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能力

2024-06-25

视觉能力(精选10篇)

视觉能力 篇1

从20世纪80年代起,现代社会全面进入“视觉文化时代”,也可称之为“后现代主义”时代。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把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其实质就是用视觉形式表现经验。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种发展越来越快。因特网的发展、数字光盘、高清晰度电视机及可视手机的出现,证明视像化已随处可见,并与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密不可分。

大数据背景下“视觉文化时代”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视觉性已成为文化的主导因素,广泛的视觉化深刻地改变了许多文化活动的形态;二是图片呈现出压倒文字的倾向,视觉文化与感性的、直观的和快感的文化具有内在联系;三是对外观形态的过度关注,生活世界外观的美化和显现表明了人们观念的变化;四是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人的视觉在不断延伸,可视性要求不断攀升,视觉新花样层出不穷。这些特点表明,当世界已步入读图时代、视频时代,人们需要的是通过越来越多的图片、视频来获取知识和信息。在这种视觉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中小学生,每天都要面对不同价值的视觉资讯以及各种文化激烈碰撞的视觉信息,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学生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

视觉能力是具有正常视觉功能的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理解和“创造”图像等视觉信息。仅就视觉观看行为而言,不仅仅是我们的眼睛视觉看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还包含对视觉信息的选择、组织和重新建构的过程;而视觉阅读能力主要是指能理解、感知视觉信息,创造并运用视觉信息来表达思想的能力。

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的布朗(Ian Brown)曾撰文呼吁,必须加强对学生视觉读写能力的培养。在视觉文化时代,需要运用“视觉读写能力”来处理大量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视觉阅读能力就成了视觉文化时代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视觉阅读能力就如同文字阅读能力一样,需要不断培养才能形成一种能力。当社会进入全视频时代,影视、报刊、网络和通信同步发展,视频囊括着文字及图片,图像成为信息传播普遍方式,此时,学校培养学生视觉阅读能力就更显重要和迫切。

一、立足课堂教学

学校教育是以课程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审视学校各个学科的课程,特别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视觉阅读能力;而学生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发挥学科教学培养学生视觉阅读能力的主渠道作用。

“图片呈现出压倒文字的倾向,视觉文化与感性的、直观的和快感的文化具有内在联系”,这是“视觉文化时代”的突出特点,而各个学科的教材恰恰都配有各种图片。我们以往对教材图片的使用,常常只是停留在传授知识层面,忽视了或者只是被动地对学生进行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

对图片的阅读不仅需要知道图片“画”的是什么,更需要提高对图片进行分析的能力。对于文章,我们可以用文体来分类,用格式来分类,用语言来分类;同样,图片也可以分类。有的学科图片是写实的,有的是写意的。不管是哪种图片,都是用来表达思想、交流观点、抽象概念、揭示规律的,在技术层面都有共通点,即线与面、形与色,光与影的表达方法。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图片的内涵、图片表达的过程,从而获取教材更深层次表达的内容,这里包含有情感的传达、情绪的渲染、气氛的营造、中心的突出。

在培养学生视觉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融合。在现实的生活中,随着影视、报刊、网络和通信的发展,图像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普遍的方式,卫星导航、数字电视、电子阅读、LED以及各种广告牌匾等视觉信息无处不在,这些信息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科的内容有机融合生活中相关的视觉信息资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视觉阅读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二、学科教学与信息化融合

立足学科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视觉阅读能力,必须把学科教学与信息化融合起来。“把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是视觉文化的显著特点,而信息化就是实现“视像化”的途径。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人的视觉在不断延伸,可视性要求不断攀升,视觉新花样层出不穷,尤其是视频,它能更好地把非视觉性的东西变成可视的东西。

视频也可看作是图片的延伸,是图片加入了时间维度之后的表达。随着信息技术设备的完善和信息化教学的普及,特别是微课和翻转课堂的运用,学科教学与信息化融合已经成为学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趋势。视频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将图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里组成很多可视符号,集中表达教材的科学和逻辑、主要思想、作者的情感、学习方法,等等。

要想看懂一个视频作品,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没有文化积累就理解不了一定情景下的人和事以及相关的知识。我们以往在课堂播放视频时,忽视了对视频背景的交代和挖掘,往往只是关注视频内容本身。.

和图片一样,视频也有表达的技术。看视频就如同看话剧,看小品,它会有背景、人物、道具、服装、台词、灯光等,还有人的表情和动作。拍摄不同的图像,镜头的方向和移动也是不一样的。由这些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去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观看视频,我们只有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才能从视频传递的信息中找出思想,得出答案,掌握方法;而这些有价值的视频信息,是靠视觉阅读能力来获得的。

三、构建学校视觉文化

一定的社会背景,必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在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才能更好地去适应社会、创造社会。社会在发展,文化也必然要发展。

学校活动是整个社会在文化活动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种文化活动,学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社会文化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学校必须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形成独特的价值观、信念、手段、语言、环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质。学校文化只有适应社会文化,才能发挥学校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

视觉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体现在现代科技的发展、消费社会的发展、符号经济学理论的兴起、文化主义研究的高涨等四个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视觉文化。同样,构建学校视觉文化也必须要与产生视觉文化的社会背景相适应,通过学校视觉文化的构建,影响和促进学生视觉阅读能力的提高。

构建学校视觉文化,还应在如何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地使用手机上下功夫。手机原来只是一种通讯工具,而发展到今天,手机的体积虽然越来越小,功能却越来越全,价格也越来越低。手机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方便,也给教育带来了棘手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构建学校视觉文化上下工夫,在培养学生视觉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视觉阅读习惯上下工夫。

视觉能力 篇2

视觉空间能力的认知加工特性

心理测量学、差异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从多个角度揭示了视觉空间认知能力的本质与特性.视觉空间能力认知可塑性系列研究以高水平视觉加工子系统理论为基础,以斯滕伯格的加因素法为研究范式,通过对视觉空间任务的练习效应与年龄效应的检验表明,视觉空间认知加工中存在着的不同程度的`可塑性与稳定性,结果显示出表象旋转、数量空间关系判断和视觉特征提取任务明显要比表象扫描、运动推断以及类别空间关系判断表现出较强的可塑性和易变性特点.高水平视觉加工系统从整体上表现出了功能的结构特性和动态特性.

作 者:游旭群 晏碧华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2刊 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433(2)分类号:B84-069关键词:视觉空间能力 认知加工 空间认知

视觉能力 篇3

关键词:聋生;视觉思维;提高;聋童;数学能力

G633.6;G762

前言:对于数学而言,它是创造力的摇篮,有助于提升人的认识能力。但是,数学自身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向,尤其逻辑思维较强,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产生恐惧。这种情况对聋生影响更大。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聋童的自身认知能力的差异,另外,就是聋生教育忽视对其视觉思维潜力的开发。

一、对当前视觉文化与聋生视觉思维的概述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视觉文化的时代发展迅速,数码、多媒体、网络等技术的处于不断更新和变化中,预示着视觉文化传播正在走向全球化的趋势。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在聋人教育中,手语、双语、数学教学相关案例等都可以在网络进行观看,形式为三维动画,也就是说,语言为中心的形态被改变,文化与语言不再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更加追求形象化,尤其是影像成为发展的核心形式,感性感增强。这种发展趋势是文化形态改变的标志,是人类思维形式和方式的变化。因此,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性,主要体现在聋生的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一种区别与余元和逻辑思维的、富有创造力的思维。对于学习教育而言,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内容,聋生也具有其自身的潜能,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激发。

二、视觉思维对聋生成长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育中国,在数学的学习中,受教育者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提升,这就使得视觉思想能力呈现削弱的状态,甚至呈现不明显的表象。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所能借助的是一些条理性的、间接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下,主体的能动性无法进行自由选择,无法突破现成规范对主体的限制,很难进行直接体验,感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对于主体的认识力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应用现有知识,再进行突破和创新方面存在不足。这对于聋生的影响更加突出。對于外界事物的感知,主要是通过听觉和视觉,由于听力不能发货,聋童听觉缺失,尤其是再存在语言障碍,就很难有效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与此同时,也有研究表明,聋人在视觉方面更加突出和敏锐,这也是聋童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因此,结合聋童的感知特征以及先前技术,为其提供更加形象和生动的视觉表象,能够推动聋生视觉思维能力的增强,弥补缺陷,发展潜能。

三、视觉思维在聋生的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对于聋生,其感受外界事物的通道是眼睛,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扬长避短,直观教学比较合适,将现实的意义赋予教学内容之中。但是,对于事物直观、客观的表达比较困难。处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传统教学中,很难实现对物体的形象、准确、逼真的反映,同时,在表现物体各个结构、侧面等反面也存在难度。例如,在进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时候,鉴于其知识点的重要性,同时,极限思维的渗透和运用也使其成为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将一个圆形进行不同份数的划分,在呈现给学生的时候,教师比较慌乱,学生也很难理解,程序上也比较混乱,节奏不佳,聋生会感到疲劳,思维出现中断,对整个推到的过程感到模糊不清。但是,如果能够引进信息技术,既能将教学的难度降低,也能实现对学生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操作可以是,先由针对性地进行圆形的不同份数的划分,促使学生进行猜想,在无限等分后,图形的状态。而后,借助多媒体教学,在屏幕上进行学生猜想的展示,实现对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在整个过程中,学习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过程,视觉意向形成,并不是经过加工处理的概念,学生大脑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会很容易得到提升和升华,形成顿悟,形成对知识的一种直觉。直觉虽然需要经过理性的分析才能向真正的知识转化,但是,正是它的存在,启发了思路,实现对真理的探索。

四、如何利用视觉思维提高聋生的数学能力

1.重视对聋生的空间能力的培养

对于聋生,几何是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即便全面理解了相关的概念和公式,在问题解决上,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几何问题处理,需要重视空间的转化,虽然聋生在视觉方面凸显优势,但是,空间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教学工具,强化直观性,尤其是图像表征。在课后,要强化学生的空间能力训练,加强实践操作,增加动手机会,逐步提升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关系识别和空间表征策略训练

对于空间表征策略,其核心是对关键信息进行有效定位,判断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对于解决几何问题十分重要。对于一些难解的题目,教师可以进行简短的文字提示,提示解题正确率,解题的速度也被提升。

结束语:综上,对于教育,核心任务不是进行知识的积累,而是进行思维的发展和拓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以操作的机会,鼓励他们进行想象、交流与体验,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由此,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创新精神得到培养,数学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曼. 聋生可视化教学资源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王路路. 视觉空间表征对聋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3]李苏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聋生的有效学习[D].山东师范大学,2006.

视觉艺术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篇4

一、视觉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视觉艺术所要求的感悟正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视觉艺术教育来提升人的感悟能力, 从而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视觉艺术家们往往标新立异, 走在时代的前列, 引领着整个社会的审美趋向。他们似乎对新的事物更加敏感, 也更能够想出很多与众不同的办法来创造新事物, 比如达利的钟以及嘴巴形状的沙发、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法等。不仅如此, 他们对旧事物的创新与改造也总是不同凡响, 当代著名独立艺术家徐冰《天书》中的那些无人能够读懂的字, 来自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创新与改造。

美术学院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除了基本绘画技能之外, 其他很大程度上就是如何创造新形象, 创造性的培养与创新思维的拓展尤其受到美术学院重视。如果学生因为缺少创新的能力而因循守旧地作画、作设计或是画动画, 其作品会被认为是平庸的。

素描、色彩、设计基础、装饰、陶艺、创新思维训练等课程在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 都非常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素描为例, 尤其是设计素描, 教师们所做课件中第一节的内容常常是创新素质的培养。他们在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中要求学生创新要从身边做起、从眼前做起。设计素描强调引导学生对现实事物进行重新认识和表达,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化思维。再比如说陶艺, 造型新颖、有某种独特观念寄于其中的作品才可称为艺, 否则只能称为器, 因而陶艺的创作也很重视对创新的要求。装饰也是如此, 传统的装饰手法与纹样需要注入新的观念, 僵化死板或者一味承袭则不会被现代装饰艺术所接受。创新思维训练这门课程更是普遍开设于艺术设计、动画设计、广告设计等视觉艺术专业中。中国画也在沿袭传统之中不断融入创新的观念。以视觉艺术的眼光看来, 即使是书法这种古老的艺术也是具有运动特征的徒手线的集合, 是抽象的构图, 因而它完全可以被赋予创新的艺术观念。视觉艺术家需要在不断的感悟之中进行创造, 视觉艺术作品则是他们表达观念的载体。视觉艺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与感悟能力, 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视觉艺术教育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这里的“人”包括文理科各种人才。

二、通过视觉艺术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具体办法

如何通过视觉艺术教育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具体该怎样操作?

我们可以从简单的素描开始。素描是一切视觉艺术教育的基础。首先我们来考察设计素描。设计素描通过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新训练, 这包括“形态同构的异变表现、物质属性的异变表现、比例的异变表现、具象到抽象的异变表现”, 等等。

在形态同构的异变表现训练中, 我们看到学生画的小乌龟的背壳变成了类似指纹形态的图案, 有的学生将轮胎的形象变为蜂窝煤的造型, 这些训练都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拓展了他们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曾经模仿蝙蝠的结构, 创作了飞行器的草图, 400年后人们发明了飞机。

在物质属性的异变表现训练中, 学生自由地将生活中的物体材质互换, 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 例如画中的苹果皮变化成了胶卷。这项训练使学生思维的灵活程度大大增加。著名画家达利的那幅《永恒的记忆》中, 钟表的表盘如面饼般地挂在树杈上, 这正是改换了物质的材质属性。

其他训练过程不再一一赘述。总之, 这些在设计素描课上被学生创造出来的形象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形象, 设计素描课程结束之后,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以及创造性会极大地提高。这种创新素质的培养将学生从已有的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多观察、多体验, 而且还多思维、多创造。

对于缺少绘画基础的其他专业人才, 我们可以选择简单的物体造型, 配之以设计素描的训练方式, 使他们体验到思维的拓展、想象力的提升、耐心的增强, 以及专注程度的提高等。

三、通过视觉艺术教育培养关爱与情感

关爱是视觉艺术感悟的基础, 也是创新的根本目的。视觉艺术教育非常重视关爱与情感的培养, 而创新的目的正是对人类生活的关爱, 通过视觉艺术教育我们能够培养人的关爱与情感,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尤其对于工程科技人才来说, 对人类生活的关爱与情感是责任心的基础, 是他们创造新事物必不可少的原动力。

绘画专业的基础素描训练强调培养人们对周围事物的爱与关怀。在素描教室里, 我们能够看到废弃的树根、穿久了的翻毛皮鞋、一把干枯的芦苇, 或者一颗白菜等,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事物, 但却可以入画。在绘画的过程中, 学生逐渐体会到美在寻常的事物里, 爱平等地存在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里。各花入各眼, 同一种事物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画法, 在不同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学生逐渐学会接受不同的观点, 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这种关爱与情感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

另外, 绘画能够培养人的耐心。完成一幅绘画作品需要自始自终的耐心, 有的学生从坐不住、急躁到静下心来耐心地完成作品, 这个过程能够极大地增强其耐心。我们知道, 耐心是一种品质, 它可以成就善意, 是一切关爱得以实施的基础。一个人若是急功近利、急躁, 即使有爱心, 也难以将其完整地实施。

绘画所需要的专注则更是一种难得的品质, 《三字经》中有句话叫“教之道, 贵以专”。在潜心作画之时, 时光流逝是不易察觉的。没有杂念的专注也是创新所需要的品质, 因为感悟不从杂念中来。我们看到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专注的作用尤为明显, 笔笔皆精到的中国画, 每一笔都需要专注地去画。以绘画的方式来培养人的专注品质是可以收到明显效果的。

我们可以尝试在各专业, 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开设视觉艺术类的选修课, 比如素描、水彩、中国画等。这些课程开设时, 需注意授课内容要新颖, 授课方式要灵活, 不能够过于传统。比如, 素描课的内容, 一是要考虑到理工科学生大多没有绘画基础, 应选择简单的形象来画, 避免形象过于复杂而使学生失去绘画的信心。二是不能够简单地令学生学习明暗素描, 而要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素描的基础知识后, 随即引导学生不依赖现实物象大胆进行一些异变表现, 以及探索同一物体的多种表现形式, 从而摆脱物象约束, 实现思维的拓展。再比如, 水彩画的教学, 我们并不是要这些理工科学生学会成熟的水彩画技法, 而是要使其能够运用较为简单的颜料工具, 进行情感与观念表达上的探索, 促使他们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和对自我风格的找寻。对于中国画的教学则应侧重于人文素质的养成, 专注、耐心和情感的培养。在理工科院校开设的视觉艺术类选修课要有一套专门的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计划, 且要兼顾学生的绘画基础, 不能够直接照搬艺术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 这种互动较多的实践型艺术教学更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结束时, 小小的画展亦能够使学生增强自信, 拓宽他们的交流渠道。对于开设视觉艺术课程的理工科院校来说, 这种艺术实践的授课方式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在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互动性、创新性、前沿性上对传统课堂授课方式的改革产生促进作用。

四、结语

良好的视觉艺术教育使人们的思维不会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之上, 能够引起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思考。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视觉艺术教育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在高校的不同专业增设视觉艺术教育课程是个大胆的设想。对各科学生进行的视觉艺术教育,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且对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是必要的。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去探索一种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方式, 这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参考文献

视觉能力 篇5

关键词:公益服务 专业工作室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157-02

师生工作室是目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着力主推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专业建设的主要方向,旨在通过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推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在校师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自2013年以来,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借助帧格智作工作室、原厂影像工作室为平台,已分别服务过江阴市文联、江阴市文化馆、江阴爱心树等社会文化团体,在服务过程中还和以上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2014年以来新近开发了横向项目两个,分别是“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类项目的记录与研究”项目及“江阴爱心树家庭成长中心服务项目”。此次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产生的,目的之一在于以师生工作室为平台进行大学生社会公益服务能力拓展研究。

通过以上两个项目的策划实施,项目组总结出了作为设计专业师生工作室如何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展提升大学生公益服务的能力,接下来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专注于大学生公益服务精神的培养

1 敬业精神的培养

公益精神,是公益主体基于一定的关怀和利他意识而面向特定社会群体或人类发展共同关注问题行为的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树立公益精神理念的第一步是敬业精神,“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就是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大学生的本职工作时学业,作为专业工作室的学生,我们要求他们要有明确的职业追求、本着朴素的价值观、忘我投入到自己的个人志趣中去,用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自己主导的各项活动。

2 思想政治的教育

作为工作室的指导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观贯穿于平时的日常教学和辅导中。思政教育说大了可以关乎社会政治,民族大义;往小里说,就是要实实在在地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具备良好行为模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踏实勤进的工作作风等。作为专业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我们如朝阳般蓬勃成长的同学们。

3 人文素质的教育

中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一向重视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本着向善之心,鼓励我们的学生向江阴的“炎黄”学习,“施恩不图报”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着力所能及的善事。

4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做公益重点在于身体力行,很多学生心地善良,但他们满满的爱心往往没能通过实际的行动去实现。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非常不错的公益服务机会,比如说“献血”和“捐款”,这两种方式是我们践行公益最常见的方式。除了这两种情况还有很多其他的形式,如:江阴市博物馆每年都会招聘青少年志愿者讲解员。应聘讲解员的同学不仅要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积累,还要有一定的仪表和口才要求,如果应聘上此类公益服务岗位,不仅缓解了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紧缺的压力,同时又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长了知识,服务了社会。

二 专注于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公益服务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公益精神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专业业务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更多的就是与视觉设计相关专业就业能力的培养,这类能力不再局限于平面单品的设计制作,还涵盖了动画视觉产品的制作。工作室会吸纳多方面人才,在确保个人方向的情况下,加大团队力量的整合。

就专业技术能力而言,除了创意能力以外,我们也要有很好的技术能力,所以学生需要尽可能对各类知识做到熟练、全面。由于工作室的运作积累,中间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活跃在专业岗位上的优秀学生,作为工作室指导教师,我们会利用课余时间邀请往届毕业生回来反哺母校,反哺工作室的学弟学妹。通过讲座或局部范围的分享会的形式,毕业的学长总会给在校生带来新鲜咨询和中肯的建议。除了通过外界干预的形式提升自我以外,我们更多地要求学生在工作室团队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艺术设计能力范围宽泛,基本包括艺术思维能力、艺术表达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等多个方面。艺术思维是基础,艺术表达是艺术思维的实现,而艺术创作便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学生借助工作室平台,跳出课堂虚拟项目的束缚,接洽社会组织实际项目,从前期沟通到中期创意及后期制作的实现都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艺术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三 通过实际公益项目践行大学生公益服务能力

正如前文所述,捐款是比较常见的践行公益的方法;,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我们认为“捐时间、捐技术”的方式更为合理。通过提供无偿的专业服务从而进行公益实践,不仅能培养他们为公众服务的信念,也可以实践专业的技术,锻炼集体主义精神及集体主义荣耀感。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的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已经先后服务过不少当地公益项目。2013年团队成员参与微电影《撞车禁》的摄制,2014年参与江阴市国税局公益宣传短片《爱在他乡》的摄制工作;2013-2015年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以江阴市红十字会正式义工的身份参与到无锡市公益创投项目《为爱出发——困难儿童家庭阅读起步走》;2014年参与江阴市级文化服务项目《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类项目的记录与研究》。借助师生工作室平台,我们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参与公益服务实践,不断提升了专业服务的能力。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工作室学生近阶段提供的公益服务具体内容。

nlc202309051748

1 《为爱出发——困难儿童家庭阅读起步走》项目中的专业实践《为爱出发——困难儿童家庭阅读起步走》项目是工作室指导教师参与负责的无锡市公益创投项目,在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的大学生综合应用了大学三年所学习的各种专业知识,从基本的平面设计服务到到参与剧本创作的声音剪辑工作;从公益活动现场的摄影摄像到影视后期的调色剪辑合成,我们的大学生以专业工作人员的身份服务于各个工作岗位。期间在社会义工的指导下,开发“JYLOVETREE”江阴爱心树微信公众平台,参与到了现代移动终端媒体宣传和信息服务的行列。

2《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类项目的记录与研究》的项目实践

《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类项目的记录与研究》项目是在江阴市文联、市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以研究课题的形式开展的,此项目主要研究目的为:了解江阴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情况及未来发展态势;用数字影像的方式传播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江阴文化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工作室同学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充分考虑到数字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用影像等直观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项目历时7个月,十一个人的摄制团队,东到顾山,西到璜土,遍寻江阴传统手工艺,最后制作出了属于江阴本土的十集大型非遗系列人物纪录片《江阴好手艺》,每集约7分多钟,是一部记录岁月变迁的民间手工艺传承史,反映江阴百姓民俗文化的纪录片。在纪录片的摄制过程中,我们以团队的形式,根据不同的手艺类型,将学生分成了10个小组,每组主攻一门非遗技艺。从前期策划到后期剪辑,摄制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组成了一个优秀的摄制团队,最后的成片也很好地诠释了我们学生用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 借助社会评价机制,提升大学生公益服务的自我认可度

大学生参与公益是大学精神的时代呼唤。—方面我们动员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社会,另—方面我们需要社会各界的鼓励和支持,对我们大学生义工而言,一句认可的话可以大大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服务积极性。

1 学院成功素质积点的鼓励

所谓成功素质积点就是成功素质学分,是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生活、参加集体活动、遵章守纪等方面表现出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人文身心素质和开拓创新素质等方面发展情况的综合评价机制。专业工作室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用实实在在的公益行动给自己积累成功素质积点,工作室的学生不仅修满学院素质学分,还远远超出积点基数,成为学院成功素质奖学金的拥有者,这是学校官方的层面给予参与公益活动的同学的认可。

2 服务单位认可

作为大学生公益团队直接服务的社会组织和单位,在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对我们的服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们的学生会在社会公益组织内部被评为年度优秀义工,会在义工年会中受到公开的表彰。除此以外,公益组织的社会义工会在认可我们学生的人品及专业之后积极为我们的学生义工物色未来的工作岗位,这些情谊都大大地鼓励了我们的学生义工,让他们在异地他乡也感受到了像家人—样的关心和关怀。

3 地方政府支持

作为社会公益组织的义工,我们的学生和老师一起被吸纳到地方红十字会公益团队。经过多种基础知识的培训,在通过了服务能力考核之后,江阴市红十字会给我们的学生发放了义工服务证,促使我们的学生进一步走上专业义工服务的队伍。

4 地方媒体报道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类公益创投类项目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推崇,作为江阴唯一的一所地方高校加入和参与到此类政府公益项目自然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宣传。2014年9月中旬,《江阴日报》就有—篇名为《江阴学院师生工作室大显公益风》的文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报道了我们专业工作室学生利用所学专业服务公益事业的事迹。文章指出“通过师生工作室,可以很好地提升在校师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此次引进公益类服务项目,也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用专业服务大众。”当我们的学生看到自己因为付出受到社会关注和认可的时候,他们心里那颗“善意”的种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滋养。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阐述,我们的《基于专业工作室平台的大学生社会公益服务能力拓展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所有这些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我们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完善,在之后的研究中,我们更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制订出配套激励机制和扶持措施,让大学生的公益服务能力提升得更好更快更平稳。

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育多因素分析 篇6

拜瑞-布坦尼卡视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 (The Beery Buktenica Developmental Test of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是美国心理学家拜瑞-布坦尼卡于1967年研制的心理测查工具, 是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发育检测方法。它通过描绘几何图形观察小儿行为, 了解其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育水平。笔者采用视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评估儿童视觉运动统合能力, 将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VMI标准分与韦氏智力测试结果作比较, 并对在校小学生学业成绩、家庭经济文化背景、围产期因素等进行调查, 探讨儿童视觉运动统合能力与智能、学业成就的关系及其发育的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门诊54名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1名, 女13名。另外抽取深圳市某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共4个班级的185名学生, 剔除调查表填写不全者4名, 共181名, 其中男89名, 女92名。

1.2 方法

1.2.1 测验方法

门诊所见的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视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作个别测验, 在诊室内进行;依据年龄不同, 小于6岁儿童作中国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 (C-WPPSI) 测试, 大于6岁儿童作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C-WISC) 测试。

在校小学生采取集体测验方法, 给每名学生测验册1份, 不带橡皮的铅笔或圆珠笔1支, 由有经验的主试者解释指导语, 令其在测验纸上按顺序依次临摹, 每图只能画1次, 不能涂改, 时间不限。

在校小学生学业成绩、家庭经济文化背景、围产期因素调查表由家长和教师共同完成, 家长中由父亲填写者62人、母亲填写者115人、其他4人。学习成绩按等级分类:A (≥90分) , B (89~70分) , C (≤69分) , 由班主任教师核实。

1.2.2 评分方法

评分标准按第4次修订版的视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发育测验手册中的规定执行, 采用美国常模评定标准分[1]。评分由资深专家进行。

1.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VMI得分与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结果的相关性

门诊54例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 VMI测试结果采用美国常模评定标准分;依据年龄不同, 10人采用中国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 (C-WPPSI) , 44人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C-WISC) 测验;其VMI得分与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的语言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 0.790和0.764 (P值均<0.01) 。

2.2 在校小学生VMI标准分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

181名学生年龄为5岁8个月~13岁, VMI标准分均分为 (109.45±12.85) , 其中最低80分, 最高148分。各年级组VMI标准分无明显差异 (P>0.05) 。

儿童VMI标准分与数学、语文和外语成绩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194, 0.205, 0.065, 与数学、语文成绩均呈高度相关 (P值均<0.01) 。

2.3 VMI标准分与相关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181名在校小学生, 调查表中包括儿童性别、主要抚养人、家庭类型、父母职业及文化程度、围产期因素 (出生体重, 是否早产, 是否有缺氧窒息史、先天缺陷及抽搐史等) 、是否曾参加书法美术兴趣班等15个自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是否曾参加书法美术兴趣班和是否早产进入回归方程 (表1) 。其中儿童是否参加书法美术学习、是否早产与VMI标准分相关。

3 讨论

Kulp等[2]认为儿童视觉运动统合发展不良归因于以下一种或多种缺陷:视觉分析/视觉空间能力、动作协调、视觉构思力或视动统合能力。许多研究表明, 视觉运动统合能力缺陷基本上与智力低下的程度平行[3]。本研究中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VMI标准分与韦氏智测的语言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 0.790, 0.764 (P值均<0.01) , 与既往研究结果近似, 说明VMI标准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智能发展水平。

有学者报道, VMI标准分与阅读和数学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的效度r为0.51~0.75[4], 与小学生的斯坦福阅读和数学学业成就测验成绩高度相关[5]。本研究结果显示, 儿童VMI标准分与数学、语文和外语成绩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194, 0.205, 0.065, 与数学、语文成绩均高度相关 (P值均<0.01) 。说明VMI可以作为一种早期识别和预测儿童学习能力的筛查工具。

视觉运动统合是感觉-反应统合中发育最早的, 它的完善以视觉、运动和大脑良好的生理发育为基础, 同时也与后天教育训练及其它环境因素相关[6]。笔者在对深圳市部分小学生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育测查的基础上[7], 随机抽查每年级各1个班, 作相关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本研究结果提示早产与VMI标准分相关。其他学者也报道早产与7岁时运动和认知发展有关, 视觉运动统合测试平均分明显降低[8,9]。说明围产期高危因素仍为最值得重视的因素。

手写能力通常是儿童心智和社会基础的指标, 一些学者证实视觉运动统合能力与抄写字母能力及书写空间组织能力有关[10,11]。本研究结果提示, 对于学龄儿童是否参加书法美术培训对VMI标准分影响较大, 与有关报道结论一致[12]。由此笔者推测对书法美术感兴趣的儿童可能具备较好的视动统合能力, 而绘画和书法训练可能促进了其视觉分析、动作协调、视觉构思等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还有待扩大样本量来做更深入的探究。

VMI简便实用, 结果能较好反映儿童的智能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 值得在学校心理卫生工作中推广应用;对于在筛查中存在问题儿童, 应进行干预;只有重视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育的影响因素, 加强孕期保健, 探索有效的系统干预措施, 才能促进儿童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展, 从而提高儿童智力水平和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BEERY KE.Administration, scoring and teaching manual for the de-velopment test of visul-motor integration with supplemental develop-ment test of visul percept and motor coordination.Philadelphia:Mod-ern Curriculum Press, 1997:2-5.

[2]KULP MT, SORTOR JM.Clinical value of the beery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supplemental tests of visual perception and motor coordina-tion.Optom Vis Sci, 2003, 80 (4) :312-315.

[3]李公正, 刘灵, 洪琦, 等.智力低下儿童的视觉-运动综合能力发育.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1995, 16 (1) :44-46.

[4]LIUHH.Arevision of Beery's development test of visul-motor integra-tion.Taiwan:Provinicial Taipei Junior Normai College, 1991:72.

[5]SORTOR JM, KULP MT.Are the results of the beery-buktenica de-velopmental test of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and its subtests related to achievement test scores?Optom Vis Sci, 2003, 80 (11) :758-763.

[6]兰莉.视觉-运动整合的研究进展.中国儿童保健, 1999, 7 (4) :263-264.

[7]张芳蓉, 程红, 李公正.深圳市部分小学生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育测查.中国儿童保健, 2007, 15 (2) :141-143.

[8]COOKE RW, FOULDER-HUGHES L.Growth impairment in the very preterm and cognitive and motor performance at7years.Arch Dis Child, 2003, 88 (6) :482-487.

[9]FOULDER-HUGHES LA, COOKE RW.Motor,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 in children born very preterm.Dev Med Child Neurol, 2003, 45 (2) :97-103.

[10]DALY CJ, KELLEY GT, KRAUSS A.Relationship between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and handwriting skills of children in kindergarten:A modified replication study.Am J Occup Ther, 2003, 57 (4) :459-462.

[11]BARNHARDT C, BORSTING E, DELAND P,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written lan-guage and math.Optom Vis Sci, 2005, 82 (2) :138-143.

视觉能力 篇7

学习与记忆是人脑的重要功能, 昆虫的脑被称为“微小脑”也具有学习记忆能力[1]利用动物学习记忆模型对记忆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 是研究记忆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许多昆虫作为模式动物用来研究学习记忆机理, 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发现蜜蜂具有良好的视觉学习记忆功能, 并且能够进行颜色分辨, 能步行通过相对简单的迷宫, 并对T型迷宫中的颜色产生依赖反应, 有时又能准确的将环境刺激如颜色和气味和蜂巢联合起来[2,3,4];1990年, Stenven de Belle研究了果蝇的学习记忆能力, 认为果蝇的蕈形体参与嗅觉和视觉记忆忆[5]后来研究表明果蝇利用蕈形体的第一层结构来分辨具有不同角度信息的图形, 而利用蕈形体的第五层结构分辨具有不同重心高度的图形;2000年, Matsumoto Y与Mizunami M对双斑蟋进行操作式训练, 发现经过3次短期训练, 就能够形成记忆并维持2到7天, 对其嗅觉进行研究也发现蟋蟀一次嗅觉联合学习训练, 就能够形成对气味的记忆, 并且能够通过再次学习训练替换之前的记忆, 显示了蟋蟀还具有容易刷新以前联合记忆的能力[6]。

本实验用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采取单次长时联合学习训练方式, 对双斑蟋视觉的自主联合学习记忆能力做进一步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使用实验室内人工饲养繁殖的隶属于昆虫纲 (Insecta) 直翅目 (Orthoptera) 蟋蟀科 (Gryllidae) 蟋蟀属 (Phonarellus) 的双斑蟋 (Gryllus bimachlatus) 的成熟后1~2周后成虫。人工饲养条件为光暗周期12:12, 饲料为人工饲料。实验使用5只对照组, 20只实验组。

1.2 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实验装置:两块瓷砖60cm, 在一块瓷砖上缠有电阻丝, 与变压器构成通路, 通电后变压器能够通过调节电压而达到所需要的高温, 靠近边缘留有常温部分, 电阻丝上铺有苫布, 保证温度均匀, 在两块瓷砖上切出培养皿大小的圆, 使培养皿放入, 并放入冰块保证了常温部分, 用硬纸板支撑圆筒状当做实验场所的墙壁, 白纸铺在瓷砖上。实验装置需要提前40分钟预热后才可使用。实验时纸盒边缘切在温凉区的圆上。

1.3 联合学习训练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有5只蟋蟀, 编号对照1, 2, 3, 4, 5, 先将1号放入实验装置内, 尽量放置中央, 使其自由寻找温凉区, 放下蟋蟀时开始计时, 计时5分钟, 蟋蟀寻找到目标位置, 在那停留30S算一个实验结束, 如果经历5分钟, 还没有找到目标地或虽然找到, 但停留时间在五分钟之内每次都不到30S则用烧杯将蟋蟀放在目标位置即温凉区30S, 后取出放置2分钟, 再重新进行实验, 直到蟋蟀在五分钟之内找到目标位置停留30S为止。记录每次蟋蟀停留和离开的时间。其余的蟋蟀都如此做实验, 空白实验1次, 训练4次, 也就是说每只蟋蟀都要进行五次实验, 五次都是在温凉区停留30秒以上才行。过24小时以后检测蟋蟀训练后的结果一次, 记录找到并停留30秒以上的时间。

1.3.2 实验组

实验组有20只蟋蟀, 编号实验1, 2, 3…至20, 在纸盒壁上在温凉区的上方粘贴明暗相间的条纹, 然后按照对照组的实验方法去做, 后进行数据记录与处理。

1.4 实验结果

对照组中显示的数据在100到200秒找到的时间比较多, 而实验组中显示的数据在0到150秒找到的数据比较多。所以初步认为有视觉学习能力。

1.5 讨论

现初步观察, 有些蟋蟀在放入实验装置时, 首先先在原地停留30秒到一分钟, 后开始寻找温凉区, 而有些蟋蟀直接开始寻找;有些蟋蟀寻找温凉区时一遍遍的转圈, 而有些蟋蟀可以直接找到目标处, 经观察实验组比对照组找到温凉区的时间短, 且找到后有些在周围打转, 然后呆在温凉区不动, 有些直接找到温凉区后, 并不打转, 就驻足在那。过24小时检测时, 有些蟋蟀没有训练时找得好了。我们得初步的实验结论:蟋蟀具有视觉联想学习行为;在蟋蟀被训练24小时后, 蟋蟀的记忆力减退。

由于本次实验的蟋蟀数量少所限制, 在实验中所用的蟋蟀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而且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证明, 所以实验结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实验中还有一些未考虑的问题, 例如:蟋蟀自身的排泄物是否也是蟋蟀找到常温处的一个讯号, 与环境因素即实验的时间, 当时的温度气候有关, 等等。还需要大量蟋蟀进一步实验, 才能得出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摘要:为了揭示昆虫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研究以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联合的方式通过建立蟋蟀视觉联合学习记忆实验模型, 探究了双斑蟋蟀视觉联合学习记忆能力。实验以自主学习为主, 利用蟀蟋奖惩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视觉联合学习训练:训练时黑白相间条会伴随着温凉区出现, 作为奖励;剩下的区域灰色伴随高温 (55度) 出现, 作为惩罚。使蟋蟀在寻找适宜温度的过程中辨别颜色, 形成记忆。训练后24小时测试蟋蟀对颜色识别即视觉识别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表明:虽然数据较少, 但依然可以看出蟋蟀有视觉学习能更多数据的验证。

关键词:蟋蟀,视觉,联合型学习,记忆

参考文献

[1]动物的学习[J].2001, 36 (7) .

[2]果蝇的操作式视觉联想学习和记忆的保持[J].1997, 1.

[3]马奇, 张立明.模拟昆虫视觉-行为抉择的强化学习模型[J].生物物学报, 2008, 24 (3) .

[4]小虫春秋:果蝇的视觉学习记忆与认知[J].自然杂志, 31 (2) .

[5]山口恒夫.小さな昆虫の脳[J].機関の技術的な検討, 1997.

视觉能力 篇8

关键词:视觉时代,美术教学,图像解读

对图像的解读是美术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正确的读图有利于把握图像的正确意图与挖掘图像的深层含义。《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由此可见, 对图像解读的能力培养成为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当代美术的视觉化倾向, 与视觉文化的迅速发展息息相关。图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谓是泛滥成灾, 不断刺激着人的视觉, 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方式。小学生由于其心理的发展水平及认知的程度限制, 对事物的解读往往依据自己的眼睛判断,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视觉经验。学生的视觉经验经常又依赖自己的兴趣与片面认识以及浮光掠影的粗看, 所以图像解读能力薄弱是显而易见的。

图像解读的关键在于揭示图像的形式、内容, 图像表层含义下更为本质的内容与含义, 强调对图像理性的分析。然而, 在通常的美术教学中, 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图像, 学生往往停留在很漂亮、真好、看不懂等简单的直觉判断, 不知道该看什么, 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看, 缺乏对图像的深度解读能力。久而久之, 学生面对图像往往会“没感觉”, 缺失了基本的“视觉感知”, 使得美术学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基于美术的视觉性特征,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肩负着引导小学生认知图像、解读图像并能清晰表达个人对图像的感受的重要任务。而且, 它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主体性创造,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

那么, 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图像解读能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必须先要理解何为图像解读能力。在这之前, 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图像。图像指的是具有视觉效果的画面, 包括动态的影像和非动态的图形。美术课堂上的图像一般主要是以图片、绘画作品为主。面对这样的图像, 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直觉感应, 还要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来分析、判断图像的形式、内容、意义, 最终通过对图像的解读获得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或心理状态, 最终得到一种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对图像的理性解读能力, 我认为要经过“激发读的情趣———改善看的方式———深化读的体会”这样一个过程。只有从内心体会到读图的乐趣, 解决了如何看, 如何观察, 经历逐步理解, 探寻读图意义的过程, 学生的图像解读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落实与提高。

教师应激发学生读的情趣。激发读的情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观参与度。主观感受一般是指学生在观察、感受、分析物象之后的带有自我价值取向的信息表达, 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感受又是与视知觉相联系的。直觉是意识的一种本能反应, 其产生仅仅是一种印象, 而不是思考的结果。在课堂上, 我们常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正渐渐丧失对图像的兴趣, 对呈现的图像无动于衷。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的主观参与度呢?首先呈现的图片要有“视觉刺激”力,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美术是一场“视觉盛宴”, 呈现的图像就是一场视觉大餐。因此, 教师对图片的选择要精心, 要能抓住学生的眼睛。图片呈现之后适当抓住学生的心理感受, 设置一些小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如:在这张图片里你看见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喜欢这张作品吗?能用简单的词句说说你的第一印象吗?这张作品你最喜欢什么地方?为什么喜欢?让学生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描述, 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在教学苏教版美术第八册《染纸》一课, 欣赏染纸作品的时候, 学生的第一感官就是:“真漂亮!”这时候, 教师要趁热打铁, 提问以上问题,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事实上, 这种对图像的直觉感知能力, 对接下来的图像分析体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只不过, 面对图像除了直觉的感受, 还需要学生由感性过渡到理性, 才能真正走进图像本身。不管是图片还是美术作品, 其图像造型语言无外乎是点、线、面、色彩、基本形及一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与组合。因此面对图像, 小学美术教学绝不是让学生的眼睛停留在对图像的“印象层”, 感受图像的生活状态, 而是要启发学生用眼睛去感受、分析美术图像所带来的学科知识。

但是, 遗憾的是, 学生通常面对一些图像会看不懂, 或是不得其要领, 如苏教版美术第九册《画声音》、第十册《画性格》等这类较抽象的图像, 或是脱离学生生活经验是一些图像, 如画家的作品。所以, 要想提高学生的图像解读能力, 需要提高学生的美术观看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解读生活, 解构艺术作品, 分析美术学科的要素, 使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轨, 触及以达到知觉经验的生成。这样的知觉产生建立之后, 学生会获得重新解读美术图像的艺术感觉与能力。

那么该如何看?如何改善小学生看的方式呢?首先, 我们得明白小学生的看的心理知觉。学生在面对教师提供的作品之前, 他们的眼睛、视觉经验里已经存在着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独特理解与感知, 虽然程度不一样, 而且更多的还根植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 这里的看首先要建立在儿童身心能力水平存在的基础来进行。但只有知觉而没有思维的渗透, 眼睛的看也就成了一种习惯。所以, 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图像解析的时候, 要促进学生养成一定深度的视觉思维, 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特殊的思维方法。

对图像的解析与重构是深度发展视觉思维的重要方法。解析就是将作品分解。如前面所言, 一幅图片、美术作品, 其构成的美术要素要想让学生知晓, 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分析图像的点、线、面、基本形等造型元素, 探析这些点、线、面所探寻的意义内涵, 传递学科知识。解析之后当然要再重构, 解析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解析图像的一些抓手, 并不是要把作品分割的支离破碎。那么如何重构呢?简单地说就是整体地看, 要把图像放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去看。尹少淳教授曾指出“要在广泛的情境中认识美术”。这里的情境即图像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 要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图像。这样的认知状态与思维, 实际上就是在文化知识中来学习美术。如苏教版美术第九册《石头中的生命》一课, 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限制, 学生不能亲自前去各地体验地欣赏各种石刻艺术, 因此这样的欣赏教学只能是石雕石刻艺术的图像或视频。那么, 这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能获得自己独特的知觉体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解决如何看的问题, 即如何观察的问题。教师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和智慧, 建构美术欣赏内容和学生个体经验之间的桥梁, 在分解造型、装饰、形状中比对中发现不一样, 还在能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美术学习。尹少淳教授认为:“美术既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一种类型, 因此美术学习应该是在一种文化关照下学习, 应该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 并通过对美术的学习感受和接受文化的影响。”

改变看的方式还需要教师不断改革课堂教学, 围绕三维目标下的三个维度达成,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视觉感受的基础上, 围绕图像开展“问题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由表现”等多层次的交流互动, 来改善自己的思维习惯。思维习惯改变了, 学生才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观看方式, 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现点。阿恩海姆曾认为:“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 一切思维中都包含着直觉, 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阿恩海姆所揭示的道理对我们所进行的图像解读能力的培养有着深刻的启示。

通过以上两个重要过程, 学生明白了看怎么、怎么看, 慢慢知道了该如何解读图像。虽然每个学生的程度可能不一样, 抓取的点不一样, 但求同存异, 逐步形成了艺术的眼光。当学生能够从图像的解析与重构中发现更多的问题的时候, 教师要及时地深化学生的解读体会, 即“感受作品的呼吸”。也就是说, 要从图像解析中发生感悟, 慢慢培养自己的审美理想。感悟并不是对作品进行一般的描述, 而是触动内心体验后的表达与深入思考。深化读的体会, 这种体会是需要让学生对图像进行探究。由视觉图像引发的探究发现式的课堂行为,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读思路, 还能触发学生的另类思考, 建立起新的思维模式。如苏教版美术第十册《线条的魅力》, 面对吴冠中先生的作品, 学生从不会读到能分析作品的形式语言再到作品的背后意义探寻这就非常了不起了。最后的体会可能就会生发很多问题, 生发出其他途径的图像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 图像解析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步深入和发展的过程, 从建立基本的视觉感知, 到改善看的方式, 最后深化读的体会, 能有效提高美术课堂图像的利用率, 激发学生对图像的感知能力, 建立图像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得丰富的视觉经验, 最后达到知觉经验的发展。图像解析能力的获得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及将来的社会生活是极为重要的, 也是当下美术教学中需要深入探析的领域, 同时也是建立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一条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尹少淳, 段鹏.新版美术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李力加.唤起知觉经验的美术学习[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3.

视觉能力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学习障碍儿童来源于2008年6月—2011年6月期间由于在校学习成绩差,至解放军第八二医院儿童学习困难诊疗中心接受就诊和咨询的儿童,排除情绪障碍、多动症、视听障碍、智力低下、孤独症、精神障碍及脑部器质性病变的患儿; 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 ICD - 10) 学习技能障碍诊断标准[5],同时结合LD儿童筛查量表( PRS)[6]确诊为LD的病例,共57例,男女比例4∶1 ,年龄6 ~ 14岁,平均 ( 9. 70±2. 29) 岁。应用标准化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WISC - R)进行智商测试( intelligence quotient,IQ) ,均在80分以上[7],视觉、听觉注意力治疗训练平均3个疗程。

1. 2方法视觉注意力训练从视觉的视深度、知觉、记忆、追踪、眼手协调等方面训练LD儿童的视觉注意持续时间、注意广度、注意转移能力。听觉注意力从听觉的分辨、复述、编序、听说结合等角度训练LD儿童的听觉注意持续时间、注意广度及注意转移能力。训练由老师学生一对一进行,2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每周5次,每次1 h,采用由低到高分级别化、循序渐进方式增加训练难度。

1. 3效果评定

1. 3. 1注意力测试采用上海中易心理健康研究所计算机数字划消持续注意力测试软件,分别测量LD儿童的视觉注意力和听觉注意力,以视觉、听觉注意缺损百分率表示,干预前、后各检查1次。

1. 3. 2学习技能量表( Learning abilities scaling,LAS)由解放军第八二医院自主研制,整个量表设计12项,包括注意力持续时间、听、说、读、写、算、情绪、习惯、成绩9个因子,其中写因子包含写作业速度、字迹、反映错漏的书写质量3项,读因子包括阅读技能、朗读技能2项,其余均为单项。LAS量表根据能力水平由弱到强按5级标准评分,1分为“弱”,2分为“较弱”,3分为“与年龄相当”,4分为“较强”,5分为“强”。每一级评分又有具体的描述说明,量表最高分为60分,由熟悉儿童学习能力情况的家长填写,累计积分,治疗前、后各评定1次。

1. 3. 3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 ( 修订版)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 修订版) 评定LD儿童治疗前后的疗效,参照国内常模[3],其中48项内容包括了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 - 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6个因子。以0 ~ 3四级评分: 0分为“无”,1分为“稍有”,2分为“相当多”,3分为“很多”。由医生指导患儿的父母填写,治疗前后分别评定1次。

1. 4统计方法采用SPSS 17. 0统计软件对干预前后结果进行t检验,有效率依据秩和检验的例数结果计算获得,检验水准α = 0. 01。

2 结果

2. 1 LD儿童视觉、听觉注意力训练前后测试结果比较干预后的视觉、听觉注意缺损率分别为( 25. 72±16. 24) % ,( 26. 51±18. 05) % ,较训练前的( 52. 25±23. 76) % ,( 57. 70±23. 86 ) % 均减少,注意力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 01) 。

2. 2 LD儿童视觉、听觉注意训练前后学习技能评定结果对比视觉、听觉注意力训练干预前后LAS学习能力各因子显示,干预后LD儿童注意时间、听、说、读、写、算学习技能较干预前有所改善,情绪好转、习惯改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量表9个因子在训练干预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 01) 。见表1。

2. 3 LD儿童视觉、听觉注意训练前后父母症状问卷评定结果视觉、听觉注意力训练干预前后比较分析显示,57例LD儿童的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的各因子均有所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 01) 。见表2。

3 讨论

3. 1视觉、听觉注意力训练可显著改善LD儿童注意力集中程度及持续时间已有实验研究证明在注意力品质方面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与优异者相比较存在差异[7],学习障碍的儿童在视觉、听觉注意力方面缺损程度高,注意力维持时间短暂,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忽略无关刺激,而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刺激上[8]。本实验针对LD儿童视觉、听觉注意力进行有效训练后,98. 2% 的LD儿童注意力持续时间有效延长,同时经过训练的儿童在写作业和听课方面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并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LD儿童经过训练后,通过定期复查视觉听觉注意力测试、学习技能量表及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等方式进行有效的评估。结果显示,训练明显改善了LD儿童视觉、听觉注意力等相关的心理行为速度、技巧和准确性,进而促进了视觉、听觉注意力的发展。说明有效地针对LD儿童视觉、听觉注意力进行干预性训练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其注意力[9]。

3. 2视觉、听觉注意力改善可显著提高LD儿童的学习能力学习障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常表现出语言表达障碍和理解困难,阅读、书写困难等。这些学习障碍的出现与LD儿童的多种学习能力缺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10]。已有研究表明,LD儿童在视觉、听觉注意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障碍[11],视觉、听觉注意力等方面的异常缺损是LD儿童的主要特征[12]。本实验研究发现LD儿童经过视觉、听觉注意力改善训练后其学习能力有显著改善,表现为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课,需提醒的次数减少; 朗读和语言表达更加清晰流畅,增字减字、漏题漏行等现象减少,阅读速度加快,阅读量增加; 书写和计算等方面表现为写作业速度加快,需要督促次数减少,字迹更端正,作业更整洁; 计算时符号看错和计算进位、退位出错等现象减少。本实验结果表明,经视觉、听觉 注意力改 善训练后87. 7% 的LD儿童学习成绩提高,同时在听、说、读、写、计算等学习能力方面均有改善。分析认为,视觉和听觉注意力为儿童与知识联系的最为重要环节,儿童的学习任务通常是以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的形式出现,因而通过视觉、听觉注意力改善训练可有效提高LD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说明学习能力与视觉、听觉注意力密切相关,视觉、听觉注意力方面的改善可有效克服LD儿童注意力涣散的问题,提升LD儿童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3. 3视觉、听觉注意力改善可使LD儿童情绪、行为和习惯改善LD儿童在情绪方面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或过于淡漠,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等问题,LD儿童的问题行为预示着对其自身和社会的危险[13]。已有研究报道,注意力稳定的儿童倾向于不发生行为问题,注意力不 稳定儿童 与其行为 问题有关[14]。本实验研究发现,经视觉、听觉注意力改善训练后77. 2% 的LD儿童情绪能力得到显著改善,其急躁、抱怨、任性的情绪明显减少。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注意力改善有助于自我监控能力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学习失败体验,使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多,从而提升学习兴趣,自我满足感增强,情绪出现好转。本实验研究同时还发现,部分LD儿童存在保持良好学习习惯方面的困难,而随着视觉、听觉注意力的提升,LD儿童的学习习惯得到改善。说明良好的视觉、听觉注意力改善训练有助于增强儿童自我行为监控,改善情绪和行为,并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总之,学习是依赖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而这些高级功能的实现是以注意力等心理过程为基础的,良好的注意能力是实现高效学习的前提[15]。通过训练改善视觉、听觉注意力后的LD儿童学习成绩提高,听、说、读、写、计算等学习能力增强,情绪、行为和学习习惯好转。改善视觉、听觉注意力训练是提升儿童学习能力,改善LD儿童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 通过对学习障碍儿童视觉、听觉注意力的干预,探讨注意力改善对学习障碍(LD)儿童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至解放军第八二医院儿童学习困难诊疗中心就诊的57例确诊LD儿童采用循序渐进以及分级别化增加难度的视觉、听觉注意力训练干预实验3个疗程,同时应用持续注意力测试法、学习技能量表法及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法,对其训练前后视觉听觉注意力缺损率、学习能力及行为能力的变化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57例LD儿童治疗前的视觉、听觉注意力缺损率分别为(52.25±23.76)%,(57.70±23.86)%,治疗训练后分别为(25.72±16.24)%,(26.51±18.05)%,训练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406,11.900,P值均<0.01)。学习技能量表的注意时间、听、说、读、写、算、情绪、习惯、成绩和量表总分在治疗训练前分别为(1.93±0.78),(6.81±2.62),(2.16±0.92),(4.89±2.16),(2.58±0.82),(2.05±0.89),(2.82±0.93),(2.77±1.13),(1.60±0.68),(27.39±8.61)分,经过视觉、听觉注意力治疗训练后分别为(3.56±0.89),(11.67±2.67),(3.86±0.90),(7.79±2.03),(2.46±0.91),(3.68±0.89),(3.63±0.88),(3.98±0.80),(3.21±1.03),(44.53±9.08)分,训练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因子得分在视觉、听觉注意力训练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40,0.561,0.912,0.332,0.875,0.668,P值均<0.01)。结论 改善视觉、听觉注意力可使LD儿童的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成绩提高,情绪和行为改善。

视觉能力 篇10

近年来,经管类专业学生想找份对口的、合意的工作越来越难,很多的经管类应届毕业生抱怨学无所用,在找工作时发现在学校所学知识和培养的能力与企业要求的差距较大;而与这种现象相对应的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负责招聘的人员在叹息“高薪难招合适的经管类人才”,认为经管类应届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和企业要求严重脱节。与此同时,应用型本科和职业素养两词以越来越高的频率进入大众的视野,2014年3月,教育部明确指出全国将有600多所新升本科院校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同年的6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中强调,应用型本科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更为紧密。

因此,对我国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的内涵进行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合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培养的途径,从而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期望,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以“校中厂”平台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分析“校中厂”平台培养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的一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总结,试图探讨出一些更为全面、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完善相关理论。

2. 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的内涵

作为一个从业者表现出来的职业内在规范、要求与能力,职业素养与能力是一个从业者综合素质在从业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对其是否能满足企业要求并能否创造出企业价值和个人价值起到决定性作用。一般认为,职业素养与能力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职业素养与能力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内涵,也可以看作是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其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是一种内在范畴,起决定性作用;职业技能是一种外在范畴,是内在范畴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企业在选用人才时最直观的依据。

在现有的对职业素养和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中,不同专家、学者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构成要素只包括敬业精神、合作态度、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有人认为其构成要素包括团队意识、担当意识、创新意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人认为其构成要素包括思维能力、决断能力、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等等。然而,经管类学科隶属于社会学科,既与其他的自然学科大不相同,又与人文学科有明显区分;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目的是为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岗位培养合适的人才,也许这些人在职业生涯初期,只能从事较低层次的专业工作,但整个职业生涯的落脚点终归会回到管理这一本职工作上。因此,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做事管物的能力不可或缺,但管人的能力尤为重要。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责任意识、合作态度、沟通能力、进取精神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本质内涵。

同时,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区分于传统本科教育的关键在于“应用”二字,这就要求在对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体现企业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要求,使其具备某些适应工作要求的专业技能。而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可以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工学合理交替、学生定岗实习、校企共同培养等形式来得以实现;在培养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时,坚持以学校为主、以企业为辅、校企合作、密切衔接行业需要的原则,努力做到让学生在校学有所用,毕业进入企业能学以致用。

3. 基于“校中厂”平台培养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的现状

“校中厂”是校企合作的产物,由学校与企业协商,学校把企业的部分生产(或销售)任务引进来,通过学校统筹协调、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发放薪酬、校企合同管理等形式完成企业生产(或销售)任务,在此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全面提高就业竞争力。2011年9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指出:“校中厂”、“厂中校”等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国家支持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鼓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校企共同出师资联合培养。“校中厂”的出现,为高校培养应用技术型学生提供了新思路。

截至目前为止,“校中厂”模式全面推广实施已经近五年,其效果已经可以逐步进行测量。通过走访河南的一些高校我们了解到,对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校中厂”平台对学生培养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除生产加工类的“校中厂”之外,其他的“校中厂”规模一般不大,设置的经管类工作岗位也不太多,往往难以满足一个班级同时实践需求。鉴于经管类“校中厂”需求岗位本身的特殊性,我们发现基于“校中厂”平台培养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基于“校中厂”平台培养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的体系不健全。尽管我国职业教育已经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校中厂”建设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本科教育体制转型却还属于摸索阶段,“校中厂”平台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培养到底帮助有多大还在不断地验证中。很多新升本科院校只是把原有高职的培养模式进行简单地复制,就照搬运用到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培养中,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的培养体系不健全,制度也不完善。国家层面上出台的相关文件及规定,虽然强调了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教育,却始终没有制定出台详细的培养内容和具体培养措施,仅宏观上调控也使得各高校在“校中厂”建设和利用“校中厂”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操作上存在明显差异,甚至有小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也不重视,“校中厂”的规模和培养能力参差不齐。

(2)基于“校中厂”平台培养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评价标准不完善。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评价标准是衡量一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的高低直接由该标准来进行评判。在“校中厂”这个平台上进行经管类工作实践,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教育还未形成统一评价指标体系,例如:经管类学生在“校工厂”里面实践工作,我们可以从哪些维度对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进行测评,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口径;对于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项目类型,如何建立一个让学生都信服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让他们能不挑不拣有序实践,还仍旧是众多应用型本科高校正亟待解决的难题。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对经管类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完全靠学校从学生完成项目的具体情况不断地进行摸索和总结,因此,经管类学生在“校工厂”平台上的实践工作,具体呈现出的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评价标准各种各样,侧重点也各有不同,虽有创新也有彼此借鉴,形成具有各校特色的发展局面,但也难以形成常态化的评价标准。

(3)学生对基于“校中厂”平台培养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校中厂”平台的出现,提前让学生接触企业工作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经管类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的不足,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市场和职业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职业素养与能力。然而,体系的不健全和制度的不完整,导致学生在“校中厂”里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总觉得校企合作项目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是学校与企业进行勾结,榨取其剩余价值的行为;再加上部分企业之所以愿意进驻学校建立工厂(或工作室),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劳动力的廉价性及劳动力易组织性,导致他们对学生的管理及态度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校的良苦用心行为的理解就偏离了学校的本意,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一定的不配合性和偏激性。

4. 基于“校中厂”平台培养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

与能力的策略

经过近些年的探索和发展,基于“校中厂”平台培养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做法无论在学术界的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研究在总结经验的同时通过走访其他高校调研,认为基于“校中厂”平台培养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还依旧存在上述四个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下面几个建议。

(1)加强“校中厂”平台培养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的体系建设,完善相应制度。在国家层面,有关部门可在现有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比较经典的“校中厂”平台培养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模式,制定详尽的培养内容和具体培养措施,理顺思路,明确方向;配以政策引导,鼓励支持校企合作共建“校中厂”、共同培养学生。在学校层面,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结合本校经管类专业的特色,甄别选用合适的企业、合适的项目,搭建“校中厂”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以培养计划的方式固化培养模式。

(2)构建全面的“校中厂”平台培养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评价标准。如前所述,经管类本科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主要包括责任意识、合作态度、沟通能力、进取精神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开展具体“校中厂”平台上的实训项目时,前提是充分考虑企业对经管类本科学生实训结果的重视,但重点务必是强化经管类本科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培养。校企共同制定学生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强调学生的工作质量,更要从这五个方面着手,构建细化的可操作性维度,制定出有利于培养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的评价标准体系。

(3)拓展“校中厂”平台培养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的广度与深度。对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而言,“校中厂”平台上项目的单一性和工作的不变性是制约其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的最大瓶颈,而工作本身的专业针对性不强也磨灭他们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想全面提高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就需要在“校中厂”实训项目安排上,能点面结合,既有一定的广度也有一定的深度,具体实训工作过程中,对于工作绩效好的学生,要进行轮岗,晋升等级等,让学生在获得物质回报的同时能得到精神上的激励。

5. 总结

在本研究中,以“校中厂”平台作为切入点,对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培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但在研究过程中缺少定量分析,同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列举的措施也不够细化,有待于今后去做进一步深化。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的培养,是长期化、系统化的工作,是一个需要全面布局、科学设计以及长久的探索、积累、总结并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经管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把职业素养与能力培养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位置,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摸索与创新,为企业和国家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与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2011-08-31.

[2]桑红莉,张凤武,唐凯.论培养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职业素养[J].经济师,2013(5):219,221.

上一篇:网上开店下一篇:吸毒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