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青年(通用10篇)
少数民族青年 篇1
一、概念辨析
湘西一般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境内有汉、土家、苗、侗、白等30个民族, 人口283万, 管辖吉首市和泸溪、凤凰、龙山7个县。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青年是指年龄在16~44岁之间的人。体育锻炼是指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 运用各种体育手段, 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 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二、问题的提出
为了解湘西少数民族青年体育锻炼的现状, 本人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7个县发放了“湘西少数民族青年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问卷。通过对被调查7个县民族舞蹈等民族传统体育、跑步、步行、登山、羽毛球、篮排足球类运动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以对湘西少数民族青年体育锻炼的现状和问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三、研究对象及分析方法
本研究选择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7个县“湘西少数民族青年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问卷, 问卷内容包含民族舞蹈等民族传统体育、跑步、步行、登山、羽毛球、篮排和足球, 本研究采用SPSS13.0对各个变量进行统计, 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比较不同背景下的问题差异, 然后归纳总结。
1. 研究对象
根据湘西不同民族的差异情况, 采用比例分层随机抽样与整群随机抽样相结合原则, 随机抽取湘西世居人口较多的11个民族185人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为18~65岁的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其中小于30岁的26人, 30~39岁的74人, 40~44岁85人。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在公开期刊上发表的与少数民族体育、全民健身、阳光体育运动等相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依据。
(2) 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问两种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251份, 回收率为96.2%, 经检验剔除无效问卷66份, 有效问卷185份, 问卷有效率94.7%。
(3) 统计学分析。回收问卷后进行整理, 对有效问卷所获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在统计分析的数据列表中, 对多项选择问题采用频数比统计, 对单项选择问题采用百分比统计, 计算各指标的发生百分率。
四、结果与分析
1. 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 (表1) , 湘西少数民族居民在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方面, 45.3%的人表示较喜欢, 非常喜欢的占32.7%, 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人数很少, 仅占4.7%。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群表现出对体育锻炼有浓厚的兴趣, 这年龄阶段喜欢体育锻炼的人总共占85.3%, 其中表示出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数比例位居第一, 而表现出不喜欢的人数仅有3.8%。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人大部分为青少年, 他们对体育运动的态度是与其年龄特征相符的。
2. 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内容
结果显示 (表2) , 湘西少数民族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内容众多, 在所有项目中, 民族舞蹈等民族传统体育所占的比例最大, 中选频率为68.9%, 其次为跑步、步行, 登山、羽毛球、篮排足等球类运动分别位居第三、第四、第五位。此外,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选择的项目也各不相同, 年龄在30岁以下及30~39岁的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以民族舞蹈等民族传统体育、篮排足等球类运动、羽毛球、游泳等为主, 此类运动项目趣味性大。
3. 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
调查结果显示 (表3) ,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每周锻炼2次的人数最多, 总体比例为26.6%, 其次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为不确定, 所占比例为20.6%, 而每周练习次数3次、4次以上的少数民族人群分别只占16.6%、118%。从调查结果我们可知, 年龄在30岁以下的少数民族人群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较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下的人群少。
4. 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 (表4) ,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确定的比例最高, 达38.5%、锻炼时间在30~60次/分位居第二, 为20.6%, 排第三位的是锻炼时间60~90次/分, 所占比例20.6%, 除了不确定这一选项外,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参加体育的时间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此外,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各有差异, 年龄小于30岁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30~60次/分及60~90次/分两个层次, 而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下及90分钟以上所占的比例则很小, 30~39岁、40~44岁两个年龄阶段的人群运动时间每次30分钟以下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 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此年龄阶段繁忙的事物及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等有关联。
5. 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
结果显示 (表5) ,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喜欢与朋友一起锻炼的人群比例最高 (40.6%) , 其中30岁以下组最高达53.1%, 30~39岁组为46.4%, 60~69岁组为35.7%, 其次为个人锻炼, 所占比例为22.8%。在30岁以下及30~39岁的人群中, 有组织的体育锻炼不多见,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40~44岁的人群参加有组织的体育锻炼逐渐增多。
6. 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研究结果显示 (表6) , 不同年龄阶段的少数民族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存在差异, 其总体状况排序依次为个人兴趣、锻炼身体及舒缓压力。其中选频率依次为63.7%、62.6%、52.4%, 所有年龄阶段中选择提高运动能力为锻炼动机的很少。从被调查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育动机结果分析, 青年人及中年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主要是个人兴趣及舒缓压力, 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群在生活上、工作上承受的压力一般较中老年人及老年人稍大, 因此他们需要体育运动来解除压力。
7. 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 (表7) , 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中, 工作太忙位居第一, 中选频率为43.5%, 其次为家务重 (34.4%) , 无组织、指导、没有场地器材也分别占25.1%、15.4%。不同年龄阶段的影响因素也有差异, 30岁以下的青年人及30~39岁的中年人主要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因为这些年龄阶段的人正处于人生的创业阶段或创业起步阶段, 尚未稳定。
五、结论
(1)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参加体育锻炼总体很感兴趣, 这将非常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展。
(2)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参加体育运动具有良好的意识, 但有诸多因素制约其参加体育锻炼。
(3)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体育运动的态度、认识与其参与行为存在着较大的背离。
(4)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锻炼多为无组织的散兵状况,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体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并采取有效措施。
六、建议
(1) 大力倡导全民健身, 明确目的, 做好国家少数民族地区体育锻炼导向工作, 使之与全民健身计划接轨。
(2) 高度重视体育的组织指导工作, 且针对不同年龄结构的人群进行分类指导、统筹安排, 使之符合体育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特点。
(3) 加强引导, 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体育健身娱乐的积极性, 使之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刘少英, 屈杰.湘西苗族地区中学课余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35 (3) :101-102.
[2]唐宏贵, 黄靖.试论国民小康情结与全民健身体育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 (12) :53-58.
[3]涂绍生, 田祖国.在湘鄂渝黔边建立体育中心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2002, 6 (2) :49-50.
少数民族青年 篇2
范立敏,兴趣广泛,勤奋好学,擅长书法、绘画、写作。现在是科右前旗第一小学的一名优秀班主任、一名优秀语文教师。
从教十余年,当了十余年的班主任。自登上讲台那天起,她就真心诚意地关爱着每一个学生,她不仅爱班里优秀的学生,更爱那些需要关心和帮助的暂时落后的学生。她常说:“一名称职的教师应当全心全意、耐心细致地转化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不嫌弃,不歧视,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表扬鼓励,少批评训斥,努力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范立敏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4年至2009年,她在归流河中心校任教时,担任着随班就读的们蒙古族儿童张小彬的汉语学习指导教师,由于张小彬是牧民的孩子从小学习蒙语,由于搬家转到我校汉语授课班级学习所以不会讲汉语,学着说还时常跑调,刚开始同学们笑话他,不和他一起玩,于是我组织召开了《蒙汉民族一家亲》主题队会通过同学们一起讲故事、了解名族文化、一起歌唱、一起舞蹈等形式同学们知道了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兄弟要相互团结相互帮助的道理,马上和张小彬成了要好的朋友。学习上我从最基础的a o e教起一教就是3年,最后张小彬以全班第一名的好成绩升入初中。我的举动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与和校领导的高度赞誉。2009年9月,范立敏以语文学科全旗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科右前旗第一小学后,又一个特殊孩子------视障儿童李志强出现在了她的班级里,凭着对特殊孩子深沉无私的爱,李志强在范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发生了巨变:由从前的极端厌学、任性无礼、无视课堂、搅扰得各科老师无法正常上课,变成了今天的乖顺、好学、懂礼貌。让孩子家长深受感动,也博得了同行们的无比信服和称赞。
范立敏老师热爱小学教育,更热爱小学语文教学。从教以来,她历经教育
教学改革的洗礼,从迷茫到坚定,从稚嫩到成熟,她勤学善思、反复专研,终于探索出了一条有着她自己特色的小学语文教学之路-------激情语文、情智语文。她在教育随笔中写到:“激情,成就了我的语文课堂。当我们以自己的热情唤醒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就会以欣赏者的身份参与课堂,获得知识。激情可以使学生获得挑战的机会,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以使教师获得成功。”情智语文是她的教学主张,她说:情智语文是情感语文,是智慧语文,是工具语文,是儿童语文,更是人文语文。她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成功的:2008年8月获得盟级语文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08年9月获得第十六届中小学奥林匹克全国作文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008年10月获得第十四届区级基本功大赛二等奖;2010年12月在全盟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做典型示范课;2010年获得第八届旗级教学能手称号。
少数民族青年 篇3
说汉语值得骄傲
香港出生的黄晓雯八岁与家人移民来美,她曾在两种文化间挣扎,觉得在公开场合与父母说广东话是件丢脸的事。加入“为美国而教”后,她被分派到芝加哥华埠幼儿园的一项双语教学计划。仿佛看到过去的自己,现在她总鼓励学生勇敢说汉语,希望他们长大后有自信,因懂两种语言而骄傲。
为美国而教“成立亚裔小组,招募亚裔大学生参与,黄晓雯她相信若更多人承诺付出两年,将能改变亚裔教师比率偏低的现况。她想告诉华人家长:身为亚裔,你的孩子在美国成长,无可避免会经历各种压力。她说:“双语、双文化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亚裔父母应善用此强项,不要因为是移民,就认为自己与孩子能贡献的有限。
她的学生多数是新移民幼童,或在家说英文机会有限的孩子,来自低收入家庭,许多人的父母有一方仍在中国。她的工作也包含提醒家长,孩子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
不再当“局外人”
参加“为美国而教”一年多来,储清扬每天来回通车近四小时,到洛杉矶一所位于低收入社区的特殊教育中学教课。学生介于11至14岁,多数为学习障碍症(SLD)。对于全美仅1.5%的老师是亚裔,他觉得很危险,担心外界有“亚裔无法当老师”的刻板印象。
父母当初反对他的这个决定,认为教师待遇不高,担心朋友知道了没面子,建议就算想当老师,也应该到大学教书。他说直到现在,父母仍希望他做与所学相关的事。但他想告诉华人家长:没有老师,就没有任何的工作,也不会有社会,所以子女想尝试当老师应是值得兴奋的事。在美国老师的待遇仍不高,但政府重视教育,也许有一天会成为人人称羡的工作。
储清扬今年30岁,上海出生,因父亲早年来美求学,之后从事金融行业,五岁开始他与母亲总随着父亲往返中美各地,15岁才真正在旧金山湾区定居。
储清扬常觉得自己是“局外人”,在中国读书时同学总认为他是美国人,高中时同学多为白人,他是极少数的亚裔,全校约1000人,只有一位亚裔老师。他的成绩很好,但朋友不多。
在洛杉矶加大主修国际研究,毕业后他留校工作,也曾尝试自己有兴趣的表演,但发现演艺圈有太多对亚裔的刻板印象难以打破,许多角色被视为不适合亚裔。他认为若走国际研究,将来可能只是进政府工作,但教育是改变社会的方式,因此报读硕士决定转读高等教育。
他是在毕业开始工作之后才决定报名“为美国而教”。最初他认为这是个全国性的计划,有助自己拓展人际关系,能一边当老师、一边表演,参与者仍须通过校长面试才能被录用。他也认同弱势社区更需要老师的理念,对富裕的学区兴趣缺缺。当了两年老师后,他感觉自己未来想继续当老师。
提升亚裔老师比率
“为美国而教”亚太裔小组目前全美目前有约200名招募人员,分别负责学校沟通、社交网络、信息、领导力培训课程等项目,招募过程也同时寻找有领导潜力的亚裔青年。小组创办人之一,也是首位总监的韩裔Sarah Ha鼓励有兴趣的亚裔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参加今年的年会,她希望家长鼓励孩子来此了解理念,接触亚裔研究学者,提升对社会文化敏感度,发掘自己的独特价值。
她说,亚裔社区一直很关心教育改革,但亚裔长期被视为模范少数族裔,形同“隐形人”,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或东南亚裔的教育不平等,常被忽略,这也是该小组成立的主要目的。另一目标是为公校教育体系提供更多亚裔老师,因为目前比率明显偏低。在社会、历史、文化等层面,亚裔老师都较了解亚裔学生,也希望亚裔老师对亚裔学生心理的影响被社会重视。小组同时也与全国各亚裔团体合作寻找精神导师,透过会议及培训,如升迁领导力、如何与亚裔弱势社区学生互动等主题,彼此分享心得,提升亚裔教师的自信。?笏(摘自美国《世界周刊》)(编辑/袁红)
少数民族青年 篇4
本研究分为探索性调查(2013年3月至5月)和正式调查(2014年9月至今)两个阶段。在探索性调查阶段,课题组共回收有效问卷298份,有效样本地域来源于中国大陆地区22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涉及中国大陆地区28个少数民族。配合问卷调查,课题组还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和网络文本分析[1]。结合“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根据同行专家的反馈,课题组随后对调查方案进行了修订并展开大规模的正式调查。本文所呈现的即是广西、云南、贵州地区的调查数据和相关分析。
本调查所指“少数民族青年”指年龄16- 39岁的少数民族人口。本调查所指“数字文化资源”指广电网、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下同)和公共文化场馆服务网络提供的数字化的文化资源,包括数字化的阅读资源(文字、图片)和数字化的视听资源(音频和视频),触感类等资源暂时不包括在此次调查范围内。
在问卷调查部分,课题组根据行政区划级别,样本来源地民汉分布情况,样本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等指标在滇、桂、黔地区进行配额抽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108份。以下将围绕使用行为、使用者和评价建议三个核心维度对调查的主要发现进行描述和分析。
二、数字文化资源获取策略
调查人员请被访者按照常用程度对自己获得各类数字文化资源的方式进行了排序。数据显示,使用网络免费资源是目前少数民族青年获得数字文化资源的最主要方式。(见图1)
对各类数字文化资源接收终端,调查人员也请被访者按照常用程度进行了排序。数据表明,手机是少数民族青年最常用的接收终端,其次是笔记本电脑等,再次是固定电视。(见图2)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得知,使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上网获取免费资源是少数民族青年获取数字文化资源的最主要策略,其次是看电视。
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数字文化资源的接触频次
被访少数民族青年的网络视听资源接触率为95.49% , 其中,56.32% 的人每天接触网络视听资源,19.22% 的人每周接触网络视听资源,二者合计,75.54% 的少数民族青年比较频繁的接触网络视听资源,这个数值远远高于电视方面的54.61% 和广播方面的11.64% 。
少数民族青年基于网络阅读资源的接触率为95.76% 。 被访者中,53.07% 的人每天使用数字阅读资源,18.95% 的人每周使用数字阅读资源,二者合计,72.02% 的少数民族青年比较频繁地使用数字阅读资源。
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数字内容源偏好
目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视听内容源主要有三类:1.电影、电视、广播、唱片等传统内容产业提供的内容;2.互联网产业自制内容或者团队制作的内容(PGC),如网络原创电影和微电影、电视节目、游戏等;3. 互联网使用者创造的内容 (UGC)。当被问及“您经常通过互联网使用哪些视听内容资源?”时,79.78% 的被访者表示经常通过互联网看电影。其余少数民族青年较常用的视听内容源还有电视剧 (64.08%)、 音乐(含MV)(62%)、电视节目(47.47%)等。(见表1)以上数据显示,虽然偏爱上网所带来的自由、便利和互动,但少数民族青年仍更多地通过互联网来使用传统内容产业提供的数字视听资源。
目前,数字阅读内容源主要有三类:1.纸质书、报、刊等传统内容产业开发的数字阅读源,如电子书报刊;2.互联网产业自制和集成的数字阅读源,如网络新闻;3.互联网使用者创造和组织的数字阅读源,如微博、网络问答、网络百科等。当被问及“通过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您经常使用的数字阅读源有哪些时?”,61.64% 的被访者表示经常阅读网络新闻, 41.52% 的被访者表示经常阅读电子书(含网络小说)。一些互联网使用者创造和组织的数字阅读源已经有广泛的受众基础:36.73% 的被访者经常阅读微博、微信上的名人帐号、 大V帐号、公众帐号,32.94% 的被访者经常阅读网络百科。(见表2)
五、数字文化资源主题偏好
在研制问卷的过程中,课题组根据调查对象的表述以及各主要内容平台的内容分类框架将常用视听主题分为32个,将常用阅读主题分为34个。
数据显示,少数民族青年常用的视听主题有“社会新闻” (51.62%)、“音乐”(43.32%)、“影视剧”(38.54%)、“综艺” (30.23%)等,常用的阅读主题有“社会新闻”(50.63%)、“音乐 电影 娱乐”(47.38%)、“小说”(34.30%) 等。(见表3)
六、文化资源使用中的民族性
少数民族青年在文化资源使用中的民族性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当被问及“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看电视,听广播,或上网看视频、听歌、语音聊天的频率”时,4.60% 的被访者表示每天使用,2.80% 的被访者表示每周使用,二者合计, 即有7.40% 的少数民族青年比较频繁的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视听。当被问及“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读书、看报、上网阅读、聊天、发图片等的频率”时,4.51% 被访者表示每天使用, 2.44% 的被访者表示每周使用,二者合计,即有6.95% 的少数民族青年比较频繁的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阅读。考虑到有效样本中“主要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汉语为辅”的样本和 “ 基本只使 用少数民 族语言 ” 的样本所 占比例之 和为10.56% ,这个数值其实是略微偏低的,其中原因值得深究。
文化资源使用中的民族性不仅反映在语言方面,也反映在题材偏好方面。在视听方面,通过互联网,75.09% 的被访少数民族青年曾特意搜索过少数民族题材的视听资源。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的视听资源,2.26% 的被访者表示非常关注, 9.57% 的被访者表示比较关注,二者合计,有11.83% 的被访少数民族青年对少数民族题材的视听资源较为关切。在阅读方面,通过互联网,68.77% 的被访少数民族青年曾特意搜索少数民族题材的阅读资源。对于少数民族语言题材的阅读资源,2.26% 的被访者非常关注,9.3% 的被访者比较关注。二者合计,有11.56% 的被访少数民族青年对少数民族题材的数字阅读资源较为关切。
交叉分析发现,被访者对少数民族题材文化资源的关切程度主要与其受教育程度有关;被访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少数民族题材的文化资源就越为关注。在视听方面,研究生及以上教育程度的被访者中,7.14% 的人非常关注少数民族题材的视听资源,17.86% 的人比较关注少数民族题材的视听资源,二者合计为25.00% ,明显高于整体水平及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的水平。在阅读方面,研究生及以上教育程度的被访者中,0.71% 的人非常关注少数民族题材的阅读资源, 21.43% 的人比较关注少数民族题材的阅读资源,二者合计为32.14% ,远高于整体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的水平, 而且群体间差距较视听更为明显。
七、数字文化资源使用对族裔认同、社会融入等的影响
对于“使用数字文化资源,令我更多地接触到少数民族语言或题材的内容”的说法,有19.31% 的被访者表示非常同意;有27.53% 的被访者表示同意;二者合计,有46.84% 的被访者认同此观点。对于“使用数字文化资源,令我更多地接触到汉语或汉族题材的内容”的说法,有31.86% 的被访者表示非常同意;有32.31% 的被访者表示同意;二者合计,有64.17% 的被访者认同此观点。综合以上数据,可以认为,数字文化资源的使用既促进了少数民族青年更多接触少数民族语言或题材的文化资源,也促进了少数民族青年更多接触汉语或汉族题材的文化资源,并且对后者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见图3)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对此观点的态度受到样本语言使用习惯的影响。“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并重使用”的样本对“使用数字文化资源,令我更多地接触到少数民族语言或题材的内容”和“使用数字文化资源,令我更多地接触到汉语或汉族题材的内容”的说法都持有较为强烈的支持态度。(见图4)
对于“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或题材的数字文化资源,增加了我的民族自豪感”的说法,有28.16% 的被访者表示非常同意;有30.69% 的被访者表示同意;二者合计,有58.85% 的被访者认同此观点。对于“使用汉语或汉族题材的数字文化资源降低了我的民族自豪感”的说法,有5.60% 的被访者表示非常同意;有10.92% 的被访者表示同意;二者合计,有16.52% 的被访者认同此观点。综合以上数据,可以认为,虽然少数民族青年接触的少数民族语言或题材的数字文化资源有限,但这些资源的使用显著提升了使用者的民族自豪感;较多接触汉语或汉族题材的数字文化资源对少数民族青年整体的民族自豪感没有显著的削减作用。(见图5)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对此观点的态度受到样本来源地民汉分布情况的影响。来源地为“少数民族独居”或“民汉杂居, 少数民族人口为主或占绝对优势”的样本对“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或题材的数字文化资源,增加了我的民族自豪感”和“使用汉语或汉族题材的数字文化资源降低了我的民族自豪感”的说法持有更为强烈的支持态度。(见图6)
对于“使用汉族语言、题材的数字文化资源,有助于我融入主流社会,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的说法,33.66% 的被访者表示非常同意,32.31% 的被访者表示同意;二者合计,有65.97% 的被访者认同此观点。对于“接触多种族语言、题材的数字文化资源,使我在增加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更好的融入主流社会”的说法,有35.29% 的被访者表示非常同意;有32.40% 的被访者表示同意;二者合计,有67.69% 的被访者认同此观点。这意味着多数少数民族青年认可使用汉族语言、题材的数字文化资源对社会融入的促进作用,认可使用多民族语言、题材的数字文化资源能够形成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融入之间的和谐关系。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对此观点的态度受到样本年龄的影响。25- 39岁年龄段的样本对以上两种观点持有更为强烈的支持态度。
已经证实,样本所在地的民汉分布情况、语言使用习惯、 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对样本在以上问题中所持的态度都有一定的影响。然而,更为精确地确认多因素之间的关联需要进一步放大样本量,进行更多地区和更多民族的调研。
八、少数民族青年数字文化资源的需求表述
当被问到“您一般通过什么渠道(哪些网站、论坛、贴吧、 公共账号等)来获取少数民族语言或题材的数字文化资源?” 时,我们收到了非常丰富的回答。被访者提及的数字文化资源获取渠道有新华网、人民网、民族部门工作网站、少数民族地区协会网站、中国回族网、回族穆斯林网、中国语言文字网、少数民族文化专门网站、58同城网、壮族在线、中国伊斯兰在线等网站;苗族吧 、壮族吧、壮语贴吧、布依吧、藏语吧等贴吧;天涯论坛、三苗论坛、瑶族在线、哈尼族论坛、僚人家园等论坛;优酷、土豆、PPTV、腾讯视频、天天动听、酷狗音乐、壮语音乐网等视听网站;少数民族电视频道,本县电视台,广西电视台的壮语新闻,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广电渠道;百度知道、百度文库、豆丁网、道客巴巴等网络文库;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渠道。
虽然来源众多,但根植于当地且具有持久活力的文化资源却不多。有研究指出从全国人均网站数、网页总数和网页字节数的PDA分析综合排名来看,云南、广西和贵州网站信息建设总体水平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19、21和31位,处于全国低水平发展之列。本次调查的数据也显示,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或题材的数字文化资源,39.17% 的少数青年被访者认为十分匮乏,27.53% 的被访者认为比较匮乏,二者合计,有66.70% 的少数民族青年认为少数民族语言或题材的数字文化资源匮乏。
当被问及“在少数民族语言、题材的数字文化资源方面, 哪些内容是您十分需要而又难以获取的?”被访者也提供了多方面的资源需求:
1.少数民族历史和发展方面的资源,如民族的由来,迁移历史,分布情况,发展现状等。有被访者表示“对一些民族的口述历史之类的很感兴趣,但没有地方获取,即使得到了也不确定是不是真的。”还有被访者提出“历史记录,风俗文化记录,区市县镇志比较难找,即使找到了也不全面。”在发展现状方面,多位被访者提出希望多看到一些少数民族时事新闻。
2.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资源,如宗教信仰、风土人情、节日、风俗禁忌、民族服饰、民族美食、姓氏来源等。还有被访者表示,想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知识。
3.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面的资源。有被访者表示“在少数民族语言方面,我们需要的是寻根和了解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少数民族青年希望学习“本民族语言的基本词汇、基本交流句子”。有多位被访者表示,希望能有更多关于本民族本语言文字学习的专业书籍、字典、音像资料等。被访者反映 “注音的音标不会读”,“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很多样,准确性方面无法证实”“语音版本的文化资源较少,也难以获取,比较难查。”对只拥有口头文化的少数民族音频资源更加重要。比如,阿昌族被访者就表示“阿昌族是口头文化,找不到文字记录。而有些发音不准确,但又找不到相关资料。”基于互联网平台,少数民族青年表示需要“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和学习的交流平台”,需要广播教程和“语言音频教学”材料,需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输入技术”以及“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互译软件”。
4.少数民族艺术方面的资源,如山歌、民族舞蹈、民族传统乐器、绘画、手工艺等。有被访者表示“我们这里的山歌,我们这一代人别说喜欢唱了,就是能哼上几句的都少了,下一代就不知道怎么样啦。”还有壮族被访者希望增加壮语歌曲和壮剧方面的资源。在设计方面,有被访者表示“关于民族图案图形的资料比较少。关于少数民族元素的资料也不好找。”
5.少数民族医药方面的资源。有从事医学学习的被访者表示“少数民族偏方的来源和其中的科学道理这方面的资源,很少也很难找到,但是又是我非常需要和特别感兴趣的。”
关于资源的组织和表现形式,在阅读方面,被访者表示,可以多出版少数民族语言类的电子书、网络文学作品、少儿读物,“希望是文图并茂内容吸引人的,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在视听方面,被访者需要“有民族特色的,可以参与互动的娱乐视频”,“娱乐性强的教育视频”,历史人物传记等纪录片、电视剧、电影、动画片。
九、结语
如调查所证实的,少数民族青年的文化需求是真实存在的,数字文化资源的使用对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推动社会融入的功效是显在的。然而,调查也发现,在针对少数民族需求的文化供给方面,国有化体系响应迟缓,市场化体系回避响应, 形成了供给的半真空状态,这也直接导致少数民族青年产生了文化资源的匮乏感。研究也发现,少数民族青年依托互联网进行了各种自组织形式的文化资源生产、分享,在国有化路径和市场化路径之外,形成一种社群创造和持有文化资源的共有形式。本次调查显示,86.64% 的被访少数民族青年创造性地参与了数字文化资源的生产。在创造性参与的过程中,31.11% 的少数民族青年会特意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或题材,如发微信朋友圈,在贴吧中发帖,在YY语音频道唱民族歌曲、用民族话聊天等。因此,在少数民族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方面,应更加充分地利用使用者及其群体自身的创造力,形成资源的自我生产、自我服务。在这一方面,政府应该多鼓励少数民族青年借助网络平台组织虚拟社区,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服务,丰富本民族的数字文化资源。并给予表现优异的志愿者及组织以实质性的支持,使其能够常态的、持续的发展,形成供给中的第三方组织。
总体而言,在针对少数民族青年文化需求进行数字文化资源供给方面的建议如下:1. 纪录与整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资产,利用数字技术对这些文化资产进行保护和传播,鼓励少数民族青年使用与本民族有关的数字文化资源,再造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环境。2.丰富公共数字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供给,继续增加政策性投入,并用政策性投入带同商业资本的进入,创作和开发由少数民族语言表现和叙述的影视剧、歌曲和电子书。促进少数民族数字文化资源走出去,通过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在价值观和产业价值上的双重收益。3.鼓励少数民族青年依托数字平台,在更大范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中重新体认自身的文化基因,调试本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重构认同。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互联网+”时代中国大陆地区少数民族青年的数字文化资源获取、消费、自我创造以及数字文化资源使用与族裔认同间的关系问题。研究结合半结构化访谈与问卷调查法,围绕使用者、使用行为、支持/限制条件、评价建议四个核心维度对少数民族青年的数字文化资源需求与使用行为进行了调查。本文将描述和分析广西、云南、贵州地区的调查数据,涉及网络与终端偏好、接触率和接触频次、内容源与主题偏好、创造性参与方式、需求与使用评价等;本文也将进一步探讨样本来源地的民族分布情况、语言使用习惯、媒介接触、少数民族题材的数字文化资源使用等因素与族裔认同、社会融入等之间的关系。
石阡民族中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本组织的名称为石阡民族中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本组织接受学校团委的指导,参加全国青年志愿者的统一行动。
第二条:本协会通过组织和指导我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积极推动我校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条:协会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原则,并结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积极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
第四条:协会在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开展工作。
第二章 任务
第五条:改善社会风气,建立温馨、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改善校风,为建设和谐发展的上饶师范学院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
第六条:培养在校青年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促进在校青年健康成长。
第七条:为学校发展、社区建设、扶贫开发、抢险救灾以及大型社会活动等公益事业提供志愿服务。服务的范围包括扶贫济困、帮孤助残、支教扫盲、青少年援助、科技推广、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
第八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和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第九条:为具有特殊困难以及需要帮助的我校师生员工以及校外社会成员提供服务。
第十条:规划、组织全校性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校团委的授权和监督下,协调、指导各年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工作;联合相关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
第十一条:开展和加强与兄弟学校和全国各志愿者组织或团体的交流与合作。第十二条:面向全校青年公开招募志愿者,培养青年志愿者及协会的管理者,建立一批由协会组织管理的专项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更好的开展志愿服务行动。第十三条:培训青年志愿者。
第三章 会员
第十四条:承认本协会章程,向本协会递交入会申请者,经本协会理事会审查通过,填写《青年志愿者登记表》登记注册,即可成为本协会会员。第十五条:会员的权利:
(一)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有依法参加一切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权利。
(三)有对本协会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进行监督的权利。
(四)有向本协会推荐会员的权利。
(五)有请求本协会维护合法权益的权利。
(六)参加各级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提供的培训;
(七)相关法律法规赋予的其它权利。第十六条:会员的义务:
(一)遵守本协会章程,执行本协会决议。
(二)参加、影响他人参加本协会活动,完成本协会委托的任务。
(三)向本协会报告活动情况。
(四)维护本协会声誉及合法权益。
(五)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义务。
第十七条:会员退会需向本协会常务理事会提出书面申请。第十八条:会员用本协会名义开展活动,须经常务理事会批准。
第十九条:会员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本协会章程的行为,或有三次或三次以上无故不参加本协会活动者,由理事会决定撤销其会员资格。
第二十条:本协会将对成绩突出的会员及集体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第四章 组织 第二十一条:协会组织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协会设会长一名,副会长二名、会长助理若干,实行会长领导下的理事会制度。协会团体会员的第一负责人均为本协会理事。各部门简介如下: 外联部:
作为青年志愿者协会对外联系的部门,积极发挥着其作为协会与社会各界、兄弟学校组织的联系作用。把协会的触角伸向社会,在宣传志愿服务的同时,打造着协会志愿服务的“品牌”;在宣传自己的同时,外联部也不断向外拓展,为其他部门创造机会,引导他们的发展。而且也同其他部门一起参与到活动的过程中,一起走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组织策划部:
作为校青协职能性部门之一,项目策划部要不仅要丰富完善各种活动项目的策划,还需要每一个成员去开拓更多别具匠心的活动,同时收集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并进行筛选!在充分把握好整个活动的来龙去脉的前提下,仔细全面的起草一份合理完整的策划书供参考。
宣传部:
主要担负着协会整体形象设计、重大活动宣传、版块设计、媒体沟通联系、行动部门宣传指导等任务,以及采集青年志愿者活动素材并加以整理采写稿件上传至网站,并负责管理新闻稿件。详细工作如下:
1、平时负责设计、制作宣传板、宣传横幅等对校青协进行宣传,同时在协会有活动时进行拍照、写新闻,负责对外宣传青年志愿者的形象。
2、定时整理各类新闻资料、存档。
3、协助各位会长及其他各部门的工作,保证协会的工作顺利开展。办公室:
作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职能部门之一,要实现青年志愿者协会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一)管理校青协各类文件、资料
1、有义务制定协会制度(如例会制度、财务制度等);对协会的财务、物资进行管理,对每一笔花费都要认真核查,并做好记录;负责值班安排及干部考核;
2、负责各类文书材料和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及档案管理工作,保障着青年志愿者协会工作的正常运行;
3、办公室要管理协会日常工作,做好会议记录,把出现的问题及时上报以采取措施做到认真无泄漏;
(二)负责督促、检查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会长,副会长、各部长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总会与分会之间的交流,在实现青年志愿者协会工作的协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监督青协的制度规范,使其不偏离组织,而更能体现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员的组织严密性、规范性;
2、管理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各部、各社和各院青协的名单,为以后开展大型活动调配人员做好基础;
3、协助各部工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对各部工作计划、总结制度规范做统一管理,使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真正从“亲历亲为型”转向“服务管理型”;
4、为协会各部门评优评先,校五四评优推荐等审核工作提供帮助,要对部门中的成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记录核查,做到认真负责、公平公正;
记者团:是校青协对外宣传的重要部门。依托理工青年,负责校青协网页的设计与管理,同时负责及时更新全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公布全校各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公告、倡议书等等。第一时间向校内外及各青协组织通告有关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最新情况。
文体部:负责组织全校青年志愿者制作别致、精彩的文娱节目,丰富全体青年志愿者的生活。记录统计会员的才艺和体育特长,便于社团活动的开展。
第五章 经费
第二十二条 :本协会经费来源
(一)社会捐赠;
(二)政府部门或学校资助;
(三)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四)利息;
(五)其他合法收入。第二十三条: 财政管理
(一)严格执行国家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
(二)建立健全财务账册,配备好财会人员;
(三)一般开支由会长审批,大项目开支上报协会理事会审批;
(四)每学期收支情况向理事会报告,并接受其审查监督。
第二十四条: 协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或挪用。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二十五条:章程的修改必须在协会理事会议上经2/3以上成员通过方可进行。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本章程的解释权属于中原工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会。
第二十七条:本章程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生效。校内各级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规章制度凡与本章程相冲突的,以本章程规定为准。
少数民族青年 篇6
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一) 保障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承前启后的政治需要。
目前, 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高校专任教师六成以上, 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形成了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从总体看, 青年教师队伍主体积极健康向上, 政治立场坚定, 是非观强, 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但为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保障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承前启后、后继有人、不断推进,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学识水平高, 实践操作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
(二) 解决青年教师队伍部分存在问题的现实需要。
在社会改革转型的时代背景下, 在国内外经济、政治等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少数青年教师的思想层面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逐渐淡化、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逐渐弱化等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病变, 影响往往重大而深远, 导致青年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享乐主义、金钱至上观念、厌学厌教情绪和急功近利思想等现象。“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我们必须把加强青年教师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学识提升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针对性地解决存在问题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才能为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志存高远、不慕虚名、潜心育人、专心治学的优秀师资。
(三) 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群体自身优势的客观需要。
青年教师队伍朝气蓬勃, 颇有理想主义和献身情怀, 一旦坚定信念, 就会矢志不渝。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条件艰苦, 很需要一大批甘于清贫, 乐于奉献的青年教师扎根落户。同时, 青年教师专业理论知识较为丰富, 与学生年龄接近, 日常交往多, 沟通互动形式多, 情感容易产生共鸣, 对学生的专业教学、思想行为等影响直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就能充分发挥出青年教师这一群体的自身优势, 对教书育人起到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四) 提升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的迫切需要。
民族地区经济瓶颈对教育师资的制约相当突出, 好的师资不愿来, 培养出来的也难留住, 尽管想方设法,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仍难尽人意, 迫切存在着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的需要。解决此问题仍必须以青年教师为突破口。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大, 对新鲜知识接受快, 学习能力强, 动手能力强, 培养起来相对容易, 培养出来对于整体师资队伍水平提升, 自然是“水涨船高”。
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 切实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是言行的先导, 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 以切实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为统领。正如《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所说, 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理当响应中央指示, 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切实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引导, 积极采取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加大党员队伍建设、拓宽思想政治工作途径,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组织领导、着力解决青年教师实际问题等有效措施, 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促进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
(二) 全面推动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培训工作。
高校要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大学生, 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基础保障。教师的成才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学校既要为其指明发展方向, 更要为其提供充足的发展条件。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必须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全面深入推动青年教师进修培训工作为途径。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不可能像其他兄弟院校那样, 动辄出国或去发达地区进修培训, 应该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修培训的内容、方式和场所。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历提升学习, 到相关高校进行专业学习, 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师资培训基地参加教学和实践技能等学习, 到科研机构参加科技开发学习, 特别是要到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一线企业去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学习。
(三) 不断强化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 从课堂到课堂, 由于长期脱离社会实践, 缺乏实训和实习指导经验, 实践性水平不高, 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实践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刚走出校园不久的青年教师尤为甚。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 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更是大力提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解决现实问题和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要求,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当积极采取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分期分批输送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 开展青年教师技能竞赛, 鼓励青年教师进行项目研究等方式, 以不断强化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内容来切实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四) 积极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平台。
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 要把青年教师当作主体, 激发青年教师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由“被要求这样”变为“我想要这样”, 自觉、自发地去提升自我。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更应着眼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 着力青年教师的实际困难, 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 培养青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以积极搭建青年教师成才发展平台为保障, 切实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自己的一支靠得住、用得上、吃得苦、留得下的青年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就加强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答问[EB/OL]http://www.gov.cn/gzdt/2013-05/27/con-tent_2412217.htm, 2013
[2].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党[2013]12号, 2013
[3].杨先梅.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少数民族青年 篇7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该课题基于教学学术理论考察我国西北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对策。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基于教学学术理论解读文献,构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理论架构。第二,基于学生评价和青年教师自评,深描西北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第三,分析影响西北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第四,美国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经验。第五,根据西北民族地区高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策略。
该课题运用以下研究方法:第一,文献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本研究的理论架构。第二,问卷调查法。根据理论架构设计调查问卷,选取样本学校,并发放问卷。运用数据统计方法分析数据。问卷调查以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17所高校为调查样本。第三,访谈法。对样本高校的青年教师、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访谈资料运用Nvivo10进行管理和分析。第四,比较法。分析美国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经验,借鉴其合理因素,为促进西北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策略指导。
二、主要结论
课题组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第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模型由发展内容和发展机制两个维度构成。发展内容维度包含教学整合能力、实施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解能力五个子维度。发展机制维度分为青年教师自身和环境两个子维度:青年教师子维度分为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环境子维度分为高校和社会两个层面,其中,高校层面由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四个因素构成,社会层面由职前培育、入职培训和职后培养三个因素构成。
第二,西北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水平不均衡。首先,从个体发展来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按学生满意度进行排序依次为实施能力、整合能力、创新能力、理解能力和研究能力。其次,从整体发展来看,不同特征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也不均衡。承担过教学研究项目、未担任行政职务、老牌本科院校、撰写的教研类论文获得过校级以上奖励的青年教师,其教学能力发展较好。
第三,西北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机制效力不大,还不能完全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发现,西北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机制影响力均值尚未达到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的分值区,仅为3.58分。其发展机制效力不仅受到青年教师的高校特征、人口学特征、学术特征和教学特征的影响,还受到内在各维度相互作用的影响。发展机制内在各维度的关系既呈平面关系也呈立体关系:在平面关系内,社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模型的中介效应最佳。这说明,要促进西北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需要社会、高校和青年教师共同努力;在立体关系内,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不仅受青年教师自身的影响,还受环境的影响。青年教师层面具有自我指向性,属于内驱力;环境层面具有任务导向性,属于外助力。
第四,美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内容系统完善、发展方式灵活合理、发展保障全面可靠。正是这三者相互作用,使得美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得到发展。
三、对策建议
促进西北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当务之急是构建从战略理念到战略实施的“一体一心一手”策略。
(一)“一体一心一手”的战略理念
战略理念中的“一体”指以青年教师为主体;“一心”指以学习者为中心;“一手”指以项目管理为抓手。
1.“一体”:以青年教师为主体。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既是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回归点。作为出发点,发展理念要面向青年教师的实际需求。基于青年教师的特征结构和能力结构开展调研,能了解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实际需求。基于特征结构即面向青年教师的高校特征、人口学特征、学术特征和教学特征。具有不同特征的青年教师,其教学能力发展不尽相同。为此,发展理念既要看到青年教师群体的同质性,又要看到青年教师个体的异质性。基于能力结构即面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水平。这需要从整体和部分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从整体看,青年教师教学是否受学生欢迎,其教学能力是否得到学生的肯定?从部分看,青年教师哪些教学能力较弱,哪些教学能力较强?较弱的教学能力是经验不足造成的还是理论匮乏造成的?哪些教学能力发展需要外助力,哪些教学能力发展需要内驱力?
作为回归点,发展理念的好与不好要接受青年教师的评价。这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是否发展。判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是否发展了,其底线是深层次发展,上限是成就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多年一贯,众人一样”的评价怪圈。二是青年教师是否参与到各项评价中。发展性评价强调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堂课教学或一学期教学反映不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因此评价不是青年教师之间的比较,而是青年教师自身与自身的比较。
2.“一心”:以学习者为中心。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学习成效。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教学,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学规律使然。青年教师要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需实现“五个转变”和落实“三个注意”:
“五个转变”分别是,第一,在权利的平衡方面,青年教师给学生一些能直接影响他们学习过程的控制权。第二,在内容的功能方面,青年教师不会把他知道的都教给学生,他只会教学生想知道的以及学生在有限时间里能理解的知识。第三,在角色的定位方面,青年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还是心灵开拓者、情感塑造者、思想启迪者和道德引领者。第四,在学习的责任方面,青年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必须具备的智力、学习技巧和意识,又要创造并维持能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其自主性形成的环境。第五,在评价的过程与目的方面,青年教师既要挖掘学生潜能来促进其学习,也要为学生提供增强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能力的机会。
“三个注意”指的是,第一,学会交流。交流中要清晰地阐明该教学法的优点,鼓励学生成为成熟的、自主的学习者,并给予积极的反馈。第二,以发展的视角看学生。发展教学法指青年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点,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法。第三,自我改变。青年教师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为此,青年教师要学习、思考、行动与研究。
3.“一手”:以项目为抓手。要促进西北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还需以项目为抓手。教学能力发展项目有三个作用:能拉着一部分青年教师去发展,还能让一部分青年教师跟着发展,更能促进一部分青年教师独立发展。社会或高校应规划“武术”“武功”“武学”和“武道”四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项目。
“武术”类项目指引领青年教师掌握基本教学技能的项目,如指导式、示范式、讲座式、习明纳式等。该类项目让青年教师的思维技能、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得到训练,能更高效、系统地传播知识。“武功”类项目指引领青年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技能的项目,如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论坛交流式等。该类项目培养青年教师根据课堂情境、学生需要开展教学,以此调和教学气氛,智慧性地将知识内化到学生心中。“武学”类项目指引领青年教师深入研究并展现教学精义、教学艺术的项目,如教学项目研究、课堂问题分析、教学成果汇报等属于教学学术类项目。教学学术一方面指青年教师公开和未公开发表的教学类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指青年教师运用不同的方式展示教学能力的活动,如陈述、报告、答疑、行动研究等。“武道”类项目指引领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项目,如新教法实验、参与式教学法开展等。该类项目有四个方面的功能:第一,让教学对象关注点发生转移,即由关注教学到关注学生,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第二,让教学内容关注点发生转移,即由一个学科的知识点到关联学科的知识点,这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第三,让教学方法转移,即由课堂讲解到课堂答疑,这有利于学生在“翻转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体;第四,让教学评价关注点发生转移,即由单一的成绩到德、智、体、美的发展,这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一体一心一手”的战略实施
西北民族地区的区情决定了要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系(简称“一体”),西北民族地区高校的校情决定了要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带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简称“一心”),青年教师实情决定了青年教师要以批判式反思为起手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简称“一手”)。
1.一体:社会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系
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体系指青年教师在入职前和入职后围绕教育教学目的,通过连续性、系统性的学习,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的终身教育模式。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体系包含职前培养和与之相衔接的职后培训。
职前培养指高校采取助教制度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进行教学训练。西北民族地区高校应从两个层次完善助教制度。一是“无中生有”,即一些有硕士点和博士点的高校还没实施助教制度的,应落实好;二是“有中生新”,即已经实施助教制度的,不应该将此制度作为摆设。一方面将研究生助教作为学位考核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把对研究生助教的培训贯穿于研究生整个学习过程中。
职后培训目的是帮助青年教师从教学新手成为教学能手。职后培训有多类模式,但每一类模式都应综合运用。从时间看,将入职培训与职中培训融为一体。从空间看,将校内与校外、集中与远程、国内访学与国外研修等融为一体。从对象看,将个体与群体、“后备军”与“正规军”等融为一体。从内容看,将专业知识与能力和精神、理论与临床、专题与通识等融为一体。从方式看,将面授与在线、示范模仿与案例教学等融为一体。从功能看,将补偿培训、成长培训、变革培训和问题解决培训融为一体。
要建立一体化发展模式,需勘定一体化的培养目标、设置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完善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
2. 一心:高校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带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符合西北民族地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要推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各项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需要做到以下“四活”。
激活人力。一方面,中心人员应专兼结合。另一方面,中心应发挥和挖掘退休教师的经验引领作用、教学名师的卓越示范作用、同伴的榜样辐射作用、教研室的团队带动作用。由此,青年教师不仅能明晓教学“以何为”,还能洞悉教学“何以为”;整活物力。整活指既用好自己的“家当”,也要用好别人的“家当”。用好自己的“家当”指中心根据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需要,调动校内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动员校内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用好别人的“家当”指中心遵守“能共不借,能借不租、能租不买”的原则,通过借力的方式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盘活财力。第一是“惜”,即提高本校划拨的经费使用效率,将这些有限经费用到实处。第二是“争”,即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凭骄人的成绩争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资助。第三是“找”,即通过宣传,鼓励热心于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或基金会参与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项目中;谋活智力。第一是抓组织“强领导”。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归属主管科研的副校长或主管本科教学的副校长领导,而不是教务处或人事处的附属机构。第二是抓规划“强形象”。中心的规划既要和本校发展定位一致,也要考虑到本校青年教师的实情,摸索出一条契合本校特点的、行之有效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第三是抓制度“强保证”。制度的完善包括两方面:首先通过强化监督、细化措施等手段保障制度的执行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要苟日新、日日新,与时俱进,不断在实践中改进和优化。第四是抓模式“强创新”。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成为教师生涯的加油站、教学经验的聚宝盆、教学名师的孵化器、教学改革的制高地和学校战略的推进器。
3. 一手:青年教师以批判式反思为起手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随着西北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班级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使得教学情境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此情境中开展教学,青年教师必须具备批判式反思教学能力。
批判指“对自己想要做什么有清晰的概念,同时又能积极调整方式以便使自己做到最好”。批判有两个前提:一是爱,二是研究。爱指爱岗敬业和关爱学生。有爱心的青年教师才能“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要帮助学生实现梦想,青年教师不能只给学生“一碗水”,而是“一潭水”,为此需要开展研究。通过研究,青年教师能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吃透教学内容、抓准教学重点、调好教学气氛和创生教学艺术。
反思指青年教师面向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学生,主动调整教学手段、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青年教师进行三种类型的反思:一是突发事件层面的反思,即青年教师对处理突发教学事件的方法开展反思;二是情景层面的反思,即青年教师对课堂环境、气氛和课堂中的学生行为开展反思;三是道德层面的反思,即青年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平等、自由和公平开展反思。通过反思,青年教师能成为教学改革领导者。
少数民族青年 篇8
一、调查的对象及调查的方法
这次的调查对象是三位有代表性的白族家庭的子女。
这次调查的方法采用访谈法,从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二、调查的具体步骤和情况
首先,询问被调查者的个人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身份、民族、性别、籍贯、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
第一位被调查者:大理人,女,23岁,白族,籍贯剑川,专科学历,幼师。
第二位被调查者:大理人,女,21岁,白族,籍贯剑川,本科在读学生。
第三位被调查者:临沧人,男,26岁,白族,籍贯剑川,本科学历,职员。
其次,对被调查者的父母及其长辈的情况也做了了解。
第一位被调查者:父母亲都是农民,小学文化,白族,会说白语,很熟练,也会说汉语,但不太熟练。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白族,会说白语,很熟练,也会说汉语,但不太熟练、也不习惯说。
第二位被调查者:父亲是职员,初中文化,母亲也是职员,小学文化,都是白族,会说白语,很熟练,也都会说汉语,很熟练。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白族,会说白语,很熟练,也会说汉语,但不太熟练、也不习惯说。
第三位被调查者:父亲是职员,初中文化,是白族,会说白语,很熟练,也会说汉语,很熟练,但已经去世了。母亲做个体经营,初中文化,是汉族,不会说白语,会说汉语,很熟练。爷爷奶奶都是白族,会说白语,很熟练,也会说汉语,但不太熟练、也不习惯说;外婆是汉族,不会说白语,会说汉语,很熟练。
再次,询问被调查者的成长环境,包括学习生活的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其习得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的情况等。
第一位被调查者:在农村长大,所住村子是个白族聚居村,村民都会说白语,日常生活中用白语交流。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小时候说白语,是父母和爷爷奶奶教的,与人交流时说白语,不会说汉语。汉语是小学一二年级在学校由老师教的。上小学时老师既会说汉语,又会说白语,但不教白语。与老师同学交流时都说白语,汉语除了在上课时用以外,平时生活中都不用。后来读专科、工作,都说汉语,碰到老乡或回老家时才会说白语。
第二位被调查者:在城市长大,该市区居住着很多民族,如白族、汉族、回族等。人们都会说汉语,日常生活中用汉语交流。没有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住。自己不会说白语,父母也没有教自己,但是经常听父母用白语交流,就听得懂一些。汉语是小时候父母教的。上小学时老师都会说汉语,但是不教白语,白语不是每个老师都会说,只有一些白族的老师会说,但他们都不用白语与学生交流。与老师同学交流时说汉语。读本科时都说汉语。
第三位被调查者:在城市长大,该市区有很多民族杂居,如汉族、彝族、景颇族等。人们都会说汉语,日常生活中用汉语交流。没有与爷爷奶奶、外婆一起住。自己不会说白语,父母也没有教自己,但是回过几次老家,会听一点。与人交流时都说汉语。汉语是父母教的。上小学时老师都会说汉语,但是不说白语也不教白语。与老师同学交流时说汉语。后来读本科、工作,都是说汉语。
将上述调查情况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被调查者都是白族,籍贯相同,但是他们成长的环境不同,导致了有的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也会说汉语;而有的却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只会说汉语,但能听得懂一些本民族的语言。
三、调查情况分析
语言是在环境中使用的,环境的不同又影响着语言的学习和发展。在上述被调查者中有两人已经不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了,而只会说汉语,用汉语进行交流,与他们成长的环境关系很大。
第一位被调查者,她生长在白族聚居村,她的父母、长辈都是白族,都会说白语。从小她的父母、长辈都和她说白语,有很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比较容地学会了白语。在学校,她又接触并学会了汉语。这样她就会两种语言,很好地继承了白语,也学会了汉语。
而第二位被调查者,她生长在城市,该地方有一些民族杂居,人们都用汉语交流。尽管她的父母是白族,也会说白语,但他们没有教她,与她用汉语交流。这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关,周围人都说汉语,教了也用不上。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白族,会说白语,但是没有和他们住在一起,她没有很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学校,不学习白语,接受汉语教育,老师也不用白语与学生交流,只是用汉语。白语的习得也就难了。她的父母在交流时会用白语,所以她就逐渐听得懂一些了。但是平时又不说,就没有用白语进行实践的环境,所以会听但不会说,没有很好地继承白语,只会说汉语。
第三位被调查者,他出生在城市,该地方有一些民族杂居,人们都用汉语交流。尽管他的父亲是白族,也会说白语,但他没有教他,与他用汉语交流。这也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关,周围人都说汉语,教了也用不上。他的母亲是汉族,不会说白语,也就不可能教他。他的爷爷奶奶是白族,会说白语,没有和他们住在一起。他的外婆不是白族,不会说白语。他就没有很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他上的学校也不教白语,习得白语的机会就基本没有了。但是他父亲的老家在剑川,所以他回去过几次,周围的人都用白语交流,他也就接触了一点,也就会听一点,但最终因为没有说的实践环境,他也就不会说白语了,也没有很好地继承白语。
从这三位被调查者的情况来看:他们都是白族,但是在本民族语言的习得情况上有很大的不同,这跟他们的成长环境不同有很大关系。第一位调查者生活在白族聚居村,有习得白语很好的语言环境,又在学校学习了汉语。她不仅会说白语,而且还会说汉语;不仅继承了本民族的语言,而且也学会了汉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而第二位被调查者生活学习的语言环境只有汉语,缺乏学习民族语言的环境,所以她不会说白语,没有很好地继承本民族的语言。第三位被调查者也和第二位被调查者一样,但他与第二位被调查者有一点不同的是他不会说白语也跟他的父母是白族与汉族通婚有关,使他习得白语的语言环境相对于第二位被调查者来说就处于劣势了。
20多岁的白族青年,很多的情况就像这三位被调查者一样。而像第二、三位被调查者这样的情况常被人们忽视了。在城市里,由于缺少学习和使用民族语的环境,则不利于民族语言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情况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尽可能地想办法使民族地区的语言能得到长久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齐沪扬、陈昌来主编.应用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
[2]、蒲松龄.浅析语言环境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3月第23卷第2期。
少数民族青年 篇9
鲁迅的民族性思想的最终形成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大背景, 以及个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辨力共同造就的, 这就也是其民族主义思想普遍性与特殊性共存的主要原因。
要论述其思想中的民族主义的普遍性特征必定要谈及当时的社会。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思想的大变革时代, 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人被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国人这时才睁开双眼, 发现从前的“蛮夷”们都已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了自己。如果说, 在清代晚期出现的部分进步中国学者认为西洋人只是“技”强而“本”虚, 那么在鲁迅所处的时代, 洋务派等政治派别只想通过发展科技或武器来单方面强壮国力的思想则已经成为历史的淘汰品, 严复所译的《天演论》震醒了国内的一批有识之士, 使人们意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动态的, 世间万物皆要遵循“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这个道理迁移到国家之间则是中国如果不站起来, 那么就要被别的强大的国家所欺辱乃至吞并, 这无疑是给了一直保持着一种善的, 平和的世界观和心态的中国人一记强有力的耳光。
鲁迅身为日本的留学生对这份耻辱的感触必定是超乎常人的:早年在家乡就已对自身的不平等待遇的不满, 加之后来在日本遭受的种种歧视都使他心中的民族主义火焰越烧越旺。受到这样的大环境的直接影响, 鲁迅在初到日本的几年坚持走在学医的道路上, 试图用医术缓解中国民众身体之苦疾。所以,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 如《中国矿产志》, 《科学史教篇》等文章就会发现, 他当时对于革命以及社会弊病之根的认识其实并不一定比当时的其他留学生高出许多, 如同当时的众多留学生一样, 鲁迅的早期思想中也强调一种“大丈夫势当如此”的, 富有“尚武”精神的爱国思想, 并且“科学救国”的思想观色彩十分浓重。鲁迅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的直接影响即是他阅读大量的国外科学著作, 走科学路, 寻救国方, 这也正是他民族主义思想中的普遍性的表现。
然而, 众所周知的“幻灯片事件”成为了鲁迅人生的转折点, 虽然学术界目前对这一事件的存在与否有着极大的争议, 但他的确在这一事件发生的前后选择了弃医从文, 转而走上医治国人麻痹心灵的道路, 完成了他这一“英雄”色彩甚浓的华丽转身, 也就是在这之后的旅日岁月中, 我们可以明确的体会到他作品在思想上的与众不同。那么, 鲁迅民族性思想的特殊性又是什么, 这一思想又催生出了哪些更为复杂的主张呢,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怎样的?我想, 所谓鲁迅思想的特殊性, 即是其复古主义、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相互斗争, 相互矛盾却又和谐统一的想法。我认为, 其复古主义和个性主义具有内在统一性。鲁迅主张通过恢复中国国民的自信来达到整个社会活力的复苏, 正如他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到的:中国“文化不受影响于异邦, 自具特异之光彩, 近虽中衰, 亦世希有”。在这样的对于本族文化持自豪、肯定观点的基础上, 鲁迅心中的精神上的“复古”又是同时需要通过每个国民都发挥这样继承了优良传统自身个性, 以促进社会发展的。这样的复古主义与个性皆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鲁迅批判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 但是这里的主张却又与道家“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有着共通之处。说到这里也就不得不提到对鲁迅思想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日本著名文学流派——“白桦派”了, 该派持“尊重人的个性和自我肯定”的观点, 并以“强调‘调和’与‘和谐’作为其文学的中心思想”, 这两点主张分别与鲁迅的个性主义及人道主义思想有所一致。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在鲁迅思想中达到对立统一正是他民族主义思想中最大的亮点, 即可以浓缩为其笔下的对于中国国民的“怒其不争, 哀其不幸”的态度, 既愤怒于国民的软弱不振奋, 盲从和麻木, 极力地呼唤人的个性的复活, 同时也看到“个性的长大不能侵害他人的自由”。若是只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 则从国的角度来看, 列强岂不是可以依靠这一理论来随意宰割中国了?若是只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 则国民心智就无法被唤醒, 达不到医治其心灵的目的。鲁迅的个人主义始终有一种人道主义在制衡, 他的恶性的破坏总有善良的精魂在召唤它, 所以伴随多力善斗的往往是一种深深的忏悔。
鲁迅先生用复古主义来试图唤醒民众的自信, 又用个性主义来鼓舞觉醒的人民坚持斗争, 令得他们鼓起勇气来抵抗外敌的入侵, 又用人道主义来表达自己对于外敌入侵的不合理性的愤怒, 动摇他们攻击弱国的理论根基。这三种复杂的思想理论共同构成了鲁迅那看似相互矛盾的思想主张, 但是, 如果我们沿着这三条思想脉络追本溯源, 也许就不难发现它们都统一于鲁迅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思想。正是那一种肩负着国家、社会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自身本有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使得鲁迅保有深深的与祖国在文化上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他保持了头脑的清醒, 没有将中国文化一棒打死, 而是通过理智的中西比较, 清晰地指出中国当时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及如何合理改造传统思想, 并将“扬弃”精神贯穿始终。
通过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鲁迅旅日时期的经历对其后来的创作风格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实际上, 除了以上说明的社会大环境对其写作的影响外, 许多日本作家或是日本的知识分子也对鲁迅个人在思想上的觉醒有着帮助, 他笔下著名的藤野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在文学史的研究中, 我们不难感受到鲁迅的创作风格虽然与郁达夫截然不同, 但是一种深深的愁苦却埋在文字之间无法晕开。这与日本文学界之中崇尚的物语创作, 甚至一些在我们看来带有些变态之感的写作风格的影响是分不开。
综上, 我们不仅可以梳理出鲁迅民族主义成型的大致发展过程, 同时也不难理解他是如何成为我国的思想家与革命家了。他如父母照顾孩童般的想要保护自己的民族, 竭力使自己的民族富强, 重振国力, 抵抗外来入侵。正是鲁迅思想中的这种民族主义特点催生出了他看似矛盾的理论, 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成为了我国空前伟大的民族思想家。
参考文献
[1]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怡, 郑家建.鲁迅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潘世圣.鲁迅的日本观——鲁迅体验和理解日本的主要内容及特征[J].浙江学刊, 2004 (03) .
[4]王思睿, 何家栋.鲁迅的国民性思想[J].社会科学论坛 (学术评论卷) , 2006 (07) .
少数民族青年 篇10
近年来, 钓鱼岛进入多事之秋。日本一方面在加大实际控制钓鱼岛方面的力度, 为钓鱼岛周边的小岛命名, 日本极右翼政客、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抛出“购岛构想”等等, 另一方面在军事上也进行了部署。钓鱼岛事件的升温引起了我国青年不同的对日态度, 以及态度背后蕴含的影响中日两国关系的力量。
二、钓鱼岛概况
钓鱼岛又称钓鱼台、钓鱼台群岛、钓鱼台列岛, 位置在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钓鱼列岛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面积。1972年美国将钓鱼台列屿的行政管辖权也交给日本, 被划为冲绳县石垣市, 历史上琉球不属于日本。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针对日本再三挑衅我钓鱼岛主权行径, 自1970年开始, 华人组织的民间团体曾多次展开宣示主权的“保钓运动”, 中华民族捍卫钓鱼岛领土主权的决心坚定不移。
三、日本民族特性
《菊与刀》的作者鲁思本尼迪克概括到:“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毫无疑问, 在钓鱼岛事件上我们可以充分看得出日本政府和人民好斗、黩武、自傲、顽固、不愿被摆布、忠于国家、勇敢斗争的性格, 他们能够在政府的号召下体现出日本民族的一大特征——集团性, 显示出高度统一的行动方向。为了让日本民众给我国压力, 日本政府企图筹钱“购买”钓鱼岛, 东京都开设的“购买”钓鱼岛3岛的筹款账户竟在短时间内筹得超过10亿日元的民众捐款, 除了显示出日本政府荒唐可笑的转移视线政策, 也体现出日本民族高度的团结性。
四、中华民族特性
一向崇尚中庸, 爱好和平的中国政府和人民与日本确实形成了一些对比, 钓鱼岛是我国不可争议的领土, 我国主权受到轻蔑挑战, 国内却没有形成一股统一、强大的与之抗衡的力量, 许多人采取冷淡观望的态度, 最多也只是在网上发表帖子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 更别提有什么类似当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日本将其在山东的主权移交给德国, 由北大学生首先掀起的一场全民族反帝爱国运动浪潮这样的行动。我国一向主张和平, 以两国长远利益、以大局为重, 不轻易使用武力。但这种性格给某些好斗国家可乘之机, 没有统一的反对力量, 也是为何我国政府面对此事一再强烈抗议、强烈谴责却屡遭无效, 钓鱼岛事态仍持续恶化的原因之一, 即中日两国国民性格、处事态度的不同, 令我国屡遭骚扰。
五、中国青年与日态度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2012年9月份, 钓鱼岛问题矛盾激化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又“九一八”纪念日、国庆节临近, 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反对侵略、保卫领土的爱国热潮, 全国各地纷纷举行了大规模反日游行。由于日本政府的挑衅态度, 导致中日关系急剧冷却甚至恶化, 两国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倒退。
有研究机构对北京部分青年进行了对日态度的调查。根据调查问卷, 中国青年的对日态度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仇日型, 一种是一般型或者说是冷漠型, 还有一种是友好型。
仇日型青年对日抱有反感态度, 反日情绪比较坚决。他们与日本右翼势力、仇华势力针锋相对, 极端对立, 常采取抵制日货、全盘否认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绪。虽然某种程度上有失偏颇, 但在一定意义上来说, 他们的存在起到了与日本极右反华势力某种平衡的作用。
一般型青年大多没有十分固定的立场, 对中日之间的事情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 不关注时事, 或认为与自己关系不大, 不容易被不同的观点左右, 自己也没有形成一种认识, 因此对中日关系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力。但是, 一般型青年还包括一部分理智型的青年人, 他们对日本不带有偏见, 不会让主观感情左右自己的思想, 往往看问题往往比较冷静、客观, 一针见血, 容易看到问题的实质。在各大网站、论坛、贴吧都不乏有这些青年颇有见地的言论, 但他们的言论常常只起到在小范围内表达观点的作用, 并不能受到决策层的重视。这部分青年的存在, 有可能对改善中日关系提出具体有效的解决方法。
最后一类青年对日本持友好态度, 在钓鱼岛闹剧中, 他们主要把错误归咎于日本政府, 而对日本人民抱着宽容、理解和友好态度。这一类青年大多属于理智型, 是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主要力量。
钓鱼岛事件, 包括中日之间的各类问题、争端, 如果想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 以中日两国互利共赢的长远的外交关系为重, 就应当对青年进行客观、属实的历史教育, 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 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牢牢守护祖国每一寸土地的信念, 并用实际行动为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地牺牲、奋斗。中日两国虽然现阶段矛盾重重, 摩擦不断, 近期之内前景也不甚明朗, 但是相信两国的友好相处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在世界和平发展大环境下, 中远期的中日两国的关系一定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摘要:与我国一衣带水的岛国日本, 因其曾经的侵华抗日战争和当前对我国的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广泛的影响, 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国人关注, 中日关系一直是我国对外众多关系中最微妙的关系之一。笔者以中、日两国民族性为出发点, 围绕近期升温的钓鱼岛争议, 从调研中得出了我国青年对日态度的三种类型以及各种类型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我国青年,中日关系,对日态度
参考文献
[1]陈志姣.中国青年对日本态度的缩影——北京部分青年对日本态度调查分析[D].外交学院.2006.5
[2]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武汉出版社.2009.6
[3]丁舟洋.从宫崎骏动画电影看日本文化特征[J].电影评介.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