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媒介论文

2024-05-19

视觉媒介论文(通用6篇)

视觉媒介论文 篇1

从1982年12月,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的战略方针。历经30年的努力,武术的国际化推广取得了骄人成绩,但从深层上而言,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并未走向真正的成功,与西方现代体育相比,仍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媒介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传播信息的介质通俗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在武术的传播中,传播介质或手段是在武术的国际化进程中采用何种方式将信息送达受众的行为,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播媒介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什么媒介,传播信息的选取及筛选是不同的,受众群体的接受程度,及其对这种媒体的特点的认可也是不同,这就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随时地的进步,传播媒介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现代化,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也日渐发达。雕塑艺术传播作为传播媒介,从古至今,体现着强大的传播能力,凸显着独特的传播优势,借助雕塑独特的传播媒介,视觉文化的优势传播,推进武术的国际化传播。[1]

1 武术视觉文化传播

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伴随着大众传播媒体兴起而开始兴盛,传播中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视觉的转向”、“图像的转向”。[2]视觉文化的传播是一门综合的视觉性社会理论,与传统文化不可分离,作为传统文化的全息缩影的武术,从古代的绘画,雕塑到现代的影视作品,与视觉文化紧密交融,更使深邃的文化研究跃然生动,给人直观的视觉感受。武术视觉文化传播可以释义为武术内容(武术技术及武术的有关文化)经由形象媒介,转化可视的形象实施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在视觉文化传播系统结构中,传播媒介是传播的最要桥梁,信息疏通的纽带,以雕塑作为媒介和依靠媒介进行传播就是雕塑艺术传播。雕塑作品作为艺术的存在具有传播功能,所以也适合用传播学的理论去研究。

2 武术传播媒介的回顾

武术的传播从武术产生就开始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信息传递的媒介也在不断变化。早期武术武术早期的传播主要是在民间,其媒介与传播主体——“师父”,形式是“身传口授”面对面的传播。随着纸张的发明和使用,传播媒介又有了图文记载和书籍,记载比较完整的文献。例如:明代《手臂录》、《耕余剩技·单刀法选》、《拳经拳法备要》、《纪效新书》、壁画《博戏图》等。随科技的进步,传播媒介又依靠以图像为媒介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例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李小龙的《猛龙过江》、八十年代《少林寺》、近代《英雄》、《夜宴》等,但是,雕塑作为优势的传播媒介,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武术传播中没有凸显出来,而且武术雕塑较少,笔者认为雕塑特有的传播属性,将会为武术的传播开辟广阔深远的沃土。

3 以雕塑为媒介的视觉文化传播优势

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物体、符号、信息是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其中“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没有具体而实在的物质实体,无论多么精美的精神内容也无所依附,无法传播。[3]媒介的选取同时又决定了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

雕塑作为媒介同时作为公共艺术的存在,本身具有的传播性,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舆论及观念的载体,其根本责任和功用,不在于诉求某种单一和绝对的理念,而在于通过艺术化的演义和对话以及可能引发的哲学思辨,去促使人们对现存事物乃至习以为常的行为和价值观念进行必要的审视或重新评价。公共艺术在实施与传播方式上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的特点:互动性、公共参与、媒介的开放与整合、功能性与思想性的结合、美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等。公共艺术已逐渐成为建构当代城市多元的公共文化和传播公共信息的重要方式。它在营造人性化和平等共享的公共空间的同时,传递着、述说着不同社群的文化理念或价值取向,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对理想境界的憧憬,并形成具有综合效应的文化交流平台,这是其它媒介及传播方式所不能替代的。[4]

雕塑艺术传播除具备公共艺术传播特点外,作为传播信息又拥有着独特的视觉属性:

(1)作为物质实体,艺术的传播符号,雕塑作品都是完满的,没有歧义的,欲语还休,也其含义是丰富多彩的、见仁见智的。

(2)作为符号,雕塑是开放的、不完满的,召唤人们根据自己的语境填充意义。

(3)作为公共艺术品,具有全民化普惠共享。如“雕塑公园”。

(4)传达的即时优先性,雕塑材料特殊,便于户外公共空间的存放,能够以全天候的姿态进行艺术的传播。

(5)可持续性和谐发展观,雕塑的材料多直接取材于大自然,符合中国“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蕴。

(6)阅读的通俗易懂性与传播的持久性。雕塑艺术简洁生动的形象外观,使得不需要调动观赏者太多的知识储备就可以了解内容丰富的内涵特征,其简洁生动的形象外观下形成的阅读的简易便捷性的优势相对现代艺术的费解更显突出,具有明晰性,通俗性的特点,可读性和易读性强,便于大众的理解和接受。

4 凭借雕塑媒介的力量,促进武术的视觉传播

武术在传播的过程中,除了技术的传播,更多的要是理念、文化的传播。武术雕塑会像奥运雕塑一样,成为武术传播的一个优势的视觉文化选择。

视觉传播的媒介不仅构成了文化形态的基本结构,而且深刻的影响到人与世界打交道的文化行为,强调人对世界的视觉感受方式,崇拜有视觉传媒创造的视觉景象。与文字语言相比两者凸显视觉方式的特征。首先,表达方式上,就语言文字而言,它是由词语构成,在词语的表达是线性的,连续性的,而且词语和词语之间有着严密而清晰的因果逻辑关系。而就视觉图像而言,他则以视觉形象的方式表达表现出来,所受的制约要松散得多。它的构成方式是非线性的,实时性的和不确定。其次,在内容上,视觉图像侧重与对事物细节的描述,但是它所传达的东西却是模糊的,暧昧的,富有暗示性的,与无意识领域中的诸多情感、信仰和欲望等相关,语言则侧重于推论和判断,常常用以传达信息。在功能上,视觉传媒和无意识之间的特殊联系有助于强化和夸大信息的力量,表现和激发人类原始和本能的经验。再者,从受众的心理接受上,视觉具有较强的参与性。[5]基于什么媒介,传播信息的选取及筛选是不同的,受众群体的接受程度,及其对这种媒体的特点的认可也是不同,这就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凭借雕塑媒介的传播优势,从传播主体的选择,受众的特点,以及效果做具体分析,凸显武术有哪些区于其他媒介的优势。

4.1 传播本体:解释武术的神秘面纱

武术传播是指武术技术及武术的有关文化,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一定的途径,在人与人之间横向和纵向的流动过程。[6]新时代在历经30年的武术传播,取得了让人骄傲的成绩,剖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再度审视经历了30年改造之后的中国武术之时,恍然发现,今天的中国武术在“选择了所谓的具有普遍价值的‘西方体育’为标准,并且是惟一标准来‘改造和革命’传统的中国武术”。[7]我们更多是被“西方体育”或者“奥运模式”所改造,这里体现了奥运传播力量的强大,更多是注重的是技术层面的传播,需要更深层面的传播。而不只是知道中国武术的外国人比以前多了,喜欢中国武术的外国人比以前多了,要达到习练中国武术的人显著的增加。

中国武术的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各项武术技术以及其外延的有形部分和各种武术制度等内容,是可以通过物态化的介质进行表现,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文化的沿袭和传播过程中较易于传播和渗透;而深层文化——武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潜意识等,却不具有“物态化”的特点,其穿透力较弱。有学者指出:“中国武术的深层文化体现在武术哲学内涵、武术的思维方式以及武术的价值观念,它属于一种精神的、潜意识的,并需要借助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和传统文化知识,通过不断地学习、理解,才能有所感悟,因而是费解的,特别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深邃的精神思想,如果不费一番力气去研究,是难以理清它的内核和本质。”[8]

由此可见,技术的传播并不代表着武术的传播。真正的传播是建立在对中国武术所内涵的深层文化的接受和认同上。因为最深层的文化“所反映体现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它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文化理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

如果武术把内核的传播给受众者,认识武术价值、生命力;立体、质感的雕塑,承载着的武术的全息缩影,当人们在雕塑面前驻足观望、流连忘返的时候,或许是在享受美丽,回味历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凭借“雕塑”这个独特的媒介,跳出现存的武术传播传统理念,使武术视觉化。

4.2 传播内容:武术形象的“定格”

“定格”是指将上一段的结尾画面动作作静帧处理,是人产生瞬间的视觉停顿,接着出现下一段的第一个画面。雕塑就是“凝结”了动态的画面,显示静态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场面、某种神态、某个细节等。驻足于雕塑前,沉迷于它的精致,灵巧,臆想于整体的流动美。逼真的精神状态,精细的力与美、造型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如图1,表达了李小龙精湛的技巧,武术的形态魅力及合乎规律,目的自由美。

武术形象可以从平面和立体两个维度:武术的平面形象是指那多姿多彩的用于健身和竞技套路运动,技击运动以及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套路的单练、对练、集体演练和技击的散手、推手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民间拳术普查,经过筛选归纳,仍有一百多种。[9]武术的技术体系也相当的复杂,“四击”、“八法”、“十二型”等等。仅从组成内容、技术结构两方面阐释武术,也可谓博大精深、美不胜收。在国际化传播中,往往会造成,在传播中习练者学习“模糊感”、“朦胧化”。如何使复杂的武术平面形象,具体的、实在的方式,展现出来。雕塑相比其他的传播媒介,通过观众在场性的直接观看、欣赏,获得多重感官上的亲身体验;是可触摸的,感知的,实在的,实现武术的平面形象的定格。

武术的立体形象是指武术蕴含了中国古典的哲学、美学、伦理学、兵法学、医药学等思想文化的结晶。[10]武术就如一张文化名片”,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本民族的历史底蕴、文化气质和精神风貌。跨语境的传播是一种天然的屏障,爱德华·霍尔曾提出“高——低语境”理论,文化形态上我们属于高语境,西方属于低语境,这是一种天然的屏障。如中国传统武术的练习中就有所谓“精、气、神”之说法,这对生活在中国的人来说,理解精、气、神并不难,但对西方人来说,却很难说得清楚。《雕塑的诗性》一文中对雕塑曾有阐释:“雕的过程,就是删繁就简的过程,是减法,减得只留下筋骨、灵魂。塑的过程,就是添加的过程,是加法,加上原本属于作品的那部分。”雕塑就是推敲,过程无论是长是短,终是以一泻而下,或是以天然去雕饰而呈现,雕与塑正好完全适合的去表达武术。

武术雕塑作为独特的传播媒介,在这个传播平台上,受众者有着区别于其他媒介的特点。如:受众数量多、传播范围大、流动速度快、文化层次不同、地域不同、便于交流探讨、便于模仿等等。把雕塑作品缩小化还可以作为艺术品收集等等。

4.3 受众群体:武术雕塑是中西认同的交集

从传播的受众群体上来分析,中西文化由于区域、历史、民族、哲学理念等原因,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如语境的差异,思维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等。“传播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同的理解。”[11]所以在传播中“我们需要与西方文化找到交集,找到价值与情绪的共振,才能让西方了解我们。”[12]那么如何才能巧妙的使这种沟壑达到艺术的融合,共同的理解,武术雕塑作为艺术作品,是中西认同交集载体。武术雕塑作为独特的传播媒介,在这个传播平台上,受众者有着区别于其他媒介的特点:受众数量多、传播范围大、流动速度快、文化层次不同、地域不同、便于交流探讨、便于模仿等等。而且以雕塑为媒介,观众通过在场性的直接观看、欣赏,获得多重感官上的亲身体验,降低了语言层面交流的障碍,可以说是中西认同交集的载体。(见图2)

4.4 传播效果:传播武术的形态魅力

形态(format)有时候被称为程式(convention),指一种结构性要素,体现着对形态所流行的那个时代的重要观念的关注。不同的元素的排列组合或者编码方式构成不同的形态。武术以雕塑为载体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和文化的形态魅力。依据拉斯韦尔的传播研究模式“五W模式”,不同的传播媒介其信息需求不同、受众范围不同、传播效果不同,武术雕塑的传播,从武术的技术特点、文化内涵,实在的、整体的展现着武术的形态魅力,武术雕塑在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着雕塑的传播力量。

4.4.1 力量与技巧结合诠释“自由形式”的美感

运动家健美的身躯,一直是人们所赞美的、追求的、向往的;如《掷铁饼者》,这是掷铁饼运动员集威力和自信、健康身躯与灵敏技巧、毅力和坚韧为一体的韵律美感般的立体展示。“希腊雕塑作为当时的中心艺术方式,更是明确以奥运会的优胜者身躯与力量为表现方式”。武术雕塑,形象的、立体的表现了身体美。直观的感知,克触摸感,这是雕饰所特有的。武术雕塑同时以独特的武术技术元素为核心,动作完美,超越身体的韧度,表现出一种“合乎规律”的自由形式美感。

所谓“形式”,首先是某种造型的力量,其次才是表现在对象外观的形式规律或性能。所以“自由的形式”也首先指的是掌握或符合客观规律的物质现实性的活动过程和活动力量。美作为自由的形式,首先是指这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和过程本身。[13]

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有“庖丁解牛”的著名故事,艺术讲究“无法而法,是为至法”,李小龙武学理念:“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4.4.2 感受知觉中表现的“身体美”

武术雕塑塑造出来的的形,都是一种身条线条凝合的“身体美”,习武之人从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生活感悟,凝华成一种”理念”寄宿于肢体的动作形式之中,从广阔的文化中”探索”到”找到”再到把这些笼统的文化理念,融汇付诸于各个形态各异的动作之中,以达到了两者的整一、和谐为圭臬,多方面的统一、平衡、碰撞接纳,最后融汇一体的一种艺术形态,即内容和形式的“完全合适”。也是理念的外显,思想的形象化。同时又显露出“身体美”,身体美是产生于心灵与身体和谐的结果。正如克罗齐把美规定为“直觉”,他讲的“直觉”,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心灵的“表现”,就是心灵赋予的印象、感觉或感受的形式,是实在的,在他的哲学的中,就是心灵的原始形式。武术雕塑正是将这种身体的线条美,完美的展现出来,给人直观形象的视觉冲击,吸引受众的眼球,形成视觉的思维。人的视觉思维涉及着整个神经系统的内的“力场”的作用,而这种“力”的物理变化才是生发出生物之种种真切感受(乃至感情)的真正根源。[14]比如,每一尊雕塑呈现出来的形给人一种完整的意象,一种视觉的冲击,甚至会是一种心理的放松感,因为他注入了平衡、匀称直至和谐的特征。

4.4.3 民族精神与武术理念的体现

雕塑作为人文价值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历来被作为民族精神和文化向心力的媒介载体。各种纪念性雕塑、名人雕塑、陵墓雕塑,都是用来表达民族情感、传承优良文化、体现时代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寄托,享受着人们的尊敬与膜拜。中国武术从肢体的语言,传递给我们更多的是中国人所秉承的“不征服”文化,倡导“和谐”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提倡遵循“阴阳互变、强(雕塑现存于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弱相对”的“辩证”思想,尊崇“以德为先”“舍己从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近乎全面的凝结,是道德伦理型中国文化的载体。例如为纪念民族英雄“霍元甲”,而塑造霍元甲的雕塑;为纪念著名武术家李小龙而在波黑、香港等地设立的李小龙塑像;竖起的名人更具感染力和传播功效。(见图4)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饶的力量源泉。”不容置疑,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中国是文化大国,中国文化是很大气的文化”。[15]

雕塑诠释民族精神与武术理念,在西方强势的文化侵蚀下,塑民族形象,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武学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视觉文化传播是当今一种主体文化传播,雕塑作为优势选择在传播中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凭借雕塑媒介的力量,促进武术的视觉传播,又具有中西认同交集载体;定格武术形象;表现力量与技巧结合,诠释“自由形式”的美感;培养观众的民族精神与对武术理念的理解。[16]凭借武术雕塑独有的特点,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造型艺术完美的结合与支撑,充分利用武术雕塑媒介的优势力量,使武术文化成为一种信息实体,从而进行高速有效的发展突破武术传播瓶颈,加快武术国际化进程。[17]

5.2 建议

(1)建议相关部门注重武术雕塑传播,发挥雕塑传播力量。例如,建立武术雕塑的主体公园。

(2)塑建武术家的雕塑,及其经典动作,运用“名人效应”。

(3)塑造武术各拳系经典动作,直观,形象的展示各拳种特点,利于认识、推广武术拳种。

(4)塑造武术典故,及武术套路成套雕塑。如,公园里塑立“简化太极拳24式或42式各个动作”。

(5)依据不同的材质,缩小化作为礼品,开发武术雕塑的产品。

摘要:传播媒介或者传播手段是在武术的国际化进程中采用何种方式将信息送达受众的行为,在视觉文化传播语境下,择取不同的媒介所达到的传播效果不同。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图像资料对比解析法,分析武术雕塑在武术传播中的独特优势,把握雕塑艺术传播的规律及特征,结合武术独特的体育属性及文化内涵,运用“雕塑”媒介探寻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新突破。

关键词:中国武术,视觉文化传播,媒介,雕塑

视觉媒介论文 篇2

【关键词】新媒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影响与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的时代下,不断兴起各种新的媒介,这就使平面设计具体的视觉语言更加的丰富。在人们不断追求互动式的信息传播中,媒介传播的具体范围也在逐渐的拓展,因此,新媒介的传播拥有更多的技术更新,自身具有较强的优势。本文重点讲述了新媒介对平面设计具体的视觉语言传播的推动作用以及新媒介下平面设计使用的视觉语言具有的审美特点。

一、新媒介对平面设计具体的视觉语言传播的推动作用

新媒介的迅猛发展使信息的传播也在不断的进步,其中新媒介对视觉信息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快捷的信息传播

信息传播的具体速度主要取决于所有物质载体具有的传播速度,同时受到运动相互反应产生的速度影响。在新的媒介下,信息在生产以及传递的整个过程中都在推动着信息具体的传播速度。在当代的广告设计中,平面设计中的具体信息内容,只有拥有相应的硬件支持就可以选择在任意时间通过媒介发布,并不像过去一样还要等到完成印刷才能最终发布。因此,在新媒介下产生的各种平面设计,在物质性方面来说,完全摆脱了以往必须要经过印刷环节的弊端。在如今互联网时代,网络上的各种广告发布的速度非常快。由于新媒介具有的这种优势,新媒介拥有的传播速度超越了传统的媒介传播。

(二)有效的视觉传播

在新媒介下的各种平面设计,通过各种动态图形以及各种声音的综合运用,能够为受众营造一种视觉上的刺激,这种视觉的刺激改变了传统媒介中单一使用的静态视觉语言,使平面设计的视觉传播更具有表现力,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同时,有效的促进受众对视觉信息的理解和接受。传统媒介中的各种平面设计,使用的视觉信息具体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印刷的基本形式,利用实体展现视觉信息的具体内容,通过印刷品完成视觉信息的传播,例如,海报以及各种产品的包装等。传统的视觉传播停留在一种比较单一的静态画面中,对于一些视觉信息的传播会造成一定的限制。然而,现阶段在新的媒介下,各种平面设计使用的传播方式以及具体的表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平面设计具体的视觉语言包括文字,图片,声音或者是动画的形式,将各种形式的语言综合利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设计创意。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可以充分的考虑受众群体的具体情况以及受众接受的环境等多个因素,从整体上分析设计的主要构思,从而实现有效的视觉语言的传播。现代信息传播具有的新特点包括全方位的设计以及多种视觉语言的综合利用,属于一种新的视觉语言。

二、新媒介下平面设计使用的视觉语言具有的审美特点

(一)平面设计使用视觉语言具有的多样性

在新的媒介下,平面设计使用的具体视觉语言具有独特的多样性,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比传统媒介使用的视觉语言更具有挑战性,受众审美的角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媒介下,平面设计具体的视觉语言多重整合,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审美特点,视觉语言的选择包括文字,图片以及动画等,通过多重整合实现平面设计的多样性。

(二)视觉语言逐渐改变了信息传播的环境

在媒介下,平面设计使用的视觉语言改变了审美特点的同时改变了以往的传播环境,包括阅读模式的转变,受众不再仅仅停留在以往报纸杂志的阅读,而是拓宽了阅读的渠道,在各种阅读环境下,受众都能够实现平面设计的阅读,欣赏多样化的视觉语言。

(三)视觉语言推动了传播艺术活动的开展

平面设计属于一种具有艺术元素的美术设计,在平面设计中除了展现了人们追求的美感更多的是注重人伦美的设计。在新媒介下,平面设计使用的视觉语言充分的激发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并利用多种设计手法展现设计的艺术内涵。并且,在新媒介迅猛发展的时代,受众不会局限于一种形式单一的空间阅读,也不会局限于特定时间特定的信息传播,通过新媒介的传播,受众对信息的选择会存在多种形式,并结合自身的审美观念充分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各种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平面设计具有的视觉语言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表现形式以及传统的设计手法,通过更多的形式将艺术内涵巧妙的融合在平面设计使用的视觉语言中,在新的媒介下,利用各种技术实现了平面设计的传播,丰富了视觉语言,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不再单一,通过各种语言的融合,使平面设计更加丰富多彩,吸引更多的受众,满足了不同受众内心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峰,李永春.平面设计与视觉思维—视觉意象在平面设计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J].大舞台(双月号),2010(06):114-115.

[2]何忠.新媒体时代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论新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影响[J].美术大观,2010(07):112-113.

[3]张如画.现代艺术与设计中的视觉语言表现与多样性变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31-135.

作者简介:刘凯瑞,男,湖北荆门人,学生,本科学历,单位:湖北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视觉媒介论文 篇3

本文主要针对美国西部发达城市西雅图作为个案,以个案分析的形式探讨其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媒介生态现状,与其在进行视觉设计过程中所考虑的可能触及的受众心理效应,通过对城市公共交通媒介组织的研究和视觉设计的明显优势,然后从设计的心理效应方面提出适合我国情况的改进建议和设计方法,基于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视觉形象”,以此作为“他山之石”的参考。

媒介生态的确切含义是指各种媒介、社会背景和媒介受众的关系、影响,以及共同的媒介形式存在和发展的环境。此外,媒介生态是指在特定时期或场景中,媒介构成要素、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制约,从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从理论渊源上讲,媒介生态必须经过跨学科和生态学的交叉产物的媒介研究,或者可以说从视觉设计的传播与媒介的关系、考察的具体意义和认知结果。可以说,媒介生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界定媒介的形式和设计的内在特征,通过传播与现实的建构和转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现代城市的视觉媒介生态可以说是自然环境要素、人造环境要素两大部分。自然环境要素主要为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类自然风貌。人造环境要素是所处地域中的人类为创造宜居生存环境而努力改造、经营的人文成果,内容包括:城市建筑物、道路桥梁规划、各类市政设施、城市家具等,当然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也包括其中。

现代城市的视觉环境中的公共交通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典型的“移动”视觉符号系统。(如图1),是集合图、文、色等符号综合性因素复合而成的、以动态形式的信息传递为目的的综合反射过程。研究表明,70%的人体暴露于外部信息的视觉信号,而近期调查数据进一步显示,在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现代城市中,至少有80%以上的市民表达了对城市客车车身广告的关注。以此说明,相比于其他当代常见户外媒体传播形式,公共交通载体中的视觉传播,因其作为城市必备设施之一,主动出现在受众视野,在传播方式上最为积极主动,也达成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而城市公共交通中的视觉设计,作为城市形象广告的一个分支,它占据了读者的必要的等待时间,在与其他静态符号系统竞争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地位。

由于公共交通媒体载体与受众(公众)在运动,也带来了两个空间之间的距离变化,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视觉元素空间距离的考虑是研究视觉符号传播的焦点。城市公共交通的最大有效视距是70~75米,双层客车约100米,被称为有效的可视区域。有效的可视区域由于设计的巨大格式,通常在15米,而低能见度条件下的图片仍然清晰可见,即使相隔50米以上,较大的视觉格式,仍然可以保证图像清晰可见。在读者的视觉感知过程中,强度大,对比度明显,容易成为认知的对象,而在空间中,形状相似的刺激也容易成为感知的对象。相比静态图像,移动的物体也更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图2)。

公共传输媒体的有效通信的实现遵循“发送者、消息和接收者”的路径,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也可以得到解决。遵循上述规律,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视觉设计的“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意义上的视觉设计,是在二维空间中通过边缘线的造型,色彩的组织、材基(介质)组合等手法作为主要设计语言进行创作。如今,获取视觉信息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解码,更是一种情感体验。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视觉产品的单一功能,更期待着附加产品给予精神、情感和直观的愉悦的形式,进而使它不仅满足于物质的功能或单一的视觉功能,在审美领域为现代人提供了更多的舒适和人文关怀,从而催生了设计和艺术间更高层次的整合。

就广义上而言,当代中国大陆地区的视觉媒介传播与设计,更多的重视设计本身的物质性和功能性,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基于历史原因的“高大全”、“红光亮”等现实主义题材的历史影响。参考西雅图城市公共交通视觉形象设计,它开始扩展到三维空间,在去除公共交通车身设计时,添加其他影响,为周边设计的因素,如平台、时间表、公交车站等(图3),周边因素的视觉延伸、完善与补充。这种设计是来自于这个过程,因为设计师使用的元素的多样化和多样化的媒体载体,其设计思维与方法,可以为国内公共交通视觉形象设计的延伸带来了新的思考空间。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公共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的视觉环境质量(即软实力)的要求逐渐增加,这超出了物理环境或交通运输的硬件环境的要求,具体可细化为:

第一,体现城市公共交通运作效率:城市的扩张所造成的交通环境越来越复杂,不同的公共交通系统的重叠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分析设计,梳理公共交通的整体色彩媒体系统必须给受众带来规范、引导和便捷的心理感受,释放紧张和拥堵的情绪,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营效率。

第二,展现现代城市的安全感。现代城市的安全感主要是指个体在第一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时所感受到的一种心理归属感。塑造良好的公共交通视觉媒体系统,第一时间在陌生的城市,给视觉旅游安全和规范化的指导,从而产生一种可靠、方便的心理效应(图4)。

综上所述,在中国现代城市的软实力的建设中,迫切需要规范和引导现代意识,适应当代社会环境的视觉媒介系统。城市公共交通的视觉设计,虽然只有在混乱之间,但足以体现作为现代城市交通软实力的指标之一。更进一步,城市视觉媒体的引导及其与媒介生态的和谐,不仅是城市的视觉外衣,更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质量和风格。它也是文明程度的象征。

摘要:当代城市软实力的提升要求在城市公共设计等软件方面进行深化与提高,因此设计效果已经逐渐展现出其对提升软实力的积极作用,如今对设计的媒介生态,即设计产物的研究,已经逐渐渗透到设计传播的方方面面。而从媒介生态学原理,来研究当代设计的媒介现象和传播,已被西方设计传播研究者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以美国西部城市西雅图公共交通系统的视觉设计与媒介生态为个案,进行研究,旨在于探寻一条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城市公共交通视觉设计表达方式。

关键词:视觉媒介,视觉设计,公共交通,心理效应研究

参考文献

视觉媒介论文 篇4

关键词:新媒介 视觉传达设计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2-1140-02

当今设计教育的方向是全方位、多交叉的,“跨界”与“融合”成为了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美术院校学科发展的显著特征,视觉传达设计发展到今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了,随着新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视觉传达设计的手段和理念以及承载方式已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各种视觉媒介的出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情感。人们直接身临“数字化的生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能彰显其特有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在市场经济多体系模式下,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单一的功能化服务,更重要的是要面对激烈市场竞争与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做出快速精确的反应,具备主动设计意识以及解决复杂设计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对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思变不仅仅来自于技术层面、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一场源自思想和观念的深刻变革。

一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呈现多元发展趋势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在中国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变换着角色,从传统的装潢设计、到平面设计再到现在的视觉传达设计。目前国内设计院校开设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本包含三个大方向,以印刷物为媒介的平面设计,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品牌整合设计、海报设计;以电脑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媒体设计,包括:信息设计、影视广告、电子读物、媒介表达、交互设计、动态设计;以三维空间为基础的视觉环境设计,包括:环境导示设计、展示设计、展陈设计等。伴随着新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视觉传达设计这些细分的专业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例如平面设计传播信息的载体己从传统的纸质印刷和户外广告牌发展到今天以数字终端技术为媒介的触摸屏、数字电视、互动媒体等传播形式;传统的张贴广告可以通过滚动的显示屏或虚拟交互技术来呈现;以纸质为媒介的书籍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制作成电子书,可以随时在各种移动终端上阅读;大量公共空间的导示系统由电子触摸屏来取代,展示设计中出现了大量的仿真虚拟现实技术。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传达到多向交互,这些变化反映了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多元发展的必然趋势,预示着新的传达方式将要打破传统设计门类的界限,让视觉传达设计成为一种能够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与此同时一方面还要促进新技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突出设计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新的技术手段开辟新媒体艺术新的研究领域,为学科赋予新的内容,体现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前瞻性。视觉传达设计多元化、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定位,是设计艺术学科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创新途径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改革主要是思维的创新,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设计教育的灵魂。不论是传授者还是被传授者,其思维应适应当下数字时代的发展,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已有的视觉现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改革不但要有新的知识理论体系,还要有新的知识传授形式,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创新性、实效性、传播性、功能性。

(一)技术创新]虚拟与交互

科技的进步引起当代社会主流媒介形式的变化和传统艺术形态的更新。虚拟与交互已成为数字媒体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应用的艺术特征。它是指在传播流程中借助电子媒介与受众之间发生反复的互动关系,其超越了传统静态媒介或简单的动态媒介,具体体现在虚拟现实上,表现形式多为互动广告或虚拟产品展示等。同时虚拟设计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已不再停留在虚拟阶段,而更多的走向“真实”化,成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标准媒介、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虚拟与交互技术的出现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语汇变化,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创新提供了可能。

(二)形式创新——跨界

“跨界”的交流方式在近年来的视觉设计中得到了全面的爆发。以伦敦奥运会为例,在视觉设计的表达中兼具了艺术性、交互性、娱乐性及功能性的特点,以一种与传播信息相关的方式与其他艺术领域进行跨界合作,并利用其他艺术领域的思路来寻求新的创作灵感:1、将视觉文化的表达渗透到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各个领域,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2、打破传统媒介形式的划分,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形式语言和材料媒介,将材料、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植入视觉传达设计当中;3、围绕网络、软件、游戏、影像、交互等新的视觉载体,探索视觉传达形式的创新,创造视觉传达的多种传播性和实验性。从传统的视觉艺术形式中走出来,在跨界思维的引领下去探寻更多的新表达。

(三)观念创新——引领

在当下视觉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语境中,视觉文化创新已不仅局限于文化艺术创作领域,而是包括视觉整合规划、传播构成,营销管理、互动参与等行为方式的全面创新,创新的视觉传达代表了一种以视觉信息为编码的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视觉文化广泛而深入地与科技、文化、经济、人文紧密关联,这一切将深刻地改变当代社会面貌,从而引领人们感知更为合理的生活状态。

三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创新实践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相关课程的创新上。抓住制约教育质量以及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将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改革的成果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体系中。

视觉媒介论文 篇5

一、新媒介对平面设计具体的视觉语言传播的推动作用

新媒介的迅猛发展使信息的传播也在不断的进步,其中新媒介对视觉信息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快捷的信息传播

信息传播的具体速度主要取决于所有物质载体具有的传播速度,同时受到运动相互反应产生的速度影响。在新的媒介下,信息在生产以及传递的整个过程中都在推动着信息具体的传播速度。在当代的广告设计中,平面设计中的具体信息内容,只有拥有相应的硬件支持就可以选择在任意时间通过媒介发布,并不像过去一样还要等到完成印刷才能最终发布。因此,在新媒介下产生的各种平面设计,在物质性方面来说,完全摆脱了以往必须要经过印刷环节的弊端。在如今互联网时代,网络上的各种广告发布的速度非常快。由于新媒介具有的这种优势,新媒介拥有的传播速度超越了传统的媒介传播。

(二)有效的视觉传播

在新媒介下的各种平面设计,通过各种动态图形以及各种声音的综合运用,能够为受众营造一种视觉上的刺激,这种视觉的刺激改变了传统媒介中单一使用的静态视觉语言,使平面设计的视觉传播更具有表现力,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同时,有效的促进受众对视觉信息的理解和接受。传统媒介中的各种平面设计,使用的视觉信息具体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印刷的基本形式,利用实体展现视觉信息的具体内容,通过印刷品完成视觉信息的传播,例如,海报以及各种产品的包装等。传统的视觉传播停留在一种比较单一的静态画面中,对于一些视觉信息的传播会造成一定的限制。然而,现阶段在新的媒介下,各种平面设计使用的传播方式以及具体的表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平面设计具体的视觉语言包括文字,图片,声音或者是动画的形式,将各种形式的语言综合利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设计创意。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可以充分的考虑受众群体的具体情况以及受众接受的环境等多个因素,从整体上分析设计的主要构思,从而实现有效的视觉语言的传播。现代信息传播具有的新特点包括全方位的设计以及多种视觉语言的综合利用,属于一种新的视觉语言。

二、新媒介下平面设计使用的视觉语言具有的审美特点

(一)平面设计使用视觉语言具有的多样性

在新的媒介下,平面设计使用的具体视觉语言具有独特的多样性,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比传统媒介使用的视觉语言更具有挑战性,受众审美的角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媒介下,平面设计具体的视觉语言多重整合,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审美特点,视觉语言的选择包括文字,图片以及动画等,通过多重整合实现平面设计的多样性。

(二)视觉语言逐渐改变了信息传播的环境

在媒介下,平面设计使用的视觉语言改变了审美特点的同时改变了以往的传播环境,包括阅读模式的转变,受众不再仅仅停留在以往报纸杂志的阅读,而是拓宽了阅读的渠道,在各种阅读环境下,受众都能够实现平面设计的阅读,欣赏多样化的视觉语言。

(三)视觉语言推动了传播艺术活动的开展

平面设计属于一种具有艺术元素的美术设计,在平面设计中除了展现了人们追求的美感更多的是注重人伦美的设计。在新媒介下,平面设计使用的视觉语言充分的激发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并利用多种设计手法展现设计的艺术内涵。并且,在新媒介迅猛发展的时代,受众不会局限于一种形式单一的空间阅读,也不会局限于特定时间特定的信息传播,通过新媒介的传播,受众对信息的选择会存在多种形式,并结合自身的审美观念充分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三、结束语

视觉媒介论文 篇6

今天我们所说的大众文化, 首先从其字面意义上来看, 指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而今日之“大众”是作为社会消费、娱乐主体的意义被使用的, 故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大众、流行于大众, 又服务于大众的文化, 它是与都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密切相关的, 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高新科技为传播媒介的, 按照市场规律可以大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 它体现着设计的时代特征图形设计和丰富的内涵, 其涉及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能源的出现和产品材料的开发应用而不断扩大, 并与其他领域相互交叉, 逐渐形成一个与其他视觉媒介关联并相互协作的设计新领域。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一种大众文化, 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大众文化生产、消费和传播的过程。

首先, 从二者服务的对象和流行的范围来看。我们知道, 大众文化是兴起于大众、流行于大众, 由大众自己积极参与创造, 又反过来服务于大众的文化形态。而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 以视觉方式实现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对话和互动的语言表达方式, 是传达者 (客户和设计师) 通过图像向社会大众发送各类商品的、经济的、文化的、娱乐的信息, 并引起受传者互动和反馈的一种活动方式。

其次, 从二者的发展进程来看。大众文化和视觉传达设计都与现代都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以现代高科技的电子传播媒介为依托, 是现代科技水平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结果。

再次, 从二者的属性来看。大众文化和视觉传达设计一样都是一种可被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形态, “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 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 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消费文化形态。”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完全具有大众文化的特征和性格, 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而大众文化也正是视觉传达设计所宣扬、传播的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根本文化属性。

二、视觉设计中广告消费文化的繁荣

媒介的广泛性和大众化使商业者看到了商机, 商者开始利用媒体发布广告, 在视觉设计上吸引大众的目光。按照传统的消费观念, 购买一件商品, 一定是于人有用的, 而其之所以有用, 是因为人的需求奠定了其效用的基础。但是, 从现代观念来看, 人的需求其实是逐步养成的。现代人的消费行为本身在不断发明着、制造着以及培养着他们自身的需求, 特别是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消费本身是一个构筑意义的过程, 它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文化的内化, 是文化的生成、发展、固化的过程。

广告主总是在探究消费大众心中那深层次的欲望和潜意识的需求, 并使其所制造的广告形象与这种欲望和需求相吻合, 从而为大众制定一种理想生活的标准和范式, 营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虚拟的现实, 让人们错误地以为只要拥有了那些被鼓吹的商品或形象, 人们就能得到一种特殊的、富有精神内容的有价值的东西, 直接的欲望和深层的无意识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并由此而获得一个崭新的世界。

广告不断制造人们的匮乏感和不平衡心理, 人们只有通过购买才能得以消解心理的缺失。广告形象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消费选择的理由, 消费者也为自己接受广告制造出各种借口。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广告只不过是一种意义双关的哄骗。”

然而, 商业广告的意义并非是完全消极的, 人们面对广告时也并非完全被动的, 它在为人们编造一个虚拟现实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生活的奋斗目标, 为这个社会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其意义并非完全是庸俗的, 同时也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广告借助形象符号为人类创造了一种商业的、文化的奇迹, 它通过广告形象统辖人类, 使原来高雅的事物大众化了, 又使原来大众化的事物高雅化了……形象的传播繁荣了广告文化, 也进一步活跃了消费文化。”

三、审美文化对视觉设计的影响

审美文化是指大众在满足基本情况的条件下, 对美的更高的追求。伴随着大众文化的要求, 审美文化也在当今社会掀起了高潮, 日益成为理论界、学术界和普通大众共同关注的社会主流文化现象。所谓审美文化的兴盛, 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两方面。前者指当今人们越来越关注日常生活的“艺术化”问题, 人们努力营造一种风格化、审美化、高品位的生活方式;后者主要指审美已经从传统的理论思辨和纯文艺领域急剧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此二者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作为新型媒介和现代影像技术发展的产物和制造符号商品的主要来源之一,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便与当代社会审美文化的兴盛密切相关。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物质财富的增长, 对风格化、审美化、高品位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促进了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 视觉传达设计者总是想方设法、费尽心思, 不断创作出新颖的、独特的设计作品;另一方面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兴起与发展, 也在无形之中塑造着人们对风格化、审美化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不同于以往的精英知识分子, 现代的设计者、广告人等已成为现代消费社会的“新媒介人”和“新型知识分子”。大多数的设计者和广告人的设计和创意一般来自生活, 所以他们热衷于生活方式的创造。在打造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 引导大众进行美化时间的领头者, 创建时尚的主导者。

视觉文化在现在社会发展中与社会消费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视觉形象不仅颠倒了各种文化的原则的和审美标准, 而且具有全民性。现代文化中, 形象的生产和消费者本身有着不同的指向和作用。视觉文化有着文化削平功能、民主功能、经济功能, 民主化使所有人都接受同样的形象消费, 但是形象本身在阶级社会中创造了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 于是带动了一切群体追求形象消费, 以实现自己的情感满足和优越体验。形象在消费社会中有着霸权主义, 所以也有与之相反的形象存在。当然, 形象有着独特的经济价值, 它可以创造出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理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继续深入, 尤其是当我国顺利加入WTO以后, 世界各国的企业机构、商业产品等纷纷涌入国内。打开国门, 使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接触到了全新的事物, 但同时也使国内业界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要想让我们的设计有更快更新地发展, 就应该克服自身限度, 最大可能地参与全球化, 以实现跨国的交流与共享。但更为关键的是, 要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之上, 才能实现广泛的高质量的文化创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 越是民族的, 反倒越容易成为世界的。兼有文化传播责任的视觉设计者应有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胸襟和胆略去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本土化是其必然之路, 如果一味地追求国际化、全球化, 为迎合大众口味而丢掉传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精髓, 最后只能是毫无特色和意义的随波逐流。就如我国著名视觉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所说:“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民族的东西, 就没有趣了”。可见, 民族的特性影响着视觉设计, 因此视觉设计应当在遵循国际化的基础上重视本土文化的发展, 使设计立足于国内、流行于全球。

五、视觉设计文化的媒介传播

所谓媒介文化, 指的就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媒介不但广泛地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而且使得人们越来越处于一种依赖媒介的情景之中。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通过对人类传播方式历史发展的研究, 提出了从面对面的口传文化转向印刷文化, 而报业作为最早的印刷文化, 成为了最早的传播媒介, 并以迅猛的速度发展, 造就了媒介文化。然后, 媒介便以一种“遥控”的形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 是一个完全由符号所构筑的世界, 而这些符号正是由各类媒介所宣扬、所营造的, 在这个由媒介符号所编织的社会中, 形象是一种最为基本的组成元素和表征类型。正如美国哲学家凯尔纳所说:“一种媒介文化已经出现, 在这种文化中, 形象、声音和景观有助于生产出日常生活的构架, 它支配着闲暇时间, 塑造着种种政治观点和社会行为, 提供了人们构造自己身份的种种素材……媒介文化是一种形象的文化, 但它往往利用视觉和听觉, 像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音乐盒卡通画等都成为了文化传播的媒介, 而这些媒介在传播过程中要么突出视觉, 要么突出听觉, 或是将两者混合起来, 以广泛地作用于各种情绪、感情和观念。”

现代视觉设计的理念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人类的文化传播形式经历了从原始的视、听媒介到古代的纸媒介, 再到近现代的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的深刻变换和革命。期间, 人类的文化亦在不断地经历着创新和扩展, 直到今天, 图像文化、音像文化乃至多媒体文化已逐步代替了图书文化, 成为新兴的主导文化形式。报刊业的前进、新闻产业的发展、广告产业的繁荣、电子图书和报刊的相继问世, 当今的文化领土正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扩张姿态。

现在世界是透明的世界, 媒体像一面镜子一样监视着社会, 而媒体中的视觉设计像是五颜六色的水笔, 给媒体发展涂上美丽的颜色, 使读者赏心悦目, 让我国的传媒事业光彩夺目。

摘要:本文通过观照视觉传达设计这一文化形态, 对媒介传播这条新的发展路径进行分析, 从而更加清晰地看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完全具有大众文化的特征和性格, 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同时, 大众文化也正是视觉传达设计所宣扬、传播的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根本文化属性。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大众文化,媒介传播形态

参考文献

[1]约翰.思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作家出版社, 1996.

上一篇:塑造坚韧精神下一篇:二语习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