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对策

2024-08-19

抢救对策(精选10篇)

抢救对策 篇1

动物过敏反应主要有疫苗过敏反应、药物过敏反应和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的过敏反应, 疫苗过敏在各种家畜、家禽都可发生, 严重的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甚至引起死亡, 在防疫过程中应该引起注意。疫苗过敏在注射口蹄疫、禽流感等灭活疫苗时多见, 在注射某些弱毒苗和活疫苗时也偶有发生。笔者结合临床实践经验, 将常见的疫苗过敏反应的症状和治疗总结如下。

1 疫苗过敏反应的症状

1.1 局部反应

注射灭活疫苗后局部反应较多见, 主要有变态反应型和炎症反应型。局部变态反应主要以注射部位水肿为特征, 但很快消失, 这也是注射疫苗后的正常反应, 一般无需治疗。局部炎症反应多在注射疫苗后数小时至几天出现, 注射部位出现发红、肿胀、温热、疼痛, 严重者出现局部坏死或脓肿。

1.2 全身性反应

注射灭活疫苗后全身性反应比较多见, 通常出现在注苗后数小时到1~2d, 可见被注射动物食欲下降或不食及体温升高等症状, 有时还严重影响到动物的生产性能, 如奶牛注射口蹄疫疫苗后可出现产奶量明显下降、产蛋鸡注射禽流感疫苗后会出现产蛋量下降等。

1.3 变态反应

动物注射疫苗后, 最容易发生的不良反应是变态反应。根据临床症状, 变态反应可分为局部性变态反应和全身性变态反应。局部性变态反应以注射部位水肿为特征, 但很快消失。全身性变态反应有速发性变态反应和迟发性变态反应2种。速发性变态反应常出现过敏性休克和多种症状, 如发抖、全身出汗、体温升高、脉搏增速、呼吸困难、腹胀、结膜潮红或发绀、呆立不动、强迫运动则步态不稳或突然倒地、抽搐、流口水、流产等。迟发性变态反应以皮肤丘疹或渗出性湿疹、皮下水肿、皮肤发紫、瘙痒和淋巴结肿大为特征。1.4死亡动物注射疫苗后, 变态反应严重时, 可引起动物死亡。另外, 动物应激反应、注射器或针头消毒不彻底或根本不消毒、动物患病或处于某些病原感染的潜伏期而外观上无任何症状, 注射疫苗后都可能会引起动物发病甚至死亡。

2 诊断

根据动物的健康状况、注射疫苗后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确诊为动物疫苗过敏。

3 治疗

3.1 抗休克药物

急救时, 一般可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0.1%肾上腺素, 常用量为牛、马4~6mg, 猪、羊2~4 mg, 狗0.5~1 mg, 禽0.1~0.3mg。

3.2 肾上腺皮质激素

主要作用是消炎、抗过敏、抗毒素、抗休克, 肌肉、静脉注射0.1%地塞米松, 常用量为牛10~20 mg, 猪、羊5~10 mg。

3.3 抗组织胺类药

一般较多使用苯海拉敏和扑尔敏。苯海拉敏肌肉注射, 牛、马0.1~0.5 g, 猪、羊0.04~0.06 g, 犬0.5~1 mg/ (kg·w) ;扑尔敏皮下或肌肉注射, 猪、羊10~20 mg。

3.4 其他

静脉缓慢注射葡萄糖酸钙, 用量为牛200~300 mg, 猪、羊50~100 mg;还可以用维生素C肌肉注射或溶于10%葡萄糖中静脉注射。局部过敏, 轻症的多能自愈, 重症的按一般外科方法处理。

抢救对策 篇2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抢救措施;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1-0107-01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绿色通道是医疗部门设置的安全简便、快速高效的通道,其是为挽救患者生命而设置的畅通诊疗过程,笔者就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建立绿色通道下的抢救措施及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2例,均满足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中的两项或三项,即心电图出现连续动态变化、存在胸部疼痛等典型临床症状、心肌标志物出现降低或升高等。病历纳入标准为:①患者若发病时间≤3h,则门囊时间<90min;②发病时间>3h,则门囊时间<90min;③休克时间<18h。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71例,包括男43例,女28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53.25±11.41)岁;对照组71例,包括男42例,女29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52.87±13.5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模式进行抢救和护理。①抢救措施:患者入院后给予吸氧,用于减轻其心脏负担,然后建立静脉通道,并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强心剂、抗心律失常等药物,同时进行常规的心电图检查,并严密监控其变化,采用止痛药,以减轻心脏负荷。在初步急诊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联系心内科及心导管室做好对患者进一步治疗的准备。②一般护理:入院后护理人员要按照常规护理原则给予患者护理,包括严密监控患者体征,遵医嘱完成各项检测、服用药物等。③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以百倍的热忱对待患者,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减少患者的戒备心理。

1.2.2 观察组 采用绿色通道下的抢救及护理。绿色通道要求患者以最快的速度直接由急诊送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抢救及护理,具体方法为:①抢救措施: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要协同急诊医生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紧急评估,10min内必须完成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心电图监测等过程;在初步解除各危机生命的情况及确诊后,给患者口服阿司匹林300mg,并且直接联合急诊科、心内科协同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溶栓和介入治疗。②心理护理:除常规心理护理外,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绿色通道的优点及费用可以延后缴纳的特点,用以消除患者在经济上的心理负担,保证其安心接受治疗。③转运护理:患者确诊后要立即转入心导管室进行介入治疗,所以在转运过程中除要遵循绿色通道速度的原则,也要重点关注患者体征状态,运送途中护理人员要注意各类指标的变化并保证静脉通道通畅,同时减少震荡。④介入治疗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数需要采用介入术治疗,护理人员要在术前、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控患者体征,出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保证绿色通道护理过程中程序化、标准化的优势,明确各阶段护理职责,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抢救护理。

抢救对策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 年8 月~2015 年2 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接诊62 例急诊患者, 其中男38 例, 女24 例, 年龄17~75 (平均42.5) 岁, 冠心病32 例 (51.61%) , 脑血管病15 例 (24.19%) , 呼吸系统疾病8 例 (12.90%) , 中毒5 例 (8.06%) , 意外伤害2 例, (去掉蓝字部分) 占3.23%。 心跳呼吸停止时间1~20min。

1.2 心跳呼吸停止的诊断发现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无自主呼吸即可诊断为心跳呼吸停止。

1.3 方法

1.3.1 准确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抢救者以左手食指和中指沿肋弓向中间滑移至两侧肋弓交点处, 即胸骨下切迹, 然后将示指和中指横放在胸骨下切迹的上方, 食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即为按压区, 将另一手的掌根紧挨食指放在患者胸骨上, 再将定位之手取下, 将掌根重叠放于另一手手背上, 使手指翘起脱离胸壁, 也可采用两手手指交叉抬手指。 抢救者双肘关节伸直, 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 肩手保持垂直用力向下按压, 下压深度为4~5cm, 按压频率为100 次/min, 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 对儿童进行闭胸心脏按压时, 按压部位与按压频率与成人相同, 但按压深度为3cm, 动作要平稳, 不可用力过猛。

1.3.2早期电击除颤85% ~95% 的心跳骤停患者存在室颤, 应在持续按压的同时及早电击除颤。 最新的2010 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中指出, 成人发生室颤配合CPR行电击除颤可增加自主循环恢复和出院存活率[2,3]。电除颤次数1~8 次, 电除颤能量一般开始为200J, 无效者增加至300J, 最大为360J。

1.3.3 气管插管并使用呼吸机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均在抢救开始的5min内行气管插管并使用呼吸机。 迅速清除口鼻分泌物和气道异物, 畅通呼吸道, 并进行气管插管。 当喉镜片置于会厌, 充分暴露声门时, 立即将带有金属导芯的气管导管弧行插入气管内, 用胶布固定好气管导管并给气囊充气。 接上简易呼吸器加压给氧, 观察胸廓起伏情况, 条件允许者接上呼吸机辅助呼吸。

1.3.4及时正确使用复苏药物在复苏同时应用各种抢救药物, 肾上腺素为复苏首选药。该药具有兴奋α受体和β受体的作用, 能有效地提高动脉压。在胸外按压时, 能增加心脏冠状动脉灌注, 增加心肌收缩力, 使低位起博点得以兴奋[4,5]。

1.4疗效判断标准 (1) 成功:恢复自主呼吸及心跳, 意识转清。 (2) 有效:恢复自主呼吸及心跳, 但神志未恢复。 (3) 无效或死亡:自主呼吸、心跳及神志均未恢复。复苏成功标准, 依据《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CPR成功标准:心肺复苏后出现自主心率, 收缩压>90mm Hg (1mm Hg=0.13Kpa) , 自主呼吸恢复至30次/min。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 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χ2检验, 检验标准 α=0.05, 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2 例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跳呼吸停止患者中, 复苏成功16例, 成功率25.80%, 有效13 例, 占20.97%, 总有效29 例, 占46.77%, 无效 (死亡) 33 例, 占53.23%。 有关病因、复苏时间、电击除颤以及心跳呼吸停止类型与复苏结果的关系。 见表1~4。

3 讨论

心跳呼吸停止是临床中很常见而且极其危险的一种病理状态。 心跳停止后, 脑部血流也会随之突然终止, 患者会在10s左右出现意识丧失, 4~6min内患者脑和其他行重要器官组织将发生不可逆损伤, 早期发现并对患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挽救患者生命, 能否及时的实施心肺复苏术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5,6]。 CPR是对心跳呼吸停止患者采取的有效急救措施, 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CPR救治措施不断提高, 监测系统也逐渐加强, 但心跳呼吸停止复苏成功率仍有待提高。研究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 有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 挽回患者的生命。

本次研究表1 显示心血管疾病引起心跳呼吸停止占比较高为51.61%。 抢救成功率较低, 为28.13%, 分析原因是心血管患者年龄大, 大多有原发疾病, 脏器功能低下, 相对中毒的患者年龄小, 自身没有潜在的疾病, 抢救及时成功率高, 共5 例, 成功3 例, 成功率60%。 表2 显示心跳呼吸停止5min内实施CPR, 成功12 例, 成功率34.29%, 有效13 例, 总有效25 例, 占71.43%, 超过5min实施CPR则成功仅有4 例占14.81%, 有效1 例。 总有效5 例, 占18.52%, 说明越早进行CPR抢救能提高成功率和患者存活率。 电击除颤在CPR过程中十分重要, 心脏骤停最初的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 室颤常在几分钟内转变为心室静止, 如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除颤, 可增大心跳呼吸停止患者的生存概率。 已有文献证实电击除颤每延缓1min其复苏成功率就会下降7%~10%, 如能在1min内电击除颤存活率可达90%。 表3 中62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43 例实施了电击除颤, 成功13 例, 成功率30.23%, 有效11 例;总有效24 例, 总有效率55.81%, 而未除颤的19 例患者中只有2 例复苏成功, 成功率仅10.53%, 有效1 例, 总有效3 例, 占15.79%, 两组数据相比有绝对差异 (P<0.05) 。 表4 中62 例患者心电显示有室颤者35 例, 实施心肺复苏后成功11 例, 成功率31.43%, 有效9 例, 总有效20 例, 占57.14%, 而心室静止27 例, 能复苏成功的仅有3 例, 成功率11.11%, 有效4 例, 总有效7 例, 占25.93% , 两组数据显示室颤的复苏成功率高于心室静止, 对比有绝对差异 (P<0.05) 。

心肺复苏的成功, 取决于多方面因素, 如原发病, 开始复苏时间, 各种复苏措施是否及时、正确等。 护士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并在复苏过程中以最佳状态配合医生是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7,8]。 由结果中的四点分析可以得知, 影响ICU心跳呼吸停止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临床因素主要为:发病患者的年龄及发病原因、心跳呼吸停止时间、电击除颤和心跳呼吸停止类型。 临床上对心跳呼吸停止患者进行抢救时, 应抓住上述几种临床相关因素, 并严格地按照标准加以控制, 便能够提高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9]。

摘要:对62例心跳呼吸停止患者实施准确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及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早期电击除颤, 正确使用复苏药物, 加强心脑复苏,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加强心电监护。复苏成功16例, 成功率25.80%, 有效13例, 占20.97%, 总有效29例, 占46.77%, 无效 (死亡) 33例, 占53.23%。准确的抢救配合和及时的护理干预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心肺复苏 (CPR) 愈早, 成功率越高。心室颤动的复苏成功率高于心室静止, 及早电击除颤对挽救患者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心跳呼吸停止,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早期电击除颤

参考文献

[1]韩文斌, 刘巍, 宋斌, 等.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和心肺脑复苏成功病例的对比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10, 30 (4) :308-311.

[2]张川, 沈洪.91例老年人心肺复苏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00, 20 (8) :469.

[3]俞建华, 方旭成, 刘新兵, 等.ICU内心肺复苏的执行与结果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21 (7) :510-514.

[4]张晓明, 金鹏, 杨华, 等.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11, 31 (2) :135-138.

[5]范青香, 李忠平, 李霞, 等.18例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心肺脑复苏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5 (7) :640-641.

[6]张泓, 丁小青, 张彩虹.高龄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与护理[J].现代护理, 2006, 12 (20) :1889-1891.

[7]于强, 郑兴珍, 朱简, 等.影响心肺复苏成败的相关因素分析.天津医药, 2010, 39 (3) :811.

[8]沈洪, 蒋健.中国心肺复苏关注的问题一回顾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的修订[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 18 (4) :193-194.

中暑要命抢救赶早 篇4

这是去年抗洪抢险前线真实的一幕。青年人体质好,对高温的耐受性强,不容易发生中暑。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参加激烈竞赛、夏季演习、旅游登山、抗灾救援等高温环境下剧烈活动,一旦中暑,症状可十分严重,表现为热痉挛、热衰竭、热(日)射病,伴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波及神经、循环、呼吸、消化、血液、泌尿等系统的重要脏器,病情凶险,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或留下很多后遗症。因此,发现中暑时要及时抢救。

对轻中度中暑者,应将患者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静卧休息,解松或脱去工作服。降温时不要引起寒战,以病人感到凉爽舒适为宜,并喂服凉盐水、清凉含盐饮料等。有条件时,可静脉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液和氯化钾,病人多在几十分钟或数小时内恢复。肌肉痛性痉挛的不需要按摩,否则疼痛加重,除了补充钠、氯外,尚需适当补充其他电解质,如钙、镁等。

对重症中暑者,抢救意义并不只限于“保命”,还应着眼于以后的健康,否则即便救活了人,却留有痴呆、失语、运动失调等脑损伤的后遗症。从这个意义出发,抢救时第一要迅速降温,第二要及时配合其他治疗。

降温是急救的根本,必须争取时间尽快施行。凉水、井水、冰水浴是降低体温最有效的措施,但必须不断摩擦四肢皮肤,以保持皮肤血管扩张而促进散热,这样也可促进外部已冷却的血液流回过热的体内,减轻细胞受损程度。在降温过程中,中暑者如出现寒颤,则必须以药物控制,因肌肉活动可使产热增加而抵消降温效果。如果手头有冰,可在病人头部放冰帽,再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置放冰袋;或全身敷以冷水浸透的毛巾,不断洒凉水,用毛巾摩擦皮肤,再配合电扇吹风,不失为一种简易有效的方法。在降温的同时,仍可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在送医院途中,尽可能打开车门,以利空气流通,同时不断往患者身上泼水,这样可充分蒸发散热,达到降温目的。有条件时,亦可采用冰水灌肠或输注凉生理盐水降温。在采用上述物理降温方法的同时,还可配合应用药物,如氯丙嗪等。

抢救对策 篇5

一、建立统揽全局的指挥系统

应成立以党委和政府分管领导为首, 由档案部门行政一把手和档案技术保护专家等组成的处理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系统。领导小组负责指挥重大突发事件处理工作, 协调相关部门调动人、财、物。同时, 还要将档案抢救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和分析各种突发事件危害档案的可能性, 讨论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各种措施, 解决推广应用新技术时遇到的问题, 并及时修改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研究应用新技术, 开展专业技术培训, 落实各种防范措施。

二、组织日常演练, 提高档案应急抢救能力

日常演练实际上是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动态模拟, 使指挥人员和执行人员获得练习和“试错”的机会, 从而降低突发事件决策的难度和风险, 减少行动上的失误。在日常的培训和演练中, 应当有指挥人员参加, 在实践中提高指挥能力。在危机时刻, 对于已经抢救出的受潮、水淹、火焚等受灾档案, 如果不及时进行修复, 将会发生虫霉、黏连、破碎等二次损害, 使抢救工作失去意义。而受灾档案的修复工作专业性、技术性很强, 难度很大, 档案保管人员如果不在平时有所了解和实践, 紧急情况发生时现问、现学、现练、现用, 恐怕会贻误受灾档案的最佳修复时机。因此,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在平时加强宣传培训, 通过编印手册、组织讲座和实际操作训练的方式, 帮助档案人员掌握必要的应急修复知识和技术。档案抢救应急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如果机构人员、物资装备、档案存址等情况发生变化而不能及时调整预案内容, 将不可避免地造成预案“贬值”, 甚至完全失效。因此, 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应急处置和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出现的新情况, 及时修订档案应急抢救预案。为保证预案的有效性, 档案馆 (室) 还应进行基本的物质准备, 对救灾设施、设备和物资进行定期检查、补充和更新, 满足紧急情况下抢救工作的需要。

三、建立强有力的人、财、物保障系统

首先, 把档案部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纳入当地党委和政府总体预案之中, 明确公安、武警、驻军在保护和抢救档案过程中的具体职责, 动员和发挥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 发挥广大档案人员在抢救和保护档案中的主体作用。其次, 针对当前的档案保管方式, 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 以具备在突发事件中保护或转移重要档案的能力。各级政府要把档案部门应对突发事件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另外, 聘请有关专家成立档案技术保护专家组, 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 参加档案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培养迅速修复受损档案的能力, 力争在突发事件中避免或减少档案损失。

四、以平备战, 制定档案应急抢救预案

档案馆 (室) 平时应当制定周密严谨的应急预案, 一旦档案面临危险, 即刻启动预案,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秩序。档案馆 (室) 应急抢救预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编制和实施预案的有关危机情况和背景;应急抢救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应急指挥机构的建立及其人员组成, 明确总负责人及每一具体行动的负责人;应急抢救队伍的数量、分工、联络方式、职能及调用方案;需要协调的权威机构、可供咨询的专业机构以及能够提供援助的机构、人员及其联系方式;抢救档案的顺序及其具体位置, 库房常用及备用钥匙、重要检索工具的位置和管理人员;档案库房所在建筑供水、供电开关及档案库区、重点部位的位置;抢救工作的具体行动步骤, 运输线路, 对抢救出档案的管理, 如编号、登记;抢救队伍的给养、轮休和对伤员的救治, 抢救工作的后勤保障;对成功抢救和受灾档案的清点, 对抢救工作的总结和报告;应急抢救人员的培训和演练;应急预案的补充完善等。

针对不同的事件, 档案的抢救方法不尽相同。制定预案一定要征询消防、防汛等各方面专家的意见, 使预案具有可操作性。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明确辖区内哪些单位的档案属于重点保护和抢救范围, 提出详细名单报同级政府审核。档案保护重点单位以及各级国家档案馆应将应急抢救预案报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五、科学部署档案抢救工作

抢救对策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10年1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乙醇中毒患者79例,年龄21~72岁,平均47岁,男48例,女31例,本组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乙醇中毒诊断标准,其中处于兴奋期的患者42例,昏迷期的患者25例,共济失调期的患者12例。有4例患者存在上消化道出血,1例患者存在低血糖,3例患者存在因磕碰造成的程度不同的外伤。

1.2 护理救治

(1)基础护理[1]:无论是处于何期的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都要给予患者一个相对较为安静的环境,这样能够去除一些不安定的因素。要摆正患者体位,使呼吸道通气顺畅,同时也要避免有呕吐物误吸进入气道。对于兴奋期的患者要有专人护理,如不易控制,可征得家属同意后给予适当的约束,共济失调期患者要制止其下床活动。如患者处于昏迷期,护理人员要严密的监测其生命体征、加强巡视。(2)洗胃、催吐护理[2]:急性乙醇中毒的患者要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否则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护理人员要直接刺激患者的咽部,以达到催吐的目的,吐出胃内容物,减少人体对乙醇的吸收。对于重症乙醇中毒患者,要进行洗胃,使用中药三九颗粒剂,组方为银花、甘草、大黄、茯苓,取药物适量用温水稀释成洗胃液洗胃,待胃洗出液出现澄清并且无味时,将少量用水稀释过的生大黄中药液经胃管注入胃后,将胃管拔除。(3)给药护理:护理人员遵医嘱严格掌握给药时间及给药剂量,常规给予患者纳洛酮针0.8 mg,静脉入注,1 h后可重复使用,直至患者清醒。与此同时,给予患者清开灵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80 mL与适量5%葡萄糖溶液配成500 mL注射液后,静滴。(4)注意保暖:急性乙醇中毒的患者由于全身血管的扩张,导致身体热量大量散发,甚至出现寒战,因此,护理人员要给患者盖被,适当的提高室内温度,同时给患者补充能量,要防止患者的呕吐物污染的衣物、床单,防止患者由于受凉而诱发的他疾病。(5)健康指导[3]:为避免患者再次出现乙醇中毒的危机情况,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指导,告诫患者乙醇及乙醇代谢产物能直接的损伤肝细胞,如长期过量饮酒、酗酒能够导致肝硬化,伤害自己也可能伤害他人。同时护理人员要嘱咐患者家属,不要让患者在出现烦躁焦虑的情绪,致使其借酒消愁,祖国医学认为:“心静则神安,神安则气血和。”要使患者从心理上去除这些对健康不利的生活习惯。

2 结果

本组急性乙醇中毒患者79例经过合理有效的护理抢救措施后,显效48例(60.76%),有效24例(30.38%),无效7例(8.86%),总有效率91.14%。

3 讨论

急性乙醇中毒是指患者由于一次性的饮酒过量,超出肝脏代谢功能负荷,引起乙醇积蓄而导致的中毒。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急性乙醇中毒的患病率在逐年增加[4],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共济失调期和兴奋期的患者具有一定的护理安全隐患,而处于昏迷期的患者也存在许多护理不确定因素[5]。所以,对于急性乙醇中毒的患者,护理人员的各项护理都要做到位。基础护理、注意保暖是不区分患者类型的护理,是患者入院后最基本的护理要领;催吐、洗胃护理是抢救乙醇中毒的必要措施,护理人员要做到快、准、稳,排出患者体内过多的乙醇;给药护理对于患者症状的恢复有极大的意义,护理人员要根据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并密切观察患者体征[6];必要的健康指导能够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疾病的危害,从源头上避免乙醇中毒的再次发生。本组急性乙醇中毒患者通过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抢救措施,有效的缓解患者急性中毒的症状,加快疾病康复的速度,减少患者再次出现乙醇中的概率,提高患者今后生活质量。总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急性乙醇中毒患者抢救护理,把中医及西医有效结合起来,改善了护患关系,护理措施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乙醇中毒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对策。方法 对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实施基础护理,洗胃、催吐护理,保暖护理,给药护理和健康指导。结果 本组急性乙醇中毒患者79例经过合理有效的护理抢救措施后,显效48例(60.76%),有效24例(30.38%),无效7例(8.86%),总有效率91.14%。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急性乙醇中毒患者进行护理抢救,将中医和西医灵活结合起来,护理对策有效,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性乙醇中毒,抢救,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谷雨,周晓宏.295例急性乙醇中毒护理救治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5):2378.

[2]王玉花.中西医结合抢救急性乙醇中毒56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3):721.

[3]高秀萍.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昏迷期50例的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0,16(6):1067.

[4]代利平,唐秀华,赖利.急性酒精中毒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64.

[5]梁秀华.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86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3):213.

抢救对策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间43例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的患者, 患者平均年龄为 (28.6±5.4) 岁, 初产妇31例, 经产妇12例。43例患者有39例在分娩时出现宫缩乏力症状, 产程延长;有37例患者分娩后胎盘剥离时间延长, 胎盘为剥离前阴道存在少量流血症状。所有患者产后均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慌气短、胸闷、眩晕、脉微。

1.2 一般方法:

发现患者出现产后出血症状后要立刻通知值班医师进行抢救, 帮助患者按摩子宫, 刺激子宫收缩, 促使子宫壁血窦闭合, 所有操作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1]。在按摩子宫的同时要注射缩宫素, 促进宫缩。或直接注射欣母沛, 对于存在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不可使用。

立刻抽取患者血液进行验血、配型、配血,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在血液送达前可采用生理盐水输注, 维持体液循环。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尿量、皮肤颜色、表情变化, 测量患者出血量, 同时予以吸氧处理, 注意保暖, 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

护理人员也要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护理, 患者在疾病初发时会存在惊慌、恐惧等心理, 会担心自身的安全, 严重的不良情绪非常不利于患者病情控制。护理人员在抢救的过程中还要对患者的情绪进行照顾, 尽量安抚患者, 消除患者心理恐慌, 改善患者情绪, 使其能够配合抢救工作。

1.3 效果观察:

对所有患者抢救后的病情改善情况进行调查, 同时调查患者抢救后结局, 所有内容均由患者责任护士负责调查、整理。

2 结果

43例患者在经过抢救、护理后均存活, 存活率100%。患者抢救后2 h, 出血情况陆续改善, 产后并无并发症发生, 所有患者产后恢复良好, 平均住院时间为 (7.6±2.1) d, 母乳喂养情况良好。

3 讨论

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出血是一种严重威胁产妇生命的并发症, 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降低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出血症状发生。对我院情况进行总结后, 我们认为, 以下几点能够对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进行预防。

3.1 产检预防:

子宫收缩乏力通常发生在产后, 且在产前存在并发症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因此, 在产前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产检, 并要筛选高危产妇, 对其进行密切监测, 并要做好相关准备, 以备不时之需。对于产前羊水过多、胎盘前置、胎盘早剥或既往存在产后出血的患者要高度重视, 上述情况均是诱发宫缩乏力性出血的高危因素。对于存在上述因素的人员来说, 要在胎儿肩部分娩后迅速注射缩宫素, 促进产妇宫缩, 降低产后出血发生。

3.2 分娩监护:

在分娩前后, 要对产妇加强看护, 尤其是高危产妇, 不仅要保证产妇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还要叮嘱产妇保存体力, 加强产妇的心理指导[4]。术前提醒产妇将膀胱排空, 防止产程过长导致体力衰竭, 最终诱发宫缩乏力。此外, 降压药物、镇静药物均会影响宫缩, 在临床中要慎重使用。

3.3 产后预防:

产后2 h是宫缩乏力性出血的高发时段,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视, 并要及时记录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若发现患者生命体征异常要及时通知医师进行查看, 并要配合医师进行救护[4,5]。在产后出血发生时, 第一时间要对患者子宫进行按摩, 强化宫缩, 促进止血。护理人员也要对患者、患者家属进行指导, 让患者能够自我监测, 固定尿袋, 防止尿液引流管牵拉、扭曲。

总的来说, 有效、及时的救护措施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降低患者病死率的根本, 护理人员也要对患者进行一定的预防, 降低宫缩性出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邱金花, 宋殿芳, 王志红.37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2) :315-316.

[2]陈晓金, 谢慧丽.26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8 (20) :171-172.

[3]刘晓丽.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28 (1) :66-67.

[4]张丽颖, 许乃芬, 张红妙, 等.预防产前子宫收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J].广东医学, 2002, 23 (9) :959-960.

抢救对策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笔者所在科室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肝硬化患者108例,男76例,女32例,年龄32~86岁,平均52岁,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9例,死亡8例。

1.2临床观察临床观察内容及结果见表1。

2抢救对策

2.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为急诊,除按常规护理并进行观察外,重点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出血量、血压、脉搏,有无突然心悸、烦躁不安、出冷汗、上腹胀满、恶心欲吐等再出血现象,有无精神异常,如欣快激动、表情淡漠、多语或语言无逻辑性、哭笑无常等早期肝性脑病表现,还要注意患者是否出现腹水、水肿等低蛋白血症表现及腹痛、腹肌紧张、腹部压痛与反跳痛等原发性腹膜炎体征,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2.2维持相对恒定的有效循环血量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在治疗上应注意以下4个方面:降低门静脉压力;增加凝血物质;加强血管收缩性;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在出血停止24 h以上,血压在不应用升压药下稳定6 h后,就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如为双条静脉通道则滴入速度应以相加后不超过正常滴速为宜,以收缩压维持在12~16 kPa或较正常收缩压降低2.7 kPa左右为宜,这样既能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又不至于增加门静脉压力,利于止血,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尿量,要求24 h尿量不少于500 ml[2]。2.3使用三腔管压迫出血经内科常规止血效果不佳者,应及时配合医生插三腔管压迫止血。使用三腔管应注意以下几点:(1)安置三腔管时要注意呼吸道通畅,患者应侧卧或头部侧转,便于吐出唾液,必要时应吸尽患者咽喉部分泌物,以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2)严密观察,慎防气囊上滑,压迫气管发生呼吸困难或窒息。(3)放置三腔管24 h后应放气数分钟再注气加压,以免食管胃底黏膜因受压过久而致溃烂、坏死。(4)定时抽吸胃内液体和血液,抽净为止,可以减少吸收,避免诱发肝性脑病,并能观察有无继续出血。(5)鼻腔应保持清洁湿润,插管侧鼻腔滴入液体石蜡,每日3次,保护鼻腔黏膜,且不要轻易移动管子;口唇涂润滑剂,以防干裂。(6)如出血停止,可先排空食管气囊,后排空胃气囊,再观察12~24 h,如确已止血,才将管缓慢拔出。(7)三腔管压迫期限一般为72 h,若出血不止可适当延长。

2.4积极预防并发症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后期常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腹水、水肿、原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等,因此,重症患者应早期给予支链氨基酸、精氨酸、谷氨酸钾或谷氨酸钠,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消除,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新霉素等,预防原发性腹膜炎及肠道细菌感染,以减少血氨的生成;给予白蛋白、新鲜血浆等,以纠正低蛋白血症,增加机体抵抗力;严重贫血可造成心肌损害及心功能不全,凝血物质缺乏引起的广泛出血亦为常见并发症,应积极给予对症处理[3]。

3护理

3.1饮食护理

3.1.1对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者应禁食。

3.1.2门静脉高压引起出血的患者,止血后1~2 d渐进高热量、高维生素流食,限制钠和蛋白质摄入,避免诱发和加重腹水和肝性脑病。应避免硬食和带刺食物,如花生、瓜子、核桃、鱼和排骨等,应细嚼慢咽,避免损伤食管黏膜而再次出血。

3.2加强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

患者见到呕血、黑便会紧张不安,产生恐惧,护士应尽快消除一切血迹,同时安慰和关心患者,让其安静,告诉患者正在积极治疗,帮助其消除焦虑、恐惧等心理,告诉患者有医务人员及时照顾,不远离患者,允许家属陪伴,让患者有安全感。医护理人员应耐心安慰患者接受一切必要的治疗和检查,在治疗前必须消除患者的顾虑,以取得其积极配合。稳定患者思想情绪,以减少其体内儿茶酚胺浓度,对降低门静脉压力亦具有重要意义。

3.3恢复期护理及出院指导

3.3.1恢复期护理上消化道出血因饮食不当而复发率高,因此恢复期的饮食宣教十分重要。患者在恢复期常有饥饿感,饮食难以控制,应从少量全流食向全量全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护士要加强巡视,严格把关,认真检查患者食物,避免食用粗糙坚硬或刺激性食物,嘱患者少食多餐,进食时细嚼慢咽,口服片剂要研碎后服用,以进无渣饮食为宜;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适当运动,便秘时可给少量润肠药。此外,恢复期的患者体质仍然虚弱,应加强营养,给高热量适量蛋白质及高维生素饮食,做到营养均衡,利于健康,注重保暖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

3.3.2出院指导禁烟、禁酒、注重休息、避免乘车震动、情绪过度紧张、加强营养、适当体育锻炼、定期复查。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突然、出血量大、病情危急、并发症多,威胁患者生命,把护理工作做在症状出现之前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同时针对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抓住要点和主要矛盾进行护理是该病护理成功的关键[4,5]。

目前认为,病情越重,意识障碍越严重,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也越高。在19例中只有7例出现呕血或黑便,其他12例在发生不同征兆后发现,所以对于肝硬化患者,一定要严密观察病情,同时,要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使其配合治疗和护理,降低消化道出血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10.

[2]张秋菊.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护理体会.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7):93-94.

[3]张纪爱,曹永玲,辛崇尚.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抢救与护理.当代护士(学术版),2004,9:31.

[4]贺全香.急性上消化道的出血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 2(21):60-61.

抢救“假日皮肤” 篇9

下面,我们为你量肤定制出几套紧急修护方案,让你“化险为夷”。

病号一:假性皱纹

连续熬夜会让眼角或嘴角等部位出现临时性的假性皱纹,如果护理得好,它们会很快消失。

锦囊:穴位按摩

眼部周围小细纹:每天用中指的指肚沿下眼睑由内侧向外侧,稍微用力进行滑动按摩,返回时,在肌肤上轻轻地滑动,反复6次,上眼睑也是同样的方法。

嘴部周围小细纹:用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肚,从下唇的中央和外侧嘴角的上方推滑,返回时在肌肤上轻轻地滑动,反复6次,上唇也同样。

病号二:眼皮水肿

锦囊:冷敷+眼霜

早晨平躺在床上,用保鲜膜包好两三粒冰块,垫着毛巾敷在眼皮上。然后把米粒大小的眼霜挤在无名指的指尖上,从内向外轻压按摩,消肿的效果很好。连着护理两个早晨,水肿的眼皮就会消失。

病号三:黑眼圈

如果不是遗传原因,黑眼圈的元凶肯定是睡眠不足,早点上床睡觉胜过任何护理方法,你也可以试试下面两种紧急救护法。

锦囊1:穴位按摩

有助于打通血脉,消除黑眼圈。用无名指按在眼尾或鼻翼两边的穴位上,大约3~5秒钟后放松,连续做10次。

锦囊2:茶叶包眼膜

将两个茶叶包(红茶除外)浸在冷水中,然后取出放在眼睛上15分钟后取下。

病号四:痘痘凸显

如果本来就是油性或青春痘肌肤,再加上连着几天饮食中油分过多或过于辛辣刺激,就很容易引起青春痘爆发。

锦囊1:调整洗脸方法

不使用含皂基和酒精成分的洁面产品,坚持使用暗疮皮肤专用的洗脸产品;不要过度清洁皮肤,洁面必须分别进行,采取以油洗和水洗洁面的双效洗脸法,最大限度地将毛孔内的污垢洗干净。

锦囊2:挤痘不留痕

涂一些柔软角质的化妆水,再用专用的挤青春痘的“青春棒”挤压(痘痘已发炎不能碰,没长熟也不要碰)。

抢救对策 篇10

1 存在的问题

1.1 急救药箱管理比较混乱

刚开始急救药箱固定在车上, 护士每班上车交接药箱, 药箱和护士不固定, 药箱管理比较混乱, 同时, 当班“120”急救车停在户外, 风吹日晒, 车内温度, 湿度不稳定, 达不到药品的存放条件, 易造成药品的药效降低。

1.2 药品物品基数不合理

急救药箱原有的药品物品均为5支, 工作中出现部分药品 (如阿托品, 氯磷定) 5支不能满足抢救的需要, 不利于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易引起纠纷, 而对于不经常使用的药品 (如西地兰, 氨茶碱, 利血平) 5支又太多, 易造成浪费, 部分传统的急救药品 (如灭吐灵, 解磷定) 面临着被淘汰使用。口服药、吸氧管、吸痰管、注射器、一次性物品基数不固定。

1.3 药品物品摆放方法、位置、使用原则不统一

成组药品 (如新三、呼三、止血三联) 等药品采取捆绑式摆放, 车辆的行驶增大了针剂之间的摩擦, 易致药品破裂、字迹脱落或不清晰, 只能废弃, 造成浪费。一次性物品散乱放置不利于清点和取用。摆放位置不固定, 不同药品没有固定的摆放顺序, 同一药品的摆放与使用原则也不统一。

1.4 药品有效期和失效期不详

大部分针剂有效期和失效期印在外包装上, 针剂上只有生产批号, 而急救箱内的针剂是散装存放, 即使同种药品, 同一厂家批号也有不同, 生产日期也不同, 还有部分针剂有的标明有效期, 有的标名失效期, 使护士不能明确药品的有效期和失效期。

1.5 交接与检查时间长, 反而易造成交班流于形式

抢救药箱内药品品种和数量多, 护士每班交接时程序繁琐, 时间长达20~30min。“120”急救车出车时间紧迫, 护士交接不全, 匆忙出车, 难以保证抢救药品物品完好率达100%抢救药品、物品管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2 对策

2.1 急救药箱进行编号 (如1、2、3、4、5、6)

每天护士的出诊班次顺序和药箱编号与“120”急救车出车顺序编号一致。每班护士在科内交接药箱, 护士出诊时随时提取, 出诊结束后提回科内, 一个班次护士始终固定同1只药箱, 并保障了药品在有效期内的有效性。

2.2 确定合理的药品物品基数

征得护理部的同意, 根据我科的实际工作需要, 增加了用量大的药品, 出诊中如有使用, 回到医院后立即补齐。

2.3 统一摆放方法、位置与使用原则

设计急救药品管理盒[1], 利用原盛放麻醉药品的棕色塑料空盒, 盒内药盒的上端从左至右上依次编号序号如 (1、2、3、4、5……) 1个药盒内固定装1种抢救药品, 摆放方法按照急救药品失效期的先后从左向右依次摆放, 药品的使用原则遵循先入先出的原则, 便于查看。

2.4 严格有效期标志

在急救药品管理盒外贴一粘贴纸, 粘贴纸上标明药品的名称, 剂量, 该药品编号与抢救药盒内上端编号及抢救药品交班本上的编号一致, 即“三编号一致”。谁使用或更换, 谁补充和记录。

2.5 使用率低的药品用简易封条管理[2]

使用率低的药品外口正中用粘贴纸封口, 封口纸上注明封口日期并签名, 若封口未开封, 可不必逐支查询, 这样可节省护士查对的时间。

2.6 核对本的应用

除了每班护士的抢救药品交班本, 科内设有抢救药品物品核对本。科室质控员每周进行总核对1次并记录, 内容包括药品物品的数量、质量、以及是否有近期失效等项目, 失效的药品要记录在登记本上, 并做好记录。这样加强了抢救药品物品的管理, 确保抢救药品物品完好率达100%。

3 体会

通过对我院“120”急救车内的抢救药品物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 实施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节省了护士的工作量, 缩短了护士的交接班时间, 交接班查对时间由原来的20min缩短至3~4min。减少了药品物品过期, 标识模糊造成的浪费, 避免了药品物品使用中的不安全因素, 保障了抢救质量, 通过临床应用取得满意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120”急救车内的抢救药品、物品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方法 对我院“120”急救车内的药品、物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实施针对性的改进措施“:120”急救箱实行编号管理, 确定箱内合理的药品、物品基数, 应用急救药品管理盒, 统一摆放位置和使用原则, 严格有效期标志, 对于不常用的药物采取简易封存管理, 提高了药品物品的管理质量。结果 减少了药箱内药品物品过期、标识模糊及药效降低等造成的药品的浪费和使用中的不安全因素, 大大缩短了护士交接班查对药品物品的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满足了急救时间紧迫的工作需要。结论 通过对“120”急救车内的抢救药品、物品管理的不断改进, 实施规范化管理, 保障了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为100%。

关键词:急救车,护理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罗菊香, 朱俊英, 蒋小芳, 等.急救药品管理盒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上一篇:学生武术社团下一篇:产量下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