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阅读能力

2024-08-27

视觉阅读能力(共7篇)

视觉阅读能力 篇1

从20世纪80年代起,现代社会全面进入“视觉文化时代”,也可称之为“后现代主义”时代。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把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其实质就是用视觉形式表现经验。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种发展越来越快。因特网的发展、数字光盘、高清晰度电视机及可视手机的出现,证明视像化已随处可见,并与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密不可分。

大数据背景下“视觉文化时代”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视觉性已成为文化的主导因素,广泛的视觉化深刻地改变了许多文化活动的形态;二是图片呈现出压倒文字的倾向,视觉文化与感性的、直观的和快感的文化具有内在联系;三是对外观形态的过度关注,生活世界外观的美化和显现表明了人们观念的变化;四是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人的视觉在不断延伸,可视性要求不断攀升,视觉新花样层出不穷。这些特点表明,当世界已步入读图时代、视频时代,人们需要的是通过越来越多的图片、视频来获取知识和信息。在这种视觉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中小学生,每天都要面对不同价值的视觉资讯以及各种文化激烈碰撞的视觉信息,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学生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

视觉能力是具有正常视觉功能的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理解和“创造”图像等视觉信息。仅就视觉观看行为而言,不仅仅是我们的眼睛视觉看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还包含对视觉信息的选择、组织和重新建构的过程;而视觉阅读能力主要是指能理解、感知视觉信息,创造并运用视觉信息来表达思想的能力。

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的布朗(Ian Brown)曾撰文呼吁,必须加强对学生视觉读写能力的培养。在视觉文化时代,需要运用“视觉读写能力”来处理大量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视觉阅读能力就成了视觉文化时代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视觉阅读能力就如同文字阅读能力一样,需要不断培养才能形成一种能力。当社会进入全视频时代,影视、报刊、网络和通信同步发展,视频囊括着文字及图片,图像成为信息传播普遍方式,此时,学校培养学生视觉阅读能力就更显重要和迫切。

一、立足课堂教学

学校教育是以课程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审视学校各个学科的课程,特别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视觉阅读能力;而学生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发挥学科教学培养学生视觉阅读能力的主渠道作用。

“图片呈现出压倒文字的倾向,视觉文化与感性的、直观的和快感的文化具有内在联系”,这是“视觉文化时代”的突出特点,而各个学科的教材恰恰都配有各种图片。我们以往对教材图片的使用,常常只是停留在传授知识层面,忽视了或者只是被动地对学生进行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

对图片的阅读不仅需要知道图片“画”的是什么,更需要提高对图片进行分析的能力。对于文章,我们可以用文体来分类,用格式来分类,用语言来分类;同样,图片也可以分类。有的学科图片是写实的,有的是写意的。不管是哪种图片,都是用来表达思想、交流观点、抽象概念、揭示规律的,在技术层面都有共通点,即线与面、形与色,光与影的表达方法。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图片的内涵、图片表达的过程,从而获取教材更深层次表达的内容,这里包含有情感的传达、情绪的渲染、气氛的营造、中心的突出。

在培养学生视觉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融合。在现实的生活中,随着影视、报刊、网络和通信的发展,图像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普遍的方式,卫星导航、数字电视、电子阅读、LED以及各种广告牌匾等视觉信息无处不在,这些信息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科的内容有机融合生活中相关的视觉信息资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视觉阅读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二、学科教学与信息化融合

立足学科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视觉阅读能力,必须把学科教学与信息化融合起来。“把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是视觉文化的显著特点,而信息化就是实现“视像化”的途径。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人的视觉在不断延伸,可视性要求不断攀升,视觉新花样层出不穷,尤其是视频,它能更好地把非视觉性的东西变成可视的东西。

视频也可看作是图片的延伸,是图片加入了时间维度之后的表达。随着信息技术设备的完善和信息化教学的普及,特别是微课和翻转课堂的运用,学科教学与信息化融合已经成为学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趋势。视频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将图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里组成很多可视符号,集中表达教材的科学和逻辑、主要思想、作者的情感、学习方法,等等。

要想看懂一个视频作品,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没有文化积累就理解不了一定情景下的人和事以及相关的知识。我们以往在课堂播放视频时,忽视了对视频背景的交代和挖掘,往往只是关注视频内容本身。.

和图片一样,视频也有表达的技术。看视频就如同看话剧,看小品,它会有背景、人物、道具、服装、台词、灯光等,还有人的表情和动作。拍摄不同的图像,镜头的方向和移动也是不一样的。由这些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去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观看视频,我们只有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才能从视频传递的信息中找出思想,得出答案,掌握方法;而这些有价值的视频信息,是靠视觉阅读能力来获得的。

三、构建学校视觉文化

一定的社会背景,必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在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才能更好地去适应社会、创造社会。社会在发展,文化也必然要发展。

学校活动是整个社会在文化活动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种文化活动,学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社会文化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学校必须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形成独特的价值观、信念、手段、语言、环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质。学校文化只有适应社会文化,才能发挥学校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

视觉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体现在现代科技的发展、消费社会的发展、符号经济学理论的兴起、文化主义研究的高涨等四个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视觉文化。同样,构建学校视觉文化也必须要与产生视觉文化的社会背景相适应,通过学校视觉文化的构建,影响和促进学生视觉阅读能力的提高。

构建学校视觉文化,还应在如何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地使用手机上下功夫。手机原来只是一种通讯工具,而发展到今天,手机的体积虽然越来越小,功能却越来越全,价格也越来越低。手机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方便,也给教育带来了棘手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构建学校视觉文化上下工夫,在培养学生视觉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视觉阅读习惯上下工夫。

视觉时代影像阅读的审美特性 篇2

一、影像比文字更具形象性

形象性是影像毋庸置疑的显著特点。作为可视化的信息传达方式, 影像直观化地展示信息内容与文字的间接含蓄表达明显不同, 可以说是对文字表现力缺陷的一种弥补和提高。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曾解说他的作品“地书”曾说过, 一个人可以不识字, 可以不会外语, 但是他只要能看见我的作品, 它就能够读懂这件作品。我们所处的这个读图的时代, 把精英文化从神坛上请了下来, 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影像成了大众文化的主力军, 影像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陈现在人们面前, 让人一目了然, 就连目不识丁的人也能看懂。这就像电视广告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来直观表现产品诉求, 传递商品信息, 形象逼真地表现商品特质, 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将那些用语言文字不能传达的商品信息 (如造型、包装、色彩、款式) 等等, 进行最直观的视觉方式加以呈现。这样, 对不同文化层次的消费者都能产生有效的广告宣传效果。一个讲述亲情故事的微电影, 儿童天真的笑脸、生动的神情, 母亲温和的笑容、关切的目光, 母子举手投足间无不直观地传达出天然的人伦深情。这种超越言语表达的艺术感染力主要来自于影像形象性的魅力。

二、影像更具视觉吸引力

视觉影像中, 色彩是个重要的组成元素, 具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 是最容易被人直接感知和长久记忆的。例如, 日常生活中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自然景观, 影视作品《红高粱》《杀死比尔》中的独特色彩, 可口可乐的红色识别系统, 百事可乐的蓝色识别系统等等。色彩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往往直观、准确的展现了图案或影视画面的内容及其所引发的联想。设计师往往通过色彩增强影像的视觉冲击力, 强化受众的视觉感知力度, 给受众美的感受的同时勾起受众的诸多联想, 使受众在强大的视觉冲击之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并留下深刻的记忆。可以说, 视觉影像中色彩对视觉的刺激最强烈、冲击力最大。“如果说语言艺术主要是时间性存在, 那么影像艺术则是一个空间性存在。前者注重阅读过程, 后者注重的是瞬间体验;前者在咀嚼、品味、把玩的过程中, 追求一种高远、冲淡的人生境界;后者在审美理想上追求对视觉的冲击力。”在一幅平面图案或影视画面中, 色彩的作用举足轻重。可极大程度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就使得在多数情况下, 影像比文字更快地进入人的视野并形成长久的记忆。色彩还含有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如热情的红色, 高贵的黄色, 纯洁的绿色等等。色彩具有多元化的表现特质, 有些色彩时尚流行充满现代化的艺术感觉, 有些色彩温和典雅颇具怀旧之风, 还有一些色彩玄幻另类蕴涵着面对未来的神秘力量。陈旧的色彩焕发着迷人的气息, 古典风格的插画似乎拥有悠久的历史品质, 一张老照片的版面色彩也会给人以穿越时空的联想。设计师通过对色彩这个特性在影像中的运用, 可以有效而快捷地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设计理念, 使读者通过色彩就领会影像的思想与内容。电影《红白蓝三部曲》即是用颜色表征影片主题, 《蓝色》象征忧郁和自由、《白色》表达尊严和平等、《红色》则是真诚和博爱的体现。

三、影像传播具有主动性

视觉影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信息传达载体。这一点与文字不同, 文字是被动的传播符号, 它的外在形态一般不具有主动的视觉吸引力, 只能等待被读和被接受。当文字单独存在时, 也就是不依赖影像时, 他只能默默的等待着被发现。而图片或影视画面对眼球有强烈的召唤能力。《视觉文化研究》一文的作者, 英国伦敦大学哥登斯密思学院的伊雷特·罗戈夫也认为, 由于传播科技在视觉和听觉的空间中建立起了“竞技场”, 使得视觉文化在“观看状态的精神动力学” [2] 下赢得了极大的社会发展空间。一旦人们直面影像的存在, 它就会以自己的全部魅力吸引人的注意, 抓住人的视线, 这就是因为他有形象, 而且是美的形象。所以赋予了影像传播的主动性, 他不像文字一样静静的等待我们去接受, 而是积极的以自身的形象去唤醒人类的眼睛, 使得人们对影像的敏感程度远远超过文字。影像创作者正是抓住了影像的这一特性创作了能够叫醒人类心灵的佳作。据调查, 如果广告中有插图, 那么阅读插图和说明的人是阅读正文的人的两倍。人们面对一个事物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时, 总是首先被色彩缤纷造型独特的画面所吸引, 然后才转向关注文字信息。科学调查还发现, 人们对图形和文字的注意度分别为78% 和22%。由此可见, 图画对视觉的刺激作用远远高于文字。他可以“不由分说”地飞进消费者的眼底, 在一瞬间牢牢抓住人们的视线。生动的影像, 鲜艳的色彩, 有趣的符号, 尽收眼底, 使你目不转睛, 因此有人称广告插图是广告的“吸引力发生器”。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 在主动引人注目、积极吸引视觉方面影像的作用是文字所无法达到的。

四、视觉影像具有审美性

审美活动是人类作为意识主体把握客观事物的一种方式。社会要求人的生活环境必须是美的, 影像作为我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不能带给人美感, 就不能被人们接受, 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当原生态的生活景象用传媒影像方式呈现出来时, 立即获得了别有意味的审美特质, 就像在人们镜子中看到自己所产生的感受。这种通过影像方式对生活与自我的确证, 让主体产生多元联想与丰富感受。当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被当作艺术品来观看的时候, 我们也就一定程度实现了对生活的艺术创造。众所周知, 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已是不争的事实, 影像作为最常用的信息载体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充斥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在现代影像的创作中, 非常强调影像的审美特性。难以想象, 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影像会是什么样。当看到创意十足的影像时, 我们常常会感到来自影像的强烈冲击力, 或几乎超越我们的心理承受限度的视觉震撼, 这样的影像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 常常给我们留下长久而深刻的记忆。而与影像相比, 文字并不是为了取悦视觉而被创造出来的。所以, 影像所具有的审美特性是文字所不具备的。当代的影像也正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包括影像设计的元素, 影像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 对审美标准的评价方式等等。同时, 关于如何刺激审美疲劳, 创造新的视觉形态, 已经成为现代设计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读图时代告诉我们, 影像审美性的内容和形式的更新是影像发展的必然方向。

五、视觉影像具有多样性

现代影像具有极强的多样化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视觉艺术舞台上, 多种影像形式相继产生, 视觉影像创造空前繁荣, 人类长期积累的视觉艺术能量在这期间全部都被放出来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每个角落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影像。高楼大厦上的超级平面美术, 街道两旁排列的各种广告, 城市中心超大屏幕的影视短片, 夜晚彩灯闪烁的灯箱、霓虹灯, 满街发放的宣传册、印刷广告, 穿城而过公交车车体广告与车载电视购物宣传, 从模拟到数字、标清到高清、2D到3D乃至4D、5D电影等, 多样化的影像每时每刻都在刺激我们的视觉神经。影像是一个信息传达系统, 承担着信息传达的任务, 这个任务是现代社会提出的,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个任务会越来越突出, 也越来越重要。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新的影像领域时, 我们会被现代影像在构成、材质、内容和应用领域方面的丰富多彩、异彩纷呈所震撼。视觉影像的多样性, 极大限度地满足了现代生活和生产。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现代影像形成多样性的基础。在这个巨大的影像宝库中, 视觉影像正在进行着更形式多样的创新过程, 越来越多的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 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难以估量的多样化视觉表达系统。现代影像设计在现代视觉艺术的影响下, 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这不仅得益于现代视觉艺术的运动, 同时也是图形设计自身的内在需求。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说:“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就是讯息。”影像阅读的兴起既是经济、科技发展的产物, 也是人自身的潜在需要。我们在认识影像阅读审美特性, 看到其较之于文字阅读的优越性的同时, 不可忽视其感官化、浅表化、易逝化等审美缺陷。客观地讲, 影像阅读极大满足了消费时代人们不断增长的视觉要求, 为审美进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可看作一定程度上填平了大众与精英之间的鸿沟。但同时, 在另一方面, 由于在影像阅读中重视对象的表层甚至是反形式的方面, 原生态的日常事物不再经过严格的艺术纯化而直接进入审美领域, 这种视觉形象的泛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艺术原有的纯度、精度与思想深度, 导致了审美的泛化、粗鄙与形式对内容的侵占。加之在物欲主义的诱导下, 视觉媒体为了求新、求异、求奇而淡漠了道德意识, 致使一些不健康的影像大行其道, 这是值得关注与警惕的。

摘要:在视觉转向与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的背景下, 影像阅读成为当下日常生活的常态。与文字相比, 影像阅读在形象性、吸引力、主动性、多样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审美特性。影像阅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不断增长的视觉要求, 为审美进入大众生活创造了条件, 填平了大众与精英之间的鸿沟。但在另一方面, 由于在影像阅读侧重对象的表层方面, 日常事物不再经过严格的艺术纯化而直接进入审美领域, 这种视觉形象的泛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审美的泛化。

关键词:视觉时代,影像阅读,审美

参考文献

[1]孟改正.消费主义语境下视觉文化的审美嬗变和多维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7, (1) :59-62.

数字化阅读的视觉整合设计 篇3

关键词:数字化阅读,数字内容,视觉整合设计

视觉艺术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化认知与审美。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体现的是教育的普及、传媒的繁荣。在数字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 视觉整合引领媒体创新才是媒介发展的未来方向。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认为, 正确解读“图像”要受到代码、文字说明和上下文这三个变量的影响。“读图时代”的数字化阅读越来越需要注重富有表现力的视觉整合内容。

一、数字内容与视觉整合设计

视觉设计 (Visual Design) 是针对眼睛功能的主观形式的表现手段和结果, 视觉设计完成了对信息的翻译和阐释, 实现了比单纯文字更高效的传递。这个概念是由“视觉传达设计”演变而来的。因此, 视觉设计最终将演化为信息设计。这是因为人所获得的信息近80%来自视觉, 同时, 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无一不是对视听渠道的整合结果。

视觉整合设计 (Visual Integral Design) 在以视觉为主要表现形式, 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 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设计, 又称为“视觉整体设计”。整合的魅力一直是1+1>2, 视觉整合设计具有目的性、超前性、整合性的三大方面特征, 是关注数字内容的传播行为和信息, 是媒体战略性布局和决策, 是对数字内容编排的协同联合性考量。

长期以来的媒介发展和行业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对数字内容编排的模式:

1.视觉美化表达——通过在色彩、空间、线条等方面美化版面达到悦目, 进行美学和普及性的实践。这是一种能认识到视觉元素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的阶段。

2.视觉设计探索——这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 充分认识到应该积极探索现代传播中的视觉效应。媒介借由传播学、设计学等领域的理论, 解放了编辑的艺术创造力。

3.视觉审美共鸣——共鸣是视觉审美的真正意义所在, 是信息传播的本质。

其实, 数字出版的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本来就是是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关系。传统业态的编稿子、做标题不是文字编辑的唯一工作, 还应该注重对整个版面的阅读效果、版面安排进行思考;而另一方面, 美术编辑不仅需要专业设计知识, 而且需要了解文字和内容编辑。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媒介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对艺术的传播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此视觉艺术因素吸引阅读的作用大大凸显。

二、视觉整合是内容与形式的融合

视觉设计的根本是让受众获得美的享受, 视觉设计师存在的价值就是寻找美、表达美。一般来说“视觉”在阅读功能上的终极目标是易读、悦读, 面对“读图时代”快速阅读和选择性阅读的特点, 视觉整合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达成心理满足、精神认同。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视觉传播的形式与形态, “碎片化”阅读内容在移动时代常常以即时性的形式来进行视觉艺术的传播和互动。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形式, 人们对视觉的感受、认知、审美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类似Ipad、Kindle之类的电子产品的出现之后, 读者对于信息的捕捉方式已经从细细品读转变成快速浏览。暂且不讨论这一阅读方式的文化“缺失”, 但是在这种习惯模式的变化下如果没有好的表现形式, 媒介就无法负载好的内容, 就无法拥有稳定的用户黏度。因此信息的视觉化表达和信息传递成了传统媒介改革发展最重要的方向。这都离不开视觉整合设计——包括对摄影图片编辑、文字图表设计和版式编排在内的整体视觉规划。注重对图片摄影与视觉编辑、版式元素与创新、信息可视化这三方面的整合。

1.图片摄影与视觉编辑的整合——是提高新闻图片的视觉魅力, 图片在视觉上有着文字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时能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同时改变传统编辑“重文轻图”的误区。另一个关键方面是视觉设计师与摄影记者、文字编辑做到准确的视觉统筹和沟通, 让视觉效果在媒体上得到最大化展示和表达, 真正让受众实现从“阅读”到“悦读”的转变。

2.版式元素与创新的整合——是对信息传达、视觉承载、阅读过程、整体形象、文化品位的完整设计。对编排版面进行艺术处理, 将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最终为内容服务, 设计出受众欢迎的版面形式。其中应该注重标题设计、版面设计、视觉中心的创新。

3.信息可视化的整合——是从影像图片、标题设计、信息图形、简要文本、要点导示等五个方面的整合应用来解决传播界面问题。数字内容的界面设计问题是媒介发展的核心问题。在视觉界面设计中重点关注的有颜色、文字、大小、形状、纹理、情景、位置、动效这八大方面。信息可视化解决的是产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方面的要求。设计师不能只是关注版面视觉效果, 更多的是思考如何通过界面拉近数字内容与人们的距离, 让界面触及到用户的内心并产生情感的依赖, 从而增强用户对数字媒介的粘性。

三、结语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整合设计是基于技术与艺术的整合。在同质竞争的情况下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甚至品牌效应, 必须对视觉整合设计的必要性有良好认识。在注重媒介市场和阅读习惯的调研的同时, 应对数字内容进行专业“深度”和“广度”的深挖。社交媒体不仅改变了媒体话语权力结构, 也改变着数字信息内容的形态。网络的双向互动性使艺术传播更加深刻。

创新设计对于当今高速发展的数字出版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在不断从传统文化中发掘艺术灵感, 将美发扬光大。只有那些高于时代、具有独特的审美观点的作品, 才能大浪淘尽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才能准确把握视觉整合设计的精髓。无论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是造成“此消彼长”还是“共存共荣”, 创新永远是视觉设计的重要前提。因此, 数字媒体的视觉整合设计团队的建设和人才储备在今后的发展中尤其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卞清, 赵金昳.媒介融合语境下的编辑部改造——基于“澎湃新闻”日常实践的考察[J].新闻记者, 2015 (12) .

[2]沈晓丽.论版面设计与信息传达[J].装饰, 2004 (3) .

[3]张亚文.《新闻APP来临, 美术编辑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视觉呈现探讨》.中国记者, 2015 (9) .

视觉艺术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篇4

一、视觉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视觉艺术所要求的感悟正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视觉艺术教育来提升人的感悟能力, 从而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视觉艺术家们往往标新立异, 走在时代的前列, 引领着整个社会的审美趋向。他们似乎对新的事物更加敏感, 也更能够想出很多与众不同的办法来创造新事物, 比如达利的钟以及嘴巴形状的沙发、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法等。不仅如此, 他们对旧事物的创新与改造也总是不同凡响, 当代著名独立艺术家徐冰《天书》中的那些无人能够读懂的字, 来自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创新与改造。

美术学院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除了基本绘画技能之外, 其他很大程度上就是如何创造新形象, 创造性的培养与创新思维的拓展尤其受到美术学院重视。如果学生因为缺少创新的能力而因循守旧地作画、作设计或是画动画, 其作品会被认为是平庸的。

素描、色彩、设计基础、装饰、陶艺、创新思维训练等课程在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 都非常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素描为例, 尤其是设计素描, 教师们所做课件中第一节的内容常常是创新素质的培养。他们在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中要求学生创新要从身边做起、从眼前做起。设计素描强调引导学生对现实事物进行重新认识和表达,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化思维。再比如说陶艺, 造型新颖、有某种独特观念寄于其中的作品才可称为艺, 否则只能称为器, 因而陶艺的创作也很重视对创新的要求。装饰也是如此, 传统的装饰手法与纹样需要注入新的观念, 僵化死板或者一味承袭则不会被现代装饰艺术所接受。创新思维训练这门课程更是普遍开设于艺术设计、动画设计、广告设计等视觉艺术专业中。中国画也在沿袭传统之中不断融入创新的观念。以视觉艺术的眼光看来, 即使是书法这种古老的艺术也是具有运动特征的徒手线的集合, 是抽象的构图, 因而它完全可以被赋予创新的艺术观念。视觉艺术家需要在不断的感悟之中进行创造, 视觉艺术作品则是他们表达观念的载体。视觉艺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与感悟能力, 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视觉艺术教育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这里的“人”包括文理科各种人才。

二、通过视觉艺术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具体办法

如何通过视觉艺术教育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具体该怎样操作?

我们可以从简单的素描开始。素描是一切视觉艺术教育的基础。首先我们来考察设计素描。设计素描通过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新训练, 这包括“形态同构的异变表现、物质属性的异变表现、比例的异变表现、具象到抽象的异变表现”, 等等。

在形态同构的异变表现训练中, 我们看到学生画的小乌龟的背壳变成了类似指纹形态的图案, 有的学生将轮胎的形象变为蜂窝煤的造型, 这些训练都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拓展了他们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曾经模仿蝙蝠的结构, 创作了飞行器的草图, 400年后人们发明了飞机。

在物质属性的异变表现训练中, 学生自由地将生活中的物体材质互换, 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 例如画中的苹果皮变化成了胶卷。这项训练使学生思维的灵活程度大大增加。著名画家达利的那幅《永恒的记忆》中, 钟表的表盘如面饼般地挂在树杈上, 这正是改换了物质的材质属性。

其他训练过程不再一一赘述。总之, 这些在设计素描课上被学生创造出来的形象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形象, 设计素描课程结束之后,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以及创造性会极大地提高。这种创新素质的培养将学生从已有的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多观察、多体验, 而且还多思维、多创造。

对于缺少绘画基础的其他专业人才, 我们可以选择简单的物体造型, 配之以设计素描的训练方式, 使他们体验到思维的拓展、想象力的提升、耐心的增强, 以及专注程度的提高等。

三、通过视觉艺术教育培养关爱与情感

关爱是视觉艺术感悟的基础, 也是创新的根本目的。视觉艺术教育非常重视关爱与情感的培养, 而创新的目的正是对人类生活的关爱, 通过视觉艺术教育我们能够培养人的关爱与情感,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尤其对于工程科技人才来说, 对人类生活的关爱与情感是责任心的基础, 是他们创造新事物必不可少的原动力。

绘画专业的基础素描训练强调培养人们对周围事物的爱与关怀。在素描教室里, 我们能够看到废弃的树根、穿久了的翻毛皮鞋、一把干枯的芦苇, 或者一颗白菜等,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事物, 但却可以入画。在绘画的过程中, 学生逐渐体会到美在寻常的事物里, 爱平等地存在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里。各花入各眼, 同一种事物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画法, 在不同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学生逐渐学会接受不同的观点, 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这种关爱与情感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

另外, 绘画能够培养人的耐心。完成一幅绘画作品需要自始自终的耐心, 有的学生从坐不住、急躁到静下心来耐心地完成作品, 这个过程能够极大地增强其耐心。我们知道, 耐心是一种品质, 它可以成就善意, 是一切关爱得以实施的基础。一个人若是急功近利、急躁, 即使有爱心, 也难以将其完整地实施。

绘画所需要的专注则更是一种难得的品质, 《三字经》中有句话叫“教之道, 贵以专”。在潜心作画之时, 时光流逝是不易察觉的。没有杂念的专注也是创新所需要的品质, 因为感悟不从杂念中来。我们看到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专注的作用尤为明显, 笔笔皆精到的中国画, 每一笔都需要专注地去画。以绘画的方式来培养人的专注品质是可以收到明显效果的。

我们可以尝试在各专业, 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开设视觉艺术类的选修课, 比如素描、水彩、中国画等。这些课程开设时, 需注意授课内容要新颖, 授课方式要灵活, 不能够过于传统。比如, 素描课的内容, 一是要考虑到理工科学生大多没有绘画基础, 应选择简单的形象来画, 避免形象过于复杂而使学生失去绘画的信心。二是不能够简单地令学生学习明暗素描, 而要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素描的基础知识后, 随即引导学生不依赖现实物象大胆进行一些异变表现, 以及探索同一物体的多种表现形式, 从而摆脱物象约束, 实现思维的拓展。再比如, 水彩画的教学, 我们并不是要这些理工科学生学会成熟的水彩画技法, 而是要使其能够运用较为简单的颜料工具, 进行情感与观念表达上的探索, 促使他们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和对自我风格的找寻。对于中国画的教学则应侧重于人文素质的养成, 专注、耐心和情感的培养。在理工科院校开设的视觉艺术类选修课要有一套专门的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计划, 且要兼顾学生的绘画基础, 不能够直接照搬艺术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 这种互动较多的实践型艺术教学更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结束时, 小小的画展亦能够使学生增强自信, 拓宽他们的交流渠道。对于开设视觉艺术课程的理工科院校来说, 这种艺术实践的授课方式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在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互动性、创新性、前沿性上对传统课堂授课方式的改革产生促进作用。

四、结语

良好的视觉艺术教育使人们的思维不会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之上, 能够引起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思考。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视觉艺术教育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在高校的不同专业增设视觉艺术教育课程是个大胆的设想。对各科学生进行的视觉艺术教育,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且对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是必要的。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去探索一种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方式, 这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参考文献

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育多因素分析 篇5

拜瑞-布坦尼卡视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 (The Beery Buktenica Developmental Test of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是美国心理学家拜瑞-布坦尼卡于1967年研制的心理测查工具, 是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发育检测方法。它通过描绘几何图形观察小儿行为, 了解其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育水平。笔者采用视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评估儿童视觉运动统合能力, 将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VMI标准分与韦氏智力测试结果作比较, 并对在校小学生学业成绩、家庭经济文化背景、围产期因素等进行调查, 探讨儿童视觉运动统合能力与智能、学业成就的关系及其发育的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门诊54名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1名, 女13名。另外抽取深圳市某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共4个班级的185名学生, 剔除调查表填写不全者4名, 共181名, 其中男89名, 女92名。

1.2 方法

1.2.1 测验方法

门诊所见的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视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作个别测验, 在诊室内进行;依据年龄不同, 小于6岁儿童作中国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 (C-WPPSI) 测试, 大于6岁儿童作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C-WISC) 测试。

在校小学生采取集体测验方法, 给每名学生测验册1份, 不带橡皮的铅笔或圆珠笔1支, 由有经验的主试者解释指导语, 令其在测验纸上按顺序依次临摹, 每图只能画1次, 不能涂改, 时间不限。

在校小学生学业成绩、家庭经济文化背景、围产期因素调查表由家长和教师共同完成, 家长中由父亲填写者62人、母亲填写者115人、其他4人。学习成绩按等级分类:A (≥90分) , B (89~70分) , C (≤69分) , 由班主任教师核实。

1.2.2 评分方法

评分标准按第4次修订版的视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发育测验手册中的规定执行, 采用美国常模评定标准分[1]。评分由资深专家进行。

1.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VMI得分与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结果的相关性

门诊54例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 VMI测试结果采用美国常模评定标准分;依据年龄不同, 10人采用中国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 (C-WPPSI) , 44人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C-WISC) 测验;其VMI得分与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的语言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 0.790和0.764 (P值均<0.01) 。

2.2 在校小学生VMI标准分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

181名学生年龄为5岁8个月~13岁, VMI标准分均分为 (109.45±12.85) , 其中最低80分, 最高148分。各年级组VMI标准分无明显差异 (P>0.05) 。

儿童VMI标准分与数学、语文和外语成绩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194, 0.205, 0.065, 与数学、语文成绩均呈高度相关 (P值均<0.01) 。

2.3 VMI标准分与相关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181名在校小学生, 调查表中包括儿童性别、主要抚养人、家庭类型、父母职业及文化程度、围产期因素 (出生体重, 是否早产, 是否有缺氧窒息史、先天缺陷及抽搐史等) 、是否曾参加书法美术兴趣班等15个自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是否曾参加书法美术兴趣班和是否早产进入回归方程 (表1) 。其中儿童是否参加书法美术学习、是否早产与VMI标准分相关。

3 讨论

Kulp等[2]认为儿童视觉运动统合发展不良归因于以下一种或多种缺陷:视觉分析/视觉空间能力、动作协调、视觉构思力或视动统合能力。许多研究表明, 视觉运动统合能力缺陷基本上与智力低下的程度平行[3]。本研究中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VMI标准分与韦氏智测的语言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 0.790, 0.764 (P值均<0.01) , 与既往研究结果近似, 说明VMI标准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智能发展水平。

有学者报道, VMI标准分与阅读和数学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的效度r为0.51~0.75[4], 与小学生的斯坦福阅读和数学学业成就测验成绩高度相关[5]。本研究结果显示, 儿童VMI标准分与数学、语文和外语成绩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194, 0.205, 0.065, 与数学、语文成绩均高度相关 (P值均<0.01) 。说明VMI可以作为一种早期识别和预测儿童学习能力的筛查工具。

视觉运动统合是感觉-反应统合中发育最早的, 它的完善以视觉、运动和大脑良好的生理发育为基础, 同时也与后天教育训练及其它环境因素相关[6]。笔者在对深圳市部分小学生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育测查的基础上[7], 随机抽查每年级各1个班, 作相关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本研究结果提示早产与VMI标准分相关。其他学者也报道早产与7岁时运动和认知发展有关, 视觉运动统合测试平均分明显降低[8,9]。说明围产期高危因素仍为最值得重视的因素。

手写能力通常是儿童心智和社会基础的指标, 一些学者证实视觉运动统合能力与抄写字母能力及书写空间组织能力有关[10,11]。本研究结果提示, 对于学龄儿童是否参加书法美术培训对VMI标准分影响较大, 与有关报道结论一致[12]。由此笔者推测对书法美术感兴趣的儿童可能具备较好的视动统合能力, 而绘画和书法训练可能促进了其视觉分析、动作协调、视觉构思等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还有待扩大样本量来做更深入的探究。

VMI简便实用, 结果能较好反映儿童的智能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 值得在学校心理卫生工作中推广应用;对于在筛查中存在问题儿童, 应进行干预;只有重视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育的影响因素, 加强孕期保健, 探索有效的系统干预措施, 才能促进儿童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展, 从而提高儿童智力水平和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BEERY KE.Administration, scoring and teaching manual for the de-velopment test of visul-motor integration with supplemental develop-ment test of visul percept and motor coordination.Philadelphia:Mod-ern Curriculum Press, 1997:2-5.

[2]KULP MT, SORTOR JM.Clinical value of the beery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supplemental tests of visual perception and motor coordina-tion.Optom Vis Sci, 2003, 80 (4) :312-315.

[3]李公正, 刘灵, 洪琦, 等.智力低下儿童的视觉-运动综合能力发育.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1995, 16 (1) :44-46.

[4]LIUHH.Arevision of Beery's development test of visul-motor integra-tion.Taiwan:Provinicial Taipei Junior Normai College, 1991:72.

[5]SORTOR JM, KULP MT.Are the results of the beery-buktenica de-velopmental test of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and its subtests related to achievement test scores?Optom Vis Sci, 2003, 80 (11) :758-763.

[6]兰莉.视觉-运动整合的研究进展.中国儿童保健, 1999, 7 (4) :263-264.

[7]张芳蓉, 程红, 李公正.深圳市部分小学生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育测查.中国儿童保健, 2007, 15 (2) :141-143.

[8]COOKE RW, FOULDER-HUGHES L.Growth impairment in the very preterm and cognitive and motor performance at7years.Arch Dis Child, 2003, 88 (6) :482-487.

[9]FOULDER-HUGHES LA, COOKE RW.Motor,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 in children born very preterm.Dev Med Child Neurol, 2003, 45 (2) :97-103.

[10]DALY CJ, KELLEY GT, KRAUSS A.Relationship between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and handwriting skills of children in kindergarten:A modified replication study.Am J Occup Ther, 2003, 57 (4) :459-462.

[11]BARNHARDT C, BORSTING E, DELAND P,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written lan-guage and math.Optom Vis Sci, 2005, 82 (2) :138-143.

视觉阅读能力 篇6

关键词:视觉阅读,教学模式,生命化教学模式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生命化教育,研究对象应该是实实在在具有个性的人。因此,视觉阅读应建构生命化教学模式,通过实施生命化教学模式促使视觉阅读在基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下更好地发展。然而,如何根据视觉阅读的实际情况,将生命化教学渗透其中,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视觉阅读的生命化教学模式内涵

1.视觉阅读的内涵及其组成部分

视觉阅读也被称之为“全脑阅读”或“快速阅读”,是只运用视觉-大脑来进行理解、记忆的阅读方法。较之传统的阅读方式,视觉阅读大大缩短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时间,大幅度提升了阅读速度,在学生阅读理解、记忆能力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视觉阅读分为快速阅读、思维导图、记忆基础三个模块。采用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反复的训练达到快速记忆、快速理解的目的。

2.教学模式内涵分析

美国学者乔伊斯和威尔最早提出教学模式这一概念,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计划或者范型,是在选择教材、指导学生在教室和其他场所中的教学活动的计划或范型,该计划或范型对构成课程起作用。”[1]我国大多数学者较为认可的教学模式概念为:“教学模式是从实际出发的具有客观规律性的教学行为的范型。教学模式是在师生共同配合的基础上,借助教学媒体等要素,最终作用于教学实践的教学行为范型。”

一般说来,只有具备了主题、目标、程序、条件、评价这五个方面才算是构成了一个教学模式[2]。这五个要素无法单独发挥作用,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完美地配合,才可能促使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完满达成。

3.视觉阅读的生命化教学模式内涵解析

视觉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视觉阅读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师生共同配合的基础上,借助教学媒体等要素,反映教学客观规律,最终作用于教学实践的教学行为范型[3]。如何运用视觉阅读教学模式受视觉阅读学科教学的特殊规律所制约。视觉阅读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要求教师和学生灵活运用大脑,具有较强迁移能力。这就决定了视觉阅读教学模式的运用要将教师、学生真正看为“人”,一个具有生命活力、探索精神、创造精神的人,而绝非机器的“人”。因此,视觉阅读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简单、机械的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而应当采用能够激发师生生命活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化教学模式。

然而笔者在观察、研究了宁夏兴庆区几所学校后发现,教师运用的均为讲解—接受教学模式。教师在接受了简单培训后,掌握了视觉阅读教学流程,利用教材、教具、多媒体将学生要掌握的技能一一讲解,随后就是学生机械地重复所学内容。即使在快速记忆这样有发挥性的模块,教师依旧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字编码,按照数字编码记忆数字的形式。视觉阅读学科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于所授课程内容,也无法凸显视觉阅读“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只是一门让学生掌握快速阅读技术的“技术课”,教师为“技术工”,学生为“学徒”。视觉阅读现有的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学生的生命,徒劳了教师的精神。

因此,从生命化角度出发探寻适用于视觉阅读课程的生命化教学模式十分必要。生命化教学模式的特别之处在于,是以“以人为本”理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渗透,主要强调人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人的价值,注重“个人”的体验。其目标是为了促进教师、学生生命的成长,使师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二、视觉阅读课程的优点

视觉阅读课程已在银川开展四年有余,笔者对宁夏银川市近20 所开展视觉阅读课程的中小学进行了跟踪调查,本文以宁夏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南校区为例,该校建于1990 年,是一所宁夏回族自治区规模最大的重点中学。笔者所进行研究的班级成绩均为所在年级中间水平。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视觉阅读课程分为快速阅读、思维导图、速记基础三个部分,共为12 学时。视觉阅读课程的开展促进了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的发展。

1.视觉阅读课程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及理解能力

视觉阅读训练记录册显示,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七年级(3) 班学生的平均阅读速度由训练前的839 字/分,稳定到了1000 字/分;理解记忆率平均由训练前的32.7%上升到63.34%,其阅读效率平均提升倍数为2.31 倍。可以看出:随着视觉阅读训练的进行,学生的阅读速度及理解记忆率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2.绘制思维导图提升了学生的记忆水平

与传统的背诵方法相比,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在更短的时间里较完整地复述出原文内容。思维导图的绘制对于学生快速记忆所学内容有很大帮助。

3. 记忆基础的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例如:在记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过程中,学生采用快速记忆方法中的串联记忆法,可在一分钟之内全部记住,且在几天后记忆犹新;学生采用配对记忆法记忆三十六计也使学生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全部记住所学内容。

4.视觉阅读课程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其他科目成绩的提高

实验班与平行班学生语文成绩对比,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其他平行班。

三、视觉阅读的教学模式及其问题分析

尽管视觉阅读课的开展对学生阅读速度及理解记忆率有很大帮助,甚至对学生的其他科目成绩的提高有着鲜明的正影响,然而视觉阅读教学模式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调查分析了现有视觉阅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找出了视觉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视觉阅读教学模式浅析

笔者从视觉阅读教学模式的五个部分出发,分析了视觉阅读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

(1)视觉阅读教学模式的主题

视觉阅读教学模式的主题分为:快速阅读、思维导图、速记基础。其中,快速阅读又包括前测、呼吸训练、视觉机能训练、文章训练、综合训练[4]。三个主题均以学生学习快速汲取信息、快速记忆的技术为主。

(2)视觉阅读教学模式的目标

以传授快速阅读、思维导图、快速记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以达到使学生快速掌握视觉阅读技能为目标。即:通过两次每分钟600字的训练和三次每分钟读800 字的训练,最终使学生的阅读速度稳定到每分钟800 字,理解记忆率达到60%。

(3)视觉阅读教学模式的程序

第一,教师使学生明确视觉阅读的教学目标,即:使学生掌握快速记忆、快速理解的技能;以及师生所达到的教学任务:完成视觉阅读教学内容,最终达到每分钟看800 字,理解记忆率达到60%。

第二,教师向学生讲解视觉阅读基本方法,包括:呼吸训练方法、节奏训练方法和各种记忆方法,如宫殿记忆法、串联记忆法、配对记忆法等。

第三,教师以案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及操作练习。

第四,学生利用教师所教方法进行重复的操作练习,如学生利用配对记忆法记忆三十六计,运用串联记忆方法记忆著名的文学作品。

第五,教师通过计时等方式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书、读文章,通过默写文章、做测试卷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速度及理解记忆率。

(4)视觉阅读教学模式的影响条件

影响视觉阅读教学模式的条件包括:教师的视觉阅读教学技能,接受视觉阅读课程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手段等。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配备的视觉阅读课程教师为进行过简单培训的在读研究生,教师专业水平一般,有些甚至不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学生心理,运用媒体设备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视觉阅读课被学生贴上了“副课”“兴趣课”的标签,学生在上视觉阅读课时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

(5)视觉阅读教学模式的评价

教师通过计时等方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书、读文章,随后通过默写文章、做测试卷等评价方式评定学生的阅读速度及理解记忆率;通过学生对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的讲解以及运用记忆方法记忆文学作品等方式对学生技能的掌握进行评价,多为口头评价,评价语多为:“不错,很好”“记得还不够好,你要继续加油哦”,评价简单贫乏。

2.视觉阅读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研究

(1)视觉阅读教学以“三基”为主,几乎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涉及

视觉阅读课程通过传授快速阅读、思维导图、快速记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以达到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视觉阅读技能的目标。从三维目标分析可以发现:视觉阅读课上教师着重于教授学生快速阅读的技能以及快速记忆的方法,在教授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创造的东西极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更是少之又少。简言之,视觉阅读课程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是一种技能、方法性课程,它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价值性问题。

(2)视觉阅读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主体性作用

在视觉阅读课上,教师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为教学过程的被动接受者。如:在快速阅读部分,教师向学生讲授呼吸训练的方法,教学生进行腹式呼吸,吸四秒,呼八秒,学生机械地进行重复;在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讲授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绘制要点及注意事项,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绘制思维导图,虽然在此过程中有学生自由发挥的部分,但绝大部分已被教师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凸显不明显,总的来说,视觉阅读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教师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交流内容过少,师生对话单一,针对性差,几乎仅为与训练技术有关的谈话,没有涉及学生身心发展及其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3)视觉阅读教师难以胜任教学,学生学习热情降低

视觉阅读课程是一门新型发展起来的课程,其形式新颖,学生成绩提高显著,方法简单易行,课程不需太多的成绩检测,课程成绩不计入期中、期末成绩评定,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小奖品激励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压力很小,学习热情较高。然而,因视觉阅读课程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且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不足,教学方法掌握不够而造成了课堂沉默,教学过程无趣,使得学生学习热情下降。教师因自身专业水平不高,且课堂控制能力弱,常常感到难以胜任视觉阅读课程的教学。

(4)视觉阅读教学过程简单枯燥,教学评价语单一

视觉阅读课程教学过程基本遵循:教师示范讲解基本内容,学生借助多媒体进行文章练习、测试。教学过程简单枯燥,教师运用的评价语单一、贫乏,针对性差。

综上所述,视觉阅读课程作为一种前沿、新颖的课程,它能帮助学生快速、有效的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教学模式的不合理分配是影响视觉阅读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使视觉阅读课程得以长足发展还需解决好视觉阅读教学模式的问题。

四、建构视觉阅读的生命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建议

从生命化教学模式的角度探寻出适合视觉阅读课程的新教学模式,以使师生在视觉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关怀生命万物,体验生活,师生间倾听与对话,最终促进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

1.以师生共同成长为视觉阅读教学模式的主题

将激发师生生命潜力、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作为视觉阅读教学模式的主题,有其深刻意义,将视觉阅读课程由技术性课程上升为具有价值高度的理论实践课程。这一主题能够体现出视觉阅读课程是以技术性模块为依托,达成师生共同进步、共同促进的目标。只有这样的主题及目标才能指导视觉阅读课程向着生命化课程前进。

2 . 以“三维目标”为视觉阅读教学模式的目标

从三维目标出发,确立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的视觉阅读教学模式目标。在视觉阅读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通过运用视觉阅读的方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次练习以达到最终生命化视觉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价值观的形成。

3.以师生互动交流体验为主的视觉阅读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体验包括:师生之间的倾听、沟通、交往、对话,教学过程的实践及体验环节。具体来说,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对话、情感体验等[1]使师生之间拉近距离,更好地开展基于生命化的视觉阅读课程教学。

4.以师生为视觉阅读教学模式的双主体,并协调好各种影响因素

视觉阅读课程是师生双方各为主体的课程,师生“双主体”地位的确定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视觉阅读课程中的“人的主体性”地位,学生与教师同等重要,都是视觉阅读课的主人,教师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摸索、动手实践,与教师、同伴的沟通、对话过程提高自己的能力,帮助教师专业发展,以使师生达到体验生命的目的。生命化教学模式的运用要求教师掌握熟练的教育、教学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地适应视觉阅读的生命化教学。

5.丰富视觉阅读教学模式的评价技巧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知道其自身的不足,进而改善自己的行为,使学生更好地进步。因此,教师要运用不同的评价技巧,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对其优点、进步进行较为夸张的评价,对其缺点、不足进行客观的评价,让学生更爱学习。教师掌握评价技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有意义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生命化教学模式的采用,表明了视觉阅读课程的开展是以“师生为人”的教学模式,是为了促进师生的生命成长。只有采用生命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师生的生命潜能,才能使视觉阅读课程走得越来越远。

参考文献

[1]朱玉梅.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2]潘凌云.体育教学模式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3]李尚明.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黄梦迪.高效阅读对五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4.

视觉阅读能力 篇7

一、视觉文化概念

视觉文化是20世纪初欧洲光大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形态或文化发展趋势, 是一种高度视觉化的文化。较早使用“视觉文化”这一概念的是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 他用视觉文化进行电影研究, 在《电影美学》中预言, “随着电影的出现, 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进一步对视觉文化研究起重要推动作用的是德国思想家本雅明, 他认为机械复制时代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变革, 传统的审美景观已经衰退,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震惊”效果, 渗透了其关于视觉文化的深刻洞见。在此之后两年, 海德格尔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概念, 他指出:世界图像时代就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到了20世纪50年代,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从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角度, 论证了电子媒介文化的到来, 将视觉文化和听觉文化整合起来, 凸出的表现是电视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经验超过以往任何一种媒介。60年代, 德波作惊人之语, 宣判一个充斥着图像的“景象社会”的到来。80年代末以来, “语言学的转向”已寿终正寝, 越来越多的思想家迷恋于“视觉的转向”, 或“图像的转向”, 或“视觉文化的转向”。2002年6月中国第一个视觉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成立, 该中心是全国最早关注视觉文化传播的研究机构, 并正在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重镇, 标志着我国视觉文化传播研究领域开始起步。

视觉文化的特点———是继文化研究、怪异理论和美国黑人研究之后产生的。已经从一个对从事艺术史、电影和媒体研究、社会学及其他视觉研究者有用的术语, 变成了一个时髦的、也许有争议的研究交叉科学的新方法。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 用它来研究后现代日常生活的谱系、定义和作用。而目前视觉文化作为一个研究课题的出现, 发展了W·J·T·米歇尔所说的“图像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 今天的西方哲学和科学对世界的理解, 靠的是图像模式而不是文本模式。那一观念是从诸如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这类基于语言学的运动以来就统治着知识界的讨论。

二、视觉文化语境与英语口语关联

1.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包括两个研究范畴, 视觉文化的英文翻译可以有两种:Visual Culture和Visual Literacy。二者之间有范畴上的差异, 是不同的但又相互关联的两个研究领域。Culture和Literacy的意义区别:Culture———泛指社会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生活习俗等。Literacy———特指人的主观方面的读写算能力与知识素养。Visual Culture和Visual Literacy的意义区别在于前者指独立于人主体之外而客观存在的对象化的视觉文化, 后者则指体现人的主体性的解读外在客观视觉信息的主观素养。Visual Culture和Visual Literacy的研究范畴的相应区别为:Visual Culture Research———是将宽泛的视觉文化现象作为客体加以研究的领域。而Visual Literacy Research———则是从人的主体性出发, 将人的视觉素养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必然要涉及对客体视觉文化现象的分析。后者正是此课题关注的研究范畴:从视觉素养发展和视觉解读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 选择某些特定的Visual Culture现象加以考察, 探究视觉文化与提高大学英语口语能力的关系。

2. 视觉文化语境和大学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研究

我们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按照大学英语的教学特点, 英语口语能力提高与视觉文化的结合成为重点, 语言自身的自发性, 无准备性、句式多变、直观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真实有趣的语言材料。充分挖掘视觉文化的教育功能, 探索实践视觉文化与大学英语口语两者的最佳契合, 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 而且提升了他们的视觉文化素养。

三、视觉文化语境下大学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研究方法

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就突出了英语口语表达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构建真实的语言环境, 不断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 可以激发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欲望, 同时文化和习俗的学习也能保证语言输出的正确性。因此, 本文将从培养跨文化思维习惯的新视觉来探究提高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

1. 视觉文化对英语口语显性刺激提升口语能力

视觉文化传播的三种主要方式:电影、电视、电脑网络。视觉文化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造成的社会影响很大。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 教师帮助学生了解汉英语言和文化差异, 培养其用英语思维习惯, 提高理解能力;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搞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积极开口说英语, 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在实际生活中, 多给学生创造与外籍教师面对面进行口语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触到地道的英语口语。在口语课堂上, 教师应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的优势, 为学生准备丰富的视听说资料,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共同刺激, 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 让他们对所学的语言感兴趣, 进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

2. 视觉文化对英语口语隐性刺激提升口语能力

英语广告里会把英语国家的一些传统文化因素暗含在里面, 把它们与广告结合, 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视觉的冲击, 把里面暗含的西方文化记在心里。在锻炼英语口试时候会把这些记住, 广告里面涉及到的文化视觉冲击包括风俗习惯、文学作品, 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都是隐性刺激的表现形式, 学生都会牢固记忆。培养跨文化思维习惯的新视觉也可以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在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 才能真正“活学”, 掌握语音、词汇、句型、思维和文化;在语言环境中入乡随俗, 也才能真正“活用”, 达到理解和表达、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四、视觉文化语境下大学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研究意义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口语能力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口语能力的研究不仅在课题研究上富有创新和实验性, 在形式上也将力图超越传统的研究模式。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而言, 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电影等单一的视觉文化语境对大学英语口语能力的研究, 但对其视觉文化语境研究不够深入。本项目将通过视觉文化语境对于大学英语口语能力的冲击影响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而我国对口语能力研究与视觉文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因此本项目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提高大学英语口语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

通过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英语表达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使大学生在视觉文化冲击的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增进对英美国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学生不仅对以电影为主要代表的图像和声音结合的资料兴趣远高于纯声音资料, 而且对前者印象深刻, 事实上, 人们丰富的视觉经验与理解这种经验的能力之间正在产生着巨大的鸿沟。视觉诱惑越多, 视觉困惑也越深。这表明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视觉文化研究所获得的时代机遇, 也揭示了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视觉文化研究的深刻需要。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鲜有关于从英语具体语境视角出发并且结合英语口语实证方面的研究, 本文着重探索视觉文化的概念, 视觉文化语境影响下大学英语口语的发展, 具体提高口语能力的方法, 视觉文化语境下口语能力培养的意义。旨在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口语应用能力。

关键词:视觉文化,英语口语,培养

参考文献

[1]GUY DEBORD, The Society of Spectacle[M].New York:Zone, 1994.

[2]W·J·T·MITCHEL.Picture Theor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3]NICHOLAS MIROEFF.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M].London:Routeldge, 1999.

[4]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J].电影艺术, 2001 (2) .

[5]张良红.注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 (3) .

上一篇:大气监测布点的优化下一篇:果树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