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抢救患者

2024-06-03

急诊抢救患者(共12篇)

急诊抢救患者 篇1

急诊内科患者出现昏迷的概率较高, 由此引发的病死率也较高。如何对这些患者进行正确处理, 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的基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本医院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为急诊内科昏迷患者, 一共100例, 其中男性患者75例, 女性患者25例, 分别占患者总数的75%和25%。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5~82岁, 平均年龄水平为46.5岁。患有精神疾病障碍的患者不得入选本次试验。100例患者中, 轻度昏迷、中度昏迷以及重度昏迷分别占23%, 43%和34%。

1.2 方法

在患者入院之初需要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昏迷前的相关信息, 尤其是有关的疾病信息, 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科学的判断。如果患者在入院时出现了严重的昏迷现象, 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患者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尤其应该注意对出现了合并出血症状的患者进行第一时间的处理与抢救。在此之后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昏迷原因等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如果患者的检查结果出现了神经病理体征阳性, 则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检查方法通常情况下选择脑脊液生化分析以及头颅CT检查为基本方法。同时还应该辅助以呼吸循环功能等方面的检查。如果患者出现了呼吸系统功能障碍, 则应该进行心电图、肝脏以及肾脏等功能检查。

对于急性中毒导致昏迷的患者, 应该找到其中毒原因。收集患者的呕吐物以及排泄物进行检查, 对毒性物质成分以及毒性大小进行确定。对于中毒严重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患者应该以抢救患者生命为重点。在抢救过程中应该采用各种监测手段, 保证对患者的血压、心跳等各个方面的监护[1]。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 从而维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处于正常水平[2]。出现休克现象以及具有休克现象的患者应该特别注意, 通过容量补充以维持患者的正常循环。同时, 为了避免患者出现意外情况要对患者的瞳孔、颅内压等进行全程监控与治疗[3]。

对于出现了休克或者呈现出具有休克现象的患者来说, 应该以容量补充为基本的治疗方法。临床实践证明, 容量补充是保持患者整体循环稳定的有效措施。另外, 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应该注意使用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尤其是对于血管活性物质以及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使用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用药原则, 避免出现应激性溃疡出血等影响治疗进展的情况出现。

总之, 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方法通常包括纳洛酮行静脉注射催醒的方法;但是对于低血糖引发的昏迷患者, 先静脉注射50%葡萄糖, 对酮症酸中毒者先静脉滴注合适剂量的胰岛素, 以纠正脱水, 维持正常的功能需要, 对药物中毒或疑似中毒者彻底洗胃、导泻, 最大限度的保证有毒物质快速排出体外, 减少残留, 并应用特效解毒药辅助治疗[4]。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与t检验。

2 结果

患者发生昏迷的患者主要表现在急性中毒、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等, 分别有患者58例, 104例和38例, 分别占患者总数的29%, 52%和19%。

3 讨论

昏迷是一种常见的急诊科疾病症状, 患者发生昏迷时的症状主要体现在躯体运动功能的完全丧失伴随着意识的严重障碍。昏迷现象的治疗难度较大, 因此需要对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考两次, 首先表现在其病因复杂, 心血管疾病、急性中毒以及其他疾病或者溺水等意外都有可能引起患者出现昏迷。其次, 诊断难度较大。当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时, 医护人员难以从患者自身获得病史等相关信息, 检查难度也较大, 给诊断准确性带来很大难度, 甚至会导致误诊等情况的出现。相关研究表明, 急诊收治的昏迷患者病死率高达20%。

急诊内科出现昏迷患者的情况极为多见, 引发昏迷的愿意通常包括急性脑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中毒等原因, 如果治疗不及时将会引起患者死亡等严重事件发生。

急诊收治的昏迷患者经常表现出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循环不稳定等症状, 更为严重的是患者常常出现瞳孔改变以及神经病例阳性等, 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得当将会出现威胁生命安全的严重事故发生。如果患者是由于脑梗死引发的昏迷常常会伴随着高血压等情况的发生, 这类患者的潜在风险较大, 病情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往往会趋向于比较严重的程度。因此,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对患者出现昏迷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判断与科学的认识, 尤其注意患者出现的眩晕、偏瘫以及躯体感觉障碍等情况的出现[4], 发现病因, 对症处理。由于心肌梗死引发的昏迷也较为常见, 对于这类患者首先应该进行心电图检查, 明确心脏状况, 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实施治疗[5]。

由于酒精中毒和药物中毒所引发的昏迷应该注意对于中毒原因的调查, 及时的将中毒物质从患者体内排出,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治疗。

另外, 还有一部分患者常常由于代谢类疾病引起昏迷, 其中糖尿病是一个引发昏迷的常见代谢疾病类型。因此, 我们应该对患者出现昏迷的代谢疾病做出诊断与确认, 在治疗昏迷的同时应该积极地治疗原发疾病。本组患者中有38例患者是由糖尿病引发的昏迷, 在治疗过程中对其进行全面的血糖监测与昏迷对症治疗。

另外, 还会有一部分患者的昏迷原因无法确认。发生此种情况的患者通常都是年龄较大的脑出血患者。对于这类患者应该进行积极的对症治疗, 同时还应该对患者的无治疗期进行考虑, 尽可能的缩短无治疗期以免延误治疗时间, 同时, 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密切关注, 尤其应该预防致死性脑疝的发生。

而对于急性中毒, 尤其是药物中毒病危患者。在入院之初首先应该进行血液透析与治疗, 将有毒物质较好的清除, 以便提高治疗效果。总之, 急诊收治的昏迷患者应该充分的分析其昏迷原因, 全面了解其发病原因和疾病史, 实施科学的治疗。

总之, 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原因多种多样, 在临床治疗与诊断过程中应该对出现昏迷的原因进行准确判断, 以此为基础进行对症治疗, 以提高抢救的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冬秀, 王晨星.内科昏迷患者的急诊抢救相关措施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8) :130.

[2]曲雷.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病因分析及临床治疗[J].山东医药, 2010, 50 (36) :101-102.

[3]何昌茂.536例昏迷病人内科急诊抢救回顾性分析及探讨[J].河北医学, 2011, 17 (6) :745-748.

[4]刘净, 张世清, 王慧斌.急诊急救急性昏迷患者98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0, (08) :.

[5]夏添.急诊内科昏迷病人187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18) :2788-2789.

急诊抢救患者 篇2

一、急诊抢救室在急救中心主任、总护士长的领导下实行24小时工作制,做好急、危、重症的抢救工作。

二、抢救室人、物应随时处于应急状态,保证急救药品“四定”、“三及时”,即定品种数量、定地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检查维修,及时检查、及时消毒、及时补充。

三、抢救室医护人员在抢救工作中要密切合作,以“高速、高效、高度责任感,一切为了病人”为宗旨,抢救果断迅速、分秒必争、操作娴熟、分工明确,严防差错事故。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遵守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及请示报告制度。

四、尊重危、重症优先处置权。对危重病员,坚持“三先三后”“三不转”。

(一)“三先三后”:先救治后检查;先入抢救室后分科;先抢救后收费。

(二)“三不转”:病情不稳不转;诊断不明不转;危重病员不转协作医院。

五、遇执行公务受伤的执法人员、警察、武警官兵、军人、见义勇为者,优先接诊迅速开放绿色生命通道。

六、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凡属抢救病员,都应有详实、准确的记录,内容包括病员一般情况、所属科别、初步诊断、生命征、所做检查及结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转归等,时间应精确到分钟。各种抢救药品的空瓶、输液空瓶、输血空袋,应暂时保留,以便复核查对。

七、严守保护和保密原则,关爱病员,尊重病员隐私。遇病情较重病员,医生应及时发出书面病危通知书。

八、尊重病员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及时如实告知病员的病情、所采取的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对有风险的治疗应严格履行签字告知手续,同时尽量避免对病员产生不利后果。

九、病员在抢救室内的时间一般不得超过六小时,医生应及时根据病人做出收入院或观察室的决定。生命征不稳定的病员,需有医生或护士陪送入院,与病房或观察室医护人员详细交接。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者及时传染病院。

十、死亡病员应立即移放太平间,在抢救室内存放时间不应超过半小时。无主死亡病员的遗物应由两名值班护士填写财物清单,交由在班护士保管。死亡证明填写应准确、全面。必须在确认遗体已送至太平间时方可发出死亡证明书,领取者必须注明姓名、身份证号码与死者的关系。抢救室不接收外院转来的死亡病员,应由转送医院接回。

十一、严格控制麻醉处方和精神病用药处方的管理,医护间应密切协作,对已知或可疑成瘾者,护士应提醒医生。

十二、严格按标准收费,确保电脑录入准确。如病员对收费有疑问,当班护士应给予耐心解释。

十三、加强病历管理。病员本次就诊所持病历由抢救室护士保管,待病员离开抢救室时返还病员。

十四、抢救工作结束,应认真检查总结,不断提高急诊抢救水平。

急诊科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与护理 篇3

【关键词】 严重创伤;急诊患者;抢救;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55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11-02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交通业、工业、建筑业也大力发展。创伤已成为人类一大公害。据报道,除心血管疾病与恶性肿瘤外,创伤对人类的危害已居第三位。全世界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创伤。受伤及致残人数约为死亡人数的100-500倍,严重创伤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但由于临床急救与监测水平的不断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1]。患者病情复杂而危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此急诊护理工作非常重要。为了总结和分析急诊创伤患者的抢救和护理措施,本文对我科近两年来收治的82例严重急诊创伤患者的救治和护理,进行了回顾和整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共收治急诊创伤患者82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25例,年龄13-76岁,平均年龄(39.8±7.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53例,占64%;高处坠落伤14例,占17%;机械致伤4例,占4.8%;打架致伤9例,占10.9%;其它伤2例,占2.4%。受伤至接诊时间约为15 min-5.5h.就诊时间以伤后45min-2.5h为主。创伤部位:34例有四肢骨折及脊椎损伤。41例有颅脑损伤。18例有腹部损伤。7例有面部撕脱伤。就诊时7例呼吸、心跳已停止,占8.5%。3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休克。占47%。

1.2 方法 所有患者就诊后均立即监测生命体征。迅速开放有效的静脉通路。活动性出血者立即给予有效止血。有休克症状者,立即抗休克,并根据病情配血。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行心肺复苏术。颅内压升高或脑疝形成者,脱水降颅压。腹部致伤积极腹腔穿刺明确诊断,必要时腹透和B超检查。胸部外伤可床旁胸部X线检查。四肢骨折和脊柱损伤患者,给予骨科有效固定。多发性、开放性损伤,肝、脾破裂、开放性颅脑损伤导致昏迷者,在抢救的同时,积极做好术前准备,为手术赢得时间。

2 结 果

本组82例严重创伤患者中,74例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病情稳定后入相应专科治疗。7例经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85%。平均抢救时间50.7分钟。

3 护 理

3.1 迅速评估判断伤情 严重创伤多为暴力强大的急性创伤,它发病急,伤情变化快,常伴有多种致命伤。有的患者受伤后即刻处于休克或昏迷状态。实质性脏器损伤或大血管损伤可在几分钟内出现生命垂危。因此提高对严重创伤的整体认识至关重要。及时向受伤患者及家属询问受伤机制同样重要。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给氧 严重创伤患者多伴发呼吸道梗阻,此时必须及时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异物,可用纱布协助清理口咽部。有义齿或牙齿脱落者尤其要注意将牙齿取出。有自主呼吸者可采用面罩或鼻塞吸氧,无自主呼吸者尽快开放气道,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有舌后坠者用舌钳牵拉舌头或用口咽通气管固定。尽快行气管插管,此种方法最科学、有效。

3.3 迅速开放静脉通路,保障循环 严重创伤患者往往伴有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往往在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内死亡。抓住这一时机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加快补充有效血容量是抢救严重创伤所致休克的重要措施。根据病人病情建立2-3路静脉通道[2]。推荐一路输入平衡液,一路输入血制品,另一路输入急救药品。静脉通道应尽量选择上肢靠近心脏的大血管。我科经常选用的血管有:颈内(外)静脉、上肢肘前静脉、正中静脉。穿刺困难者,不要因反复穿刺耽误时间,果断、迅速做好靜脉切开输液。

3.4 动态监测患者病情 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尿量及各项生命体征。如出现异常应迅速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结合病人的病情、年龄、病史、用药情况使生命体征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3.5 心理护理 严重创伤多为突发性、严重性和不可预知性。受伤者和其家属易产生恐慌、焦虑、惧怕和绝望心理[3]。护士可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救护者的身份角色,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给予可信赖的心理支持,从而稳定患者和家属情绪,使其能理解和配合各项急救措施的落实。

4 讨 论

严重创伤不是创伤部位的简单物理叠加,而是多种伤情相互作用的结果[4]。其中某一个部位的创伤就可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严重创伤往往伤情严重、病情复杂,通常伴有休克、感染、低氧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使患者处于严重的应激状态,从而使患者的生理、心理出现严重混乱。患者的救治难度大。多部位的损伤使治疗和护理工作出现矛盾。因此参加救治的人员必须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多和病人和目击者沟通,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因和受伤机制,以便采取正确的救治措施。严重创伤的病情特点对参与急救的护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伤情做出准确评估,开展灵活有效的救治措施,坚持以服务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不断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严重创伤救治的策略-损伤控制性手术.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32-35.

[2] 吴雪赞.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5-26.

[3] 曾慧.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与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37-38.

急诊内科昏迷患者抢救临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共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间患者资料100份, 所有患者均因内科疾病突然昏迷并于我院接受急诊治疗, 所有患者均不具有相关外伤史。其中男性患者56例, 女性患者44例;年龄8~83岁, 平均年龄52.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1min~64h, 平均就诊时间为114min。本组研究中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急性脑血管病 (45例, 占45.0%) 、糖尿病并发症 (16例, 占16.0%) 、酒精中毒 (11例, 占11.0%) 、一氧化碳中毒 (12例, 占12.0%) 、药物中毒 (12例, 占12.0%) 及其他原因 (4例, 占4.0%) 。根据GCS评分标准, 本组患者分为重度昏迷 (13例, 占13.0%) , 中度昏迷 (49例, 占49.0%) , 轻度昏迷 (38例, 占38.0%) 。

1.2 诊断方法

患者入院时详细询问昏迷患者的病史、发病原因及发病状况, 认真判定患者是否处于昏迷状态并判定患者的昏迷程度。为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 同时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措施, 以便确定患者的病因及机体各器官的状态。对于以往存在脑血管疾病或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尽快进行头部CT检查;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则及时查血糖。存在长期慢性疾病的患者则要查血、尿常规及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通过检查结果进一步明确诊断。对于有饮酒史及药物服用史的患者在获取患者呕吐物后要尽快送检, 通过以上检查结果最终明确诊断结果。另外注意所作辅助检查要与急救措施同时进行。

1.3 急救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全方位的生命体征及心电监护。在保证呼吸通畅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吸氧措施, 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充电解质, 调整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纠正酸中毒。对于休克患者要及时进行扩容治疗, 使用扩血管药物及时扩张血管, 增加缺血组织的血供, 必要时可提供催醒剂促进患者苏醒。对于怀疑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要及时应用药物降低颅内压。对于低血糖性昏迷患者可采用50%葡萄糖注射液, 及时提高患者血糖含量。对于药物或食物中毒患者及时为患者洗胃及导泻治疗, 必要时行血液灌流治疗。酒精中毒者应用纳洛酮;有机磷农药中毒者在保证患者脱离污染源的基础上使用阿托品及氯解磷定进行治疗。对于长期患有心肺肾等慢性疾病的患者, 应根据病因进行对症治疗。

2 结果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导致患者昏迷的常见病因有3种分别为: (1) 急性脑血管病, 占总病因的45%, 其中最常见的是脑梗死及脑出血, 约占40%; (2) 中毒性疾病, 其中一氧化碳及酒精中毒最为常见, 占23%; (3) 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占总病因的16.0%, 其中最常见的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本组中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3 讨论

昏迷是临床实践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患者一旦出现昏迷无论病因是何种均提示病情严重, 需要进行及时处理。我们认为, 抢救昏迷患者的关键是缩短患者就诊前的间隔时间, 若患者间隔时间过久病情恶化程度严重, 会为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另外本组研究表明[2], 导致内科患者昏迷的常见病因主要有急性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及中毒性疾病等。其中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是脑梗死及脑出血, 在为这部分患者进行诊治时最主要的是明确病因。对于存在颅内要增高的患者要尽快降低颅内压, 先对症治疗, 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采取针对病因的相关治疗措施。另外, 由于人体脑内容量较少[3], 而脑组织低能量的耐受水平极低。若待生化检查结果出现后再考虑提供能量, 患者可能会因脑组织供能不足而危及生命。在抢救急诊昏迷患者时需要及时为患者提供足量三磷酸腺苷及糖原进行治疗, 以免造成患者脑部缺氧严重, 能量不足, 甚至出现严重的脑死亡。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冬春季节多发, 有煤气接触史, 患者口唇常表现为明显的樱桃红, 有机磷中毒者呼出气体多呈大蒜味。对于药物中毒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洗胃以及导泻处理, 与此同时给予相应药物解除原有药物的毒性作用。对于酒精中毒患者因为患者大脑中枢部分阿片受体兴奋, 纳洛酮能有效抑制阿片受体的活性, 对β-内啡肽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能有效降低中枢系统的兴奋性, 因此, 在解救酒精中毒患者时我们常常应用纳洛酮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刘秀广.急诊昏迷患者的病因识别及抢救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学术版, 2008, 6 (2) :201~202.

[2]余坤城.急诊内科抢救120例昏迷病人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临床集锦) , 2011, 24 (2) :580.

急诊抢救工作制度 篇5

1.急诊抢救工作必须组织健全,分工周密,做到随时能投入抢救工作。院、科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种急危重症的抢救程序。

2.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要严肃认真,分秒必争,工作紧张而有序。由在场的最高职称医生组织抢救,必要时科主任、院有关人员共同组织抢救。各级人员应听从指挥,明确分工,密切协作。当抢救需要有关科室支持时,有关科室必须积极、及时地给予配合。病人需要转入病房时,要及时收治,严禁推诿。

3.抢救工作中遇有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困难时,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迅速予以解决。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并及时记录。凡经抢救的患者,有详细病案及抢救记录,抢救工作告一段落时,应作小结。

4.抢救室是危重病人急救的场所,设备要齐全,制度要严格,一切急救用品必须实行四固定制度: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消毒及维修,保证各类仪器材料性能良好。值班护士要详细交接班,并作好记录。

5.抢救中急救药物的空安瓿、输液空瓶、输血空瓶等要集中存放,以便统计与核对。

6.病人经抢救后,如病情稳定或允许移动时,应迅速送入病房、监护室或手术室继续治疗。若需继续抢救或进行手术者,应预先通知病房或手术室做好准备。病情不允许搬动者,应留在原地抢救治疗。

7.抢救室物品使用后,要及时归还原处,清理补充,并保持清洁整齐。

【监督检查】

1.负责抢救室工作的护士每日清查各种急救药品、器材、抢救设备,确保完好、齐全。

2.急诊科主任、护士长需经常到抢救室巡视,检查、了解抢救工作的开展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建立检查登记制度。

3.科主任每周,科护士长每日检查抢救室人员到位及工作情况,经常听取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及建议,不断改进急救工作。

急诊抢救患者 篇6

【关键词】急诊内科;昏迷;紧急抢救;临床护理干预;对策路径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107-01

2013年1月-2016年4月,我院急诊内科共計收治昏迷患者137例,本文针对上述患者的临床病例记录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逐步揭示了针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实施紧急抢救和护理干预的基本策略,现报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1月-2016年4月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昏迷患者137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涉及轻度昏迷患者49例,中度昏迷患者50例,以及重度昏迷患者38例,导致患者出现昏迷症状的主要原因,涉及了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意外创伤,以及机体主要生理系统循环功能严重障碍等。针对全部患者的临床病例记录资料展开全面系统的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中涉及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51例,年龄介于20-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1±6.2)岁。

1.2临床治疗和护理处置方法

1.2.1临床紧急抢救处置方法

在患者初始入院后,临床医师要结合患者实际具备的临床症状和查体结果,初步判断患者发生昏迷症状的引致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逐步开展科学有效的临床抢救治疗处置。

要优先确保患者的呼吸道生理组织持续处于通畅状态,针对因发生外科创伤而导致昏迷患者立即实施止血处理,在患者发生脊柱生理组织损伤条件下,要注意在为患者展开治疗处置过程中做好患者脊柱生理组织的保护性处理工作,避免患者的脊柱生理组织发生进一步损伤。要做好患者在接受临床抢救处置过程中的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全面系统调查了解患者的临床既往病史,发病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判断导致患者发生昏迷症状的临床引致因素,动态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特征,结合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完成诊断。要做好抢救处置时机选取控制工作,要在确保患者生命存续基础上,不断提升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诊断处置准确率。

1.2.2临床护理干预处置方法

第一,为患者开通静脉通道,吸氧护理支持,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其中包括血压,血糖,心电图。

第二,采集患者的病理检验标本,严格遵照临床护理工作的一般操作规程为患者实施检验样本采集获取,确保患者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第三。为患者实施导尿和吸痰处置,具体针对昏迷病人的病因,做出有效的护理诊断,护理干预,并采取形式实适当的安全防范措施,要及时给医生提供疾病信息,通过组织相关临床护理知识技能培训,强化急诊护理在临床救治病人的重要性,以及急诊护士本身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业务素质。

护士要结合具体导致患者发生昏迷症状的临床疾病类型(心血管疾病以及交通意外事故损伤等),具体制定实施针对性的临床抢救工作规程,要确保护士能够熟练掌握临床抢救工作过程中的各项基础性护理操作项目,确保能够准确无误实施各项临床护理操作项目。

2结果

本组137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中,共有121例患者抢救成功,并经由后续的系统化治疗和护理处置成功出院,另有16例患者因抢救无效而发生临床死亡,本组患者的临床病死率为11.68%(16/137)。

3讨论

昏迷性症状通常属于表现程度较为严重的主观意识认知性障碍,其在急诊内科收治患者群体中约占据总数的4.00%,通常在针对患者施加强烈性疼痛刺激条件下,往往也不能诱导患者的自身主观意识恢复清醒状态[1-2]。现有的临床急诊内科临床医学发展过程中,由于急诊内科昏迷患者本身具备复杂的发病机制和多样化的引致原因,直接导致临床医师在针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开展临床诊断过程中,本身面对着一系列具体困难,给患者顺利获取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处置造成了明显阻碍[3-5]。

2013年1月-2016年4月,我院急诊内科共计收治昏迷患者137例,本文针对上述患者的临床病例记录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初步揭示了针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实施紧急抢救和护理干预的基本策略,本组137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中,共有121例患者抢救成功,并经由后续的系统化治疗和护理处置成功出院,另有16例患者因抢救无效而发生临床死亡,本组患者的临床病死率为11.68%(16/137)。本次研究中获取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急诊内科收治的昏迷患者通常具有较高水平的临床死亡率,需要临床医师运用科学有效方法快速诊断确诊患者的临床发病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护理处置。切实做好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治疗处置工作,是有效提升我国急诊内科临床医学事业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实践路径。

结语:

急诊内科收治的昏迷患者通常具有较高水平的临床死亡率,需要临床医师运用可续有效方法快速诊断确诊患者的临床发病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护理处置。在针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实施抢救处置过程中为其做好护理配合工作,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抢救成功率,改善和优化患者的临床治疗处置效果,应当引起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康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紧急抢救与护理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9):191-192.

[2]张秀萍.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紧急抢救及临床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7):149-150.

[3]付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急诊救治与护理[J].医疗装备,2016,29(19):159-160.

[4]黄春梅.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紧急抢救与护理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8):4004-4005.

急诊抢救患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择201 2年1—12月未实施定位抢救前, 按常规模式抢救的急诊危重病例89例, 为对照组。其中男52例, 女37例;年龄4~87岁;其中多发伤36例 (40.4%) , 心搏骤停28例 (31.5%) , 中毒13例 (14.6%) , 其他12例 (13.5%) 。2013年1—12月实施定位抢救后的急诊危重病例94例, 为观察组。其中男51例, 女43例;年龄2~91岁;多发伤39例 (41.5%) , 心搏骤停36例 (38.3%) , 中毒9例 (9.6%) , 其他10例 (10.6%)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接近。

1.2 抢救方法

对照组按照旧模式, 用常规, 无分工抢救方式。观察组用定位抢救模式进行抢救。接到院前急诊患者具体病情信息后, 即进入定位抢救程序。具体定位方法见表1。其中A位和E位由高年资护士或护士长担任;B位和C位由责任护士或中年资 (工作5年以上) 护士担任, B位有时可由医生担任;D位由低年资或助理护士担任。

1.3 评定指标

有效抢救时间:接诊到术前或住院前准备完毕的时间。抢救成功:采取抢救措施后, 生命体征平稳, 转运至手术室或住院科室无生命危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有效抢救时间:观察组 (32.8±8.6) 分钟, 对照组 (65.7±14.8) 分钟,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51, P<0.01) 。抢救成功率:观察组成功92例 (97.9%) , 死亡2例 (2.1%) ;对照组成功72例 (80.9%) , 死亡17例 (19.1%)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16, P<0.01) 。

3 讨论

定位抢救法是根据病情和人力资源情况, 合理选择定位法, 把时间和人力集中在对患者主要抢救措施的实施上, 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抢救。定位抢救法中职责的科学分工使急救护理工作变得系统化, 护士由简单、被动地执行医嘱转变为主动为患者进行多方位、全过程的无缝隙急救护理。根据病情实施预见性护理, 多种抢救措施同步落实:如医生评估病情, 进行体格检查同时, 护士可以做好抢救准备, 各项生命处置也可同时进行, 保证急救措施在最短时间内序贯实施, 缩短抢救时间, 提高抢救成功率。

在以往的抢救工作中, 护理人员缺乏相互协作及抢救的有序性, 交叉重复操作, 操作时相互影响或发生冲撞。实行定位抢救时, 抢救室当班护士按照本班次能力搭配原则, 自行分配抢救位置, 履行各自定位的职责;在统一指挥协调下, 在其位, 司其职, 分工配合, 相互协作, 避免了重复操作、冲撞及顾此失彼的现象。医护和护护间配合默契, 相互理解, 相互提醒, 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使各项急救工作畅通无阻, 及时准确地完成抢救记录, 保证了抢救的有序性与有效性。

目前, 我国的抢救工作大部分是开放性的, 家属目睹对患者实施的一切救治过程。医护人员抢救时忙乱、操作失误, 容易使家属对医院产生不信任感, 从而引发纠纷。定位抢救使整个抢救过程更加有序, 医护人员分工配合, 急而不慌, 井井有条, 抢救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落实, 增加了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提升了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信任感, 减少了医疗纠纷。

急救的最基本目的是抢救生命, 护士对临床常用急救技术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对急危重患者抢救方案的实施及抢救的成败[2]。科室不仅需要对急救单项技术操作进行重点培训, 还应定期采用情景模拟定位协作抢救模式进行急诊团队抢救培训、演练。根据定位抢救的分工, 合理规范抢救室布局, 合理摆放急救物品及药品, 摆放位置以定位护士“一伸手, 一转身”就能取到为原则。根据操作所需进行组合式物品准备, 使护士无须为多次取用急救器械、药品、物品等耽误时间, 缩短急救准备时间。通过开展定位抢救法, 整个抢救工作变得高效、有序, 提高了急救的时效性, 增强了科室的团队精神, 提高了急救护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Field JM, Hazinski MF, Sayre MR, 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 2010, 122 (18 Suppl3) :S640.

急诊抢救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3年3月-2014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50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男82例, 女68例;年龄6~79岁, 平均 (53.6±6.2) 岁;入院时经诊断均符合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中的诊断标准 (GCS≤8分) , 临床表现为轻、中、重度昏迷[6], 轻度昏迷80例, 中度昏迷53例, 重度昏迷17例;昏迷时间距就诊时间15 min~6 h, 平均 (62.8±10.5) min。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均有知情权。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在患者入院就诊后, 依据昏迷患者的病情采取积极的生命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的同时给予吸氧, 与此同时还要为昏迷患者补充一定的电解质,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补液,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针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应及早进行脱水治疗以降低颅内压, 并同时对其采用保护脑细胞药物, 对于颅内出血患者必要时转至脑外科进行急性手术或侧脑穿刺引流;对药物和有机磷中毒的患者首先进行彻底洗胃导泻, 对有机磷中毒的患者进行阿托品、解磷定治疗;对低血糖昏迷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对心律失常的患者在药物复律的同时, 给予同步直流电复律。

1.2.2 抢救措施

经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后,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如:心电图监护、生命体征观察等。必要时对患者进行B超、心电图、X线检查等, 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尽可能在短时间内确定患者的疾病原因[7]。对出现异常患者要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 如: (1) 对于心跳和呼吸停止患者则应该立即进行生命支持并做好患者急救措施, 如:除颤、鼻插管等。 (2) 对脑卒中患者立即施行头颅CT检查。 (3) 对于酮症酸中毒 (DKA) 患者静脉注射小剂量胰岛素并做好患者脱水治疗措施, 对低血糖昏迷者首先以10 ml/min的速度静脉滴注50%葡萄糖溶液50 ml。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 150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中急性中毒所占比例最多, 其次是脑卒中, 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其他疾病, 150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经积极抢救, 119例痊愈出院, 抢救成功率为79.33%, 32例经抢救无效死亡, 死亡率为21.33%, 其中脑卒中死亡率最高。少尿或无尿、高热及血压异常等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详见表1和表2。

3 讨论

昏迷在急诊内科比较常见, 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 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 它是一种接受不到外界刺激的状态。导致昏迷的因素很多, 病情发展迅速, 在短时间内很难判断其直接原因, 死亡率高。因此, 及早而准确的诊断昏迷患者的病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具有重要意义[8]。

目前, 对于昏迷治疗方法相对较多, 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 但是长期疗效欠佳。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急诊内科昏迷患者治疗时, 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 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猝死发生率。同时, 急诊内科昏迷患者治疗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具体如下: (1) 脑膜刺激征阳性和有神经系统局灶的定位体征, 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或脑炎。 (2) 对于存在神经系统局灶定位体征者, 提示中枢神经疾病[9]。 (3) 无脑膜刺激征, 无神经系统局灶的定位体征, 表明患者脑外器官功能出现障碍。本研究150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经积极抢救, 119例痊愈出院, 抢救成功率为79.33%, 31例经抢救无效死亡, 死亡率为20.67%, 其中脑卒中死亡率最高。少尿或无尿、高热及血压异常等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 脑血管伴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不断增多, 因此, 对于昏迷患者抢救时应该耐心询问患者家属病史, 从而能够更加充分的了解患者的疾病原因, 并采取准确的方法进行治疗。最后, 对于找到昏迷原因的患者应该根据患者实际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救治, 并针对患者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 如:脱水、洗胃、注射胰岛素、稳定患者体内内环境等, 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根据笔者经验:昏迷是急诊科常见的临床急诊, 患者发病后病情变化较快, 患者就诊时不仅需要及时对患者病情做出快速判断, 还应该对患者做好相应的辅助检查和正确的治疗, 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临床死亡率。

综上所述, 急诊内科患者昏迷原因较多, 为了降低死亡率应加强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余坤城.急诊内科抢救120例昏迷病人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2) :580.

[2]李志成, 李惠娟.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诊治探讨[J].吉林医学, 2012, 33 (3) :560.

[3]赵宏宇, 崔国元, 李凤春, 等.年龄和既往史与急诊内科昏迷患者诊断的相关性探讨[J].陕西医学杂志, 2011, 40 (6) :715-717.

[4]刘净, 张世清, 王慧斌.急诊急救急性昏迷患者98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 2010, 34 (8) :617-618.

[5]张立文.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救治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6) :117-118.

[6]沈洪.急危重病专业综合性的思考[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6, 3 (1) :1060.

[7]辛正宏, 梅林.96例急诊昏迷病人临床救治体会[J].现代临床医学, 2004, 30 (2) :88-89.

[8]王玉虎, 王淑敏.首诊81例昏迷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 2005, 21 (4) :267-268.

急诊抢救患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5例急诊昏迷患者, 男85例, 女50例;年龄19岁~81岁, 平均年龄 (53±6) 岁;发生昏迷到紧急抢救时长为10 min~120 min, 平均 (1.2±0.7) h;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 轻度昏迷48例, 中度昏迷49例, 重度昏迷38例。

1.2 方法

1.2.1 紧急抢救措施

判断昏迷状况:昏迷可因多种因素造成, 使得高级神经受到抑制, 临床特征主要是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 丧失意识, 感觉、运动、反射等功能发生障碍。根据轻重程度予以分类, 并排除其他类似昏迷的情况, 例如晕厥木僵等[2]。

紧急处理:首先实施初步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创伤昏迷者及时止血, 如为脊柱创伤, 需注意保护脊髓;预防感染, 迅速了解患者既往病史、诱发因素及发病详细情况, 确定是否是真昏迷, 监测患者基本的生命体征变化。在紧急抢救的时候初步确定患者引发昏迷的原因, 只有病因明确, 才能够确保急诊内科医师对症下药。但是在实际抢救当中, 常无法在短时间内诊断病因, 此时需要确保诊断和抢救的同步性, 尽最大可能减少其治疗时间, 挽救患者生命。除了原发病导致患者发生昏迷的情况外, 有一些药物也能加重其症状的程度, 从而对患者病情变化判断造成客观影响, 急诊内科医师需要对此予以重视, 增加抢救成功率。

1.2.2 护理措施

急诊抢救:及时清理呼吸道, 保持通畅性, 采用面罩吸氧, 将患者肩下垫高, 确保颈部伸展, 避免舌根后坠, 及时吸痰。快速设定静脉通道, 病因不明时注射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患者心搏、呼吸出现停止现象, 需及时实施心脑肺复苏术, 与医师密切配合开展抢救。

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连接心电监护仪,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如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 并准确记录告知医生。

检查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快速敏捷、准确熟练地与医生进行配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 例如配合医生使患者检查部位充分暴露, 应用血糖仪进行血糖的测定, 采血检查血常规, 对于尿检患者, 护士需要帮其留置导尿, 留尿送检。患者行CT、B超等检查时护士需全程陪同进行监护、吸氧等, 确保边抢救边检查[3]。

分诊护理:患者经抢救后生命体征稳定, 可以转送到住院病房继续治疗, 护理人员需要将各种治疗设施管道固定好, 避免脱落, 在整个护送过程中需要防止患者发生坠落或是双手碰落其他治疗设备。

2 结果

135例昏迷患者通过医治有115例患者抢救成功并被转移到其他病房进行后续治疗, 成功率达85.2%;有20例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 病死率为14.8%。

3 讨论

对昏迷患者需要进行及时诊断并同时开展紧急抢救措施。诊断方法主要有通过患者家属或是目击者了解患者昏迷前情况、持续时间、既往病史等, 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及时检查, 监测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脉搏等。及时确定其昏迷程度, 根据患者昏迷特点、病症等进行初步诊断, 根据原发病情况进行重点性辅助检查以最后确诊。在诊断的同时需要对患者实施紧急抢救, 例如快速止血、负压置管等, 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 以利于进行后续治疗。

对于昏迷患者可以首先处理影响患者生命状况的情况, 如心搏、呼吸停止, 及时实施心肺复苏术, 如发生呼吸衰竭, 需要立即采用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如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并发生较为严重的传导性阻滞症状, 需立即实施药物复律,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电复律, 严重时, 可以采用临时起搏器进行治疗;如患者有休克症状, 需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且采取扩容治疗, 与此同时可以加用软化血管类药物治疗;如患者收缩压>180 mm Hg, 舒张压>110 mm Hg, 需要注意其是否为脑溢血导致的昏迷症状, 及时采用甘露醇等利尿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使用营养神经元类药物;如患者有明显中毒症状, 需立即洗胃、导泻, 确保体内的毒素排出, 同时采用特效解毒剂进行治疗;如糖尿病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 发生高渗性昏迷, 需要及时确诊并使用小剂量胰岛素进行治疗;如患者为肺性脑病导致的昏迷, 需要及时使用抗感染药物, 并联合应用机械通气等方法进行治疗, 迅速平衡患者体内的电解质, 避免酸碱度发生紊乱。

总之, 在紧急治疗的同时必须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 医护人员进行明确的相关性配合, 可有效增加急诊内科昏迷患者急救的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紧急抢救与护理配合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6月135例急诊昏迷患者, 对其紧急抢救和护理配合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5例 (85.2%) 急诊昏迷患者抢救成功, 救治无效死亡患者20例, 病死率为14.8%。结论 急诊昏迷患者通常都有较高的病死率, 所以需要采取准确有效的措施快速确诊, 同时开展紧急抢救, 给予合理有效的护理配合, 能够增加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提高康复质量。

关键词:急诊,内科,昏迷,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劳剑辉.247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诊治体会[J].医学信息, 2011, 24 (1) :156-157.

[2]唐芸, 吴永刚.急诊内科昏迷患者374例临床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 2009, 10 (2) :95-97.

急诊抢救患者 篇10

关键词:心力衰竭,抢救,效果,血气指标

急性心力衰竭以左心衰多见, 指的是心脏功能异常引起的心肌收缩降低、心排血量显著、急骤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患者表现为肺水肿、肺淤血、休克等。多数患者由于发病前存在心血管疾病, 因此病死率较高[1]。如何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成为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患者进行分析, 探讨了急诊抢救措施和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 年1 月-2015 年6 月就诊的心力衰竭患者52 例。其中男28 例, 女24 例;年龄37~75 岁, 平均 (49.5±2.6) 岁。心功能分级:Ⅲ级25 例, Ⅳ级27 例;原发疾病:冠心病14 例、高血压18 例、糖尿病10 例、心肌梗死6 例、先天性心脏病4 例。患者症状表现为强迫坐位、面色灰白、发绀、出汗、烦躁, 合并咳嗽、泡沫状痰、呼吸困难、心率加快、血压降低等, 部分患者肺部存在明显的湿啰音、哮鸣音。

1.2 方法

1.2.1 抢救过程 (1) 给予患者吸氧支持, 应用抗泡沫剂消除肺泡内的泡沫, 降低呼吸做功。 (2) 使用吗啡镇静, 有利于舒张血管、降低心脏压力, 依据患者病情可以重复多次注射, 但高龄、昏迷患者谨慎使用。 (3) 使用利尿剂缓解肺水肿、起到利尿功效, 提高组织的氧气供应。 (4) 使用氨茶碱, 解除支气管痉挛, 发挥正性肌力作用。 (5) 还要应用血管扩张剂、洋地黄制剂等。

1.2.2 心电监护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后, 容易合并心律失常, 常见的例如房颤、室颤、心搏骤停、心动过速等。要求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 为治疗措施的应用给予科学指导。

1.2.3 心理指导急性心力衰竭发病急、病情发展快, 患者处于高度紧张的情绪中, 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 不利于临床操作的进行, 影响抢救效果。要求医护人员针对性的实施心理干预措施, 疏导不良情绪, 提高治疗信心。

1.2.4 病情观察观察项目主要是呼吸、体温、意识、肺部啰音、皮肤颜色等, 监测患者的血气指标, 以判断病情发展变化, 选用合适的药物治疗。对于置入导管的患者, 还要加强导管的护理管理, 防止发生意外事件。

1.2.5 护理配合

1.2.5.1 体位护理接诊后, 护理人员评估患者的症状、体征, 选择舒适的体位来减轻痛苦。一般情况患者的下肢要自然下垂, 采用轮流结扎减少回心血量, 消除肺部淤血。发生肺水肿的患者选择坐卧位;颈动脉、股动脉减弱的患者选择平卧位, 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压[2]。患者在治疗期间, 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翻身、排痰, 做好饮食、用药指导, 当体征稳定后进行适当的活动。

1.2.5.2 吸氧护理心排出量减少会引起组织缺氧, 如果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5%, 就要及时给予吸氧支持[3]。轻型患者可使用鼻导管给氧, 重型患者可使用呼吸机加压给氧。另外, 吸氧时混合乙醇湿润氧气, 能够降低肺泡张力, 促使泡沫消失。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 在给氧时降低浓度和流量;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心电监护, 加强护理管理。

1.2.5.3 呼吸道护理患者意识不清容易发生呼吸道阻塞, 要求卧床时将头部偏向一侧,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防止发生误吸[4]。患者意识清晰后, 医护人员帮助选择合适体位, 定期排痰来减轻咳嗽程度, 并观察痰液的数量和性质, 做好相关记录。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患者的抢救效果, 计算抢救成功率。 (2) 比较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气指标变化, 其中前者包括心率、血压两项指标, 后者包括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血氧饱和度 (Sp O2) 、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三项指标, 分别于抢救前后进行测定, 并精确记录结果, 在组间平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抢救效果

52 例患者抢救成功50 例, 死亡2 例, 抢救成功率为96.2%。

2.2 患者抢救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比较

患者经抢救后, 心率、血压水平均明显降低, 和抢救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3 患者抢救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患者抢救后Pa O2、Sp O2均提高, Pa CO2降低, 和抢救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临床调查研究显示,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处于持续提升趋势, 原因一是在于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人们的生活、饮食方式改变;二是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 导致器官发生退行性改变[5]。其中急性心力衰竭比较常见, 患者心排出量降低、血管压力升高, 导致气体交换障碍, 最终器官缺血缺氧。在发病机制上, 一是患者存在慢性心力衰竭, 或者合并心血管疾病, 常见的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二是心肌损伤;三是血流动力学障碍[6]。

在诊断上, 根据基础心血管疾病、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 可以作出准确诊断, 并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包括分级、严重程度等[7]。其中, 心电图监测, 能够明确患者的原发疾病;胸部X线平片检查, 可以呈现出患者肺部的淤血、水肿情况;超声心动图检查, 能够了解患者心脏的结构、功能状况。一旦确诊, 应该及时按照规范流程治疗。

由于该疾病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 因此病死率较高。研究和实践均表明, 在急诊抢救中的30 min内控制症状、体征发展, 能够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8]。具体来说, 患者动脉压在70 mm Hg以下, 就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给予补液支持;患者血氧饱和度在95% 以下, 需要进行氧气供给;患者呼吸困难、胸痛, 及时注射吗啡;患者肺部存在淤血, 使用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患者合并心律失常, 给予药物治疗、起搏治疗。在疾病防治上, 要求专科医生、基层医生、患者、家属共同参与, 能够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9]。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提高疾病认知和保健意识, 出现血压不稳、心率和心律明显改变现象时, 及时就诊。

另外, 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发展, 掌握各项体征指标, 实施综合护理措施, 从心理、体位、吸氧、呼吸道等方面开展护理服务, 并实施出院指导, 能够获得满意的护理配合效果, 改善患者的预后, 促进病情恢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52 例患者抢救成功50 例, 成功率为96.2%, 和胡建等[10]的研究数据接近。患者经抢救后, 心率降低至 (105.2±14.3) 次/min, 收缩压、舒张压降低至 (122.8±13.7) mm Hg、 (77.6±5.4) mm Hg。在血气指标上, Pa O2为 (81.7±5.9) mm Hg, Pa CO2为 (37.8±4.5) mm Hg, Sp O2为 (95.4±2.8) %, 和抢救前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心力衰竭病情危急, 及时采用抢救措施和护理配合措施, 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小宇, 秦俭, 梁潇, 等.1198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抢救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4 (10) :1045-1047.

[2]吴艳强.急性心力衰竭的急诊抢救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4) :117-118.

[3]李辉朝.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急诊抢救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20 (11) :139.

[4]胡宏.5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抢救的回顾性分析[J].大家健康 (中旬版) , 2014, 32 (11) :136.

[5]严巧莲.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抢救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1) :104-105.

[6]黄海燕, 李玉兰, 李美峰, 等.急性心力衰竭急诊救治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9 (33) :23-24.

[7]王昕.胺碘酮在急诊抢救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4, 15 (3) :68-69.

[8]隋薇, 刘丹阳.急性心力衰竭的急诊救治[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21) :273-274.

[9]江勇, 姚造极, 李琼彬, 等.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急诊抢救中应用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27) :5844-5845.

急诊抢救患者 篇11

【关键词】全程护理;危重患者;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64-02

急诊科主要是对急性病、创伤、中毒等危重症进行抢救的科室。随着医疗技术、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急诊医学开展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1]。所以在诊疗过程中为患者提高及时、高效的救治已经成为各医院急诊科开展工作的主要宗旨。危重患者抢救是急诊科重要工作内容,抢救过程中护理对抢救效果产生严重影响。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将全程护理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接收的300例急诊危重患者的临床抢救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性别:男162例,女138例;年龄22-76岁,平均(42.4±10.6)岁。所有患者均为危重急症,患者病情严重且进展速度快,均需要立即进行抢救。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急诊抢救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给予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护理内容及流程如下。①急诊流程无缝隙连接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实施从院前、转运到院内抢救过程中进行无缝隙护理服务。阶段急救电话后,急诊护士立即对患者实施急救护理,并同时医务人员。专人时刻守护在患者身边,对患者症状及病情变化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入院实施抢救后为患者补办相关手续。②实施有效急救。接诊后急诊护士立即对患者实施基础性护理,如体位,生命特征监控等,并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③实施全程陪护。在对患者实施抢救过程中,急诊护士全程对患者进行陪护,积极进行各项抢救准备工作,并有效配合医务人员工作。在抢救过程中仔细检查抢救所用相关物品及设备的应用及运行情况。④做好交接工作。及时联系相关科室对患者进行接诊,并将患者病情、患者住院后所需相关监护设备仪器等详细告知相应科室工作人员。

1.3护理效果评价

在抢救成功率上,主要應用急诊抢救脱险标准对抢救成功率进行评价,具体为对患者实施抢救措施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平稳状态,患者被安全地转运到相应科室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在患者及护士满意度上,主要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计量资料,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患者抢救成功率情况

在急诊抢救过程中接受相应护理服务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分别为90.00%、98.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2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

组别n抢救成功所占比例(%)对照组15013590.00观察组15014798.672.2患者及护士满意度情况

接受抢救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3.83±5.15)分、(84.77±6.16)分;对照组、观察组护士满意度分别为(96.36±0.47)分、(90.70±4.51)分。观察组患者及护士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

3.讨论

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对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和高效完成具有重要意义[2]。急诊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抢救的成功率。全程护理是一个具有严密衔接性的系统护理过程,其真正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原则。在护理过程中,急诊护理人员提高护理服务和责任意识,不断优化护理流程,在护理过程中积极主动的配合医务人员的抢救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抢救工作可顺利、高效进行,促进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成功得到提高,保证患者生命安全[3]。

综上所述,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可促进抢救工作高效进行,进而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护士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许慧欣.急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1(8):215-216.

[2] 钱琼.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12(12):372-373.

急诊抢救患者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0例, 男67例, 女23例, 年龄15~64岁, 平均 (37.5±2.5) 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56例, 坠落伤23例, 其它11例。受伤部位:四肢伤17例, 颅脑损伤39例, 多发伤23例, 复合伤2例, 胸部伤2例, 腹部伤4例, 其它3例。开放性损伤24例, 闭合性损伤6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1.2 方法

对照组45例按医嘱采取常规急诊科抢救护理。观察组45例在此基础上行整体性急救护理干预,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评估病情

成立急救护理小组, 患者送入急救室后, 均用格拉斯格昏迷等级 (GCS) 表进行评分该表有睁眼反应、言语反应和动作反应3方面进行计分, 3组反应的总和为GCS评分, 〈8分为重度创伤, 9~12分为中度创伤, 13~15分为轻度创伤, 根据创伤程度对伤情行全面快速的评估, 明确处理重点, 确立护理诊断, 配合医生进行处理[2]。

1.2.2 开通急救“绿色通道”

危重患者紧急救治抓紧在伤后“黄金1 h”内实施, 遵循“先抢救后治疗”的原则, 开通“绿色通道”, 对抢救区域进行划分。依据伤口情况, 行针对性处理, 腹部内脏脱出者, 为避免感染加重, 避免送回腹腔。开放性气胸者迅速在呼气末对伤口进行封闭。

1.2.3 充分给氧

护理人员需加强供氧意识, 提供高流量的氧浓度, 完善相应急救准备, 以为维护患者生命提供保障。对各种开放气道的方法熟练掌握及运用, 可娴熟操作气管插管器机、吸痰器、氧气、球囊面罩呼吸器等。当患者为创伤休克或颅脑损伤时, 因病情较重需做好呼吸道处理, 迅速清除呼吸道内异物及分泌物, 及时输氧[3]。依据具体情况在必要时结合纱布清理, 可给予口咽通气管对舌后坠的伤者应用, 患者呼吸骤停可行气管插管处理。

1.2.4 静脉通道建立

患者严重创伤时常伴有出血性休克的发生, 扩溶液体的应用是救治过程中的重要方法, 具有较高安全性。依据病情, 在患者有效循环血量未达到正常标准时, 在行止血处理的同时迅速用18G静脉留置针建立2条及以上的静脉通道, 既能行输液、输血操作, 对血容量进行补充, 以使患者休克状态得以缓解, 同时能保证输液通道不堵塞和肿胀为治疗争取时间。

1.2.5 纠正酸中毒

给予5%碳酸氢钠碱性溶液遵医嘱应用, 同时给予氢化可地松、地塞米松、激素应用, 以使患者抗休克能力提高。行尿管留置接精密尿袋对每小时尿量进行观察, 协助医师对胸部损伤者行胸腔闭式引流, 对引流液的量、性质、色泽进行观察, 消化道合并损伤者立即行胃肠减压。

1.2.6 生命体征监测

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 对尿量、神志、瞳孔进行观察, 立即发现并处理异常。避免过多搬动患者, 稳持平稳姿势, 对可疑部位进行检查, 必要时行包括B超、血常规、CT、胸腹部X线片检查。对腹腔内脏伤出血休克进行诊断, 具体体征包括脸色苍白、触痛、下肋骨折、脉细速、腹膜刺激征、肝脾区叩击、烦躁不安、下肋骨折等。患者昏迷时及早行气管插管。

1.2.7 准确书写护理记录

在6 h内完成抢救记录的书写, 保证记录的准确、完善、及时、真实性, 防止涂改伪造的情况发生, 以为抢救护理过程提供准确信息, 并避免发生医疗纠纷, 抢救护理工作的整个过程需加强查对制度, 工作准、稳、快, 避免出错。

1.2.8 心理护理

因严重创伤为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 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 护理人员需主动和患者及家属行解释和安慰, 就抢救护理的方式、注意事项进行讲解, 消除患者顾虑, 提高配合依从性。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 以娴熟的技术、从容的态度、稳重的姿态、整洁的仪表获得患者信任, 建立和谐护理关系, 促进护理工作顺利开展[4]。

1.3 观察指标

对有效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死亡情况、患者满易度进行观察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组间计量数据行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观察组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达, 高能量创伤增多, 急诊严重创伤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全身各系统功能均受到创伤的严重影响, 若不及时间抢救常引起严重并发症发生, 甚至危及生命, 故对病情行及时准确的观察及全面细致的护理, 是确保急救成功的关键[5]。建立绿色通道, 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 组织急救护理小组, 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评估伤情, 制定急救和护理措施, 使抢救工作有效进行, 最大限度的提高救治效果, 同时及时充分供氧, 建立静脉通道, 规范书写护理记录, 并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加强非语言的应用, 可建力和谐护患关系, 提高抢救成功率。

综上, 严重创伤急诊患者行全身的整体抢救护理, 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缩短有效救治时间明显改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爱民, 李春盛, 顾征, 等.微创穿刺术在急诊抢救外伤性颅内血肿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 (10) :1066-1069.

[2]黄惠娟, 马钦丽.严重复合伤的急救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2) :274-275.

[3]郭秀云.严重创伤26例急救护理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4) :3500-3501.

[4]林瑞琼, 张英俭, 林小红, 等.创伤急救护理程序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原医刊, 2006, 33 (18) :49-71.

上一篇:实验方法下一篇:企业融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