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论文

2024-07-26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论文(共12篇)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论文 篇1

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文化,这些丰富的文化,正是通过教育等各种途径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学校教育作为传统文化最强有力的传承主体和文化传播的主要平台,民族传统体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该文以吉首大学为个案,通过对吉首大学30余年来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分析探讨,为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地区高校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1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背景

吉首大学位于湘鄂渝黔交汇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吉首市。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湘西自治州以及湖南省其它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偏远山区培养各类建设人才。至1985年各类在校学生2000余人,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376人,其中土家、苗、侗、瑶、白等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全日制学生总人数的70.42%。这时的学校占地面积仅有144 亩,只有一个200米的田径场和2个篮球场及一个改造的体操房,体育教学经费严重不足(根据吉首大学志记载,从1977 年至1983 年的7年间,国家一共向吉首大学下拨各类教育经费总计1155万元),[1]教学条件十分艰苦。但吉首大学地武陵山区,区域内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40余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9个,各民族在社会历史进行中创造出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这些资源为吉首大学体育学院从事相关教学与科研提供了便捷条件。吉首大学的体育教师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过30余年的努力,先后对武陵山区的14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挖掘与整理,对项目进行评估、筛选和分类,并将部分项目引入到了体育专业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今学校已成为各类设施完备,拥有本科到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各类在校学生3万余人的省属综合性大学,体育也成为了“省级重点学科”。

2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

199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立4个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名列其中,这标志着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进步并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由于我国体育学科研究长期存在偏重技术实践的倾向,学科建设发展缓慢,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方面,长期以来以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主干——武术替代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整体,以拳种、套路项目代表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性质,学科建设中以偏概全;缺乏研究环境,忽视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基础理论研究;忽视研究队伍建设和群体优势。[2]导致学科理论体系不明确,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学科群体优势不能体现,缺乏相关优势学科的支撑,成果难以解决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吉首大学体育学院针对国内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与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确定了该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研究方向。学院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专业、课程方面明确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的基本思路。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包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民族民间体育理论与实践、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等研究内涵。

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都克服了当前国内同类学科仅仅将视角集中在武术领域的局限。研究不满足于体育史学关于体育历史的描述,注重从历史哲学的高度,关注各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与现实及未来命运,将世界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纳入研究视野,以文化形态学的方法论,研究世界各民族传统体育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以及各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与现实的差异及其差异的社会文化背景,旨在探索推进各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以及各种体育形态在全球化时代共存与融合的理论与方法,率先在国内把民族传统体育学发展成一门文化学、历史学、民族学与体育学交叉的新兴学科。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及各种形态体育在全球化时代的共存与融合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 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键是人才。只有有了专门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专门人才的共同努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火炬才有可能生生不息。在我国高等教育本科和研究生专业中都设置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可见国家是非常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就必须在高等体育教育系统中培养一定数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中高级专门人才,来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研究工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

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3]但现实是在我国普通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中,只是招收武术和散打方面的学生,而在其它民族传统体育方面有专长的学生未能纳入招生范围。在高等教育领域,除极少数院校外,大部分高校学生缺少系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课程知识。

吉首大学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将更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使培养的学生成为既了解和掌握现代体育学科理论与方法,又具有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优秀人才。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具有吉首大学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群,通过不断的教学、训练实践与探索,已经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点招生后,该课程群中的大部分课程,通过提高层次和深度,使其成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研究生的主干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与学院领导又重新统筹规划,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进行了重点建设。以学位点建设带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全面发展,加强教学规范管理,加强学科研究、教材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改革研究和学术研究方面出了大量成果。30余年来,吉首大学为我国西部及民族地区培养了2000 余名具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和人才培养积累了丰富可借鉴的经验,在国内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中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4 民族传统体育团队建设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这样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道德素养好的师资队伍是学院的办学之基。基于这样的认识,吉首大学体育学院从20世纪90年末开始将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确定为学院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由于学校地处湘西,交通不便,经济不够发达,外地人才不太愿意来湘西工作的实际,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培养为主。在对待青年教师培养与提高方面,坚持以提高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为先导,以个人具体从事的教学课程为方向,提高全体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形成一种用研究的态度、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方式,建立一种教育、研究、学习和教学一体化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通过科研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拓宽教师的视野、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

学院教师重视教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素质意识和质量意识。他们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进修,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树立新观念,学习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另一方面,积极投身于各种教改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多年的不断积累,形成一支学历高、素质优、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整体结构状态合理,且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2010年7月民族传统体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教育部、财经部确定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5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

(1)广泛调查、深入研究,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吉首大学所在的武陵山区居住着40余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9个,是全国内陆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活在该的稳中有降族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并且这些项目简单易学,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为了充分利用学校所处的地域优势,将部分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体育学院的教师先对武陵山区的30余个县市区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和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计358项。[5]同时对调查收集的项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项目进行相应改造,在深入讨论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项目引入并开展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教材编写工作。

(2)在确定是否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之前,为了充分了解项目教学对学生的身体机能、素质以及体育行为是否产生影响,通常先进行对比教学实验。只对那些通过教学,和项目活动开展,可以促进学生心血管系统功能和肺功能的改善;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改变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的项目才能进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推广。

(3)创编特色教材,注重理论传授。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教学,具体教材的编写工作十分重要。它既是每位授课教师的必备工具,更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民族体育项目知识,提高运动技能,指导日常锻炼的向导。因此,教材的内容不仅影响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并且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具有较大影响。到目前我们共编写了《民族传统体育教程》《民族民间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保健学》等教材7部。为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

(4)积极探索民族体育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通过继承优良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相结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对民族体育知识的理解以及技术的掌握。突出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锻炼相结合的三自能力的培养运用到民族体育课程教学之中。并创建了民族体育教学网站,为民族体育项目教学搭建了数字化平台。在网站中建有大量的民族体育方面的文献资料、教师教学录像(如:武术、跳竹杆、陀螺、舞龙舞狮、高脚等)及优秀教案和课件等,师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进行交流互动。

(5)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与竞赛。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推广方面,建立了全国首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成列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脚马经吉首大学改造后现已成为全国民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近20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成为体育专业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舞龙、舞狮和民族健身操等项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多次获得金、银和铜奖,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6 结语

民族地区高校作为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开展民族文化研究、传承和创新的中心。30余年来,吉首大学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就我国民族地区高校整体来看,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民族地区高校只有充分认识到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责任,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文化创新中,项目推广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化进行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仁民.吉首大学志[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113-114.

[2]夏琼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J].体育与科学,2010,31(1):70-72.

[3]倪依克,邵晓军,张自治.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J].体育科学,2005(1):56-60.

[4]李政.普通高校体育课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1):36-38.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论文 篇2

1 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和作用

1.1 丰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形式多样。有很多项目是人们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最好方法和最具实效性的健身运动。把那些适合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大学生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改造、加工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可以极大地丰富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大学生对于适合于自身的健身方法和途径有了多种选择。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和方法,对于促进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具有积极地意义。

1.2 丰富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大学所具有的特定的体育精神环境和体育文化气氛。通过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掌握其技术和知识,透过具体的文化现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各民族文化的内涵,达到民族文化的交流。这种交流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余所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对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体育人文素质、体育精神和民族传统文化素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大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使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得到巨大的补充、丰富和完善。

1.3 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论文 篇3

摘要: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培育的论证,分析总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与继承发扬的最佳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育,最终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过适当改进引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从而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高校;培育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的开展情况

1.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开展的实际价值

少数民族体育进入高校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在高校体育课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促进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弘扬民族文化,能改变现有的竞技体育教学模式,也给体育课注入新的教学内容,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1.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开展的困难

1.2.1理解认识方面的偏差

由于长期受传统体育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普通高校的绝大多数体育管理者及体育教师习惯了竞技体育项目的教学模式,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功能存在质疑,另外,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理解不够,部分学生认为该项目仅仅是该民族学生应当学习内容,甚至有学生完全不清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

1.2.2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体的现代体育运动的冲击

民族传统体育正日益受到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流的世界现代体育的冲击。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建国后体育发展的策略是以举国体制发展奥运竞技项目上,以此来提升我国在世界体育舞台上的地位。这样,各地方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必然以奥运项目为主,没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子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也是如此。

此外还有师资力量方面的不足和场地器材的影响等问题。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的培育

2.1加强宣传

利用高校的优势,通过各种阵地进行宣传,首先,将各项目编入教材,在体育的理论课中加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其次,利用学生社团的灵活、便捷等优势,加强对各类项目的学习与交流。

2.2举办单项赛事比赛

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及在少数民族地区自治的高校可利用自身优势举办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单项赛事,如有基础的学校可开展珍珠球、抢花炮联赛;南方地区可开展赛龙舟;较小项目如板鞋竞技、高脚马、毽球等可在校运动会中加入,也可单独举行各学院间的趣味运动会。这些项目比赛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内容,又加强了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与发扬。

2.3成立高水平运动队,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

民族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的建设,可为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项目训练提供充分的保证,也可为各地储备民族体育人才,既可提高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竞技水平。也是少数民族走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2.4捆绑教学

我们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结合现代体育项目经过适当的改编进行了捆绑式教学。例如:珍珠球起源于满族民间劳动“采珍珠”。其规则在篮球规则的基础上适当改进,打法等又汲取了手球的特点。所以,珍珠球课可以在篮球或手球课过程中进行穿插教学;抢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被称为中国式的橄榄球;蹴球源于清代踢石球,比赛时脚跟着地,脚掌触球,用力蹴球,击中对方球得分。根据其特点及高校课程开展情况,可以将抢花炮、蹴球与足球课进行捆绑教学;毽球普及较广,根据其特性及对场地的要求,我们在羽毛球课中进行了适当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5单独开设课程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 篇4

1.1 人才培养脱离社会需求

相关调查显示, 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没有充分结合社会对相关人才的实际需求, 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具体表现如下:

(1) 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就业岗位需求。目前, 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材比较落后, 甚至部分教学内容还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动作技术。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更新, 学生掌握的知识、技术具有明显滞后性。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显然这些滞后的信息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2) 教学目标制定脱离实际。部分高校在制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目标的时候, 盲目追加高端、大气、上档次和全面, 导致教学内容千篇一律, 缺乏个性与特色, 大大降低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甚至部分学校还停留在闭门造车的阶段, 忽略与社会、企业、政府的有效交流与联系, 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离。

1.2 学科理论基础较差

课程体系是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拥有数千年历史, 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仅是一项重要的民族运动项目, 更是我国“软实力”的集中体现。目前,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基础较差, 具体表现如下:

(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相关理论定义比较模糊, 涉及范围过于广泛, 没有清晰的理论来源, 理论课程和技术课程比例不合理; (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缺乏多样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3) 专业理论知识在学科中的渗透力度不够、理论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 缺乏深层次研究与分析。 (4) 缺乏学科理论研究的专业团队和领导型人才。

1.3 生源质量较差

教育质量一直是各大高校关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 我国高等院校大规模实施扩招政策, 但遗憾的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仍然比较困难, 生源严重稀少。相关调查显示, 虽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对象是二级运动员, 但是专业水平却日益低下, 缺乏健将级的优秀运动员。所招收的学生中, 省市级准备退役或者退役的运动员比例少之又少, 绝大多数生源都来自社会武术馆或者普通中学。因此,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入学新生的文化和专业基础薄弱且具有很大差异性, 不利于高校后续培养, 严重影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1.4 未凸显出专业办学特色和传统教学优势

专业的办学特色是高等院校办学的重要方针, 是引领学校教学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科建设和专业特色建设是高校办学特色的两个重要方面, 其中专业特色主要包括社会适应特色和学科特色。专业课教师根据每个学科的不同方向与特点, 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是高校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和渠道。目前,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过度追求客观化和标准, 导致办学特色严重缺失。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趋于雷同, 地方特色课程设置严重缺失, 忽略地方相关优势资源, 致使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丧失原本的“民族”和“传统”特色。

2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2.1 宽进严出策略的实行

宽进是指适当放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入学条件, 入学学生只需要具备基本文化和相关专业技术即可, 对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技术优异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入学条件。严出即严格培养, 加强相关课程知识考核力度, 适当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要求。

以“武术套路”为例, 它具有浓烈的传统文化特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但是由于受到高校办学特色、地域差异、专业特征等因素影响, 武术套路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常常被忽略。同时,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考试过度强调客观化与标准化, 导致许多考生的真实水平不能在考试中反映出来。

近年来,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考生数量越来越少, 生源质量也大幅度降低, 全额录取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 相关工作者必须认真反思现有招生政策, 结合实际情况, 适当放宽国家特色专业的入学条件。同时, 在我国统一高校录取制度和招生就业政策的基础上, 充分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和高校办学特色, 适当放开招生计划。

2.2 教育理念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全球化脚步日益加快, 教育事业也逐步向全球化迈进。民族传统体育应遵循经济发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基本方针, 努力采取多种方式, 开拓与国外交流的有效途径, 加强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开展国内外联合办学、国内外合作办学、互派学生出国进修、安排相关学者访问等, 增加学校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 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 必须立足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优势, 从专业角度出发, 努力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从而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能够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充分肯定。

2.3 课程内容的改进和优化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载体, 在弘扬名族文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强调民族传统体育的这一重要作用, 并把充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培养人才的功能,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学目标, 摒弃传统的以民族传统体育技术水平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核心。具体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摒弃长期固定的教学内容,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应用性;第二,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摒弃传统的“喂养式”教学方法。重点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全方位地塑造学生。第三,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采用参与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方式教学, 有效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从而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效率。

2.4 实习渠道的拓展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创建

有效拓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实习渠道, 引入人才培养新模式是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 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各高校应努力加强与当地公安机关、兄弟院校、大型企业、大型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实习提供多种渠道。同时, 通过拓宽实习渠道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2) 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 努力推行学分制, 不断扩大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实习范围。 (3) 各高校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学习提供国际化的实习机会。 (4) 同时, 高校还应根据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状况和社会需求, 及时调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习、实践规划。加强与大型企业的合作, 充分了解其人才需求, 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如“订单式”、“模块式”教学。

2.5 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教学团队建设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至关重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成功实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必备条件。如何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是教学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1) 积极引进一批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 (2) 努力借鉴其它院校的成功经验, 定期培训, 努力提高教学团队的专业水平; (3) 确立合理竞争机制, 确保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之间开展良性竞争, 促进教师团队整体水平提高; (4) 教学团队领导人应该重视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教学成果分享会等, 使团队作用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关系到高校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沟通与交流, 加强民族团结, 也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相关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现状和问题, 切实履行宽进严出、创新教育理念、改进和优化课程内容、扩展高校学生实习渠道、引进最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这一系列改革措施, 为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做贡献。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离、高校学生理论基础较差、专业办学特色、传统教学优势不能充分显示等现状和问题, 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 提出了宽进严出, 创新教育理念, 改进和优化课程内容, 扩展高校学生实习渠道, 引进最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希望能为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朱超.河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 2013.

[2]张岩.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 2013.

[3]潘宁, 龚群, 谢罗希.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制约因素及趋势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1:127-131.

[4]徐莉姝, 郭旭茂, 刘晓梅.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转向——以黑龙江省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11:162-165.

[5]董会芳.我国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8:77-80.

[6]王艳琼, 张少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研究综述[J].搏击 (体育论坛) , 2013.9:92-94.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论文 篇5

大学公共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大学生体质,培养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确立终身体育观念,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发挥体育育人的功能,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世纪的优秀人才。因此,公体课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女生的特点做好思想教育,端正学习动机,不仅是调动女生锻炼积极性的重要一环,也在培养2l世纪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有以下一些做法:第一,利用雨季室内课向学生宣传新世纪的教育方针,讲述我国优秀女运动员刻苦锻炼、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以及体育锻炼与健康、学习和工作的关系;第二,通过谈心和经常与学生一起活动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及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如:在交谈中笔者发现女同学都希望自己身材苗条匀称,害怕锻炼后身体会发胖。这时笔者就会向这些同学说明锻炼不但不会使身体发胖,反而可以增强体质、强健体魄、帮助燃烧体内多余的脂肪,达到减肥、健美、长寿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她们的顾虑,提高她们的认识;第三,对女生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一时不能完成动作的不要急于求成,而是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帮助她们逐步树立学习的信心;第四,建立经期卡片,进行生理卫生辅导,加强经期卫生教育,并适当适量地安排其参与一些体育锻炼活动。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加强保护帮助,消除学生害怕害羞的心理,同时场地布置要尽可能远离男生和外界的干扰。

1.2 教材的安排要符合女生的特点,有利于全面发展

(1)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打好学习基础。根据女生的特点,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选用增强速度、力量、耐力和柔韧等素质的练习,作为“课课练”的内容,并根据练习的性质、强度将它们分别安排在每节课的各个部分。每学期的素质练习内容要统筹安排,安排时要注意兼顾上下肢的活动,以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这些练习还要有利于主要教材的学习。在进行专项素质练习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女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速度耐力,提高肩带肌、腰腹肌和骨盆肌的力量。由于素质练习的内容比较单调、枯燥,容易引起疲劳,因此,练习的内容和形式都要不断地变化和更新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注意在一堂课上素质练习内容不宜过多,可采用“轻重量、短时间、快速度、重质量”的教学方法。

(2)身心准备活动的内容和手段要丰富多样。丰富多样的身心准备活动,有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肌体处于良好状态。根据身心准备部分的内容安排准备活动,可将徒手操、拍手操、轻器械体操、辅助体操、游戏等编排成准备活动操;练习投掷类项目前,可做双手操、实心球操、角力游戏等。做操时,既可做定位操,也可做行进间操;可统一做,也可分组做。这样有利于培养女生的节奏感、协调性及集体主义精神。例如,在慢跑或队形变换中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小步跑、高抬腿跑、后登跑、跑跳步、单脚跳等专门性练习。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同时,还可利用不同高度的障碍物、皮筋开展准备活动,也可将跳绳游戏和各种不同姿势的走、跑、跳、投的动作作为准备活动的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季节的变换,以教学任务作为基础,结合本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来安排教学内容。太极拳、排球、投掷及运动量较小的项目应安排在夏季;耐力跑、登山、跳跃及运动量较大的项目应安排在秋季未或冬季;球类、武术四季都可以安排;技巧内容不宜安排在夏季。也可考虑选用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例如,踢毽子、打沙包、苗族手打毽等。 投其所爱,突破难点进行教学。女生对耐力跑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一昕上课的内容是长跑就害怕,不愿意跑。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也曾采用间歇跑、定时跑、顺地形跑、越野跑和走跑交替等方法进行教学,但效果不理想。后来笔者发现女生很喜欢跳绳,乐此不疲,于是便把耐力跑结合起来,每节课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方法:短绳,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评比跳绳的速度,或进行行进间跳绳比赛;长绳,同样将学生分组,进行定时的组员循环跳绳比赛,还可以在跳绳现场外,组员循环行进的过程中设置一些障碍物。这种方法运用于人数少、跑距长、间歇短的定时跑效果较好。

笔者就此方法进行了试验,有50名03、04级的女生参与了试验。笔者先将这50名同学平均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跑的方法进行训练,另一组采用跳绳的方式进行训练。一个学期后的结果显示,在800米测试成绩中试验组的米成绩要比常规组的好,其优、良、中率都提高了12%。

(4)合理安排课堂上的运动量。女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较差,因此运动量的安排要适宜。一般采用密度大、时间短、中等强度的.练习为好。课堂上,学生的平均心率一般要保持在130一135次每分钟,最高不宜超过170次每分钟。如果要做运动量较大的练习,须增加间歇时间、减少密度。在课堂上的教、学、练和放松部分及结束时,可以让学生各自进行一次自我心率测定,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机能状况和恢复情况。

(5)课堂放松活动要轻松愉快,形式多样。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放松活动的时间可长可短,队形也可不按上课时的队形集合,可在原地排成各种图形队列,边歌边舞或做些轻松、优美的艺术体操,也可自我按摩或两人互相按摩,并通过深而缓的呼吸来调整和放松,还可以想办法引导同学们放声大笑,在笑声中愉快地结束一堂课。

1.3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1)采用多样的方式来组织练习,可根据教材的特点适当地采用游戏来进行。例如,在教弯道跑技术的动作时,可运圆周接力赛跑的游戏来训练,不仅有助于弯道跑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用,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2)适当地通过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教运球、三步上篮时,可进行动作评比,看哪一组的动作质量高、“三步”做得标准、上篮命中率高的同学多。这样既可启发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又可以使同学之间相互鼓励,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努力提高讲解与示范的质量,教师的讲解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年龄来开展。讲解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标准、流畅而优美的示范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而且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2 结语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论文 篇6

【关键词】 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师资

收稿日期:2009-12-01;修回日期:2009-12-10

作者简介:单静怡(1980-),女,天津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E-mail:shanjingyi2008@126.com

Status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Teachers′ Current Situations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SHAN Jing-Yi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300193)

【Abstract】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guidance for cultiva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teachers and developing traditional sports through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Keywords】 Ordinary Universities; Traditional Sports; Teachers

一、前言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阶段,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对于“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建立终身体育习惯,对学生人格培养和精神重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1〕。因此,要使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得到稳定持续地发展,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当前我国高校民体师资状况如何,今后应如何完善和发展,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普通高校民体师资状况进行调研分析,提出今后发展对策,为我国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改革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教育部直属及部分省市直属的38所高校进行调研与分析。共发放相关部门负责人问卷38份,回收38份,发放教师问卷90份,回收84份(见表1),对调查所得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定量分析。此外,对我国部分体育院校、普通高校专家、教授就普通高校民体师资现状和今后培养等问题进行面谈和电话访谈。

三、结果与分析

(一)民族传统体育师资专业情况和专业水平情况

经调研显示,在所调查的学校中,民体专业教师人数占体育部教师人数总数的比例各不相同,其中比例最高的是内蒙古大学,为30.4%,13所高校此项比例在10%-15%之间;其他高校此比例均低于10%;比例最低的为0,即无民体专业教师。如大连医科大学。这种情况与各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重视程度有一定关系。

此外,近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一改过去公体课教学形式,分专项进行教学。大部分课程都是由本专业教师担任,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突出教学的专业性。但对于师资力量较薄弱的项目仍存在由其他专业教师兼课的现象,其中民体教学也是如此。经调研发现,在所调查的高校民体任课教师中,民体专业教师仅占49.1%,人数不足一半,而兼课教师则占民体任课教师的50.9%,也就是说在民体任课教师中,过半数的教师为非民体专业教师,由于兼课教师所担任课程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教学效果则良莠不一。因此“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养〔2〕”,以适应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需要。

(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从事项目及内容状况

在所调查的民体专业教师中,大部分教师的专项主要集中在武术套路,占总人数的69.6%,从事其他项目的教师很少,按其所占比例大小分别为散打、中国式摔跤、舞龙舞狮、毽球等。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几十年来,在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中开展和推广的内容主要为武术套路,如初级长拳、初级剑术、初级刀术以及太极拳等,且专业院校在师资培养上也是以武术专项为主,其他项目涉及很少,只是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所设项目才逐渐增加。如果我们把众多民体项目大致分为武术类、养生功法类、民俗体育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类,在高校开展最多的就是武术类,而其他三类内容具有很强的健身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大学体育中应大力提倡和推广,同时这对于增强学生民族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和提高民体锻炼能力以及在高校传承民族体育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3〕。我国体育专业院校应加强这方面的师资培养,以扩充我国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力量,从而有效地实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三)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学历分布状况

学历代表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这一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师资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也预示着教学、训练和科研的潜力〔4〕。近几年,随着社会进步,经济腾飞,教育事业发展,高学历化已成为世界各国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共同趋势,并且我国教师法中对高校教师的学历要求是研究生毕业。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在这种大趋势下,已有显著改善〔5〕。但就目前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来看,并不乐观,如图1所示。38所普通高校民体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主要以本科为主,占民体专业教师总数的57.6%,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占41.8%,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仅为0.6%。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1.由于本专业的特点,要想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就应从小培养,而大部分能够从小坚持专项练习的学生文化课较差,所以能够具备研究生学历而又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学生较少;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的起步较其他专业晚,研究生毕业的人数也相对较少;3.即使我国早期培养了少数民体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但大部分都补充到体育专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中,而进入普通高校任公体教师的很少;4.由于早期高校没有建立起严格的教师聘任制度,在招聘教师时缺乏对学历的严格要求。

(四)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年龄分布状况

从比例上看,这38所高校的民体专业教师的年龄主要分布在30-39岁之间,所占比例为45.6%,20-29岁和40-49岁两个年龄层所占比例相近,分别为19.6%和20.9%,50-60岁之间比例较少,为13.9%(见图2),由此可见我国普通高校民体师资是一个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师资队伍,具有灵活的头脑、强健的体魄,符合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符合教育目标实现的长远规划,而且这个年龄结构可以保持教学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见我国普通高校民体教师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6〕。但是中青年教师的急剧增加,对目前的民体教学效果也同样提出了挑战,对青年教师的辅导工作迫在眉睫,对中青年教师今后的再教育以及进修都将成为亟须考虑的问题,同时各高校也应注意加强师资梯队建设,避免出现民体教师年龄过于集中或断档现象。

(五)民族传统体育师资职称分布状况

职称是衡量一名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程度和科研水平高低的标志,也是教师工作得到承认和认可的标志〔7〕。分析显示,民体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主要集中在讲师,所占比例接近半数,为47.5%;副教授和正教授比例较小,分别为26.6%和8.2%,助教为17.7%(见图3)。形成这种结构的原因主要为:(1)这与上述民体专业教师年龄结构有直接关系,其年龄主要集中在30-39岁之间,由于职称晋升有工作年限的规定,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大多数职称为讲师;(2)近几年民体专业的毕业生增多,学生毕业后纷纷到各高校就业,这部分教师由于刚刚工作,还没有达到晋升讲师的工作年限,所以职称仍是助教;(3)副教授和正教授比例较少,这是因为高校对申请评副教授、正教授的教师在学历、科研成果、职称英语、计算机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部分教师较难顺利晋升,这也体现出民体中青年教师科研力量较为薄弱,导致职称结构滞后于年龄结构的现象。

四、结论与对策

(1)我国普通高校民体专业教师缺乏,各高校民体课程的兼课教师所占比例较大,任课教师专业、能力、资历不等。针对这一情况,体育院校应加大民体专业人才培养,一定数量和高质量的民体人才的出现才是我国普通高校民体得以发展的保证。此外,各高校应针对本校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引进和招聘民体专业教师,保证教学的需要。对于从事非民体专业的兼课教师,可由国家教育部、省市教育厅局委托各大体育院校,有计划地举办高校民体师资培训班,对其进行系统培训,同时学校也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并鼓励在职教师到专业学校进行学习和进修,在学习中不仅要注重广泛的民体项目的技能培养,而且还须深入研究和掌握民体各类健身、保健养生功法的机理和科学的理论知识,从而满足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开展的需要。

(2)民体专业教师从事项目专项集中在武术套路方面,而民体其他项目,如养生功法、民俗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方面的师资较少,这对于在普通高校广泛开展民体项目具有一定制约作用。建议各体育专业院校在民体专业发展上与时俱进,加大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力度,加大“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保证我国普通高校民体项目全面开展的需求。

(3)民体专业教师学历结构仍以本科为主,距高校师资学历要求有较大差距。我国各体育专业院校是培养民体育专业人才的摇篮,目前各体育院校均设立了民体专业,并具有该专业的硕士授予单位,部分体院还设立了民体博士点,今后应加大培养力度,尤其是民体专业高学历人才,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要有进一步的提高和突破。此外,各普通高校应加强民体专业高学历人才的引进,从专业学校引进和招聘具有高水平、高学历的民体专业教师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同时积极鼓励在职教师再进修,以提高现有民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

(4)民体专业教师年龄结构相对合理,年龄主要分布在30-39岁之间,20-29岁和40-49岁两个年龄层所占比例次之,50-60岁之间比例最少。职称结构相对滞后,以中级职称为主,副教授次之,正教授,助教比例较小。由此可见,这是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也是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建议高校应加强对民体青年教师的培养,在保证民体教学质量的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制订恰当的激励机制,督促教师进行科研、教研工作,为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创造条件,多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究,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博众家之长来丰富民体教师的理论水平,形成浓厚的科研气氛,经过几年的努力,培养一批造诣深、知识广博、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民体师资队伍,以此来带动我国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黄银华.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6-37.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

〔3〕 付奕,于芳,刘莹清.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2):23-25.

〔4〕 唐元,李莹,钱毅恒.对河南省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6):22-24.

〔5〕丘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2):76-78.

〔6〕 郭志禹,谢建平等.试论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86-88.

〔7〕黄银华.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6-37.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论文 篇7

近年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发展等研究日益增多,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项目,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失传。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重大举措的影响下,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被引进民族地区高校及中小学,成为学校体育的一个部分。这不仅在动态中保护了民族文化,为少数民族传统化育的传承打下更好的基础,还使充满竞技体育的校园活跃起来。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在此背景下,研究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校园文化互动发展,旨在为两者更好的结合、促进、发展提供建议,也为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1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情况

经过调查及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民族地区多数都已结合自己当地情况,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开展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且开设的项目多数以本民族传统体育为主,如苗族,多引进反排木鼓舞,实践课程多,极少开展相关理论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师态度都很端正,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需创新,多数地区的民传项目器材缺少,这也很不利于其发开展。学生喜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但参与其项目活动的人数少,频次低,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有关知识掌握不足。课余活动中更是欠缺指导,学习效果难以得到提高。但在娱乐活动中,容易涉及和开展。

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校园文化互动发展的表现

2.1 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涵养了院校领导、教师、学生等精神文化、环境[1]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它的体现形式主要是学生课余生活中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俱乐部、社团等,主要体现校园风气或是校园精神。多数少数民族地区都是节庆习俗众多,大型的团体活动,集会都是载歌载舞,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庆祝。受这些节庆习俗的深远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更易于组织娱乐活动,所以在校园里,文体娱乐活动类的社团可谓丰富多样。

2.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功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累保存下来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特征,它反映着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及文化活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近年来随着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与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也与现代体育文化融合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我国民族文化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民族体育文化形式,它的主要文化功能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一个民族的文化或精神多是通过传统体育来表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又充满了民族文化、民族制度、民族心理、民族习俗、节庆文化等。通过各种类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也是保留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其次是和谐社会文化的功能,和谐社会是我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最早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2.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校园文化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近年来,学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立足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现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因地制宜将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引进校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让学生玩得舒畅,学得轻松,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校园文化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传承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它独特的娱乐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都特别适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被引入校园,为开展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条件。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活动走进大小文娱活动,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也提高了师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认识和了解的兴趣。这既强化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也使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文化中得以保护与传承。

2.3.2 完善体育文化内容

少数民族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首先能够起到丰富教学资源和体育文化内容的作用。高校课程多以竞技体育为主,特别是篮球、排球、网球等的开展,学生参与度较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地区,结合当地情况及民族背景,学生相对熟悉的项目,参与度就会高。这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资源。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强烈的民族性,恰好与校园文化的大方向及宗旨相一致,所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校园里开展,不仅丰富了体育文化,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特别是建设民族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

2.3.3 丰富课余体育运动

课余体育活动是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多是多个民族混杂居住在一起,学校里的学生多数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正因如此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把不同的民族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当中。如由苗族反排木鼓舞改编的“反排木鼓健身操”,苗族摔跤,木鼓舞,侗族摔跤,侗族“东方橄榄球”抢花炮,布依族舞龙舞狮,水族铜鼓舞,水族拔河,仡佬族打鸡毛球等,都丰富着课余体育运动。也是得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内得以传承。

2.3.4 培养学生共同的价值观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一种潜课程,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可以将校园里所有学生及老师的情感和心理联系在一起,寄于共同的文化精神之中,使之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广义意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开展有利于学校各民族同学之间的相互团结和尊重,同时通过各族的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增进对别的民族的了解和认同,有利于学校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2.4 高校校园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有保护及传承作用

近年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数量和参与人数大幅度减少,总体规模和涉及面积也在缩小,很多地方很多项目因老艺人逐渐去世或是缺乏传承人而无法开展和传承。民族地区学生大多数自己就是少数民族,他们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对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曾耳闻目睹,甚至还亲身参与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度高,也非常感兴趣。这有得于学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教学入门相对较快,且受欢迎程度高,这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作用。同时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了此方面的教育和学习后,离开学校后又会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者,进而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以更好地传承。

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校园文化互动发展的影响因素

3.1 现代文化的冲击

高校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活力四射,校园文化多以现代、时尚、前沿为主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多为健美操、现代舞等娱乐活动有健身活动所代替,现代的锻炼及娱乐方式往往更容易吸引年轻的大学生。另外以往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多是在节庆、宗教祭祀期间开展,为的是得到神灵保佑,现在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多数人已不再迷信,甚至很多年轻人已不知道个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最初的起源目的。另外随着西方竞技体育的传入,及社会中对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人们喜欢参与的体育活动内容多是篮球、排球、网球等竞技体育项目。这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校园文化的互动发展。同时校园文化开展多以文娱类活动为主,体育类活动多以篮球、排球为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如苗族歌舞、侗族大歌类受欢迎,易开展。

3.2 学校教学的重视程度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竞技体育相比,竞技性,操作性都相对落后,高校现在体育教学多是以竞技体育为主,特别是大一学生的公共体育课,多以身体素质锻炼为主,人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锻炼的场地及器材不足,普通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和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机会,课程设置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例相对较少,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及少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练习,仅有部分学生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和训练,并能参加大型比赛,如果他们将来从事教师专业,多数学生难以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和传播出去。

4 结论与建议

1.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统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化程度。

2.选项课中多设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加强针对学生的宣传力度,建立和形成独特风格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3.校园文化活动中多组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类的活动,并加强老师对其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体育工作的意见[R].2006.

[2]龚德贵,毛治和,吴步阳.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170.

[3]张竟红,王占峰.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6):20.

[4]赵聂,孟吾远.大学体育文化的形成与控制.河南体育科学[J],1999,(4):32-34.

[5]陈志军,俞喧一.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J].体育师友,1998,(1):26-27.

[6]浙江省大学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以下沙高教园区为个案[OL].http://www.hzsk.com/portal/nl203c93.shtml.

[7]童绍英;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结合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论文 篇8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高等学校园,阻碍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 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开发大西南、大西北, 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等一系列国策使民族传统体育更多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 要世代不息的继续发展下去, 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是最重要可取的途径。本研究抛去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伟大成果、创新、贡献等范畴, 确定假设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普及的“障碍”为研究目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对事实材料进行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解释评价检验结果。帮助我们认识真相、探索真相、接近真相, 完成研究目标。

1 民族文化认同差异

生存在不同环境的人们, 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而且各有区别, 这种差异直接表现为个民族的生存方式, 维系社会延续的手段, 获取物质与精神的手段。民族传统体育室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可闻、可见、可触摸的传统实体。其主要核心是修身, 养性。典型项目有引导、气功、武术、太极拳等, 看重和谐、坚持中道, 表现出平和、温良、宽容的品格, 以群体为本位, 以理论为中心, 以娱乐性, 表演性项目为主, 形成了动静结合, 刚柔并济的一种调和矛盾, 缓和冲突, 淡化竞争的格局。

现代体育是当今世界的主体体育文化。竞争是核心内容之一, 尤其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是种理想, 一种永远不会实现然而却不断寻求或重新发现的理想”。这是种开放的世界性文化体系, 这种精神远远超出了体育赛场的范畴, 在科学、艺术、军事、特别是在经济领域有着重要的复制作用。它能培养人自强、自立、自信、不尚空谈、讲求实效、不追求虚名。

现代体育的国际化, 促进了多科学之间交叉融合、移植。由于现代体育研究视角多, 从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伦理的以及生物科学多角度剖析, 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手段和仪器从整体水平, 器官水平, 分子水平检验评价机体机能, 锻炼效果。如医务监督, 运动损伤, 医疗体育等, 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引导人们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关系, 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它的很多光环永远吸引着青少年儿童, 青少年儿童对它的亲和力顽强而热烈。不论民族平等的原则法律保证多么坚实宣传的多么深入人心, 在现实生活中, 总有长期传统延续的“先进”与“落后”、“雅”与“俗”、“精致”与“粗糙”之分。这种标准潜移默化地制约着人们的举止行为。部分人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俗”、“粗糙”, 不能登大雅之堂。这种民族文化认同感差异是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普及传播的最大障碍。其实现代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它们都是一个教育过程, 一个生物适应和生物改造过程, 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状态中的运动方式也不同, 当然正是由于人们生活的多样化, 千姿百态的文化才构成了今天人类世界的繁荣景象。

2 养身健体取向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差异形成了对健康概念的不同把握。潜伏在意识深处的传统文化观念, 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引导我们的判断, 制约我们的价值选择。

民族传统体育养身健体的核心是养护生命延年益寿的实践, 追求身心平衡, 注重人与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注重人格与生命的发展,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元气观、动静观、形神观、阴阳观、精气神观等。认为健康长寿的基本前提取决于“阴”、“阳”结构状态与运动状态, “独阴不生”、“独阳不长”、“体欲小劳”、“但勿大疲”。这种意识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以娱乐、游戏为主, 迥辟了展示体力与竞技, 剧烈的对抗竞争。如引导术、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等。如武术的人体观, 经络理论以及一些功法的机制, 形成了颇有系统的运动, 至今在广大习武者种仍有强的理论生命力。易筋经、八段锦诸术有强筋壮骨功用。20世纪70年代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的古医术, 就向人们展示了导引术无论是功法还是理论, 所涉及的面广而深, 既涉及到道、儒、释家各不相同的养身哲学。又涉及到中国古代医学的基础理论, 以及各流派的主张和实践。

现代体育健身理论基础认为, 生命运动本质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 新陈代谢衰竭生命即停止。新陈代谢水平是衡量健康与否的重要依据。强调通过运动促使人们在心理、身体、精神几方面达到个人的最佳状态。现代体育的规则明确, 公平竞争, 尺度客观, 评价准确, 诱发人们积极上进, 以不同技、战术取胜对方, 并有效地满足人们原始的驱动力——攻击性的宣泄。它以秒、米、千克得分数, 难度值等尺度公正的判断胜负, 宣告强弱, 展示体育的价值和活力。“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文化, 激烈对抗, 一分高低的乐趣和心理体验, 吸引青少年更热衷现代体育运动, 崇拜体育明星。这种养身健体价值取向差异, 也是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普及推广的因素。

3 教学资源短缺

尽管人们生存的环境不一样, 作为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不是某一民族的专属,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掌握。文化与先天无关, 文化和延续也不靠遗传, 而是靠一代代人相互学习, 传承模仿和教育示范获得。使之可以更完善、更科学、更精彩。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任务的主要渠道, 也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最广阔的平台。成千上万大学生将是这一庞大队伍的生力军, 浩浩荡荡, 生生不息。教师、学生、教学条件构成了体育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在这个系统中, 教师和学生属于内系统, 教学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决策等属于外系统。内外系统虽然有别, 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任何一要素变化了都会影响其他要素, 最后影响整个系统, 影响体育教育效果, 削弱体育教育目的任务。从目前全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看, 合格的教师队伍是影响教学最主要因素。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教学受空间、地域、文化价值认同感等因素影响。人们对其认识了解陌生、片面在所难免。现代科学发展的整合化趋势已各主要表现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融。这两者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从目前全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培养合格的教师是最为重要任务。教师必须掌握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知识, 掌握一些技能, 能示范讲解, 还要有一定的体育自然科学、心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并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运动项目的教学和训练中的能力。教师缺乏讲解示范能力, 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和体验, 缺乏教学方法理论知识, 缺乏生物科学知识, 缺乏朴素的工作作风, 都将使教学血肉分离, 从而削弱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哲学本质和文学、美学、艺术性, 缩小了学生欣赏学习的视野。学生学习兴趣减弱, 引发学生产生了民族传统体育“俗”而不“雅”, “粗糙”而不“精致”, 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意识, 当这种意识的积累过多, 时间过长, 就明显阻碍了体育教学, 影响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兴趣和追求。

4 缺乏优秀教材

教材决定教学基本要求。多年来一些学者编写了一些难能可贵的教材, 为后人的学习做出了积极贡献。改革开放以后各校自编教材。自主选择教材和改革方向, 吸引了一些学者、教师编写教材兴趣和积极性。一些著作、教材、论文相继出现, 但由于水平参差不齐, 但由于水平参差不齐, 审定机制不全, 出现了一些需协调商议的问题, 如技术类书籍内容高于生物学科, 社会学科书籍内容高于技术类书籍。要做到各学科均衡发展, 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科学化, 优秀的教材必不可少, 一部优秀教材不仅可以激发师生教与学的激情, 也可以培养出有风格有特点的学术流派。高等学校的教材同时也是一部科学著作, 同样担负着对科学文化的积累, 继承和发展的任务。

5 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在高等学校普及的因素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是民族文化认同感差异, 养身健体价值观取向, 教学资源能量。这些差异不是稳定不变的, 文化素养的提高, 教学改革的权威力量, 教学资源的丰富等都可以使它发生变化, 而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在高等学校普及这一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梁永桥, 李英春, 徐东岩.新视角洞察高校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2]黄胜.正确认识民族特征, 促进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J].矜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1.

[3]胡小明.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李鸿江.中国民族传统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0.

[5]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6]叶伟, 王晓东.试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设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3) :314-316.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论文 篇9

“民族传统体育”指的是某一个民族或某些民族在一定的范围内所开展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它受一定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审美性、教育性和多样性等的功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977项, 其项目之多、形式之广、堪称“世界体育之最”。但是现阶段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也存在着一些弊病:

1、专业课的内容比较单一;目前大多数高校仅以武术项目来代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不足, 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 没有民族体育固有的特色, 不利于学生的系统了解和学习。

2、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体系还没有形成, 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这是影响课程设置科学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中主要以武术为代表, 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投入中, 有30%是武术专业教师。这就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无法吸引到学生真正的投入到这一课程中去。此外除武术以外还有其他的体育项目, 例如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攀岩等极限性的运动项目;再如体育舞蹈、街舞、轮滑等娱乐性项目;空手道、跆拳道、拳击、柔道、击剑等对抗性的等颇受学生欢迎的项目还没有普及。严重缺乏这方面的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的老师, 因此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3、重理论研究, 轻实践研究。目前有些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还不够明确, 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培养的目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在教学中缺乏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和特点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很多高校只是把它定义为地域特色的体育项目, 但是对其的研究深度却远远不足, 这样就会使得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处于不利的位置。

二、开展的项目分析

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使得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更具多样性也更具民族性。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 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能够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这样也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还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 并且也能有效地改善学校体育设备与经费匮乏的局面, 并且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教育体系。

1、在体育教学中要增加和拓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体育教师要综合制定出符合学生年龄、生理、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等的体育教学内容, 例如将套路、散手、中国式摔跤和传统体育养生法作为主干, 加大课时比例, 并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 学习射箭等传统的项目, 保证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得到很好地发展。

2、有利于丰富体育课堂教学。民族传统体育以其独特的运动形式存在;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的内容, 而且也扩大了在校大学生的选项课的范围。例如毽球、拔河、跳大绳等器材廉价、教学简单易于普及, 学生也乐于接受。使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释放文化课带来的压力, 感受传统体育带来的乐趣。

三、加强传统体育项目师资力量的建设

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民族传统体育的引进教学, 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为更好地将民族传统体育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相融合, 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体育教师队伍。

1、加大对体育教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培训力度。体育教师如果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知识, 这样教学就很难开展。因此学校要经常为教师们普及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方法, 定期举办各种培训和多种讲座, 同时进行训练、指导、组织观摩课等, 各大合作院校相互协调和支持, 不断交流经验, 定期举办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他们对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和理解。切实制定出符合本校教学的方案。

2、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体育教师要收集、挖掘、整理民族传统运动的项目, 并且进行创新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将“高脚”引进课堂, 与现代体育教学相结合, 发展成为现代竞技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存的教学模式。比如丢手绢、碰拐、打陀螺、推铁圈等可以在分组轮换的时候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自由地教学氛围中尽情的学练, 既能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同时学生的身心也能得到发展。这些传统的体育项目都得到了学生的热爱, 这样既可以丰富民族传统体育内涵, 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 也能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身体素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中, 引入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既具有重大的健身价值, 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娱乐精神与教育作用。此外, 民族传统体育也与我国现阶段人民的经济文化消费水平的发展相互适应。对校园体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行为文化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切实有效地将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教学相结合, 并且能被学生所掌握与运用, 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进而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云龙.新世纪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3.

[2]冯胜钢.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03 (3) :165-170.

[3]胡永南, 姚军波.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内涵及其伦理教育功能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8) .

[4]邱丕相, 杨建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 2008.

论西北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高校化 篇10

我国西北地域广袤,资源丰富。自古就以黄河、黄土高原为依托,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单位和文化圈,孕育了内容丰富的、浓郁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据统计,西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计497项,在这些项目中有表现生产生活的,有反映宗教、祭祀活动的,有表现民族风情风俗的,内容十分丰富。这些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现代体育所具有的竞争性、健身性、娱乐性等特性,而且还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趣味性、表演性、传承性等文化特征和质朴的民族精神内涵。然而,西北民族传统体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前所未有地表现出失忆、失语、失位、失身以至于失传的尴尬境地。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局面,完全可以成为西北民众的文化主体之一。可是残酷的是,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体的体育文化毫不留情地将民族传统体育挤压到边缘地带。面临着传承人断层、文化传承场丧失和功能转换所带来的传承困境。

“文化传承需要必要的载体,载体的选择十分关键”。“民族传统文化是人才培育之根,学校教育是人才培养之土壤,离开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便成了没有种子和根系的土壤,失去了生长的基因;而离开学校教育,民族传统文化便有如失掉了沃土的种子和根系,得不到成长的机遇。”学校体育的改革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突出中国本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就得改变“内容一统,形式一同”的旧模式。因此,把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引入到高校,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需要。

2 教育人类学概述

教育人类学(educational anthropology)是一门应用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阐明教育作用人类发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的科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教育人类学崛起于西方,其发展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和教育实践。“现代性”的一系列问题是当代西方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包括对现代性的反思及教育的全球化与民族身份的重构。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从引进西方的一些概念到目前,教育人类学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迅速,当前其主要研究取向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可以归为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模式,即注重研究少数民族和原始部落人群的教育问题。其中部分研究者甚至把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视为教育人类学的唯一工作,因而把教育人类学称为民族教育研究或民族教育学。第二种是不利人群教育问题研究倾向范式,这类研究主要探讨少数民族儿童的学习问题和一些处境不利或弱势人群的教育问题。第三种可以归为主流文化教育研究范式。即应用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于主流教育发展,在积极探讨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中的重点问题,揭示中国教育从封建模式走向现代进程中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路向,为当前教育发展提供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和决策参考。这种研究范式并不排斥对跨文化教育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进行研究,也关注低阶层人群的教育问题,但不同的是非常注重从现代教育的角度上对这些少数民族教育和低阶层人群教育问题进行文化分析和发展考察,而不单把民族教育作为教育人类学本身。从而可以看出,民族教育问题是中国教育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教育的一部分,因此,运用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来分析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问题是可行的。

3 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

作为延续千百年的民族传统文化,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曾在传统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进程加快,技术和经济迅速一体化,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及知识经济使人类进入一个知识信息资源与文化产品越来越被共享的时代,人类社会的空间障碍和文化距离趋于逐步缩小并消失,吉登斯对这个时代特征进行了概括,全球化是重新塑造世界的变化过程,是充满可能性和矛盾冲突的开放时代”。但是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文化急剧变迁,文化全球化使得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致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生活的丰富多彩,样式繁多的娱乐令人眼花缭乱。其中制作精美的现代玩具、电脑游戏(包括网络游戏)和现代体育活动,构成了现代人娱乐生活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是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的产物,加之商业因素的介入,使得其在丰富性、激烈性和刺激程度上大大加强。与之相比,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与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不够协调,几乎没有吸引力。比如最初用来“娱神”的天水旋鼓舞,遍及秦安、武山、甘谷等地的农村,叫“跳神”。由于时代的变迁,在农村,现在几乎看不到这种“原始”的壮观的表演。从家庭、村落到社区,几乎无人问津。其传承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承人断层的困境。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洗礼下,再加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居住在西北的民众,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对知识的更高需求,使得青少年都集中到学校中接受国家大一统的主流文化教育,迫使传统的长辈对后辈文化传承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另外,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电视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任务”是欣赏电视节目,了解“外面的世界”,人们没有意识去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那些身怀高超技艺的艺人,有的早已去世,有的年岁已高,他们的技艺如得不到及时的传承,将会随着老人们的离去而失传甚至灭绝。

文化传承场正在消失的困境。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特定的传承场。这里指的是狭义的“文化传承场”(指固定的、主要的、重要的文化传承和有意识文化再生产进行的场合)。文化的传承场与传承方式是统一的,传承场的形成涉及各民族的文化生成机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在不断的改变,传统的文化传承空间大为缩小。

功能转换所带来的困境。“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西北民族传统体育原始的功能已不适应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正向大众化的“娱人”、健身方面转变。正是这种伴随着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传统功能的转换使其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在现代化的强烈冲击和国家及社会各种力量自觉保护的双重作用下,当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状况是复兴、衰退和变异三种现象并存”。

4 西北民族传统体育资源高校化的可行性分析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高校是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民族文化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学校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品格教育的载体,更是学校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源泉。要使西北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应用,高校是其最理想的土壤。

时代的发展需要民传统体育资源进军高校。在现代化的教育中,体育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学校体育中高校体育的发展又是重中之重,它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特定的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圈里产生的,起源于宗教、生活、娱乐、军事等过程,从生活中不断提炼、加工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具有强身健体,增强民族情感,提高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功效。因此,将西北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体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其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西北民族传统体育自身传承发展的需要。学校从其诞生之日起,便被视为是社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专门机构和场所,是一个汇集、传递文化以及创新文化的高级文化体。将西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学校教育中,对解决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所面临的三大困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近代西方体育的发展过程看,体育文化的传播大都是通过学校这个载体传承的。如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都是在接受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使之便于教学、训练,并以学校体育为主要渠道向青少年推广,同时成功地向世界推广,且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始终处于“缺位”的状态。在高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把品种流派繁多,形式方法多样,集健身、美体、育心、娱乐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加以改造,引入到高校;聘请民间艺人到高校来;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变“玩具”为“器具”,这样将会改变功能转换、传承人断层以及传承场缺失的问题。

高校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呼唤。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那些“统一”、“机械”、“呆板”的体育课堂已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丧失对体育的兴趣。而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广泛的群众性以及所特有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特征,讲究“天人合一”的养生哲学、以人为本的体育观,重娱乐表演、轻竞技的价值;项目繁多、内容极为丰富、运动形式多样,且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规则简单、便于操作。因而,在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继承民族风俗特有的体育文化,取其适宜于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积极健康的运动内容,进行有计划的课程安排,通过各种途径,逐步的融进整个学校体育教育中,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这正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的要求。

5 结论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校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高校体育由于受竞技体育的影响,教学大纲、教材大多是来自竞技运动项目。在多年的实践中虽然取得显著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显出教材单调、枯燥,学生上课兴趣不高的弊端,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上课热情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无故见习者多,不能积极参加课堂练习的现象普遍存在,失去了体育课本身具有的生动活泼、身心愉悦的感受。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材落后,教学模式枯燥,教法单调,练习乏味,教学大纲已不适应发展的实际情况等。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独特的风格,较强的思想性、趣味性、集健身、娱乐等为一体的活动大受学生的喜爱。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改革和创新学校体育教材陈旧、教学形式单调的现状。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实意义:

1.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高校体育教育也必须围绕这一指导思想来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身体练习为基础手段,并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不断的练习,有助于人体的机能形态、体质、体能向着健康强化的方向发展,并能有效地调节人的心理活动,从而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人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还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将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选修课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特别是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体育形式和内容,占到了全国传统体育项目的70%,其构成了蔚为壮观的体育文化资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具有民族性、表演性、竞技性、审美性、健身性、教育性等功能,深受广大学生所喜爱。如果在高校合理开发、利用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可以缓解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经费短缺,体育设备匮乏等困难;并能积极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形成学校体育教学的独特风格,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更好的挖掘、发展和继承,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3.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古代经济文化背景中形成并流传下来的,由于社会价值的变迁,其教育价值肯定有局限性,甚至有悖于文化建设所需求的方面。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应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剔除其不科学、具有迷信色彩的成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场地、器材、规则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弘扬优秀的传统养生、娱乐与健身方法,弘扬健康向上、科学合理的优秀文化内涵,并赋予其新时代竞争与奋进的精神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开展应以使学生了解相关运动及背景材料和简要运动规则为主,各高校可根据师资、场地、资金、专业设置等情况开展适当的活动。要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尝试,就应在有关院校和体育科研部门之间开展协助,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汇编。并尽可能地通过实地考察、观摩表演或民族运动会等增强感性认识,提高业务水平。新教学内容的开拓是艰难、繁复的,需经过不断地摸索、实践、总结、改进。

结束语:目前,对于高校来说,适时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将进一步拓展教学范围,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相信通过有关领导的充分重视和相关机构的协作及教师的努力,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成效。有关的教师要加强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对他们的理论培养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用短期培训、讨论会、专题讲座等形式,扩展他们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理论业务专业水平,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使教师以崭新的精神面貌积极地参与这项改革,把他们培养塑造成为热心的宣传者、积极的参与者、忠实的拥护者及解决的执行者。使民族体育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开展。

参考文献:

1.刘继鑫.民族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探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1).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论文 篇12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民族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传播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国度, 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其中,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因其民族性、基础性、对象广泛性等特色在华夏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经久不衰的地位。然而普通高校的教学往往形式单一、内容单调, 根本起不到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作用, 加强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和引进必不可少。但师资不足、经费设施不足、改革没有明确方案的客观环境又使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不能充分地发挥其优越性。制定有效策略搞好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

民族传统体育训练拥有其自身特点: (1) 基础性。少数民族地区往往不具备非常专业的训练设备,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在此前提上发展起来的, 可见其推广较为简易、便捷, 训练方式较为基础。 (2) 参与对象较为广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专业性不强, 无论有无运动天赋, 身体素质是否强劲, 都可以积极地投入到这些体育项目中去。 (3) 课余性。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训练并不一定需要特定时间, 它是以学期和学年为周期的训练项目, 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体育项目。 (4) 多样性。民族体育项目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种形式, 如苗族的划龙舟, 蒙古族的摔跤、满族的滑冰、布依族的丢花包等等。这些形式新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极大地带动各民族人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二、目前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现状

国家教委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不仅需要发展现代体育事业, 还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高校虽然积极响应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弘扬精神, 但是由于高校课程安排和实际执行的效果差距明显, 在搞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 体育经费的投入不足。

任何项目的推广和实施都需要资金的供给和支持。据统计, 我国的体育经费只占财政支出的5%, 其中用于学校体育的经费更少。资金投入的不到位致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组织竞赛流于形式等等。这不仅影响了体育文化在高校中的普及, 更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

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为选修且师资不足。

笔者参考调查了多家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高校情况。这些高校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教学的方式普遍运用的是选修课教学, 这就说明开设课程的班级数量较少, 能够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在整体学生群体的比例较小。其次, 从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师也比较匮乏, 很多教师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 更没有机会走出去亲自感受和学习民族体育项目的精髓。

3. 改革方向不明确, 内容陈旧, 方法枯燥。

如今的教学出现了教学方法枯燥单一, 教学模式僵化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我们可以归结为改革缺少明确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学校教育的开展一直盲目和随意,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包含的各种精彩的体育运动都无法切实地加以实施, 学生不仅没能真正地提高身体素质, 也未能感觉到所学知识的运用。

三、如何有效地搞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如前所述, 现阶段体育投入资金不够, 除了政府机构和高校有关部门改变对体育项目的投资态度外, 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能缓解该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笔者认为, 有效地搞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力度。

近代体育项目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和采纳,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应当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的宣传使公众了解它。各地方和各民族可以组织民族传统体育的爱好者协会或社团, 加大挖掘整理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力度, 开展各式各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中不仅要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 也需要逐步地加大选修到必修的过渡, 增加课程课时, 在校园中开展各种主题推广活动, 不仅要使民族传统体育之花开遍高校的各个角落, 也要让近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优势互补, 交相辉映。

2. 分地区开展特色活动。

我国地域辽阔, 56个民族分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高校可根据本地的民族特色直接开展较为普及、简单易学的民族体育项目。比如广西分散着汉、壮、苗、布依、侗、土家等多个民族, 广西高校就可以根据本地多民族的特点将少数民族的打陀螺、抛绣球、蹴球、射弩、踩高跷等活动引入体育课堂。课程内容可以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比如一、二、三、四年级分别开设抛绣球、踢键子、丢花包、蹴球等项目。

3. 编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教材。

高校不仅要引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也要注重投入人力、物力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编纂工作中去, 分项目、分类别地分析每个运动项目的名称、特点、动作要点和学习目标, 策划多个操作性较强的裁判准则和竞赛规则。加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师资力量和质量, 派遣体育工作者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了解运动项目的当地文化, 有周期地邀请专家到高校进行讲座, 有原则地制定教学方法, 为高校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最后, 也可以在每年举行的全国或者地方大学生运动会上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 让这项体育项目成为一种赛事被广大观众和参赛者认同和熟知。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的引入不仅能大大活跃学生们的运动热情, 也能使这种民族文化深入人心。有效地开展各种课程, 加大宣传力度, 不断改革, 不断进步, 必将会使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郑应安, 葛飞.普通高校体育课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8 (8) .

[2]刘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普通高校谈论[J].安顺学院学报, 2012, 14 (5) .

上一篇:建筑结构构造下一篇: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