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环境

2024-10-20

媒介环境(共12篇)

媒介环境 篇1

摘要:不恐媒、不拒媒, 在“微政”时代, 如何顺应时代潮流, 学会用网、在网上更好地“说话”, 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必修课。日新月异的网络媒体新特点的传播方式, 对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变媒介观念, 提高媒介素养, 营造和网络媒体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加强对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教育, 使其成为真正懂行的新时期的领导干部。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领导干部,教育

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 主要是指领导干部对大众媒介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模式, 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本文重点研究媒介素养的能力模式, 研究领导干部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 侧重于对信息的认知过程, 包括对媒介信息的判断, 也包含对媒介信息的“把关”和传播能力。媒介素养着重帮助领导干部对媒介信息更加理性和谨慎的理解和把握, 也包含对信息的“把关”和传播。

一、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2012年5月, “四川达县县委书记有9名情妇”帖子走红网络, 近期该消息又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各方的重压之下, 官方才正式回应:7月至8月他们就已经成立调查组进行了调查, “经过大量的调查取证工作, 证实帖文所反映的问题严重失实。”。而事实上直至事件再次在网络上发酵升级后, 面对网民的质疑, 相关部门抛出“严重失实”的回应。为此, 网民表示质疑和不满, 认为政府有暗箱操作之嫌疑。

“四川达县县委书记有9名情妇”事件, 从某一侧面反映了官员对媒体的态度, 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官员的媒介素养缺失所造成的。是对新媒体环境监测的社会作用认识不足, 依旧把新媒体过分的充当“政府的喉舌”, 试图用权利去“掌控”新媒体, 导致用错误的思想对待媒介;是网络执政的意识依然很弱。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而执政的重要资源之一就是新媒体, 政府可以借助新媒体开展宣传工作、进行舆论引导、关注民意民情从而为转变执政方式, 取得执政实效打下良好基础;也是媒介素养教育不系统、不规范, 对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教育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这些原因都是领导干部没有很好的正视媒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加强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把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对领导干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

1、是缓和官民关系, 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网络上对官员贪污腐败和不良作风披露的增多, 无形中形成一种“拟态环境”, 让人们误认为官员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 加之有些政府官员不会正确处理媒介事件, 特别是突发事件, 结果往往会朝着自己意愿相反方向发展, 从外在丑化了官员整体形象, 政府官员的公信力大打折扣。究其原因, 是因为没有正确态度对待新媒介, 没有充分认识新媒体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和社会监督功能, 用非平等的对话态度和网民沟通, 使得和网民之间的平等交流通道堵塞。故此, 在加强党建, 严惩违法乱纪官员的基础上, 对官员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实在必行。

2、是党政干部增强工作实效的新手段

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党政干部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是一次极有意义的尝试和创新。“在信息时代, 信息是重要的公共资源, 合法地获取信息是公民应有的权利, 掌握着大量公共信息的政府, 只有不断地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才能提升自己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因此党政领导干部更要加强本身的媒介素养教育, 善于从媒介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使用信息, 同时要不断的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同信息媒介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3、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新媒体环境下“谁掌握了信息, 控制了网络, 谁就掌握了整个世界”。我国网民数量逐年上升, 网络已经影响到各个层面的生活。网民对信息需求量的增加, 新媒体肩负起了向社会传播更多、更全面、更公开信息的责任, 方便网民了解社会动态、熟悉政策、关注政治和经济等发展动向, 为各项决策提供帮助。而领导干部的活动、政府的决策、各公共事业机构的动态消息就是媒体最为关注的传播源, 也是公众急需了解的重要内容。“那些媒介素养不高的官员, 往往对信息公开持怀疑态度, 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对于公众特别感兴趣、迫切想要了解的敏感话题, 往往习惯于保持沉默或故意回避, 或做‘冷处理’, 甚至通过不恰当的手段强行封锁、控制。”盲目封锁消息, 不仅会影响政府工作的正常开展, 而且往往会把政府置于舆论的不利位置。所以要加强领导干部应的媒介素养教育, 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三、加强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的措施

在新媒体环境下, 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主要包括:正确全面地认识大众媒介, 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正确的从媒介中获取信息, 为科学执政做好基础;合理的驾驭新媒介, 借助新媒体力量, 提升执政水平。

1、理性、透明的对待新媒介, 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

互联网已成为公众关注的舆论主阵地, 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成为扩大民主、参政议政的有效途径。党政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社会作用, 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

第一, 养成“网络散步”的习惯, 每天上网浏览新闻, 获取各种信息, 及时了解民意和社会舆情的动态, 了解执政的舆论环境。第二, 要清醒意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利弊兼及。党政领导干部要用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网上的信息, 对于网上的恶意攻击要摆出证据, 公开发表言论进行澄清, 避免对媒体曝光后压力的屈从, 缺少调查研究就急于澄清、辩白, 推卸责任。第三, “谣言止于公开, 信任来自透明”, 对于网络上揭露的问题, 政府部门要主动介入, 透明的及时的给与答复, 不隐瞒, 不推诿。“实践证明, 很多网络上涉及到政府官员的事件越捂越变味, 越遮越曝光, 其结果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科学的获取信息, 正确处理信息

“领导干部进行决策的过程从信息这个表层上看, 实质上就是广泛收集信息、正确分析信息作出科学判断的过程。而信息与媒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能否获得有效信息与媒介使用素养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是进行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教育。

第一要学会多渠道获取信息。关注媒体信息, 总结当天的热点新闻, 关注不同媒体、不同网站的“议程设置”的侧重点, 为决策打下基础。第二要学会正确分析辨别信息。面对诸多真伪难辨的信息, 作为决策者的领导干部就要在多方面实际考察的基础上, 运用严谨的逻辑推理, 透过现象看本质, 辨别信息的真伪, 分析信息对决策的价值, 作准确的判断。第三要学会迅速及时处理信息。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快速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虚假的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信息要同相关人沟通, 妥善处理;对于代表民意的信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 积极寻找对策, 解决问题;对于政策反馈的信息要吸纳人民的意见, 不断使政策更加完善。

3、借助新媒介力量, 提高执政水平

通过提升领导干部使用媒介能力提高执政水平, 是在新媒体环境下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 又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提升政府领导干部的正面形象, 提高网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为执政创造核心软实力;借助网络积极引导舆论, 为执政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1) 在客观真实和符号真实的基础上, 打造政府官员良好的媒体形象

领导干部形象是执政的软实力, 是人心向背的关键, 只有提升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才能为执政创造有利的条件。领导干部一定要在清正廉洁、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借助传播的符号真实, 改变一些领导干部说空话、念稿件、做宣传的“官架子”形象, 塑造亲民爱民的没有“距离”感的“平常人”的形象。

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学会借助新媒介增强自身的塑造形象, 首先, 面对网络中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时, 要以诚恳、负责、积极的态度争取受众的信任。其次要加强新闻的策划能力, 主动地进行自我形象策划, 用公众能够接受的标准来打造亲民的形象。第三, 领导干部可以多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或者公益广告的拍摄, 以公益的形象出现在受众面前, 以亲民的工作作风展示出一个执政为民的形象。

(2) 借助新媒介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 “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 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对舆论阵地的占有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 增加政府对舆论引导的难度, 领导干部必须转变那种自上而下的灌输和说教, 善于运用媒介反映民声, 集中民智, 积极营造“议程设置”, 巧妙的把主流价值观渗透在不同的信息中, 在潜移默化中引领舆论, 创造良好的执政舆论环境。

(3) 借助新媒体完善社会预警机制

目前, 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 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 一个偶然的突发事件就可能酿成严重的后果,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则是领导干部及时准确采取措施提供保障。

网络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自由的信息发布, 可以随时捕捉新情况和新问题, 在社会预警和社会稳定面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领导干部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比较准确、及时地搜集到社会舆情, 发现潜在的社会矛盾, 就可以争取在社会治理中获得主动权。

(4) 利用新媒体发挥好政策试探功能

媒介的政策试探功能是指媒体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充分报道, 可以吸引公众参与讨论, 试探政策推行后社会情绪的反应。“在媒体的争论中, 政府可以广泛地吸纳民间智慧, 调整政策中不够完善的内容, 使政府制定的政策充分反映群众的愿望;可以洞察群众心理, 充分估计公众对政策的承受能力, 预测政策实施的社会成本;可以把握公共舆论的变化规律, 增强行政活动的预见性, 减少使用行政强制力的机率, 使行政行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支持和参与, 放大行政效果。”所以政府官员要充分发挥媒介的政策试探功能, 运用新闻媒体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情况下, 顺利的制定和实施政策, 使执政变得更加科学民主。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迅捷发展, 公开、即时、海量的媒介对社会生活和国家公共管理的影响和作用突出, 善于借助传媒做好党和政府的工作, 已经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干部能力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加强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骆正林.官员媒介素养的提高与政府执政能力的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 2009 (12) .

[2]丁柏铨, 夏雨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媒介形象展现 (上) [J].当代传播, 2008 (3) :4-8.

[3]吕钦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几个话题[J].吉林日报, 2010 (12) .

[4]李华.领导干部媒介使用素养与执政能力[J].视听纵横, 2009 (1) .

媒介环境 篇2

高红波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新媒体对媒介市场的争夺改变了传统的媒介生态,在数字化生存的新理念下,电视媒介营销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数字技术条件下电视媒介营销的市场环境变化及受众行为变化,构建了媒介营销的空间定位模型,对电视媒介营销进行了重新定位,并提出电视媒介营销发展的对策。

一、研究的缘起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by Nicholas Negroponte)中写道:“作为电信的范式,‘无论何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的口号已经陈腐不堪,但使用它来思考电视的新境界,却很不错。”[1]如今随着数字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出现,庞帝所说的这个“电视的新境界”已经成为现实,传统电视生存、发展和竞争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CNNIC在2009年1月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境内网站数量已达287.8万个[2],媒介市场中运作的公司数量急剧增加。数字化时代的媒介融合带来IPTV、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等与传统电视产品和服务具有替代性功能的新媒体形态,电视媒介营销的市场竞争环境剧烈震荡。同时,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受众的媒介使用和消费行为同样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

媒介竞争环境和受众行为的改变对电视媒介意味着什么?这些变化对电视媒介营销(Media Promotion and Marketing),即电视媒介自身和电视节目的宣传和推广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在传播科技数字化变革的浪潮中,电视媒介营销走过了怎样的变化之路?电视媒介营销的未来路在何方?这些问题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二、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电视媒介营销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的社会科学家开始研究电

视的制作、营销以及功能[3]。随后,传播学者和电视业界从业人员逐渐加入媒介营销的研究队伍,代表性成果有沃尔特?麦克道尔和艾伦?巴滕的《塑造电视品牌:原则与实践》(Branding TV:Principles and pranctices)以及苏珊?泰勒?伊斯特曼等编的《广播、电视和网络:宣传与营销》(Media Promotion and Markting for Broadcasting, Cable and the Internet)等。这些著作从电视媒介自身角度出发,研究了媒介品牌塑造和传播的技巧,有的还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介的在线传播和电子邮件营销的思路和策略。

我国媒介自身的宣传与营销研究晚于西方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管理体制和新闻政策使得传媒机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作为党政附属机关存在,并不存在媒介营销的环境和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国传媒业逐渐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化管理”转向,传媒产业逐渐向“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转变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开始升温。电视媒介营销研究的主要成果有《电视营销传播》(文硕、张小争、李晓萍,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电视广告营销》(佘贤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以及《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刘婧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等。这些著作具有一定的新意,但仍局限于市场营销理论和电视经营较为简易的结合,基本上按4P、4C、4R理论对电视经营进行阐释。此外,还有一些期刊论文和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也关注到电视媒介营销问题,主要有李岭涛的《探索与电视观众收视行为相匹配的营销方式》(《广播电视信息》2003年第12期);卜彦芳、尤丽芳的《从营销角度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苑志强的《电视媒介的活动营销》(《中国记者》2006年第8期);李盈盈的《电视媒体的数位化营销时代》(《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1期)等等。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分别从电视媒介营销环境变化、受众收视行为变化、电视媒介营销策略变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这些成果虽然多为市场营销理论的移植和电视媒介营销实践经验的总结,存在理论原创性不足的问题,但是它们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基础,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数字化生存给电视媒介带来的环境变化扫描

“如果今天你跟人说看过某个节目,别人可能不敢确认你指的是电视片、网络视频(webisode,通过网络技术传输的节目)抑或是手机视频(mobisode,通过手机传输的短片)。”[4]这句话简明扼要地道出了数字化生存给电视媒介带来的竞争环境的变化。当传统的录像带节目由“原子”变成了“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5]的数字信息“比特”,当数字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介的边界多种媒体走向融合的时候,电视媒介的市场竞争者蜂拥而至,电视产业市场格局面临重构。

我们以视频网站和手机电视为例。从视频网站使用或者传受关系上,视频网站可以分为视频分享和视频点播(网络电视)两大类;从建设主体区别又可分为门户网站、媒体机构、商业机构三大类[6]。视频点播类网站如中国的搜狐视频频道(http://tv.sohu.com)、PPlive(http://NIC.《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9-01 [3]鲁曙明.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52 [4]斯蒂芬·马斯克勒特、罗伯特·A.克莱恩.新媒体宣传.广播、电视和网络:宣传与营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05 [5]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4 [6]吴信训、王建磊.中外视频网站上电视新闻传播现状与创新策略探析.世界传媒产业评论(第4辑)[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58 [7]王兰柱.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8)[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6 [8]CNNIC.《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9-01 [9]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36 [10]沃尔特·麦克道尔、艾伦·巴滕.塑造电视品牌原则与实践[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27 [11]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4 [12]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J].国际新闻界,2006-05 [13]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14]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 [15]马丁·迈耶.美国商业电视的竞争[M].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8 [16]杨伟光.中国电视论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286 [17]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18]马丁·迈耶.美国商业电视的竞争[M].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77 [19]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梅清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40 [20]特劳特、瑞维金.新定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3 [21]根据上海市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构建数字化电视新闻传播新体系”课题组2009年3月10日对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上海音像资料馆的访谈记录。

[22]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6 [23]斯蒂芬·马斯克勒特、罗伯特·A.克莱恩.新媒体宣传.广播、电视和网络:宣传与营销[M].刘微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08 [24]斯蒂芬·马斯克勒特、罗伯特?A.克莱恩.新媒体宣传.广播、电视和网络:宣传与营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44 [25]颜景毅.如何进行口碑营销[J].销售与市场.2008-12 [26]周珍妮、陈碧荣.Web3.0——全新的互联网时代[J].科技广场.2008-7(作者: 高红波 单位: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中国媒介环境下的融合文化 篇3

关键词:融合文化;互联网;虾米音乐

1 背景

互联网的出现使整个媒介生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媒体生产者到媒体消费者,无一不经历着重塑和建构,整个媒体环境都呈现出“融合”的态势。而在这一过程当中去分析和探寻各个因素之间以何种方式斗争、妥协、合作、发展对于未来有现实的意义。本文主要是从文化研究视角出发,以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理论结合中国本土的互联网媒体中的代表,即虾米音乐的发展为分析对象作出自己的思考与探索。

2 亨利·詹金斯的融合文化概念

亨利·詹金斯被誉为“21世纪的麦克卢汉”,是美国知名的媒介和文化研究学者,在2006年出版的《融合文化—新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一书中,詹金斯讨论的是媒体融合、参与文化以及集体智慧这三个概念的关系。不同于从政治经济学角度阐释媒介融合的代表人物德维尔:“媒介融合是一个过程。新技术被容纳进现有媒介和大众传播文化工业之中。”[1]也不同于从媒介史角度切入的“媒介融合是传统媒体(如印刷媒介、电视、广播和电影)与新技术(如有线电视、互联网和数据广播)的结合。”詹金斯提出“我通过融合这一概念尝试描述的是技术、产业、文化以及社会领域的变迁”不单单是从技术的角度说明,而是一种文化变迁。[2]“媒体融合”包括多种媒体平台的内容流动、多种媒体产业之间的合作;“参与文化”一词与被动型媒体观看行为的旧概念相对照,媒体制作人与消费者都遵循一种新的规则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媒介消费者开始参与到文化的生产和流通之中。同时,他借用法国数字文化理论家皮埃尔·莱维的“集体智慧”的概念,指出我们把个人的技能结合在一起,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就会更加全面,而且日益被媒体业所重视。这三个概念因素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动态的、充满矛盾与妥协的融合文化,就像詹金斯在书中描述的一样:“欢迎来到融合文化之中,在这里新媒体和旧媒体相互碰撞,草根媒体和公司化大媒体相互交织,媒体制作人和媒体消费者权利相互作用,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前所未有、无法预测的方式进行的。”[2]

3 虾米音乐的发展

虾米音乐是互联网的产物,从最初的音乐分享社区到如今的媒体巨头,一路上见证了中国互联网音乐的发展,也见证了“融合文化”在中国互联网背景下的变迁。虾米音乐最初的运营方式很简单,粉丝们把自己购买的专辑歌曲进行刻录,上传到虾米音乐,由虾米音乐进行审核,达到标准之后,虾米音乐就会把歌曲进行归档、分类,在虾米音乐的页面中显示,提供试听和下载,下载需要收取费用。

粉丝的“集体智慧”使他们不仅能够免费听到高品质的音乐分享,同时也可大大增加对音乐的选择,不是由单一的媒体采购者进行音乐购买,而是粉丝自行上传,音乐的种类和数量都会比一般的音乐网站丰富很多,还包括独立音乐人自己上传歌曲。所以虾米网从一开始就聚集了一大批高端的音乐听众,听众之间相互交流和分享,形成了比较良好的社区氛围,培养了受众的音乐品味。但是,从网站的运行模式来看,“版权”问题的炸弹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粉丝上传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侵权的,而且付费下载的费用完全不能够支付正版的版权,当虾米粉丝社区聚集的人数越来越多的时候,音乐人对于虾米音乐侵权的问题与诉讼也随之而来。另一方面,由于整个互联网音乐的竞争加剧,各自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盗版之风愈演愈烈,唱片行业开始走向衰弱,音乐人叫苦不迭。

在这里,音乐消费者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可以免费试听,下载任何一首音乐。互联网音乐公司挣扎在版权的泥淖和资金的空缺之中,而作为生产音乐产品的音乐人也得不到丰厚的报酬。2015年10月,国家版权局出台了《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的通知》。以2015年10月31日作为下线侵权作品的最后期限,各大互联网音乐公司包括QQ音乐、海洋音乐和网易云音乐都选择了抱团共享版权,阿里音乐则表示单干。

而在此之后,许多歌曲只有付费才能够听,因为歌曲版权被某一家买断,每一个消费者都不得不装两至三个音乐APP,严重影响了消费者体验。作为消费者,我们不得不去适应新的游戏规则,互联网音乐又一次成了资本的竞争。音乐资源开始在这几家互联网巨头中间集聚,由他们统一采购音乐,提供渠道和平台。

早期的互联网音乐创业公司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和粉丝效应培养了受众数字音乐的消费习惯,而当粉丝的规模增长一定界限的时候,整个音乐产业生态就被影响,相关的社会法律商业问题就会相继爆发。而一旦法律落实,行业标准建立,主要资源就会再一次回到了媒体巨头身上,只不过这次的巨头不再是实体唱片公司,而是互联网巨头。但是和实体唱片公司不同的是,互联网音乐公司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为消费者和音乐生产者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和渠道。

如今所有的互联网音乐公司,一方面在不遗余力地培养消费者的付费习惯;另一方面也在运用“粉丝”的力量积极维护良好的音乐社区氛围。例如,虾米音乐在网站中开设音乐人这一栏目,不断给予年轻音乐人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渠道,聚集自己的粉丝和声量,音乐播放栏都设有粉丝评论,大量的网友在其中留言和互动,彼此分享对音乐的看法,对于能够带来粉丝和流量的音乐人,网站也会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培养。在这一过程中,“粉丝”充当了很关键的角色。

4 结语

从最初的爱好者社区到规范的音乐公司,在新媒介的环境中,生产商和消费者在不断进行资源权利的争夺和博弈,没有粉丝的“集体智慧”,就没有互联网音乐生存的基石。但是,互联网音乐的健康发展又离不开对粉丝行为的制约和相关法律的完善。对权力的争夺和制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演变成复杂多变的态势。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音乐作为文化资源,一方面由大公司掌控,另一方面又有许多的新生力量从草根媒体流入到主流媒体,或是直接出现以小众音乐、独立音乐社区自居的互联网音乐企业也吸引了一批忠实的粉丝,并享有一定的话语权。

互联网音乐的发展只是中国整个文化产业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一部分。但是却从中可以看到媒体环境中的各方势力在新的媒介环境中,不断进行构建和重塑的过程。他们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同内容在不同媒体平台流通,不同内容在同样的媒体平台和平相处,各种力量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而我们也知道,这也仅仅是一个开始,正如詹金斯所说:“欢迎来到融合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郭毅,于翠玲.国外“媒介融合”概念及相关问题综述[J].现代出版,2013(1):16-21.

[2]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商务印书馆,2015.

媒介环境 篇4

1 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的基本特征

1.1 以娱乐为重要导向。

新媒体带给大学生很多的信息检索和使用便利,但是,娱乐在其中所占的比例不可忽视。据我们的调查研究显示,虽然以信息使用为目的的比例为35.6%,但“娱乐”和“打发时间”的比重仍然占到24.9%。事实上,考虑到大学生在问卷回答和访谈中的表演性因素影响,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新媒体获得娱乐的比例更高。

1.2 媒介求助已成新选择。

由于新媒体在利益诉求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求助新媒体。调查发现,22.7%的大学生会积极使用媒介求助,有时会使用新媒体的比例为31%。新媒体可以在利益诉求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如果成为一种依赖,将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1.3 存有隐私泄露恐惧。

以微博、人人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站,传播速度快、门槛低,而且经常会出现一些隐私泄露的事件。大学生在参与这些媒体的时候,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害怕自己的隐私暴露,尤其是那些网络欺凌事件的发生,使得社交媒体丧失道德理性。而且,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时对既参与又保护隐私的“度”拿捏不当,最终干脆就产生恐惧意识。

1.4 信息甄别意识明显

虽然新媒体使得大量的信息流通成为现实,但出现了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和观点,有些还是比较隐蔽的。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并非人云亦云,而是有着自己的判断,甚至对某些错误的思潮有着批判能力。但是,他们在对这些错误观点进行批判的时候,语言表达又往往陷入非理性状态。

1.5 围观仍是基本状态

虽然在很多网络群体事件案例中,有不少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身影,而且扮演着负面的角色。但事实上,大部分大学生的新媒体参与是“认知分裂”的,即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但不会轻易参与进去,基本上还是以“围观”为主。这在某种意义上,能够为自己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大学生变得理性,但同时大学生又丧失了在参与中提高公民意识的机会。

2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必要性、意愿及影响因素

2.1 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重要管道,如果远离或不参与新媒体,大学生就会失去竞争力。新媒体以其交互性、即时性、独特性等特点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社会思潮在新媒体空间彻底铺开,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严峻,大学生稍不留神就会受到影响,这一点不管承认与否,它都在发挥作用。信息爆炸、信息污染、信息病毒、信息犯罪、信息渗透、网络侵凌等问题,在新媒体空间日益严重。新媒体的破坏力不仅表现于此,还表现在,它不但可能给大学生展示一个错误的世界,而且能对社会运动起到巨大的动员功能,使大学生夹裹其中,给社会秩序造成巨大冲击。所以,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否则容易迷失方向。

2.2 大学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意愿

虽然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面临一些问题,但是他们具有主动接受媒介素养的意愿吗?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大学生认为“很难说,视个人情况而定”的占比51.4%;认为一般重要的占比22.9%;而认为“十分重要”和“没有太大必要”的大学生占比都较少。在具体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表示,媒介素养教育不是绝对的,如果能与以后从事的职业或者是现在所学习的专业有一定关系最好。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媒介素养教育是功利的,并没有上升到人格完善和公民意识提高这个层次。

2.3 大学生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感知

媒介素养教育尽管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但大学生对实践层面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的经验感知是什么状态?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大学生所在学校是否开设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绝大多数大学生不清楚,而且比例达到了56.9%。事实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做这方面工作,尽管有的未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但是相关课程里面都会有这样的内容。但是大学生对此的经验感知不高,其原因在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影响力有限。

2.4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涉及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家庭、媒体以及公益组织等多个方面但是它们发挥的作用却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政府部门的影响最大。因为,在我们国家,政府主导社会发展,大政府、小社会是基本格局,没有政府的支持,任何事情都无法取得成功。学校尽管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单位,但是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学校在这方面缺乏动力。

3 新媒体环境中大学媒介素养教育创新

由于新媒体环境和传统媒介环境有着显著的差别,既往的媒介素养教育经验和理论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面对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创新。大致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3.1 理念创新:从思想教育转向公民教育

应当承认,我们对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大学生不重视或不接受,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了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很鲜活的东西,是保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有自己的规律,媒介素养教育也有自己的规律,尽管它们两者之间有相同的地方,如果我们不尊重这种差异,那媒介素养教育是搞不好的。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培养公民,即具有理性参与精神和能力的新时代公民。例如,大学生积极主动的使用新媒体参与社会事务,理性发表各种意见,但是对待错误思潮、非正义事件又保持清晰而有力的批判意识。

3.2 平台创新:从单一转向整合

当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主要依赖学校进行,当然学校做这方面的事情有着独特的优势,其他单位或机构无法取代学校,但是当我们过于依赖学校资源的时候,就会使得当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固步自封、裹足不前。真正的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在政府鼓励框架之下,以学校为基本平台,整合大众媒体和社会组织而形成的综合、立体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创新平台。不过,其中的难点在于,这些力量的积极性并不容易激发。虽然等待社会机构的不断成熟是一种办法,但最重要的还是,政府将此项工作是为公共事业,推出多种有效的激励政策。只有这样,大学生媒介素养创新平台才能从单一转向整合。

3.3 方法创新:从讲授转向参与

新媒体传播环境的最大特点就是参与性、互动性强,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就不能一味局限于以往的方法。在我们调研中发现,针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多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尽管有些互动,但总体上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是有限的。我们强调全互动、全参与的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者,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成为协调者和资源的提供者,以此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最终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

摘要:新媒体在给大学生产生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负面影响,针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新媒体有着自身的特征,以往的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创新,否则新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更大。

媒介环境 篇5

——岭南大讲坛·企业论坛第6期

主讲:廖为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

时间:2008年4月24日 地点:广州珠江帝景会所盛景厅

主办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广东省私营企业协会 网络支持:南方网

【主持人】先生们、女士们、下午好!

欢迎您光临岭南大讲坛·企业论坛第6期现场。首先有请主办方之一,省社科联普及办主任陈杰珍为我们致辞。

【陈杰珍】尊敬的廖老师,各位嘉宾、各位听众朋友,还有我们美丽的主持人小刘,下午好!今天是岭南大讲坛·企业论坛第6期,前几期我们社科联的领导对岭南大讲坛已作了详细的介绍,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今天第6期的企业论坛,我们邀请了著名的公共关系专家廖为建教授作为我们的主讲嘉宾。廖老师在八十年代知名度已经挺高,那时我也是在搞教学,曾听过廖老师讲课了,就知道廖老师果然明不虚传。

廖老师是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共传播学系教授、公共关系硕士点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

公布财报,并且以高价回收十万股的分众股票。到3月26日的时候,分众传媒的股票价格回升至39美元,并且多家机构分析报告还将分众的目标股价调整到70-80美元的高位。这样来看,分众传媒非常成功的化解了这场危机,并且树立了自己非常有责任感的企业形象。

分众传媒的个案至少告诉了我们这两点。第一,对于企业来说,危机就象纳税和死亡一样不可避免。第二,分众传媒的个案还告诉我们,如果能够成功的化解危机,那么这场危机反而有助于你提升企业形象。反之,如果是失败的危机公关呢?稍等,我们的主讲嘉宾廖为建教授会告诉你。

作为企业家的您,一定也在不断的寻求一种简单有效的化解危机的方法,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了公共关系学专家、中山大学的廖为建教授为您讲解如何进行成功的企业危机公关。有请廖为建教授。

【廖为建】各位朋友,感谢省委宣传部、感谢省社科联,感谢羊城晚报财富沙龙,邀请我参加这次企业论坛。

我是论坛的老朋友了,记得在这里我也讲过一次,也是财富沙龙的活动,内容是讲营销和品牌。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关于危机,说实在话,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全面转型,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越来越多,社会的可控性在降低,所以危机的发生似乎已经不是偶然,带有很大的必然性。

一、正确面对危机:“危”之外还有“机”

——建立一个科学的危机观 >>>

二、危机预防:提高全员的危机意识

——不该做什么才是正确的第一反应 >>>

三、危机预案:事先想好各种最坏的可能性

——预则立、不预则废 >>>

四、在媒介的环境下来处理危机:主动出击“控负”

1.依靠“潜规则”“控负”往往很难奏效

2.与媒体为敌不是生存之道 >>>

五、经典案例:“康泰克”起死回生的启示

一、正确面对危机:“危”之外还有“机”

——建立一个科学的危机观

在这样的一个危机频发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危机心态,这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主持人刚才所说的,危机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我们人类是在危机中不断的成熟和发展起来的,危机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良好的、健康的、积极的危机心态,建立一个科学的危机观,认识到危机管理的常态性,这样才能做到在非常状态下科学有效的危机管理。

危机的概念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绝对不仅仅是指的一个负面的事件,危机具有两重性,危机发生时告诉我们事情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在这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可能状态极其不稳定,就象芬克说的,事情即将发生决定性的变化,时间不稳定,状态不稳定,可控性降低,这个时候事情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就可能是“危”,如果我们反应不及时、处置不得当,可能马上面临危险和灾难,另外的可能性就是“机”,只要我们反应及时、处置得当,可能就会商机、机会了。英特尔前总裁说过一句话,他说一般的企业在危机中可能就倒下了,但是优秀的企业都是能够安然的渡过危机,否则就不优秀了,但是那些伟大的企业往往能够在危机中进一步的提升自己,把危机转化为商机。我们面对危机要有这样辩证的心态,既要看到危也要看到机。

当然谁也不想面对危机,危机具有突发性、紧迫性、破坏性、公众性,打破我们既有的流程安排,使我们措手不及,给企业带来损失。但是既然危机来临,我们如何面对更加重要。当然危机的各种性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去分析,我想今天我们的角度是公共关系,所以特别想强调就是危机具有的公众性。许多危机都会转化为一种公共关系的危机,只要这种危机危险到消费者、危险到公众和社会的基本利益,那么就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成为媒体炒作的对象,从而引起轰动性的社会效应,这就是公共关系的危机。

当公共危机产生之后,当事人觉得不仅要面对危机事件本身,不仅要面对危机直接的利害关系,还要面对公众、媒体和舆论,面对着整个社会。这种公共关系的危机,几乎是伴随着任何一种具体的危机事态而发生的。比如说政治危机会引发公共关系危机、商业危机会引发公共关系危机、自然灾害的危机也会引发公共关系危机,这种危机会伴随着各种危机形态而形成,因为任何一种危机都要涉及到人,因此在危机应对的过程中就有一个沟通的问题,而危机发生以后一个当时,比如说一个企业它的关系压力很大、舆论压力很大,所谓的关系危机就是事件引发了各种社会的对抗、矛盾重重、纠纷不断、内外冲突,这个时候你成为了各种矛盾的聚焦点、社会关系的聚焦点,而且危机会引发轰动的社会效应。危机发生之后新闻界负面报道,公众或者消费者负面的猜疑,来自社会各界乃至国际各种社会组织的舆论压力,这个时候你的形象受损、声誉下降,这是典型的公共关系危机,也就是高知名度、低美誉度。这个时候你的压力是很大的。

一定电死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人都有危机意识、危机防范能力,那么好了,我们一个企业危机防范的第一道屏障就已经形成,那就是全员的危机管理。

同时还需要我们有一种危机的分析能力。海恩法则对我们非常有启发,虽然它是对飞行安全事故进行分析的结论,但是对危机预防是有普遍性的。海恩法则认为一起重大的飞行安全事故背后平均有29个事故征兆,每个征兆背后平均有300个事故苗头,每个苗头背后平均有1000个事故隐患。一个航天飞机爆炸,可能不是因为主发动机出事,而是一个螺丝钉松掉了。去年台湾华航飞机降落爆炸,就是因为螺丝帽的问题,小的问题缺陷没有及时纠正和发现,就变成了隐患,隐患没有解决,演变成危机的苗头,苗头没有及时的控制,就爆发了危机。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第二个假设,我们管理者要假设人是会出错的,危机预防的第二个定律告诉我们,只要人犯错危机就难以避免。说实在话人犯错也是带有一定的规律性,因为人不是完人,在所有问题上永远不犯错的人是几乎没有的,永远不犯错的可能不是人,而可能是上帝,当然上帝也有可能犯错啊,上帝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造了我们这些会犯错误的人。管理者首先要假设人是会犯错的,事先进行培训,这样少犯错,可能危机就不会发生,这就是风险管理。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但是事先你不知道是什么人在什么样的时间什么样的条件下做出这样的选择导致错误。比如说九江大桥被撞断的问题,专家说主桥墩没有问题,但是人家船长就没有撞你的主桥墩,说早上的雾很大,没有看清楚,走到了副航道。船上不是有雷达嘛?但是很遗憾,这个船长不会看雷达。所以你要假设有这样的船长,如果有这样的假设,请问有没有可能防范这样一个低级的错误呢?当然可能了。即便我不提高桥墩设计的安全标准,我提高警示标准,另外加强培训,不懂看雷达就不准当船长等等。如果我们有事先的假设,是不是可以防范这样的危机发生呢?当然可以。

我们要认识到危机的发生,往往就在于我们人犯错,而且是瞬间犯错。为什么危机管理又叫做应急管理呢?在紧急情况下我们是不能期待人们不犯错的,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本能、潜在的,并没有经过从容理性思考的,一旦紧急规范出错了,在现场可能会导致很大的误导作用,甚至导致危机瞬间发生,有时候就是零点几秒。我们怎样通过日常的沟通,使所有的人有良好的危机意识,我们的员工、我们的现场管理人员有良好的第一反应?说实在话,有很多危机就是在问题状态、矛盾状态、纠纷状态,就控制住了,就化解掉了,就不会被演化为危机了。

这种危机意识,是我们一些思维惯性、经验惯性造成的,第一反应出错这是很多人都可能的,我们可以做一个现场模拟,我把一个现实情景描述一下,你如果是在现场你会怎么办。在现场你没有时间从容思考,没有时间请示领导、讨教专家,跟你的同事商量,没有时间查手册和条例,也没有时间参加一个危机培训完了应对它,你必须依靠自己日常经验知识积累

在煤气罐的旁边,于是就在喊“爸爸不要开灯”,这个父亲正好伸手去开灯,完了,家里一片火海,爆炸了。他太太上来一看,摇着自己的老公,拼着老命冲到厨房里把女儿救出来,但是已经烧的面目全非了。这个父亲是刻意害自己的女儿吗?不是,是没有危机意识啊。

三、危机预案:事先想好各种最坏的可能性

——预则立、不预则废

危机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我们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在什么条件下发生什么性质程度的危机事件,人算不如天算,危机又叫应急管理,这种危机管理如果没有准备就会出错。在紧急情况下你没有时间从容和严谨分析,一拍脑袋就可能出错。危机来临的时候,程序必须简化,因为时间压力很大,平时这件工作可能你做了调查研究,做了可行性报告、专家论证,还要通过有关各个部门的审批,最后老总的字签下去了才能生效。危机如果发生了,这一步步按部就班是不可能的,一步就要跨过去,非常态性的程序,紧急情况下怎么可能跨的科学、合理和有效?这个时候有没有预案就很重要了,有没有准备就很重要了,预则立、不预则废。

包括在沟通方面,危机发生的时候你会面临非常强大的各种社会压力、关系压力,事件一发生面对着当事者,如果有遇难者,你还要面对遇难者的家属,还要面对遇难者家属请来的律师,还有闻风而来采访的媒体,还有面对着政府的问责,面对各种社会组织的责难,面对着竞争对手可能落井下石炒作这个事件。好的,这个时候关系的压力很大,怎么样迅速的沟通,根据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沟通策略,选择不同的沟通方法。

说实在话,传播预案也是处理危机预案的一个构成部分,有了这个模块,你的危机反应可能就会非常迅速。有很多事情确实是意料不到,完全是突发的,比如说挑战者号升天空爆炸。当时媒体并没有切断现场直播的镜头,我们看到电视画面的直播,这样惨烈的景象不断的重播,画面接着切到地面控制人员目瞪口呆的表情,接着我们看到了电视画面上美国宇航局的新闻发言人露面了,他以沉痛的表情宣布了这个灾难性的消息,反应这么快?新闻稿就是事先准备好的。接着我们看到电视画面上美国总统里根将就挑战者号灾难发表全国性的电视演讲。里根在电视演讲中非常动情地追溯了七名遇难宇航员,其中提到一位女宇航员,是一位中学老师,已经是两名孩子的母亲了。为了探索太空教学,经过艰苦的训练,终于成为合格的宇航员,没有想到第一次任务开始就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说明人类探索太空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当时里根总统演讲结束完了,美国各界的男女青年近几千年纷纷涌向美国宇航局,纷纷报名,这么一个灾难性的事件转化为爱国性的激励教育,一环扣一环,这就是预案,事先想好各种最坏的可能性,一旦发生就启动从容不迫。从这个角度来说,危机不可避免要发生,危机的发生有时候我们难以完全避免,但是我们对待危机的态度、我们应对危机的方式是可以选择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做好了准备就不怕。

又衔接不上、信息披露不充分,造成了社会各界的各种猜疑和悬念,这个时候媒体的集中追问使这个事件成为舆论的焦点。公共关系的危机就会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要认识到我们必须在媒体的环境中、媒体的压力下来处理危机。

1.依靠“潜规则”“控负”往往很难奏效

中国的传媒环境我们要了解它的各种特点,它是如何运作的。新媒体对于事件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比如说现在的网络,甚至是手机短信息,加上现在媒体的环境开放了,国际媒体对我们的挑战,最近一系列的事件,咱们可以看到、可以感受到。我们地处广东、毗邻港澳,很多事件一旦发生,就会发现最先到场的有可能是港澳媒体,那些狗仔队快过警察,而且搜取各种新闻资料的手段无奇不有。而且现在信息公开化,舆论监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现在舆论监督的压力是越来越强,而且公众意识在觉醒,消费者维权意识也在觉醒,公众知晓权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

现在很多单位在危机频发的环境下就要求自己企业的公关部、宣传部门,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控负”,所谓的“控负”就是控制负面报道带来的不利影响。新华社专门有一篇文章,评论了现在很多单位所谓的控负行为,当然这种种控负的方法,恐怕我们都要去反思和检讨,我们不排除社会一些潜规则的存在,但是靠这样的方法去控负往往是很难奏效的,比如说行政干预,你会发现现在很难用这种行政干预就把事情盖住,你想想看广西南丹的矿难,81个矿工人间蒸发了,广西的媒体一个字的消息也没有透露啊,看来地区控负控的严严实实,但是中央媒体人民日报把这个事件一层一层挖出来报道,矿主受到了法律的处置,为他捂盖子的官员也受到了法律的处置。

2.与媒体为敌不是生存之道

当然用收买的方法,对个别的媒体或者记者,有时候你会发现奏效,但是现在的媒体也是相互竞争的,你能够这样收买天下的媒体吗?你收买了A媒体就给机会B媒体,你摆平了本地媒体,你就会发现外地媒体的异地监督积极性你挡不住。还有就是中央媒体,全国性的覆盖,境外媒体的挑战,你用这种收买的办法,你可以买得下天下的媒体吗?可能吗?有企业就消极对待、逃避政策,就象是当年中山爱多VCD的老板陈志标消极的进行了一个总结“防火防盗防记者”,记者我们惹不起我们躲还不行吗,但是你躲得过吗,一出事媒体不请自来,有时候躲的结果是负面新闻进一步来。还有比如说当年的山东一家国企,被报道出来说阿胶用马的皮来做,这样一下品牌形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出了事之后领导的反应就是跑或者是躲,所有副总以上的领导都突然消失、隐形了,所有的通讯工具都关闭了,如果有记者来了就让秘书去挡驾。结果媒体见报,不仅搞假胶,所有的领导集体都逃匿了,全国的媒体都在炒作这个消息。后来山东有关政府部门成立专案小组,经过取证调查,发现是媒体的不实之词,有一些冒牌产品,冒他们的产品搞假胶,由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澄清,有关政府部门也在批评他们的领导,既然没有搞假胶为什么要跑呢,要跟媒体积极应对维护自己

1了,都说的非常干脆了,“康泰克被逐出市场”、“康泰克从此退出江湖”,康泰克和生产康泰克的中美史克公司就面临一个全国性的公关危机。

事件发生以后压力非常之大,你怎么跟各级政府药监部门沟通,你怎么跟全国大大小小的媒体沟通,不是某一个地方的某一家媒体,怎么跟全国的消费者沟通,全国的经销商、各地的药店亿元沟通呢,你又怎么跟自己的员工沟通?事件发生之后,生产线被停掉了,员工们非常忧虑,我们会不会被炒鱿鱼呢?可以说当时中美史克的经营者那是内外交困。当时有媒体就断言,中美司克公司就此死掉,就此退出中国市场。还有人说,这些外资企业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水土不服,出了这样的事情,你看它还不吃饭、喝酒、不给红包,看它怎么死。

我们可以看到面对这场全国性的危机,中美司克公司没有按照社会的一些潜规则去办事,而是启动它的公共关系工作机制,系统应对。我们来看一看当时他们采取了哪几项主要的公关措施。2000年11月16日中美史克公司接到天津市卫生局关于暂停使用含PPA成分药物的通知后,立即启动危机管理团队(CMT),也是一个法定的非常设机构,平时就授权十位高管和主要部门经理组成,确保意外事件、危机发生时保证有足够的资源进行危机的解决。其中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制订应对危机的立场基调,统一口径,并协调各小组工作。沟通小组负责信息发布和内外部的信息沟通,是所有信息的发布者。生产小组负责组织调整生产并处理正在生产线上的中间产品。市场小组负责稳定全国的销售网络并准备新产品上市。当天上午四个小组紧急磋商,就出台了“危机纲领”,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纲领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派专人到北京向国家药监局表态,表示坚决执行中国政府的暂停令,停止康泰克和康得的生产和销售,终止相关的业务合同,做好相关的善后处理,撤回有关的广告宣传,停止所有相关的市场推广活动。虽然这些措施有待于后续逐步跟进和落实,但是第一时间沟通、第一时间表态,这种积极坦诚的解决问题的态度,避免了各级政府方方面面层层价码、变本加厉的恶化危机,所以沟通非常重要。

除了在面上这种宏观的表态,表明企业基本的危机立场之外,他们也做了实际上的一些政府的交流。因为这个事件是美国药监局的政策文件引发的,他们派专家到国家药监局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进行沟通,介绍美国药监局这个禁药令的政策背景,主要是针对美国消费者滥用含有PPA成分的减肥药,是因为这样的情况。而在中国从来没有批准在减肥药里使用PPA,所以在中国并没有相应的情况。当时中国全国没有一例关于服用了含有PPA的感冒药发生类似的严重副作用的临床报道,让我们国家药监局的有关领导了解,美国禁药令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当然你不能挑战政府的权威性,你不能说政府错了你道歉,他们绝对维护中国政府的权威性,你给政府面子那政府给你台阶啊。通过这个实质性的沟通很重要的,他们争取药监局尽快批准了他们不含PPA的新药上市,按照一般新药的审批程序,走三年完全是有可能的,几个月国家药监局批准了他们的新药上市,填补了市场的真空,解决了实际的问题。

3专家制订标准答案,叫QMA。用这个问题题库训练他们的高管、营销经理、公司人员、电话接线人员,确保事件发生之后各个渠道出去的信息都是准确、统一的。

而且他们在跟媒体沟通的过程中非常注意一个策略,就是不要恶化跟媒体的关系,在整个危机的处理过程中要和媒体保持积极的、良性的、健康的互动,虽然当时几乎全国都是负面消息,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媒体的报道,不完全那么客观、准确,比如说“康泰克等于脑出血”,这是不客观的,但是他们不去纠缠、不去解释、不跟媒体打口水战,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恶化跟媒体的关系,消息已经是负面的,关系不能再变得负面了。你要有正面的关系、积极的良性互动,争取媒体帮助,争取把正面消息传递出去。有时候负面信息你控制不住,但是你可以提供正面信息平衡负面信息、淡化负面信息、综合负面信息,甚至去替代负面信息。

什么正面信息呢?事件发生之后,公司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来落实政府的暂停令,如何保障中国消费者的健康这是最高第一位的,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证自己的合作者,比如说经销商的利益不受到损害,采取了那些措施使内外部政策保持稳定,不裁减任何一个员工。而且提供有关的新闻背景资料,到底什么是PPA呢,老百姓不懂,由于不了解就会忧虑和恐惧,如果大家都知道了PPA不是洪水猛兽,只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是安全的,这种忧虑就会被打消,这就是沟通啊。而且通过各种正面的公益活动,把不含PPA的新康泰克推出市场。他们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努力非常的有效。

事件发生头几天,确实负面消息一面倒。第五天在人民大会堂的媒介恳谈会召开之后,正面的信息传递出去了,而且全面的平衡、淡化,甚至是替代了负面的信息,全国的舆论压力、全国的负面报道,不到一个星期平衡了。当然怎么样进一步把这个危机转化为商机,这是危机管理的更高境界。他们在处理负面消息的同时,非常有节奏的、有梯度的推出他们不含PPA的新康泰克,通过几个月的公关活动努力,不含PPA的新康泰克重新回到的市场、重新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接受和信任。如何科学的应对、如何面对这种负面舆论的压力,我想康泰克这样的一个案例,会不会给我们一点启发呢?他们不是纯粹的靠人际沟对,不是按照中国所谓的社会潜规则去办事,组织化的系统应对,危机管理团队的运作、外部公关公司的内外配合、专业化的公关操作,常态化的媒体关系不会因为危机而恶化了企业和媒体的关系,规范化的舆论互动,前面讲到的每一步都是摆得上桌面的,没有什么邪门歪道,统一化的传播出口,信息的出口、信息渠道的管理都是非常专业的,多元化的资讯通道,当危机发生之后在强势媒体之前,有时候你似乎是弱者,你没有话语权,但是你要知道公众对于一个事件它更关注如何解决、如何善后,除了解释这个事件是什么性质,很重要的就是要指导公众怎么办,这个方面企业是有作为的,你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维护自己合作者经销商的利益,来维护自己的市场。所有这些作为,不仅是对企业有利,很重要是对社会有利、对消费者有利、对政府有利,这些信息我们的媒体、我们的主流媒体是愿意提供的、愿意传播的。当然这种对称化的沟通平台,你不要把记者看作是一种工具,也不要把

5客观、全面、统一的发布信息。如果信息不通、信息不灵可能就引发更大的混乱,哈尔滨停水事件等等就是一个教训。

另外一个角度,在现场去处理危机,对着危机的当事人,对着来采访的媒体,对着各方面的压力,管理者有没有沟通的能力、沟通的素质,这是非常重要的。借鉴一些企业危机沟通的经验,我概括了几个度,态度、速度、尺度、梯度。在沟通问题上态度影响行为,有时候行为是对抗的、事件是负面的,但是只要你态度是正面、善意、坦诚、积极的,以消费者利益为上,以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有利于负面事件向正面转化,有时候事件不能马上改变,但是你通过良好的态度能够影响公众对于事件的看法,你要知道很多事件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跟公众对事件的看法相关的。我们要保持一个良好的沟通态度,有时候因为态度不当就可能恶化危机。SK-2事件我们也是可以吸取教训的,作为保洁公司来说一向公共关系做的很好,但是在这个问题上,退货上设置门槛,表现出店大欺客的态度上,恐怕就激怒了中国的消费者。如果态度好一些,可能事件就不会这么恶化?

速度,反应要快,说实在话,危机事件你反应越快越主动。英国的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曾经提出危机处理必须遵循的三T原则。首先就是主动沟通,事情发生之后尽量以我为主提供情况,尽可能成为事件第一信息来源,成为事件权威信息来源,你要主动,否则你就被动了,换句话说你不说话、不提供信息,那好的,就是别人的信息了,那可能就是愤怒的声音,可能就是谴责的声音,也可能包括一些误解的声音,当然也不排除你的竞争对手利用这个事件对你落井下石的各种炒作,所以你要主动。第二是充分沟通,不是说你要透出各种商业机密、技术机密,这是基本的底线,但是事件已经发生,客观上造成了消费者的损失,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客观基本事实你就不要刻意隐瞒,刻意隐瞒只能是欲盖弥彰,只会产生更多的悬念、更多的说法、更多的社会版本,你面临着的舆论压力更大,事后澄清和解释何必呢?第三句话就是迅速沟通,现在网络时代你一慢了就失去了危机沟通的最佳时机,你要抢在所有似是而非的声音、所有负面消息出现之前所有主流媒体都有我的声音。

尺度,危机发生之后,作为企业管理者跟外界沟通当然是有立场的,你的基本立场底线在哪里,你的职业底线在哪里,你的政策底线在哪里,你要让大家知道。

刚才说到康泰克的PPA事件,迅速跟进外界,形成一个问题题库,用这个问题题库统一信息口径、统一传播出口,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话该如何说、谁先说、谁后说,这就涉及到了梯度,也就是说这种信息的反应,虽然个体在处理的时候,我们是要有自己良好的沟通素质和能力,但是你不要忘记了你是代表组织的,你有没有信息的授权很重要。这种信息的梯度,就是当事件发生之后,我们根据事件不同阶段,你要影响对公众的影响程度不同,公众对事件的信息需求程度和心理承受程度都是不同的,我们要根据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特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布信息,既要快也不能乱。

【廖为建】这些听众我想大家已经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说实在话,这个事件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要面对的问题了,也涉及到国与国的关系。从中国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同时我们也需要有理性的民族。越强大是应该越理性,同时我们越理性才能越强大,我们理性是因为我们强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过于情绪化的东西只可能使一些事件更加混乱。在这个过程中,说实在话主流的意见,中国的公众还是理性的。

作为家乐福本身应该怎么做,刚才有一位听众朋友已经说的比较好了,表明一个基本的态度,支持中国办奥运、尊重中国国家主权的完整性,而且应该通过各种的方式告诉中国公众家乐福来到中国,卖的产品质量,以及产品大部分都是中国制造的,解决了多少就业机会,对当地的税收有什么样的贡献,对当地社会比如说公益事业、社会慈善事业做过一些什么好事,感谢中国社会各界公众对家乐福事业的支持。尽可能和媒体保持良性的互动,我觉得这样的事件,只要有这么一个主流舆论引导,可以看到两国的国家领导人都出面来亲自处理这个事件了,所以我觉得在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是给我们中国公众一个很好的教育,我们的公众也从这个事件中越来越理性,使我们的国家能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成为真正一个合作的伙伴。中国驻英国大使有一句很好的话,他说,世界等待我们中国融入这个世界那么多年了,我们应该有耐心去等待世界各国认识理解我们,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上海的财富论坛也好,我们办亚运、奥运等等,都是一些很好的机会,让世界认识和理解中国。中国的民众在所有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当然可以自由的表达,甚至也可以和平的在家乐福门口你举出一个牌子,但是不要采取情绪化的过激的行为,因为对这个事件的解决没有任何的帮助。

【主持人】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从刚才上述的这些讨论,以及听众的发言,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古代《兵经一百》里说“目前为机、转瞬为机;乘之为机,失之无机”。危机着力在“机”上,能够转“危”为“机”,力挽狂澜,扭转局面,方显沧海本色,才是真正四英雄的气度,在动态中在不平衡中取得平衡,在逆境中变劣势为优势,才是真本事。希望今天的沙龙,能够给各位增加一些真本事。

新媒介环境下广告业发展探析 篇6

一、新旧媒介的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而新媒介的传播方式则是双向的、互动的,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受众在新媒介环境下可以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从之前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反馈者,甚至成为信息发布的源头。在传统的传播活动中,传播主体由高度组织化的新闻机构组成,新闻传播信息来源相对单一。在新媒介传播活动中,传播主体实现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比如门户网站、手机短信、微博、车载电视、网络电视、网络游戏、楼宇电视……等共同构成新媒介的传播主体,使传播的信息来源多元化。传统的大众媒介由于其传递信息的手段和形式的不同而各具特征并且能并行共存,而新媒介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相安无事的局面,各种媒介的广告表现手段和形式趋于融合,媒介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

据权威的市场研究公司CTR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上半年电视广告资源缩减13%,刊例收入增长18%;户外媒体广告面积跟2009年同期相比略有4%的缩减,广告花费(刊例价)同比增幅仍达到23%。报纸、杂志增幅分别为22%和21%。同时,尼尔森发布数据,2010年上半年中,中国互联网展示广告的价值估算达到了95.6亿元人民币,相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27.9%[1],其同比增长率显著上升,互联网广告的快速增长率超过传统媒体不容置疑。另据《2010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电视广告收入达到675.82亿元,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营收规模达到193.3亿元[2],可以看出,在绝对增长量上电视广告的投放量是远远大于网络广告的,说明传统媒体在中国依然富有极强的生命力。逆市上扬,也表现出传统广告媒介在现阶段的不可替代性。

但是与此同时,在新的广告媒介前,传统广告形式下的受众被动接受、广告形式不够生动、传统广告受众缺乏选择权等等方面的劣势也逐渐凸显出来。由于这些很难改变的劣势的存在,传统广告媒介的市场份额正逐渐被新广告媒介所蚕食,传统的广告媒介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二、新媒介发展给广告业带来的冲击和机遇

随着新媒介技术和服务逐渐的成熟,新媒介较传统媒介在广告的传播方式上有了巨大的转变,由以前的单线式传播到现在的高交互性,使受众不再被动接收广告信息而是有了空前的选择权利,受众可以不受外界影响而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所要接收的广告信息,另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广告主的选择理念受到影响,也促使广告主进一步扩张了对媒介的需求。

新媒介的出现从技术、观念、形态上都给以传统媒介赖以为生的广告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科技总是在不断革新的,新媒介同时也给整个广告业带来了新鲜血液。单从新媒介的代表——网络广告发展的速度我们不难看出新势力崛起的迹象。新的观念打破了旧传统,新的技术带来了新的广告形式,新媒介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广告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随着社会结构的升级,消费者趋于理性的消费,使针对“消费者注意”营销模式的传统媒介开始逐渐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广告业已然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时代,传统广告活动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固守着旧观念必然会遭到市场的淘汰。广告业要想获得新生,必须要在实践和理论上有所突破。

三、新媒介环境下广告业发展策略

处于这个新旧媒介的交替时代,广告业要想发展,无疑要顺应时代要求,适应新媒介的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广告主与广告公司必须相应地做出一些改变和尝试来顺应新媒介发展的态势。

(一)根据新媒介的特点调整广告的形式

新媒介的出现使广告到达的人群更为精准。由于受众细分的程度日益提高,媒体数量及推广途径也与日俱增。日新月异的媒介创新改变了媒介的消费方式,受众可以按照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不同的媒介去接收信息。这就需要广告公司要从受众的角度做逆向思考,通过研究他们的需要与欲望以及他们愿意为此付出的成本进行全方位的媒介利用。而多元化细分化的媒介使得整合营销有针对性的制造目标人群自主选择的广告信息和话题。

同时,在新媒介环境下的营销传播竞争,单比谁投入的广告费用多、占据的广告时段、位置好是没有用的。品牌的竞争力在新媒介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新媒介的出现使品牌可以直接与受众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沟通,交流互动使品牌更人性化。

(二)广告与营销传播一体化

由于新媒介的出现,传播环境变得空前复杂,产品竞争也更加激烈,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单一的广告形式已无法有效地传递信息到达受众。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告公司急需整合各种营销传播工具、采取新的传播模式来使有效信息到达受众,以实现品牌传播的需求。为能在新的营销传播环境下帮助广告主更加有效地与消费者沟通,拓展其生存空间,广告公司不仅要能够提供传统的广告服务,还需要做到整合公关、直销、促销、互动行销等多种传播工具,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在新的营销传播环境下广告公司和媒介购买公司的业务转型将突破传统的广告概念,广告与营销传播将逐步融为一体。

(三)广告公司走集团化与专业化之路

集团化是广告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建立广告集团的模式,可以实现规模化经营,使经营成本降低,提高广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广告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广告集团可以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资源整合和投资,形成传播集团,以达到公司进一步发展和具有更高的抵抗风险能力。

此外除了依靠组建广告集团提高综合实力以外,走专业化的道路也是大势所趋。目前广告行业的内部分工已经高度细分化,但各领域的专业化程度却不高,大部分还处于粗放式的发展阶段。若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胜,更好地满足广告主的需求,只有以专业取胜,通过过硬的专业化赢得客户的信任。

(四)培养适应新媒介发展的人才

新媒介环境下,要培养适合新媒介环境的新型人才,要把传统的广告教学中的基本能力要求与专业能力要求与新媒介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要完善创新能力,注重新媒介思维能力的培养,让传统基本能力融入新媒介感知能力,加强业务能力,并重视新媒介运用能力[3]。

传统的广告媒介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新媒介数字传播环境下,广告应取向品牌化传播、精准化传播、人性化传播。随着越来越多数字设备的出现和网络状况的改善,人们将可以利用各种终端设备在各种场合获得各种需求的信息,新媒介的发展是现代科技发展和人类需求提升的必然结果。广告将不再仅仅是对产品的促销和对品牌形象的维护,未来的广告将一切基于品牌的建设和保持与消费者的联系。有理由相信,新媒介环境下的广告业的前景是美好的,走在信息大潮前列的新媒介,必将会为广告业带来更为丰厚的回报。

[1]安吉斯媒体集团(中国).中国广告业2010年终盘点[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1年02期

[2] 2010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R].中国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新华出版社.2010

论微博媒介生态环境 篇7

一、微博行业制度与法规政策

微博行业制度。虽然从媒介形态的角度来看, 微博与Twitter等国外同类媒介并无本质的差异, 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 我国微博面临着独特的媒介环境与制度。

在媒介所有权方面, 我国传统媒体施行的是公有制模式, 经过一系列改革, 形成了“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的新局面。这种情况在网络媒体出现之后则开始有了变化, 一方面, 合资形式 (如PPTV等) 开始出现;另一方面, 私有化的网络媒体也开始大量涌现。目前, 几大门户网站所开办的微博都属于私有制媒体。

在管理制度方面, 由于网络传播较为复杂, 因此, 对于微博的把关就成为微博运营商的难题之一。目前, 比较通行的办法是, 设置若干敏感词, 将机器审核和人工审核相结合。另外, 为了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新浪网于2012年5月开始运作新浪社区委员会, 吸引微博使用者参与到管理中来。目前, 这种自律型的管理模式已经开始实行, 并对一些微博中出现的不良信息进行了甄别。从理论上来说, 在这种反馈循环中个人动机和社会动机可以互相放大。“沉溺于对成员资格和共享的感觉中, 会增加我们对更多连通性的渴望, 而这又会增加表达。”[1]但是, 这种人工型的审核方式会加大运营商的人力成本与资金投入, 且审核范围有限, 而机器审核又无法覆盖全部信息。未来的微博管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针对微博的管理政策。目前, 针对微博的管理政策还有待完善。微博本身传播特性就有别于其他媒体, 传播者与受传者界限模糊, 而且微博上缺少必要的把关人对信息进行甄别把关, 这造成了微博发布的消息中夹杂着大量不良信息。面对这些情况, 针对传统媒体的管理政策无法完全适应这种转变, 需要进行一些调整。当前的管理政策主要是采取比较严格的措施进行限制。不过, 这种限制缺少必要的依据, 并没有针对网络媒体和微博的独特性来制定法律或条例, 只能是参考相关媒体的管理政策, 这造成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较强, 标准不统一, 或者政策前后矛盾等问题。这种政策上的缺失使得微博运营商面临极大的风险挑战, 也加大了微博发展的不稳定性。

二、微博行业生态环境

行业间的生态环境。目前, 网络媒介形态多样, 从社会化媒体角度来看, 就有SNS、博客、播客和微博等形态。从微博的角度来看, 主要的竞争对手是SNS网络。中国SNS的代表就是人人网。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 微博已经逐渐赶超了SNS网站。在2011年1月, 微博月度覆盖人数为1.9亿, SNS网站为2.4亿。而到了2011年7月, 二者的覆盖人数相同, 均为2.6亿。而同年8月, 微博覆盖人数达到2.8亿, SNS覆盖人数为2.7亿。微博首次超过了SNS, 并且一直保持这种领先的优势。[2]微博覆盖人数逐渐上升并最终超越了SNS, 而SNS的覆盖人数同样也是稳步增长。这说明, 微博与SNS并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因为二者在传递信息的方式与内容偏重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除了SNS之外, 腾讯相关产品也是微博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相关数据显示:“腾讯的QQ空间和QQ分别占据了2012年3月12.95%和6.98%的社交分享份额, 而新浪微博和人人网则分别只占8.35%和3.95%。”[3]。

行业内的生态环境。中国的微博是从四大门户网站以及凤凰网、人民网进入这一业务领域才开始跨越式的发展。其中, 新浪微博运作非常有特点, 2009年8月14日, 新浪微博开始内测, 在推广上, 新浪微博移植了新浪博客的成功经验, 大量邀请名人开通微博, 以名人效应吸引受众开通微博。这种以名人效应带动微博发展的模式也成为新浪微博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 新浪微博还对Twitter的功能进行了中国化改造, 比如, 可以在发送的信息中附加图片, 可以发表讨论话题等, 用户还可以使用其他网站的邮箱注册新浪微博。[4]与新浪微博不同的是, 网易微博主要吸引草根网友, 并力图以网站自身的价值观来凸显独特的立场。搜狐微博在微博领域中基本处于跟进的态势, 并没有显示出独特之处。腾讯微博则是依托于腾讯QQ展开微博运营, 通过与QQ客户端的绑定及QQ、QQ空间、腾讯微博和朋友网这四大平台之间的串联, 腾讯微博的用户迅速增长。总的来看, 腾讯微博的用户以低年龄段青少年为主。除了这四大门户网站之外, 凤凰网和人民网的微博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凤凰网微博集中了大批知名记者、评论员等, 能够提供凤凰网的独家资源, 吸引一部分高学历、高素质的微博用户。人民网则拥有比较高的政治权威性, 不仅有人民网独特的信息资源, 而且“人民微博”还可以吸引到大量的政治人物或是政府部门。这些资源属于凤凰网和人民网的核心竞争力, 有助于各自获得竞争优势。

三、微博受众环境

庞大的微博用户群体使受众环境趋于复杂, 因此, 需要对微博用户进行细分。本文将微博用户细分为三部分:

意见领袖。“传播学中所指的意见领袖, 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 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5]目前, 运营最为成功的微博———新浪微博使用的是“名人战略”, 通过明星加盟及树立意见领袖来吸引普通的微博用户。这一策略行之有效, 已经成为整个微博运营界的一种共识。在微博这一媒介中, “意见领袖”的身份往往是现实世界中身份、地位的一种延伸, 从现实空间渗透到网络空间。微博中的“意见领袖”既包括传统媒介中所指的“意见领袖”, 也包括公共知识分子群体和娱乐、财经、房产、政务等领域中的“明星”。这类“意见领袖”在微博中受到的关注最多, 短时间内就可以增加数量庞大的粉丝, 其发布的消息也会被大量转发。而且, 由于获取信息的来源渠道比草根用户要多, “意见领袖”群体往往是信息的发源地, 或是消息的重要中转站。特别是一些热点话题, “意见领袖”原创的博文或是转发的博文都会在微博中形成热点, 并形成快速的扩散。在信息传播中, “意见领袖”的观点、态度对粉丝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再加上“意见领袖”与粉丝的即时交互会使“意见领袖”的“意见”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

草根用户。微博的出现使草根用户真正具有了一个属于自身的“表达空间”, 草根用户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 微博使用门槛低, 更加速了草根用户融入微博的速度。草根用户不仅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而且用户通过“关注”与“取消关注”, 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关注的信息, 草根用户已经成为微博中不容忽视的群体。不过目前来看, 草根用户关注的微博主数量非常多, 被关注却非常少。而草根用户所发布的微博, 也很少被博友评论或转发。这也促使微博媒介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特性:草根用户的传播力可以形成强大的影响力, 但是这种影响力的凝聚却必须经过“意见领袖”的引领, 否则难以形成聚合力。例如, 从“打拐”等在微博中兴起的各类事件中可以发现, 草根用户的“话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传播, 并真正形成了合力, 凝聚成行动力。然而, 在这些微博事件的背后也应该看到, 能够将草根用户凝聚在一起的却是“意见领袖”。需要指出的是, 一部分草根用户虽然在线下并没有显赫的身份、地位, 但是, 由于其长时间对社会公众话题、重大事件的关注或是在娱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话题性, 已经逐渐脱离草根用户群体, 而进入到“意见领袖”的群体之中。

不活跃用户。不活跃用户也属于草根用户的一部分, 只是由于其在传播特性、受传特质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 因此, 本文对其进行单独分析。在微博中, 不活跃用户群体包括“围观用户群体”和“僵尸用户群体”这两大类。

“围观”是网络中一种独特的接受信息的方式, 是伴随着微博的出现而流行的网络词汇。微博中的“围观用户”虽然很少对事件进行评论, 但是他们对社会公众事件具有强烈的关注意愿, 虽然他们只是“路过”、“飘过”等, 但是一样对事件形成一定的压力。这种“围观”行为是通向公共话题的第一步, 尤其是对一些负面事件具有极大的震慑力。

“僵尸用户”就是指一些用户在注册后, 几乎不再使用微博, 长期不登录, 或是登录也不发布任何消息。这类“僵尸用户”在腾讯微博中数量巨大。因为腾讯微博的用户邀请方式是与腾讯QQ绑定在一起的, 接到开通邀请之后, 就会有一部分网友随手开通, 之后再不使用。另外, 还有一部分“僵尸用户”是一些公司或个人注册的多个账号, 只为进行“刷粉”时使用, 严格意义上来说, 是一种作弊式的营销行为。这类“僵尸用户”受众价值相对较低。

四、微博广告资源环境

“如今, 消费者对彼此的信任要远远超过对企业的信任, 社会化媒体的兴起本身就反映了消费者信任从企业向其他消费者的转移。”[6]微博这一平台已经成为企业进行营销与广告推广时所必须考虑的内容。

作为营销手段的微博。国内企业在微博平台上进行营销只是刚刚起步。在传统媒体上投放广告, 由于目标受众很难进行精确锁定, 很多时候, 广告投入被浪费了。而微博可以使商家直接找到目标消费群体进行精准投放。在微博上寻找消费者或是潜在消费者, 除了可以直接采取搜索的方式外, 还可以通过标签、话题、微群等方式来寻找潜在消费者。目前, 还有很多软件设计公司专门推出了微博搜索软件, 可以更方便地寻找到目标群体。当然, 寻找到目标消费群体只是第一步, 针对目标消费群体所展开的广告、营销推广则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从整体生态环境上看, 企业在微博上的投入越来越大, 但是营销手段比较单一, 且各家之间的手段同质化倾向非常严重, 也很难调动起消费者的积极性。而且, 由于微博传播速度快、传播受限较少、交互性较强, 任何微博用户都可以在微博上发布针对企业的消息, 并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如@王小山对蒙牛的批评。这就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危机公关机制, 特别是微博舆情监测体系。

作为经营平台的微博。微博超越传统媒体的一大特质就是其不仅具有媒体属性, 而且具有超越媒体的属性, 其中之一就是可以作为经营的平台。除了作为营销手段之外, 企业还可以完全依托微博来展开业务。这方面的业务也是刚刚出现, 一些企业, 如@快书包, 就是将微博作为经营的“终端”。消费者可以在@快书包的官方微博直接下单, 完成交易。此类业务节省了渠道的费用, 且方便快捷, 未来将会带动大量同类型企业的出现。而其广告推广则可以完全围绕微博这种媒体来展开。需要注意的是, 不论是作为营销手段还是经营平台, 微博本身都扮演着一种“为他人作嫁衣”的角色, 微博自身的盈利压力仍然十分巨大。

微博媒介生态环境是一个新颖而又复杂的课题, 本文的分析是针对当前微博媒体本身的状况来展开的, 从中可以看到, 政策法规与盈利模式是困扰微博发展的两大难题。

摘要:微博在诞生之后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 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作为新兴媒介, 微博自身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 如监管政策、信息把关以及盈利模式等。本文针对微博所处的媒介行业制度与法规政策环境、行业生态环境、受众环境和广告资源环境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微博,生态,媒介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克莱·舍基.认知盈余[M].胡泳, 哈丽丝,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98.[1]克莱·舍基.认知盈余[M].胡泳, 哈丽丝,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98.

[2]2011年中国社交网站和微博行业四大盘点[EB/OL].http://web2.iresearch.cn/59/20111212/158776.shtml.[2]2011年中国社交网站和微博行业四大盘点[EB/OL].http://web2.iresearch.cn/59/20111212/158776.shtml.

[3]McKinsey:腾讯QQ空间风头盖过新浪微博[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40707.html.[3]McKinsey:腾讯QQ空间风头盖过新浪微博[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40707.html.

[4]清科.中国微博客破冰:大发展仍任重道远[J].资本市场, 2009 (12) .[4]清科.中国微博客破冰:大发展仍任重道远[J].资本市场, 2009 (12) .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209.[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209.

信息时代教育媒介生态环境初探 篇8

媒介生态, 指的是媒体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这种状态包括媒体之间所形成的平衡结构和整个媒体群落在社会大系统中的位置[1]。媒介生态环境, 指的是媒介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现实环境, 是媒介在社会系统中生存发展的环境与空间, 包括媒介与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关系, 也包括媒介内部要素结构状态, 是媒介与社会之间有机关系的集合体[2]。教育媒介生态环境指的是教育媒介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现实环境。

对教育媒介生态环境的研究就是有关教育媒介自身与人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以及四周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 涉及到教育媒介———人———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个由教育媒介、人、社会环境组成的教育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

教育媒介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不但与社会环境 (政策法规、文化范式等) 相互影响, 同时与由教育信息、教育者、受教育者所构成的现实环境密切相关。这些关系及其影响可以促进教育媒介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可以导致它的失衡, 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媒介生态环境的现状

信息时代的到来,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不但促进了教育媒介自身的发展, 同时改变了教育媒介背后的社会环境, 也引起了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些变化与发展在促进教育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媒介生态环境的失衡, 主要表现在:

1. 网络教育信息质量影响了网络作为跨时空教育媒介的实效

在信息社会, 信息量呈指数函数增长, 冗余信息和过时信息充斥整个网络, 干扰了人们对有用信息的筛选和确认。在教育信息方面, 高水平的精品课程仍有待开发, 而低水平重复开发的教育资源充斥网络, 使人们不那么容易获得高水平的资源, 从而无法有效地支持教学。同时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少, 使人们获得这些资源的搜索成本或金钱成本 (付费资源) 偏高, 影响了网络作为跨时空教育媒介的实效。

2. 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泛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力推广, 信息技术在各类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在某些方面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滥用。这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为响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号召, 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 并没有对具体课程进行深入地设计与分析, 没有对具体课程是否适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进行考量, 从而没有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有时还导致效果大不如前。

3. 对现代教育媒介热捧的同时对传统媒介无情的摒弃

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观念的改变, 导致了现代教育媒介的产生。现代教育媒介对呈现教育信息、丰富教育资源、传递教育信息都有着较为明显的优点。但并不能以此而对传统媒介 (黑板、粉笔等) 进行全面地摒弃。传统媒体在教育信息呈现速度、教育资源量上存在它的局限性, 但在促进师生感情交流方面有着它独特的优点。因此, 对于传统教育媒介与现代教育媒介只取其一的极端手法有待商讨。

三、促进教育媒介生态环境平衡应采取的措施

任何系统, 只有它的内部与外部达到平衡的时候才能发挥整个系统最大的功效。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教育媒介生态环境的平衡有利于教育生态系统最大功效的发挥, 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了促进教育媒介生态环境平衡, 我们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也需要处理好媒介系统中的一些关系。

1.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提高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

有关教育部门可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有效地引导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 并整理现有网络质量低的教育信息资源, 同时公布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相关的质量标准。这样不但可以减少互联网上垃圾信息, 而且能解决信息超载、信息利用率低等问题。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丰富和共享能发挥网络作为教育媒介的独特优势。

2. 处理好教育媒介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我们选择一种教育媒介并不是因为这种教育媒介是新的、现代的, 而是因为这种教育媒介符合教学内容, 符合学生学习特征, 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因此, 教师在选择一种教育媒介的时候应该思考为什么要用它?不用行吗?如果实在要用, 应该怎么用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不加思考盲目地滥用。这样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果, 还可能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的迷失, 从而对技术产生负面的评价, 走向另一个极端。

3. 处理好传统教育媒介与现代教育媒介的关系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媒体观念。对媒体来说, 没有一种全能的媒体。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长处, 对某种特定的教学和学习有效。每种媒体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 不利于某些教学和学习。现代教育媒体无论技术多么先进, 它都具有这两方面的特点。新兴教育媒体不能取代传统的教育媒体。在教学中, 二者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 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 新兴教育媒体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一定的条件。现代教育媒体能否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关键取决于它与整个教学过程协调、应用的方式是否正确, 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现代教育媒体就一定能促进教学[3]。

4. 处理好媒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现代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受教育者在课堂上就能够通过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源获得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 但并不说明这就足够了, 它促进了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但真正考验一个受教育者是否真的理解了教学内容, 还是要看他是否懂得在实践中应用所学到的知识。从理论到实践,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因此, 现代媒体为受教育者提供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并不意味着它完全可以取代实践教学。在物理、化学和其他的动手学科, 利用虚拟实验等在实验设施不齐全落后的学校固然有一定的优势, 但能提供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更有利于教学。

总的来说, 教育媒介是教育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而教育媒介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否影响到整个教育系统功能的发挥。通过制定法规为教育媒介的利用提供较好的社会环境, 并处理好以上的三种关系对教育媒介生态环境的平衡起着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国强.媒介生态视角下的媒体不作为[J].青年记者, 2007, (8) .

[2]孔德明.论和谐媒介生态环境的构建[DB/OL].http://news3.xinhuanet.com/zgjx/2007-06/20/content_6268367.htm

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采编的特点 篇9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的优势

(一) 新闻事件的传播途径更加广泛

在原来单一的、独立的新闻传播媒介模式中, 新闻采编的相应内容都会用特定的媒介来发布, 最终传播的范围、传播的效率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限制。而在媒介融合的多元化传播模式下, 会有更加广泛和多样的新闻传播渠道, 除了传统的报纸杂志和电视外, 新闻内容还可以通过各种终端、网页新闻等多种渠道来发布, 这样可以使不同偏好的社会大众通过不同的方式更加快捷高效地观看到新闻信息。这也就对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其具备更加独到的眼光, 敏锐的观察力, 能够迅速且准确地捕捉到新闻要点, 然后运用多元化的传播媒介把新闻事件以最快的速度、最广泛的方式传播给广大受众。

(二) 新闻采编的信息载体类型的多样化及采编工作更加简化

在传统的新闻采编过程中, 采编工作人员主要是通过纸和笔记录相关的新闻事件并完成稿件的编制, 或者必要时由摄影师扛着镜头去采编。然而, 在媒介融合导致的技术设备和新闻媒介更加多样化、采编工作要求更加具有效率性和时效性的前提下, 新闻采编工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采编工作中很重要、很关键的一个工作内容——信息记录载体, 开始变成各种信息设备, 像手提电脑、录音笔等等, 储存方式增加了U盘和网络载体等内容, 于是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对于新闻信息的手机和存储以及加工上传发布到各种媒介的过程变得更为简单, 操作起来更加方便, 这就大大提高了新闻采编工作的工作效率。

二、新闻采编人员应对媒介融合环境的措施

(一) 提升信息的判断和分辨能力

现阶段, 公众参与社会事件、新闻信息的主动性越来越强烈, 于是出现了很多非专业性的新闻采编人员, 其实也就是普通的社会大众也开始加入到信息的传播中, 这就导致社会上信息量的大幅度提升, 但是其信息的质量以及传播的意义是否恰当, 这是很难确定的事情。此时就要求专业的新闻采编人员对信息进行专业的判断, 是否可以准确地判断分辨出该信息的意义, 就是对新闻采编人员能力的考验, 也决定了新闻采编工作的质量。采编工作人员在确定一项新闻资源之后, 要对其内容进行整合处理, 形成一则适宜播放给大众的新闻。这个过程中, 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聚合性思维, 对信息进行提取、整理, 从而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好的新闻报道服务。

(二) 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在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模式下, 媒介与媒介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打破了以往各自为营的局面, 这也就导致新闻采编人员的业务量与日俱增。因此, 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就应该及时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不仅熟练掌握媒体的工作流程, 还应该具备一些其他的媒体业务技能, 以便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的环境。

(三) 对新闻信息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和提取

新闻采编人员的专题策划水平从某个方面来讲, 决定了一则新闻的质量, 采编人员的策划水平越高, 新闻质量更加优良, 就会更好地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 从而新闻本身、信息载体和传播的媒体都会受到一定的关注。在信息载体越来越丰富的21世纪, 各种媒体之间的信息资源是共通的, 某种媒体要想在多种媒体中脱颖而出, 就必须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即新闻采集人员的专业技能。其中, 很关键的技能就是采编人员的专题策划水平, 由于各种媒体之间在信息掌握量上基本上是零差距, 要想提升自己媒体的知名度, 就必须使采编人员对现有信息进行更加深入和充分的挖掘和信息提取, 从与众不同的视角出发, 向受众阐述不一样的新闻信息和价值, 从而使广大受众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了解信息。

总之, 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 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及时抓住当前形势, 加强自身的新闻收集采访能力和新闻编辑制作能力, 同时新闻界也要转变本行业的服务意识, 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 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 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 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参考文献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权责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媒介权责,新媒体环境

一、媒介的权力

媒介的权力指的是对外部世界产生效果的事件或动机, 除此之外, 它具有表意和阐释功能, 能够通过与各种主张、能够引发共鸣的形象和思想的天然链条的联系为我们提供明晰的阐释框架和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理解。媒介权力涉及很多方面, 受众、新闻工作者等, 一般媒介的产生意味着真相的产生, 此时通过信息整合充足将真相事实传播出去, 让公众去知晓和认知。当今社会, 新媒体以及各种媒介的出现, 让更多公众可以自己参与进来, 可以借助媒介自行发声, 与此同时媒介的社会监督功能就被放大, 媒介的权力就开始展现。

二、媒介责任

信息化的今天, 不论个人还是社会各类群体都开始对大众媒介产生依赖。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媒体的责任在利益面前变得微乎其微, 有时候一条信息的传播会产生很多连锁反应, 有的甚至产生不好的影响, 这就值得我们去关注。媒介的责任不仅仅是大众媒介的责任, 更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义务。

媒介是信息的载体, 一种新的媒介出现必将引起新的媒介革命, 当QQ、微信、微博这些新的媒介手段兴起的时候, 我们可以发现受众开始进入了传播者领域, 随着4G、WIFI网络的盛行, 微信、微博等传输手段让信息传递数量递增, 普通群众开始很容易被利用起来, 自媒体就是由受众本身整合发布媒介, 其发布的具体信息为自媒体信息, 传播主体就是我们普通群众, 表明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发布消息。自媒体的传播兼容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点, 充当了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源, 不再是言论主体单一化。但是, 这样也带来了一些信息的失实, 甚至有的言论过于偏激, 由于自媒体信息大多是通过个人渠道获得, 没有受到媒体传播的限制, 更多的是自身发布的对这些社会现象和事实的想法和意见, 信息可以在社会上进行有效的互动并进行传播, 以此来改变舆论的导向。

三、媒介权责的影响

如今信息的发达, 很多大众媒体都开始拥有了自己微信微博, 很多媒体工作者开通自己的公众号微博, 通过网络这个媒介开始和外界群众进行互动和沟通, 形成信息的传播圈, 同时他们也在无形中影响着舆论的走向, 更重要的功能就是去让群众有机会去监督信息的传播。

自媒体产生后, 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敢于跳出固有的模式进行发声, 2015年2月, 柴静带着她的雾霾调查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来到我们的身边, 这部纪录片本来是她的一个学术演讲, 但是她多次实地调查那些触目惊心的污染企业, 多次去访问政府高官、企业高管、学者乃至普通民众, 以第一手资料和个人经历的融合, 构建了一种类似环保纪录片的影视作品, 而《穹顶之下》一出来迅速引发了各大媒体的热议, 人们纷纷对影片进行转载评论, 普通民众通过这段视频对雾霾有了更深入的科普性的认识, 当然民众对其有两种对立观点, 有人认为她是一个良心的媒体人, 唤醒了人们对雾霾的认识, 让人们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有了新的思考;当然也有人说她拍片捞钱, 自己开大排量的车。但是, 反过来我们思考一下, 柴静探讨环保的问题, 难道自己就要过农耕时代的生活, 和一切现代生活绝缘吗?正因为自己经历这些并感同身受, 不论她自身怎么样, 这部影片至少让我们感到了震撼和一定的反省, 她的视角是为了广大群众的, 看到的是她做事的初衷, 作为一个有良知和责任感的传播者代表说出了真相。还记得马航MH370事件, 马航事件不同于其他的灾难新闻, 因为它缺乏现场的报道, 媒体记者们无法报道灾难的现场, 镜头焦点就对准了新闻发布会和受害者家属, 引发了媒体记者与受害者家属之间的矛盾。比如, 记者们对受害者家属的围追堵截, 最后在报道中大肆以“心灵鸡汤”的手法来煽情, 引发了受害者和记者们之间的冲突。面对重大灾难, 群众对于很多消息是不知道的, 这时候需要媒体及时出来给我们正确的消息并合理正确的引导群众心理承受力, 这是媒体的责任。在现今这个资讯发达的社会, 一般事情发生的第一天过后, 人们都会主动去接受这个现实, 此时他们更需要知道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六要素, 如果新闻没有去解决这些问题还在大剂量的不停给群众鸡汤的灌输, 就会引发反感。

如今我国媒介的权力和责任已经远远超出原有媒介本身所能承受的范围, 当我们通过媒介去推动正能量的时候, 也应该时刻关注和控制权力滥用的现象, 最后形成各司其职, 井然有序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李欣.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媒介权责研究[D].山东大学, 2013.

媒介环境 篇11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采编;特点

一、媒体融合的定义及特点

所谓媒体的融合,就是将各种媒介交融在一起,如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微博等结合在一起,形成资源共享。媒体融合时代诸多新兴科技的应用,为电视新闻采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电视新闻采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一)媒介融合是技术上的融合。媒介融合根本的诱因就是数字技术的成熟,新一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广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媒介融合的直接推动力。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卫星移动电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强势崛起,与传统电视并存,呈现出丰富的融合特征。伴随着视频压缩技术和流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电视新闻可以借由互联网实现直播、时移播出,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受众的观看需求。

(二)媒介融合是内容上的融合。媒介融合使各媒体的内容可以实现相互嵌套,并根据各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受众的需求进行重组和分装,更多样化的版本和内容,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

(三)媒介融合还是产业上的融合。以新媒体为核心的数字化建设,是推动媒体向前发展的革命性力量,新媒体必将消除广播、电视、信息产业等的行业壁垒,使众多相关联产业共同融合,共同发展。媒介融合是媒介形态、流程、传播方式的全方位融合,媒介之间通过优势互补,进而实现功能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这种多层次、多向度的媒介融合趋势,为传统电视媒体改变自我、寻求创新提供了机遇。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环境的变化

在媒介融合下,新闻的传播方式、路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信息资源方面具有繁杂性。媒介融合使传媒业已经从一个需要专业技能才能进行操作的高门槛行业发展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可以自己发布信息、传播信息的自媒体时代。虽然普通的社会大众对新闻信息进行了及时的传播,但是信息的质量却难以得到保证。这就要求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要对信息进行专业的判断、提取和整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和生活性,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好的电视新闻报道。

(二)信息载体方面更加多样化,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更加简化。在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中的信息记录载体,开始变成各种信息设备,像手提电脑、录音笔等等,储存方式增加了u盘和网络载体等一些辅助设备来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等工作,新技术设备的使用,提高了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效率,保证了新闻的及时传播。

(三)采编成果方面具有多用性。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方向开始向多元化、独立化、立体化等综合模式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要有相对较强的思维能力,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收集自己所需要的新闻信息,通过荧屏来为人们提供最新最真的新闻。

(四)新闻的传播途径更加多元化。在媒介融合的多元化传播模式下,新闻传播的渠道更加广泛和多样化,新闻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来传播,使社会大众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更加快捷高效地观看到新闻内容。这就对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能够迅速且准确地捕捉到新闻要点,然后把新闻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给广大受众。

三、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

(一)创新电视新闻的采编视角。由于电视新闻播出的时间固定,与众多新媒体相比,在新闻时效性方面明显处于劣势。这就急需电视新闻创新采编视角,从自身新闻的权威性与评论的深刻性等优势出发,做到扬长避短,积极创新电视新闻采编的视角,保证电视新闻节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高电视新闻的深度。

(二)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加强采访能力。在媒介融合环境下,要提高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信息判断能力。对信息进行合理的筛选和整合,提高自己的新闻采访能力,為后续的新闻编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提高编辑能力。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各种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综合运用先进技术和多媒体的优势,使新闻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增强,视频、文字、图片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采编,减少了新闻采编的工作量,提高了新闻采编工作的效率,保证新闻的及时传播,真正提高新闻的质量,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

(四)加强对电视新闻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及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掌握电视新闻采编的新特点,加强自身的新闻采访能力和新闻编辑能力,来适应这样大发展、大变革、大融合的媒体环境, 努力提高电视新闻采编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创新,保证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快捷性,为广大观众提供更有价值的新闻。

总之,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的发展与传统电视媒体是相互补充、互为依存的。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必须以新时代为立足点,积极开拓视野范围,主动借用新媒体时代的多种技术,全面、深入地挖掘广大受众的实际需求,加强自身的新闻收集采访能力和新闻编辑制作能力,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参考文献

[1]张政.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02):229.

[2]刘春霞.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采编的特点[J].现代职业教育2016(36):174

新媒介环境下的企业文化 篇12

1新媒介环境下创造企业文化的要

作为一个企业取得成功的精髓, 企业文化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方向意识, 在新媒介的影响下为所有员工及日常行为规定与时俱进的独特准则。创造一个成功的企业文化的主要要求有三个:集体性的努力、正确性的领导和规范化的制度。

1.1集体性的努力

“新媒介即人”, 意味着信息与人的合二为一。通过的人的媒介力量, 传递核心观念。企业文化是整个公司的纲领, 不只是高层管理人员的事, 而是所有人一起, 共同的价值观。强大的企业文化是由一个企业的人去一起工作而造成强大影响的, 只有当员工知道自己的目标和预期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 才会让他们感觉到充分参与并执行其集体能力。这与新媒介下充分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恰恰吻合。宝洁建立利润分享制度, 使员工成为公司主人的先行者公司

问卷调查

1.您对“新媒体”一词是否有所认知?A.是B.否

2.大学生活中, 您接触最多的媒体前三种排序。

A.网络B.手机C.电视D.广播E.报纸F.其他 () 排列顺序:

3.下面几种网络互动交流方式, 您最常用的是哪一种?A.微博B.人人C.QQ D.MSN E.移动飞信F.其他 () 4.下面几种新闻获取方式, 您最常用的是哪一种?

A.微博B.手机报C.电视D.广播E.报纸F.新闻网站G.其他 ()

5.新媒体[移动媒体 (车载移动电视等) , 数字媒体 (网络等) , 手机媒体 (手机报等) 等]对您大学生活的影响大吗?

A.没有新媒体的存在寸步难行, 时刻需要B.经常用, 但不是每天

C.偶尔一用, 不太经常, 但会需要D.对新媒体存在与否无所谓

图2调查问卷

之一。在其“主人翁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之下, 宝洁给予员工高度的信任与自由, 一般日常事务由员工自我管理, 让员工自行安排工作内容与优先顺序。宝洁坚信员工和管理者集体性的努力能给公司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 所以公司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集思广益的环境, 使员工能够充分发挥能动性来实现公司共同的价值观和业务标的, 这也是宝洁成功的基础。

1.2正确性的领导

我们不能忽视集体的力量, 但是正确的领导对于企业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 特别是当今新媒介环境下, 人们通过数字电视、手机、互联网了解到更多企业领导者的言论、信息和决策, 更加期待和关注领导指明企业的发展任务和发展战略。2009年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 (加)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2]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

[3]曾宇.新媒体环境下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教学探讨[J].教育与科学研究, 2009 (8) .

[4]王焕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EB/OL].

[5]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EB/OL].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开封475000)

后, 业界经营一片惨淡, 苹果公司利润率却持续处于行业内高端水平, 这一切都归功于乔布斯的领导才能和独特的眼光。他重返接收后重整苹果公司, 将公司正在开发的产品精简到4种, 随着i Mac、i Pod、i Tunes以及i Phone的相继推向市场, 成功地打造了苹果文化的品牌形象:科技、创造和高端的时尚文化。乔布斯的领导力得到业界一致好评, 认为他是苹果公司的灵魂、核心资产。随之而来的, 是手机、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关于乔布斯的各种视频、纪录片, 乔布斯得到网民们的广泛关注, 也就意味着人们对苹果公司企业文化的认同。

1.3规范化的制度

一个成功的企业文化也应建立完善企业经营管理的政策化的规章制度, 如有关的奖励规定, 招聘培训, 反馈流程和绩效管理。一个企业做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影响内部的决策, 而这些都有助于创建所需的企业文化。在当今社会, 如果他们能够制定、实施和体现有效的制度、政策和法规, 将很好的形成了一个成功的企业文化, 以此可以看到员工较高的敬业水平, 这将使企业更容易留住顶尖人才、促进业绩。显然, 随着新媒介发展势头的高涨, 这些制度必须是透明的、公正的、规范的, 因为它们将受到来自各种方式、各种渠道的监督。万科地产企业的一条特别的规定就是亲属不共事, 老总王石认为亲戚朋友都在一家公司, 无法形成公平的竞争机制, 所以举贤一定要避亲, 避免传统企业人际关系复杂所带来的管理问题, 给职员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而不是靠裙带关系。这种明确的有效的规定, 不仅受到全体员工的监督, 也得到舆论的关注, 让万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

2新媒介环境下企业文化对企业发

展的意义

企业文化在新媒介新势力的影响下产生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是无形的资产和财富。新媒介环境对企业文化的创造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让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无可比拟影响。企业与企业文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相互补充, 相互运作, 在新媒介的创新融合时期建设出一套优秀的符合新时代新规律企业文化, 定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为企业长期的健康成长提供可靠的保证。

2.1使企业品牌重新塑造

可口可乐前总裁唐纳德·基奥所说, “即使我在全球的工厂一夜之间被大火毁灭, 只要给我留下可口可乐的名字, 我就能一夜之间东山再起!”正是人们对可口可乐的企业文化的认可, 消费者才会对这个品牌保持高度的信任度。2008年可口可乐公司推出了“火炬在线传递”活动, 通过网络营销, 让可口可乐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一个热情、向上、爱国的形象, 从而再次塑造其品牌文化。企业文化渗透企业的价值观、信念和态度, 它定义了该企业认为什么是重要的。企业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声誉以及社会认可的企业文化都是企业的品牌形象, 也一定会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消费者对企业的偏爱也是忠于企业品牌的保证。

2.2是全体员工的行动指南

不论新媒介、还是旧媒介环境, 企业文化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指南, 因为它使领导者和员工都获得了共同的价值观的伟大力量。员工们需要帮助, 需要为日常行动提出强大的指南作为服务。如果员工知道他们的公司坚持的企业文化, 也就是知道了要坚持什么样的标准, 那么他们更容易作出决定支持这些标准, 也更容易感受到他们是一个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那些在组织中的身份感, 让员工觉得自己很特别, 如今新媒介环境下, 通过各种媒介手段的介入, 员工认为自己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 更是创造者和传播者, 更能体现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在联想, 每一个人都把“致力于最高工作标准”当成自己的使命, 就是当你作为企业领头羊的时候, 要把不断追求更高、更好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最好、冠军、最强, 就是联想的目标, 也是他们一直秉承的企业文化。联想的业绩导向, 被称之为“成功者文化”。

2.3为企业的健康和谐长久提供强大保证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赢得市场的需求、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如果没有企业文化, 企业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竞争能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企业健康长久发展的基石也就不复存在。星巴克品牌成功的传奇, 也正是其企业文化的演绎。以心对待客人, 客人在星巴克享受的不仅是咖啡, 而是一种全情参与活动的体验文化。从2009年开始, 星巴克拓展了You Tube、Twitter和Face book等网络营销的平台, 让消费者对星巴克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MSI与消费者直接互动沟通, 充分尊重消费者的主动权, 与其建立亲密的关系和归属感, 这不仅提高了星巴克悉心倾听消费者心声的形象, 更让消费者对星巴克形成长久的依赖, 这就是为什么一杯只需价值3美分的咖啡在星巴克会卖到3美元, 让星巴克这个全球咖啡品牌创造了不灭的神话。

3结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标签, 是企业精神的智力支持, 是企业无形的约束和支柱, 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强大动力。它带动企业生产, 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服务体系的完善, 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也更能促进企业走上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依靠新媒介为产品做更广泛的宣传, 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更为企业文化的宣传带来更长久的效益。在新媒介环境下, 把握企业文化的创造要求, 充分认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对于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意义。

上一篇:推广队伍下一篇:运动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