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2024-07-05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12篇)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篇1

1. 引言

在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 居住着55个少数民族, 占总人口的8.04%。他们人口虽少, 但分布较广, 并且多居高山、丛林中, 地理环境恶劣。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造就了少数民族体育的多样性。他们世代相传的体育活动, 渗透着本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 反映出各具特色的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 是祖国文化宝库中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

2. 竹杆舞的起源与分类

2.1 竹杆舞的起源

竹竿舞是黎族、佤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 其形式是:平行摆开两条腿一样粗细的方木作垫架, 垫架上横放若干根手腕粗细的长竹竿, 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根竹竿尾端, 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 跳舞者两人一对, 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 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可见, 竹竿舞既是一种艺术活动, 又是一种健康活动。此项活动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时受广大观众赞誉并获奖, 第九届民运会上被定为表演项目。该项目体现了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其思想内容健康, 同时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传统性、开放性、普及性, 是全民健身运动的理想项目。

2.2 竹竿舞的分类

2.2.1 佤族竹竿舞

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 在中、缅、泰三国都有分布。中国佤族近三十万人, 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等县和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中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 两县的佤族人口约占我国佤族总人口的58%。中国境内的佤族分布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 怒山山脉南段展布的地段。在这一地段里, 山峦重叠, 平坝极少, 故又称阿佤山区。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 过去是在有福分的老人死后人们跳的一种舞蹈, 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 在两根大竹竿外面, 人们两人一对, 面对面持小竹竿, 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 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 活泼欢快。

竹竿舞, 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 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 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 但灵魂不死, 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 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 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2.2.2 苗族竹竿舞

竹竿舞是罗甸县董王乡一带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 主要是表现苗族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理想, 一般在重大节庆日与迎接贵客时演出。

竹竿舞的演出要求并不十分苛刻, 道具要求也相对简单化。只要有一块平坦的草地就可以进行演出。一般是8对男女青年进行, 演出时男子著短衣, 腰系红绸缎;女子著苗族特有的手工大摆裙, 由苗族大堂鼓伴奏打节拍, 和以一阵阵的欢呼声, 与红绸缎、彩裙一起烘托出一种朴素洒脱的美。

竹竿舞一般分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组成, 各个环节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与饱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 古朴自然。

2.2.3 黎族竹竿舞 (打柴)

“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数百年前, 当经过辛勤耕作, 换得新谷归仓时, 村里男女老少就会穿上节日盛装, 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 酿造糯米酒, 宰杀禽畜, 祭祀祖宗和神灵。酒酣饭饱后, 众人就会来到山坡上, 点燃篝火, 跳起竹竿舞。竹声叮咚, 庆祝稻谷丰登, 祝愿来年有更好的收成。“跳柴”每年从开春之日起, 直至元宵, 几乎夜夜篝火通明, 欢跳不息, 热烈气氛充溢着山坡村寨。

随着时代的变迁, “跳柴”习俗在黎族中逐渐流传演变。如今, 它的祭祀色彩逐渐消失, 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 如今也换成“男女混合打跳”。现在, 跳竹竿已经成为“三月三”黎寨山恋节中一项健康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 寻找“搭档”, 增进情谊。小小竹竿为青年男女架设起了“鹊桥”。

2.2.4 畲族竹竿舞

据说畲族在立夏或平时亦会身着漂亮的名族服饰, 跳竹竿舞。其节奏为“开、合、开、合、开开合”。

3. 竹竿舞的运动特点

3.1 集体性

需要团队精神, 共同配合。

3.2 个体性

需要参与者俱备一定节律训练和对身体协调平衡的把握。

3.3 健身性

是一项比较好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 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育。

3.4 娱乐性

运动与乐感的结合使人精神奋发, 心情愉悦。

3.5 潜意识性

改变其打击节奏和开合形式, 将给人无限的潜意识的创造力。

4. 跳竹竿舞的价值

4.1 培养了合作能力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我们利用结伴一起跳竹竿舞的方法和小组学习创编动作等活动形式, 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会合作, 与同伴友好相处, 感受运动的乐趣, 同时让能力强的学生带能力弱的学生, 使能力弱的学生能较快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2 促进了身体的协调发展

竹竿舞是可以利用音乐来活动的全身心的体育运动。首先, 运动能使大脑发达。运动中的各种动作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 肌肉中的神经可将各种刺激传到大脑, 从而提高大脑的调节功能, 使大脑对动作的反应更加灵活。其次, 运动能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在机体组织和器官不断发育的重要时期, 学生不仅需要有足够而合理的膳食营养和充足的睡眠, 而且需要积极、科学的体育运动。最后, 运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 良好的情绪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5. 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代表悠远年代的遗存, 同时, 少数民族体育又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 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 是一笔特殊的宝贵财富。随着我国大课间活动的开展, 姿态优美、节奏感强的竹杆舞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 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杆舞”的形成与生产劳动、风俗习惯等有着紧密联系, 是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为适应生存和生产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 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杆舞

参考文献

[1]龙佩林.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M].民族出版社, 2001.

[2]白晋湘, 刘少英, 龙佩林, 宋加华.民族传统体育教程[M].中国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

[3]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郭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7-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篇2

广州市四中聚贤中学 尹迎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这一重要论述为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民间体育活动是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并广为流传的体育游戏项目,它既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娱乐性,又具有技艺性、健身性,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教育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是民间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这些体育活动的上述特点及其简便易行,开展起来十分方便,所以深受青少年的喜爱。但是长期以来,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受竞技运动体系的影响,其技术要求高,动作难度大,场地器材要求高,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难以掌握,课外和校外不易开展锻炼等因素所制约,因此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内容兴趣不高。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脱离主体需要的实际,缺乏生气和个性的教学内容,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将我国优秀而宝贵的,流传在民间的体育活动内容经过收集、整理、筛选、创编和实验,改编成适合中学生进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之一,充实到现行教材中去,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学体育教材体系,是当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工作。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未来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可持续发展更加依赖人的知识与智慧,依赖于创新精神与创造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需要。我们应以素质教育的观点来重新审视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爱体育,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从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眼光看,娱乐体育的内容必将大大加强,将与健身体育一起成为学校体育的支柱”。素质教育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

(二)、教材改革是体育教学的关键。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民间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综观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教学,无一不把本国民族的优秀体育活动项目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以继承和弘扬。体育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是没有国界的。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引进吸收国外的,具有鲜明的世界性特点。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民间的传统体育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少,也不被教师所重视。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只是通过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身教言传”而“代代相传”的,缺少文字记载与资料,更缺乏研究。为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我们有责任去重视它,搜集它和研究它,让其焕发出时代的光芒。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验证经过收集、整理和创编的民族体育项目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二)、编写符合中学生特点,便于在学校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广泛开展的民间体育活动教材。

(三)、经过验证,选取合适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对象:

(一)、竹竿舞、武术、舞龙、高脚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二)、对通过群体抽样,选择出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培训,以点到面,再到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及结果进行研究。研究步骤与方法

(一)、步骤

1、宣传准备阶段:

(1)课题小组通过认真研究,制订了《关于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2)通过学校广播站、墙报宣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民族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成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兴趣小组。

(3)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学生比较有兴趣的项目——竹竿舞、武术、舞龙、高脚等为基础进行引入课堂的前期准备工作。

2、培训学习提高阶段

3、实验阶段

2由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竹竿舞、武术、舞龙、高脚等民族传统体育

尝试教学,并在实验中及时调整教学时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4、结题阶段

对课题小组的工作和实验成效进行全面的总结,并撰写研究报告。

(二)、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实验与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竹竿舞、武术、舞龙、高脚等项目的兴趣和引入课堂的看法。

2、组建兴趣小组、社团、选修班等。加深学生对这些项目的了解,为各个项目引入课堂教学积累经验。

五、做法:

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健全机构

为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教学”教学实验能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以车明健科组长负责课题组工作的全程管理的领导小组,指导课题组开展教学研究、实验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科组长车明健负责课题组的领导管理工作。

课题组组长车明健老师负责课题研究实验的具体组织、落实与实施,负责做好阶段小结和课题总结。

组员尹迎春教师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和管理工作。

学校体育科组全体教师都参与课题研究实验,主要按照体育课教学的环节、规律和方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课堂教学实验。

2、开展社团活动和进行课堂教学互相促进。我们组织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小组,加深了学生对这些项目的了解,同时为我们教师积累了这些项目的授课经验,为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体质。

3、严格按照体育教学的环节进行教学,做到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我校的具体实际设计课时计划。

4、听课、评课与研讨交流相结合。我们课题组在实验阶段每次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时,全体 3 组员都参加听课,再进行评课,主要对教学内容安排和教法的设计的合理性进行研讨,从而在评课的过程中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学习提高与教学实验同步进行。课题组除了组织集体备课、公开课、听课、评课外,我们还多次派出教师到外地学习、观摩。学习这些项目的技术、技能、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借鉴别人的经验;同时还利用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并注意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要求每位课题成员要写好教学心得和教学反思,并都要撰写教学论文,每个学期都要写民族体育的教学总结等。力争以理论来指导实验,以实验探索来验证理论,提升理论水平。

6、课题组成员做到分工不分家,个人完成工作与同事互助相结合。全体组员尽心尽力,完成课题任务,全体科组老师一直忠于职守、勤勤恳恳为本课题工作的顺利开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且效果显著,体育科组教师不多,承接了本课题后,教师们都能认认真真学习课题的基本知识,然后按照课题分工,广泛收集有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资料,即使是在各种条件困难下,教师们都能以极大的耐心收集资料,并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与课题组其它成员共享。

7、学习借鉴其它体育项目的教学经验与方法。体育的教学虽然各个项目都有其特点,教学方法也各有不同,但体育教学是以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所以我们多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课堂教学。

六、实验成效和成绩

民间体育活动项目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特色,我校通过对武术、舞龙、高脚等项目的开展,使学生对这些项目从了解到喜爱。在课堂上,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课余时间丰富了学生体育活动的内容。实践证明,武术、舞龙、高脚等项目进行课堂教学受到学生欢迎,符合素质教育在我校开展,得到学校领导及体育老师的支持,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篇3

关键词:高校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高校体育由于受竞技体育的影响,教学大纲、教材大多是来自竞技运动项目。在多年的实践中虽然取得显著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显出教材单调、枯燥,学生上课兴趣不高的弊端,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上课热情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无故见习者多,不能积极参加课堂练习的现象普遍存在,失去了体育课本身具有的生动活泼、身心愉悦的感受。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材落后,教学模式枯燥,教法单调,练习乏味,教学大纲已不适应发展的实际情况等。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独特的风格,较强的思想性、趣味性、集健身、娱乐等为一体的活动大受学生的喜爱。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改革和创新学校体育教材陈旧、教学形式单调的现状。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实意义:

1.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高校体育教育也必须围绕这一指导思想来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身体练习为基础手段,并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不断的练习,有助于人体的机能形态、体质、体能向着健康强化的方向发展,并能有效地调节人的心理活动,从而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人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还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将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选修课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特别是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体育形式和内容,占到了全国传统体育项目的70%,其构成了蔚为壮观的体育文化资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具有民族性、表演性、竞技性、审美性、健身性、教育性等功能,深受广大学生所喜爱。如果在高校合理开发、利用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可以缓解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经费短缺,体育设备匮乏等困难;并能积极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形成学校体育教学的独特风格,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更好的挖掘、发展和继承,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3.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古代经济文化背景中形成并流传下来的,由于社会价值的变迁,其教育价值肯定有局限性,甚至有悖于文化建设所需求的方面。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应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剔除其不科学、具有迷信色彩的成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场地、器材、规则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弘扬优秀的传统养生、娱乐与健身方法,弘扬健康向上、科学合理的优秀文化内涵,并赋予其新时代竞争与奋进的精神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开展应以使学生了解相关运动及背景材料和简要运动规则为主,各高校可根据师资、场地、资金、专业设置等情况开展适当的活动。要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尝试,就应在有关院校和体育科研部门之间开展协助,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汇编。并尽可能地通过实地考察、观摩表演或民族运动会等增强感性认识,提高业务水平。新教学内容的开拓是艰难、繁复的,需经过不断地摸索、实践、总结、改进。

结束语:目前,对于高校来说,适时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将进一步拓展教学范围,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相信通过有关领导的充分重视和相关机构的协作及教师的努力,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成效。有关的教师要加强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对他们的理论培养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用短期培训、讨论会、专题讲座等形式,扩展他们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理论业务专业水平,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使教师以崭新的精神面貌积极地参与这项改革,把他们培养塑造成为热心的宣传者、积极的参与者、忠实的拥护者及解决的执行者。使民族体育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开展。

参考文献:

1.刘继鑫.民族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探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篇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西部地区)分析及其发展问题。

调查对象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贵州省铜仁地区,重庆市黔江地区、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自治州,湖北省鄂西地区土家族自治州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对象、内容等方面,本研究查阅了本校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及CNKI数据库电子文献等相关的文献著作,并加以分析利用。

(2)田野调查法。

本研究利用暑期调查实践的机会深入上述7个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实际走访观摩少数民族运动项目179次,采访相关传承人及专家30余名,收集了大量的纸质记录及视频音频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丰富佐证。

(3)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针对采访的资料进行了整理统计。

(4)逻辑分析法。

本研究针对所得到的资料进行了分类汇编,根据统计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反复论证。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结果

经深入的调查研究,本研究此次调查区域,共计记录了少数民族传统运动项目176项,现将7个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运动项目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2.2、分析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趋同性特征。

由于历史,政治,战争等因素,我国中西部地区聚居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群众,本次调查的范围内涵盖了47个县市,民族构成以苗族、壮族、土家族、白族、侗族等7个少数民族群众为主,其次佤族、景颇族、满族也有分布,历史上由于人为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了数次民族大迁移大融合,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项目渗透融合,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民族迁移及清朝统治时期,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伴随着战争打破了传统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的单一性,并伴随着民族大迁移的人群逐渐向我国西南方向传播,形成了进一步的民族文化融合,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多元有机的民族政策,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网的快速建成均促进了民族的交流融合,使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更加多元,在项目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相似的发展轨迹,如同一个或者形式相同的运动项目在不同的少数民族间均有开展。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色性特征。

由于宗教、文化、语言等层面的差异性,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是该民族历史沿袭层次的产物,受到其独特的地域及文化经济的影响,民族文化必有其特色的部分,民族体育项目则是对民族文化的直观反映,我国中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全方位的反映出这一区域各少数民族的特色,如侗族特色的“抢花炮”、苗族特色的“芦笙舞”等项目,这些项目与其民族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充分反映出少数民族群众历史文化的“民族性”,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民风,宗教信仰、日常生产生活方式等代表其“民族性格”的完美体现。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反应自然地域性特征。

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大多处于亚热带地域,其气候温润,降雨量丰沛,地貌以山地丘陵及卡斯特岩溶地貌为主,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明显的山地和水乡地域特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了少数民族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开拓的精神品质,少数民族人民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主体,主体的生产生活劳作必然会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亚热带地区的地理生态环境产生了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仔细分析每一项运动就会发现,生态地理环境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体现是一个直接渐进的过程,此次调查的区域年均降雨量平均为900mm,境内有多条大江大河,其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与多水的环境相结合,成了各民族的“水上运动项目”,如侗族、白族、布依族的“龙船”项目,土家族的“潜水”等项目,70%以上的地区为丘陵地貌,卡斯特地貌分布面积较大,少数民族在生产劳作的过程中产生的运动项目必然与山地特征相适应,产生了深厚的山地特征。

(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共生性特征。

我国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区域内共生着诸如苗瑶文化、彝白文化、巫楚文化等文化,形成了明显区别于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代表汉文化的民族文化圈,该区域产生的体育项目有着深刻的文化烙印,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性,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侗族的“舞龙头”项目带有明显的民族神话性质,土家族传统的“茅古斯”项目则富含了神秘民族宗教色彩。在此次调查的区域内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其他民族体育一样,与民间的杂技、曲艺、舞蹈等交融发展。如土家族的“舞花棍”项目、瑶族的“打猎操”项目、彝族的“阿细跳月”项目等均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相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音乐、舞蹈、竞技融会贯通,体现了力与美的融合,体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共生性。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策略

(1)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应树立完整的架构体系。现阶段我们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综合的调查,筛选,分类,评估,构建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指标体系,就其健身机制,健身价值进行综合的分析,对较为基层的项目进行保持民族特色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优化,对具有民族代表性的项目进行硬件条件的系统规划,保障场地条件的统一,规则的完善等工作,使其更好的推广。

(2)我国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精华部分,折射出各民族的发展特点,发展轨迹,成为研究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典型模板,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首先要从理论层面做好充足的准备,在研究的前期进行充分的论证调查,应适当借鉴人类学,社会行为学等学科田野考察等科研方法,展开实地的走访、调查、抢救性挖掘、原始素材收集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的分析整理,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依托高校、协会机构发展传统体育项目,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通过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建立完整的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与竞赛项目规则制度,依托当地高校,传统体育项目协会等机构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研究,完善,推广,普及,提升。使项目的开展形成制度化,常态化,正规化。近年来湖南省湘西地区投入资金建设了三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将“舞龙”、“高脚舞”等项目作为该省主力项目进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进步。

(4)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项目方面,我们通过综合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多管齐下,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强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意识,历史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多脱胎于“保家卫民”、“健身强体”等思想,在运动过程中获得健康强健的身体条件和各种身体技巧作用于生产劳作和军事防御过程。现阶段应改变这一观念,将体育活动的思想转变为改善劳动力素质,提升群众健康水平,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从而促进少数民族群众的全面健康发展。

(5)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学校教育体制中是一项长期的发展策略,可适当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各地区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中,通过对当地的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高等教育等不同阶段,开展程度不同的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将现代学校体育课程与传统体育运动相结合,通过骨干力量的培养,可以有效促进校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发展。

(6)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区域传统体育项目与当地旅游经济相结合,如凤凰古城,桃花源,张家界,武陵源等地域可将传统的体育项目进行观赏性娱乐性改造,与当地的旅游经济相结合,一方面在旅游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旅游,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另一方面借助旅游经济宣传推广了该区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4、总结

本研究基于对我国西南地区共计47个县市,2700万人口,17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调查,共计记录了少数民族传统运动项目176项,得出结论为:少数民族体育发展项目趋同性、特色性、地域性、文化共生性等特点,并提出了构建完整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体系等六项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少英,田祖国,吴永海,陆晨.湘、鄂、渝、黔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析及其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2).

[2]朴刚,栾桂芝,陈立华.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及其发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02).

[3]赵忠伟,陶华滨,张永刚,丛冬梅,王丽娟,李文,王春,汤君才.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09).

[4]赵凤霞,熊飞,张新辉.新疆濒临失传及失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和发展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9(05).

[5]李玉文.湘西山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状及其保护发展[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6).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篇5

作者:向益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9-7-8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作为整个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体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普及提高其运动技术水平,对于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的身体素质,使各民族以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的推动作用。

鹤峰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总人口22.02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70%以上,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体育项目在鹤峰代代传承,有着优良的传统。在鹤峰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建有利于这一项目的继承和发扬。鹤峰职校位于鹤峰县城,办学规模大、基础条件好,建有蹴球、板鞋、木马等训练场,长年开展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教学和训练,选派的运动员多次在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取得好的成绩,对这一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有着良好的先期条件。现对该项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宣传,增强意识

由政府组织、各方支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进一步加强对民族体育与民族进步,民族体育与社会发展等相互关系和重要意义的宣传,努力提高各界人士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体育运动之重大意义的认识。从而使“发展民族体育”支持民族体育的口号变成千万人的自觉行动。

二、加强领导,综合协调

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工作的领导,由县政府牵头,发改、财政、民宗、文体、教育和项目基地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以“加强领导、积极提倡、改革提高、稳步发展”为工作方针,积极把开展民族体育运动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大事来抓。相关部门积极支持传统民族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设施、资金、项目申报等方面的支持。

三、拓宽经费来源,加大经费投入

可采取用政府拨款,地方财政补贴,社会捐资,群众集资等各种方式筹集资金,实行政府社会个人多方融资的形式,促进少数民族体育基地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培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信息服务,体育器材,运动器材、运动服饰及民族体育吉祥物和其他体育综合开发。拓宽各种经费来源,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投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大规模发展。

四、与教学衔接,在中、小学开设民族传统项目体育课

从基础教学入手,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相关学校的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及中小学和大中专民族院校,可按层次适量开设民族体育课程和训练课目,使民族体育训练有一个从普及到提高的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永不失传,培养人才和民族体育爱好者,才能实现全民健身。

五、多举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竞赛活动,加强交流,发展优势项目

每年以国家、省、州、县名义组织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不仅可设单项或多项民族项目的友谊赛,邀请赛,争赢赛,排名赛等,还可以多举行多项民族体育竞赛活动,并以此赛成绩的好坏,评定各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展程度的好坏,促进各地区少数民族体育的开展,加强交流,促进传统体育项目水平的提高。民族体育基地要加快优势项目的训练和发展,多开展当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逐步建立和培养地方特色和地方优势。

六、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研究

对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来看待其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民族体育,是民族精神的窗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把继承民族传统体育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创造出有规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生活的内容。鹤峰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发要面向各民族群众,用科学的规律做好少数民族体育的普及和提高,用科学原理对少数民族体育进行挖掘、整理和提炼,使其大众化,通俗化,扩大群众基础。为此,建议成立专门从事民族体育研究和管理的机构,由各级民族体育文化工作部门领导专人专职负责这项工作,同时建立民族体育干部队伍,在县乡镇建立民族体育协会。

七、政府在经济投入的同时,应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实现宏观调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篇6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融合;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55-01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学校是传播传统体育文化的阵地,肩负着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任。立足学校,立足本土,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学生喜爱,许多项目也易于开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机融合、渗透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际能力。

一、开发和渗透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必要性

民族传统体育,是祖先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这才是促进和丰富民族学校体育改革的独特优势,只有通过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民族地区体育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才能体现课程的弹性和民族地区的本色;才能更好地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实践表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只有依托于学校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得到传承、弘扬和发展。黔西北地区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像我们课题研究中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乌蒙欢歌、打“鸡儿棍”等,通过学校这个教育功能的载体,让这些传统运动项目在学校逐步推广。让学生掌握一项本民族的体育项目,身怀绝技;通过教学渗透或专项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情感。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很高的健身、艺术价值和教育功能,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项目

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发展传统体育的需要。我们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内容选择时,要从学生生理、心理及兴趣爱好出发,进行选择、取舍、优化组合。同时,注意收集、挖掘和整理,以便使内容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和可行性。因此,我们要明确体育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切实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结合学校的场地器材、学生水平等实际情况,科学地处理好教材。对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应有的放矢地保留或摒弃。我们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渗透于体育课堂教学之中,学生既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又使其在参与运动项目的同时,了解我国各民族的特点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吸收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继承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德育、智育、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

三、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组织形式

民间体育活动对学生具有较大的亲和力,所以它的组织形式应该表现出一定的自由度,民间体育活动进入课堂的方式也应灵活多样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究。

1、从体育项目的类别、内容来决定组织形式。有的是奔跑类;有的是跳跃类,如跳山羊、跳房子、跳绳;有的需要攀爬,如爬杆、爬绳等;而有的是练习投掷,如打鸡儿棍、轻物掷远。还有一些综合类的项目,如芦笙舞、打陀螺等。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哪种类型,以分组进行的形式较多。

2、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心特点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及心理状况的不同,他们的兴趣与爱好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特点的项目穿插进去。如打鸡儿棍就比较适合男生;像芦笙舞、乌蒙欢歌男女生皆宜,且哪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适合。

3、根据气象情况安排相应的活动内容。像贵州高原多有梅雨天气,一下雨就几天,没有风雨操场的学校只能上室内课,很多时候选择了上自习、做功课,充其量下下棋。如果我们能引进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情况就两样了。如乌蒙欢歌,可以先在教室内练习演唱,教师示范舞蹈,学生再上台表演,学生肯定喜闻乐见,个个跃跃欲试。

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的思考

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兴趣爱好、个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渗透过程中应根据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尊重学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2、选择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课堂上渗透传统体育活动,在项目选择上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地域特色、身心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运动项目。如在芦笙舞的训练中,舞蹈部分一般由女生完成,武术部分由男生来完成;组合成金字塔式的人梯时,越往高处就应该有个头较小的男女生来完成。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必要的示范和讲解,对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行指导纠正,给学生留有更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打鸡儿棍,教师示范后就让学生多尝试练习,基本掌握了技能技巧,再分组评比。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结合实际,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课堂实践和提炼,焕发出时代的光芒,实现现代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高晓峰.《浅谈中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篇7

伴随着现代化的加速推进,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发生相斥, 同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被称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 也不可避免这场剧烈的冲击, 逐渐地衰退。根据“中国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调查”的课题组所统计, 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失传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比例已经达到28.6%, 处于失传边缘的其他体育项目所占比例也不低。如何更好地把传统体育文化继承与发扬下去, 不被吞噬,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更好地方法去传承。学校体育, 特别是我国的高校体育课可以成为这些具有典型的优秀的简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搭建了延续与继承的良好的平台。

1 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体育在体育的教学内容与体育课程设置上长期不断地进行改革, 但是收获甚微, 在这两方面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体育课程的唯一任务, 但却忽视了相关的体育知识与体育健康的传授, 忽视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我国高校目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体育课程形式, 除少部分是按照俱乐部模式进行开展的课程, 绝大部分课程依旧只是在时间与空间进行重新的排列, 从本质上来看, 并不是对体育课程的创新性定位与设计。[2]所以, 从总体的来讲, 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依旧无法体现文化性与健身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可接受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虽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已经增加了有一些新的体育项目, 但受到各种因素影响, 正在开始起来的又很少, 大部分高校体育课仍然主要以三大球类等较为熟悉的项目来安排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内容。然而已经有大部分同学在小学到高中期间连续的接触这些项目, 容易产生厌倦的心情, 这对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课程和对体育课程的认识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分析

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风格都比较独特, 并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思想性, 同样也把娱乐和健身融合到一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为体育课程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与优势, 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不可或缺的文化吸引力, 这对于传承我国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传统项目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要求场地器材简单,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具有极积作用, 这与当前体育课程教育目标相一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同时以新颖、创新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占据一定的优势。

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策略分析

高校每年都会对少数民族地区录取一定数额的学生, 这也使他们在高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他们大部分来农村或者寨子, 对各自传统体育项目都耳熟能详, 大部分少数民族同学也会参加各种民族的文化活动与体育项目, 他们对此有强烈的依赖性, 希望在学校有人来组织引导他们家乡的体育活动, 来学习各自民族体育项目, 以此对他们的民族有更多地了解。[3]因此, 学校的体育课程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安全可靠的、具有民族有特色的、思想健康的并且能对增强学生体质有一定帮助的体育项目, 与大学生的年龄相符合, 既方便于体育教学, 又可以再群众体育活动中开展的项目, 让高校中广大的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相互了解有助于民族的团结, 可以认为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977种 (项) , 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中有676种体育项目是少数民族流传下来的, 体育项目涵盖了力量与速度、技巧和智能等各种的类型。例如:蒙古族踢熊头、彝族爬油竿、松佬族母鸡护蛋、吃佬族打毽子、壮族群龙争珠、风车秋、壮拳比、东乡族“花儿会”摔跤、拔河、京族舞花棍、跳竹竿等等, 都是比较符合学生的运动。

国家应该把对体育教师关于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工作纳入重中之重, 出具相关的文件与规章制度, 鼓励体育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此外, 还应该创造良好的条件, 让体育教师敢于学习, 勇于学习。在经济方面, 各个单位根据各自的情况适当地去补贴体育教师的学习生活。在学习中, 适当的调配课程的安排, 教师之间相互交错的学习与培训, 这也使教学与学校两不误。多组织老师进行教学研讨会, 解决平时所遇到的难题, 提出教学创新。给体育课程注入新的活力。[5]

在高校体育中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别为体育协会与体育俱乐部, 是广大学生在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地参加体育学习与锻炼的重要途径,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 可以鼓励学生建立各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俱乐部, 采用俱乐部这种形式, 或许可以吸收更多其他民族学生参与其中。学校里面的团委和学生会活动中涉及到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时候, 应该主动积极地寻求体育教学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大力帮助, 希望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与专业培训, 让活动更好地开展。也定期在一些大型活动中开展体育活动, 例如:校庆、每年的校运会、大的节假日等进行体育项目表演,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并成为建设精神文明校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结语

高校课程设置内容主要集中在三大球类、武术、太极和健美操上等;教材的选择是以学校条件与传统为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这也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成为一种可能。重视筛选、改造、整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更多符合学校的周边环境和学生的自身发展要求, 在选取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时候要有的放矢, 去粗取精等, 更加贴切实际的开展课程。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学校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2]郭赤环, 赵建林.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高校体育课程资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6 (1) :127-128.

[3]袁革, 魏银彬, 孟国荣, 等.少数民族体育与校本课程开发[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9 (5) :111-112.

[4]王南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贵州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体系的研究[D].湖北:武汉体育学院, 2009.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篇8

贵州省有18个世居少数民族, 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源远流长, 项目种类繁多, 民俗底蕴深厚。近年来, 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得到挖掘整理、完善发扬, 总数已达80多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当地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天然结合以民族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得到广泛的认可与关注, 这在贵州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客观地构成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旅游性引致需求, 促进了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价值增值。

与此同时, 随着贵州经济的发展, 民族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 开始寻求本民族民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形成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促进了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不断提升, 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进一步市场开发提供便利。

然而, 市场观念的深入和普及, “资本逐利”使得人们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过程中优先考虑那些市场价值高、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 而忽视那些商业效果不明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种“资本逐利”推动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择性开发, 对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完整性和文化传承构成严重威胁, 也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文章正是基于上述考虑, 对贵州省市场开发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增值和民俗价值厚重而市场化开发不足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综合研究, 分析如何在保障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其市场价值最大化, 以经营模式创新来实现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最终为贵州省民族文化、体育旅游、经济繁荣做出贡献。

2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市场化运作的困境

2.1 缺乏正确的认知意识

在体育市场经济, 消费者运动的参与是影响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 很多人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缺乏正确的认识, 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缺乏时尚因素, 或只是出现在特殊的节日活动, 或简单地出现在一些景点作为赚钱的手段。体育行政部门同时还简单地认为这是一个公益事业或者只作为一个活跃的大众文化体育生活, 提高经济投资环境的手段, 对巨大的体育市场缺乏远见的;缺乏整体战略思考和规划。

在认知和体育消费水平有限的状况下,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市场经济价值得不到体现, 甚至被忽视, 导致私人资本很少投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1]。同时不少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认知的欠缺, 看不到其发展的知识性和科技性, 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市场发展。

2.2 缺乏规范的管理体系

目前, 体育产业在我国市场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水平不高;部分体育管理中心即是政府行政部门的直属机构, 又是每个单项运动协会的办事机构, 成为集管理和经济权力的双重功能组织, 导致政府官员无视局势, 容易出现过度管理现象或在同一地区部分体育经营项目由不同的部门同时管理, 当各部门从本位利益出发时, 容易发生利益冲突, 致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在某一地区高度集中, 产生重复建设、盲目效仿等问题。因此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是制约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营销运作的关键。

2.3 缺乏专业的人才

发展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需要一批能够进行实际管理和指导的专业人才。当前体育产业部门人力资源短缺,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即使有专门人事管理部门, 但是因为管理人员缺乏市场经济、体育管理意识和专业知识, 导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经营方式落后、管理内容单一以及营销观念和创新意识弱[2]。鉴于此, 从市场化运作的角度来看,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了获得长期的发展, 需要了解体育产业、体育市场规划和监管职能的管理人才, 也需要懂得体育营销、产品研究和开发人才, 需要更多精通专业体育知识, 熟悉市场经济经营管理人才。

3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原则

3.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相结合的原则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族文化相结合, 使其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因而能更有效地发挥民族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优势。

3.2 收益性和保护性相结合的原则

强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不是以牺牲民族文化为代价, 而是在为当地经济带来效益的同时, 还应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优势, 使民族文化不但能经受住市场经济的冲击, 而且能弘扬和提高体育资源的文化与要素, 向内涵型可持续的道路上发展[3]。

3.3 多样性与统筹性相互结合的原则

贵州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贵州民族文化多样性, 在尊重当地风俗的基础上, 合理规划, 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 实现规模经济和综合效应。

3.4 观赏性与参与性相结合的原则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少, 在风俗习惯和热爱运动水平上有差异, 加上现代体育冲击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了当前贵州少数民族体育开展面窄, 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基于此, 不仅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体育外, 还应该在城市社区开发居民健身娱乐和旅游区域的旅游活动, 促进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

4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措施与模式

4.1 成立专家组进行详细调查, 找准发展重点与方向

在摸清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上, 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找准具有市场经济潜力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重点及方向, 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精心组织实施。同时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的调查、发掘、保护同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把体育文化资源的调查与产业化有机结合。

4.2 根据资源特点, 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和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本省份其他资源良好配置的特点, 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节庆活动、自然景观以及文化旅游资源良好的配置在一起, 把旅游业作为在贵州重点发展的体育产业, 同时推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

4.3 发展战略的转变

贵州要开发具有资源优势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必须改变过去过分依赖当地资源和简单的开发的区域资源的现状,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战略, 基于市场需求, 确定体育市场需求的方向和开发的内容, 提高所开发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市场竞争力。

4.4 加强区域间合作

贵州经济相对落后, 资本、技术、人才和基础设施相对不足, 只有充分利用中部和东部地区溢出效应的和本地优势, 推动贵州经济的发展, 同时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要整体协同作战, 把有限的资金、人力和物质资源集中发展具有市场优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此基础上, 采取相应的措施, 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 (1) 建立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专门组织; (2) 组织专业人才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市场进行调查和开发研究; (3)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区域共性和具有市场优势的体育项目 (4) 组织专业人才为选定的项目评估, 并制定详细的开发计划; (5) 集中资源有效的实施计划, 在实施的过程中漏补缺, 开发经济效益。

4.5 筛选体育项目, 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根据市场的需求筛选出具有市场优势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进行市场定位, 并在进行加工和包装的基础上, 逐步推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向社会化、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方向发展。

4.6 打造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品牌效应

通过实施品牌战略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确定其品牌战略目标;通过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 重点培育品牌优势, 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支柱产业, 将贵州少数民族体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4]。

4.7 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源开发可建立“经济—社会—文化”的经营模式, 通过民间体育艺人、特色体育村寨、基层文化站相连接, 建立由政府扶持、引导、授权的运营模式, 即可保护和传承贵州少数民族体育, 又可通过贵州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的产业开发, 为贵州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绕远, 张云钢.我国西部体育资源开发的理性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 2004 (5) :45-47.

[2]邬凤.从市场化运作的角度谈民族传统体育的转型发展[J].体育与科学, 2011 (7) :85-88.

[3]孙喜莲, 蔡仲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划分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1 (5) :60-64.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篇9

1.海南竹竿舞的现状

竹竿舞是海南黎苗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海南岛是黎族的世居地,黎族聚居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0%,总人口124.8万。苗族也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现有人口6万余人,居海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第二位。黎苗族世代相传的体育活动,渗透着本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反映出各具特色的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是祖国文化宝库中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

竹竿舞也叫跳竹竿,盛行于海南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2002年4月中旬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上,竹竿舞备受青睐,众多与会嘉宾和政要在开会之余,与黎族小伙、姑娘共跳竹竿舞的场景称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黎族竹竿舞也称跳柴。“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数百年前,当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会穿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禽畜,祭祀祖宗和神灵。酒酣饭饱后,众人就会来到山坡上,点燃篝火,跳起竹竿舞。竹声叮咚,庆祝稻谷丰登,祝愿来年有更好的收成。“跳柴”每年从开春之日起,直至元宵,欢跳不息,热烈气氛充溢着山坡村寨。苗族竹竿舞表现苗族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理想,一般在重大节庆日与迎接贵客时演出。竹竿舞的演出要求并不十分苛刻,道具要求相对简单化。只要有一块平坦的草地就可以进行演出。一般是8对男女青年进行,演出时男子着短衣,腰系红绸缎;女子著苗族特有的手工大摆裙,由苗族大堂鼓伴奏打节拍,以一阵阵的欢呼声与红绸缎、彩裙一起烘托出一种朴素洒脱的美。竹竿舞一般由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与饱含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古朴自然。

现在的竹竿舞融汇了黎苗族特点,形成了固定套路,但在套路中有无数个花样,允许动作创新,可以加入不同的元素,1990年三月三,五指山市举行建省后首个三月三庆祝活动,节日中共有100多队跳竹竿舞,盛况空前,活动一直持续到深夜1点,在舞蹈中各路好手竞相竞技,尽显男人的刚毅和果敢,表现黎家女子的妩媚和多姿。现在的竹竿舞经过无数高手的编排已成了许多教育培训单位喜爱的一个项目,海南中学、海南侨中更是把竹竿等舞作为高中学生课外素质培训活动的主要项目。

2.竹竿舞进入高校的必然性

2.1 2007年教育部颁布发表了《高职高专教育指导》16号文件,明确指出专科教育要产学结合,教育要与专业相联系,课程要与岗位相联系。依此精神,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与艺术学院就把竹竿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进行了研究与论证,认为海南热带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本岛的西南部,在此地区依托三亚城市旅游和五指山漂流及保亭七仙岭温泉旅游的黎寨苗村旅游点就有6—7个,竹竿舞作为少数民族歌舞是重要的表演项目,旅游及艺术学院学生学会了竹竿舞对其职业生涯有重大的辅助作用,把传统的竞技体育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联系起来,在体育课程中开设了竹竿舞这一章节。

2.2大学体育教育是个人终身体育活动获得指导与帮助的良机,它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跑步和体操等传统竞技上,而更多地应与大学所在地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相结合。竹竿舞是完成这种结合的不可多得的载体,它是海南旅游文化的品牌,更是与海南黎族织锦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南地区大学内开展竹竿舞教学非常必要。

2.3竹竿舞符合当代青年人的运动特点

2.3.1青年人的运动特点为群聚,讲究团队合作,另一特点为动起来。竹竿舞最少需8~10人,大家跳舞时动起来,在舞蹈中交流,在欢快的民乐中跳跃,穿着鲜艳的民族衣饰,尽情展现自己的风采。

2.3.2竹竿舞运动变化方式方法多,现在跳的竹竿舞有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的变化和花样较多,变化之中有花招,花招之内有变化,无招即有招,一招变多招,花招因人而异、因地因情而异,所以深受青年男女喜爱。

2.3.3有故事性,男女搭配,反映青年人所特有的美好情感。竹竿舞的变迁从民间祭祀到男女相恋旷达奔放的柔情,其中经过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的演变,糅合中央芭蕾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海南热带舞蹈元素,渗入了许多现代舞蹈元素,特别受20岁左右大学学子的欢迎。

3.竹竿舞进入高校的可能性

3.1跳舞比做操更能达到身体放松锻炼的目的。竹竿舞随着音乐舞动,可以使身体瞬间达到兴奋状态,触摸你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使舞者身心愉悦,放下包袱。现在北京有的中学把广播操改成江南style的马舞,就是这一原理。但是竹竿舞的运动量和民族文化沉淀应比马舞更适合锻炼身体、在校园中推广。3.2竹竿舞集跳、跑、跨于一体,反映人的运动能力与运动素质。

3.3高校体育课程科目应反映当地文化特色,与终身体育相联系,大学阶段特别是女生练习竞技体育人数日趋减少,从事体育与娱乐于一体的项目人事逐渐增多。

3.4建立快乐体育俱乐部,每天锻炼30分钟,每周有规律参加锻炼1—3次。

4.竹竿舞进入高校后存在的问题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开展竹竿舞体育教学,我们根据大学生体育达标标准,把学生刚入学时体测达标成绩与加入竹竿舞课程后的体育达标成绩进行了比较,发现学生前后2次成绩在“体重”、“肺活量”两个方面有显著性差异:体重均值由实验前的48.9公斤降低到实验后的47.6公斤,平均降低了1.3公斤;肺活量均值由2698.39毫升上升到2834.45毫升,平均增大了136.06毫升。学生们前后2次成绩在“台阶试验”、“立定跳远”两方面实验前后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所得成绩均提高了。而在其他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表明竹竿舞练习能增强心脏功能、发展下肢弹跳力。

另外,我们在引入竹竿舞课程后对学生喜爱体育课程度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喜爱体育课程度”上,引入竹竿舞课程前后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竹竿舞课程后与竹竿舞课程前,在“课外自主体育学习程度”上,数据也有显著性变化。基于上述情况,海南职业学院成立快乐体育俱乐部,开设广场舞、青年交谊舞、健美操及武术等女同学参加较多的体育课程,其目的就是让更多人享受体育的快乐,自觉地进行体育运动。

竹竿舞项目进入高校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专门的教材,内容、形式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前5-6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参与性很高,还创造出不少新花样。但后几周随着学生对竹竿舞掌握的熟练程度的提高,他们的练习积极性明显降低,练习次数也随之递减,造成了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平均值明显过低。

5.小结与建议

5.1竹竿舞进入学校体育是新事物,应支持。在课程安排上要有一定的科学性,例如安排6—7周课程,安排竹竿舞与乒乓球、羽毛球相结合。

5.2制作图片与编写简单讲义,有条件的进行比赛。海南侨中每年就举办竹竿舞比赛。

5.3竹竿舞融体育、娱乐与文化于一体,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享受快乐,在海南教育这块沃士上大有前途。

参考文献

[1]陈青,孟峰年.学校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篇10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与功能

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第一, 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共有300多种, 无论从整体, 还是从单项来看, 都呈现出绚丽的文化光彩。例如秋千, 除了在全国普遍流行的两根绳子吊一块板的样式外, 苗族和土家族还有同时可坐8个人的大秋千, 其形制像大纺车, 主架高10米, 在粗壮的横木上凿孔穿插8根木杆, 形成8副秋千扶手, 4对男女青年间隔坐在秋千板上, 转动时下面的人以脚蹬地加力, 停止时谁在最上面就罚谁唱歌;傈僳族、仡佬族、羌族、壮族等有四人秋千, 其形制与八人秋千相同。此外, 纳西族、朝鲜族、景颇族、普米族、锡伯族、畲族、阿昌族等也都有自己充满情趣的秋千或游戏。

第二, 历史悠久, 渊源深厚。许多民族体育游戏都有久远的传统和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少数民族的体育游戏活动大多有关于其来历的传说故事。例如, 维吾尔族的“达瓦孜”, 是为了纪念英雄乌布力 (他踩绳上天, 为民除妖) ;白族每年八月的耍海会在洱海赛龙舟, 是为了纪念斩杀巨蟒的青年石匠赤诚;黔东南苗族的龙舟赛, 是为了纪念降服恶龙的一位英雄。关于民族体育活动的悠久历史, 由体育起源于生产劳动的论点可得到大量印证。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之一,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与宗教 (尤其是佛教和道教) 、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道德等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武术界自古重视武德和修身养性。我国的回族、土家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受武术的影响较多。

第三, 附于节日, 重在娱乐。在众多的少数民族节日里, 体育游戏比赛和文艺表演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 其主要目的是娱乐。有的是为了娱神, 有的是为了自娱, 有的兼而有之。比较典型的有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赛马、射箭、摔跤是那达慕大会必有的传统三项比赛。朝鲜族在本民族许多传统节日里都有打秋千、跳板、摔跤、顶瓮竞走等比赛活动。藏族有赛马节、淋浴节;苗族有斗马节、龙船节;侗族有花炮节、斗牛节、摔跤节;普米族有跑马节、转山会;傈僳族有刀杆节;瑶族有游泳节;多民族的跳铜鼓、跳芦笙、郊游爬山采花等节日, 都是以体育游戏为主要目的的。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 游戏项目 (民运会上的表演项目) 大大多于竞赛项目, 充分说明了民族运动会重在娱乐的特点。节日中的体育活动大多与歌舞音乐相结合, 因此一些论述民族体育风俗的书, 常把一些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民族民间舞也列入体育活动中, 就不足为奇了。

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第一, 传承功能。民族体育是民族风俗文化之一, 反映了民族性格与民族的崇尚喜好, 广泛的群众性使其得以传承。蒙古族、藏族家庭, 如有男孩降生, 在自家的门前悬挂小弓箭, 企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优秀的射手;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家庭生男孩后, 家长便把一副用红丝绳扎成的小弓箭挂在他们崇信的“喜利妈妈”身上, 并在每年农历的元月天天焚香跪拜, 求神保佑孩子长大后弓马娴熟, 勇猛强壮, 前程远大。民间谚语说:“不会拉弓, 算不上豪杰。”正是由于锡伯族家家有弓箭, 常常有训练, 世代相传, 因而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射箭运动员。哈萨克族、蒙古族、藏族牧区的孩子, 从小就会骑马, 年龄稍长, 便是技艺娴熟的好骑手。生活在江边与海岛的赫哲族和京族儿童都能游泳划船。

第二, 亲和功能。共同的民族体育习俗, 往往把同一民族、同一地区的群众吸引到一起, 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认同感和亲和力

第三, 强身健体功能和美育功能。体育活动锻炼身体、锻炼智力、健美身体的功能是十分明显的。体育能培养人的坚强意志、顽强毅力、集体主义精神、铁的纪律 (竞赛都有严格的规则) 、高尚的情操。体育能给人以休息娱乐和充满活力的美的享受, 人们在得到精神愉悦的同时, 还受到了美的教育。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分析

1. 丰富高校体育课程, 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

集休闲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满足了学生身心与情感的需求。以游戏、表演、娱乐等形式为主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及课外体育活动内容。这些体育鲜明多呈现妙趣横生、风格淳朴的特点, 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激情与兴奋体验, 它对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意志品质、身体素质、技能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等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特色的形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 是对高校课程的有机补充, 为发展高校特色和多元化体育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力途径。它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体育专业的挖掘、师资力量的优化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等, 都有积极的作用。立足于本校实际, 合理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能有效提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利用意识与教学能力, 这对于完善体育教学改革、推广和普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 少数民族体育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教学内容

目前, 在现代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下, 高校体育课的教学模式、教学大纲基本和专业体育课程的学习没什么区别。据调查, 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对体育课缺乏新鲜感和乐趣, 无法享受和体会到体育活动课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而逃避体育课。这对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是不利的。调查显示, 我国大学生体质近几年一直呈下滑趋势。因此, 高校体育课改革迫在眉睫。少数民族体育具有娱乐性、健身性、集体性、运动性等特点, 它来源于生活, 老少皆宜, 对锻炼对象的身体条件要求不高, 对技术的要求也不像竞技体育那么高, 有利于在学校体育课中开展, 以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培养其终身体育、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体育意识。少数民族体育的学习和开展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体育文化的渊源和历史, 增加对各民族的理解和认识, 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 从而实现体育改革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渗透, 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4.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其娱乐性、趣味性能形成一种和谐、愉快、利于交流的文化;而对抗、接触和竞争则是一种积极的拼搏的文化。它对学生的思想、意志品质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为学生未来能否成功地进行社会角色的扮演, 提供了一个与人交流、与人竞争的模拟环境, 为满足学生情感需求、交往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提供了人文载体。比如, 苗族同胞的“接龙舞”;苗族、水族的“打手毽”;黎族的“跳竹竿”, 既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陶冶情操, 又有利于人们相互联络情感。活动中既有交流, 又有竞争;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体现

1. 使高校体育活动突出民族性、地方性

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体育除了承担着向学生传授体育技术技能的责任外, 还应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积极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设, 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 为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锻炼知识与方法, 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直观、更形象、更具体地展现给学生, 增强公共体育教学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在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弘扬民族文化, 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扬地方优势、显地方特点、投学生所好, 创设新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是高校体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推广民族体育的基础上, 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 广泛推广给高校的大学生,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2. 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体交融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其中隐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民族信仰、民族伦理、民族艺术、民族情感等方面的内涵, 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要通过对其文化内涵的剖析, 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民族习惯和民族特点, 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传统人文精神的教育, 增长民族文化知识, 开阔视野, 活跃思想, 升华人格, 提高人文素质, 增强民族情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民族情感的增强, 反映在学生学习、竞争和就业观念的改变上, 就是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大大提高,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3. 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学校是体育的摇篮, 是原始、次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现代西方体育与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 无不以学校教育为中介完成其改造与普及, 使之便于教学、训练和比赛, 尔后在国内发展完善, 在国际积极推广, 最终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而成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高校体育教学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打破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局限性, 突出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优化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弘扬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培养了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 从多方位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它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广泛的推广价值。

四、结论

首先,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 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特色的形成,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

其次,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体育的学习和开展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体育文化的渊源和历史, 增加对各民族的理解和认识, 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 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改革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渗透, 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最后,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3) .

[2]章莺, 金一平.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 2002.

[3]朱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2 (1) .

[4]肖谋远.非物质文化视野下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4) .

[5]康任侠, 刘新晶.浅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J].搏击.武术科学, 2009 (5)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篇11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民族体育项目;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25-01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体育课往往流于形式,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体育教学也无法在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而民族体育项目的应用却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学生强健体魄。因此,民族体育项目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民族体育项目的必要性

作为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初中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民族体育项目在培养初中学生思想道德、身心健康等方面有深远意义,它不仅内容广泛,且规则简单、操作简便、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能满足不同体质、不同性格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同时,学校体育始终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所在,只有将民族体育项目应用于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才能促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在增强体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此外,民族体育项目趣味性较强,能为初中体育教学带来勃勃生机,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体验到各种运动方式的乐趣。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通过对民族体育项目的应用来继承独具民族风俗的体育文化,选择积极健康、适宜学生身心发展的运动项目来丰富课堂内容,打破传统以竞技运动为主的体育教学局面,让体育课不再枯燥乏味,从而实现初中体育与民族体育的融合发展。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民族体育项目的措施

1、提高体育重视程度,创新民间体育项目

对民族体育项目的应用能否顺利进行,学校领导给予的重视、支持是必要前提,这是激发初中体育教师积极应用民族体育项目的重要因素[1]。民间体育项目的应用与创新都离不开学校领导在时间、经费、场地器材等方面提供的支持,且在创新民族体育项目时,教师应注重选择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等特点的内容,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合理编排,才能激发出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虽然民族题目项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并不是每一个民族体育项目都能应用于体育课堂教学,只有那些对学生锻炼身体有帮助、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民族体育项目才是可用的课程资源。

为此,学校及教师应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发出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课程资源,促进体育教学对民族体育项目的应用。在实践中,初中体育教师要紧扣运动脉搏,准确把握青少年的崇尚心理,在教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民族体育项目,使其与初中体育教学需求更适应;在开发和创新民族体育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做到破旧立新,充分体现改革精神,确保民族体育项目被应用于初中体育教学之后能受到学生的欢迎,真正为体育教学服务。

2、加强主题资源建设,凸显民族体育特色

丰富的民族体育项目为初中体育教学选择课堂教学内容提供大量素材,体育教师在应用民族体育项目时应注重体现区域特色,通过挖掘乡土教材、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尤其是注重开发、应用传统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对所选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教材化处理,加强体育主题资源建设,同时科学安排应用民族体育项目的时数、比重。同时,教师还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民族体育项目的编排,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摆脱以往被动接受体育教材的局限,重点建设初中体育教学目标、场地、活动器材、安全防范等主题资源。

对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发及应用需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及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完善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创新应用民族体育项目的程序[2]。如瑶族的陀螺,这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民族体育项目,作用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的灵活性,教师可尝试将其应用于初中体育课堂。教师可将运动场地分为无障碍区、比赛区,陀螺、鞭就是活动器材,进攻、停转、胜负等就是评定活动的规则,教师可将参与人数设计为个人、双人、团体等,学生不仅要开展陀螺比赛,还可自主改造陀螺的颜色、重心、鞭绳等,成功将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出来,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仅锻炼了身体,还体验到动手、动脑的乐趣,体育课堂充满趣味和民族特色。

3、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发展民族体育项目

首先,室内课是学生获取民族体育知识的主要途径,虽然教师也会在室外课中为学生讲解一些体育基础理论及知识,但很多知识是离不开教室的,教师不能盲目地认为体育教学就是室外活动课,而忽视了室内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学生从事某一项运动总是带有目的的,如果缺少目的,运动就会沦为学生的短期行为,无法长久坚持,民族体育项目的应用也失去现实意义。

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应用民族体育项目时应重视室内理论课的开展,为学生讲解更多关于民族体育的知识,激发出学生了解民族体育的好奇心,系统了解民族体育项目,为其实践应用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对第二课堂进行充分利用,定期针对民族体育项目举办体育比赛,成立民族体育项目协会,开展各种各样小型的民族体育竞赛活动。通过有序开展民族体育项目竞赛氛围的营造,教师及学生都能加深对民族体育项目的认识,并获得更多参与民族体育项目的机会,其应用自然越来越广泛,民族体育项目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

三、结语

民族体育项目是组成中华文明的一个部分,是民族特色文化,初中体育应有机结合实际情况,坚持改进和创新,深入挖掘民族体育项目资源,让其在初中体育课堂上绽放光芒,促进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水平,并让学生在掌握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同时将其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黄泉伟.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路径探析[J].青少年体育,2014(10):57-58+89.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篇12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资源库。在广西开展较为普遍、影响较大的民族体育项目有抛绣球、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打铜鼓等项目,这些项目多为大众参与的项目,在广西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民族、不同行为价值并存,民族传统体育也面临着社会化和科学化。为了进一步推广广西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必须先对这些项目的价值进行研究,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民族体育项目的健身价值,才会对参与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为此,本研究选定抛绣球、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打铜鼓这五项广西大众化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健身价值,旨在为推广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提供实验支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挑选参加抛绣球、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打铜鼓训练时间达2年以上的民运会选手作为研究对象,每个项目选择20岁至30岁范围内的10名男性选手作为研究对象,另从广西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随机挑选10名男大学生作为参照组。

2.2 研究方法

2.2.1 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

按照人体形态学规定的身体形态指标,本研究测试了体重、胸围、腰围、臀围、皮褶厚度等指标,并计算出身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体脂百分比(皮褶厚度法)。

2.2.2 身体素质指标测试

测试指标包括握力、纵跳、台阶试验、坐位体前屈及平衡能力。测试方法按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1]执行。采用广州恒康伟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体质测试仪器。

2.2.3 身体机能指标及免疫指标

生理机能指标选择基础心率、肺活量、血压,按常规检查方法进行测试;免疫指标选择免疫球蛋白IgG和补体C3。清晨空腹安静时抽取肘静脉血。免疫球蛋白IgG的测试试剂由上海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采用放射比浊法(蛋白测定仪型号:BN100);C3采用C3单向琼脂扩散法,单扩测定板为北京华夏科海医用检验试剂开发研制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众化项目对人体形态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表1):进行抛绣球、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打铜鼓训练的选手其身高体重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表明这些项目可能对身高体重的刺激作用尚不十分明显,也可能是横向研究本身的缺陷,导致无法显示这些指标的差异,需要进一步改进研究设计方案,具体探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身高体重的影响。但由身高体重派生出的身体质量指数(BMI)来看,抛绣球、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打铜鼓项目的选手的BM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更接近BMI正常范围(20-24)的中值水平。围度指标是人体测量中常用的评价身体形态的简易指标,从所测试的结果来看,腰围和臀围与对照组比,各选手组没有差异;但抛绣球、抢花炮、跳竹杠、打铜鼓选手的胸围明显高于对照组。影响腰围和臀围的主要因素是皮下脂肪的积累,由于非肥胖的青年人皮下脂肪的积累差异不大,所以选手组与对照组之间腰围和臀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影响胸围的主要因素是胸廓的结构及胸大肌的发达程度,除板鞋舞选手外,其他四组选手的胸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抛绣球、抢花炮、跳竹杠、打铜鼓运动可以促进胸肌的选择性肥大,当然也可能有一定的选材因素在里面。体脂百分比是指脂肪含量占体重的百分比。体脂百分比过高会影响最大摄氧量的水平,运动锻炼能促进体内多余脂肪的燃烧[2]。另外大量关于有氧运动的研究表明,有氧运动能提高脂肪动员的限速酶活性,加速机体对脂肪的利用率,增加脂肪的供能效率[3,4,5]。本研究采用皮褶厚度法测试了实验对象的体脂百分比,结果显示:抛绣球、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项目的选手的体脂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抛绣球、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项目是一些运动强度较低,运动时间较长的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耐力性项目,这些项目可以起到减肥的效应。

注:与对照组相比▲示P<0.05, ▲▲示P<0.01。▲P<0.05, ▲▲P<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3.2 大众化项目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结果显示(表2):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打铜鼓选手的握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抛绣球、抢花炮、跳竹杠选手的纵跳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抛绣球、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打铜鼓选手的坐位体前屈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抛绣球、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选手的平衡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抛绣球、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打铜鼓选手的台阶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握力、纵跳、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足立及台阶指数五个指标,主要反映的是青少年的力量、爆发力、柔韧性、平衡能力及心血管机能水平。握力主要测试上肢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纵跳通过测试受试者的纵跳高度,反映下肢的弹跳力。坐位体前屈主要测量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达到的活动幅度,主要反映这些部位的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弹性及身躯身体柔韧素质的发展水平。单眼闭足立主要是用于检查人体平衡能力,也可以用于评价位置感觉、视觉和本体感觉之间的协调能力。台阶指数用于评定心血管机能水平,其测试原理是利用心血管运动试验, 探讨定量运动负荷和心率恢复速度间的比例关系[6]。

抛绣球、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打铜鼓项目对力量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参加者具备较高的力量素质才能取好的运动成绩,反过来进行这些项目的练习也能有效增长力量。其中特别是打铜鼓项目对能更为有效地提高力量的发展。抛绣球、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这些项目均需要下肢的大强度运动,结果提示这些项目的练习能提高下肢的爆发力。抛绣球、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打铜鼓虽然动作结构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全身性的活动,能提高练习者的柔韧素质。抛绣球、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练习时,练习者要动用视觉、位觉、本体感觉等,对小脑的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这些项目选手的台阶指数提示,通过抛绣球、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练习,能有效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抛绣球、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打铜鼓练习过程中,人体主要进行有氧代谢供能,运动的强度处于中高水平,对人体的心血管机能能产生一个十分有效的刺激作用。

注:与对照组相比▲示P<0.05, ▲▲示P<0.01。▲P<0.05, ▲▲P<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3.3 大众化项目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

基础心率为清晨起床前的空腹心率,这时候心率受环境因素干扰最小,基础心率慢而节律均匀,说明心血管系统功能强。测定基础心率可以了解机能状态,评估锻炼效果。基础心率不变或渐趋降低,说明运动负荷适当,身体机能良好。研究结果显示:抛绣球、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打铜鼓项目的选手基础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这些项目能有效促进身体机能的增长,是健身锻炼的适宜项目。从检测血压的结果来看,选手组与对照组并无差异,由于对照组的血压本身就处于正常水平,所发对于这些项目能否改善不正常的血压,或对血压是否造成影响,尚需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研究结果提示:抛绣球、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能明显提高选手的肺活量,而打铜鼓选手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可能与项目的强度、活动的方式、运动的时间等因素有关系[7]。

注:与对照组相比▲示P<0.05, ▲▲示P<0.01。▲P<0.05, ▲▲P<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3.4 大众化项目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免疫球蛋白(Ig)是B淋巴细胞被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为大量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从而建立的非特异性体液免疫。Ig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普遍存在于血液、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除直接对抗相应病原微生物外,还能诱发补体活化、吞噬作用等功能。现在运动免疫学中研究得较多的是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M(IgM)。阎天贵等[8]认为血清Ig可作为评价体育锻炼的客观指标。现有研究发现,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周期均会对免疫球蛋白水平产生影响。补体系统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蛋白。这组蛋白在各种调节因子控制下,通过各成分的顺序活化,参与机体抗感染免疫,并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调节,补体激活过程也可能导致对机体组织的免疫损伤,因此补体系统是体液免疫反应的一个重要的效应系统[9]。C3是补体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两条补体激活C3途径的中心环节,无论是经典途径还是旁路途径都要经过激活C3才能进一步激活补体末端成分[10]。鉴于IgG和C3是体液免疫的标志性指标,所以本研究中通过检测这两个指标的变化来探索大众化传统体育项目对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表3结果显示:抛绣球、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打铜鼓项目选手的IgG和C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这可能与这些项目的特征有关系,这些项目练习时一般是以有氧供能为主,运动负荷总量不大,没有引起运动性免疫抑制。

4 结论与建议

广西少数民族大众化传统体育项目抛绣球、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打铜鼓项目是一些有氧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能有效调节人体的脂质代谢,增加脂肪的氧化供能,降低体质百分比;这些项目的练习能有效促进人体力量素质、柔韧素质、速度素质、平衡能力的发展;这些项目的练习能增加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这些项目的练习能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水平。抛绣球、抢花炮、板鞋舞、跳竹杠、打铜鼓是提高人口体质水平和健康水平的适宜运动锻炼方式,宜在广大人群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1-22.

[2]杨修益张玉亮,吴桂荣,等.体脂率对最大所摄氧量的影响[J].中华警觉研究杂志,2004,4(4):45-48.

[3]刘善云.有氧运动对小鼠高脂血症及脂蛋白的代谢的影响[J].中国教育科学,1998,(4):32-35.

[4]Harsh Detach.Bocompostion and childhood obesity[M].EndocrinalMetab Chinn Am.1996.

[5]于素梅.肥胖与有氧运动减肥的生物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43-47.

[6]周同,赵广才.腰鼓舞活动对中老年女性体质影响的实验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4):63-65.

[7]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03-426.

[8]阎天贵,陈向伟,王根伟.网球运动对老年人淋巴细胞转化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6,15(2):152-153.

[9]毕爱华,龚非力.医学免疫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37-59.

上一篇:外科手术护理的体会下一篇:经济运行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