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联盟

2024-07-25

伙伴联盟(共8篇)

伙伴联盟 篇1

战略联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提出。其后,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战略联盟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目前获得普遍接受的一种概念认为: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特定事业职能部门, 为达到特定的战略目标, 通过任何股权或非股权形式而结成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长期联合与合作的协议。战略联盟理论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框架, 其中关于联盟伙伴关系管理的相关研究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战略联盟关系管理的难点

(一) 选择联盟伙伴

联盟伙伴的选择是战略联盟关系管理的起点, 一个好的联盟伙伴是联盟战略成功的一半。但是联盟伙伴的选择却并不简单, 这是因为联盟成员需要根据市场竞争和联盟战略来决定, 最终能否实现联盟还取决于对方的合作意愿。因此, 联盟中的各方实际上处于一个动态的连续博弈过程中, 一方考虑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实现战略意图, 另一方则考虑在联盟过程中能否以较低成本获益。

(二) 维持信任关系

战略联盟中的各方是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 其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管理哲学、企业文化以及日常的业务流程都不尽然相同, 这些不同决定了联盟伙伴间不会天然地建立信任关系并融为一体。因此, 如何建立并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也是联盟关系管理的一大难点。营造信任关系的方法有建立信用等级以评价联盟伙伴的信用指数、搭建顺畅的沟通渠道和广泛的交流平台以保证伙伴间的信息共享、在联盟内部建立公正的规章制度以维护联盟各方的利益等。

(三) 合理分配利益

无论是企业还是战略联盟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组织, 获取经济利益是构建联盟的初衷, 也是伙伴参与联盟的动机。一个联盟的建立, 同时也就意味着一个新的利益和风险分配格局的形成。伙伴间的利益分配要坚持“多劳多得”的原则, 根据联盟成员的贡献程度进行利益分配。另外, 联盟应尽量做到风险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 只有这样, 才能使伙伴真正获益, 从而建立良性的伙伴关系。

二、良性伙伴关系的标志

(一) 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企业的管理制度、经营作风、传统习惯、公共形象以及处事行为等。文化作为企业的软实力, 在战略联盟关系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 良性的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联盟各方企业文化相互融合。基于文化独特性的考虑, 联盟伙伴间不必追求文化的相同, 但是要坚决避免文化的冲突, 一般而言, 互补的文化是较为理想的。

(二) 相互信任

信任是合作的第一前提, 能够结成战略联盟本身就建立在一定的信任基础上, 但是战略联盟伙伴间的信任是有限的而非充分的。有限信任必然伴随着关系管理中的不信任, 良性伙伴关系的氛围是相互信任的, 至少在关键问题上是相互信任的。在联盟实践中, 信任不是单方面的要求, 它需要建立在双方坦诚的心态基础上, 心存戒备地要求伙伴对自己的信任是不现实的。

(三) 求同存异

企业个性的存在决定了企业在规章制度、经营管理、战略目标和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差别。联盟成员应尊重对方的个性, 正视存在的差别, 积极协商合作。因此, 只有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才能使联盟关系得以良性维持, 实现联盟目标。

三、构建良好伙伴关系的方法

(一) 建立专门的关系管理职能部门

关系管理职能部门负责联盟具体管理工作, 协调组织内的联盟活动, 制定规章制度来规范联盟成员的行为, 同时还可以分享和利用成功联盟的管理经验。建立专门的联盟职能部门可以从四个方面创造价值:完善知识管理、提高外部知名度、提供内部协调和干预问题。

(二) 制定关系管理的流程和方法

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业务活动上都制定了具体流程, 却往往忽视关系管理的流程制定。许多成功的战略联盟通过制定规划和指南, 使联盟管理过程系统化, 形成具体的关系管理流程并具体到每一阶段, 比如伙伴的选择、联盟关系的维护和利益的分配等。

(三) 任用高素质的联盟经理

联盟经理决定着企业的合作意愿能否变为现实, 其合作意愿、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战略联盟的成败。高素质的联盟经理不仅可以保证联盟流程的顺利进行, 还可以为企业在联盟中建立强势地位。在关系管理中, 联盟经理的管理水平更为关键, 因为联盟关系管理中的难题解决不仅需要管理者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而且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 要构建良性的伙伴关系, 必须为联盟的职能管理部门任用一位高素质的联盟经理。

(四) 协调和审查联盟关系

协调指的是通过协商调解实现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 并通过良好的沟通保证联盟成员间的无缝链接。审查是指审视联盟是否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 战略联盟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能够比其他的交易安排产生更多的价值, 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点, 联盟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要求联盟成员应认真审查联盟关系是否具有价值, 甚至可以对联盟进行周期性审查, 以保证联盟的有效和协调。

伙伴联盟 篇2

关键词: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竞争与合作关系

中图分类号: F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06-2

0 引言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兴起而发展的新型产业,它具有区域性。企业孵化器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技术组织,能够为不同创业者提供创业的条件和环境,辅助创业人员能够从科技研究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并且还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成熟长大的综合性服务,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成功企业,并且解决了我国就业难的问题。本文就以其为背景,研究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伙伴竞争与合作关系,使企业孵化器、创业企业及企业投资三者实现平衡发展。

1 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伙伴竞争优势

1.1 产业创新战略浅析

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指的就是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双方共赢为基础,以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法律约束为保障,创建的创新合作组织。推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能够有效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人员创业,促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开展技术合作,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分工与合理衔接,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使科技成果能够实现商业化运用,提高产业整体竞争能力,联合培养创业人才,加强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国家核心竞争能力。

1.2 孵化器内企业伙伴竞争优势

经过孵化器之后的企业,会围绕相关产业在区域内聚集,所形成的竞争优势比一般企业的优势更加明显。

①企业合作会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指的是同行业的企业以位置接近为基础,通过规模经济使学习经验曲线中的生产成本达到最低,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经过孵化器的企业,他们之间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他们可以在一定的地区共同采购材料、相互交流生产技术、集中市场营销等等,以此形成鲜明的优势,有效的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及生产效率,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使企业中的小规模投资也具备正常的生产能力,使企业可以在市场中得到推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②孵化器内部具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和创新环境,是培养企业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企业在前期会受到一些竞争压力,所以之后不断创新自己的技术和组织管理,以此满足顾客的需求,提高顾客量,使自身不会在竞争中淘汰。企业孵化器主要面向对象是新创企业,使其通过培训能够具有足够的竞争能力。孵化器尤为重视企业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企业在孵化器的正确引导下,能够获取大量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从而提高企业内容相互协作能力,以此使自身具备独立生存能力,待到一定的时机面向市场独立发展。[1]

③孵化器内部企业伙伴竞争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孵化器企业是在市场利益的推动下,面向社会承担责任的法人机构,不同于科研院所、大学等项目小组,所以孵化器企业研发的项目是面向市场的,要在一定时间内得到回报。孵化企业是高科技成果商品化、区域创新的基础,以知识、技术和人才为一体,以创新为核心,在内部企业竞争、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使自身的创业理念得到快速传播,完成创新过程。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孵化器为其提供了有利支持,使大学、政府、企业、风险投资等具有一个稳定的创新体系,随着企业水平的发展而发展。在目前社会中,孵化企业有着重要的技术创新作用,也是产业升级的基础,促进了产业中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可以面向产业和市场推广自身。

2 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伙伴合作关系

一个孵化器中会有多个正在孵化的企业,还有多个创投投资,一个创投有着多个正在孵化企业,这就是三方合作。

孵化器与创业企业是一对多的形式,同样也会有多个投资企业,那么创业投资和创业企业也是一对多的关系,对于创业企业,还会有许多创业投资公司和它进行合作。所以在合作过程中,会涉及到多个创业投资和创业企业。在三方合作的过程中,创业企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划分为多个合作类型。[2]

2.1 内部合作

内部合作的特点是创业投资参与孵化器孵化资金的股份,具有孵化器和创业投资合作的孵化基金的孵化器,会有专业的投资机构。对于创业投资来说,成立全新的机构从事类似业务,能够有效增加创业投资管理成本。孵化器主管有效降低了投资风险,创投机构还能够进行其他投资,创建多样的投资组合,能够分散风险。这种类型的合作具有以下优点:①内部合作具有孵化器、创投机构的特点,能够为创业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环境,并且还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创业资金,提高创业企业自身的能力;②内部合作具有较小的道德风险,能够利用双方优势促进创业企业的发展,提高孵化器的孵化能力,还可以有效的使用资本,提高孵化器的收入及投资收益;③内部合作中,创投机构直接参与到孵化项目的选择的过程,对于一些较大型的决策有决策权力,由合作双方一起决定,并且全面、及时的掌握投资企业的经营信息。所以内部合作中,创业投资能够充分了解到在孵企业的信息,并且合作不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可以与孵化器共同分担投资风险。

2.2 外部合作

外部合作指的是创投直接投资在孵企业,其主要特点就是孵化器和创业投资机构之间没有股权的转移。这种类型的合作具有以下优点:①孵化器与创投机构具有差异,比如关注企业的发展阶段、项目标准的筛选、项目来源机制等,这些可以使两者互补。比如以政府对孵化器和在孵企业的支持,在投资的时候可以享受政府的优惠,包括投资补贴和保障等等。外部合作不涉及股权,能够满足三方的合作需求。②由于没有股权、交易等问题,外部合作具有灵活性,能够实现改革、重组或者终止。只要创投机构想要投资在孵企业,孵化器的投资意愿不重要,双方就可以进行合作。

2.3 混合型合作

这种合作关系是创投不仅投资孵化基金,还直接或者间接的投资创业企业。这种情况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在调查研究的时候没有被发现,也不太容易实现,原因主要是:①创业投资具有逐利性和财务目标,如果内部合作具有较大的利润,那么就选择内部合作,如果外部合作具有较大的利润,那么就选择外部合作;②即使内部合作和外部合作都具有相同的利润,为了能够有效节约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创业投资机构也会选择外部合作,所以混合型合作要想在实际中实现,还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3]

3 结束语

创建战略联盟,合作伙伴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共担风险、优势互补及共享利润的目的,以此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并且以小代价为基础,能够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快速、稳定、持续的发展,使企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战略联盟方式的企业发展战略也为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参 考 文 献

[1] 黄海波.基于竞争性战略联盟的伙伴技术合作效应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6.

[2] 刘林舟,武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多目标选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1):55-58.

[3] 赵筱媛,刘志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竞争情报的协作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9):35-38.

伙伴联盟 篇3

一、绿色制造的涵义及特点

绿色制造是在满足产品功能、质量等要求的前提下, 系统地考虑产品的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直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做到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对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并尽可能地使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 从而使系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优。绿色制造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产方式, 其内涵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均具有绿色性。绿色制造代表了现代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传统的制造模式在使用寿命结束后, 回收利用率低, 资源浪费严重, 毒性物质严重污染生态环境。而绿色制造将减量化原则应用于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中, 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同时将资源的利用率提到最高, 也就是说要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 在保证产品基本属性的基础上, 以系统集成的观点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生产过程的节能措施以及产品的回收再利用。

二、动态联盟发展概况及其绿色化

1. 动态联盟发展概况

动态联盟是企业为了快速响应某一市场机遇, 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将产品涉及到的不同企业临时组成一个超越空间约束、靠计算机网络联系和统一指挥的合作经济实体。动态联盟作为一种全新组织与管理模式, 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从目前的资料看, 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虚拟企业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建模方法、创建的决策方法、系统的运作和管理方法等。目前国内文献中关于动态联盟与环境保护关系方面的文献极少。目前动态联盟模式已经在制造业中推广, 但在今天, 制造业一方面是创造财富的支柱产业, 但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鉴于此, 应把环境问题研究作为动态联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动态联盟绿色化的意义

(1) 打破绿色贸易壁垒。随着WTO的建立, 对外贸易中的关税贸易壁垒正在取消或转型, 逐步以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出现。许多国家纷纷把环境标准准入条件作为贸易谈判的焦点, 贸易保护将演变成非关税壁垒, 即绿色壁垒。我国企业若不能越过绿色贸易壁垒, 产品将无人问津, 必将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迫使人们愈来愈重视对环境问题的研究。该把一个怎么样的地球留给子孙后代已经成为现在必须回答的问题。人们认识到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综合性问题, 为了使制造业不再对环境造成损害, 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发展策略, 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制造下伙伴选择的几个关键问题

1. 挑选合作伙伴的主要原则

选择合作伙伴不仅要看个体企业的实力、能力, 更应着眼于成立虚拟企业后如何与环境保护结合, 实现经济效益最佳化。在选择伙伴企业时应注意如下原则:

(1) 迅速反应原则。组建虚拟企业的主要目标是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及时把握时机, 对合作伙伴的反应速度要求较高。合作伙伴应当具备一定的快速反应能力。

(2) 总成本核算原则。虚拟企业总的实际运作成本应小于成员企业单独完成的所有内部成本之和。总成本核算原则要求合作伙伴间良好的信任关系、低廉的沟通费用、相近的地理位置等。

(3) 绿色程度最高原则。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的重视, 有关绿色化的法律法规也将陆续出台, 动态联盟想要在竞争中获胜, 必须在组建之初考虑所有合作伙伴企业的绿色化程度。

(4) 风险最小化原则。虚拟企业的组建面临着许多风险, 市场总风险并没有减少, 只是在成员企业中重新分配, 由于合作伙伴间的关联性, 从某种意义上将, 单个成员企业要面对比加入虚拟企业前更大的市场风险;不同成员企业间的管理制度、文化、人员等差异将加大虚拟企业管理成本和风险。另外, 虚拟企业中存在的投资不可逆转性、技术的外泄导致核心竞争能力的下降甚至丧失等等, 都是需要认真考虑和对待的。减少虚拟企业成立后运行的风险, 应当按风险最小化原则进行合作伙伴的筛选。

2. 伙伴选择的指标评价体系

为了实现伙伴企业间的核心优势组合, 保证虚拟企业的敏捷性, 必须评价伙伴企业间在设计能力、生产能力及销售能力等方面的互补性。同时伙伴企业间应在先进技术的应用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如果参与联盟的伙伴企业之间在信息化程度、标准化程度与制造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将会成为联盟成功的巨大障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联盟之间已不再是一种较好的协作关系, 而成了信息化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去帮助较低的企业的一种局面。此外, 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环境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 绿色制造也应作为评价因素之一。

基于以上的考虑, 在进行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时, 应把时间 (T) 、质量 (Q) 、成本 (C) 、机遇实现能力 (AC) 、先进性 (AD) 、环境 (E) 、后勤 (AL) 和信誉 (CA) 等八个因素作为合作伙伴评价的关键决策因素。在实际操作中, 可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整。

3. 伙伴选择的评价方法选取

目前在评价领域内出现了一些新的评价方法及其模型, 但是这些新的评价方法在理论上未有重大突破, 没有完全克服经典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性。而且评价者 (特别是委托评价者) 要求所选用的评价方法必须是经过实践考验的, 其作用及局限性比较清楚, 评价的可信度较高。所以从应用情况来看, 这些新方法还未达到原来评价方法所发挥的作用。在伙伴评价实践中, 仍然是一些较为经典的评价方法 (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起主导作用。为此, 对以下几种常见的合作伙伴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遗传算法等。对于当前的伙伴评价工作来说, 需要的往往不是去建立一个全新的评价方法, 而是从众多的评价方法中选择出最适合评价对象的方法, 这是做好评价工作的关键。

在影响虚拟企业伙伴选择的八个关键因素中, T和C可以根据合作伙伴提供的反馈信息直接获得, 属于定量指标, 需要采用定量的评价方法进行评定。而Q、AC、AD、AL、CA和E等因素是一些较抽象、模糊的概念, 且每一因素自身包含的评价项目又较为复杂, 故其评价决策值难以进行定量的计算处理, 属于定性的指标。在此, 可选择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把这类伙伴选择定性因素进行一种相对量化的处理。也可视具体情况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相结合的形式。

四、结束语

伙伴联盟 篇4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组织变革,技术联盟是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成长并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它使企业竞争的国际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给企业带来了高增长、高收益率和高市场价值,已经成为许多成功企业的基本战略。因此,在现今经济全球化、技术日新月异以及对知识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环境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这一“法宝”帮助自身提高市场竞争力。但居高不下的技术联盟失败率也让企业高管们着实头疼。据相关调查表明,技术联盟的失败率达到了50%~60%[1]。虽然引起联盟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目标和战略不一致、合作伙伴与合作关系不融洽、缺乏信任和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等,但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错误的伙伴选择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大量联盟的失败都可以解释为在这一关键领域缺乏专业能力[2]。权威专家Kathryn Rudie Harrigan说过,“战略联盟要想成功,首要法则就是要像跳华尔兹舞一样,跟着音乐旋律并且迈对步伐”。因此,如果联盟伙伴选择这一关键步骤选择错误,也就等于跟错了旋律、迈错了舞步,技术联盟这场盛大的舞会,还有谁会与你“共舞”?

和谐,是跳好一曲华尔兹的基础;同样,企业恰当选择联盟伙伴是发挥技术联盟优势的基石。文章将从共生视角分析技术联盟伙伴选择存在的误区,然后给出科学选择技术联盟伙伴的对策建议,以提升企业在这一关键领域的专业能力。

1 共生理论简介

“共生”一词最早出现于生物学领域,1879年德国真茵生物学家德贝里指出共生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体生活在一起。随着“共生”在生物领域研究的不断完善,它也逐步被生态、经济和社会学领域里的专家学者所借鉴而广泛移植于这些学科当中。其中以袁纯清的研究最为典型,他对生物界共生理论进行抽象辩证思考,创新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科学角度的共生理论。以下将对共生理论主要思想进行简要介绍[3]。

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其中包含了共生三要素,即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具体而言,共生单元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交换单位, 而共生环境是指除共生单元之外的一切影响因素的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方式来实现。而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结合的形式, 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强度, 也反映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互关系[4]。以上共生三要素构成共生系统,而共生系统的状态是由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的组合决定的(见图1)。因此,四种共生组织模式(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与四种共生行为模式(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相互组合可以形成16种共生系统状态,其中包含了共生系统努力的方向,即向一体化共生进化和向对称互惠共生进化(见图2)。

注:为简化图示,图2仅给出了4种共生系统状态示例,如箭头所示,其中标☆的箭头代表的就是共生系统所追求的最优状态——即向一体化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进化。

共生理论包含的几个重要原理:首先是质参量相容原理,它用来判定共生单元之间是否存在共生关系。这个原理给下文技术联盟伙伴选择时评价对方是否具有合作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参考。原理表述为:确定内在联系为共生单元的质参量(Z),表现为AB两个共生单元的质参量(Zi,Zj)可以相互表达, 并把相互表达的特性称为质参量兼容。

其次是共生能量生成原理,它用于衡量共生系统相互作用的水平和效果。为了更直观解释此原理,学者卜华白、高阳引入了共生能量函数:在一个n维共生系统内, 若把第i(i=1,2,3,…,n)个共生单元在非共生环境下的能量记为Ei,在共生环境下新增的能量记为ΔE,则共生体的总能量E满足: E=∑Ei+ΔE,其中∑Ei、由质参量Zi、共生模式Mi、共生系数θij、共生密度(同类共生单元数与共生空间数比例)ρj、界面特征值λ、共生维度(异类共生单元与共生空间数比例)ηj(j=1,2,3,…,m)共同决定。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表达为:θij=|δij|/(|δij|+|δji|),其中δij为共生度,且δij=(dZi/Zi)/(dZj/Zj),其中dZi/ZidZj/Zj分别为第i个和第j个共生单元的主质参量变化率[5]。

共生能量E的大小是共生系统生存和增殖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共生系统质量提高和数量扩张的前提。共生界面特征值λ和共生度δij都影响着共生能量E的大小。λ(0<λ<+∞)是衡量共生界面上交流阻力的重要参量,共生界面越多,即市场体系、政府支持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越完善,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就越多,则它们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就愈频繁;再者,接触介质越好,交流的阻力就越小,对应的特征值也就越接近于零。δij的大小与共生单元中的主质参量的个数及关联程度密切相关,是共生系统是否产生新增能量ΔE的直接判定依据,只有δij>0,才有ΔE>0。

目前,共生理论已经被学者广泛应用于技术联盟各方面研究,从联盟的运作模式、利益分配到联盟的稳定性。同样,在我国企业当前普遍缺乏研发资金和技术能力的大背景下,技术联盟已被高度提上日程,为了降低联盟失败率,首先要挑选好合适的联盟伙伴,而共生理论可以为这一关键步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可以根据质参量和共生能量的大小最终确定技术联盟伙伴。

2 共生视角下的企业技术联盟伙伴选择误区及对策

2.1 技术联盟伙伴选择存在的误区

由于技术联盟在本质上是两个不同企业为了维持市场竞争优势,进行技术合作研发去创造新价值的一个合约,因此技术联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微观的经济共生态,而参与联盟的企业则看作两类基本经济共生单元[6]。技术联盟的高失败率,伙伴选择的失误已经被学者公认为最主要原因。那么,企业在伙伴选择时存在误区,从共生视角分析,主要是在质参量和共生能量的衡量方面有误。如果潜在联盟伙伴与自身企业质参量(Zi,Zj)不相容,即企业双方外部条件不相称,则共生界面减小,阻力将增大,在联盟缔结后不能产生应有的共生能量E,那么联盟注定会以失败告终。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潜在联盟伙伴企业技术能力互补性考虑不充分。技术联盟伙伴选择时要将对方是否拥有与本企业能力互补的创新技术置于首位,这一点却往往被企业忽略[7]。仅仅关注如何获得外部援助以补充自身资金和能力的不足,或者如何获得技术使用权,而忘记了借助技术联盟实现技术创新这个首要目标。如果双方在技术互补性方面比较弱的话,衡量共生界面上交流阻力的重要参量λ则较大,则共生界面阻力将增大,最终减小共生能量E的生成。

2)一味追求实力雄厚企业,不与自身企业水平相比较。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如果双方力量相差悬殊,贡献就会不相等,作为理性人的企业,就会对联盟持怀疑态度最终放弃联盟。所以一味追求实力雄厚企业未必能生成足够大的E。如果我们按实力强度的不同将技术联盟分为三类:强强联盟、强弱联盟和弱弱联盟。则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表明,强弱联盟的成功率一般只有30%,而弱弱联盟的成功率却在40%,强强联盟的成功率达到67%,可见,实力相当,业务互补,才是技术联盟成功的必要保障[8]。

3)放大竞争小视合作,对潜在伙伴缺乏信任。信任度减弱,就不要期望新增共生能量ΔE达到预计水平。技术联盟实际上就是一种合作竞争模式[9],但企业似乎没认识到这一点。由于担心联盟伙伴成为潜在的竞争对手,于是在它们的战略目标及核心能力方面持保留态度,但这只会破坏联盟关系中的承诺。我们也不得不考虑时间-信任两难问题,一方面市场的变化需要快速的反应,另一方面建立信任却需要花费时间[10],但是技术联盟伙伴选择本来就是一个需要企业花足够时间谨慎对待的战略问题,那么对潜在联盟伙伴的信任问题,企业可以从多个途径加以判定,比如候选者的合作经验、曾表现出来的诚信及声誉,能可靠预测其在未来的合作行为[11]。

4)对潜在联盟伙伴的企业文化和国家文化的兼容性考虑不充分。现今企业面临的竞争是全球性的,为了获得先进技术,扩大市场影响力,企业往往选择的伙伴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这必然牵涉到国家文化和企业本身的文化差异性。研究表明文化的差异对于联盟伙伴的合作和有效交流至关重要, 文化差异越大, 联盟伙伴间进行合作的程度将越低[12]。两个文化差异较大又未能妥善应对冲突的企业联盟,会影响到联盟的绩效(如表1)。这是由于差异带来了阻力,共生环境会相互反抗,双方的质参量(Zi,Zj)将不能顺利表达,兼容性降低,同时共生界面存在的阻力将随λ的增大而增加,以致技术联盟成功度降低,最终使联盟绩效受到影响。

2.2 共生视角企业技术联盟伙伴选择的对策

前文从共生视角分析了企业在选择技术联盟伙伴时存在的误区,主要是在技术互补性、企业规模能力、竞争带来的信任问题和文化相融性四方面认识不到位。为了使企业避免“故地重游”,科学地选择技术联盟伙伴,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使企业挑选到在质参量相容并且能创造更大共生能量的技术联盟伙伴,那么就要针对性地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综合考评技术能力互补性。企业组建技术联盟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双方的努力合作获得技术创新,那么对方的技术与自身企业的互补性有多大,在挑选联盟伙伴就要花时间去详细考评,以达到取长补短,利用对方的技术能力特长弥补自身企业的缺憾,当然企业也会帮助联盟伙伴减少某方面的弱势,这样技术联盟将会带来更大的共生能量。具体而言,可以从对方是否拥有独创的技术能力、研发投入大小、技术在市场的渗透能力和对方在联盟后能提供的技术贡献的潜力以及对方曾经在技术联盟方面的经历等方面去综合考查。

2)客观选择联盟伙伴的强弱。在选择技术联盟伙伴时,首先要考虑双方实力是否处在大致相同水平,这牵涉到资源相容性和企业的学习能力。首先,资源相容性指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存量情况,既有有形资源,如企业规模、财务资源等;又有无形资源,如专利技术、品牌和文化等,还包括分配给合作伙伴或准备分配给技术联盟的能力[11]。如果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强型企业可能会保留性分配资源,使原本该有的联盟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其次是企业拥有的学习能力,很明显强型企业学习能力优于弱型企业,此时强型企业能最大程度地学习、分享、吸收知识和技能。如果强弱进行联盟,可能会出现今后受益的不均衡情况,弱型企业会处于不公平地位,最终会导致联盟失败。研究表明,实力相匹配的企业联盟成功率往往高于不公正的联盟[7]。

3)正视竞合关系,以增加对潜在联盟伙伴的信任。某种程度上看,企业组建技术联盟,正是由于外部环境存在的激烈竞争所驱动的。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力而做出了这个战略决策。既然这样,企业就要放下对潜在联盟伙伴的戒备心,要有适度的奉献精神,不能完全封锁企业的核心技术,这样通过双方的共同技术交流与技术攻关,可以为技术联盟创造更大的新增能量。同时,为缩短对联盟伙伴达到信任状态所需花费的时间,以增加联盟成功率,企业可以从已有的合作关系中寻找联盟伙伴[14]。这是因为企业对已有的合作伙伴实力、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等了解都比较详细,因此可以更加放心与之结盟,同时也降低了交易费用。

4)注重文化匹配性,以避免文化不相容给联盟稳定造成的危害。文化匹配就是要看双方组织文化间的紧密程度或同步性。匹配性文化也就带来了合作性文化倾向,有助于联盟双方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技术创新。具体来说,在选择技术联盟伙伴时必须通过观察潜在伙伴的决策层行为、企业战略的潜在价值(如积极性、机会主义、顾客导向)、组织结构特点(如团队应用、雇员授权、对分散化的态度)和组织文化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双方的文化是否匹配[11]。有条件的话建议亲自去对方企业实地考察,这有助于企业管理者直观感受对方企业的文化,以便顺利确定联盟对象。

3 结语

共生是时代的产物,技术联盟是一个利益共生体。企业组建技术联盟,恰当选择联盟伙伴,是获得更强竞争力、享有更多市场利益的前提。共生理论包含了竞争合作思想,显然可以为企业选择联盟伙伴进行科学指导。目前有很多学者已经运用共生理论对技术联盟模式选择、稳定性、利益分配进行研究分析,但是本文针对的是技术联盟关键环节——联盟伙伴选择,所以运用共生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指导很有必要性。

本文从共生视角,对技术联盟伙伴选择存在的误区加以分析,认为企业普遍在技术能力互补、企业强弱选择、信任度和文化差异四方面存在误区。然后在此理论基础上,科学指导企业进行技术联盟伙伴的选择。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力求为技术联盟伙伴选择提供有效的指导,使企业合理选择联盟伙伴,把握好竞合关系,从而促进联盟后的稳定发展及绩效发挥,给联盟各方带来双赢局面。

伙伴联盟 篇5

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联盟,寻求与其他企业合作,获取共同或互补的技术创新目标,共享资源与能力,实现参与者的共赢,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战略。创新联盟伙伴的选择是联盟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而伙伴选择的关键在于如何对伙伴进行评价。在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层次性、目的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合作伙伴评估的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候选伙伴进行评估,以提高技术创新联盟伙伴选择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 技术创新联盟伙伴选择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选择技术创新联盟伙伴的主要目的有: (1)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目前,大部分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时面临着资源不足的困难,只有借助外部资源,进行合作创新,才能达到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 (2) 分担风险。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是分担风险的有效方式,如果联盟技术开发失败,会将风险分摊到每个联盟成员上,降低了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危害。 (3)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获得技术竞争优势。企业建立技术创新联盟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当前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创新能力是企业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现实中技术创新联盟选择合作伙伴的实际情况,在全面性、科学性、层次性、目的性、可比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确定以考察技术创新能力为主的伙伴选择指标体系。

1.1 技术创新能力

对创新联盟来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考察候选伙伴的关键因素。自约瑟夫·熊彼特引入“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以来[3],技术创新的测度方法逐渐开始丰富。技术创新能力是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出发点,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创新素质、盈利水平。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数量无法直接衡量,可以从技术创新要素投入情况、创新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出和创新过程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本文选取的主要指标有:具有专科学历及其以上员工占公司总人数比例、技术人员占公司总人数比例、研发人员收入水平、核心产品技术含量、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新产品销售率、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重、省部级以上研发中心个数、人均授权专利数、获得省部级以上技术创新奖励、拥有自主品牌数目、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情况等。

1.2 企业资源水平

企业资源一般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集合。包括企业员工、财务资源、企业品牌、文化、组织运行机制以及企业拥有的声誉,都是企业为完成组织使命必不可少的要素。本文企业资源水平包括:销售利润率、速动比率、销售利润增长率、生产设备更新水平、信息化水平、组织结构适应性、档案部门建设情况等。

1.3 兼容性

兼容性是指联盟内各成员的战略目标、经营方式、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产品标准等方面应保持和谐一致,而不会发生较大的冲突。本文将兼容性分为价值观是否有冲突、企业精神是否有冲突、经营战略是否有冲突、企业发展目标是否一致、创新产品所需的支持技术的通用性等。

1.4 长期合作潜力

创新联盟能否进行长期合作的基础是伙伴之间的信任。如果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对方,缺乏信心,联盟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冲突和不信任,以至联盟关系提前终止。候选企业内部员工的支持也是影响联盟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的长期合作潜力指标分为:合同违约次数、合同违约后果影响程度、合作伙伴满意程度、项目决策者积极主动性和普通员工支持度。

2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2.1 建立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2.1.1 根据第二节的分析,建立如表1的层次结构图。

2.1.2 将因素集U={u1, u2,…,un}分成若干组U′={U1, U2,…,Uk},使得。设U′为第一因素集,设Ui={U1 (i), U2 (i),…,Uni (i)}为第二因素集。

2.1.3 设评判集为V={v1, v2,…,vp},先对第二级因素集的ni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评判,得评判矩阵:

设Ui={U1 (i), U2 (i),…,Uni (i)}的权重为Wi={a1 (i), a2 (i),…,ani (i)}, 得到综合评判为Wi°Ri=Bi (i=1, 2,…,k)。

再对第一级因素做综合评判,设权重为X={x1, x2, ……, xk}, 求得综合评判结果为

2.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分析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合理的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量化决策者的经验判断,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对技术创新联盟进行伙伴选择时,由于指标体系内部结构复杂,该方法最为实用。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为: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其次,用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矩阵;第三,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 (归一化后) 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第四,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

首先对各指标之间进行两两对比,排定评价指标的相对优劣顺序,依次构造出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对准则层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后,得到指标的权重,如表2。

对指标层,以兼容性的5个子因素为例,根据专家打分得到判断矩阵。在判断其符合一致性检验后,结果如表

3 所示。同理,可得到各指标层的相对重要性。综合整理后可以得到各指标相对上层指标的权重,如表4。

3 实例分析

针对企业为创建技术创新联盟,现对候选伙伴之一进行评估。

3.1 根据技术创新联盟伙伴选择的经验和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伙伴选择标准,作为评估因素集:U′={U1, U2, U3, U4}为第一级因素集;U1={u1, u2,…,u12},U2={u13, u14,…,u19},U3={u20, u21,…,u24},U3={u25, u21,…,u29},为第二级因素。

3.2 将伙伴选择评估的等级评语确定为五个等级: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各个等级的赋值为V={v1(好),v2(较好),v3(一般),v4(较差),v5(差)}。

3.3 确定隶属函数有n个专家对ui指标在V上打分,5个等级的频数分别为(mi1, mi2, mi3, mi4, mi5),则指标ui的隶属度为Rui=(mi1/n, mi2/n, mi3/n, mi4/n, mi5/n) 。本例中专家的个数为8,对A企业进行评估后的结果如表5。

3.4 模糊综合评判

先对“技术创新能力”中的第二级因素作综合评判,由表5可得单因素的评估矩阵为

最后对目标层进行综合评判,得到联盟伙伴的模糊综合评级向量:B=(0.20, 0.29, 0.33, 0.11, 0.07)。最后的评估结果表明,该候选伙伴20%为好,29%为较好,33%为一般,11%为较差,7%为差。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该企业的评估为“一般”。

4 结论

技术创新联盟伙伴选择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首先建立两级的评估模型,根据专家打分将其定量化。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决策者的主观经验进行量化,对各层次指标进行赋权。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分别对各级指标进行评估,最后得到综合评估结果。得到评估结果后,可对构建技术创新联盟提供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苏为华.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M].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2]邢来顺, 杨娜.模糊数学在企业创新能力评定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9, 39 (24) :1-9.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3.

[4]王靖, 张金锁.综合评价中确定权重向量的几种方法比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1, 4 (30) :52-57.

[5]卢燕, 汤建影, 黄瑞华.合作研发伙伴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6, 18 (1) .

伙伴联盟 篇6

虚拟企业是21世纪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能否选择出灵捷的、有竞争力和相容的联盟伙伴,关系到虚拟企业的成败。虚拟企业联盟伙伴的选择是虚拟企业联盟关系的基础,联盟伙伴的业绩对核心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交货、产品质量、提前期、库存水平、产品设计等方面影响着企业的运作。基于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的重要性,国内外学者对其做了一定的研究[1,2,3,4,5]。现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的原则、方法和管理的内容及策略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企业改革经营模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启发和一定的理论指导。但现有研究大多数均是使用单一的评价方法评价潜在联盟伙伴,未考虑各专家在评价潜在联盟伙伴时体现的偏好特性,因此使得现有的方法和模型与客观实际有一定的差距。本研究在分析虚拟企业联盟伙伴评价指标选择原则的基础上,从推动力、互补性、风险性等9个方面建立联盟伙伴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各决策专家偏好特性对决策结果的影响,提出采用语言信息标度对各指标进行评价,建立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的群决策模型,利用LWM算子和HLWA算子求解模型,最后对一实例求解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虚拟企业联盟伙伴评价涉及因素众多,指标多种多样,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6,7]:

1.1.1 完整性原则

设计虚拟企业联盟伙伴评价的因素涉及很多,为了能成功地进行联盟,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地包括所有的相关因素,尽量不遗漏。

1.1.2 有效性原则

在遵循完整性原则的基础上,应针对具体设计任务,认真分析各个评价因素是否涉及伙伴选择的必要性标准,同时力求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1.3 风险最小化原则

虚拟企业运行模式具有高风险性,因此,在伙伴选择时必须认真考虑风险问题,并使之充分体现于评价指标体系中。

1.1.4 灵活性与可扩展原则

由于影响设计联盟伙伴的因素很多,而且根据市场机遇的不同、具体任务的不同,设计联盟伙伴选择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同时设计联盟伙伴的评价标准在很多时候应该结合潜在联盟伙伴群的整体水平与状况进行设置,因此其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以便盟主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

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考虑虚拟企业及其潜在联盟伙伴的特点的基础上,以虚拟企业整体收益为总目标[8],建立虚拟企业联盟伙伴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 模型建立

由于评价指标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和模糊的因素,指标难以量化。又因为人类思维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以及决策问题的复杂性,决策者对事物进行判断时用语言形式给出偏好信息是最方便的。笔者提出利用语言标度集L={l-5,…,l5极差,很差,差,较差,稍差,一般,稍好,较好,好,很好,极好}对各指标进行评价,建立选择联盟伙伴的群决策模型,使得决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1决策预备知识

2.1.1 LWM算子[9,10]定义1:设(α1,α2,…,αn)是一组语言数据,若LWM(α1,α2,…,αn)=max i min{ωi,αi}其中ω=(ω1,ω2,…,ωn)是语言数据αi的加权向量,且αi,ωi∈L则函数LWM称为语言加权取大算子,即为LWM算子。

2.1.2 HLWA算子[9,10]定义2:一个混合语言加权平均(HLWA)算子是一个映射,HLWA:Ln→L,w={w1,w2,…,wn}是与该算子相关联的加权向量,且wj∈L,使得:HLW其中bj是一组加权语言数据中第j个最大的语言数据,ω=(ω1,ω2,…,ωn)是一组语言加权数据(α1,α2,…,αn)的加权向量,且ωi∈L。

2.2模型建立

基于语言标度集建立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群决策模型并利用LWM和HLWA算子求解,具体步骤如下:

Step1设有c个潜在联盟伙伴待选择,记为x={x1,x2,…,xc}。建立选择联盟伙伴的评价指标集u,u={u1,u2,…,un},选定t为决策专家,记为d,d={d1,d2,…,dt}。ω={ω1,ω2,…,ωn}为指标权重向量,λ=(λ1,λ2,…,λt)为决策专家的权重向量,且ωj,λk∈L,设决策专家dk∈d给出潜在联盟伙伴xi∈x在指标uj∈u下的语言数据评估值

Step2利用LWM算子对决策矩阵Rk中第i行的属性值进行集结,得到决策专家dk所给出的评价潜在联盟伙伴xi的综合属性值

Step4利用zi(λ,w)对潜在联盟伙伴进行排序,进而选择联盟伙伴。

3 实例分析

建立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各一级指标可按实际需要做相应扩充。由表1可知,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u={u1,u2,…,u9}={推动力,互补性,相处性,双赢性,集中焦点,整合性,成长性,一致性,风险性}。

3.1 决策准备

选定3为决策专家对4家潜在联盟伙伴进行评价,即决策专家集d={d1,d2,d3},潜在联盟伙伴集x={x1,x2,x3,x4},采用语言标度集L={l-5,…,l5}={极差,很差,差,较差,稍差,一般,稍好,较好,好,很好,极好}进行决策,3位专家的权重向量λ=(l0,l4,l2),各指标的权重向量ω=(l1,l0,l2,l3,l3,l0,l4)。

3.2 决策矩阵

各位决策专家利用语言标度集对各指标进行评价决策,得到决策矩阵Rk(k=1,2,3)如下:

3.3 LWM集结

利用LVM算子对决策矩阵Rk中第i行的属性值进行集结,得到决策者dk所给出的潜在联盟伙伴xi的综合属性值:zi(k)(ω)(i=1,2,3,4;k=1,2,3):

3.4 HLWA算子集结

假定w=(s4,s2,s1),利用HLWA算子对三位决策专家给出的潜在联盟伙伴xi的综合属性值zi(k)(ω)(i=1,2,3,4;k=1,2,3)进行集结,得到潜在联盟伙伴xi的群体综合属性值zi(λ,w)(i=1,2,3,4):

3.5 潜在联盟伙伴选择

利用zi(λ,w)(i=1,2,3,4)对4个潜在联盟伙伴进行排序,得:x3酆x1酆x2酆x4。故最佳潜在联盟伙伴为x3,选择x3作为联盟伙伴。

4 结论

本文在分析虚拟企业联盟伙伴评价指标选择原则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考虑联盟伙伴选择决策问题包含大量的模糊和不确定因素以及专家的偏好特性,笔者提出通过语言标度集对指标进行评价,建立群决策模型,并基于LWM算子和HLWA算子求解了模型,最后通过一算例验证了模型。结果表明,基于语言标度的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群决策模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摘要:提供一种新的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的群决策模型。在分析虚拟企业联盟伙伴评价指标选择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联盟伙伴评价指标集,考虑决策专家对指标的偏好特性,提出利用语言信息标度建立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群决策模型,利用LWM算子和HLWA算子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予以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虚拟企业,伙伴选择,群决策,LWM算子,HLWA算子

参考文献

[1]王硕,唐小我.基于广义熵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遴选综合评价系统[J].运筹与管理,2003,12(2):73-76.

[2]叶飞.信息不完全条件下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多维决策模型[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9(5),38-41.

[3]Jeremy S Lurey,MAHESH S RAISINGHANI.An empirical study of bestpractice in virtual teams[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1,38(8):523-544.

[4]李志敏,杜纲.基于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6,16(2):92-96.

[5]梁昌勇,杨国兰,金琳.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策略[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7):748-750.

[6]赵小惠,赵小苗.基于模糊决策的供应商选择方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7(4),27-29.

[7]陈敬贤,施国洪,操芳.供应质量模糊评价办法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3,65-66.

[8]孙东川,叶飞.基于虚拟企业的合作伙伴选择系统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1,19(1):60-62.

[9]徐泽水.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187-197.

伙伴联盟 篇7

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因中小型物流企业资产规模有限、服务地域不宽等局限性,企业难以依靠自身能力快速响应市场需求[1]。通过建立动态联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这种独特的组织形式可以实现对产品、供应商、顾客和技术等资源的重新组合与优化,增大物流服务的范围和品种,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从而能更好地把握不断变化的市场机遇,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动态联盟的组建过程中,面对众多候选企业, 选择最佳的合作组合以确保目标的顺利完成,成为动态联盟组建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有效降低动态联盟所产生风险的基本途径[2]。由于传统的合作伙伴选择方法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结合物流企业选择联盟伙伴的现状,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整数规划法的伙伴选择的新模型。

2 伙伴选择新模型的概述

现实中,一项物流业务通常分为多个物流环节,一般包括运输、仓储、配送等基本环节。核心物流企业根据自身业务需求确立企业动态联盟组合时,有些物流环节往往会对应几家候选企业。先采用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单个物流环节中的最优候选企业,然后综合考虑整个物流联盟的优化目标,利用( 0 - 1) 整数规划法,考虑整个物流过程的最佳组合,从而完成了整个联盟企业的组建。

2. 1 最优候选企业的选择

最优候选企业的选择问题是一个包含定性定量指标的多目标评价问题。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是将层次分析法的有关原理融合进灰色关联分析法,特别适用于多目标、多层次、多方案的系统评价问题。采用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将定性问题定量化,对同一物流环节下的候选企业进行综合评价,能有效反映企业的综合素质。它的主要思想是在一个评价系统中确定参考方案; 然后用层次分析法中的比较原理,逐层确定各指标因素间的相对权重。将各被选对象与参考对象进行由低到高逐层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并计算出各备选对象与参考对象的综合关联度。根据各被选对象的综合关联度值的大小来选取最优对象。

运用层次分析法法的权重确定方法,即不同层次的专家通过Sauty提出的1 ~ 9个层次的标度方法[3],这种标度方法及含义如表1所示,其中,标度栏为不同评价指标两两比较后的相对重要值。据此,构造出不同评价指标成对比较的判断矩阵A = ( aij)n × n。

根据几何平均法,结合( 1) 式可计算出第k个评价指标的相应权重Wk( k = 1,2,…n) :

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可由式( 2) 计算得到。

式中,λmax为比较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n为指标个数; RI为常数。CI的值越大,不一致性程度越高。若CR≥0. 1,则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原则[4]。

若候选企业有m个,评价指标有n个,专家根据各评价指标按既定评分规则对各候选企业进行打分。设比较数列为xi= { xi( k) | k = 1,2,…,n} ,i = 1,2,…m,参考数列[7]为x0= {x 0( k) | k = 1,2,…,n} 为( 通常参考数列是比较数列中对应各评价指标的最大值) 。比较数列xi对参考数列x0在第k个指标上的关联系数可由( 3) 式计算得出。

式中, ρ 为分辨系数,一般取为两级最小差,|为两级最大差 。 第i个候选企业对评价指标的灰色加权关联度ri可由( 4) 式计算得出。

根据灰色加权关联度的大小,对各候选企业进行依次排序[5],综合关联度最大的企业即为最优候选企业。

2. 2 最佳联盟组合的确定

组成物流企业动态联盟时,各业务过程需相互协调配合。 因此各物流环节分别得出的最优候选企业相互合作,其结果不一定会使整个物流联盟产生高效率。所以将根据成本和时间综合考虑多层物流企业联盟优化的目标,利用( 0 - 1) 整数规划法选出最佳组合[6],构成物流企业合作联盟。( 0 - 1) 规划模型如式( 5) ;

其中,Z为目标函数值; C(ij)为候选的物流企业作业成本; C(i*j*ij****)为候选物流企业之间的物流连接成本; T(ij)为候选物流企业的作业完成时间; i*i**∈[1,I],I为每个物流环节的候选伙伴数目,j*j**∈[1,J],J为物流环节个数; Tmin为各组合方案中最短的整体作业时间; Cmin为各组合方案中最小的整体作业成本; W1,W2为两个约束条件成本和时间的权重。 设H(ij)为( 0 - 1) 规划变量即第j种作业环节的第i个候选伙伴企业。若H(ij)为1,则该企业选择进入企业动态联盟; 若为0,则不选择进入联盟。

3 应用案例

某物流公司接受了一项物流业务,但由于自身物流综合水平不能全程地完成客户的物流需求,该公司决定将物流任务外包给其他物流企业。整个业务流程分为三个环节: 首先是产品从产地通过水路运输运往配送中心,然后将产品储存在仓库内,最后完成整个地区的商品配送。通过招标,共有5家水运企业、2家仓储企业、2家配送企业表示有合作意向。 该物流企业计划在每个物流环节各选择一个物流分包伙伴, 组合成物流企业动态联盟,即使得整个物流业务均能达到客户的合同要求,又可以缩减作业成本和作业时间。

3. 1 选择最优水运企业伙伴

由于仓储和配送环节的候选伙伴较少,因此主要针对5家水运企业采用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选择。根据该物流公司和物流项目实际情况和特点,将候选企业的评价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服务水平类、发展能力类、顾客满意度类、企业文化类。第二层次中,服务水平类指标包括订单完成率、交货准时率、作业准确率、货物完好率、 售后服务水平; 发展能力类指标包括物流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 顾客满意度类指标包括物流服务成本、物流服务质量、营销能力; 企业文化类指标包括经营理念、服务创新能力、合作积极性、企业信誉和精神信念[7]。

便于分析起见,将五家水运企业分别命名为A1、A2、A3、 A4、A5,参考企业为A0。专家组按打分评价原则对各指标因素进行量化。量化值用隶属度( 0 ~ 1) 表示,即评语好的隶属度大,评语的隶属度小,中间状态的评语集合为( 很好、好、一般、 较差、差、很差) ,其隶属度集合为( 0. 8,0. 7,0. 6,0. 5,0. 4,0. 3,0. 2) ,参考对象的各指标量化值定为0. 8[4]。

利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由式( 1) 求出第二层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企业服务类”为例进行说明,其判断矩阵的结果如式( 6) 所示。

求得w = { 0. 285,0. 156,0. 376,0. 101,0. 083} 。再由式 ( 2) 得 λmax= 5. 286,CI = 0. 071,CR = 0. 064 > 0. 10,满足一致性要求和归一性原则。

同理,求得 “发展能力类”各指标的权重w = { 0. 453, 0. 262,0. 118,0. 167 } ; “顾客满意度类”各指标的权重w = { 0. 230,0. 648,0. 122} ; “企业文化类”各指标的权重w = { 0. 277,0. 256,0. 100,0. 277,0. 092} ; 以及第一层各指标的权重w = { 0. 453,0. 172,0. 244,0. 131} ,均满足一致性要求和归一性原则。根据式( 3) 计算出第二层次的灰色关联系数,进而得到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评价指标的量化值和关联度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将各候选物流企业算得的第二层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度相加,得第一层次候选企业的比较序列,从而得到相应的参考序列,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再根据公式( 3) ,计算出第一层次各指标的关联系数,从而得出其关联度。将候选企业各指标的关联度相加可获得相应的综合关联度,即R1= 0. 696,R2= 0. 614,R3= 0. 678,R4= 0. 616,R5= 1. 425,显然R5最大。所以,A5为最优的水运企业伙伴。

3. 2 确定最佳联盟组合

各环节候选企业之间的连接成本和企业的作业成本和时间如表4所示。其中,两家仓储企业分别用B1、B2表示,两家配送企业用C1、C2表示。对本企业而言,时间和成本两因素中更看重成本,故可将成本的权重定为0. 6,时间的权重定为0. 4。将表4中的数据代入( 0 - 1) 整数规划中,由( 4 ) 式求Z值。可能的联盟组合为: A5 —B1—C1,A5—B1—C2,A5 — B2—C1,A5 —B2—C2。最后得出当A5、B2、C2组合时Z最小为70. 3,所以应该选A5、B2、C2组成物流企业联盟共同完成该项业务。

4 结束语

研究获得的新模型采用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和( 0 - 1) 整数规划法,通过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单个物流环节到整项物流业务,逐步缩小合作伙伴的选择范围,最后选出最佳的联盟组合。这样不仅避免了大量无用的运算,而且减少了直接求解的复杂程度。同时,该模型在应用中具有一定的连接性,将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中求得的最佳候选企业根据物流业务进行自由组合后,使用( 0 - 1) 整数规划法求得最优的联盟组合,使得物流企业联盟的伙伴选择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文中根据案例的需要而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的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的问题建立合适的评价指标,但该选择联盟伙伴的新模型在进行动态同盟伙伴选择上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摘要:建立动态合作联盟是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合作伙伴是建立联盟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种选择物流企业动态联盟伙伴的新模型。该模型主要采用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和(0-1)整数规划法,实现了从单个物流环节到整项物流业务动态联盟伙伴的选择,即通过候选企业综合关联度的大小选出单个物流环节中的最优候选伙伴,再利用(0-1)整数规划法对目标函数最优值的求解,选出最佳联盟组合。通过案例证明了该模型在解决联盟伙伴选择问题上的有效性。

伙伴联盟 篇8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及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 战略联盟作为企业应对全球经营环境巨变而产生的组织创新受到了广泛关注, 但是战略联盟失败率居高不下, 如何保持战略联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早期以来, 国内外学者都认为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是战略联盟存在和成功的基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学者们认识到了信任是一个多维度和动态的概念, Lewicki和Bunker (1995) 将战略联盟企业间的信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计算的信任, 在这阶段企业做好依赖其他企业而承担风险的准备, 因为他们相信在合作关系中获得的收益将超过成本;第二阶段是基于了解的信任, 如果联盟企业能够以加强信任的方式运作, 那么能够产生基于对伙伴企业能力、需求以及正直了解的信任;第三阶段是基于认同的信任, 当伙伴企业继续合作, 形成相同的文化时产生。

另一方面, 学者们发现联盟的运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如Das和Teng (2002) 认为, 联盟的发展阶段包括了形成、运作和结果三个阶段。在形成阶段, 企业选择联盟战略、选择伙伴企业, 通过谈判签约建立联盟。在运作阶段, 联盟实施签订的契约。在此期间联盟可能迅速成长, 也可能因为多种原因而重构或终止。联盟的结果阶段是收获、评估的阶段, 在此阶段联盟可能稳定发展, 也可能重构、衰弱及终止。

以往对于联盟企业间信任影响因素的分析大多基于静态的、单维的视角, 但是在联盟的不同发展阶段信任的类型是不同的, 联盟企业间不同的信任类型的关键影响因素也应该有所不同。所以, 本文基于Lewicki和Bunker信任发展的三阶段模式, 将信任动态性发展置于战略联盟动态性发展过程中研究, 从多维、动态的视角分析联盟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联盟企业间信任的因素。

二、战略联盟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间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

1. 联盟建立阶段企业间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Lewicki和Bunker (1995) 认为, 任何企业在联盟的建立阶段的信任都取决于理性的计算合作关系能够带来的收益和产生的成本之间的比较。首先, 企业组建联盟是为了获得伙伴企业互补的资源和能力以有充足的资源来实施价值创造战略 (Das, Teng, 2002) , 能力和资源互补提高了合作企业对于联盟能够为其带来利益的期望, 增加了企业间基于计算的信任。其次, 企业往往会在联盟的建立阶段向联盟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专用性资产投资可以看做是投入企业继续合作期望的信号, 减少投入企业进行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 增加其他企业基于计算的信任。合作企业在结成联盟之前已经较长的交易历史所进行的关系投资也能起到专用性投资相同的效果 (Das, Teng, 1998) 。再次, 当伙伴企业声誉良好时, 不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对其声誉造成损害而失去未来潜在的交易机会 (Gulati, 1995a;Larson, 1992) , 所以伙伴企业良好的声誉也会增加企业基于计算的信任。最后, 联盟内企业间设计详细的合作契约, 制定严厉的惩罚条款、规定详细的控制和监督机制及完整的退出条款等使得企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大于所获得的收入, 能够增加企业的基于计算的信任。

2. 联盟运作阶段企业间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

联盟的运行阶段就是企业合作实施所签订的契约的过程。随着联盟活动的展开, 企业间冲突可能随之出现, 联盟可能会解散, 也可能通过重组重新回到轨道上。联盟企业间出现冲突时可以诉诸正式契约等治理的“硬功能”, 但是在实践中无法制定完备的契约, 所以企业治理中也使用信任这“软功能”作为正式契约的补充来保持联盟的顺利运行 (Cullen, Johnson, Tomoaki Sakano, 2000) 。在联盟的运行阶段, 伙伴企业间在长期的并且满意的合作过程中, 惯例与规则慢慢建立起来, 合作企业增加了对彼此的了解和认识, 行为也更加能够预测, 在互动中逐步建立起情感纽带, 会产生基于了解的信任, 超越了简单的功利关系, 关系双方不仅完全考虑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也会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容忍对方的过错, 不会因为短期功利而损害长远利益, 带来的也就是关系的持久化。当然获得利益是企业合作的最终目的, 企业是基于长期的利益的考虑而忍受短期损失, 所以在联盟的运行阶段依然存在基于计算的信任。在此过程中, 通过频繁的交流沟通和信息的共享, 能够进一步了解伙伴企业的能力和品德, 增强伙伴企业之间对于目标、任务以及责任的理解, 提高协同处理问题的能力 (Mohr, Spekman, 1994) , 增加合作企业之间的信任。在联盟的运行过程中, 公正是另一个影响该阶段信任的因素。联盟在决策、冲突的解决过程中是否公平合理, 即使企业间的力量不对等是否也能体现出平等, 重视每个成员企业的意见, 将对信任产生直接影响。

3. 联盟结果阶段企业间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克服联盟组建和运行阶段的困难后联盟进入结果阶段。该阶段的一个关键特征是联盟的绩效可视并且可以通过某些标准进行评估, 企业在判断与伙伴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以及下一步的行动都以绩效作为判断标准。当绩效与预期相匹配时, 企业更加忠于联盟 (Das, Teng, 2002) 。联盟伙伴企业间密切合作的同时保持着各自企业的独立性, 各个伙伴企业也在努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就要求在结果阶段分配利益时, 必须体现出公正性, 即参与合作所得与其投入一定要成正比, 所以成本及收益分析仍然是该阶段信任的基础。在这个阶段, 联盟可能会成为一个日益感知自己身份和文化的稳定成熟的组织 (Marshall, Nguyen, Bryant, 2005) 。伙伴企业在长期合作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沉淀形成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经营宗旨、道德行为准则等, 即共同的文化。此时企业能够充分了解合作伙伴的需要、偏好、想法以及行为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合作企业有效的代理 (Lewicki, Bunker, 1995) , 伙伴企业之间产生基于认同的信任。

当然, 联盟的解散或者重组在联盟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出现。伙伴企业可能建立联盟来实现某些目标, 如技术交易、进入特定的市场或者实现剥离和收购, 当目标实现, 那么就会解散联盟。当在短期联盟中建立了较高的基于计算的信任以及开始建立一定程度的系统的信任, 可以增加未来再建立联盟可能性 (Saxton, 1997) , 并且在新建立的联盟中企业之间直接进入信任发展的第二或者第三阶段。当然伙伴企业之间没有以能够加强信任的方式运作, 即上述各阶段中能够加强伙伴企业之间信任的各因素缺失, 伙伴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或者原有的信任降低, 也会导致联盟的解散、衰退或者重构。即使联盟进入了稳定期, 但是随着资源基础的收缩或者适应环境能力的下降 (Das&Teng, 2002) , 也会发生联盟的衰退、解散、重组。

三、结论

本文研究的是联盟发展的一般模式下不同阶段信任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因为该一般模式具有普遍性, 对于希望建立联盟并且保持联盟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战略联盟企业间的信任是随着战略联盟的发展不断的动态演变, 在信任的动态演变过程中, 下一类信任是上一类信任的发展结果, 而在战略联盟发展的各不同阶段中, 可以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信任, 只是各阶段不同信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联盟的不同发展阶段信任的影响因素也存在着差异, 所以在联盟的不同阶段企业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来培育企业间的相互信任。

当然, 本文所分析的联盟不同发展阶段的信任影响因素可能有所疏漏,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更深入地探讨。本文仅考虑了联盟企业间的信任随着联盟的发展而不断地动态演变, 而没有分析信任的动态演变对于联盟的发展存在的影响, 在未来的研究中也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R.Scott Marshall, Thang V.Nguyen, Scott E.Bryant.A dynamic model of trust development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strategic all iances[J].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 2005.

[2]R.C.Mayer, J.H.Davis, F.D.Schoorman.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 Trus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3]P.S.Ring, Anderw H.Van de ven.Developmental processes of cooperative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Academy of Mana gement Review, 1994.

[4]Lewicki R J, Bunker B B.Trust in Relationship:A Model of Development and Decline[J].In:Bunker B B, Rubin J Z· (Eds·) Conflict, Cooperation, and Justice.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5:133-173.

[5]John B.Cullen, Jean L.Johnson, Tomoaki Sakano.Success Through Commitment and Trust:The Soft Side of Strategic Alliance Management[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00.

[6]T.K.Das, Bing-Sheng Teng.The dynamics of alliance conditions in the alliance development proces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2.

[7]张明, 江旭, 高山行.以发展阶段为主线的战略联盟研究评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6) .

[8]史青春, 王平心.基于组织认同的伙伴关系评估[J].现代管理科学, 2009, (2) .

上一篇:经济水平差异下一篇:年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