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联盟

2024-10-20

区域联盟(精选11篇)

区域联盟 篇1

江干区凯旋地块紧邻钱江新城核心地区,作为凯旋街道辖区五所学校唯一的一所中学———杭州市景芳中学,创办于1994年,属配套的公办中学。2013年8月,在江干区教育局的推动下,辖区建立了杭州凯旋教育集团,并以“集团统领”“高校助推”“街道扶持”“学校互联”为思路,创新区域联盟教育共同体运作机制,着力整合与优化资源,激发与增强发展活力,推动与提升联盟各校办学品质。我校基于这个契机,在2013年11月正式挂牌为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实验学校,并以意义教育课题研究和实践为抓手,集聚集团资源,助推质量提升,促进学校整体改进,不断丰富学校办学内涵,提升了整体办学品质。

一、区域联盟——意义教育的基础

凯旋教育集团由江干区凯旋街道辖区内的景芳中学、景华小学、春芽实验学校、茅以升实验学校和南肖埠小学“一中四小”组成。集团五所学校教育质量扎实,学校特色初显,但由于地处老城区,学校规模小、资源不足及综合实力不强等因素制约了学校品牌建设和对外影响力。集团诞生后,成立了由教育行政部门、街道、高校和学校等多个单位组成的凯旋教育集团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借助区域联盟教育共同体的运作机制, 引进高校力量,力求“三个突破”,激发与增强了各校的发展活力,推动与提升了各校的办学品质,也为我校意义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表现为:

(一)优化了师资结构

突破学校限制,优化师资结构。由于集团内学校规模较小,各校均存在师资结构相对不均衡的问题。集团成立以来,实行了教师流动机制,集团内所有学校可以从自身出发,提出需求意向,由集团理事会统筹调配教师,异质交流,取长补短,较好地解决了部分学校、部分学科出现的结构性缺失,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2013~2015年有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等四科课任教师实现了流动,下一步将逐渐增加流动的学科门类及教师数量,进一步促进集团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二)丰富了教育资源

突破学区限制,分享特色资源。集团内四所小学的发展各具特色,春芽实验学校的“书法”、南肖埠小学的“国际象棋”、茅以升实验学校的“桥文化” 以及景华小学的“篆刻”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集团尝试实施覆盖区块的“大学区”招生政策,辖区内适龄儿童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校入学。与此同时,集团还整合优化各校的特色课程,推出了“区域共享课程”,通过学生“走校”、教师“走教”等形式, 让集团内各校学生可以享受任一学校的特色教育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形成了集团特色联建的集群效应。

(三)营造了研究氛围

突破教研组限制,提高师训质量。集团学校规模较小,最小的教研组只有1人,限制了校本研训活动的开展。因此,集团实行了活动联合机制,改变校本研训组织形式,提高校本研训质量,激发教师发展动力。集团以“凯旋论教”为载体,分学科各校轮流申办教研活动,增强了教研力量。譬如,景华小学举办了“凯旋论教·美术教学”研讨活动,五所学校的美术老师参加,实现了小学之间“横向”与小学中学之间“纵向”的融合,极大提高了研讨效果。茅以升实验学校举办了“凯旋论教·体育”研讨活动, 集团体育教师、理事长,华东师大挂职副校长以及区教研员等参加,教研氛围非常浓厚。我校举办的 “教师风采展”活动,各学科教师分别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推动了教研活动的内涵发展,切实提高了校本研训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助力——意义教育的保障

(一)高校助力,形成意义教育理念

为了切实推进学校工作,江干区教育局引进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的专家力量,由基教所为集团“一中四小”各配备一名挂职业务副校长,为挂职学校课题研究、课程改革、特色总结、文化提炼以及对外交流等提供全方位智力支持。挂职我校的科研副校长徐冬青教授多次深入教学一线进行调研,从课堂模式、教师发展和管理体系等方面深入剖析现状。徐教授与我校课题组教师基于学校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分析影响学校发展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聚焦学校层面的整体改革定位,进行了意义教育的顶层设计。即力求通过意义教育,探索一种既讲求实效,更追求内在价值与深层意义的课堂教学境界,使教师在聚焦日常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专业发展,让学生在日常课堂生活中实现有意义的学业进步与主动发展。

(二)高校助力,形成意义教育文化

在华师大基教所专家指导下,我校基于学校发展的传统优势,以及后续发展所需要的核心价值理念,将“成长,在有意义的每一天!”作为全校教师和学生共享的核心价值追求,并确立“意义教学与意义学习”作为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课题开展研究与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探索“意义教学的原则和策略”,在班级建设中我们探索“意义教育的原则和艺术”,着重在学业评价改进、课堂教学改进、班级管理改进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方面形成有效的经验。正是在区域联盟背景下,借助高校专家指导、资源分享,我校逐渐从意义教学、意义教育和意义管理机制发展到构建学校文化的意义生成办学模式。在整体推进学校质量改进的工作中, 我们形成了“三用”改革思路,即用文化引领质量改进;用课题深化质量改进;用规范保证质量改进。 “文化、课题、制度”三维有机综合,使得学校实现了从“外延式”质量改进向“内涵式”质量改进的转变。

三、学校互联——意义教育的深化

凯旋区域联盟创立以来,我校利用这一优质平台,进一步深化意义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我校依托华师大基教所的平台优势,参与京沪教育快线论坛、两岸四地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交流;通过凯旋教育集团内部校际交流、教研,进一步丰富我校“意义教学”实践内容。

(一)基于研讨平台的理论完善

在2014年第八届两岸四地国际学术会议之 “教育圆桌会”上,来自香港、台湾、澳门、大陆等地区和德国等的国内外多个院校的专家、领导、校长等百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我校作为本次活动的分会场,姜建平校长在会上作了《问题与路径———浅谈初中学校质量改进的思路》的报告,分享了他对学校质量改进路径的“三用”理念,获得华师大终身教授叶澜的肯定和认可。

(二)基于资源整合的校际教研

凯旋教育集团成立以来,每学期我校都与同为华师大基教所实验学校的景华中学开展集体备课、 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同时,为促进两校间的研训交流,学校借助成立凯旋教育集团的契机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指导,开展跨校的主题教研活动及“启航杯”青年教师授课竞赛等活动。

(三)基于特色课程的教学模式启发

受集团内四所小学特色课程开设的“学生走校”“教师走教”模式启发,我校在中小衔接方面开展中学教师进小学“送教”和聘请部分小学教师到中学“任教”活动。为了使各小学生在进入中学后, 他们的兴趣、特长能够得到持续性发展,让集团内四所小学的特色课程得以延续,我校有针对性地开设一系列特色课程供学生选择,同时聘请专业对口的教师及各小学特色课程教师给予跟进指导。

四、品牌课程——意义教育的阶段成果

基于区域联盟背景,我校从实际出发,借助“意义教育”课题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育理念, 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品牌课程。

(一)促成富有教育品性的德育活动系列化

基于联盟共同体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教育平台,进一步促成了富有教育品性的德育系列活动,并逐步走向德育活动课程化。结合三个年级段学生的不同特征,我们提出“自主管理、自主学习、 自主提升”三个层次的德育目标。如:七年级新生对初中的学习和生活是既期待又焦虑,需要具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管理的能力,需要有效地参与到系统的学习活动之中。针对新生的这些特点和成长需求,学校开设新生始业教育系列课程ABC,紧扣自我管理、人际交流沟通、有效学习、品质锻造几个维度开设活动课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整体性发展,提升德育活动的综合育人价值。

(二)改进课程体系,开发“足文化”品牌课程

充分挖掘基础性学科中对学生个体成长有意义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的教学资源。我校开发的 “足球文化”校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刻苦奋斗、顽强拼搏、团队合作的足球精神;“足迹杭州”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寻访家乡的历史古迹、名人轶事,注重培养学生历史文化素养;“足行天下”阅读课程,基于传统文化视角,达到让学生海量阅读行天下的目标。“足球—足迹—足行”的课程体系已逐步为学校精品课程的开发定位。围绕“足球—足迹—足行”文化视野下的足球教育发展思路,有机整合了“脚下有梦想,进退皆文章”的足球教育精神,挖掘了足球项目的育人价值,丰富了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

意义教育在区域教育共同体联盟背景下诞生、 在机制建设和运行中得到不断的推进、在学校互联的多元平台中得到不断深化,学校品牌也在办学的内力集聚中得到不断发展,追求有意义的每一天已经成为我校师生的行动指南,并在“足行天下”的课程开发理念指引下日益拓展,向着学校的全部领域渗透进发。

区域联盟 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推广青和居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治理经验,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和省、市两级组织部门成立联合调研组,循着足迹学习、走访、思考,从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治理的角度,深入探析青和居的沧桑巨变。

青和居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治理的探索实践是什么?

构建了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一服务”体系

青和居社区所在地原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业棚户区,20xx年12月完成改造,成为武汉市规模最大的公租房集聚区,常住人口8230人,其中85%是棚改回迁居民和公租房租赁者,15%是在大学生公寓租住的大学毕业生。面对社区困难群体多、外来人口多、矛盾纠纷多、治理难题多的挑战,青和居社区党组织把党的领导贯穿社区自治、法治、德治和服务群众全过程,构建“三治一服务”体系,以有温度的党建引领有成效的治理。

(一)以社区大党委为“龙头”,构建区域化的组织体系。青和居社区内有7家机关事业单位、1家物业公司和许多社会组织、群众团队,纵向互不隶属,横向互不联系,过去像一团乱麻摊在社区,理不清、管不好。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主动把党组织建在物业公司和社会组织孵化器上,扫除了组织覆盖“空白点”;优化组织设置,按照“虚拟组织、实体运作”原则,联合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小区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社区大党委,每月召开大党委会议,审议社区党建工作重大事项,决定社区建设与管理的重大问题,从体制上加强党的领导;创新组织活动方式,探索开放式组织生活,将不同支部的党员组织在一起,开展“听话”主题党日活动,共同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共同商议社区事务,做好服务群众工作。爱熙社工中心是青和居社区引入的一家专业社会组织,专门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供服务,负责人汪洋介绍,党的领导是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航标,每次服务群众时,社工们都说“是党派我来为您服务的”。

(二)以领导“三治”为重点,构建立体化的治理体系。青和居社区成立之初,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堆乱倒、乱养乱种等“十乱”现象突出,社区党组织“硬话”说了一箩筐,告示贴了一满墙,但成效却不大。社区党组织认识到,社区治理仅靠行政管理的老办法已经不行了,必须把居民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以自治作主线,以法治保底线,以德治树高线,下活社区治理“一盘棋”。领导自治,他们探索“敲门十八法”,进门入户劝阻不文明行为,“敲”出了“友好楼栋”议事会、“社区我的家”恳谈会等自治平台,“敲”走了高空抛物坏习惯和“十乱”老问题,“敲”来了居民自治新秩序;领导法治,他们开辟社区“顺顺吧”,组织法官、警官、检察官、驻社区律师和党员骨干轮流值班,用法治思维帮助居民顺心顺气,顺出和谐法治新气象;领导德治,他们常年组织5支志愿服务队身穿红马甲,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用“身边红马甲”引领文明德治新风尚。社区党员杜诚诚是一名残疾人,连续8年通过讲电影的方式为盲人的世界带去色彩,并成立志愿服务队,走出青和居为8000人次现场讲电影。周边社区的居民说,青和居过去“扯横皮”的狠人多,现在穿“红马甲”的好人多。

(三)以做实“六类服务”为基础,构建精细化的服务体系。青和居社区有一面集满群众笑脸的“幸福墙”,视察时曾在这里驻足凝视,并高兴地讲,“这些笑脸是自然的流露,判断老百姓是否有幸福感,就要看是哭是笑”。为了群众幸福的笑脸,社区党组织依托网格化服务信息平台,健全工作力量全进入、群众需求全收集、分类分级全解决、服务过程全评价的“四全”机制,把政府的力量、社会的力量和群众的力量组织起来,精准对接服务需求,共同做好“六类服务”。他们优化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联动,实现“预约在网上、代办在网格、服务在社区”;提升生活服务,打造“红色物业”,以党建引领物业服务创新;延伸法律服务,组建专业团队,开展诉求代理、意愿代言、法务代办;丰富文体服务,组建7支文体活动团队,3天一个小活动、每周一场大活动;做好关爱服务,紧贴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需求,创办“社区好味到大食堂”“四点半学校”“阳光家园”等特色载体;创新党员服务,开展“红色基金暖心微行动”,对党员的“小困难、小变故”及时上门慰问。他们的贴心服务,得到了群众点赞,社区党组织被评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

青和居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治理成效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指示精神落了地

党的xx大以来,就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努力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强调要主动适应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推进基层党建创新,等等。

作为棚改回迁社区,青和居成立至今还不到3年时间,但治理成效却十分明显。发生这一变化,从表面上看是社区党组织因地制宜,探索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治理载体和方法,但贯穿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湖北省委、武汉市委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同步推进所带来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之变。20xx年,武汉市率先学习借鉴上海经验,经过近一年的调研论证,重构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街道实现了从“行政末端”向“治理中枢”的转变;社区完成了从“忙事务”到“抓服务”的转型;网格开始了从“治理单元”向“服务单元”的转身。20xx年,武汉市主要领导同志牵头负责,组成7个专项推进小组,分兵把口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落实,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做实网格的基层治理工作理念逐渐深入人心。20xx年,在全市大力实施以“强化红色引领、培育红色头雁、激活红色细胞、建设红色阵地、打造红色物业、繁荣红色文化、掀起红色旋风、用好红色基金”为内容的“红色引擎工程”,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特别是以“红色物业”为突破口,着力解决群众身边反映最突出的治理难题,闯出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子。20xx年,研究出台《武汉市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治理的若干规定》,将基层党组织领导“三治一服务”的创新实践规范化、法治化,全面构建城市基层的组织体系、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

自上而下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反映在青和居社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五个看得见”:一是看得见部门的支持。青山区委将与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城管、水务、园林等13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力量整合为“好样的工作队”,分片服务社区,明确全部区直部门对口联系社区,选派区直部门优秀年轻干部挂职社区“第一书记”,让“条线干部”成为“街巷干事”。二是看得见街道的责任。街道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担任青和居社区大党委书记,提高社区推动工作的统筹能力和权威性,街道的工作重心由“向上负责”变成了“向下尽责”。三是看得见社会的力量。在街道的指导下,青和居社区培育和引进了17个社会组织,创新打造“红色物业”,解决了群众生活所盼和服务所需,社区党组织从“服务供给者”转变为“服务引领者”。四是看得见群众的参与。在社区党组织发动下,居民群众自发成立“天天敲门组”,组成各类志愿服务队和文体活动团队,社区治理从“社区的事社区办”变成了“社区的事大家办”。五是看得见信息化的支撑。青和居社区开通“微邻里”微信服务号,与市、区、街三级网格服务管理平台互联互通,服务事项源自群众需求,服务效果接受群众评价,社区服务从“以事为中心”变为“以人为中心”。

青和居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治理的经验启示是什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基层治理实践

青和居社区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思践悟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指示精神,实现了党的全面领导、党员全面激活、群众全面发动、服务队伍全面整合、服务对象全面覆盖、服务内容全面丰富、群众需求全面满足,带来了群众生活质量的沧桑巨变。青和居的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蕴含其中的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指示精神,是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科学真理,必须学深悟透、把握精髓,长期坚持、指导实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基层治理,首要是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落实到基层。在青和居社区调研时强调,要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引领作用,把社区建设好。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就是要扩大组织覆盖,严密组织体系,提升组织能力,从体制机制上全面加强党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通过组织带组织、书记带党员、党员带群众、机关带基层等方式,确保基层治理充分体现党的意志和要求,始终保持正确方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基层治理,关键是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系。在青和居社区调研时强调,基层党组织担负着领导社区治理的重要职责,要把社区居民和单位组织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在城市社区,各类组织互不隶属、平起平坐,相互交织、平行并行。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就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依靠党的力量将各类组织、各方力量、各项工作、各种资源都进行再组织、再整合,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众星拱月”齐抓治理,让居民群众从治理成效中感受到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温暖温度。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基层治理,核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青和居社区调研时强调,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为民的事没有小事,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服务是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永恒主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就是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治理于服务之中,做到普惠服务、公共服务与精准服务、个性化服务相结合,全面精准精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各方面需求,真正在服务群众中更好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区域联盟 篇3

摘要:产业集聚就是将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到一起的一种重要组合力量,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基于产业集聚战略的优势,运用产业集聚策略,规划产业发展,构建产业集聚战略下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力图取得产业竞争优势,并因地制宜的灵活运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式来实现产业政策目标。

关键词:产业集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构建

一、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原则

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所要秉承的原则是:

1.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要立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通过平等协商,建立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对联盟成员形成有效的行为约束和利益保护。

2.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要有利于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有利于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有利于促进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

3.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发挥协调引导作用,营造有利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推动重点领域联盟的构建。

4.鼓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机构,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积极构建联盟机制。

5.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为核心,开展技术合作;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基于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各种与创新相关联的创新行为主体、对象要素及环境要素构成的网络。创新行为主体以地区内的企业为核心,包括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政府和各级中介组织。而联盟创新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行为主体在体系中的相互作用。产业集聚战略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途径,为形成产业集聚和联盟的互动机制,战略联盟的定位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落到具体的产业集聚的优势上。这一互动机制经过绩效的检验,可以实现联盟的实施目标即在实施中无论是环境的营造、目标的制定、过程的执行,都必须面向联盟的绩效,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联盟的发展,提升联盟内部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扩张、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终达到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

该联盟基本框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目标层次。战略联盟由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五大创新行为主体构成。战略联盟是有明确产业导向的联盟,是以实现产业集聚优化升级为主要目标的联盟。这一层次体现联盟构建的指导思想:以国家战略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第二层次是联盟实现层次。战略联盟的实施必须充分考虑区域产业规划结合联盟主体特点,运用产业集聚策略,规划产业发展,取得产业竞争优势,因地制宜的活运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式来实现产业政策目标。

三、结论

产业集聚战略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区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产业集聚不仅加强了联盟中行为主体的相互合作,扩大了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 还大大加快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步伐。联盟中各行为主体,以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石,结合联盟主体特点,运用产业集聚策略,规划产业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联盟产业发展的合理分工,使需求和供给有效的集聚起来,形成一种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促进了效率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荣学.推进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

[2] 张晖明,丁娟.美国企业技术战略联盟发展新动向与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06.

[3] 袁兢业.基于技术创新联盟的企业竞争力构建[J],改革与战略,2005.

[4]国家六部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家科技部,2008.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的意义[J],经济学动态,2003.

区域高校联盟价值分析与路径设计 篇4

1. 价值分析

(1) 从建城到办学的转向。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加速发展, 大学正在逐渐从一种边缘性或适应性组织走向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 成为一种核心组织和主导力量。因此, 一个地区, 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 在面临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时, 充分意识到要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向高级形态的转变, , 必须转变传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方式和途径, 建立以教育为基础、以高等教育为重要依托和发生器的先进社会组织结构, 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兴办大学城在区域发展上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城作为一种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 促使各级地方政府开始寻求新发展的办学模式, 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已在中国大地斐然兴起, 大有恰似“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据统计, 至今, 中国已建有50多个大学城, 其中已经产生较大影响的大学城有杭州大学城、宁波大学城、北京东方大学城、北京华北大学城、上海大学城、福州大学城、天津泰达大学城、青岛大学城、广州大学城和合肥大学城等。目前, 大学城建设的投入和规模已到达了一个峰值。然而投入是否得到合理规划和支配?是否产生所期望的成效?南方周末曾报道过东方大学城, 细数了作为中国第一个大学城的十年运行情况, 揭示了大学城建设的不少问题[1]。这些对投资效益的诉求开始成为大学城建设的主要问题。伴随着这种诉求, 地方政府开始由“建城”向“办学”转向, 建设区域高校联盟, 改革大学城区域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降低教育成本, 提高教育效能, 实现教育创新成为位于大学城内所有高校在“十二五”规划中列出的重要工作内容。区域高校联盟能发挥资源最佳效益、减少浪费。有利于具有不同特点的学校优势互补、强强合作, 将各自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研究领域, 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在最好的地方, 能让学生感受优秀教师的教学;在校企联系方面, 能够组成良好的团队, 承担更多、更为复杂的课题, 为高校提供更多的服务。

(2) 从共享到互融的延伸。

20世纪末21世纪初, 国内大学联合体在许多城市涌现, 教学联合体作为一种教育发展模式曾经风靡一时[2]。江苏省教育厅就分别在江苏南通、徐州等6个地区启动了高校区域教学联合体建设工作, 目的是要盘活现有高校教育资源, 使之集成优化, 实现区域高校间教育资源的共享[3]。打破以往高校封闭办学模式, 努力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设备互享、图书互借、实验互开、信息互通、场地互用。[4]”然而有关学者对长三角地区, 运行较为成功, 声势颇为浩大的某大学城教学联合体教育资源共享情况作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 在该占地10km2, 投入了77亿元人民币, 拥有14所大专院校的大学城中, 进行过跨校选课的学生只有10%, 因此“课程共享”就明显是一句停留在口头上的响亮而诱人的口号。关于师资共享, 有40.17%的学生表示在他们的课堂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外校老师的身影。至于参加外校的学术活动, 有71.97%的学生与外校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无关。公共平台建设是多校合作的纽带, 但是有90.75%的学生表示由于大学城内还没有实现免费的电脑联网, 因此公共平台中选课信息不足, 信息传递不够快捷。然而, 在该项调查中还显示了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是希望能够与他校共享课程、教师等教育资源的, 学生们对共享保有积极的价值期望。因此, 我们可以总结出教学联合体内资源共享的现实和期望之间还是存在着鸿沟。透析其深层原因: (1) 地理空间上的阻隔。虽然同在一所大学城内, 但是由于现在高校普遍规模庞大, 且城内校际之间交通不便, 使学生跨校听课困难。 (2) 实际利益的冲突。多元化导致对利益的封闭或是无序的竞争, 并因此而阻隔共享与合作。因此, 大学城存在着教育资源共享不足问题, 大学城高校间距离“共享”“联合”的路还十分遥远。大学城教学联合体在经历10年左右的热潮之后, 建设工作趋向缓慢, 进入低谷, 遭遇瓶颈期。因此, 教学联合体的可持续发展路在何方?

高校联盟给教学联合体提供了一个概念延伸, 即从“共享”走向“互融”。以联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共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突破口, 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与之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的做法将高校和高校之间的协作关系从资源共享层面深入到联合育人的层面。

2. 路径设计

组建高校联盟的目的就是利用各高校均有自己的优势领域这一特点, 将自身优势领域的资源让其他高校的弱势领域共享, 同时也让自己的弱势领域分享其他高校优势领域的发展成果, 实现高校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此基础上, 实现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大学功能上的共享互赢。从路径设计来讲, 可由以下步骤来实现目标。

(1) 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联盟的重要作用。

高校联盟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 要求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放弃本位主义思想, 做到求同存异, 借助联盟整合各高校的优势资源, 由“单兵游击”转为“军团作战”, 达到协作制胜, 联盟共赢的目标。传统的高校竞争方式是采取孤军作战寻求发展, 以超越竞争对手为目的的。而高校联盟是基于一种新的合作竞争观, 即认为竞争并不排斥合作, 有时合作更有利于提高效率。因此要求联盟成员校改变以往的竞争思路, 坚持“共赢策略”。联盟高校旨在创造并分享一个不断成长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2) 培育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联盟的实质是一组相关核心能力的组合。只有联盟成员校都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才可以同合作伙伴实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否则, 即使短期内实现了联盟合作, 也难以取得长远的发展和成效。联盟内的各高校都必定是具备各自的特色和优势的, 这为高校联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 还必须尽可能的培育并突出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每个高校要适当的摒弃“大而全”的思想, 认真审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并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就业市场、经济市场进行科学的分析, 进一步找准高校的定位, 将有限的资源专注于最擅长的某一点或某几点上, 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专业进退和整合机制对非专长部分进行剥离或者转移。只有这样, 才能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在刀刃上, 并获得战略联盟所必备的优势能力, 也才可能充分利用联盟获取竞争优势, 使联盟做强、做大。

(3) 建立理想的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校在收益、竞争以及战略目标方向和文化协调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 在实践操作中, 容易引起联盟各方的矛盾和冲突, 而这种矛盾和冲突若没有得到适当调解的话, 必然使联盟瘫痪、解体, 导致失败。因此, 必须成立能承担起协调工作的组织, 并由教育主管部门、联盟成员校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成员。该组织必须具备完整的信息网络, 以对高校内外不断变化的情况作出迅速的反应, 并具有一定的权力和权威, 能对联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有效调解, 以完成联盟任务。因此, 成立高校联盟委员会作为中央协调机制, 由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联盟校校长任领导小组成员, 下设指导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联盟管理人员以及各项目委员会。通过这个组织协调战略联盟的各项建设任务。

(4) 制定科学合理的框架协议。

高校联盟应以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不断加强深层次合作与交流, 充分利用优质办学资源互补优势, 发挥人才培养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就必须制定科学而合理的联盟人才培养框架协议, 具体可包括:

(1) 实施本科生交流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在本科生层面主要开展跨校转专业、课程学分互认和学生第二校园学习交换。其中跨校转专业是指将转专业从校内扩展到校际之间;交换学生是指学生可以在另一学校进行一学期或多学期的学习, 校际间互相承认交换生在他校学习和交流期间取得的课程成绩与学分。在研究生层面, 依托各校的优势学科设立若干个学科培养平台项目, 作为校际互访研究平台, 面向联盟成员校研究生接受申请, 获准者可进行为期半年或更长时间的访学研究。校际间互认访学期间取得的课程成绩与学分。

(2) 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联合举办系列暑期学校, 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教育品牌。依托各自优势学科, 充分利用联盟校教师和学科优质资源, 联合举办系列暑期学校, 为联盟校及整个联盟区域本科生、研究生、青年学者乃至社区居民开设课程和专题讲座;加强与同区域其他联盟高校的联系, 加强与我国“C9联盟”、澳大利亚“G8”联盟、乃至美国常青藤高校联盟等大学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扩大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

(3) 联合开展教材建设, 教学与教改研究;联合建立和发布以精品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为主的学分互认课程目录;联合建立共享的网络教育平台, 进行远程学习。

(4) 建立人才培养对口部门定期交流机制, 进行相互间交流、学习和借鉴。每年分招生、培养、学位和学籍与培养机制改革四个模块各召开一次本科教务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会议和研究生院业务交流研讨会, 由联盟校相关部门轮流举办。

(5) 联合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青年导师队伍培训工作。共同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提供帮助。

(6) 建设联盟校专门网站, 用于特色展示、信息发布、课程互选、实践互动。

(7) 联合举办以同专业本科生为主参加的联合野外考察、联合生产实习、联合设计实习、联合社会调查等各种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 为联合培养实践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8) 积极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引领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向全国一流大学接轨。

摘要:文章对区域高校联盟进行了学理上的价值分析, 提出高校联盟的成立是从建城到办学的转向, 是从共享到互融的延伸。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区域高校联盟建设的路径设计, 主要应从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联盟的重要作用, 培育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理想的组织机构, 制定科学合理的框架协议等四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高校联盟,价值分析,路径设计

参考文献

[1]陈新焱.东方大学城:中国第一个大学城的十年生死[EB/OL]. (2010-6-25) [2012-6-30].http://www.infzm.com/con-tent/46784.

[2]杨兴华, 任爱珍.常州高职园区教学联合体资源共享体制、机制的研究[J].高教研究, 2009 (6) :86-91.

[3]范亚芳.高校区域教学联合体文献资源共享运行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7 (8) :120-123.

教育共同体(区域联盟)工作总结 篇5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xxxx区教育局关于印发滨海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育发展共同体的实施意见(xx教发[2015]5号),落xxxxx区教育体育委员会2016小学教学工作要点,以“关爱每一名学生,发展每一名学生”为目标,以区域联盟为平台,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强化减负增效,打造高效课堂。强化质量监控,精细常规管理。实现我校及共同体成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主要工作

(一)召开共同体工作会议,认真学习滨海新区教体委2016年小学教学工作要点。

2016年1月,x区教体委下发了“2016年小学教学工作要点”和“2016年小学教学月工作重点”。共同体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一把手联席会议学习文件精神。

共同体确定了以区域联盟为平台,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强化减负增效,打造高效课堂。强化质量监控,精细常规管理。实现共同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的工作目标。

共同体围绕工作要点和月工作重点制定了第十教育发展共同体2016年工作计划。

(二)以课题为依托,以科研带教研,全面提升共同体办学水平。

2016年,xxxx小承担了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研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区级规划课题《小学语文中高段读写结合提升表达能力的研究》。xxxx承担的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已于今年顺利结题。第x教育发展共同体以课题作为依托,以党的十八大和国家相关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激励广大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努力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在共同体内形成了比敬业、比奉献、比业绩、比育人的行风正气,使“高尚师德,优质教学”成为我共同体教育教学行为的主旋律,推动了共同体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

(三)严格教学常规,优化过程管理,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常规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强有力的保证。加强教学五环节管理,从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评课、集中教研、作业教案检查、教学反思等多方面加强对教师的过程管理。

备课: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备课教研活动,本开展了以学科为中心的大组教研、以年级组为中心的组内教研、以青年教师为中心的诊断式教研,三级教研形式的有效开展大大提升了共同体内教师的备课水平,做到了功在课前、效在课上。

上课: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更细的常规课的教学要求,要求大家做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多种媒体、多种形式努力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我们先后开展了“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构建高效课堂”的青年教师展示课活动和“形成教学风格,构建民主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

活动受到共同体各校的高度重视。授课教师精心准备、听课教师积极参与,在授课、磨课、研课、议课过程中,实现了全体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作业:学期初,教务处对全校的作业提出了要求,要求全体教师严格按照上级指示,做到作业的科学合理有针对性。严格控制作业量、杜绝惩罚性作业。通过教务处对作业的跟踪检查,全共同体教师能够按照上级要求,落实减负措施。并在学期末进行了作业评比。

检测:开展了两次共同体内的联合质量检测,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根据检测情况,各校针对自己的薄弱年级和薄弱学科找教师座谈,帮助老师出谋划策,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为了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习先进地区的教学经验,我们先后安排了三次外出学访活动。

1.赴苏州学访

2016年3,我共同体组织十余位教师赴苏州参加“翻转课堂本土创新暨微课程教学法教学观摩会”。

通过学访使我们了解到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翻转课堂的真实情况,观摩会展示出来的翻转课堂本土创新教学的强大生命力与精彩纷呈的魅力,为我共同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良好示范。

2.第二次赴青岛李沧实验小学进行学访

2016年11月13日至16日,滨海新区第xxxx教育发展共同体与xxxx的领导、老师在汉沽一小校长陈庆合的带领下,一行30人来到青岛市李沧区实验小学参观学访。李沧区实验小学领导的热情接待、周到安排,以及师生们幸福的笑脸,火热的校园生活,带给来访者别样的体验和感受。

参加学访的领导老师们在李沧区实验小学参观了校容校貌,体验学校浓郁的特色文化;走进课堂,听了4个学科18节优秀汇报课,感受课程改革的丰硕成果;与实验小学领导老师进行了座谈交流,体味实验小学老师们幸福的工作状态,热情地工作精神;实地查看了实验小学的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社团内容和活动形式,以及遍布校园的活动成果,都给来访者留下深刻印象。

3.滨海新区第xxxx教育发展共同体英语教师赴xxxx学访活动

为了不断提高共同体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2016年10月28日,我校作为牵头校,在x校长和x校长的带领共同体全体英语教师赴x进行学习、交流。通过观摩大x英语教师的常态课,使我们看到教师的教学技艺精湛,能力高超,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学生的训练有素,课堂秩序井井有条,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科学、高效,运用的一些技巧让我们耳目一新,让我们充分感到了英语课堂的真实、朴实、扎实,也感觉到了课堂训练的大强度、高密度、快速度和极高的参与度。

(五)开展教育教学特色成果展示交流活动。

2016年x月x日,在x举行了“xxx工作室”x研究基地暨xxxx小学第x教育发展共同体教学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首先由x教师青年教师xxx、xxx分别执教翻转课堂,然后是“共同体”学校青年教师代表以“翻转课堂与简约教学”为主题的论坛,徐长青校长以“翻转课堂如何实现简约教学”为主题做了讲座。王晓龙主任从“翻转课堂”的古代和现代理论依据的角度做了专讲座。

参加这次活动还有新区教体委xxx科长,天津教育报社xxx,汉沽教育中心教研部xxx副主任,以及xxx、xxx等友好学校和xxx各小学的领导老师们。

(六)举行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为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xxxx第x教育发展共同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2016年4月,我共同体举办了第二届汉字听写大赛,xxxx代表xxx域参加新区汉字听写大赛的决赛,并获优秀奖。

2016年x月举办了“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读书征文活动。推选出6篇优秀征文,在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从孩子的角度,讲述发生在师生之间的感人故事。“浓浓尊师意款款爱生情”在孩子们的讲述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阵阵掌声是全体教师的感谢和感动。

区域联盟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协同 数字图书馆联盟

课 题:本文系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协同地方政府推动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401281)和2013年度广东省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课题“高职院校协同地方政府推动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 GDXLHYB044)成果之一。

建设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开展多方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盟,能提高图书馆的综合能力。目前,很多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既缺乏资源的建设经费,也缺乏馆际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导致区域内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不平衡,适应不了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为提高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能力,发挥信息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促进全面阅读,促进信息资源的公平获取,有必要建立跨系统的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图书馆的作用,以提高图书馆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清远区域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现状

广东省清远市地处珠三角边缘,是广东省地域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级市。由于地理及地质的原因,清远市的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省的经济欠发达山区。

1.图书馆机构建设

清远市管理两区两市四县,共有9个公共图书馆。各馆成立时间各异,历史最长的图书馆已经有55年历史,最短的图书馆只有13年历史。清远市内建设有广东省职业教育园区,园区现有4所高职院校,未来将有5~6所省属高职院校进驻。各高职院校在清远校区均有图书馆或图书分馆。

2.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在公共图书馆中,有4个馆建有独立的网站,有3个馆建有数字资源,有3个馆建设了清远英石文化多媒体数据库、清远历史文化数据库、连州传统村落数据库和地方文献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在高校图书馆中,4所高校图书馆除建设网站外,还根据各自需要,建设了中国知网服务平台、百链云图书馆、超星全文电子图书、网上在线学习与考试系统等数字资源,其中1所还建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数据库、旅游文化数据库和排瑶文化数据库。总体上来说,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相对较好,基本能满足其学校的信息服务需求。

目前,清远区域内的图书馆资源建设基本上以地域或校园为界,各图书馆自主建设分散发展,缺乏整体的布局和协调。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数字资源建设还存在差异,馆际之间缺乏资源共建共享交流平台,再加上数字资源的版权及技术上的原因,导致了信息孤岛的存在,致使区域内数字资源服务的不均衡,削弱了高校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清远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的构想

1.联盟的建设目标

资源联盟和共享服务平台要实现成员馆的服务联盟和技术联盟,从而有效促进成员馆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初期任务是建立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解决信息不均衡和信息孤岛问题。通过联合采购数字资源、联合开发特色数据库、联合参考咨询、联合目录、馆际互借和人员培训、业务辅导等资源和服务的共建,利用统一的服务平台实现共享。远景任务是在充分利用现有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建设清远市数字图书馆,全面建成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字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促使清远市的数字文献信息服务达到珠三角地区水平。

2.联盟的建设规模

清远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项目范围覆盖清远区域内的图书馆馆藏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包括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纸、专利、标准、互联网免费资源、联合目录、期刊目次库等。项目接入单位涵盖市图书馆、各区县图书馆和清远区域内的所有高职院校图书馆,实现全市范围内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为清远市全市企业、高校、产业、中小学、科研机构、公共图书馆等提供全面服务。

3.联盟的建设内容

(1)整合全市数字资源。整合清远市区域内各图书馆的各种数字资源和应用系统,建立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数字图书馆联盟门户平台,对联盟内的数字资源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使某些数据库建设不再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并最大限度地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让全市读者获得高质量、可信赖的信息资源。也可建立统一的用户交互接口,提高检索效率及资源使用率。

(2)构建统一的信息门户窗口。信息门户窗口是在网络环境下提供图书馆资源的综合系统,要侧重于读者应用层面,包括入口服务、检索服务、全文获取、特色资源、个性化服务等。通过统一的站点登录和检索,向读者提供各类资源和服务,实现区域内的资源调度和文献传递,并建立适应清远市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数据库,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供灵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强的信息服务以及其他个性化服务。

(3)提供统一专业的学术资源管理。在应用上有针对性地解决清远区域内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问题,主要包括:实现资源统一检索、开放链接、分类组织和管理,消除信息孤岛;提供简单易用的用户管理系统和特色资源制作、发布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引发需求,引导需求;提供资源评估和统计功能,为资源采购提供决策支持。

4.联盟的运行机制

(1)政府是联盟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主导联盟的建设工作。建立由市文化局牵头,市发改委、科技、财政、教育等部门及清远区域内高校参加的联盟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各成员馆制定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清远市图书馆或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主办,并由成员馆派员组成联络、技术、资源和推广等小组。

(2)高校是联盟建设的主要力量,承担联盟建设的主体工作。区域内高职院校是联盟建设的主要力量。相对来说,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要比公共图书馆的丰富和专业,人员力量的配备也较为完整,有条件和力量去推动联盟的建设工作。具体来说,高校应主动承担联盟建设方案的研究工作,有责任和义务协同地方政府推动联盟的建设,按分工做好资源建设,并提供资源供联盟用户共享,为联盟的建设服务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

(3)成员馆间保持原有模式,分工合作,共同服务社会。联盟建设不改变原有的管理与运作模式,各成员馆根据自己的任务和服务对象确定数字资源的建设重点,合理分工,避免重复建设。要建立联盟的中心门户,实行“一站式检索”,通过下载与传递相结合的方式获取信息资源原文,为用户提供免费的服务。政府财政根据各成员馆对外提供的服务项目提供专项资金补贴。

5.联盟的技术方法

(1)系统实现方法。清远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网络平台的体系结构采用目前通用的B/S应用模式,前期开发一个主页挂接在主体单位的网页上,作为资源访问入口开展数字资源的访问,后期可建立“清远市数字图书馆”网站,实现整体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联盟成员馆通过清远市城域网相连,Web终端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接入清远市城域网,并向成员馆开放。

(2)移动终端方法。用户可通过移动终端接受或访问图书馆信息服务,享用新型图书馆服务——移动阅读和参考咨询。它因将无线接入技术应用于数字图书馆而实现对数字化馆藏资源的移动访问,促成了由实体图书馆向移动的虚拟图书馆的进阶转变。清远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可通过建立移动图书馆突破地域宽广的限制,通过利用统一的平台和账户实现资源与服务的共享。

(3)资源建设方法。清远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的资源建设可采用的方法有:整合区域内各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与服务,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数据库和导航系统;引入国内主要的文献服务系统,如超星的读秀;以镜像为主的方法建立一些基本的数字资源;与国内的图书馆服务联盟开展合作,如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广东省高职高专数字图书馆联盟等。

三、清远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发展建议

1.注重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服务网络的建设

要实现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服务覆盖全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注重联盟服务网络的建设。在这方面政府要起主导作用,从清远市整体区域出发,科学地规划统筹配套联盟网络。科学合理地把图书馆建设纳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中,近期内解决区域内个别县级图书馆仍然存在没有独立馆舍的问题,远景上把乡镇或街道的图书馆建设纳入到城市建设的规划中。在布局联盟服务时,要考虑到重点乡镇的建设,拓宽联盟的辐射范围,延伸联盟的服务深度,提高联盟的服务能力。在考虑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也要注重在欠发达山区提供开展联盟的信息服务,为地区和用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形成联盟特色服务的分支。

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要理顺服务网点之间的关系,保持联盟服务网络中节点的均衡,以保持图书馆联盟的活力。针对清远市地域宽广、经济发展南强北弱的特点,在南部地区,联盟的服务网络层次可与行政区设置相对应,还可适当地增加街道图书馆。而在北部山区,联盟的服务则可依托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实现信息交互无障碍为目标,适当地减少网络层次、增加服务网点,把联盟的信息服务扩展到山区。

2.推动联盟建设资金投入的多样化

发挥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效益,政府要推进联盟成员馆财政体制的转型,推动联盟建设资金投入的多样化。

首先,在清远区域内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有利于平衡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内成员馆的资金投入,缩小成员馆差距。其次,将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财政投入制度化,设立联盟专项资金,纳入政府财政年度支出预算。另外,根据清远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划,积极宣传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的作用和意义,吸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资助。最后,联盟要积极开展信息的增值服务,通过服务创造收益。

3.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资源配置机制

为满足社会大众需求,体现获取资源配置的最大效能,联盟要转变服务模式,增强服务意识,走向社会,主动地为社会提供符合本地特色的信息服务;要组建资源共建共享委员会,负责调控各成员馆资源,联盟内的高职院校成员馆要主动承担此项职能,做好社会的信息服务需求分析,科学制订资源配置计划。

为了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联盟要大力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以技术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联盟的服务能力和联盟内资源的使用效率;拓宽互信互通的协商渠道,整合优质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地联运信息服务活动;建设资源配置的物理平台,实现共享资源有序流通,并在清远区域内提供送书上门、定期图书交换等服务。

四、小结

清远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是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 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是信息时代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要求。它的建设,体现了现代条件下信息需求和图书馆服务方式转变的时代发展趋势,可使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高度共享。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一定要把握这一提高服务水平的契机,主动协同地方政府推动项目的建设,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孔凡莲,高波.加拿大图书馆联盟战略规划实践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4(10).

[2]陈欣,万彤.四川省高校图书馆联盟构建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1(5).

[3]颜务林,李亚芬.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探索城市数字图书馆建设创新之路[J].图书馆,2009(3).

[4]周玉陶.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技术联盟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情报,2012(10).

[5]施国洪,夏前龙.移动图书馆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2).

[6]梁洁.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图书馆联盟发展研究——以南宁市为例[D].广西大学,2013.

探索大学城高校区域教学督导联盟 篇7

关键词:大学城,高校,教学质量,教学督导,联盟

改革开放后, 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短短的几年间, 在我国一些省市形成了众多的大学城 (也称之为高教园区)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 全国的大学城约有50余个, 涉及21个省市。现在大学城已走过了近十年的发展路程, 完成了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 开始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然而, “规模膨胀、耗资巨大、质量下降”等现实问题, 也成为制约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大学城使高校汇集同一区域, 如何充分利用有利地理优势, 开展区域院校教学督导联盟, 改善区域教学品质, 提升区域教学质量是一值得研究与探索的问题。

一、高校教学督导的现状与问题

高等教育大规模的快速发展, 作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部门———教学督导的发展思路、原则、范围、标准等也应随之而变。从现实情况看, 我国高校教学督导的发展已经滞后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变化, 与国际高等教育实施的教学督导策略也有一定的差距。目前, 我国高校内部教学督导, 无论是督导体制还是督导内容、督导方法、评价标准、评价结果都存在很多亟待研究和改革的问题。

我们看到的普遍现象是: (1) 各高校对内外部结合的教学督导及质量监控体制意识淡薄。 (2) 许多高校的内部教学督导机构并没有因为学校规模的扩大而得到重视和加强。 (3) 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督导专家专业、课程结构性短缺的矛盾。 (4) 同一区域的高校教学督导都“各自为政”, 相互间缺少开放、交流、合作的机制。由此带来的结果是: (1) 由于督导机构弱小, 仅仅依靠本校的督导力量, 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由于教学督导专家专业结构的不平衡以及专业水准差异影响教学督导质量。 (2) 在督导队伍建设上由于督导专家力量不足而产生滥竽充数的现象。 (3) 本校专家督导本校, 容易影响督导结果的公平、公正。因此, 有效整合大学城区域内教学督导资源, 创新教学督导联盟的模式是解决此问题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教学督导联盟:实施条件与可行性

近几年来, 大学城一个比较明显的发展趋势是资源共享逐步被纳入共同治理的运行环节中, 由此教学督导联盟的实施也将成为可能。

首先, 大学城高校基本上在同一区域内。如, 浙江杭州下沙的大学城, 它由14所高校组成, 近300个本科专业, 200多个专科专业, 其中省级重点本科专业30多个, 有5个博士点, 100多个硕士点, 各校均有一批精品课程, 专业各有特色和优势, 完全可以交融和互补。特定的集群空间, 可以把各校各类不同专业的教学督导资源组成联盟, 把分布于各校的有专业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督导资源开发共享于大学城整个区域的所有高校, 实现优势资源互补。

其次, 各大学城由于资源积聚效应, 在不同的方面已经开展了共享联盟的探索, 也开始关注区域内的大学间面临的共同教育教学问题。目前, 建设院校联盟很大程度上是从资源共享考虑的。如:有的大学城的图书资料以及体育设施、后勤服务等方面已实现了部分的资源开放与共享。浙江省6个大学城内的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 已有70.69%的高校的实验室初步对外开放, 开始实现高校间实验室资源的共享, 实现初级阶段的优势互补, 为合作交流提供了平台 (1) ;杭州下沙大学城14所高校, 已经实现了优质师资互聘, 且有了联盟的组织。

区域性高校部分教育资源共享的实践是大学城内各高校教学督导形成开放合作、组成联盟的基础和条件。高校教学督导联盟可以吸纳、借鉴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成功经验, 使督导质量保障的行为既是属于内部组织也趋向于在区域中能够规范的集合。

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认为:“不应把相互依赖的定义仅限于相互间的均等依赖, 在行为体相互交往中, 最有可能为行为者提供影响力的是依赖关系中存在的不对称情况。”事实上教学督导联盟组织正是基于整合大学城内各高校各具特色与优势的教育教学督导资源, 形成合力且优势互补, 体现出整体发展的力量, 提升大学城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竞争力, 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教学督导联盟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

全球化背景下, 区域内各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日趋广泛。各国的高等学校大都更加重视在竞争中强化合作, 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积极参与区域性院校联盟。他们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质量保证、课程开发, 共享先进的教学经验与管理程序, 增强教育的竞争力, 形成国际化整体品牌等等。如:全球院校联盟组织———21世纪大学协会, 在强化院校区域性联盟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他们为成员学校提供进行质量检验的标准, 塑造高质量教育的国际品牌, 等等。全球区域性院校联盟组织的目的就在于利用各成员大学的优良声誉, 推动成员的教育产品占领更大市场, 以获取国际高等教育市场更多的竞争份额。

由此来看, 设立区域教学督导联盟具有可行性, 它具有与全球区域跨校联盟合作组织的同样性质、同样目的, 解决的是同样的问题。

同时, 教学督导联盟以“质量自治”作为发展基础。这也是国际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趋势。2006年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网络组织 (INQAAHE) 在其发布的评估守则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及其改进的主要责任在于高等院校。可以说, 它明确了高等院校的质量责任与自主的权利, 高等院校在质量改进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发挥作用, 按照高等教育和大学自身的规律办学、治校, 更为有效地体现了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主动性。赋予高校质量自主权的目的在于高校也能够以此为依据,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立质量目标, 开展质量保障多种活动。

区域教学督导联盟的建立是教学质量自治的一种创新模式, 是对高校“质量自治”自主权的放大、延伸和拓展。首先, 区域教学督导联盟是建立在各高校内部教学督导基础之上的, 以开展内部教学质量的自治, 解决联盟内高校教育教学存在的质量问题为己任。其次, 区域教学督导联盟可以利用区域高校间互相依赖的关系组成强大的督导阵容, 更有效、科学地使用社会赋予高校自律的权利, 用高校间互相监督的机制进一步改进内部教学质量自治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提高区域高校教学质量。再次, 成立区域教学督导联盟有利于在区域内开展质量文化建设, 强化质量文化自觉, 形成质量文化的氛围。

总之, 实施教学督导联盟将使教学质量经营的整个过程更加开放、合作更加紧密, 它是进一步挖掘、扩大高校质量自治的有生力量。这种力量更具有协作性、主动性、发展性、开创性, 始终以提升质量为追求目的, 从而将为组织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比较优势。区域教学督导联盟所形成的跨校合作, 在制度上形成“共同体”, 不仅会促进校际间教学思想、教学经验、督导方法的交流、借鉴、共享、互补, 同时形成的联合督导, 在实施质量自治的过程中将产生合力, 其作用对提升区域内高校教学质量必定会有倍数的效应, 使质量自治更趋于成功。

四、教学督导联盟的组织形式与工作职责

1. 组织形式。

教学督导联盟的组织形式是在区域内的管理委员会指导和协调下, 专门设立大学城教学督导联盟联席会议制和协调工作小组。制订大学城教学督导联盟暂行管理办法, 同时建立大学城教学督导联盟信息管理网站, 作为开展信息交流工作的平台。教学督导联盟的组织形式要超越于高校内部质量监控的督导方法, 打破“故步自封”的观念, 抛弃传统大学“以自我发展为中心”的办学思想, 开启“相互作用大学”、“伙伴大学”的新范式。

2. 工作职责。

首先, 区域内各高校教学督导专家是督导联盟的成员, 是合作伙伴。他们具有双向的教学督导任务, 即同时承担所在高校内部督导及对外校督导的双重任务, 具有同一的工作职责及服务教学的功能。他们需要探究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方针、政策和质量标准, 根据区域高校的不同情况及发展趋势, 制定适合区域内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质量指标体系。

其次, 教学督导联盟不仅应注重教学质量的“人才培养过程”、“教学组织过程”、“教学环节过程”, 而且其工作还应延伸至教学组织的前期过程和后续过程, 应逐步将就业纳入检查评估范围。

第三, 最重要的是, 要明确教学联盟督导的工作重心是“导”。要深入研究如何“导”。在“导”的过程中传承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例如:可以尝试教学督导专家按专业形成不同团队, 组成学科群的督导组, 研究各学科教学的发展情况和传统的教学经验, 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 使之成为“导”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广泛听课研讨的基础上, 他们有了总结各校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的条件, 从而能够进一步开展教学过程中的“传播的学术”以及“教学的学术”研究, 从更深的层次窥探教师应该怎么教, 学生怎么学, 探究高效传递知识的方法。

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看, 教育教学质量的认可将会越来越趋向于开放。据最新的报道, 英国大学为了提升教学质量, 已着手改革试卷批改方式, 将学生考卷由两名校内教师批改, 然后送至其他高校进行再审。这种高校之间的质量检验, 反映出将本校的质量把关扩展到他校介入检验, 以此提升教学质量。高校的教学督导联盟的职责也将随着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视而日益扩展、强化。这种“模式”的发展, 还将承担更多的质量自治职能, 更广泛的质量工作范畴。

参考文献

[1]赵矩明.超越评估 (上)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之感想[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06) .

[2]胡建华.高等教育质量内部管理与外部监控的关系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05) .

[3]徐国兴.日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多样化、多元化和一体化[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05) .

[4]王俊豪, 沃键.高教园区师资互聘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2) .

[5]周巧玲.自我评估与监控:大学战略规划的双翼[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 (02) .

[6]杨启光.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区域院校联盟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 (03) .

区域物流联盟稳定性的博弈分析 篇8

现阶段各区域物流企业总体呈现低层次发展状态, 单个物流企业无法满足物流一体化需求。同时, 区域内物流企业同质化竞争激烈, 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 制约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物流联盟是整合区域物流资源, 实现物流一体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合理分工和协作互补, 为物流需求方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但区域物流联盟作为一种中间组织形态, 存在不稳定性。因此, 如何促进区域物流联盟稳定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2研究现状

区域物流联盟是指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 整合区域间物流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区域间协调机制, 建立区域物流联盟体系, 以实现区域间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区域物流联盟不是指某一个联盟, 而是由不同层次的联盟构成的一个联盟有机体[1]。现有对区域物流联盟稳定性的研究较少, 且主要采用约束理论和一次博弈分析等方法。

刘丽 (2005) 探讨了契约式物流联盟的稳定性问题, 指出有效的信任机制,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及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有利于增强联盟的稳定性[2]。郭晓林 (2005) 分析了一次子物流任务博弈为囚徒困境情形下物流联盟的稳定性问题, 并推出物流联盟的稳定性条件[3]。胡宪武 (2010) 对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稳定机制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行了博弈分析[4]。徐扬 (2011) 在协作博弈模型中引入风险偏好, 分析联盟物流企业间的合作意愿及联盟协作的影响因素[5]。李利华 (2012) 以非对称期望效果为前提, 研究同性质物流联盟企业间合作关系的进化博弈模型, 并对合作因素的变动与合作概率的关系进行讨论[6]。

物流联盟是一个由多个独立物流企业为完成特定的物流任务松散地联结在一起的群体, 联盟成员彼此之间并不存在控制或归属关系[7]。因而联盟的稳定性取决于联盟成员之间是否达到了合作均衡状态。本文通过重复博弈分析实现合作均衡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为区域物流联盟的稳定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3重复博弈下的合作均衡分析

3.1无约束机制

假设企业A和企业B是区域物流联盟的两个企业, 合作的选择与否是一个博弈过程。利用重复博弈的思想可以建立起中间组织产生的博弈模型。假定博弈双方企业均具有完全行为理性和完全信息。每个企业都有两种策略选择:合作或背叛。U1表示双方合作的收益, U2表示一方背叛时的收益, U3表示对方背叛而自身选择合作的收益, U4表示双方背叛的收益。U2>U1>U4>U3。

由表1可知, 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一次博弈结果只有唯一的纳什均衡解 (背叛, 背叛) 。但无限次重复博弈后, 结果就会发生变化。因为无限次重复会涉及未来收益的时间价值, 即存在时间贴现因素。为简化分析, 设两个企业的时间贴现因子相同且都为 (0< <1) 。

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 任何一个企业对其他企业采取合作策略, 则其他企业也将始终对其采取合作策略, 若一方背叛, 则其他企业也将背叛。假如任一物流企业在联盟整个期间都采取合作策略, 则对任何物流企业i而言, 在联盟整个期间获得的全部收益为。

假如联盟中某个物流企业i在t期采取背叛策略, 则其他企业对它都将采取背叛策略, 那么其在联盟整个期间的全部收益为:

当ΠXi³ ΠYi时, 双方将始终采取 (合作, 合作) 策略。 求解得出:

因此:当δ值较大, 且满足条件 (3) 时, 区域物流联盟成员企业的合作收益是可以实现的, 企业看重合作带来未来较大的收益, 采取合作与信任的态度。从而使联盟的成员企业可以利用其他成员企业的优势资源为自己带来较大收益, 同时也提升了整个物流联盟的竞争优势。

3.2有约束机制

由于区域物流联盟是不同层次联盟构成的一个联盟有机体, 是介于政府组织和独立企业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形态, 存在不稳定性。因而区域物流联盟的稳定和发展需要政府、 行会的支持和监管, 并引入相应的约束机制。企业加入联盟需事先签订协议, 政府和行会进行监督, 对违约的企业进行惩罚。在实际运作中, 企业仍可选择合作或背叛。如果双方合作, 双方获得收益U1。而政府的财税支持和联盟的规模经济效应, 降低了物流运作成本, 为企业带来新增收益E, 且E值不断增大;如果一方合作, 另一方背叛, 则背叛的一方获得收益U2, 同时支付惩罚成本P, 且P值不断增大;如果双方都背叛, 只能获得收益U4, 同样也要支付惩罚成本P。

由表2可知, 当U2- P < U1+ E时, 即违约惩罚成本P > U2- U1- E时, 双方就会关心彼此的长期利益, 采取合作与信任的态度。即使任何一方有利己倾向, 也不会积极去违背协议。这样就可以维持区域物流联盟的长期稳定性。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理性基础上的集体理性。

4结论

上述分析可知, 影响区域物流联盟成员企业合作稳定性的因素包括:时间贴现因子、企业收益和联盟约束机制。并得到以下结论:政府和行会应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加入区域物流联盟, 使其看中未来收益, 企业就会采取长期、稳定的合作策略;企业加入联盟, 并由盟主企业统一协调和管理, 能避免同质竞争和资源浪费。而政府的财税支持和联盟的规模效应, 使企业合作的收益远远大于背叛的收益;通过政府和行会对联盟的监管, 对违约的企业进行制裁, 并不断加大惩罚力度, 保证背叛的收益始终小于合作的收益。从而促进联盟的稳定和发展。

摘要:区域物流联盟是整合区域物流资源, 实现物流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如何促进区域物流联盟稳定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文中通过建立重复博弈模型, 求解区域物流联盟成员企业实现合作均衡的条件, 并分析联盟成员企业合作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包括时间贴现因子、企业收益和联盟约束机制。

关键词:区域物流联盟,重复博弈,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高功步, 马丽.企业物流联盟的现状及运营策略研究[J].经济纵横, 2011, (3) :40-43.

[2]刘丽.论契约式物流联盟的稳定性[J].商业研究, 2006, 5, (5) :180-182.

[3]郭晓林, 贺盛瑜.囚徒困境情形下物流联盟的稳定性分析[J].软科学, 2005, 19, (1) :34-40.

[4]胡宪武, 滕春贤.供应链企业关系稳定机制的竞合博弈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0, (22) :056.

[5]徐扬, 申金升, 王传涛.物流联盟的形成机理与协作博弈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1, 11, (2) :21-26.

[6]李利华, 胡正东.非对称物流联盟合作关系的进化博弈模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9, (1) :29-33.

区域联盟 篇9

1 数字化对图书馆期刊管理的影响

1.1 馆藏文献多元化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期刊馆藏建设的内容更加复杂化并具有挑战性。除了传统纸本期刊的出版发行外, 馆藏印刷型期刊在同步数字化, 还有软盘型期刊、光盘型期刊等有物理实体电子期刊的数字出版, 以及大型集成化电子期刊数据库、网络电子期刊等虚拟电子期刊纷纷出版, 这些不同类型的电子期刊都成为期刊馆藏建设的重要内容[1]。各种电子期刊的问世丰富了图书馆期刊馆藏文献形式, 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的并存, 图书馆期刊馆藏的宏观构成将从传统的、单一的印刷馆藏转变为全球网络环境下多形式馆藏。

1.2 服务方式网络化

基于传统文献收藏式管理服务, 不仅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滞, 而且并未对内容进一步揭示与整理, 更没有揭示文献的区别与联系。随着电子期刊的迅速增长, 其分布式、异构化、多样性的特点带来了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的根本转变, 从以文献收藏转向内容揭示, 围绕用户需求服务实施管理实施资源的采集、组织、提供服务。突出以用户为中心, 注重资源与管理服务的集成化、系统化、个性化、增值化[2]。用户可通过联网计算机进行光盘检索、联机检索, 在网上浏览、下载所需文献信息。电子文献的关联性为读者挖掘资源提供相关信息。

1.3 管员技能全面化

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 期刊管理人员一方面要继续做好印刷型期刊管理工作;另一方面, 尽快熟悉和掌握电子期刊管理与服务的技巧。馆员必须熟悉网络环境下的期刊信息服务方式, 具有迅速、正确获取数据信息的能力, 掌握网上信息搜索工具, 熟悉适用的检索策略和检索方法, 迅速成长为既精通传统期刊文献工作, 又熟悉信息技术, 具备电子期刊管理技能的新型图书馆员[3]。

2 高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2.1 重复订阅现象严重

信息资源是读者的宝贵财富, 也是高校图书馆存在的依据。订购的期刊质量如何是期刊阅览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 有些高校图书馆在订购中偏重中文期刊, 忽视外文期刊, 偏重纸质文献, 忽视光盘型和网络型文献, 并且采访工作不细致、不到位, 没有形成与读者的有机沟通, 没有形成有效的期刊使用率调查统计系统, 不能根据用户需求及时调整订购方案, 订购的期刊质量往往并未保障用户需求。对于电子期刊很大程度上存在重复订购。

2.2 经费短缺

尽管在高校图书馆的购书经费相对有保障, 但是电子期刊数据库购买受数据库商的一定制约, CNKI中文电子期刊相对较全, 但也不能完全涵盖。为了更好的服务用户, 多数图书馆都购买2~3个中文期刊数据库。外文电子期刊更加昂贵, 虽然利用率较低, 但是又不能不买相关数据库, 很多中小图书馆无法独自承担所有电子期刊的费用。总体来讲, 经费短缺现象仍很严重。

2.3 深层次多元化服务有待提高

目前, 许多高校图书馆的期刊管理与阅览服务仅停留在日常的登账、分类、给号、上架、装订上, 虽然有些手工操作已被计算机替代,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浅层次服务状况, 深层次的定题服务、个性服务、专题检索、咨询与导读服务以及读者喜闻乐见的多种服务活动还没有深入、系统开展。

3 区域合作化期刊管理与服务可行性分析

就中小城市而言, 驻地高校图书馆有绝对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 但是区域内重复订购, 布局不合理的情况, 导致各图书馆固定用户对现有馆藏的利用率不高, 对信息资源的浪费极为普遍。统一筹划、多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合理共建共享信息资源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区域联盟、共建共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 深化服务层次的首选, 近几年来, 区域性联盟服务也渐成体系与规模, 基于区域联盟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学期刊联盟管理与服务完全有条件实现。以威海市为例, 区域内共有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三个高校图书馆, 加上威海、荣成、乳山三个公共图书馆。2005年起威海市公共馆就和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图书馆建立校地共建合作关系, 合作业务逐年深化, 但是并未形成完善的共享机制。根据用户需要的多样性, 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已不能满足, 而系统内共享又受到地域的一些限制, 这就需要区域内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再度联盟, 加强期刊信息资源的合理的布局, 而且文献资源建设要着眼于全局, 做到互相调剂、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信息互利。根据期刊文献多元化收藏形式, 和外文期刊的利用现状, 以及电子期刊逐渐取代纸本期刊的发展趋势, 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探讨高校图书馆区域合作化期刊管理与服务。

4 高校图书馆区域合作化期刊管理办法

以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服务能力来看, 要实现区域内合作化期刊管与服务, 区域内高校图书股首先要有资源共建、甘愿付出、不求报酬的共享精神, 打破传统文献服务“一校一馆、自我保障”的旧模式, 统一规划建设, 实现资源共享, 迅速提高各成员馆的文献保障水平。建设工作在当地政府部门统一领导下, 确定服务能力较强的某馆为中心馆, 负责协调组织工作, 同时与全国性的文献保障系统建设有机地结合, 系统硬、软件和数据库建设以及技术标准和规范尽量和国家与行业规范一致, 不搞重复建设。

4.1 纸本期刊文献合作

虽然电子期刊的利用率迅速攀升, 而纸本期刊的利用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但是电子期刊还不能完全取代纸本期刊。我馆为例, 专业性纸本期刊逐年减少, 纸本期刊还有一定的用户源。而公共馆的情况完全不同, 专业纸本期刊利用率偏低。区域内联盟成员馆制定期刊共享细则, 征订专业期刊前互相沟通, 力争避免重复建设, 做到互通有无。为了方便用户使用, 可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方式最大化满足用户对专业期刊的需求。

科普、保健、运动、旅游等休闲期刊读物在高校馆和公共馆同样受欢迎, 但是公共馆每年用来支付现刊文献的经费特别有限, 而高校馆的过刊存储空间有限, 不能将所有过刊都装订保存, 而且也没有太大价值, 所以高校馆完全可以将过刊整理后寄存于公共馆, 既解决高校馆的存储问题, 还可以扩充公共馆的文献收藏。2009年起, 我们的过刊集中存放在威海市馆, 由威海市图书馆负责整理、装订、保管, 供市民阅读资产归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图书馆, 我馆根据馆藏调整和读者需求可随时抽回部分过刊。有了这样的合作基础, 公共馆可以完全放弃专业期刊的订购。

4.2 电子期刊合作管理

网络环境下期刊资源的服务必须依托强大的网络电子资源作为支撑, 购买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与连接开放获取资源相结合。

购买:为了节省费用, 区域内各成员馆在购买电子期刊资源方面要达成共识, 拟定相关制度, 协商购买事宜, 通过区域联盟共享平台共享。联合购买必须以用户需求和服务为出发点, 发挥投资效益,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对于共用数据库, 按照利用比例共同来承担购买费用。对于因学科设置需购买个别数据库, 主要由学科建设所在学校图书馆承担费用, 但也属于共享资源。对于开放获取资源各成员馆可根据用户需求单独连接。

培训:在高校馆每一个新购数据库都要为用户提供使用培训服务, 但是在公共馆, 无法集中培训用户, 而用户在使用数据库时又会遇到一些问题, 因此公共馆可以共享高校馆的培训课件, 以及FAQ等常见问题汇集。

4.3 外文期刊合作化方式

因为外文期刊与数据库价格格外昂贵, 且阅读率、访问率较低。不仅需以区域联盟合作的形式联合采购, 共建共享, 且每年都需在区域内各成员馆实行合作调研外文期刊和数据库的访问、下载使用情况, 为下年的征订做准备, 及时调整征订购买计划, 既节省了费用, 又可以在调研中走进用户、了解用户, 宣传资源, 增强主动服务。因语言的障碍, 外文数据库期刊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所以, 各成员馆期刊阅览室工作人员应积极参信息资源的宣传、开发、咨询工作, 如开展馆藏信息资源推介, 介绍使用方法和检索技巧, 解答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定期交流推送经验, 提高外文期刊和数据库的使用率。

4.4 重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

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在国外早已有之, 我国许高校图书馆也开展了这项服务。区域内各成员图书馆积极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 既可减少购买文献的经费, 又为读节省查找信息的时间和费用, 提高了文献保障能力。充分利用CALIS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业务满足用户需求, 对于数据库的优惠活动以及试用数据库信息要及时发布, 保证最大限度合理利用。

4.5 馆员技能交流

区域内各成员馆期刊管理人员可定期交流工作经验, 因各高校学科设置的不同所以高校图书馆期刊服务方式与技巧也有所不同, 公共馆和高校馆的服务定位有所不同, 高校馆偏于为师生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 公共馆注重推广阅读文化, 倾向于一些公益活动服务, 期刊管理人员各有所长, 定期交流可促进馆员提高技能, 全面成长。

总之, 区域联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最有效的途径, 成立区域图书馆联盟是地方图书发展地方文献事业的有力举措。随着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迅猛发展, 区域联盟期刊管理正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期待各方图书馆能立足现在、面向未来, 以合作求共赢。

摘要:网络环境下, 在电子资源迅速发展时期, 期刊管理发生了一些转变, 也出现一些资源建设和经费管理不合理问题。针对这些变化和问题, 本文提出区域化合作管理措施, 以推动区域共建共享, 充分发挥期刊资源在信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图书馆,期刊管理,区域合作

参考文献

[1]朱贵玲, 苏建星.电子期刊对传统期刊工作的影响及管理对策[J].情报科学, 2001, 19 (1) :46-48.

[2]王雪梅.略论图书馆对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并存的管理[J].河北科技图苑, 20 05, 18 (1) :58-59, 63.

区域联盟 篇10

关键词:纺织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

在国家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则是当前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这种形势下, 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本校实际, 审时度势, 脚踏实地的从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出发, 克服传统的学术本位观, 正确合理地确定本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在社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1]。区域产业创新系统建设是一个重新配置创新资源的过程, 合理地构建区域产业创新系统可使区域的创新资源得以有效地发挥, 从而加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产业创新过程中, 人才、技术是产业创新过程中的核心要素, 建立和完善促进产业创新的应用型人才机制是组织创新的重要途径。高校在产业组织创新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既承担研发任务, 又肩负着培养人才和知识传播的重任, 更重要的是高校的职能将转向为企业培训和输送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2]。随着区域创新对知识资源要求在质和量上的双重提高, 要求作为高智力发展和创新重要发源地的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担负起更重要的责任。突出地方特色, 突出主攻方向, 依托区域产业创新联盟培养应用型人才, 以此在组织创新的主体要素中扮演更好的角色, 使整个产业组织协调发展[3]。

1 国内外纺织高等教育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 就是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初, 德国提出了通过应用技术大学培养大量应用型大学生的高等教育改革目标, 目前, 190多万在校大学生中, 有60%的大学生在应用技术型大学学习。日本、美国, 印度、中国台湾地区等都重视以技术教育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主的培养模式。

近年来, 国内许多高校相继开展了相关研究。成都大学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提出了“两段式”培养过程, “两平台, 多方向”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工程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中提出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探索了以就业为导向, 以行业为依托, 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在我国纺织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1 应用型人才数量过少、层次过低

近年来, 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然而应用型人才数量过少、层次过低, 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的数量需要增加、层次亟待提高。与此同时, 高等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用人单位不断反映大学生实践能力低, 也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量过少、层次过低。因此, 应用型人才迫切需要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1.2 本科层次纺织人才培养的趋同化问题

目前, 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培养目标不清晰, 培养内容滞后、培养手段单一。首先, 我国纺织本科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几乎没有差异性。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一般高校, 其培养目标没有自身的特色和定位, 没有区别于其他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其次, 大学在培养过程中主要表现在片面重视热门和普遍知识的传授, 轻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最后是大学对学生身心发展、学生学业评价、学生的优势和特色 (如双语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基础理论型人才) 等方面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难使学生各得其所[4、5]。

1.3“厚基础、宽口径”后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缺失的问题

20世纪末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规模化的发展, 步入大众化阶段, 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 为此, 一些高校为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而修订教学大纲。但是, 从对大纲的修订上看出, 有关方面对“厚基础、宽口径”的理解尚有些偏颇。其中认为只有公共基础课、工程基础课才是基础, 而专业课则不是基础。于是公共基础课、工程基础课的课时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而减少专业课的课时, 甚至大部分专业课的课时已经减少到难于讲授的地步, 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或研究生学习单位普遍感觉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大大下降, 通识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矛盾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1.4 校内创新实践教育与产业发展脱节的问题

随着纺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 传统模式培养的纺织人才知识面窄及知识结构不合理, 校内创新实践教育与产业发展严重脱节, 培养的纺织人才知识更新慢, 研发能力弱, 缺乏市场竞争能力[6、7]。

1.5 考研与就业个性化培养问题

考研与就业的个性化培养问题对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个体都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大多数纺织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 多采用“一刀切”, 未能科学处理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口”问题, 考研与就业学生优势体现不明显。

2 纺织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 经过近30年的建设, 已经为我国纺织工业企业、研究单位以及大中专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 现在形成了由纺织工程、染整工程和服装工程三个大专业方向组成的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主, 研究生培养为辅的“大纺织”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来, 根据学校的办学方向, 以参与省级工程中心建设、河北省特色学科建设等为契机, 使本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院依据河北省及国家纺织工业的发展需求, 依托河北省会纺织产业创新联盟的平台资源, 探索同时具有“应用型”和“本科教育”特点的纺织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 在保证学科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 通过重构“知识、能力、素质”教育模块, 形成基于地方高校、具有鲜明工程技术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区域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8]。随着各种高技术纤维、功能性织物的研制与开发和现代纺织染整多技术交叉渗透发展,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主要从培养模式、知识结构、培养目标上对传统纺织工程专业进行了改革, 在纺织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解决上述纺织教育存在问题的途径探索如下。

2.1“学校+企业”双平台合作开展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方面, 通过学校教育平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基础理论和知识结构, 完成基本层次的培养;通过校内实践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然后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 获得工程实践经验, 完成中级层次的培养;学生将生产实习中发现的工程技术问题升华为研究课题,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纺织品设计与模拟实验设备进行研究, 获得成果后再回到企业进行应用与转化, 从而实现培养过程和生产工程实际对接;把产学研结合融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中, 逐渐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完成高级层次的培养;最后以企业平台为支撑, 聘请有生产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承担学生专业选修课、校外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指导等工作, 纳入双平台的教学体系, 形成层次分明、个性化突出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体系要突出与地方经济实体的合作, 充分结合企业和行业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行人才培养, 利用行业的经验和思维去支持、充实和改进课程, 为地方企事业单位“订单式”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2“2+1+1”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2+1+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两年通识教育, 第三年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 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来, 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一年, 第四年依托区域产业创新联盟和校内资源共同完成实践教育, 最后培养出真正适应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其中, 在第三年中企业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和任务, 公司定期指派相关的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指导和讲座并参与到本学院的综合性实训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逐步了解自己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并给自己正确定位;第四年则将学生送到依托联盟实习基地实习, 由公司技术人员指导, 规范学生的项目开发流程, 让学生学到专业前沿知识, 从而极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2+1+1”模式为学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了一年左右的缓冲期, 不断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丰富了学生的项目经验, 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增强了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就业能力。同时学院指派相关的教师配合公司技术人员进行辅助教学, 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进行协调, 这其间也间接培训了专业教师, 增加了他们的项目实习经验, 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3 多元化理论教学课程设置

为实现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法, 实现课堂的“多元化教学”。一套教学计划、多套教学大纲, 体现“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同一专业采用相同的教学计划, 其中的专业核心课程则根据不同方向的培养目标, 设计A、B两类教学大纲。例如对于产业用纺织品课程, 纺织工程专业下的纺织方向和针织方向在设计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过程中, 针织方向需丰富针织物在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内容。

2.4 建立大学生考研与就业分类培养的体系

建立大学生考研与就业分类培养的体系, 课程体系要有一定的弹性, 各种类型的培养作为基本原则, 设置相关系列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应用型课程、研究性课程、选修课程。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显示为“基础+模块”, 在三四年级的课程设置可以成为“学院+研究所”, “学院+企业”型。学生在四年级的毕业课题可以与企业联合, 到企业中去做课题, 企业也同时能考察学生, 双方受益。考研学生在通识教育的同时, 强化专业基础训练 (科研方法论、实验室的课题研究、科技论文的写作、学术诚信的教育) 和团队创新。待就业学生在三年级的暑假开设学生职业规划及求职技巧培训, 及时加强个性化职业指导课程教育, 强化个性化职业训练, 提高个性化就业信息采集, 简历撰写、应聘面试等技能。鼓励四年级学生毕业课题到企业中去完成, 实际参与所在企业的课题设计, 实现“学院+企业”的培养模式, 同时解决学生的毕业实习和见习期考察问题。

3 结语

依托区域产业创新联盟内的科技、生产等多种资源平台, 对形成以行业发展为导向, 专业素质培养和人才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新理念, 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相互衔接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形成“基础与实践、技能与创新并重”的地方高校纺织本科教育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正确处理能力培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三者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按能力系统整合理论与实践教育环节的课程体系建设,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既注重智育, 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应用型”和“本科教育”有机结合的学科知识体系, 为解决目前我国纺织高等教育存在的通识教育下的人才同质化、宽口径培养模式下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缺失等结构性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晔, 孙忠梅.区域经济发展导向下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1 (4) :7-9.[1]陈晔, 孙忠梅.区域经济发展导向下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1 (4) :7-9.

[2]唐淑娟, 韩连顺, 高冬梅.关于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纺织工程人才的思考[J].纺织教育, 2007, (3) :38-40.[2]唐淑娟, 韩连顺, 高冬梅.关于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纺织工程人才的思考[J].纺织教育, 2007, (3) :38-40.

[3]傅学丽, 刘建勇.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8) :166-168.[3]傅学丽, 刘建勇.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8) :166-168.

[4]郑燕升, 梁红瑜, 林海涛.地方高校纺织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广西轻工业, 2010, 145 (12) :179-180.[4]郑燕升, 梁红瑜, 林海涛.地方高校纺织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广西轻工业, 2010, 145 (12) :179-180.

[5]凌新龙等.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1, 40 (2) :72-74.[5]凌新龙等.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1, 40 (2) :72-74.

[6]唐立敏, 奚柏君, 楼利琴.纺织工程专业”3+1”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纺织教育2007, (1) :47-49.[6]唐立敏, 奚柏君, 楼利琴.纺织工程专业”3+1”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纺织教育2007, (1) :47-49.

[7]靳贺玲, 秦姝.优化课程体系,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2) :3-5.[7]靳贺玲, 秦姝.优化课程体系,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2) :3-5.

区域联盟 篇11

1 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时代背景

1.1 中美高校体育竞赛发展的时代背景

我国高校体育竞赛的发展经历了初建阶段(1949-1956),稳步发展阶段(1957-1965),停滞阶段(1966-1976)和全面发展阶段(1977-至今)。新中国的体育发展在借鉴前苏联体育和改造旧高校原有基础上起步的,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给教育部长马叙伦写信中就提出:“健康第一”和“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同时国家还颁布了相关的体育发展的文件如:《关于加强领导,进一步开展一般高等学校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其中就强调高校必须加强有效措施,把高校体育运动的工作当做工作重点来抓,高校体育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我国全面大规模的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尽管受到自然灾害和大跃进的影响,但高校体育工作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还有所发展,尤其在高校运动训练和竞赛上。教育部在此期间制定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的文件也充分表明当时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现状,为体育工作在高校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基础;十年文化大革命因受“知识无用论”的影响及其“封闭式”社会的制约,加之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高校体育在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师资队伍、场地器材都受到严重的影响,高校的各项体育工作处于全面的混乱和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我国联合国地位的恢复和奥林匹克大家庭的重返,使中国参与国际体育的力度不断加大,面临各种国际高校间的体育文化交流因此,建立高校体育运动队已迫在眉睫。1986年4月国家体委陆续下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等4个有关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通知,并正式批复了清华大学等51所院校作为试点,这无疑对高校体育竞赛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90年代后,国家教委相继颁布了《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要求高校开展运动训练,积极探索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规律,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

在美国,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没有明显的界线,高校竞技体育的系统目标不仅是面对竞技体育,更重要的是全面覆盖到美国大学生的体育。美国高校体育属于业余体育的范畴,由大学生联合会(NCAA)管理,该组织创建与1906年。NCAA管辖的竞技运动分为三个等级,即甲级、乙级和丙级。甲级是最高水平的比赛,现已成为事实上的职业运动,丙级则属于传统的业余性学校竞技运动,旨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1940年又创建了全美校际运动联合会(NAIA),每一年参加这一组织的大学生运动员在83000人,比NCAA影响小很多[2]。

1.2 高校体育竞赛组织管理体系的现状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正处在后奥运改革的关键时期,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而高教体制下的高校体育在开展体育竞赛方面,往往受到教育行政体制的限制,给高校体育竞赛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局限性,对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阻碍。我国高校体育竞赛主办单位主要有国家教委,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及各单项协会,各省市教委,各大专院校,各个高校体委、体教部、教研室、校体协、工会团委、学生会及社会团体、个人办竞赛。另外国家体委系统的体育大学,各个部属院校也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在竞技体育高度发达的美国,学校竞技体育则是美国体育的基石,由于竞技体育是以学校为中心的,到了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而且美国健全、有效的组织结构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美国大学体育协会(NCAA)每年都要组织举行18个项目的大学生联赛,深受大学生、企业及媒体的关注,市场开发程度高[3],美国校际运动联合会(NAIA)组织的比赛也深刻的影响着美国体育竞赛的发展。

1.3 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

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这也使得不同地区高校的体育资源自然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历史形成了在体育资源的配置上存在着倾向于重点而忽视非重点普通高校的资源配置[4]。高校体育的发展不仅存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也存在体育资源配置上的不平衡,这都限制了高校体育的发展,抑制了高校体育竞赛的普及和开展。这种不平衡还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三个方面,重点高校比普通高校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且具有名牌效应,在教师的待遇、职称等各方面也都有较好的发展,在管理方面更能促进其更好发挥效能,因此高学历、高素质的体育人才都较容易引进;其次,大学财力资源的分配权往往由行政部门掌控,无论是经费的分配权还是各种优惠政策的制定,都是由行政管理部门决定[5],因此,重点高校更容易受到关照。另一方面,由于这些高校历史悠久其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实力雄厚,来自各方面的款项较多,比普通高校能享受高等教育资源多出十几倍或更多;政策和财力的不平衡,导致在体育教学的基础建设方面具有较大的差距,管理不善也容易使本来就稀缺的资源容易产生浪费。

2 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可行性

2.1 现有管理组织机构为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组织保证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管理者行使管理职权,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实现的,所以,管理机构是管理活动赖以进行的依托和组织保证。同时,管理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精干,对于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是十分重要的[6]。目前,主管我国高校体育竞赛的主要有国家、省市教委,各单位体协以及院校等职能部门。尽管在具体负责指导与管理学校的体育竞赛活动时,其组织成员兼职的多,专家少,工作自主性和独立性欠缺,管理混乱、不到位,但各级机构层次分明,任务明确。另外,我国管理体育竞赛的行政体系存在两条腿走路的问题,如果能改变现状,由教育主管部门管理,通过加强领导和强化管理将对高校体育竞赛的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2.2 现有的体育法规为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制度保障

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以及《关于在新学年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政策都要求开展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等体育课程,加强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合作,努力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需要[7]。各省市教委、各体育协会等都建立了相应的体育竞赛法规,这都为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在细化法规方面不够系统和科学,没有定量的标准,甚至模糊不清,因此,要不断健全适合我国高校体育竞赛的法规。

2.3 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备体育设施为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了条件

高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教授、副教授所占比例较高,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教师所占比例已超过半数,还有一部分教师具备执教运动队和参与职业比赛裁判工作能力,因此,在组织体育竞赛、参加裁判工作和运动队的建设等各方面都能很好的胜任。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大学城的快速建设,高校的体育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且众多高校体育场地和场馆建设也是为该地区的举行大型运动会而修建的,这些场地和场馆都具有较高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满足大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需要又能保证体育竞赛的顺利开展。

3 实施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对策

3.1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达成共识

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建立与发展,首先要求上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解放思想,从战略高度正确认识体育竞赛联盟的重大意义,对区域内高校建立体育竞赛联盟给予政策、财力和技术的支持,发展壮大体育竞赛联盟。其次,要求竞赛联盟的各成员院校、体育部门领导,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破体育管理者在长期的体育竞赛中形成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思维定式,并积极、主动与所属机构、部门的领导加强交流、沟通,实现内外的思想统一,达成共识,争取得到更大的帮助和支持。

3.2 建立高效务实的组织管理体系,制定并完善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法规制度

建立一支高效、务实的竞赛组织与管理队伍,针对目前区域高校竞赛体制不完善、不健全的现状,设置一套好的计划以及应对方案。首先,打破原有的传统体制格局,增加区域高校间竞赛的交流内容和形式。其次,充分利用原有高校间竞赛协作渠道,建立健全高校间竞赛的各项制度,包括竞赛分级制度、竞赛管理运作法规等内容。

3.3 多渠道筹集经费

经费是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正常开展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区域高校间组织管理、运动训练和器材等各方面的重要保障。首先,从财政上找支持。争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体育竞赛联盟提供部分经费的支持,高校的财政加大对本校的体育竞赛的开展提供经费的支持。其次,充分利用市场手段。通过市场赞助来解决举办体育赛事所需要的经费和物资,以弥补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资金的不足。

3.4 营造良好的体育竞赛为教育服务的氛围

通过高校间的体育竞赛丰富了大学生体育文化生活,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丰富了高校体育竞赛的内容。同时,为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学校对运动训练的组织、管理与控制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高校组织、管理和控制比赛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进行研究,也自然促进了体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的发展。

3.5 加大媒体对体育竞赛的宣传介入力度

比赛通过媒体的报道和宣传吸引社会的注意力,比赛组织者和机构可以以广告和电视转播来实现经济效益。尤其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宣传上,注意培养竞赛市场,发展竞赛产业,推进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使部分区域的高水平的运动赛事逐步走向商业化和职业化,对普通高校间的体育竞赛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推动作用,实现其比赛的稳步、健康、有序的发展。

摘要:随着高校体育竞赛的广泛开展,高校体育竞赛在管理和运作模式也必将进行实践和改革。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是高校体育竞赛发展的新鲜事物,在一定区域内进行有效科学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高校体育竞赛的历史背景,探讨建立高校区域竞赛联盟存在的可行性。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竞赛,区域体育竞赛联盟,联盟

参考文献

[1]汪怿,国外高校战略联盟与合作的几种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3,24(10):6-8.

[2]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1999:226.

[3]刘建刚,打造高校品牌赛事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4.(1):49-50.

[4]朱林华,李和标安徽省高校体育资源配置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6):57-60.

[5]张小颖高校资源优化配置的矛盾、问题及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89.

[6]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版.

【区域联盟】推荐阅读:

品牌联盟07-22

联盟风险10-14

联盟计划05-09

专利联盟05-23

采购联盟05-29

联盟博弈06-10

校际联盟06-22

营销联盟07-22

内容联盟07-24

伙伴联盟07-25

上一篇:烤烟栽培技术下一篇:推广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