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少数民族(共6篇)
南疆少数民族 篇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 (主要指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 , 有着多元的民族分布、独特的地域特征和奇异的自然条件, 生活在南疆的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然而由于客观历史原因, 南疆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面与我国发达省区差距较大, 在受当代文化影响的程度、方式等方面都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有着一定的差别。由于地域因素、民族因素, 南疆同时又是影响新疆的社会稳定和全国稳定形势的一个重要因素。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的传播媒介, 对南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网络成为这里少数民族群众一个新的信息获取和沟通渠道。
一、少数民族网络传播类型
1. 网络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人类社会最古老, 社会生活中最直观, 最丰富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也是网络中最为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人际传播又称one-one式的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是一种点对点式的传播。在网络中, 由于有物质技术的支持, 使得在网络上所进行的人际传播既具有即时性通信, 又有非即时性通信的特点, 从而吸引了大批的网民使用网上人际传播, 而网络也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中人际传播的一个重要而新兴的传播途径。
少数民族网民们在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也表现为一般人际传播所具有的人与人的互动性传播。具体体现在网络中使用的网络工具有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方式。如在对南疆少数民族网络传播文化传播的调研中就反映出, 南疆少数民族青年人在使用网络传播民族文化时, 经常使用QQ聊天方式交流情感和传播少数民族日常文化生活中的话题。同时, 网络语言也在人际传播中悄然流行起来, 如维吾尔族青年在腾讯QQ中聊天时, 经常使用的一些网络语言有:“886”、“520”、“给力”等。而且在网络语言的使用过程中, 还经常使用大量自造的网络语, 如“巴木呀” (在吗?) , “好西” (再见) 等。
2. 网络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 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如今, 大多数的传统大众传媒都已经上网, 与互联网融合, 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网民浏览的网站中有很大的比重是传统大众传媒的网站和一些商业门户网站。如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于2000年创办的“新疆新闻在线” (http://www.xjbs.com.cn) , 是新疆建起的第一个具有广播特色的多媒体综合网站, 共设有12个频道, 180多个专栏, 使用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播信息, 它的日点击量为10万多次。
3. 博客传播
博客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交流沟通形式, 受到网民们的青睐。博客具有个人化、自由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从技术层面讲, 博客实际上是个人主页或个人网站, 个人的思想言论都可以得到呈现, 作为一种传播工具, 它意味着个人空间直接变成公共领域, 个人进入公共领域的门槛和机制几乎为零成本。由于以上的优点, 博客也成为少数民族青年传播交流的重要渠道。在网络中使用各种传播类型进行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交流, 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众多新生代少数民族网民群体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网站的类型
南疆少数民族传播民族文化信息的网站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政府网站、商业性质的少数民族 (文化) 网站, 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网民的个人主页或者博客。
1. 政府网站
此类网站基本由各地区 (州、县) 级人民政府主办, 主要功能是:一方面向外界宣传少数民族地区政策, 新闻通告, 起到政务公开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宣传介绍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 展现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如喀什市政府信息网 (http://www.kashi.gov.cn) , 便是这种以官方的角度来介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网站, 其主题有:
(1) 走进喀什:自然历史、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发展规划、喀什地区地图。
(2) 信息公开:领导分工、人事任免、领导讲话、招标采购、公共资源管理、社会服务、地直部门信息公开。
(3) 打造战略:中亚·南亚经济圈重心地位发展战略、历届“喀交会”专题报道。
(4) 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公报、自治区公报、地区统计公报、农三师公报、喀什年鉴。
(5) 西部明珠:民情风俗、民俗风物、瓜果特产、风味佳肴、文物古迹、印象喀什、喀什噶尔史话。
(6) 旅游服务:文化娱乐、购物导游、餐饮住宿、交通出行、权益保护。
(7) 所辖县市。 (8) 居民服务。 (9) 企业服务。 (10) 服务三农。 (11) 电子政务文件。
喀什市政府信息网由喀什地区行政公署主办, 喀什地区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负责维护和技术支持。虽然, 该网站在内容设置上有电子政务的作用, 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存在相关的行政因素, 但官方网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播沟通少数民族文化的权威作用。
2. 商业网站
这些网站主要是由一些热衷于传播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成员, 自发创办的少数民族文化网站。此类网站在传播民族文化, 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方面,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 我们仍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其商业性的一面, 追求商业价值是其传播的主要目标。如受到很多网民喜爱的新疆维吾尔语专业权威上网导航网站:新疆优路维汉网址大全 (http://www.ulunix.com) , 可以及时提供门户、音乐、股票、小说、视频、游戏等各种分类的优秀网站, 提供最简单便捷的网上导航服务。和其他商业网站一样, 在提供内容方面五花八门, 但在编排上较为粗糙, 页面较为拥挤, 版面缺乏视觉亮点和视觉美感, 结构单一, 没有过多的编排手法, 在传播效果上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带来阅读和搜索的不便。
3. 个人主页或博客
许多少数民族网民乐意去浏览一些少数民族精英们创建的富有个性特点的个人主页或者博客。这些博主多数是为了在网络这个先进的媒介上传播民族文化。如一些个人网页里会发布一些少数民族原创的文学作品、歌曲, 以及一些视频文件。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表明自己的民族身份等。在维吾尔文网站中就有大量的维文博客存在。“缘分博客” (http://www.33591.cn) 就是一个较大的维文博客网站。这里既有大量的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 又有现代文化。比如, 有一些少数民族网民的原创音乐经常在这里交流传播。还有一些博客里面有大量的分享来的视频、少数民族诗歌等, 各民族文化生活的内容都可以在小小的博客上展示。虽然, 这些都是个人行为, 但使用它的少数民族人数在不断上升, 传播的文化内容也更为丰富多彩。这些也都说明网络不但走入了少数民族的生活, 也对其文化、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三、少数民族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 少数民族语言网站的数量及质量应引起重视
网络传播中的大量新闻信息有赖于新闻媒体网站和综合性的门户网站。然而, 这些类型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在互联网中却是相对非常少的。并且, 这些为数不多的网站从内容到形式都过于简单, 呆板, 信息开发不足, 风格基本一致, 雷同现象严重。这使得大众传播效果减弱, 网民们在“拉技术”背景下, 主动通过这些类型网站搜索信息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对少数民族网民的相关调研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网民们, 对政府网站和主流新闻媒体网站的信息更加信任。传媒和政府要想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这就要求在网络大众传播领域, 民文网站应该借鉴一些成功媒体网站的经验, 结合本民族的自身特点, 来制作网站的内容, 提高信息的接触率、利用率, 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2. 博客传播“把关人”的缺失问题
博客是青年人酷爱的一个展示自我的途径。博客作为新兴传播工具影响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信息不再由专业的媒介机构大批量的制作并传播给大众, 而是以一个个的个体的身份作为传者出现的。这就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的“把关人”制度, 从而使得信息传播“零门槛”“零成本”“零技术”。“把关人”的缺失造成每一个人在传播信息时可以自由地传播信息、讨论信息。一些不良的、有害的信息也就乘虚而入了。所以, 随着博客使用人数的增加, 对媒介的监管难度也就加大了。日益凸显的网络监管问题也摆在了眼前。而相应的监管制度、技术人员是十分缺乏的。它成为少数民族网站发挥展网络优势, 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瓶颈。
3. 少数民族网络使用及信息传播出现“数字鸿沟”
在对南疆地区少数民族网络使用情况的调研中, 一个较为凸显的问题就是巨大的“数字鸿沟”的存在。在南疆地区, 由于本身地理位置的偏远, 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表现在信息产业上也存在着发展滞后, 信息传播也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在很多方面都与发达地区甚至是北疆地区, 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当新一轮的媒介竞争到来, 网络传播成为信息化竞争的大背景时, 这一差距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更加地拉大了。这一鸿沟主要存在于:整个南疆地区与较为发达的其他省区、南疆地区的城市与农牧山区、男性与女性、青少年与中老年等受众群体在接触和使用网络的几率上出现了与其他地区相比十分明显的差距。
南疆少数民族接触使用网络的人口总量还非常低。而在这些网络的使用者中, 青年学生 (中学生、大学生) 占据较大比例。其中, 城镇生源又占较大比例, 男性网民所占比例高出女性, 且较早的接触使用网络。这在南疆社会人口使用网络的情况中也呈现相同情况, 比例甚至更高。这都说明在南疆少数民族使用先进的传播媒介———网络来获取、传播信息的质量十分低。较大的差距形成了显著的数字鸿沟, 产生了不同区域、经济状况、年龄甚至不同性别的人口, 接触先进媒介和使用媒介的几率的不对称, 从而造成了个体发展上的不平衡。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 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
由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 再加上博客传播的零成本、零门槛、零技术的特点, 使得网络的传播不受传统把关人的把关, 信息大规模地迅速在网络中传播, 同时一些不良信息和非法信息便会乘机而入。所以必须要注意加强网络的监管, 加强法制建设, 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网络监管中还应重视加强网络伦理的建设。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培养少数民族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的媒介素养。提高少数民族网民对大众媒介本质的知晓和批判、理解能力, 即如何获取、理解、判断、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
2. 积极引导建立优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
政府应积极支持主流媒体建立少数民族语言网站。如各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应着手支持建立一些技术设备先进、网络经营人才过硬的少数民族文化网站的建立, 使其成为既受到少数民族网民的喜爱, 又能有效地传播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门户网站。
3.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网络技能的教育培训和经济发展政策的倾斜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民的文化素质和网络基础技术水平。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中发展网络, 缩小少数民族在网络化背景下的数字鸿沟, 其长远的一个措施就是提高少数民族网民的文化水平, 普及网络基础技术, 培养网络公民道德意识。当然, 这必须先有一个更重要的前提是经济的发展。在具体涉及到一个地区网络通信设备的建立或者个人是否具备拥有电脑以及使用互联网时, 这个地区或个人的经济能力又成为限制媒介接触、信息获取的重要因素;同时, 一个地区或个体的经济能力又会受到地区、个人所拥有的媒介接触使用几率的制约。因而, 网络基础教育和经济发展必须同步进行。
南疆少数民族 篇2
工作调研报告
——大调研亮点集萃之四
根据自治区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按照自治区团委整体部署,调研一组于10月24日—11月6日期间分别对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四地州就青少年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教育工作进行蹲点式调研,情况如下:
一、南疆四地州青少年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教育的基本情况
1、全面开展大宣传、大揭批、大讨论活动,做到了团员青年人人参与、人人表态,人人揭批。一是各级团组织以村为单位,组织团员青年对《青少年无神论教育读本》、《新疆青少年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教育宣传资料》等进行认真学习,更加深刻认识到热比娅和“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二是通过深入开展声讨、承诺、宣誓、表决心活动,组织各族团员青年人人进行揭批声讨,使各族青年认清三股势力冷酷自私、阴险毒辣的反动本性,进一步增强政治免疫力;三是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流动图书车、乡村青年广播站、图片展、板报展、演讲、征文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宣传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辉煌成就。
2、健全和完善了教育活动制度机制,探索和形成了一批好的做法和经验。一是教育活动中制定和完善了新疆青少年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教育南疆指挥部工作方案、工作规划、岗位职责、工作纪律、地县乡村四级培训内容、火线入团流程、火线推优流程、紧急和突发情况应对处置指导措施,建立了信息报送制度、情况督查制度、联系点制度等,从制度上保障了工作顺利开展,为教育活动在全疆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从地州到乡镇,每级动员培训会上,都组织团干部座谈,对一段时间以来各级共青团组织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教育工作的做法、经验进行梳理。
3、工作落脚点实,做到了教育活动与科技服务和志愿帮扶相结合。据调查显示,团员青年希望团组织能够开展科技知识培训的占70.5%,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占66.7%,想获取致富信息的占56.1%,想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占18.2%。在教育工作中,各级团组织始终把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与科技帮扶紧密结合、贯穿始终,使教育活动成为一项共青团服务青年、服务社会的得民心工程。
二、南疆青少年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育活动宣传力度和宣传阵势不大,有的地方影响面不大,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仍然有33.94%的团员青年没有通过宣传资料或观看展览了解这项教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活动的效果;二是基层团干部特别是乡镇一级团干部畏难情绪大,缺乏工作思路和办法,缺少魄力和抓手,工作主动性不强,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教育活动南疆指挥部在促进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由于四地州点多、线长、面广,教育活动覆盖了四地州的33个县市、373个乡镇和5043个村。为了实现教育活动的全覆盖,南疆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跑遍了所有的县市,工作足迹遍及许多乡镇农村。然而,由于时间紧、地域跨度大、任务量重,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三、以新疆青少年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教育活动为抓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1、牢牢把握党建带团建这一根本,积极争取党政支持,为团的各项工作创造条件。基层共青团要想开展好工作,必须首先争取党组织支持。各级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健全、政令畅通的组织优势,积极稳妥地找准与党委中心工作的切入点,通过主动帮助党组织分忧解困,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赢得党组织的全力支持。
2、调整工作策略,将抓基层的重点由村级团组织转向乡镇级团组织。抓基层组织建设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从村一级转为乡镇一级,重点解决乡镇团委书记配备不全、能力不强、思路不清、方法不明、素质不高的问题,要在全团形成重视乡镇、狠抓乡镇、强化乡镇、强乡带村的工作氛围,把乡镇团的工作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
3、尝试和探索在农村团员青年中直选村团支部副书记,全面活跃村级团的工作。在农村团员青年中,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返乡青年、部队退役青年、青年致富能手等,通过村委会提名,由团员青年进行直选村团支部副书记,直选的村团支部副书记不占村两委干部指数。此举措在缓解团支部书记工作压力,加强村团支部建设的同时,培养了村级后备干部。借鉴党建的成功经验,在团员青年较多的村团支部中设立团小组,由在青年中有威信的青年骨干或致富能手担任,通过让农村青年履责,调动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增强其组织归属感,从而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组织的影响力。
南疆少数民族 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90-01
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是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是各级党委关注的一项重点工作。近年来,各地州市党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市场引导和计划安置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提供岗位、加强培训、人才服务、职业介绍等多种方式,切实推进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然而,结构性失业与一些岗位人才短缺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还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大多数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认为只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才叫就业,从事个体等自主经营,不叫就业。一些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认为自己上了大学,就理应留在城市工作,对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的心理准备不足,不愿意到连队工作,更不愿意从事包地、养殖等工作。
2.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
一些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习惯于“等靠要”,等政府安排工作,向政府要工作,没有就业的市场观念;一些毕业生找工作的态度消极被动,守株待兔,认为“工作”会主动上门找他们,在就业面试时,往往缺乏积极的表现;就业竞争意识淡薄,缺乏就业危机感,他们不仅不能主动创造就业机会,甚至就业机会来了也不能抓住。
3.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专业结构不合理。
一些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和团场发展所需人才不匹配,学习专业面较窄,所学专业也多与团场长远发展所需人才资源不对口。
4.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障碍严重。
通过近几年公务员公开招录和事业单位招考工作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语言方面存在严重障碍,影响了他们就业。一些少数民族毕业生在上大学期间预科汉语学习一年,只能书写、看懂汉语,语言交流十分困难,严重影响他们在社会上的交往能力和应付工作的能力,无法胜任日常工作的基本要求。
5.可提供就业的岗位严重不足。
一是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少,再加上逢进必考的制度约束,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南疆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没有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南疆现有的企业利润率不高,工资待遇较低,工作生活环境较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单调,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导致少数民族劳动者不愿意到企业就业。三是缺乏有力的财政支持,没有充足的资金去开发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和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培训。
二、加强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措施
1.优化就业环境,加强宏观指导。
一是出台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奖励重才、爱才企业, 着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塑造良好的重才、爱才、育才环境;二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尽最大努力满足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精神上、生活上和创业成才上的需要;三是大力宣传在经济建设第一线及基层单位中奋斗成才、艰苦创业、做出贡献的毕业生优秀事迹, 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促使少数民族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总的来说,要精心营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大舞台,关心他们的工作、事业和家庭,为他们实实在在地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在思想上、感情上融入到社会中去,这样才能切实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2.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提供制度保障。
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性作用,注意增强扩大内需在解决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针对性,出台扶持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让民营企业、基层就业或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成为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对于自谋职业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在资金、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少数民族毕业生毕业后,由劳动就业机构进行就业知识技能培训;出台专门政策,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异地就业,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等等。建立“少数民族人才基金”,用于解决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安置工作中诸如发放住房补贴、修建引进人才周转住房、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以及定期慰问等方面,为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从而促进南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采取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力度。
一是充分利用就业市场,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实行统一组织的劳务输出,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二是突出“四个优先”:在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单位招录工作人员时优先考虑,在教育系统特定教师岗位招聘中优先考虑,在基层维稳力量队伍配备上按照“1+3+3”模式(即1个连队配备1名公安干警、3名协警和3名民兵)优先考虑,在南疆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人員招聘上优先考虑。三是在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中优先考虑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招录和使用。
4.加大少数民族毕业生培训力度,提高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
优先选拔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到对口支援省市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在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素质的同时,打开他们的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转变他们的观念;利用党校、职业技术学校和疆内高校等培训机构,加强汉语学习和技能培训,重视提高少数民族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依托培训机构和骨干企业,加快毕业生实(见)习基地建设,缩短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差距。
5.加强宣传引导,切实转变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网络优势,大力宣传教育,转变部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陈旧的就业观念、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增强就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形成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和非公经济企业就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就业模式,全面推进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总之,新疆南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比例较大,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惠及民生、关乎社会稳定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需要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需要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本人的积极配合。只有这样,南疆地区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才能妥善解决,才能有效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参考资料:
[1]何建忠《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
[2]刘会、刘艳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的思考》。
[3]王天玉《少数民族就业问题的促进和探究》。
[4]王建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
南疆少数民族 篇4
一、南疆地区少数民族法治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南疆是由和田地区、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州、巴州等五地州组成,其中还包括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达到5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内陆盆地。南疆总人口约占新疆总人口的46%,其中维吾尔族人口约占南疆总人口的61%。根据《新疆年鉴2011》中对2010年新疆国民经济的有关统计资料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排名中,南疆各地州市仅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进入前10名,各县级市仅有库尔勒和阿克苏市进入前十位,各县中南疆入围的3个县均属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县级市中排名最高的库尔勒市和排名最低的和田市相差13.8倍,各县中排名最高的鄯善县和排名最低的墨玉县相差22.3倍。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的结果看,新疆经济发展水平地区间差异悬殊,但是南疆三地州的经济普遍落后于其他地区。南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整体教育水平比较低这种现状是由于南疆经济落后且少数民族群众居住较分散而导致的。新疆南疆这种相对比较贫穷落后封闭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历结构上来说,2013年库尔勒市的法律工作人员有421人,汉族261人,占到法律工作人员总数62%;维吾尔族152人,约占法律工作人员总数总量的36%;其他少数民族8人,占法律工作人员总数2%。而大学及以上学历216人,占法律工作人员总数51%;大专学历197人,占法律工作人员总数46%;中专学历8人,占法律工作人员总数3%。
二、南疆基层少数民族法治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总量不足且整体素质不高。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政策的响应下,一大批知识青年涌入新疆等地,使得新疆地区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中央提出了“建设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仅包括了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同时也包括了少数民族法治队伍。但是也必须要意识到,关于新疆少数民族法治队伍的人才仍然还是相当匮乏,尤其是表现在基层。根据调查发现,一方面由于基层少数民族经济能力不足而导致教育缺乏,另一方面基层少数民族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虽然近几年也开展了一些送法下乡的活动,但是南疆部分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的人员仍不能满足现有形势的需要。由于南疆是以农牧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很多基层少数民族并未受到良好的教育,知识层次不高,具有高级职称的法律工作人员更是微乎其微。
2.法治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职称结构不合理。在少数民族中,高法律素质的人才存在很突出的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的问题。有中高级职称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倾向从事于教育与医疗卫生领域以及国家的一些机关事业单位,而对于从事基层法律事务的人数很少。因而南疆基层少数民族中高级人才存在相对少且分布不合理的现状。二是行业结构不合理。在基层少数民族人才总量中,其中相当大的比例存在于从事教育、医疗卫生、党政机关,其中很小的比例是农业、工程和法律事务。就库尔勒而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工业行业及旅游事业也蓬勃兴起,而在这些行业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引起一些纠纷和矛盾,这也呼唤着具有一定法律专业特长的高素质人才的加盟。
3.少数民族基层干部自身法律意识不强。新疆还有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公民由于各种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原因,没有从传统观念里走出来,基本上还没有法律意识这个概念,从而也形成了新疆基层少数民族法治队伍建设的障碍。一个地区的法治化建设程度的深浅也与这个地区的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有关。我们了解到,在库尔勒的小县城及乡村中,一些少数民族的干部几乎不具备法律意识,他们对其干部事物的处理大多来自于一些风俗、宗教观念或者是习惯,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的支撑,而且很多基层少数民族干部自身也不重视法律的强制作用。在最近的一些新闻报道中,在基层存在很多干部贪污受贿的现象,而这些人大多数都抱有“山高皇帝远”的思想,并没有把法律制裁的权威置于心中。
三、加强南疆基层少数民族法治队伍建设的对策
1.建立合理的培养选拔机制。基层少数民族是促进南疆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培养选拔基层少数民族干部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及使用需要制定专门性的政策措施及专项工作规划。这些年来,新疆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的工资收入比一些内地发达地区要低得多,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关注民生问题,不断改善少数民族人员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干部不愿意留,留不下来的难题。一方面通过提高员工工资待遇,使其能够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基层建设事业中去;另一方面,对于自然环境给他们的工作生活所引起的不便,需要各级政府尽快改善工作条件,使少数民族干部更好的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建设新疆的法治队伍,充分调动本地基层少数民族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为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作出必不可少的贡献。
2.改善少数民族专业法律人才队伍的结构。内地高校支援新疆计划,是新疆培养少数民族法律人才队伍的一个重要渠道和途径。为做好南疆地区未来基层少数民族法治人才的储备量,建议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扩大内地高校在新疆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数量以及适度调整专业;第二,内地学校应积极宣传和引导学生服务边疆的思想,对某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可以进行基层工作定向培养;第三,国家应对新疆到内地上大学的贫困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学费减免等特殊政策,帮助他们实现受教育的梦想。利用疆内的高校资源,建立面对南疆各地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的人才定向培养机制,提高南疆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3.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交流力度。培养选拔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至关重要。一方面,对现有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加大培训力度,规范其自身的行为,提高基层法治队伍整体法律素质,是法治队伍建设的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全面开展“行为规范”为基础的法治教育,强化南疆基层少数民族法律事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依法办事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在基层少数民族干部中开展“复合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教育,提升基层法律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通过开展一些培训课、讲座、论坛会的形式不断的提升基层干部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不仅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少数民族的村民,而且也约束了自身行为,努力实现法治队伍的建设。建立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培训锻炼机制,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行政机关、各级党校等阵地,对少数民族干部人才进行思想政治培训。可借鉴援建省市少数民族干部在南疆基层体验生活、磨练意志的同时,传授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成为南疆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学习的榜样。通过加大内地援疆省市对南疆基层少数民族人才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援疆省市支援新疆的重要渠道和途径。
南疆少数民族 篇5
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并根据国家、自治区和兵团相关创业政策,结合当地招商引资政策,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自主创业无疑成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性路径。然而在组织的首轮选招过程中仅有27个项目入驻创业园,真正走上创业之路的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尚属凤毛麟角。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但缺乏创业意识是最大的掣肘因素。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规定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力度。创业意识是创业活动的最初诱因和最初动力,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能否进行创业的精神支柱,是学生敢不敢创业的关键。因此,要鼓励和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创业,首要任务是帮助其树立创业意识。研究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其支配产生的创业活动问题,探讨如何引导其树立自主创业同样可以创造成就的观念,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业实现和带动就业,将对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缓解政府压力、维护边疆稳定意义重大。
一、调查基本情况
鉴于上述状况,本文以塔里木大学为例,选取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对创业条件的评价、对创业政策的了解、对创业教育的态度等。本研究借鉴李志等编制的《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问卷》,按照创业意识下属创业情感意识、创业需要和动机意识、创业价值意识、创业风险意识、创业素质意识五个因子,自行编制了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为99%。调查涉及不同专业、学历、年级、性别、家庭背景的学生。
实际样本基本构成及创业意愿情况表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
1.对创业有认识,但理解趋向宽泛。在“你对创业的概念有何理解”的问题中,44.0%的学生认为“只要开创一份普通事业都可以叫做创业”,26.75%的学生认为“开办一个公司(企业)才能叫做创业”,16.25%的学生则把创业的概念定义为“自谋职业”,只有13.0%的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开发一项前沿科技项目”。由此看出,大多数学生对自主创业已有初步认识,但对自主创业的理解偏向广义的范畴、趋向更宽泛的概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主创业在他们理念中的层次不高,不能够将科技创新与自主创业结合起来,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有待增强。
2.创业愿望强烈,但行动谨慎。在“你对创业是否感兴趣”的问题上,表示“很有兴趣”、“比较有兴趣”、“没有兴趣”的学生依次分别占19.25%、69.25%、11.5%。在“你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有什么看法”的调查中,表示“支持”、“量力而行”、“反对”的学生依次分别为70.25%、20.5%、9.25%。对于“你是否有创业的打算”的问题,表示“有而且会在大学尝试”的学生只占15.75%,表示“正在创业”的学生仅占5.0%,表示“已经创业成功”的学生还不到1%(0.75%),而表示“有但不会在大学尝试”的学生占到65.5%,持“完全没有”的学生占13.0%。在“你认为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机率有多大”的调查中,认为“非常大”的学生也不到一成(8.5%),而认为“比较小”的学生达到70.0%,持“没有可能”的学生占21.5%。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创业愿望强烈、热情渐涨,但在选择是否创业时,在行动上比较理性和谨慎。这说明他们对创业处在一种两难的心理抉择和煎熬中,既有对创业的美好期盼,也有对创业不确定性的忧虑。
3.能够理性看待创业的价值所在,但创业动机倾向性鲜明。关于“如果你有创业的想法,主要来源于什么”的调查,学生的选择依次是大众传媒(36.75%)、个人兴趣(28.25%)、成功人士(21.5%)、亲戚朋友(10.75%)、其他(2.75%)。由此可知,大众传媒在大学生创业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对“你认为创业有什么好处”(多选排序题)的调查,学生选择最多的前三项是:“解决就业问题”(67.5%)、“积累更多财富”(66.25%)、“提升社会地位”(63.75%),其次是“促进自身发展”(62.0%)、“实现自我价值”(42.25%)。由此得知,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创业所带来的价值,但很少有人把自我实现作为创业的主要动因,把创业作为一种理想的职业选择。这反映了他们较务实的创业态度,也体现了他们对物质利益的极大关注。
4.能够客观评价创业主体素质,但自身创业能力较弱。对于“您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多选排序题)的调查,看重“挑战冒险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学生只占77%,而注重“强烈的竞争合作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人高达95.25%,侧重“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市场知识”、“出色的沟通交际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人分别占89.5%、88.0%。在“你自己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积累是否适合创业”的回答上,仅有10.5%的学生表示“非常适合”,有20.25%的人认为“比较适合”,而有65.75%的人认为“不适合”,3.5%的人表示“不清楚”。由此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客观评价创业主体素质,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创业能力存在不足,尤其是创业实践较少、创业经验欠缺、对创业规程不熟悉等成为其最大掣肘因素。
5.能够清醒认识创业风险,但面对风险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在“您对大学生创业风险是如何看待的”的回答中,只有12.0%的学生表示“年轻人应勇于尝试,即使失败也可重新再来”,而有37.0%的人认为“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31.5%的人认为“创业风险大,成功机率低,造成很大身心压力”,19.5%的人认为“如果第一次创业失败就放弃”。关于“如果创业你会选择哪个领域”的回答,29.5%的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相结合的领域”,27.5%的人选择“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24.5%的人选择“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领域”,18.5%的人选择“当今比较热门的领域”。从此看出,大部分学生都能清晰地认识到创业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并且有初步创业意向,但他们惧怕挫折和失败,缺乏敢闯敢试的勇气和毅力。
(二)能够认识到自身创业竞争优势,但创业准备不足
对于“你认为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是什么”的回答,选择“文化特色资源”,“多种语言”,“经商传统”的学生依次分别为52.5%、33.75%、13.75%。并在创业意向选择上,有24.5的学生选择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领域。从此可见,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创业优势和资本。在回答“你认为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障碍有哪些”(多选排序题)的问题中,学生的选择排序为“创业能力和经验不足,关系和知识积累不够”(95.75%)、“创业启动资金缺少,没有合适的项目”(77.25%)、“政府或学校支持不够,创业环境不完善”(74.0%)。从此可知,普遍缺少创业资金,创业方向不明确,尤其是创业能力不足、创业经验欠缺、创业知识匮乏已成为制约他们创业的主要瓶颈。
(三)对创业政策有了解,但认知度、利用率较低
在问到“你是否了解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时,学生的选择依次为“知道有但没了解过”(45.0%)、“了解一些”(40.5%)、“很熟悉”(7.5%)、“没听说过”(7.0%)。对于“你认为大学生创业需要政府提供哪些帮助”(多选排序题)的选择,超过六成(65.75%)的学生希望“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53.25%的人希望“提供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支持”,41.25%的人希望“设立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机构”,34.5%的人希望“加大对创业大学生的宣传鼓励”。从此发现,虽然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但大多数学生对这些政策的了解较少、利用不高。这也反映了政府等主体对创业政策的宣传还不深入、政策落实还不到位,也说明学生获取创业信息的主动性较弱。
(四)对创业教育的呼声很高,且倾向于创业实践训练
在问及“你是否需要创业教育和指导”时,绝大多数学生(80.25%)认为“很需要”,14.5%的学生选择“需要”,仍有少量学生(5.25%)选择“不需要”。当问及“你认为大学生创业需要学校提供哪些帮助”(多选排序题)时,有65.5%的学生认为“应为入园创业提供设备技术等服务”,42.75%的人表示“应将GYB/SYB培训纳入必修课”,33.25%的人认为“应提供创业配套资金”,持“建立校企联合创业基地”的学生占27.5%。当问到“你希望通过什么途径获得创业知识和技能”时,选择“创业实践”的人最多(58.75%),其次是选择“模拟训练”的人(36.25%),而选择“理论授课”的人仅占5.0%。从此得知,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强烈,且更倾向于创业实践,也反映了他们在创业教育上还比较欠缺。
三、调查结论与启示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和认识趋于客观、理性,创业愿望强烈、热情渐涨,具有较强的创业意愿和初步创业意向,但对创业的结构和内涵缺乏深入了解和认识,创业准备不足,创业行动谨慎。这与其普遍缺少创业资金、创业项目不明确、创业教育弱化、创业政策环境不成熟,特别是创业能力较弱、创业经验欠缺、创业知识匮乏等有一定的关系。创业意识的养成是一个逐渐升华的认知过程,要遵循“知、情、意、行”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为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为载体,从政府、高校、学生三个尤为关键的主体出发,探索构建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体系。
(一)政府要优化创业环境
政府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过程中扮演着倡导者和扶植者的重要角色。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创业政策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建立激励机制,积极营造“重视创业、尊重创业者、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为有创业意向或正在初创之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矫正创业动机、端正创业态度、匡正创业意识,增强其“获得感”和“荣誉感”。其次,要继续扩大创业政策的优惠与扶持,不断深化社会保障、担保贴息、税收租金减免等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财政、金融、税收”等组合政策,将创业扶持政策前移到创业初期,缓解创业资金的瓶颈,解决学生及家长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人才和技术向园区聚集。再者,要健全和完善创业服务机构保障,成立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为正在创业和即将创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一条龙”和“绿色通道”服务。加大对“创业受挫”的帮扶力度,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以减轻众多学生想创业、但又因风险太大而不敢创业的畏惧心理。
(二)高校要强化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一种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一体的活动,包含着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多种内容一起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和开拓能力、解决就业压力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就要求高校,一要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坚持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把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系统思考、整体推进。二要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创业实践能力和经验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同时从企业、社会、政府聘请一些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等担任兼职教师,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正确航向。三要完善高校创业服务功能,建立校企联合创业基地,丰富创业实践体系,把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向前推移到创业指导,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全程化指导和服务。
(三)学生要储备创业能量
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对个人的认可已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创业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能力。大学生是创业的主体,是否创业最终还是取决于学生本人。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方面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主创业同样可以创造成就的理念,从被动的接受职业变成主动的职业发展,摒弃重文凭重理论、轻实践轻能力的思想,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创业知识学习、显性知识学习与隐性知识学习、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转换角色,加强双语学习,努力学习汉语,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交际能力,努力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挖掘特色发挥优势,把自己家乡的资源特色与创业要素结合起来,坚定创业信心,找准创业方向,从而形成其得天独厚的创业优势。同时要锻炼创业心理素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企业锻炼,磨练意志耐力,增强竞争意识和挑战精神,正确认识和面对创业过程中的挫折、失败和风险。
参考文献
[1]彭刚.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严毛新.政府推动型创业教育: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程及成因[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3]李志,李雪峰,万凤艳.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问卷的初步编制[J].心理学探新,2010(1)
[4]邓和平.从就业型教育到创业型教育[N].光明日报,2004.3.24(C)
[5]江英.基于创新的大学生创业意识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6]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南疆少数民族 篇6
“双语”的目标是能让两种语言达到互通, 双语教育的目的是大力培育少数名族能够民汉互通的专业技术人才。20 世纪30 年代起至80 年代, 在少数名族学校中开设了汉语课程, 在汉族学校中根据周边环境分别开设了维语、哈萨克语、蒙语等课程。新中国成立后, 法律规定汉语为少数名族中等学校的必修课;20 世纪90 年代初在一些较发达地区学校开设了双语授课实验班, 即采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汉语用汉语授课。21 世纪初, 自治区在几年中陆续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等文件, 标志着新疆自治区开始大力发展双语教育。 2011 年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 规划中提到:我区双语教育是指在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 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语言文字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这一观点一辈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可。可见, 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实际上只走过了短短十几年的历程, 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但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和瓶颈, 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才能健康的发展下去, 尤其是偏远少数名族地区。
2 新疆师范大学实习支教对南疆少数名族地区中小学双语教育支援现状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和自治区“双语”教学工作会议精神, 迅速缓解边远贫困地区合格“双语”和汉语教师紧缺的矛盾, 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新疆师范大学自2006 年我校开展第一批实习支教工作以来, 先后派出十几批共计11000 余名学生前往南北疆, 尤其是和田、沙雅等偏远地区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习支教。目前, 新疆师范大学在保证向南疆和田地区和田县、策勒县、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库车市、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等地的实习支教学生选派支援的同时, 也跟吐鲁番市、乌鲁木齐县、塔城地区塔城市、和丰县等县市签订了合作协议, 在10 年的探索中, 获得了一定的经验,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 极大缓解了南疆农村双语教师短缺问题
实习支教学生进入农村学校后, 一方面缓解了南疆农村双语教师短缺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为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提供了外出学习的机会。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 农村的校舍及基础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已纷纷建立完毕, 基本结束了无教室、无桌椅板凳的时代, 但日显突出的问题便成了师资短缺的问题, 和田县、沙雅县等部分农村学校专职教师每周20-30 节课的工作量早已不堪重负, 更有“包班制”的现象存在, 我校在经过调研了解后, 着重对口支援这些地区, 实习支教学生进入这些学校后, 给本来发展起来举步维艰的双语教育增添了活力, 更能让学校腾出手来培训固定的师资队伍, 从而根本改善其双语教学的质量, 同时也为我校培养双语教师提供了实践平台。
2.2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
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对口支援地区后, 我校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并树立了典型的新疆师范大学实习支教模式——沙雅模式。这标志着新疆师范大学大学从单一派遣学生支援农村教育, 变革为同时承担了农村师资力量培训的任务。只有提高了农村固定师资力量的教学水平, 才能真正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如今沙雅模式已发展成为新疆师范大学实习支教的标志性模式, 陆续在和田地区、吐鲁番地区推广开来。
2.3 实习支教助力特岗教师政策
实习支教配合着新疆“特岗教师”考取政策, 增加了学生向地、州、县级学校的就业意图, 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提高了就业率。经历了实习支教的学生, 克服了心中对地、州、县级学校狭隘的偏见, 乐意接受特岗教师工作初期在偏远地区工作的现状, 同时配合自治区教育厅对有实习支教经历的毕业生考取特岗教师加5 分的政策, 推动了毕业生毕业后前往基层学校工作的浪潮。
3 “访惠聚”工作对受援地区的双语教育的影响
“访惠聚”工作是2014 年自治区党委开展的为期三年的20 万干部分三批下基层住村工作一年的活动, 将干部精准的安排在最基层的村级单位, 帮助所在村发展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
笔者有幸成为新疆师范大学2015 年第二批“访惠聚”工作组的成员, 前往南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住村一年。这是新疆师范大学区别于实习支教的另外一种对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 我校作为教育部门, 着力于对所在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做出援助。
3.1 充分利用了学校及社会资源改善了受援地区中小学硬件设施
2015 年, 学校投入了30 余万元为所在乡中心小学建立了计算机室及图书阅览室, 同时赠送了学生多年来积累的精品课程视频及图书资料, 让现代化教学设备及优秀的双语课程进入到农村的课堂中。
3.2 利用课余时间辅导中小学生
工作组为所在村的中小学生开设课后辅导班、汉语辅导班及计算机辅导班, 让学生在放学后还能得到专业的辅导, 进过一年的努力, 坚持学习的学生学习成绩、汉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3 针对广大群众的教育
工作组为更广大的群众开展各类宣传讲座、科技培训、文化活动, 利用这些教育形式, 传承优良传统,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传递正能量, 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对冲宗教极端思想。为所住村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逐步提高群众素质和能力。
“ 访惠聚”工作是学校在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对南疆农村精准的对口支援, 不光能够准却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南疆农村的教育问题, 同时是对各个领域综合发展的助推。
4 新疆师范大学支援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双语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反思
4.1 逐步固定受援地区, 让实习支教工作从量的提升到质的改善
自2006 年以来, 实习支教规模越来越大, 至2010 年学校所有师范类学生均参加实习支教, 以实习支教代替了传统的教育实习, 学校每学期均要派出实习支教学生800-1000 人, 数量的增长导致学校需要不断的开发和协调新的受援地区, 这就导致实习支教管理者要对接跟多的部门, 分配更多的学生, 使实习支教管理工作粗糙、机械化。个别支教地区经过一两个学期的实践后, 发现实习效果不明显, 支教工作也由于种种失误受阻, 例如将汉族学生分配到了汉语水平很差的地区, 导致教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也打击了实习支教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回头来看, 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在付出一定代价后, 我们总结了经验, 挑选并固定了部分受援地区, 如沙雅、和田、吐鲁番、乌鲁木齐县等, 并精确的建立了受援学校黑白名单, 将理想学校放入白名单, 将不适合实习支教的学校放入黑名单, 既要保证我校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又要保证受援学校能够运行顶岗支教的模式, 让实习支教工作变得更有意义, 而非简单的劳动力补充, 从而保证实习支教工作和农村双语教学能够健康的发展。
4.2 改革实习支教学生选派模式, 缓解专业不对口问题
由于实习支教人数的增加, 管理者人手不足, 为了便于管理, 往往将同一班级或统一专业的学生分配到同一地区支教, 或者文科学院、理科学院分别在同一学期支教, 又或者同一专业的平行班级被分配在一个学期实习支教, 这些原因导致了学生前往受援地区后, 出现了普遍专业不对口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 实习支教中专业不对口的学生占60% 以上。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年, 也是学校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期, 为了缓解专业不对口问题, 要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划化好学生生课程安排方式, 制定好支教生选派方案, 将文理科分开, 将同一专业的平行班分开, 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前往支教。同时, 优化学生支教点分配方法, 建立小组分配法, 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分配在一个小组, 同时与受援地区管理部门协商, 接纳支教生必须接纳一个小组, 形成新的选派模式, 从而解决支教学生专业不对口问题。
4.3 改变与地方职能部门合作与沟通方式, 增强地方智能部门管理协调作用
经过这些年对实习支教工作的探索, 发现地方职能部门对实习支教工作的效果好坏及意义大小起重要作用。首先, 教育厅应从文件及教育宣传两种方式让地方职能部门充分认识到实习支教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双语教育的紧迫性, 将实习支教的优秀模式及其意义宣传入心, 使其放远眼光, 不能只追求有多少劳动力的补充, 要追求让顶岗支教模式运转起来。其次, 与地方职能部门共同开发教师轮转培训项目, 提高被顶岗的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率, 让地方教育事业切实得到优惠和好处。
4.4 实习支教政策与特岗教师政策更加紧密结合起来, 使农村双语教育发展可持续
现阶段实习支教政策与特岗教师政策的关联更多体现在有支教经历的毕业生考特岗教师加5 分。还可充分开发出很多的可能性, 开放更多的绿色通道, 让有意前往支教地点当特岗教师的毕业生更加准确和便利的进入学校工作。在随机走访调研中发现, 有意前往支教点当特岗教师的毕业生大有人在, 但是由于无此类绿色通道让这批学生愿望未能达成。调查发现, 能在基层学校表现优秀的教师能力固然重要, 但前往和愿意留守的意图往往比能力和成绩更加重要, 如能将实习支教政策和特岗教师政策更好的关联在一起, 形成一个学校和毕业生双边达成一至的就业意图后, 就能优先录用的政策也会助力农村双语教育的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自治区大力发展双语教育的大背景下, 新疆师范大学的实习支教工作及“访惠聚”独树一帜, 在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的同时, 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发展不息, 改革不息, 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教训, 不断创新, 思考着种种可能性并不断创新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指向新疆双语教育的光明前景, 新疆师范大学承担了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为新疆双语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摘要:新疆的双语教育, 重点在南疆难点在农村。在国家大力推进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时代背景下, 自治区高度重视双语教学工作, 新疆师范大学作为新疆唯一一所重点师范类院校, 在新疆教育厅的政策指引及统筹安排下, 对南疆少数名族地区的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起到了表率作用。具体措施有:自2006年以来的实习支教, 和之后经过改革的顶岗实习支教, 以及2014年开展的“访惠聚”工作。这些措施即支援了南疆少数名族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双语教育, 又锻炼了在校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为了使这种理想的双赢局面更好的发展下去, 新疆师范大学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 改革管理及教学模式, 探索各种问题的突破口, 总结了宝贵的经验,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及支援农村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