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实践

2024-07-25

视觉实践(精选12篇)

视觉实践 篇1

字体创意课程作为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程, 是跨入专业设计课程的重要内容, 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手段之一, 而将字体设计的创意思维转化为视觉表现是课程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之一, 对学生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关应用实践中设计内容的掌握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通过对课程中的字体创意相关的要素、规律的理论分析, 以及视觉创造的实践应用, 学生将在学习中收获充分的字体设计视觉表现技能。

一、视觉要素

字体创意是广告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品牌设计等专业设计内容的基础, 字体作为应用实践的重要元素, 对设计应用实践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字体作为反映实际需要的语言符号, 通过直观的艺术形式, 以视觉呈现所要传达的信息和相关意义。

(一) 字形

在广告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品牌设计等专业设计内容中, 字体的造型非常重要, 不仅要求文字传达本身的含义, 还要具备文字的视觉效果, 它决定着受众对信息内容的关注程度。拥有着独特的外形和色彩的字体设计通常比较吸引眼球, 进而引发对字体实际内容的关注和理解。

字体的最初形态本身即是一种特殊的视觉符号, 是在实践活动中对自然形态、实物等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和重构, 也不断地在艺术实践中通过一定的视觉形式将形成的抽象图形进行设计表现, 达到富有形式美感的效果。

字体创意中的字形也是一样, 通常要求和字体设计主题相结合, 通过一定的创作手法, 对设计主题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在此基础上对字体的外形进行提炼和重构, 融入设计主题, 形成独特的字体形态和色彩效果, 赋予字体与设计主题相同的意义。

(二) 笔画规则

字体的笔画是构成完整字体的基石, 与图形一样, 可以把字体中的笔画分别看作图形中的点线面。不同的点线面设计方式形成不同的笔画规则变化, 造就不同的字体性格。

笔画规则的变化应与设计主题相呼应并体现主题内涵, 棱角分明的笔画规则变化体现性格鲜明的个性化设计主题;圆润柔美的笔画规则变化体现安静优雅的设计主题;转折的笔画规则变化体现生动活泼的设计主题。

(三) 字群与段落

字群与段落, 主要在实际设计中要考虑与其他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 如研究字体与具体设计对象的相互结构关系、编排关系、内容的关联性, 及字群、段落与图形之间关系等。文字量变会引起阅读效果的质变, 在对字群与段落进行创意设计时, 就要运用形式美的基本原理, 寻找字体与相关联内容间整体识别的设计方法和规律。

二、视觉规律

字体创意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准确传达平面设计信息的基础上传达视觉审美效果, 如果能更进一步达到感人的效果, 那必然是成功优秀的字体创意。在此过程中, 为了让字体以更优的视觉形式呈现给受众, 就需要遵循以下字体创意视觉规律。

(一) 识别性

字体在应用实践中通常充当视觉图形与信息载体的双面角色, 在吸引眼球、丰富内容等基础上传达最根本的主题信息, 追求视觉形式的差异是目标, 保持基本的识别性是底线, 识别性就是字体创意从构思到视觉表现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载体角色功能的最基本原则。如果对文字本身构架特点彻底颠覆, 过于创意变形, 文字便不能建立信息意图与视觉图形之间的关联性, 偏离了字体创意的初衷, 造成陌生感与识别困难的结果。

那么, 字体的识别性就是字体创意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应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字体创造的过程, 保持对字体的识别性才能有效地传达文字本身所承担的信息。

(二) 美观性

在满足了字体识别性, 保证信息传达功能的基础上, 讲究字形的美观, 追求字体的视觉美感, 让视觉乐于接受, 让视觉充满愉悦感, 就成了极其重要的事情。美观性就是结合字体识别性, 追求形式美的视觉规律, 创造字体的艺术美感。

字体设计中, 应从字体形态分析入手, 深入地了解字体创意主题, 所设计的内容、受众对象、区域文化特性等, 以及所具有的情感倾向, 把典型的主题理念融入到字体创意中, 创造出既具有视觉吸引力, 又具有较高艺术审美情趣的字体。这样的字体创意也就具备了信息传达和艺术美感两方面特征。

(三) 感染力

每一种字体创意都是在赋予字体新的生命, 让它拥有新的表情展现在受众面前。优秀的字体创意必然是具有感染力的, 当在受众观看字体时, 能够通过设计创意感受到其内在的含义, 并引发思想和情感的变化, 引起共鸣。

这需要在进行字体创意时, 不仅仅对字体单纯地进行视觉或平面艺术设计, 更多的是对整个设计主题的感受力和洞察力, 也不仅仅要注重创意点是否新颖独特, 更要贴近受众人群的审美需求和欣赏力, 把原有的创意点与设计主题思想内涵有力地表现出来, 为最终呈现字体创意的感染力提供可能。

三、视觉创造

视觉创造是在遵循字体创意基本视觉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对字体创意主题的考察, 运用符合主题需求的手法有目的地对字体进行创新与改进。

视觉创造训练是将字体创意转化为直观可视的视觉效果的重要方法, 学生在此过程中, 可以融入个人的理解和想象力, 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字体设计作品, 提高学习字体创意的兴趣。

(一) 字体图形化

将字体图形化也就是寻找与字体关联的图形元素, 重新定义设计主题和图形之间的关系, 找出他们之间的相关性, 将既有的元素重新组合创造。新事物通常是原有事物的新组合, 善于在原有事物基础上把不同的事物加以综合, 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将具有特定造字规律和结构特征的文字形态进一步图形化时, “图形化的文字”所能带来的视觉新意, 是由文字原有形态的破与守来完成的。

如徽派建筑研究中心标志“徽”字, 以安徽特色建筑形态结合汉字字体“徽”本身的结构, 构造出了字体与建筑完美融合, 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完整自然地体现了图形化。

(二) 字体材质化

在文字创意中融入具有材质特征的元素也是常用的视觉表现手段。通过运用不一样的材质表现不同的肌理效果, 传达不同的信息主题, 一般使用拼贴、材质刻画等手法, 以材质的模拟来表达文字的个性。如对精致的文字原型添加疵点, 稍加破坏, 使之体现出粗糙质朴的材质感受, 从单调的完美变为有魅力的不完美。

(三) 字体意象化

文字创意的最终表现为视觉形象, 经过设计再现的形象都包含了某种抽象, 即以具象与意象相结合的方式表现设计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 是追寻意象化的点睛评语, 意象化是在理解事物意义的基础上, 用抽象的视觉语言寻找事物的意义, 抽象的形象即是一种意象, 如“风筝” (图1) 二字, 在没有看到具体风筝形象的时候, 已经感受到风筝在飞动。

结语

通过字体创意视觉表现项目的训练, 学生的字体设计意识和创新观念将得到验证, 使他们能够从文字的内容和内涵出发, 在获得字体创意设计实际技能的同时, 获得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实践内容设计的能力, 达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字体应用实践设计要求。

摘要:视觉表现是字体创意课程实践应用的核心内容, 是验证专业学生字体创意是否得以有效应用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提出字体创意中的视觉表现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视觉理论分析, 关注设计主题应用需要, 结合视觉设计实践, 探讨创作具有优秀视觉表现力的字体创意作品的方法。

关键词:字体创意,视觉表现,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绍强.字体设计原理[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1.

[2]邱楠.论汉字字体设计的意象表现[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4 (5) .

视觉实践 篇2

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建设与实践发展研究 作者:周航宇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5期

摘要:针对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建设,管理存在一定得问题,在分析大学生自主创业,建设,实践发展中所遇到困难基础上,本文提出半公司制度半学生管理制度的观点。结合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建设与实践发展实际,在管理、建设、发展中取得半公司制度半学生管理制度运营模式。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大学生实践 工作室建设

随着步入信息化时代,宣传广告的应用范围及其作用日益扩大。大学,是大学生展示自己青春活力的一个平台。大学校园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越来越依赖宣传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为了满足学院学生活动及学院内部大型活动的需求,在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艺术系领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龙外视觉传达工作室于2012年4月正式成立,在成立至今的这段时期内共为学院喷绘出背胶700余平方米,制作条幅140余条,为学院设计制作大小展板40余张,为学院内宣传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另外随着工作室的日益发展,工作室内各成员秉承着实践出真知的理念,从不会到会,由会到熟练,使每个人都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素质与技能。

一、关于龙外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于2012年4月成立龙外视觉传达工作室并正式启动,其目的旨在作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现今拥有六台电脑,喷绘机一台,条幅机一台,压膜机两台。凭借这次发展的机遇,在学院领导的重视下,龙外视觉传达工作室紧紧地抓住了这次宝贵的机会,短期内快速合理的成功发展为本校的一项特色业务。

从营业至今共喷绘出背胶700余平米,制作出条幅140余条,为学院设计制作大小展板40余张。参与学院艺术系2008级毕业生毕业设计、运动会条幅宣传,背景布制作、党务宣传、三号楼展板制作、学校艺术节展板宣传、龙外招生预览表、英语四六级考试龙外教学楼内地图展及学院内各类社团活动的宣传工作等,极大的支持学院内部的宣传工作并得到学院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二、加强工作室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工作室建设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由于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工作室的发展亦是从无到有,从欠缺到完善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实践出真知,是对此做出的一个合理精辟的概括。

在制定工作室规章制度、价格、管理模式上,“实践出真知”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在制定价格的过程中,各成员通过互联网搜集资料及实际调查走访哈市相关行业大小共计30余家的业

务开展及其价格使资料具有准确性、真实性、一定范围内进行广泛性讨论、对比、搜集、整理,由此总结出一套适合学院师生的合理价格。俗话说“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关于工作室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模式上也走过些弯路。为了工作室的规范化、正规化、高起点,在创立初期工作室采用公司制度,在试行短短的一段时间发现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由于成员均为学生,大家各自的课程安排及课余生活各不相同具有特殊性。因此造成工作中出现报到延迟等现象;在采用学生管理的时期,工作中出现了更为糟糕的现象,管理松散、人员迟到现象增多。因此在实践探索中创造性的提出和实施了半公司制半学生管理制这一构想。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这一运行模式的真实写照,即在工作和规章制度上实施公司制确保工作室合理高效的运行,同时减少工作室成员时间的浪费,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而在工作之余大家亲如一家人相互学习、促进,其中高年级的学长学姐们向学弟学妹们介绍他们在大学中专业课及其他课程学习的经验,使得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能更快步入大学的学习中规划自己在大学的时光。

三、收获与展望

龙外视觉传达工作室在成立的那一刻起就肩负了学院内部各种活动的宣传工作这一使命。在成立至今短短的一段时期内参与学院艺术系2008级毕业生毕业设计、运动会条幅宣传,背景布制作、党务宣传、三号楼展板制作、学校艺术节展板宣传、龙外招生预览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龙外教学楼内地图展及学院内各类社团活动的宣传工作等多项工作,同时学院师生对于工作室制作出的成品在质量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这种充满肯定信任的氛围下,工作室工作顺利开展。除了完成学院内部及社团的一些宣传工作外,还接受一些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例如喷绘明星海报、制作个性化展板等。

当然除了工作室得到学院师生认可外,在工作室的实践实训中成员亦有很多收获。在工作室的日常生活中,成员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了很多人的学习方法。在大家的交流中,学到了更好的业务知识;同时工作室成员在一起,解决了很多困难,包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这个集体为成员之间搭起了一个桥梁,使大家由互不认识到知心朋友。另外工作室让一些刚步入大学的成员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提高了大家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对大家以后的就业方向非常清晰,开阔了成员的视野。相信在工作室“实践出真知”的理念下,同学们不论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都会亲身去实践少走弯路,在这种新的工作体制下,成员们将会对工作室的各项业务有更深刻的了解,更熟练的操作,为自己和工作室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当面对种种可喜的成果时我们也在进行反思。因此我们仍需进一步了解各部门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加强日常工作制度建设,规范办事程序,保证不出现工作脱节或无人过问等现象;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大局意识;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克服因工作琐碎而带来的急躁情绪。

在工作室的发展探索过程中,作为龙外视觉传达工作室成员的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实践出真知”这一理念的正确性,相信在秉承着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在实践中寻求真理,在探索中

寻求发展,不仅仅工作室的未来会更加的辉煌,同时工作室成员也会有更大的突破,更多的进步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吴尚君.现代设计教育中教学实践课程改革新探[J].装饰,2002.[2](英)马尔科姆·巴纳德.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3]陈希,关俊良,美术与设计教育.中国国际美术出版社,2004.[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1996.[5]袁熙.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本文系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龙外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

视觉实践 篇3

视觉形象设计对高校品牌建设的意义

高等院校的竞争因视觉形象设计的引进,由优势资源的竞争一转而为院校品牌之间的竞争。良好的高等院校品牌形象可以反映一个大学实力,品牌视觉形象的设计则是直接体现了一个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特色,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高等院校品牌的发展。

视觉形象设计在高校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在不断的发展,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可视的高等院校的形象。其目的在于把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以视觉刺激的形式展现给大众,进而提升高校个性化品牌的传播和认知。随着社会对视觉形象设计的认可,高等院校在视觉形象设计上更为重视,而各种新兴技术的涌现和发展,给了高校形象设计一个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和发展平台。但高等院校也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大众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期待良好的视觉形象设计发挥最大的效用,将高校的理念价值更充分的体现出来。

高校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有些高等院校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者和决策者可能缺乏相应的沟通,导致他们的视觉形象设计缺乏对整体视觉识别系统的把握。缺乏对整体的把握可能造成视觉形象设计与理念的脱节,教条化、僵硬化的实践应用使高校的形象设计给人以不够统一,主题不够鲜明的感觉,很难让人将高校的价值取向办、学理念联系起来。

其次,在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方面缺乏创新。缺乏创新,千篇一律的将陈旧泛滥图标或者其他相应的视觉形象设计套在一起,没有创新意识,难以让大众记住高校的价值取向、办学理念。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太多的信息充斥于人们的生活,只有创新的视觉信息,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再者,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过分注重以标志为核心所建立的一套标准化、生硬的形象规范手册,简单机械地把高校品牌形象设计理解为就是一个标志和一些简单的应用部分设计的整合,是缺乏生命力的。简单以一套公式化的方法设计高校的视觉形象,没有办法体现一所高校的品牌个性。也就难以让人在千篇一律的视觉形象中将一所高校印入脑海。

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高校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在信息日益繁杂的时代,创新成为决定成败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设计者不应该单一的从某一方面去参悟高校的理念、教育价值、优势专业、办学特色,而是应该从整体系统方面领悟这些问题,从而融合这些因素,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基于高校环境、应用的工艺手段以及技术的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的结合,从而造就统一、完整、个性化的高校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具体是讲,对视觉形象的设计要遵循容易理解、容易记忆的的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有效的发挥它识别并传播的功能。从高校的图标方面来讲,色彩和图形的搭配是较为重要的一方面,既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要体现学校的理念和特色。这就需要设计者在领悟学校的文化传统等方面要有一有更深的层次。例如黄河科技学院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就能够体现起办学特点,表达他们创办国内一流的民办院校的决心,反映出“开拓、拼搏、实干、奉献”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其次,在信息传播方面,数字化世界的新兴让传播的媒介形式复杂多样。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数字信息时代的发展,采用创新的形象设计就非常有必要。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视觉形象设计使用新的形象和转用字替换,从而适应了视觉形象在网络数字世界的传播。

增加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形象设计也是视觉形象设计创新的一个方面。集思广益,重视学校主题学生的需求,从而弥补工业化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缺失和遗憾。加拿大安大略艺术设计学院的视觉形象设计就是一个动态的模块化的。学校邀请每年获得学生奖章的毕业生来参与窗户形状为基础的特殊标识的设计,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性。这也是国能各高等院校值得借鉴的方面,多元化的文化融合,能够让高校的信息传播丰富多彩,更易为大众接受。

多层次,让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从机械化到化、从大众化到个性化、从静态化到动态化、从一维到多维度、从单一知觉到多知觉的“多层设计”的转变,改变以往高校品牌的单一性和大众化的感觉,提倡一种开放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品牌识别系统。

结论

优秀的高校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源于对学校所期待的品牌形象与品牌特色的理解阐释。要拥有一个创新的高校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就需要对高校的理念、特色进行全方位的解读、阐释。数字化时代多媒体技术及互联网更新,也让高校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推向一个数字化、个性化、多元智能化的发张方向。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视觉表象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初探 篇4

因为视觉表象是建立在视觉器官对以往的事物形象感知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视觉后象, 依赖于人们的视觉经验以及生活实践而产生。我们在演奏钢琴的时候首先是看到乐谱, 通过乐谱所示的内容来演奏音乐, 最后将谱子记忆下来以便在公开演奏或比赛时背谱弹琴。所以对于乐谱的记忆方面首先一定要强调视觉表象的重要性。时刻强调大脑的记忆活动以及在演奏时大脑对于肢体的支配地位, 而不要只是一味地做手指的“机械运动”。因为简单的“肌肉记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取的, 只有使我们所感知的内容逐渐在大脑中形成视觉表象, 并将其能够贮存在大脑的长时记忆中。每当在脱谱演奏时, 甚至是每当想到某一首曲子, 或者听到别人提到这首曲子, 大脑中就能完完整整地呈现出所看过的谱子的形象, 进而通过这些很鲜明的视觉记忆来控制四肢的协调运动。通俗点来讲, 练琴的时候把眼睛当做一个照相机, “拍”下你所看到的谱子并储存起来。等演奏的时候, 用你大脑内部的“图片查看器”来对乐谱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回顾, 这样才能做到对乐谱的完整及牢固的记忆。正如罗伯特·舒曼所说:“如果你能预先感觉到什么东西紧接着什么东西出现, 或是如果你能烂熟地记住你所知道的那些歌曲, 一言以蔽之, 如果你把乐曲不仅表现在手指上, 而且记住在脑里和心头, 你就是一个很好的音乐家了”。[1]

二、利用视觉表象进行动作技能的模仿与训练

表象训练是运动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主要作用于体育教学以及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将合理科学的表象训练法有意识、有目的地穿插在所教的技术动作中, 从而达到提高技术技巧的掌握效率以及规范技术动作要求的目的。钢琴教学也属于一种技术动作教学, 因此我们借鉴体育教学中表象训练的一般方法纳入钢琴教学中, 无疑对钢琴教学的手段起到丰富和支持的作用。

在钢琴教学中, 很多教师在给学生讲授“跳奏”这一基本的钢琴演奏技能时, 会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动作示范演奏, 使学生看到跳音是如何在钢琴上被弹奏出来的。教师在多次进行多次示范以后, “就会使学生通过观察示范动作, 在头脑中形成精确的视觉表象, 从而引起相应的动觉表象, 唤起相应的动作经验, 建立起稳固的动力定型, 形成动作技能。”[2]当然, 出了必要的示范演奏之外, 教师还应该适当地加入一些形象的语言来丰富示范演奏的内容。比如在弹奏跳音时, 手臂与手指的动作应该像打篮球那样主动地向上反弹, 用来区别演奏断奏时下落的手臂力量。通过这样的一个形象的引导, 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在头脑中浮现出篮球落地并反弹而起的情景画面, 进而大脑会通过这一画面的内容控制并支配自己的手臂和手指来模仿这一动作技能, 从而在头脑中综合这两个视觉表象已达到完成这个动作技能的目的。但是, 想要让学生正确而有效地完整这个技能, 首先要求教师正确的示范以及形象的语言表述。反之, 错误的演奏示范与语言表述不但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摸不着头脑, 甚至会引导学生误入歧途。

三、利用视觉表象对钢琴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

众所周知, 我们演奏钢琴不单单是把音符弹出来, 更是要对作曲家的音乐进行二度创作。只有这样, 我们所表现出来的才会是鲜活的, 有血有肉的音乐创作。音乐创作靠的是想象力, 但是这种想象力并不是凭空就可以出现的。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并且高于生活。它是建立在我们对生活以及社会活动体验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创作活动。鲁迅先生在他的《叶紫作<丰收>序》中曾提到艺术创作中的个人生活体验的重要性:“作者写出创作来, 对于其中的事情, 虽然不必亲历过, 但最好是经历过。”[3]18世纪欧洲著名思想家、诗人、剧作家歌德也曾说过:“依靠体验对我就是一切, 臆想和捏造不是我的事情。”[4]所以我们在对钢琴音乐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也要多去见一些事物, 经历一些事情, 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 才能将音乐中所要表现的内容与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最终才能达到对音乐情感的正确把握。宋代爱国诗人陆游也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例如我们在演奏肖邦《升c小调夜曲》 (Op.27 Nr1) 时, 乐曲所要表现的是波兰人民在面对祖国被侵略和占领的残酷现实时, 所表现的那种彷徨无助以及试图起来抗争, 到最后并不忘记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的那种纠结的情绪。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亡国之痛, 但是或多或少在书本以及媒体上看到过这样的景象。所以我们在演奏这首乐曲时, 通过曾经留在脑海中有关战争以及因战争而失去家园的人民那种痛苦情绪的视觉表象就可以慢慢的体会到这种深刻的情感。并且利用这种情感来指导我们正确地把握这首乐曲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从而使我们在演奏这首音乐的时候能够尽量真实、贴切地还原肖邦创作这首乐曲时的内心情感。

我国著名钢琴家郎朗13岁那年曾获日本仙台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他演奏的最后一首乐曲是肖邦最著名的《第二钢琴协奏曲》, 这首协奏曲是肖邦和乔治·桑恋爱时所创作的一首有关爱情的音乐, 但是年幼的郎朗却将这首音乐表现的淋漓尽致。当13岁的郎朗被问到你为什么能够如此贴切地把握这首乐曲所包含的情感时, 他回答说:我把音乐中所传达出的爱意转化成了对我母亲的爱以及对祖国的爱, 弹奏这首乐曲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我的母亲温柔、善良、和蔼可亲的形象。郎朗的例子鲜活地告诉了我们, 建立在视觉表象基础上的想象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想象, 才能让我们与作曲家所创造的世界近距离的接触, 并且正确地表达出音乐所自有的性格与情感。

钢琴的教学与学习是一个长久的、复杂的过程, 它不是一个只通过肢体的机械运动就能完成的简单活动, 而是需要在大脑时刻积极的参与和帮助下才能完成的高级活动。视觉表象在心理活动中是最为活跃的表象之一。当然, 钢琴教学不能单纯靠视觉表象来完成, 它也需要结合听觉表象以及动觉表象共同作用来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但是视觉表象是在钢琴教学中首先就要遇到的东西, 我们无论是从背谱、模仿演奏以及对音乐进行二度创作, 除了在我们脑海里形成的听觉以及动觉表象之外, 最优先出现并且最直观的还是视觉表象。所以我们在平时的钢琴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强视觉表象训练所占的比重, 逐渐地就会发现学生的演奏水平以及音乐情感处理会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有了一个新的提高。

参考文献

[1]E.N.伊格纳基也夫等, 金世柏等译表象与想象的心理学研究[M].科学出版社.1963年09月第1版, 第79页.

[2]戚朝霞.动作技能与视觉表象[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11月.第81页.

[3]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鲁迅全集 (第六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2月第1版, 第224页.

视觉实践 篇5

[关键词]视觉传播;新媒体;创造性思维;知觉的尖锐化

引言

视觉传播竞争日趋激烈,以变革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已经成为当今视觉文化发展的一种普遍意识和时代潮流。从过去到现在,视觉在人类接受资讯及心智活动上的影响力,并没有因时代推移而有任何减弱的迹象。尤其从目前多元化传播手段不断涌现,色彩化、大量化、数字化印刷及数码图像处理技术不断发展的事实,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是更趋视觉符号化和更有赖于视觉沟通的世界。

视觉传播(Visual Communication),就是以视觉可以认知的表现形式传递信息的过程 [1]。不可否认,我们当今的时代已进入了一个视觉传播的时代: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传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 [2] 视觉传播是以人为起点,通过媒介把信息传达给人为终点的过程。视觉传播是运用视觉符号和符号系统来构成独特的视觉语言,用来传达有效的信息,其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可视性。人们通过视觉的认知,在瞬间便可对信息做出解析。同时,视觉传播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信息传递方法。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学会了用火、岩画、象形文字等可视方式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在当今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社会中,视觉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它以文字、色彩、形象、空间等作为视觉基础元素来进行表现,它力图将一切已经完成、存在的传统文化艺术的语言文字代码和印刷媒介重新熔炼整合,从而实现人类文化艺术全面视觉化的宏伟目标。视觉传播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各种媒介,将特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在现代社会,这种全新的视觉文化在各个领域发展并运用。

一、 新兴媒体造就视觉样式的丰富性

随着20世纪末期数字化媒体出现,社会环境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技术、数码艺术设计、数字电影电视、多媒体广告短片等新兴科技不断地挑战并充实着传统的视觉传播形式。与此同时,也使视觉传播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和空间;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媒体语汇极大丰富。

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艺术与科学――国际数码艺术交流展暨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互动作品《吹皱一江春水》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互动情境:观众向输入设备吹气,悬挂在墙面上的一幅中国山水画中的水塘便会随气流的长短、强弱泛起阵阵涟漪,观众在与作品的互动中得到了巨大的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理解和创造的愉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展厅门口打了一口“井”,这口“井”把数码艺术展览现场和上海城隍庙连接起来,两边的观众可以通过这口“井”进行面对面的实时对话。 [3] 新兴媒体的应用不仅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觉感受,在视觉样式的扩展和应用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无止境的可能性,还导致了人们不同于以前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审美意识以及时空观念等。人们把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媒介称为新媒体,而将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称为新媒体艺术,例如三维动态图像、多媒体、数字电影以及其他的视频领域所进行的创作。正如右图是数码艺术家法亚兹・雅弗瑞的一幅作品,他用平面和3D电脑软件为我们创作了一幅奇幻美妙的超现实主义情景。借助电脑强大的图像制作功能,熟练掌握其技术,创造出人类的一种新型的虚拟性的审美体验,带给人们不同以往的视觉感受。

视觉实践 篇6

【关键词】视觉过程 实验性绘画 正负形 构图

视觉过程是大脑把眼睛所接收到的视觉刺激进行解码并将其转变为三维实物形象的过程。要学会用视觉表达自己的思想,你必须学会观察,而不仅仅是用眼睛看。那我们怎么才能学会像艺术家那样进行观察呢?除了正规的教学方法外,通过采取绘画培训的形式,通过基础训练来扩展视觉,即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例如,一个崭新的物品放置在你面前,一个破烂不堪有着很多肌理的物品放置你面前,如何选择,你对哪一个更感兴趣?再比如将一个物体以特别的方式放置,如把一张桌子倒置就会引起你更多的注意。因为桌子的模式与日常不再相同,你对这东西到底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就会了解得更多。因此,绘画是提高我们观察能力的途径之一。一旦学会了主动观察,学生就能够画真正看到的任何事物了,这也是学生提高视觉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途径。使用的工具也是抽象的,例如画不锈钢的材质、塑料的材质、陶罐的材质,我们可以使用铅笔,也可以使用炭笔,既然炭笔都可以表现,那么我们还可以尝试使用些非典型的工具,例如细绳、纸板等来表达你的视觉感受。同样可以使用一组静物观察物体的种种形状。我们可以使用几个静物,把它们之间的空间也看做实体,画出这个实体,从而形成这个物体的负形。负形状本身不占据空间,正负形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构成作品的各种空间平面造型。

通过实验性绘画训练学生的表现能力,能为以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基础。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个性的,学生们都试图凭借自己的理解能力解决遇到的问题,有的喜欢使用精确的方法,有的则采用感性的方式来表现。单色画与平面造型有着紧密的联系,单色画将物体看做一种或多种形状,把颜色看成色调,教你如何理解并运用视角,如何传递质感和密度。这些技巧在二维平面造型设计时甚至在三维包装设计时都是必需的。有时需要进行超越本专业领域的实验,尽可能多的理解视觉表现手法及其创意手法。多加练习是必须的,从视觉信息开始,并将这些信息转变成纸上的图像。这些训练不论你的基础如何,因此针对学生来说都是从头开始,只有眼界开阔,通过理解绘画的结构和规则,你才能控制图像,果断而有计划的进行创造。一旦能够游刃有余的控制作品需要表达的视觉信息,绘画就成为学生表达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设计打下牢固的基础。

基础性绘画训练的能力之一就是构图,不认真思考构图就设计不出成功的作品。法国画家马蒂斯坚持认为,构图是一门通过精心组织各种画面要素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情感表达的要素是他的主要观点。构图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空间内的物体,也可以选取一个合适的观察角度。方法一,可以调整物体位置,得到各种形状、结构以及色调。方法二,让学生围绕物体走动,寻找合适的构图位置。同时我们还可以制作一些道具来进行辅助,例如使用黑色卡纸制作的取景器,当然可以是不同形状的(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不规则形状)。调整取景器和眼睛的距离,便可以很方便的得到不同的构图。现在也有学生使用手机来作为取景器,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在早期创作过程中,不先验证构思,再不认真钻研就不可能完成真正有创意的作品。正式创作之前,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视觉研究,画些构思草图或者速写,这些积累下来的可以帮助你确定要创造的作品的素材,并检验用不同技巧创作的作品会有怎样的构图和色调效果。这种都是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学生养成画草图的习惯,这种准备工作越彻底,正式创作时,你的创意就越丰富。不断观察图形与画面的对应关系,而且应该观察不同的工具以及材质对绘画效果的影响。草图实际上就是把你的一系列想法或创意画在纸上,对于阐明或展示作品的形成过程是不可或缺的。选择适合表现的方式以及在规定时间内尽量挖掘不同的表现手法,手法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你的想象力越丰富,对设计过程的理解就越深刻。完成草图后就可以进一步研究,观察这些草图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跟随主题,找出动态、静态、骤变等变化,再次组合就能产生新的构图。然后用适合的创意材质和色调来加以表现,使色调与主题一致。

加入实验性绘画的元素在于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形体,摆脱固有观察模式,学会用艺术家的方式观察,超越专业领域的限制,试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来帮助观察和构思,每种绘画工具都会影响学生使用的方法和创作的图像。在学生使用的铅笔中就根据不同的软硬度,可以控制色调效果和立体感。铅笔笔尖形状的不同可以决定所画基准线条的类别。可以要求学生不要只局限于传统的绘画工具,一只废弃的牙刷甚至一段废弃的线,用坏的画笔等等都可以用来确定色调对比或线条形式。绘画过程是试验不同绘画工具的绝好机会。绘画时不必要求精确无误,但必须要有表现力,有探索精神。把绘画当作设计看待,画面内容须有选择。任何工具都可以用来表现色调,采用多种绘画工具表现物体,颠倒原来的画图顺序,在暗色调背景中用亮色调画出物体,甚至还可以调节室内光线。了解透视知识,明确透视图中的椭圆就是圆,画一些草图然后进行选择进一步创作。视觉造型设计本身就是设计空间,各种元素例如图片和版面资料等等视觉元素都在其中调度。这种空间布局设计的能力就是在基础绘画中训练出来的。这一训练过程你会发现布局表达的视觉含义是积极粗犷的,而有些则是消极宁静的,你所要挖掘的就是,如何控制图像来表达你的含义。

【参考文献】

[1]艾伦. 斯旺. 平面设计基础教程.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李丽斯. 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0.

[3]尹定邦. 秩序感.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视觉实践 篇7

《双眼视觉检测与训练》课程是我院眼视光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对学生今后的就业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传统教学模式偏重理论教学, 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讲授过程中, 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 教学方法是填鸭式, 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课堂互动少,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目前,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成为主流。从企业的岗位任务出发, 进行改革, 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促使教学向“致用”的方向转化, 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而项目式课程是高职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 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的重要抓手[1]。因此, 本课程按照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先进理念为先导, 以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 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 优化课程结构, 力争课程教学上有新突破,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职业能力。

2. 课程改革思路

在职业教育中, 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 大家渐渐得到统一认识, 即人在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2]。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课程改革, 是按照“课程”形式来整合工作分析结果, 是项目课程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其目的是实现两个基本转换, 即工作体系与课程体系的转换、职业能力标准到课程标准的转换[3]。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中, 通过专业调研, 以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教学项目为核心, 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建构教学内容, 强调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 并以此为导线, 把教学内容贯穿在每个具体的任务中,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课程改革思路如图1所示。

3. 课程实践

3.1 项目设计

按照改革思路, 本课程首先是根据眼视光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设置课程内容。在课程设计思路上, 改变传统按照知识学科系统性进行讲解的模式, 取而代之的是以真实工作过程:正常接待患者的程序作为载体, 并以此为导向, 以眼视光行业专家分析的职业能力作为参照系, 将课程确定三个项目:问诊—检查与诊断—视觉训练方案的实施。具体项目如表1所示。学习内容由浅入深, 突出对学生双眼视觉检测与训练知识的丰富和基本职业技能的提高。理论知识紧紧围绕工作任务为线索进行选择, 针对性强、实用性强。

3.2 教学过程设计

3.3 教学过程实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学生相互模拟顾客和检查者, 对顾客进行问诊、检查与诊断及实施双眼视觉训练。授课地点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 集教学、讨论、操作三区合一, 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采用小组学习法, 4—6人为一组, 相互讨论、学习。教学活动以任务驱动, 按双眼视觉检测与训练的实践工作过程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起指导引领作用。

4. 教学评价

项目式教学改革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采用阶段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 具体分为:一方面是学生自评与小组评价, 另一方面是小组间互评, 最后教师点评 (具体见表2) 。

课程教学评价以典型的项目实践评价为主, 注重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采取学生操作质量占50%, 教师对学生自评的准确性评价占25%, 互评的准确性占25%, 上述项目评价分占总评的50%。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实践报告、平时测验、作为平时成绩, 占总成绩的20%;理论考试作为期末成绩, 占总成绩的30%。

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及时对学生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及解决, 必要时进行示范讲解。

5. 结语

通过实施项目式教学改革, 我们有以下几点收获。

5.1项目式教学法项目源于实践, 目的性明确, 实用性突出, 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工作情景, 更符合用人单位工作的实际, 从而缩短了学校及用人单位之间人才培养的差距, 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顶岗实习工作。

5.2授课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小组学习的方式, 使学生能主动参与, 课堂氛围较好。

5.3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实践操作均在实训室进行, 避免教师按部就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

5.4项目式教学评价中, 改变以往仅仅依据理论成绩的做法, 而是以课程实践评价为主, 除评价学生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外, 还通过评价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具体通

项目式教学改革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创造性教学,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发现了实训设备与学生数量之间的矛盾, 教师要花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过程设计及工作任务设计。因此, 教学课程改革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与不断探索的过程。在问的记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 2006, (6) :137-140.

[2]刘占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

视觉实践 篇8

关键词:中美,性别视觉符号,文化差异,跨文化传播

在国际交流实践过程中, 不同国家地区因语言符号系统差异产生交流障碍。在此种情况下, 视觉符号的信息传递优势得以显现。它以其直观性与共通性充分发挥认知服务功能, 相比文字符号, 视觉符号不需要进行系统的语言学习和训练便可以一目了然, 获取到基本信息。性别视觉符号作为视觉符号的一大分类普遍存在, 并在全球化的商品市场中广泛运用。探讨分析中美两国异质文化间性别视觉符号运用的异同, 有助于促进两国跨文化交流合作, 在商业中实现品牌国际发展。

一、中美性别视觉符号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信息的中介。关于性别视觉符号, 目前学术界尚未有相关定义, 综合各方资料, 形成如下相关认识:性别视觉符号指可以用眼睛看到的指示男女的符号。性别视觉符号衍生自原始社会的岩石壁画, 它是人类早期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演变, 性别视觉符号逐渐积淀了许多历史观念和文化内涵, 形成了男女性别观念, 以及复杂的社会属性特征。其中不乏男女社会地位变迁的丰富信息。下面就结合具体的商业广告案例对中美性别视觉符号进行有关分析。

(一) 中美女性视觉符号

符号学家索绪尔把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能指指音响形象, 它是符号的物质形式;而所指, 则是指由这种声音或形象在人的心理所引发的概念, 是符号的内容。罗兰·巴特从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出发, 提出了两级结构秩序的符号学系统。他指出, “能指+所指=符号”只是符号表意系统的第一个层次, 这个层次又可作为第二表意层次的能指, 从而产生新的所指。在中国奥妙洗衣液的广告中, 妈妈给孩子洗衣服时推荐用奥妙, 构成第一层符号系统的能指, 其所指也就是该产品的洁净效果好。结合妈妈朴素的家居打扮, 第二层符号系统则暗指女性负责做家务的社会要求, 潜意识认为女性应该是勤劳贤惠的。而在美国一则薯片广告中一位女性衣着暴露, 这在中国的广告中是少见的。美国女性视觉符号突出了美国女性的时尚性感, 其更深层次的指示意义则是女性是被观赏的角色。

(二) 中美男性视觉符号

在中国好爸爸洗衣液的广告中, 强壮高大的爸爸用衣服为孩子遮风挡雨并说道:“外面的世界有我这个好爸爸保护”。恰与其产品谐音, 寓意产品对皮肤的呵护, 这构成了第一层的符号系统。不难看出, 第二层符号系统的能指是爸爸是家庭的保护者, 是有能力的强者, 这符合产品把户外污渍交给洗衣液, 把亲子时光还给家庭的定位诉求。这也反衬了平时在家的更多的是妈妈, 男性的定位更多指向工作与社会, 在中国类似的男性形象诉求屡见不鲜。而在美国的联想电脑广告中, 一位手拿联想电脑的男性在飞机上随意听歌、看视频, 随着他的体验萌生了在飞机的机翼上唱摇滚歌曲与环绕飞机坐过山车的想象。一方面, 这组男性视觉符号表明了产品的体验性很好;另一方面, 展现了男性勇敢、自由、冒险的精神与形象。

二、跨文化解读:中美性别视觉符号的相同点及原因

(一) 在形象气质模式上

男性气质理论研究学者康奈尔提出“霸权式男性气质”和“被强调的女性气质”。这些概念揭示了在文化上占统治地位的性别符码。同样, 性别视觉符号通过色彩、图形等元素所体现的男女的气质形象早已形成固定模式:男人应表现出自信勇敢的刚毅之气, 而女人应怀有温和恬静的阴柔之美。此外,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 性别视觉符号都或多或少透露出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识。女性的外貌通过编码形成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以迎合男性的欲望。其原因在于, 当人类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化为父系氏族社会后,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逐渐建立一种以男性为主导、女性处于附属地位的社会性别秩序。

随着封建制度解体和生产力的发展, 女性开始从事社会工作, 新的经济角色影响了性别角色的转变, 固有的女性形象被逐渐打破, 女性主义兴起。女性意识使性别视觉符号得到不同的呈现, 在美国的电影里面女性形象更加多面。在影片《终结者2》中, 莎拉康纳从精神病院脱逃中表现的机智悍勇和斗打机器人所表现出来的勇士形象令观众过目难忘, 在中国的电影中也不乏同样帅气的女主角形象。

(二) 在实际应用上

由社会发展及商业需求而产生了许多性别专用的物品, 具有明确的男女性别区分, 让消费者清楚产品的使用对象。无论是国内还是美国, 在男女服饰、箱包、食品、日用品等方面, 性别视觉符号的运用非常广泛。例如, 纳爱斯的牙膏分男女、清扬推出了男士和女士专用洗发水, 这些产品在色彩上有明显的符号区分。迪奥的香水瓶的设计有明显的性别区分, 男士古龙水瓶都多是方形, 女性香水瓶的设计则比较多样, 形状一般都比较圆润。受商业利益的驱动, 大多数影视传媒突出视觉符号的感官刺激性, 中美两国的杂志封面美女、时装走秀模特等女性图像符号, 都通过吹捧“锥子脸”和单一化的瘦身标准来塑造引领潮流的时尚观念。

(三) 在性别视觉符号设计的出发点上

人类相同的生理条件使大众具有共同的视觉规律, 相似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赋予了人们大致相同的视觉经验, 大众可以互相解读地域内甚至地域间的性别视觉符号。中美的性别视觉符号设计的出发点大致有以下几点相同之处:以男女生理及社会特征为出发点, 如短发、胡子代表男性, 长发、口红代表女性;以男女日常生活规律为设计出发点, 如使用的生活用品的不同, 领带代表男性, 围巾代表女性;以相关男女人文、科技知识为设计出发点, 如鸳鸯龙凤、染色体等。同时从色彩审美的角度出发, 男性的惯用色是灰白、棕黑等暗色系, 女性的惯用色是红粉、橙黄等亮色系。而从形体的审美视角来看, 男性的双排扣西装和女性的修身连衣裙很好地体现了男性的代表符号是倒三角, 女性的代表符号是S。

三、跨文化解读:中美性别视觉符号的差异及原因

(一) 厕所性别视觉符号的不同

总体而言, 中国厕所性别视觉符号相比美国更为单一, 中国大多数时候用直立的男女标准示意图, 或者以男女头像分别示之。原因是考虑国内人口素质的实际情况, 为了方便识别, 这点在其他表示性别的场合如试衣间等也有所体现。美国许多城市的性别标志各式各样, 标识女厕所的图案有耳环、手提包、高跟鞋等, 标识男卫生间的图案有大礼帽、手杖、皮鞋等。除了追求设计审美外, 其中高跟鞋、手提包起源于欧洲, 有相应的文化背景, 性别视觉符号系统的运作需要依赖其历史文化。

(二) 性别视觉符号的展示尺度不同

中国与美国对待裸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和认知度相去甚远, 在非性文化与性文化的不同语境中, 对性别视觉符号的理解有不同的象征差异。美国社会在20世纪50年代的性解放和女权主义兴起之后, 很多人都认为展示全部或部分裸体是个人自由。在此种情况下, 美国广告对性别视觉符号的运用更加开放大胆, 在一些香水、内衣服饰的广告中, 尤其是女性身体的暴露几乎成了一个普遍的符号。而中国的性别视觉符号相对保守委婉, 主要展现女性的含蓄之美。比如奥妙洗衣液广告中的母亲, 披着直发, 衣服颜色偏暗, 款式保守简单。大尺度的裸露在中国的广告中比较少见, 除了中美两国对大众媒体上的性别视觉图像的审查制度不同, 中国观众的接受度与美国观众是不一致的。

(三) 具有不同的性别视觉符号元素

性别视觉符号能够体现出设计中的文化特征, 体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中美在设计性别视觉符号时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编码的意义和机制都是不同的。例如, 西方女性大蓬蓬裙的视觉元素已经成为西方女性的标志之一, 龚月型的遮阳伞、白色的小帽和蕾丝的手套都是西方女性的专属。旗袍则是东方女性的标志之一, 龙凤、鸳鸯、流苏等服饰视觉元素是中国女性的专属。

四、中美性别视觉符号的跨文化传播实践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中美两国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双方的审美观念互相融合, 性别视觉符号也表现出了趋同的文化特征。但由于视觉符号内涵固有的多义性、文化的多元性和受众个体的差异性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 造成公众对性别视觉符号的理解的偏差, 因而性别视觉符号的跨文化传播有待经一步的交流与实践。加上美国霸权的四处扩张, 导致性别视觉符号使用的不平等, 在跨文化解读中由于权力的渗透, 弱势国家的性别视觉符号被边缘化。如今, 存在着资本主义文化殖民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现象, 本土性别视觉符号经验被取代或受到严重的侵蚀。那么, 面对以上性别视觉符号跨文化传播的现状, 中美该如何更好地进行性别视觉符号的跨文化传播?以下主要通过引进机制、融合机制、创新机制这三方面来具体分析:

首先, 从引进机制来讲, 要引进国外成功的性别视觉符号, 吸收外系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加以综合改造, 提升性别视觉符号的现代化、国际化效果, 并运用于商业交往中。恰当的性别视觉符号, 以直观可感的符号形式向消费者传递品牌信息, 激发我们的购买欲。例如, 美国雅诗兰黛化妆品, 选择了女性喜欢的曲形设计, 配上唯美雅致的颜色, 创造了品牌认知和消费者的品牌忠诚, 从而促进销售, 带来收益。

其次, 从融合机制来讲, 要立足于民族自身历史文化传统, 选择传统设计中的精华, 同时加以外系文化的辅助, 实现有机融合, 建立一种适应世界又切合国情的性别视觉符号体系。比如引进经典色系与时尚的剪裁改良旗袍, 从视觉审美上产生认同共鸣, 跨越民族文化给视觉符号传播带来的障碍, 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展示民族文化。

最后, 从创新机制来讲, 可以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加强性别视觉符号的创新, 结合声、光、电等视幻技术, 使性别视觉符号能够更好地表达内涵, 同时刷新视觉体验, 从而达到吸引受众、准确传达信息的目的。

除了以上三方面, 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作品展览会等, 加强中美文化间性别视觉符号设计的交流学习。总之, 在中美性别视觉符号跨文化传播交流这个过程中, 我们需要承认双方的差异, 并充分认识到中美性别视觉符号的不同, 尊重双方背后的文化价值观, 并积极寻求共同的视觉符号与文化观念, 最终实现中美异质文化在性别视觉符号有关方面的交流与互动。

参考文献

[1]阿雷恩·鲍尔德温, 等.文化研究导论 (修订版) [M].陶东风, 等, 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54-56.

[2]姜竹松.跨文化传播的视觉语言[J].中国广告, 2006 (04) :60-62.

[3]康修机, 毛宏萍.性别符号再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6 (03) :152-153.

[4]刘群.男女图形符号的视觉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2.

视觉实践 篇9

一、立足传统,苗画与蜡染的艺术特征

湘西地区是国家批准的“武陵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试验区”的主体保护地区,2011年,湘西保靖县“苗画”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苗画视觉元素应用到蜡染手工艺创作中的尝试,运用艺术设计的方法,解析与重构的方式对苗画纹样进行再创造,展现和拓展苗画新的艺术形式。

1. 苗画的艺术特征

苗画起初作为苗族刺绣的花样稿,其渊源与苗族绣花一样可追溯到苗族古老的文身习俗。20世纪初花垣苗族人王正文大胆创新,改锉苗绣花样稿为描画花样稿,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描绘技艺日趋完善,并被称为苗画。现在湘西地区,苗画主要依靠梁求瑞、梁永福、梁德颂祖孙三代的传承。

(1)苗画的图案。湘西苗画的纹样千变万化,图案蕴含吉祥寓意,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湘西苗画艺术元素有麒麟、龙、凤、蝴蝶、鱼、鸟、虫、虾、蝙蝠、喜鹊、牡丹花、桃花、荷花、梅花、花瓶等。形状千奇百态、颜色各异、动静皆宜的搭配组合在一起,形成湘西苗画的独特气质和意境美感。

(2)苗画的构图。依据主体图案进行搭配,协调统一,构图形式左右对称、上下对称、中心对称,和谐一致。苗画有古朴的原始风貌特征,充满热情又浪漫的意境,呈现出中国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美的结合。

(3)苗画的色彩。湘西苗画取材于湘西自然界的花鸟虫鱼、山川云霞、日月星辰、草木竹藤。苗画的色彩来自自然界,苗画的底色多采用白色、黑色、蓝色、绿色,色彩的明度较低。苗画经过梁德颂的改良,颜色搭配考究,在色彩的色相对比、纯度对比、明度对比上,保持了地域特色,既有古朴的秀丽之美,又有现代绘画的华丽装饰感。

2. 蜡染的艺术特征

苗族的蜡染最有特色,它是“用蜡绘花于布而染”的一种手工印染品,图案花纹蓝白分明。由于蜡液在冷却后产生的自然裂纹,染色后,形成一种特有的装饰效果,冰裂纹是蜡染的灵魂,蜡液润染的自然肌理效果是绘画技艺所不能替代的,画蜡别有一番趣味。

二、寻求创新,苗画视觉元素融汇于蜡染手工艺的创作实践

湘西苗画与蜡染绘画融合创作,不能是原封不动的照搬照用,要有传承与发展本民族本土文化的内涵。对苗画视觉元素进行提炼,对民族特色的图案、色彩、构图等设计进行重新调整和创新设计。研究苗画的艺术形态,在实践创作中,深入思考和探究,充实与完善研究计划,将苗画的视觉元素应用到蜡染绘画中去。

1. 创意构思。

选用白色棉布为画布,先用铅笔勾画初稿,绘画荷花与河流图形,抽象的表现。用溶解的蜂蜡水,大笔触的绘画蜡染画,揉搓画有蜡水的画布,以便染色时产生冰裂纹;然后染色后晾干蜡染画,肌理效果的彰显,蓝色底白色冰裂纹及白色勾线的若隐若现的荷花图案;再将苗画分解的视觉元素图案,用丙烯颜料细致勾画,在蜡染画布料上面绘画苗画图案,颜色绚丽多彩;注意色彩搭配,大面积的蓝色底色,小面积的点缀色彩缤纷的苗画,注重视觉表现的平面组合编排与设计;最后,多元化的表现,实现苗画与蜡染手工艺的融合,形成既有民族特色的装饰画,又有强烈的色彩碰撞效果的现代手工艺作品。

2. 勾线与冰裂纹的融合。

苗画注重勾线,所有图案都是先勾线稿,再在线稿内填色,与中国画的工笔绘画表现形式相似。冰裂纹是蜡染的肌理呈现,是蜡染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苗画视觉图案点缀绘画在蜡染画上面,创意在于勾线与冰裂纹的融合。

3. 绚丽色彩与蓝白色调的碰撞。

小面积的靓丽色彩与大面积的蓝色调融合在一起,小面积的暖色调与大面积的冷色调对比,红色、橘黄色调表现热闹、红红火火,蓝色调则表现淡雅、安静,画面视觉效果冲击力强,想要表现出新奇、震撼的艺术效果。

4. 演变新的艺术形式。

(1)视觉感受的创新。一幅艺术作品里面包含了图案、色彩、构图,影响视觉效果的还有线条节奏、色彩体积、对比空间、光影与形态、秩序与变化、表现内容、肌理效果等组成因素。艺术形式本来就是多元化的,这里讲究不要模仿别人,不要照搬自然,不要严守传统,发现艺术的新素材,千变万化的尝试创新。

(2)蜡染手工艺的拓展。蜡染是以蜡防染的印花法,其制作工艺如《贵州通志》所说:“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蜡染手工艺需要先绘画图案,再画蜡。在蜡染创作中,选用苗画图案来创作亦是一种创新。

三、手工之美,湘西民间工艺的魅力

在民族地区高校的一线美术教师也同样意识到重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必要性,提出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民族艺术,重新梳理湘西民间工艺美术,探讨在当今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场景中,创作具有本民族本土特色的艺术作品。既要从本民族本土出发,导入中华民族艺术的审美价值,认识传统的湘西民间工艺美术精粹,也要潜心创作与实践行动。

从湘西民间美术切入,找到苗画这个出发点,研究苗画的图形、符号、构图、色彩等视觉元素,将苗画视觉元素在蜡染中应用,进行应用与拓展研究。提炼苗画视觉元素,在实践的蜡染创作中,运用艺术设计的理论及设计方法,结合手工技能,实现苗画视觉元素在手工艺中的应用和拓展。

参考文献

[1]龙颂江,张心平.湘西民间工艺美术精粹[M].学苑出版社,2007.

[2]田特平.湘西民间艺术概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彭秀莲.苗画初探[J].民族论坛,2010(8).

视觉实践 篇10

关键词:视觉传达,实践性教学,改革

一、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设

对于视觉传达专业来说,想要真正地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运用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来传达理论知识,需要的必须是实际的项目,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接触实践,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性教学。对于视觉传达专业来说,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性教学是虚拟项目教学方式,虚拟项目教学能够满足学生专业教学的需求,但是在真正地实践项目中,涉及到项目调研、信息反馈以及结论提交等方面,虚拟教学并不能够真正地满足需求。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市场项目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市场实践,所以实践性教学模式需要首先建立视觉传达工作室,这样能够更好地补充虚拟教学过程中丢失的内容,将视觉传达理论知识和实际的项目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同时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建设能够更加真实地展现企业的设计流程,让学生能够体验到真实感,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体验更加真实的氛围,同时学生在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中,还能够逐步地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更好地将视觉传达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

实践性教学模式下的工作室以教师为单位,学生可以在教师的辅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取向来进行选择,学生可以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实践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视觉传达实践性教学基地改革建设

实践性教学改革需要物质基础作为保障,而教学基地建设能够真正地满足这一方面的需求。实践性教学基地的建设首先要严格地遵循可操作性、强烈的代表性和一定的规模三大原则,实践性教学基地的建设宗旨是学生就业指导,以此为导向,逐步地建立校内外联合的实践性教学基地,具体的分为校内实训项目指导和校外实践性实训。校内实训的目的主要是希望通过理论知识的实训课程来让学生能够习惯日常性的虚拟训练项目,让学生能够逐步地为毕业实习做准备。在校外建设实践性的训练基地模式和校内虚拟实训完全不同,教师不再参与这个过程,校外实践有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基地负责人,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定期地联系负责人,结合校外的实践性教学进程以及内容来组织校内实训的具体项目,为校外实训做铺垫,同时教师应该在校内实训过程中渗透相应的项目实践,让学生更多地接触项目实践。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和相应的企业合作,具体建设过程要结合相应的企业岗位需求以及相应的工作流程进行,阶段性的教学要注意加强和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的有机结合,适当地进行跟踪学习,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企业业务的具体运作流程,逐步地体会视觉传达专业性实践的乐趣,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校内课堂教学的实践改革

视觉传达校内实践教学应该重点把握课堂教学过程改革,首先需要逐步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学校应该逐步地在校内建立虚拟的企业运行模式,让学生在实际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步骤地接触这些东西,这样能够加强视觉传达虚拟项目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其次学校的教学模式要和社会接轨,要适当地和相应的企业进行合作,开展实践教学,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高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

对于教师来说,要逐步地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当然前提是要学生能够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逐步地提高学生色彩、图文以及文字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专业课程之内,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拓展,理论知识教学只是前提,还需要联合校外实践教学、商业项目讨论参与教学以及实践比赛教学等方式,多方面的教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结论

视觉决定风格,风格诠释视觉 篇11

◎1995年赴美国留学并开始摄影创作

◎2006年回国创办绍剑摄影工作室

◎专注于大画幅数码影像的经典放印

寻找自己的视觉风格是摄影者永远的探索课题。明确的视觉风格也是“新经典风光”作品不同于其他风光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不论对于业余或是专业的摄影师都是最大的挑战,这需要有独树一帜的视觉角度加之娴熟的技术来相互配合形成自己的风格。

学习,是建立自己的风格的重要途径。每一个摄影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崇拜对象,会反复观看研习他们的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模仿他们的风格。我在美国留学时开始了自己的自然风光摄影之路,当时以亚当斯、韦斯顿等为代表的经典放印风格从很多层面深深影响着我的视觉趋向——良好控制画面光比,运用小光圈来给予画面从远到近最大的景深,使细节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期间我也学习到了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每次影像的拍摄制作中,让自我特有的视觉感受来完全主宰着自我风格形成确立。当然,在开始时意图、操作和结果之间常常会无法衔接,这时的问题大多出现在视觉和技术两个元素的不平衡,毕竟摄影是手和脑的结合艺术。随着操作技术的提升,你会发现预想的效果会表现得越来越准确。

总是有人说,艺术感是与生俱来的,你或有或是没有,但以我的自身经历来说通过不断的练习,我们的视觉艺术感和创造性都会不断增加。在这儿就又要谈及亚当斯提出的“预想法”——在我们看到景物时,脑海中设想最终影像的效果,以此为依据进行速度、曝光、暗房等控制。有了这样的视觉思维,很快你会发现自己开始有了固有的视觉模式,也就是自己的风格。

当然,风格在很多时候又局限了我们的创造力,习惯性的模式会大大减少了原有的多角度的思考,解决这种局限性的最终办法还是在于学习,不是只了解摄影内的知识,更要多元地学习其他文化来充实内心世界。知识为大脑输送着“养分”,给我们新的感受和思维,使得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发生变化,风格也会循序发展。

再来谈谈数码影像对我们风格建立的帮助。今天数码影像已经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我们在学习数码技术的同时不要摒弃传统工艺,传统与现代是理念延续的关系,“新经典风光”不可能是毫无根基的创造,而是在传统、经典的基础上有所延续的创新,它们之间的很多理论都是由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学习传统工艺会更好地帮助我们掌握最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只有有了较高的影像控制能力才可能把每个人的视觉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视觉实践 篇12

视觉传达是具有非常强实践性的专业, 目前我国艺术类高校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显著, 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现有课程设置的价值也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复杂, 传统的实践教育模式和有待更新的教学方法是最根本的原因。而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高校视觉传达专业的影响, 对于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迫在眉睫。为更为科学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二、目前高校视觉传达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科学的质量监控标准

现行的教学体制用来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标准, 主要是看学期末的考试成绩, 而这样的单一的模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 教师队伍缺少实践经验

视觉传达专业是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 对高校教师的招聘盲目追求学历, 几乎其视作唯一的招聘标准, 多数高校教师是刚刚踏出校门, 就迈入另一扇校门。而对高校教师队伍的职称评定也多偏重对理论课题的考核, 很少考虑到对于实践环节的要求, 这就造成, 很多教师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乃至成长完善的过程中都缺乏对实践环节应有的重视, 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

3. 实践教学缺乏系统的教材

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多的掌握职业技能, 可是不够规范, 要使实践教学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就急需教授实践课程的专门教材。目前我国视觉传达专业所使用的专业课教材编写的框架大都是先讲解概念, 然后是设计原理和技巧, 再附带作品赏析内容。教材使用大篇幅讲述基础知识, 局限在理论层面。作为实践教学课程的应用教材, 显得明显不足。

三、探索加强高校视觉传达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综合我们在时间教学中所发现的情况, 就如何充分的发挥视觉传达专业的特色, 调动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毕业生素质和专业的竞争力做出了相应的探索和努力。

1. 采取工作室教学模式, 在实践中学习

教学模式采用工作室制, 逐步完善实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带领, 负责软件技能指导和管理维护工作室运营的助教等共同组成的团队, 来带领学生在工作室共同讨论和完成对整个项目的设计制作。导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有目的

探究式教学法理论的哲学基础之一是建构主义。那么又引发了我对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长期的争论的思索:结构的本质是什么?笔者认为结构是一个量的单位, 它和数值, 正数、负数、等一样是量的表达方式, 图式有可能是它的最大化表现方法, 这些问题有待今后继续研究探讨。

三、结语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对于教改,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每一次教改对于一个教师都是一次锻炼、提高自己的机会, 而每一次的实践后的思索, 都会对自己的认识有一个促进和的进行讲解和提问, 学生在工作室完成对创意进行思考的讨论、制作、完善、与甲方沟通, 再由老师带领到印刷实践基地等后期加工基地去完成项目的制作。使学生能够了解从设计到制作整个项目的过程, 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和策划能力, 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实践的过程。

2. 规范对实践教学环节系统教材的编写和评估

在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进行编写和评估过程中, 邀请相关企业资深设计人员参与制定, 使学生通过完成多个项目, 进行系统的实践, 与社会需求相接轨。此外, 根据现行实际情况, 组织进行视觉传达实践教学的一线教师和行业内的专业设计师对教材进行固定周期的修改和更新, 使其与专业的发展保持一致。

3. 根据教学实践基地反馈, 更合理地构建课程设置

依照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特点, 在构建课程设置时候兼顾教学成果和市场需求, 使人才的培养符合实际应用与技能, 体现功能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参考市场对视觉传达专业课程设置的需求不断的进行完善和充实, 既能完成理论教学的内容, 让学生了解艺术形式美的标准, 又能兼顾技术实践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体现出艺术服务于功能, 让通过实践环节所设计出的作品体现出更为人性化、市场化、技术化、个性化的特点。让开设的专业课程都侧重体现出实践性原则。

4. 丰富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

按照工作室的教学管理模式, 选拔教师定期去企业进行实践培训, 拓展新的专业知识, 调动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不断鼓励教师抓住行业发展的趋势, 充实自身专业知识。对于完成一阶段的实践培训后回到工作室小组的教师, 进行教学观摩活动, 互相学习和分享阶段性的实践经验, 使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整体的提升。

5.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环节、科学的质量监控标准

现行的学习质量以及教学质量的标准不适用于对实践教学成果的检验, 科学的制定符合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检验标准, 改变过去“一锤定音”的测试方式。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成果进行系统的评估, 加入包括前期调研、分析报告、讨论、计划书、临场创意说明、第三方评价等方法综合的进行评估, 整个过程都由老师参与记录, 更能多方面地反应出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们在逐步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对现代高校视觉传达教育实践环节现状做出的简单的分析和探索, 希望借由我们的探索能找到视觉传达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重新认识和定位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 加强对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 增加学生和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并针对通过实践活动所总结的社会需求,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使得学科的建设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3-15.

[3]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 (02) :71-75.

【视觉实践】推荐阅读:

视觉选择05-08

视觉语境05-13

听觉视觉05-21

视觉风格06-01

视觉广告06-03

视觉元素06-23

视觉能力06-25

视觉引导07-09

三维视觉07-09

视觉研究07-24

上一篇:动叶片工艺下一篇:状态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