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预科

2024-10-26

少数民族预科(精选11篇)

少数民族预科 篇1

少数民族预科生学校适应是指预科生在预科学习的环境中, 能够遵守学校的各项行为规范要求, 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并且能够主动与别人交往, 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具有较为积极的情绪状态。 (1) 在预科初期,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存在哪些群体差异, 所开设的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教育管理等因素对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本文试对此做一探讨。

1 调查设计与实施

笔者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情况, 对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表进行了改编, 问卷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预科生的学校适应水平, 包括学习适应、人际适应、校园生活环境适应、专业选择适应和情绪适应;二是从预科课程内容、预科阶段的管理等方面了解影响因素, 采用五点计分制。选择某大学的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 自9月初入学报到伊始, 笔者就以新生接待工作者的身份进行观察访谈, 于10月下旬发放问卷, 有效问卷240份, 所有数据通过SPSS18.0进行统计与分析。

2 调查结果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总体学校适应处于比较适应的水平 (3.6211) , 有152名预科生的总体学校适应水平均值高于3.5分, 占63.3%。

校园生活环境适应最好 (4.1844) , 在“我能够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这一项目得分最高, 为4.64分, 当学生干部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生。

专业选择适应较好 (3.8483) , 预科生对于自己一年后的专业目标较为明确, 也会搜集相关专业选择的信息, 只有不到10%的预科生对于一年后的专业选择没有明确的目标。

人际适应较好 (3.5313) , 80.3%的预科生能够和寝室同学相处愉快, 但却有一部分预科生不知道如何与大学老师相处。担任学生干部的预科生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生;在民主型家庭氛围中成长的预科生有较为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

情绪适应一般 (3.2844) , 有40%的学生读预科班产生过失落感。汉语精通的预科生在情绪适应上表现较好, 高中读汉校的预科生的得分高于高中读朝校的预科生。

学习适应一般 (3.2573) , 如“预科的考试给我造成的压力很大”这一项目得分值仅为2.38分。母语为汉语的预科生得分显著高于母语为朝语的预科生;高中就读汉校的学生其学习适应得分显著高于高中就读朝校的学生。

3 讨论与分析

3.1 少数民族预科生学校适应水平的分析

少数民族预科生在预科初期阶段能够较好地融入进预科的学习生活之中, 但也有近37%的预科生还没有进入到较好的适应状态, 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1) 学习适应。所调查的预科生高考成绩从390分-502分不等, 有的预科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基础较差, 进入预科班后跟不上老师的进度, 学习感到很吃力, 还有的预科生担心预科的期中和期末考试, 导致出现了学习适应不良的情况。 (2) 人际适应。大多数的预科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都能够很快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同学之间彼此相互照应;在与老师的交往中, 一部分预科生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会选择向老师求助。 (3) 校园生活环境适应。预科生在进入大学后急切地希望了解有关大学生活的事情, 熟悉学校内部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 而且很多学生都能够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但一部分预科生不希望住在八人寝室, 希望调换到四人寝室。 (4) 专业选择适应。少数民族预科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年之后的专业选择问题, 在入学之初就开始明确自己所要选择的专业目标, 对于专业选择有着明确的认识和选择方向, 会搜集关于选择专业的信息。 (5) 情绪适应。将近半数的预科生认为大学生活和自己想象中的相差甚远, 产生了心理落差;部分预科生不希望让别人知道自己读预科班, 认为自己各方面不如别人, 感到很苦恼。

3.2 预科课程内容、教育管理与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的关系

预科阶段基础教育课程在实践中应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程序。 (2) 但在旁听预科课程和访谈预科生后, 了解到现在学习的部分教材内容与高中所学内容重复, 导致了一部分预科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预科生认为学习重复的内容没意思, 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出现了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等消极反应, 其学校适应不良。

该大学预科生的培养模式是为自己的学校培养预科生, 但其《学生手册》中没有关于预科生的管理规定;所有预科生由一名兼职辅导员管理, 所以在对预科生的教育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4 结论与建议

(1) 在预科初期少数民族预科生总体学校适应水平较好, 其中校园生活环境适应最好, 而学习适应水平一般。所以要充分利用预科生能够适应校园生活环境的优势, 多鼓励学生们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在学习方面有必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的内容, 将以前学过的知识与现有的教材内容贯穿衔接, 便于预科生能够浅显易懂地理解教材内容, 在“补”的基础上, 适当的结合“预”的内容。 (2) 预科阶段重复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 并且教材内容的重复, 影响了预科生的学习适应水平。在解决方法上, 要丰富课程内容, 多开设一些有关文科和理科的学术讲座, 组织学生们听报告会了解最新的动态前沿, 来满足学生对于丰富知识和开拓视野的愿望。 (3) 预科阶段管理过于宽松, 使部分预科生无所适从, 出现了适应不良的反应。所以一定要做好预科生的新生入学教育, 制定条例来规范预科生的行为, 让预科生做到自我规划与管理。在此基础上, 进行有效的奖惩措施, 对表现优异的预科生进行奖励, 对经常无故旷课、表现恶劣的预科生予以警告等, 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预科阶段的教育管理。

摘要:本文对某大学240名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问卷调查, 分析少数民族预科生学校适应水平及其与课程内容、管理的关系。结论表明:少数民族预科生学校适应水平较好;重复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 影响了预科生的学习适应水平;管理过于宽松, 部分预科生出现了适应不良的现象。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生,预科教育,学校适应

参考文献

[1]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5.

[2]包英格.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显性价值——民族高等院校预科教育教学探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少数民族预科 篇2

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民族学院。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乌兰夫任首任院长。1978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Yunnan Minzu University)坐落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是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云南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少数民族预科 篇3

关键词:预科写作MHK策略

随着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的大力开展,写作教学已成为预科教学的重点。在以往的汉语测试形式中没有对写作部分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得教师没有对写作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在预科阶段也开设了写作课,但课时少、学生汉语基础薄弱、教材内容没有和考试标准相结合等主客观原因,使得汉语写作教学停滞不前。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不再仅满足于学生学习汉语、是否参加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对考试分数后的教学质量及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是使用汉语,书面表达正是汉语综合能力的体现,学生阅读与听说水平的高低均可在书面表达中体现出来。汉语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制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将近远目标相结合

预科学生入校后要进行入学摸底测试,测试后根据成绩分班。任课教师应及时将成绩进行总结分析,对所任班级总体情况有所了解。上课一周后基本摸清学生的大致情况,其中包括学生的地域差异、汉语水平高低、近期表现及兴趣爱好等,并结合教学环境、教学时间为学生制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基本以考试要求为目标内容,如:学期末考试中对写作部分的要求、MHK测试中写作考试内容,包括句首语写作、拟定提纲、续写、扩写、读后感写作、书信写作和看图作文等等。这一部分既是学生的近期目标也是写作教学的重点。MHK写作部分测试的内容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大纲,但教师可以以所选教材为参考内容。教师在授课前应对教材全面深入地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真备课。要制定教学目标实施细则,经过强化训练力争使学生达到近期目标。

写作教学是学生汉语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预科学生有良好的母语写作能力,也要求学生对第二语言(汉语)的字、词、句及语法有较好的理解应用。如何使学生的汉语写作水平有所提高,使学生轻松完成日常应用文写作,对将来的学习工作有所帮助,已成为我们教学的远期目标。当然,在完成近期目标的同时,远期目标也是不断渗透的,近期目标为远期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将近远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打好写作基础,重视写作内容的练习

预科学生入校前已有一定的汉语基础,但仍然普遍存在着书写偏误的现象,如汉字书写笔顺不对、不会正确书写及使用标点符号等。字词和标点符号虽不是教学重点,但仍不能放松训练。

写作应由基础写作练习和提高写作练习之分。基础写作即写简单的应用文写作,如:日常生活中与学习工作离不开的通知、便条、启示、信件、申请及计划等。基础写作部分要求学生掌握规范书写格式,正确使用人称及敬语,语句清楚简练但能正确表达主旨。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写作之后自然过渡到“提高写作”阶段。提高阶段要求掌握记叙文、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做到无错别字,语句通顺,词句达意即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要进行大量的练习。

“高级写作”是在写简单记叙文、说明文等应用文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不仅在作文篇幅上有所规定,而且要求写出的文章语句优美流畅,条理清晰。具备一定的布局谋篇和谴词造句能力,是汉语写作教学要达到的远期目标。

三、写作教学练习应循序渐进

(一)书写练习

训练学生正确书写汉字、词及标点符号。课余时间可让学生自行购买临摹字帖进行练习,教师适当进行批改点评。也可以组织硬笔书法、软笔书法或粉笔字比赛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书写兴趣。标点符号一定要反复讲解,大量练习。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的标点符号使用较少,和汉语有一定的差异,学生会出现标点符号错用和不会正确使用的现象。汉语中的标点符号有断句、区别意义、承上启下、解释说明等作用,因此可通过让学生自己给句子加标点符号的方法或纠正错误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正确认识。

(二)词语搭配与扩展练习

詞语是组句成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词语的扩展和搭配关系到语法是否正确,语句是否流畅。因此,词语的正确使用和搭配扩展练习是写作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三)简单句练习

简单句是汉语中最基本的句型,根据句子类型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根据句子的语气类型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这一部分的练习可依照基础阶段句型教学模式进行,即把汉语语言规则形式化为基本句式,并通过这些句式的教学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用规则。例如:我们可以将“把”字句形式化为以下句式,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A+)把+a+动词+介词(在、到、给……)+哪儿/谁

学生根据这种句式可组成若干个句子:“放假前我把行李放在同学家了。”“请把写好的作文交给学习委员。”“请不要将瓜子皮扔到地上”等等,也可通过将打乱的句子进行整理或句子成分替换等方式进行练习。这种基础阶段句型练习可以在其他的汉语课型中进行。

(四)复句练习

复句是由两个以上意义上密切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构成的句子。只有把握好关联词语的用法,才能正确区分和使用复句。复句有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型,预科汉语写作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每种复句类型的含义,而是要求学生会正确选择和使用。MHK写作第一部分的测试题有一部分是正确选择关联词。复句练习首先要学会正确选择关联词,其次是恰当使用关联词。如果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关联词的用法,行文就会流畅自然,上下文衔接就会合理有序。

(五)段落篇章练习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经过了字、词、句的练习,打好一定的基础就可以自然过渡到段落写作。在段落写作之前必然有一个知识累积的过程,此时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作业,如阅读报刊杂志,看中外名著等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通过阅读培养语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下笔就会轻松很多,接着就可以进入写作练习了。

在写作时要给学生指定话题,话题可以选择学生喜欢和熟悉的,让学生有下笔的兴趣和勇气。也可以按照教材内容逐步练习。同时,指导学生下笔之前仔细审题。写作离题是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学生不了解第二语言的表达方式,理解能力较弱以及文化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题目理解偏差。审题之后应该列出提纲。因为列提纲可以为写作内容理清思路,做好铺垫。MHK考试中的写作类型之一就是按照列出的提纲进行写作,要求根据确定的提纲写出具体内容。列出提纲同样适用于考试类型中的句首语写作、续写、扩写和看图作文。

四、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相结合

进行写作练习时,可以尝试先口头作文再进行书面写作。我们知道,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运用,需要先在头脑中进行信息的接收、整理、组织,再进行输出。口头传输是一种最直接快速的传输方式,而书面作文必然有一个加工、修饰的过程。将组织好的信息经过一番整理修饰后再通过书写才能展现出来,因此,写作训练可使学生将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口述,经过老师的点评再进行书面写作。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衔接,既可以锻炼学生快速思维的能力,又可为即将开展的写作理清思路、做好铺垫,使学生下笔有力。

五、点评优秀作文并对代表性偏误进行纠正

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产生错误并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学生只有接受了大量正确的、规范的语言,才能正确理解和借鉴,并不断充实自己头脑中的“语料库”。学生书面表达练习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应对写生习作进行认真批改。纠正错别字、标点符号及词语偏误,同时对优美的语句段落也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赞赏。就同一话题可在学生的作文中发现不同的情感思维表达方式,也可清楚地了解学生所掌握的词语搭配正确与否,及布局谋篇的能力。对语法错误不明显、语句流畅、表达清晰完整的优秀习作进行宣读点评,也要将学生出现频率较高的偏误进行讲解纠正。鼓励和指正相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又可以减少偏误,为提高写作水平奠定基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完成一篇成功的写作练习并非易事,它需要良好的汉语基础、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对第二语言的文化了解。汉语基础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可以逐步提高,但文化的积淀则需要学生大量的阅读思考和理解应用。总之,在汉语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目标,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汉语书面表达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本文系新疆昌吉学院教学研究课题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1JYZD003;“新疆高校预科汉语书面表达能力提高的研究——以昌吉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颜秀萍.论汉语水平考试的局限性与预科汉语教学写的训练研究[J].新疆工学院学报,2000,(21).

[2]王祝斌.谈新疆高校预科汉语写作教学[J].语言与翻译,2003,(3).

[3]杨伟,崔新丹.新疆高校预科汉语教学探讨[J].语言与翻译,2010,(1).

[4]金花子.加强汉语作文教学,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能力[J].中国民族教育,2010,(2).

(马静新疆昌吉 昌吉学院中语系831100)

少数民族预科 篇4

关键词:民族预科,“民考民”学生,英语教学模式

一、民族预科英语教育

民族预科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 是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教育情况出发, 在高校设立的向本科教育过渡的特殊教育阶段。民族预科学生又分为“民考民”和“民考汉”学生。“民考汉”预科生在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是汉语教学, 而“民考民”学生接受的则是本民族的母语教学。预科的课程设置中英语是重要的一门, 对于汉语都是第二语言的“民考民”学生而言, 在一年的时间里完成预科英语学习, 具备基础英语知识与英语技能, 与本科英语教育顺利衔接, 必须使用不同于中学的教学模式与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民考民”预科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民考民”英语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预科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办学层次, 预科教育必须体现与本科教育相衔接。它既是“补”的阶段, 更是“预”的阶段, 是为本科教育输送人才, 指导学生适应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仅以“完成英语课本内容, 具备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预科英语教学为目标, 以“一本书, 一张试卷”作为预科英语教学的全部, 难以体现“预”“补”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 预科英语教学如何做到“预”“补”相结合, “民考民”预科生又该如何定位其英语教学目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材选用混乱, 缺乏对“民考民”预科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

英语教材是体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的选用应该以学生的特点为基础。“民考民”预科生在英语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上都与“民考汉”预科生有很大不同, 即使在“民考民”预科生当中, 来自不同区域的“民考民”预科生英语水平差异很大。许多院校在预科英语教材的选用上, 模糊这种差异性。实行“民考民”“民考汉”预科生使用统一教材。这种单一化的教材的使用, 不能从“民考民”预科生实际特点出发, 实现预科英语教育实效的最大化。

3.英语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落后

由于预科学习多半为一年或是两年时间, “民考民”预科生生源地区多为较落后的少数那组积聚区, 自卑心理重, 英语基础几乎为零, 学生课堂参与度较差。在短时间内让预科学生完成英语学习任务, 通过结业考试或是统考是个艰巨的任务。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 采取“满堂灌”的方式, 以“翻译法”成为主导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呆板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英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越来越差, 与预科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大相径庭。

三、“民考民”学生有效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鉴于以上所提到的问题, 本文以下将以青海民族大学预科部所做的改革为例, 探讨“民考民”预科生有效英语教学模式。

1.“民考民”英语教学目标定位

预科英语的教学目标, 首先是实现与本科英语教学的顺利衔接, 打下较好的英语语言基础, 适应大学英语教学和部分同学的本科英语专业的学习。通过反思多年预科英语教学上出现的问题, 在《普通高校学校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我校提出以“夯实英语基础, 加强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高英语文化素养”作为“民考民”预科英语教学的目标。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提高班内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 采取多种英语学习课外指导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如英语学习方法讲座、学生英语学习经验交流、自习课学生试讲英语课、课本对话和课文改编英语短剧等。以每堂英语课为基地, 采取“点滴渗透”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英语文化素养教育。

2.根据“民考民”预科学生英语学习特点选用教材

“民考民”预科学生有其特殊性, 在于汉语水平较差, 习惯了以本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来处理英语语言, 而且由于所处的地域特点, 民族预科生的心理较为复杂。以“民考民”预科学生英语学习特点为出发点, 我校英语教材以李桂兰的《大学英语基础教程》 (零起点) 为主, 语法辅助教材使用外文出版社的《初中英语语法精讲精练》。这两套教材首先能保证让学生跟上教学进度, 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时代性及趣味性、能够凸显自主学习、而且适合用多媒体和视听软件进行知识拓展, 如课后的“日常用语”和“谚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突出了预科英语教育的实效性和延续性。

3.改进英语教学手段与方法

以学生需求为中心,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把传授知识、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贯穿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 实行“民考民”预科生分级教学和“动态监控”, 开学初按成绩编班, 一学期学习结束后按成绩再次调班。实现学生英语学习同步性, 形成良好的群体学习氛围, 树立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同时, 在教学中采用“朗读与背诵”这一最基本的英语教学方式, 作为让学生开口说英语的首要工具。在语音学习阶段, 坚持早读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 克服语音难关。有选择地背诵对话与课文 (背诵要求上, A、B班按基础有所区别) , 纠正语音, 形成良好的语感。增加课外阅读内容, 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 提高学习把握句子、组织句子的能力。

第二, 优化学生英语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首先通过同桌之间“以优带差”的方式, 消除英语学习最初由于教学语言的改变带来的焦虑情绪。再以对话、讨论以及改编课文等方式,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英语学习的自我意识以及学习目标的选择意识。青海民族大学预科部采用独立校园, 封闭式管理的方式, 保证了“民考民“预科生在校学习时间, 而且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为提高英语文化素养提供了平台。

第三, 利用课件教学, 互联网等现代化电教媒体进行英语辅助教学, 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扩大信息量, 同时也为英语知识的拓展找到更为直观的学习方式。如在讲到Cambridge时, 笔者下载了有关剑桥的中英文简介、学院照片, 同时欣赏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英译版, 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获取英语知识, 使知识更加形象化,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唱英语歌的兴趣, 使得英语学习多样化。

四、结束语

通过实行以上的“民考民”预科生英语教学改革, 英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接下来, 在英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民考民”学生母语与英语学习上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性等方面, 我部正在进行专题研究中, 希望这些将更加有助于“民考民”预科生英语教学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 国家民委.普通高校学校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大纲.1993.

[2]何开丽.民族预科“民考民”学生英语教学改革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5) .

少数民族预科 篇5

1950年,政务院批准并颁布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在《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中明确规定:中央民族学院的任务之一是“为国内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以及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级和中级的干部。”提出目前行设立军政干部培训班、本科政治系和语文系,本科政治系以两年时间培养各民族的革命骨干,其中,水平较差者先进入预科学习半年到一年。这一方案的相关规定可以看作是新中国最早的高考民族预科政策。当时的招收对象是当年未完全达到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或子弟,其中具备长期学习条件的,可以进入预科学习之后直接升入中央民族学院政史系本科或其他专门学校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1980年6月,教育部《关于1980年在部分重点高等学校试办少数民族班的通知》指出,高考制度改革后,一些重点高等学校对少数民族考生降低分数线录取,但存在由于学生文化水平太低,跟班上课有困难等情况。为了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培养人才,决定1980年开始,有计划、有重点地在部分重点高等学校举办民族班,并对招生办法做出了具体规定。至此,民族预科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预科教育由原来单纯的文化补习转到了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培养、输送合格少数民族人才上。预科生的招生与当年的高考录取工作同步进行,各院校录取的预科生送到有关院校预科部学习一年或两年,成绩合格者直接升入录取院校本科专业学习。

1984年《关于加强领导和进一步办好部分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班的意见》,1986年《国家教委关于1986年继续在部分高等院校举办少数民族班的通知》。1990年2月,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关于内地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等教育支援协作规划会议纪要》指出,根据新建文化教育基础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内地为新疆举办高等学校民族预科(班)、本专科民族班,均列入国家计划。重点招收农牧区、边远山区。特别是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学生。1999年《教育部关于下达1999年部属高等少数民族班招生来源计划的通知》,2002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谈到了关于如何确定民族预科班招生规模、预科生的经费标准及经费核拨的问题,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等。

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在其指导下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其中“民族教育”的部分提到了“进一步办好高校民族预科班”。随之,2010年7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高层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班管理办法》。该通知强调:“预科班是基础强化班实行相对集中化、规模化办学。”

二、Y民族大学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概况

Y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在学校建校时成立,至今已为中南、西南、西北、华北等民族地区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近8000人。接受教育部委托先后为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等高等院校培养新疆、宁夏、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千余人。学院现有学生近500人,涵盖来自全国各地的40个民族。预科学制一年,分为文科班和理科班。开设有中国语文、高等数学、英语、政治、计算机基础、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物理、化学等必修课及哲学、数学文化、数学史、解析几何、化学与生活、书法等选修课。

三、Y民族大学对“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倾斜政策的执行状况

1.预科教育学院农村和城市学生比例分析

本人调查了从2012年到2014年的预科招生数量的统计,其中农村少数民族招生人数逐年下降。如下表所示:

表1-1 少数民族预科招生人数

年份农村人数城市人数总人数农村占总人数

的比例

201215418934344.90%

201314322436738.96%

201415034649630.24%

Y民族大学少数民族预科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尤其是从2013年到2014年增长了129个学生,但是农村招收的学生人数仅仅增长了7名。相比之下,剩余的122名学生名额都被城市考生所占。并且农村招生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从44.90%降低到30.24%,降低了14%的比例,这个速度是相当快的。当前的民族预科教育已逐步“由作为向农村地区学习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倾斜政策转向城市学生收费的高等教育政策。”

2.高寒地区、偏远山区、牧区少数民族预科招生概况

预科教育学院在2014年招收497名少数民族考生,相比2013年增长了129人。其中主要来自甘肃、新疆、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经济不发达的西北地区。如下图所示:

3.预科教育学院主要省(自治区)招生人数情况

根据图中所示,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收少数民族考生增长了36名,贵州省、云南省各增长了15名,甘肃省、青海省各增长了10名,宁夏回族自治区增长了8名。在西部大开发开始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Y民族大学预科招生也相应地增加了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招生人数。同时为了增强民族团聚力,主要提高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考生名额。但是西藏自治区的考生由2013年的8名减少到2014年的3名。

总体上看是根据“少数民族预科班”倾斜政策针对偏远地区加大了招收名额,但是其中主要来自县城,而来自牧区、高寒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只占了约15%。并没有真正解决高寒地区、牧区、山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就读预科教育的问题,所以在执行“少数民族预科班”倾斜政策有所偏差。

4.少数民族考生父母年收入情况

Y民族大学2014级预科班分为2个预科文班和8个预科理班,一共10个班级。随机抽出一个班进行问卷调查。抽取的班级是预科理2班,一共34名学生。问卷收集后通过SPSS软件频数分析得出表1-2。

表1-2 少数民族考生父母年收入

根据分析结果,该班主要来自新疆、宁夏、甘肃和青海。根据这四个省(自治区)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2万元,该班大于2万元的人数为20个,占了58.8%,小于2万元的人数为14人,占了41.2%。所以该班有20名学生父母年收入大于该4个省(自治区)的年人均可支配平均收入。共有8名学生父母年收入小于5千元,其中2名学生的父母年收入仅为2千元,小于每年预科教育学费3375元。1名同学的家庭年收入主要靠低保维护。有10名学生父母年收入大于5万元,但是只有3名学生的父母年收入大于10万元。

根据2012年到2014年这三年少数民族预科生招生情况分析,可以得出Y民族大学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班”倾斜政策执行过程中,努力增加了少数民族种类的数量。促进了人口少的少数民族就读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是好的一方面。不好的一方面是预科教育招生趋向逐渐偏向了城市少数民族考生,尤其在2014年虽然扩大了预科教育招生人数,但是这里面扩大的80%来自城市,出现了民族预科教育招生向城市学生转移的现象。

通过抽样调查和问卷调查,分析得出Y民族大学预科教育招生并没有出现被富裕的少数民族考生所“垄断”的现象。虽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少数,但是富裕家庭的预科学生所占比例也很小。

四、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班”倾斜政策偏差的原因分析

1.高考政策与民族预科教育政策不相辅

高考政策与民族预科教育政策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实施就不起多大作用了。首先,虽然民族预科教育中有降分录取政策,但前提是根据高考招生的原则按照填报该志愿的考生分数高低排序,从高分到低分录取。这样一来,实际招生情况的决定性因素变成了填报志愿的考生,而无论民族预科政策中再怎么强调注意招收边远地区、高寒地区、农区、牧区的考生也无济于事。其次,由于偏于地区、高寒地区、农区、牧区和农村都是经济欠发达,文化水平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的考生没有良好的教育资源,成绩相比县城的考生差距很大,即使采取了降分的录取优惠政策,也不能减小过大的差距。

2.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发展中的经费少

虽然在2010年,国家提高了少数民族教育经费,其中针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经费也相应提高了。但国家在财政拨款上,拨给预科生的经费比本科生相差甚远,仍然不能解决贫困学生上不起学的情况。从2009年起中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费就固定在一学年3375元,加上住宿费600、800、1200元三个档次,每年学费将近在3975元到4975元之间。这只是学费,不包括生活费。同时,国家对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相关规定中没有针对预科学生的内容,所以,针对就读预科教育的贫困学生申请贷款相比本科贫困学生要难。并且就读预科相当于大学多读一年,在贫困学生的考虑中,他们宁愿选择就业快的专科,也不会选择多花费一年的时间和钱财去就读预科。

3.人们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认知偏差

当前家长针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认识主要是为了让孩子能就读想去的学校。由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政策中要求预科教育集中办学:“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的监管,提高预科阶段教学质量,从2005年起,全国高校本、专科预科阶段培养实行相对集中办学。”2014年,Y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生中有86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培养,80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培养,82名是为武汉理工大学培养。即这些学生在Y民族大学进行预科教育学习,结束并考试合格就可以去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就读本科。这相比高考来说要容易,所以许多城市里面的少数民族考生的分数没有过重点大学分数线,可以通过上预科这个办法就读重点大学。因为预科会针对重点大学分数线进行降分优惠政策,并且只能是少数民族考生就读预科教育,竞争减小。而生活在偏远山区、牧区、农村的少数民族考生,他们相对要多读一年的书,增加了他们经济和生活上的压力,所以他们宁愿选择就读专科也不选择预科教育。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它为难以直接进入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创造了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从而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得以进入高校深造。随着西部大开发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更为重要。党和国家为了少数民族学生制定了一系列的高校入学的优惠和倾斜政策,其中包括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政策。但是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在执行的过程中发生了偏离,城市生源越来越占据主要的名额,相比之下农村生源、偏远山区、牧区生源越来越少,难以实现真正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目标,表现出少数民族弱势群体面对优惠政策的无奈和原因。

参考文献

[1] 宋太成,民族预科教育简述[J],民族教育研究,2002(4):16-20.

[2]杨超、张宝昆.我国高考少数民族倾斜政策的反思与调整[J].山西财经大学

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1).

[3]敖俊梅.民族预科教育政策文化分析[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4]何忠志.广西民族预科教育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9.

[5]郑雪松.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1.

[6]康晓卓玛.浅谈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确定本科专业之虞[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5).

[7]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Z].教民【2005】5号.

例谈少数民族预科教学的管理问题 篇6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国家为了实现教育公平, 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受教育基本权利的一项教育制度。在政策实施的几十年间, 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少数民族地区人才, 促进了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伴随着预科教育形成规模, 也涌现出一些教育管理问题, 本文将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 探讨预科教学管理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特点

和普通本科相比, 预科教育有其特殊性。预科学制短, 只有一年。全部都是新生, 没有学姐学长“教”;全部来自少数民族, 民族成分达40个之多, 且新疆、西藏学生约占三分之一。学生心理状态上, 预科学生由于比本科“多一年”, 在开学初往往会有更强烈的心理压力, 更多的不适应。这些都给预科教学管理带来的更大的难度。

二、少数民族预科教学管理的问题

(一) 学生两极化差异明显

自2005年教育部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之后, 预科学生的生源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 部分地区 (如:湖北、湖南、海南等) 的预科生的高考分数基本上和本科无异, 但新疆、西藏、青海等边远地区的学生高考分数仍较低, 这随之带来了新的问题。

首先是学生的基础文化层次差异增大, 两极分化程度明显, 如2012 年中南民族大学预科新生文史类的分数线, 最高分是最低分的1.92倍[1]。原来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以预为主, 以补为辅”, 但是对现在的预科学生而言, 统一的“以预为主”已不再合适, 如何组织现有的课堂教学, 培养合格的本科新生, 成为当前教学难题。

(二) 教育创新难以推行

由于全国预科会考的推行,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发布了预科的统一教学大纲, 各高校均需按照大纲要求开展教学工作, 完成教学计划, 制定教学工作安排。使得目前预科教学创新受到冲击, 在中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原本想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措施, 如2013级2014级实施的结业论文环节不得不终止。全国预科会考统一考试制度势必要求各高校按照国家统一大纲安排教学进度, 学生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其它创新性教学环节势必耽搁, 预科教学创新难度亦增大。

(三) 教学班级规模过大

由于预科教师在科研、 教学、社会服务等各项考核指标上被各高校视为和本科教师同样对待并参与职称评定, 但是现实情况是, 预科教师人均教学工作量比本科超出许多, 主要从事基础教学, 专业科研难度大, 学院层面难以成立专业团队, 教师们难以出科研成果, 且国家没有相关预科刊物, 难以发表科研成果。从而导致预科教师职称晋升难, 进一步导致从事专门预科教学的教师少, 很多教师不愿意承担教学任务。

与之相反的是, 国家对预科的招生计划逐年增加, 中南民族大学预科2013 级在校生365 人, 2014级在校生494人, 2015级在校生499人, 而专任教师仅14人, 生师比为35.6:1, 远超过教育部的合格标准18:1 (依据:教育部教发[2004] 2号文件[3]) 。而预科相应的教学任务不能减少, 学生应修读的课程仍得修读, 故学院在编制教学班级时, 都是大班教学, 无法实现小班授课, 像《英语》、 《计算机》 这种需要小班授课才能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课程无法保障。

(四) 教学管理自主权缺失

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 和本科教育有着明显差异。但是在高校管理中, 预科往往被纳入本科教学的管理体系, 没有专门的预科管理职能部门。而在高校具体行政管理中, 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在制定政策时, 往往未真正考虑预科实际, 而只是要求“预科参照执行”。在此情况下, 预科教学管理难, 尤其在面临和本科不同的教育改革时, 沟通困难, 实施困难。如在面对2015年全国预科会考时, 学院为了让2014级预科生的教学课程更加切合会考要求, 申报学校教务部门调整培养方案, 但是由于学校全面调整培养方案的工作已在2013年完成, 按照原预定计划是四年调整一次, 故预科教育学院单独申请调整的难度重重, 几经沟通, 多次修订, 历时数个月, 才得以通过实施。

高校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都有相应的职能部门, 建议给予预科相应的职能权利, 才能灵活自主办学。

三、关于预科教学的一些建议

第一, 健全预科管理体制, 给予学院办学自主权。当前, 各高校都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不断加大院系二级管理的自主权。由于高校职能部门主要针对本科教育, 预科的特殊性难以兼顾。因此, 面对预科教育这个特殊层次, 学校层面应该更多的将管理权下放, 学院应该有权针对自己的专业特点制订不违背学校制度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这样就不必事必请示报告了, 减少了许多请示、审批环节, 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学院有了自主权, 也能更加“因地制宜”的制定预科教育管理制度, 灵活高效的实施各项改革创新举措。

第二, 增加预科教师编制, 制定专门的预科职称评定政策。当前国家层面重视预科, 认可预科已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教育部每年预科的招生规模都在扩大, 没有减少。那么想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必须增加专任教师的人数。因此, 增加学校预科专任教师编制数目, 招聘授课教师是首要解决之道。但是, 如何留住人才也是关键性问题, 保障当前教师的职称评定通道顺畅, 制定适合预科教育科研的职称文件, 才是长远之计。

第三,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改变教学培养模式。由于当前的学生两极化差异明显, 现行的混班教学已经不再适合所有学生。因此, 建议实行分层教学, 对基础文化程度好的学生重在强调素质教育、能力创新的培养, 对来自边远地区基础程度差的学生进行文化补习, 帮助其顺利升入本科。因材施教是基本的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照顾到学生的实际需求, 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才能发挥学生的长处, 弥补学生的不足,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 建议国家层面倡导预科教育改革。由于教育部预科会考制度的出台, 各高校预科教育教学管理机构均要按照会考大纲制定教学计划, 完成相应教学任务。这种情况将形成各学校预科教学工作围绕会考展开, 而其它与会考无关的教学将被调整或删除。如此一来, 创新教育将被忽视。因此, 应该由教育部牵头, 不以考试为重, 不将考试结果纳入评价体系, 鼓励各高校预科教育管理者进行教育改革。

四、结语

少数民族预科 篇7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学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方面: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南昌工学院是教育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拥有众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对赣气候和赣文化已逐步适应。然而,环境和文化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间接的、有限的。他们的心理特征对学习的影响是直接的、重要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视知觉注意力、瞬时记忆、工作记忆、思维特点、阅读特点对他们的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藏族和维族预科生的视知觉特点

2.1物体识别瞬间记忆实验

视知觉对学习很重要,学习和阅读离不开它。视知觉的作用是对感觉信息进行提取和加工,以便能够看见现实中的物体。物体识别是视知觉加工的重要功能。本实验的目的就是测试藏族和维族学生的物体识别能力和瞬间记忆能力。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是记忆的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感觉记忆的作用是为后续的信息加工提供物理基础。

2.2实验设计及流程

本实验采用面孔识别(如图1所示)与刺激暴露时间二因素设计。因素一为一个面孔,由7个字母组成:即眼-B,鼻-A,嘴-D,耳-G C,两颊-O K。其中有两个正字母、两个倒字母、一个反字母和两个隐形字母。因素二为刺激暴露时间,由三个水平构成:400毫秒、770毫秒和1000毫秒。将上述图形分别制成400毫秒、770毫秒、1000毫秒的flash动画,输出为浏览器播放格式,利用多媒体教室投影仪播放。

测试时面孔在每个动画中显现三次,每次间隔10秒。播放完毕后让学生立即根据回忆记下面孔中的字母。测试答卷上有7个框,分别对应7个字母。

2.3实验对象

本实验对象为藏族和维族预科生共120人,按暴露时间分成三个组。400毫秒组41人,750毫秒组50人,1000毫秒组29人。

2.4实验结果及分析

首先统计学生在不同暴露时间(400ms,750ms,1000ms)下的平均识记正确个数,得到结果如图2所示。在400毫秒组中,写对7个(即全部写对)的2人,写对6个的10人,写对5个的14人,写对4个的9人,写对3个的5人,写对2个的1人。平均答对4.8个。在750毫秒组中,写对7个的16人,写对6个的11人,写对5个的14人,写对4个的6人,写对3个的2人,平均答对5.56个。在1000毫秒组中,写对7个的17人,写对6个的6人,写对5个的6人。平均答对6.37个。测试发现三个刺激暴露时间之间差异显著。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学生识记个数增加。

在男女识记个数差异方面,400毫秒组男生平均识记4.4个,女生4.86个;750毫秒组男生平均识记5.4个,女生5.57个;1000毫秒组男生平均识记46个,女生46.58个。三个不同暴露时间段中女生识记个数均超过男生。

3藏族和维族预科生的工作记忆特点

3.1工作记忆实验

工作记忆是用来处理和储存信息的短期认知系统,由三个成分构成,即中央执行系统、语音回路和视觉空间模板。工作记忆是认知加工过程中随信息的不断变化而形成的一种连续的工作状态。它包括暂时存储信息的短时工作记忆和以非常熟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长时工作记忆。

3.2实验设计及流程

实验材料为9个英文单词,分为上中下三行,分别构成三个英语句子。其中,第一句和第二句顺序有所颠倒,第三句为正常语序。其目的是测试语义联想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实验材料被分别制成3秒,5秒,7秒,9秒的flash动画。每个动画显现3次,每次间隔10秒。答题卷为印有9个数字及对应框的表格。实验材料按暴露时间分为四个组别:3秒,5秒,7秒,9秒。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四个组分别在四个不同的班里进行测试。测试时,每个学生发一张答题卷,教师提醒学生在播放动画的过程与间隔过程中不准动笔写,只能用脑回忆。动画播放完毕,立即命令学生开始根据回忆写单词。写完后立即回收答题卷。实验设计如图3所示。

3.3实验对象

维族34人,藏族105人,合计139人。

3.4实验结果及分析

在识记个数方面,3秒组全部写对的(9个)有29人,写对8个的15人,7个的2人,6个的2人,5个的1人,4个的2人,4个以下的无。平均识记个数为8.2个。5秒组全部写对(6个)的29人,写对8个的3人,7个的4人,6个的4人,5个的2人,5个以下的无。平均识记个数为7.4个。7秒组全部写对(9个)的有29人,写对8个的7人,7个的3人,6个的1人,6个以下的无。平均识记个数为8.2个。9秒组全部写对(9个)有27人,写对8个的8人,7个的6人,6个的3人,5个的2人,4个的3人,4个以下的无。平均识记个数为7.9个。4个组整体平均识记个数为7.9个。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

从结果中可以发现,四个组识记个数差异不明显,说明在3~9秒时间段的时间差异对工作记忆的效率影响不大。在记忆材料方面,语义记忆对工作记忆影响较大。如第三行是一个正常语序的句子,由于大脑对语义进行了加工,写对的人数较多,有54人,占38.8%。其记忆效率远远高于其他两行语序颠倒的句子。

在水平因素差异方面,在答题卷第一个框中选择第一排第一个单词的有115人,占82.7%;选择第二排第一个单词的有7人,占5%;选择最后一排第一个单词的有1人,占0.7%;选择最后一排最后一个单词的有1人,占0.7%。从结果中可以发现,水平因素差异明显。第一排第一个是最突出的位置,关注度最高且占绝对优势。其次是中间的第一个位置,再其次是最后一行第一的位置和最后一行最后一个的位置。

4藏族预科生的思维特点

认知心理学家艾克森认为,思维是对认知的一种加工过程,思维是多元化的、是变化的。它的形式有问题解决、迁移和专家技能。问题解决指通过信息加工使问题得到解决。迁移指以往的经验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借鉴作用,分正迁移、负迁移、近迁移、远迁移。专家技能指在解决问题中的高水平表现。

4.1逻辑思维能力实验设计及流程

实验材料为连词成句题型和对话匹配题型。之所以选择这两种题型,是因为在解题过程中,需要运用逻辑推理能力。因而它们最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连词成句有7句,难度从5~12词不等;对话匹配有10个,为A,B栏匹配形式。教师将材料显示在投影仪上,然后给测试学生每人发一张答题卷,测试时间为60分钟。

4.2实验对象

藏族学生32人。

4.3实验结果及分析

连词成句题答题人数29人。正确的10人,占34.5%;错误的19人,占65.5%。对话匹配题:答题人数18人。本题共有10小题,答对9题的5人,占27.8%;答对4题的1人,占5.5%;答对3题的2人,占11.1%;答对2题的8人,占44.4%;答对1题的2人,占11.1%;

4.4连词成句题分析

原题:doing,his,Tom,homework,is。这一句因为没有标明句尾的标点符号,因此,写成陈述句和疑问句都算对。正确答案有两种:①Tom is doing his homework.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选此答案的5人)②Is Tom doing his homework?结构为动词be+主语+现在分词+宾语+?(5人)。错误答案有四种:①His is doing homework Tom.(13人)结构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be+现在分词+宾语+主语。错误原因:把形容词性物主代词错当成代词的主格形式,但对句子的逻辑关系的理解是正确的。②Tom is his doing homework.(3人)错误原因:对现在进行时的构成不清楚,把be动词与现在分词隔开。对形容词修饰名词的关系不清,把形容词与名词分开。但对句子的逻辑关系理解正确。③Tom doing is his homework.(2人)错误原因:对现在进行时的构成不清楚,把be动词与现在分词位置颠倒。但对句子的逻辑关系理解正确。④His Tom homework is doing.(1人)。错误原因:句子逻辑关系混乱。

结论:逻辑关系完全正确的10人,占34.5%;逻辑关系基本正确的13人,占44.8%;逻辑关系不太正确的2人,占6.9%;逻辑关系混乱的1人,占3.4%。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只占34.5%;逻辑思维能力一般的占44.8%,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占10.3%。因此,教师在平时应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4.5对话匹配题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由于缺乏相关语用知识而答错题的占75%;由于逻辑思维错误而答错题的占58%。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语用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即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5藏族和维族预科生的阅读特点

5.1阅读知觉广度眼动实验

阅读知觉广度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一次注视所能知觉到的对阅读认知活动有用的信息单位,是阅读眼动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实验设计对藏族和维族学生英语阅读知觉广度进行研究,以便探讨其认知加工规律。

5.2实验设计及流程

实验材料分A、B、C三种试卷。其中,A卷25份,B卷25份,C卷10份。A、B卷采用掩蔽图设计,目的是控制学生的阅读眼动轨迹。A卷为文字从右到左排列且带有掩蔽图的阅读材料。B卷为文字从左到右排列且带有掩蔽图的阅读材料。C卷为正常排列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为一篇94词的短文。短文后有5个选择题。试卷上设有三个时间,即阅读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完成答题后的总时间,以及回看次数。

无论哪一种试卷,每个学生必须在试卷上写出这三个时间以及回看次数。阅读前教师向学生强调,每个学生要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及时填写三个对应时间及回看次数,并务必做到数据准确。然后,教师命令学生开始阅读,阅读完成后及时收回答卷。

5.3实验对象

分藏族和维族两组,共60人。其中,藏族学生45人,维族学生15人。

5.4实验结果及分析

认知心理实验表明,人们在阅读时眼睛不是平滑地运动,而是快速地跳动。每次眼跳需要大约20~30毫秒。两次眼跳之间为200~250毫秒的注视时间。每次眼跳大约为8个字母或空格。阅读者只有在每次注视而不是眼跳时才能提取信息(Latour,1962)。

一般来说,眼动次数的多少会影响注视时间的长短,进而影响提取信息的时间,即影响到阅读效率。眼动与阅读效率成反比关系,眼动次数越多,阅读注视时间越短,反之亦然。

C卷是正常排列的试卷。因此,阅读眼动次数最少,阅读效率较高,平均分也较高。B卷设计为从左到右的排列,符合正常阅读习惯,眼动次数比A卷少。因此,阅读起来要比A卷容易。A卷设计为从右到左排列,与正常阅读习惯相反。因此,眼动次数比B卷多。阅读起来要比B卷更难。三种试卷由易到难的顺序为C、B、A。AB卷阅读眼动轨迹如图5、图6所示。

从维族与藏族阅读指标来看,藏族学生平均眼动次数要多于维族。平均回看次数、阅读总时间均高于维族学生。维族学生的平均分要高于藏族学生。总的来说,维族学生的阅读效率要高于藏族学生。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6结语

文章通过认知心理实验的方法,揭示了藏族和维族学生在瞬时记忆、工作记忆、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阅读眼动方面的认知特点。总的来说,藏族和维族学生具有良好的视知觉瞬时记忆能力和工作记忆能力。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90%的藏族学生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另有10%的藏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学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阅读能力方面维族学生和藏族学生的平均阅读速度为33~58词/每分钟,离大学生规定的阅读速度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原因是回看次数较多,眼动次数较多,影响了阅读效率。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及阅读训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艾森克.认知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少数民族预科 篇8

(1) 人际交往。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小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 其中少部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强, 性格较为、内向、孤僻等。比如湖北民族学院预科教育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新疆籍维吾尔族学生中的多数学生和本民族学生在一起, 形成了自己的小团体。由于饮食习惯、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加之高中以前这类学校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 因此口头表达能力较差, 与汉族学生沟通时存在较大困难, 由此导致他们大多不愿意和内地学生交流;而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大多不了解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 很多时候也不愿意和维吾尔族学生沟通交流。特别是在新疆出现一些暴力恐怖活动之后, 由于少数同学不能正确理性看待, 因此对整个新疆籍学生都有一种恐惧心理, 更谈不上和他们交往。

(2)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触动民族情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表示, 如果不触及敏感问题, 他们不会特别在意少数民族的身份;但对于宗教问题则表现得更为敏感。如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往往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宗教信仰目的而拒绝与其他民族的学生相处。一部分中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有其他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不了解, 也会导致他们在生活中容易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冲突。

(3) 学生心理。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偏远封闭、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高山草原、峡谷山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每个民族都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 这与传统汉族文化不同。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本民族内有着强烈的优越感, 但是进入大学学习之后, 这类学生却再也找不到那种优越感, 而所在的大学和想象中又有所差距, 于是在开学的前几个星期心理失衡, 心理波动大, 出现厌学、旷课、违纪等现象。

2. 少数民族预科生德育工作途径的探索

(1) 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了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 我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族活动, 如班级的民族知识竞赛、民族风采月、少数民族十大歌手比赛等。除了开展大量的课外活动外, 我院还开设有政治课, 第一学期的政治课主要内容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学期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 以化解民族矛盾。

(2) 以寝室集体为单位开展各项活动。为了打破区域限制, 我院根据预科生的民族情况分配寝室。混合编制寝室, 对于汉语水平不高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 是一个锻炼和提高汉语水平的绝好机会, 能为将来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混合编班分寝室也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加强交流, 促进民族团结。

(3)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少数民族预科生全面发展。预科不同于高中, 因为不像高中学习压力太大;预科又不同于本科, 不会对专业课进行深入的学习, 预科阶段的学习是打基础的阶段, 学习相对轻松。在这种状况下, 有些预科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以至于有的学生会出现心理问题。因此, 要帮助这类学生合理规划将要面对的大学生活, 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勇于竞争的意识, 以引导他们全方位发展。

(4) 加强感恩教育。民族预科本来就是国家在高等教育政策方面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的优惠政策, 因此, 让学生领会国家福利政策, 从而开展感恩教育显得非常重要。近年来, 教育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等有关职能部门为了新疆籍学生可以去中东部地区的大学上学做了不懈的努力, 对新疆学生给予经济上的补助和政策上的优惠, 这对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更加努力学习以及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和回报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贵州省高校思政研究会课题组.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分析与德育工作[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5, (4) :1-5.

少数民族预科 篇9

一、充分做好学生报到时预科生升留级工作的宣传,确保知晓率

预科生升留级工作的对象是每年的预科生,学生报到前应对升留级制度的宣传做出总体、具体的安排并指定专人(如团总支书记)负责此项工作,确保学生报到时人手一份预科结业的标准———“升留级条件”的复印件。军训期间,由临时班主任负责宣读“预科结业标准”,分级考试时,将“预科结业标准”作为必考内容,附加在试题中。班级确定后,由班主任以主题班会,竞赛等形式负责对学生“结业标准”的掌握情况。

二、重视和加强班主任对预科升留级工作的管理

班主任是学生的第一负责人,对于刚入校的学生而言,班主任是学生最信赖和可依靠的。做好预科生升留级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是确保学生顺利结业的保证,而班主任则是诸多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和监督者。因而班主任在预科生升留级工作的作用不容忽视。

首先,班主任和所有任课教师对“预科生升留级工作”应做到耳熟能详,并能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解释。

其次,在MHK报名,强化训练,MHK考试,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环节要提醒学生注意时间结点,督促指导学生重视和参加各项考试。

三、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

升留级工作贯穿于预科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是预科教学、管理工作的反映。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升留级的结果,是升留级工作的关键。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和手段,多采用“启发式”、“情景式”、“讨论式”以及任务教学法、目标教学法、人本教学法等方法的灵活使用,及时与学生管理部门沟通,发现问题,利用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活动,树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各分层班级的教学区别不能仅仅体现在教学计划上,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要与学生的要求、期望相匹配,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多研究学生、探寻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充分设计好每一堂课,向每一堂课要质量,让学生感到每一堂课都有收获。其次,监考的公平公正、学生的诚信教育决定了学生成绩的真实性,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不能讲感情,更不能纵容学生的作弊行为。

四、做好预科分级分班工作

新生入校摸底考试后的分级分班应多方权衡,不能只按照成绩因素简单地从高往低划分班级,应将男女性别比例、民族比例、南北疆地域等因素多加考虑。避免出现一个班级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某一民族比例占大多数,南(北)疆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的情况。这样有利于预科学生的管理,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在入校测试成绩相差相对较小的情况下,还应考虑将相近专业的学生相对集中,便于组织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教学活动。

五、做好MHK考试结束后的教学、管理工作

由于上半年MHK考试工作于5月进行(今年是5月上旬)。学生长时间投入到紧张的MHK强化训练中,心理始终处在紧绷的状态,学习也很自觉、很有规律。MHK考试一结束,多数学生自然就松懈下来,学习状态远不如之前,很多学生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从学生的考勤情况统计看出,5月中旬到6月底的学习时间里,学生迟到现象增多,请假学生也明显增加,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学习提不起精神,上课萎靡不振,心不在焉,学习状态处于低谷。课外时间情绪又躁动不安,恋爱、打架、群殴时间也多出现在这一阶段,一名学生因此而留级,因而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工作尤为重要。班主任更要细致、耐心的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关注学生的动态,让学生在短暂的放松后及时迅速投入到学习中。学生管理者应做好早晚两头的管理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同时学校的各类活动不宜太多,避免学生因参加各类繁多的社会、校内活动而影响正常的学习。

六、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综合素质须亟待提高,教学团队建设不容忽视

与学生座谈中感受到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汉语)水平,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上。随着汉语的不断普及与深化,学生尤其是快班学生的水平越来越高,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潭水,这也是做四好老师的要求,汉语教师必须在听说读写上自觉地下功夫。其次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要广泛涉猎、多读书、读好书,开脱自己的视野和见地,要得到学生的认同,一个孤陋寡闻的教师是不会受学生欢迎的。第三,汉语教学中各课程的设置并非独立的,课程之间应相互补充,教师绝不能多年只讲授某一门课程,应每年调整所讲授的课程,这样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汉语教学各课程的把握与认识。汉语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对预科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我院汉语教学团队较弱,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职称偏低,科研能力整体不高,面对基础越来越好的学生,教学团队建设迫在眉睫。

汉语教学是预科学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途径之一,升留级工作是保证预科学生学好汉语的手段之一。我们唯有不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更规范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更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做好储备。

摘要:本文通过对预科升留级工作的调研,从学生报到宣传、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组织、分级分班、MHK考试后的管理、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提出了看法,为汉语预科教学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预科升留级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预科 篇10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11-01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1984年3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领导和进一步办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班的意见》中,对有关民族预科班的教学和管理问题做了明确规定,规定预科阶段的任务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为在高等院校本、专科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广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基本素养已获得巨大提升。预科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已与本科线几乎持平,部分高校和学科的录取线甚至已经达到了重点线,尤其是许多属于“985”、“211”的委培院校的预科学生水平已远远超越于二本院校的本科学生,因此,预科大学语文的教学也就面临着教授学生如何重新定位的问题。

这些年来预科“大学语文”常常被戏称为“高四语文”,从形式上看,预科语文课与中学语文课都选讲课文和作文,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它们是相通的。可是中学语文课在文学作品的选择和教学上,往往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不能形成文学史观。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订是按照中外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戏剧)的体例进行的,从古代到现当代,从中国到外国,这种编订所突出的其实只是“历史”的顺序,而不是“文学史”的顺序。因此,要想对整个中外文学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和理解,就必须回到文学史的路上来。预科语文的教学就正好可以弥补中学语文教学的这一不足,让学生可以站在一个宏观的、聚合的角度来关照每一篇文学作品。比如学生想要真正弄懂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就必须从诗歌体例的演进,文言到白话的变化入手,厘清中国现代新诗到底是对古典诗歌的否定还是继承这一根本问题,而这其中如果没有一个文学“史”观,是很难叙说清楚的。

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中学语文具有某种工具性,它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使用语言工具的能力。而预科语文,尽管也起到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工具能力的作用,但它不是一门纯粹的知识课,它的主要目的是除了提高同学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写作能力外,还要通过对文、史、哲经典的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或者说是寓人文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它将引导同学们进入我们民族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那些创造了中国文学最精美的精神产品的大师巨匠、学者文人进行精神的对话和心灵的交流。因此,这门课的学习,是要求同学们的主观介入和感性投入的。每次的阅读都应该充满婴儿般的好奇心,带着探索的心情,抓住阅读的第一感觉与感受。在阅读中要感同身受的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同欢乐,体察他们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颤动。若能这样,同学们就可以在阅读和学习中逐步获得自己对人生万象、生命本体最深切的关注和思考;对彼岸理想美好的想象、热情的呼唤,对此岸人的生存困境的痛苦的逼视、勇敢的揭露。这样的思考对每个人的成长必然是一种莫大的促进。

广大预科生在预科学习期间是没有具体专业的,他们都是在预科修完一年或者两年以后才最后选定自己所报考本科院校的专业,因此在预科的这一年是他们相对最轻松最好读书最好施展自己的才华的一年。所以当他们学习大学语文,走进文学语言的世界时,就能以一种轻松、愉快、从容、洒脱的心态来面对。他们读一首首优美的诗,是为了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与享受;读一篇篇精彩的小说是为了探知另一种人生的丰富与痛苦。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会给你打开一个新的天地——或者是你不熟悉的,或者是在你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有新的发现与开掘,而这一切都不是仅仅为了考试。在这个意义上,读书,读一本本、一篇篇文学作品,就是一次次的精神的探险。因此,预科语文教育的这一指向和侧重点就给同学们的感悟力、理解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这也正是预科语文这门课程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大学语文”是全国各类高校预科教育的必修课程,长久以来预科语文已经拥有了一支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教师在当下的任务已不同于前,如果还是按照既有的陈旧的观念和方法进行教学,我们是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更难达到上述那种诗性的解放。因此,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个人基本素养的提升是培养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的根本保障。为此,教师要做到的第一就是理解,承认学生所存在的差异性,把他们看做是可以和自己平等对话的成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也有其独立的意义和价值。第二便是指导,教师只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第三就是解放,要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在这个前提下,教师还必须将师生关系从权利关系、利害关系、交换关系的扭曲中解放出来(这是传统教育中存在着的较多状况),同样强调学生不是教师的附属,教师也没有绝对支配学生的权利。教师教育学生,学生接受教育,也绝不是知识的买卖,彼此都是独立的,既不存在权利的依附,也不存在金钱的依附。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学生对教师的敬爱,都是出于人的天性。教师对学生应尽“理解、指导、解放”之责,而且是不求报偿的无私奉献。只有拥有这种理念和职业素养,预科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获得我们所期待的理想结果。

参考文献:

[1]王步高.大学语文应先行迈入高校研究性教学殿堂——试论重点高校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程的研究性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1期。

[2]冉云飞.你配不配教语文[J],名作欣赏,2014年第19期。

[3]赵谨.论分层教学法在民族预科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2期。

少数民族预科 篇11

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累积式理论揭示:获得新的技能要以另一些技能为基础, 并以已获得的技能正迁移的影响, 只有获得较简单的从属技能, 才能学习和掌握高一级的技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种阶梯式教育模式早已被人们接受, 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教学在整个阶梯式教学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是在中学语文基础上开设的延伸课程, 也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预科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在学生原有汉语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补”、“预”结合, 集中力量进行强化训练,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使其养成自学和自觉运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 为本科阶段各种专业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为高校培养合格的大学生, 为少数民族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衔接教学在其间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做好民族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教学衔接, 对语文教育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当前民族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的衔接还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由高中转入预科后, 明显显示出语文知识及学习方法的不足。因此要使学生在原有技能的基础上顺利掌握新的高一级的技能, 教师必须重视衔接教学, 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1 明确预科和中学语文教育的主要区别

语文课程的性质应该是一致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 人文性要求是语文课程的本质要求。东南大学王步高等教授表示中小学语文课与大学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有重合, 但两者定位是有区别的。与中学语文相比, 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更是定位为“以预为主, 以补为辅, 补预结合”。预科大学语文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对人文性有着更高一层的体现与要求。当前现实是, 中学语文课相对偏重工具性, 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人文性只是兼顾, 很少能够引导学生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阅读文学作品。而预科大学语文课重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

预科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学习大学语文的目的, 即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两者的学习目的和目标不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然明确规定了学习语文的目的, 但实际大多数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好的高考成绩, 考入理想的大学。而预科学生已经完成了高考, 又还没有确定专业, 因此学习目的不明确, 一些学生的目标只是在期末考试中能够及格, 因而学习不认真, 作业应付了事, 甚至有个别学生随意旷课。

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手段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古今中外经典文选是中学语文主要内容, 但多有删节, 内容相对较短浅, 理论性、应用性不强, 教学进程相对较慢, 教师常采用讲读、问答式的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分析, 强调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培养学生对语文课工具性的掌握能力, 语文课的人文性上处于启蒙教育。而大学语文则相反, 多用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 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两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中学生学习主体意识不强, 对教师依赖性较强, 被动地接受教师对知识的传授, 很少自主学习, 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一般很少拓展阅读。预科大学语文教学应强调的是对文体的感染力、审美能力及语言交往能力, 强调广阔的视野。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人文精神, 促进学生精神成人。预科学生必须学会自学, 做到自主学习, 带着问题听课, 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要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认为, 大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语文胃口给重新调试过来, 然后, 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自学。

2 凭借知识系统性, 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中学语文的示范性、实用性、基础性、感知性较强, 而大学语文的雕塑性、人文性、思辩性、研讨性较强。为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首先做好教材体例的衔接。预科大学语文教材编排体例和中学语文不一样, 因此教师要重视绪论课的教学, 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 教师应向学生阐述预科大学语文更强调人文性的本质特征以及教材的编排特点, 告知其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评定方法, 同时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使学生一开始就心中有数。

其次, 认真研究教材内容, 确定专题教学的内容, 做好知识层次的衔接。语文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预科大学语文选文是在中学语文知识层次的基础上的拓宽加深, 知识容量要大, 迁移性要强, 必须拓展教学内容, 增强时代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选文经典, 口语训练与写作训练结合, 同时必须更倾向于开放性, 必须做到教学内容开放, 不把学生囿于课堂, 要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 更加体现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 把学习语文与了解时代、社会相结合, 让学生了解社会、熟悉生活, 即所谓“大语文”。教学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 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我们不应该把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区别仅仅理解为篇目上的花样翻新, 从阐释学的观点看, 阐释的新意也许是比简单的篇目翻新更有意义。优秀文学作品面对不同的读者对象, 它会折射出不同的内涵层面, 即“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时, 适当地将课本上没有的文学名篇、影视精品纳入到教学中来, 并将讲座、讨论、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贯穿于预科大学语文教学中, 通过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大学语文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 更具时代气息, 对他们的人生更有现实指导意义。

再者把阅读教学、口语表达教学、写作教学融为一体。增加使用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具体写作活动的指导。注重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它的实用性和工具性种重视。

3 依据衔接教学的特点,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中学阶段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预科大学语文教学继承和发扬。在正确认识预科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目的, 端正教学态度的基础上, 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传统的讲授法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 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较多的信息, 但它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 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预科不少学生认为这种方法过多运用会使他们产生厌倦心理, 也妨碍了师生互动。学生是教学双边活动的主体, 调查中学生也要求参与教学过程, 允许、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见解,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以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根据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的特点,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例如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型教学等相应教学方法, 力争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通过教学研讨, 形成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各类知识点的课堂教学方法, 并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 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而使学生明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 激发学生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想象力与创造力, 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具体方法如课堂讨论、学生模拟教学、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辩论赛、名人名著讲座等。还可以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还可播放相关名著影碟、影视资料等。当然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单纯地依靠每周几个学时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达到目的的。为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的做法是针对教学内容实施“三个一”工程学习方案, 布置课外阅读的重点书目, 并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 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当然, 老师应给以必要的指导与点拨, 加强学法指导。

和中学语文相比, 预科大学语文的优势就在于摆脱了应试教育的影响, 可以进入到更高的学习境界。针对大学语文综合性强的特点, 预科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学术背景, 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和经验带进大学语文教学中来, 采用自己擅长的教学方式, 增加语文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同时, 我们更要注重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采取更适合的、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总之, 预科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在课外积累和在生活中的实践, 注重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注重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注重学术性, 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实行模块教学、小班教学、开放教学。

4 增加考核方式, 改革考试内容

更新考试观念, 把考试融入教学全过程,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考试热情。改革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采取一次性书面考试的模式。从素质教育目标出发, 本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方式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增加平时成绩比例: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由平时作文 (10%) 、课前3分钟口语表达 (10%) 、课堂表现与出勤 (上课认真程度10%) 、平时作业 (10%) 、“三个一”工程课外阅读读书笔记 (10%) 五部分组成。考试内容包括书面知识考核 (35分) 、阅读理解及拓展阅读 (25分) 、口语表达 (10分) 、写作理论知识 (5分) 、写作 (30分) 。各项考试在教学过程中逐项完成, 贯彻教学全过程, 采用分阶段测试、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累积积分方式形成总评成绩。这样更有利于督促学生认真作好课前预习, 课后自觉学习, 充分调动一直在应试教育下的学生的学习动力,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欧美教育的考核方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 学生平时的每一次作业都会计入考核之中, 没有达到标准的学生是不允许参加最后的考试的。这一考核方式非常适合预科大学语文课程。

搞好中学和预科的语文衔接教学尚是预科语文教学工作中一个需要深人探讨的问题。我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 只有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要保证预科和中学衔接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除上述的四点外, 师生间必须多沟通, 多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加强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以及熟悉钻研高中乃至初中的语文材料。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改善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

摘要: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既有着密切联系, 又有明显的区别。本科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必须靠两者的相互衔接和共同努力。但是两者的衔接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因此做好预科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教育的衔接性研究,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内容等方面对预科大学语文进行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预科,大学语文,教学衔接,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步高.大学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杨建波.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彭月萍, 刘伙根.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及教学的若干思考[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 (4) .

[4]王步高.以提高质量为中心改革“大学语文”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4) .

[5]梅健.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初探[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5.5.

[6]蔡燕萍.大学语文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 2006, (2) .

上一篇:快速跳频下一篇:体系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