和谓语句;或是有一个较长的定语来修饰一个体言。在日语文章阅读中, 学习者大概有这样的体会, 复句的意思往往最难理解, 若是按照中文的语言顺序来理解日文复句, 常常读了几遍都不能正确掌握。这就要求学习者能够正确分析句子的成分, 尤其是注意找出冗长状语和定语后面的用言和体言, 简化句子的成分, 从而理解句子的意思。

一般来说, 用言的连用形会在复句中作为状语, 我们理解的时候可以把这部分状语独立开来, 也就是先断句在此状语处, 再理解后面的内容。

而用言的基本形 (包括过去时) 一般在复句中作为定语, 在理解的时候, 我们应当着重找出定语修饰的体言, 从而简化成主谓单句, 进而进行理解。

以这段话为例:

昼寝を、ぜひ上手に活用したいーそんな人たちにために、どうしたらうまく昼寝が取れるか、そのコツを紹介しましょう。昼寝をするときは、なにより、昼寝に費やす時間に気をつけてください。昼寝は、たっぷり時間をとるか、または思い切って短くしたほうがいいのです。

ですから、昼寝のためにたっぷり時間がとれる人は、大体2時間弱を目安に昼寝をすればいいかと思います。90分に30分弱をプラスしたのは、横になってから眠りに入るまでの準備時間と考えてください。横になってすぐ眠る人は90分強でも構いません。

井上昌次郎 (昼寝のすすめ一短時間睡眠の不思議) による。

句子“昼寝をするときは、なにより、昼寝に費やす時間に気をつけてください。昼寝は、たっぷり時間をとるか、または思い切って短くしたほうがいいのです。”中, 基本形“昼寝をする”、“昼寝に費やす”、“または思い切って短くした”都是作为定语, 所修饰的分别是“とき”、“時間”、“ほう”这三个中心词。

句子“横になってすぐ眠る人は90分強でも構いません。”连用形“横になって”, 可以作为理解句子的一个停顿, 整句译为:躺下来立刻就入睡的人即使是睡90多分钟也没有关系。

三、分析日语文章常见文体的特点

1. 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用以写人、记事、状物的文章体裁的总称。文章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6个主要因素。我们在阅读时, 要通过6要素从整体上把握一件事的记叙过程, 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在阅读后所出的题目中, 较多都是按照这6个要素来出题, 尤其是在比较基础的国际能力三、四级考试中, 学习者只需要认真分析这6个要素、再一一代入问题中, 就能厘清思路, 正确答题。

2. 议论文的特点。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文体。议论文也是国际能力考试中常用的文体。日语的议论文一般有较强的逻辑性, 大体是从一个现象, 引起多种论据, 最后归纳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议论文恰好体现了日本人思维方式中习惯将散归为总的思维特点。在阅读中, 我们应当首先找出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分清楚哪些是事例, 哪些是结论, 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句子和词语。

3. 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 给人以知识的文章载体。说明文的阅读因其缺少趣味性, 同时文中又会出现较多的日语专业词汇, 因此很难引起阅读者的兴趣, 造成了阅读理解上的困难。其实, 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明、通俗, 一般不会引起歧义, 只要在阅读过程中理清说明文的结构, 分清“引言”、“主体”、“结论”3大部分, 重点关注解释事物的句子, 以及表示说明顺序的词语。当然, 说明文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比较丰富, 因此, 扩大阅读量, 广泛摄取各种知识性的文章, 也是提高说明文阅读能力的途径之一。

日语阅读文章主要常见的文体由以上3种文体,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书信、通知、图表等应用类的文体, 其实质也是以上3种文体的延续。在阅读中, 学习者应当首先分辨出文章的体裁, 再有重点地进行阅读理解。

四、强调语言理解结合文化理解的重要性

文化的产生和存在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种类也各不相同, 有国家文化、民族文化等。但几乎所有的文化都具有一个共同的载体——语言。语言的出现更好地传播了文化, 同时, 文化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约束语言的运用。因此, 可以这样认为,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它伴随着文化的产生而产生, 先进的语言能促进不同背景的异文化的传播, 而对一种文化的深入了解则能更准确恰当地运用一种语言。

自然, 外语的学习脱离了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学习者也不能以语言为工具进行交流。但是, 语言的理解又不可能脱离了文化而单独存在, 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所强调的:“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 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因此, 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 就无法学习好那个民族的语言, 进而无法理解该民族的文学作品。

文化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想、社会习惯、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 而这所有的一切, 又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是我们理解文学作品的关键, 因此, 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训练, 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 最终使学生具有理解语言的能力。

自从文字产生以来, “读”的能力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也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作为外语学习者, “读”的能力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 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 乃至对于各科学习, 都有极大的帮助。大量的阅读, 可以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 融会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 相得益彰, 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 直至形成独特的能力。若是学习者能将“读”的乐趣和重要性融入到日常的学习中, 一定会对外语的专业学习有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武少文.日语阅读[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

[2]王蜀豫.日语晋级阅读[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瀛生.日语词汇的奥秘[M].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

[4]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5]王冲.日语畅谈日本文化[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篇6

1.反复诵读, 激发想象。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大量诵读, 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 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品味出。读之同时, 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 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 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

(1) 首先要读懂字面内容, 通过反复吟诵, 体会其音乐美, 进而体会其思想感情。诗的韵脚往往与诗的情感相映照, 有些韵脚发音响亮, 便于表达昂扬奋发、轻松明快的情绪;有些韵脚发音低微, 常用与抒发忧郁、低沉、愁苦的感情。如杜甫的《闻官兵收河南河北》用“江阳”韵, 读来明快流畅, 表现的是极度欢喜之情。而他的另外一首诗《登高》用的是“灰堆”韵, 读来低沉抑郁, 表现的是悲苦感伤的心境。从诗歌的韵脚的特点, 有时可以推知该诗的感情基调。

(2) 要在读中抓关键词语。有些词语本身就带有喜怒哀乐等感情色彩, 如“新、碧、轻、晴、香”等常常与快乐的心情相关, 而“孤、独、冷、寒、霜”等常常表现愁苦之情。这些词能帮助读者体会诗情, 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之句。按说句中有“碧草”“春色”“黄鹂”等, 该是写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 写出了碧草无人观赏, 一个“空”字, 点明了黄鹂的白白歌唱, 两个字表现出浓重的凄凉孤寂之情, 因而春色也就不再是美好的了, 所以就不能认为这两句写的是春天美景。有些语句含意深刻, 往往是主旨所在, 抓住了它, 就是找到了理解诗词之门的钥匙。

(3) 要在读中弄懂典故。古人写诗词, 有时遇到不便直说之处, 或为了追求含蓄, 往往用典。不了解这些典故, 就很难理解诗词含义。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顾庭怀古》, 就用了五个典故, 姜夔的《扬州慢》也多处用典。

(4) 要在读中由表及里, 领悟诗词的意境。意境, 是作者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当诗人用热情的眼光去看世界时, 这世界便被涂上了一层诗人的感情色彩, 它所描写的对象, 就成了带有诗人感情色彩的对象。因此, 读者可以从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逆知诗人内心的情绪。

2.形象分析,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 (作者描写的人物, 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主观形象 (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 如《雨霖铃》中的“我”) 、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 (动作形象, 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 、物象 (事物形象, 如《蝉》中的蝉) 景象 (景物形象, 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 , 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 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 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 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 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

3.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方面进行:

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

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分析其他写作技巧。

分析诗歌的风格应结合时代特征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写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来进行。例如, 李清照南渡前后诗歌风格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体现。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 来表现诗人的感情, 传达诗人的思想, 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 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 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 我们不难发现, 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 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拓展课外阅读, 为提高鉴赏能力增加一定量的积累, 提高鉴赏能力, 脱离课本不行, 但仅有课本显然也是不够的, 它需要在相当数量的感性积累以后才能引起质的飞跃。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7

1 通过朗读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阅读的基础, 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加强对小学生的朗读训练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这里的“读”主要是指朗读。一位文学家曾说过:朗读是学习语文及阅读教学的源泉。由此可见,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认为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师首先要训练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主要的训练, 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 发展语言, 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 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通过研读新课改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 几乎每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中都有: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通过有声的语言, 加深小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加强对文章词句、篇章的记忆, 培养他们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并从朗读中领略祖国语言文字之美。那么, 在阅读教学中,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调动他们的朗读兴趣和积极性, 切实做到有效朗读, 提高阅读能力呢?在阅读教学中, 对课文的学习可以通过朗读训练来理解和感悟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指导, 让学生读出味、读出情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慈母情深》时, 作者梁晓声讲述了他小时候, 非常想要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 他跑到平时妈妈工作的地方, 看见妈妈正弯着背在缝纫机上工作, 他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的要求告诉了妈妈。虽然一旁的人都劝妈妈别把钱给他, 但妈妈还是不顾旁人劝说, 给了他一元五角钱。当他拿到钱以后, 文章这样写道:“母亲说完, 立刻又坐了下去, 立刻又弯曲了背, 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 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第一次发现, 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 应该是个大人了。那一天我鼻子一酸, 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 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瓶水果罐头。”这些语句使全文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慈母情深, 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 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 感受伟大的母爱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并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 我从重音到情感把握有重点地指导这些语句的朗读。学生在朗读实践中,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既感受和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又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 他们被这位平凡的、辛劳而又贫寒的慈母深深打动, 并由此产生了对自己母亲的热爱。这种以朗读为感知、感悟的教学方法, 教师只需做稍加的点拨, 就能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

2 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趣, 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 越读越有兴趣, 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 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 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 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 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 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 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 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 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 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 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 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 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 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 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 就象一个妈妈, 反复唠叨孩子, 孩子必起逆反心理, 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 我在讲课文时, 尽量做到精讲多读, 在整堂教学活动中, 我只当配角, 不当主角, 只当导演, 不当演员, 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 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 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 反复念, 让其读出情感, 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 让学生自渎, 自疑, 自己解决问题, 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 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如我在教学《周总理借书》一课前, 翻阅了大量资料, 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 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学生也受到了我的感染, 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 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 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但是, 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 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 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 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 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 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 就提出有点拨作用, 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 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 不愿意思考问题时, 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 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 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总之,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阅读对学生听、说、写三种能力的养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阅读教学搞好了, 可以把其它方面带动起来, 通过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是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基础。《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充分表明了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阅读,小学,语文,朗读,兴趣

参考文献

上一篇:CDMA业务下一篇:SOA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