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风险

2024-10-14

联盟风险(共8篇)

联盟风险 篇1

0 引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联盟已经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战略联盟中的重要组织形式,对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然而战略联盟是一项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存在联盟体的多重性、成员的多元性、地域上的无国界性和组织上的非永久性等诸多不确定因素。这就使战略联盟的运行面临着多种风险的威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也同样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若缺乏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极易导致联盟目标难以实现,甚至联盟的解体。因此,作为联盟管理者,从联盟成立到结束都需要不断探索研究联盟的风险及成因,努力寻求规避和控制各种风险的措施,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控制措施体系,为使联盟获得预期合作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损失。

本文通过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因素成因和相互关系的分析,为了联盟建立开发过程中减少损失,提高运营成功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归纳提出了针对每种风险的控制措施。

1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管理风险分析

战略联盟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战略联盟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联盟成员之间参与和依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股权式战略联盟和契约式战略联盟。又如美国学者P Lorange根据战略联盟在价值链环节的不同位置,将其分为联合研制型战略联盟、资源补缺型战略联盟和市场营销型战略联盟。本文所研究的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简便起见,后文中提到的战略联盟均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1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的定义

所谓战略联盟风险是指由于战略联盟系统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而导致联盟的成员企业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战略联盟作为一种面向长远发展的、以联盟关系连接起来的企业组织形态,由于对其成员组织在合作关系上缺乏强有力的行政和经济控制手段,因而极易发生组织成员背叛合作承诺的不利情形,从而造成联盟的风险。因此,可以说风险是战略联盟的一个固有属性[1]。

1.2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管理风险分析

风险因素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也是造成损失的内在或间接原因。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将战略联盟的风险因素归纳成以下8个方面:管理风险、资金风险、技术风险、利益风险、文化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和心理风险。管理风险是这8个风险的核心,因此本文将主要对管理风险进行论述。

在战略联盟中,管理包括各成员的整体管理,以某一具体合作项目为主的项目管理,以及各成员的自身管理。只有组织、协调好各成员之间的资源、能力及关系等因素,才能产生优秀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成果,成功地实现成果市场化、投资高回报。

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2]:(1)管理结构混乱。没有合理的管理结构,联盟的各种方案便得不到很好的实施,最终也就不能达成联盟最初所定下的目标。(2)信息流通不畅。信息交流不充分,必将难以从整体上充分利用联盟的资源优势,使利益最大化,或者因为交流过程中的信息错误传递导致资源浪费或项目失败。(3)矛盾协调失当。若联盟内部没有切实可行的协调机制来及时地调和各方之间的矛盾,那么矛盾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导致在合作中各方面的不配合,这将极大地危及联盟的存在。

战略联盟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是一种网络式松散组织,其内部具有市场与行政双重机制,与一般企业相比较,管理的难度更大。联盟内各企业之间不能用行政体制来解决,客观上要求合作方既要保持相对独立性,又要有一个科学的管理系统发挥联盟效率。但是由于联盟组织是一个临时的管理机构,没有原则上的从属关系,易发生利益冲突,要想协调联盟内企业的行为使他们达到一致比较困难。这也是导致联盟管理风险的主要原因。

2 管理风险与其他风险的关系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的风险因素看似独立,实际上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个风险因素常常牵动着其他一个或几个因素,有时互相牵制,有时互为因果,因此要提出最佳的控制风险措施,除了要剖析风险因素及成因外,还应进一步解析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重点分析了作为风险因素核心的管理风险因素与其他几个风险因素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图1关系图。

由图1可以看出,管理风险因素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因素中占据着核心主导的作用,管理风险对技术风险、文化风险、资金风险、利益风险、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同时,这几个风险的产生也从侧面反映了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疏忽,存在着管理风险。

2.1 管理风险与技术风险和文化风险的关系

管理风险的表现之一是信息沟通不畅,这常常造成难以充分利用联盟资源优势,使利益最大化。流畅、完善的信息沟通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的基础。充分的信号传递是不同利益主体间达成最优合作结构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全方位的信息沟通状态下,才能保证合作各方互为最优选择并以最优的方式来安排合作模式,所以信息交流是弥合各方关于创新观点差异的最有效途径[3]。

然而联盟管理者往往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这就必然导致技术信息和文化冲突不能有效地整合沟通。技术信息难以沟通,就必然阻碍了联盟知识的转化,增加联盟管理成本,加剧技术风险的产生;而协调文化冲突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成员间的意见分歧不能得到及时沟通协调,便会提高文化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由此可见,管理风险是技术风险和文化风险的前提和导火索,要想真正控制技术风险和文化风险中的沟通问题,就要先解决管理中的沟通问题,为联盟成员的各个环节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平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因沟通障碍导致的技术风险和文化风险。

2.2 管理风险与资金风险的关系

若想把战略联盟管理好,增进诚信的伙伴关系,各成员的长期目标应该是协调一致的[4]。但在联盟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两种情况:(1)联盟的目标存在冲突,但在联盟建立初期有所掩盖。战略联盟中的资金可能来自企业、政府或金融机构,不同的投资方加入战略联盟的目标自然不完全一致。企业会更注重产品创新和长远发展;政府会更注重社会公共项目投入;而金融机构则会更注重投资的回报率[5]。由于联盟成员合作动机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联盟目标的不确定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联盟的失败。(2)目标在开始时是一致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产生冲突,直至形成对立。为确保联盟目标的协调一致,各方都要随时对联盟状况和发展目标进行检查。

由此可以看出,战略联盟的资金风险体现在联盟成员目标的不一致,而联盟目标的冲突又和联盟的管理系统息息相关,也可以说资金风险的来源之一就是管理风险。要降低这两个风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2.2.1 求同存异,共建一致的战略目标

联盟各成员要想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从短期来看,在联盟建立之前,各准联盟成员应该对自己现有的资源、核心竞争能力、期望达到的战略目标以及将合作的伙伴公司的相应情况分析了解透彻,然后再决策是否与其合作。

就长期而言,联盟各方需要有协调一致的长期战略目标。这就要求在合作过程中建立相应的协调监管机制,协调监管联盟目标的实现,协助各企业不悖目标的实现,抵制有悖共同目标的追求。另外,由于联盟成员之间往往存在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双重关系,双方应对联合与合作的具体过程和结果进行谨慎细心的谈判,摒弃偏见,求大同,存小异,增强信任。

2.2.2 确定明确的合作范围

在慎重选好合作伙伴之后,应该根据合作合同或其他方式明确战略联盟相互的合作范围。战略联盟一般是由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的单位之间组成的战略共同体。战略联盟不是由纯粹的市场机制进行协调,而是兼具了市场机制与行政管理的特点。所以,战略联盟的合作双方应该在相互明确合作的战略目标和合作带来的双赢目的之后,更好地确定合作双方的合作范围,并通过协调的方法解决各种问题。

2.3 管理风险与利益风险的关系

在战略联盟组建和运行过程中,利益分配直接关系到联盟的稳定性。导致利益风险的直接原因就是利益分配方案制定的风险。如果核心企业制定的利益分配方案不合理(至少有一个合作伙伴认为不合理),那么联盟成员可能会中途退出或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从而致使联盟中途解体[6]。

制定联盟利益分配方案应该是联盟成立之初由联盟管理者组织联盟成员共同讨论商定之后制定并签下协议的。如果联盟运行中出现了利益风险,那么很可能是最初的利益分配方案制定得不够合理,或制定的过于仓促,没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商议。联盟管理者应对这样的后果负一定责任,也就是说利益风险有可能是由于最初联盟管理者的管理疏忽造成的,这也说明了利益风险和管理风险存在着一定得联系。

因此,要想有效控制利益风险,就要从源头做好,联盟管理者在组织联盟成员制定利益分配方案时,应保证尽量对权力、责任和利益分配进行详细规定,在制定结束后,还必须要求全部成员签下协议,以作为未来追究责任的根据。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采用合理的科学理论作为利益分配方案制定的理论基础;二是由所有联盟成员共同参与利益分配方案制定,在制定分配方案过程中进行协商,以提高合作成员的满意度。

2.4 管理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关系

市场风险的出现往往是由于收集的市场机遇信息不准确或市场机遇分析工具选择错误而将价值较低的市场机遇误认为有前途的市场机遇。一个战略联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高收益,就必须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这就要求联盟管理者要设置专门的部门和相关人员进行有关市场方面的调查和汇报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要控制市场风险,同样要从管理入手,联盟管理者要安排专门负责调查市场的专业人员,他们应该做到[7]:注重有关市场环境变化的资料和经营机遇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准确描述机遇的性质、引发机制和所需达到的水平;联盟组建之初对经营机遇进行再识别,并以引发该机遇的基本因素和作用机制为出发点,分析预测该机遇可能引发的其它机遇,以及目前看来为次优的机遇,初步拟订出机遇备选方案。

2.5 管理风险与道德风险的相互关系

联盟管理涉及联盟从成立到结束的方方面面,在建立战略联盟之初就要制定很多方面的协议,如运行模式、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利益分配等很多。如若联盟协议制定有漏洞或惩罚措施不明、不严厉,某些联盟成员便会钻协议的空子,不信守合同(或协议)条款或利用合同的不完备性投机取巧,窃取核心技术、向联盟以外成员泄露机密、虚报或隐瞒信息、不按时按质完成任务等等[8]。这都将威胁战略联盟的生存和发展。由此可以说明,联盟管理不善会直接导致联盟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即道德风险;而一个联盟存在道德风险,也恰恰反映了该联盟的管理存在一定问题和漏洞,需要及时控制。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战略联盟中的管理风险是道德风险的原因之一,而道德风险则印证了管理风险的存在,他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3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针对管理风险的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除和减小风险事故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故发生时造成的损失。在风险控制过程中,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是关系着风险控制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9]。针对管理风险,提出以下几点控制措施:

3.1 建立完善详细的联盟协议和规章制度,明确联盟成员权责利的划分

联盟管理者根据联盟内部技术共享的要求,在联盟协议中,明确地规定联盟各成员的权责利,协议的相关条款还应规定监督制度,并制定机会主义行为的识别标准。联盟理事会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联盟各成员进行检查,以便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联盟成员权、责、利的划分,从而降低联盟成员机会主义行为出现的概率,进而确保联盟内部技术共享的实现[10]。

3.2 建立专门的联盟管理职能部门

建立联盟运行的保障措施和专门的联盟管理职能部门都是为了弥补联盟协议的不完全性,协调联盟内所有与联盟相关的活动,提高联盟成员之间的信任度[11],从而确保联盟内部技术共享的实现,其作用主要是完善联盟的知识管理、提高联盟的外部知名度和提供联盟的内部协调。

3.3 制定联盟关系管理的流程和方法

设有专门联盟管理职能部门的技术创新联盟主要通过制定指南和指导方针的方式,将联盟关系管理的知识系统化,以便管理好联盟的每一具体阶段。联盟的管理者要想防范联盟运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就要不断学习,了解如何采用定量的方法来确定联盟成员间合理的信任水平,并且向那些在这方面已经获得成功的联盟学习。

3.4 加强对联盟关系进行协调和审查

协调是指联盟成员之间的沟通,没有经常、良好的沟通,即使最精心设计的联盟关系也会破裂,而单靠良好的管理程序和制度还不足以保证沟通,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需要联盟经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护。审查是指要审视联盟是否能给联盟各成员创造价值[12]。当联盟不能够比其他类似的交易安排创造更多的价值时,联盟内部的技术共享也就无从谈起。

3.5 重视对联盟经理的培训与管理

联盟经理的合作意愿、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联盟内部技术共享的实现。因此,联盟应加强对联盟经理的培训,既可在联盟内部开设联盟管理培训课程,又可以选派联盟经理到商学院攻读MBA,系统地学习联盟管理技巧[13]。除此之外,联盟经理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非正式培训方式,通过召开圆桌会议的形式,交流他们的联盟管理经验,从而提高联盟的整体联盟管理水平。

4 结论

战略联盟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本文分析了战略联盟运营管理中的管理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虽然风险是战略联盟的一个固有属性,但在战略联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时时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求大同,存小异,增强信任,尽量降低乃至消除风险,使战略联盟得以持续发展。

摘要:分析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的管理风险因素及产生原因,并论述了管理风险因素与技术风险因素、资金风险因素、利益风险因素、市场风险因素和道德风险因素的关系,得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管理风险因素对联盟运营管理成功与否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根据管理风险起因和管理风险与其他风险间关系两方面,提出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针对管理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战略联盟,管理风险

联盟风险 篇2

关键词:图书馆联盟 著作权 侵权 豁免权

中图分类号:D9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3-0059-005

Analysis and Control on the Risks from Copyright Infringement of the Library Unions

Ji Yukuan (Institute of Documents and Inform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Abstract: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and network technologies, the library unions begin to put emphasis on united databases development, digital resources delivery and resource share. So the problems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re increasingly standing out. The article considers that the library unions use fairly copyright works, they should receive immunity to infringement responsibility such as works reproduce, network communication, etc.; but if the unions do the behavior out of the way of fair use and have no permission contract with the authors, they should take on corresponding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library union;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mmunity

CLC number:D923.41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3-0059-005

图书馆联盟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为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1 ]尽管各个图书馆联盟的组织机构、发展历史和目标不尽相同,但其宗旨都是为了降低图书馆的运行成本,改善读者获取文献信息的条件,保障读者文化权利。初期图书馆联盟的功能主要是借阅特许、馆际互借、联合目录或资源目录共享、复印优惠、参考咨询服务协作和文献传递服务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图书馆联盟增加了许多以前没有的内容和任务,当今“国际图书馆联盟联合体”(ICOLC)将图书馆联盟的基本功能总结为七项:藏书建设协调、电子资源集团采购、电子资源存储与运行、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联合目录、人员培训和藏书保护等。[2 ]早期图书馆联盟开展馆际互借、复印、文献传递业务,享有著作权豁免不存在争议或者争议不大。随着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利用,图书馆联盟业务重点朝着联合开发数据库、数字资源远程传递、资源共享方向发展,而对于图书馆联盟开发建设数据库与远距离文献传递是否存在著作权侵权、图书馆联盟能否享受著作权豁免、又如何适用著作权限制的问题,在图书馆界、出版界、法学界掀起热议和争论。本文就此问题作有选择的探讨,以供图书馆联盟开展业务时参考使用。

1 图书馆联盟的构建模式

概观中外,由于经费来源、通信联络和读者获取文献习惯等等方面的原因,初期图书馆联盟一般起源于一个地区内图书馆之间的合作。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图书馆联盟从一个地区向一个国家、一个系统乃至国际跨越。我国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7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确定了北京和上海两个全国性以及其他9个地区性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参与合作,形成的联盟有近百个,主要有全国性、地区性以及行业系统性的。有代表性的图书馆联盟(见表1)。

经归纳分析,我国图书馆联盟主要有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推动形成的地方性联盟和本系统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全国性联盟。政府的正确导向和持续支持是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可靠保证。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现阶段较为成功的省市级地方性图书馆联盟都离不开有关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如: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就是在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下形成。而本系统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图书馆联盟属于系统内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有利于政府部门对系统内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协调,从而减少某一学科或行业领域内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的无序和重复现象,从整体上提高国家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如:由教育部组建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文化部打造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另外,从参与联盟的成员馆来看,我国图书馆联盟的成员馆,基本来自高校、公共、科研、情报四大部门,都属于公益性图书馆;基本都采取共建共享的模式,无论联盟开展馆际互借还是文献传递,对读者都是免费提供。也就是说,我国图书馆联盟的运作方式是非营利性的。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图书馆联盟享有著作权侵权豁免是有坚实基础条件的,即使侵权也有一定的抗辩理由。

2 图书馆联盟开发数据库著作权侵权分析

早期的图书馆联盟馆际合作的业务主要是联合目录和资源共享,仅限于纸质实体资源,不存在著作权侵权问题。而目前国内外图书馆联盟趋于网络化,其联合目录和联合编目、电子资源建设及资源合作贮存、计算机资源共享基本上以数据库的方式进行开发与应用,必然带来著作权侵权的风险。

2.1 联合编目

(1)书目数据库。合作建立具有统一标准的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能使跨區域成员馆同步实现目录的编目上传和查询下载,大大减少书刊编目工作的重复劳动,提高编目工作效率和书目数据质量,这是网络时代图书馆联盟最基本的业务。目前,CALIS是国内建设联合目录数据库最成功者之一,它已建立了数百万条书目记录、馆藏记录和中文期刊目次记录。其数据条目一部分来源于成员馆的回溯建库的书目记录,另一部分是成员馆对本馆新书或者新期刊进行分编后形成的条目上传给CALIS中心,CALIS再甄别录用作新的补充。有些成员馆还以本馆特色文献为基础,建设特色书目数据库,作为CALIS目录数据库的子库。CALIS联合目录库的特色数据库十分丰富,既方便成员馆下载使用,又有利于读者检索。由于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建设,旨在揭示作品文献的外部信息,不涉及作品的内容;再者,书目数据库建设的目的是为广大读者(社会公众)提供快速、高效、多途径的文献检索服务,方便读者使用作品,有利于新作品的创作,有利于人类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并且几乎所有图书馆书目数据库都是对社会公众开放,免费使用。因此,图书馆联盟开展书目数据库建设,不会对原作品的著作权构成侵权。

(2)文摘数据库。文摘数据库也是各种形式的图书馆联盟联合编目的重要业务,文摘数据库是对作品或事实材料内容引用或准确的归纳,然后设立多个检索点,形成条目、数据的集合体。文摘数据库主要是为了方便读者对作品的了解和选择。图书馆联盟制作文摘数据库是对作品内容的归纳,不存在侵犯原作品著作权行为;而对作品内容的引用,则属于对作品的合理使用。[3 ]引用符合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2款规定:“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可以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并且图书馆每一条数据关于作品的摘要基本控制在100字左右,这么简短的内容不会构成对原作品著作权的侵犯,此行为也符合《伯尔尼公约》第10条第1款规定:“允许从公众已经合法获得的作品中摘录原文,只要摘录行为符合公平惯例,摘录范围未超过摘录目的所允许的程度”。也许有人提出以下质疑,我国《著作权法》第32条规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对此,图书馆联盟又作何解释?首先,此规定的转载和摘编是发生在报刊之间,联盟的文摘数据库的条目只介绍图书的核心内容,不是对图书内容的转载,图书馆联盟不在此条规定之列;再者,图书馆联盟的文摘数据库建设的目的是供读者选择借阅或购买书刊之用,不是为了转载、摘编为读者欣赏或作其他之用;况且图书馆联盟的文摘目录对读者或社会公众是免费使用,属于非营利的公益行为。因此,图书馆联盟的文摘数据库建设行为也不存在著作权侵权问题。

2.2 数据库实体资源建设

现代图书馆联盟实体资源建设主要涉及作品数字化,国内在这方面做得最为成功的数字图书馆联盟是“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2000年,由浙江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共同牵头,与“211”和“985”工程院校以及部分特色资源院校图书馆联合,将纸质特色资源数字化,旨在构建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联盟,以保障全球文化多样化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即以数字图书馆作为精神支柱和基础使民族得以传承、国家得以维系。CADAL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共建共享,面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全球最大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2008年,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完成对1,023,425册图书的扫描加工,700,000册以上的数字图书已成为可服务的资源,二期工程也已动工,制定有详细的计划任务书(见表2)。

多年来,CADAL项目领导组一直致力于寻求方便可行知识产权解决方案。其实包括CADAL在内的所有图书馆联盟进行数据库开发,其数字化作品的来源都分为专有领域作品和共有领域作品两大类,对两个领域作品进行数字化,将带来不同著作权侵权结果。

著作权法保护的著作权是一种专有权,在这种专有权之外的作品则处于共有领域,通常包括没有纳入到著作权法中的作品、保护期限已经届满的作品以及权利人放弃著作权的作品。公有领域的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也是典型的“知识共有物”。这种知识共有物是著作权法律制度运行出现的必然结果,因为著作权法制度旨在推动人类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为实现这一目的离不开对知识共有物的充分获取、传播与利用。各国著作权法都规定了著作权的保护期,使作品处于有限的保护状态,过了保护期的作品自然进入共有领域。共有领域作品是公众无偿、自由获取信息重要区域。因此,图书馆联盟为了数据库建设的需要,可以对共有领域作品进行无偿数字化,不存在侵权风险。但由于作品的人身权(发表权除外)不受时间限制,数字化时应予以回避。

对于处于保护期限内的作品,图书馆联盟进行数字化属于对作品的复制,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和其他国家《著作权法》,对于合理数字化,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为教学、科研人员用于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學研究、为国家机关执行公务而少量数字化已经发表的作品;②图书馆为了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数字化本馆收藏的作品;③为读者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目的而为读者数字化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或下载他人网络作品;④在文献资源共享中数字化其它图书馆馆藏文献;⑤为了保存或借阅目的,图书馆将纸质文献制作成缩微资料、录音、录像制品、机读或者数字资料。

分析以上合理数字化的判断标准,主要有①数字化作品的目的是社会公益目的、教育科研目的、消费目的。从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关于合理使用的列举规定来看,为了公益目的、教育科研、个人学习和欣赏目的而数字化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是合法数字化行为。对于那些为了商业目的而数字化他人作品是非法数字化行为。美国《著作权法》也将“批评的”、“学术的”、“研究的”数字化作品的目的作为数字化行为是否合理的判断标准。任何商业性或以营利为目的对他人作品的数字化行为均为非法;②被数字化作品的只能是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③数字化作品的程度。如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为了学校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少量数字化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科研人员使用属于合理使用。如果大量数字化,虽为上述目的也是非法使用;④对被数字化作品的影响。根据美国的有关判例,数字化作品的结果没有对著作权的作品的潜在市场或价值所产生影响的,是合理使用。图书馆联盟进行数据库建设,如果符合上述条件,虽未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不向著作权人支付任何报酬,依著作权法的规定,也是非侵权行为。

一般来说,图书馆联盟进行数据库建设,对作品数字化的数量都相当大,否则其数据库建设容量较小,也达不到使用的效果。而大量数字化著作权作品,即使出于公益性目的,图书馆联盟也已经脱离合理使用的“轨道”,不能享受豁免权,必须征得作者的同意,并付相应的报酬。鉴于数字化作品的数量过于庞大,图书馆联盟可以委托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实施与作者协议、对作者付费工作,既方便快捷可行,又能节约图书馆联盟数据库开发的成本。

对于被数字化作品潜在市场或价值是否有影响的问题,我们应辩证地分析。从经济学角度看,对同一作品,创作者、传播者、使用者所享有的著作权、邻接权与使用者权,往往存在着权利的分配与利益的冲突。随着作品、信息资源利用方式的拓展,如数字技术的出现,公益性图书馆(包括图书馆联盟)的普及,将使得侵权使用与合法使用的权利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因此有必要从法律上对各主体的权利重新安排。合理使用等著作权限制制度的创设,正是为了解决作品使用的一种有效途径。我们知道,著作权效益的实现,既不可能产生于静态归属,也不完全来自于作者自己使用。作者要取得作品生产成本的回报,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就要凭借出版者、传播者的广泛传播,就要依赖社会公众对作品的广泛使用。作品传播的范围越是广泛,使用的方式与数量越是充分,创作者的收益就越见丰硕。著作权法关于权利的一般配置方式是:作者享有复制、公演、播放、展览、发行等独占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传播者通过自愿交易与法定许可,在付酬的条件下以各种传播方式再现原创作品,并对自己的传播成果享有利益;社会公众作为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有偿或无偿地获得著作权作品,供个人学习、研究、娱乐之用,或满足文化教育、司法公务、慈善事业等公共利益的需要。著作权限制制度的效益价值在于:在著作权的作品中,划出有限的范围,供非著作权人无偿使用,虽使使用者受益,但并未损害创作者,因而在此情形下每个成员对作品的愿望都得到最大的满足。[4 ]因此,作为传播者和使用者,图书馆联盟大量数字化著作权作品,而不经作者同意,并且不付费用,对作品的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必须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如果数字化著作权作品数量不大,又由于图书馆联盟数字化行为促成作品的广泛宣传、传播与利用,有扩大作品市场的一面,依据著作权限制制度,此情况下图书馆联盟就应该享有著作权侵权豁免,可无偿数字化著作权作品。

3 文献传递著作权侵权分析

早期图书馆联盟的文献传递业务,对于涉及实体书刊的馆际互借不存在著作权侵权问题;而对于复制著作权作品进行文献传递,由于对作者利益影响不大,著作权争议也不大。但是,随着实体馆藏可通过数字化成为网络电子资源,不受时空限制供其他图书馆读者下载使用,可能成为他馆的虚拟馆藏。特别是图书馆联盟实行资源共享,使得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界限更加模糊,趋于整体。再者,电子资源集团采购,共同利用,使得以Web方式进行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工作正成为现代图书馆联盟活动的主流。在此情形下,图书馆联盟的文献传递业务著作权侵权的问题突显。

3.1 复制

图书馆联盟之间的文献传递,早期主要是对作品进行复印,再进行邮寄;现在对于未数字化的馆藏作品的传递,复印方式并未放弃,而对于数字化馆藏作品和网络数字作品的传递份数的多少的标准上,颇有争议。对每件作品传递多少份,属于著作权侵权的问题,各国标准不一。但综合考察,大致趋向于不超过“五份”。如我国台湾地区《著作权法》第九十二条第二项规定:“对于侵害他人作品公开传输超过五件,或权利人所受损害超过新台币三万元者,仍然有刑事责任。”对于图书馆联盟而言,若是未经合法授权以上述方法提供远程文献传递服务,所提供的著作权作品如果超过五件,虽然是“非营利”目的,仍然要负侵权责任。对此,图书馆联盟应以适当的方法避免。

3.2 临时复制

对于网络作品,图书馆联盟一般通过建立接入、存储、传输、链接或搜索等中介服务平台,进行文献传递服务。其传递文献是根据用户的指令自动完成的,图书馆联盟对传输的作品或信息的内容不知情,对传输行为也不直接进行控制。如果提供的文献信息不是来源于自己,就有可能是从其他网站复制、转载而来。此时图书馆联盟的作品全文下载复制,是临时复制的过程。作品在传输引发的复制中,作品并未复制在磁盘上,而在随机存储器暂存,甚至作品只是在电子系统的正常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附带的或瞬间的复制件,这就是“临时复制”。根据澳大利亚《版权修正案(数字备忘录)》规定:临时复制是制作或接收某一信息技术过程的一部分。在信息内容没有侵权的前提下,它不侵犯著作权,[5 ]这个例外包括浏览或在线观看在线版权资料和某种方式的缓存所进行的临时复制。欧盟“版权指令”第5条第1款规定:“过渡的或偶然的临时复制行为,是技术程序不可分割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仅是为了能使第三方在网络传输中使用或合法使用受保护的作品或其他材料,而且这些作品或材料没有任何独立的经济意义,应当对第2条规定的复制权进行豁免。”[6 ]所以,一般认为临时复制不宜作为传统上的复制,而应作为著作权的例外看待。这种“临时复制”与传统的“复制”是有区别的,它又包括浏览和缓存两种具体情况。

(1)浏览。在网络使用过程中,著作权人有意把一些可以浏览的文献资料放在网上,浏览这些资料,或者取得著作权人隐式许可,或者属于合理使用。有人认为对于非商业性和非营利性的使用浏览是一种合理使用。笔者很赞同此观点,因为:①因为那些显示在计算机上的临时拷贝的数字作品颁发许可没有必要。如果这种使用不是商业的,合理使用成立,责任豁免;②阅读在线作品远不如阅读平装书那样容易和方便,读者大多不习惯网上阅读,其拷贝的量是不会大的,著作权人不必过分害怕数字浏览,也不必担心损失其市场;③除非读者有理由知道某一信息,浏览者将受非故意侵权原则的保护,非故意侵权原则允许司法机关在合适环境下免除对当事人惩罚。[7 ]

(2)缓存。是指图书馆联盟以网络服务提供者身份从其他网站选取信息后,自动被存放服务器上,当随机使用者点击同一站点信息时,将不必再自原网站传送该信息,而是自先前存有该信息的服务器传送该信息。根据美国《著作权法》第107款规定的合理使用因素,对缓存的合理性进行分析:①使用的目的与特点。代理缓存一般是在为服务对象提供商业服务时使用的,因此,具有商业目的。然而,在现实中,很难区分某个在线服务提供者缓存服务具有完全不同于著作权所有者使用其资料的功能。缓存合理使用可能性很大;②对著作权作品潜在市场或价值的影响。许多缓存实例没有损害版权所有者作品的潜在市场,特别是对于那些非商业Web网站资料可免费利用的缓存。此因素的一般依赖于具体事实。然而,现实中,著作权人难以找到足够的有害于潜在市场的实例来反驳缓存是合理使用。[8 ]因此,传统的复制对图书馆联盟文献传递服务的限制性较大,而临时复制对文献传递服务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3.3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权为各国著作权法修正时新增的权利类型,主要是因为互联网上著作权作品广泛传播,而对著作权保护不足,不得已而为之。网络传播是指以有线电、无线电之网络或其它通讯方法,以文字、声音或影像向公众提供或传达著作权作品的内容,使用者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接受著作权作品的内容。网络传播主要包括网络主动传播、对公众提供信息等著作权作品的利用行为。如:广播公司提供实时网络广播的服务,这样的服务事实上就是属于网络传播权中的“主动传输”的范围。至于所谓“对公众提供”则是新的保护型态,最常见的就是将著作权作品放置在网络上供不特定人下载,就是一种对公众提供著作权作品的行为,无论是不是有人实际下载,只要是处于可能被特定多数人或不特定多数人所接触、取得,若未经合法授权,就是属于侵害他人的网络传播权。因此,图书馆联盟如果直接通过网络进行文献传递服务,则必须避免以公开传播的方式提供服务,即:一次通过网络传送著作作品给特定或不特定的多数人、将他人著作放置在网络的服务器上供他人下载(即使有密码控管也是一樣)。只有一对一的网络传输,以合理的控制方式,将著作权作品提供给联盟的参与馆,再由接受作品的图书馆提供给读者。并且符合其他条件,如我国台湾地区《著作权法》规定一次传播每一件著作权作品不超过五份就不构成侵权。而澳大利亚《版权修正案》规定图书馆联盟可以无需支付报酬或获得许可,按下述规定进行文献传递服务:①按照研究或学习的需要,复制和传输一部作品或一篇期刊文章的10%;②按照研究或学习的需要,为使用者复制或向另一个图书馆电子传输一部作品,条件是在合理的时间内以正常的商业价格买不到该作品;③向为了保存和内部管理目的人员复制和电子传输馆藏作品;④在图书馆内部不容许在计算机终端以电子形式复制或交流向公众提供的作品。[9 ]不符合上述规定,图书馆联盟文献传递服务即为侵犯著作权人的网络传播权。

参考文献:

[1]戴龙基,张红扬.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的组织形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3):36-39.

[2]The International Coalition of Library Consortia[EB/OL].[2009-06-28].http://www.Library.yale.edu/consortia/index.

html.

[3]李培.数字图书馆原理及应用[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2-244.

[4]吴汉东.合理使用制度的经济分析[J].法商研究,1996(2):1-12.

[5]Copyright amendment( digital agenda) act 2000[EB/OL].[2008-06-25].http://www.Decs.act..gov.au/policies/pdf/ copyright amendment.Pdf.

[6]Directive 2001 /29 /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and of the uncil[EB/OL].[2008-08-12].http//www.europa.Eu.int/ eur - lex/p ri/ en /oj/dat/2001 /1_167 /116720010622

en00100019.Pdf.

[7]刘可静.知识产权与图书情报工作[J].图书情报工作,2002,(6):20.

[8]盛小平.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合理使用[J].图书馆,2005,(5):37.

[9]吉宇宽.图书馆作为ISP著作权侵权豁免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8,(7)89-93.

企业战略联盟风险及防范措施 篇3

企业战略联盟是现代企业合作竞争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企业为了更好地应对激烈竞争而作出的战略性选择。具体来说,企业战略联盟主要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完全独立企业,以协议或股权参与等形式组成的一种长期稳定的企业合作伙伴关系,以追求企业间的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最终实现战略联盟内各成员企业的共赢。通过企业战略联盟的组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降低经营成本、分散企业经营风险,有助于企业进入新行业或新领域,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虽然企业战略联盟有诸多优势,但纵观其发展历程,失败案例仍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企业战略联盟组建和发展过程中的联盟风险仍是导致联盟失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二、企业战略联盟风险及特点

( 一) 企业战略联盟风险

由于战略联盟是由完全独立的企业组建而成的,联盟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在组建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风险问题。企业战略联盟处于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经济和社会环境中,这种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容易给战略联盟内部的各成员企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而发生这种损失的可能性即为企业战略联盟风险。因此,独立运营企业在加入某一战略联盟寻求利益的同时,也需要特别注意联盟风险。

( 二) 企业战略联盟风险的特点

1. 主客观性兼具。战略联盟内的企业面临的联盟风险既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又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一方面,企业加入战略联盟,主观目标是为了获取联盟的利益,而其所承担的联盟风险并不是出于主观意愿,而是客观上必须面对的风险。如企业加入联盟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势必引起行业领军企业的关注,甚至打压,这种风险就是因联盟而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企业由于在加入某一战略联盟前,并未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论证,或者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而作出了错误决策,不但不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的利益,反而给企业带来一定损失。这一风险是由企业自身决策决定的,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2. 不确定性。风险本身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而联盟风险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随机因素和信息不足造成的。联盟合作伙伴和联盟战略的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而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一般是可以估计和测量的,进而可以采取措施进行纠正。而信息不足则是永远存在的,也就是说任何企业不可能掌握所需的全部信息。部分信息缺失使得企业无法进行全面分析,则信息不足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就很难进行测量。

3. 负面性。风险本身就是可能造成损失的一种不确定性,企业战略联盟风险主要表现为对联盟内成员企业可能带来损失,也就是带给企业负面效应。对于技术联盟来说,可能会由于研发的新产品未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导致研发失败。对于资源联盟来说,可能会出现原来不具备某种资源的企业,通过联盟掌握了相应的资源,进而攫取了联盟其他企业的资源优势,造成原优势企业的损失。

4. 相对性。不同的企业战略联盟,或同一联盟内的不同成员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并不完全相同,即具有相对性的特点。联盟内各成员企业分别在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和市场等方面拥有各自优势。当联盟面临资金方面的风险时,作为风险的承担主体,各成员企业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和承受能力必定会有区别,资金充裕且结构合理的成员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而那些资金量少的成员企业则会承受更大风险,更加难以应对。

三、企业战略联盟风险的影响因素

( 一) 企业联盟目标不同

各企业之所以选择联盟,必然是为了某个或某些特定目标,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各成员企业在联盟目标上不统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则会使联盟无法形成合力,联盟的发展方向就无法明确。例如,有些成员企业加入联盟只是为了获得某联盟成员的名号,并不实际参与联盟的具体运作,这种形式上的联盟名存实亡,并没有实际意义。还有一些企业加入联盟是为了从联盟内获得利益,但自身并不愿意对联盟有所付出和贡献。这对于那些有所付出和贡献的成员企业来说显失公平,使他们不能从联盟获取应得的利益,最终导致联盟瓦解和失败。

( 二) 战略伙伴选择失误

企业选择与哪个或哪些企业组成战略联盟,是联盟能否成功的关键。很多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并组成战略联盟之前,并未进行慎重分析和选择,对合作伙伴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和联盟动机等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战略联盟的合作伙伴不了解就可能出现选择失误,甚至严重影响到整个联盟的维系和发展。如某企业在海外运营方面的经验不足,而在其选择战略联盟合作伙伴时,并未对伙伴企业的海外运营经验和能力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只是停留在表面印象上,从而使选择的合作伙伴并不具备己方所需的管理经验和能力,导致联盟效果无法实现。另外,如果没有与合作伙伴达成共识,即使合作伙伴具备己方所需能力,但由于其不能或不愿意提供相应支持,也将失去联盟的基础。

( 三) 成员之间利益协调困难

企业战略联盟构建以后的运作与发展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联盟成员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很多联盟成员企业之间在利益上协调不好导致产生严重分歧,往往会出现一方企业认为付出较多而获得利益较少,认为联盟内部利益分配不公,从而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影响到战略联盟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有一些成员企业对自身的付出与利益方面的认识和预估存在不真实、不客观和不准确的情况,当实际利益低于预期利益时则会滋生不满和懈怠情绪,不利于成员企业间的协作。

四、企业战略联盟风险的防范措施

( 一) 协调和统一联盟目标

联盟内各成员企业的目标协调一致,才能形成合力,以联盟整体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中立足和发展。首先,各企业应该充分研究和分析自身劣势或亟须提高的方面,进而确定联盟需求和目的。其次,与联盟内的其他成员企业进行广泛磋商,分析和找出各成员企业联盟目的中的相同部分,并加以强化和突显。第三,及时关注本企业以及联盟内其他成员企业目标的动态变化情况,避免从最初的目标一致向分歧和冲突演变,并及时在内部开展有效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协调尽可能地保持联盟目标的一致性,有效确保各成员企业步调一致,真正发挥联盟的作用。

( 二) 审慎选择战略合作伙伴

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是联盟成败的先决条件。为了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战略合作伙伴,选择和确定工作应该慎之又慎。首先,需要分析企业自身的联盟需求,并以此作为衡量备选合作伙伴的联盟标准和条件。其次,进行广泛调研,寻找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潜在合作伙伴及其满足需求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潜在合作伙伴的需求和本企业满足对方需求的能力。第三,重点剖析潜在合作伙伴在联盟目标、预期利益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求同存异,明确合作基础,确定合作伙伴。第四,在形成联盟后仍须密切关注合作伙伴的相关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和分析,并且要及时补充新的合作伙伴,淘汰不再适合的合作企业,始终保持联盟的活力。

( 三) 建立利益协调与约束机制

战略联盟内成员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影响联盟合作的最大障碍,如果任由冲突扩大升级,将会严重影响到联盟的运作和成败。因此,需要在联盟内建立利益协调与约束机制。可以就各成员企业的利益开诚布公地进行讨论和研究,使各企业能够充分认识到其他成员企业的利益关注点,并给予尊重和支持。协调成员企业在利益上的分歧和冲突,引导成员企业追求利益的一致性和长远性。同时,对于那些不顾联盟其他成员企业利益的自私企业,采取较为严格的约束和惩治手段,规范其不合理的逐利行为。通过在联盟内建立利益协调与约束机制,引导和规范各成员企业的行为,以保障联盟的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纷纷组建企业战略联盟,利用联盟的整体竞争优势抢占市场。与此同时,联盟成员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风险,主要是受成员企业目标不一致、战略伙伴选择失误、成员之间利益协调困难等因素影响。为有效防范风险,需要协调和统一联盟目标,审慎选择战略合作伙伴,建立利益协调与约束机制。

关键词:企业战略联盟,联盟风险,合作伙伴

参考文献

[1]陶权.企业战略联盟的稳定性与风险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10).

[2]孙相文.企业战略联盟风险分析与防范策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2):57-60.

[3]崔征.企业战略联盟的伙伴选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4-77.

[4]陈一君.企业战略联盟的风险与防范[J].预测,2003(4):38-41.

物流企业联盟风险形成及识别研究 篇4

关键词:物流企业,风险形成,风险识别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各物流企业单纯凭借自身的实力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因此结为战略联盟已是物流企业组织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物流企业联盟是指在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前提下,若干拥有专业特色及资源具有互补性的物流企业以自身拥有的特长为基础,通过多种方式结合成的物流合作体。从联盟体的实际组建及运作过程来看,战略联盟在为物流企业创造极大的价值和收益的同时还面临着很多来自于联盟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给联盟的物流企业战略、经济、核心竞争力、声誉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于联盟风险的防范显得尤为重要。而风险防范的前提就是在对物流企业联盟风险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的识别。

本文将物流企业联盟运作的全过程划分成联盟成员选择、联盟组织构建、联盟实施运作和联盟评价及改进等四个阶段,在对各阶段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了识别。

1 物流企业联盟风险的形成原因

联盟成员选择阶段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物流企业联盟成员的选择不当和收集信息不全面。挑选合适的物流企业联盟成员是联盟成功运行的第一要件。据统计,约70%的战略联盟失败与合作伙伴选择不当相关。可见选择不当会影响联盟目标的实现,为以后联盟的运作埋下隐患。收集信息是核心企业分析市场情况、识别市场机遇、选择联盟合作伙伴及确定合作范围的重要支撑,信息的全面收集可以保证后续工作的正确性,提高物流企业联盟的工作质量,完成联盟的战略目标。

联盟组织构建阶段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为组织结构不合理及签订协议时方案准备不充足。合理的组织结构是联盟成功的关键,如果联盟的组织结构设计不当,就不能保证组织结构的刚柔结合、合作者之间关系的平等、联盟机制的责、权、利对等,就会造成联盟运行的不通畅,影响联盟目标的实现。联盟协议方案签订前,如果没有开展周密的研究,进行充分的利弊分析,很可能会出现问题无应对措施的情况。

联盟实施运作阶段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成员的战略目标发生改变、合作动机的多样性及联盟组织管理的不善。物流企业联盟的成员企业之所以会加入联盟体,其目的无非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当成员企业借助联盟实现了自己的经营目标,很可能会脱离联盟,去寻找新的经营机会,从而影响联盟的稳定性,给联盟带来风险。物流企业联盟成员参与联盟的原因有很多,总体来说,出于防御动机而加入到联盟的成员,其合作性不高;出于追随动机而加入联盟的成员,其合作性较高;出于维持动机而加入联盟的成员,其观望情绪较高;出于通过联盟完成重组或兼并动机而加入联盟的成员,其合作情绪较低。因此,由于联盟成员企业合作动机的多样性造成了物流企业联盟目标的不确定性,给联盟的运行带来风险。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联盟是一种网络式的松散组织,其内部存在着市场和行政的两种机制,因此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联盟的组织管理水平。联盟运作时,如果没有建立和运行一个科学的管理系统来维持组织的正常运作并发挥联盟的功效,那么当联盟成员间的利益出现冲突时就会给协调和控制过程造成较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联盟失败的风险。

联盟实评价改进阶段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收益不对称和文化差异。联盟的收益有一部分是成员共享的,其他则是独立的。由于联盟成员的增值结构总是存在不对称的情况,因此会造成共享收益与独立收益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成员企业牺牲共同利益而让独立部分利益最大化,就会造成联盟双方关系的紧张,造成联盟关系瓦解的风险。不同的文化背景使企业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当彼此文化差异较大时,如果不能进行有效地整合及沟通,就会导致企业组织、员工在理念和行为上的意见分歧和冲突无法调谐,导致联盟成员退出联盟,联盟以失败和解体告终。

2 物流企业联盟风险的识别

实际工作中对风险识别的范围应适量,应抓住关键的风险因素,对联盟的风险管理要有侧重点。本文基于全过程的视角对物流企业联盟的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分别进行识别。

2.1 外部风险的识别

外部风险是指影响机遇产品发展方向及联盟协作关系继续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风险,本文主要对其中的市场风险、金融风险、政治法律风险、技术风险进行识别。技术风险是指物流企业联盟所从事的项目技术不确定性与难度。主要造成技术风险的因素有:技术成熟度、技术复杂性、技术相关性等。这些因素影响着技术环境的变化,如果联盟不能适应技术环境,不能与之较好的配套,就会给联盟带来技术风险。联盟是要由市场来检验的,如果联盟的产品不能为市场所需要,被市场所接受,那么联盟就不能从市场中获得收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此联盟是具有市场风险的。政治风险指由于法律法规的变动、社会动荡、政府的干预等因素给联盟带来的不稳定。如:制度的变化导致物流企业联盟运作成本的增加。金融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利率、汇率的变动、股市、地区性的金融危机等给联盟带来损失的风险。如:全球的经济危机导致的经济动荡使业务量降低,导致联盟中途解体。

2.2 内部风险的识别

内部风险是指物流企业联盟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本文按阶段对联盟的主要内部风险进行识别。

联盟成员选择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识别市场存在的机遇,决定建立企业联盟及挑选联盟成员企业,因此该阶段主要存在的风险为市场机遇判断失误风险、联盟成员选择失误风险和信息风险三种。市场机遇判断失误风险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联盟没有对相关资料进行充分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论证,导致联盟对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环境、竞争环境、市场状况等联盟不可控因素的把握不准,未能准确判断和把握现有及未来存在的市场机遇造成的。恰当的合作伙伴是联盟成功的前提,联盟成员选择失误会导致物流企业联盟的经营目标不能实现。在选择联盟合作成员时要注意资源匹配和企业目标两个问题,核心企业在选择联盟成员时要选择物流资源具有互补性的物流企业作为合作伙伴,选择企业经营目标在以后联盟运作中可以协调一致的伙伴,这样才能保证联盟运作时的稳定性,完成整个物流企业联盟的目标及各个联盟成员的战略意图和目标。准确的信息是选择合作伙伴和确定合作范围的支撑,因此企业要对联盟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地收集和整理。

联盟在组织构建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成员准入规章制度、建设联盟基础设施、构建利益分配方案,因此该阶段的主要风险有组织结构风险、利益分配方案制定风险、任务风险。此阶段工作重中之重是要确立合适的联盟组织结构,如果联盟的组织结构设计不当,联盟运行就不会通畅,就会影响联盟目标的实现,因此选择的组织结构要刚柔结合,要保证合作者之间的平等关系,保证机制的责、权、利对等。利益分配方案制定不合理会打击成员的积极性,造成联盟成员中途退出联盟解体。核心企业任务分解不合理会造成联盟运作困难,任务不能期完成,联盟总工期延误。

联盟实施运作阶的主要工作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对联盟运营过程的管理、给成员分配任务、协调合作伙伴行为解决冲突等。因此该阶段的主要风险有:失去控制权风险、丢失市场风险、不合作风险、信任风险、服务质量连带风险、财务风险、联盟协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时间风险。

联盟评价及改进阶段是物流企业联盟发展过程中的最后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对联盟运作全过程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以及对联盟获得的收益进行分配。成员企业将根据结果决定联盟是否终结,合作是否继续,因此此阶段风险主要是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风险和信誉风险。如果联盟成员重视短期绩效,缺乏对长期投资和承诺的兴趣,关注眼前结果,那么评价指标就会选择集中在财务与市场方面。如联盟成员企业重视长期绩效,有意长期投资和承诺,愿意将联盟长久运行,那么联盟绩效评价时会更多关注联盟的整体情况。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存在偏颇,都会影响对联盟的评价结果。如果联盟经过绩效评价决定终结,不管是什么原因、采取什么形式,都会给联盟成员企业未来的发展和企业形象带来影响。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打击公众对联盟企业的信心,降低公众对企业信誉度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史占中.企业战略联盟[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2]林季红.跨国公司战略联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3]蔡茂祥, 王雷.物流联盟组建机理初探[J].当代财经.2002.

[4]段小东.中小物流企业联盟整合研究[J].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5]王婷.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模式分析[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 2004.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风险识别及预警 篇5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者特定的事业部和职能部门,为完成特定项目目标,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网络式联合体[1]。项目结束之后,联盟的资源组合即解散。动态联盟的价值主要立足于系统的协调一致,如果这个条件没有得到满足,则整个联盟容易解体,因此,项目动态联盟时刻面临风险和冲突。

目前动态联盟中的风险问题还未引起理论界和应用者的足够重视,在强调“联盟目标”和“利润共享”原则的掩盖下,人们容易忽略联盟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内外部风险,其结果不但不能实现利润共享,反而承担了不必要的风险损失[2]。因此,如何认识和有效地防范风险是动态联盟运行成功的重要前提。然而,由于这个领域没有被得到深入的研究,现在找不到现成的成熟理论来驾驭之,我们只能把其他风险的研究方法“嫁接”过来使用,使用已经成熟的研究风险体系的方法论,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以便得到比较合理的结论。

在针对具体事件的风险分析领域中,已有许多成熟的理论方法,如Flanagan和Norman(1993)的Brainstorming法,Tree diagrams法和Influence Diagrams等识别方法[3]; 此外, 通过风险测量、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模拟技术等方法对风险出现的后果、概率分布进行分析(L.Y.Shen,1990,1993)[4]。Cohen(1997)从资产配置角度, 监理一个以软件项目风险来源和处置动机为核心来识别风险本质、 分配风险的理论模型[5]。经Weber(1999)、 Pfleeger(1997)、 Thurwachter(2000)等努力,从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风险损失额度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拓展[6,7,8]。

针对建设项目的风险研究主要有:Prananta Kumar Dey(2002)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研究项目风险评价,对风险因子的发生概率和严重性进行定量估计[9]; J.H.M.Tah(2000)则使用模糊评价法来评价,使用因果图来表示风险因子、风险和风险结果之间的关系[10];J.H.M.Tah(2000)还使用信息建模方法来评价建设项目风险[10];D.N.Ford等(2002)采用实物期权来研究不确定建设项目战略规划和管理风险评价[11]。王守清等(2004)提出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描述风险的层次级别和相互影响关系的风险影响矩阵和外星人眼睛风险模型(alien eye’s risk model),风险具有和外星人类似的特性,如不确定、不精确, 难以理解和可能带来损失或危险,将风险模型类似的称为外星人眼睛风险模型以更好的反映建设项目风险的特性,并将建设项目风险划分为三种层次( 国家、市场和项目),以不同层次风险相互影响的矩阵或表格形式进行分析,能够识别建设项目的28种关键风险[12];贾晓霞等(2004)提出了项目投资区域风险的识别方法和预警模式,利用聚类分析法系统识别了项目投资所面临的六类区域风险,建立了基于界面集成的预警模式,并运用管理熵对风险警度进行了量化[13]。

对于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风险研究目前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正式的资料比较少。但是, 金融系统、股票、 气候、 粮食、 交通等的风险研究已经进行得比较深入细致, 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方法, 针对动态联盟系统的特有特点, 开展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风险的识别和预警研究。在该领域, Chiristogh Schlueter Langdon等(2000)运用SWARM技术对建设项目的供应链风险进行了仿真研究[14]; C.Riddalls等(2000)对建设项目供应链风险进行了动态模拟[15];彭本红等(2004)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对企业动态联盟敏捷性的评价问题进行一些比较初步研究[16];贺思辉、李家军(2004)运用相对熵对动态联盟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的测度进行了尝试性研究[17];彭本红等(2004)从系统熵的角度上对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价值评价模型进行了设计[18];吴英(2005)专门针对建设项目动态联盟中存在的道德风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识别与防范研究,运用复熵概念对道德风险进行了定义,并提出了一系列道德风险控制策略[19]。

这些研究对于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风险结构仍然没有统一认识,也没有形成针对动态联盟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的系统研究。我们知道,项目动态联盟的成败不仅取决于项目的技术、物资、市场、财务、资金等条件,也取决于动态联盟成员企业相互之间的配合、信任以及合约的完整公平性。基于风险和利润两方面的考虑,项目业主以及参与单位决策者必须对面临的动态联盟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作为风险防范和感知侧面,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够对风险现状和未来及时作出准确分析和评价,建立预防控制手段,实践中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针对项目动态联盟的风险识别和预警模式,将项目动态联盟前期活动融为一个整体,因此,本文尝试从企业风险管理和管理熵角度出发,提出适合项目动态联盟风险识别预警的模型,并给出量化评价的方法基础,以利于项目动态联盟业主及参与单位能够最大限度回避风险,创造良好的项目管理环境。

2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风险预警的基础。Al-Bahar等(1990)指出:企业风险识别是一种系统地、持续地对风险相关事件进行挖掘与分类的过程[20]。英国皇家社科院(The Royal Society,1991)界定了五种类型: 自然危险、 技术危险、 社会危险、 健康危险和财务风险[21]。Chicken(1994)提出了三种主要风险类型: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政治型,并强调任何风险评估均可基于这一分类体系[22]。而AS/NZS4360(1995)则建议不要对风险进行分类,提出了基于风险源的列表,最初的列表中包括了八种风险来源:商务法律、经济环境、人的行为、自然事件、政治环境、技术、管理活动、个体活动。[23]

本文按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风险的不确定性来源来进行识别,具体而言,动态联盟的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外部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如法规政策的变动,社会稳定,政府干预等;金融风险,利率、汇率、股市波动等;技术风险,如技术成熟度、复杂性、相关性等;市场风险,如需求变动、竞争风险、上下游市场变动等。

内部风险则按动态联盟的寿命周期来分,包括:生成期风险,主要是对市场机遇的识别风险;发展期风险,如伙伴选择、利益分配方案风险等;运作期风险,如沟通、质量、协调、道德风险等;解体期风险,如利益分配、执行风险,结算风险等。具体如表1所示。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内外风险的集成如图1所示。

其风险识别的过程主要有:

(1)确认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辨认所发现或推测的因素是否存在不确定性,要确认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

(2)列出初步清单。列出客观存在和潜在的各种风险。

(3)确立各种风险事件并推测其结果。推测与各类风险相关联的各种合理的可能性后果。

(4)制定风险预测图。

(5)风险分类。对根据风险性质进行分类。

(6)建立风险目录摘要。对项目动态联盟可能面临的风险汇总并排列出轻重缓急。

3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风险预警模式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需要与之相应的风险预警系统。该预警系统为每个子系统确定相应的“雷达”,即危机指标。

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出现了战略风险预警、财务风险预警等研究。Altman(1968)首次创立了多元变量判定模型——Z分数模型[24]。Laitinen等(1999)构造了中小企业风险预警系统[25]。随着信息流量和信息集成概念的建立, Aziz、 Emanuel和Lawom在1988年提出用现金流量信息预测财务风险的模型[26]。Jerry Miccolis等(1998)认为应集中利用风险管理资源从战略角度来考虑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及控制[27]。Lucy Nottingham(2002)提出每个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风险管理实践,整合组织核心资源来设计合适的风险集成模型[28]。Dickinson Gerry(2001)研究了ERM在保险行业的应用,将ERM在保险行业的应用定位于一种识别、衡量和管理风险的新理念、综合观[29]。国内对于建设项目风险预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项目投资领域,如贾晓霞等(2004)运用界面集成的思路对之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提出了一个集成了六要素的项目区域投资风险预警模式[13]; 周高平等(2005)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了设计[30]; 吴国付(2006)对区域港口项目投资的风险预警机制进行了设计[31]。

以上相关研究都没有从建设项目总体层面来进行风险预警研究,尚缺乏对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风险预警模式的研究。本文参照贾晓霞等(2004)基于界面集成的投资风险预警模式[13],对之加以全寿命周期的拓展,系统地将管理熵概念引入项目动态联盟集成道德风险预警系统,以从企业复杂系统的自组织角度提出风险预警识别、量化的初步理论框架。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风险预警识别体系要有一个系统的模式将企业范围内的风险管理活动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该模式又离不开风险预警目标、组织、方法、信息、文化及过程。由此提出了基于管理熵的动态联盟集成风险预警模型如图3所示。

该模型集成了动态联盟风险预警的基本6要素(目标、文化、方法、组织、信息、过程),以过程为中轴、战略为基石、组织为实体、方法为中枢、文化为灵魂、信息为纽带,集中反映了管理熵思维下的预警识别的战略、组织、方法、信息、文化和过程集成性特点,是风险预警量化的基础。在此模型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设置风险预警识别体系的运作过程以及特点:目标是要把所有风险预警活动符合动态联盟的整体战略目标,必须从整体角度集成动态联盟各阶段、各成员的风险预警活动;组织指的是项目动态联盟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构,是一种具有动态性。创新性和灵活性的组织模型;方法是指要求用系统思维的方法解决风险预警问题,要从整体角度出发对各类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价、分类、排序和优化;信息是指要从集成角度研究风险预警的信息特征、原则及模型,建立全方位立体性的信息网络;文化是指风险预警要形成统一规范的风险预警语言、态度;过程则是指风险预警必须满足项目全寿命周期各阶段风险预警的要求。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各个联盟成员的职能以及需要提供的信息类型与强度、准确性;

(2)必须明确模型中的信息通道的终端是什么部门,以便对风险的处理及时、有效、准确;

(3)必须明确模型中的决策部门,我们建议在模型中引入监督人,它是联盟以外的经过联盟共同认可的中间组织,监督整个联盟的运作状态以及过程;

(4)信息传递的过程应当采用多重联合传输的形式。

4 熵思想在动态联盟风险预警系统中的应用

4.1 熵的概念

(1)熵与条件熵

当系统可能处于n种不同的状态,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为Pi(i=1,2,…,n)时,该系统的熵可表示为:

E=-i=1nΡilnΡi

其中,Pi满足0Ρi1i=1nΡi=1

设系统A,B统计相关,则E(A/B)是系统B已知时,系统A的熵或成为条件熵。

(2)信息准确性与价值的新测度——传递熵

在状态空间xEn上的信息A,对于xi,yix,信息A的条件熵定义为其相应状态的条件概率的下列形式:

Η(A/x)=1nk=1nl=1n|Ρ(yk/xi)lnΡ(yk/xi)|

它反映了信息A的各状态下不确定度的均值。

已知状态空间x的信息A的条件概率为P(yk,xi),k,l=1,2,…,n, 定义A的传递矩阵:E(A)=[e1,e2,…,en],其中el=1n-1k=1n[Ρ(yl/xl)-Ρ(yk/xl)]l=1,2,,n.

很明显,传递矩阵中的元素表示状态l发生是信息A预报的平均准确度,可靠度,数值越大则准确度越高。

令:

hk={-eklnek1e<ek<12e-ekln|ek|-1n-1ek1e

Η(A)=k=1nhk称为信息A的传递熵, 它是一个在[-1n-1,1]n上的非负连续函数,能准确表明信息A传递状态的不确定度。

4.2 熵思想的应用

影响系统熵值的主要因素有很多,这个问题值得考虑进一步研究,根据熵增原理及其应用成果,把熵作为系统的状态函数,数值越大,系统越不稳定,越无序,联盟内道德风险越大。基于上述考虑,列出下列几条影响系统熵值大小的主要因素[33]:①组成元素的多少(系统的规模性)影响熵值,其他条件相同时,规模越大,熵值越大;②元素种类及元素之间的关系(系统复杂性)也影响熵值的大小,元素之间的关系越多、越复杂,熵值越大;③所拥有的有用信息量(系统的确定程度)增多,系统的熵值减少;④系统的目标对熵值起决定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在能够实现联盟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系统的复杂程度,做到各个盟员责、权、利层次分明;尽量增加系统对于外界的信息挖掘量和准确性,使得系统有更加准确的判断力,从而增强系统的与经济环境的融合程度;加强成员企业的思想教育和联盟文化宣传,增强系统的亲和力,加强奖惩和法制的力度;努力追求低熵水平——默契,降低联盟工作效率低下、相互扯皮、人浮于事等资源内耗现象,增强系统之间信息的交换数量与质量。所有这些都可以达到降低系统熵值的作用,增强联盟的综合核心竞争能力。

5 动态联盟风险预警系统的量化模型

5.1 内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度量

(1)风险度矩阵确立

设有m个影响因素、n个节点企业,rij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对第j个节点企业的风险度。设a宝石基于i影响因素的节点企业可以采取决策的数目,决策问题的决策矩阵为O=(oij)n×a,条件结果值oij发生的概率为pij,节点企业j的条件结果期望值为:

oj¯=i=1apijoij,j=1,2,,n

标准差为:

σoj=i=1apij(oji-oj¯)2,j=1,2,,n

在多个节点企业存在的动态联盟中,假定彼此之间是信息不对称的,即从长期来看,节点企业在做决策时没有考虑其他企业决策者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即各个节点企业同时做出决策,道德风险的影响还没有出现。于是,节点企业的风险度为:

dj=σojojj=1,2,,n

考虑m个影响因素,可得到n个节点企业对于m个影响因素的风险矩阵:

R^=(r^ij)m×n

标准化,可得:

R=(rij)m×n

其中,rij为第j个节点企业在因素i上的值,有:rij[0,1]rij=[r^ij-minj(r^ij)]/[maxj(r^ij)-minj(r^ij)],对于任意的第i个影响因素,可以假定rij大者风险大。

(2)熵权的确定

确定了风险度矩阵之后,要对之进行调整,对于(m,n)评价问题,第i个影响因素的熵定义为:

Ηi=-Κj=1nfijlnfiji=1,2,,m

其中,fij=(1-rij)/i=1m(1-rij)Κ=1/lnn, 且当fij=0时, fijlnfij=0。

则第i个影响因素的熵权wi定义为:

wi=1-Ηim-i=1mΗi0wi1i=1mwi=1

熵权具备的性质有:①各节点企业在影响因素i上的值相差较大,熵值较小, 熵权较大时,说明该影响因素向决策者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同时还说明在该问题中,各节点企业在该影响因素上有明显差异,应重点考察。②各节点企业在影响因素i上的值完全相同时,熵值达到最大值1,熵权为0,这也意味着该影响因素向决策者未提供任何有用信息,该影响因素可以考虑被取消。③影响因素的熵值越大,其熵权越小,该影响因素越不重要。

为了反映各个因素对某个节点企业的综合影响,将决策者对各影响因素给出的权重(主观权重)ui与熵权(客观权重)wi相结合,最后得到关于影响因素i的综合权重:Wi=uiwi/i=1muiwi,于是各节点企业的熵权评价值为:λi=i=1mWirij.

因为动态联盟是一个系统,各个节点企业是它的子系统,引起内部风险的因素看作是系统中的要素,我们用风险熵表示整个动态联盟系统的无序程度,即内部风险发生的程度,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动态联盟系统内部的风险熵为:

SΙ=-Κi=1nλilnλi

对之求全微分,可得:

dSΙ=-Κi=1n[λi+λilnλi+ο()]

5.2 外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度量

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的变化并不直接带来系统内部风险熵的变化,而是通过使各个节点熵的决策人的行为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风险熵变化。决策人的行为可以用决策矩阵表示oij. 假设外部因素有b个,它们对内部因素的影响用矩阵die表示,则外部因素对各个节点决策人的风险度矩阵为:

(cje)n×t=(oji)n×m×(die)m×t

计算出熵权之后,得到各个节点企业的熵权评价值λj,由它引起的风险熵为:

SD=-Κi=1nλilnλi

SD求全微分,可得:

dSD=-Κi=1n[λi+λilnλi+ο()]

5.3 总体风险度量

根据上文分析,动态联盟系统风险熵的变化可氛围dSIdSD,因此总体风险度量可表示为:

dS=dSI+dSD

5.4 信息准确性与价值的新测度——传递熵

为更加明确各个元素表示状态l发生是信息A预报的平均准确度,计算信息A的传递矩阵为:

E(A)=[e1,e2,,en]

其中,el=1n-1k=1n[Ρ(yl/xl)-Ρ(yk/xl)]l=1,2,,n.

Η(A)=k=1nhk称为信息A的传递熵,其中

hk={-eklnek1e<ek<12e-ekln|ek|-1n-1ek1e

在准确赋值的基础上,主要针对上面所得到的动态联盟风险的预测系统的结果,推算出发生的频率,再采用统计学中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我们的每一种状态空间所对应的不同的风险熵模型,从而确定出风险的大小、警度等。

6 结束语

在项目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范畴下,研究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风险的预警系统模式仍然面临着许多新的难题。本文提出的风险熵预警量化模型对于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风险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较为可行的方法,通过这个预警系统发出的信息使动态联盟各企业尤其是盟主企业决策者掌握系统中风险程度。但对于更加复杂、动态性更大的动态联盟,在主观判断不可避免成为重要数据来源的情况下,如何强化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科学结合,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摘要: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于联盟面临风险的识别和预警。本文针对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面临的风险进行了风险识别设计,首先依据风险的来源划分了项目动态联盟可能面临的风险的种类,其次明确了动态联盟风险识别程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六元素(目标、文化、方法、组织、信息、过程)的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风险预警模式,六个元素构成了风险预警的有机整体,运用管理熵理论对动态联盟风险预警度量进行了量化处理,以熵权从内外两个来源确定动态联盟的风险度量,并以传递熵概念来明确预警信号指标的准确性,给出了一个较为完整和准确的量化预警模型,以期利于建设项目动态联盟决策者的风险防范应对策略制定。

联盟风险 篇6

目前, 动态联盟作为一种被诸多企业选择的新兴的组织形式, 正在被航天产品研发和生产企业所引入, 而且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组织形式。构建航天产品研制动态联盟对于优化资源配置、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自主创新技术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是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变化的必然选择。但是, 由于航天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及航天产品市场的特殊性, 其蕴含的风险以及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减少。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市场、法律环境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企业动态联盟之间容易出现互相不信任或者不规范的行为;同时, 动态联盟运行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均衡的不断变化可能导致联盟的中途解体, 非但不能实现利益共享, 反而还要承担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给航天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 正确地认识航天产品研发动态联盟的风险, 进而有效地对动态联盟中的风险进行管理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1 航天产品研制动态联盟的特点与风险

1.1 航天产品研制的特点

动态联盟的组织是一个层次多、规模大、结构复杂、因素多、交互信息大、组织有序且功能综合的复杂系统, 它具有各自竞争特色的若干个中小企业与若干个科研部门。它通常是根据航天型号产品项目组成研发和制造的动态联盟, 或依据联盟内各成员单位自身的资源与特点组成功能性的动态联盟。如图1所示。

动态联盟的组织形式在航天产品研制过程中的应用突破了传统企业组织的有形界限, 通过对动态联盟盟员企业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 明显增强了组织的时效性, 重要的是在产权不发生转移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对不同专用资产的使用权共享, 企业联盟具有更大的组织柔韧性;盟员企业依据具体航天产品项目, 在信任的基础上, 通过缔结契约建立合作关系;在企业动态联盟的组织形式下, 通过不同盟员拥有的关键功能来达到能够实现项目目标的所必需的所有功能。具体而言, 动态联盟具有以下特点:

1.1.1 以技术联盟为核心

即以技术联盟为合作的起点, 以技术开发贯穿全过程, 并以分享高技术成果作为联盟的结束。

1.1.2 组织结构的松散性

由于航天产品研制动态联盟是为了某一型号产品研制的目的而由一些独立的经济实体组织起来的临时性组织, 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层次, 不具有实体形态, 也无需进行法律登记或工商注册。任何一个经济实体都可以通过协商加入或退出, 没有严格限制, 一般通过协商解决。

1.1.3 经营上的灵活性

由于动态联盟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自愿结成的, 盟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竞争——合作关系, 成员企业只关心与动态联盟项目有关的经营问题, 在经营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1.1.4 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性

动态联盟在开发过程中的所有费用都是共同承担的, 其技术应用中的所有风险和收益也是共同分担的。动态联盟的实施环境是建立以项目为纽带的企业网络平台, 其组织具有高度的柔性、敏捷性, 并具有可重构、可重用、可扩充的能力。它不同于零部件转包、委托加工等企业间的协作方式, 联盟的范围和内容更为广泛。分布式开发是企业间实行高效率、高柔性合作的有效手段。若干个具有各自竞争特色的企业或部门根据某一特定的市场机遇组成动态联盟, 以虚拟公司的方式对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和调度, 从而能获得较快的市场响应速度、较高的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高度的企业群体敏捷性, 这是一般的企业间协作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1.2 风险的存在

动态联盟在帮助航天企业获得响应市场灵活性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问题, 比如市场风险的存在、投资战略风险的复杂化、技术知识产权风险的增加、道德风险难以避免等, 尤其是管理、协作风险大大增加, 动态联盟中的盟员企业通常面临不同的技术标准和硬件环境, 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等, 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管理协作风险, 并可能直接导致管理失控。

动态联盟的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缺乏建立在合资、合并、合营等关系之上的行政控制体系, 各协作伙伴之间只有部分目标重合, 很难使所有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盟员企业很有可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而违反合约中途退出联盟置合作伙伴利益于不顾, 最终导致联盟的解体。由于各成员企业对各方信息掌握的不完备性以及客观条件的多变性, 都可能导致签订的合作合同是不完备的, 这可能导致一系列风险。比如法律风险, 成员企业利用合同的漏洞损害其他成员的利益, 激励风险、信任风险、组织协调风险等等。个人能力的有限性可能造成决策上的失误, 在伙伴选择、战略决策、资产投资、管理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风险。作为工程项目必然存在的能力风险更是不可忽略, 如伙伴企业在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项目延期、质量缺乏保证、技术不足问题等, 都可能造成项目失败。因此航天产品研制过程中的动态联盟的风险控制的研究尤为重要。

2 航天产品研制动态联盟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考虑到风险评价的目的, 既要全面、无遗漏又要注重指标的科学性, 指标是否能够反映动态联盟的风险特征, 指标体系设定的层次和结构是否合理以及其中的指标是否独立而全面, 指标之间应该不具备很强的相关性。同时还要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 使指标易于理解和接受。

拟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 必须首先对评价对象作深入的系统分析。从分析评价对象的结构、要素及各种因素的逻辑关系入手, 找出可能引致评价对象的不确定性的所有因素。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按照各个风险因素之间的因果、依存、隶属、主辅等逻辑关系进行分解, 建立符合实际的风险因素层次结构。在因素分解的基础上, 将最低层次的因素用若干属性指标来描述和测定, 最后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据此,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3 动态联盟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航天产品研制动态联盟是为生产某型号航天配套产品临时组成的动态联盟, 没有原始项目数据可供参考, 对其风险的评价不能考虑某单一因素, 必须兼顾整个联盟的各个相关因素。由于无法给出各风险因素的客观的概率分布, 完全依靠人的经验和主观判断, 带有极大的模糊性, 概率分析的方法在动态联盟的风险评价过程中已经失效, 因此本文应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建立动态风险评价模型, 并以实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3.1 模型构建

3.1.1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及步骤

(1) 确定评价因素集合与评价等级

设U={u1, u2, …, um}为刻画被评价对象按属性分成的m种因素 (即评价指标) ;

V={v1, v2, …, vn}为刻画每一因素所处的状态的n种决断 (即评价等级) 。

(2) 第一级综合评判

分别在每个因素子集Uk (k=1, 2, …, s) 范围内进行该一级综合评判。

根据Uk中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 确定因素权重向量Ak= (ak1, ak2, …, akm) ;在各因素Uk范围内, 对各因素Uki按照评语集合{v1, v2, …, vn}的等级评定出Uki对vj的隶属度, 组成评价矩阵Rk, 则可得出:

Ak·Rk=Bk= (bk1, bk2, …, bkn) , k=1, 2, …, s

从而完成第一级综合评判。

(3) 多层次综合评判

将U上的S个因素子集看成是U上的S个单因素, 按各Uk在U中所起的作用确定其权重向量A= (a1, a2, …, am)

把U的各评判结果B= (bk1, bk2, …, bkn) (k=1, 2, …, s) 作为 的单因素评价矩阵,

R=[B1B2BΝ]=[b11b12b1nb21b22b2nbs1bs2bsn]

则可得A·R=B

第二级综合评判完成后, 如果只分两个层次, 这就是最后的综合评判结果, 如果划分为更多的层次, 可以此类推进行更高层次综合评判。

根据评价结果, 参考评价基准表, 可以确定风险所属等级。

可见, 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是分别对按照各自归属的类别的各个最底层的指标, 先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然后再把这些指标的评价结果加以组合构成与之相邻的上一层的指标的评价矩阵。依次类推, 最后算出总的评价值。

3.1.2 权重系数的确定

请专家根据自己对各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判断, 按规定的量值范围 (一般取[0, 1]区间的任意值) 为各个指标评定权值。专家意见返回后, 对专家意见表进行数据处理, 检验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离散程度和协调程度, 达到要求之后, 得到各评价指标的初始权重向量:

a^i=1Τi=1Τaij (i=1, 2, , n)

aij为第j个专家对第i个指标所赋权值;T为专家个数。

归一化处理ai{a^1/A˜a^2/A˜a^n/A˜}, 其中A˜=i=1Τa^i

对于每份调查问卷, 被调查者填写完问卷后, 按照被调查者的选择, 将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数据, 求出各个接受调查人员打分的算术平均值即可。

4 动态联盟风险评估的实证分析

4.1 调查表的设计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航天产品研制动态联盟的风险进行评价过程中, 需要借助若干专家的知识、智慧、经验、信息和价值观, 对已拟出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判断、权衡并赋予相应权值。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 风险评价过程中, 首先要基于专家打分, 确定各个风险要素的主观权重, 对各风险因素进行定位, 确定单个因素归属的风险过程或风险类别, 根据专家打分确定各风险因素对评语集的隶属度,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即可完成一级评判。

本次研究的基础数据来自10个项目的40个专家 (一个专家可能参与过两个或以上的项目) , 每个项目由6名专家给出评价。两种方法采用相同的指标体系和总体风险评价水平基准表。专家评价表如附录所示。

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计的基础上, 为对总体目标进行评价, 给出总体目标评价基准, 见表2。

打分及表格项说明:表1根据提供的50个风险因素及其描述, 对50个因素进行排序, (序号:1~50) , 数字越小说明该因素重要程度越大。最后对专家打分进行加总, 求出最终的排序, 取排名前38位的风险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在对表1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果之后, 进行第二次调查问卷, 设计了表2和相关表格, 表格的份数根据专家数和项目数来决定。

表2请专家对所参与项目的风险总体水平进行评判, 依据表2进行打分。

表3和相关表格请专家首先对该种类或该过程下的风险因素所属等级进行评判, 在1~5级中选择打勾;然后判断该风险因素对此类别总体风险或该过程总风险的影响的重要程度, 为该风险因素设置权重 (0~1) , 每份表中各因素权重之和等于1。

最后, 请专家分别对某××项目 (共10个项目) 的38个风险指标依据评价基准表2进行综合评判打分。

4.2 模糊综合评判

按专家意见, 挑选其中1个具有典型性的动态联盟项目进行综合评判, 称为项目A。对项目A的综合评判需要考虑的所有因素的合集:U={U50, U51};其中U50={U43, U44, U45}, U51={U46, U47, U48, U49}。

下面选取联盟内部的运营阶段风险U47来演示模糊综合评判的具体步骤:

4.2.1 确定评判因素合集

U47={U39, U40, U41, U42}, 其中U39={u18, u19, u20, u21}, U40={u22, u23, u24, u25}, U41={u26, u27}, U42={u28, u29, u30},

4.2.2 对专家权重分数进行处理, 确定风险权重, 可得表3。

4.2.3 根据项目A的能力风险评价表, 可获得能力风险的风险描述

R39=[000.170.330.50.170.50.330000.170.50.3300.170.170.50.170]A39= (0.4650.2010.1870.147)

能力风险的模糊评价向量B39=A39×R39={0.059, 0.157, 0.312, 0.240, 0.232}, 从能力风险的4个因素的模糊向量A39可以得到四个风险因素分别占整个能力风险的比重, 46.5%, 20.1%, 18.7%和14.7%。这里, 质量风险占能力风险的比重最大, 对动态联盟的能力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也最大。

从计算得到的能力风险的一级综合模糊评价结果B39可以看出来认为能力风险属于三级风险。而且从风险程度分布来看, 能力风险的风险类型大都集中在中等风险以及较高风险等级上。所以可以近似认为, 能力风险一定存在, 且风险程度较高。

4.2.4 运营阶段风险综合评价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求出第三级风险因素的评价后, 依此类推, 求得运营阶段的第二级风险评价值。

对协作风险、人力风险和管理风险分别进行模糊计算, 可得:

所以,

R47=[0.0590.1570.3120.240.2320.0860.0390.4570.3110.1070.240.460.210.0900.0760.2730.4410.2020.068]

由于, A47= (0.32, 0.28, 0.11, 0.29) ,

故可得B47= (0.0914, 0.1909, 0.3788, 0.2324, 0.1065)

从计算得到的运营阶段风险的综合模糊评价结果B47可以看出来, 认为运营阶段风险属于三级风险, 且从风险程度分布来看, 运营阶段风险大多集中在中等风险以及较高风险等级上。所以也可以近似认为, 运营阶段的风险一定存在, 且风险程度较高。另外, 协作风险和管理风险都属于3级风险, 且协作风险属于中等偏高的风险, 管理风险属于中等偏低的风险。

由运营阶段风险的4个问题的模糊全向量A47可以得出:运营阶段的能力风险类的因素风险度最高, 其次是管理风险和协作风险, 管理风险中的激励风险对管理风险的影响最大, 协作风险中的合作伙伴中途退出对协作风险影响最大, 另外技术衔接风险也很大。

……

4.2.5 依次类推, 对二级风险模糊综合评判如下:

最终可得动态联盟的总风险:

1×0.064+2×0.151+3×0.487+4×0.271+5×0.027=3.05

根据前面拟定的指标分级为:1~5五个等级, 3.05处于较高与一般之间,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项目A动态联盟存在的风险程度偏高。

最后, 为对各单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 根据各位专家的评判表3-表13, 计算总体项目中各单风险因素的相对权重系数, 即模糊向量系数A={a¯1a¯2a¯38}, 并进行排序, 可得单因素风险的相对评估值。其中a¯i (i=1238) 为各级专家打分权重的乘积。

a¯1=a¯1×a¯43×a¯50a¯18=a¯18×a39×a47×a50

然后, 对a¯1至a¯38进行排序, 得到如下结果:

A={a¯30a¯18a¯23, a¯28, a¯25, a¯34a¯36a¯35a¯33a¯29, a¯26, a¯6a¯19, a¯17a¯20, a¯14a¯22, a¯27, a¯21a¯38a¯16a¯4a¯24, a¯3a¯32a¯13a¯15a¯37a¯2a¯1a¯31a¯5a¯10a¯11a¯9a¯12a¯7a¯8}

由此可确定各风险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 这是风险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根据评价结果, 组建阶段的伙伴选择风险、解体阶段的责权分担风险、全程性风险中的战略决策风险也属于各阶段影响最大的风险;另外, 行政干预和投资风险所占权重也较高。该结果可以为风险管理者制定风险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联盟风险 篇7

进入21世纪,企业间的合作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增强、形式不断丰富。其中,品牌联合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合作形式,甚至成为一项重要的企业战略。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通过品牌联合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例如,早期电脑业巨头英特尔公司与计算机制造商之间的合作,如今英特尔公司已经依靠这种品牌联合战略和多家计算机制造商建立起稳定的战略合作模式,并给它们带来了实际的效益,成为品牌联合最为成功的案例。

正如英特尔的成功一样,2001年诞生的“索尼—爱立信”品牌也取得了成功,这一品牌是由世界第三大移动电话制造商爱立信公司与日本索尼公司合作而来的。索尼—爱立信所推出的高端彩屏CDMA移动电话曾一度成为手机市场的宠儿,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在我国,TCL网络公司与台湾智邦科技共同建立的“TCL—Accton”品牌,联想集团与D-Link公司组建的“联想—D-Link”品牌,海尔集团也多向发展,与万达集团共同建立的联合品牌产品“万达一海尔房”等,这些案例都说明,我国实业界也将品牌联合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向。

然而,作为一种合作方式,品牌联合中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即可能产生一定的风险,而机会主义行为是一种典型的风险。国外学者Das和Teng对机会主义行为在内的关系风险解释为:关系风险是关于联盟中一个伙伴企业不以所需求的方式贡献于或致力于联盟的可能性和结果。也就是合作伙伴不遵守合作精神而影响合作的结果,或者伙伴双方无法达到满意的合作结果。除机会主义行为外,“搭便车”偷懒也可能造成关系风险。

品牌联合有其内在的联合机理,能够产生1+1>2的效果, 但如果忽视品牌联合的潜在关系风险,盲目推行品牌联合战略, 建立品牌战略联盟,也可能导致联合失败。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品牌联合关系风险的表现和动因,提出解决品牌联合关系风险的有效对策,提高国内知名企业对于品牌联合关系风险的认识并加以预防。

二、品牌联合关系风险的表现

品牌联合的关系风险是指品牌联合企业不合作的可能性及由此带来的损失,主要表现为:

1.伙伴选择风险。品牌联合中合作伙伴选择不当而导致品牌发生损害的可能性很大。而选择不当又包括选择的合作伙伴实力较弱、信誉不好或相互不匹配等情况,合作伙伴选择不当还会使整个经营战略受到影响。同时,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还要注意双方是否存在文化差异,如有较大差异,必然会在今后的合作中产生摩擦与冲突,不利于品牌的融合和发展。

2.契约违背风险。这一风险是指当合作双方在签订合作契约之后,由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其中一方为追求自身利益,利用自己的私有信息,不履行或违背合作契约,损害合作伙伴的利益,影响整个联合品牌,这种因素引起的风险往往又被称为“道德风险”。

3.利益分配风险。一旦品牌联合开始实施,合作中的双方企业就成为利益相关的共同体,如果品牌联合管理机制不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拥有优势的成员企业可能会为了本方的利益而置另一方成员企业的利益于不顾,就会造成合作中某一企业获利过低,打击其合作的积极性,最终甚至拒绝合作,使联合品牌遭受打击,造成利益损失和信誉损失。

4. 管理协调风险。品牌联合的两方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造成品牌联合中的企业只片面追求本企业的自身利益,为此过分关切品牌联合表面上能够提供的短期的利益回报。并且,在合作过程中缺乏相应有效的机制约束,常常出现各企业自顾自,只顾安排自己的活动,影响品牌整体最优。

三、品牌联合关系风险的产生原因

1.利己动机和机会主义。Williamson认为,关系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合作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他将机会主义行为定义为:“以不正当手段谋取自利的倾向,这种倾向或者表现为事先的机会主义,如隐瞒信息扭曲信息以签订利己的合同,即所谓的逆选择行为;或者表现为事后的机会主义,即违背合同,钻制度政策及合同的空子,即所谓的败德行为。”

品牌联合强调合作企业之间要相互信任,但实际中,合作企业之间由于缺乏衡量对方企业能力、专业技能和利益目标的评价标准,因此很难确定合作企业在品牌联合中投入量等实际贡献。因此,合作契约在设计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这就增加了合作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概率。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又会导致品牌联合这一战略联盟的“道德风险”,从而又进一步提高了合作后的关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 目标差异与利益冲突。企业进行品牌联合就是为了增大企业利益或实现企业更高价值。但在实际操作中,品牌联合企业之间在利益目标和利润分配上确实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影响品牌联合的协同作用,使合作的“效力”降低。品牌联合本身是靠利益驱动和维持的,一旦企业认为在合作中无法产生足够多的利润,就会怀疑品牌联合的意义,就可能退出合作或选择其他企业。

企业建立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进行品牌联合也是想获得理想的利益,这包括品牌的实际利润和社会地位。 但是,如果企业发现合作后达不到预计的回报,合作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到打击。当企业发现其他获得利润的机会时,可能选择其他的合作方式或合作伙伴。

四、品牌联合关系风险的应对策略

有效防范和规避品牌联合中的关系风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包括:

1. 注重培养合作企业间的互信关系。品牌联合不仅是品牌名称的联合,更是合作双方在市场、资本和技术等多方面的联合。如果合作企业不以共同利益为目标,背信弃义、置对方企业利益于不顾,不仅会使品牌联合破裂,也会使自身受到严重损失。因此,在选择品牌联合企业时,在其它条件等同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企业较为熟悉,或与自身企业关系较密切的品牌企业。

2. 加强合作企业协调机构的功能。协调机构的成立意在监督管理合作企业,协调解决合作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弥补合作双方品牌目标之间的距离和差异,促使双方合作目标趋于一致。

3. 设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品牌联合的根本目是为了增加企业收益,因此,良好的收益分配机制可有效规避合作中关系风险的生成。

4.在决定品牌联合之前,应认真考虑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双方企业的责任和权利以签订合同的方式明确地界定。例如,为了有效地规避关系风险,可在合同中规定一旦发生合作企业变节行为应予以严厉处罚:违约企业必须付出违约成本,使得其变节行为得不偿失。

5.促进合作企业之间的信任。品牌联合双方企业之间信任度的提高可以改善它们合作时行为的宽容程度。因此,要从消除对合作伙伴机会主义行为的担忧着手,要求双方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提高沟通水平,及时发现和处理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从而使双方企业更有积极性将资源投入到品牌联合战略中, 减低关系风险。

如何规避品牌联合中关系风险是较复杂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合理的管理机制及必要的监督机制。笔者认为提高信任度是防范和规避品牌联合关系风险的主要手段,品牌联合这一战略联盟模式对我国品牌的推广具有战略意义。

五、结语

品牌联合就像是“两人三足”游戏,成功是建立在双方相互配合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如果双方“各执己见”或是目标不统一都不可能到达终点。相反,一味地不信任就回避战略合作方式,显然也是错误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品牌联合都能够为双方企业带来收益,例如,五粮液与金六福、索尼与爱立信的结合就是其中经典的案例。

但从长远意义上来讲,品牌联合可以是企业的长期战略行为,也就是企业应该将品牌联合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将其与企业的长期利益相联系,这种利益不仅包括现实收益,还包括品牌影响力的建立。关于合作伙伴的选择和确定要求是在科学理性的考察下选择的,并能够带给企业各自的预期效果。因为一旦品牌联合一方出现信任缺失等问题,产生的关系风险后果会迅速影响到联合品牌的另一方。选择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一方面是考虑双方能创造共同价值,另一方面也是要求双方有共同承担风险的能力。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品牌联合出现,原因在于我国企业还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品牌实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国企业在发展自身实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品牌的联合,注重实施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学习国外成熟理念和实践经验,通过合作提高自身。品牌联合是有效的合作方式,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实际利益的战略形式。企业想要减少风险的产生,可以从联合类型和合作伙伴的选择入手,同时采取针对不同类型方式的管理方法,使得品牌联合这种企业发展模式帮助我国品牌企业实现更远大的目标。

摘要:企业之间以品牌联合的方式进行战略合作是提升品牌资产的一种有效手段,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已得到广泛证实。不可否认,品牌联合确实能够为合作双方带来巨大的利益和声誉,但是同时品牌联合也存在着风险,其中就包括常见的关系风险。文章从多角度出发对这种风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

联盟风险 篇8

物流战略联盟是以物流合作为契机, 为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等战略目标, 两个或多个企业通过签订各种协议、契约而形成的松散型网络组织。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是指航运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为实现纵向一体化而进行的契约联盟。20世纪90年代, 航运业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为能在激烈的航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全球各大航运企业纷纷进行合作, 组建国际物流航运战略联盟, 通过资源或信息共享, 满足不同层次客户需求, 实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 避免因价格竞争抢占市场导致恶性循环, 实现航运业的良性竞争。

物流战略联盟虽可为航运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获得最新技术和资源, 但联盟涉及到多个企业不同层面的合作, 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同时也面临各种风险因素, 比如信息不对称、文化差异、外界环境等, 这些风险因素或多或少会影响航运企业联盟的稳定性, 若缺乏有效的风险预测, 可能会导致联盟目标无法实现, 甚至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 只有对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因素进行有效分析及识别, 才能有针对性控制风险源, 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实现战略联盟的目标。

二、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因素分析

航运企业实施物流战略联盟后, 在创造企业价值和效益的过程中, 由于联盟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企业文化差异、利润分配、技术转移、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使得战略伙伴合作过程中出现冲突, 甚至可能导致战略联盟偏离最初的目标, 若这种可能性无法控制在有效范围内, 那部分潜在的风险可能转变为现实风险。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可分为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外在风险一般包括:政治风险、贸易经济风险、市场环境风险等, 因外在风险一般不可控, 本文主要分析内生风险。

联盟内生风险包括:联盟管理风险、资源整合风险、信息风险等。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管理风险因素有文化冲突、利润分配、任务分配风险等。当两种及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航运企业进行联盟时, 难免会因文化差异大, 在任务分配过程中产生冲突, 有可能导致联盟效率低, 甚至联盟解体。资源整合风险主要有技术风险、时间风险和服务质量风险。当两个及以上航运企业联盟时尚未考虑技术、服务或时间等方面的互补, 可能会因资源欠缺丧失市场机会, 无法实现联盟目标。联盟信息共享风险包括信息传递、信息集成、商业机密泄露等。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不同企业间部分数据库的信息共享, 资源共享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自身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泄露, 进而弱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关键风险因素分析需找出对战略联盟成败起决定作用的风险。根据专家评分方法, 风险损失程度分为联盟完全失败、造成非常大的损失、造成很大损失、造成一般损失、造成损失较小五个等级;战略联盟风险发生的概率可以分为经常发生、时常发生、偶尔发生、很少发生、不发生五个等级。联盟目标从费用、进度及性能三个角度分析, 了解风险因素发生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控制风险源, 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各种风险因素的描述如表1所示。

根据表2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因素的分析, 可转化成风险图谱, 具体如图1所示。

三、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预控模式

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预控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的联盟环境, 减少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预控组织是为确保其目标实现而建立的组织结构, 保障联盟稳定进行。

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预控的组织结构及设置方法等取决于多种因素。因其风险存在于联盟所有阶段, 因此联盟成员都应承担一定的风险管理责任。但风险管理应该专人专职,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风险预控的效果。本文构建了基于协同管理的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预控的多维并行组织如图2所示, 通过此组织机制运行, 打破不同企业间的本位主义界限, 使联盟各成员按其目标协同工作, 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方案。

其中风险预控管理组是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的管理机构, 负责统筹规划整个组织的运作流程, 协调各成员企业间的关系和工作内容, 负责制定统一的操作管理规范, 下设技术跟踪组、质量组、时间进度组、成本/费用组、安全/环保组等五个风险控制小组, 全程跟踪联盟过程的各个环节。风险预控管理组的领导由联盟责任经理担任, 同时设置风险预控专家/顾问, 提供支持性建议。通过此中心控制层确保联盟目标和利益, 实现物流资源的高效利用。

航运企业的协同管理主要是指通过组建物流战略联盟, 打破企业资源界限, 发挥不同企业的资源优势, 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减少资源的闲置, 提高物流整体服务效率和水平, 满足客户一站式的物流服务需求。其主要协同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需求管理。航运企业可将其!购信息、库存信息、客户服务信息等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的接口连接进行需求汇总, 根据顾客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功能的需求, 由不同的联盟企业负责执行。二是资源信息管理。是指物流战略联盟企业若有技术升级或物流服务能力优化等需求, 能及时获取联盟企业的物流科技成果信息, 如专家、科研机构及高校等技术信息, 协作物流联盟企业进行优化。三是调度管理。是指物流联盟系统能共享各联盟企业的的相关计划, 比如能力计划、配送计划、采购计划等, 继而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协调。四是库存管理。其目标是实现各联盟企业仓存资源合理化。

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的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市场机会的识别与评估、企业能力及资源的差距分析, 战略模式选择及联盟目标确定等;联盟规划阶段:挑选合适合作伙伴、联盟设计与谈判及联盟执行与管理;联盟实施与维护阶段。基于协同管理的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预控的并行组织是指从联盟准备阶段就参与风险预控, 从一开始就考虑到市场情况、企业资源能力情况等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进行预测, 这样大大降低了风险发生概率, 从源头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多维组织是指风险预控小组同时监控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的分阶段项目内容, 贯穿整个联盟过程, 在联盟不同阶段监控不同的风险因素。总的来说, 多维并行组织既保证了各联盟企业独立运作, 又可减少资源的浪费和限制, 降低联盟成本。

四、物流战略联盟风险控制对策建议

从以上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因素分析可知利润分配风险、文化冲突、信息沟通等为联盟过程中的主要风险, 化解风险、保持联盟的稳定性是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的关键所在。据上述分析, 航运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联盟风险。

(1) 建立风险预控机制。通过对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分析, 了解风险发生的关键点及原因, 建立风险侦测模型及风险预控机制, 当出现风险信号时, 系统通过监测发现潜在不利因素, 及时清除其影响并保证联盟目标的实现。

1谨慎选择物流战略联盟伙伴。联盟伙伴的选择是建立企业战略联盟的基础和关键, 科学合理选择合作伙伴是降低战略联盟潜在风险的首要条件。一般来说, 选择合理联盟伙伴应从企业的运营能力、财务能力、市场能力、合作能力、服务质量等方面去考察, 理性认识和评估合作伙伴是完全必要的, 直接关系到联盟的成败。

2构建统一的物流信息沟通平台。物流战略联盟成员间通过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及信息传递, 其及时性、畅通性是实现联盟协调的前提。因此, 物流战略联盟应构建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及多种信息沟通渠道,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信息共享及资源集成的效率。

3建立统一的物流战略联盟文化。统一的物流战略联盟文化有助于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不同文化背景的航运企业以契约等形式组建联盟时可能会存在文化冲突, 而统一的联盟文化及价值观有助于协调联盟各成员行为, 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收益最大化。

摘要:为分担市场风险, 实现双赢或多赢, 许多航运企业通过物流战略联盟积极向物流纵向一体化拓展。本文在系统分析物流战略联盟风险因素的基础上, 绘制了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图谱, 拓展了风险评估的应用领域, 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可为航运企业组建物流战略联盟提供参考。

关键词: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图谱,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卢胜环.我国航运物流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J].现代商业, 2010, (07)

[2]张旭辉, 王广莉.物流企业战略联盟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中国市场.2007 (36)

[3]曹庆奎, 李丽杰, 李琴.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的博弈分析与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J].科技与管理.2007 (01)

【联盟风险】推荐阅读:

品牌联盟07-22

联盟计划05-09

专利联盟05-23

采购联盟05-29

联盟博弈06-10

校际联盟06-22

营销联盟07-22

内容联盟07-24

伙伴联盟07-25

联盟现状08-07

上一篇: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下一篇:绿色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