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选择

2024-10-02

联盟选择(精选10篇)

联盟选择 篇1

摘要:《东亚联盟画报》是为数不多的汪伪时期出版的画刊, 鲜为人知, 长期以来一直逸出人们的记忆, 乏人提及, 更缺少研究。通过对《东亚联盟画报》图像新闻题材选择的研究, 我们能更好地观察画报编辑的观点和态度、解构《东亚联盟画报》的立场和代表利益, 从而分析出汪伪政权的宣传策略。

关键词:《东亚联盟画报》,图像新闻,内容选取

1938年10月21日, 日军占领广州, 汪精卫在广州成立了汪伪国民政府, 对日妥协。汪伪政权成立后, 日本国内方兴未艾的东亚联盟论在侵华日军的推动下, 开始影响并左右汪伪的意识形态和宣传机器, 成为汪伪汉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汪精卫大力宣扬和推行“东亚联盟”四大纲领, 粉饰其卖国投敌行径, 妄图抵挡世人的唾骂。汪伪政府以《东亚联盟画报》为宣传阵地, 毒化沦陷区民众、瓦解抗日阵营。

一、时事新闻极力亲日

画报深谙报纸生存之道, 大部分篇幅登国内外新闻时事。因为它的受众多为官僚军阀, 所以该报以国内外新闻时事的报道居多, 及时传递国内外新闻时事 ;其次该报受众多为广州地区百姓, 所以该报向人民极力宣扬亲日和善说以及东亚共荣的思想方针。常常刊登“中日亲善”、“中日文化交流”、“广东省大东亚青年大会”等专题。

二卷九期的《东亚联盟画报》花了多块版面刊登了“中日条约及三国共同宣言两周年纪念” [2]的新闻图片。图片分别介绍了大会会场的热烈情形、庆祝中日缔约两周年纪念游艺会中女演员的舞姿、中日长官济济一堂的场景、东亚联盟广州分会青训班女学员在街头演讲和庆祝中日缔约两周年纪念游艺会之粤剧表演的场景。画报抓住本埠以及东亚联盟有关的大小会议、周年纪念庆典、游行、运动会等机会大做文章, 向读者展示出中日亲善、和平共处的假象。

二、战争新闻贬低英美

《东亚联盟画报》花了大量篇幅报道了战争信息, 一方面, 竭力美化日本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 另一方面, 意在树立日本不可战胜的狂妄神话。“欧洲动荡下英美的危机”、“英美的残酷暴露无遗”、“粉碎英美制海权”等专题图片常常出现于画报的重要版面上。

如1942年1月发行的《东亚联盟画报》中刊登了“日军占领香港”的专题摄影图片, 大肆贬低英美法等国家形势。此专题由“香港登陆战”、“日军香港入城典礼”、“香港陷落后本市举行庆祝大会”三个系列、18幅图片组成。组照配有如下文字 :“自日军攻陷香港的喜讯传来, 五羊人士, 莫不眉飞色舞, 特于十二月廿六日在本市举行空前热烈的庆祝。百年来为英帝国主义盘掳的老巢香港, 已经回复到东亚的怀抱了, 这是东亚历史上光荣的一页, 这是大东亚战争胜利的先声, 汪主席昭示我们‘如今国民政府对日本与英美开战是怎样呢?是决定与日本同甘共苦’我们既然知道了。那么, 值兹大东亚战争胜利之始, 更应本着过去的奋斗精神, 各致其最大之努力, 以完成东亚解放的时代使命!”[3]画报所选图片极力渲染日本军队的高大和英美军队的败落。说明文字中又宣言汪伪政府要与日本站在同一战线上, 一起向英美开战。

三、民生新闻美化生活

注重对“百姓社会生活”的报道是画报作为灌输东亚联盟方针的一种突出表现, 因为这些事件都发生在人们所熟识的市民生活场所。生活环境相似, 就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 让读者产生一种共鸣。如“生气蓬勃的健康美——省立女师运动”、“华南点描”、“新时代的女性”、“第二届华南美展巡礼”。正如画报取名为“东亚联盟”, 该画报不仅放眼国内百姓生活, 国外的百姓社会生活自然少不了。画报刊登了大量的东亚各国风光照片, 例如“罗马尼亚的印象”、“泰国点描”等。

为美化日伪统治下的社会生活, 《东亚联盟画报》也十分注重所谓的民生新闻, 以给沦陷区群众一种社会生活稳定繁荣的假象。如“朝气蓬勃的东亚新青年”用7幅照片记录了广东青年参加动员大会、协力垦荒等场景。图片下方配以如下文字解说 :“第一届大东亚青少年总奋起运动黎明动员大会于本月八日上午八时在中山纪念堂前广场举行, 到会长官有陈省长以下各厅处长及友邦高级长官, 各青少年团, 各校学生共数千人, 情绪至为热烈, 充分表现青少年实践决战体制之决议。”[4]画报描绘出广东青年朝气蓬勃的景象, 竭力向沦陷区青少年灌输“东亚联盟”、“亲日卖国”等思想, 以此作为其推行新国民运动的重点。

结语

汪伪政权出台的《战时文化宣传政策基本纲要》中提到宣传的基本方针 :“在动员文化宣传之总力, 担负大东亚战争中文化战思想战之任务, 与友邦日本及东亚各国尽其至善至大之协力, 期一面促进大东亚战争之完遂, 一面力谋中国文化之重建与发展, 及东亚文化之融合与创造, 进而贡献于新秩序之世界文化。”[5]汪伪政权以《东亚联盟画报》为宣传平台, 宣传“东亚联盟”的荒谬理论, 自欺欺人, 毒害沦陷区百姓, 在历史上留下了肮脏的一页。

参考文献

[1]王翔.汪伪政权之意识形态评析[J].理论界, 2008 (11) .

[2]东亚联盟画报[N], 1942 (09) .

[3]东亚联盟画报[N], 1942 (01) .

[4]东亚联盟画报[N], 1943 (11) .

[5]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Z].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 1981:941.

联盟选择 篇2

一、选择广告联盟的前提原则

首先要确定网站的主题:即网站的主题类型是什么,是图片类?小说类?影视类?资源下载类?行业类?或者是其它别的类型?只有确定网站的主题,才好选择相应的广告联盟

其次要确定网站的发展方向:即做网站是纯采集的拉流量为主?还是以原创,个性的内容为主?网站是功利跟风?还是准备长期运营?确定网站的发展方向也是选择广告联明盟必要的条件

最后要确定网站放置广告的位置:一般有网站大Banner广告,左右侧栏广告,内容页上下穿插广告,搜索广告,悬浮式广告,以及一些见缝插针式广告,确定广告位置也利于选择广告联盟

二、可选的广告联盟种类

广告联盟按付费方式可分为:CPA,CPS,CPM,CPC。CPA=按注册成功给付佣金,CPS=按销售成功给付佣金,CPM=按每千次展示付佣金,CPC =按点击付费,目前,中小网站主要做的还是CPC广告

广告联盟按广告内容表现形式可分为:图片广告,内容广告,弹窗广告,

图片广告是指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广告;内容广告是指可以根据网站中投放广告页面的内容来展示与该页相关性内容的广告;弹窗广告顾名思义,就是以另弹出一个页面来展示广告

三.选择广告联盟的一般原则

1、看联盟的广告单价以及广告资源是否丰富。通常注册联盟后都能看到广告单价与资源,如果广告单价低,且资源不多,正好也应证了该联盟的实力。

2、看联盟的起付金额与付款周期及付款方式。这个联盟都会有说明,站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范围,选择合适的条件。

3、看联盟的广告代码的投放后展示与响应速度。如果因为投放广告后影响网页的打开速度,有可能会得不偿失,还有网站投放广告后却长时间无广告展示,这将影响收益!

4、看联盟的信誉与实力及稳定性。这基本都靠口碑宣传或者站长自己亲自测试,所以在选择联盟之前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一下站长们对该联盟的评论便可大概了解情况。

四、正确选择广告联盟

联盟选择 篇3

高校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校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资源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合作竞争组织。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资源紧张、竞争加剧,高校战略联盟正在国内外高教界迅速发展起来。

与高等教育强省相比,河南和其他高等教育欠发达省份一样,存在着一流大学少,高水平师资缺乏,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少,博士学位授权点少,研究生教育不发达,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竞争优势不足等问题。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发展环境下,通过战略联盟来整合、塑造和重组河南的教育资源,可以成为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一、河南高校战略联盟的作用

1战略联盟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

目前,河南高校在发展中普遍遇到了资源紧张、经费短缺和办学效益不高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以及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的现象,导致办学成本提高,使得大量资源闲置或者利用率不高,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高校间、高校与其他社会组织间结成战略联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一个大学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具有竞争优势,这就需要各个大学在审视自己的基础上,实施目标集聚战略,将自己的优势集中在自己最具有竞争力的领域,而劣势领域则利用联盟高校来补充,从而降低办学成本。比如,工科大学弱势的文理学科不一定要由自己来发展,可以通过战略联盟的形式,利用联盟中综合大学的优势,而综合大学则可以在与专业性大学的联盟中提高应用性、实践性,这样就形成了互动的“增值伙伴关系”。

2战略联盟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正在从以政府配置为主逐步转向以市场配置为主,高校必须提高竞争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才能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获得更多的办学经费与教育资源,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高校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高校这种组织核心能力的竞争,而高校战略联盟为高校提供了有利于核心能力培育与提升的环境和条件。拥有不同核心能力的高校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而结盟。贡献各自的核心能力,并通过战略联盟这个平台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同时,在联盟过程中,双方提高了为实现战略目标而整合知识与资源的能力和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能力具有异质性和不能仿制性,通过战略联盟可以使大学组织持续培育、改进和重构异质性能力的知识基础,整合异质性能力。高校可以通过互补和融合形成有别于自己原有能力的新能力,从而提升竞争优势;而整个河南省内高校的联盟网络将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可在激烈的教育市场争夺中占据优势地位。

3,战略联盟有利于高校找准定位,实施特色战略

建立战略联盟并非要重归千校一面的传统模式,而是通过合作使学校资源得以优化和重组,强势得以保持和壮大,弱势得到扶助和加强。高校战略联盟形成的前提就在于资源和能力的差异与互补,战略联盟中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特质、优势,正是各自有价值的战略资源互相吸引了对方,使得战略联盟成为可能。联盟成员都必须对联盟有“贡献”,“贡献”意味着联盟成员应具有核心能力、异质性资源或异质性知识。战略联盟支持大学实施差异化战略,减少同质化竞争,规避在不具优势的领域与其他学校较量的风险,强化自身的稀有性,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与市场。大学通过建设难以模仿的差异化基础,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对河南省来说,实施战略联盟策略,也许可以避免目前高校存在的升格热和趋同化现象。

二、河南高校战略联盟的模式选择

1,相同实力、相同类型的高校结成合作伙伴

同水平、同类型高校有更多的相似之处,组织文化相容,平时交流也较多,容易结成战略联盟。同实力的高校联盟有强强联盟、弱弱联盟。强强联盟是为了以高水平大学的联盟带动省内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河南目前来看主要是指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的联盟。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的竞争促进了两校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互挖墙脚”也在一些方面阻碍了两校的发展。如果两校能够建立更紧密的联盟关系,协调发展,将会成为一个高水平大学的联合体。如郑州大学的凝聚态物理、材料加工工程、有机化学、化学工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学科可以带动河南大学相关学科的发展,而河南大学也可以在优势文科方面补足郑州大学的办学资源,最终使二者实现共赢发展。弱弱联盟是指在当前资源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一些弱势高校面临生存发展的困境,这些大学可以通过联盟与合作交流信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规避因规模小而被强势大学兼并的危险,维持它们在学术领域的地位。另外,学校性质相似的“同类联盟”在办学目标、发展思路方面有许多相一致的地方,它们既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又是紧密的合作伙伴。如武汉城市圈域内45所高职院校、100多个企业以及行业加入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联盟,以体制、机制、资源、信息等形式,推进了圈域内职业教育的合作与共赢,而河南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全国也有很大的影响。

2不同实力、不同类型的高校结成互补联盟

不同实力高校之间的联盟构成强弱联盟,或称星型模式,由一所或者几所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组成核心层,根据教学科研创新的需求选择合作成员组建战略联盟。核心高校往往在星型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起到了带动示范作用。而一般高校则依托名校获得了更多发展机遇。不可忽略的是,水平一般的高校甚至而职院校也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也能够给组织学习带来贡献。另外,不同性质高校的联盟构成了互补性非常强的“异类联盟”,如国外的技术学院与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大学之间合作,甚至将承担不同任务的教育机构合二为一,提供从最初的课程证书到研究生学位的各个层次的课程。这种模式虽然存在着机构间不同文化、教育使命、师资标准、教学侧重点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但可以克服部门分割造成的矛盾,通过共有资源和服务领域使运作更有效。

3,突破空间区域限制,构建多种联盟

从空间区域看,高校战略联盟可能有大学城联盟、市内联盟、省内联盟、国内联盟、国际联盟。空间距离比较近的大学城联盟本来可以发展得更好,但目前来看,大学之间的紧密合作很少,双方管理松散、组织协调工作做得不够,合作的效益不明显,合作优势不突出。市内联盟主要指郑州市内各大学之间的联盟,在郑州的各高校可以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学习上海、武汉等城市的经验。并要有所发展。省域内的高校之间由于发展的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相似,加上有长期交流与往来的合作基础,为他们之间构建战略联盟创造了

良好的条件,可以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打造河南高等教育联盟。国内联盟目前对河南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我们要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和国内一流高校的联合办学,鼓励、吸引名牌大学在我省设立分校。当然,与国内其他大学战略联盟的内容与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国际联盟是一个亟须发展的领域,河南的一般高校由于综合实力较弱,学术水平不高,再加上地理位置的原因。学术交流的国际化机会很少且难以产生重大影响,缺乏实质性的国际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一般地方高校要提升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不断拓展办学空间,就必须构建国际化的战略联盟,通过战略联盟建立广泛的、实质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合作

从合作内容来看,高校战略联盟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教育资源共享,如学分互认、合作课程建设,人力资源共享。共建科研基地、联合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互相开放实验室,图书情报资源共享等;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院校共同办专业、培养研究生,进行科研攻关,共同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三是高校联合成立科技开发集团,如天津成立的高校科技开发集团、西安成立的陕西科技开发集团;四是不同学科、专业及工作同行之间的协作、交流,如通过各种学会、研究会、协作组、联席会等进行松散合作。

5,超越高校边界,建立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

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是指围绕特定的领域,以战略联盟的形式将企业、科研单位和高校连成一体来进行研究开发与人才培养的创新组织形式。在这方面,河南省高校有许多探索,为河南的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另外,河南高校还要发挥河南科研单位多的特点,与其结成产学研战略联盟。据统计,中央部门所属科研单位共有376家,其中驻豫科研单位达38家,它们大多数是我国相关行业的重要技术创新基地,具有很强的科研开发实力。河南高校要整合相关的中央驻豫科研单位的科技资源,共同进入省内经济建设主战场;也可以与这些科研单位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或者与高校现有的工科院系结合、重组,增强高校的科研实力。

三、河南高校战略联盟的构建原则

1,理念先行。充分认识高校战略联盟的意义

高校战略联盟要求高校有战略眼光、协作意识,在竞争加剧、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大学管理者要切实转变观念;在办学过程中,要放弃本位主义思想,调整以往的竞争思路,深刻认识到竞争并不排斥合作,有时合作更有利于提高效率,树立竞合思想、建立战略联盟、整合各大学的优势资源,可实现合作制胜、联盟双赢的目标。同时,学校决策者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时,战略目标要体现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学会放弃,学会把资源用于最有潜力的方面,而其他所需的教育资源则通过战略联盟获得。

2自愿互利,灵活独立

高校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在相对独立的前提下的合作,参与联盟的高校之间一般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虽然受到契约或者协议的约束,在一定时间内联盟关系相对稳定,但并不意味着联盟关系是永久不变的,当外部环境改变时,可以通过解除契约或协议退出来解散联盟,各高校可以再寻找新的联盟伙伴,形成新的联盟。高校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有权选择是否参加联盟、与谁联盟,一个高校也可以加入多个联盟。同时,参与战略联盟的高校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每个高校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这种平等关系不受层次、类型、水平和实力的影响。

3,典型带动。全面推进

河南省高校的战略联盟需要一个典型带动,比较好的是知名大学的强强联合。这将为各类联盟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不能盲目冒进,可从松散的联盟开始,再到围绕特定的学科、科研或管理领域等项目而展开的合作,若有可能,再过渡到全方位的紧密合作,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大学所有的职能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4加强组织制度与信息系统建设

战略联盟各方从根本上说是竞争关系,必然存在着利益纷争,同时由于组织制度、行为方式、观念、能力范围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要使战略联盟稳定地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建立战略联盟组织机构、协调机制和一系列规章制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促进信息沟通,推动大学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增值和共享。联盟的高校可以在共同信息系统中实现跨校选课、教师互聘、网络实时互动授课、图书信息资源共享等。

5合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引导高校战略联盟发展

首先,政府对高校战略联盟的调控方式主要是间接调控,调控手段主要有政策、法规、经济、计划、协调、服务和监督等。政府可以制定有关高校联盟的长远规划和短期规划,统筹决策,指导和安排高校战略联盟。其次,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创造有利于高校战略联盟发展的制度环境,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河南省及各地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高校战略联盟政策,使不同类型和形式的高校战略联盟享有不同的各种优惠政策。分别给予不同的财政支持。

联盟选择 篇4

一、绿色制造的涵义及特点

绿色制造是在满足产品功能、质量等要求的前提下, 系统地考虑产品的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直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做到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对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并尽可能地使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 从而使系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优。绿色制造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产方式, 其内涵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均具有绿色性。绿色制造代表了现代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传统的制造模式在使用寿命结束后, 回收利用率低, 资源浪费严重, 毒性物质严重污染生态环境。而绿色制造将减量化原则应用于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中, 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同时将资源的利用率提到最高, 也就是说要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 在保证产品基本属性的基础上, 以系统集成的观点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生产过程的节能措施以及产品的回收再利用。

二、动态联盟发展概况及其绿色化

1. 动态联盟发展概况

动态联盟是企业为了快速响应某一市场机遇, 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将产品涉及到的不同企业临时组成一个超越空间约束、靠计算机网络联系和统一指挥的合作经济实体。动态联盟作为一种全新组织与管理模式, 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从目前的资料看, 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虚拟企业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建模方法、创建的决策方法、系统的运作和管理方法等。目前国内文献中关于动态联盟与环境保护关系方面的文献极少。目前动态联盟模式已经在制造业中推广, 但在今天, 制造业一方面是创造财富的支柱产业, 但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鉴于此, 应把环境问题研究作为动态联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动态联盟绿色化的意义

(1) 打破绿色贸易壁垒。随着WTO的建立, 对外贸易中的关税贸易壁垒正在取消或转型, 逐步以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出现。许多国家纷纷把环境标准准入条件作为贸易谈判的焦点, 贸易保护将演变成非关税壁垒, 即绿色壁垒。我国企业若不能越过绿色贸易壁垒, 产品将无人问津, 必将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迫使人们愈来愈重视对环境问题的研究。该把一个怎么样的地球留给子孙后代已经成为现在必须回答的问题。人们认识到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综合性问题, 为了使制造业不再对环境造成损害, 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发展策略, 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制造下伙伴选择的几个关键问题

1. 挑选合作伙伴的主要原则

选择合作伙伴不仅要看个体企业的实力、能力, 更应着眼于成立虚拟企业后如何与环境保护结合, 实现经济效益最佳化。在选择伙伴企业时应注意如下原则:

(1) 迅速反应原则。组建虚拟企业的主要目标是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及时把握时机, 对合作伙伴的反应速度要求较高。合作伙伴应当具备一定的快速反应能力。

(2) 总成本核算原则。虚拟企业总的实际运作成本应小于成员企业单独完成的所有内部成本之和。总成本核算原则要求合作伙伴间良好的信任关系、低廉的沟通费用、相近的地理位置等。

(3) 绿色程度最高原则。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的重视, 有关绿色化的法律法规也将陆续出台, 动态联盟想要在竞争中获胜, 必须在组建之初考虑所有合作伙伴企业的绿色化程度。

(4) 风险最小化原则。虚拟企业的组建面临着许多风险, 市场总风险并没有减少, 只是在成员企业中重新分配, 由于合作伙伴间的关联性, 从某种意义上将, 单个成员企业要面对比加入虚拟企业前更大的市场风险;不同成员企业间的管理制度、文化、人员等差异将加大虚拟企业管理成本和风险。另外, 虚拟企业中存在的投资不可逆转性、技术的外泄导致核心竞争能力的下降甚至丧失等等, 都是需要认真考虑和对待的。减少虚拟企业成立后运行的风险, 应当按风险最小化原则进行合作伙伴的筛选。

2. 伙伴选择的指标评价体系

为了实现伙伴企业间的核心优势组合, 保证虚拟企业的敏捷性, 必须评价伙伴企业间在设计能力、生产能力及销售能力等方面的互补性。同时伙伴企业间应在先进技术的应用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如果参与联盟的伙伴企业之间在信息化程度、标准化程度与制造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将会成为联盟成功的巨大障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联盟之间已不再是一种较好的协作关系, 而成了信息化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去帮助较低的企业的一种局面。此外, 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环境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 绿色制造也应作为评价因素之一。

基于以上的考虑, 在进行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时, 应把时间 (T) 、质量 (Q) 、成本 (C) 、机遇实现能力 (AC) 、先进性 (AD) 、环境 (E) 、后勤 (AL) 和信誉 (CA) 等八个因素作为合作伙伴评价的关键决策因素。在实际操作中, 可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整。

3. 伙伴选择的评价方法选取

目前在评价领域内出现了一些新的评价方法及其模型, 但是这些新的评价方法在理论上未有重大突破, 没有完全克服经典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性。而且评价者 (特别是委托评价者) 要求所选用的评价方法必须是经过实践考验的, 其作用及局限性比较清楚, 评价的可信度较高。所以从应用情况来看, 这些新方法还未达到原来评价方法所发挥的作用。在伙伴评价实践中, 仍然是一些较为经典的评价方法 (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起主导作用。为此, 对以下几种常见的合作伙伴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遗传算法等。对于当前的伙伴评价工作来说, 需要的往往不是去建立一个全新的评价方法, 而是从众多的评价方法中选择出最适合评价对象的方法, 这是做好评价工作的关键。

在影响虚拟企业伙伴选择的八个关键因素中, T和C可以根据合作伙伴提供的反馈信息直接获得, 属于定量指标, 需要采用定量的评价方法进行评定。而Q、AC、AD、AL、CA和E等因素是一些较抽象、模糊的概念, 且每一因素自身包含的评价项目又较为复杂, 故其评价决策值难以进行定量的计算处理, 属于定性的指标。在此, 可选择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把这类伙伴选择定性因素进行一种相对量化的处理。也可视具体情况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相结合的形式。

四、结束语

联盟选择 篇5

一,信誉好

作为广告主,寻找广告联盟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就的是信誉, 这就像是托人办事,反钱交给人家,接着就是要看人家给不给你办事,而办不办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人家给你办得怎么样,是不是能用心.所以,在选择一家广 告联盟的时候,可以先在业界内咨询一下,在网上搜索一下大家是怎么看待这家广告联盟的,特别是投放这家广告联盟的网站主是怎么样真实评价的.而对于老牌的 广告联盟,往往信誉都没有什么问题,只要看他们的广告投放范围是不是能够符合自己的需求,而对于中小广告联盟,就一定要多加选择,那么对于现在雨后春笋一 样出现的新兴Web2.0风格的广告联盟呢,这就需要去观察他们的运作模式,团队发展,推广风格等等方面是不是专业,因为一家连自己的风格都不太乎的广告 联盟,又怎么会在乎你的广告是不是能够真实体现企业的优秀形像呢.

二,产品质量可靠

有句话叫花钱买放心,花钱买的放心就要看产品质量.广告联盟有各种技术来维护广告主与网站主的利益,但是正因为很多内容都体现在技术上,所以广告联盟的产品质量就更加重要,比如在海量广告投放的情况下,广告联盟能否通过技术手段正常处理网页内容与广告内容的匹配度等等,如果是能够轻度分析用户行为的广告联盟,在这种情况下的产品质量更值得关注,因为这些细节上的方方面面都会影响着广告主广告投放的投放产出比.

三,转化率高

大多数情况下,广告主进行广告投放都有两个目的,一是能够促进产品销售或者活动推广,二是能够体现企业形象,扩充品牌曝光率.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而投放广告,达到目标的数量与广告投放的范围的比率就是转化率.转化率才是衡量广告主投资进行广告投放的标杆.很多广告联盟都在追求投放率,以投放范围为中心误导广告主,让广告主以为自己的广告显示的次数越多就越能够达到相应的效果.其实不难理解:如果我在网络上搜索IPhone的一个使用技巧,我会去在意右下角弹窗弹出的标准件销售的广告吗?即使个别的时候我能,但这种转化率又能给广告主带来多少投入产出比呢?所以赚钱的只是广告联盟,不关心广告主投放广告的转化率的广告联盟,就不是真心维护广告主利益的广告联盟.

四,统计详细,准确

对于广告联盟的广告投放策略,作为广告主我们只能根据宣传,但对于广告投放的效果评估,我们是可以通过数字来进行比对的,所以一个优秀的,值得信赖的广告联盟所要做的,不仅仅是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让广告主花钱花得明白,更要提供更为详细的广告投放统计数据以便于广告主分析广告投放效果.

对于在广告投放统计上作假的广告联盟,我们不必多谈,这种广告联盟在任何时候都不值得合作,那么仅仅提供准确的点击率统计就可以了?当然不是.如果作为广告主,我们投放的是Android收费软件推广的广告,我们自然也想知道自己投放的广告的受众人群与操作系统信息;再比如我们想在广告联盟上推广雪地靴的零售,我们自然也希望通过对点击了广告的目标人群的地区,年龄,网页入口,网页内容有所了解,配合相应的下单率来调整广告投放的图片,宣传语等等.因此,不能提供详细并准确的统计的广告联盟,是不能够给广告主带来全方位收益的.

五,排他性条款

如果作为广告主,辛辛苦苦想出了一句广告词,然后投放给一个广告联盟,那么你有没有注意过这个广告联盟是不是有相应的排他性条款?比如:”在联盟投放的广告内容及宣传图片的形式禁止在其他广告联盟进行投放”或者”在联盟投放过的广告内容在三个月内禁止在其他广告位或广告联盟使用”?作为广告主,广告本身也是你自己的财产,为你服务的广告联盟是没有资格对你的广告所有权说三道四的,他们所有义务是更好地保护你的广告财富.如果是我, 我一定会选择一家标榜自己”不会再次投放 已投放的广告内容及创意”的广告联盟,因为排他性条款往往是作为广告主最容易忽视却铁定非常重要的内容.

五条半,道德

最后,只能说这是半条准则,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衡量别人做事的对与错,就像我们不能强迫任何人都拥有普世价值观一样,只不过,在选择广告联盟的时候,想像一下,你希望别人看到你的广告时说:哇,帮你投放广告的这家联盟,他们最经常投放的是流产,堕胎与割皮包的广告啊!

联盟选择 篇6

钢铁产品属于基础原材料,专用性低,作为卖方的钢铁企业对交易的依赖度较高,这也是国际上许多钢铁企业存在纵向一体化成长模式及战略联盟供应链模式的根本原因。目前,一是国内大型钢企被迫选择扩大产能、挤垮中小钢企的发展战略,造成目前钢铁业产能分散和非理性扩张的局面,同时大大降低了钢铁业利润率。二是存在大量不符合环保和技术要求的小钢厂,给环境造成巨大威胁。三是大小钢企在进行铁矿石谈判时不能团结一致[1]。由此看到,钢铁产业在经历了长期粗放型扩张后,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面对中国钢铁业的现实、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行业存在的区位优势,急需跨越企业、行业、地域界限有效整合外部资源,加速实施纵向合作,钢铁企业构造虚拟企业的形式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组建虚拟企业形式可以分担风险、分摊高昂的研究开发费用、资源互补与共享、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速度经济效应、协同效应、学习和创新效应。

2 战略联盟合作伙伴精选的指标体系

影响伙伴选择的因素很多,根据机遇的不同,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根据虚拟企业的特点,综合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认为评价虚拟合作伙伴的关键指标可分为以下六个范畴[3]:

2.1 质量。

属于实效型指标,指实现市场机遇所需满足所提供的质量。质量管理主要从设计质量,制造质量,材料质量三个方面衡量。其中设计质量可以从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为制造的适用程度、为配置的适用程度、并行设计的程度方面考虑。材料质量可以从原材料特性、物料存储质量、物料搬运质量方面考虑。

对于钢铁企业的质量管理而言,其过程集成性的要求比一般行业的企业更高。钢铁企业属于资金密集性企业,具有明显的流程性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流程复杂多变、质量特性参数繁杂,既有化学成分和气体含量等流程生产质量指标,也有延伸率和屈服强度等机械指标。钢铁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物流分流、汇合或倒流等现象,使得物料质量的标识和可追溯性比较困难,实现过程集成的质量管理对钢铁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2.2 机遇实现能力。

属于能力型指标,机遇实现能力则视不同业务环节的合作伙伴而定,一般指设计能力、生产能力、销售能力等团素。

钢铁生产短流程工艺,是伴随着电炉炼钢、炉外精炼、连续铸钢、连续轧钢等一系列技术发展和社会废钢资源的足量积累、直接还原炼铁技术的成熟、电力资源的充裕、工程经济比较等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4]。自20世纪初,开始发展电弧炉炼钢以来,它长期作为熔铁特殊钢和高合金钢的方法。我国电炉钢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在现代电炉流程与电炉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主要体现在实现炉容大型化和消化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有所创新上。

2.3 先进性。

属于关系型指标,指的是设备先进性,信息化程度,标准化程度,工艺先进性等因素。

钢铁工业的生产工艺装备技术已经相当完善和成熟,但人们仍然在不断地追求其进步和发展,并进一步探寻重大的工艺技术改革。(1)无焦钢铁生产技术;(2)高炉炼铁新技术;(3)炼钢先进技术;(4)轧钢先进技术。

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在钢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创新构思、R&D、设计、制造和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会涉及到大量的信息,因此,钢铁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有赖于信息的应用而达到优化。信息在实施创新过程中有“加速器”的功能。信息的快速和准确的应用,可使企业整个工作程序得到重新审视和设计,从而大大提高创新效率和效益。

2.4 环保性。

属于约束型指标,钢铁行业对矿物资源、能源的依赖性较强。钢铁生产过程产生的各类排放物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是多层次的。一般而言,冶金过程气体排放的影响而涉及全球范围,诸如CO,SO2,NO等,这些物质在大气层内相当大程度上呈积累性,对温室效应、酸雨等影响巨大。生产过程中各工序发生的液体排放将对水系流域、海洋或是地下水产生影响。而各类炉渣、粉尘、噪声和振动等因素,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操作人员以及相关社区居民的生活或健康,甚至影响局部的生态状况。因此,在选择虚拟合作伙伴时应考虑到环境的因素,环境主要从制造过程绿色度,回收处理的绿色度,产品使用的绿色度。

2.5 后勤。

属于能力型指标,主要从交货的及时性,运输方便程度,地理位置的便利程度三个因素考虑。

钢铁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转换和物流运输是既影响钢铁企业结构,又影响投资、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大问题。同时,厂外运输条件甚至与钢铁企业的厂址选择、钢铁厂的地理布局等重大宏观决策直接相关[5]。(1)深港、大船、不倒运的原则。(2)车间之间、工序之间的物流运输方式基本上是不落地,不曲线倒运,不依靠铁路运输,尽量取消中间库或压缩其容量,以尽可能追求“最小运输功”和缩短物流时间周期为主要方向。(3)某些辅助材料的运送则是以大型运输汽车和带式输送为主,尽可能地不采用铁路运输,以避免工厂土地面积因铁路曲率半径、道岔等技术因素而被占用。

2.6 信誉。

信誉由社会公众所形成和持有,行为者因为诚实交易,信守合约,真诚合作而赢得声誉,是关于主体可信任度的信息[6]。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如传统社会的口口相传,现代社会的信用评级公告等,使受众广为知晓,既节约了信誉主体的“进入”成本,又节约了有交易与合作意愿者的信任搜寻与甄别成本,如果双方均有信誉,那么后续的谈判签约、合同履行、违约处理等一系列交易成本都将大大降低,良好的信誉不仅能够节约各种交易成本,而且还能够给信誉主体带来商机。

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3.1 因素分类。

3.1.1 建立因素类集。

根据前面所提出的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结合自身的一些特点选取了指标体系。由于时间与成本是定量指标,可直接由伙伴提供的信息获得,故在这一阶段的综合评价中不再考虑。由评价指标体系可建立因素类集[7]。

一级评价指标所组合成的因素类集为:

Ui(i=1,2,.…,6)分别表示第一层次中第i个因素。它由第二层次中n个因素决定。

3.1.2 建立因素集。

设各因素集为:U1={U11,U12,U13},U2={U21,U22,U23},U3={U31,U32,U33,U34},U4={U41,U42,U43},U5={U51,U52,U53}。

3.2 权重集的建立。

建立因素类权重集,可根据各类因索的重要程度,赋予每个因素类相应的权数。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专家评估法、层次分析法、神经网络法等。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伙伴选择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对每个因素进行打分,进行各因素间的总分比较,建立层次结构分析并进行归一化处理,由此计算得出各个不同因素最终的权值大小。

4 结论

钢铁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是个巨大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大量随机、不确定因素,而且还有许多难以量化的模糊因素。本文建立了合理的钢铁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钢铁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进行了有效的诠释。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强,结论准确,对钢铁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

[2]刘宝剑.基于蚁群算法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

[3]钱碧波.敏捷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1999.

[4]周建男.钢铁生产工艺装备新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5]殷瑞钰.冶金流程工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6]程民选.信誉与产权制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联盟选择 篇7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组织变革,技术联盟是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成长并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它使企业竞争的国际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给企业带来了高增长、高收益率和高市场价值,已经成为许多成功企业的基本战略。因此,在现今经济全球化、技术日新月异以及对知识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环境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这一“法宝”帮助自身提高市场竞争力。但居高不下的技术联盟失败率也让企业高管们着实头疼。据相关调查表明,技术联盟的失败率达到了50%~60%[1]。虽然引起联盟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目标和战略不一致、合作伙伴与合作关系不融洽、缺乏信任和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等,但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错误的伙伴选择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大量联盟的失败都可以解释为在这一关键领域缺乏专业能力[2]。权威专家Kathryn Rudie Harrigan说过,“战略联盟要想成功,首要法则就是要像跳华尔兹舞一样,跟着音乐旋律并且迈对步伐”。因此,如果联盟伙伴选择这一关键步骤选择错误,也就等于跟错了旋律、迈错了舞步,技术联盟这场盛大的舞会,还有谁会与你“共舞”?

和谐,是跳好一曲华尔兹的基础;同样,企业恰当选择联盟伙伴是发挥技术联盟优势的基石。文章将从共生视角分析技术联盟伙伴选择存在的误区,然后给出科学选择技术联盟伙伴的对策建议,以提升企业在这一关键领域的专业能力。

1 共生理论简介

“共生”一词最早出现于生物学领域,1879年德国真茵生物学家德贝里指出共生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体生活在一起。随着“共生”在生物领域研究的不断完善,它也逐步被生态、经济和社会学领域里的专家学者所借鉴而广泛移植于这些学科当中。其中以袁纯清的研究最为典型,他对生物界共生理论进行抽象辩证思考,创新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科学角度的共生理论。以下将对共生理论主要思想进行简要介绍[3]。

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其中包含了共生三要素,即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具体而言,共生单元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交换单位, 而共生环境是指除共生单元之外的一切影响因素的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方式来实现。而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结合的形式, 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强度, 也反映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互关系[4]。以上共生三要素构成共生系统,而共生系统的状态是由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的组合决定的(见图1)。因此,四种共生组织模式(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与四种共生行为模式(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相互组合可以形成16种共生系统状态,其中包含了共生系统努力的方向,即向一体化共生进化和向对称互惠共生进化(见图2)。

注:为简化图示,图2仅给出了4种共生系统状态示例,如箭头所示,其中标☆的箭头代表的就是共生系统所追求的最优状态——即向一体化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进化。

共生理论包含的几个重要原理:首先是质参量相容原理,它用来判定共生单元之间是否存在共生关系。这个原理给下文技术联盟伙伴选择时评价对方是否具有合作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参考。原理表述为:确定内在联系为共生单元的质参量(Z),表现为AB两个共生单元的质参量(Zi,Zj)可以相互表达, 并把相互表达的特性称为质参量兼容。

其次是共生能量生成原理,它用于衡量共生系统相互作用的水平和效果。为了更直观解释此原理,学者卜华白、高阳引入了共生能量函数:在一个n维共生系统内, 若把第i(i=1,2,3,…,n)个共生单元在非共生环境下的能量记为Ei,在共生环境下新增的能量记为ΔE,则共生体的总能量E满足: E=∑Ei+ΔE,其中∑Ei、由质参量Zi、共生模式Mi、共生系数θij、共生密度(同类共生单元数与共生空间数比例)ρj、界面特征值λ、共生维度(异类共生单元与共生空间数比例)ηj(j=1,2,3,…,m)共同决定。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表达为:θij=|δij|/(|δij|+|δji|),其中δij为共生度,且δij=(dZi/Zi)/(dZj/Zj),其中dZi/ZidZj/Zj分别为第i个和第j个共生单元的主质参量变化率[5]。

共生能量E的大小是共生系统生存和增殖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共生系统质量提高和数量扩张的前提。共生界面特征值λ和共生度δij都影响着共生能量E的大小。λ(0<λ<+∞)是衡量共生界面上交流阻力的重要参量,共生界面越多,即市场体系、政府支持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越完善,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就越多,则它们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就愈频繁;再者,接触介质越好,交流的阻力就越小,对应的特征值也就越接近于零。δij的大小与共生单元中的主质参量的个数及关联程度密切相关,是共生系统是否产生新增能量ΔE的直接判定依据,只有δij>0,才有ΔE>0。

目前,共生理论已经被学者广泛应用于技术联盟各方面研究,从联盟的运作模式、利益分配到联盟的稳定性。同样,在我国企业当前普遍缺乏研发资金和技术能力的大背景下,技术联盟已被高度提上日程,为了降低联盟失败率,首先要挑选好合适的联盟伙伴,而共生理论可以为这一关键步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可以根据质参量和共生能量的大小最终确定技术联盟伙伴。

2 共生视角下的企业技术联盟伙伴选择误区及对策

2.1 技术联盟伙伴选择存在的误区

由于技术联盟在本质上是两个不同企业为了维持市场竞争优势,进行技术合作研发去创造新价值的一个合约,因此技术联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微观的经济共生态,而参与联盟的企业则看作两类基本经济共生单元[6]。技术联盟的高失败率,伙伴选择的失误已经被学者公认为最主要原因。那么,企业在伙伴选择时存在误区,从共生视角分析,主要是在质参量和共生能量的衡量方面有误。如果潜在联盟伙伴与自身企业质参量(Zi,Zj)不相容,即企业双方外部条件不相称,则共生界面减小,阻力将增大,在联盟缔结后不能产生应有的共生能量E,那么联盟注定会以失败告终。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潜在联盟伙伴企业技术能力互补性考虑不充分。技术联盟伙伴选择时要将对方是否拥有与本企业能力互补的创新技术置于首位,这一点却往往被企业忽略[7]。仅仅关注如何获得外部援助以补充自身资金和能力的不足,或者如何获得技术使用权,而忘记了借助技术联盟实现技术创新这个首要目标。如果双方在技术互补性方面比较弱的话,衡量共生界面上交流阻力的重要参量λ则较大,则共生界面阻力将增大,最终减小共生能量E的生成。

2)一味追求实力雄厚企业,不与自身企业水平相比较。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如果双方力量相差悬殊,贡献就会不相等,作为理性人的企业,就会对联盟持怀疑态度最终放弃联盟。所以一味追求实力雄厚企业未必能生成足够大的E。如果我们按实力强度的不同将技术联盟分为三类:强强联盟、强弱联盟和弱弱联盟。则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表明,强弱联盟的成功率一般只有30%,而弱弱联盟的成功率却在40%,强强联盟的成功率达到67%,可见,实力相当,业务互补,才是技术联盟成功的必要保障[8]。

3)放大竞争小视合作,对潜在伙伴缺乏信任。信任度减弱,就不要期望新增共生能量ΔE达到预计水平。技术联盟实际上就是一种合作竞争模式[9],但企业似乎没认识到这一点。由于担心联盟伙伴成为潜在的竞争对手,于是在它们的战略目标及核心能力方面持保留态度,但这只会破坏联盟关系中的承诺。我们也不得不考虑时间-信任两难问题,一方面市场的变化需要快速的反应,另一方面建立信任却需要花费时间[10],但是技术联盟伙伴选择本来就是一个需要企业花足够时间谨慎对待的战略问题,那么对潜在联盟伙伴的信任问题,企业可以从多个途径加以判定,比如候选者的合作经验、曾表现出来的诚信及声誉,能可靠预测其在未来的合作行为[11]。

4)对潜在联盟伙伴的企业文化和国家文化的兼容性考虑不充分。现今企业面临的竞争是全球性的,为了获得先进技术,扩大市场影响力,企业往往选择的伙伴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这必然牵涉到国家文化和企业本身的文化差异性。研究表明文化的差异对于联盟伙伴的合作和有效交流至关重要, 文化差异越大, 联盟伙伴间进行合作的程度将越低[12]。两个文化差异较大又未能妥善应对冲突的企业联盟,会影响到联盟的绩效(如表1)。这是由于差异带来了阻力,共生环境会相互反抗,双方的质参量(Zi,Zj)将不能顺利表达,兼容性降低,同时共生界面存在的阻力将随λ的增大而增加,以致技术联盟成功度降低,最终使联盟绩效受到影响。

2.2 共生视角企业技术联盟伙伴选择的对策

前文从共生视角分析了企业在选择技术联盟伙伴时存在的误区,主要是在技术互补性、企业规模能力、竞争带来的信任问题和文化相融性四方面认识不到位。为了使企业避免“故地重游”,科学地选择技术联盟伙伴,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使企业挑选到在质参量相容并且能创造更大共生能量的技术联盟伙伴,那么就要针对性地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综合考评技术能力互补性。企业组建技术联盟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双方的努力合作获得技术创新,那么对方的技术与自身企业的互补性有多大,在挑选联盟伙伴就要花时间去详细考评,以达到取长补短,利用对方的技术能力特长弥补自身企业的缺憾,当然企业也会帮助联盟伙伴减少某方面的弱势,这样技术联盟将会带来更大的共生能量。具体而言,可以从对方是否拥有独创的技术能力、研发投入大小、技术在市场的渗透能力和对方在联盟后能提供的技术贡献的潜力以及对方曾经在技术联盟方面的经历等方面去综合考查。

2)客观选择联盟伙伴的强弱。在选择技术联盟伙伴时,首先要考虑双方实力是否处在大致相同水平,这牵涉到资源相容性和企业的学习能力。首先,资源相容性指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存量情况,既有有形资源,如企业规模、财务资源等;又有无形资源,如专利技术、品牌和文化等,还包括分配给合作伙伴或准备分配给技术联盟的能力[11]。如果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强型企业可能会保留性分配资源,使原本该有的联盟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其次是企业拥有的学习能力,很明显强型企业学习能力优于弱型企业,此时强型企业能最大程度地学习、分享、吸收知识和技能。如果强弱进行联盟,可能会出现今后受益的不均衡情况,弱型企业会处于不公平地位,最终会导致联盟失败。研究表明,实力相匹配的企业联盟成功率往往高于不公正的联盟[7]。

3)正视竞合关系,以增加对潜在联盟伙伴的信任。某种程度上看,企业组建技术联盟,正是由于外部环境存在的激烈竞争所驱动的。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力而做出了这个战略决策。既然这样,企业就要放下对潜在联盟伙伴的戒备心,要有适度的奉献精神,不能完全封锁企业的核心技术,这样通过双方的共同技术交流与技术攻关,可以为技术联盟创造更大的新增能量。同时,为缩短对联盟伙伴达到信任状态所需花费的时间,以增加联盟成功率,企业可以从已有的合作关系中寻找联盟伙伴[14]。这是因为企业对已有的合作伙伴实力、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等了解都比较详细,因此可以更加放心与之结盟,同时也降低了交易费用。

4)注重文化匹配性,以避免文化不相容给联盟稳定造成的危害。文化匹配就是要看双方组织文化间的紧密程度或同步性。匹配性文化也就带来了合作性文化倾向,有助于联盟双方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技术创新。具体来说,在选择技术联盟伙伴时必须通过观察潜在伙伴的决策层行为、企业战略的潜在价值(如积极性、机会主义、顾客导向)、组织结构特点(如团队应用、雇员授权、对分散化的态度)和组织文化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双方的文化是否匹配[11]。有条件的话建议亲自去对方企业实地考察,这有助于企业管理者直观感受对方企业的文化,以便顺利确定联盟对象。

3 结语

共生是时代的产物,技术联盟是一个利益共生体。企业组建技术联盟,恰当选择联盟伙伴,是获得更强竞争力、享有更多市场利益的前提。共生理论包含了竞争合作思想,显然可以为企业选择联盟伙伴进行科学指导。目前有很多学者已经运用共生理论对技术联盟模式选择、稳定性、利益分配进行研究分析,但是本文针对的是技术联盟关键环节——联盟伙伴选择,所以运用共生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指导很有必要性。

本文从共生视角,对技术联盟伙伴选择存在的误区加以分析,认为企业普遍在技术能力互补、企业强弱选择、信任度和文化差异四方面存在误区。然后在此理论基础上,科学指导企业进行技术联盟伙伴的选择。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力求为技术联盟伙伴选择提供有效的指导,使企业合理选择联盟伙伴,把握好竞合关系,从而促进联盟后的稳定发展及绩效发挥,给联盟各方带来双赢局面。

联盟选择 篇8

近十年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技术联盟作为从事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 技术联盟的模式日趋多样化[1]。按照联盟伙伴的性质, 企业的技术联盟模式可分为与同行企业结盟的横向技术联盟和与供应商、用户、科研机构等不存在竞争关系的个体结盟的纵向技术联盟。从治理模式看, 技术联盟通常又被分为股权型和契约型两种, 股权型指企业间建立共享产权的合作关系, 包括技术并购、研发合资企业等;契约型则是企业间主要通过订立契约而不是筹措股本的方法建立合作关系, 包括共同研究开发、网络组织、技术交换协议等。

对于企业技术联盟模式的选择,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型和契约型两种联盟模式上。例如, Denecamp (1995) 通过对美国企业FDI内部化优势的实证指出, 市场不完全会增加签订契约的交易成本, 从而影响企业对契约型技术联盟的选择[2];Hagedoorn (1996) 等认为, 技术密集度、技术复杂度等行业技术特征不同, 企业技术联盟模式选择有很大不同, 股权式联盟更多出现在成熟的行业, 而契约式联盟更多出现在高新技术行业[3]。Das和Teng (1998, a, b;2000) 指出, 当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取决于财务资源时, 如果关系风险较高, 企业倾向于建立股权型联盟, 如果绩效风险较高, 则倾向契约型联盟;当企业拥有的主要资源属于产权型、而联盟伙伴的主要资源为知识型时, 企业倾向股权式联盟, 如果拥有的资源都属于知识型, 企业则更愿意选择契约型联盟[4,5]。虽然联盟伙伴合适与否是决定技术联盟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很少有研究系统分析企业对技术联盟伙伴的选择。事实上, 即便是同一产业中的企业对技术联盟伙伴 (是同行企业, 还是上下游厂商) 的选择也有很大不同。例如, 在进行技术联盟时, 日立选择了与竞争对手东芝结盟, 而同属于IT硬件行业的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却选择了与其用户用友软件结盟;紫光生物选择与同行企业浙江医药联盟, 而同属于生物制药业的辉瑞制药却选择与上游供应商阿克苏诺贝尔联盟;同属于汽车制造业的德国宝马和奔驰也分别选择了与同行英国劳斯莱斯和与原材料供应商美国普惠的联盟模式。

由于技术联盟可以看成是一种以知识活动为基础的合作关系, 其实质是企业间在技术合作基础上相互创造性学习的动态过程, 正因为如此, 企业对技术联盟伙伴的选择, 除了受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外, 还与自身的学习能力有关。本论文试图从技术联盟中知识流动与学习的特点出发, 分析学习能力对企业技术联盟伙伴选择的影响机制, 并进行实证检验。论文的研究结果能够弥补现有研究对企业技术联盟伙伴选择的影响因素缺少系统分析的不足, 对企业的技术联盟实践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 学习能力对企业技术联盟伙伴选择的影响机制

企业能力理论将知识视为企业能力的深层次因素, 企业被视为异质的、作为知识载体的经济主体。格兰特指出, 企业的存在是对知识经济学中的基本不对称性的反应:知识的获取比知识的使用需要更强的专业化。因此, 生产需要许多拥有不同类型知识的单个企业人员之间的协调。因为内隐知识的不可转移性和外显知识被潜在买者没收的风险, 市场在进行这种协调时会失灵, 因此, 企业作为一种机构存在, 是因为它们能够创造一种条件, 使得许多个人能够将他们的专业知识整合起来, 以生产产品和服务[6]。而企业技术联盟则恰恰通过企业间技术合作的形式, 把多方知识资源组成了可共用的知识池, 为企业间相互学习与知识交流提供了有效途径, 促成了技术转移。从组织间联系的内容这一角度出发, 技术联盟可以看成一种以组织间知识的传递、分享、整合等知识互动活动为基础的合作中介组织。为保证技术知识的畅通流动, 联盟企业间需要相互学习与协调。

经由联盟途径的学习和创新过程也被称为“联盟中学”, 是组织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通常来说, 企业参与技术联盟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合作伙伴所特有的、对企业有着重要战略价值的、不通过与该合作伙伴组建技术联盟就无从学到的知识, 即“联盟知识”。联盟各方会平衡对联盟的付出与从联盟中取得的收益, 平衡的结果是很多企业在保护自身核心技术的同时, 不得不为联盟伙伴提供学习机会[7]。当联盟内部的溢出是出于企业情愿, 至少是部分情愿时, 参与联盟的企业就可以通过学习促进知识向企业自身的内向转移。不过, 企业从技术联盟的这种学习效应中获益的多少还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学习能力。

目前, 由于侧重角度不同, 相关研究对企业学习能力的界定存在差异。Cohen和Levinthal (1990) 认为学习能力指企业识别、消化和应用新技术以最终实现商业化的能力[8]。Mowery等 (1995) 提出学习能力是一组应用范围较广的技能, 主要用来处理从企业外部转移的新技术隐含的各种知识并使其适合企业应用[9]。Zahra等 (2002) 指出学习能力体现为组织的一系列过程和惯例, 通过具体应用, 企业可获取、同化、转换和利用知识, 从而产生动态的组织能力[10]。

企业的学习涉及技术、管理等多方面, 在技术联盟中最重要的是技术层面的学习能力, 从过程的角度看, 涉及技术鉴别、引进、利用和开发等能力。考察企业技术学习过程可发现, 学习由知识源、学习主体、学习途径及学习环境等因素构成。企业对知识源的监控能力, 对知识吸收渠道和网络的掌控能力及企业组织结构和激励系统都对学习能力有着直接影响, 企业拥有的知识水平、研发投入、学习强度、学习方法以及企业的文化等因素也决定着企业学习能力的高低[8,11,12]。

现有企业技术联盟模式选择研究实际暗含“企业具有一致的学习能力, 从而对知识溢出具有一致的内化应用能力”的假设。事实上, 企业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是常态。在技术联盟中, 联盟双方既需要将自己拥有的部分知识转移到联盟内部以保证合作顺利, 又要相互“偷学”对方溢出的知识, 因此, 其实质是企业在技术合作基础上通过主动溢出和被动溢出相互学习的动态过程, 但是, 不同的联盟伙伴溢出的知识类型并不相同。一般说来, 供应商、用户和科研机构与企业从事的经营活动类型不同, 提供的知识与企业原有知识的异质程度较高, 企业吸收消化的难度较大, 不过, 因为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 企业与这类伙伴组成技术联盟获取知识的渠道通常会较为畅通。同行企业提供的知识虽然与企业原有知识的同质程度更高, 容易吸收消化, 但出于竞争的考虑, 其往往会限制知识的转移。显然, 企业的学习能力不同, 在纵向技术联盟和横向技术联盟两种不同模式下获取知识的效率必然不同, 组建联盟的收益也将存在差异。正因为如此, 学习能力会影响到企业对技术联盟伙伴 (同行企业还是上下游厂商) 的选择。

3 学习能力影响企业技术联盟伙伴选择的实证分析

3.1 样本收集

在数据选择上, 我们选用国外大型企业数据, 因为国外企业历史数据较为全面, 且更易得到。分析中数据主要来自European Commission和Institute for Prospective Technological Studies (IPTS) 的网站。该网站每年对欧洲乃至全球研发投入水平最高的500个企业的研发情况进行调研并发表相关报告, 提供具体到企业的微观数据。

由于要确定学习能力对企业技术联盟伙伴选择的影响, 我们需选取能够衡量学习能力和技术联盟信息的数据。在分析中全面列出所有企业的技术联盟情况很困难, 因此我们拟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数据。IT业、电子电气业、汽车业、化学业和生物制药业等行业作为当代高技术产业是经济生活领域发展最活跃的行业, 在这些行业企业技术联盟很普遍, 相关技术联盟信息也较多。因此, 我们从因特网上搜集这几个行业的企业技术联盟信息。

由于学习能力与企业R&D投入和研发人员情况直接相关, 我们选用企业R&D投入、净销售额、员工人数等相关数据计算企业R&D与净销售额比值及R&D与员工人数比值两个指标, 来分别衡量企业技术引进能力和企业技术鉴别及利用开发能力, 相关数据见表1。

注1) :数据整理自http://eu-iriscoreboard.jrc.es/index.htm. 2) :R&D投入和销售额以当年欧元计算.

3.2 实证过程及结果

我们参考孙兆刚等 (2005) 的研究[13], 对参与技术联盟的企业的学习能力进行简单测度, 表2列出了学习能力的测度指标, 对每个指标赋予不同权重, 并根据取值所在的区间赋予1—5之间不同的值, 具体计算公式为:

LCi=0.4F1+0.6F2 1≤LCi≤5 (17)

该值越接近5, 学习能力越高;越接近1, 学习能力越低。按照公式 (17) 简单测度得到各样本企业的学习能力水平, 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看出, 学习能力越高, 企业越倾向选择与上下游企业结盟。为验证这一结论, 我们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将企业学习能力与其选择上下游企业的决策作相关分析, 结果见图1。分析选用现有研究普遍采用的简单相关系数, 即泊松相关系数。简单直观地度量了两个变量间的线性相关程度, 其取值范围为[-1, 1];如果, 表明两个变量正相关;若, 表明两个变量负相关。从分析结果可看出, 相关系数为0.633 (>0) , 企业学习能力与其联盟伙伴选择决策显著正相关 (置信度为95%) 。这说明学习能力越高, 企业越倾向选择与上下游企业结盟。

4 结论

本文的研究表明, 企业对技术联盟伙伴的选择与学习能力有关, 当企业学习能力较低时会选择与同行企业结盟, 而当学习能力较高时则倾向选择与上下游企业结盟。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 可能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 企业学习能力较强时, 更容易吸收和掌握来自其它行业的异质技术信息。由于技术进步导致产业融合和产业关联程度加剧, 很多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企业进行根本性的技术创新往往需要多元化的技术支持, 与上下游企业结盟提供的异质信息有利于企业应对产品的多技术化挑战, 获得新的创新机遇, 实现技术竞争力的多元化[14], 学习能力强的企业自然会利用自身的优势选择与上下游企业结盟。

第二, 技术联盟是以技术知识流动为核心的合作组织, 企业要想学到联盟伙伴的技术知识必须要降低对自身技术溢出的限制程度。学习能力强的企业一般都是行业当中研发方面的领先者, 如果与同行企业组建技术联盟, 容易泄露自身的核心技术, 在后续的竞争中削弱自己的竞争优势, 而与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上下游企业组建纵向技术联盟则可以避免这一点。因此, 出于保护自有核心技术的目的, 学习能力强的企业也会更愿意选择与上下游企业结盟。

由于数据的限制, 本文没有考察学习能力对我国企业技术联盟伙伴选择的影响。不过直观来看, 我国企业间的技术联盟多为同行企业结盟的横向模式, 上下游企业结盟的现象很少, 这与我国企业的学习能力普遍偏低是相一致的, 也与本文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 在研究学习能力对企业技术联盟伙伴选择的影响时, 本文未能进一步分析联盟各方学习能力不同时, 企业技术联盟伙伴选择决策有何变化。这是今后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联盟选择 篇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兴起,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全新模式,其成为企业分散科技创新风险、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并最终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2009年7月l4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由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制定推出,该方案提出了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三大载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就是其中的一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组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新型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它以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联盟参与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以追求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为其战略目标[1]。由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我国刚刚兴起,国内对其的研究多集中于联盟内涵解释、构建方案、联盟章程等理论研究上,还不够深入,尚缺乏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利益分配方式及其选择的有效研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实际上是联盟利益客体在利益主体间的分配,这一过程是在科学的分配原则指导下根据联盟自身特点按一定分配方式进行的。本文拟在该领域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利益构成和分配原则进行论述,进而对其利益分配方式的选择进行重点分析。

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利益构成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利益是指由联盟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相互合作创新而创造出来的联盟总体收益。一般利益由利益主体和利益客体一起构成。利益的拥有者即利益主体,它既可以是处于一定的组织结构中的单个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群体或者组织[2]。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参与成员的合作和集成实现“多赢”。它强调在保证联盟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使各个成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因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利益主体应包括联盟中的产业内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所有利益相关组织和成员,这些利益主体各自在联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见图1)。

利益的载体或承担者即是利益客体,它由人的需要所指的对象构成。利益的对象或客体是指所有能满足人需求的东西,它包括自然存在的物品和人类社会化劳动产品(除特别指出外,后文出现的利益均指利益客体)。能满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主体需求的对象即为联盟的利益客体,它包括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直接利益包括技术创新成果、企业所得利润和技术转让收益等。间接利益包括行业标准、市场占有率、品牌、知识和经验、学习能力,战略收益等。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而言,技术创新成果应是产业内甚至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内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的创新成果,而间接利益中的战略收益则表现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间接利益最终可以通过影响效应转化为直接利益,而直接利益中的技术成果在产业化和商业化后会通过企业的利润直接反映出来,因此联盟的利益分配最终将以对联盟中企业利润的分配体现出来。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利益主体与客体间是通过联盟利益主体的活动联系起来的。联盟成员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管理有机地结合了联盟的利益主体与利益客体(见图2),从而协调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实现了原本潜在的合作利益。在达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使社会利益得以实现,如扩大就业、提升国家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等。

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分配的原则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合作参与方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联盟参与成员各方形成一种典型的“非零和博弈”和“结盟博弈”,各方都试图通过结盟和合作达到利人又利己的“双赢”效果[3]。因此,联盟要实现产业技术突破创新,健康稳定地发展,必须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要公平合理地分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利益,使联盟中各个成员所获得的收益与其预期基本一致,树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关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应该遵循如下利益分配原则:

(1)互惠互利原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实质是通过联盟各方的合作创新,实现参与成员的共赢。因此,利益分配方案首先要保证联盟各方成员的基本利益,否则就会影响联盟成员的合作积极性,导致联盟的中途中止或失败。互惠互利原则从个体角度来讲是指对于每个盟员应该保证加入联盟后的收益大于或者等于不参加联盟的收益,即参与联盟的机会成本。从联盟整体来说,互惠互利是指良好的利益分配方案,可以有效调动各盟员的积极性,使联盟健康稳定地运行,以实现联盟整体的利益(或效用)最大化。

(2)协商让利原则。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过程中,由于事先订立的契约或者协议的不完备性,在实践中会出现协议中未涉及或定义不明确的新利益,这些新利益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影响联盟成员的团结。对于这种情况,联盟合作方之间应实事求是,通过各方高层间的充分协商和民主决策来解决,以杜绝因任何一方对新利益的分配不当产生合作抵触而导致联盟整体的不稳定和低效率。

(3)风险补偿原则。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联盟成员的分工不同其承担的风险大小也不尽相同,在利益分配机制中应引入风险调节系数对联盟成员承担的风险进行补偿[4]。因此,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分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联盟各方承担的风险程度,联盟成员所承担的风险越大,所得的收益也理应越多,以对其承担的风险进行补偿。用数学模型表述为:n个成员的联盟中,设盟员i承担的风险为Ri,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收益为P,根据风险补偿原则有:

(4)投入与收益一致性原则。指盟员各方分配到的收益与其投入成正比,投入多,分配利益时得到的收益也应该越多。这种投入不仅包括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投入,还应该包括人力资源、专利技术、营销渠道等无形资产的投入[5]。为了激励联盟各方积极为联盟提供优质资源投入并为联盟的利益分配提供可靠的依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进行利润分配时应该科学合理地评估各联盟成员投入资源的价值,遵照收益与投入一致性的原则,投入越大其收益应该越高。用数学模型表述为:在n个成员的联盟中,设盟员i投入的资源折算成资金为I,联盟预期收益为P,则各盟员的收益Pi,满足:

4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分配方式的选择

4.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主要合作模式

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主要参与者,由于它们的需求、基础条件、投入资源、参与程度的不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合作模式也不尽相同。不同的联盟模式会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分配方式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讨论联盟利益分配方式的选择之前,有必要对联盟的模式进行分析。作为制度化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维系纽带有二:契约和股权[6]。据此,我们可以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模式分为以下几种:

(1)契约模式。在契约模式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联系纽带是契约,联盟各方建立全面而规范的人员、财务、合作机制等制度,实现制度化运作。契约模式的优点在于,联盟各方可以事先对技术创新的内容、合作创新的途径、创新时限和违约责任等各种事宜进行充分协商,然后将协商的结果形成文字,变为契约或合同,再以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规范联盟成员行为,确保实现联盟合作创新目标。但是由于事先签订的契约具有不完备性,不可能面面俱到,并且存在违约成本等问题,因此,契约模式的缺点也比较突出。

(2)实体模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各方在共同意愿的基础上组建某种实体,并通过该实体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这种合作模式被称为实体模式。在实体模式下,合作各方根据它们在联盟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间的关系来确定各自的权利、义务及承担的风险。相比于契约模式,实体模式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时间长、程度高且拥有更为稳固的合作关系。实体模式包括法人实体模式和非法人实体模式,其中以法人实体最为常见。法人实体指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对其活动后果承担法律责任的企业或者单位。法人实体具有以下优势:首先,它以章程的形式将联盟各方订立的协议提交工商登记部门,使其具有了高于一般协议的法律效力,解决了联盟法律保障机制薄弱的问题。其次,股权制度使联盟成员可以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决定入股方式和入股比例,然后根据入股的比例对公司享有股权利益、承担有限责任。这使联盟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化和制度化。最后,实体模式采用法人治理结构,使联盟组织的管理更加规范和系统,从而切实保护了联盟成员利益。在现有的法人实体模式中股份合作制企业、模拟公司和聘请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公司三种模式是最主要的构建模式[7]。

4.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分配方式分析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产学研联盟的深化发展,其利益分配方式可以从产学研联盟分配方式中得到借鉴。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高校或科研机构与企业基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的原则开展较为持久、深层次的技术创新合作。高校或科研机构将技术创新成果转移到企业进行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同时,还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并继续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的持续开发合作,推动技术成果的进一步产业化和商业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高校或科研机构不仅仅收取技术成果转让费,还要以一定方式参与作为联盟收益的企业盈利分成。因此,目前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分配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提成支付。在这种分配方式下,联盟各成员将按照事先协商确定的一定比例从联盟收益中获得分成。现有的提成可以分为按照产品产量、销售额和利润提成三种支付方式。由于产量不能准确地反映联盟的经济效益,所以这种方式不适合应用于实践。按利润提成符合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原则,利润也是反映经济效益的最好指标,但是在实践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在联盟经济效益方面会比学研方拥有更多信息优势,这使得利润的核算很容易产生争议,进而引发冲突,因此这种支付方式不适用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分配实践。销售额提成指企业按产品投产后销售额比例进行支付,这种支付方式能很好地体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利互惠的联盟原则,而且企业销售额的核算相对简便,能直观反映企业的绩效并提高联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这种分配方式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行提成支付的最佳选择。在提成支付方式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方受利益驱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担技术开发的风险、共享联盟利益,实现合作各方共同发展,这对技术创新成果的进一步商业化和依照市场需求对技术进行持续地改进升级十分有利。这种分配方式适合于联盟中企业和高校或科研院所都具有较强科研实力且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资源互补、联盟面临的关键性技术创新难度较小且市场风险小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混合支付。具体操作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接受技术转让的企业,先支付一笔固定金额的入门费,然后在接下来的合作中再按照上文所述提成支付的方式对技术转让方进行支付。这种分配方式的优点在于,它能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使学研方能够及时收回部分资金用于对该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同时还能很好地把联盟成员各方联系在一起,实用性很强。由于按产量和按利润提成都有各自的弊端,所以实际操作时应采用入门费并按销售额提成这种混合支付方式。混合支付适合于联盟中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实力强、掌握行业先进的核心技术,企业的科研实力弱、资金紧张,联盟面临的关键性技术创新难度较小且市场风险小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按股分利。这种方式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方把投资作价入股(包括有形投入,如资金、机器设备、厂房等;无形投入,如先进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和商标等),形成各自一定的入股比例,然后联盟各方按入股比例分配联盟收益。这意味着联盟成员各自的利益与联盟的成败实现了统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或者发生亏损时,联盟成员各方均要按一定的比例获得联盟利益或者承担一定的损失。按股分利很好地体现了联盟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原则,它适合于联盟合作形式紧密(股权结构)、联盟面临的关键性技术创新难度大、创新的投入需求较大(无论是人力、财力还是物力)、市场风险大且多为国家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或者能极大推动和促进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4.3 不同模式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方式选择

根据前面的分析,不同模式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方式会有所不同。

(1)契约模式下的利益分配方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某一产业内关键性、共性技术突破创新为目的组建的,随着创新的不断深入,技术创新会更加复杂和艰巨,创新周期也更长,所需的投入成本和风险也在增大,企业也需要与外部资源拥有者展开长期性合作,实现共享技术创新资源、分担技术研发成本和创新风险。在契约模式下,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订立契约时事先无法预见的困难和风险。这时,风险责任应由联盟成员各方共同承担,在选择具体分配方式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这点。契约模式下联盟各方以契约为纽带而非股权,按股分利在这并不适合。所以,可选择的分配方式有提成支付和混合支付,具体可以根据联盟所处的产业状况、企业资金状况、技术创新难度和面临的风险等情况确定。这两种分配方式都涉及提成,提成的依据,可视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应依照销售额提成。提成期限可以参考法律对专利的保护期限或者根据新技术的寿命周期长短来确定。提成的比例应在各方共同协商下视合作项目的具体情况和联盟的效益而定。易获得经济效益的项目,其提成期限应短、提成比例应高。有些合作创新项目需要的投入较大、周期长且见效慢,在确定提成比例时应适当降低提成比例并延长提成限期。另外在实践操作中,联盟各方可以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视具体情况创新提成方式,灵活选择。

(2)共建实体模式下的利益分配方式。共建实体模式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一种高级和紧密形式,它以股权为纽带,通过共同所有权来规避联盟成员道德风险,避免参与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联盟中各方有着共同一致的利益取向,合作各方权责关系明确,管理规范。在操作上,学研方一般以科技创新成果、自有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或部分资金参股,企业一般以资金、场地设备,甚至营销、管理等参股。由于共建实体模式下,合作各方按照标准股份制形式组建成产权归属明确的联盟,所得收益与风险由联盟成员共享共担,因此利益分配时应按照联盟各方所占股份比例合理分配,即上文提到的按股分利。在共建实体模式下,高校和科研院所一般会选择以技术创新成果、专利等作价入股,这是联盟学研方按股分利的基础。但是在实践中科技成果或专利的价值往往很难确定,因此技术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例的确定,是实体模式下按股分利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时,联盟各方可以根据技术水平、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共同协商确定出一个投资比例,也可以将技术成果按一定方法换算成一定金额作为投资额,或者综合技术成果和其他投资来确定一个投资比例;其次,可以发挥中介机构在技术成果价值鉴定方面的作用,通过独立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来确定技术成果的投资比例;最后,政府可从法律层面规范技术成果的评估方法,加快建设无形资产评估队伍,提高资产评估机构的资信水平,实行技术成果的信誉评估,并设立监督举报机制,规范和约束资产评估机构的行为。

5 结语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它的基础为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联盟中各成员通过优势创新资源互补来联合实现技术创新,并分享创新成果共担创新风险,达到合作“共赢”。因此,科学、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是联盟健康发展的基础,是联盟成员长期相互合作的保障,是联盟成败的关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是利益客体在主体间的分配,这一分配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分配的公平合理。现阶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方式可有提成支付、混合支付和按股分利三种,不同模式下其分配方式不同,契约模式下可视具体情况采用提成支付或混合支付方式,实体模式下可采用按股分利方式。随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和对其研究的深入,新的更加有效的利益分配方式会不断出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也会更加趋于有效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EB/OL].(2009-02-21)[2012-04-15].http://www.most.gov.cn/tztg/200902/t20090220_67550.htm

[2]董彪.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策略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

[3]胡争光,南剑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发战略联盟的产业拓展[J].改革与战略,2010(10):38-41

[4]郉乐斌,王旭,徐洪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分配风险补偿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4):63-64

[5]汪之明.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6]赵志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J].创新科技,2009(4):18-19

联盟选择 篇10

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因中小型物流企业资产规模有限、服务地域不宽等局限性,企业难以依靠自身能力快速响应市场需求[1]。通过建立动态联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这种独特的组织形式可以实现对产品、供应商、顾客和技术等资源的重新组合与优化,增大物流服务的范围和品种,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从而能更好地把握不断变化的市场机遇,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动态联盟的组建过程中,面对众多候选企业, 选择最佳的合作组合以确保目标的顺利完成,成为动态联盟组建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有效降低动态联盟所产生风险的基本途径[2]。由于传统的合作伙伴选择方法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结合物流企业选择联盟伙伴的现状,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整数规划法的伙伴选择的新模型。

2 伙伴选择新模型的概述

现实中,一项物流业务通常分为多个物流环节,一般包括运输、仓储、配送等基本环节。核心物流企业根据自身业务需求确立企业动态联盟组合时,有些物流环节往往会对应几家候选企业。先采用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单个物流环节中的最优候选企业,然后综合考虑整个物流联盟的优化目标,利用( 0 - 1) 整数规划法,考虑整个物流过程的最佳组合,从而完成了整个联盟企业的组建。

2. 1 最优候选企业的选择

最优候选企业的选择问题是一个包含定性定量指标的多目标评价问题。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是将层次分析法的有关原理融合进灰色关联分析法,特别适用于多目标、多层次、多方案的系统评价问题。采用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将定性问题定量化,对同一物流环节下的候选企业进行综合评价,能有效反映企业的综合素质。它的主要思想是在一个评价系统中确定参考方案; 然后用层次分析法中的比较原理,逐层确定各指标因素间的相对权重。将各被选对象与参考对象进行由低到高逐层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并计算出各备选对象与参考对象的综合关联度。根据各被选对象的综合关联度值的大小来选取最优对象。

运用层次分析法法的权重确定方法,即不同层次的专家通过Sauty提出的1 ~ 9个层次的标度方法[3],这种标度方法及含义如表1所示,其中,标度栏为不同评价指标两两比较后的相对重要值。据此,构造出不同评价指标成对比较的判断矩阵A = ( aij)n × n。

根据几何平均法,结合( 1) 式可计算出第k个评价指标的相应权重Wk( k = 1,2,…n) :

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可由式( 2) 计算得到。

式中,λmax为比较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n为指标个数; RI为常数。CI的值越大,不一致性程度越高。若CR≥0. 1,则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原则[4]。

若候选企业有m个,评价指标有n个,专家根据各评价指标按既定评分规则对各候选企业进行打分。设比较数列为xi= { xi( k) | k = 1,2,…,n} ,i = 1,2,…m,参考数列[7]为x0= {x 0( k) | k = 1,2,…,n} 为( 通常参考数列是比较数列中对应各评价指标的最大值) 。比较数列xi对参考数列x0在第k个指标上的关联系数可由( 3) 式计算得出。

式中, ρ 为分辨系数,一般取为两级最小差,|为两级最大差 。 第i个候选企业对评价指标的灰色加权关联度ri可由( 4) 式计算得出。

根据灰色加权关联度的大小,对各候选企业进行依次排序[5],综合关联度最大的企业即为最优候选企业。

2. 2 最佳联盟组合的确定

组成物流企业动态联盟时,各业务过程需相互协调配合。 因此各物流环节分别得出的最优候选企业相互合作,其结果不一定会使整个物流联盟产生高效率。所以将根据成本和时间综合考虑多层物流企业联盟优化的目标,利用( 0 - 1) 整数规划法选出最佳组合[6],构成物流企业合作联盟。( 0 - 1) 规划模型如式( 5) ;

其中,Z为目标函数值; C(ij)为候选的物流企业作业成本; C(i*j*ij****)为候选物流企业之间的物流连接成本; T(ij)为候选物流企业的作业完成时间; i*i**∈[1,I],I为每个物流环节的候选伙伴数目,j*j**∈[1,J],J为物流环节个数; Tmin为各组合方案中最短的整体作业时间; Cmin为各组合方案中最小的整体作业成本; W1,W2为两个约束条件成本和时间的权重。 设H(ij)为( 0 - 1) 规划变量即第j种作业环节的第i个候选伙伴企业。若H(ij)为1,则该企业选择进入企业动态联盟; 若为0,则不选择进入联盟。

3 应用案例

某物流公司接受了一项物流业务,但由于自身物流综合水平不能全程地完成客户的物流需求,该公司决定将物流任务外包给其他物流企业。整个业务流程分为三个环节: 首先是产品从产地通过水路运输运往配送中心,然后将产品储存在仓库内,最后完成整个地区的商品配送。通过招标,共有5家水运企业、2家仓储企业、2家配送企业表示有合作意向。 该物流企业计划在每个物流环节各选择一个物流分包伙伴, 组合成物流企业动态联盟,即使得整个物流业务均能达到客户的合同要求,又可以缩减作业成本和作业时间。

3. 1 选择最优水运企业伙伴

由于仓储和配送环节的候选伙伴较少,因此主要针对5家水运企业采用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选择。根据该物流公司和物流项目实际情况和特点,将候选企业的评价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服务水平类、发展能力类、顾客满意度类、企业文化类。第二层次中,服务水平类指标包括订单完成率、交货准时率、作业准确率、货物完好率、 售后服务水平; 发展能力类指标包括物流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 顾客满意度类指标包括物流服务成本、物流服务质量、营销能力; 企业文化类指标包括经营理念、服务创新能力、合作积极性、企业信誉和精神信念[7]。

便于分析起见,将五家水运企业分别命名为A1、A2、A3、 A4、A5,参考企业为A0。专家组按打分评价原则对各指标因素进行量化。量化值用隶属度( 0 ~ 1) 表示,即评语好的隶属度大,评语的隶属度小,中间状态的评语集合为( 很好、好、一般、 较差、差、很差) ,其隶属度集合为( 0. 8,0. 7,0. 6,0. 5,0. 4,0. 3,0. 2) ,参考对象的各指标量化值定为0. 8[4]。

利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由式( 1) 求出第二层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企业服务类”为例进行说明,其判断矩阵的结果如式( 6) 所示。

求得w = { 0. 285,0. 156,0. 376,0. 101,0. 083} 。再由式 ( 2) 得 λmax= 5. 286,CI = 0. 071,CR = 0. 064 > 0. 10,满足一致性要求和归一性原则。

同理,求得 “发展能力类”各指标的权重w = { 0. 453, 0. 262,0. 118,0. 167 } ; “顾客满意度类”各指标的权重w = { 0. 230,0. 648,0. 122} ; “企业文化类”各指标的权重w = { 0. 277,0. 256,0. 100,0. 277,0. 092} ; 以及第一层各指标的权重w = { 0. 453,0. 172,0. 244,0. 131} ,均满足一致性要求和归一性原则。根据式( 3) 计算出第二层次的灰色关联系数,进而得到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评价指标的量化值和关联度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将各候选物流企业算得的第二层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度相加,得第一层次候选企业的比较序列,从而得到相应的参考序列,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再根据公式( 3) ,计算出第一层次各指标的关联系数,从而得出其关联度。将候选企业各指标的关联度相加可获得相应的综合关联度,即R1= 0. 696,R2= 0. 614,R3= 0. 678,R4= 0. 616,R5= 1. 425,显然R5最大。所以,A5为最优的水运企业伙伴。

3. 2 确定最佳联盟组合

各环节候选企业之间的连接成本和企业的作业成本和时间如表4所示。其中,两家仓储企业分别用B1、B2表示,两家配送企业用C1、C2表示。对本企业而言,时间和成本两因素中更看重成本,故可将成本的权重定为0. 6,时间的权重定为0. 4。将表4中的数据代入( 0 - 1) 整数规划中,由( 4 ) 式求Z值。可能的联盟组合为: A5 —B1—C1,A5—B1—C2,A5 — B2—C1,A5 —B2—C2。最后得出当A5、B2、C2组合时Z最小为70. 3,所以应该选A5、B2、C2组成物流企业联盟共同完成该项业务。

4 结束语

研究获得的新模型采用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和( 0 - 1) 整数规划法,通过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单个物流环节到整项物流业务,逐步缩小合作伙伴的选择范围,最后选出最佳的联盟组合。这样不仅避免了大量无用的运算,而且减少了直接求解的复杂程度。同时,该模型在应用中具有一定的连接性,将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中求得的最佳候选企业根据物流业务进行自由组合后,使用( 0 - 1) 整数规划法求得最优的联盟组合,使得物流企业联盟的伙伴选择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文中根据案例的需要而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的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的问题建立合适的评价指标,但该选择联盟伙伴的新模型在进行动态同盟伙伴选择上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摘要:建立动态合作联盟是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合作伙伴是建立联盟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种选择物流企业动态联盟伙伴的新模型。该模型主要采用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和(0-1)整数规划法,实现了从单个物流环节到整项物流业务动态联盟伙伴的选择,即通过候选企业综合关联度的大小选出单个物流环节中的最优候选伙伴,再利用(0-1)整数规划法对目标函数最优值的求解,选出最佳联盟组合。通过案例证明了该模型在解决联盟伙伴选择问题上的有效性。

【联盟选择】推荐阅读:

品牌联盟07-22

联盟风险10-14

区域联盟10-20

联盟计划05-09

专利联盟05-23

采购联盟05-29

联盟博弈06-10

校际联盟06-22

营销联盟07-22

内容联盟07-24

上一篇:留置针儿科护理下一篇:聚乳酸的降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