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2024-07-22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共12篇)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1

急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 也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前哨阵地, 在这个无声的战场上, 急诊医生、护士日夜从事着高风险、高技术、高强度的工作。虽然近些年来, 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但由于各种原因, 我们目前的护理模式仍以功能制护理为主, 护士的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执行治疗和倒班, 而心理护理, 患者社会角色需求方面的工作做得太少, 比例太轻, 甚至流于形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方面问题却越来越多, 要求在提高, 供需矛盾加大。特别是急诊患者发病急、病情重、病种复杂, 多具有紧张、痛苦、恐惧等心理问题, 再加上其家属的焦虑烦躁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情绪稳定。因此, 我们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 作出相应的心理护理诊断, 制定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 从而促使患者生理和情感的平衡, 也可促进疾病转归与健康的恢复, 提高急诊临床护理的水平及抢救质量。在急诊, 常见的病种以外伤、急腹症和服毒为主, 我们要根据不同患者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

1外伤患者

外伤患者约占急诊就诊人数的三分之一。任何原因所致的外伤多有伤口、出血、疼痛, 因突遭创伤, 毫无防备, 故承受能力差, 心理压力重, 容易产生恐惧、紧张、不安的心理。急诊护士应敏捷、冷静、沉着, 有条不絮、一丝不苟, 迅速止血、固定、包扎。在处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不要惊慌失措, 以免加重患者的恐惧心理。在抢救工作中神态自若, 忙而不乱, 操作准确无误, 取得患者的信任。

在外伤患者中, 由于致伤原因不同, 也就有着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如有的患者因车祸或打架而致伤, 此类患者除和一般外伤患者有着共同的心理活动外, 还担心医护人员不能根据病情做出正确处理或偏向他方, 处理不公等。还有个别患者不能如实叙述病情, 故意把病情说重, 给诊断治疗带来困难。因此, 对一些有纠纷因素在内的患者, 除积极给予抢救治疗外, 还要评估患者心理问题, 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首先, 对患者要充分关心、理解、同情以赢得患者的信赖和尊重[1], 高度热情地对待患者, 耐心向患者讲明。我们救死扶伤, 对患者一视同仁, 秉公办事, 实事求是。要求双方都不要夸大或隐瞒病情, 同时说明夸大或隐瞒的危害。解除顾虑, 使其及时如实的反映病情, 取得合作, 及早作出诊断治疗。

2腹痛患者

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 约占急诊就诊人数的三分之一。这类病症的人常有烦躁、紧张、个人应对无效、不信任治疗的心理问题。急诊护士针对这种心理, 应多方关怀安慰患者, 同时对所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应该表现出信心十足, 非常有把握的态度。

急腹症患者腹痛剧烈, 难以忍受, 有濒死感, 特别恐惧, 有迫切要求止痛的心理。认为到了医院不给用药止痛, 就是不体贴患者。这时。一方面给患者正确迅速检查。尽快明确诊断, 并耐心说明不能随便用止疼药, 以免掩盖病情, 使病情恶化, 不利诊断治疗;鼓励患者坚持片刻, 会很快得到彻底治疗, 以激励患者配合诊治, 信赖医护人员,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服毒自杀的患者

这类患者有一定的社会或家庭因素, 如:吵架、失恋等。多处于狭隘的心理状态, 存在绝望的心理问题, 心理变化复杂, 毒性发作时多有后悔的心理, 但就诊时多又爱面子, 有羞辱心理, 因此, 故意不和我们配合。如洗胃, 本来可口服洗胃液, 故意不喝, 插胃管不合作, 甚至插上后, 故意拔出胃管使洗胃没法进行。因此, 拖延时间, 失去抢救机会, 所以对该患者不应流露厌烦鄙视的情绪, 根据情况给予心理疏导、支持、提供健康的知识教育, 主动与患者“心理换位”, 谅解患者的过激行为[2], 用同情的语言去感化, 使患者认识到不应该为此而轻生。对亲属做好说服工作, 主动安慰患者, 在家属的配合下, 取得患者的合作, 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我们以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做好急救工作, 并以适当的语言鼓励患者, 减少其悲观厌世的念头。

4对患者家属采用的心理护理

急诊患者病情急重, 甚至有的处于濒死状态, 作为患者的家属, 难免有着各种不同的复杂心理变化, 要根据情况分别对待。

4.1 对惊慌失措、哭哭啼啼的家属

应该首先用温和的语言劝说他们暂时离开患者, 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 然后对他们劝慰, 说明他们的失态将对患者产生不良的影响, 使他们安下心来, 相信经过我们的诊断治疗, 患者会得到最好的救治, 尽早康复。

4.2 对担忧、焦虑的家属

应评估焦虑的因素, 帮助他们减轻焦虑, 多做解释, 使他们建立对医院的信任, 去影响和鼓励患者。

4.3 对比较镇静有主见的家属

可如实告诉其患者的情况, 及准备采用的诊断治疗方案, 因患者往往较易接受家属意见。争取家属通力合作[3], 让其向患者做好说服解释工作, 以便使我们各项检查治疗顺利进行。

总之, 急诊护士首先接触患者, 而且接触的都是急、危、重患者。要求护士要积极主动, 热情接诊, 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要关心、同情和体贴患者, 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 并且要重视患者家属的心理, 使急诊患者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促进患者最早地恢复健康。

摘要:目的 做好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提高急诊临床护理的水平及抢救的质量。方法 做好心理评估, 作出相应的护理诊断, 制定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 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 促进疾病的转归与健康的恢复。结果 临床实践证明, 通过加强对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可以促进护患交流, 减少护患纠纷。结论 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切实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将解释工作做到位, 把人性化服务有机地融入整体护理的全过程, 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提高急诊临床护理的水平及抢救质量。

关键词:急诊患者,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袁耿清.医用心理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4:146.

[2]朱明宝.现代医务护理技术与临床规范化操作及医护管理实务全书.金版电子出版公司, 2002:1469.

[3]周秀华.急救护理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6.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2

方法:研究该院急诊科内收治的急性昏迷患者196例,分析其发病的原因以及采取的具体诊疗措施。

结果:196例昏迷患者内,急性脑血管疾病比例为34.7%、代谢性脑病比例为35.7%,急性中毒占比例为10.19%。

这里面比较常见的病因是酒精中毒,外伤为12.2%,其余比例为7.2%。

结论:针对急性昏迷发病的患者,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及时分析判断病因,对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急性昏迷 急诊急救 病因 急救措施

昏迷患者是出现了脑功能衰竭,这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病症,患者死亡率为20%,发病的原因主要是急性心脑血管意外、中毒、外伤等。

由于该病涉及的专业性比较强,知识面也比较广,但是患者也无法提供相关病史及检查,给诊断、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也给医务工作者是极大的挑战。

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收集病史,施行正确的抢救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针对近两年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昏迷患者的发病原因及抢救措施进行总结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自我院急诊科-07~2013-06间,急诊科抢救室记录昏迷患者196例。

本资料的病例按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确诊昏迷程度。

G lasgow法是根据病人的肢体运动、语言及睁眼诸反应来评分,评分标准:正常15分;轻度昏迷14~14分;重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8~4分;脑死亡低于3分,评分为3~8分者入组作为研究对象,排除了合并精神疾病、癔症、假性昏迷的患者。

1.2 初步诊断方法。

首先判断昏迷程度。

首先通过仔细询问送诊人员,第一时间了解昏迷患者的病史,和本次诱发疾病的直接原因。

接下来对患者进行详细体格检查,掌握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检需要注意生命体征、瞳孔、皮肤黏膜、气味、体位及脑膜刺激等。

对既往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既往有心脏病、糖尿病、肾病、肝病者的昏迷患者,立刻进行血压、脉搏、心电图、心肌酶、血糖、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电解质的检查;对不明原因中毒者,及时将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等进行检测,准备进行洗胃。

以上所有检查,必须与抢救措施同时进行,以保证患者在最短的时间里确诊,并得到有效救治。

1.3 紧急抢救措施。

进行初步的急救处理。

包括:迅速清理呼吸道、保持气道通畅;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维持循环功能;如为外伤大出血患者,应迅速控制出血并保护重要脏器,必要时,立即输血;处理脑水肿、保护脑功能;控制抽搐、预防感染、控制高热;对药物中毒或疑似中毒者,先进行彻底洗胃(对中毒物不清时采用生理盐水)、导泻,辨清中毒物成分后,及时应用特效解毒剂等。

对于躁动不安的病人要给予并加固和床档防护措施,避免患者坠床,自伤等意外伤害。

1.4 针对病因的抢救。

1.4.1 脑部疾病所致的昏迷: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①意识:意识障碍的程度是判断病情的重要指标,与患者的预后关系非常密切。

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昏迷程度,对各种刺激的`反应。

②瞳孔:正常瞳孔2~6mm,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对于颅脑损伤患者应严密观察,如一侧瞳孔进行性扩大,同时伴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颅内血肿。

如瞳孔一过性缩小,很快一侧瞳孔进行性扩大,伴意识障碍加重,提示有脑疝。

③生命体征:生命体征的变化意味着病情的变化。

如患者出现血压升高、脉搏减慢、呼吸深慢,呕吐躁动不安提示有颅内压增高;呼吸有鼾声、叹息及抽泣样呼吸提示病危。

治疗:对于脑出血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立即进行脱水,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的功能和处理,如果CT或MR明确是脑出血,除了脱水降低颅内压外,还要适当的头部温和降温。

对于脑出血量>30mL或者是脑肿瘤已经出现明显的压迫症状或脑水肿进一步加重的患者应当及时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

此外,对其他伴随症状给予对症处理。

颅内肿瘤通过头颅CT或MR可确诊,并可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中线是否已经移位,是否已经产生严重的压迫症状,出现颅内高压症状等。

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尽快行急诊手术治疗。

出现脑疝者给予人工呼吸机控制呼吸。

1.4.2 中毒患者的抢救:对口服中毒者,应立即给予及时有效的洗胃,以排除胃中毒物,防止毒物吸收。

对于毒物不明的中毒我们常用的洗胃液为温开水,因为它安全可靠。

洗胃越早,毒物吸收越少。

使用特效解毒剂:片类使用纳洛酮,有机磷中毒者使用阿托品,解磷定,抢救过程中要及时达到阿托品化,出现循环衰竭出现休克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多巴胺及阿拉明进行升压治疗。

因皮肤污染引起的中毒,应脱去污染衣物,用肥皂及大量清水洗净皮肤、毛发;眼内污染物应用流动水冲洗;蛇、蝎、蜈蚣等咬伤,应在伤口近端结扎止血带,吸出毒液后,吸出毒液后,再行解毒及全身治疗。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可给予高浓度吸氧,及时脱水,保护脑细胞,并立即进行高压氧治疗。

1.4.3 心源性昏迷患者检查心电图;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安装临时起搏器。

并立即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滴,其中多巴胺剂量随血压情况调整,补充血容量后,给予硝酸甘油入5%葡萄糖液中持续静滴,对有肺水肿者同时应用硝普钠.心率失常给予西地兰.利多卡因.阿托品等对症处理。

1.4.4 对高渗透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大量补液,及早使用胰岛素(先静脉注射小剂量胰岛素);对低血糖昏迷患者,立即经脉注射50%的葡萄糖。

严密检测血糖。

1.4.5 对于肝病患者,需要使用醋酸保留灌肠,并采用降低血氨药物;如果是肺性病的话,先进性抗感染治疗,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并且使用呼吸机来进行呼吸。

2 结果见表1。表1 昏迷患者病因构成情况以及治疗(例)

3 讨论

昏迷是由于不同的病因导致的结果,主要是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受到影响,投射功能被阻断,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不能维持,或是大脑皮质遭到广泛损害。

昏迷约占全部急症病例的3%左右,无论何种病因而导致的昏迷,其后果都是很严重的,应及时诊治、正确抢救。

而作为一名临床医师或是护理人员,都应该加强对昏迷患者的认识,提高处理急诊急救患者的能力,尽最大的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进最大的努力救治患者的疾病。

如何有效地挽救生命、提高治疗效果,就要靠平时的知识积累,技能锻炼,灵活应用,医疗团队的配合等,作为一名临床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昏迷情况有基本的认识,还要掌握急性昏迷患者急诊处理的原则:尽力维持生命体征;必须避免各脏器的进一步损害;进行周密的检查来确定意识障碍的病因。

具体措施:①保持气道通畅以保证充足的氧气。

②维持循环血量:应立即输液以保证入量和给药途径。

③给葡萄糖:在给葡萄糖之前一定要先取血查血糖和其他血液化学检查。

最好等血糖结果回报后再给葡萄糖。

④保持电解质、酸碱和渗透压平衡因此必须根据化验结果予以纠正。

⑤脱水疗法:意识障碍和昏迷患者多伴有或继发脑水肿,脱水疗法很重要。

⑥控制抽搐:不少代谢性脑病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都会引起抽搐发作,癫痫连续状态由于呼吸暂停而缺氧,会加重脑损害,因此必须及时处理。

总之,昏迷患者应早期、正确地做出诊断,同时采取积极、有效地抢救措施,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才是降低昏迷患者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新.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9):515-517

[2] 沈洪.急危重病专业综合性的思考[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1(3):10601

[3] 刘昭斌.178例急诊内科昏迷病人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3):37

[4] 凌如芳.178例急诊内科昏迷病人临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4):564-565

[5] 王超慧.院前昏迷329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学杂志,,35(3):356-357

妇产科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探讨 篇3

关键词:妇产科;急诊患者;心理问题;不良情绪;护理

中图分类号:R816.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05-01

引言:妇产科急诊就诊的病患所出现的病症主要是与生殖器官有关,例如,妊娠、分娩等一些有关急症。这些疾病的主要特点是病情紧急、病症变化快、发展较为迅速,在受到外界与自身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心里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患者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1]。因此,急需对妇产科病患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究其原因总结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此来提高护理的质量与效果,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减轻患者的痛苦,还可有效的减少医疗矛盾和纠纷。我院妇产科急诊于2011年3月~2012年11月收治360例妇科急诊患者,通过对其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有效的护理对策,效果较为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1月到我院妇产科急诊就诊的360例病患,其中未婚54例,已婚患者为306例;按年龄区分,16~25岁患者共计113例,26~35岁患者为159例,36~45岁患者88例;城镇户口患者256例,患者中有104例是农村户口;小学文化以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患者56例,87例初中,103例高中,大学以及大学以上患者114例。除去134例是患有妇科疾病患者外,21例患有宫外孕,36例流产患者,34例急性盆腔炎患者,14例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11例黄体破裂,18例妇科肿瘤;产科疾病患者有226例,其中116例正常临产,31例妊娠高血压综合症,28例胎儿宫内窘迫,14例前置胎盘,37例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患者就诊原因均为感到剧烈腹痛、阴道出血等,在就诊后30min~6h之间便得到确诊。

1.2方法

将360例妇产科急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18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更加了强心理护理:①.妇产科急诊患者前来就诊时其情绪为严重的焦虑不安及恐惧,因此,护理人员为让患者能够顺利的进行抢救,首先应通过镇定、沉着的进行抢救工作开始,忙而不乱,这样才能给患者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为之后的抢救工作打下良好基础。②.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注意倾听与换位思考,只有努力做到与患者感同身受,尽量去理解患者,只有这样才能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处理问题,同时,非语言沟通也是极为重要的。如前来妇产科就诊的病患,在进行医护处理使,应时刻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熟练地运用所学专业的护理技术对患者进行帮助,使医护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③.根据患者病因不同,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流产患者多有悲观情绪,应多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给予患者理解与呵护,并鼓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给予患者迎接下一个小生命的希望;对于患有妇科囊肿患者,多出会产生严重的紧张、焦虑、抑郁情绪,应多给予关心,并用自身所学的专业医疗知识为患者讲解病情,让患者充分认识自身病症,与抢救的医生积极配合,熟练云中护理技术为患者减轻病痛的同时,稳定患者的不良情绪。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满意度与焦虑评分对比

(1)经不同护理方案护理后,对照组患者中对护理工作表示非常满意者为48例、一般满意者为95例,总满意人数为141例,占78.33%;观察组患者中非常满意者为156例、一般满意者为22例,占98.89%。可见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2)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焦虑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恢复与预后

(1)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经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后保持良好心态,与工作人员相配合,积极进行术后恢复,经统计各类患者经手术或药物治疗后恢复速度较对照组患者更快,住院时长明显缩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于相应时间对两组进行随访,对照组患者中19例病情复发,其中1例肿瘤患者生存期仅为6个月,观察组中仅有1例患者复发盆腔炎,观察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急诊患者在到妇产科急诊室就诊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如,紧张、焦虑、恐惧、烦躁等消极情绪,这与患者处于应激状态、身受病痛折磨有关,加强了不良情绪对体内交感神经受的影响,患者本身在病理和生理上会产生一系列的改变,导致一些不良后果出现,对医护人员的抢救效果有严重的影响[2]。所以,重视妇产科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才能使患者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达到提高救治效果的目的。护理人员运用较为科学的理论对急诊病患进行心理护理,建立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良好护患关系,只有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有所改变,通过进行心理护理来加快患者的康复时间,这是作为护理人员服务于患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3]。在对妇产科急诊患者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应该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而一些患者出现过于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护理人员要积极与病患交流、沟通,可适当利用肢体语言,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护理操作时,应该动作敏捷、细致、专业,这样才能给患者足够的安全感[4]。在妇产科急诊室工作的护理人员,要具备时刻应对突发事的能力,所以,必须不断对自身能力进行提高,只有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及心理素质,才能在突发情况出现时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心态[5]。需要注意的是,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过程中,注意文明用语的应用,要充分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使患者对诊疗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提升病患的应激能力,只有当患者处于最佳状态时,才能使缺血、缺氧、疼痛等耐受能力有所增强,争取更多的时间,让医生进行抢救,尽早缓解患者的痛苦[6]。

综上所述,只有加强医护人员对妇产科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的焦虑情绪的到有效的消减,护患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患者与医生积极配合,才能为抢救工作赢得宝贵时间,抢救的成功率可以明显提升,进而提高使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黄蔚;;对产妇的心理护理之我见[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年卷08期 ;165-165页

[4] 罗彩利;;急诊宫外孕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年27卷30期 ;32-33页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4

1 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需求

大量研究显示, 急诊患者通常有紧张、不安、焦虑、恐惧、急躁、埋怨、怀疑、矛盾、依赖、悲观等负性心理, 其中以焦虑、恐惧、急躁为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急诊疾病一般起病急、发展迅速、病势凶猛, 所以患者及家属对突如其来的状况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心里感到异常紧张[3]。急诊患者不是面临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 所以多表现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3]。担心肢体伤残、住院费用、病后生活和工作能力能否恢复等, 都会使患者产生焦虑的心理[4]。急诊外伤患者多有伤口出血, 常使患者惊恐、焦虑不安[5]。由于患者对医疗知识了解较少, 因而对疾病的预后及其对健康的危害缺乏足够的认识, 同时强烈的疼痛等不适, 都易导致患者对预后的悲观及对死亡的恐惧感[6]。患者因疾病的痛苦, 而渴望得到最佳最及时的抢救与治疗以结束疾病的痛苦[3,8,17], 所以容易心情急躁, 缺乏理性, 进而易引发医患矛盾[17]。事故受害者或对就医环境不适应患者, 常有埋怨情绪, 易激动, 爱发牢骚[10]。一些患者因所患慢性疾病突然恶化, 常常产生濒死感及悲哀、绝望等不良情绪, 这无疑可加速病情恶化和死亡[3]。

王梓凌[1]的研究显示, 大部分急诊患者都有对疾病的相关知识、护士的操作水平、护士的服务态度的心理需求。陈由珠等人[13]的研究则表明, 大部分急诊患者的家属都想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预后、危险性、治疗费用及疾病的相关知识。

2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急诊科护士扎实的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所提供的精细护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减轻甚至消除患者不良情绪、赢取患者信任的前提, 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基础[4]。急诊科护士还应了解疾病过程中患者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 通过观察、沟通来了解患者心理状态, 并运用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评估其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程度, 因人而异地实施心理护理[4]。

2.1 实施心理护理的基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急诊科护士必须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熟练的护理技术, 才能及时、准确地协助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处理, 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强其安全感、消除其恐惧心理, 也才能对患者实施正确的健康教育, 满足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方面的需求[1,4,6,11,13,17]。急诊科护士应该及时向主管医师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预后等[13], 以便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讲解, 消除其心中的焦虑、恐惧, 使其充分信任医护人员, 进而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急诊科护士还应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4,19], 才能通过观察及时发现患者及家属的负性心理, 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2.2 发现急诊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急诊科护士只有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充分了解并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将护理工作与健康教育紧密结合, 才能适应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才能有效地减轻甚至消除患者的身心痛苦, 解除患者及家属的思想顾虑, 提高患者依从性, 促进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1,2]。

急诊科护士应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 通过自己的语言及表情、姿势、态度等非语言沟通技巧, 去影响或改变患者的感受和认识, 缓和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减轻甚至消除患者的痛苦, 帮助患者建立起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1,4,7,8,17,18]。

因急诊患者常有孤独感和依赖心理[2,4,6,8,10], 可留一名家属陪伴, 既协助看护患者, 又可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急诊科护士还应注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家属因为希望患者能马上得到救治、担心患者病情恶化、担心患者致残、担心医疗费用过高等, 容易产生担忧、焦虑不安、易激动、惊慌失措等一系列负性心理[3,6,7,11,13], 其表现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 进而影响患者的救治配合度[3,16,17,18]。研究显示, 劝慰家属放松, 使其先于患者接受现实, 适时适当地给予患者鼓励, 会对急救护理工作起到积极作用[3]。

同时应让患者知道急诊科与其他科室是密切相关的, 各科室都是医院整体的一部分, 如病情需要可以立即到相关科室接受治疗, 保证急救畅通, 以增加其安全感[8]。如需转诊, 应简化手续、缩短不必要的转诊时间[5], 以免引发患者的焦虑、烦躁心理。

总之, 一名合格的急诊科护士需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熟练的护理技术及基本的心理学知识, 还应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 并掌握一些常用的心理护理措施[3]。优秀的急诊科护士还应研究患者的一般心理活动规律和特殊的心理表现, 并能依据其心理需要恰当地实施心理护理[3]。

摘要:急诊患者常有焦虑、恐惧、急躁等负性心理, 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及家属有疾病相关知识、护士操作水平及服务态度的心理需求, 都想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预后、危险性、治疗费用等。一名合格的急诊科护士需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熟练的护理技术及基本的心理学知识, 还应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5

【摘要】目的研究对急诊胃出血患者抢救中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120例急诊胃出血患者,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的平均止血时间显著长于观察组的对应值;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67%,两组数据间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胃出血患者实施优质护理不仅能缩短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急诊胃出血抢救优质护理

急性胃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胃疼、呕吐、消化道功能紊乱等,暴饮暴食、长期使用刺激性食物、饮食过冷过热或饮食不规律等不良饮食习惯都会引发该病症[1]。对胃出血患者实施适宜的护理手段于患者的健康恢复有重要影响,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质护理能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为其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法,具有个性化、专业化的特点,是一整套科学的护理方案[2]。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急诊科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诊胃出血患者120例,按照对其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对照组中,患者男女比例为31:29;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51.24±3.64)岁;其中,7例胃癌、19例消化性溃疡、34例食管胃底部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观察组中,患者男女比例为32:28;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51.38±3.17)岁;其中,8例胃癌、20例消化性溃疡、32例食管胃底部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综合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病况等一般资料,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案

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护理,其方法主要包括为患者止血、抑制患者胃酸分泌、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止血护理:为患者止血时,帮助患者采取平卧体位,抬高下肢,使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避免由大量呕血导致患者窒息。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为其迅速止血,采用粗大血管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补液处理,以恢复患者的血容量。在止血过程中,若患者出现腹痛、恶心等情况,要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处理,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2)监测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观察患者有无再次出血的现象。若患者出现精神状态萎靡、意识不清、嗜睡等症状时,说明患者的病情较危险,护理人员要立即通知主治医师对其进行治疗。

(3)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先向患者宣教胃病的相关常识以及疾病治疗的方法,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稳定其情绪。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用激励的语言增加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另外,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保持患者愉悦、乐观精神状态的方法,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并比较两组数据间的差异。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评分调查表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情况,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技巧、护理舒适度等。85分以下为不满意;85~95分为基本满意;95~100分为非常满意,0~100分范围内,分数越高则表明满意程度越高。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将所有统计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卡方x2检验,采用率(%)表示,若检验结果为P<0.05,表名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止血时间为(17.59±5.21)h,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止血时间为(26.47±6.32)h,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止血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两组数据间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对比

护理干预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1.67%,两组数据间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07,P<0.05)。详见表1。

讨论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与习惯的转变,急性胃出血疾病的发生概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在治疗急性胃出血患者的过程中,有效的护理模式成为了医护人员及患者共同关注的热点,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制造舒心的治疗氛围不仅能为实现早日康复的目标,还能促进护患之间和谐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止血时间为(17.59±5.21)h,显著长于观察组患者的(26.47±6.32)h;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67%,两组数据间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6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诊胆结石患者;心理情况;疼痛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32-01

在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之下,胆结石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胆结石患者在发病时常常会伴随严重的抑郁与焦虑情绪,这种情绪不仅会影响治疗,也会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于急诊胆结石患者,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近年来,我院对于收治的急诊胆结石患者采用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将护理模式与措施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4年6月急诊科收治的78例胆结石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为29~77岁,平均年龄为(49.8±2.3)岁,本组患者均符合关于胆结石急性发作的相关诊断标准。CT或者B超检查结果发现45例患者胆囊功能良好,23例患者胆囊功能较差,在结石位置上,21例为胆总管,29例肝内胆管,28例为胆囊。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78例患者分为优质护理组(n=39)与对照组(n=39),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胆囊功能、结石位置等方面来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措施

对于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护理、术前准备、疼痛干预、并发症预防几个方面[1]。

对于优质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介入性优质护理,在接诊到患者时,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呕吐与疼痛程度,遵医嘱为患者用药,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动作要轻柔,说一些安抚性的话语,让患者感受到医院的关心,拉近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距离。在患者入院之后,评估其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让患者知道,自己的疾病是完全能够治愈的,让患者可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把握好手术治疗事项与用药方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出院前,对患者开展科学的生活与饮食护理工作,尽量戒烟戒酒,注意饮食,科学运动,促进身体的恢复[2]。

1.3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应用HAMA与HAMD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护理之前,两组患者HAMA评分与HAMD评分无显著差异,在护理干预之后,优质护理组患者焦虑、抑郁心理改变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优质护理组、对照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对比示意表详见表1。

在疼痛程度上,对照组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例数分别为16、10、8、5,优质护理组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例数分别为29、4、4、2,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胆结石患者在急性发作阶段由于恶心、呕吐与剧烈疼痛,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与抑郁情绪,这都会影响治疗与预后,临床研究显示,焦虑与抑郁情绪会致使患者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虽然适度紧张与焦虑会增加人体的应激反应能力,但是过度的焦虑和抑郁反而是病态心理,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心慌、失眠、呼吸加快、血压波动、免疫力下降,严重影响着临床疗效[3]。

本研究对于优质护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了优质介入护理措施,结果显示,在护理之前,两组患者HAMA评分与HAMD评分无显著差异,在护理干预之后,优质护理组患者焦虑、抑郁心理改变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在疼痛程度上,对照组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例数分别为16、10、8、5,优质护理组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例数分别为29、4、4、2,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对于急诊胆结石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可以显著优化患者的不良心理与疼痛感,对于促进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有着积极的效果,该种护理措施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的。

参考文献

[1]王慧娜.人性化护理对胆结石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11(21):230-231.

[2]胡敏.舒适护理对缓解急诊胆石症患者负性情绪及疼痛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3,19(12):187-188.

浅析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7

1.1 外伤患者的心理

1.1.1 恐惧心理

在临床中100%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多数患者是突然遭受意外伤害, 缺乏思想准备。表现为惊慌失措, 恐惧万分, 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治疗护理。对入院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缺乏认识, 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1.1.2 急躁心理

由于突然患病, 伴随的外伤、出血、伤残等, 都会对患者产生不利的心理刺激。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失落, 以及后悔恐惧交织在一起, 表现出急躁不安, 甚至不配合治疗。

1.1.3 焦虑孤独心理

多数外伤患者以中青年为主, 大多正处在事业和家庭的关键时期。外伤的伤势重, 病情变化快, 担心肢体伤残是否能恢复, 心理功能也相继遭到损害。加之发生突然, 患者家人不能及时到医院, 在抢救室、监护病房远离亲友、家属, 探视的时间受限, 因而引起患者的隔离感和孤独感。

1.1.4 其他由于外伤原因不同, 也就有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

如有的患者因车祸或打架致伤, 除有以上心理活动外, 还可能担心医护人员不能根据病情做出正确处理或有偏向。还有的个别患者不能如实叙述病情或故意把病情说重, 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因此, 对一些有纠纷因素存在的患者, 除积极给予治疗外, 还应针对其心理活动, 高度热情地对待患者, 耐心向患者讲明救死扶伤、一视同仁、秉公办理的原则, 取得患者信任。

1.2 护理

(1) 积极主动并以娴熟的护理技术, 准确及时地给予各种抢救措施尽快采取如:吸氧、输液、输血、包扎、止血、固定等措施, 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解除患者痛苦, 减轻疼痛。使患者看到生命希望, 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医嘱适当给予镇静剂, 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

(2)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 抓住抢救的黄金时间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待患者, 看到患者和家属主动上前迎接, 迅速安排抢救室, 询问病情的同时应评估病情, 尽快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使患者增强安全感, 能尽快配合抢救治疗。

(3) 做好说服开导工作, 消除患者急躁情绪对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 要向家属说明手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说明手术的目的、一般步骤及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增强患者和家属的信心。对有些病情不宜向患者交代的切勿在患者面前交代和议论, 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

(4) 热情关心患者, 尽可能多地接触患者, 多与患者交谈解除患者的孤独感, 尤其是伤残患者生活能力下降, 饮食、起居要妥善安排, 使患者感到医院的温暖。在不影响治疗、监护的情况下, 鼓励家属和亲友探视, 以解除患者的孤独感。

1.3 腹痛患者的护理

急腹症时患者腹痛剧烈, 多有迫切要求止痛的心理, 认为医院不给用止痛药就是不积极治疗, 有烦躁、厌问、不信任的心理。对此类患者应尽快明确诊断、耐心解释不能随便使用止痛药的道理, 尽快解除患者疼痛。

1.4 服毒自杀患者的护理

此类患者多有家庭、事业等因素, 多处于狭隘的心理状态, 心理变化复杂, 故意不合作, 洗胃过程不配合, 故意拖延时间而失去抢救时机。对此类患者因根据情况开导, 以同情的语言去感化, 使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不应轻易放弃生命。

2 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安慰急诊患者多病情危重, 甚至处于濒死状态, 患者家属难免有各种不同复杂的心理

(1) 对惊慌失措、哭啼家属应先用温和的语言劝说他们离开, 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 使他们安下心来相信我们的治疗与护理。

(2) 对比较镇静的家属可如实的告诉患者情况及准备采取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争取他们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使抢救、治疗工作顺利进行。

总之, 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 应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 方法要妥当, 内容要科学, 态度要和蔼, 情感要真诚, 委屈要克制, 善于忍耐。对患者的过激言行切勿计较, 不能与患者争吵。要充满同情心, 耐心劝导, 语言要艺术, 待患者如亲人, 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因素, 帮助其树立信心, 从而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摘要:来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多表现为意外、突然、缺乏心理准备。急诊科护士首先接触患者, 护士的语言行动都会对患者产生很大影响。因此, 接诊护士应敏捷、冷静、沉着、和蔼、有序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 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 减轻其恐惧心理, 取得患者的信任, 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保证对患者及时诊断治疗。

关键词:急诊,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急诊外伤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8

2008年1月至12月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急诊患者共入组116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47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4.6±8.2)岁;诊断:开放性骨折28例,脊椎骨折脱位伴截瘫2例,腰椎骨折15例,上臂骨折10例,下肢骨折27例,手外伤12例,足外伤16例。

2 对不同年龄的患者进行心理分析

2.1 老年人

当老年人受伤后,首先想到家属会不会很快赶到,能不能精心的照顾他,还担心自己会成为家庭的累赘,加重生活和经济上的负担,因为现在都是独生子的家庭,所以情绪一般比较低沉,疼痛感一般不强烈。

2.2 中年人

因为该年龄是处于家庭和事业的顶峰,当受伤后首先考虑到工作、社会、家庭及经济等立即会出现焦虑,激动。

2.3 青年人

该年龄天生好动活拨,感情脆弱一旦受伤易激动,先想到会否留下后遗症或者残疾,会否影响到工作、生活、恋爱和婚姻等,所以疼痛感强烈。

3 护理对策

3.1 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精神支柱

患者入院后,由于对周围环境不熟悉,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和对未来的悲观,所以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特别是自己信任的人给予真诚关心、支持和体贴。所以我们看到患者和家属主动上前迎接,用亲切的表情、温柔的语言与患者交谈,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产生信任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心理护理

减轻疼痛是术后患者最迫切的心理需要,这时我们应理解患者心情,把患者当为亲人,以关心体贴的话语向患者解释,让他放松,告诉患者可以为他申请止痛泵,如小儿可以给予拥抱、讲故事等,及时有效的解除患者的痛苦和不适。

3.3 焦虑孤独心理

多数外伤患者是以中青年人为主,患者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家人是否长来看望、单位领导及同事对自己的病是否关心、配偶是否离他而去等,所以护士应该与家属和单位配合,给他们讲一些科室常见的成功事例,让他们树立信心。所以在其生病住院期间要经常来陪伴,把单位和家里的高兴愉快的消息告诉患者,帮助患者得到较多的安慰。使其摆脱了顾虑,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方法要妥当,内容要科学,态度要和蔼,情感要真诚,委屈要克制,善于忍耐。对患者的过激言行切勿计较,不能与患者争吵。要充满同情心,耐心劝导,语言要艺术,待患者如亲人,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因素,帮助其树立信心,从而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4 讨论

各种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和疾病康复的影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医学实践中,大量事实证明有害的心理因素可影响疾病的康复,甚至致病,所以任何疾病的康复不仅是躯体上的康复,同时应包括心理反复,而且心理康复在全面康复中占主导地位[1]。本文对116例外伤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后,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外伤患者大多数是意外事故所致,病情复杂,多发性、复合性创伤多见,发生伤害的原因复杂,心理障碍程度轻重不一,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外伤后患者的心理护理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探讨。

摘要:目的 对急诊外伤患者除按一般外科急诊护理常规护理外, 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修养。方法 针对急诊患者恐惧、焦虑、急躁和孤独等心理特点, 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结果 达到稳定患者情绪、提高抢救治疗的效果。结论 实施心理护理, 可消除急诊患者不良的心理反应, 正确对待疾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主动配合治疗。

关键词:心理护理,外伤,急诊患者

参考文献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1年5月—11月收治急诊患者208例, 其中男120例, 女88例, 年龄16岁~72岁, 平均年龄45岁。病因分类:创伤82例, 一氧化碳中毒10例, 酗酒打架斗殴51例, 急腹症49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3例, 其他13例。

1.2 方法

急诊科高年资护士通过临床观察, 根据患者的语言和行为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分析。 (1) 急躁易怒型:典型表现为情绪过于激动, 对医护人员大声吵闹, 极易激怒, 难以自我控制, 毫无理由地发泄。此型以创伤、打架、斗殴者多见。 (2) 焦虑恐惧型:典型表现为情绪过度紧张, 言语慌乱, 全身发抖, 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的治疗和护理。此型以慢性病急性发作和急腹症患者多见。 (3) 悲观绝望型:典型表现为沉默少言, 表情淡默, 情绪低落, 对周围的刺激无反应。此型以服药自杀和自然灾害受害者, 以及慢性病加剧及癌症晚期的患者多见。

2 心理特点分析

2.1 急躁易怒

此类心理多发生于创伤、打架、斗殴等患者, 以年轻人多见。患者对当时受到的创伤以及带来的痛苦难以接受, 承受能力下降, 急于想解除痛苦, 获得有效的救治, 对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表现得极不耐烦, 不合作;还有些患者无法理性思考, 对正常的收费或医疗程序感到烦躁, 认为费用高、手续多, 因此情绪激动, 易躁, 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

2.2 焦虑恐惧心理

多是患者对医疗环境的陌生及疾病的痛苦所致。患者的身心痛苦导致睡眠障碍, 对疾病现状和发展程度的担心, 常出现焦虑紧张情绪。多见于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和急腹症患者, 创伤多数是遭受天灾人祸、对创伤所致的疼痛、伤残缺乏思想准备, 加之对医院环境陌生, 表现为恐惧、紧张过度;急腹症患者发病急、疼痛剧烈, 由此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的心理, 迫切要求止痛。

2.3 悲观绝望

最多见于服药自杀的患者和部分自然灾害受害者, 以中青年女性多见。这类患者常表现为表情淡漠、情绪极度低落、沉默寡言, 对周围刺激无反应, 不愿别人打扰;对医护人员的询问不予理睬, 抵制正常的救治措施, 如拒绝输液、留置胃管, 拔输液管等。其次是一些慢性病疾病加剧如尿毒症及癌症晚期的患者, 由于知道此类疾病治愈希望渺茫, 心理长期处于深度抑郁状态, 病痛的折磨、疾病的反复发作以及家庭严重的经济负担等, 这些多方面的因素往往使他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出现了绝望心理[1]。

2.4 孤独心理

由于其发病突然, 患者家属不能及时到达医院, 在抢救室、监护室无家属陪侍, 因而产生隔离感和孤独感。

3 护理对策

不同类型的患者具有非常明显的心理特点, 因此, 护理人员要根据急诊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策略, 建立起信任和谐的护患关系, 形成良好的氛围。在护患接触的短时间里, 护士可观察病情, 同时了解其心理状态, 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 消除不良情绪, 以积极心态配合治疗。同时也应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 让其了解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各种检查的治疗目的, 使之懂得在这种特殊情况下, 需以乐观的态度陪护患者, 使患者的心理处于最佳的状态, 从而为抢救赢得时间。

3.1 护士应做到迅速接诊, 态度和蔼可亲, 动作有条不

紊, 技术娴熟敏捷。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准确记录, 认真分析, 准确分诊, 必要时实施急救措施。对于创伤患者, 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 可采用隔帘和屏风将患者隔开, 减少暴露性操作, 及时给予遮挡, 以保护患者的隐私。对患者提出的要求不能满足时, 应给予恰当的解释, 不要置之不理, 避免伤害患者的自尊。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先使患者的愤怒情绪得到宣泄, 使患者觉得自己得到了理解, 从而信任护理工作者, 能够冷静下来积极配合治疗。

3.2 护士要沉着冷静, 情绪稳定, 在配合医生抢救治疗

时, 要注意用词恰当, 使患者在抢救室有一种安全感。急腹症患者一方面要迅速给予正确的检查, 尽快明确诊断, 并耐心说明勿随便使用止痛药物, 以免掩盖病情, 延误治疗;另一方面要理解患者的心情, 鼓励患者坚持一会儿, 激励患者配合治疗。遇到一般创伤患者, 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做到神态自若, 忙而不乱, 操作准确无误, 主动与患者交谈, 建立起信任和谐的护患关系, 形成良好的氛围。一是使患者有一种亲切感, 二是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一旦取得患者的信任, 也就取得了患者的配合。同时, 理解家属的心情, 协调好与家属的关系, 护士应将患者的病情对家属做客观的解释, 让其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 使之懂得在这种特殊情况下, 他们的情绪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和治疗, 使他们以冷静乐观的态度陪护患者, 帮助患者尽早树立与医护人员共同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急诊患者基于个体差异, 对突发疾病的心理反应也

不同, 所以, 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至关重要。对于遭受自然灾害的患者, 其心理脆弱且毫无思想准备, 故有思想包袱, 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精神安慰, 减轻其心理负担。对于服毒自杀的患者, 护士应以真诚和热情的语言与其沟通, 鼓励患者克服心理障碍, 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失败, 树立自爱、自强的生活信念。对癌症晚期患者及慢性疾病晚期的患者, 护士应尊重、同情患者, 在护理上重视患者, 用耐心和真诚的态度感化患者, 有意识地让患者倾诉苦衷, 消除抑郁情绪, 使他们尽可能地提高生存质量, 活出精彩的人生。

3.4 作为护士, 应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合理要求, 以便开

启患者的心灵之窗, 顺利实施救护。护士要通过换位思考理解患者, 取得患者的信任, 消除其孤独心理, 使患者积极配合抢救治疗。

4 结果

通过仔细分析208例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耐心细致地针对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策略, 准确实施心理护理, 保证了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和护理质量。

5 讨论

经过临床统计与分析, 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以急躁易怒、紧张恐惧、悲观绝望为主。急诊护理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病情危重, 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证明, 对急诊患者在实施紧急救治的同时要细致观察, 掌握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再者, 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内涵, 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 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急救预案[2], 如呼吸机、心肺复苏仪、除颤仪、多功能心电监测仪的使用, 以及急救技术的操作如气管插管术、心肺复苏术、洗胃术等。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各种培训和再教育,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从而不断增强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就可以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质量, 使患者和家属感到放心, 获得充分信任和肯定, 这就是最好的心理护理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对策。方法 分析208例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结果 通过实施心理护理措施, 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和护理质量。结论 急诊患者病情危重, 变化快, 疑难杂症多, 心理特点以急躁、易怒、焦虑恐惧、悲观绝望为主。将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活动的全过程,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护理, 可以使患者处于最佳的治疗状态, 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急诊患者,心理特点,心理护理,护理策略

参考文献

[1]曾学君, 李学军.急诊患者心理特点与预诊技巧[J].现代医药卫生, 2005, 21 (7) :886.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间53例急诊患者, 男27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 (49.5±16.3) 岁;其中创伤性疾病19例, 酒精中毒13例, 急腹症9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8例, 其他疾病4例;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类疾病, 无心理疾病, 患者均同意参与研究。

1.2 护理方法

1.2.1 惊恐类患者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具备超强的应急能力和娴熟的抢救技术, 同时具有非常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抢救的过程中要实施准确有效的抢救措施, 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 让患者看到治疗的希望, 进而降低患者的恐惧、焦虑感[1]。在治疗过程中会使用到不同的仪器, 例如检测仪器、输液器、引流导管等, 部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良反应, 且由于患者对治疗流程以及治疗方式相关知识缺乏, 在发生不良情况时很容易加重其恐惧[2]。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 及时了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并及时进行处理。在查体和操作的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患者身体暴露面积, 保护患者隐私。

1.2.2 兴奋、烦躁类患者

对于过于兴奋或烦躁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保持绝对的耐心和同情心, 认真倾听患者的讲述, 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 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给予患者一定的疏导和安慰。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言语的表达, 不能刺激患者, 同时要给予其应有的尊重, 且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对于此类患者, 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播放较为舒缓的音乐来缓解其兴奋、烦躁情绪, 若患者情绪过于烦躁甚至出现暴怒表现, 则要予以适当的镇静处理, 防止患者发生伤人毁物的情况。

1.2.3 悲观、抑郁类患者

对于存在悲观、抑郁情绪的患者要及时了解其情绪的起源, 有针对性地与患者进行沟通, 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 并予以一定的鼓励。同时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予以患者力所能及的帮助, 增强治疗的信心,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部分悲观患者的情绪来源主要是对治疗信心不足, 因此, 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讲解治疗成功案例,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 改善心态。此外, 也可建议患者适当进行运动, 有效的运动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但运动程度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适度选择。

1.2.4 家属护理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仅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 同时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 多与患者家属沟通, 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为家属讲解患者的治疗方式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 告知家属多陪伴、鼓励患者, 同时对患者日常行为进行约束, 包括饮食、起居、运动等。此外, 还要叮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 家属的支持和鼓励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最后要叮嘱家属配合护理工作, 家属的配合对于医疗工作的开展也是很关键。

1.3 效果观察

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 包括惊恐、烦躁、抑郁等情绪的存在情况, 同时对患者护理前后的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

1.4 评价指标

治疗依从性高: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 无抵抗情绪;治疗依从性一般: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 但对治疗仍存在一定疑虑;治疗依从性差:患者无法配合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依从性高比例+治疗依从性一般) /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比较

护理前存在惊恐情绪的24例, 护理后有2例;护理前存在烦躁情绪的19例, 护理后3例;护理前存在抑郁情绪的26例, 护理后为1例, 护理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患者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护理前治疗依从性高者17例, 一般者21例, 差者15例, 有效率为71.7%;护理后治疗依从性高者26例, 一般者25例, 差者2例, 有效率为96.3%, 护理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3 讨论

急诊患者病情通常较为危重, 会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 患者很容易存在各种不良情绪[4]。此外, 多数患者对医疗知识了解甚少, 对治疗方式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相关知识缺乏, 因此, 在发生问题时很容易出现恐慌、恐惧感。部分患者由于对医院环境不了解, 加之疾病痛苦较大, 故而易出现焦虑、紧张甚至暴躁情绪, 严重影响治疗, 有的患者甚至会因此拒绝治疗[5]。所以,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 消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紧张、烦躁、忧郁情绪, 帮助患者减轻痛苦。

本文结果显示, 患者在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后心理状况明显好转, 存在不良情绪的人数比例明显降低, 且患者护理后治疗依从性明显提升, 护理前治疗依从性高者17例, 一般者21例, 有效率为71.7%;护理后治疗依从性高者26例, 一般者25例, 有效率为96.3%, 护理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对本组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 在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情绪特点进行护理, 例如烦躁的患者主要以疏导和安抚为主, 而情绪悲观的患者则主要以鼓励和安慰为主, 切不可笼统地进行护理, 防止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此外, 还要对患者家属进行一定的健康宣教, 家属的支持和安慰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同时, 家属的支持也是医疗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

综上所述, 对急诊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提高治疗依从性, 进而提升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间收治的53例急诊患者,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情况行回顾性分析, 同时了解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 比较护理前后的效果。结果 护理前存在惊恐情绪的24例, 护理后有2例;护理前存在烦躁情绪的19例, 护理后3例;护理前存在抑郁情绪的26例, 护理后为1例, 护理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护理前治疗依从性高者17例, 一般者21例, 差者15例, 有效率为71.7%;护理后治疗依从性高者26例, 一般者25例, 差者2例, 有效率为96.3%, 护理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急性患者的不良情绪, 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急诊患者,心理护理,不良情绪,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冀雪莲.急诊患者的心理研究及心理护理策略[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9) :1162-1163.

[2]罗小红.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15) :2014-2015.

[3]李珍珍.浅谈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 2012, 20 (3) :88-89.

[4]岳丽青, 李映兰, 高红梅, 等.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的初步实践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5 (12) :521-523.

浅谈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11

【关键词】:急诊;病人;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39-01

急诊病人的特点是起病急,病情严重,甚至危在旦夕,必须采取紧急抢救措施,方可挽救病人生命。然而,急诊病人也有特殊的心理反应。如恐惧、焦虑、绝望等,甚至造成机体持续应激障碍,若得不到及时的调节控制,即可加重病情,又可延误抢救时间,如服毒自杀未遂者,强烈反抗不配合洗胃。因此,必须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配合治疗及护理,争取抢救时间,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

1 临床表现

1.1 恐惧 是一种已被个人证实的与明确来源有关的惧怕感。表现为惊恐不安、表情呆滞、木僵,有的拒绝 救治。

1.2 焦虑 是个人的一种模糊不适感。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激动没耐心、发脾气、敏感多疑,对自己的伤病转归担心。

1.3 绝望 是个体处于主观认为可取的方案或个人的选择很有限或没有,以致不能为自己发挥力量的状态。表现为悲观绝望、孤独、冷漠或消极合作。服毒自杀未遂者更为暴躁,目光逼人,呐喊不止,拒绝与医护人员合作。

2 心理护理

2.1 心理护理措施

2.1.1 心理疏导 首先尊重与理解病人,护士通过交谈和观察,发现患者忧虑的,害怕的、关心的或希望实现的事情。

2.1.2 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建立必要心理准备,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过程及效果做适当的解释,以安定情绪。

2.1.3 提供安全与舒适环境 与病人交谈时,护士态度要和蔼,服务热情周到,表示对病人的理解和同情,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为病人提供安静的环境。

2.1.4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 鼓励患者勇于面对现实,面对未来,树立新的生活目标,加强责任心,重新树立自己的价值观。

2.2 心理护理要点 急诊病人的心里状态千差万别,复杂多变,时常出现一个护士要同时面对多个心理状态完全不同的患者的情况,故在实施心理护理时,护士要用亲切简洁的语言安慰病人,应注意区别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

2.2.1 先处理危重人的心理反应 护士在患者面前应沉着、稳重、严肃、有序地进行抢救护理,可边抢救边观察边用亲切简洁语言安慰病人,以稳定病人的情绪,少数危重病人有可能抢救无效应先告知家属,使其有心理准备。

2.2.2 细化 根据年龄、男女的不同及个体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2.2.3 心理护理可与救护处置同步进行 对服药自杀未遂者,洗胃前病人出现暴躁、目光逼人,拒绝洗胃甚至出现不信任的复杂心理,首先我们劝说病人对其家庭、亲人应付的责任,唤起病人生存的意义;再向病人介绍插胃管的目的、方法、意义及注意事项,病人会很快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对外伤需要清创包扎、止血或手术的病人,普遍存在恐惧、焦虑的心理。因此,术前更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向病人及家属讲明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可靠性、意义和预后,取得病人及家属的合作,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一环。

3 护理体会

笔者通过26年的临床实践进行以上心理护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难看出,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治疗有直接关系,能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各种抢救治疗,护理人员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敬业精神,不断钻研业务学习,心理学及医学知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人文科学,同时不断增强自身修养,提高职业道德内涵。

急诊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篇12

1 急诊患者的几种主要心理特征分析

1.1 恐惧:

当患者就诊后对医院环境、医护人员及要接受的各项检查、治疗、护理都很陌生也很排斥, 且极度敏感, 患者自感濒死感, 担心因为检查抢救不及时而危及生命, 担心从没有见过的一些急救设备产生后遗症, 担心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不够好, 从而产生的心理恐惧。

1.2焦虑:

是由紧张、担心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 患者为交感神经功能亢奋, 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脉搏增快、肌张力降低、皮肤苍白等。有些焦虑不仅表现在患者身上, 也表现在家属的精神上, 在安抚患者的同时, 也要做好家属的心理工作。

1.3 抑郁:

多发生在反复发作, 病程迁延不愈的慢性病患者, 如慢性肾功能衰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等, 表现为悲观失望、压抑、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一时想不通而产生轻生念, 由于突然患病一时难以接受, 无法马上进入患者这个角色, 觉得自己对家庭、社会已无价值, 生活又不能自理、又要长期牵连家人, 因而情绪低落, 产生抑郁情绪。

2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2.1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急诊的护患交往不同于平常, 患者没有机会了解护士以及对护士的最初印象。因此, 能否使患者建立起对护士的信任, 护士给患者的第一印象尤其重要。第一印象源于护士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表情, 主要体现在: (1) 具有高度的同情心, 在患者不堪忍受病痛折磨, 拒绝合作时, 护士应耐心抚慰患者, 能够换位思考, 并向其解释病情的过程, 能始终保持沉着、冷静的情绪, 对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出现的丧失理智的行为, 采取“冷处理”的方法, 劝解其面对现实。 (2) 能注重语言、举止、神态、语调上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如对老年患者施以尊称和扶助, 对丧失生活勇气的青年患者予以关注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 是消除患者负性情绪的一剂良方。

2.2 掌握沟通技巧改善护患关系:

及时有效的沟通可以避免患者及其家属因对医疗护理工作的不理解而产生的误会,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1) 理解患者的感受, 体谅患者。护士良好的支持性的沟通技巧可减少患者的恐惧及焦虑, 在治疗同时安慰患者,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 注意维护患者的自尊和人格, 对患者说话时语气要温和, 诚恳并尽量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 讲明未查明病情前使用药物的危害性, 使患者理解并配合治疗, 从而减轻心理上的负担。 (2) 护理人员一定要对患者所反映的信息或非语言信息及时做出反应, 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地处理患者的问题, 满足患者的需要, 而且使患者感受到的关心、温暖及重视, 加深护患关系。有些患者陪护人员很多, 因为担心患者护士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让患者充分休息。护士要如实回答, 家属提出的问题, 以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3 实施心理护理的几个原则

急诊患者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 复杂多变, 护士要及时观察并注意变化: (1) 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 首先处理紧急的、严重危害身心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方可取得良效。主动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过程及效果做出恰当的解释, 帮助患者建立必要的心理准备。如既往健康者得了急病, 有的已感心理压力很大, 再接受从未遇到过的检查、治疗, 容易产生恐惧和顾虑。要耐心地向患者说明意义, 得到患者积极、主动的合作。 (2) 做到与患者能够换位思考, 防止患者可能造成的心理创伤。如亲人突然亡故的刺激可使一个健康者晕厥倒地、卧床不起, 成为急诊患者。安慰时应注意策略, 使其有一个逐步认可事实的心理准备过程, 建立较好的心理应付机制。

总之, 护士要重视语言和神态的学习与修养, 深刻认识到交流对治疗疾病的重要作用, 努力掌握语言技巧以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保证患者及时诊断治疗, 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摘要:急诊患者多发病急、病情复杂而且患者及家属的情绪也是极不稳定, 护士除了要具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外, 还要了解和掌握急诊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要点, 这样才能更好的和患者沟通, 使患者就诊时有安全感, 增加满意度, 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达到满意和康复。

关键词:急诊患者,心理分析,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马玉萍.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5-16.

[2]陈竹英.浅谈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7 (1) :65.

[3]王俊, 董立梅.浅谈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6, 7 (1) :39.

[4]王影.急诊患者的心理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 2006, 16 (11) :1302-1303.

[5]李莉.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2) :241.

上一篇:新疆民族学生下一篇:隧道位移反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