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变革论文(共10篇)
媒介变革论文 篇1
1新媒介的定义
新媒介(New Media),历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媒介是对传统媒介的技术革新后所产生的一种融入现代科技的传播介质。就目前而言,新媒介是指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和报刊等传统媒介的革新和发展后形成的新的媒介形态,例如微博、网络电视、数字电视、互联网等。 对于处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新媒介技术更加依赖于计算机处理技术的革新,而其存在形态也因此较之传统媒介显得更加丰富多样。
2新媒介技术下电视传播效果
电视是媒介的典型代表。从1956年我国第一个电视节目的诞生至今已逾60年之久,在此期间,电视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新媒介技术下的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其服务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的画面感和愉悦的互动体验给观众带来更为舒适和震撼的视听享受。电视新闻和娱乐节目是电视节目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此二者在新媒介技术下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
第一,新媒介技术下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新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信息渠道的大规模拓宽。同一张照片、同一个事件在多种新媒介的传播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多个版本,电视新闻报道尊重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成为社会舆论的向导。 新媒介技术条件下的电视新闻能够从多方面的渠道获取新闻信息资源,同时,也能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进行多角度的考量,使其在时效性和验伪能力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新媒介技术条件下的电视新闻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沟通,借助观众向电视新闻节目所提出的反馈意见, 对传统刻板的新闻报道模式进行了不断的优化设计。使电视新闻节目内容更加贴近于民生话题,电视新闻节目的视听感受也变得更为舒适。因而,新媒介技术系的电视新闻节目在兼具权威性和厚重感的同时,被注入了更多的亲和力,并很好地提升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第二,新媒介技术下电视娱乐节目的传播效果。
传统的电视娱乐节目,总是一些知名的艺人或主持人在屏幕上表演节目。近来年,随着新媒介技术的普及, 更多的平民电视选秀节目成为电视娱乐节目的主旋律。 平民选秀节目从选拔到评比和后期的宣传包装,到处充满了新媒介技术的传播效果。平民电视选秀节目以互动提高了电视信息传播的价值,是传统媒介所无法企及的。 从传播效果来看,新媒介技术下的电视娱乐节目成功地激发了观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媒介技术在宣传推广方面,相对传统媒介有着巨大的优势。铺天盖地的互联网宣传造势以及微博、微信平台的实时互动交流,成功地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电视娱乐节目还善于运用新媒介技术对娱乐节目主角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报道, 迎合了大众的心理需求。而越来越精致的画面感和视听体验在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的同时,极大的满足了大众精神层面的娱乐需求。赢得了大众的认可,便是其获得显著传播效果的关键。
3新媒介技术语境下媒介政策的变革初探
新媒介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充分利用,造就了当今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的丰富多彩。但是,同时也可能会造成大众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的误导。媒介政策的变革需要紧跟新媒体技术革新的步伐,引导大众媒体的理性调整。 媒介政策的变革应当以公众作为核心考虑因素。媒介政策的变革要保障媒介有空间,也有能力去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诉求。新媒体技术下的媒介政策变革,如果无法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诉求,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产生,进而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新媒介技术下媒介政策的变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新媒介技术下的媒介政策变革需要政府的适时干预。“限娱令”政策是广电总局为防止娱乐节目泛滥和低俗娱乐节目扩散而采取的媒介规制办法,对媒介政策的完善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从“限娱令”的制定和颁布以及实行的整个过程来看,媒介政策的变革是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政府的适时干预的。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极具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娱乐节目的宣传和推广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地方卫视之间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收视率的战场进行恶性竞争。为明确传达给电视媒体“回归公益”和防止低俗娱乐节目泛滥的信号,“限娱令”适时颁布,并对各卫视媒体进行有效监督。 而从其对媒体市场的调控作用效果来看,媒介政策变革中政府的适时干预很有必要。
其次,新媒介技术下的媒介政策变革要关注媒体公共服务的本质。无论是传统媒介技术还是新媒介技术下的媒介政策变革,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媒体的公共服务的本质。在制定新的媒介政策之前,要充分考虑民意。媒介政策变革的目的是为了让媒体机构更好地服务于大众。那么,媒介政策变革的的施行过程中要关注公众的反馈意见。传统媒介在更多情况下是对信息的单向和线性的传递,容易造成公共服务系统的恐慌。而新媒介技术下媒介政策的变革需要关注媒体公共服务的本质,努力建立大众评价体系,让媒介政策的制定和变革有关部门能及时掌握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最后,新媒介技术下的媒介政策变革要大力促进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是一个将多种媒介融合在一起,以实现功能一体化的媒介政策变革方向。通过对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的融合,能有效扩大媒介的传播效果。 国际化的大方向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新媒介技术依托科技的腾飞获得快速发展,同时,媒介政策的变革也需要关注国际媒介政策的变革趋势。媒介政策变革的如果能借鉴国际媒介政策变革中媒介融合的方法,集合多种媒介的优势来集中体现,势必能为我国新媒体技术下的媒介政策变革带来巨大的进步。
4结论
总而言之,新媒介技术下的电视传播将具有更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新媒介技术的产品将为电视节目提供良好的展示、保存和分享的平台,在不断提高电视节目的观赏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同时,将收获来自大众更多的手口相传。新媒介技术下的电视传播将以其更加灵活的播出方式,为大众带来更多优质的媒体节目。另外,新媒介技术下的媒介政策变革需要综合考虑政府的适当干预、公众的评价反馈以及媒介的融合趋势,用媒介政策的变革来激发新媒介技术环境下媒体工作者的创新激情,并为大众创造出更多优质的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赵瑜.从数字电视到互联网电视:媒介政策范式及其转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8.
[2]杨秀双.电视新闻的叙述话语研究.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3]朱海洋.新媒介下的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模式创新感,传播与版权,2014(2).
媒介变革论文 篇2
论文摘要:媒介融合对传播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面貌和运作方式,也使广告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的变革,了解广告传播的新规律、新特点,以使广告活动更好地应对媒介融合的新环境。
论文关键词:媒介融合 广告传播 传播方式
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又称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媒介融合”概念是舶来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蔡雯发表《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一文,首次向国内介绍了“媒介融合”。之后,国内学术界开始讨论关于“媒介融合”的理论界定,近几年的研究,绝大多数从新闻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分析国内媒介融合的现状和前景,从宏观层面上探讨媒介融合带来的传媒产业的影响,微观层面上则关注媒介融合对新闻业务变革引发的变化。实际上,媒介融合对社会结构和传播方式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面貌和运作方式,也打破了中国广告业的生态,使广告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分析媒介融合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变革,探索广告传播的新规律、新特点,在广告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综合此前学者对媒介融合的认识,媒介融合大致包含三层含义:一指媒介功能的多样化,即各种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指单一媒体融合了多种媒体的功能,强调单一媒体对不同传播手段的整合;二指不同媒体之间的联盟与共融,即传媒业内部不同媒介间的联合,主要指不同媒介之间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强调信息内容针对不同载体的整合传播;三指传媒产业与通信产业等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指大传媒产业的形成,强调媒介产业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笔者认为,未来的媒介融合,是以数字和网络为基本平台、多种媒介形式为终端的媒介形态。数字和网络是信息传输的基本载体,电脑、手机、电视等成为信息输人和输出的设备。媒介融合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即时、移动、交互”,使大众可随时、随地地传受任何信息,信息传播方式随之发生变革,传统的广告传播思维也需要大的突破。
从针对不同受众群的传播到针对某一受众群的传播
传统媒介受到传播技术的限制,信息传播的时空性有较大局限。例如,电视媒介由于收视终端的限制,受众一般只能在固定场所主要是家里进行收看。受众的信息接收就要受到生活、工作的时间规律的影响,对传统媒介来说,也就无法一天24小时对同一受众群体进行信息传播,造成了传统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必须对传播时间段进行划分,根据不同时间段能接触到媒介的受众进行信息内容定位。以中央电视台一套3月2日的节目编排为例,早上8:35安排了针对老年观众的《夕阳红:老年人家园》,下午4:58编排了针对家庭妇女的《天天饮食》,从17:43到19:00,是针对少儿观众的《动画城》和《智慧树》,而针对中青年上班族的节目则集中在晚上,也就是所谓的“黄金时段”。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首先把传播时段进行划分,再找出每一时段主要的受众群体,根据其需要制作、播放信息内容。这种情况下,媒介可能只需要关注非主流受众在非黄金时间的信息需求和主流受众在黄金时间的信息需求,媒介以受众为中心,是以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受众群体为中心,也就是媒介要面对不同时间段所对应的不同受众群体进行内容制作和营销。
而随着无线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单一媒介融合了多种媒介的功能,如手机融合了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功能,网络受众的媒介可得到性大大加强,受众全天24小时暴露在媒介中,随时随地都可接收、阅读和上传信息。这时,媒介传播要考虑的就是怎样针对受众不同时间段的信息需求来传播信息了。对于融合多种传播手段的媒介来说,就是针对受众在不同时间段传播信息,信息的传播手段则根据信息的内容灵活选择,可能有时候是手机报,有时候是手机电视,有时候是短信。对于整合了不同媒介形式的传媒集团来说,则是如何针对类别受众根据不同时段进行不同媒介的信息传播。此时,媒介面对的就是类别受众群体的全时间段。媒介以受众为中心,就是选择某一类或某几类受众为服务重点,分析具体目标受众群在不同时间段的信息需求和媒体接触习惯,打造适合他们的信息内容,并选择不同的媒介进行传播。
这种变化对于广告传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媒介组织来说,其广告传播的对象不再是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受众群体,而是精准的某一类别受众群体。这对要求媒介组织对于受众有更深人更全面的了解,要深人到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形影相随。对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媒介投放不再是在众多的媒介中选择目标受众可能接触的时段或版面,而是选择与自己的品牌形象相符合、目标受众相吻合的媒介、覆盖目标消费群体的生活时空。同时,在信息全天候围绕受众轰炸的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针对受众搜索的反应能力更加重要。广告主与媒介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分众传媒致力打造的“中国生活圈媒体群”,就是融合媒介针对特定受众群体进行全时空传播的典型案例。
从渐进式传播到整合传播
对传统媒介来说,由于其传播手段都是单一的,不管是印刷媒介还是电子媒介,其信息传播从时间顺序来看,都是线性的,即媒介如果要对某一信息进行多次传播,只能在不同时间段上进行渐进式的深人传播。传统媒介组织对信息内容特别是新闻传播的思维方式不外乎随着新闻事件的发生做跟进式报道和进一步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两种。但对融合媒介来说,除了传统媒介的纵向传播思路外,因为对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思考重点转向如何对同一个信息素材针对不同载体形式进行加工处理,再选择适当的媒介组合进行发布,也就是同一信息在不同媒体形式或媒介间的整合传播,实现最终信息产品的差异化和最优化。如果说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线性的、平面式的,那么融合媒介的传播方式就是立体式的。
媒介融合对媒介组织在新闻信息处理上的要求同样体现在广告传播上。媒介组织不再只是单纯地销售媒介的“留白”时间或版面,媒介组织销售的是其目标受众的生活时空,或者说“生活场”(“场”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外界环境,“生活场”所指的是与个体行为活动相关的各种人、事、物)。广告传播的效果不再只是依靠媒介或内容产品的收视率或发行量,更多的是媒介的整合信息传播能力。“一个媒介所赖以赢得竞争、赢得对手的主要因素,决不只是靠具有原创性的独家新闻,而是靠独家的、具有原创性的信息加工标准、加工方式、信息处理手段及信息表现方式。’,峻对于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多媒体的媒体形态为产品及品牌的营销打造了全新的3600的体验环境,广告创意不再仅仅是创造广告,更应该是创造品牌的体验。 从信息的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以媒介组织为主导的单向传播,虽然受众通过来信、电话和短信等方式可以进行信息的反馈,但这种参与的力量是十分弱小的。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传播的能力,他们不但可以通过手机短信评论节目、投票、参与节目和点播节目等,还可以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等发布新闻,表达观点。“草根记者”的新闻报道、DV、彩信图片上报纸、上电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单方面的填鸭式的传播向双向互动交流的传受合一转变,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动权日益上升,受众成为播众。
媒介融合带来的双向传播对广告传播最大的影响就是互动与内容共创。互动性对广告效果的提升作用已无须赘述,媒介融合为传受双方的互动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和表达方式。但多样化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手段给受众带来的显然并不只是与传播主体的即时交流,受众在广告传播中不再只是被动的客体,其不但与传播者的地位日趋平等甚至能反客为主,成为传播中的主导者。技术的进步打破了媒介组织对于传播渠道的垄断,来自公众的创造力喷薄而出。受众直接参与到信息内容的创意和制作中,进行内容共创,将成为丰富广告创意、提升广告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百事可乐举办了“百事我创巨星广告你做主”活动,面向消费者征集广告剧本,再在网上进行评选,活动共收到近9000个剧本。之后,百事可乐又策划了“百事我创Flash动画征集大赛”,根据“巨星广告你做主”的优秀创意,面向Flash爱好者群体征集Flash动画广告片,大赛提供巧个“百事我创”活动中的优秀剧本,参赛选手可以根据剧本制作30-60秒的Flash广告片,主题人物以周杰伦为主,参赛选手也可以自由发挥创意,自由创作。,百事可乐再次策划了“百事我创我要上罐”活动,在全国消费者中遴选21位上罐英雄,打造中国消费者肖像罐,创造了206596081次网页点击率、143987068投票人数、25690003人参与活动、7525488个讨论留言帖、上传相片2465159张的惊人的参与记录。这几个活动中,百事可乐都充分利用了多种媒介形式,调动消费者参与广告甚至是产品包装的内容共创,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关注度,加强了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更使消费者获得了深刻的品牌体验,获得了远胜于硬性广告投放的传播效果。
从单一的“信息条”传播到综合的“信息包”传播
在泛媒体的大背景下,传播活动空前活跃,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海量信息在丰富人们信息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的烦恼,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阅读有效信息,成为受众对信息传播的新要求。传统媒介在信息内容方面更重视“时效性”与“独家性”,在媒介融合时代,人们对专业媒介组织筛选、整合信息的更多依赖决定了媒介的信息产品应该完成从“信息条”到“信息包”的转变,受众需要的不只是一“条”信息,而是与某一人物或事件相关的一“包”信息(之所以称为一“包”而不是一“组”,是因为“组”只是“条”的累加)。信息传播内容从分散到整合,对媒介组织的信息整理、加工能力(或者说打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介的融合为受众带来了丰富的信息供给,也使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可以得到更多的指导与意见: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阅读广告、访问企业站点等;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友情链接或搜索引擎访问竞争者的网站,将他们产品的相关信息、产品网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商品;消费者之间可以通过网上的虚拟社区,交流消费经验,传递信息。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媒介提供广告主单方面的信息宣传。对媒介组织来说,通过打包分类消费信息聚集消费者人气、积累消费者信任度,可以创造更高的广告传播价值。对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广告传播的内容主体也不再是单一的广告作品,而应该是一个经过整合的信息包,可以提供给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的相关资料,包括产品信息、使用知识、用户评价甚至试用体验等。相对应的,广告传播的效果评测也将从单一广告信息传播的效果评测转向整合信息传播的总体效果评测。
媒介变革论文 篇3
M iranda Tan在公关传播行业拥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说话温柔,笑起来眼睛弯弯的,能带动听众的情绪。她站在上海科技大学的讲台上,向台下坐着的百余位投资人、评审和媒体展示着她和合伙人创立的“Robin8”——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社会化营销和内容营销平台。它就像一个集结了博客主和社交意见领袖的Airbnb,当营销人的活动中需要意见领袖时,平台就会用强大的数据和算法,帮他们找到相对应的合适的人、自动推送品牌内容。
6月初,在上海科技大学举行的“2015年Demo Day(展示日)”上,10支创业团队先后亮相,“Robin8”是其中之一。今年的展示日由中国加速(Chinaccelerator)联手浩腾创新基金(OIF)共同主办。
三个月前,这10支队伍加入了位于大连的中国加速孵化器,接受专业导师的辅导。辅导期结束后的Demo Day上,创业团队将向投资人展示自己的项目。中国加速是以导师为驱动提供种子基金的加速项目,它为入选的创业团队提供种子基金和免费的办工场所,并获得一定的股权回报。
与以往的项目展示日有所不同,今年的专家评审中有来自Visa、麦当劳、索尼等品牌企业的市场营销人,还有来自主办方宏盟媒体集团(OMG)和浩腾媒体(OMD)媒介代理机构的高管,他们依照商业模式可操作性、科技优势,团队架构等标准,从10个项目中选出3个。最终,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社会化营销和内容营销平台“Robin8”,为实体零售提供客户沟通管理工具以及大数据分析的“小店宝(Shopal)”,以及致力连接NGO和社会大众的公益服务平台“我要给力(GeiLi Giving)”胜出,分别获得了由浩腾媒体和中国加速提供的各30万初创资金。
评审之一的Soon Sze Meng,现任Visa市场副总裁,这是他第一次去到Demo Day这样的活动现场。当记者问及参加的原因时,“快速且日益变化的营销环境要求营销人员要不断学习、创新以及不断提升对行业的了解和认知。像初创公司一样思考和创新,探索和洞察最新的营销趋势和营销创新,”他说道。
客户需求在变,媒介代理也在变
在不久前落幕的CES Asia(亚洲消费电子展)上,出现了浩腾媒体这样媒介代理公司的展位,他们向那些对新技术着迷的品牌和消费者介绍着自己新的广告产品和研究。
在漫长的电视媒体和纸质媒体鼎盛时期,媒介代理公司所做的事,大多集中在为广告主购买媒体广告位这一领域。可是如今,据被称为“互联网女皇”的Mary Meeker发布的《2015 年互联网趋势报告》显示,互联网用户的渗透率已经从 1995 年的 0.6%(约3500 万人)发展到了2014年的 39%(约28 亿),其中,中国占比23%。数字化已经成为了全球共识,消费者在数字与模拟或者固定与移动之间不再有明确的区分。这不仅是媒介的转移,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变化。
随着数字媒介对消费者习惯的改变,营销广告行业的传统模式受到了影响,媒介代理公司也不例外,原来的工作显然也不能满足广告主的需求了。
媒介公司单纯地买卖广告位的日子,越来越远了。转型正在全球发生,特别是中国。客户在购买媒体时也想知道他们究竟购买了什么、效果如何,他们期望的是,让你成为他们的生意伙伴,需要你提供策略、优化方案和不同的思考,要解决市场问题。
据介绍,浩腾创新基金(OIF)2015是中国首个数字营销创新创业基金,旨在将最前沿的科技创新带给品牌营销,助力其在日新月异的市场和媒介环境中与消费者紧密沟通。自启动以来,OIF为选手们创造了展示自己的舞台。科创团队在亚洲消费电子展进行了专场的创业巡讲,以颠覆者的姿态与众多数字营销的专家探讨科技驱动营销的未来。同时,线上投票平台的开通,也让他们获得了更多来自公众的关注,而赢得最多投票的团队也获得了由OIF颁出的“最受欢迎科创团队”奖项。
浩腾媒体首席执行官汪慧玲对《成功营销》表示:“科技的发展已经突破了以往我们所依赖的广告模式。通过科技手段,品牌可以前所未有的与目标消费群体展开紧密互动。OIF的创立就是为了挖掘出那些真正颠覆传统、大胆创新的营销传播构想,带领我们的客户始终处于创新前沿。”
从初期介入,提高投资回报率
对于赢得OIF的科创团队来说,浩腾媒体除了给予资金支持之外,也会培养和指导科创公司的成长与发展。
这是否意味媒介代理公司要转型做投资人?
对此,汪慧玲坚持“能够客户带来什么价值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这也是代理公司存在的根本价值。
与中国加速所投资的一家媒介平台的对话中,浩腾媒体发现了一个可以介绍给自己客户的合作机会。这个平台的用户非常符合该品牌目标消费者的调性,通过很少的营销预算投入,合作既增加了品牌的消费者黏性,又为该平台带来了很多新的用户,汪慧玲表示:“这才是双赢的策略。今年,双方愿意在原来的合作基础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市场营销人员需要不断地了解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对如何进入并适合市场的创新,是重中之重,”Soon Sze Meng补充说道:“基于目前影响消费者的多维渠道以及快速增长的内容,营销人员需要确保最准确的内容,以最高效的方式,针对正确的消费者传播。”
帮助品牌找到那些创新的媒介平台、而不仅仅是购买广告位,这就是代理公司能够创造的附加价值。“我们期待OIF能够挖掘出那些真正颠覆传统、大胆创新的营销传播方式或科技应用,为品牌客户创造更大的营销传播价值及业务增长,”汪慧玲说道。也许,下一个阿里巴巴、Facebook以及谷歌有可能在这些创客之中诞生,品牌早介入,投资回报率就越高。
媒介融合下传媒监管模式的变革 篇4
关键词:媒介融合,监管模式,变革
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 广播电视、电信和互联网的行业藩篱日益被打破, 以往以媒介类别划分的分业经营模式正在逐渐向以功能划分的混业经营格局转变。传媒经营格局的变化必将引起传媒监管的连动效应, 促进各国进行传媒监管模式的变革。
模式变革
从分业监管到统一监管。20世纪末期开始, 随着电信技术、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并日益相互渗透, 三网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为了应对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 世界各国纷纷从监管政策和管理体制上进行调整, 成立融合性质的统一监管机构, 以打破长期以来传媒分业监管的格局。1934年美国《电信法案》确立联邦通讯委员会对广播电视和电信实行监管;1996年议会通过的《电信法案》规定联邦通讯委员会开始对广播电视、电信和互联网实行统一监管。2003年英国通过《传播法案》, 由新成立的统一监管机构传播通讯办公室取代以前的电信管理局、无线电通信管理局、独立电视委员会、无线电管理局、播放标准委员会5个部门。2005年澳大利亚成立通讯媒体管理局, 替代原来的澳洲广播事务管理局和澳洲通讯事物管理局, 开始对广播、电视和通讯实行统一监管。2008年韩国通过相关法律, 组建广播通讯委员会, 取代原来的信息通讯部和广播委员会, 统一监管广播、电视和电信业务。
从机构监管到功能监管。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 传统媒介之间的界线和功能不再。这就要求传媒监管模式从以媒介机构性质划分的机构监管逐渐向以媒介业务划分的功能监管转变。功能监管保证不同媒介在执行相同或者类似的业务活动时受到同一监管者的监管。功能监管根据媒介机构所提供服务的功能将其行为分成不同的类型, 传媒监管机构的监管权力在业务性质的基础上划分, 而不是在从事业务活动的媒介机构性质基础上划分。英国原来实行的是按照不同的监管机构分别监管不同传媒机构的监管模式, 分别设立电信管理局、无线电通信管理局、独立电视委员会、无线电管理局和播放标准委员会。2003年统一监管机构以后, 传播通讯办公室下设内容标准、技术频谱、战略发展、组织计划、频谱政策、竞争市场六大部门;2005年澳大利亚成立通讯媒体管理局后, 下设数字传输、通讯设施、数字经济、内容消费、服务协调和法律服务六大部门。这些监管机构按照媒介功能设立每一个部门分别监管不同媒介业务。
以上监管模式的变革并不是两条平行直线、各自独立进行的, 它们是相互交叉的。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是从监管的形式来划分, 而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则是按照被监管对象来划分。分业监管中也包含着机构监管, 甚至很多时候就是机构监管;统一监管中包含着功能监管。英国的传播通讯办公室和澳大利亚通讯媒体管理局采用的是统一监管下的功能监管模式。这种模式可称为完全统一监管模式。当然统一监管模式下也有的包含着分业监管和机构监管。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虽然对广播电视、电信和互联网实行统一监管, 但下面分设大众媒体、公众电信、无线通讯、有线服务等局。这种监管模式则有分业监管的痕迹, 是在机构监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监管又叫做统一监管下的伞状监管模式, 它可被视为一种不完全统一监管模式。
模式比较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传媒监管有着不同的内涵。传媒监管必须依靠一定的监管模式加以实现。一个国家到底采用何种模式是与其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 更与其所采用的媒介经营格局紧密相关。
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分业监管指由不同的传媒监管机构对不同的传媒机构和不同的传媒市场进行监管, 监管机构在各自权属的范围内执行监督权力。这种监管模式适用于分业经营的模式。我国目前采取的是一种典型的分业监管模式。统一监管则是一家监管机构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传媒机构或者传媒市场进行综合监管。目前, 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 包括中国的台湾地区实行的是统一监管模式。
分业监管的优点在于:一是监管目标明确, 依据不同媒介类别进行差异化监管, 从而提高监管效力;二是监管专业化, 每个监管机构只负责同类别媒介的监管事务, 有利于细分各项监管工作, 力度较大;三是能避免监管冲突内部化, 不同类别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媒介特性, 业务活动具有明显差别, 其监管目标和监管手段应有不同, 如果制定统一的监管目标, 则容易导致监管冲突内部化。但这种监管模式也有其缺点:一是各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协调, 容易出现监管缺位与监管重叠;二是监管机构庞大, 浪费人力、物力。三是由于各监管机构实行垂直管理, 条块分割, 加之监管目标不完全一样, 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不同的媒介业务主体在业务交叉中容易钻分业监管的空子, 导致监管疏漏。
统一监管的优势在于:一是所有类别的媒介在一个监管机构的监管之下能够有效避免监管真空与监管重复;二是能节约成本, 获取规模经济效应;三是监管弹性强, 能迅速适应传播科技不断发展的要求, 降低不适宜的制度安排对传媒创新形成的阻碍。同样, 统一监管模式也有其弊端:一是缺乏竞争, 容易导致官僚主义;二是对类别媒介监管的专业分工还将继续存在。监管部门之间仍可能产生信息的交流与协调合作的问题。加拿大实行的统一监管下的伞状监管模式, 在广播电视电信委员会这一统一监管机构里, 监管内部组织架构仍然是按照不同的传媒产业划分。广播部对广播电视业进行监管, 电信部对电信业进行监管。美国的联邦通讯委员会也是如此。尽管这些部门同属同一监管机构, 但在日常运作中, 这些部门之间仍需要沟通与合作, 如果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监管有效性将大打折扣。
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机构监管指按照媒介类别设立监管机构。不同的监管机构各自监管不同媒介, 某一类别的监管机构无权监管其他类别的媒介, 这种监管模式适用于分业经营的模式。功能监管理论源自美国的金融监管实践。美国前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认为, 功能监管是指:“一个监管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一种特定的金融功能由同一监管者进行监管, 无论这种业务活动由哪一个金融机构经营。” (1) 套用罗伯特·鲁宾的观点, 传媒功能监管模式就是按照相同的传媒业务功能, 比如媒介内容、传播技术、基础设施等统一由某一特定的传媒监管机构或者部门进行监管。从目前的趋势看, 功能监管模式与机构监管模式相比, 更能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
机构监管的优点在于专业性强。它根据不同类别的媒介设立不同的监管机构, 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作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分业经营正是机构监管的核心基础。所以, 机构监管模式基本上是与分业监管模式联系在一起的。媒介融合之前, 传统媒介之间的界线与功能越泾渭分明, 机构监管模式就越能有效划分各业别的监管机构的管辖范围。但机构监管模式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 传统媒介之间的界线与功能不再存在, 这种监管模式就会越来越失去效用。如果按照媒介类别实施机构监管, 那么往往会形成监管真空。而且同一传媒机构由多个监管机构同时监管, 由于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与协作, 从而会造成监管交错与重叠。
功能监管的优点在于:一是按照媒介内容、技术或设施所实现的基本功能, 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相应的传媒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 从而能有效解决媒介融合下传媒创新的监管归属问题, 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二是它针对媒介融合下传媒业务交叉现象层出不穷的趋势, 强调要实施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区、跨级别的监管, 主张设立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对传媒业实施整体监管;三是按照媒介内容或者媒介设施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据此设计的监管体制和监管规则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 能够更好地适应传媒业在未来的融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鉴于功能监管模式的诸多优点, 2001年日本把原来的总务厅、邮政省和自治省合并为总务省。总务省下设十几个局, 其中信息通信政策局负责制定传媒政策, 综合通信基础局负责设施及业务管理。英国传播通讯办公室和澳大利亚通讯媒体管理局的组织架构也是按照功能监管的模式设计下属部门。任何一种监管制度都有其局限性, 功能监管也不例外:不能完全解决媒介融合下的监管难题。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 很多广播电视、电信和互联网的功能相互融合, 彼此间功能上的区别变得模糊, 又或者媒介内容、传播渠道和信息技术之间的界线很难区分。这种情况下, 以功能来划分监管者的权限就很难界定。而且, 在功能监管模式下, 监管机构功能的过度拆分, 兼营多种媒介业务的传媒机构会同时受到数个按功能划分的监管部门的监管。
未来变革
上述四种监管模式均有利弊, 并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最优模式。社会语境和时代背景是真正理解一种监管模式是否优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分业监管和机构监管模式在媒介融合之前具有其他模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 传统媒介之间的界限与功能日益模糊, 新的媒体与服务层出不穷, 这时分业监管和机构监管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而统一监管和功能监管模式则充分体现出制度安排的优越性。
每一种监管模式的最初出现并不是从一组理论原则中推论出来的, 而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监管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发展修订, 最后推到人们面前。所以很难说某一种新的传媒监管模式的出现最终是一个完美的、普天之下可以共用的治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 变革不是单纯为了寻求一种一劳永逸的模式。更确切地说, “每一种改革方案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而这些新的问题又会引发一场新的改革” (2) 。统一监管和功能监管模式与分业监管和机构监管模式相比, 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显示出其巨大的监管效力, 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一个能够与时俱进的、普世的终极模式。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在其未来21世纪的规划蓝图中就指出, 鉴于目前传播科技的发展状况, 原来以产业类别为主进行的组织架构将不适应媒介融合的态势, 将考虑裁减包括有线电视服务局、大众媒体局、公众电信局以及无线通讯局等部门, 而从功能层面就各局和办公室进行整合重构。 (3)
毋庸置疑, 未来传媒监管模式的变革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随着传播科技的持续发展, 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介入到这一改革浪潮中去。而且目前已经着手进行监管模式变革的国家也将随着媒介生态的变化, 持续深化改革, 不断探寻更适合媒介生态变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传媒监管模式。未来传媒监管模式的变革, 不论处于何种社会语境下, 以下几个方面均需仔细考量:首先, 一个好的传媒监管模式应该确保监管目标明确、运作独立、分工明确、能覆盖所有传媒机构和功能领域, 有效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其次, 监管模式的选择必须考虑民族性特征、媒介性质以及本国传媒发展状况;再次, 制度安排要有弹性, 能为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变化预留适时调整和变革的空间;最后, 从理论上讲, 任何一种监管模式的监管效力都有其重要意义, 但也只是提供一种制度环境, 真正有效的监管还依赖于实际操作。所以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审慎推进, 避免对传媒产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为衡阳师范学院基金项目“媒介融合与传媒规制变革研究 (09A06) ”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景学成、李德、王素珍、陈颖玫:《金融监管框架与金融监管体制发展趋势》, 《武汉金融》, 2003 (3) 。
[2]盖伊·彼得斯著, 吴爱国、夏宏图译:《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中文版序言) 。
媒介变革论文 篇5
摘 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交互信息艺术的传播形式也随之增加。目前,交互信息艺术中的动画艺术在人物外形设置、动画背景构建及动画情节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传统的二维动画转变为三维动画,从而满足受众的需求。
关键词:信息媒介;公共艺术;传播变革;新媒体;动画艺术
[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资助项目:信息交互设计中的动画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5C019]
在当今高科技新媒体的驱动下,动画艺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门新兴的行业。目前,我国的动画艺术正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动画创作人员更加注重动画内容的原创。因此,我国动画影视行业涌出很多优秀的作品[1]。现代动画艺术结合新媒体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为观众带来直观的视觉震撼。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动画艺术的创新发展和传播变革已经成为该领域的重要任务。
一、新媒体背景下的动画艺术
为了与快速发展的新媒体相适应,动画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与传统传媒方式相比,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速度广、有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作为传播基础。常见的新媒体背景下的动画艺术传播方式有计算机网络、数字电视、电子图书等,越来越多的数码电子设备为动画艺术的传播提供了多种途径。
动画创作不仅局限于纸上或者电视上,在网络、手机等新载体上也广泛流传。动画创作与新媒体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动画艺术,满足了现代人们的需求,让人放松了身心,寻找到了工作外的乐趣。虽然新媒体下背景下的动画艺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但是,在动画创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不断地调整与改进。
二、我国动画艺术传播现状
中国动画艺术出现在荧幕上以来,受到了来自国外动漫的影响,动画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2]。
(一)早期的中国动画
中国第一部动画片是由万氏兄弟在1926年克服万难研制出来的《大闹画室》,是我国美术片的开始。该部影片讲述了一个画家在画室进行作画,突然从画板上跳下一个淘气的小纸人,在画室里进行了一通大闹。1935年,万氏兄弟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40年,他们又推出了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随后,还有著名的《大闹天宫》等多部优秀动画作品。
通过对我国早期动画片进行分析,首先从题材方面来说,大多取材于我国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大多带有优良的传统理念。从人物、背景设置来讲,我国的早期动画片都带有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多以剪纸、水墨、木偶、戏曲为参考。我国早期的动画片大多具有早教意义,主要观看群体大多为儿童。
(二)动画发展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电视在中国众多家庭之中开始普及。电视机的普及为我国的动画片行业拓展了一片新天地。随着人们思想理念的不断进步,1990年代之后我国迎来了一个大开放的时代,以日本为首的漫画出现在我国的动画市场,与我国的传统动画展开了竞争[3]。这个时期的动画艺术,无论是情节内容还是人物画风,都比我国早期动画艺术更加全面。
(三)新时期的动画
因我国的动画艺术长久没有创新,关注人群小,在21世纪初,我国颁布条令,促进动画的改革创新。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原创动画快速发展,动画形式多样,但是动画内容依然以儿童为主,在成年人群体中并没有太多关注。
三、动画艺术的传播变革
(一)传播方式的增多
动画艺术的传播需要传播载体,随着我国高新电子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新兴传播平台越来越多,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电子设备都可以进行动画传播,为动画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便利。由调查可知,目前我国主要的动画艺术传播载体为网络和手机。以这两种主要传播载体为例,动画艺术通过视觉、听觉为主进行创新,动画艺术内容更加趋向全民化,不再仅限于幼教动画,这种改变满足了大众的喜好,为大众带来更多的视听享受。
(二)传播范围的扩大
随着移动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动画艺术的传播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以前只可以在电视上看到的动画片,现在只要通过网络,在计算机、手机、移动播放设备上都可以看到。以前想要观看动画片必须使用电视,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在闲暇时候随时随刻进行观看。有些娱乐平台还推出评论、离线下载的功能,不仅扩大了动画的传播范围也增加了观众与动画创作者的交流,有助于动画创作者对于动画不足的改进,促进动画艺术的不断发展。
(三)传播的特性
传统动画传播模式因传播载体单一,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为单向传播,无法获得观众对于动画艺术的反馈。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播载体多种多样,再加上互联网的便利性,动画传播具有了分众化与交互化的功能。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动画传播单向传播的方式,使观众在进行观看时可以自主选择观看内容。因互联网的普及,观众在视频观看平台观看时,还可以发布对于作品的评价,尤其是目前新兴起的弹幕评论方式,即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实时以字幕形式显示评论,这种方式更是加强了动画创作者与观众的交流[4];另一方面,观众不仅可以作为观众,也可以作为传播者,进行视频上传。在用户使用互联网时,网站平台根据用户的登录信息以及用户经常观看的视频进行记录,将这些记录分类存储在网站或者平台的数据库之中,在用户再次访问网站或者平台时,数据库会自动对用户信息进行识别,并按照存储的记录为用户进行推荐。这种方式传播方式不仅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同时也为作品进行了传播推广。
四、新媒体背景下动画艺术创作的现状
在进行动画创作的过程中,华丽的人设与场景是无法真正满足观众的,一部优秀的动画需要丰富的内容以及深刻的含义,在进行动画人物设置时也需要独特的人物性格,新媒体背景下的动画艺术也在不断创新中。
(一)表现方式的特殊性
动画在进行创作时,创作者应以观众的角度进行动画选材,选择观众爱看的、想看的,这是动画创作的第一步。为确保动画能将素材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就要特别关注表现形式,创作者应深入探讨动画想要表达的内容情感,根据内容情感进行深入表现。当构思完成后,创作者将利用丰富的剧情、独特的色彩、奇妙的构图等方式,进一步的满足观众的口味。为使动画在放映时使观众犹如置身其中,还可以采用多种镜头切换、三维表现方式以及定格动画等多种方式[5]。
(二)动画风格的创新
不同国家的动画都有着不同的动画风格,如:美国的漫威、日本的柯南系列等。在不同国家中不仅动画风格不同,其表现手法也不同,一些国家的动画擅长表达细腻感情,有的国家则擅长表达抽象美感。众多不同造就了动画艺术的丰富多彩。中国动画应在新媒体背景下,集百家之所长,结合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创造出新的动画风格。在动画内容创作方面,为使动画故事内容饱满生动,应注意故事情节的设置,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将内容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动画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表达形式,将绘画、音乐等多种因素融为一体,利用不同的镜头以及表现手法进行创作。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动画艺术也应不断发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满足观众的需要,使动画艺术长存于时代的发展过程中。
五、新媒体背景下动画艺术的前景展望
中国动画网站从创建至今已初具规模,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内容抄袭、资源过老、互动方式少、信息技术落后等。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对于动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动画网站以及动画平台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动画艺术的核心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更加关注原创作品。近年来,动画产业形势越来越好,吸引了众多技术人士以及资金支持,网络原创动画也凭借着自身的内容新颖、表现形式独特、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在动画产业占据了一席之地,如:《功夫兔系列动画——菜包狗大反击》、《怪哉》、《地藏菩萨本愿经》,这些优秀的原创动画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还要加大政府对于原创动画的扶持力度,推进我国原创动画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动画艺术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我国动画艺术的不断创新发展。
新媒体的不断进步为我国动画艺术传播提供了多种渠道,增强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影响力,使我国的动画艺术发展为新兴产业,为观众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六、结语
新媒体背景下的动画艺术不仅是关注动画本身的价值,同时还关注着动画产业的长远发展。将高新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激起新的火花,点燃观众的激情,使观众体会到动画艺术的魅力。当观众观看动画时,不仅享受到了震撼的视听盛宴,还通过动画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丰富了观众的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1]杜一茹.基于新媒体下动画艺术短片创意及传播[J].艺术科技,2015,(09).
作者简介:
杨林,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动画系主任,副教授。
媒介变革论文 篇6
关键词:媒介融合趋势,新闻编辑业务,变革
新闻编辑是指参与事新闻传播业务人员, 主要以传播媒介为平台。近年来新闻编辑业务变化很大, 发展也很快, 这是媒介融合趋势下必然存在的结果。处于当前新形势背景之下, 广播、电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是无法让媒体的实际需要得到满足的,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逐步将媒介融合的巨大优势凸显了出来。所以, 需要积极探索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编辑业务的变革途径, 这对于加快新闻编辑业务的发展意义重大。
1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编辑业务发展现状
新闻媒体报道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 整体上表现为较为稳定的局面。但是在媒介的进一步融合下, 以及不断涌现出来的先进科学技术, 传统新闻编辑是很难进行有效应用的, 这导致传统新闻编辑业务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逐步显露出来。只有在媒介融合的有效引领下, 才能促进新闻编辑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方面, 媒介融合将项目报告的重要程度为依据, 以临时组织结构的方式, 做好新闻信息的编辑与报道工作。并且对于临时形成新闻媒体, 通常不会对现有媒介组织结构带来根本性影响;另一方面, 新闻编辑工作人员能够从实际编辑业务具体需求出发, 充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 提高对多媒体资源的利用率, 以此实现新闻媒体质量的提升。
2 新闻编辑业务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价值
2.1 数据整合, 全景式报道
若媒介的基础平台是网络, 这会对新闻编辑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网络中有着庞大的信息量, 所以相比于传统媒介编辑工作, 网络编辑能够将全面汇总大量的内容, 目前已经频繁出现在各大商业门户网站中[1]。然而, 由于网络资源十分庞大, 这也体现了网络不足之处, 目前各类信息、渠道、载体均已过剩, 并且很难有效掌握好大众的时间, 吸引其注意力, 若网络编辑无法将新闻信息进行合理整合, 除了会降低竞争力以外, 还容易埋没很多重要、有价值的信息。所以, 网络编辑应该将新闻信息整合列为首要工作, 重新组织并包装信息内容, 让编辑工作的价值得以体现。此外, 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新闻报道更加全景化, 能够将事件的背景、发展、细节、相关信息、咨询方式、各方评价等包括在内。
2.2 借助新技术, 展现媒体特色
随着网络的兴起与发展, 进一步促进了媒介融合, 这让新闻编辑工作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平台, 能够让传播的效果更加生动和直观。所以, 网络编辑要同传统编辑一样, 从编辑的主题出发, 有针对性的收集各种素材, 同时充分运用新的技术与手段, 让展示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提升[2]。比如, 目前国内很多网站在报道各类大型事件的过程中, 就广泛运用了3D技术, 并将大量游戏方面的元素融入其中, 让整个事件报道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更强。
3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编辑业务变革途径
3.1 编辑理念的变革
为满足媒介融合要求, 编辑理念要不断推陈出新, 加快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媒体的发展, 让新闻资源能够更好共享, 读者也可以享受到更多优质服务。同时对于编辑业务来说, 具备先进编辑理念尤为重要。首先, 要了解读者的具体需求, 始终保持先进编辑理念。读者为媒介融合中的重要内容, 与以往编辑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媒介融合需要工作人员多和读者交换想法, 更好融入到新闻传播之中[3];其次, 在进行信息传播时, 媒体要提高读者参与程度, 保证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得到及时反馈。媒体要从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 有针对性的制定改革措施。此外, 读者参与新闻传播的程度也很重要, 要保证读者可以在网络论坛上表达自身真实想法, 从而掌握读者对信息的需求, 这样有利于在编辑工作中按照读者需求进行合理调整;最后, 媒体在社会中承担着传播信息的责任, 必须及时更新编辑理念, 仔细辨别不同信息的内容, 通过分析将其中的关键信息提炼出来, 并在编辑过程中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从而将读者关注点吸引过来, 发挥新闻正确导向功能, 让媒体在社会中产生更大作用。
3.2 信息产品的变革
就目前形势来看, 网络、手机、电视、报纸等是新闻传播主要渠道, 读者能够在其中获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4]。这比传统新闻编辑优势更加明显, 通常表现在下面两点。
1) 信息产品的内容定位。传统新闻编辑的内容十分枯燥, 新闻形式也比较单一, 而在丰富编辑的形势之后, 信息产品要有更加全面、更加丰富的内容, 让读者能够接收到更丰富的新闻信息, 让不同读者对信息产品内容的差异需求得到满足。
2) 信息产品的形态定位。要不断增加信息产品形态种类, 引起读者的注意。并在开展编辑工作时, 以图片、视频等媒介的方式, 为读者传播最新、最准确的新闻信息。网络和手机等可以支持读者在线开展讨论, 展现了信息传播的引导作用。通过借助网络、电视等动态媒介, 让读者接受到更多新闻信息, 同时增强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信息。此外, 要重新定位信息产品的形态, 创造出更多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 确保新闻编辑可以让读者更方便的搜索浏览信息, 或进行下载, 让读者有更多的形式来了解新闻信息产品。
3.3 编辑人员角色的变革
新闻编辑人员通常都扮演着“把关人”的重要角色, 是信息的传播者。在媒介融合趋势下, 新闻编辑人员必须在以往编辑新闻内容的基础上, 朝着全方位为读者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方向发展。以整合媒介的措施, 工作人员者在传播新闻信息时, 需要更多的征询读者的创新性想法, 虚心与读者进行交流合作。而编辑人员也要正确认识到自身职责, 首先, 认真分析并筛选不同的信息, 将信息内容表达清楚, 要知道读者主要想得到什么信息, 为其提供的信息产品更加丰富, 真正掌握读者新闻的需求, 认真分析并提炼出读者最需要的信息编辑;其次, 新闻编辑人员也要真正的走向前台, 发挥出“公共新闻主持人”的作用, 要与广大读者进行日益频繁的交流, 主要征询读者的意见, 并将读者好的想法融入到编辑工作中;最后, 新闻编辑人员要不断学习, 提供自身专业素养, 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好媒介融合下的各个领域,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新闻编辑, 并不断提高新闻的质量。
4 结束语
总之, 新闻媒体报道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 整体上表现为较为稳定的局面。但是随着媒介的进一步融合, 以及不断涌现出来的先进科学技术, 传统新闻编辑是很难进行有效应用的, 这导致传统新闻编辑业务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逐步显露出来。所以, 要尽快对编辑理念、信息产品和编辑人员角色进行变革, 从而有力促进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编辑业务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黄云.刍议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新闻编辑的转型[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03) :27.
[2]胡旭阳.试论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的娱乐化倾向[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09) :158.
[3]娄元潮.探讨新闻编辑业务的变革与发展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08) :36.
媒介变革论文 篇7
1 媒介融合的背景及影响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很早便已提出,原意为各个媒介呈现出一种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媒介融合的假设首先是指电视媒体与传统报刊媒体融合在一起,随着计算机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也加入到媒介融合中。媒介融合预示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在媒介融合方面也有所触及,主要是报纸与网络、广播与电视、网络融合等,这种融合非常普遍,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媒介融合的发展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媒介融合模糊了传统媒介与受传者之间的界线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媒介融合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现代科技融入到各种媒介中,从数字技术的发展来看,数字技术打破了媒介的界限,使统一信息在多介质中传播,使传统单一的属性媒介,比如平面媒体、音频媒体、视频媒体等向视听多媒体转化。媒介现有的四大产业,包括电信、互联网、出版物及广播电视,各自拥有的独立信息传输平台也正在走向统一,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正在逐渐消失。
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传播主体带来了变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受众拥有了主动权,更在信息制作和传播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接收地位。因此,模糊了传统受众者的界限。与人们最有关联的便是普通群众能够在网络平台中发布“公民新闻”,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热潮,“公民新闻”的转变颠覆了传统媒体工作者独有的特权,这在突发事件中表现明显。记者身处突发事件一线,但由于网络的迅捷,公民将新闻第一时间发布,从而形成不小的影响。公民新闻的出现改变了专业记者的报道方式。
1.2“分众”时代媒介争夺用户
社会经济与潮流文化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社会阶层的分化,消费者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都不同,媒介消费由单一转为多元,所以传媒的受众也从大众时代转向分众时代。
媒介的传播基本免费,经营方式主要依靠广告,但用户所接触的媒介众多,内容为王才能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因此,媒介的经营开始重视对用户的争夺。
2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编辑业务的发展态势
目前,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例如,在2008年,我国佛山传媒便组织了一个跨媒体的采访团队,团队中包括网络媒体、电视媒体、报刊媒体等,集体赴美国进行有关美国总统大选的报道,通过各种媒介传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看到相关信息。而各种媒体中包含了新闻编辑、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等,表明新闻编辑的工作任务不是针对原有所属媒体而设立的,而是打破了媒体界限,向团队中所有媒体提供新闻素材[1]。
我国新闻传媒的组织结构还是基于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而衍生出来的,在单一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可以显现出稳定的性能。但是,面对媒介融合,这种组织结构将不利于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也不利于媒介中对新闻资源的整合。
3 新闻编辑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价值
在各种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以网络为基础平台,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在传统媒体中有了新的扩展方向,体现出新闻编辑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独特价值[2]。
3.1 数据整合、全景式报道
以网络为基础平台的媒介中,各类新闻编辑的工作有了新含义及更高要求。因为网络上的信息量十分庞大,所以网络编辑能够做到所有传统媒体编辑都难以做到的大量、全面的内容汇总,这在商业门户网站上已经频繁出现。但是,网络资源的庞大,也是网络的劣势,如今各种载体、渠道和信息都已经过剩,而大众的注意力与时间都比较难掌握,如果网络编辑不能很好的整合展示新闻和信息,那不仅失去竞争力,而且还可能将有价值、重要的信息埋没。可见,网络编辑的首要工作便是对新闻信息的整合。将信息内容重新组织、包装,体现编辑工作的价值,也可以使网络新闻报道相比传统媒体更全景化,包括事件的本身细节、背景、发展、相关信息、咨询知识及各方评价等[3]。
3.2 利用新技术表现媒体的独有特色
网络的发展带动了媒介的融合,也为新闻编辑的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能够取得更加直观、生动的传播效果。因此,网络编辑需要向传统编辑一样,根据编辑的主题进行素材收集,还需要运用新的手段创造出最新的展示形式,力争能够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例如,在一些网站中,能够看到由3D技术设计出来对各类大型事件的报道,并且还增添了一些游戏元素,增加了趣味性及互动性。
4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编辑业务的改革
4.1 编辑理念的改革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资源共享也对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编辑首先要将新闻扣合主题,以用户为中心,建立起一个编辑理念基点,因为媒体融合的过程也是媒体进化的过程,需要与观众的角色相比,用户的主动参与是传播的要素,新闻编辑与用户之间可以产生一种新的交集[4]。媒体在信息传播、交流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编辑需要做好互动访问,全力支持用户的意见,做到用户满意,未来甚至可以发展成可视化编辑模式。现代媒体的作用是社会的中介机构,而编辑的创新观念,是为了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将同样的新闻,通过过滤、提取、注解,加工成独特的新闻信息,能够吸引用户,也发挥了媒介的引导作用。
4.2 信息产品的改革
媒介的融合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全面的新闻信息,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吸引用户,编辑的工作便是为用户提供信息与服务。传统编辑的工作为:在产品定位方面,既需要提供全面的内容,还需要对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在产品形态方面,需要根据产品的形态进行不断的创新,最终的目的都是吸引用户[5]。将信息产品重新包装,新产品的形式不断出现,通过计算机的辅助,将新产品形态发展起来。
5总结
综上所述,媒介的融合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潮流,而新闻编辑也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逐渐体现了独有的作用。新闻编辑业务的转变成为了媒介发展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新闻编辑业务的改革不仅仅是媒体融合趋势下形成的现象,也是新闻编辑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使用的各种新闻媒介也逐渐增多,从最初的报纸新闻,扩展到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等。因此,新闻编辑的业务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多种媒介的融合下,新闻编辑工作有了多方面的分工及任务,本文针对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编辑业务的变革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编辑业务,新闻信息
参考文献
[1]蔡雯.创新、拓展与重构——新闻编辑业务改革三十年[J].国际新闻界,2008,5(10):12-16.
[2]李京.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西部高校全媒体人才培养初探[D].重庆大学,2012.
[3]孟子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育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2011,3(11):79-81,86.
[4]杨玲.媒介融合视阈下的出版企业动态能力构建与培育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媒介变革论文 篇8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编辑,业务,变革
把传播媒介作为平台而进行新闻传播的工作可以成为新闻编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闻编辑从之前传统的报纸编辑广阔发展为广播编辑、电视台编辑、网络编辑等众多媒介编辑,随着媒介的融合,不同的编辑工作也逐渐具有了共通性,其中包括新闻信息媒体设计、新闻策划报道、新闻信息整理、新闻成品完善等方面。新闻编辑业务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一直处于变革与发展中。
1 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与意义
媒介融合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的,原始意义是各个媒介表现出多种功能的一体化的趋势。而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更加注重强调的“媒介融合”是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与联盟。认为融合媒介是印刷的、视频的、音频的、数字互动性媒体合作之间的战略化、操作化、文化的联盟。最先出现的是传统报业媒体和电视媒体相融合。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科学科技的飞速进步,互联网新媒体也主动加入到媒介融合中。媒介融合标志着全媒体新时代即将来临。我国也有多方面的媒介融合,其中包括电视和广播的融合,网络和报刊的融合、全互联网的融合等,这种融合现象在新闻界是非常常见的,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生活与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1 媒介融合的技术
科学技术变革促进媒介融合。例如广播,在现代数字科技的介入影响下,由单向传输转化为交互传播,广播正由模拟转化成数字,由区域业务转化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业务。以前传统的单一化,例如单一视频媒体、音频媒体或二维平面的媒介终端转向视听多媒体全面终端发展。改变了以前只有单一化的服务网络,例如有线电视网或有线电话网可以承担不同程度上的其他网络任务的职责。而一直限定于特定业务下的媒介组织也逐渐开始在政策和技术的允可下试着发展自己的业务范围。“能不能实现”的问题被技术一个个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媒介产业组织的发展空间及市场机会也相应增长。
1.2 媒介融合的消费者
媒介消费者的要求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同时迎合转向选择,由单一转向多元。具化到媒体范围,不同的收入状况、教育文化水平以及适应力的区别造成消费者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我国新闻界学者黄升民教授提出社会阶层的碎片“使原先的社会阶层由社会观念传达到集体行动的逻辑发生了断层,社会观念的个性化和利益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传媒的大众时代正向分众时代方向发展。消费者所扮演的角色从受众转变为用户。在受众的媒介时代,媒介消费基本属于免费,传统的媒介传播只是以单向的点对面的方式传播,而且媒介传播的内容非常单一,容量很小,媒介经营者关注收听率、收视率或媒介覆盖率。而到了分众的媒介时代,媒介的消费者改变以往免费的形式,开始按照各自的需要交取一定的费用,借由运营商户和媒介传播平台、内容商或是其它组织机构,消费者能够实现充分互相交流,完成点对点的媒介传播。无可争议的是这些传播方式都需要有大量的内容作为支撑,媒介经营户已经开始重视争夺用户以及用户价值。
2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业务的变革
2.1 将数据进行整合,呈现出全景式报道
现代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媒介趋势对新闻编辑的工作做出了新定义,提出了新要求。由于互联网上的资源非常庞杂,只有网络编辑才能做到任何传统媒体编辑都难以完成的全面的、大量的内容整合,这是商业门户网站的常态。但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网络信息量太大,也成为互联网的一个缺陷。当前各种媒介、渠道和资源都已经达到饱和状态,而大众的时间较少难以把握,注意力极易分散,难以长时间关注,如果网络编辑不能高效地整理展示重点新闻和信息,造成的结果将会失去竞争力,并且还可能掩盖住重要的有价值的资讯信息。由此可见,网络编辑工作的重点就是对新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整理、加工。把信息的内容作翻新的规划、重塑,显现出新闻编辑工作的价值,同时也使互联网上新闻报道相较于传统的媒体报道具有更加全景化的呈现,一个完整的新闻报道要包含事件背景,事件的发展细节经过、与事件有关的信息以及各方面的评价等。
2.2 采用新科技表现媒介的价值
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引发了媒介的融合,同时也给新闻编辑的工作带来了新变革,新闻具有更加生动直观的传播效果。因此,网络编辑和传统编辑一样,要按照编辑的主题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同时还要采用一些新的科技手段营造出最新最适合的展示方式,争取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例如在当前在一些商户网站中,用户能看到是由3D技术设计出来的对各种国际或国内大型事件的报道,并且在一些轻松娱乐的新闻报道中,新闻编辑还加入一些游戏娱乐因素,增强趣味性、可读性及互动性。
参考文献
[1]曾姝.媒介融合趋势下的舆论形成机制研究[J].湘潮(下半月),2010,(8).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变革 篇9
1 媒介融合趋势下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信息开始实现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新闻写作已经从传统的新闻报告转变为新闻信息内容的供给。不同的媒介通过整体的方式实现新闻信息的采集和发布,促进新闻资源的整合,并使其成为一种常态。多种媒介的参与使得新闻传播中出现了一种“融合新闻”[1],也就是多样化的新闻,是以媒介融合作为前提和基础,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对新闻活动进行传播。“融合新闻”在拓宽新闻传播的途径时,也会对新闻写作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出一种新的写作模式和思路。新闻写作的形式不同,传递出的信息也存在差异,传播价值也是不一样的。通过“融合新闻”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能够促进资源的整合,也使传统的新闻写作实现变革。
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的传播途径有很多,公众可以挑选更多的新闻传播方式,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新闻方式和习惯。同时,新媒介能够提高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积极性和热情,公众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论坛等方式实现新闻信息的采集与传播,使媒介与公众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增加新闻报道的特色,呈现出新的新闻写作方式和方法,有助于新闻写作的变革和构建,满足媒介的发展需求。
当前,新闻写作也呈现出一种融合的态势,受众以及媒介通过科学信息技术等便捷的方式对新闻信息进行了解。通过不同的融合,新闻写作更具特色,并向受众展现出更多有特色的内容。受众能够在多种科学技术融合的形势下对新闻写作方法和形式加深认识。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写作的内涵以及外延实现良好的拓展,新闻写作已经不能满足拥有传统新闻写作技巧的记者,采编合一、全能型的记者使新闻写作实现了全新意义上的制作[2]。单纯新闻写作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实际需要,需要在硬件上保证多项技巧和设备的使用,软件上要实现新闻写作文体的变化,使新闻能够满足受众、媒介的需要。
2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写作变革
1)融合新闻写作思维。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情况,需要使用多种有效的传播方式,并集合成一定的竞争力,新闻写作思维也应朝着融合化的方向发展。新闻工作者要认识到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事业实现良好发展的要求,并进一步了解不同的传播媒介对于新闻传播的区别与联系,使新闻写作与新闻采编能够实现统一的发展,新闻写作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要使新闻写作真正发挥作用,需要从受众的角度对热点新闻进行分析,明确其发展趋势,保证新闻写作工作能够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利用完善的手段进行新闻写作,提高新闻写作的影响力,增强新闻写作的魅力。
2)准确定位新闻写作,满足时代需要。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产生是要通过新闻写作才能够得以实现,当前媒介形式逐渐多元化,各种技术形式也融入到新闻写作中,要对新闻写作进行准确的定位,主要是针对小众[3],使新闻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对象的需要,明确新闻写作的文体、方法、角度等。同时准确定位新闻生产过程中角色扮演,根据新闻产品的种类、份额,选择合适的新闻写作风格、技法等。
同时,新闻写作应满足时代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增加信息传播的渠道以及载体,使新闻写作有新的活力与发展道路。媒体的不断发展,会使得新闻报道方式方法逐渐发生转变,写作也需要突破,与时俱进,使新闻写作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实现新闻写作资源的常态化。媒介融合趋势下,由于不同媒介使用的介质是不一致的,因此新闻内容也会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会通过不同形式、层次进行传播。但是不同的新闻形式并不是新闻稿一稿多投,是对于一个新闻事件实现写作时空上的机遇叠加。新闻写作实现多样化的媒介产品,就需要实现新闻写作资源的常态化使用,认识到新闻资源的内涵和重要性,对新闻资源的价值进行再认识,做到新闻内容能够涵盖社会更多领域,但是也需要对新闻热点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转变新闻写作的角度,对相关的信息材料进行补充分析,科学取舍材料实现新闻深层次价值的实现,促进新闻写作水平以及价值的提升。
4)实现规范化的新闻写作。新闻写作的规范化不仅是要按照规定的模式进行习作,还需要融合大的发展趋势,使新闻写作的特性得到凸显。新闻写作需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要将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报道,在使新闻主旨能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凸显时效性。同时需要注意新闻的真实性,还原新闻最本质、最原始的状态[4]。
在新闻写作中,需要注重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由于不同主体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认知存在差异,相同的事件会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因此新闻写作时不仅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报道,还需要在不违背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使新闻更吸引人,提升新闻写作的影响力。
当前,各媒体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新闻稿件质量的竞争,不同新闻写作者的风格不同,新闻写作也需要科学的借鉴和参考其他新闻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创造出独特的作品,从而使媒体能够在竞争中实现良好的发展,为受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5)培养新闻写作人才。注重新闻写作人才的培养,媒介融合趋势下,需要注重新闻理念的教育,使新闻写作者能够具有较深的传播理论基础以及人文功底,掌握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轻松、从容的面对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要求。同时强化新闻职业道德的提升,组织新闻写作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岗前培训、扩展训练等强化他们的敬业精神。还应注重新闻者的考核,将工作态度、交际、个人品质等与薪酬福利相结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结论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有了更加广阔的传播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新形势下,需要将新闻写作与媒介融合有机结合,实现新闻写作的变革,使新闻内容更加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摘要: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到了综合利用各种传播方式的时代,信息内容开始实现全面、立体的传播,主要是借助于文字、通信、网络以及声像等传播形式传播新闻内容。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写作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新闻写作变革,促进新闻写作水平的提升,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变革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写作变革,传播形式
参考文献
[1]汪莉.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J].写作,2010(19):35-38.
[2]李淼.关于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3(8):212-213.
[3]方圣琦.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J].西部广播电视,2014(11):36.
媒介变革论文 篇10
随着互联网技术从以信息发布为主的1.0时代过渡到信息自主生产的2.0时代, 直至以人际网络为主要载体的信息交互3.0时代, 受众对新闻生产流程的参与程度日益加深, 专业媒体对新闻生产流程的控制力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转引自萨科和贾尔迪纳, 2012)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使公众已经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公众不仅能够参与到新闻生产的过程中, 甚至能够推动事件的进程。这在当地时间2013年4月15日发生的美国波士顿爆炸案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4月15日波士顿马拉松终点线发生两次爆炸, 致三人死亡、二百余人受伤。之后, 波士顿警方、联邦调查局、中情局介入案件侦破中, 4月18日, 警方与逃犯展开枪战, 击中并抓捕一名疑犯。智能手机用户运用手机应用监听警方对话讯号, 试图参与追缉并领先警方侦破案件。全城宵禁中, 网民展开人肉搜索另一名在逃疑犯, 并最终于美国当地时间19日抓捕到在逃疑犯。
波士顿爆炸案和随后的追捕行动从许多方面看都是第一个大型的互动新闻故事, 它虽然不是第一个被社会化媒体所关注和追逐的大事件, 但却第一次把成千上万的人卷入事件中并成为新闻故事的一部分。
在此次波士顿爆炸案中, 社会化媒体如Twitter凭借其即时性、亲密感和影响力, 推动了新闻故事的发展, 这里可能会有事件当事人和目击者的账号, 发布者第一手的证据, 如手机拍的照片、用音视频叙述事件经过等。这是一种清新而富有活力的新闻采集和发布方式, 它没有经过过滤、剪辑和筛选。这是否意味着在社会化媒体中“把关”已经不存在了呢?其实一直以来, 学者们都在关注与讨论把关理论在新媒介环境中的变迁问题。下面笔者将从媒介及把关理论的发展背景, 来呈现学者对把关理论在新媒介环境中的理论基础是否继续适用以及其效果如何的讨论。
二、把关理论变迁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
(一) 时代背景
互联网提出了新的范式挑战。一方面, 互联网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 有更加开放的空间, 允许更加多样化的用户行为模式;另一方面, 信息控制关系和机制是频繁而复杂的。因此, 学者和实践者应意识到, 网络语境下传统把关理论出现了范式模糊和危机。
社会组织的本质是规范人们的行动, 但是一个组织规范其成员的能力是有限的。现在到了对一个旧的操作、实践、规则和规范重新整合的时代。一些学者认为, 新闻业正是这样, 以资金为主导的模式崩溃了, 把关人改变了, 新闻媒体正面临着信任危机。[1]布迪厄认为, 一个领域的结构性变化最可能是受到来自临近领域的压力, 从而内部动力发生了转变。[2]新闻业最重要的变化来自技术的巨大变革, 例如博客, 是外因的代表, 带来了对新闻业文化资本的挑战。[3]
综合这些把关理论的研究学者对把关理论变迁的时代背景的分析, 可以看出, 技术的发展不仅产生了新的新闻传播形式, 改变了新闻业的传播和资本结构, 而且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与观念, 也因此构成了把关人变迁的时代背景。
(二) 理论背景
传统把关理论的历史源头, 来自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 (1943) 在《心理生态学》一书中提出的“渠道理论”, 他在此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门卡”把关过程等概念。
怀特 (1950) 将其开创的把关人理论首先直接引入新闻学, 被新闻学季刊称为“把关理论领域的第一项研究”, 由此“把关人”成为新闻传播学领域的重要议题。
从传者到受者的信息流动具有信源—信宿的方向, 在很多情况下, 信源被认为是把关人生产的, 到达把关对象的信息被认为是信宿。怀特将施拉姆的“信源—信息—受者”方法引入大众传播研究中, 这种范式非常适合把关的“渠道理论”, 也由此奠定了传统文献对把关的单向关系的思维定势。里斯和博林格也认为怀特的研究适用于施拉姆阐述的理论范式, 怀特设想的“工程学的发送者”接收者传统模式, 将焦点集中于作出把关决策的个人。
由于物理空间的局限 (如报纸受到版面局限, 电视受到播出时间限制) , 传统新闻媒体的记者承担着“选择并决定某一则新闻故事是否能够通过‘媒体之门’进入到新闻流通环节”的“把关”角色 (麦奎尔1994) 。
在Web1.0时代“新闻把关”主要表现为论坛、博客上的内容通过“把关”机制进入新闻文本 (卡多索2011) 。
由于互联网打破了媒体的物理局限, 受众在新媒介环境中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新闻选择、新闻制作和出版流程中, 逐渐“接管”了新闻把关环节 (布鲁斯2005) 。于是, “新闻看门”将取代“新闻把关”成为新闻媒体的新角色 (休梅克2001) 。
公民“积极主动”地浏览大量的一手信息、“协同合作”起来选择和生产新闻内容, 采纳与传统媒体具有一定区分度的“新闻价值”评定标准, 进而展开以“现场观察一选择一整合”为流程 (区别于传统的依赖于外部信源输入信息多少而起草选题) 的方式成为“新闻看门”的主要特色 (布鲁斯2003) 。
三、对把关理论存在的两种讨论
(一) 以休梅克和巴兹莱·那昂为代表的就把关理论基础在新媒介环境下是否适用的讨论
休梅克虽然也在思考新媒介环境中的把关理论, 但还是一直以传统的思路进行研究, 并且呼吁把关理论对卢因的回归;巴兹莱·那昂认为传统的把关理论已经不能跟上正在改变的传播环境, 呼吁对把关理论基础作出更加完整的解释。
卢因提倡社会科学的概念化, 把关概念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 社会是个人与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每个个人组成了一个生活空间, 包括个人和个人的环境, 团体也是一样。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了社会领域。在社会空间中, 社会科学家扮演了一个决定哪些事在何时进入生活空间的把关人。伴随着一系列的在生活空间进入或被排除的“出”、“入”的决定, 社会科学家界定了生活空间和社会领域、个人心理和社会互动之间的关系。
休梅克和里斯一直在做持续的工作, 即强调媒体历史和社会的内容, 就像卢因把个人心理的方法应用到社会领域, 休梅克和里斯也将媒介效果应用到文化和媒介组织中。
对休梅克和里斯来说, 象征性环境由信息组成, 这些媒介信息不是显示的一面客观的镜子, 而是对于现实的一个创造性建构。在他们的《信息中介》的早期版本中, 他们的理论构建关注媒体对人的作用, 个人、编辑方针、媒介组织、社会机构以及社会系统对组成象征环境的信息生产的影响。
在1991年和1996年的《信息中介》版本中, 休梅克和里斯把媒介产品的影响作为二维的中心模式, 个人的影响是中心, 接下来是编辑方针、媒介组织、社会机构和社会系统的同心圆。
在2014年的《21世纪的信息中介》中, 休梅克和里斯将媒介影响模式化为三个维度的“婚礼蛋糕”, 新婚者作为个人在顶端, 社会系统作为蛋糕最大的底层。尽管之前的版本主要集中在个人的影响, 新的模式却可以用两个维度来解释:从个人角度来说, 低层授权个人的成功;从媒介社会系统视角来说, 个人栖于一个不牢靠的支持结构上, 如果这个结构毁坏, 将导致整个蛋糕的倒塌。从这两个视角来说, 每层蛋糕都是社会领域的一部分。通过模型化的这三个维度, 休梅克和里斯表示了对于把关理论, 他们回归卢因的呼吁。
巴兹莱·那昂认为像休梅克这样的传播学者, 视把关人为经过训练的、值得信赖的精英, 而像自己这样的信息科学家, 则视把关人为嵌入在一个更大组织内的个人。另外, 传播学者倾向于关注把关精英的个人观点, 而信息科学家则关注把关者个人和更大的网络之间的关系。但是, 在这两个领域中, 巴兹莱·那昂看到了新媒体技术在把关研究中日益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但是并没有一个可并立的理论基础, 随着对新媒体技术的关注, 把关研究已经从过程转换到把关人建构社会现实的能力上了。[4]
巴兹莱·那昂在研究1995~2007年期间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把关文献后发现:一是文献的主要分析单元并没有超越个体层次, 把关人被看做是一个集体机构或公司的一部分, 面对新技术和信息实践的变革, 大多数研究仍然在运用传统的把关框架, 忽视这些把关对象的角色, 包括他们在这个把关过程中的权力和影响;二是大多数文献把把关看做是一个静态的现象, 把关角色的进化一直被描述为线形的, 把关人的权力随着时间不断增长。[5]
巴兹莱·那昂看到了一种不愿意重新思考把关理论作为一个失败的理论构建, 尤其是休梅克早期的一些研究工作。
巴兹莱·那昂认为休梅克的把关理论对于她自己的理论构建规则不可信, 认为目前的把关定义对于建立一个成熟和可适用的理论太过分散和矛盾, 并且很多理由都可以说明一个新的把关理论是被需要的。第一, 网络重新定义了“门”、“把关人”、“把门”。传统的把关模式需要改变, 因为它的概念已经不再适用;第二, 把关理论已经被学科边界所打破, 一个跨学科的概念需要从每一个学科学习, 而不是仅使用对单一学科的了解;第三, 即使是在相同的学科中, 也没有对“把门”的共同的说法。因此, 巴兹莱·那昂重新定义了把关理论中的基础概念, 包括门、把门、把关机制、网络把关人及把关的定义, 并详细考察了社会化媒体中的网络把关。
把关的决定已经从“进”、“出”转换到“更多或更少”的呈现规则。在这种背景下, 在关键位置去做把关决定的是掌握规则的人, 用户经验代替新闻工作者的经验成为决定新闻门户把关决定的因素:网络空间是自由的, 大量的信息可以由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人传播。但是对于一般公众在网上获取感兴趣的、有效的信息来说, 就会有更多的负担, 因为他们现在不仅要完成艰巨的额外筛选任务, 还要确定未知信息的真实性。
因此, 不管是主张回归卢因, 还是重新定义把关理论基础, 理论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就可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新的媒介环境使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 如何使这一理论基础更好地适应新闻领域的实践环境和其他学科的发展, 值得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 对社会化媒介环境下把关效果强弱的讨论
1. 持强效果论观点的学者包括一直致力于议程设置理论发展的麦库姆斯和把关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巴兹莱·那昂。麦库姆斯认为, 很少有证据支撑这种假设, 即主流媒介的议程设置能力大大降低, 因为也有证据表明存在新闻信息寡头垄断的事实, 少量的网站掌握了大部分的网络用户, 每天主要的新闻议题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同质的。和传统媒体的受众一样, 网络语境中的把关对象也存在通过媒介接触只管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的状况, 如浏览网站新闻、观看网络视频或强迫看网络广告, 而把关人只管采集“编辑”生产和发布的这些信息内容, 起着“推”的作用, 这类把关对象没有知识或技能在网络语境中施加权力, 对新媒介带来的机会和挑战缺乏意识, 也缺乏网络技术上的使用技能, 由此也就信任把关人能代表他们的需要和利益。巴兹莱·那昂认为, 尽管把关对象现有可选择性的范围在网络上已扩大, 但由于把关人使用多种把关机制, 绕过信息控制在网络中并不总是可能的。精英主义范式提出的另一个决定论观点声称, 即便把关对象有选择的自由或绕过把关的能力, 这种可选择性的影响还是极微的, 把关对象选择一个替代对象还要依照与把关人相类似的文化政治和社会语境而定, 因此, 选择一个替代对象相当于用一个相似特征的把关人替代另一个把关人。[6]
2. 持弱效果论的代表学者是布鲁斯和本克莱。布鲁斯认为, 网络环境中的新技术使得现在能比以往接近更多的内容, 开始侵蚀了把关对象与把关人之间长期以来明确的边界。这种侵蚀, 一个结果就是把关功能开始崩塌, ……为公民提供了挑战精英对政治议题控制的机会。[7]本克莱称:“网络化信息经济的出现增加了个人的自主权”, “相比于大众传媒的种种限制, 网络公共领域能够使更多的个人与其他人交流、把自己的观点传递给他人, 并且这样做不会被媒体拥有者所控制, 也不会被大众传媒的资金所阻碍”。[8]尽管独立网站脱离了平台运营商的把关, 挑战了把关人控制的霸权, 但这种地位也是不稳定的, 最终会受到基础设施提供者政府、产业规制者相关组织等外部环境的把关。与政治强权对抗的, 则面临整改、罚款、警告、追捕、法律限定等境况, 如美国政府施压网上付款公司, 让它们封锁维基解密的行为;有社会影响力的, 则可能面临被资本收编, 如新闻集团收购了最成功的社交网站Myspace, 雅虎并购了流量最大的图片分享网站Flicker, 谷歌收购了极富创新意识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因此, 拥有独立的信息平台未必使把关对象成为把关人。
四、结语
在变革的媒介环境中, 不管是把关理论的适用性问题, 还是把关强化和弱化论, 都未能完全解释出网络语境中把关层次的复杂性和多元化, 如把关权力、把关对象、把关关系、把关机制的复杂化。每个个人或组织都处在更大的社会系统之中, 尽管相对开放、自由的网络空间给信息和言论自由带来了更大的希望, 但依然有界限, 不能触及政治、强权等。
因此, 在已然突破了媒介组织的把关界限后, 可以从更大的社会系统下去考察把关者和把关对象的多元化、把关过程的复杂化、把关关系和把关机制的重构。正如休梅克 (人际传播, 2005) 所说“:尽管新的技术和新的把关人已经出现, 把关人理论依然存在, 只是走得更远。关于互联网如何改变了传统的把关理论的问题, 是目前和下一代研究者可挖掘的丰富的宝藏。”
摘要:媒介技术的变革会影响新闻实践操作的变革, 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强势, 使得很多学者对20世纪指导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甚至职业规范对于新的媒介环境的适用性产生了怀疑。把关理论也不例外——新的信息采集和发布形式使得传统的把关范式陷入了模糊和危机。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出了学者们自互联网出现以来针对把关理论在新媒介环境中的理论基础适用性和效果强弱的两种讨论。但是, 网络环境中把关层次的复杂化和多样性将会给把关理论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发展条件, 讨论也将进行下去。
关键词:把关理论,新媒介环境,大众传播效果,适用性
参考文献
[2]本森·罗德尼.新闻媒体作为“新闻场”:布迪厄增加了新制度主义, 反之亦然[J].政治传播, 2006, 23 (2) :187-202.
[3]沃斯·斯蒂芬妮, 阿什利·赛斯.新媒体, 旧评论:博客主的评论和新闻场[J].新闻界, 2012, 13 (7) :850-868.
[4]斯路易斯·大卫.从社会领域到社交网络的把关理论[J].传播研究趋势, 2015, 34 (1) :4.
[5]巴兹莱·那昂.把关:一个批判的视角[J].信息科学与技术年度回顾, 2009, 43 (1) :1-79.
[6]巴兹莱·那昂.网络把关人理论的探索:一个考察信息控制的框架[J].美国社会信息科学与技术期刊, 2008, 59 (9) :1493-1512.
[7]布鲁斯.连锁反应:媒体把关和克林顿-莱温斯基丑闻的崩溃[J].新闻界, 2000, 1 (1) :62.
[8]里奥·贾格布.网络的财富:社会生产转向市场和自由[J].耶鲁法律期刊, 2007, 116 (7) :1472.
[9]休梅克.把关中的个人和规范力量[J].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 2001, 78 (2) :23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