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

2024-10-07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精选10篇)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 篇1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 是民族心理最核心、最深层的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文化认同问题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 也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关注。在近年来的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教育工作中, 对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尤其是, 江西高校。

一、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一) 中华文化认同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说明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 也说明文化认同在软实力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 中华文化认同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和平团结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认同。由于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同, 造成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 但我们应当正视这种差异, 求同存异, 互相尊重, 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 走向文化认同, 才能走向和谐与稳定。

(三) 中华文化认同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

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文化, 文化在民族团结的过程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对本民族的文化有着深刻的感情和认同, 对别族的文化又能做到尊重与理解, 各民族就是在这种尊重和理解中, 形成了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

二、江西高校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思想教育现状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 汇集着全国47个民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因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独特, 形成多元文化, 江西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 不仅要完成角色转换, 还要进行跨文化的适应。笔者通过对江西某高校的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调查发现:

1.在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方面, 有80%的学生对中华文化感兴趣, 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却在60%左右, 尤其对民族文学和思想方面了解较少。

2.在对中华文化的情感度方面:有70%左右的学生认为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有82%的学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与自豪。

3.在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方面: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非常了解本民族的文化, 在本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产生冲突时, 支持本民族文化所占比例稍高;但在调查中发现, 学生对于西方节日有着盲目崇拜, 对中华文化的意识在慢慢淡化。

三、江西高校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从调查中发现,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存在的一些问题, 主要有:

1.中华民族文化认知不足。多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不能完整阐述, 传统文化意识单薄。

2.中华民族文化知识缺乏。当代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了解是十分匮乏的, 而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更存在这样的缺憾, 许多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危机。

3.中华民族文化审美观点偏差。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对本民族的文化很感兴趣, 也有很多学生对国外的文化兴趣很高, 但对传统文化却缺乏兴趣和热情, 甚至出现审美意识上的偏差。

4.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在西方文化的强势进攻下, 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出现了淡薄冷漠的态度, 却热衷于西方的文化。

原因有三:一是当今社会不同的价值观、文化的冲突、社会群体的流动和分化。二是高校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 导致民族文化教育的不足以及学生文化素养的降低。三是网络媒体的不良导向, 主要有广播电台、互联网等媒体。

四、增强高校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方法及途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中华文化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校应从这四方面入手, 引导学生爱国家、爱人民、爱中华文化。

2.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高校是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 因此应发挥高校的优势,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强化新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3.深化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重任, 因此, 高校应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在江西高校民族预科教育中, 加设了“民族宗教理论”课, 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对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培养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团结是维护多民族国家和谐和稳定的永恒主题。在新形势下, 注重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 不仅可以增强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万明刚.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

[2]答会明.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前瞻社会心理学[J].2011 (3) .

[3]曹月如.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与心理和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0 (3) .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 篇2

【摘要】本文将从以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新疆预科班学生英语听力的现状来探讨行之有效的英语听力策略,以达到帮助新疆学生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听力策略 预测 模仿 辨音

听、说、读、写是学习英语的必经之路。听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技能,摆在了首要位置。英语其它三方面的学习都建立在听的基础之上。不写没有读过的语言,不读没有说过的语言,不说没有听过的语言。因此,我国在推进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尤其加重了对英语听力的重视,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英语听力比重提高到了35%。听力在英语学习中尤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预科班专门为少数民族开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帮助学生巩固高中知识,又为学生的未来大学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能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和学习。在预科生中,来自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备受关注。来自新疆的预科生有本民族语言,相对于其它少数民族来说更具特殊性,因此,其英语学习策略值得研究。英语听力作为英语学习的入门,英语交际的开端,在新疆预科生的英语学习中更是不容忽视。

一、新疆班预科生英语听力现状

首先,学生听力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听力水平差。由于英语不在新疆学生的高考范围之内,所以英语在中学教育中不作为主要课程。有的学校作为副科课程,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英语课程。在北疆地区,由于经济较发达,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所以学生较早开始接触英语学习。来自北疆的学生,例如来自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哈密等地,学生的英语听力相对于南疆的学生好。而南疆的学生普遍英语零基础,听力水平差,口音重,因为他们在中学期间没有接受过英语的学习。但是,即使是中学进行英语学习的北疆,英语也只是作为辅助性课程,学生对英语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北疆学生的听力水平与汉族学生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换言之,新疆预科生的听力水平整体偏低。

其次,学生听力理解的较慢。新疆预科生大部分是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他们有本民族的语言。在练习英语听力时候,容易受本族语言的影响。一方面,语音问题,会出现音位缺失现象。另一方面,听力理解问题。新疆预科生需要先把听到的英语在脑海里面译成汉语,再把汉语译成维吾尔语,才能理解听力材料。因此,在听力的学习当中,听力理解的较慢。

二、提高新疆预科生英语听力的策略

1.分层次教学。由于新疆班学生英语听力水平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要改进这种不均等的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较好。如果人数多,可以分为AB班级;如果人数不多,则可以小组教学。我校作为少数民族预科基地,来自新疆的学生将近250人,因此将新疆预科生经过入学考试编为AB两个等级的班级。AB班采用分层次的教学大纲,具体内容有所区分,考核方案也有所区别。就听力方面,A班的学生学习基础较B班的好,因此课堂可以做一些稍微复杂的文本听力。B班的学生则更多的是在巩固和学习基础听力。在上课期间,放慢听力速度,反复讲解听力材料。经过一年的分层教学,发现学生有更强的进取心,甚至有同学课后也进行自我听力的训练。

2.加强语音模仿及辨音训练。对听力的掌握很大程度决定于语音。新疆预科班学生受本土语言影响,语音具有浓重的口音。要提高听力水平,必须进行语音训练。首先注重模仿训练,听录音跟读语音语调,每一节课都要进行相关训练,严格要求每位学生参与。四位同学一小组进行纠音训练,老师监督。其次是辨音训练,把相近读音的单词进行语音对比,加深学生印象。也可通过绕口令训练,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材料预测。预测、推理、验证是英语听力的三个过程。通过预测,将已知的信息去推理即将听到的文本材料,帮助学生建立听力文本与相关的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更利于握听力文本的关键内容,也更容易所搜到听力答案。在听力开始之前,训练学生利用已知听力选项对材料进行预测,并在听力过程中验证推理。让学生参与讨论,激起学生兴趣。

4.建立在理解之上的复述策略。选择由易到难的听力文本让学生进行复述训练,循序渐进提高学生听说输入水平和记忆水平。首先准备几个能将文本串联起来的问题,让学生听文本材料,做笔记;其次检测问题答案,讲解文本,纠正学生笔记;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笔记进行听力复述。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有能更有效提高英语听力水平。但要注意的是,新疆预科生英语听力水平低,所以开始的时候要进行句子听读训练,在训练一段时间后,再开始简单的段落训练。

三、结语

虽然新疆预科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处于初级水平,但是如果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分层次的听力大纲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音模仿和辨音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预测听力材料的方法并且坚持进行由易到难的复述策略,新疆预科生的英语听力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丹.大学生听力策略的调查分析和培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6).

[2]乔红.提高民族学生英语听力的策略与方法[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6).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 篇3

据了解, 来自新疆的两年制预科生 (以下简称为学生) 大多在高中毕业前并未接触过英语;仅少数学生学过英语, 但是水平并不高。而教学大纲要求:通过两年的预科英语学习, 英语水平要达到《英语新课程标准》八级目标。这样的要求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倍感压力, 更有些学生竟有放弃英语学习的想法。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大多对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评价过低, 个别学生是迫于结业要求而学习英语, 这些现象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偏低有直接关系。因此, 正确有效的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便尤为重要。

二、“自我效能感”概念及形成条件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行为操作前对自身能在哪个水平上完成该任务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这一概念提出后, 相继有很多学者提出解释及提升。后经研究班杜拉等学者发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通过以往的成败经验;二是通过他人的示范效应;三是通过社会劝说, 告诉他们具备获得成功的能力;四是通过情绪缓解和胜利唤起。”

三、培养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经过笔者调查发现,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中遇到困难后的解决态度、学习的努力程度以及学习策略的应用都会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感不是一项技能, 而是对完成某特定任务所具备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那么, 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简述如下:

1.制定学习目标, 创造学生成就感。教师应在课前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达到目标的快乐, 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教师在讲新课前要讲清该课的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自己定制学习方案, 将问题具体化, 比如要学会哪些重点句型, 掌握多少单词等。教师再对每位学生提出的目标进行评估制度, 使之能在结课时达到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 提高成就感;可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记笔记, 记重点、难点及确定课后复习重点;也可不定期抽查每位同学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及目标完成情况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2.选出“模范生”。对学生来说英语学习过程是艰辛的, 需要有个方向标, 使自己始终坚信别人能做到的, 自己也同样能做到。榜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里指的“模范生”并非我们常说的品学兼优者, 而是在学习中能够达到自己制度的学习计划, 成绩稳步提高者。

3.关注学生学习动向。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向, 适度提醒。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当目标达到时, 提醒学生努力是一定会得到回报的, 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完成任务;当目标未完全达到时, 指导学生如何更好的制定学习方案, 提高学习方法, 并给予鼓励。这里注意要因材施教, 提醒学生不要过分要求自己, 成绩不可能总是在提高, 告知学生持之以恒才最重要。

4.提高学习策略。好的学习策略可以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教师应指导学生提高自我学习意识及策略。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 使小组内成员互相督促, 互相学习, 对学习中遇见的困难及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交流, 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5.创设机会, 提高学生成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学生总提出英语单词记不住, 语法、句型分不清。记过后没几天又忘了, 这样的现象让他们很气馁。换句话说, 他们没有体验到学习英语的成功与喜悦。所以应尽量创设成功学习体验, 让学生更有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师可在课上针对将被提问的学生制定问题, 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在课堂上的前几分钟, 给学生提前分派任务-讲故事、唱英文歌等, 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参与活动, 由于提前有准备, 学生都能体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6.采取多样评价方式。现今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评价更侧重于期末考试成绩, 使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期最后几天多背背就行, 无法使知识内化。笔者认为可以多方位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评价, 使学生积极性更强。除了平时的考试卷评分之外, 还要采用其他形式的综合评价。如:学生互评、书写评价、课堂发言评价、作业评价及英语知识竞赛中表现评价等。评价要分阶段, 如一月一评一总结, 让学生能清晰的看到自己的学习情况。

总之,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指导意义。如何更好的培养自我效能感, 除了前文提出的几项建议外相信还有很多方法, 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更新, 总之, 只要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达到策略型自主学习的效果就可以试行。

参考文献

[1]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88.

[2]Richard I.Evans.Albert Bandura:The Man and His Ideas-A Dialogue[M].Foreword by Ernest R.Hilgard Praeger, 1989.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 篇4

关键词:新疆籍预科学生 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 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226-01

1 新疆籍预科生特点

(1)由于刚结束高中生活,因此很难从高中生的角色转换为大学生。

(2)由于离开了父母,还没有形成独立生活能力。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老师们的关心下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但是,他们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老师、亲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语言、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是让预科学生较为苦恼的问题。

(3)组织纪律性较差。中学期间,在家里受着父母的管教,在学校受着老师的管理,但是,他们刚走出家乡,就把自己看成是自由的小鸟,有些学生就会不能完全管理自己。

(4)由于各地区教育、管理方面有差异,因此,在汉语、英语水平,以及日常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5)由于年龄小、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因此在心理上不成熟,感情问题不能较好、较理智地去解决;

(6)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首次出远门,对所有的事情都带有好奇心。对于任何事情,部分同学都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不能很好的为人处世。

2 对新疆籍预科学生的思想政治及日常管理工作的几点看法

2.1 思想政治工作者正确理解“爱、严、细”的工作理念

“爱”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到“言传身教”,只有热爱工作,才能激发强烈的责任感和无限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爱护学生,诲人不倦。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作为教师,爱心最重要,作为学生工作者,要时刻提醒自己,让这爱连绵不绝地赋予教育,让学生时刻都函授到一种无私的、博大的爱。这份爱主要体现在关心自己所教育的对象的成长,包括学习、生活、心理等。

“严”主要是指,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是指依靠校纪校规、学生管理手册、班规等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工作。主要是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要做到“绝对不能松懈、绝对不能让步”。原则性问题一切按照规章制度办。制定班规时,奖惩情况要明确规定。对于表现好的一定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对于不好的,要有惩罚措施。老师要做到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从严衡量。在这里强调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严而有度,即要处理好严和爱的关系、管理和教育的关系。

“细”就是用心细密、做事细心。主要是指经常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解决学生中、班级中存在的问题。绝对不要做形式化,要真心实意地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要让学生感觉到你是真的为他们着想、为他们考虑,从心底里佩服、感谢你这个老师。总之,学生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处处留心,做有心人,对所有学生细心观察和详细了解,只有细心地注意自己的学生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真正的引导他们。

2.2 严抓班委,要在实践中锻炼他们的能力

班委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重要力量作为我们的主力军,班干部需要我们精心地去培养。首先,要通过竞聘的方式,民主选出班干部;其次,制定班干部例会制度。每周要定期召开班委会。每一次的班委会,一方面是工作安排;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培训课,能够帮助班委学会为人处世,引导干部要合理安排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

2.3 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做到三个“敢”,即,敢说、敢做、敢面对

对于组织纪律性差的学生,该批评就该批评。“敢说”不是指骂学生,而是用一些能够打动学生心灵的话来做思想教育。“敢做”是要大胆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将思想教育工作纳入到其中。“敢面对”,学生中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事。作为学生工作者,要做到冷静。事情发生了,就得正确面对。不要急于下定结论,应认真听取,之后进行细致地调查,若需处理,那须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发生事情不可怕,可怕的是事后学生的状态和举动。

2.4 把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

不能光靠每周的主题班团会进行教育和管理。而是要经常性的到班里,与学生进行沟通。

(1)让学生知道做事之前要学会做人

主要从育人,引导学生做有道德的文明人。可以通过讲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不文明的表现,如:破坏公物、校园、宿舍内吸烟喝酒、男女朋友举止不雅等,对学生本人形象和今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的方面,教育学生做文明人。

(2)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要从端正学习态度,整顿班风做起。给学生宣传有关预科学习的政策性文件精神。让学生意识到现在不努力一方面影响结业;另一方面影响上本科院校后的学习。

(3)让学生对今后学习、生活形成危机感和紧迫感

很多学生认为还有很多时间去学习,因此他们就想用预科的时间好好放松,根本就没有意识珍惜这么好的时期。因此,要多讲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种紧迫感,让他们知道,现在不抓紧,将来会走很多弯路。这样不是在吓唬学生,而是用正确的手段和方法来引导他们,让他们意识到“不抓紧现在,以后会吃亏”的概念。

(4)帮助学生安排好课余时间

无论是什么样基础的学生,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也很重要。可以按照时间长短合理地安排旅游、学习、休息等。

2.5 建立家长联系制度

就读在内地的新疆籍学生,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家长会担忧,部分家长会主动联系老师,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但是有些家长做不到这点。辅导员可以以电话方式联系学生家长,一方面作为家访,介绍孩子在学校里各方面的情况。做到家长与学校统一要求,协同教育,共同有效的教育孩子;另一方面,对问题较多的学生,辅导员可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总之,为了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保证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帮助学生更好成长,必须建立家长联系制度。

总之,民族预科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健全,培养“四有新人”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方面担负着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我院在教育部民族司、自治区教育厅的领导下,在宁夏大学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培养合格的少数民族预科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上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笔者希望这篇文章有助于培养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备注

①民考汉是指从小上汉语学校,参加汉语言统考并报汉语言招生院校及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按照明文规定,接受一年的预科学习。

②民考民是指从小在自己的母语学校授课,参加民语言统考。

参考文献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 篇5

1 调查设计与实施

笔者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情况, 对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表进行了改编, 问卷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预科生的学校适应水平, 包括学习适应、人际适应、校园生活环境适应、专业选择适应和情绪适应;二是从预科课程内容、预科阶段的管理等方面了解影响因素, 采用五点计分制。选择某大学的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 自9月初入学报到伊始, 笔者就以新生接待工作者的身份进行观察访谈, 于10月下旬发放问卷, 有效问卷240份, 所有数据通过SPSS18.0进行统计与分析。

2 调查结果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总体学校适应处于比较适应的水平 (3.6211) , 有152名预科生的总体学校适应水平均值高于3.5分, 占63.3%。

校园生活环境适应最好 (4.1844) , 在“我能够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这一项目得分最高, 为4.64分, 当学生干部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生。

专业选择适应较好 (3.8483) , 预科生对于自己一年后的专业目标较为明确, 也会搜集相关专业选择的信息, 只有不到10%的预科生对于一年后的专业选择没有明确的目标。

人际适应较好 (3.5313) , 80.3%的预科生能够和寝室同学相处愉快, 但却有一部分预科生不知道如何与大学老师相处。担任学生干部的预科生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生;在民主型家庭氛围中成长的预科生有较为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

情绪适应一般 (3.2844) , 有40%的学生读预科班产生过失落感。汉语精通的预科生在情绪适应上表现较好, 高中读汉校的预科生的得分高于高中读朝校的预科生。

学习适应一般 (3.2573) , 如“预科的考试给我造成的压力很大”这一项目得分值仅为2.38分。母语为汉语的预科生得分显著高于母语为朝语的预科生;高中就读汉校的学生其学习适应得分显著高于高中就读朝校的学生。

3 讨论与分析

3.1 少数民族预科生学校适应水平的分析

少数民族预科生在预科初期阶段能够较好地融入进预科的学习生活之中, 但也有近37%的预科生还没有进入到较好的适应状态, 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1) 学习适应。所调查的预科生高考成绩从390分-502分不等, 有的预科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基础较差, 进入预科班后跟不上老师的进度, 学习感到很吃力, 还有的预科生担心预科的期中和期末考试, 导致出现了学习适应不良的情况。 (2) 人际适应。大多数的预科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都能够很快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同学之间彼此相互照应;在与老师的交往中, 一部分预科生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会选择向老师求助。 (3) 校园生活环境适应。预科生在进入大学后急切地希望了解有关大学生活的事情, 熟悉学校内部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 而且很多学生都能够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但一部分预科生不希望住在八人寝室, 希望调换到四人寝室。 (4) 专业选择适应。少数民族预科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年之后的专业选择问题, 在入学之初就开始明确自己所要选择的专业目标, 对于专业选择有着明确的认识和选择方向, 会搜集关于选择专业的信息。 (5) 情绪适应。将近半数的预科生认为大学生活和自己想象中的相差甚远, 产生了心理落差;部分预科生不希望让别人知道自己读预科班, 认为自己各方面不如别人, 感到很苦恼。

3.2 预科课程内容、教育管理与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的关系

预科阶段基础教育课程在实践中应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程序。 (2) 但在旁听预科课程和访谈预科生后, 了解到现在学习的部分教材内容与高中所学内容重复, 导致了一部分预科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预科生认为学习重复的内容没意思, 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出现了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等消极反应, 其学校适应不良。

该大学预科生的培养模式是为自己的学校培养预科生, 但其《学生手册》中没有关于预科生的管理规定;所有预科生由一名兼职辅导员管理, 所以在对预科生的教育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4 结论与建议

(1) 在预科初期少数民族预科生总体学校适应水平较好, 其中校园生活环境适应最好, 而学习适应水平一般。所以要充分利用预科生能够适应校园生活环境的优势, 多鼓励学生们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在学习方面有必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的内容, 将以前学过的知识与现有的教材内容贯穿衔接, 便于预科生能够浅显易懂地理解教材内容, 在“补”的基础上, 适当的结合“预”的内容。 (2) 预科阶段重复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 并且教材内容的重复, 影响了预科生的学习适应水平。在解决方法上, 要丰富课程内容, 多开设一些有关文科和理科的学术讲座, 组织学生们听报告会了解最新的动态前沿, 来满足学生对于丰富知识和开拓视野的愿望。 (3) 预科阶段管理过于宽松, 使部分预科生无所适从, 出现了适应不良的反应。所以一定要做好预科生的新生入学教育, 制定条例来规范预科生的行为, 让预科生做到自我规划与管理。在此基础上, 进行有效的奖惩措施, 对表现优异的预科生进行奖励, 对经常无故旷课、表现恶劣的预科生予以警告等, 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预科阶段的教育管理。

摘要:本文对某大学240名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问卷调查, 分析少数民族预科生学校适应水平及其与课程内容、管理的关系。结论表明:少数民族预科生学校适应水平较好;重复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 影响了预科生的学习适应水平;管理过于宽松, 部分预科生出现了适应不良的现象。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生,预科教育,学校适应

参考文献

[1]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5.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 篇6

关键词:新疆“民考民”预科生,数学教学,教学方法

0 引言

少数民族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举办民族预科教育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使之适应党的民族教育的重要举措。通过民族预科教育, 提高民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 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为在高等院校本科生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作为“全国民族预科教育培养基地”之一, 不仅为宁夏区内高校, 而且为全国一些重点及普通院校培养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自新疆地区“民考民”的民族预科考生需要进行为期两年的预科学习后进入委培本科院校学习, 我院自2004年招收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以来, 每年招收人数呈上升趋势, 近几年招收新疆地区预科生达一千多人, “民考民”预科生比重占绝大多数。通过对本院2012级新疆“民考民”学生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和考试调研, 对现阶段新疆“民考民”的预科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对预科少数民族数学教学方法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1 新疆“民考民”预科生特点及数学教学情况概述

我院招收985、211重点院校及普通高等委培院校的新疆“民考民”预科生、包括维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多民族成分的学生, 由于民族语言多样性、文化背景多元化, 他们的入学成绩差距大, 普遍汉语能力较差, 而部分“民考民”预科生的本科专业是确定的, 造成学生缺少竞争意识, 进取心薄弱, 导致学习热情低、学习方法不得当, 为预科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数学作为民族预科的主干课程, 承担着复习高中数学、预修高等数学的双重任务, 对民族学生尤其是“民考民”预科生而言, 有其特殊的教学特点、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 教学内容、方法都有所不同。预科数学教学体系, 内容上主要分为两部分: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第一学年讲授内容包括:基本初等函数、概率论初步和线性代数行列式、矩阵的初步知识;第二学年讲授内容以高等数学包括极限、导数、微分中值定理及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等内容。通过对“民考民”预科生的数学教学工作, 针对“民考民”预科生的特点, 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

1.1 数学基础差, 学习能力较弱

由于新疆地域、教学质量的差异较大, “民考民”预科生的入学成绩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他们的数学基础普遍比汉族学生普差, 分析问题能力、掌握知识能力偏弱, 学习热情也较低。由于大部分“民考民”的预科生接触汉语时间短, 汉语水平有限, 且小学高中的数学课程均以他们的民族语言授课, 使学生阅读教材和理解数学符号、概念、定理等抽象概念有很大难度, 师生间的沟通就成了难题, 即使教师把简单的教学内容重复几次, 一部分民族学生也不能完全理解, 一堂课需讲授的课程内容常常因为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而拖延, 导致数学教学效率不高。

1.2 高等数学内容抽象, 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理工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 且概念抽象、内容深奥, 习题量大, 学习时限长, 但相对课时少。“民考民”少数民族学生数学基础整体水平较差, 对高等数学往往缺乏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例如, 学生对贯穿微积分核心理论———极限这一抽象概念, 难以准确理解, 为后续导数、不定积分、定积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带来很大难度, 抵消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手段落后

预科数学课程的教学手段单一, 仍以粉笔加黑板的传统讲授模式, 没有有效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教师普遍遵循从概念讲解到定理证明再到例题分析、习题一味灌输, 忽视了民族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过程, 使一些民族学生处于被动听、消极学的学习状态之中, 教学过程缺少实践性, 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方法不多。

2 数学教学方法改进探索

2.1 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降低理论深度

由于新疆“民考民”预科生存在语言障碍和数学水平整体偏低, 学生理解数学抽象概念的能力有限、对特有的数学语言的表述有很大障碍。针对民族学生的特殊性,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典型例题分析并配以同类型练习题, 随堂随练, 由学生分析题意并找解题思路,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口、动脑,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文字语言和数学符号语言间的转换, 使学生逐步地能用恰当的符号语言, 较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同时, 要学生注意条理性, 名词术语准确规范, 书写清晰, 合乎逻辑, 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中不必对理论推导、证明要求过高, 应降低理论深度, 对于过分繁琐、抽象的理论和推导证明要进行精简。重视理论本质的通俗表述, 强调定理的条件、结论, 借助几何图形或数量关系加以说明等手段进行, 比如微积分中的微分中值定理, 只借助几何图形和具体函数说明即可;极限概念以描述性定义为主, 降低严密定义的要求。

2.2 教学手段多元化, 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育

多媒体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 向民族学生展示难以用语言或一般教具阐述的事实, 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 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 当然数学演算、推理、论证过程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必不可少, 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多媒体教学为辅, 使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 沟通, 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另外, 分层次教学策略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根据“民考民”预科生数学基础的不同, 以入学成绩和文、理科划分班级, 使数学教学更具针对性, 有区别地制定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分班后的课堂教学仍然要关注民族学生差异, 理科生注重夯实理论基础、拓宽知识结构, 文科生注重基础概念的理解, 培养数学兴趣和计算能力, 以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为主。

2.3 尊重民族学生实际, 细化教学大纲、强调专业应用性

由于“民考民”部分学生专业已定, 针对不同的专业加深或消减部分数学内容, 加强数学在具体专业中的应用性。如工程专业需要运用计算机进行大规模数据处理, 可重点介绍线性代数行列式、矩阵论等内容;机械专业要工程制图, 可重点讲解空间解析几何;通讯、信息类专业的学生, 则可以增加级数这部分内容, 重点介绍傅里叶级数的相关理论、性质, 让学生透彻理解傅里叶级数在信号处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应用;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学生, 可注重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 用导数求解边际成本、边际利润, 并用需求弹性来分析相关经济问题的意义。

3 结论

综上所述, 新疆“民考民”预科生的数学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遵循数学学习的原则和规律, 根据新疆“民考民”预科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既要遵循民族预科数学教学大纲来组织和实施教学, 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思想分层教学, 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专业的应用性, 旨在加强数学基本运算能力、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数学理论的系统性、提高数学素养, 综合提高“民考民”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数学水平, 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卫红.关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预科数学教材学习评价的调查[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7 (3) :9-12.

[2]程永芳.关于民族预科数学教学的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13 (4) :373-375.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 篇7

2012年以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开始接收国家协作计划和对口援助阿勒泰地区的新疆籍各民族预科生“民考民学生”。民考民学生从小生活在民族聚居区,接受民族语言授课( 高考也用民族语言答卷) ,汉语只是作为第二外语进行学习,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周仅仅上三次课而已。因除了语文课堂,平时没有接触汉语的机会,大多数同学发音不标准( 特别是上声和去声) ,不能用汉语自如地表达意图。上课时,理科班的学生勉强能听懂使用普通话讲的课程,但文科班的学生普遍听不懂、跟不上。特别是大学语文课程,因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文言文,而学生在中小学根本就没学过文言文,所以很多同学对语文不感兴趣,害怕上语文课。而语文课是基础工具课,如果语文学不好,将严重影响将来的大学学习和社会生活。民考民学生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学习生活两年,如果学校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就能帮助学生大幅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和水平。

二、提高新疆民考民预科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对策

1. 优化课程设置,选用合理的教材

2012年,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接收了第一批新疆预科生,因第一次接收新疆预科生,不太了解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只开设了一门大学语文课程。开学上一周课之后,发现新疆预科生分民考民和民考汉两类,而且民考民学生的语文水平明显低于民考汉学生,但调整课程已经来不及了,而且受课时的限制,不能单独给民考民学生增加课时,所以学院安排课任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每周给民考民学生补一节最基础的古代汉语课,但学生的语文水平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2013年,学院将民考民和民考汉学生分开,给民考民学生单独开设了三门课程———大学语文、口语会话、写作,大学语文和口语课每周各安排4小节,写作课安排2小节,每周10小节,一学期共120课时。从课时总数看,每学期安排的课时确实不少,但因课程内容相当于汉族高中水平,学生普遍感觉有难度,教学效果依然不理想。根据近几年民考民预科生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笔者认为,开设口语会话、阅读与写作、古代汉语等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水平。口语会话课适合使用对外汉语教学用教材,从初级开始讲,逐步过渡到中级和高级,教学内容由语音教学,扩展到词汇、短语、句子和篇章结构。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如果增加文化内容、加大实践比例,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与写作课程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先讲阅读,再讲写作。阅读课适合按体裁讲,从记叙文开始,逐步过渡到说明文、散文、小说,每讲完一个体裁之后,进行写作实践。写作包括文学写作和应用文写作两种,文学写作开3个学期,侧重点放在记叙文和说明文上。写作是一门较枯燥,学生不太喜欢上的课程,教师可采取看图写作、缩写、扩写、续写、命题写作、半命题写作、话题作文、材料写作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最后一个学期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重点讲事务文体、公文文体、学术论文等三大板块,为学生的大学本科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民考民预科生在中小学没接触过文言文,他们连李白是谁都不知道,所以文言文是学生普遍感觉难的一门课程。基于此,古代汉语课程应从基础开始讲授,主讲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既要讲语言知识点,也要适当结合文学鉴赏,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对预科生的语文教学,一般都是以传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压抑了学习兴趣,扼杀了学习热情,抑制了思维发展,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所以,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及时转换教师角色。

首先,教师要善于转变角色,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传统的传授者的角色转换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口语会话课,教师只需简单地讲授会话技巧,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口语实践,让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多讨论,多发言,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阅读课不能“一言堂”,而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做到求同存异,殊途同归。写作课也同口语课一样,少讲理论,多进行实践,注重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其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机械地、被动地学习,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很难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实,教师即使讲得天花乱坠,也只停留在表演的层面,学生未必接受得了,也未必想接受。而教师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任务教学法等易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则能够增强课堂的生动性、新颖性、趣味性。

3. 开辟第二课堂,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补充、发展,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培养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审美鉴赏等多方面能力。预科学习不像中学那么紧张忙碌,学生自己可支配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所以汉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朗读比赛、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写作比赛、话剧表演、情景剧表演等实践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他们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书面表达能力。

4. 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汉语课程的考核方式一直以来比较单一,卷面成绩占70% ,平时表现 ( 作业完成情况、出勤率、课堂表现 ) 占30% 。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民考民预科生的语文考核应包括两大项。一是要求和鼓励学生参加针对国内少数民族和外国人组织的全国性的汉语水平测试HSK考试( 在校期间拿到1—6级证书) ; 二是学校考核。学校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课堂表现占20% ,主要考察学生是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以及出勤情况是否良好; 第二,参与第二课堂情况占20% ,主要考察学生参与的次数和取得的成绩; 第三,课外阅读占10% ,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读5本课外书,并写读后感; 第四,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期末考试,考试分口语和书面两种形式,口语考试占10% ,书面考试占40% ,主要考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

5. 培养学生的汉语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语文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教师和课堂远远不够,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提高语文水平。第一,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提高学习汉语的内驱力; 第三,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汉语的方法和策略,并培养终身学习汉语的意识;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信心。

三、结束语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 篇8

(1) 人际交往。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小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 其中少部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强, 性格较为、内向、孤僻等。比如湖北民族学院预科教育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新疆籍维吾尔族学生中的多数学生和本民族学生在一起, 形成了自己的小团体。由于饮食习惯、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加之高中以前这类学校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 因此口头表达能力较差, 与汉族学生沟通时存在较大困难, 由此导致他们大多不愿意和内地学生交流;而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大多不了解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 很多时候也不愿意和维吾尔族学生沟通交流。特别是在新疆出现一些暴力恐怖活动之后, 由于少数同学不能正确理性看待, 因此对整个新疆籍学生都有一种恐惧心理, 更谈不上和他们交往。

(2)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触动民族情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表示, 如果不触及敏感问题, 他们不会特别在意少数民族的身份;但对于宗教问题则表现得更为敏感。如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往往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宗教信仰目的而拒绝与其他民族的学生相处。一部分中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有其他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不了解, 也会导致他们在生活中容易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冲突。

(3) 学生心理。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偏远封闭、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高山草原、峡谷山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每个民族都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 这与传统汉族文化不同。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本民族内有着强烈的优越感, 但是进入大学学习之后, 这类学生却再也找不到那种优越感, 而所在的大学和想象中又有所差距, 于是在开学的前几个星期心理失衡, 心理波动大, 出现厌学、旷课、违纪等现象。

2. 少数民族预科生德育工作途径的探索

(1) 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了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 我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族活动, 如班级的民族知识竞赛、民族风采月、少数民族十大歌手比赛等。除了开展大量的课外活动外, 我院还开设有政治课, 第一学期的政治课主要内容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学期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 以化解民族矛盾。

(2) 以寝室集体为单位开展各项活动。为了打破区域限制, 我院根据预科生的民族情况分配寝室。混合编制寝室, 对于汉语水平不高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 是一个锻炼和提高汉语水平的绝好机会, 能为将来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混合编班分寝室也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加强交流, 促进民族团结。

(3)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少数民族预科生全面发展。预科不同于高中, 因为不像高中学习压力太大;预科又不同于本科, 不会对专业课进行深入的学习, 预科阶段的学习是打基础的阶段, 学习相对轻松。在这种状况下, 有些预科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以至于有的学生会出现心理问题。因此, 要帮助这类学生合理规划将要面对的大学生活, 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勇于竞争的意识, 以引导他们全方位发展。

(4) 加强感恩教育。民族预科本来就是国家在高等教育政策方面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的优惠政策, 因此, 让学生领会国家福利政策, 从而开展感恩教育显得非常重要。近年来, 教育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等有关职能部门为了新疆籍学生可以去中东部地区的大学上学做了不懈的努力, 对新疆学生给予经济上的补助和政策上的优惠, 这对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更加努力学习以及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和回报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贵州省高校思政研究会课题组.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分析与德育工作[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5, (4) :1-5.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 篇9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特征;教育管理

【分类号】G759.2;B844.2;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十分重要、也是特殊的部分,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地或比较贫困的山区,长期以来,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以及语言文化,汉语基础以及生活文化等都与汉族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生活、学习以及角色的转变等压力,他们在心理上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

一、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特征

1、自卑

自卑是少数民族预科生比较突出的心理特征。大多数少数民族预科生来自贫困、偏远的山区,他们的家庭条件比较差,生活比较艰辛,进入大学后,面对城市五彩缤纷、生活条件优越的城市学生,他们就显得格格不入,差异巨大,很容易出现自卑心理。

2、封闭自我

预科班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生活、语言、兴趣爱好等与其他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异,他们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面对陌生的人际关系,少数民族学生不愿敞开心扉,表达自己,逐渐与集体脱离,封闭自我。

3、矛盾心理

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进入大学后,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加倍努力来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与认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但是实际上,由于底子薄,时间短,要想利用一年的时间补充自己的知识,追赶上其他同学是比较困难的,加之一些学生急功近利,采用了错误的学习方法,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却找不到合理的学习方法,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学生时常被这种矛盾心理干扰。[1]

4、失落

高中学生的主要目标就是进入理想的大学,但是高考成績不理想,面对教师和家长,学生会出现失落,进入预科班后,高考的压力会成为学生心中的阴影,容易使学生产生失落的情绪。

5、消极抑郁

少数民族预科生大部分来自偏远的农村,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男尊女卑的心理,女生进入预科班后容易缺乏信心,产生消极抑郁的心理。

二、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教育管理

1、正确引导学生,树立信心

要使少数民族预科生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实现良好的发展,学校就应积极的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逐渐成为遵守纪律、讲道德的高素质学生。做好预科生的开学教育工作,强化他们的爱国以及民族意识,树立良好的民族形象,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目标,看到少数民族学生身上的良好品质,例如艰苦朴素、诚实等,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取长补短。[2]强化心理教育,尊重他们的习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2、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积极转变教育方式,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基础稍差,在教学中,应多以学生为出发点,转变教育模式,将学与用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行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对学习的厌恶和反感,使学生取得巨大的进步,缩短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消除自卑以及矛盾心理。[3]

3、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融入集体

少数民族预科生由于家庭、学习、兴趣爱好、语言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因素,常常封闭自我,脱离集体。为了使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学校应为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外互动,例如书法、绘画、歌唱、摄影、体育运动等,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并在活动中不断尝试成功与失败,逐步增强和锻炼自己的自信心,消除封闭的心理,实现良好的发展。

4、树立正确的性别以及教育理念

预科班的教师应做好男女平等,一视同仁,并根据男女的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保证男女都能够得到发展与进步,教师应关心女生,正确评价和鼓励女生,提高女生的自信心,消除自卑感,培养男生的感性思维,学会理解和关心别人。

5、实现严格的纪律管理

学校应制定严格的纪律,并保证每一位学生都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和纪律进行学习和生活,对于犯错的学生要进行严厉的批评,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主动改正。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竞争意识,积极学习、入党等,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比较特殊的心理特征,例如自卑、封闭、矛盾等心理,对于他们的学习以及生活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使他们认识到这些心理问题的严重影响,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更快的适应预科班的学习和生活,从而使自己的身心、学习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丽.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调适方法[J].华章.2013.6(25):176-177.

[2]朱仁俊.少数民族预科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农业教育研究.2012.8(4):43-44.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 篇10

由于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以及民族学生本身地域与文化来源的特殊性, 导致了民族学生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文化境遇之中, 本文将分层进行详细的阐释。

1. 民族文化的载体

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都是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存在的, 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一个民族的道德、知识、心理、民俗等文化因素, 在他们的知识体系、道德体系、行为体系中无处不存在本民族文化的影响, 这种影响往往是根深蒂固的, 潜移默化的, 民族学生在举手投足之间都会尽显民族文化的风采, 只是他自身可能并未察觉。

2. 文化交流中的碰撞

由于主流文化这一大的文化环境的存在, 民族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新的文化体系, 即主流文化体系, 这使他们既与少数民族血脉相通, 同时却又恰恰成为了主流文化的接受者, 一方面他们满怀新奇和向往地揣测着主流文化, 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新的环境、文化又感到从所未有的手足无措。这种碰撞给民族学生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3. 文化碰撞的力度

由于受地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面对主流文化, 很多少数民族学生经常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 (这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 , 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显得很胆怯, 因为对民族学生而言, 其所接触的文化是相对陌生的, 陌生的程度与生源地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生源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越低, 该地区对外封闭性就越强, 与主流文化的接触就越少, 少数民族学生对主流文化的了解也会越少, 失语的程度就会越高。

4. 对文化尴尬的处理

不管这种尴尬的程度有多高, 不管文化失语的现象多么严重, 民族学生都必须面对这种融合和交流, 接受这种磨合和碰撞。但是, 民族学生在面对这一系列蜂拥而至的问题时, 往往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自觉意识较高的民族学生面对多彩纷纭的文化, 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对各种文化或取或舍, 在文化的碰撞中, 在文化的融合中, 在文化的交流中游刃有余, 行走自若, 完成自己作为多元文化承载者所担负的使命。

二、民族学生学习状态

民族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指狭义的对专业课知识的学习, 而且还包括对各种文化知识、生活知识、社会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纲要》中明确提到“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 学会生存生活, 学会做人做事,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开创美好未来。”因此, 民族学生在学习中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也呈多样化交织。

1. 文化课学习先天不足, 基础较差

由于民族地区教学质量的影响, 很多民族地区的学生, 尤其是生源地在偏远山区、农村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很差, 当然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还与双语教学的推进相关, 在双语教学进行较早、推进程度较大的地区, 学生的文化课程度相对较好, 反之, 双语教学起步晚的地区, 学生的文化课程度就会相对低一些。这些学生一旦进入内地高校或预科基地, 其自身的劣势就会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2. 语言因素导致社会学习能力滞后

社会学习能力往往受多种因素制约, 而针对民族学生的特殊性, 除了共性的因素外, 其社会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文化境遇和语言因素的影响。文化境遇对社会学习能力的影响上文已有详述, 此处不再赘述。而语言它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首要要素, 由于地域原因或民族、宗教影响, 很多民族地区的学生普通话说得不够流利, 个别地区甚至无法用汉语表达, 鉴于此, 《纲要》也多次强调“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国家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但是, 政策的推进是有一定阶段性的, 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且对于已经处于双语劣势的学生而言, 仅仅推进双语教学, 并不见得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那么就必须从学生的心理上着手, 从学生自身进行改变, 否则将是治标不治本, 成效仍会不佳。

三、民族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缺失

上文从民族学生尴尬的文化境遇和学习现有状态两个方面阐释了民族学生作为一个多元文化载体、作为一个关注自身的学习者, 在多元文化境遇中取舍茫然、不知所措, 而在各种知识的学习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中同样劣势彰显, 困难重重。各种各样的矛盾、碰撞、摩擦、冲突不约而同地发生在了民族学生的身上, 他们身心均体验着上述种种矛盾困难, 他们所能做的除了抗争、接受就是迷茫。显然抗争是正确的, 但似乎不够得法, 迷茫和接受又显得那么被动, 于是民族学生的自尊心变得十分脆弱, 民族学生开始对自己的一切进行无休止的怀疑, 民族学生的自我认同感逐渐消失。

四、发掘民族学生心理资本

对民族学生的教育也许并不同于人力资源管理, 但是面对竞争、面对困扰、面对学生潜力的发掘, 心理资本的四个要素同样十分重要。从工作程序上来说, 我们只有缓解学生的焦虑和紧张, 引导学生树立信心, 看见希望, 才能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正视困难、乐观地对待困难, 才能在与困难的摩擦、碰撞的抗争中表现出义无反顾的韧性和耐力。这就需要我们引导民族学生重新定位, 彰显优势。

1.“你知道什么”的“无知”暗示

长期以来, 不管是民族学生还是老师强调的都是学生的知识积淀, 都在问“你知道什么”或“我知道什么” (自问、自我反思) , 这种提问关注的是学生 (或自己) 的知识储备, 无形中也是对学生 (或自己) 的一种提醒和鞭策, 在警示学生或自己, 无知的领域如此广袤, 需要我们探索、求知、求知、再探索。这种彰显劣势的提问方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天才和学者的同时, 其也暗示着被提问者的渺小和无知。

当民族学生面对这一问题时, 当他思考“我究竟知道什么”的时候, 鉴于上文所提到的各种劣势, 民族学生得到的答案就是“我太差了”, 这一问题的“无知”暗示毫无疑问会在民族学生的身上放大, 随之而产生的也将是自卑、失望、放弃、迷茫, 进而导致学生的自我定位失误、自我认同缺失、自我否定, 这样一来, 我们所谓的“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就成为了一句空谈, 因而在教学中要避免对这一问题的强化, 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

2.“我是谁”, 重新定位

为了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必须引导民族学生进行重新定位, 重新思索“我是谁”这一问题。在这一问题的思索中, 一定要引导民族学生发现自己的积极方面, 彰显优势。因而, 要让学生认识到, 作为一名民族学生、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承载者, 其作用多么重要, 进而让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角色定位, 同时要让民族学生看见自己本身在各个方面的优势, 在彰显其优势的同时, 引导民族学生看到自身的不足, 用优势鼓励他们、肯定他们、让他们自己相信自己是优秀的, 进而让他们自己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自身的劣势, 而劣势也是可以克服的。这就在避免劣势放大的同时彰显了民族学生的优势, 让他们有信心。

综上, 鉴于民族学生在文化境遇和学习状态等方面的特殊性, 现阶段民族学生在面对各种碰撞、摩擦、冲突、矛盾时, 自我认同感严重缺失, 因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挖掘民族学生的心理资本, 引导民族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 树立信心、对自己和未来充满希望, 并不断地强化民族学生的韧性和自我认同感, 真正有效地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髓, 以学生为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尤其是民族教育质量, 进而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夏铸, 谭志松.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0.

[2][美]路桑斯.心理资本[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上一篇:体育游戏化教学方法下一篇: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