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武术

2024-10-14

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共12篇)

民族传统体育武术 篇1

0前言

传统武术发展正在走进问题时代,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发现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动因。存在问题并解决问题, 是传统武术发展的真正动力所在。挖掘传统武术的潜力, 追索古朴剽悍的战斗形式与意味, 展现传统武术的风采, 是时代赋予武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文化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出发, 运用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文献资料等方法, 对制约我国传统武术发展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论证, 最后提出传统武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有所裨益。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国传统武术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中文体育核心期刊、武术教材、武术专著、历年各体育院校博硕论文为主要参考文献, 为文章的论述提供理论前提和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对武术传人、专家学者、民间拳师、社会大众等进行访谈, 了解他们对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的看法。

1.2.3 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的有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并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 以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本文的论证支持。

1.2.4 逻辑分析法

对传统武术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进行逻辑推理, 及对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发展困境、制约因素进行归纳分析, 为传统武术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逻辑基础, 从而获得本文的主要结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

2.1.1 中国传统武术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

首先, 国际武术联合组织的建立越来越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由于我国运动员和教练员在国外的表演和宣传, 中国传统武术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传播。从1990年10月3日成立国际武术联合会到现在, 已有108个正式会员国, 五大洲也相继建立了洲际武术联合会, 促进了传统武术在国际上的发展;其次, 传统武术在国外倍受推崇, 习武人数越来越多、来华参加传统武术比赛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再次, 传统武术受到好莱坞的热捧。最后, 越来越多的传统武术名家也经常奔赴国外教学, 促进了传统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

2.1.2 国内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 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和武术主管部门都把如何发展传统武术放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传统武术在拳种的挖掘, 技术动作的整理, 比赛推广, 以及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在看似繁荣景象的背后也隐藏着传统武术发展的诸多不足和隐患。第一, 武术类电视节目得到空前发展;第二, 弘扬中华武术的国产电影越来越多;第三, 近些年来, 关于传统武术的书籍、影像制品和科研论文如雨后春笋般纷沓冒出, 呈现出繁荣景象;第四, 练习传统武术的人群急剧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世界有近2亿人练习武术, 这个数字在中国至少有几千万;第五, 近年来, 以传统武术为主要竞赛内容的交流比赛或年会比较频繁。

2.2 当前传统武术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 中国传统武术大量拳种消亡, 随着武术竞技化的需求, 把传统拳种搬上了竞技舞台, 在以争牌夺金为目的的现代竞技武术竞赛规则引导与规范下, 致使许多拳种都失去了自己的技术风格和原有的特色。加上在当今快节奏生活的前提下, 人们大多不愿意花费很多的时间去修炼某一门派的功夫, 而使传统武术拳种逐渐衰退, 产生了“人去艺绝”后继无人的现象;其次, 传统武术倍受冷落, 呈现竞技武术一支独秀的局面, 从目前我们国家的指导方针上来看, 上至国家武术管理部门, 下至地方武术协会, 竞技武术始终是其工作重点和培养目标, 在人才后备、学历教育、竞赛体系、科研力量等方面, 竞技武术仍然是国家重点扶持对象, 而传统武术只能在民间发展, 且基本上处于自行发展状态, 步履维艰;再次, 中国传统武术呈现内冷外热的反差性, 在中国人中学习传统武术的人正在减少, 而外国人不断增加;中国人学习传统武术更注重形神兼备, 而外国人更重视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的学校武术绝大多数是名存实亡, 而国外的部分学校正在增设武术内容。这种典型的“墙里开花墙外香”与“庭外开花庭内枯”现象, 呈现出传统武术内冷外热的极强反差性;最后, 传统武术逐渐被异域体育项目蚕食, 传统武术的生存不仅面对着竞技武术的冲击与演变, 更面临着被很多异域体育项目蚕食的危险。受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 西方的体育运动项目大量涌入, 不断蚕食着传统武术。

2.3 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当前, 传统武术的发展正在走进问题时代, “传统武术的传统是一个不断变化中的传统, 自然这个传统处在不断变化中的传统武术, 就不可能是永远不变的;时代在变, 传统在变, 现代社会中的传统自然也必须发生变化。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发生变化是必然的, 但是, 其在现代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却并不是盲目的, 而是人们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促成的。”要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途径, 就是在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 广泛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理论,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因素、自身因素,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从而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

2.4 促进传统武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强传统武术科学理论体系研究, 促进传统武术科学发展;确立传统武术体育性与本质性相统一的发展方向;简化传统武术套路并制定国家标准以促进其普及与发展;加强传统武术的自身改革与创新;加强传统拳种间的交流, 借鉴太极拳的发展模式促进其他传统拳种的均衡发展;政府对举办传统武术比赛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扩大传统武术的宣传渠道和加大向世界推广的力度;以旅游为平台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播;在企业中开展传统武术活动, 促进传统武术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加强高校本土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3 结论与建议

中国传统武术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也铸就了许多辉煌的成就, 然而, 时过境迁, 传统武术的现代发展面临着大量拳种消亡、竞技武术一支独秀、内冷外热和被异域体育项目蚕食的困境, 并存在自身、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针对各种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因素, 提出以下建议:加强传统武术科学理论体系研究, 促进传统武术科学发展;确立传统武术体育性与本质性相统一的发展方向;简化传统武术套路并制定国家标准以促进其普及与发展;加强传统武术的自身改革与创新;加强传统拳种间的交流, 借鉴太极拳的发展模式促进其他传统拳种的均衡发展;政府对举办传统武术比赛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扩大传统武术的宣传渠道和加大向世界推广的力度;以旅游为平台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播;在企业中开展传统武术活动促进传统武术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加强高校本土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摘要:传统武术陷入大量拳种的消亡, 竞技武术一支独秀, 呈现内冷外热的反差性及逐渐被异域体育项目蚕食的发展困境。因此, 深刻分析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因素, 努力思考传统武术的发展对策, 是研究传统武术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传统武术,发展困境,制约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11.

[2]李宁, 江百龙.中国武术史略[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28.

[3]郭玉成.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J].搏击·武术科学, 2007, 4 (2) :1-2.

[4]洪浩.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新论[J].体育学刊, 2005 (5) :53-54.

民族传统体育武术 篇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开设课程:

主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中国文化概论、武术理论基础、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医学基础、专项理论与技术、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毕业论文、运动训练实习与社会实践三部分。专业介绍:

 前身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专业属于国家教育部2012年9月最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的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专业代码为040204K。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能在学校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健康指导等领域从事武术、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到武术、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的基本训练,掌握组织教学、训练、科研、裁判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武术、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武术、体育养生或1-2项民族民间体育运动项目技术与教学、训练方法,并了解专业内其他专项的主要技术与技能;

3、具有在武术、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领域进行教学、训练、指导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

4、熟悉国家与本专业有关的方针、政策与法规;

5、了解本专业在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动态;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6、掌握本专业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主干学科:体育学、历史学、中医学。核心课程:

武术学概论、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中国文化概论、中医学基础、专项理论与实践。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劳动教育、社会调查(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学术活动等。

主要专业实验:运动机能评定实验、运动技术诊断、运动心理测量等系列实验。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学友评论:

1.该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传统健身机构体育指导员,保安机构、各级少体校管理人员工作。2.该专业的就业率可是相当的好,社会需要这种人才 3.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社会需求是特别的大

4.该专业毕业生能从事武术、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工作 5.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个人选择有关 6.该专业已发展为管理规范、教学先进、训练科学的先进单位 7.该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

8.该专业就业方向:武术馆校教练员,企业、机关、传统健身机构体育指导员 9.该专业毕业生需具有在本专业领域进行教学、训练、指导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就业情况: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4年07月整理并发布的《近两年(2012、2013年)全国和分省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该本科专业目前在黑龙江开设布点的本科院校较多,导致该专业本科毕业生近两年来顺利就业的概率较低。

民族传统体育武术 篇3

摘 要 近几年来,随着武术的迅速普及和发展,武术运动已经成为国际、国内体育大赛的主要比赛项目之一,而且比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为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而对武术训练的各个方面进行着广泛的研究和深入的探索。其中,作为取得优异武术运动成绩的基础和关键环节的力量练习,成为了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武术套路 下肢力量训练

一、中国传统套路中的“核心力量”

通过对古今两种运动模式的对比,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武术功法与现代核心力量训练,都是将脐下(腰椎)臀(骨盆)胯(髋)关节周围区域作为核心区域,这一点没有争议。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武术功法还将肩关节区域也定为核心区域。它同样具备的是产生力量传递力量和控制力量的特征,也可成为现代核心力量训练的区域。

二、下肢力量训练

“下肢力量是武术套路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和关键,由武术运动技术的特殊性而决定的特殊力量,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科学地分析武术套路运动技术所必须的下肢力量,采用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是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下肢力量的根本措施。根据训练需要,运用测力台测试运动员负重半蹲快速上起力量,确定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负荷强度,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进行阶段性测评动员的力量素质主要有最大力量,是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所表现出的最大力量。武术套路技术动作对力量的要求武术套路对力量的总体要求是要有良好的腰腹力和上、下肢及全身的爆发力[3]。但是,由于武术套路技术动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下肢力量随之要有特殊的要求。核心力量训练理论运用于竞技武术套路运动训练是切实可行有效的,核心力量对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专项基本功、专项力量水平、完成高难动作的成功率及整体竞技水平有着极强作用。核心力量水平的提高对武术套路运动员上下肢体协同做功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提高运动员神经—肌肉的传导能力(控制力)及保持运动员运动中的身体姿态、协调性、灵敏度等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三、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作用及意义

(一)利用核心训练方法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员在进行快速发力动作时,强有力地核心肌群能够保持肢体在动作过程中保持正常的位置,深层小肌肉群的稳定功能起到关键的保护作用,这大大预防了急性损伤的发生。如:背痛、腰腹扭伤、骨盆倾斜等等,这些损伤会直接影响训练效果。同时,核心力量还有助于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把握身体重心,使脚在落地时的支点与身体重心的投影点处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从而减少了运动员在下地支撑时的受伤几率。如:体操、跳水或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在空中完成一系列的翻转动作后,在落地瞬间能靠核心力量来调整身体重心的位置,加大了成功完成动作的把握。一方面可以提高肌肉收缩的力量水平;另一方面,还能减小关节的负荷,达到预防损伤的目的。

(二)利用核心训练方法有助于提高运动员成绩

虽然核心力量训练理论应用到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中只有10多年的历史,但核心力量训练已广泛应用于国家队,甚至部分省队中。如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能教练李春雷目前负责国家羽毛球队的核心力量训练;香港著名体能训练专家陈方灿博士负责国家速滑队和体操队的核心力量训练;德国的体能训练专家汉斯负责国家赛艇队、激流回旋队及江苏赛艇队的核心力量训练等等。我国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总结经验时,几乎所有的队伍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性,因此,国家体育总局指派一批体能训练专家,要求他们围绕核心力量训练尽快写出一部更具有指导意义的且属于中国的体育著作。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核心力量训练不仅会广泛应用于国家队和省队中,在地市、县级等各级各类运动队训练中也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四、核心力量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核心力量训练的负荷一般以克服自身体重和轻负重为主,其主要原因是:核心部位主要是人体肌肉力量的薄弱环节,參与工作的肌肉相当一部分是位于机体深层的小肌肉群,这些肌肉不可能承受大的负荷重量。其次,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任务是为上下肢的传递和衔接创造条件和搭建平台。完成这项任务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神经对多块肌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作控制能力,这种能力的训练手段应突出协调、平衡以及稳定与不稳定、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的快速和精确地转换为主,不负重和轻负重的训练时完成这种类型训练任务的必要手段[4]。

五、总结与建议

核心力量训练是武术套路运动员力量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能够提高运动员核心区域的稳定性,提高运动员空中控制身体姿态的能力,提高对四肢的支配能力并能够有效地预防伤病,有助于运动员技术水平和成绩的提高。实验表明,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降低难度动作的失误率有非常明显的效果,科学合理地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 刘凤霞.对武术套路运动员腿部力量最佳训练手段的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03.

[2] 郝晓光,刘定一.中国传统武术功法与现代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09.

[3]王安军,田春鹃.浅析核心力量运动员对运动员的特殊意义[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12.

民族传统体育武术 篇4

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至今, 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即武术专业阶段 (1963~1997年)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阶段 (1998~2010年) 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阶段 (2011年至今) 。本专业虽然一脉相承, 但各阶段的发展重点各不相同。第一阶段, 以武术为绝对主体;第二阶段, 虽将民族传统体育划分为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三个领域, 但实践中却是以武术为主, 其他民族传统体育为辅, 甚至被边缘化;第三阶段, 为了凸显武术的主干地位 (因其优先发展, 相对成熟) , 同时强调武术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并重, 201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在新一轮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 拟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调整更名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警示武术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相互借鉴, 共同促进, 协调发展。

二、现阶段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一) 招考内容单一, 生源文化素质偏低

目前,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项目仍然是武术套路和散打两类, 这在新的专业名称背景下显然不太合理, 不利于其他民族传统项目的专业化发展。当然, 这也是由现阶段民族民间体育发展现状决定的, 这一现状就是民族民间项目的发展水平不高, 运动员等级制度尚未建立, 竞赛体系尚未完善。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设立并实行单独招生的初衷就在于针对具有国家二级以上技术水平的运动员, 也正因为这样的招生制度, 决定了生源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的客观实际。

(二) 技术课程重复, 教育资源存在浪费

部分技术课程重复, 比如学生从小就接受了较为专业的武术技术训练, 生源一般都具有二级运动员水平, 因此, 大学期间开设的部分类似武术技术课实属重复, 这样势必造成教育资源以及时间精力上的浪费。大学期间的武术技术课, 应在加强武术基本功的前提下, 强调学生对教学、训练方法的领悟, 着重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内容分化, 重要能力存在缺失

通过调查访问, 大多学校将学生划分三类, 分别分在套路班、散打班、养生班进行培养, 致使套路班的学生不会散打、不懂养生, 专业面被人为地窄化, 因此, 毕业生的人才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 民族民间体育这部分内容一直被淡化甚至缺失, 在新的专业名称背景下, 这一现象显得更为不合理。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 一直重视“三基” (教学、训练、竞赛) 能力, 轻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去甚远, 必然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降低。

三、新专业名称背景下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 只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适合的通识教育, 即适合该专业学生的生源性质和教育经历, 并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 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由原来的“电线杆式”变成“金字塔式”。完善专业教育, 坚持走“厚基础, 宽专业”的发展道路, 同时, 大力发展专业特色教育, 开发特色专业课程, 形成一校一品的办学格局。

(一) 增设适合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通识教育

1. 实行通识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通识教育又称普通教育或通才教育, 它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 是非专业性或非职业性的教育, 其特点是教育内容的基础性和广泛性。高等院校之所以要实施通识教育, 一是通识教育为进行不断地再教育提供认知基础和技能, 非常适合终身学习过程;二是接受过通识教育的专业人才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具有宽广知识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那么大学就要为学生提供接受宽广教育的机会,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和学习。大学教育是完善人的教育,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外, 同时还要担负培养具有全面知识素养, 具备创造和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新世纪人才的重任。

自20世纪末开始, 我国高等学校以每年25%的速度扩招, 大学本科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 已逐步实现了大众化和个别地区的普及化, 接受高等教育也越来越被看做是一种义务, 一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 而不仅仅是为了谋求职业。为了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世界各国纷纷进行了高等教育改革, 达成了通识教育的共识。

2. 实行通识教育有利于提高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

现阶段,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生源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据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规范会议的与会代表反映:“目前该专业的生源不是退役的专业队员, 就是来自于民间武术馆校的学生, 这些学生从小接受的只是较为专业的武术技术训练, 很少经过全日制初中、高中的学校教育, 有些甚至都未完成全日制小学教育”, 在这种情况下, 实行通识教育无疑可以弥补大学前文化教育的不足, 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3. 实行通识教育有利于促进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

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的发展和不断更新, 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各类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不断兴起, 在社会各个领域, 新的岗位或职业也不断涌现, 这要求毕业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超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 通识教育显得更加迫切。通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教育, 学生将具备广泛的知识面, 无论学什么专业都具有扎实的基础, 将来无论在什么领域和行业都能快速适应。

(二) 改善专业教育

1. 避免重复课程, 整合教学内容。

要避免课程重复, 节约教育资源, 我们可以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内容出发, 以学校完善的选修制和学分制为基础, 重新设置专业课程, 使武术套路类技术课程作为入学前专练散打学生的必修课和专练套路学生的选修课;格斗类技术课程作为入学前专练套路学生的必修课、专练散打学生的选修课;入学前套路和散打都擅长的学生, 可以申请武术套路和散打类技术课程的免修。而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则设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 可以达到“厚基础, 宽专业”的目的, 培养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领域的“通才”。

2. 完善知识结构, 突出能力要求。

通过增设适合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通识教育和对专业教育的改善, 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由原来的“电线杆式”可以变成“金字塔式”, 然而, 仅有知识还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复杂社会, 唯有能力才是受益终生的不二法宝。在专业培养中,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 各种知识爆炸式的出现, 终身学习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 自学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创新能力则是一个人突破自我的源泉, 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内容是进行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素材。另外, 21世纪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 专业教育要牢记并肩负这一使命, 努力构建途径, 实现“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教育的支柱性目标。

3. 发展专业特色教育。

现阶段, 具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资格的高校逐年增加, 至2013年, 具备此资格的高等院校已达45所, 此数目还将继续刷新。可见, 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 各校之间的竞争将会越发激烈。因此, 各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应大力发展专业特色教育, 开发特色专业课程, “开创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三特’局面,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特’, 形成一校一品的办学格局”, 从而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发展专业特色教育方面, 个别学校为我们做出了典范, 如上海体育学院在进行专业教育过程中, 强化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出了大批面向海外的国际型武术人才, 将武术与演艺相结合, 与著名导演签约合作, 为该专业毕业生搭建了通往影视圈的大好平台等。

发展专业特色教育, 一要结合社会和市场需求, 不断加强市场调研, 以未来的需求指导目前的教育。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的瞬息万变, 要求办学者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 创新思维, 改变思路, 从而赢得出路;二是要根据学校的区域优势和教育资源, 结合优势, 突出重点, 以此形成自己的特色;三是要注重社会实践, 提高综合能力, 注重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或模拟实践, 使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并努力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搭建高效优质的平台。

四、结语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生源性质, 以及学生的教育背景, 决定了该专业培养的特殊性。通识教育就是要根据生源特征这一实际, 有针对性地开展, 这样才能达到合理有效。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改善专业教育就是要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培养重要能力。而开展专业特色教育则是发挥学生特长, 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举措。教学改革, 课程是关键, 因此, 它们都离不开完善的以选修制和学分制为核心的课程管理运行机制, 更有赖于整个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理念的提升和模式的完善。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将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的趋势与现阶段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培养过程相结合并进行分析。提出: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增设合适的通识教育, 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改善专业教育, 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培养重要能力, 同时, 努力发展专业特色教育, 开发特色专业课程, 形成一校一品的办学格局。

关键词:武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郭德红.当今美国和日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116-121.

[2]邱丕相, 杨建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 2008 (12) :1-5.

[3]刘轶, 蔡仲林.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办学历程及发展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 (5) :73-76.

[4]蔡仲林, 汤立许.“四个支柱”视角下武术当代发展的教育使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 :82-85.

[5]刘素卿.打通基础专业分流特色培养——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 :50-53.

民族传统体育武术 篇5

上海体育学院(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简称“上体”,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的体育类普通高等学校,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单位。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上海体育学院2021年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简章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报名条件

(一)符合2021年高考报名条件;

(二)具备招生项目之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运动技术等级称号。

考生运动等级以“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或“体教联盟APP”中“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技术等级系统”公示的数据信息为准。等级证书审批日期为:冬季项目为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其他项目为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

二、招生专业、招生项目、报考要求与招生计划

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系国家计划内的全日制本科专业,学制四年。面向全国招生,不列分省计划。招生计划数(含保送录取运动员)为拟招生计划数,最终计划数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正式下达计划数为准。

其中在役运动员须由所在单位出具在役证明。

三、报名方式

(一)考生必须参加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高考报名(具体按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要求执行)。

(二)考生统一在“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或“体教联盟APP”中“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系统”(以下简称“体育招生系统”)进行注册(验证考生报名资格)并报名,具体时间:

冬季项目注册时间为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12:00

冬季项目报名时间为2021年1月1日至1月5日12:00

其他项目注册时间为2021年2月1日至3月1日12:00

其他项目报名时间为2021年3月1日至3月10日12:00

(三)考生依据公布的专业考试时间,合理选择不超过2所招生院校进行报名,并确定好志愿顺序。

(四)考生依据体育专项考试的收费标准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文化考试收费标准,在线交纳考试费。

报名成功以考生完成交费为准,一旦报名成功,考生志愿等所有信息均不允许修改。

(五)因其他特殊原因无法正常报名且第一志愿填报我校的考生,冬季项目在1月6日12:00前,其他项目在3月11日12:00前,将《报名申请表》交我校招生办公室。

四、考试

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实行文化考试和体育专项考试相结合的办法。

(一)文化考试

1、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四科,每科满分为150分,四科满分为600分,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答。考生必须参加高考报名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文化考试。

2、考生于4月10日12:00后登录“体育招生系统”打印文化考试准考证。

3、文化考试时间:

(二)体育专项考试

1、体育专项考试满分100分,考试分项目采用全国统考和分区统考方式,由国家体育总局委托院校负责组织实施,执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体育专项考试方法与评分标准》(2021版)。

2、考生依据所获得的运动等级证书的项目进行体育专项考试,项目之间不得跨项考试。

3、体育专项考试将进行兴奋剂检查,兴奋剂违规或拒绝检测的考生,将取消录取资格。

4、体育专项考试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

(三)成绩查询

考生可于5月14日12:00后在“体育招生系统”查询体育专项成绩和文化成绩。

五、录取原则

(一)录取控制线

1、文化成绩录取控制线:在不低于180分的基础上,由我校根据实际情况综合确定。

2、体育专项成绩录取控制线:田径项目不低于85分,游泳项目不低于90分,其他项目不低于60分。

3、综合分录取控制线:综合分不低于60分。

(二)对持有一级运动员等级称号证书的考生,可在我校文化成绩最低录取控制线下降低30分录取;

对持有运动健将技术等级称号证书的考生,可在我校文化成绩最低录取控制线下降低50分录取。

(三)在达到我校最低录取控制线的基础上,根据考生的文化成绩(折合百分制后)和体育专项成绩3:7的比例进行综合评价,计算考生录取综合分。

具体公式:综合分=(文化成绩/6)×30%+体育专项成绩×70%。

(四)我校根据生源情况和专业需求,按照综合分由高到低,依据梯次顺序,分项目优先录取一志愿,项目招生计划若一志愿未完成,剩余计划用于一志愿其他项目。

未完成我校招生计划,再录取二志愿。

(五)足球、篮球、排球、沙滩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手球、橄榄球项目,我校根据考生实际情况按男女分别进行招生。

足球、手球项目的非守门员与守门员,排球项目的非自由人与自由人,我校根据考生实际情况按比例分别进行招生。田径项目按田赛、径赛、全能三类分别进行招生。

(六)考生若已报名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志愿并被录取,不得放弃录取资格,同时不再参加普通高考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录取。

六、其他

(一)收费标准:学费5,000元/学年,住宿费1,200元/学年。

(二)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入学后不得转入其他专业学习。

(三)考生弄虚作假,或发生考试违规行为,经查实,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33号令)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36号令),取消其当年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报考或录取资格,已入学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民族传统体育武术 篇6

关键词:民族精神 中小学武术教学 融合与渗透

2004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制定并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1],这足以证明国家已经意识到了民族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在中小学进行武术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武术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中小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如何将民族精神教育真正落实到青少年的成长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从武术教学实践出发,探究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法,争取为中小学的武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

一、民族精神的实质内核

对于民族精神的解读,不同的学者持有着不同的观点,爱国、自强、求实、正直是大量文献中论述的核心。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也呈现着与时俱进的特点,在秉承着核心内容的同时,又富有时代内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这五种民族精神实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爱国主义渗透在民族精神的各个领域,其他四种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的延伸,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二、武术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灵魂,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最积极、最优秀的观念文化,其具有团结、鼓舞和教育本民族人民团结奋进、奋发图强的力量。武术运动本身营造着一种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以说,武术从表面上看是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实质上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变迁,是历史赋予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武术可以体现爱国主义精神

武术与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所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解读,爱国主义在继承以往优良传统的同时,又对其赋予了新的使命:爱国主义要求我们认清社会主义才是发展中国的硬道理,全社会成员应当发扬自信、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最高理想,贡献自己全部力量。中华武术发展至今,建立了庞大的理论体系,是全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遗产之一。

2.武术可以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千百年各民族的共同生活中交织和汇流着一种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就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自强不息表现为人们总是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奋斗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就个人的人生价值和追求来说,自强不息表现为人们在外界入侵、遭遇艰难困苦时所表现出来的坚持正义、宁死不屈、奋发图强和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3.武术可以体现爱好和平的精神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所应遵循的共同价值准则。而中华武术要求习武者在练习和比赛的过程中要严以律己,与他人相处要真心诚意、宽以待人,对待他人应彬彬有礼,在历史上就是通过武术来避免将武林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使之处于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武术从表面上看是进行打斗竞争,实质上蕴含着在一定规则和组织下的和谐,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中宣扬着和谐相处、和平共存的以“和”为贵的民族精神。

三、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学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在外显上表现的是强身健体、技击防身,而在内涵上蕴含的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激发了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由于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易于学习且行之有效的显著的特征和特点,在当今学校体育中,受到了中小学生的普遍欢迎。

1.从生理学角度讲,武术教学对中小学生的骨骼健康生长、肌肉力量、柔韧性、心肺功能都有着良好的影响。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尤其是骨骼肌的发育最为突出,在这段时期中小学生经常进行武术练习,能够使学生的骨骼受到一定的刺激,这样髓软骨的细胞会明显增加,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为骨骼的发育提供较为充足的营养,使骨质增厚、骨骼长的更长、更坚固,从而引起骨骼结构的变化;通过武术教学使学生肌肉中的蛋白质等营养物增加,肌肉因此而变得结实、粗壮,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收缩力量,同时武术锻炼可以提升中小学生的心脏机能水平,使学生的心肌纤维适当变粗,使心肌收缩更有力。

2.从心理学角度讲,武术教学对中小学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思维活动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中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难免有时会出现自卑、胆小、消极、怕事等心理障碍。武术的练习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中小学生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需要调动视觉、听觉和本体感觉等协调活动,对武术动作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表象。而这样的练习恰恰对中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对动作的想象力、形象记忆、记忆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四、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培育民族精神存在的问题

1.武术教学缺乏民族精神内容

当今武术教材存在有较大的问题,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就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对于武术教材的编撰一直存在着传统的旧观念,很少有创新,更没有体现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瑰宝——民族精神,武术教材中较多的是基本功、基本动作和基本套路的编写,这不能够满足中小学生对武术的需要,而且教材仅仅停留在对动作技术的掌握上,没有涉及一些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名人、名家传记,错失了培养中小学生具备民族精神的机会,同时阻碍了中华武术的推广和发展。

2.武术道德规范的缺失

武德在武术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古训见证了武德在武术练习中的重要性。但是现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教师对武德的要求不严格,而且也没有相关的道德规范体系对中小学生加以约束,因此,中小学生没有学习武术道德规范的意识,造成民族精神的缺失。

3.武术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缺失

在武术教学中,对于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更多的需要武术教师的言传身教,从教师对武术教学的态度和言语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会和培养民族精神。“亲其师,信其道。”武术教师对学生的垂范作用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不但对武德的精神不够重视,甚至对自己的教学也是得过且过,这就阻碍了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和形成。

五、武术教学实现与民族精神融合的主要途径

1.更新和完善武术教学内容体系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时代赋予了武术发展以新的要求,表现形式有和谐的思想观念、科学的健身方法、深入的文化研究,是其发展的主要思路和途径。对于学校体育来说,武术教学是培养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武术教学内容要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完善和更新。

2.加强对中小学生武术道德规范的要求

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指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包括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是武术发展的灵魂,是武术的内在表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内容在保持原有精华的基础上,应与国家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公民的行为准则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更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和国家重要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而对于学校武术教学来说,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武德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应立足于学生特殊的身心特点,制定一些“勇敢坚韧、自强不息”等武德要求,指导中小学生的习武、为人、处事。另外,对于与他人相处,武德也应对其有相应的要求,如宽容、守时、守信、认真等。

3.注重武术教师对学生民族精神的言传身教

“传道、授业、解惑”自古以来就是教师的神圣使命,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继往,还要开来,不仅要承前,而且还要启后。作为一名武术教师,其职责不仅是简单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而且肩负着培养和教育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对于民族精神的弘扬主要体现在:武术教师要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勇敢的创新精神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博爱精神。武术教师应精心备课,乐于奉献,不断创新,认真钻研,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名人效应这一无形的资产,让学生了解武术名人的成长历程,从而引导学生找到人生的榜样和目标,激励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不畏艰难险阻、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最后,教师还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到课堂,通过观看实战比赛、观摩名人演练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武术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中小学生练习武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设计有关民族精神情境的教学

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实践性特征,通过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在学校,教师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将学生看作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建构者,学生对一切新事物、新知识的建构是其学习和成长的最终目的,如果将道德行为停留在认识层面没有实际的意义,而是要在实践细节中去体验和升华。对于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民族精神情境的设置,以勇敢为例,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让学生扮演成围观者、肇事者、小偷、见义勇为者等等,然后告诉学生在热闹的大街上,按照预先安排的武术动作进行身临其境的模拟体验,使中小学生将即学的武术动作积极地运用到实战中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感悟学习武术的实用性,而且能够很好地培养中小学生“勇敢”的民族精神。

武术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中,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传统体育项目,又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良好载体。而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还存在有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更新和完善武术教学内容、加强对中小学生武德的要求、注重武术教师对民族精神的言传身教以及设计一些具体的有关民族精神的教学情境,来加强对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养,通过武术锻炼,使中小学生增强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而且能够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鲍振艳.弘扬武术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从文化视角论中小学武术教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 李成银.发展传统武术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J].2001(3).

[3] 蔡建丰.运用武术手段对初中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4] 张福山,舒伟.论当代武术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扬[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5).

[5] 张维凯.浅谈武术中自强不息的精神[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

[作者:田文林(1972-),男,河南商丘人,硕士,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

民族传统体育武术 篇7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中华民族中开展的, 具有深厚民族传统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我国高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1998 年7 月国家教育部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设立为本科专业开始的, 属于体育学下属的二级学科, 这标志着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为本科新专业之一。随着学科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健康发展, 我国开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等院校逐年增多, 招生人数急剧增加, 然而习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数却没有增加, 这就导致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共同面临着一个招生困难的问题。本文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 从我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的危机入手, 探讨高校招生困难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2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历史回顾

我国最早开设武术系是在1958 年8 月, 北京、上海体育学院最早设立了武术系, 后来因为“文革”被迫相继中断。1978 年“文革”风波之后恢复了各大体育院校的正常招生, 我国武术专业人才招生才进入一个平稳的发展期。1982 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上海体育学院设立我国第一个武术理论与方法硕士学位的授权点, 在随后几年中各大体育院校也相继被批准设立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 年, 我国第一个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设立在上海体育学院, 从学位教育上形成了学士- 硕士- 博士一系列的学位制培养体系。1997 年, 经批准民族传统体育学成为体育学下设的四个二级学科之一。1998 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下设三个教育方向:武术、传统养生体育和民间民俗体育。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健康指导基本知识与技能的, 能从事武术、传统养生体育以及民间民俗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随后一些各大体育院校根据政策要求对相应专业进行调整, 由原来武术专业逐渐过渡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随后因为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求, 教育部在2012 年的我国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中, 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改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3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危机

从国家教育部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设立为本科专业, 属于体育学下属二级学科,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口径也由此拓宽, 消息传下来让许多武术同仁振奋不已, 同时民族传统体育也拥有了继续传承和发展空间的广阔平台,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我国高校中的教育地位, 促进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现代化转型。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时间的推移,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危机也逐渐显露出来。

3.1 生源质量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采用的都是单独招生模式, 考生必须持有国家二级运动员或以上等级证件才能有资格报考各大招生高校。每年由各招生单位在规定时间内组织相应的技术理论考试, 而文化课是由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国家体育单招考试的统一考试。目前报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考生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来自武术学校, 第二类来自省、市体育运动学校下属武术队, 第三类来自普通高中生。但是三类报考人群逐渐显露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第一种是专业技能相对比较好的报考人群, 而文化课学习相对比较差;第二种是专业技能相对比较差的报考人群, 而文化课学习相对比较好。造成报考人群两级分化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武术学校和省、市运动学校由于文化课成绩主要受到学习环境、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基础比较差等因素造成的。普通高中生武术课比较差的原因主要是武术训练时间短、训练不科学等。因此, 我们应该呼吁有关考试部门重视学生文化课和武术课的双重兼顾培养, 可以大胆提出一些建议和实施措施, 例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让文化成绩好的学生每周去武校和运动学校进行技术课的培养, 让文化课较薄弱的学生去当地高中进行文化课学习, 从而形成交换生模式。另一方面可以拓宽招生人群, 可以从相关人群中挑选合适人才, 给现在生源质量不高的现状注入一道新鲜血液, 从而提高生源质量。

3.2 培养目标相对模糊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预期标准, 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是对人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具体要求。每年我国高等院校招收几千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 高等院校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属于非师范专业, 而人才培养目标方却是是按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来实行的, 这就造成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既没有体育教育专业的优势, 又把本专业的优势降低。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大概可分为教师、教练、社会武术指导和其他类, 其中大多数都是教育类岗位, 而我们人才培养模式却是错位培养, 这就造成各单位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以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岗位竞争落后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因此高校应该根据社会实际的人才需求, 明确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了解当下实际情况去设置相应课程, 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和特长, 有计划的去学习体育教育专业的优势, 来弥补自己专业的不足, 而不应该继续原地踏步的错位培养。

3.3 就业率偏低

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每年都在急速增长, 社会对体育类人才需求总量却没有增长, 导致就业岗位日趋紧张, 体育类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要人才素质的全面, 知识与能力的实际结合, 在人才需求上逐渐趋于“一专多才”的复合型人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多为中小学体育老师, 而高校专业培养模式大多都不是师范类学生, 由于学校培养方案的不明确和学生技能的缺失等很多因素, 导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数都是一专人才, 而不是中小学体育类岗位所需求的一专多长型人才。而培养目标明确的体育教育类师范生却有很大优势, 虽然体育教育类毕业生一专不太明显, 而多才却显示出中小学教学所需要的, 就更加凸显体育教育类毕业生的优势。由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为多为中小学老师, 毕业生专业技能单一, 并不是多才型人才, 导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体育老师就业岗位上竞争非常不利。因此应该呼吁有关部门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列入师范专业, 借助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优势来培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 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真正培养成“一专多长”型人才来适应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从而解决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问题。

4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可行对策

自1986 年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六所体育院校开始实行民族传统体育招生以来, 到目前为止具有招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有46 所。以前是几所固定的体育院校开始小规模和单一的办学模式, 到目前多元性和高素质办学, 都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可喜可贺的进步。但是我们在看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同时, 还要以马克思辩证主义思想来看待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不足, 其中专业招生、专业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就随之而来。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我国招生院校的不断增多, 以及以西方竞技体育为首的体育项目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冲击, 都集中反映在高等院校的招生问题上。由于西方体育的疯狂来袭, 众多西方体育项目迅速占领我们中华民族青少年一代人群的思想, 不断张扬宣传, 撕毁着我们以前的思想, 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民族传统体育生源问题和保护本民族文化, 以应对当前所面临的危机。

4.1 增加招生人群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现有的招生模式是国家单独招生考试, 要求考生必须持有二级或者以上运动员资格才能报考各招生院校。随着现在各大招生单位招生工作的困难加剧, 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大胆提出一些新的招生建议, 以应对招生困难的问题。

由于目前招生困难是共同的难题, 应呼吁有关主管部门向教育部提议, 适当拓宽武术专业学生报考全国各大体育院校的资格。一般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的资格是省比赛前六名, 但问题是每年每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举办的武术比赛屈指可数, 据查阅有关资料能通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比赛只有省一级以上 (含省一级) 的套路比赛单项前六名、省一级以上 (含省一级) 的散打比赛各级别前六名和省一级的武术学校套路、散打比赛单项前三名, 这样的局面造成每年能拿到报考体育院校资格的考生不过寥寥, 所以目前这样的局限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困难的问题之一。应该适当拓宽报考资格, 例如省比赛前六名有资格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 7-10 名运动员可以持次序册、成绩册和有效证件通过各招生单位的加试同样具有报考各大招生院校, 从而解决武术专业招生困难的重大难题。

4.2 适当增加特殊报考人群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渠道不能仅仅局限常规的招收模式, 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特殊招生模式来增加武术的生源。例如可以面向一些身怀绝技、优秀门派传人和外国热爱武术的同仁, 通过一些绿色考试通道和特殊招生来增加武术的生源, 而我们各招生单位也可以调整一下对这些人群的优惠政策, 通过特殊招生把具有特殊绝技的考生招收进来, 通过大学教育和培养使这部分人能更好的保护和传播即将消失的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让外国热爱武术的朋友通过学习中国武术和民族传统项目, 帮我们宣传中国文化的精髓, 来及时应对目前生源紧张的一些列问题。

4.3 武术段位制与运动员等级结合

中国武术段位制, 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武术研究院为了增强人民体质, 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 提高武术技术和理论水平, 建立规范的全民武术体系, 以及考虑到国内外武术发展的需要, 借鉴了跆拳道、空手道段位制的经验, 正式设立了中国武术段位制。

自武术段位制自实施以来, 得到广大武术同仁的认同和积极推广, 到目前为止已经经过十几年的推广和传播, 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人数。由于我国高校面临着招生困难的局面, 我们是否可以把武术段位制和武术运动员等级制度结合起来, 例如武术段位制的某一级别相当于国家二级运动员等级, 当习武爱好者通过几年的练习和考级达到了一定级别就可以报考各大招生单位。如果有关部门能推出相关政策就不用担心武术文化和段位制推广不好, 这样既能为普通高中生学习武术而创造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又能有效传播武术段位制影响力, 还能更好地解决各大招生单位招生困难的问题。

5结语

由于我国瑰宝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传承性、独创性和弘扬民族精神等特色, 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中的发展, 必定受到高等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总体建设的影响, 因此, 作为培养祖国人才摇篮的高校应该及时调整办学方针、培养模式, 拓宽招生渠道, 共同解决高等院校所面临招生困难的问题, 让高校的体育学科建设能够继续健康、平稳地发展和延续下去, 让我国优秀的传统项目能够更好地传播下去。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我国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回顾我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历史, 总结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问题:生源质量不高、培养目标相对模糊、就业率偏低。针对存在问题和专业发展可行对策提出建议, 以期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危机,对策

参考文献

[1]吕旭涛, 洪浩.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9) .

[2]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薛欣, 朱瑞琪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现状和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1) .

[4]中国武术协会等.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M].北京:中国武术协会出版社, 2011.

民族传统体育武术 篇8

一、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建设成就

(一) 传统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弘扬。体育是构成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影响和体现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元素, 一方面当前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性重任, 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则发挥了实践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所具备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特色鲜明的活动样式在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更好促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更广泛的传播, 要将中华传统体育教育作为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二) 结构规模完善与合作交流增强。目前, 我国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已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与发展格局。首先, 从招生策略的角度来看, 采取“单招”与“普招”相结合的改革思路。民族传统体育是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实行单独提前招生的专业之一, 旨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吸纳优秀的体育人才。通过增加高文化素质学生的比例来从整体上改善了生源结构, 并且促进不同生源的学生产生交互影响, 从而达到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 从办学主体来看, 专业办学上突破了体育学院办学的局限, 综合性大学开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大增加办学主体的多元性, 使得学生能够在人文校园环境中更好的自我提升, 成为具备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 学科体系健全与教师地位提升。民族传统体育学在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正式被确定为“体育学” (一级学科) 下属的四个二级学科之一, 并形成以武术为主体, 包括传统养生体育、民族民间体育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民族传统体育从一门民俗民艺发展为一门认识和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综合学科, 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成就。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体育学科不仅包括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的教育学和训练学的理论与方法, 并且借助了“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功人体科学”的理论依据, 几乎涵盖了其他三个体育学二级学科的所有理论。

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管理体制不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各大专院校以及相关教育机构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管理中职责与关系尚未明确, 管理主体呈现多元化, 管理机构的复杂化致使人才培养中的统筹安排工作难以高效开展。第二, 管理机构职能不清, 例如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 比赛举办的管理机构为国家体育总局, 而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赛又归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管理会管理。

(二) 学科建设明显滞后于专业的发展。目前,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落后与专业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因素造成, 一方面由于专业的职业指向性和专业对学科依赖的主次关系问题;另一方面则与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足有关。当前学科建设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方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中教师队伍力量不足, 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中学术骨干人才匮乏, 教师科研成果开发能力较弱。第二, 学科体系不够完善, 学科水平较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没有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内容科学整合, 因而导致在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上暴露出科学性和实用性不高的问题。

(三)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手段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教学手段标准化和统一化。当前,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普遍落实, 学生个性化发展诉求仍得不到重视。第二,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对“一专多能”的人才需求相矛盾, 进而引发出生源的文化素质较低、专业知识面窄、就业率低等一系列问题。

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思路

(一) 创新管理制度, 完善保障体系。首先, 要建立符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规划, 将院校人才和后备人才分别划分为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机构管理。各级体育部门要高度重视部门间协调机制的建立和作用发挥, 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筹划、联络上下、协调左右, 形成合力, 共同推进民族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其次, 推行“体教结合“政策, 一方面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继续深造的平台;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业余训练和后备人才输送体系。最后, 大力在院校中推行创业教育。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体育院系和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多, 不少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纷纷挤向教师岗位, 导致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师已接近饱和, 因而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院校要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好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资源, 实现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转变。

(二) 实施分类建设, 突出比较优势。目前, 我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办学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主要包含体育专业类院校、综合性高校和师范类高校。各个院校由于自身不同的办学优势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因此, 应实施分类建设, 突出院校之间的比较优势是当前学科发展的趋势。体育院校要充分发挥出竞技体育的训练优势和竞赛丰富、高水平运动员众多的人才优势, 采用教学与科研、教学与训练、科研与训练三者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同时, 院校要积极改进培养平台构想, 进而实现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发展。综合性和师范类高校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理论研究, 构建学校平台课程、院系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三大体系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拓宽和强化学生学科专业基础, 促进学生专业和个性发展。这类高校要全面发挥文化传承优势, 通过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三) 实行分层教学, 做好因材施教

由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特殊性, 若忽略学生的个体水平差异和个人的诉求差异, 采取相同的教学模式必然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教育学的原理, 按照培养层次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首先, 教学培养目标中要体现社会职业分工对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需求。近年来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体育教育、体育管理、体育经济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出现较大的需求, 因此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要将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共同培养作为工作重点, 多方面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其次, 重视基础学科教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同其它同类专业一样依托运动人体学、教育训练学等基础学科, 这些课程是形成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核心因素。因此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在要处理好人文基础与学科基础课程的关系, 将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能力目标进行科学整合。

(四) 推进开放进取, 扩大国际影响

现阶段,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对外交流仍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一定规模和文化优势, 因此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系统应积极推进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例如, 有条件的高校可与地方政府共同承办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将两者资源进行整合, 一方面通过运功会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 增进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另一方面是为了挖掘、弘扬民族文化, 旨在着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文化体育活动品牌, 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加快发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事业。

结束语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个体需求, 符合文化传播需求的过程。现阶段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建设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化弘扬、规模完善、体系健全三个方面, 而在管理体制、学科建设和教育手段上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要从多角度寻求发展思路, 走上创办特色化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邱丕相, 杨建营.从历史与现状探析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J].体育学刊, 2008, 15 (2) :89-94.

[2]武俊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2:46-48.

[3]周伟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刍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08:32-37.

民族传统体育武术 篇9

关于传统武术的定义一直存在着很多种说法, 我国的武术源于远古时期,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经过人们的生活实践与技能演练, 使武术有了特殊的技术风格和功能, 武术本身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内涵也让国人津津乐道。每一门科学的发展都包括了它的术语变革, 武术的定义的变化体现了武术在历史上发展的变革。在2009年9月份关于武术定义的研讨会上, 很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武术的定义, 结合众多专家的意见, 提出了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的传统体育, 它以功法、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 以技击的方法为基本内容。

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的背景下形成的, 并且发展至今仍在传播的以套路、功法练习和实用技击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身体活动方式, 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底蕴中并不断积累起来的具有文化“珍品”的民族文化精髓。王岗教授认为:传统武术是与体育活动有关的身体运动, 是先辈们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的是炎黄子孙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 是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相关的活态文化遗产。

关于传统武术的定义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但是每位专家给出的见解中都表达了这样的一层意思:它具有中国的哲学意义, 通过徒手或器械等多种运功形式, 注重形神兼备,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具有修身养性、锻炼意志、强身健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等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

2、民族传统武术发展中的阻力

2.1、受到西方体育的冲击

体育全球化实际上是西方竞技体育的全球化, 奥林匹克竞赛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同时, 它强调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它代表的是西方的主流文化, 体现的是竞争精神, 崇尚不断达到目标而又不断地超越过去。中国传统武术是追求人内在的精神修为, 注重形神兼备、内外合一, 要求达到身心和谐的文化形态。国际奥委会曾经强调奥林匹克运动必须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必须是跨国文化的多样化, 奥林匹克运动不是欧洲化或西化。但是, 体育全球化对素有国粹之称的武术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 奥林匹克文化强调的是西方人的那种冒险, 超越自我的精神, 在很多武术比赛中可以看到武术套路的竞技性越来越浓, 更多的是追求动作的难度和高度, 忽略了传统武术内在的精神要求。西方体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排斥并且冲击了我国的传统武术。

2.2、武德教育的滞后

“未曾学艺先学礼, 未曾习武先习德”这是在武术传承者中流传的一句话。我国有众多门派, 他们自成体系, 有自己的技术风格, 很多门派也会把武术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但是在现代社会, 辍学少年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 少年习武者出现了“学武为老大”等错误的观点和认识, 很多人因为学了点武术就称王称霸, 欺小凌弱, 这一系列现象折射出武德教育的滞后和缺位。这种现象对传统武术的影响是负面的, 间接影响了武术的传承和发扬。武术学习过程中, 思想和礼仪的教育要放在首位, 人们要明确习武的目的, 除了提高身体素质、防身自卫等外在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能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2.3、传承上的性别偏见

中国深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 至今仍然有“男强女弱”、“女主内”的性别角色观念。在武术的传承上更有着很多“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落后思想。很多人认为一个女孩子整天舞枪弄棒的不成体统, 觉得女孩子不应该练习武术, 这样的观点让女性习练武术的概率大大减少, 这种传统的性别偏见大大降低了女性的积极性, 使得女性练习者减少, 导致练习者的比例失横。女性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接受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开发其潜能, 她们也可以成为传承武术的重要一员。如果女性多一些传承者直接关系到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2.4、学校武术教育的缺位

国家体育局对学校武术教育进行了一项调查, 表明全国的中小学没有开设武术课的比例占到70.3%, 学校武术教育的状况令人堪忧, 很多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很模糊, 更不可思议的是很多学校跆拳道代替了武术课, 武术在学生的心目中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偏差。

经调查, 学校附近开设的跆拳道和空手道等国外的体育项目开展的如火如荼, 而学校里面的武术教育—我国的国粹却略显冷清, 学校武术教育的缺位让武术离我们的学生越来越远。我们应该意识到学校武术教育是进行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同时, 还可以弘扬国家的传统文化。

3、总结

纵观武术近几年的发展, 起落中或许很多拳种因为发展中受到的阻碍, 习练人群越来越少, 甚至有很多拳种已经绝迹, 不由的让人扼腕叹息, 传统武术是世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和奋斗经历。振兴中华武术, 保护传统文化, 就应该坚持长远计划, 从根本上找到武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对症下药, 这对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武术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民族传统体育武术 篇10

关键词:东北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先辈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 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 其中既有与体育活动相关的身体运动内容, 又有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 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然而, 随着当前“文化生态”的剧烈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日益加剧的冲击, 传统武术的当代流失, 甚至是不可再现, 已经到了使我们极度恐慌的时期。如何使东北民族传统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 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1、东北传统武术及其传承的意义

来源于民间的东北传统武术, 与南方的传统武术相比有自己的特点, 南方的传统拳法注重手上功夫, 腿上功夫较少, 出手主要以短拳手法为多;东北拳法以腿上功夫为多, 以弹法、踢法、扫法以及飞腿等动作为主, 再配合手上功夫, 他的杀伤力就大了。东北传统武术文化更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腿的技法有很多种形式, 可高可低、可近可远、可左可右、可直可屈、可转可旋, 是实用制敌的有效方法。

开展中国东北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繁荣相关问题研究, 能够在东北地区武术史学领域的理论、史实与方法上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为东北地区武术文化传承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念与视角, 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2、东北民族传统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现状

东北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 近年来,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国传统武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不过, 大多数的研究地域集中在中国的南方地区而且是把焦点定在武术传统特性的流失上。

周伟良在《传统武术———你将何去何从》中指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 不能离开它传统的哲学理念和整体观, 不能离开他的技击本质, 不能离开它传统文化的背景和渊源。程大力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大战略:保护与改革》指出:散手等竞技武术, 失去了武术的真实面貌, 不能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 只能是时代的产物。王岗教授在《关注武术传承的主体:人》一文中指出:当今武术文化的流失, 不管是自然流失、必然流失, 还是人为流失, 关键是我们只关注了原来武术文化的文本, 没有关注影响这些文本今后存在的关键———“人”。邱丕相先生在《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中呼吁:在文化碰撞和冲击的时代, 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逐渐向中国渗透的时刻,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 当然也包括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和精神的中国武术。

对于传统武术拳种的失传、文化内涵的削弱、技击功能的弱化等等, 这些都涉及到传统武术文化的“流失”问题,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可以发现, 类似的研究在许多专著、论文中都有涉及。

3、东北民族传统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对策

3.1、传统武术应从历史角色转变为时代角色

传统武术要发展, 必须要跟上现代化进程, 成为现代社会的时代性角色。为此, 传统武术传承者应主动进入社会, 去探讨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经济起伏、生活节奏乃至流行时尚等对武术的需求, 才可能合着时代前进的步伐, 在为当今社会作出奉献的过程中展示出传统武术的风采, 迎来传统武术的新发展。

3.2、东北传统武术应从民族地域走向全球化的舞台

传统武术的国际化程度都还不高。不用说跟奥运会项目相比, 就是与崛起于近邻的柔道、跆拳道相比, 也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别人先行了一步, 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不如人意的“教训”亦值引以为戒。

东北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也像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 属于无形文化范畴, “作为口传身授的武术文化, 作为活态人所展示的文化, 其传承与传播方式除了借助某些物化的、形象的媒介外, 大多是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心领神会的非物质形态, 而这些非物质的文化形式有别于物态的、静止的、有形的文化形态, 武术是“活”文化, 是活在人民当中的文化。保护活态文化较保护静态文化更为艰难。这不仅需要静态保护;更需要注重保护传承人,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营造、保留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动态保护。

4、结语

在全球化浪潮中, 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十分必要。开展东北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繁荣相关问题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 也具有现实意义。这不仅能为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服务, 而且起到了真正保护东北地区传统武术文化的作用。总之, 东北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 要从发掘、挽救、保护、传承以及繁荣民族文化遗产着眼, 注重传统武术的文化承载价值, 民族精神价值、道德修养价值、审美娱乐价值, 让传统武术为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志新, 韩亚军.试论中华武术文化的内涵[J].青年文学家, 2012, (09) .

[2]杨连芳.全球化背景下浙江省高校武术的传承现状[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2, (08) .

民族传统体育武术 篇11

关键词: 武术 非武术专业 武术教学

1.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学习[1]。2014年3月10日,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进一步明确了武术将作为中小学必修课程[2]。但从目前的状况看,有着武术专项师资缺乏,教师武术基本功欠缺,教学方法陈旧等因素影响,所以中学绝大部分武术教学任务由非武术专业出身的体育教师承担。因此,推进和深化武术教育教学,一是加强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二是非武术专业的体育教师促进自身的专业提升。从实际操作看,前者周期较长,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后者开展实施方便、快捷,既能在短期内收获良好的效果,又是从根本上推进和深化武术教育教学有效的方法之一。笔者作为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一线的非武术专业教师,有多年带毕业班的经验,结合常州市近几年的体育中考情况,自己对武术教学有一定的教学感悟,希望借此为非武术专业体育教师在今后的武术教学中提供一定的参考。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非武术专项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武术教学的现状,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

2.2.2访谈法

走访常州市区17所中学,了解各校武术专项师资,非武术专项教师武术教学的相关问题。

2.2.3案例研究法

通过部分初中体育课例观摩、研讨,研究出非武术专项体育教师进行武术教学的方法建议。

3.结果与分析

3.1武术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1.1武术专项师资不足,缺乏系统化专业化教学。

对常州市市区17所中学部分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得知:目前常州市市区中学武术专项教师比例较少,17所学校中只有4所学校有武术专项教师,占比为23.53%,且每校仅有1名武术教师,平均每校0.24人,可见武术专项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大部分学校学生的武术教学仅仅停留于最基本的套路学习阶段,加上常州市体育中考的大环境下,学生没有也不可能得到系统的训练,更谈不上专业化。

3.1.2基本功不扎实,教学过程不流畅。

非武术专项体育教师大多来自师范院校,对武术的学习仅限于在校学习期间,武术学习不够系统全面,对武术动作的掌握高低不一,参加工作后接触武术训练的机会更少,即使偶尔参加武术类的培训活动,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武术的基本功得不到有效提升。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时,由于自身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武术技能储备不足,从而造成自信心不足,也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不流畅,教学效果较弱。

3.1.3教学手段单一,方法陈旧,缺乏吸引力。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导致初中学生激趣易、保趣难。电影、图书等网络多媒体资源对武术项目的夸大和神话,极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国粹、传承民族文化的地位,学生愿意进行武术学习。但是武术的教学、训练过于死板;痛苦的基本功的学练、枯燥的套路学习、遥不可及的对练格斗;武术项目评价的单调和缺乏创新性,让中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低,造成初中学生较难保持兴趣的状况。

3.2改进措施

3.2.1学案导学法。

套路教学模式主要分为这样几个过程:分解动作学习、完整动作学习、分组学练、多种形式展示等。形式虽老套,但稍加修改,效果会更明显。如五步拳教学时,可以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练(见下表)。

利用学案导学,一来解决对动作术语不清或遗忘,增强学生对动作的记忆;二来省略大量的讲解时间,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有效地提高课堂练习的密度和强度。

3.2.2自主学练法。

新课程理念更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内涵包括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在武术项目的教学中,有效利用好自主学习对武术项目的学习也大有裨益。这里以五步拳为例(见下表)[3]。

这种武术套路(动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成为教学的主体,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武术学习的兴趣,而且由于“教”的任务,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更专注,学习效果自然更高效。

3.2.3“e”学习法。

时代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工具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如今ipad等新型信息技术工具迅速在社会上普及。对于城市学校来说,有的学校配备了机房的同时专门装备了ipad机房。目前“e”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和文化课学习中比较常见,将“e”学习模式引入武术教学,将是对传统体育教学形式改革的新尝试。学生对网络信息技术工具的掌握程度较高,学生中的网络高手比比皆是,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做文章。

4.结语

4.1当前基层学校的武术专项教师比例失调,学生接受系统化、专业化武术教学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在推进深化武术教育教学的进程上,方便、快捷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促进更多的非武术专项体育教师自身武术技能的提升。

4.2非武术专项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首要提升武术基本功,进而掌握简单的套路、器械,其最终目标是自身具备一定的武术动作创编能力。

4.3非武术专项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需要创新教法,如学案导学法、自主学练法、“e”学习法等,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出更多有效的教法来推进深化学校武术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2]关于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苏教体艺〔2014〕3号)[Z].江苏省教育厅,2014-2-27.

[3]姜庆军.初中学生武术项目推进现状及策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4.6.

[4]张晓光.上好中学生武术课的几点经验[J].中国校外体育,2013.9.

民族传统体育武术 篇12

一、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教学与训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 继承和发扬中国武术文化与精神

在继承和发扬中国武术文化与精神的过程中,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要想中华民族文化被发扬光大, 高校就需要重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育。在现有的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方式中, 主要是通过社会民间自发组织的团体来进行交流沟通, 在传承的过程中主要的载体是人, 只有人才能激活民族传统文化所含的意义。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 培养文化传承人才是关键, 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正是在培养文化传承人, 在学生形成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时期,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是可以将其传统文化渗入到学生的个人观念中, 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发展。在我国教育制度不断完善下, 利用科学性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这已经成为了发扬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高校要想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只有利用学校的教育培养优秀的传承者, 这样才能持续的让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发扬, 才能在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所以,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武术文化与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最佳手段。

(二) 有助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体系的发展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的教学模式, 可以完善和扩大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最开始由体育院校举办, 而体育院校的办学模式单一, 规模又较小, 在经国家教育政策进行调整过后,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变得多种多样化。此外, 随着在高等院校中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开设, 完善了学校的办学体系,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过程中, 高校可以引进先进的办学经验, 多与各类的团体学校进行交流和沟通, 在发扬和继承武术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 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经验, 以武术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来吸引世界各国的学生, 从而发展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三) 有助于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提高

在高等院校中开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的综合性人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发展起来的学科, 在体育学科的发展初期也没有武术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科,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社会人才的需求, 才有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社会的发展需求, 只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才培养出既能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又能贯通体育精神的人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可以使中华民族文化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可以帮助提高民族传统体育在高等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从而引起学生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 以此帮助学生进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学习, 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综合能力。

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教学与训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模式单一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成立时间较短, 在管理体系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此外,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这就需要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在高等院校的体育学科中, 体育学科有着不同的专业, 这些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面临的是同样的社会竞争压力, 使得高等院校在教育上变得更加困难。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育中, 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 在培养方式上也较为单一和模糊等问题, 都影响着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上, 教学资源的缺乏, 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无法匹配, 使得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形式单一, 从而导致教育活动缺乏创造和开放性。

(二) 实践教学不足

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学中, 实践教学是提高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的重要途径。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 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促进学生们对社会的了解, 从而提高自身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认知, 将课堂中的知识与实践活动中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但是目前许多高校体育教学中, 武术的教育更多注重的技能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任务也主要也传授武术技能为主, 加上武术课本身课时时间久比较少, 武术的实践教学也就很难得以实现。

(三) 学生主动性有待提高

在学校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学中,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可以帮助发展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在很多学生看来, 武术只是一些招式, 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比跆拳道、拳击等, 武术就显得缺乏实用性。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 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积极性。同时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单一, 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程度很低, 积极性自然就无从谈起。学生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习中, 缺乏主动性, 最终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此, 提高学生主动性的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教学与训练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一) 拓展专业能力培养模式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属于体育院系专业之一, 为了拓展本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展现专业特色, 增强的专业的能力, 高校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建设武术俱乐部或武术协会。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就是根据学生的特长, 制定科学的教学模式, 将其特长充分展现出来。武术俱乐部作为武术专业独有的平台, 是发挥学生特长的重要模式, 而且也是利用专业优势的具体表现。二是培养学生现代技能知识的掌握。专业能力的培养并不只是培养学生一方面专业的能力, 而是以专业为中心, 根据专业的需求, 培养学生全面的知识体系。这不仅是国家教育培养学生素质的要求, 也是为了满足当下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必然趋势。因此, 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围绕本专业构建综合性的教学模式, 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比如计算机能力、外语口语能力等都可以纳入到武术专业能力培养模式中。

(二)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多设置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身就因其模糊性的概念, 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 而导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 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 应该多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课堂知识与实践活动知识的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从而帮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博览群书, 多参加学校的课外时间活动等, 多方面多渠道的去学习和总结经验,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帮助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使学生明白在学习中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以外, 还应该加强掌握专业在实践中的知识,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 在学校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和锻炼自己, 从而引导学生加强专业思想的教育, 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 更能适应社会的生存而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学校的教育中, 帮助学生认识到专业的重要性, 从思想上认知和认可专业, 让学生积极的去学习专业知识,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这样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加强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 使学生获得自我的肯定, 从而找到更适宜自身学习的方法, 来提高学生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

结束语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和训练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样可以帮助提高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教育中的位置, 还可以发展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参考文献

[1]薛欣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现状和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01:102-107.

[2]王春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对策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 2013, 02:143-144.

上一篇:组合建模法下一篇:联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