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学生(通用12篇)
新疆民族学生 篇1
摘要:民族认同是某一民族群体成员认为自己和他者同属同一群体, 并对其物质、精神文化存在感情上的偏爱和亲近的情感。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 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习俗的学生生活在同一校园里, 需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在新疆高校民族认同教育过程中, 通过学校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的陶冶、国家主人翁意识的培养, 有助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构建起稳定的中华民族认同, 实现“四个认同”的目标。
关键词:新疆,民族认同教育,有效途径
一、民族认同的定义
学术界对认同的界定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弗洛伊德指出, 认同是在社会情景中个体对他者的价值观念、态度以及意向方式的模仿并内化, 最终使自我与他人趋向一致的心理过程[1]。我国学者王成兵主张认同是人在当代社会中塑造成的, 以自我为中心展开和运转的身份确认[2]。张春兴与弗洛伊德的看法较一致[3]。笔者认为, 认同是人类理性与外界环境作用的产物。认同具有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维度, 即向内形成个体认同, 而向外则延伸为集体认同。
民族认同是某一民族群体成员认为自己和他者归属于同一群体, 并对其物质、精神文化存在感情上的偏爱和亲近的情感。我们日常所指民族认同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认同是对某一主权国家民族的认同, 可以理解为国民认同。狭义的民族认同主要指国家各个子民族成员对本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本文所涉及的民族认同指的主要是广义上的民族认同, 即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二、民族认同是建构起来的
对于认同的来源有很多研究, 有三种较有影响力的观点: (1) 本质主义的自我认同视角。此观点学者强调个体意识的自为自在能力, 主张“思想的我”是自我身份认同的内在核心[4]。 (2) 结构主义的认同视角。部分学者认为所有社会现象的性质及意义都是由结构决定的, 并且这种结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而自我只是结构中的一个“代码”或“符号”。 (3) 建构主义的认同视角。个体的身份并非与生俱来, 身份的建构必须通过互动方能完成, 单方面的个体努力无法完成身份建构[5]。
笔者认为, 本质主义论存在着明显的唯心论调, 不符合客观唯物的认识方法。结构主义论看到了认同是社会结构的产物, 开始将视角放到周围的环境中, 但却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建构主义者不仅重视环境在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更加注重发掘个体与周围互动的过程, 体现了认同相对稳定与可变性的统一。
三、新疆高校开展民族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一) 民族认同教育是“四个认同”教育的题中之意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 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了“四个认同”教育的重要性, 指出当前新疆工作应当着重增强各族群众对我们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加强民族认同教育, 是对“我们是谁”的回答, 是各族人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二) 民族认同教育是维护新疆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6]
近年来新疆社会稳定问题令人堪忧, 境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严重干扰了各族人民的正常生活。通过广泛深入的民族认同教育有助于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有助于新疆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
四、新疆高校切实加强民族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优化课程设置, 强化共同民族历史记忆
新疆是多民族汇聚之地,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民族之间不断交流与融合, 形成了诸多共同的民族历史记忆。这些记忆既包括各民族携手发展, 共同抵御外敌同仇敌忾的热血回忆, 也包括不断艰苦奋斗、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辉煌记忆。应当从各民族历史和文化中追寻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 从历史共同记忆的角度诠释历史, 使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因此, 在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增加共同的民族历史记忆的内容, 使广大大学生能在课堂上, 重温这些历史记忆, 强化共同的民族情感与归属感。
(二) 共筑融合的高校民族文化氛围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 不同文化、习俗的各族学生在同一校园里学习、成长, 这需要我们共建融合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民族文化氛围则由民族文化符号展现, 民族的语言、宗教、习俗、节日、传统等都是民族文化符号, 是民族群体象征意义的重要载体, 蕴含着民族的内在价值取向。在校园内充分展现各个民族的文化符号, 既可以增强各个民族学生的文化归属感, 亦可促进各民族师生之间的文化融合, 而这种文化融合正是统一的中华民族认同的构建形成的重要基础。
(三) 树立师生主人翁意识
强化师生的国家认同, 有利于增进国家主人翁意识, 进而有助于增进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主体, 承担着对国家认同教育的特殊任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宪法与法治、公民权利与义务、国家荣誉等进行学习, 以共同的价值取向引导师生在自我认同之上的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认同的构建。这种共同的价值, 提供了一种比民族联系和以地域为纽带的更加广泛的新的政治联系, 这是一种将民族上的认同和国家相联系的政治认同 (国家民族) 相分离的路径, 把政治认同从亲族关系转向政治地域联系。因而, 在新疆高校范围内, 应当充分利用国家重要节假日、国庆庆典等活动, 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生动活泼的全民公众仪式、庆祝活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 不断强化各民族师生的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D].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3.
[2]王成兵.国家认同:当代认同问题研究的新焦点[J].学术论坛, 2010 (12) .
[3]张春兴.张氏心理学大辞典[D].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 04.
[4]王亮, 吕春娟.自我身份认同的几种研究视角述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 (3) .
[5][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D].北京:译林出版社, 2008.
[6]高峰.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新疆地方志 (2) , 2012.
新疆民族学生 篇2
摘 要 从分析新疆中职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将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为新时期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新疆中职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63-02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新疆作为多民族地区,新疆中职学校不仅担负着为全疆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且肩负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保持新疆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其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新疆的社会稳定。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对新疆中职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了思考,希望从中找到有效方法与途径,在具体实践中做好相关工作。新疆中职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语言障碍带来沟通困难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牧区,多数学生的汉语水平较低。因为语言交流上有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对汉族教师具有一种自然的疏远感和抵触心理,他们更喜欢本民族的学生聚在一起用本民族的语言交流,形成他们的“小团体”。这对汉族教师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很不利,对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则是一种挑战,对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来说则是更大的考验。
宗教信仰造成思想偏差 宗教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宗教信仰融入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之中,是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宗教环境当中,势必受到宗教等各方面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身份已经将他们定位为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凝聚力强、民族荣誉感强。他们带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不同于汉族学生,对民族问题特别敏感。尤其是在新疆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汉族教师或学生在言行表达上稍有不妥,就会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加之现代通信工具的发展与广泛使用,很容易使一般的学校内部管理问题向外传播,演变为宗教或政治问题。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论说教,则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日常教育管理出现多种问题 在新疆中职学校中,有的学校采用民、汉学生合班的学习模式和民、汉学生同宿的管理模式。这可以促进各民族学生和谐相处、平等互助,自觉维护校园稳定,也是学校日常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但各民族学生难免因为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而引起一些摩擦;学生干部在日常执勤检查中会遇到少数民族学生“小团体”的抵触;有些少数民族学生仍然保留宗教习惯,从穿戴上、行为上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中的规范要求,导致教师经常要为课前纠正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规范而苦恼。加强新疆中职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树立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少数民族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仍有一定的局限,还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地认识事物的整体性和复杂性,面对社会矛盾和思想问题,他们有困惑和疑虑,但又不知怎么解决。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做到“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要使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到: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要具有健全的人格,而健全人格的培养,离不开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
所以,学校应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在新生入校时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德育实践基地参观等形式,了解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新疆的历史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明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把本民族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政治方向。
此外,学校要以“业余党校”培训班为抓手,扩大培训班学员中少数民族优秀学生的比例,吸引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利用培训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党的历史、党员的义务与权利,以及现实生活中先进党员事例,让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光荣的党,进一步坚定入党的信念,自觉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政治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向党组织靠拢。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榜样的影响作用,在广大学生中自觉宣传处理好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关系。
加强汉族师生学习民族语言的培训、交流工作 汉族教师主动走进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助于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针对语言沟通障碍问题,学校应在完善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基础上,同时增加对汉族教师的民族语言培训与学习。派出学校的民族教师或从校外聘请教师担任培训教师,为全体教师培训少数民族日常用语,让汉族教师熟练掌握基本少数民族日常用语,提高汉族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同时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在民、汉学生之间定期开展联谊活动,让民、汉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主动学习对方的语言,主动沟通交流;在各班级中挑选一些汉语较好的少数民族学生担任课余指导,帮助本班的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同时教会汉族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这样他们用本民族语言交流,既能够消除民、汉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又能使民族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理解得更透彻,更容易拉近民汉学生之间的距离,为自觉维护新疆民族团结、培养“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意识奠定基础。
以人为本,做好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本身的特点,不能单纯地采取强行管理的办法约束他们的行为,应给少数民族学生一定的可以施展才华的时间与空间。故在管理上应以疏导为主要方式,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他们的个性表现。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做到公正、公平,对民、汉学生没有歧视,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
教师或班主任要深入少数民族学生之中,了解他们的思想现状和生活情况,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民族宗教信仰和兴趣爱好等;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对中职学生尤其是南疆三地州学生的助学金、免学费资助政策;利用少数民族重大节日,比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主动问候他们节日快乐并组织开展各种节日庆祝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怀和温暖,形成民、汉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在交流中、活动中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对党、国家、教师、家长的感恩意识。结语
新疆民族学生 篇3
关键词:新疆 少数民族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229-01
1 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现实意义
第一,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能够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维护各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最终实现新疆的政治稳定与长治久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及其党员是新疆少数民族中的精英份子,是党在新疆的重要社会基础,是新疆未来社会建设中党政干部的主要来源,对于维护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及稳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的加强,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爱疆的知行水平与爱国主义精神,能直接坚定其政治方向与立场,使其坚决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知识群体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最终同全疆各族人民一起维护新疆稳定。
第二,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能够改善全体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道德水平。只有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才能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主体(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客体(爱国主义教育)实现高度统一,才能逐步有效地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情操,提升其爱国德行与素质,进一步激发其爱国自觉,通过不断扩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与手段,方可以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道德水平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第三,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能够为新时期的新疆培养全面而合格的人才。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中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起积极的国家认同,明白在当前如何做到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当前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之才的衡量标准是“德才兼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國主义信念,令其时时刻刻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规范自身的爱国主义行为,与各民族群众,与新疆乃至全国同胞们同甘苦、共命运,为新疆的和谐发展添砖加瓦,努力争做新时期新疆“德才兼备”的全面的合格人才。
2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新疆工作会议及新疆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召开之后,特别是“新疆精神”与“新疆效率”概念提出以来,我们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与突出的成就,其教育现状主要表现为:
(1)据调查,近年来新疆36所大中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在其设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展顺利,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或自发组织下去参观全疆19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经过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主流(高达约92%)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立场坚定,爱国态度明朗,爱国情感强烈,能将自身的爱国抱负与行为表现在维护民族团结和为新疆的发展贡献自身力量这上面,同时其国家认同意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应地都很高。
(3)新疆各大中专院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侧重点主要放在以下6个层面: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民族团结与“四个认同”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与非法宗教活动教育,中共党史与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新疆历史与区情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和宏伟目标教育。
(4)新疆36所大中专院校始终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一直将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定位在为新疆未来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与建设者上面,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之后又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随后2004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些文件精神使得疆内各大中专院校自觉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进学校的公共政治理论课程当中,我们的新疆各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着自身也一直在不断明确与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原则,途径及方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5)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得到不断地更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开始具有浓重的信息时代的色彩。疆内的所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主动去占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具有新疆特色、本民族特色及自己院校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网站、红色网站。另一方面,工作者还主动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上网去了解我国的各项方针政策、民族区域政策、国情区情、国内外重大事件及爱国典型人物与事迹,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爱国、爱国主义的见解与认识,工作者及时纠正其认识错误与偏差,并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读书报国之志向。
(6)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得到不断地拓展。社会实践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比重已经远远高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令少数民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1]袁德成.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研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2]张丹华.钱伟长爱国主义教育思想[M].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3]徐建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1
[4]周生贵,闫卫华,王政爱.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林仁琅.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6]唐寿东.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7]斯琴格日乐.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1(5):136-137.
[8]贾友军.基于国家政治安全视角下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9):90-94.
新疆民族学生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采用自编人口学问卷及青少年生活方式问卷 ( CALS) 对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乌鲁木齐市、伊犁、阿勒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等地23所大中小学校的232个班级8 88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8 649份, 问卷有效率为97.30%。其中汉族学生4 206份, 占48.63%; 维吾尔族3 005份, 占34.74%; 哈萨克族810份, 占9. 37% ; 柯尔克孜族628份, 占7. 26% 。
1. 2方法自编人口学信息调查表包括性别、年级、城乡、是否独生子女等信息。青少年生活方式问卷 ( chinese adolescent life-styles scale, CALS) 共49个题目, 分客观行为和主观评价两个部分[6]。客观行为包含饮食习惯、睡眠状况、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体育锻炼、娱乐活动、人际关系、应对方式8个因子。主观评价包含1个因子即生活满意度。采用1 ~4级计分, 客观行为1 ~4分别代表从不、偶尔、经常、总是; 主观评价1 ~4分别代表很不满意、不太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
1. 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 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 统计方法采用组间t检验、F检验等, 计量资料以±s表示[7]。
2 结果
2. 1新疆各民族青少年学生生活方式比较由表1可见, 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青少年在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娱乐活动、人际关系、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05) ; 其他因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青少年的卫生习惯因子在各种因子中得分最高, 分别为3. 63, 3. 42, 3. 41, 3. 46分, 并且4个民族卫生习惯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F =948.30, P <0.01) 。各民族青少年在生活满意度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F =33.26, P <0.01) , 生活满意度得分最高的为维吾尔族青少年的3. 06分, 最低的为柯尔克孜族的2. 92分。
2. 2新疆各民族青少年学生生活方式与全国同类指标比较由表2可见, 新疆4个民族青少年学生生活方式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学生同类指标[8]相比较, 在饮食习惯、睡眠状况、学习习惯、娱乐活动、体育锻炼、人际关系、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5) 。新疆各民族青少年学生与全国同类指标相比, 在睡眠状况因子上得分差异最大, 全国得分高于新疆各民族青少年0. 31分; 其次为生活满意度得分新疆各民族青少年得分高于全国0. 13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t值分别为37. 97, 18. 98, P值均 < 0. 01) 。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 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青少年学生在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娱乐活动、人际关系、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等因子上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原因首先是因为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 3个少数民族间有自身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 深刻影响了本民族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特别是在饮食卫生、卫生习惯及社会交往等方面与汉族有较大不同[9,10]。其次, 宗教信仰的不同也会造成饮食及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另外, 少数民族受宗教信仰的影响, 娱乐方式以本民族的歌舞乐器弹奏为主, 很少接触现代生活中的酒吧、KTV等较为流行的娱乐方式, 这也是造成本研究中娱乐活动因子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疆各民族学生与全国学生相比, 除卫生习惯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其他各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首先可能是因为无论是生活在本地区的汉族还是少数民族, 青少年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受到各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与全国相比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其次, 新疆地理位置较为特殊, 与中亚各国相接壤, 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相对较远, 在宗教文化交流和生活习惯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方式, 这些因素势必会对生活方式和习惯造成较大影响。另外, 新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生活在该地区的各民族青少年生活压力和升学压力相对内地学生较小, 这也是造成本研究结果中新疆四民族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得分高于全国同类指标的重要原因。
针对本研究中新疆四民族青少年生活方式与全国存在的差异, 笔者认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长期的时间, 更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关注。建议今后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首先, 学校应加大对学生及家长关于正确生活方式的教育宣传力度[11]。苏虹等[12]、陈晶琦等[13]研究显示, 健康生活知识的缺乏将会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膳食结构和行为, 从而对自身健康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其次, 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促进机体对各类营养物质的吸收[14,15,16]。第三, 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边远地区, 特别是游牧区的教育投资, 让更多的少数民族青少年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促进其健康成长。
新疆民族学生 篇5
[摘要]新疆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信仰模糊、入党动机功利化、人生观错位、就业心理压力大以及学习动力不足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宗教环境复杂、受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影响、缺少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学习信心丧失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等。
[关键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6-0119-03
2009年,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中的喀什师范学院、伊犁师范学院、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及昌吉学院六所院校的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取面向学生的问卷形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0份,有效率达95%。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维吾尔族学生694人,占调查人数的73.05%;哈萨克族学生114人,占调查人数的12.00%。男生262人,占调查人数的27.57%;女生555人,占调查人数的58.42%。受访学生全部是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本次调查范围比较广泛,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从问卷反馈的情况来看,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主流呈现出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绝大多数同学对党和国家充满信心,能够以积极的态度看待社会,以正确的观点分析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现象。他们政治态度端正、立场分明,能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他们对人生充满希望并且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完善;他们关心本民族地区的发展,对本民族的前途充满信心,是新疆经济建设和腾飞的希望所在。但是,调查中同时也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教学生占一定比例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比例占总数的50%以上,其培养教育具有特殊性。新疆高校在教育实践中长期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坚决抵制宗教在高校中的渗透。但本次调查发现仍然有49.78%的学生选择信仰伊斯兰教,有1.89%的学生“没有明确的信仰,自己也不太清楚”。另外,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部分学生既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又选择了信仰伊斯兰教,这种矛盾说明部分学生信仰模糊或者政治理论素养滞后,在思想上对科学与宗教、高等教育与宗教的关系缺少明确的界限,对党的宗教信仰政策没有全面、准确的理解。
(二)入党动机存在功利化倾向
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有利于新疆高校的稳定。在此次调查的对象中,有23.2%的少数民族学生是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有59.7%的少数民族学生有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在入党动机的调查中,有28.9%的学生因为“入党有利于就业和个人前途”而申请入党,有42.1%的学生认为入党对就业有很大影响。由此看来,一部分学生简单地把入党看成是单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捞取政治资本的途径,或者是为了使自己活得充实而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三)部分学生人生观错位,缺少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
人生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科学、高尚的人生观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必须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在参与调查的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中,面对“无论什么情况都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利益”的问题做出选择时,有32.7%的学生选择“赞同”或“基本赞同”,有59.7%的学生在“及时行乐”问题上选择“赞同”或“基本赞同”,有22.1%的学生在“生活目标”问题上选择“赚钱”。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当代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大多生活在偏远落后地区,但在人生观问题上已经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
(四)就业心理压力大
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主要表现为:一是面对就业问题自卑、恐惧、依赖等心理滋生。在当今就业形势的影响之下,很多学生对就业产生了极度恐惧感。在调查中,24.52%的学生“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不愿意多想,有一种恐惧感”,得过且过。在求职中,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较强的人际关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关系”。二是对就业前景的担忧。37.36%的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表示“悲观”和“不知道”,29.7%的学生认为影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主要因素是“族别歧视”。
(五)职业选择倾向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
一般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考虑发展因素、收入福利因素和声望因素三个方面。通过调查,有60.7%的少数民族学生能接受的月薪为1000~2000元,可见收入待遇上的要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已趋于现实。他们更渴望去一些能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单位就业;有72.1%的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价值标准是“能发挥个人才能”和“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在回答“你首选的就业单位”问题时,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等事业单位,二者占61.1%。可见,传统的就业观念以及社会上的世俗职业观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
问题的实质在于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在即将就业时,对于什么样的就业单位能够满足自己的职业发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缺少了解,尤其是面对新疆即将到来的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下,少数民族毕业生应该怎样抓住机遇,立足基层缺少认识和观念的更新。
(六)学习上缺乏积极进取的动力
大学阶段的学习应是积极主动的自我行为。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上大学,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家长的辛劳和特殊的高考政策。但是上了大学以后,一部分学生的竞争意识不足,缺乏学习动力,具体表现为:
1.在汉语学习方面存在很大困惑
此次调查中,有58.21%的学生认为自己和汉族大学生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汉语水平,这也成为大学生活中比较大的困惑。认为学好汉语对就业很重要的学生占83.36%,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重,说明高年级少数民族在对汉语的认识上已经达到了很深刻的程度,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也有清楚地认识。
2.学业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上大学前一般是父母的宠儿、教师的骄傲,从落后的地区考上大学,有些学生甚至是当地第一个大学生,全村人敲锣打鼓欢送上学。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原来所受的基础教育比较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民族地区落后的教育条件的限制,往往理论脱离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比较差,知识面也比较窄。
一部分学生的竞争意识不足,调查中有61.9%的学生把影响自己学习动力的因素归结到就业困难问题上,有42.2%的学生把影响自己学习动力的因互归结到经济压力等方面,有26.5%的学生承认“学习基础差,学不进去”。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内因是事物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所以,在学习动力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多找找自己的原因,比如语言的障碍、贪玩、追求享乐、思想不够集中等。
二、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宗教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国际因素
宗教在我国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在国内学校教育中虽然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但是学生不同程度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宗教影响,而且越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宗教越是滋生和发展的土壤。在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中,有75.4%来自县镇或农村,有83.6%为非独生子女,这种情况下学生参与宗教活动或信仰宗教就成为可能。从国际因素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加紧对新疆高校进行渗透,造成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宗教和从事宗教活动的现象有所抬头,个别学生由此发展成为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依附。
(二)社会中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和多元的价值观念对少数民族高年级大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其入党动机功利化和人生目标低俗化
当前社会中的实用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通过各种渠道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学生缺少识别判断能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价值观念中的主体地位被冲击,势必导致他们极端的功利主义倾向、理想信念迷茫、奋斗目标低俗。
(三)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力度不够
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上的反映,它是人们衡量职业优劣的重要尺度,是个人对职业的一种信念,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判断和职业道德。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意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在对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就业指导主要承担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心理、择业标准和求职技巧的指导和帮助。
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在此次调查中,笔者发现有48.8%和38.5%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和制度的了解程度为“有所了解”和“不太了解”,有64.3%的学生认为今后学校应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引导。在就业问题上,学生最希望学校提供的服务依次为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分析、求职技巧培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就业心理咨询。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的这些需要,为我们做好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依据。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应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调查发现,32.32%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必要但收获不大”,13.4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但须认真改革”。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中的地位很明确即“有必要”,但效果不尽人意。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主课堂和主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五观”教育。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空洞,对于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学生的自身发展问题不能做到解疑释惑,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
(五)基础教育欠缺、奋斗目标迷失、就业形势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进入大学后,少数民族学生没有很快建立一个新的追求目标,理想信念迷茫。在高考前的学习经历中,考大学是他们学习的惟一目标,考上大学甚至在高考结束后,立刻陷入极度放松状态,没有过多考虑大学生活如何度过。根据调查,发现有26.5%学生认为“学习基础差,学不进去”,有19.7%的学生认为自己“贪玩,追求享乐”,有75.9%认为目前困扰自己的最大问题是“毕业后的就业”。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教育上的滞后和宗教的影响使他们的基础教育不足,虽然他们是大学生,但是在高考录取时他们的录取分数线与汉族学生相差很多。上了大学以后,在双语教学机制下,他们不能很快掌握汉语授课、汉语答卷的能力。另外,对就业前景的不乐观成为读书无用论的托辞。因此,缺少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只会使他们越落越远。
[参考文献]
新疆民族学生 篇6
关键词 道德意识 少数民族大学生 新疆地区
新疆是一个地域广阔、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在新疆居住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满族、蒙古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等;现阶段以信奉伊斯兰教者居多。笔者通过对新疆部分民族高校的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其道德意识中既有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烙印,也深深地受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西部大开发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意识概况
(1)理智对待国家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的各项改革举措开始触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个人、本民族的命运是与祖国的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爱国热情尤为强烈。这说明今天的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有了一份忧患意识,具备理性冷静思考的能力,对祖国、人民的爱,充分表达了其参与性与敏感性。
(2)多元化、多样化的价值观追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依附、守旧、安贫、平均”等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巨大冲击,“自主、开拓、竞争”等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开始被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他们重视自身价值、不盲从、不自卑;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个性与尊严。这说明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已经能够正确地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准确地理解与把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3)愿意与主动接受社会变革、变化。现代社会,人们的理解改革、求新求变、接受新生事物能力不断提高,危机感、紧迫感充实自身,努力保持着与社会发展同步。可喜之处是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些方面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及时抓住时代关键因素,用新时代要求审视要求自己,激发了他们的不断进取思想。
(4)恪守本民族传统道德规范。少数民族学生很重视传统道德规范,他们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能适时放弃个人利益,维护集体、他人利益。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状况既有理性、务实的新变化,但仍是很看重本民族传统,对本民族成员更有亲切感,比较珍视与认同本民族传统文化,恪守本民族传统道德规范。
2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道德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封闭保守满足现状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向着更加保守、封闭的趋势发展,对外来新事物缺乏敏感性,不利于民族间交流与融合,容易导致民族矛盾与冲突发生。
(2)较高民族认同,较低自我意识。如前所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及成员有较强的认同感,这对凝聚、约束与维持本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有积极作用,但也很容易导致保守,制约自主个性发展;由此导致学生对学业、就业缺乏开拓进取意识,缺少为理想奋斗的自信、激昂与刻苦精神,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3)个人价值观过分趋于功利与实用。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较大,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深深地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部分学生过分夸大个人作用,认为事业成功取决于个人,忽视社会环境与集体主义在其中的重要性;还有部分表现出价值观念上的模糊与摇摆不定,思想和行为上很容易依从他人。
(4)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方面是非常令人满意的,但其表现出的道德行为却令人担忧;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缺乏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有真、善、美的道德认知,却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成就一番事业的良好愿望,却缺乏实干精神。
3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意识问题对策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爱国观。首先,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引导教育学生,保证学生树立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其次,努力营造民族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氛围、思想与风气。第三,借宣传维护边疆稳定、祖国统一之机,激发、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文化是教育资源,但其所具有的教化、激励与导向功能,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意识教育应立足于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围绕本民族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如: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可以结合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与当代环境理论、状况整合起来,合情合理诠释教育学生。总之,少数民族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与利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内容,在学生道德意识教育过程中,重视与组织好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肯定与赞扬优秀的、美好的民风民俗,找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做到既尊重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情感、维护学生民族自尊,又做到转变其观念接受现代先进文化。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给予充分的尊重、宽容与支持。少数民族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充分照顾少数民族特点,处理好教育规律、思想与民族教育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成长环境、基础教育以及历史上曾有的民族地位不平等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尊重他们心理层面的需要就显得格外重要。尽量采取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发挥学生自身主动性优势,以尊重、宽容、鼓励、支持与欣赏的态度开展教育活动,消极否定的直接评价要少用或不用,从学生角度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错误,理解错误可能产生的原因。教育过程中要允许学生不同言语与行为的存在,注意保护学生的探索問题热情;与少数民族学生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避免造成学生紧张、压力、焦虑与恐惧的体验,保证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4)知行统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建设。社会实践有效地将课堂教育、课外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社会实践纳入到少数民族学生道德教育范畴,在考核中社会实践要占一定比例。少数民族大学生除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入学校学生社团外,对其形式和内涵还要予以进一步丰富;如:组织、引导学生走进社社区、走进社会参加义工活动,到社区机构服务等;定期组织学生到农村牧区接受劳动教育,接受民风民俗、民情教育,升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质朴善良、尊老爱幼、诚实勇敢等朴素感情为理性选择;最终使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教育学生认清责任、理解义务,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磨练学生的道德行为,实现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陈海涛.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探析[J].科技信息,2012(26).
[2] 黄广晋.文化强国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4).
新疆民族学生 篇7
1 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成因的研究综述
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李爽、安晓琴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与对策》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第2期) 论证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汉语不过关、家庭经济条件差、就业观念守旧; 宋锋华、张玉玲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 ( 《新疆社会科学》, 2007年05期)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运用路径分析软件Amos6.0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个人性格特征、个人期望, 并就如何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张允、居来提·司马义、徐晶晶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 (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2期) 以新疆大学为调查对象, 从就业目的、就业愿望、就业环境认知等十个方面反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 李刚、张伟的《信息时代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基于塔里木大学的实证调查和分析》 ( 《电子商务》, 2011年第11期) 对塔里木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如何解决信息时代下就业难问题提出了要求; 邢利伟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 ( 《新西部 ( 理论版) 》, 2012年第2 -3期合刊) 指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建议加强引导, 实现科学化, 提高就业竞争力; 帕孜来·马合木提、郭建伟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向实证分析》 ( 《中国电力教育》, 2013年第13期) 对新疆少数民族工科院校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意向、就业观念、择业标准上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綦群高、何建忠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 ( 《教育与职业》, 2007年03期) 一文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和历史分析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客观原因; 吐尔逊娜依·赛买提、阿孜古丽·阿不都拉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年第2期) 认为在就业实践教学中应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 循序渐进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罗俊、蔡文伯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学解读》 (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 基于社会学视角, 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资本三方面分析了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阿不力克木·艾则孜、谭刚、麦买提·乌斯曼、阿力甫·那思尔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年第5期) 详细阐述了目前疆内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缺陷和指导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 建议急需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与服务工作机制。
2 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对策的研究综述
为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题, 改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不少专家和学者积极撰文, 提出了很多可行性建议和措施, 做出了有益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1政府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综述
潘岩红的《新疆木垒拓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门路》 ( 《中国人事报》, 2003 -08 -12) 建议目前经济滞后和就业压力大的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政府, 创造条件, 为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搭建广阔舞台; 库来惜·阿不都拉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压力与调适》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第2期) 一文通过对毕业生需求结构性矛盾较突出等问题的分析, 建议毕业生要通过自我内在调适和高校就业主管部门的外在调适来减少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择业压力; 王英姿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 (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年第16期) 认为在目前就业形势困难的情况下, 政府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提供全面政策支持,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 田华的《新疆高校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路径选择》 (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 详细阐述了新疆高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当中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娜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 新疆大学, 2010年硕士论文) 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扶持力度以及提出今后政府需要弥补的地方; 陈小昆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 《新疆财经》, 2011年第3期) 认为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 应借助政府行政手段, 实施民汉合校, 建立失业救助制度, 完善就业保障机制等措施来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2. 2 政府和市场双重主导下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综述
贾友军、綦群高、王英姿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 《新疆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第3期)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积极性, 形成良性互动的就业体制、机制; 王志刚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 《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详细阐明了政府和市场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居来提、苏来曼的《基于市场、政府共同作用导向下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模式探讨》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年第5期) 探讨了以市场为导向现有就业模式, 提出了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新模式和新探索; 辛萌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 《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第17期) 一文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找出问题, 从政府和市场的角度, 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建议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率。
2. 3 政府、高校、毕业生自身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综述
海米提、热西旦、贾成军的《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 认为应以西部大开发、构建和谐社会为契机, 从政府、高校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等方面, 来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措施和对策; 刘会、刘艳的《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 分析了就业和创业存在的问题, 提出政府应更加重视, 高校应积极联合企业进行就业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管齐下, 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孙磊的《浅谈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 (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 提出应从政府、新疆当地各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综合起来, 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孙嫱、王向然、朱娜、殷继明、杨圣敏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 《西北民族研究》, 2012年第4期) 在实地调研、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 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学生个人几个不同层面, 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特点、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对策建议。
3 结 论
综上所述, 目前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在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不少研究进展和成就。结合高校、社会企业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 分别给出了建议和对策。有的学者针对某一重点进行详细、透彻研究; 有的学者则注重全面分析、综合考虑, 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的积极性, 建议形成良性互动的就业机制, 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大量梳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文献, 以期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造成就业困难作成因分析, 为解决这一难题给出可行性的措施和对策, 从而更好地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广度。
关键词:就业问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双重主导
参考文献
[1]居来提, 苏来曼.基于市场、政府共同作用导向下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模式探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11 (5) .
新疆民族学生 篇8
一、汉语教学的语感培养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自我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反映了使用者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一个孩子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总是先学会口语, 然后学习语言文字。他在学习口语和表达自己的意愿时并不懂得语言的语法规则, 而是在语音、词汇、句子中感受语言的实际意义, 在实际交流中逐步掌握母语。当他开始学习母语语言文字时基本上过了语感关, 学习起来就不太困难了。对学习汉语的民族学生则不同。汉语不是他们的母语, 他们学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 因此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怎样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多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听录音, 课下听汉语广播、听汉族学生对话、看汉语电视。学生从听不懂到听懂、从部分听懂到全部听懂、从重复原句到模仿表演, 逐步产生对语言的良好语感。
2.多读。让学生阅读短文、故事、短篇小说及报纸杂志上的各类文章。学生在这种由短到长、由浅到深的阅读过程中, 逐渐找到语音与语意之间的联系, 便逐渐有了语感。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 语感也会日益增加。
3.多说。让学生自采、自编、自播新闻稿件;自编、自演短剧、小品, 用汉语讲故事, 与汉族学生搞联谊活动。这些集体交流会有效地增加语感。另外, 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类比赛, 如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主持人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 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样便增加了语感。
4.多写。让学生抄写词语、抄写课文, 出校报、墙报, 写日记、练书法。汉字是非拼音文字, 是用不同笔画构成的表意符号表示词或语素, 不直接或不单纯表音、构形, 词意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如, 汉语系统中凡是与“水”相关的字都有“水”作偏旁, 构成一个形体上互相联系的字簇, 如:“洋、海、江、河、溪”等。汉字的这一特点能帮助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把形体与意义联系起来, 写多了、联系多了, 语感便油然而生。
5.语法练习。在语言学习中, 语法是比较难学的。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尽可能地将语法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教学。学生要多阅读短文, 从短文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 再上升到理论上, 然后把这些理论放到短文中去检验。学生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循环过程中便会把所学的语法知识与词汇联系起来理解和运用, 学生的语感也就得到了加强。
二、多义词的“同”和同义词的“异”
(一) 多义词
汉语有的词同时存在着互相联系的几个不同意义, 这些词就是多义词。词的多义性是词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多义词的几个意义的地位并不是并列的, 其中至少有一个意义是基本的、常用的, 其他的意义一般是由这个意义直接发展转化来的引申义。以“搭”为例: (1) 我们利用休假日搭了间碳棚。 (2) 请不要让这两根电线搭上了。 (3) 他一个人去不行, 还得搭上一个人。 (4) 从青岛到上海可以搭上海轮。
例 (1) 中的“搭”表示“支架”、“架起”, 是该词的基本义。例 (2) 中的“搭”表示“接触”、“连在一起”;例 (3) 中的“搭”表示“凑”、“加入”;例 (4) 中的“搭”表示“乘”, 后三例的意义是该词的引申义。引申义和基本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有相同点。
多义词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 在一定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义项适用, 如果在同一个语境中可以适用两个或更多的义项, 这个词就会产生岐义。许多学生反映, 多义词的词义很难把握, 这是因为他们抛开具体语言环境就词论词的结果。掌握多义词, 一要抓住多义词之间的相同点, 二要抓住语境, 使多义单一化。
(二) 同义词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一组词之所以有同义, 主要在于它们的意义核心———概念意义是相同的, 这是形成统一词的基础。每组同义词的意义并不完全相等, 总是有一些区别, 只不过有的同义词相同部分多、有些同义词相同部分少。
同义词之间的区别, 仔细分析是多种多样的, 但归结起来就是三种:理性意义方面的差别、色彩意义方面的差别、词性方面的差别。例如“轻视”和“蔑视”都有“看不起”的意思, 但“蔑视”的程度显然比“轻视”重, 在“蔑视权贵”一句里的“蔑视”是不能被“轻视”替换的。掌握并运用好同义词, 关键在于能辨别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辨析同义词最重要的方法是从语境中去考察。我们辨析同义词的目的不仅是认识差别, 而是能更好地选择、运用同义词。
三、抓住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果说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 那么作业就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补助手段。考试是一次性的全面检验, 作业则是多次性的阶段性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讲, 作业更应该引起重视。
实例:汉语中, 判断动词“是”属于特殊动词。“是”放在主语和宾语之间有多种作用:表示事物等于什么;表示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表示事物的存在。
现以“表示事物等于什么”举例加以分析。“表示事物等于什么 (即A是B) ”。如: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例句中的“我国”和“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指同一事物, 通过判断动词“是”构成同等关系, 分别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离开了“是”, 它们只是毫不相干的两个短语。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在“A是B”这个句式中“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是不可缺少的。对于“是”在“A是B”句式中的特殊作用, 笔者在课上作过强调, 但在学生的作业中和课堂练习中, 笔者所看到和听到的都是“鲁迅伟大的革命作家”、“爸爸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艾力我们班的学生”这类句子, 句中的“是”都被省略掉了。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维吾尔语中这种句式的“是”可以省略, 学生把维吾尔语的表达方式套用到在汉语中了;二是学生的这种表达方式是从初学汉语阶段保留下来的。找出问题的原因后, 笔者便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利用课堂反复强调讲解, 二是经常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业中常见的问题看起来不起眼, 改正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对待、潜心研究,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 从困境中走出来。由于这些问题来自学生的作业, 所以分析起来更能切中要害、学生也愿意接受。从事汉语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来, 笔者始终坚持这种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 这个方法颇见成效。
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有成功也有失败,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思考和不断总结。
摘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 学好汉语就能尽快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 及时地获取最新信息。文章从汉语语感培养、多义词、同义词的区别等方面论述了学好汉语的方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语感培养
参考文献
[1]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新疆民族学生 篇9
近几年, 对于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 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内地各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多。同时, 受国际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三股势力”的渗透破坏, 国内社会安全稳定形势等的影响, 承担教育的高校管理也面临艰巨的任务, 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 也成为近几年关注的重点问题。
我们要正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待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教育方式也要不同于内地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 具体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与本地学生之间的差异。正确认识并利用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教育管理方面也要正确认识、区别对待, 在提高内地教育管理水平的同时, 更要加强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与个性管理水平, 深入研究内地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异同, 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多元化交流, 最后实现和谐教育管理模式的形成。
1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校现状
1.1 热情活泼, 交际圈狭窄。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日渐深刻。虽然许多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始都很热情友好地走进内地学生中来, 但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差异不容忽视, 学生以及生活方式的差异仍然存在, 加之少数民族学生数量较少, 在陌生的大环境下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少数民族学生在陌生环境中会更加在意内地学生如何看待他们的民族文化、习俗、信仰等问题。相比较而言, 同样的事情, 少数民族的学生可能会更加敏感和脆弱。据调查, 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是否愿意参加班级以及其他社团文化活动的最大因素是民族之间的文化习俗与宗教信仰的差异。“大学学校教育成为非常重要的文化适应场所, 决定他们文化适应程度的关键在于其文化认同的态度。”由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陌生环境中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使得他们在高校中更加紧密团结。他们更愿意与同族学生聚集在一起交流和活动、学习讨论、日常生活、庆祝民族节日等。这样难免会造成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学生更加的生疏与距离感, 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难以融入周围生活圈, 造成民族之间的隔阂, 更会影响学校教育管理的良性发展。
1.2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学业成绩较差。
内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学业基础薄弱, 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根本原因在于新疆地区落后的教育水平, 新疆处于我国西部偏远地区, 由于地域、宗教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差异较为明显, 对于内地文化资源的良好衔接构成阻碍。
1.3 心理脆弱, 自尊与自卑交叉存在。
调查发现,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没有担任过学生班干部, 很多新疆学生没有参加过院级或者校级学生组织, 对于一些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大多新疆大学生从不去主动了解, 也基本不会参与。面对内地一些优秀的学生, 他们往往以逃避心理面对相关活动。究其原因, 其实仍是文化基础知识薄弱, 成绩落后所致。
2 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对策探索
2.1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尊重民俗、倾注真情;爱严相济、平等融合;一视同仁、不搞特殊;促进交流、团结交融;关注心理、抵制渗透;信任学生、做好沟通;培养骨干、典型示范。
2.2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重点
2.2.1 开展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以学生为本, 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出发, 提高新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确保管理质量。
2.2.2 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性
学校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运用它们易于接受的方式, 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 (即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教育, 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牢固树立“四个认同”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和“三个离不开”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 思想意识。要旗帜鲜明地开展反分裂教育, 深入批驳和揭露各种宣扬民族分裂的行为, 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2.2.3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要理直气壮地讲祖国就是中国,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各民族一律平等, 坚持依法维护民族合法权益和自觉履行民族义务相统一, 切实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2.2.4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是我们与境内外敌对势力长期的斗争。这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学校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 是传播科学无神论的阵地。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的学校, 传播科学文化为主要任务, 不是宗教学校。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是以唯物论、科学无神论为其思想认识的基础。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传播宗教思想就是对国家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冲击, 绝对不允许因此而影响到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
2.2.5 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人员的培养和教育
学校及教职员工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教书育人, 促进学生接受良好正面的教育。对于学生身上反映出的错误言行, 要敢于教育、管理、批评、制止。
2.3 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团队建设
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中, 团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
(一) 上层重视, 组织构架科学, 各部门信息共享, 协调联动, 责任明确, 任务到位。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熟悉民族地区情况的学生工作团队, 要创造条件建立专门的工作平台。
(二) 学校要根据形势和任务, 结合实际, 研究提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教师的需求数量, 按照“从新疆抽调一批、从本科选拔一批”的原则, 进一步加强和充实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队伍。
(三) 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团队的培训, 重点强化民族和宗教常识、工作理念和方法、工作案例分析, 使一线教育管理服务人员敢管、会管、能管、管得好, 提高他们处理民族事物及开展民族工作的能力, 增强工作的前瞻性。
(四) 学校要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学生骨干, 将学生骨干队伍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资源。积极发展优秀学生入党、鼓励参加学生社团, 大力宣传优秀少数民族学生的先进事迹, 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 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担任共青团、学生会、学生自律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骨干, 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桥梁作用,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五) 学校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学校要重视科研项目, 大力支持团队申报相关的科研课题, 为科研提供资金及硬件设施上的保障, 鼓励团队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开展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 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交流, 及时总结经验, 全面提升学生工作队伍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土送尼沙.艾力.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06) .
[2]田铸.试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经营管理者, 2012, (11) .
新疆民族学生 篇10
1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意识概况
(1)理智对待国家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的各项改革举措开始触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个人、本民族的命运是与祖国的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爱国热情尤为强烈。这说明今天的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有了一份忧患意识,具备理性冷静思考的能力,对祖国、人民的爱,充分表达了其参与性与敏感性。
(2)多元化、多样化的价值观追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依附、守旧、安贫、平均”等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巨大冲击,“自主、开拓、竞争”等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开始被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他们重视自身价值、不盲从、不自卑;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个性与尊严。这说明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已经能够正确地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准确地理解与把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3)愿意与主动接受社会变革、变化。现代社会,人们的理解改革、求新求变、接受新生事物能力不断提高,危机感、紧迫感充实自身,努力保持着与社会发展同步。可喜之处是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些方面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及时抓住时代关键因素,用新时代要求审视要求自己,激发了他们的不断进取思想。
(4)恪守本民族传统道德规范。少数民族学生很重视传统道德规范,他们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能适时放弃个人利益,维护集体、他人利益。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状况既有理性、务实的新变化,但仍是很看重本民族传统,对本民族成员更有亲切感,比较珍视与认同本民族传统文化,恪守本民族传统道德规范。
2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道德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封闭保守满足现状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向着更加保守、封闭的趋势发展,对外来新事物缺乏敏感性,不利于民族间交流与融合,容易导致民族矛盾与冲突发生。
(2)较高民族认同,较低自我意识。如前所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及成员有较强的认同感,这对凝聚、约束与维持本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有积极作用,但也很容易导致保守,制约自主个性发展;由此导致学生对学业、就业缺乏开拓进取意识,缺少为理想奋斗的自信、激昂与刻苦精神,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3)个人价值观过分趋于功利与实用。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较大,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深深地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部分学生过分夸大个人作用,认为事业成功取决于个人,忽视社会环境与集体主义在其中的重要性;还有部分表现出价值观念上的模糊与摇摆不定,思想和行为上很容易依从他人。
(4)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方面是非常令人满意的,但其表现出的道德行为却令人担忧;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缺乏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有真、善、美的道德认知,却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成就一番事业的良好愿望,却缺乏实干精神。
3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意识问题对策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爱国观。首先,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引导教育学生,保证学生树立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其次,努力营造民族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氛围、思想与风气。第三,借宣传维护边疆稳定、祖国统一之机,激发、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文化是教育资源,但其所具有的教化、激励与导向功能,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意识教育应立足于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围绕本民族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如: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可以结合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与当代环境理论、状况整合起来,合情合理诠释教育学生。总之,少数民族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与利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内容,在学生道德意识教育过程中,重视与组织好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肯定与赞扬优秀的、美好的民风民俗,找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做到既尊重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情感、维护学生民族自尊,又做到转变其观念接受现代先进文化。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给予充分的尊重、宽容与支持。少数民族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充分照顾少数民族特点,处理好教育规律、思想与民族教育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成长环境、基础教育以及历史上曾有的民族地位不平等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尊重他们心理层面的需要就显得格外重要。尽量采取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发挥学生自身主动性优势,以尊重、宽容、鼓励、支持与欣赏的态度开展教育活动,消极否定的直接评价要少用或不用,从学生角度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错误,理解错误可能产生的原因。教育过程中要允许学生不同言语与行为的存在,注意保护学生的探索问题热情;与少数民族学生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避免造成学生紧张、压力、焦虑与恐惧的体验,保证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4)知行统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建设。社会实践有效地将课堂教育、课外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社会实践纳入到少数民族学生道德教育范畴,在考核中社会实践要占一定比例。少数民族大学生除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入学校学生社团外,对其形式和内涵还要予以进一步丰富;如:组织、引导学生走进社社区、走进社会参加义工活动,到社区机构服务等;定期组织学生到农村牧区接受劳动教育,接受民风民俗、民情教育,升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质朴善良、尊老爱幼、诚实勇敢等朴素感情为理性选择;最终使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教育学生认清责任、理解义务,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磨练学生的道德行为,实现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上的统一。
摘要:本文在总结阐释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意识状况,分析其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以期对促进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科学开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道德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疆地区
参考文献
[1]陈海涛.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探析[J].科技信息,2012(26).
[2]黄广晋.文化强国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4).
新疆民族学生 篇11
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升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向中国输出且渗透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加快了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新疆高校是各民族知识青年、高学历人才密集的地方,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敏感中心和前沿阵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大了针对新疆地区高校青年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企图把知识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的抗演变、抗腐蚀能力, 掌握渗透与反渗透的主动权,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为了准确有效地了解当前新疆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课题组编制了“新疆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情况座谈提纲”,从学校开展各项民族团结教育的情况、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成功做法和工作中的亮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四个维度对当前新疆四所高职院校的4名分管民族团结工作的领导、4名学生管理部门及教学部门主要领导进行座谈。调查结果如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未完全发挥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在高校的传播和贯彻,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访谈中发现部分高校对必修课中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部分重视程度不够,政治理论课实践部分学时比重偏低,未能有效结合学科性质和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查形式老套。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
民族团结教育管理机制机构不健全。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健全的管理机制。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组织结构不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少数部门开展和进行。只涉及校团委、宣传部、学生处等部门。校党委办公室、保卫处、校招生就业处、网络办等相关部门均未参与。
校园文化特色不明显,认识不准确。校园是塑造人的高尚理想、信念、人格和灵魂的场所。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开始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还有很大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认识不准确,往往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学生课余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比较突出的现象是,校领导们积极主动热情,而很多师生并不知情和了解,文化建设并未形成合力,并没有起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网络、党、团、学生公寓等建设制度不健全,规范性不足。社团、网络、学生公寓等是大学生重要的活动场所,是大学生社会关系扩大的外在表现形式。网络、党、团、学生公寓管理规范与否直接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效果。部分高职院校在相关制度的建设上不系统,制度建立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提升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强调:“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网络阵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载体建设等,构建多途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必须建立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教育课建设,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二是“三育人”建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高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职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当建立以教书育人为主体的“三育人”工作体制和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实到高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之中。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结合高校自身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的特点,建设出能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特征和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对教职员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优良院风。
四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设。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引进熟知网络知识的政治辅导员和热爱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技术人员,吸纳一批思想进步、有能力、技术好的学生共同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一支信息特别灵通、反应特别迅速、评论特别准确、论辩特别有力、技术特别过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指导学生积极、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教育学生遵守网络道德和纪律。
五是大学生党、团建设。经过积极培养,及时把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吸纳进党组织。按照“早播种、早选苗、早培养、早成才”的工作方针,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激发大学生加入党组织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养。
六是大学生公寓阵地建设。学生公寓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提升公寓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公寓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实效性、针对性,掌握学生公寓内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基金项目:新疆医科大学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新疆高校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有效性及路径研究”(2014XYDSK40 )
新疆民族学生 篇12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
1.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就业压力增大。由于各高校持续扩大招生规模, 在招生时对少数民族学生有许多优惠倾斜政策, 使得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 2013年, 全疆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73772人, 其中少数民族毕业生25543人, 毕业人数创历史新高。人数的不断增加, 有限的就业空间, 使得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而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及外在等多方面的原因, 与汉族大学生们在同一就业竞争平台上时, 处于弱势地位, 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压力较之更大。
2.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仍低于平均水平。为解决新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 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意见》, 采取多种措施, 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攀升, 就业率从2009年的82.5%提高到2012年的88.5%, 同全国平均就业率的差距在缩小, 保持与西部其他省区持平。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也从2009年的78.9%提高到2012年的80.5%, 首次突破80%。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在不断提高, 但一次就业率仍低于全区平均值。而在全疆往届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 少数民族毕业生仍占相当大的比例, 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现实。
3.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偏弱。就业能力是指实现大学生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在内容上, 它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而在这些方面, 大学生整体都有待提升。在校学习中, 学习自主能力不强, 文化知识基础薄弱, 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 思维创造能力较弱, 对自身认识不足, 少数大学生入校后, 缺乏实践锻炼, 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普遍较小, 与外界交流较少, 交流交际能力差等等, 这些原因导致出现了有岗位但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这也会使结构性失业较为突出。
4.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相对保守。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较大的就业压力的影响下, 有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回到原生源地或是团场连队等基层进行就业, 但其就业观在某些方面仍相对保守, 存在着一定问题。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影响
1.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 可能会有一部分人长期处在技术含量不好的岗位, 一部分人处于较偏远最基层的岗位, 还有一部分人长期找不到工作, 这些首先会导致收入的不一致, 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会造成少数民族对社会的不满, 进而不利于民族大团结;而另一方面, 由于毕业后工作困难, 致使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很有可能会通过其他路径实现自身价值, 在他们寻求实现自我价值路径的时候, 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 影响新疆的社会安全和稳定。
2.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在大中型城市就业困难, 很多人选择返回其原生源所在地就业, 这就又会加剧各民族人口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均衡, 无形之中会加大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政策的实施难度。
3.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时不能及时就业, 在经济上给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带来困难。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来自比较落后的民族聚集地区, 家庭经济落后, 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时, 其家庭投入并承担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如果毕业时不能及时就业, 会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继续增加经济支出和精神支出, 生活压力增大。
三、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
1.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层面来看, 需要切实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自主学习能力, 强化专业知识技能, 提高汉语表达和书写能力, 在学校学习期间, 努力全面发展自己, 做到德才兼备;其次, 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正确调试就业心理预期。根据自己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实操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有针对性的应聘, 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 提高应聘的成功率;再次, 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学校里, 少数民族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到各项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 锻炼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 拥有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 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目标, 对自己充满信心, 使情商与智商并驾齐驱, 为自身就业保驾护航。
2.从高校层面来看,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 应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的、能迅速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和辅修课程, 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其次, 加强就业信息收集和整理, 畅通就业供需信息。高校应与政府、市场和用人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 需要经常到用人单位走访调研, 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 及时更新就业需求信息, 保证就业信息通畅;再者, 根据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 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同时强化“双语”教育, 克服结构性失业的问题, 并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 帮助毕业生了解市场、认识自己, 切实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3.从政府层面来看, 首先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 保证师资力量,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创造优良的教育环境, 营造少数民族学生好的学习氛围;其次, 要加强制度、法律建设。如尽快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法规规章, 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权益的保护, 在选拔人才时取消户籍、性别、民族等各种限制, 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再者, 地方政府应努力加快其经济发展, 尽可能多的提供就业岗位, 政府也可以牵头组织相关用人单位进校园召开大型招聘会, 为学生就业提供就业平台, 提高大学生的签约率。
总之, 我们既要正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还要看清就业问题带给新疆社会发展的一些问题, 认识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并倡导积极通过学生自身、高校及政府等多方面的努力, 共同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促进新疆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敬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08, (3) .
[2]孙磊.浅谈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7) .
[3]马莉莉, 王福平, 杨丽莉.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J].统计与管理, 2013, (4) .
【新疆民族学生】推荐阅读: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08-08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09-10
新疆民族企业10-16
新疆民族地区08-22
新疆民族关系10-13
新疆多民族地区06-16
新疆民族音乐元素05-26
坚定维护新疆民族团结09-29
新疆民族团结先进人物10-04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