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优势论文

2024-08-14

媒介优势论文(共4篇)

媒介优势论文 篇1

一、教学媒介概述

1、教学媒介的含义

教学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 主要运用于教学活动中, 技能、知识与情感的传播提供一定的载体。媒介教育和媒介使用能力的高低有无, 是导致“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两极分化和信息时代“知识鸿沟”扩大的直接原因。

2、教学媒体的类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媒体越来越多。依据不同的标准, 教学媒体可分为多种类型。

(1) 罗纳德·安德森 (Ronald.H.Anderson) 将媒体分为10大类, 这是按照媒体呈现的形态来分的:

听觉媒体、印刷媒体、听觉-印刷媒体、静止图像投影媒体、听觉-静止图像投影媒体、活动视觉媒体、有声活动视觉媒体、实物媒体、人类与环境的资源、计算机。

(2) 根据用“电”与否, 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比如, 实物、模型、图画、印刷材料与图示材料等为传统的教学媒介, 而电唱机、投影仪、计算机、幻灯机、电视机与录像放映仪等为现代的教学辅助媒介。当然, 本文主要针对现代教学媒体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做探讨。

二、教学媒介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1、教学媒体的特点:

首先, 具有表现性, 即可对教学内容或目标具有在运动、时间、空间上的一定的表现能力, 可直观再现抽象的教学内容。

重现性:通过对其所储存的教学内容再次展现在教学对象的面前, 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比如通过内存卡, 可在不同的电脑主机重现教学信息。再如, 使用幻灯片, 教师可以为学生放映绚烂多姿的图片、图形。

接触性:指在教学对象群体中的传播范围, 通常称之为接触面。

参与性:即教学对象可与教学媒体同时互动, 接受知识与反馈信息。作为现代教学媒体, 计算机、电视、电影与无线广播的的感染力十分的强烈, 这也在于其省略了学生“看”的过程, 只听便可以了解传播内容, 可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受控性:主要指媒介可由教学者自由的操作并是否具有良好的技能操作媒介。

2、教学媒体在应用中的重要性:

教学媒体可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比如某个问题以文字、口述表达还是显得苍白无力, 这是教学媒体就发挥其直观的再现作用。同时, 教学媒体还可将多种信息传播方式集于一身, 比如多媒体计算机的图像、图形、文字、动画、声音等, 可将教学内容灵活性、随机性、全面且立体化的向教学对象生动的呈现, 对于习惯书本学习以及抽象思维弱的学生来说, 可有效的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也能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

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与新课标的规定, 教学活动中媒介的介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对于培育综合素质人才与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有推动作用, 正在学校、课堂中广受追捧。但也应注意, 教学中的现代媒介的引入并非一帆风顺, 阻碍重重。比如, 施教者的教学思想观念过于保守、难以有效的操控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教学媒介认识上的偏差、教学硬件条件的限制等, 使得我国大部分学校在现代媒介的使用上还是不容乐观。

三、教学活动中应用教学媒体的优点浅谈

第一, 投影视觉媒介。该媒介具有很强的光照度, 对室内光线并无特殊的要求;教学者 (放映者) 与学生面对面。可观察学生学习情况, 比如十分认真观看, 并与学生交流探讨;投影材料无限制, 非常广泛;教学内容可依据教学进度由教师自由制作;操作简单、方便携带、轻重量。

第二, 听觉媒体。价格非常的便宜媒介;对于特殊障碍的教学对象比较受用, 比较阅读能力障碍或失明学生;听觉材料非常丰富, 使用方便;可印刷纸质材料 (课件) 让学生跟随学习, 减轻教学者负担。

第三, 听觉与视觉综合媒介。该媒介是声音与图像的综合体, 激发学习的视觉与听觉器官;视觉语言特殊, 提升学习质量, 可有效降低学习局限;展示内容不受时间限制。

第四, 综合媒体。该媒体是多种感官艺术的综合体, 可从图像、动画、声音、色彩等方面提高教学内容的真实度, 让模拟、实验与练习教学活动方便、有效;学生在计算机媒介促进下其学习积极性更加明显并持续升温;保存学生过去的学习情况, 并为将来的学习提供参考。

总之, 教学媒体的应用与推广对教学的影响是非常巨大而有深刻意义的。

1、信息的多维化为思维方式的多维化奠定了基础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是通过一维的方式, 依靠语言、文字或数据来表示、传递和处理信息。

2、信息的非线性组织结构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多层次、创造性的学习目标, 不但可以实现信息的重复, 而且能够使这种重复在感觉上自然、富于变化和易于接受。

四、教育媒介在教学中的不足

第一:投影视觉媒介。该媒介在教学上取得的成效主要由放映者决定, 比如教学内容的选择、内容的质量等;教学对象为大班, 人数众多, 个别化的学习则不适合。

第二, 听觉媒体。教学者只能调节播放的进度, 但就表述的顺序则难以调整;若单一的听觉教学, 可能造成学生走神, 这需要配置视觉材料, 比如匹配的教学可见;信息提供的步调受到学习者的经验背景与听觉技巧的限制。

第三, 视听觉媒体:传播类型为单向模式, 无法互动 (人机互动) ;学习者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接受过程, 无法以积极行为参加教学;高昂的设备价格, 维护、保养困难;教学对象信息接收内容无特殊性, 以教学计划为学习计划。

第四, 综合媒体。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为主要的综合媒介类型。大规模购置费用交高昂;计算机为精密仪器, 需要专业性的保养, 若损坏也需专业人员维修;学习者容易被其他信息吸引, 比较网络连接后上网网游戏等。

第五, 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中的不足。 (1) 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不足, 有的是为了图上课轻松, 以为用多媒体上课只不过放放声像、按几个按钮而已, 是对教学不责任的表现;有的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 一味追求花哨, 华而不实。 (2) 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载体的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 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果过分地依赖这种教学方式, 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将是本末倒置。 (3) 教师无法熟练的操作计算机, 特别是年长的教师更是对复杂的操作感到害怕, 难以应对当前多媒体教学发展的趋势, 对普及现代化教学媒介有阻碍。

五、如何正确使用教学媒体

1、应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有不少的优点, 但在课堂上, 教师所具有的人性作用是计算机的功能所不可取代的。也就是说, 我们可以没有计算机多媒体, 但不可没有教师。

2、课件风格要和教师教学风格相协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亲自创作, 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 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 又让学生易于接受。

3、计算机多媒体运用的环节和选用的软件要适时适量。

有人误认为, 多媒体用得越多, 学生参与率就越高, 所教授的语言材料越易于让学生掌握, 效率就越高。

六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 多种教学媒介已经应用到了教学活动中, 并发挥其新事物的功效。我们应该对多媒体教学有清醒的认识, 发挥其优点, 降低其不利因素。

媒介优势论文 篇2

关键词:新媒介文化,就业指导,SWOT

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的必要环节, 无论从国家教育部层面, 还是从高校自身发展与建设的角度, 一直是长期以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研究领域。大学生就业指导需要从理论层面不断认真思考, 更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多角度、多方位立体思维, 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备正确就业观念和就业知识的一代接班人。新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就业环境不断变化, 作为新时期下的高等教育工作者, 必须不断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适应迅速发展的、以网络技术为主的新媒介文化, 对于新媒介浸润下的校园文化要深入研究与思考, 分析利弊,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融合新媒介文化的优势, 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顺利步入职场。进一步增强高校就业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新媒介文化优势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关系

作为大学生, 每年面临着来自社会以及行业的就业压力, 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就业知识引导, 临近就业期, 往往会不知所措, 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 肩负着正确把握时机, 适时引导与教育学生促进就业的重要使命,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发挥教育引导功能方面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常抓不懈的, 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把就业形势、就业信息、正确的就业观念以科学合理的渠道渗透给学生, 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新媒介是以网络技术为代表和核心, 能够传播网络技术的互动式数字媒介。目前在校园的青年群体中迅速发展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媒介, 以及手机短信、飞信、微博、QQ等虚拟媒介都是新媒介的传播载体。新媒体文化则是以新媒介为传播载体, 反映日常生活实践和感受, 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接受、参与的文化形式和内容。人们在新媒介文化的承载下, 传播信息、知识的广度、维度不断增加, 基于此方面的研究近几年也越来越多, 关于新媒介文化这一重要的概念, 学界更多的是以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马歇尔·麦克卢汉的思想以及媒介方法论谱系而来提出的。【1】

在新的发展时期,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新媒介文化浸润下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 比如这几年出现的“手机依赖”、“拇指文化”的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 其核心是人的关系, 是以人为中心的关系传播学范畴, 这种文化的存在, 既有有利的方面, 也有不利的方面, 如果摒弃或者远离校园文化的影响, 去孤立地研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往往会出现脱离实际、脱离学生真实需求的现象, 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会大打折扣, 甚至南辕北辙, 任何一种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双面性的, 新媒介文化也不例外, 我们就是要深入研究新媒介文化的特点、影响, 仔细分析新媒介对于就业指导工作有哪些机遇与挑战, 充分利用好、发挥好新媒介文化的优势, 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就业指导相关工作。【2】

二、新媒介文化下就业指导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任何一种环境因素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影响都是辩证的, 既会带来机遇/机会 (Opportunities) , 也会有各种挑战和威胁 (Weaknesses) , 这也是运用SWOT分析中存在的外部因素, 外部环境的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是直接影响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是客观因素。新媒介文化时代既带来积极的变革, 又造成传统价值的失落, 唯有研究新媒介文化及其影响, 我们才能预见变革, 做好准备。

(一) 新媒介文化下就业指导面临的机遇

新媒介文化具备政治性、数字化、聚合性、商品性、融合性的特征, 为大学校园文化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形式, 同时, 具备的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交互性强的特点, 极大地提高了就业指导工作中传播信息的渗透力, 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诸多机遇。

1.新媒介使信息传输更畅通、及时, 便于多渠道、多方位开展就业指导。如今, 以手机文化为代表的新媒介大学环境下, 只要通过飞信平台、短信平台, 甚至时下流行的微信群、QQ群等, 可以更加快捷和迅速地传达讯息, 而且保证了信息的无差错传达, 对于就业指导的信息畅通无疑非常有利。

2.新媒介传播的信息量更大、更丰富, 增大就业指导阵地的覆盖面。由于新媒介具备很好的聚合性和融合性, 学生在接受新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内容上, 校园网、博客、播客、微博等为受众提供海量信息, 必然会扩大就业指导阵地的覆盖面。

3.新媒介的交互性特点将建立更易接受的沟通平台。新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受众不再被动的接受信息, 而是可以在新媒介上实现如现实生活中的与人交流和沟通的形式, 我们可以通过论坛、网上社区等了解到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意见;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更有利于一对一的解决问题, 新媒介这样丰富的交互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形式上也与时俱进。【3】

(二) 新媒介文化下就业指导面临的挑战

1.新媒介文化影响下削弱了传统就业指导工作的吸引力。新媒介的迅速覆盖与当代大学生的手机文化冲击, 转移了传统教育的吸引力, 增强了就业指导工作的紧迫感。以往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 很多活动是以听讲座、开报告会等形式开展, 可以说, 这样的传统教育方式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但是手机一族、拇指文化在高校的迅猛普及, 对于高校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冲击, 我们无法忽略新媒介环境对就业指导工作带来的负面冲击, 新媒介的普及造成有些学生对于传统的就业指导培训有厌倦的情绪。因此, 新媒介文化的发展使得高校目前传统的教育方式降低了吸引力, 一方面说明传统的教育方式需要改革, 增加了教育工作者使用新媒介的紧迫感;一方面也说明学生中存在着浮躁的心态, 我们要利用新媒介文化优势加以正确引导。

2.新媒介文化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于大学生思想活跃, 有时容易以感性代替理性思考, 可能沉浸在事件的表象, 缺少深入的原因剖析。在新媒介文化环境的影响下, 较易出现价值判断的感性化、选择的功利化、目标的短期化等现象, 新媒介文化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新媒介具备的草根性价值取向特征, 可以很方便地利用智能手机进入网络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生活方式影响着学生, 这种草根性的价值取向却与就业指导工作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形成了矛盾, 新媒介文化中携带的消费至上、实用至上、享乐至上的价值观使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具备的意识形态及价值体系的认同度有所减弱。【4】

3.信息泛滥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规划。新媒介为载体的新媒介文化在大数据的形势下, 呈现出信息量爆炸式增长的态势, 比如朋友圈、QQ空间、论坛等, 由于监管人力和技术的落后, 一些谣言和虚假信息被迅速传播, 此时, 由于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的欠缺, 甄别力和理解力的差异, 造成一些大学生对于学校引导的就业观念和自己的职业规划方向出现动摇, 这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影响无疑是负面的, 而很多环节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也自认无能为力。

三、如何有效发挥新媒介文化优势开展就业指导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停留在专门的课程或者几次报告会, 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的各个环节都要覆盖和渗透, 用正确的理念去引导学生, 用科学的方法去说服学生, 用生动的案例去触动学生, 用全方位的工作去服务学生, 在了解新媒介文化对就业指导的利弊分析之后, 我们应该扬长避短, 深入理解和发挥新媒介文化的优势, 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 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要科学化

1.在课程教学方法的设置上, 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 课堂授课环节要充分发挥新媒介的优势, 把多媒体教学充分融入课程的建设。比如结合最新的视频案例进行解读, 让课程吸引学生, 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 让学生自觉地接受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想。

2.在授课环节可以采取计算机仿真技术, 模仿真实的心理测试、面试等环节, 模拟创立企业等方式丰富和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 充分发挥计算机仿真的优势。最后, 要求传授者准确甄别多媒体信息的质量, 从正确的视角解读就业形势和就业心态。

3.突出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专业的理论水平、专业的实践能力、学习的能力、情商、职业素养。就业课程要以学生关注的问题为切入点, 设计多层次、开放式和具有自主选择课程模块的课程内容, 注重培养其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二) 提高教育工作者掌握新媒介的技术要求

教师和学生都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 也是校园文化传播的主体, 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首先是要重视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道德素养高、理解新媒介传播理念并能熟练操作的专业队伍, 从事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具备信息敏感性强、熟练地信息获取能力、处理能力和传递能力, 能全面、客观、正确的对学生在三观方面产生的困惑及时导向, 消除新媒介给学生的思想带来的负面影响, 提高对新媒介上信息的甄别处理能力。

目前, 一些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在掌握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 在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中更是如此, 对于在校园文化中的“拇指文化”没有掌握相关必要的知识, 有的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指导手段, 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不掌握, 以至于丧失了很多与学生更深入接触与互动的渠道, 与学生在交流方式上存在严重的“代沟”, 就业指导工作难以做到创新工作方法。因此, 必须通过不断学习, 不断关注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 掌握必要的技术手段, 才能与学生在更多的层次上互动, 才能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 为更好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奠定技术基础。

(三) 融合和利用新媒介的数字化特征,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新媒介是互动式的数字媒介, 纵横相连, 它们介入的信息很容易处理、储存、转换、检索、超级链接。最鲜明的特征是容易搜索和获取。新媒介文化也很容易打上了数字化的烙印。无论是电脑、智能手机还是数字电视等实物媒介, 还是飞信、微信、短信、QQ、网络社区等虚拟媒介, 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 都打下了由“0”和“1”组合和传输的数字化的深深烙印, 成为时代的新媒介。新媒介容易获取和传播, 直接导致了多样性和选择性。数字化的迅捷传播一方面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传播提供了及时性的保障, 另一方面, 对于参差不齐的负面信息的阻拦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做好高校就业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率的重要环节。近几年, 伴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放缓的脚步,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牵动着从中央到地方、学校各个层面的神经, 成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 就业指导工作要渗透到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潜移默化、逐步推进, 并且要区分不同学科门类和专业, 采取适当的与专业对路的指导方式, 因此, 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介数字化特征要辩证地对待, 扬长避短, 加快建设多方位的立体传输网络, 利用QQ群、飞信等迅捷传播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比如传递就业信息的渠道建设。同时要加强新媒介素养的培育, 引导大学生注意甄别新媒介信息的质量, 防止一些不良讯息和欺诈手段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使大学生在参与市场竞争时领占先机。同时还要在就业后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反馈功能, 依据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和变化, 及时调整就业指导工作的方针及方法。

(四) 利用校园网进行就业网络平台建设, 注意不同操作系统平台的开发与建设

在众多的招聘信息中, 最让毕业生信赖的就是学校官方提供的招聘信息, 所以, 利用好校园网平台, 充分发挥就业网络校园平台建设是不容忽视的, 目前, 校园招聘会和网络招聘会互相结合的情况最为多见, 所有的供需信息及时上网, 便于学生查询。作为学校, 尤其要注重手机平台上的应用开发, 作为以新媒介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 以网络为传输媒介, 很多学生都是通过智能手机上网去了解就业信息。根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统计数据, 目前我国手机上网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使用电脑上网, 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介印记在大学校园里已经普遍存在, 开发基于android和ios手机操作系统平台上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已经刻不容缓, 也是目前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 国内只有很少几所高校开发了基于手机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 此举将会极大地提高信息推送的有效接收辐射面, 使信息平台的应用效率得到极大的增强。【5】

(五) 加强新媒介素养意识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媒介素养是指对媒介信息的甄别能力、赏识能力。媒介的范畴很广, 而应用到新媒介方面, 尤其对于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提出了很多新课题, 由于信息传播的难控性, 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包容性, 导致互联网上的主流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并行出现。学生的思想容易被动地吸收一些不需要的信息刺激, 会增加思想的波动性, 加大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难度, 新媒介成为能够影响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因素。正像美国学者德弗勒·鲍尔洛基奇所说:“尽管媒介已经自成一个行业, 但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社会之中, 在一定程度上, 已经成为我们教育体制的一部分。”通过加强新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 是高校教育的历史选择。【6】

首先, 必须从思想层面高度重视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将新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日常就业指导课程和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适时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课程, 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批判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 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解读和批评能力, 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其次, 通过丰富课外实践活动来加强新媒介素养教育。亲身参加活动以获得关于新媒介素养的切身体会, 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消化、吸收与批判的能力, 从而提高新媒介素养。

四、结语

新媒介文化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介为基础, 作为一种文化形式, 是以人为中心的关系传播学范畴, 但是又带有网络时代的特征, 以新媒介为特征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值得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领域, 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 对于校园文化的影响也随之改变, 只有把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新媒介文化有机融合, 作为教育工作者, 熟练掌握、发挥好新媒介文化的优势、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关注学生的实际诉求, 找到与学生有效、快捷的沟通渠道, 才能够丰富就业指导服务的手段, 为就业工作创新工作方法找到突破口。

参考文献

[1]赵明炬.新媒介浸润下的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党支部教育功能融合[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3 (10) :88-91.

[2]叶美艳.“自媒体”时代增强高校就业指导的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3 (2) :14-15.

[3]雷旭斌.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创新[J].中国市场, 2013 (6) :105-107.

[4][5]白永生, 焦艳.新媒体背景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12 (26) :124-125.

媒介优势论文 篇3

一、报纸版面设计应注意的原则

1、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的设计是版面设计的目标之一,是突出版面风格品位、吸引受众的主要手段。打破前人的设计传统,在排版设计中多一点个性而少一些共性,多一点独创性而少一点一般性,突出个性、品位和理念,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当然,个性不是表面,是本质,个性也不是保守,不是僵死,而是创新和发展。要新颖、别致,具有鲜明的个性。

2、简约化原则

简约化是现代版面编排设计的国际趋势之一,采用模块排版、横题到底的版式,一块块有规则的文章区域,统一的标题字体,栏间距变宽,等等,以符合国际潮流及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体现了现代人简洁为美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读者能方便地找到并接受自己需要的信息。

3、功能化原则

即是说版面设计要有像导游一样的功能,引领受众去参观版面里新闻信息的大观园。要让受众在接触版面时知晓本期或本版有哪些信息,哪些信息是重要的。要力求让读者看出编辑这样编排和布局的用意。

当然,报纸版面设计的最终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版式设计的视觉识别力和强化功能,加深报纸品牌的传播。

二、从平面设计的角度来看报纸版面革新

版面设计,又称为版式设计,是平面设计中的一大分支,主要指运用造型要素及形式原理,对版面内的文字字体、图像图形、线条、表格、色块等要素,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编排,并以视觉方式艺术地表达出来,并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编排,使观看者直觉的感受到某些要传递的意思。

点、线、面是构成视觉的空间的基本元素,也是排版设计上的主要语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组合出各种各样的形态,构建成一个个千变万化的全新版面。

1、通过线条变化美化版面

(1)粗、细线条搭配

文字和线条是最先进入读者眼帘的,而密布的文字却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视觉疲劳,尤其是大开本报纸。

(2)个性化线条的使用

在传统大报的版式设计中,很少能够发现多变、奇特的线条,其实,我们可以大胆尝试和使用一些形状特别、变化明显的线条来装饰版面,利用突兀、弯曲等线条,给整个版面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更具有个性。

(3)适当地添加框线

版面设计要想灵活,同样离不开框线和色块对文字的包围和装饰,通过这些线框的衬托,不仅可以增添版面的色彩,还使编辑在设计版面上具有了更加多变的手段。

2、利用多种色块装饰版面

编辑在版式设计上一定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结合自身媒体的特点,设计适合读者的版式,进而给版面设计带来更多的新鲜元素。

(1)不同颜色色块的搭配

要想设计出一个美观、活泼的版面,不同色彩的搭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使用得当,其效果将会非常显著,而且通过色块、线条的变化,同样也可以保留报纸的严肃性。

(2)大面积色块的运用

在一些副刊版面中,也可以采用大色块去达到一种装饰效果。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可以使版面更加富有层次感,而且还可以突出想要表现的重要稿件的内容。

(3)图片的选用

报纸版面上,除了使用大量文字以外,图片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例如,目前很多媒体都在头版采用具有冲击力的大幅新闻图片,这不仅使整个版面更加富有动感,还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震撼效果。

三、我国报纸版面设计的误区

1、效仿,内容与形式不协调

这主要表现在版面设计缺乏明确和稳定的风格定位,容易受市场因素的干扰,如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报纸近年来频繁模仿别家报纸的版式设计,报纸形象塑造没有明确的指向,版面的随意性说明报纸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

2、缺乏全局观念,风格不统一

有些报纸近年来频频扩版,但各版组、各周刊以及各个版缺少统一的风格定位,任由各版主编自由编排,结果标题字体字号各搞一套,版头栏头缺乏统一设计包装,导致报纸各部分的作用相互削减,整个报纸无法确立统一的整体形象。

3、盲目追求感观刺激,形成“泡沫版面”

“泡沫版面”的特点是版面元素的使用过度夸张,表现形式与所表达的内容的价值不相称,比如一些娱乐类、服务类报纸版面上,明星照、模特照大量充斥,美女、俊男、卡通画纷纷“亮相”。这些做法实际上造成了版面资源的浪费,让读者感到故弄玄虚。

四、纸质媒介面对新媒介的应对策略——发挥相对竞争优势

尽管网络媒体发展势头咄咄逼人,但纸质媒体的许多传统价值优势,是其短时期内难以企及的。对这部分优势资源,我们首先要巩固,扬我所长;同时也要创新,用新的手段、新的策略,让传统价值在新时代增值,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发挥最大效益。

1、传统媒体的优势首先在于信息权威

遇到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受众还是要找报纸看,这就是多年积累下对报纸权威性的认同。而年轻的网络媒体在权威性上就打了折扣,公信力低已经成为阻碍网络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关键因素。

2、信息引导价值也是传统报纸不可替代的优势

由于“把关”环节弱化甚至缺失,网络资源固然丰富,但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同时,网络信息超载也常常使受众不堪负荷,淹没在“信息海洋”中。这时,传统媒体的信息引导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3、报纸具有便于保存、收藏的优势

网络传播具有虚拟性质,网络传媒的载体——网页也有不稳定、易删除的特点,而纸质媒体则相对便于保存、收藏。利用报纸的这个物理优势,转化为报纸媒体的现实感、稳定感,通过开展多种营销活动,密切和普通读者间的感情联系。

4、方便阅读、携带、张贴

对于有些老读者来说,读报不仅是接收信息,同时也是手触纸张、感受油墨芬芳的独特体验。在网络时代里,这些特点仍然是报纸的魅力所在,关键是我们要积极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增进他们与报纸媒体的感情联系。

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倡主流价值观;二是要精编报纸,给读者提供每天必备的“资讯营养”;三是特别要针对青年读者,适应他们的阅读口味和特点,让青年人成为纸质媒体读者的中坚力量。

报纸版式的改革是座桥,是为了促进品牌的认知和依赖。也提高了报纸同新媒体的相对竞争优势。

摘要:报纸版面设计作为报纸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一环, 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其信息是否能有效地传播, 如何在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推陈出新, 标新立异, 彰显风格, 成为各平面媒体竞相思考的课题, 纸质媒介的相对竞争优势仍然存在。

关键词:版面设计,原则,误区,纸质媒介

参考文献

[1]罗杰, 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2) :94.

[2]焦国章.报纸编辑学通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331.

[3]焦国章, 闫爽.当前报纸版面设计中的几个误区[J].新闻战线, 2003 (11) :57.

媒介优势论文 篇4

关键词:科技传播,媒介融合,媒体创新

0 引言

“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 的概念, 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 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其森后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强调的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从欧美新闻界的实际做法, 媒介融合指的是跨媒介运作, 特别是多媒体采编工作的合并兼容。

而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已经是当今中国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同时借助新兴媒体的媒介特性和传播优势, 融合发展, 并且不断突破创新, 是每一个媒体人都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1 思维融合:借鉴网络的传播思维将服务用户作为第一要义

“互联网思维”无疑是当今最热的词语之一。而具体“互联网思维”是什么?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在2014年新华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与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概括为:“互联网思维的突出特点是:讲求平等交流、强化互动反馈、追求简约极致、重视用户体验、崇尚开放共享、注重跨界协作、强调数据运用、推崇迭代创新。”

这与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存在巨大差异。而其中, 互联网思维的精髓, 就是重视用户体验。而我们的新闻产品, 也应该像互联网产品一样。把用户的体验, 用户的需求, 用户的反馈放在第一位, 摒弃以往“我说你听、我写你看”的模式。

值得指出的是, 媒介融合的时代, 只有用户, 没有受众。传统的“受众”的概念, 还带有一种传播者居高临下的精英主义色彩, 使用户处于信息被动接受的角色。然而,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用户应该是媒体最重视也是最尊重的对象, 因为, 只有了解用户的需求, 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才能“得民心者得天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电视台, 甚至是新媒体中的“传统媒体”——门户网站等的从业者, 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然而,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在2014年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组织的“提高媒体科学素养增加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培训班上指出,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比, 虽然存在客观危机, 但更重要的是缺少有份量、抢人眼球的报道, 即能力不足。”

究其具体原因, 翟惠生将目前传统媒体的科技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分为三大类:1) 缺少重大典型的科技人物报道, 并且典型报道所反映出来的时代意义挖掘不够;2) 科普类报道缺乏;3) 科技类的舆论监督太少。

科技传播并非严肃高深、不接地气的报道, 很多的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里都有科技问题, 公众对于科技报道的需求也非常大。而作为媒体记者, 我们应该转换思路, 站在受众的角度上进行思考, 在进行报道之前, 多问问自己, “这与我有什么关系?”“我想了解什么问题?”

现在衣食住行中充满了需要科普的问题, 辐射问题、转基因争端、食品药品危言、服装质量、雾霾困境……这些都与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很多还是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很多时候, 传统媒体的记者并没有及时发声, 对这些问题予以回应。这就增加了公众对很多问题的误解与质疑, 也给让网络上传播错误信息或伪科学的机会。

2 科技融合:利用大数据统计等互联网技术更加精准了解和满足用户

那如何了解公众的需求, 及时做出公众希望看到的报道呢?笔者认为,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思维融合的基础上, 应该进一步进行科技融合。

传统媒体的报道更多是几个记者、编辑“关起门来”思考选题, 或者是根据上级宣传部门布置的选题任务, 再进行采写。而媒体之间也普遍存在着互相影响议程设置的现象, 这使得一些并非公众最关心的话题成为了热点。而今后传统媒体应借鉴互联网的大数据思维和方法, 更加精准地了解用户的需求。

首先, 每个媒体应定期组织大规模的用户定位和调查研究, 分析一下我们的用户是谁, 他们需要什么, 喜欢什么, 他们的收看习惯是什么?这种分析需要深度而又细致, 只有了解了这些, 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科技新闻报道的角度和内容, 做出用户喜欢看的新闻。

此外, 受众分析研究应该贯穿在日常新闻报道之中。借助专业公司的大数据分析技术, 对互联网上搜索关键词的统计, 我们可以得知公众对哪类科技问题更关心, 从而进行选题的确定。而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 更需要借助大数据统计, 对信息的传播途径进行预判, 了解谣言和伪科学信息的主要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向, 为及时传播正确的科学信息, 及早干预舆论的走向, 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持。

而在了解用户的基础上, 作为传播者, 我们还应该转换思路, 站在用户的角度上进行思考, 在进行报道之前, 多问问自己, “这与我有什么关系?”

但同时, 我们也要意识到,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 信息是非常匮乏的, 传统媒体具有信息发布的垄断地位, 这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方式。然而, 如今的新闻来源并非仅仅是新闻记者的自采稿件, 也可以是UGC模式 (User Generated Content, 即用户生成内容, 例如“优酷”) 、PGC (Professions Generated Content, 即专业人士生产内容, 例如“知乎”) 、EGC (Editors Generated Content, 即编辑整合生产内容, 例如“今日头条”) 等等。这使得传播成为双向, 也对传播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

互动性是互联网时代的特性。每一条新闻的播发, 才是传播的刚刚开始, 媒体应该注重与用户的互动。而互联网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用户的反馈变得更加便于统计。通过用户对一篇科技报道的点击率、阅读时间、转发量、评论量以及评论内容等多种维度的考量, 可以更好地判断这篇报道是否好看, 易懂, 对用户有用处。

3 新闻表达融合:既要巧妙运用网络语言与体例又要承担言论责任和导向

传统媒体的科技记者在报道中, 承担的最重要功能就是将科学家复杂专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知识, 转化成老百姓能够理解的深入浅出的语言。而在网络时代, 更是要发挥这种转化功能, 不仅要将科学问题阐述地让用户能看得懂, 更要让用户愿意去看。

简约、拟人化、搞笑卖萌、追求“小而美”, 这些都是新媒体的叙事方式。而科技记者在编写稿件的过程中, 应该熟练巧妙地融合这些表达和叙事方式, 使得报道更“接地气”。

2013年到2014年, 新华社联合果壳网, 在“嫦娥三号”任务期间, 播发了一系列科技报道。而不同以往的是, 这次的系列报道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 让玉兔月球车成为了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兔子, 短时间内就拥有大量的粉丝, 并且关注度不断上升。

传播者首先在新浪微博注册了“@玉兔月球车”的账号, 将头像设计成一个可爱的兔子卡通形象, 将它的性别设定为男性, 由于嫦娥三号的发射时间为12月2日, 因此将它的星座设定为射手座, 并将个人签名设计为“月球是目的地, 地球是家乡”。

这一系列拟人化的设置一下子吸引了用户的关注, 使得粉丝们充满好奇地期待“玉兔君”会说些什么有意思的内容。从2013年12月1日发表第一条微博开始, 截至2014年10月9日, 已经发表了286条微博。这些微博中, 有的是在嫦娥三号发射、在月球表面软着陆、两器互拍这些重要的时间截点上的信息发布, 有的是一些介绍月球车日常运行状态的内容, 有的是介绍相关航天航空的科普知识, 还有的是回答粉丝的问题。而在元宵节、中秋节这样的节日上, “玉兔君”还不忘问候粉丝, 与粉丝互动。由于每条微博发布有140个字的限制, 短小精炼的语言方便了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上随时浏览。借助微博的传播平台, “@玉兔月球车”已拥有60多万粉丝, 并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转载。

此外, 传播者还发布了“玉兔日记”一系列的报道, 包括《玉兔很忙——我的登月任务清单》、《玉兔报道帖:一只月球车的自我修养》、《月球上的一大步, 从兔子的一只脚印开始……》、《着陆成功!兔子“走着瞧”》、《和所有的故事主角一样, 我也遇到了一点问题……》等。这些报道没有署记者的名字, 并且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向读者介绍玉兔月球之旅的一系列情况, 这种活泼俏皮的新闻表达方式, 巧妙运用了网络语言卖萌搞笑的叙事风格, 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使得原本严肃单板的科技报道, 变得轻松幽默, 生动易懂。

与此同时, 在新媒体时代, 媒体人更要肩负起言论的责任, 及时传递正确的舆论导向。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迅速性和海量性, 更容易出现“传言满天飞”的情况。例如, 在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中, 经常会出现“新消息不断出来, 紧接着又被辟谣”的现象。而由于缺少官方发布的最新消息, 公众又迫切希望得知相关的消息, 传统媒体更多的就是做“呼唤回家”这一类没有突破、缺乏分析的报道, 以至于网络上关于“马航事件中国媒体集体失语”的批评屡见不鲜。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微博、微信等社交类媒体的力量正在不断凸显, 也在倒逼传统媒体去不断追求真相。

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淞在接受笔者专访时曾表示, 马航客机失联后引发的信息大战, 是新媒体的一次革命, 也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反思。以往传统媒体只是作为定性信息的发布者, 但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应该做真相追踪者和谣言终结者。记者不应只关注新闻发布会等带有一定结论式的新闻, 而应该注重对真相过程的发现和调查, 同时要带有质疑精神, 去进行报道。

4 组织融合:将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与网络媒体的市场优势有机互补

目前, 传统媒体纷纷寻求转型, 大力发展全媒体产业。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广电媒体, 都在积极设立各自的门户网站、手机APP客户端等一系列新媒体业态。

然而, 笔者认为, 这只是狭义的一种媒介融合, 是水平方向、有限的传播扩散方式。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真正的融合, 应该是内容和经营都做到融合, 也是各个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 是立体、交互式的传播扩散方式。

长期以来, 传统媒体只关注“内容为王”, 不注重渠道和营销, “改版”成为提高用户收看率的唯一方式, 广告成为盈利的唯一方式。而在互联网时代, 这种方式太过单一驱动, 如果传统媒体坚持这种方式, 传统媒体的价值和功能都会日益衰退。

因此, 传统媒体要做转型, 就要注重发展渠道战略和市场营销。然而, 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市场优势”, 它们已经早早抢占了市场, 而抢占市场就是抢占了用户。用户的使用习惯已经被培养被固定, 如何让用户在有限的时间里, 打开他以前不曾打开的网站, 下载他不曾使用过的手机客户端呢?

在已经不占先机的市场里, 如何抓住用户的心。这不是传统媒体简单开发一个网站或者手机客户端, 将报纸、电视上内容再做一个二次传播就可以轻松达到的, 运营、维护、营销、推广各个环节都在向传统媒体发起挑战。

因此, 传统媒体应该做的不是急于上线几个网站、开发几个手机客户端, 而是沉下心来, 向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新媒体同行学习, 真正了解新媒体的传播形态、运营链条和盈利模式, 分析我们的优势和不足, 再找准市场的机遇和自身定位, 做出有独特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新闻产品。

而如何向新媒体学习, 笔者认为, 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放下身段”, 主动寻求与新媒体的深度合作。

迄今为止, 内容优势仍是传统媒体最大的法宝, 在科技传播领域更是如此。网络媒体的自采的科技新闻量相对较小, 仍需大量转载传统媒体采编的稿件。一方面, 传统媒体应该看到网络媒体的这种“依赖”;另一方面, 传统媒体应该冷静地意识到, 很多优秀的报道, 在自己的门户网站上点击率甚少, 但是一被其他网站转载, 就点击率倍增。这就是因为, 新媒体更会做市场, 更会做推广。而传统媒体应该积极地看待这种现象和趋势, 注重借助新媒体已经成熟的平台, 开展深度合作, 进行更有效的传播。

5 结论

目前, 中国媒体大力推进的媒介融合和创新转型, 都是各种积极的拓展和探索。也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之中, 才能发现切实可行、符合中国媒体发展规律, 满足实际情况和需求的方式。

媒介融合是多维度、全方面的。除了本文所探讨的思维融合、技术融合、新闻表达融合、组织融合四个维度, 所有权融合、战略融合、结构融合等方面也都需要进行深入地研究。无论是媒体的采编人员, 还是媒体的经营人员, 媒介融合和媒体创新都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的是,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关系, 不应该是互斥与对抗, 更不应是对彼此发展的一种担忧与恐慌, 而是寻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共赢, 寻求1+1>2的互惠互利, 而用户至上、优势互补则是找到这种共赢发展的最佳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2]匡文波.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3]黄楚新主编.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4]黄楚新主编.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5]熊澄宇, 金兼斌主编.新媒体研究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6]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7]雷跃捷.媒介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8]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多功能化下一篇:广告中的伦理失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