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队伍(共11篇)
推广队伍 篇1
摘要:本文从条件保障能力和职责履行能力两方面分析了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的能力建设问题。根据对吉林、黑龙江、山东、湖南、四川、江苏等6个省、14个县、42个乡镇的调查问卷分析, 摸清了当前我国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条件保障能力的基本情况;通过内蒙古、宁夏、甘肃、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7个省 (区) 的实地调研, 了解了基层水产技术推广队伍职责履行、队伍培训、准入晋升、学历职称等有关情况;通过文献研究, 结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 挖掘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条件保障能力不足, 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加强水产技术推广队伍能力建设的关键是:加大投入力度, 改善推广条件, 提高人员待遇, 加强队伍培训, 创新推广机制。
关键词:水产,推广队伍,能力建设
1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条件保障能力研究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能力建设, 前提是要有一定的条件保障措施。条件保障能力重点包括:工作经费、设施条件、工资待遇等。为了解基层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外部条件保障能力建设, 本文重点围绕条件保障能力的几个方面, 对吉林、黑龙江、山东、湖南、四川、江苏等6个省、14个县、42个乡镇进行了问卷调查。
1.1 问卷调查背景
研究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的能力建设问题, 首先要了解当前推广队伍的条件保障能力。如果离开保障谈能力, 那么无异于“无根之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 “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 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 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 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 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
在此宏观政策背景下, 各地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陆续开展了相关调研工作,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包括基层推广机构职能、岗位、人员工资、工作经费等情况。笔者在发放调查问卷之前, 曾通过访谈式小范围了解到了一些情况。结合这些情况和工作安排, 对吉林、黑龙江、山东、湖南、四川、江苏等6个省进行了问卷调查。
1.2 调查方式和内容
1.2.1 调查方式
本次参与问卷调查共涉及吉林、黑龙江、山东、湖南、四川、江苏等6个省、14个县 (市、区) 、42个乡 (镇) , 共回收调查问卷114份, 其中有效问卷108份 (县级问卷28份, 乡镇级问卷80份) 。每个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选择2~3个县 (市、区) , 每个县 (市、区) 选取2~3个乡 (镇) , 分县、乡两级填报调查问卷。
这6个省中, 既有沿海渔业大省, 又有内陆渔业小省;从区域分布来看, 既有北方省, 又有南方省和中部省, 在县 (市、区) 和乡 (镇) 的选择上, 基本兼顾好、中、差不同类型。根据《201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6个省水产品总产量1 185万吨, 占全国总产量的29.6%;有水产技术推广机构3 570个, 占全国35.4%, 有在编水产技术推广人员10 442名, 占全国34.4%。总体来看, 6省的情况基本可以代表全国平均水平。
1.2.1 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主要围绕推广队伍保障能力的几个主要方面开展。
(1)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工资待遇情况。当地县、乡两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工资待遇平均水平, 以及近年来变化情况、与当地同级别其他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对比情况。国家规定的县以下农林科技人员工资上浮一级等工资倾斜政策、绩效工资政策等政策落实情况。工资待遇不包括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给予的各类技术推广项目补贴和临时性工作补贴等。
(2)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条件保障情况。调查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办公用房、试验示范基地、推广及办公仪器设备、下乡交通工具等配备情况。
(3)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经费保障情况。地方财政预算内每年固定用于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开展试验示范、检验检测、资料编印、技术培训、下乡交通等业务工作经费情况。不包括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房租、水电、办公用品等日常办公经费, 及中央、地方各级财政给予的各类项目经费。
1.2.3 存在不足
此次问卷调查虽然可以基本反映全国的情况, 但是由于县级问卷的样本量较少, 因此对县级问卷的问题只做了频数分析, 没有做结构比例分析。此外, 由于水产是地域性比较强的行业, 调研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西部地区水面少,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数量少, 该问卷调查未涵盖西部地区省份。
1.3 问卷调查基本信息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 大多数县、乡推广机构工作经费不足, 缺乏必备的设施条件, 推广人员工资待遇普遍偏低。
1.3.1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工作经费情况
工作经费主要指地方财政预算内每年固定用于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开展试验示范、检验检测、资料编印、技术培训、下乡交通等推广服务工作的经费额度, 不包括水产推广机构房租、水电、办公用品等日常办公经费或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给予的技术推广项目经费。
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虽然大部分机构为公益性全额拨款单位, 但一般只有基本工资和少量的办公费用, 日常工作经费很少, 大部分靠转移支付维持基本运转, “有钱养兵无钱打仗”问题比较突出。尽管国发2006[30]号文件和各省的《实施意见》均明确提出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 但目前来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经费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经费保障水平, 比值越高说明保障水平越高。在一些国家, 这个比例甚至由法律限定。近五年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经费占全国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在0.15%~0.17%,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在0.22%~0.36%, 而早在80年代初低收入国家已达到了0.44%。可见, 我国对于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投入不仅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且低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水平。由于国家没有专项的推广工作经费, 而多数地区县乡财政, 连人员经费都难以维持, 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一些地区连推广人员下乡的交通费、食宿费都是自费, 导致基层推广服务难深入, 无法满足渔民的需求。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 大多数县、乡没有安排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经费, 县、乡两级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工作经费缺口较大。14个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共有106个编制, 共服务水面290.9万亩, 平均每人服务水面2.7万亩。14个县中, 江苏省金坛市财政每年固定支持用于水产技术推广服务的业务经费50万元, 宝应县每年业务经费0.8万元, 四川省安县财政每年固定支持用于水产技术推广服务的业务经费2万元, 黑龙江省肇源县每年有2万元的业务经费, 山东省广饶县有6万元的业务经费, 其余县均没有工作经费。
42个乡镇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共有132个编制, 共服务水面71.0万亩, 平均每人服务水面达5 378.8亩。42个乡镇中, 绝大部分没有工作经费。只有江苏省金坛市的, 3个乡镇有固定工作经费 (金城镇2万元, 直溪镇10万元, 儒林镇3万元) , 四川省广饶县丁庄镇每年固定支持用于水产技术推广服务的业务经费4万元, 人均0.8万元。
1.3.2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设施条件情况
由于历史欠账, 推广系统基础设施薄弱, 服务手段落后, 缺乏开展工作必备手段。近年来, 通过国家级或省级的动物防疫体系、质量检测体系、推广能力建设等规划的实施, 省、市, 包括部分县级的设施条件有了一定改善, 但乡镇机构基本没有得到投入。多数县乡机构的办公用房偏小、办公条件偏差、培训场所和实验手段偏低, 下乡指导缺乏交通工具, 迫切需要国家启动专门针对乡镇推广机构的条件建设项目。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 县、乡两级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缺乏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必备的设施条件。14个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仅有4个有所有权的办公用房, 仅有4个有下乡交通工具, 仅有1个县站有所有权试验示范基地 (7个租用或合作试验示范基地, 6个没有试验示范基地) 。42个乡镇级水产技术推广站中, 76.2%没有所有权办公用房, 85.7%没有试验示范基地, 88.1%没有摩托车或汽车等下乡必备的交通工具;46.0%没有电脑, 73.8%没有检验检测设备。
1.3.3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工资待遇情况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 “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 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 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 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根据调查问卷结果, 将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工资与同级其他事业单位 (主要为教师和医务人员) 相比较, 发现推广人员工资普遍低于同级教师和医务人员, 且大多数没有享受工资倾斜政策。
(1)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工资普遍低于同级其他事业单位
根据问卷结果显示, 14个县中, 有9个县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平均每月实发总收入在2 000~3 000元, 2个县低于2 000元, 3个县在3 000~4 000元。其中, 山东省广饶县最高, 为4 000元/人/月, 湖南省沅江县最低, 为1 330元/人/月。
42个乡镇中, 有4个乡镇的工资待遇调查问卷无效。其余的38个乡镇中, 有24个乡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平均每月实发总收入在2 000~3 000元, 占63.2%;6个乡镇低于2 000元, 占15.8%;8个乡镇在3 000~4 000元, 占21.0%。其中, 山东省广饶县陈官乡最高, 为3 671.5元/人/月, 湖南省沅江县三眼塘镇最低, 为1 366元/人/月。
14个县和38个乡镇的人均工资均高于2007年工资水平。但是, 相比于同级的其他事业单位, 如教师和医务人员, 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工资普遍偏低。与县级教师相比, 14个县中有12个县低于教师工资, 1个县持平, 1个县略高于教师工资;与县级医务人员相比, 有10个县低于医务人员, 2个县持平, 2个县略高于医务人员。与乡级教师相比, 38个乡镇中有37个乡镇低于教师工资, 占97.4%, 另外1个乡镇与教师工资持平。与乡级医务人员相比, 有27个乡镇低于医务人员, 占71.0%;2个乡镇持平, 占5.3%;9个乡镇略高于医务人员, 占23.7%。
(2)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大多数未享受工资倾斜政策
《国务院批转劳动人事部、农牧渔业部、林业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农林第一线科技队伍的报告的通知》 (国发[1983]74号) 和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 (国人部发[2006]59号) 规定, 在县以下 (不含县级) 工作的农林科技人员向上浮动一级工资。其他事业单位人员如中小学教师、护士的工资倾斜政策按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 (国人部发[2006]59号) , 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标准提高10%。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被调查的14个县中, 县级推广人员享受到工资倾斜政策的仅有3个, 分别是吉林省东辽县、四川省安县、山东省梁山县。而教师享受到该政策的有9个县, 医务人员享受到该政策的有8个县。
42个乡镇中, 仅有9个乡镇的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享受到工资倾斜政策。而教师享受到该政策的有27个乡镇, 医务人员享受该政策的有21个乡镇。乡镇水产技术推广人员未享受到工资倾斜政策的比例高达78.6%, 远远高于乡镇教师和医务人员队伍。
2水产技术推广队伍职责履行能力研究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职责履行能力, 即指推广队伍履行法律赋予的公益性职能的能力。2011年以来, 因工作安排, 笔者分别赴内蒙古、宁夏、甘肃、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7个省 (区) 开展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调研。调研主要采取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
2.1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概况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数量、技术人员比例、学历、职称等情况是影响推广队伍职责履行能力的重要指标。根据《201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底,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实有人员数为37 602人, 共指导养殖面积1.18亿亩, 人均服务面积4 393.27亩。其中:技术人员为26 751人, 占71.14%。从学历来看:大学本科以上8 056人, 大专11 549人, 中专9 078人, 分别占28.09%、40.26%、31.65%。从职称来看:高级职称2 251人, 中级9 203人, 初级13 903人, 分别占8.88%、36.29%、54.83%。
从调研中了解到, 内蒙古、宁夏、甘肃3省 (区) 为西部内陆省份, 水资源相对贫乏, 渔业比重不高, 但近年来技术人员比重、职称和学历水平有所提高, 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湖北省虽然是中东部渔业大省, 养殖面积、产量均处于全国前列, 但技术人员比例、学历职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因责任渔技制度落实较好, 推广队伍总体素质较高, 职责履行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 实施规模居全国之首;江苏以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为依托, 不断完善机制和方法, 极大地推动了推广队伍职责履行能力建设, 但乡镇服务机构“一岗多职”、“在岗不在位”的现象非常普遍。
将调研省 (区) 推广队伍与全国平均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从人均服务面积来看, 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内陆渔业省人均服务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渔业大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技术人员比例来看, 内蒙古、甘肃、湖北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宁夏、江苏、山东、浙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学历水平来看, 内蒙古、江苏、湖北省 (区) 本科及以上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宁夏、甘肃、山东、浙江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职称来看, 山东、湖北中、高级以上职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内蒙古、宁夏、甘肃、江苏、浙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2.2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职责履行的主要做法
尽管调研的七省 (区)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从总体数量、知识结构, 到队伍学历、职称水平, 都受到较多的限制, 但在实地调研中发现, 各地在履行公益性职能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2.2.1 以职能整合促进推广队伍职责履行
从调研地区的情况来看, 水产技术推广机构通过市、县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多与行政和执法单位合并设置, 渔业相关公益性职能得到有效整合, 初步建立了一个集病害监测、水产品质量监测、水域环境监测、渔业资源养护等工作体系为一体, 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渔业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开展推广工作, 使推广队伍在服务中提高自身素质, 在工作中体现价值, 在实践中建功立业,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宁夏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加挂了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水生动物病害防治中心、渔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等牌子。内蒙区盟市级或旗县级多数为工作站、渔政站、技术推广站三站合一, 一套人马, 三块牌子, 一些还与水利水保等合并设置。
甘肃省市级和县级建立了一批水产专业站 (主要为工作站、渔政站、技术推广站合并建设) 。
浙江省在县级或至少在重点渔业县的县级站和区域性专业站, 提出建设集“技术推广、疫病防控、质量监管、环境监测”于一体的“四位一体”渔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工作思路。
江苏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已经逐步形成集水产技术推广、病害防治、防疫检疫、海洋环境和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从效果上看, 通过整合, 实现了渔业公共服务技术资源的优势互补, 提高了工作效率, 扩大了工作影响。另外, 在市、县的机构设置上, 将推广机构与行政、执法单位合并建设, 提升了机构的保障水平, 稳定了推广队伍。因此, 加强资源整合以及公益性职能的统筹实施, 是稳定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 加强水产技术推广队伍职责履行能力建设的重要经验。
2.2.2 以制度建设促进推广队伍职责履行
如果说公益性职能整合, 明确了推广人员的工作任务, 使推广队伍“有事可干”。那么, 制度建设则能确保推广工作“有人可找”, 推广队伍“有制度可依”。
浙江、宁夏大力推广责任渔技制度。浙江省81个涉渔县区已全部建立渔技推广责任制度, 推进“组织、责任、考核、培训和保障”五大体系建设, 促使基层推广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责任渔技制度的主要内容不仅有目标管理、岗位职责、工作台帐、绩效考核、人员培训、联村包户、首问责任等各项内部管理和推广工作制度, 还将服务对象满意度列入考核范围, 使推广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呈现出良好的工作风貌。
宁夏区印发了《关于开展责任渔技工作的通知》 (宁农渔[技]发[2012]13号) , 强化了对各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和人员的考核, 推行岗位责任制, 层层落实责任, 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同时, 还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制度, 促进科技人员进场入户, 开展科技服务。
江苏省不断完善渔业科技入户工作制度与方法, 通过专家和渔技员分片挂钩、蹲点服务、整村推进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入户的工作力度, 通过电话调查、差别支持、淘汰制等方式加大考核力度, 以科技入户促进推广队伍内部能力建设, 同时推动了各级水产体系改革和建设步伐, 成为渔民服务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姜堰市按照每个技术指导员挂钩10个科技示范户进行入户指导与服务工作, 每个指导员平均年入户指导次数100多次, 实现产前、产中、产后技术跟踪服务。每年每户平均亩效益达2 200元以上, 增收16%。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15户渔户, 平均亩效益1 980元, 增收13.6%。
2.2.3 以知识更新促进推广队伍职责履行
知识更新能力是推广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调研省 (区) 通过多种形式, 开展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 丰富了培训内容, 创新培训方式, 全面提高了推广队伍素质, 以知识更新推进推广队伍职责履行。
内蒙古联合合作经济和龙头企业开展新技术培训, 加强了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队伍建设, 以及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宁夏区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 选派200~300名基层农技人员研修深造。
山东省创新了渔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机制, 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 设立了院校科研、实习基地, 建立了水产职业院校与渔业企业对接机制, 实现了校企互利双赢。
江苏省按照《江苏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程规划 (2008—2010年) 》, 分三年对全省水产推广系统技术人员全面开展培训工作, 每年对基层渔技人员轮训1次, 切实提高了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的业务服务能力。2011年, 根据江苏省优势主导产业发展需求, 选择在先进地区设立“江苏省渔业科技培训与研修基地”, 选派基层渔技人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养殖大户到基地跟班进修学习, 使得优质大规格蟹养殖新技术在全省得到迅速推广。吴江市每年组织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省、市轮训, 同时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集中授课;姜堰市不仅每年组织100多人次参加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 还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后学历教育, 并出台了鼓励学习政策, 给予学费报销和奖金鼓励。
2.2.4 以多元化联合协作促进推广队伍职责履行
渔业科研教学单位、渔民专业合作社、涉渔企业、渔业专业服务组织等多元化推广服务组织, 是基层渔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做好渔技服务工作的重要力量。从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来看, 积极发挥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主导作用, 引导农科教企参与推广工作, 不仅成为解决当前基层推广队伍力量不足的一条有效途径, 而且扩大了推广人员的视野, 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锻炼的平台, 促进了推广队伍职责履行。
内蒙古有计划组织选派优秀科技人员赴基层渔场蹲点, 积极推广了“推广机构+协会+渔场 (户) ”模式, 鼓励在渔业重点地区成立养鱼协会, 把渔民组织起来, 既提高了渔民规范化生产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又提高了推广工作效率和水产品质量监管的水平;甘肃省在渔业重点地区, 建立了由推广机构、渔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组成“三位一体”的渔业科技推广体系, 形成了“专家组 (龙头企业) +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的渔业成果转化快速机制。
宁夏区平罗县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县水产协会和水产业合作社联合开展技术服务, 实现“种养加、产供销, 农工商”一体化发展。
江苏省水产推广部门联合水产养殖户、水产品加工企业、饲料企业、渔药企业, 牵头成立行业协会、经纪人协会和渔业合作组织。
湖北省重点扶持“全省二十强渔民专业合作社”和12家“先进渔民专业合作社”, 洪湖市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聘请相关专家、教授为水产科技特派员, 定期实地授课。
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省海水养殖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在东营、济宁、滨州、日照等地建设了试验示范基地, 或研究生工作站, 多方密切合作, 一方面促成了生产中关键问题形成研究课题, 进行研究实验;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 加强了生产与科研、推广的结合, 促进了渔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水产推广机构通过整合多方力量, 建设“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推广机构+基地+农户”、“推广机构+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和“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等多元化水产推广服务体系, 基本实现了公益性服务的多方联动、互相配合。不仅逐步实现了生产规模化、管理正规化、技术规范化、质量安全化、收入高效化,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 锻炼了队伍, 全面提升了推广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
2.2 职责履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省 (区) 在水产技术推广队伍职责履行方面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2.2.1 仍有一些地方对推广体系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
各级政府长期以来对水产技术推广系统形成的认识还没有实质改变。由于历史的原因, 各地经当地编制部门批准的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其性质、职能、编制数、经费渠道和经费数额等五花八门、千差万别, 明显落后于当前渔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调研中发现, 有些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认为推广体系做好技术推广就可以了, 承担其他公益性职能会削弱技术推广工作, 是与行政主管部门争抢职能,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国发2006[30]号文件明确了推广体系的职能,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 推广体系承担法律赋予的公益性职能, 为现代渔业建设做好服务, 是合理又合法的。
2.2.2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数量总体较少, 人均服务面积大, 中东部渔业大省尤为突出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工作任务重, 渔民服务要求高, 但普遍面临队伍总体人员少、专业编制被占用、业务量大、服务群体大和服务半径大的问题。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人均服务面积为4 393.27亩, 远低于《基层公益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编制测算参考标准》的编制人数。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内陆渔业省由于水域资源有限, 推广队伍数量普遍较少。从人均服务面积来看, 西部三省人均服务面积分别为2 296.17亩、3 101.27亩、584.82亩,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渔业大省的人均服务面积为4 981.02亩、5 016.67亩、6 854.69亩、4 805.26亩, 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江苏省金坛市指前镇综合服务站共有农技人员6名, 有1 000户水产养殖户, 即使6名推广人员均从事水产推广工作, 每人还要服务近200户, 平均推广人员与服务对象比在1:400左右。近几年来, 随着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新增职能不断扩张, 增职能不增人的问题也十分突出。除了人手不够, 由于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准入机制、职称评价体系尚不健全, 知识更新培训不到位, 待遇偏低, 导致水产技术推广队伍不能吸引优秀人才, 也难以留住人才。县乡技术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部分基层推广人员尤其是乡镇责任渔技员在编不在岗等现象普遍存在。
2.2.3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技术人员比例总体偏低, 地区间不平衡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国发2006[30]号) 文件明确提出“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从全国来看, 技术人员比例为71.14%, 未达到文件要求。从调研省 (区) 来看, 除宁夏、江苏、浙江等省外, 其余省 (区) 均为达到要求。
由于地理位置、水域面积、人口、经济等条件的不同, 各省 (区)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发展很不平衡。中东部渔业大省相对资源优势, 但技术推广力量地区间差异性较大。其中, 江苏省技术人员比例最高, 为82.84%;湖北省技术人员比例最低, 为53.07%, 最高最低相差近30%。
2.2.4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年龄结构偏大, 学历、职称总体层次偏低
学历、职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推广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近年来,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学历水平逐年提高。2011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本科及以上学历占28.09%, 2010年占23.93%, 2009年占19.95%, 2004年17.64%, 7年时间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西部地区近年来职称和学历水平有所提高, 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但从总体情况来看, 由于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学历教育、职称评审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 尤其是县乡两级推广人员, 学历和职称提升仍有许多不利因素。艰苦的环境和条件, 造成大专院校的毕业生进入乡镇推广机构工作的意愿不大, 乡镇推广人员年龄结构偏大, 推广机构人员断层, 学历偏低, 知识老化的情况较为严重, 难以完成好基层水产技术推广工作, 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乡镇服务体系改革后, 基层渔技人员的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还普遍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人员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2.2.5 推广队伍知识更新培训不到位, 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
新时期的水产技术服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随着水产业的不断发展, 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 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的不断涌现, 生产中面临的新问题层出不穷, 加上示范户对技术指导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水产技术推广人员数量得到了稳定, 但由于没有建立定期的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制度, 基层渔技人员长期得不到系统的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 普遍知识老化, 整体素质偏低, 成为制约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有效开展的瓶颈。
2.2.6 管理机制创新不够, 双重管理体制影响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公益性职能的发挥
责任渔技推广制度、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 全面有效运作还需要时间。一些制度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 个别地方还只是留于形式应付上面检查和为了争取项目, 没能真正落实责任、发挥作用。在人事管理制度上, 还没有打破“铁饭碗”, 实行全员聘用、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制, 也没有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实行绩效挂钩。同时,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后, 作为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主体的乡镇站大多以综合站体现。乡镇渔技推广机构的人权、财权、事权全在乡镇, 所以乡镇渔技推广人员工作安排由乡镇政府说了算, 县级渔业主管部门难以有效组织乡镇或区域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开展水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由于机构改革后乡镇公务人员大幅减少, 渔技人员被安排从事与渔技推广无关的工作, 无力专注于渔技推广本职工作, 严重影响了基层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公益性职能的履行。
此外, 对于推广队伍本身, 存在个别推广人员对自身工作认识不到位, 仍然存有“等”和“靠”的思想, 总觉得不受重视, 只讲客观原因, 主观上却不作为, 不积极主动克服困难, 发挥作用。
3 结论与政策意见
3.1 研究结论
基于对水产技术推广条件保障和职责履行能力的分析研究, 笔者认为, 自上而下的五级完整体系是水产技术推广队伍与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相比, 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 履行好公益性职能是水产技术推广队伍能力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强推广队伍条件保障是加强推广队伍能力建设的根本手段。
3.1.1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具有不可替代性
我国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投入保障总体不足, 推广队伍数量不足, 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 队伍基础能力弱。但在这种情况下,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仍然在先进技术集成推广示范、病害防治、渔民培训、渔业公共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调研中发现, 虽然目前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合作经营组织在为渔民提供技术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这些单位推广的目标与公益性服务非赢利性、规范性的特点方面不完全一致。在建设社会化渔业公共服务体系进程中, 技术推广队伍的主导作用表现明显, 以公益性为定位的国家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是不可替代的。
3.1.2 只有履行好公益性职能推广队伍才会有出路
调研中发现, 推广队伍的发展程度与公益性职能的履行情况成正相关, 即:推广队伍发展较好, 人员素质高、待遇好的地区往往是公益性职能履行较好的地区, 反之亦然。因此,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必须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 立足于服务渔业发展、立足于促进渔民增收和渔业增效, 加大公益性职能建设力度,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有所作为, 得到广大渔民和地方政府的认可, 推广队伍才能不断取得新成果, 推广人员个人才能有所发展。
3.1.3 发挥好五级队伍联动优势, 推广队伍建设才能有活力和竞争力
当前, 国家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的最大优势是具有完备的五级联动体系。这是科研、教学、企业等其他社会化推广服务组织不具备的能力。只有不断加强各层次、各地区间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建立协作的长效机制, 才能发挥出整个体系和资源的最大效能, 为广大渔民服务提供更好的服务。
3.2 政策意见
通过对我国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条件保障和职责履行现状的分析, 深入挖掘存在问题的成因, 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3.2.1 建议财政、编办以及各级政府等有关部门加大对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的投入和支持
《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对各级政府在预算内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要逐年增长、对保障推广机构工作必要条件、保障和改善专业科技人员工作与生活条件、有计划地进行知识更新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建议各有关部门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 保障和改善从事渔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保持渔业技术推广机构稳定和工作的有序开展。探索建立中央、省、市、县分级投入的机制, 建立推广专项经费;将推广机构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和项目经费全部列入预算范围, 并使该资金的逐年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
3.2.2 加强公益性渔技推广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渔技推广条件
加强公益性渔技推广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渔技推广条件, 按照“五有站” (有机构人员、有工作场所、有试验示范基地、有信息和交通服务手段、有经费保障) 的建设要求, 积极争取将重大渔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渔民生产技能培训、动植物疫情监控等所需经费列入财政专项, 确保基层渔业技术推广队伍正常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建议将乡镇水产专业站建设纳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建设规划》统筹建设, 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县建设中增加一定比例的水产技术推广示范县。
3.2.3 落实推广人员待遇, 充实基层推广队伍
要将推广人员工资全额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积极推进绩效工资和特岗补贴制度, 力争推广人员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同级其他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 明确改革分流人员安置办法, 确保改革的稳步推进。探索通过项目扶持、优先培训、经济补贴等激励方式, 培育一支相对稳定的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积极参与“特岗计划”, 鼓励一批水产专业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 并积极探索大学生扎根基层的新机制。
3.2.4 建设以考评为核心的监督激励机制
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在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和当地政府领导、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本单位职工和服务对象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明确考核方式, 优化评优机制, 争取将体系改革和重点推广工作实施列入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考核目标。通过完善技术人员的考评机制, 使广大推广人员进一步提高服务认识, 增强工作责任感。
3.2.5 实施推广人员准入制度, 加强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
试点实行技术推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 严格控制非专业人员进编, 进而带动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进一步加大对各级水产推广人员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的力度, 提高业务素质。按照“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分级分类实施”的总体思路, 广泛动员各级、各类农业培训资源, 努力形成“农科教”、“产学研”之间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大联合、大协作”。全力推进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 建立并逐步完善省、市、县三级专业技术及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和评价体系并使之常态化。建议建立推广人员专项培训经费, 逐步建立业务培训、知识更新培训以及后续学历教育的长效机制, 探索建立推广人员轮训制度。
3.2.6 创新推广服务机制, 提升推广服务质量
规范推广机构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 在建好站、管好人的同时, 建立以责任渔技制度、与渔民联系制度为核心的推广服务机制。要以渔民为直接服务对象, 以渔民需求为导向, 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个性化技术服务和培训, 建立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塘、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快速转化通道, 切实做好推广工作, 为渔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推广队伍 篇2
【摘要】农机科技推广是农机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本文针对目前甘州区农机推广人员的现状,结合本人多年的农机化工作经验,指出其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机推广队伍
现状
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甘州区农机推广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积极探索,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大力推广农机新机具与新技术,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不断投入到农业生产各个领域,为新农村建设和解放农村劳动力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此,我们从甘州区农机推广队伍现状入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同时,对进一步完善农机推广队伍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一、甘州区农机推广队伍现状:
甘州区有区级农机推广站1个,18个乡镇农机站,均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区推广站人员编制为13人,现在岗人员18人,学历为本科1人,专科2人,专业技术人员5名,其中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4名,管理人员2名,技术工人10名,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6人,40岁以上以上9人,30岁以上2人。18个乡镇有
农机专业技术人员9名,其中中级7人,初级2名,有9个乡镇没有农机专业技术干部。
二、农机科技推广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农机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低,工作缺乏主动性,农机阵地建设需进一步巩固。乡镇农机站人、财、物隶属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农机站的办公场所被挤占、挪用,致使正常的业务工作无法有序运转,个别站人员老化,技术断层,10个乡镇农机人员年年更换,专业素质不高,工作人员及装备不足,农机科技推广发展后劲不足,农机推广人员无暇培训学习,业务素质下降;农机推广需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进一台新的机具,懂原理、会操作、能维修的不多,专业人员较少,知识更新不足,大多停留在业务管理层面。
2、农机推广人员知识不足。乡镇农机推广人员主要精力大都投入政府中心工作和农机监理工作中,农机推广意识淡薄,各种学习培训相对减少。在当前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的情况下,农业和农村所需的农机已不是狭义的农业机械,而是具有各种先进技术的科技前沿的产品,农业机械的推广还需要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等其它技术的辅佐和配套,农机推广所需的知识面是前所未有的,知识的匮乏,很难承担起推广任务,必将影响农机化发展速度。特别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和甘肃省农业大学农机系改行转型,现已经没有专门培养农机人才的培训阵地,农机推
广机构已经十多年没有补充农机专业的技术人员,人员结构和知识严重老化,严重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3、乡镇农机人员对推广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乡镇农机推广服务组织是农机系统为“三农”服务的前沿,是实施农机推广服务和提高农机化水平的关键。农机推广工作需要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有些乡镇政府重视和支持农机推广工作不够,农机人员开展工作力不从心。
4、部分农机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强。不少农机推广人员在思想、观念、技术上没有自觉地去适应农机化发展的步伐,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区级农机推广部门很少听到来自基层的信息,反映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情况,因此,要完全依靠乡镇农机站来发展农机化,承担农机推广工作的任务已不现实,大量的工作得靠区农机推广站来完成。乡镇农机推广力量的削弱,使区农机推广部门最需要的农机需求信息不能充分反馈,加上区农机推广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信息不掌握,有些农机基础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使区农机部门最需要的农机需求信息不能充分反馈,难以找到发展农机化的切入点。
4、部分农机人员待遇不能解决,影响农机推广工作开展。由于农机推广部门属于事业单位,依靠职称来获取报酬,部分农机推广人员工作年限、业绩达到评聘高一级职称,但
是受岗位限额的限制,不能评聘职称,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农机推广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一方面,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进入千家万户,农机推广人员不但要掌握其使用性能、操作要领、维护保养和技术维修,还要为机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另一方面,2008年我区农机校并入区社会服务培训中心,农机科技培训任务由农机推广部门来实施,因此,农机科技推广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
三、加强甘州区农机推广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农机科技推广人员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机科技推广工作与当地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打造特色、推广亮点、抓出成效来,为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服务。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加强农机推广队伍及体系改革发展。农机树形象,关键在推广,随着中央、省、市、区对“三农”工作越来越重视,农机部门要把推广放在重要位置,作为取得党委政府支持、农民欢迎和为农机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的重点来抓,作为整个农机工作的切入点。要主要领导挂帅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做到推广工作事事有人问,层层有人抓,切实抓出成效。领导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关心支持基层工作,调动基层同志的工作积极性。引进和采用新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要素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农机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增加投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办农机化事业。要巩固加强乡镇农机阵地建设,保持乡镇农机服务推广人员稳定,合理解决他们的报酬,以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村级在不增加干部职数的前提下,设立农机服务员,逐步形成区、乡镇、村农机服务网络。
2、健全完善农机推广队伍。建立健全农机推广机构,将乡镇农机服务站恢复建制,纳入农机部门管理,畅通机制,增强推广服务功能。要建立农机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培训、储备和激励机制,建立人事机制,鼓励和以优惠的政策吸收高素质的年轻人才加入农机推广队伍,优化人员结构,加强农机推广队伍建设。
3、强化培训,提高人才素质。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农机人才整体素质为主,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机人才培训。一是发挥农机学校、电教网络等阵地,定期组织农机人才集中培训,进行政策、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更新知识,提高素质。二是要立足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机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同时,各级农业院校,应开展农机(农业工程)专业的招生工作,为农机后备人才提供坚强的后盾。
4、明确机构职责,强化推广功能,提高推广工作者的素质。一是让农机推广人员充分发挥作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二是强化推广功能,使其在转化、教育、服务、开发、创新等方面得到很好的发挥,以满足推广事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实际的需要;三是区农机推广站负责对乡镇农机推广站的业务指导,乡镇农机推广站既要接受区农机推广站的业务指导,又要指导好村级农机推广服务组织和科技示范户。区农机局要尽量为农机推广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和物质上给予投入。
5、鼓励农机推广人员开展社会化服务。服务是宗旨,是农机部门树立社会形象的窗口。鼓励农机推广人员牢固树立为大农业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观念,努力开辟新的服务领域,进一步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经营服务一体化,从而有效提升农机推广工作水平,有力推动整个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农机人员要创新农机科技推广思路。要求农机推广人员一方面,把农机科技推广体系融入到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中去,通过他们的示范辐射影响周边乡村农户发展新型农机具和应用新型农机化技术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要引导发展农机科技示范户,采取典型引路、政策扶持、民企互动等有效方式,推进乡村农机科技推广工作深入开展并取得实
效;再一方面要充分调到社会各方力量,加快新型农机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创新,切实提高机械化作业能力,推动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健康快速发展。
7、农机人员要加大农机科技推广宣传力度。要求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开展农机科技宣传,重点宣传农机化新机具、新信息、新成果,采取挂钩帮扶措施,让广大农户加深对农机科技推广重要性的认识,把“科技兴农”思想在广大农户的脑海中扎根。通过宣传渠道,让广大农户自觉地选用新机具,这是加强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手段。积极做好机械的选型定型,注意培植典型,促使产后服务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化的迅猛发展壮大,搞好各级各类农机管理人员、操作驾驶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机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现有机械的作用,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农民购置高技术、多功能、多用途的机械,搞好技术、信息、作业服务,力争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起到“加速器”的作用。通过培训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机科技人员的技术素质,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8、加强对农机推广人员职称评聘,提高农机推广人员工资待遇,调动农机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各级部门在对农机推广人员职称评聘时,对达到评聘的人员,可开“绿灯”,适当放宽条件,不受限额限制,及时评聘,解决他们的思想
顾虑,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推广队伍 篇3
摘 要 药品的临床推广自由外企引入发展至今,已形成一定规模,同时也亟待整顿。临床推广对医药行业的成长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思考如何对承载临床推广工作的医药代表队伍进行管理。
关键词 医药代表 培训 激励
目前,全国制药行业7千多家制药和流通企业的医药代表总数已超过100万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医药代表制度由外企引入发展至今,在这庞大队伍中,医药代表之间素质参差不齐,在执业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医药代表作为医药营销结构(处方药)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医药营销中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他活动于营销终端,是营销策略的主要执行者,其自身素质直接影响销量的提升和品牌的市场培育。医药代表如果没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就不可能担负起专业化学术推广的重任。由此,也引发了医药推广队伍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一、医药市场浅析
随着世界科技的高速发展,医药行业较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有长足发展,市场中不断有新药推出以供临床治疗选择。而在医药专业中,医学和药学是两个不同的而又紧密相关的范畴:医生是主修病理的,属于医学范畴;药师主修药理,属于药学范畴。医生虽受过专业训练,负责选择对病人合适的药物及剂量,但是医生必须保持与医药科学发展的同步,获取最新医药产品及应用方面的信息,才能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现代的医疗知识和诊断技术日新月异,医生们单是学习这些知识就已经满负荷了,同时还有繁重的患者诊疗工作。因此,医生的药学知识具有严重滞后性。为此,需要具有具备医学和药学的相关知识的医药代表负责向医生传播药物知识,讲解药品的药理,药效与对人体的影响。
作为需要终身受教育的医生,他们需要不断地接受新信息与新知识。而医药代表的初级使命就是传递医学临床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收集并报告药品安全信息。医药代表是为了使患者得到更经济、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而走进医院拜访医生的,而不仅仅是为了药品的销售量,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奖金与企业的利益。医药代表的高级使命就是以患者利益为第一位,高效率为医生提供临床药学咨询服务,成为医生治疗疾病的专业好帮手与好伙伴。
二、医药代表的执业现状
(一)国内医药代表的群体特征
与国际通行的医药代表群体特征不同,国内的医药代表除了毕业于医学、药学专业的人员之外,还有很多是毕业于营销、管理、贸易以及其它很多与医药无关的专业。国内的医药代表,多数可以称之为“公关”代表,或者说是销售代表。这部分群体,比较缺乏医药知识背景,但是掌握熟练的销售、公关技巧或者一定的社会资源。还有较少的一部分,可以称之为“药品解说”代表,或者称之为“说明书代表”。这部分群体的特征是,具备初步的医药知识,经过企业的产品培训后,能够胜任将药品的性能和各种不良反应等向医生进行宣讲;仅有极少部分曾经当过专业医生或者具有较深的药学知识背景的人员,既可以讲解药品本身的各种特性,又能够深入地与医生进行交流,传播医药界的最新进展,甚至在与临床医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药品的新功能,开发出新的治疗方向,乃至影响临床的治疗方案。
(二)医药代表的作用和国内医药代表的工作模式
如前所述,医药代表的本来职责是向临床医生介绍药品的性能和各种禁忌证,以及收集药品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基于此,医药代表的工作模式包括:举办各种级别的学术会议、定期拜访临床医生、组织实施药品的临床观察试验、组织发表某种药品的临床试验文章、有目的地调查药品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信息。然而,国内的医药代表除了要承担上述职责外,还要承担销售任务,这给医药代表的工作带来很多新的特征,也为医药代表这一职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三)医药代表的尴尬处境
临床医生需要医药代表!由于医药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临床医生的临床用药习惯几乎数月内就要有所调整,对于离开医学院校后的医生,要想掌握、追踪这些新的进展,往往离不开医药代表的推介。况且,通过医药代表推介,医生还可以尽早避免某药品的潜在、新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然而“医药代表拒绝入内”,反映了很多医院对医药代表的态度。由于医药代表担负的药品推销职责,使得一些“如此这般”的不正当操作被引进医院正常的工作流程;加上不时曝光的“丑闻”,使得医院对医药代表恨爱交织。同时,由于药品销售领域竞争的日渐激烈,以及医药代表群体素质的参差不齐,加上先行医院药品引进制度的不尽完善,难免会有一些“违规”操作行为出现。但是,这不能代表所有医药代表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也并非被所有医药代表所接受。更多的医药代表希望将这个职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专业化的医药代表。
三、医药代表人力资源管理思考
基于医药代表的以上内外工作环境分析,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思考医药代表管理对医药市场健康发展的促进,重点在于人员的培训和激励两方面。
(一)医药代表的培训
我国的医药代表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升,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医药代表专业化学术推广的水平。
1.专业能力的培训
医药代表只有具备比较丰富的医药知识,才能在有关自己销售的药品领域与医师有更多共同的专业语言,做到不卑不亢,平起平坐。医药企业每个产品都应该有几本培训资料。这些资料要不断更新,使医药代表对这一领域的动态信息了解得更透彻。
2.法律法规的培训
医药代表在接受专业能力培训的同时,应该接受卫生管理部门的行业法规培训。卫生管理部门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内容包括《反商业贿赂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等,这正是我国在医药销售领域最缺乏的。
3.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合素质是医药代表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必要的法律知识的同时,应同时具备营销知识和实际运作市场的能力、微观市场分析能力、产品定位的能力、时间及目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拜访的技巧、演讲的能力,等等。
(二)医药代表的激励
新形势下医药代表这一职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对其给予适当的激励将给医药代表坚持其职业生涯以信心。
1.为医药代表制定切合实际的销售目标
大多数制药企业的销售提成都是与销售增长率挂钩的,销售提成比例再高,完不成销售任务,一切的期望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制定合理的销售目标是非常关键的。
2.在医药代表适当的参与之后再制定销售目标
认真而且严肃地听取医药代表的想法和观点,详细地分析公司的销售目标和市场环境,尽可能达成一致的想法。这样,医药代表将毫不犹豫地与您一起分担公司的任务,全力以赴地执行你的指令。
3.经常去关心医药代表工作情况
医药代表在市场开发方面和临床推广方面取得了什么进展,出现了什么问题,他们需要公司提供哪些帮助,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及时提供这些帮助。
4.生活上关心医药代表,运用情感来激励医药代表
在医药代表生日的时候,组织团队给其庆祝。医药代表生在活中碰到困难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给予帮助。做员工的兄长和知心朋友。中国的文化有士为知己者死这种理念。
5.公开表扬,私下批评
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利用各种场合表扬代表的业绩和进步,表扬要做到公平、公开和公正。而对于医药代表的主观失误和因客观原因而产生的错误,一般不在公开的场合进行批评,需要在私下进行交流,并给予适当的批评。
6.尽可能利用各种场合来提高医药代表对工作的兴趣
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他必定会千方百计地学习各种知识,练习各种技能,克服各种困难,去解决各种问题。
7.保持适当的淘汰率
在充满压力的竞争气氛中,有谁会甘居下游呢?所以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每年保持医药代表队伍5-10%的淘汰率,也是一个很好的激励。
8.为医药代表开辟通畅的晋升之路
晋升对医药代表的激励作用不用多说了,晋升带来的除了薪金的上涨外,更多的是给其带来的成就感、责任感、对组织的价值等多方面的满足。
同时,医药市场的发展有赖使用单位、监管单位、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等等各方共同配合,才能得以健康成长。相信医药推广队伍人力资源的规范化管理能为医药市场的发展作出有效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梁毅等.对现代医药代表素质的探讨.药学实践杂志(第23卷第1期).2005.
[2]罗新红.刍论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企业家天地.2006.11.
[3]万玲玲.论医药代表治理之道.时代经贸.2007.9(第5卷,总第79期).
[4]李静等.浅谈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9(11).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现状问题及对策 篇4
1临海市水果产业现状
临海, 位于浙江沿海中部, 是东海之滨一座美丽的城市。该市陆域面积2203km2, 辖5 个街道、14 个镇, 总人口116 万。境内地理背山面海, 浙江第三大水系———灵江穿境而过, 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7.7℃, 1 月均温6.4℃, 年活动积温5504℃以上, 年降水量1690mm左右, 非常适合宽皮柑桔、杨梅等水果生长, 是浙江东部宽皮柑桔、柚类栽培优势区域、浙江省杨梅优势产业带。据调查, 2014 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2.56 万hm2, 年产量近34万t, 产值13.5 亿元, 分别占台州市总量的31.8%、34.2%、32.1%, 居台州之首。临海不仅水果种植面积大, 而且水果种类丰富, 主要水果种类有近20 种, 其中种植面积在133.33hm2以上的就有9 种 (见表1) 。尤其是柑桔, “临海蜜桔”、“岩鱼头”、“忘不了”等成为全国知名柑桔品牌, 全市所有19 个镇 (街道) 都有种植, 面积达1.2 万余hm2, 有7 个乡镇种植面积超过667hm2;若以水果种植面积计算, 超过667hm2的乡镇就有11 个, 占临海乡镇总数的57.9% (见表2) 。从我们走访的钓鱼亭村看, 全村共有土地35.47hm2, 除5.33hm2为大棚设施农业外, 其余的30hm2都种了柑桔。可见, 水果业在临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临海市乡镇农技推广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台州水果生产第一大市, 水果业在临海农民增收中起着重要作用。那么临海市的乡镇水果技术推广队伍状况又是如何呢?我们专题作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作为水果大市的临海, 水果科技推广人员的队伍建设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与水果大市的地位不相称, 与水果产业的发展不适应, 与农村全面小康的要求不匹配, 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水果产业对农民致富作用的发挥。概括起来, 主要表现在:
2.1 水果科技推广人员总量严重不足, 且在编不在岗
从当前看, 临海现有镇 (街道) 19 个, 镇 (街道) 水果技术推广队伍编内人员16 人, 平均每个镇 (街道) 1人都达不到;只有9 个镇 (街道) 配有水果技术推广人员, 不到镇 (街道) 总数的一半;有5 个水果面积上万亩的镇 (街道) 竟然没有配备水果技术推广人员, 占此类镇 (街道) 的45.5%。镇 (街道) 的水果科技推广人员可谓严重不足。
但即便如此, 由于管理体制不顺, 现在镇 (街道) 的水果科技推广人员, 人、财、物归乡镇 (街道) 管理,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没有专职在做自己的水果科技推广工作, 而是作为普通的镇 (街道) 工作人员从事行政工作。据我们调查, 16 人中仅有1 人在岗专职, 仅占6.25%;驻村兼职的13 人, 占81.25%;从事其他工作的2 人, 占12.5%。很显然, 这种状况已不能满足农民对水果种植技术的渴求, 也很难支撑农村水果技术的推广。
面向未来, 这种状况也很不乐观。临海的乡镇 (街道) 水果技术推广人员中, 40 岁以下仅为1 人, 只占6.25%, 且最小年龄也已39 岁;50 岁以上11 人, 占68.75%, 是当前临海农村水果科技指导推广工作的主体。据调查, 该市所有乡镇 (街道) 水果科技推广队伍整整20 年没有引进农口院校毕业生, 年龄老化、新生后备力量不足也已成为当前影响临海农村水果科技推广的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2.2 科技推广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且教育培训机会少
临海镇 (街道) 水果科技推广队伍的素质存在先天不足。20 世纪80 年代初,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临海水果业快速发展, 急需一批水果科技推广人员, 而来自正规院校的水果专业毕业生少之又少, 为解燃眉之急, 政府从农村招聘了一批“桔科员”, 成为临海市乡镇第一代水果科技推广人员。30 多年过去了, 第一代“桔科员”尚有9 名在职, 仍占乡镇水果科技推广人员的56%, 成为临海乡镇水果科技队伍的主体。他们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规教育, 平时很少有机会参加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 知识结构老化, 已难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总体看, 水果科技推广人员的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
2.3 水果科技推广力量单一, 且服务手段单一
一方面, 水果科技推广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 导致科技推广体系断层。从调研情况看, 市一级的水果科技推广工作有4 人专职负责, 市电视台开设有《种田垟》栏目, 水果科技推广主要依靠市一级。到镇 (街道) 一级, 人员、经费就很难到位。因此, 大部分地方水果科技推广体系到此中断, 出现断层“, 最后一公里”不能通达。至于村一级自己拥有的科技力量则就更加薄弱, 虽然不少水果生产重点村组建了相关专业合作社, 在果品的营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目前绝大部分专业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联系极其松散, 在标准化生产、科技推广等方面所起作用很有限。另一方面, 水果科技推广手段单一, 缺乏创新, 导致服务功能难发挥。
从调查的情况看, 不单是乡镇水果技术推广队伍存在上述问题, 其实, 整个乡镇农技推广队伍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若不引起重视, 必将影响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 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4加强农村科技推广人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 科技是第一要素,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 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奔小康, 科技是翅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上, 必须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 切实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队伍建设。
4.1 要把加强乡镇 (街道)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摆到全面小康建设的高度来认识
当前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关键是指导思想的问题。在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进程中, 乡镇 (街道) 把政绩盯牢在GDP增长上, 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发展工业和农村维稳上, 把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全部, 把化解推进工业化引起的社会矛盾作为工作的重点, 对农业及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却重视不够。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明确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可以肯定地说, 没有农业科技, 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 就没有农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 就不可能有全面小康。因此, 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 切实解决农民增收碰到的实际问题, 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 从根本上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稳定。
4.2 要深化乡镇 (街道)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管理体制改革
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 基层农业服务中心是科技推广的主力军, 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关键“一公里”, 因此,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乡镇 (街道) 农业服务中心的作用, 积极探索全面小康背景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管理体制改革, 努力改变乡镇 (街道) 农技推广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也兼职的局面。从乡镇 (街道) 的实践来看, 可以探索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 乡镇 (街道) 农技推广人员的考核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 岗位变动要征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同意, 这样可以避免技术推广人员脱离主业而从事行政性、事务性工作的现象。在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下, 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 (街道)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作指导与业务考核, 主动引导乡镇 (街道) 党委政府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同时, 可探索建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与村、户之间的责任关系, 切实做到岗位明确, 责任到位。
4.3 要形成纵向到底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提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
要从农业发展实际出发, 科学核定乡镇 (街道)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编制。及时补充乡镇 (街道) 农技推广人员,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农业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加入到农技服务队伍中来, 增强乡镇 (街道) 农技队伍的活力。要建立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 鼓励现有农技人员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培训, 更新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 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要以实用为导向,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研讨交流等方式, 经常组织乡镇 (街道)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符合当地农民需求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和研讨, 加强业务技术交流, 切实提高乡镇 (街道)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 要建立健全村级科技组织, 发挥农业合作社的科技推广和指导示范作用, 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 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 形成纵向到底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4.4要探索创新适合农村实际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也应与时俱进, 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当前农村工作实际, 综合利用传统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手段和现代的信息传播技术, 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和农民实际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一是县级主管部门要牵头抓总, 搭建农业科技推广的大平台。要在电视、广播、报纸上开辟定期的农业科技推广专题 (栏) , 让广大农民有规律地、及时地获取农业科技知识;要经常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 营造重视农业科技的氛围, 引导农民注重运用农业科技。二是乡镇 (街道)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要心中有责, 做到全力服务、精准服务、创新服务, 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要把党对“三农”工作的重视扛在肩上, 把对农民的感情藏在心里, 发扬不怕苦的精神, 用田间指导、现场讲授这一最土、也最受农民欢迎的办法开展农业科技推广, 用脚走出农业科技推广的路子;要充分发挥农村广播、农村有线电视、农民科技书屋、短信微信平台、服务热线等的作用, 探索“互联网络+”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及时为农民提供科技指导与服务。三是要重视培育农业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场 (点) 和农村科技带头人, 逐步建立一批就在农民身边的、不走的、咨询十分便捷的农业科技推广站和农业科技推广员。同时, 有计划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生产技能, 使人人成为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
摘要:阐述了乡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现状,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对策, 以加强基层农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现全面小康。
关键词:农技推广队伍,现状,问题,对策,基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11
[2]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4, 6
推广队伍 篇5
(二)围绕高新技术发展,加强人才培养。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在注重提高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加大高级专家的培养选拔力度。省每年重点培养200名左右高级农业技术推广人才。认真落实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的选拔制度,培养一批农业科技推广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资助一批农业行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以及高级农技推广专家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培训,举办专题学术研讨;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技推广专家开展推广课题研究。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与机制,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建设一支稳定高效、技术转化能力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三)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一是立足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机制,优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形成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技术骨干队伍,基本满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的需要。依托农广校、农技(机)校、农科教中心、农村科技示范基地等培训机构,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的培训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推广能力。帮助他们指导、带领更多的农民共同发展,共同致富。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学历提升计划,每年定向培养一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着力从专科、本科、硕士专业学位三个层次培养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才。重点培养本、专科学历层次人才,强化在职培养,采取“进校不离岗,原待遇不变”的学习方式,就近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到201chazidian.com/Article/” target=“_blank”>事迹。在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向优秀人才学习、鼓励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良好社会氛围。
(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将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考核。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本规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与有关方面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做好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加强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人才队伍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文章来源http://文档大全 w w w.chazidian.com 5推广队伍 篇6
关键词: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66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持。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1]。近几年,我国的农业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在种植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畜牧业为主体这几大方面。为加快我国畜牧业的科学发展,必须重视对畜牧兽医技术进行推广。
1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1技术推广制度与机构不健全
我国在《动物免疫法》中对计划免疫制度进行了规范,旨在更好地防治动物疫病。而实际上,由于有关工作人员未能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因此影响了制度规定的实施,同时也缺乏相应的部门对此进行监管。另外,现阶段我国各地政府对畜牧兽医工作站的作用尚未形成充分的认识,因此,其并未重视对此类工作站的建设与管理,造成管理无序的局面,难以发挥其作为技术推广平台的作用。
1.2基础设施与服务方式缺乏先进性
作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经费不足极易导致畜牧兽医工作站设施与服务手段的落后。常见的现象如站内各类疾病的诊断仪器与化验设备缺乏,阻碍了正常的工作质量与效率[2]。另一个问题是部分乡镇所设的兽医工作站无办公场所简陋,这对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具体实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兽医站的服务水平。
1.3推广人员素质欠缺
专业化的推广队伍对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体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就我国现今的畜牧兽医工作站而言,专业技术人员仍较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专业人员不喜欢到基层工作。相关数据表明,乡镇兽医站内仅有0.3%左右的高级技术人员,约12.8%的中级技术工作者,其余均为初级或初级以下的技术人员。大部分技术人员未接受过专业的兽医技术培训。因此,就总体而言,我国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素质较低,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改进措施
2.1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各项工作的实施
畜牧兽医工作站的技术人员应有效利用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应从如下几点入手。一是推进技术推广工作。作为致富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技必须引起技术人员的充分重视。工作人员应通过高效、优质的畜牧推广基地来强化良种猪饲养技术、暖棚饲养技术等技术推广工作;二是加强禽畜疫病的防治。工作人员应树立防范于未然的意识,健全禽畜防疫保险,优化防疫体系[3];三是重视培育良种。工作人员应在建立禽畜良种培育站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从而培育出抗病性较强的优质品种,使良种具备更高的生产性能,创建更为完善的良种禽畜培育体系。
2.2增加资金投入,优化工作平台
多数地区的兽医工作站由于经费不足,导致了基础设施以及服务手段落后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增加投入,合理利用资金,强化技术推广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为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提供更加优质的工作平台。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更多现代化的仪器与设备,以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工作人员应加快建设技术推广网站[4]。现今网络技术已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因此,在进行技术推广时也应通过网络技术创建一个全新的工作平台,从而构建多功能与多层次的推广服务体系,以便各地兽医工作站的人员间进行沟通合作,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2.3强化专业队伍建设,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为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保障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必须重视对专业队伍建设。一是兽医站应采用多种方式,引进更多兽医专业应届生,不断增加站内技术人员的比重,让专业毕业生运用自身的知识来弥补兽医站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二是需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使兽医站的工作人员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三是强化对站内人员的法制教育,使其掌握市场发展动态,并树立市场意识,增强管理技能,进而更好地完成技术推广任务。
3结语
我国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应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有关法规,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如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畜牧兽医工作平台与服务质量等,从而推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韦联忠.我国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J].当代畜牧,2013(21):68-69.
[2]全山,冯家丰,庞世贵.我国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06):10.
[3]丁静静.对于我国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6(04):270.
[4]冯玉平.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6(03):56.
推广队伍 篇7
1 现代农业与农技推广
1.1 现代农业特征
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 在先进的设备、技术的支撑下逐渐发展起来的符合农业发展潮流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一是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构建了一整套农业科学技术, 使农业生产由经验转向科技, 可操作性更强, 农业生产技术更加具体、稳定。二是在现代工业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所需机械, 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在现代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 研发能够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除草剂、可降解塑料等。四是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农作物和畜禽良种场, 为提高效益助力。五是重视农田水利化建设, 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及设施, 在调节和控制农业水资源的基础上, 主要是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发展以喷灌、微灌为主的灌溉技术。六是组织管理科学化, 借助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关系、社会化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管理[1]。
1.2 农技推广作用
1.2.1 推广先进技术。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仍然是以小规模、个体经营为主, 广大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了解较为匮乏, 造成新技术与实际应用之间的严重脱节, 很多技术不能实际应用, 服务于农业生产。因此,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应以农技推广为主要职责, 做好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促进新良种、新农药以及新栽培方式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总之,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加速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受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1.2.2 提高科技含量。
新型农技的推广必须依靠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从而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为农业生产服务。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在农技推广过程中要广泛采取各种措施, 克服困难, 积极创造条件, 利用各种宣传载体, 编写农业科技宣传册, 做好农技推广。同时, 采取定期集中培训和走村进户相结合, 现场指导与田间教育相配合, 多层次、全方位地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服务, 最终实现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
2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现状
2.1 人员结构不合理
基层农技人员多数来自大、中专专业院校毕业生, 缺乏实践经验, 业务能力不足, 对农业推动作用有限。目前, 重庆市在县、乡2级的技术人员中, 中专生、本科生分别占48.3%和30.2%, 而研究生学历技术人员只有0.7%, 所占比例太小, 因此基层农技人员整体缺乏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就职称结果而言, 乡镇级高级农艺师只有0.1%, 助理农艺师和其他人员占70%以上, 由此可见目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非常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2.2 知识更新缓慢
由于基层农技服务部门经费缺乏, 与基层繁杂的农技服务工作形成强烈反差, 因此当前的经费投入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基层农技服务需要。且由于经费原因, 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参加各种学习交流会、培训会的机会较少, 导致目前农技服务人员的队伍很庞大, 但整体素质偏低[3]。同时, 由于基层在社会服务、医疗、卫生等方面均低于城市, 广大农林类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不愿到基层去, 从而造成基层农技服务人员更新较慢, 进一步降低了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的素质。
2.3 工作态度不端正
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由于主管部门疏于管理、福利待遇较差等原因造成其工作态度极其消极, 存在消极怠工、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此外, 由于部分农民对基层农技服务工作人员缺乏理解, 存在对农技服务工作不热情, 对农技服务人员给的建议不能够积极执行等现象, 进一步降低了农技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 农技推广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1 良好的工作态度
一是遇事不埋怨, 什么工作都要争着试着去做。二是不要轻视小事, 大事小事都要用心努力去完成。三是要开动脑筋, 把岗位职责放在心上, 尽力去做好一切工作。四是工作上要有不等不靠风格, 遇事不逃避责任, 自己工作内的事要先做好。五是履职不偷懒, 一丝不苟地完成工作目标。六是工作中要有集体主义思想和团结协作精神。七是重视工作对象, 和农民做知心朋友, 处处为农民着想。八是工作中要带有问题意识, 要有敏锐的感知力, 用自己的实际感受去工作[4]。九是做人要光明磊落, 工作中人、财、物要公私分明。
3.2 应有的业务素质
一是学习吸收新技术、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能力。二是开拓当地农业经济振兴、开发新的领域的知识和能力。三是有良好的理解执行农业政策、科学分析判断能力。四是有组织培养大户, 帮助农户提高生产、加工、销售的能力。五是设置一般试验、示范课题、分析总结的能力。六是观察和捕捉信息、关心社会经济动向、学习掌握本专业高新技术发展动态的能力。七是推广活动中有解决农户田间、地头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
3.3 积极进取的精神
每个农技推广人员都有着自己的工作特点及不足的地方, 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需不断学习, 鼓足劲努力向上。打造积极进取方法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不满足于在培训中、工作中学到和实践过的知识, 要顺应生产发展时代, 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二是在阅读报章杂志时, 有意识地留心收集信息, 积累信息资料和做笔记。三是向农户学习, 互相交流、相互启发, 向科研单位学习, 交换信息, 将知识积极加以利用。四是广泛阅读报刊杂志, 学习新科技、新知识。五是向老专家及同事学习, 交流信息, 应用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
4 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对策
4.1 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为提高农技人员的素质, 农业推广主管部门应制定一系列的鼓励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主管部门应支持基层农技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 并将其作为职称评定、考核的依据。此外, 政府部门也应推动各农业大专院所, 打破传统, 设立针对基层农技人员的短期培训班, 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素质。同时, 对在校教育的全日制学生, 高校也应加强专业课程的改革力度,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浓缩理论课程教学, 增加商贸知识、信息知识的教学。同时, 积极探索农技推广“特岗计划”, 优化农技人员结构, 提高农技人员素质。
4.2 完善技术培训机制, 紧跟知识更新脚步
主管部门应创造条件去开展多种类型的技术培训, 在形式上采用短期技术培训、继续教育等。而在实际操作时既可定期组织辖区内基层农技人员出去培训, 也可邀请知名农艺师到基层来开设培训班, 采用多种方式集中培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此外, 还要对自身素质较高的农民进行培训, 培养创新农民, 以弥补农技服务人员缺乏造成的缺口, 深入重点村、示范基地等举办农民田间学校, 开展新型农民技术培训, 加快新型农民培养力度。
4.3 加速机制创新, 完善管理制度
为了尽快改善目前的农技队伍任职现状, 今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在用人、分配、激励这三大机制上多投入精力, 形成权利和职务很好的统一。一是创新用人机制, 重新划分农技服务队伍中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 严格执行聘用制。同时, 在人才选拔上打破常规, 突破学历和资历界限, 关注农技人员的实际业务能力、工作效率和质量, 并以此完善考核制度。二是创新分配机制, 将管理、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均纳入分配方案, 从而更好地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三是激励机制创新。政府应按一定比例分发激励经费和相关资金, 以鼓励广大农技人员再深造、再学习;鼓励农技人员学习新技术, 重点奖励那些在农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
摘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基本素质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 对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作用、现状进行介绍, 同时提出了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措施, 以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技推广队伍,素质建设,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常和.加强农技推广队伍素质建设对策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 2012, 32 (12) :175.
[2]胡兆兰.论在边疆如何开展全国基层农技推广[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6) :144.
[3]徐喜凤.认真做好基层农技推广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水平[J].河南农业, 2013 (5) :63.
推广队伍 篇8
一、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 华池县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硬件、软件均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农业转型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华池县是一个纯山区农业县, 全县农业系统共设各类机构38个, 其中行政机构1个, 参公机构2个, 执法管理类机构17个 (乡镇15个) , 农技推广机构18个 (乡镇15个) 。全系统共有各类编制178个, 实有职工202人, 其中行政编制11个, 实有10人;参公编制10个, 实有22人;管理岗位编制17个, 实有32人;技术岗位编制124个, 实有105人;其他编制16个, 实有33人。全体职工中受过涉农专业技术教育的84人, 占职工总数的37%, 其中硕士1人, 本科59人, 专科99人, 中专30人, 其他13人。全体技术干部中, 取得副高资格18人, 聘用12人, 因岗位限制未聘用6人, 占取得资格的33.3%;取得中级资格30人, 聘用29人, 因岗位限制未聘用1人, 占取得资格的3.3%;具备副高资格, 因岗位限制未能晋升5人, 占现有中级人数的17.2%;取得助理级、员级资格66人, 具备中级资格, 因岗位限制未能晋升22人, 占现有初级人数的33.3%。18个农技推广机构中, 县级机构3个 (县农技中心、蔬菜办、农广校) , 乡镇机构15个 (区域农技站1个、重点乡农技站3个、一般乡镇农技站11个) 。共有编制99个, 实有职工101人, 其中县直机构编制51个, 实有职工77人, 乡镇机构编制48个, 实有职工24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岗位设置不科学, 影响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目前的技术岗位设岗比例, 是在10多年前专业技术人员稀缺, 以中专学历为主体, 文化层次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建立的。现在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成为主体, 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10年以上就可晋升副高职称, 硕、博以上学历上岗就应直进中级或副高, 原有技术岗位设岗原则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新情况。目前, 县及县以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 以农技推广为主要职能的技术人员取得晋升或破格晋升职称硬件非常困难, 部分技术人员已经在农业科技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艰难地破格取得了中、高级资格, 也因岗位限制, 多年不得聘任享受相应工资待遇, 行政及参公单位干部有提拔或按职级给予科员、主任科员、调研员、巡视员等职级待遇的晋升提薪途径, 事业单位职工政治前途有限, 只有踏实有效的技术工作或创新取得职称晋升提薪, 同时实现相应社会政治价值, 职称晋升不畅, 严重影响着技术干部的情绪和工作积极性, 更难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及外来技术人才, 即使进来也留不住, 使得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难以提高, 活力不强。
㈡专业结构不合理, 无法适应农技推广工作需要由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任务重, 条件差, 生活待遇低, 高层次、高素质的农业院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技推广岗位尤其是基层工作, 新增技术人才学历层次低, 专业对口少。全县农技推广中心系列人员中农学专业26人, 占36.1%, 农业边缘学科6人, 占8.3%, 非专业36人, 占55.6%, 植保植检、统计分析等专业性很强的岗位无专业人才, 植物检疫、农业环境监测、土壤化验、生物统计等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同时,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明显不足, 乡镇农技站编制48人, 实有专业技术人员25人, 占编制的52%, 高级职称乡镇没有一人, 就技术力量覆盖而言, 每一名农业技术人员要指导1860名农民, 农业人才奇缺, 与当前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不相适应。
㈢管理体制不完备, 不利于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作用税费改革后,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财、物主体划归乡镇统一管理, 县管职能削弱, 导致机构人员混杂, 职能不清, 责任不明, 大部分农技人员主要精力在从事乡镇文秘、计划生育、信访、治安等非农技推广工作。一方面造成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弱化, 甚至断线, 另一方面, 乡镇农技人员很少从事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工作, 使其专业荒芜, 在职称晋升中明显处于劣势, 加剧了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流失, “跳槽”现象极为严重, 近3年间调离乡镇农技部门的技术人员达30多人, 严重影响全县农技推广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㈣队伍结构老化, 不适宜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全县县、乡农技人员中, 30岁以下的仅12人, 占16.7%;35岁~40岁的26人, 占36.1%;40岁以上的34人, 占47.2%, 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 新的农业人才不能得到有效补充, 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又不能及时脱颖而出, 有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现象。在岗农技人员中, 本科及以上学历14人, 占19.4%;大专28人, 占38.9%;中专及以下30人, 占41.7%, 高学历人员短缺, 高素质的人才匮乏, 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 人员整体水平与农技推广工作发展不相适应。
㈤经费保障不足, 不便于推广机构正常运转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影响和制约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正常运转, 新技术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严重受限。由于经费的影响, 在农技推广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信息传播、技术培训以及交通工具, 影响推广工作效率,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继续教育没有保障, 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困难, 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老化, 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多样化与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几点思考
㈠健全组织建设, 解决好农技推广队伍岗位问题一是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技人员职称评聘制度。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和关注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与国家、省级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性质、主要任务存在本质区别, 在职称晋升, 尤其是高级职称晋升硬件条件不能搞一刀切, 要充分考虑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在科技推广、引用方面的工作实绩和条件, 出台农技推广尤其是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破格优惠政策, 鼓励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技推广一线工作, 鼓励农技人员开拓创新, 最起码在符合国家和省上现有规定晋升条件的时候, 能及时晋升相应职称, 在农技推广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 符合破格条件的要开绿灯, 不受职数限制破格晋升。二是重新科学设岗。现有的岗位设定已不能适应农技推广工作发展要求, 应当结合当前学历、工作实际, 科学合理设岗, 增加中、高级岗位, 切实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地位和工作待遇, 以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㈡创新管理体制, 明确农技推广队伍职能分工结合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政策与建设工程实施, 建立农技推广人员管理的灵活机制, 乡镇农技站实行国家“条块结合、双重领导、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 将乡镇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人、财、物收归县管, 实行以县管理为主, 乡镇管理为铺的双重管理方式, 打破县乡技术人员身份界碑, 县直机关工作人员缺乏基层锻炼或工作不力的可以下派乡镇锻炼, 乡镇技术干部工作出色的可调入县直部门服务, 把农业科技干部从日常繁重的乡镇行政工作中解脱出来, 全身心投入到科技推广服务工作中去, 切实改变农业科技干部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在位不干事、推广网络不健全的现状, 创新考核机制, 对不能胜任工作或工作失误者可以解聘或低聘, 工作成绩突出, 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者, 可以破格晋升或聘用, 让能者上、庸者下, 充分调动广大农技推广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农业创新转型发展。
㈢选拔充实农技人员, 不断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结构一是创新引人机制。作为一个欠发达农业县, 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为了贯彻落实十八大“2020年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精神, 必须采取超常规手段, 以“人一之, 我十之, 人十之, 我百之”的精神, 以更加诚恳、更加开放、更加优惠的政策, 招纳各类农业科技人才来华池县投资、创业、干事。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业人才长效交流机制,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每年选派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学习, 对于使用不当, 用非所长或专业不对口的农业科技人员, 调整到新的适合其特长的岗位, 以达到人事相称、职才相称, 从而促进农业人才的合理流动。三是选拔优秀人才, 招收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农业院校毕业生, 弥补基层高学历专业人才的不足, 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四是采取科研和技术合作、合同聘用等形式, 引进科研院所高级实用农业人才给力华池县农业现代化工程。
㈣加大支持力度, 加强农技推广队伍保障措施农技推广是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 按照中央“各级人民政府要逐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投入, 财政等部门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应逐年增加, 并提高其在农业总投入中的比重”的精神, 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的经费投入。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抓住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机遇, 县乡合力, 加大地方配套资金额度, 搞好基层农技站基层设施和科技示范场建设, 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 不断提高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大技术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 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工作,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建立带薪学习培训制度, 对急需人才坚持委托培训为主, 招纳引进为辅的原则, 不断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及学科带头人, 造就一支高素养的农业科技推广、产业化经营人才队伍。同时, 积极落实、提高农技推广工作者的职称及政治待遇, 采取适当增加中、高级职称岗位, 设立农技推广主任农艺师、总农艺师岗位, 给涉农公务员及参公单位配置专兼职农业发展顾问等措施, 提高决策层农业参谋顾问作用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待遇, 激发和调动农技推广人员干事创业、现身农业的积极性和爱岗敬业精神, 优化、稳定农技推广队伍。
摘要:通过对华池县农技推广队伍岗位设置、专业结构、管理体制、经费保障等现状分析, 提出了科学合理设岗、创新机制、优化结构、加大投入等建设性意见。
推广队伍 篇9
湖南省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现状调研
(一) 人员总体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11年年底, 我省农技推广队伍共计缺编1 596个, 缺编率4.0%, 缺岗2148人, 缺岗率5.3%;乡镇农技推广只占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总量的60.8%。 (见表1)
根据《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关于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实施方案》中关于“一线从事农技推广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的规定, 到2020年末, 我省乡镇农技推广技术人员须达到32 000人, 总量增加9 700人, 年均增加1 200人。 (见表2)
资料来源:2012年《湖南农业统计资料》
资料来源:2012年《湖南农业统计资料》
(二) 人员结构情况
对沅江、汨罗、华容与岳阳4个县市的529名乡镇农技推广人员调查表明:30岁以下人员明显偏少, 只占总农技推广人员的7.2% (见下页图1) ;无专业背景的人员配置较多, 占25.6% (见下页图2) ;技术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农技推广人员只有35% (见下页图3) 。
湖南省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现状调研
截至2012年年末, 湖南省涉农中职学校128所, 涉农专业的在校生31 811人, 近三年平均年招生11 000人;涉农高职院校10所, 在校生5 578人, 平均年招生1 900人;涉农本科5所, 在校生17 200人, 平均年招生4 890人。中职、高职、本科的培养比例为100∶18∶45, 属于两头大, 中间小的细腰型结构, 高职人才培养明显不足。 (见表3)
本应作为农技推广人员主体的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面对本科院校高学历与中职学校免费就读政策的双重压力而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 我省出台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尤其是农业高职教育的政策势在必行。
湖南省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途径分析
(一) 大力发展农业高职教育, 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农业人才
按照《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要求, 到2020年, 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将由现在的120万增长到141万人, 其中技术技能型人才年均增长2万人 (其中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年补充量1 200人, 约占培养总量的6%) , 当前的年培养量只有16 870人, 缺口3 130人。
我们把本科、高职、中职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按照20%、30%、50%的“金字塔型”来计算, 当前的本科、中职的培养量基本上与未来的需求相吻合, 每年3 100余人的培养缺口, 全部要来自高职。因此, 唯有加强我省的农业高职教育, 才是解决农技推广人才缺乏的根本出路。
(二) 加强农业新技术培训, 提升农技推广队伍服务水平
从本次调研来看, 我省乡镇农技推广队伍中, 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的人才是主体, 占70.8% (见图2) , 这是导致当前我省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有赖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按照“金字塔型”的人才层次结构需求, 有必要把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的人员的比例由70.8%下降到50%, 由此预测, 当前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中有4 650人需要得到大专层次的学历进修。
同时根据我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省需要培训新型农民50万人, 农民企业家和致富带头人2.5万, 农民科技骨干40万,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2.5万, 这就更需要充分发挥农业高职院校在职业技术培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三) 打通高职毕业生进入农技推广队伍的渠道, 充实农技推广力量
当前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没有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 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不能进入农技推广队伍的主要障碍。例如, 在沅江市, 1997年以后进入农技推广部门的军转和非专业背景人员共计69人, 占总数的20.7%。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近3年毕业生就业调查来看, 进入乡镇农技推广队伍的比例不足2%, 与未来需求达到6%有相当大的差距。
因此, 在加强高职农业人才培养的同时, 还要通过制定《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岗位管理规范》、实施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等政策措施, 来吸纳涉农专业毕业生进入农技推广队伍, 才能最终充实我省的乡镇农技推广力量。
加强技术技能型农技人才培养的建议
第一, 实施免费培养, 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由于农业院校招生困难, 农业人才培养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关省市 (如浙江、江苏、甘肃) 通过实行涉农高职人才免费培养政策, 以及国家实行的免费师范生和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等做法, 均使得相应人才的培养有了质的改变。因此, 我省借鉴这些经验, 实施涉农高职专业人才免费培养与定向就业, 所需经费由省级财政负担的政策, 是有效解决我省农业人才紧缺局面的重要举措。
第二,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提升农业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农业职业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决定了政府是主要的投资者, 政府补贴农业职业教育也是国际惯例。农业职业教育发达的省份的经验表明, 通过财政支持设立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基金, 对农业类专业的实训基地、实验室、设备和品牌专业等进行重点建设和扶持;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学识水平提升和农业管理干部、农技推广人员与新型农民培训提供免费服务;对农业产教合作企业给予金融、税收、项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措施, 促进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 能够有力提升农业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
第三, 完善政策措施, 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农业产业链有效衔接。农业是集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于一身的弱质产业, 因而农业与农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 要调动职业院校办农、学生学农、毕业生务农的积极性, 就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了大力发展农业高职教育, 必须制定相应政策措施, 放宽涉农专业的招生条件限制, 以解决涉农专业招生困难问题;促进中职与高职、高职与应用本科的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建立, 以承担大量的产业人口转移就业培训;实施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 严格执行农技推广人员进岗准入制度, 吸纳毕业生到艰苦的农业一线就业;完善农业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制度, 才能有效建立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 推动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园区协同发展, 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 实现专业链、人才链与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衔接, 最终实现我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
第四, 完善农业行业指导制度, 培养农业产业急需人才。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高职教育的政策支持乏力, 致使当前湖南省涉农高职院校中只有“园林技术”、“畜牧兽医”两个涉农专业有所发展, 其他专业均在萎缩中, 新专业少之又少, 专业类型的发展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之间已严重失衡。因此, 强化农业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调整优化农业类专业结构与布局, 建立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业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 是农业高职专业建设跟上产业升级步伐的必要之举。2012年成立的“湖南省农业职业院校办学指导委员会”, 虽然体现了政府、行业对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但是“行指委”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与完善, 在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方面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N].湖南日报, 2010-08-24.
[2]李振陆.“四化”同步与面向农业农村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 .
[3]计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探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 2012.
[4]胡振东.基层农技人才断层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岳阳市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6) .
推广队伍 篇10
通常我们所熟知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是把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 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并应用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从而增加其经济收入。这是一种单纯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的农业推广活动。而广义上的农业技术推广是指以农村社会为范围, 以农民为对象, 以农场及农家为中心, 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以改善农民生活为最终目标的社会性教育。广义上的农业技术推广不仅包含了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以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等。这类推广工作的重点包括:对成年农民的农事指导, 对农家妇女的家政指导, 对农村青年的“手、脑、身、心”教育, 即“4H教育” (Hands, Head, Health, Heart) 。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在农业技术推广的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效, 而且会影响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质量。通过对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人员结构状况、人员综合素质情况以及队伍知识更新情况的分析, 认为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存在一些问题, 并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建议。
2 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现状
荆州市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湖北省的中南部、长江中下游, 长江流经荆州地域约470km, 荆州辖沙市区、荆州区两个市辖区和公安、江陵、监利3个县, 代管洪湖、松滋、石首3个县级市, 总面积约1.41万km2, 市区面积约1558km2, 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 是川湘鄂经济纽带和长江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 国家轻纺工业基地、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淡水渔业基地, 素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荆州市耕地总面积折合140.93万hm2, 水面463.03hm2, 属人多地少水面大的地区。荆州市2013年人口结构情况及农林渔牧业产值情况见图1、图2。
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技术人员的分配比例比较合理,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设置也符合当地的要求,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社会人和企业人均占了一定的比例;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整体不高, 有待提高;队伍知识更新不够快, 需要加快步伐。
2.1 荆州市农业技术人员总体结构状况
荆州市2009年农村人口约422万人, 总体结构状况见表2。市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个, 配备人数为10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8个, 配备人数为201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19个, 配备人数326人。总机构数为126个, 总人数为537人。荆州市乡镇农技推广结构情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乡镇一级农技推广机构有230个, 其中, 种植业设有202个, 农场种植业设有18个, 农场分场设有10个, 农技推广机构分配比例较协调。
2.2 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情况
2.2.1 学历结构情况。
荆州市专业技术推广人员有94.3%接受过中专以上专业学历教育, 绝大部分人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 总体上符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岗位的要求。从图3中可以看出, 现有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 但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接受过专门的培训。
2.2.2 职称结构情况。
如表3所示, 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人数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 无职称人员较多, 还不符合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在机构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高级职称人数比例较小, 须加强对人员专业知识的培养。
2.2.3 年龄结构情况。
如图4所示, 2013年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 41到50岁的人员占了较大一部分比例, 40岁及以下以及50岁以上的人员占了较少一部分比例, 总体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局面。尤其是40岁及以下的人员过少, 这样会导致机构队伍整体的老龄化, 需要及时补充新鲜血液。
2.3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知识更新情况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世界, 为了达到我国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要求, 必须不断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充电”, 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对各县市农业局农业技术员调查显示, 近3年来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参加过知识更新培训的389人, 3年来累计参加培训达到30天以上的142人, 说明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培训体系比较完善。
3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体制不顺, 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一是有的地方因为涉及到机构合并, 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到目前为止新的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 机构的具体人员也未落实。二是部分地区将人、财、物三权下放后, 原来的几个农业服务站合并成为新的农业服务中心, 旧的农业服务站的任务与新成立的农业服务中心分配的任务不对等, 导致上下失调, 出现了各行其是的局面。三是机构改革后, 某些地区的农业服务中心被当地政府当作行政事务部门, 去处理大量的行政事务, 致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没有得到重视, 基层农技推广无人问津, 推广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许多工作要靠县农业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共同协调完成, 这就增加了农业局和当地政府的工作难度。
3.2 队伍稳定性不足, 优秀人才不断流失
改革后, 部分乡镇将原有的部分农技推广站合并为一个整体, 成立了农技服务中心, 由于政府财力受限, 减编太多, 部分地区裁减了一些专业人员, 某些地区实行轮流上岗制。因此, 有的人被迫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个人事务, 有的自立门户从事农业技术咨询工作, 有的人因为基层工作环境差、待遇低, 陆续外出打工或自谋职业, 造成了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
3.3 农技人员的结构不合理
一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某些类别的技术人员可谓人满为患, 而另外一些类别的技术人员可谓人丁稀少。二是知识水平偏低, 文化水平本科占5%, 专科占28%, 中专占52%, 高中占12%, 初中以下占3%。职称:高级不到1%, 中级占23%, 初级占60%, 没有职称的占16%。三是年龄结构偏老。51岁以上的占40%。这些不合理现象长时间存在于农技人员队伍中。由于受编制和经费等因素的制约, 人员进的少、出的多, 长时间基本上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很多相关专业毕业的新生力量苦于到处找工作, 而真正需要充实的岗位却又无人接替, 经费受限, 人员配备一直得不到更新。近五年参加短期培训的乡镇农技人员只占了极少数, 导致了部分农技人员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3.4 农技推广手段不强
因为缺乏必要经费的投入, 导致了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不全, 服务手段落后。特别是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拓展, 服务范围快速扩大, 缺乏现代化的交通和通信手段;在生态农业发展, 农产品标准化实施的情况下, 必要的技术检测仪器设备缺乏, 使基层农技服务遇到了更大的困难。
3.5 待遇低微, 矛盾突出
机构改革后, 除县级单位的事业经费有所增加外, 乡镇一级基本保持原有的经费状况, 并没有改善基层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某些农技推广站只顾及在职人员的工资, 离退人员工资的拨付遥遥无期, 不能使退休的老同志安享晚年;部分农技推广站出于整体考虑, 只拨付了部分老干部和年龄大的人员的工资, 在职人员的工资并没有发放, 长时间拿不到工资, 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 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4 新形势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对策
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 解决“三农”问题, 必须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 必须建立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提高队伍整体综合素质, 调整人才结构, 优化人员配置, 保证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与现代农业农村社会发展相协调, 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相适应。
4.1 加深对农业和农业科技工作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深化改革开放、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多项举措, 其中在农业方面提出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这就提醒我们无论任何阶段、任何时间都不能忽视农业。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农业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的不可或缺的功能, 再发达的国家也不能没有农业, 再发达国家也不能忽视农业, 我们要真正把农业摆在正确合理的位置。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 是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载体, 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翻开历史的卷轴, 我们可以看到: (1)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核心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 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我们需要依靠这支队伍去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2) 要靠这个服务体系去实现荆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产品的优质高产, 完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服务体系, 实现农产品的贮藏保鲜、深加工的先进技术。 (3) 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中, 仍有大量农民要靠农业维持生计, 农民实现大幅度增收仍然需要科技的支持, 大量的工作仍然要依托这批基层农技力量。 (4)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上农业发达国家, 都把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配套、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同时进行, 使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定要与国际接轨。
4.2 改革机构设置, 理顺管理体制, 优化推广队伍
严格控制基层农技人员数量, 实行事业编制管理, 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划入县市农业局管理, 并通过严格招考程序鼓励农科类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站工作, 并依相关法律提拔工作出色的人员到乡镇机关工作。这样不仅为其提供了晋升机会, 而且还让其他农技员看到了提升的希望, 对工作也有了更多的认同感。这样有利于优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提高推广队伍整体素质, 激发其工作热情。
4.3 加快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步伐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一支热爱农业、熟悉技术、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技队伍, 是搞好农技推广的重要条件。针对当前农技人员素质不高的特点, 农业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对县、乡、村镇农技人员进行有计划的集中且系统的培训, 使各级农技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一是基础知识培训。主要对象是村级干部和农技员, 在短期轮训中灌输大量的农业知识, 由各县 (市、区) 培训中心负责。二是转岗培训。为了适应农业调整的需要, 通过培训合理调整农技人员内部专业人员的比例。三是继续教育的开展, 通过短期进修、自学考试、脱产学习和函授等多种形式开展知识更新教育和学历教育。
4.4 稳扎稳打求发展, 重点建设在乡村
要继续抓好乡级站的“三定” (定职能, 定机构, 定人员编制) 工作, 尽一切可能让农业部门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归队, 鼓励广大农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乡级、村级站工作, 及时清除不符合职称要求的人员。在村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上, 应当至少做到每个村能配备一名农业技术人员。
4.5 营造好环境, 政治上关心
大胆提拔重用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农技人员, 这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领导群体科技素质的整体水平, 又为科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广阔的用武之地, 这对于调动他们搞好农技推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对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现状分析表明, 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年龄有老龄化趋势, 队伍整体知识老化, 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只有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 改革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并推广人员优胜劣汰机制, 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云飞.荆州市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 2011, (1) :51-54.
[2]刘在洲, 汪发元.基层农业技术员待遇与工作状况的相关性分析——以湖北省基层农业技术员情况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 2010, (10) :71-80.
[3]马刚等.强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关于苏州市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J].上海农村经济, 2006, (5) :59-65.
[4]申红芳, 王志刚, 王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与其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基于全国14个省42个县的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 2012, (1) :65-79.
[5]金英, 陈伟.诸暨市镇乡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 (11) :80-96.
推广队伍 篇11
1基层农机推广队伍的现状
基层农机推广站是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机构, 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载体。在扶余市, 乡镇级农机技术推广站服务于农村和农民, 是最基层的农机推广服务机构。其主要职能是一方面承担着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服务、农机使用、维修及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等公益性事业;另一方面还承担着所在乡镇的防汛、抗旱、排涝等工作。近期, 随着农业新技术的蓬勃发展, 本辖区内17个基层农机站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其中三岔河镇、新万发镇、三井子镇、五家站镇、弓棚子镇、肖家乡、增盛镇、大林子镇等农机技术推广站顺应农机发展形势, 培养和开展了多种经营形式的农机协会, 以提高农机作业技术和推广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层农机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本辖区内农机站核定编制数136人, 年末实际在岗人数145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人;在职人员中本科3人、大专25人、中专117人。
2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发挥的重要作用
2.1降低农民劳作强度, 增加农民收入
我市人多地少, 多为盐碱地, 而且田块分散, 势必造成农机具作业次数多、农机具的综合利用率低等弊端。近两年来, 随着辖区内农业合作社的成立及农机推广队伍下基层的开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制约问题。以我市新万发镇为例, 农机推广队伍通过考察发现当地土质适合种葡萄, 即帮助农民建棚扣葡萄, 以合作社的形式在村里的20多公顷庭院建起了一座座葡萄大棚, 葡萄每年可为村民增收百万元。此外, 生产过程中从育秧、田地耕整到栽插全部由农机推广队伍带头示范, 各种大、中、小型农机具有效配合, 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作强度, 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2.2促进了科技创新, 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2.2促进了科技创新, 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我市基层农机推广人员通过探索新模式、试验示范新方法, 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增产增效的目的。如近年来我市基层农机推广站联合农机大户采取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为农民提供机播服务, 节约成本9.4%, 玉米增产达11%以上, 确保了农民的增产增效。
2.3搭建推广示范平台, 辐射带动周边区域
我市基层农机推广站凭借其扎根农村的优势, 搭建推广示范平台, 广泛联系农民, 成功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农业发展, 出现了户带村、村带镇、镇带市的大好局面, 如2010年全市玉米播种机保有量达4300台, 实现机播面积6万hm2, 玉米机播率达79.2%, 率先在松原市实现以市为单位的玉米种植机械化。
3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总量不足。扶余全市现有农机推广人才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比例比较小, 尤其是专业技术强、能力突出的领军人才更少, 远远无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和农民的需求。
二是结构不合理, 年龄偏大。基层农机站30岁以下的仅占推广人才队伍的5%, 而且产业结构也不合理, 多集中在农机具操作方面, 农机维修及推广比例较少。
三是文化层次较低。扶余全市农机推广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总数的50%左右, 而且一大批专业素质高和实践能力强的老同志陆续退休, 在职的要么能力不突出, 要么实践经验少, 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3.2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 制约了队伍的稳定。由于农业的天然弱势地位, 基层农机推广队伍长期得不到应有重视, 财政拨款极少, 加之基层农机站属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无固定经济收入, 因而全市有近1/4的基层农机人员收入得不到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农机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二是认识不够, 创新意识不强。受传统人才观念影响, 我市一部分基层农机推广人才始终认为其是“土专家”, 认为即使再努力也不会有大作为, 更不会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领军人物, 这种意识严重挫伤了推广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长期发展容易造成人心涣散、队伍不稳等弊端。
三是缺乏配套政策和措施。在现阶段, 政府相关部门, 未制定保障农机推广队伍有序开展的政策和措施, 各基层农机站也没有形成激励农机推广队伍发挥作用的机制。
4加强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针对扶余市农机推广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为进一步增强乡镇级农机推广站的服务功能, 保障该市农机推广队伍的稳定有序发展, 笔者认为, 应着重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4.1统一思想, 提升认识
扶余市各农机推广服务站当务之急是统一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认识, 努力打造一支技术强、能力突出、艰苦奋斗的农机人才。并通过自己的示范推广作用,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繁荣农村经济。
4.2搞好人员配置, 优化推广队伍结构
根据各乡镇的地理特点和农机技术推广需要, 在全市范围内重新调整农机推广人员, 优化推广结构。如科学设置农机推广机构的岗位, 明确各岗位职责, 避免人浮于事等情况发生, 使全市农机推广队伍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职权明确, 从而增强基层农机推广队伍稳定性。
4.3加强学习, 提升推广队伍素质
针对各乡镇农机站推广队伍学历低、综合素质低等情况, 市农机主管部门要多层次、多渠道地提高推广队伍的素质, 如可采取院校联合培养、在职培训、脱产培训、定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素质。
4.4拓宽经费来源,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针对目前全市农机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缺乏政策扶持等问题,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农机推广经费投入, 在政策上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此外, 各农机站应想方设法开展多种经营, 壮大集体经济, 增加经费来源, 以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5小结
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 周期长, 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参与, 相互配合。各农机主管部门应强化认识, 把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建设纳入农业和农村人才发展战略规划, 基层农机推广部门也应积极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 因地制宜造就一支能力强、技术精、结构合理的基层农机推广队伍, 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参考文献
[1]田萍.新形势下对农机推广工作的再认识[J].当代农机, 2013 (6) .
【推广队伍】推荐阅读:
农技推广队伍09-24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07-11
网站推广方案推广方案08-12
队伍建设 “四剂良药”提振队伍“精气神”11-09
易水:网络推广之新闻(软文推广)10-11
财务队伍10-16
行政队伍05-15
导游队伍05-21
农机队伍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