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抢救

2024-09-25

复苏抢救(精选9篇)

复苏抢救 篇1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在急诊抢救室及院前心肺复苏的患者81例, 男53例, 女29例;年龄16~85岁, 心跳呼吸骤停时间1~45分钟;心跳呼吸骤停原因有心源性猝死, 电击, 急性呼吸衰竭, 中毒, 外伤, 脑卒中, 休克, 窒息。

诊断标准[1]:意识丧失, 瞳孔散大或固定, 呼吸停止, 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电图显示室颤、心室停搏或电-机械分离。

成功标准[2]:自主心跳恢复, 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存在, 面色转红润, 收缩压>60 mm Hg, 出现自主呼吸。

抢救措施:按照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操作流程进行心脏胸外按压、电除颤, 呼吸道管理, 气管插管、气囊面罩呼吸、口咽管使用, 吸氧, 抢救药品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胺碘酮、多巴胺、尼可刹米、洛贝林、等静脉注射。

结果

81例心肺复苏患者中有29例在一定时间内心跳恢复, 恢复窦性心律时间3~30分钟, 29例恢复心跳的患者中有17例自主呼吸恢复, 恢复自主呼吸时间0.5~36小时, 17例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中有10例神智恢复, 见表1~4。

心脑肺复苏成功率与开始复苏时间, 有无电除颤、气管插管时间、现场目击者参与有直接关系。

讨论

复苏开始越早, 成功率越高, 通常心跳停止10~20秒, 患者会出现惊厥与抽搐, 停止30~60秒瞳孔可出现散大, 停止4~6分钟, 脑细胞出现不可逆死亡。为了使患者在心跳呼吸恢复后, 神智也能恢复, 就必需在心跳停止4~6分钟内进行有效的CPR, 本组病例复苏成功29例中, 心跳停止到复苏开始时间<4分钟的18例, 其中<1分钟的14例。

合理使用除颤技术, 心跳停止最初的心电图表现为室颤, 如果室颤未及时治疗, 可在数分钟内转为心室停搏, 心室除颤配合CPR可提高成活率, 18例成活病例中, 有4例目击下室颤即可除颤, 全部成活的4例说明室颤病人早期除颤是有效的, 有很多报道证实电除颤时间每延迟1分钟, 复苏成功率下降6%~10%, 在无心跳状态下, 只有胸外按压才能维持心脏和大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3]。

如果患者没有自主呼吸, 尽早进行气管插管, 充分通气, 改善供氧, 插管成功后, 有氧人工机械通气, 加上持续有效的心脏按压, 这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从表中可以看出, 整个气管插管的操作耗时60秒以内的患者复苏成功率最高 (36.84%) 。如果耗时超过180秒, 建议当机立断, 先行面罩加压给氧, 或考虑环甲膜穿刺及气管切开, 以免延误抢救时间。

院前CPR, 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为了提高复苏成活率必须提高市民心肺复苏普及率。在本研究中显示, 81例患者中现场目击者参与救护的仅9例 (11%) , 这个数据和发达国家的20%之间有着十分巨大的差异[4], 如果第一目击者能够积极的对患者进行抢救, 及时的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 则可以使有效的抢救时间大大提前,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挽救患者的生命。在本研究中, 有18例患者在发生心跳骤停后实施了心肺复苏并且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而在其中有9例是第一目击者对患者进行了CPR, 这能够充分的证明第一目击者参与患者的积极抢救, 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对成功抢救患者的重要性。急救中心四大功能之一是向市民普及急救知识, 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 人人都应努力成为向市民传播CPR技术的师资, 利用业务时间向社区、中小学等普及CPR技术。可拍一些CPR操作技术的专题录像片, 在电视台播放, 并制作成VCD发行, 向市民普及急救知识。此外, 120调动人员应熟练掌握复苏理念及CPR操作技术, 在接听猝死病人家属的电话时能及时提供急救措施 (体位、气管及用药等) 的指导, 尤其是对家属现场实施CPR急救的指导。

总结:近年我国急诊医学快速发展,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也不断发展与完善, 院前急救系统完善与否, 及其急救医疗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医学科学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院前急救水平提高除需要不断完善自身急诊医疗服务系统外, 还需要医务人员加大社区的卫生健康宣传力度, 提高社区高危人群自身的防病意识, 普及心肺复苏技术, 提高社区人群对于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和处理的能力, 这对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降低死亡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心脏呼吸骤停发生在急诊室和院外的患者很多, 迅速准确的判断心跳呼吸骤停, 尽早地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 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分析与探讨院前急诊急救流程。方法:收治在急诊抢救室和院前心肺复苏的患者81例, 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1例心肺复苏患者中有29例在一定时间内心跳恢复, 恢复窦性心律时间3~30分钟, 29例恢复心跳的患者中有17例自主呼吸恢复, 恢复自主呼吸时间0.5~36小时, 17例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中有10例神智恢复。结论:①心脑肺复苏成功率与开始复苏时间, 有无电除颤、气管插管时间、现场目击者参与有直接关系, 复苏开始越早, 成功率越高。②合理使用除颤技术。③尽早进行气管插管, 充分通气, 改善供氧, 这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④提高社区人群院前急救常识及普及心肺复苏技术, 这对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降低死亡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院前急救,复苏成功率,普及心肺复苏技术

参考文献

[1] 沈洪.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 余涛.心肺复苏50年:我们学到了什么[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 (1) :6-8.

[3] 叶新民, 吴泉青.心肺复苏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3, 25 (11) :696-697.

[4] 郭涛, 芮庆林.国际心肺复苏最新指南变化与进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2, 18 (2) :112-115.

复苏抢救 篇2

出镜角色及演职人员列表: 家属

()病区护士甲()病区护士乙()病区护士丙()病区护士丁()

病区医师甲()

急救小组医师乙()急救小组护士戊()

麻醉科医师

()场景1

(××病区)

(一患者在推车上被家属送至病区)家属:“快来人啊,病人晕过去了!”

护士甲(从护理站冲出来,到病人推车旁。一边拍病人肩膀,一边喊):“您怎么啦?”(病人无反应)护士甲(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是否有起伏;同时计数):“1001、1002、1003、1004、1005…患者没有呼吸!”

(向护理站护士乙呼叫)“快来人啊!快叫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拨打××××!”(动作:查看手表确定时间)

(摆放体位:将患者放置硬质平面,无枕平卧)

(判断颈动脉搏动—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同时计数,5秒以上,10秒以下):“1001,1002,1003,1004,1005,1006„„患者颈动脉无搏动!”(松解病人衣领及裤带)

(胸外心脏按压——部位、手法、频率、深度):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十指相扣,左手五指翘起,双肘打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

场景2 护士乙(大声呼叫病区其他医务人员):“快来人,有病人需要抢救!”(同时拨打座机电话(××××):“您好,我这里是1号楼9楼××病区,护士站旁边有一病人需要抢救”。

(放下电话,马上去推抢救车和除颤仪到病人旁边)

(开放气道——仰面抬颌法,清除口腔无分泌物,看有无假牙,有则取下)

(取出简易呼吸器。护士甲暂停按压,护士乙一手以“CE”手法固定面罩,一手挤压气囊,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吹气时间持续1秒以上,挤压与放松时间比为2:3,同时计数):“1001,1002,1003,1004”(上述按压两次,同时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护士甲继续心脏按压30次;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护士乙(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患者没有呼吸,颈动脉无搏动,继续心肺复苏。”

场景3(病区其他医务人员赶到:护士丙,护士丁,医生甲)(护士丙推来氧气钢瓶,接呼吸气囊)护士丙(开始建立静脉通道)

护士丁(予心电监护,又一循环后查看显示屏):“病人心电图仍显示为直线。” 医生甲:“肾上腺素1mg静推,每三分钟一次。” 护士丙(复述一次医嘱):“肾上腺素1mg静推,每三分钟一次。是吗?” 医生甲:“是的。”

(护士丙执行,并作记录)

„„ 护士丁(查看心电监护显示屏):“心电监护显示室颤。” 医师甲:“进行除颤。”

(护士丁或医师甲进行除颤): 选择除颤能量,除颤能量选择200J。确认电复律状态为非同步方式。2.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手持电极板时不能面向自己,将手控除颤电极板涂以专用导电糊,并均匀分布于两块电极板上。3.电极板位置安放正确;(“STERNVM”电极板上缘放于胸骨右侧第二肋间。“APEX”电极板上缘置于左腋中线第四肋间)电极板与皮肤紧密接触。4.充电、口述“清场!”。5.电极板压力适当;再次观察心电示波(报告仍为室颤)。6.环顾病人四周,确定周围人员无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操作者身体后退一小步,不能与患者接触)。7.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放电按钮电击除颤;(从启用手控除颤电极板至第一次除颤完毕,全过程不超过20秒钟)。8.除颤完毕继续按压,两个周期后再评估,观察病人心率是否恢复。护士丁:“患者仍无有效心律,继续按压。”

场景4(××××病区广播):“1号楼9楼护士站,×××(急救代码);1号楼9楼护士站,(×××急救代码)„„”(三遍)(急救小组EICU医生乙报到):“EICU×××报到,患者目前什么情况?” 病区医师甲:“××之前发现患者心脏骤停,已立即给予CPR,肾上腺1mg,每三分钟一次,已推注1次;心电监护提示室颤,予200J除颤一次;患者目前仍无自主呼吸和有效心律。”(之后由EICU医生乙主持抢救,有画面即可)(急救小组护士戊报到):“EICU护士×××报到。”(之后参与抢救画面)(麻醉科医生赶到):“麻醉科医师报到。” EICU医生乙:“该病人呼吸心跳骤停,现需要气管插管”。(麻醉科医生予以行经口气管插管术,拍摄画面)

场景5(病人气管插管成功后予以接简易呼吸器按压及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仍显示室颤)护士丁(查看心电监护显示屏):“心电监护仍显示室颤。” EICU医生乙:“给予250J除颤一次。”(护士丁或医生甲进行除颤)

复苏抢救 篇3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使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导致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它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据统计在低经济水平国家新生儿死亡原因中,新生儿窒息以29%居于首位[1],是引起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护理配合及抢救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新生儿的预后,可以大大降低窒息新生儿将来残疾的发生率和残疾程度[2]。2008年开始对助产士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重点让助产士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护理技术,使新生儿的死亡率和伤残率明显降低,收效甚佳,现对助产士预防新生儿窒息和窒息复苏抢救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2008年3月~2010年7月收治分娩产妇5147例,发生新生儿窒息14例,发生率为0.28%。其中自然分娩3例,剖宫产8例,产钳助产3例;轻度窒息10例,Apgar评分4~7分,表现为新生儿面部及全身皮肤青紫,呼吸浅表或不规律,心跳规则,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喉反射存在;重度窒息4例,Apgar评分0~3分,表现为皮肤苍白,口唇紫暗,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微弱呼吸,心跳微弱不规则、心率<80次/分,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肌肉张力松弛,喉反射消失;窒息原因: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痫等母体因素者4例,骨盆狭窄、头盆不称、胎位异常、羊膜早破等难产者5例,新生儿呼吸道阻塞、颅内出血、肺发育不成熟等胎儿因素者5例。经复苏抢救后,轻度窒息复苏后5分钟评分>7者10例;重度窒息复苏后5分钟评分>7者3例,1例死亡,复苏成功率为92.9%。

讨论

复苏培训:由有资质的老师定期为助产士组织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理论知识讲解要全面细致,可通过播放录像等形式真实生动的演示,要求每位学员课上模拟操作,纠正其操作中的不足之处,培训后注意经常练习,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操作步骤。通过培训,让助产士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后新生儿窒息率由2.8%降至0.8%,提高了产科质量[3]。

良好的职业修养:助产士不但要求掌握熟练、专业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技术,因产房工作的压力大、强度高,还要有不怕苦累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把产妇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形象,使需要帮助的孕妇能从助产士那里寻求到心理上的安慰、依赖和信赖,促进产程进展[4]。

心理护理:分娩是女人生命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在喜悦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身体痛楚,产妇往往因为对疼痛的恐惧和身份转变不适应而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机体随之也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使子宫缺氧而发生宫缩乏力、产程延长,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升高导致胎儿缺氧。助产士应在产前多与产妇交谈,态度和蔼可亲,了解其心理状况,对其进行分娩相关知识的宣教,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使产妇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分娩。

分娩前准备:新生儿窒息发病迅速,需要立即处理,由富有经验的产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麻醉科医生以及助产士组成复苏小组,助产士要提前准备好复苏抢救药品、设备,检查药品有效期,保证设备处于正常使用状态,用药后补齐药物。交班后,接班人员应复查药品和设备,如有缺失立即补齐[5]。

助产防范措施:产妇进入产程后,应严密观察产妇腹痛、宫缩、宫口扩张,胎儿胎心、羊水等情况,根据个体情况活动,以加快产程进展。了解产妇的既往病史和妊娠并发症情况,对其分娩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发现宫内胎儿窘迫应采取应对方式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分娩,使其尽快脱离缺氧环境。助产士首先采用半卧位式分娩,产床床头抬高30°~60°,可缩短第二产程。当胎儿头部经阴道娩出时,助产士应观察时机及时协助胎头俯屈,当胎儿下颏娩出时自鼻根向鼻端向外挤压3~5次,以便挤出鼻腔及口腔内的羊水、黏液等,直至排净。做好新生儿的清洁和保暖。

复苏配合:①畅通气道:保持气道通畅是复苏成功的关键。立即用纱布或吸引器清理口鼻内的异物,吸痰时动作快速而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垫高身体下部,使其处于头低脚高位,以促进异物排出。②建立呼吸:畅通气道后,立即予鼻导管、面罩或皮球吸氧,重度患者无法自主呼吸,立即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遵医嘱定时吸痰、口腔护理,密切观察血氧等体征。待建立自主呼吸后,遵医嘱拔出气管插管,改为一般吸氧。③维持有效循环:对心率<60次/分的新生儿,可采取双拇指法或示指中指法对新生儿进行胸外按压,按压的频率为90次/分,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同时给予持续吸氧。根据血压、血氧、血气分析等具体病情,应用呼吸兴奋剂、血管升压、扩容、抗感染药物等,长时间的缺氧易导致酸中毒,在复苏5分钟后Apgar评分仍在5分以下者,5%碳酸氢钠静滴纠正酸中毒。④评估:复苏过程中应对新生儿的生命体征进行持续监测,密切观察新生儿呼吸、心率、肤色、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判断复苏是否有效。

复苏后护理:复苏成功后不能掉以轻心,应持续给新生儿吸氧,及时清理口腔和鼻腔的分泌物,继续密切观察新生儿呼吸、心率、肤色、血氧饱和度等变化,以防再次窒息。如经复苏后5分钟Apgar评分仍低于7分,儿科医生会诊如需住院观察,助产士协助医生将新生儿护送到病房继续治疗[2]。

參考文献

1 虞人杰,叶鸿瑁.加强窒息复苏培训,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及伤残率而努力[J].新生儿科杂志,2005,20(1):3-6.

2 陈莹.助产士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护理配合[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7):610-611.

3 赵新霞,谭志华.对助产士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化培训后的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5):4969-4970.

4 张艳玲,许晓东,翁大伟.助产士在抢救窒息新生儿中的护理配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6):173.

5 王立新.助产士在新生儿复苏过程中的作用及管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7,7(1):22-23.

复苏抢救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3 年4 月-2014 年4 月收治行心肺复苏术后成功的60 例呼吸心脏骤停患者, 为观察组, 再选择同期行心肺复苏术失败的65 例心脏骤停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男46 例, 女19 例, 年龄30~71岁, 平均 (50.9±7.4) 岁, 发病原因:心脏病骤发20例、急性中毒10例、一氧化碳中毒5例、急性呼吸衰竭10例、电击伤1例、原发心脑血管疾病19 例;观察组男38 例, 女22 例, 年龄25~55 岁, 平均 (34.3±5.9) 岁, 发病原因:心脏病骤发30例、急性中毒9 例、一氧化碳中毒6 例、急性呼吸衰竭10 例、电击伤2 例、原发脑血管疾病3 例。两组在年龄和治疗方法等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患者入院后, 迅速评估患者, 迅速给予患者心电监护, 开通气道, 建立静脉通路, 胸外按压 (无禁忌证者) 、除颤等抢救措施, 并对患者头部进行物理降温,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时, 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发病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家族史、既往病史以及治疗情况, 有无特殊嗜好, 本次发病情况以及辅助检查等。心肺复苏术操作依据国际心肺复苏新指南 (201年) , 均由急救中心5 年以上的高年资医师实施。

判断标准:恢复自主循环标准:大动脉出现搏动, 能够测量到血压和听到心音, 产生吞咽反射和睫毛反射, 瞳孔出现对光反射。在起搏心率和自主心率的情况下, 心脏的平均动脉压维持≥6mm Hg, 并且持续时间>24 h[2]。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包分析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 运用百分率 (%) 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组间对比, 运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 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复苏持续、发病至开始抢救时间以及年龄对比:观察组的复苏持续、发病至开始抢救时间以及年龄分别为 (15.4 ± 1.6) min、 (2.1 ± 0.5) min、 (34.3 ±5.9) 岁;而对照组分别为 (46.2±2.6) min、 (5.7 ± 1.2) min、 (50.9 ± 7.4) 岁,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发病原因对比:对照组原发心脑血管疾病19 例 (29.23%) ;而观察组原发心脑血管疾病3例 (5%) ,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发病至开始抢救时间<6 min、电除颤以及气管插管情况对比:观察组发病至开始抢救时间<6 min 20 例 (33.33%) , 行电除颤22 例 (36.67%) , 行气管插管30 例 (50.0%) ;对照组发病至开始抢救时间<6 min 8 例 (12.31%) , 行电除颤9 例 (13.85%) , 行气管插管8 例 (12.31%) ,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呼吸心跳骤停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 迅速、及时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挽救患者生命的一个关键环节,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与年龄较小患者相比, 年龄较大患者的复苏效果较差, 其原因主要为患者年龄较大, 身体各脏器功能明显衰退, 尤其是老年患者, 往往合并诸多慢性疾病, 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对缺氧缺血的耐受性不高, 心脑功能恢复较慢, 所以严重影响心肺复苏效果[3]。由于一些患者合并心脏疾病或者呼吸系统疾病, 其本身心脏功能或者呼吸功能就较差, 而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后, 其病变部位的供氧和供血更差,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死亡的风险。在突发性损伤中, 外力性损伤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 由于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 再加上往往合并器官或者其他部位损失, 预后效果较差;由于一些患者因为过敏导致呼吸心跳骤停, 在确定过敏原的前提下, 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从而成功复苏[4]。

有报道显示, 患者的基础疾病是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 由于原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本身存在脑细胞和心肌细胞缺氧缺血状况, 心脑功能严重不全, 复苏难度较大。同时, 发病至开始抢救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与心肺复苏的成功与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常情况下, 呼吸、心跳停止6 min后, 脑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发生不可逆损伤, 所以开始抢救的时间应该<6min, 并且越早越好, 尽量对脑细胞进行保护, 从而减少损伤。

临床上在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 应该将患者的实际病情作为基本依据, 选择针对性复苏方案, 由于一些患者为呼吸系统疾病, 应该及时恢复呼吸系统, 快速判断患者病情, 尽早处理气道, 及时清除呼吸道异物, 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同时, 在电击除颤中, 选择时机尤为重要, 有研究表明, 在心搏骤停1 min内进行除颤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约70%~90%, 所以除颤越早越好。

此外, 虽然早期行胸外心脏按压能够改善机体组织的供氧状态, 使部分通气代偿功能得以恢复, 但是, 为了提高临床效果, 在心肺复苏中, 还是应该给予存在脉搏但呼吸停止的患者气管插管, 给予有效供氧, 必要的情况下, 可以行气管切开术, 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 为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 影响心肺复苏患者抢救效果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复苏时间、患者年龄、病因等, 应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判断, 充分考虑诸多影响因素, 制订合适的心肺复苏方案, 并且在抢救的过程中, 尽量规范操作, 从而使心肺复苏成功率得到有效提高。

摘要:目的:分析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心肺复苏术成功的60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为观察组, 心肺复苏术失败的65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为对照组, 对两组的年龄、发病至抢救时间、复苏持续时间以及原发病等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平均年龄小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复苏持续时间和发病至抢救时间少于对照组 (P<0.05) ;两组的发病原因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电除颤、气管插管例数多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影响心肺复苏患者抢救效果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复苏时间、患者年龄、病因等, 应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判断, 充分考虑诸多影响因素, 制订合适的心肺复苏方案, 并且在抢救的过程中, 尽量规范操作, 从而使心肺复苏成功率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心肺复苏,复苏时间,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杨进兴, 赵国江, 欧阳其适.心肺复苏患者80例的抢救体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2) :69-70.

[2]黄顺忠, 何兰燕, 杨文升, 等.影响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抢救效果因素分析[J].广西科学院学报, 2008, 24 (1) :53-55.

[3]郑洪玲.影响儿童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八项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 2012.

新生儿窒息抢救与复苏后处理要点 篇5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的宫内窘迫以致新生儿出生后出现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是围生期新生儿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也是出生后常见的一种紧急情况, 必须给予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 以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预防远期后遗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活产新生儿101例, 其中剖宫产53例, 胎吸4例。窒息儿15例, 窒息率为14.85%, 其中重度窒息5例、轻度窒息10例, 经及时规范化复苏抢救无1例死亡。

1.2 抢救方法

新生儿窒息抢救的关键在于复苏方法的新旧和复苏技巧的优劣, 产科医师及助产士、值班护士密切合作。严格按照ABCDE复苏方案, 以前三项最重要, 尤以清理呼吸道、保证气道通畅 (即A) 为关键。建立呼吸通路, 确保有效通气 (即B) ;维持循环, 保证心输出量 (即C) ;个别情况才需用药 (即D) ;监护评估复苏效果与合并症 (E) 。具体方法: (1) 胎头娩出仰身时, 助产护士右手仍应注意保护会阴, 不要急于娩出胎肩;左手自鼻根向下颌挤压, 挤出口鼻内的黏液和羊水。 (2) 胎儿全身娩出后, 立即揩干全身羊水及血迹, 放在辐射保暖台上经行抢救。将头偏向一侧, 用吸球吸尽口鼻黏液。对于有大量黏液溢出者, 则把胎儿头转向一侧, 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接电动低压吸引器吸引, 吸管插入时中断负压, 到位后边吸边旋转边提抽, 先吸口腔再吸鼻腔, 以免黏液回流吸入气道。吸引时间每次不宜超过10s。 (3) 清理呼吸道后, 仍无自主呼吸出现, 立即脐静脉缓慢静脉注射纳络酮0.2mg, 加压给氧, 大多数患儿迅速好转。 (4) 如娩出后5min加压给氧病情仍不稳定, 呼吸严重抑制、心跳缓慢、肌张力下降者, 需继续加压通气, 立即配置1∶10 000肾上腺素脐静脉缓慢注入, 或直接滴入气管, 同时脐静脉推注5%碳酸氢钠 (2~3ml/kg) 加等量5%葡萄糖溶液及地塞米松0.5~1ml;但未建立良好通气者禁用, 一般2~5min后, 心率明显增加至正常。

2 复苏后处理

(1) 凡估计胎儿娩出后可能发生新生儿窒息者, 分娩前应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 包括人员、氧气、保暖设备、急救药品及器械。 (2) 保暖:为了避免因受寒而增加耗氧及加重代谢性酸中毒, 产后位揩干婴儿身体, 动作要轻柔, 使婴儿的皮肤温度维持在36.5℃左右, 整个复苏过程应在开放式辐射保暖台上进行, 复苏后仍需继续保暖。 (3) 保持呼吸道通畅:为了保证脑组织的供氧, 及时纠正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一定要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复苏后并间断吸出咽深部的羊水、胎粪和黏液, 动作需轻柔, 并将头偏向一侧, 以防呕吐物再吸入呼吸道。间断或持续低流量给氧, 直至青紫消失或正常呼吸半小时后停用。供氧可用皮管直接吸入或用面罩给氧, 氧流量以5L/min为宜。 (4) 喂养:延期哺乳, 因窒息儿吸允能力较差, 易发生呕吐, 喂奶可适当延迟时间。有学者主张重度窒息儿复苏后第7天方可喂奶, 使窒息后的消化道得以恢复功能, 宜先喂糖水, 喂奶后避免多动, 宜向右侧卧, 防止呕吐再度引起窒息。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能量, 以5%~10%葡萄糖为主, 并用细胞能量合剂、ATP、细胞色素C等, 加强支持疗法。 (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如呼吸困难、柴绀、嗜睡、抽搐等应及时给予合理的治疗。 (6) 预防感染:给予抗生素, 如青霉素钠盐5万U·kg-1·d-1肌内注射, 每天2次。 (7) 预防颅内出血:维生素K 110mg肌内注射, 每天1次, 共3d。

参考文献

新生儿复苏23例抢救及护理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新生儿23例, 男16例, 女7例;轻度窒息14例, 重度窒息9例;早产9例 (包括先天畸形1例) , 足月难产8例, 剖宫产6例 (包括宫内发育迟缓2例) 。

1.2 临床表现

宫内窒息者首先出现兴奋状态, 如胎动增多, 胎心增快继而进入抑制状态, 胎心减慢, 最后停搏, 羊水粪染。出生后经积极抢救多数患儿能建立正常呼吸, 肤色转红。少数重症患儿继续呈休克状态, 体温不升, 皮肤苍白, 呼吸微弱, 哭声细小, 紫绀, 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 心音钝, 心律不齐, 心动过缓, 甚至心力衰竭。也可致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高胆红素血症。

2 复苏及护理

新生儿复苏是产科、儿科、麻醉3科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 一旦发生, 应及时到现场抢救, 对复苏职责有明确的分配, 原则上要求护理人员要学会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使用自动充气式气囊、胸外按压、建立脐静脉通路等基本技术。

2.1 复苏目的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建立呼吸、供氧及改善通气, 保证足够的心输出量, 恢复循环功能, 纠正酸中毒, 治疗控制惊厥。

2.2 复苏的准备

2.2.1 人员准备:

产科医师护士及儿科、麻醉科医师, 一旦有新生儿窒息迹象发生, 应立即通知抢救人员提前到场。

2.2.2 物品准备:

保暖设备[新生儿辐射台、热水器、氧源 (输送90%~100%浓度氧的装置], 吸引器械 (吸引球囊、低压吸引器和5F~14F不同型号吸引管、8F饲管、胎粪吸引管) , 复苏箱必备内物品 (新生儿复苏气囊、0-1号喉镜、插管钳、不同型号的气管内套管、黏液吸管、口咽气道、脐导管、灭菌手套、解剖刀、消毒液、心电监护仪、听诊器、不同型号的注射器和针头, 时钟、电池、灯泡、胶布、毛巾及为早产儿准备的化学保温垫、转运暖箱等)

2.2.3 药品:

1∶10 000的肾上腺素、等渗晶体液 (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 、10%的葡萄糖、4.2%的碳酸氢钠、盐酸纳洛酮、10%的葡萄糖酸钙、阿托品、多巴胺、地塞米松等。

2.3 复苏方案及步骤

2.3.1 ABC方案:

A气道, 即摆正体位和通畅气道;B呼吸, 即建立呼吸;C循环, 即评价心率和肤色。

2.3.2 复苏步骤:

(1) 最初步骤:A, 保持体温;摆正体位, 必要时清理呼吸道;擦干、刺激新生儿使其呼吸;评价呼吸、心率和肤色。 (2) B, 用复苏气囊进行正压人工通气和给氧。 (3) C, 继续正压人工呼吸的同时, 给予胸外按压。 (4) D, 继续正压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同时应用肾上腺素。 (5) 以上步骤中可考虑使用气管插管。

2.4 抢救配合及护理体会

2.4.1 保暖, 防止热量丢失:

要求产房、手术室温度在27~31℃, 相对湿度50%~60%。为防止新生儿受寒, 必须创造保暖的环境, 在几秒钟内用湿热的纱布或小毛巾擦干新生儿全身羊水和血迹, 置于红外线辐射台保暖最佳, 使新生儿出生后体温下降最少, 尽快恢复。

2.4.2 摆好体位, 吸尽黏液, 使呼吸道通畅:

必须争取在第一次呼吸前吸尽黏液, 在活产婴头娩出时, 随手在头、颈、鼻梁间适当用力一把向口挤勒, 口鼻内黏液大部分会被挤出。对有大量黏液溢出者应将头偏向一侧, 并尽快吸引。如遇呼吸暂停、口鼻内有羊水和黏液、喉部有痰鸣者, 应再次用吸管吸尽口鼻黏液;如疑有胎粪羊水吸入时, 必须于新生儿头部刚娩出产道时, 即用手法挤出口鼻黏液, 待全身娩出后, 确认有羊水胎粪污染, 但呼吸、肌张力正常, 心率>100次/min, 只需用吸引球囊或大孔吸管吸除口咽、鼻腔分泌物和胎粪[1]。

2.4.3 触觉刺激, 诱发呼吸:

擦干羊水, 吸尽黏液本身就是一种触觉刺激, 多数能引发自主呼吸。若对此无反应, 可采用弹拍足底或轻柔摩擦新生儿背部、躯干及四肢, 促使呼吸建立。

2.4.4 评价新生儿情况, 确定复苏措施:

在几秒钟的触觉刺激后, 应有正常的胸廓起伏, 呼吸应加快加深;心率应>100次/min;新生儿的肤色应根据中心部位的皮肤颜色来评价, 新生儿口唇和躯干应红润, 充分的呼吸和心率一旦建立, 不应出现中心性紫绀。

2.4.5 给氧:

根据病情加压给氧或面罩给氧观察。复苏过程中, 若出现中心性紫绀, 应予常压给氧 (5L/min) , 周围性紫绀一般无需处理, 如娩出后5min经加压给氧病情仍不稳定, 呼吸严重抑制、暂停、心动过缓、肌张力弛缓或pH<7.25, 可考虑给新生儿长时间输送加温湿化氧气, 但应避免高流量 (>10L/min) 输送未加温湿化氧气。待新生儿无中心性紫绀, 依靠呼吸室内空气即可保持肤色红润或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显示血氧正常, 应逐渐停氧。

2.4.6 使用正压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和药物复苏的抢救配合及护理:

如遇重度窒息, 需迅速配合医师做气管插管以保证有效的人工呼吸, 在胸外按压配合人工呼吸的同时, 迅速完成脐静脉导管的插入, 通过脐静脉通路给以1∶10 000的肾上腺素1.5ml, 每30秒检测心率1次, 有失血史者, 可从脐静脉导管输入生理盐水或乳酸钠林格液, 直至新生儿出现第1次呼吸, 心率>60次/min可停止胸外按压。继续予100%氧正压人工吸入, 直至心率>100次/min, 新生儿开始自主呼吸, 肤色红润。

2.4.7 复苏后护理:

复苏后的护理包括:温度控制、生命体征监测、合并症的防治。复苏后的新生儿在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后仍有可能恶化, 新生儿复苏时间越久, 并发症越多, 不能认为复苏成功的新生儿即健康, 特别是接受重大复苏的新生儿, 应在可提供继续监护的环境中护理。

3 小 结

临床上, 通过对产前和产时危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估, 新生儿复苏是可预知的, 所有新生儿均需进行初步评估 (是否足月、羊水是否清亮、有无呼吸或哭声、肌张力好与否) 来决定是否需要复苏。预计有窒息发生时, 复苏器械应打开备用, 复苏过程中, 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为使新生儿肺部通气, 复苏要迅速进行, 不应延迟至1min Apgar评分之后, 用30s完成1个步骤, 评估呼吸、心率和肤色, 后决定是否需进入下一步骤。因此在每次分娩时, 至少要有1名可负责照料新生儿且能胜任初步复苏的护理人员在场;高危分娩时, 应至少配备2名熟练掌握复苏技能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复苏抢救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该院接受心肺复苏的31例患者作为研究的样本, 其中心肺复苏成功的有7例, 心肺复苏失败的有24例。样本中所有患者的年龄段为21岁至56岁;男性17例, 女性14例;疾病分布较为分散, 其中各类心衰9例、各类休克8例、呼衰有7例、脑血管疾病4例、中毒3例。见表1。

1.2 抢救措施

1.2.1 建立有效肺通气

使病人头后仰, 清除呼吸道的异物及分泌物, 保持气道通畅, 实施气管插管。并接简易呼吸器进行机械通气, 该院采用的是PB840呼吸机和德尔格转运呼吸机。如急救发生在院外, 要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并配合胸外心脏挤压。

1.2.2 除颤

进行持续胸外心脏按压, 并配合使用仪器进行电击除颤, 直到心脏复跳或放弃抢救, 该院采用的是美国ZOLL除颤仪和M&MC120心电监护除颤仪。

1.2.3 建立静脉通道

选择正中静脉或颈外静脉等外周大静脉, 并配合使用复苏药物, 如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等, 但也要注意及时纠正使用药物引起的其他不良反应。

2 结果

31例病例中有24例心肺复苏失败, 成功的仅为7例, 且7例患者为在住院期实施的心肺复苏术, 由表2可以看出, 心肺复苏成功的病例复苏时间大都为<4 min, 极少数复苏时间>4 min但<8 min的病例行心肺复苏术取到了成功。该7例病例在住院期间已建立肺通气及静脉通道, 所以抢救较为及时, 行心肺复苏术取得了成功。见表2。

3 讨论

3.1 导致心肺复苏失败的原因

3.1.1 实施心肺复苏的时间

有资料表明, 从心脏骤停开始至实施心肺复苏时间若<4 min, 二期复苏时间<8 min则存活率可达50%[2]。从表2可以看出开始复苏时间太迟是导致复苏失败的主要原因, 其中大部分为院外病例, 从出现心脏骤停至救护人员到达时, 时间已超过8 min, 从而未能及时行心肺复苏术。

3.1.2 必要设备的应用

及时应用一些辅助设备可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如呼吸辅助设备和除颤设备, 该次研究中行心肺复苏术时皆采用了仪器辅助。

3.2 护理措施

3.2.1 加强宣传普及全民急救意识

通过此该研究发现导致心肺复苏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抢救时间, 由于大部分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外, 患者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理而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加强宣传普及全民急救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力争在第一时间使患者得到正确的救治, 等待医护人员的处理, 可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可由护理人员定期到所辖区域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正确的急救操作示范, 提高普通民众的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

3.2.2 对住院患者采取密切观察

对于住院患者, 密切观察其病情并对患者病情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是保证心肺脑复苏抢救成功的关键[3], 对于病人来说, 护理人员是与其直接接触的医务人员, 所以护理人员在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第一反应尤为重要, 此次研究中抢救时间及时的原因也是得益于护理人员的及时反应, 若护理人员怀疑患者为心脏骤停可轻拍或轻摇患者并大声呼喊。

3.2.3 呼吸复苏

在抢救过程中, 必要时必须实施有效的人工呼吸。复苏早期不应使用呼吸兴奋剂, 因为在氧供不足的情况下兴奋中枢神经会增加其代谢率, 加重脑细胞的损伤[5], 所以在抢救时可给予纯氧吸入。进行气管插管可以建立有效肺通气, 可以保证气体的交换。与此同时可以使用辅助呼吸设备进行机械通气, 这也是最重要的呼吸支持方式, 但不应将机械通气作为最后手段。

3.2.4 用药护理

作为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常用抢救药物的使用, 以便在抢救时能够及时准确的输注抢救药物。首选的药物一般为肾上腺素, 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 减轻心脏负担, 抑制凝血, 防止发生循环衰竭。也要注意静脉通道不宜选用含糖液, 因其可使心跳骤停存活者的神经病学恶化[5]。

参考文献

[1]Morris S.2010 BLS and ACLS guideline changes: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an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J].Can Cardiovasc Nurs, 2011, 21 (3) :3-8.

[2]措毛.28例心肺复苏抢救失败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 2012, 42 (8) :50-51.

[3]韩彦辉, 王春波.心肺脑复苏抢救的临床护理配合分析[J].当代医学2013, 19 (5) :125-126.

[4]余红, 向滨.心肺复苏抢救护理15例[J].现代临床医学, 2009, 35 (1) :70-71.

复苏抢救 篇8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52岁, 在工作中突然意识不清、呼吸、心搏骤停, 2010年7月20日14:10被同事送到我院急诊科救治, 从事发到我院急诊科大约5 min。经心肺脑复苏术抢救和护理, 病人意识逐渐恢复, 颈外动脉能触到搏动, 自主呼吸恢复, 瞳孔缩小, 角膜湿润, 颜面口唇、甲床、皮肤由灰白转红润, 有尿, 心电图波形有所恢复。抢救成功后护送病人到心内科继续治疗。半年后随诊, 病人身体完全康复, 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2 抢救及护理

2.1 开放气道

开放气道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心搏骤停时下颌肌突然松弛使舌后坠压迫会厌使气道阻塞[1]清除口腔内异物, 一手于额部加压使头后仰, 另一手食指、中指将颏部向前抬起, 解除舌后坠效果最好。注意手指不要压向颏下软组织深处, 以免阻塞气道。也可用托颈压额法或托颌法, 但疑有头、颈部损伤病人禁用。

2.2 人工呼吸

心跳停止20 s~30 s后, 呼吸随之停止。抢救者用放于前额上的拇指与食指捏紧病人鼻翼, 另一手托下颌;深吸气后用双唇包绕病人口唇, 用力吹气, 直至病人胸廓隆起, 然后放松鼻孔, 术者头稍抬起, 侧转换气并观察胸廓复原情况。每次吹气800 mL~1 000 mL, 最多不超过1 200 mL, 频率14/min~16/min, 吹气时间约占每次呼吸周期的1/3, 如此反复进行。

2.3 人工循环

建立人工循环的指证为大动脉搏动消失或不清。心前区叩击:握拳, 以拳头的尺侧面猛击胸骨中下1/3交界处1次或2次, 高度距胸壁25 cm左右, 在胸外给予微刺激以促进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停搏的恢复。胸外心脏按压:病人仰卧在硬板床或地上, 也可垫木板于身下。头部不高于心脏水平, 下肢抬高15°。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沿病人的肋弓向上滑行至剑突, 剑突上两横指即按压部位 (男性两乳头连线中点) , 左手掌跟部置于病人的按压部位, 右手置于左手之上, 手指翘起, 肘关节伸直, 借助身体重力垂直下压, 频率为100/min, 胸骨下陷4 cm~5 cm。按压时应注意部位一定要准确, 高了伤及大血管低了伤及腹腔脏器或使胃内容物反流偏离胸骨可能至肋骨骨折。压力适中, 根据年龄和胸廓弹性施压, 压力小达不到效果;压力大造成损伤 (多因肋骨骨折引起血胸、心、肺损伤) 。方法要正确, 以手掌根部垂直下压 (忌左右摆动、冲击式下压) , 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 按压至最低点时有一明显停顿, 放松时抢救者手掌跟部不可离开胸壁以免错位, 但不应使胸壁受压。

2.4 复苏药物的应用

给药途径:静脉给药、气管内给药、心内注射[2], 前者安全可靠, 为首选。穿刺部位易选择上肢粗大静脉, 必要时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 两条静脉通路时, 另于下肢小隐静脉或大隐静脉。增加心排出量和升压药物, 肾上腺素1 mg静脉注射;扩充血容量如代血浆。

2.5 心电监测

明确心搏骤停的原因, 了解复苏过程中的心律变化及对复苏的反应, 利于指导抢救。心室颤动时给予非同步除颤, 首次电击量为200瓦秒, 一次无效, 3 min内可增大能量再次电击, 最大能量不超360瓦秒。细颤可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 细颤变粗颤后再除颤。

2.6 脑复苏

脑复苏的目的是防止脑组织的肿胀和水肿。原则:降低脑细胞代谢率, 增加氧和能量的供应, 促进脑循环再流通, 纠正脑损害引起的全身和颅内病变。低温疗法:可降低脑代谢率, 延缓三磷腺苷 (ATP) 的消耗, 减轻代谢反应, 保护酶的活性, 降低颅内压和减轻脑水肿, 使头部温度降至28℃, 肛温降至32℃~34℃。脱水疗法:在肾功能良好、血压稳定在10.7/6.7kPa时使用。甘露醇、山梨醇250 mL静脉注射或50%高糖60mL~100 mL静脉注射, 同时加地塞米松5 mg、呋塞米20 mg~40 mg静脉注射, 增强利尿效果。避免心功能不全和电解质紊乱。高压氧疗:可增加血氧含量和氧弥散, 提高脑组织氧分压, 减轻脑水肿。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C、维生素E、谷光肝肽等恢复脑细胞功能的药物:辅酶A、胞二膦胆碱、三磷酸腺苷、细胞色素C、谷氨酸钠或钾。促进意识恢复的药:甲氯芬酯、乙胺硫脲、醒脑静等。

3 小结

这例病人抢救成功关键在于正确应用心肺脑复苏术。心肺脑复苏是抢救心搏骤停病人首要关键步骤, 争取时间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由于心肺复苏经常有脑缺血、缺氧等问题的存在, 故复苏的目的就是使病人的意识、智能和运动得到全面的恢复。所以在心肺脑复苏的同时就要采取保护脑功能措施

关键词:猝死,心肺脑复苏,护理

参考文献

[1]卫庆云.56例院前猝死病人救护与防范对策[J].全科护理, 2009, 7 (7B) :1805-1806.

复苏抢救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过程中及院前急救中的猝死并实施CPR抢救患者共18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个体化CPR组92例,常规CPR组94例。个体化CPR组中男性56例,女性36例,年龄12~84岁,平均56±12岁,常规CPR组男性59例,女性35例,年龄10~88岁,平均58±1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猝死病因构成、猝死至开始CPR时间及CPR持续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CPR方法

对常规CPR组猝死患者全部按《指南》中的心肺复苏标准程序,即畅通呼吸道(aiway,A)、人工辅助呼吸(breathy,B)、循环支持(circulation,C)、早期电除颤(defibrillation or drug,D)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对个体化CPR组猝死患者则按不同病因、不同时期、不同的抢救条件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如原发病为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病等引起的心跳骤停并尚存临终微弱呼吸患者给以循环支持为主并优先的CDAB或CAB抢救程序,如原发病为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电击、药物过量且心律表现为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的患者给以早期电除颤为主并优先的DCAB或DABC抢救程序,如原发病为窒息、脑卒中、溺水、支气管哮喘、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刺激性烟雾吸入等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或呼吸骤停且尚存临终心跳患者给以畅通呼吸道、人工辅助呼吸为主并优先的ABCD或ABC、ABD抢救程序,对因低温、溺水、中毒、电击、儿童或青少年患者等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不把行CPR 30min未见自主循环恢复作为宣告CPR中止标准,而适当延长CPR抢救时间,从而合理、灵活应用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抢救。以上CPR抢救中人工辅助呼吸根据抢救当时条件为面罩气囊呼吸或气管插管(均为经口喉镜引导下插管),电除颤均选择单向波首次360J。CPR即刻复苏成功标准为自主呼吸恢复或呼吸机辅助呼吸、自主循环恢复、意识恢复或部分恢复,存活收入院标准为自主呼吸恢复或呼吸机辅助呼吸、循环恢复、意识恢复或部分恢复并维持2h以上至收入院。

1.2.2 静脉给药途径

常规CPR组在心肺复苏同时建立周围静脉途径给予复苏抢救药物。个体化CPR组在心肺复苏及建立周围静脉途径同时进行中心静脉(选择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穿刺要求在不干扰心肺复苏抢救前提下进行,穿刺成功后置入一次性使用CB-ABC7Fr2×20cm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由中心静脉途径给予复苏抢救药物,两组患者在给药品种、剂量、浓度、时间间隔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个体化CPR组在即刻复苏成功率15/92 (16.3%)及存活收入院率6/92 (6.5%)均高于常规CPR组7/94 (7.4%)及2/94 (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与常规CPR组比较:*P<0.05

3 讨论

自从40多年前现代心肺复苏术确立以来,已经成功地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但是尽管如此,当前心跳骤停和心肺脑复苏仍然是医学上的难题之一[1]。从1992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首次发行到《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的出版,其对心肺复苏操作规范的不断改进,是各国心肺复苏领域专家不断探索和不断研究的结果,它使得心肺复苏成功率大幅度提高。然而,由于世界各地急救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心肺复苏成功率也相差甚远,且整体成功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在2%~15%。所以如何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仍然是各位急诊医护人员及院前急救医师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

通过本组资料我们体会如下:①在现场CPR抢救中不能一成不变的照搬《指南》中的ABCD程序,应根据不同病因、不同时期、不同的抢救条件做出灵活合理选择,从而提高CPR抢救成功率。②对于原发心脏疾病出现的心脏停搏、严重的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缓慢的室性逸搏而尚有微弱的临终呼吸的猝死患者,应给予早期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及尽早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心脏活性药物,而不急于气管插管。因为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能提供机体正常氧供的25%~30%以上,可使组织获得接近正常的能量供应,同时心跳骤停时患者的发作性气喘是一种自发性复苏反应,也可以起到通气代偿功能,心搏骤停最初5~8min内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与自发性气喘所产生的潮气量已足以将动脉血氧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2],在此基础上尽早给予心脏活性药物往往提高CPR抢救成功率。③对于明确的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的患者应尽早优先给予电除颤,有研究表明[3],在心搏骤停1min内电除颤成功率在70%~90%,每延迟1min复苏成功率下降7%~10%。在心搏骤停12min以上电除颤成功率只有2%~5%[4];对于单向波除颤首选360J,对于除颤不成功者立即维持持续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同时静脉应用胺碘酮,虽然胸外心脏按压不能直接转复室颤,但能延长室颤时间,增加室颤波幅,提高再次电除颤的成功率。④对于明确因呼吸衰竭、呼吸道梗阻或窒息而导致的呼吸、心跳骤停或尚存临终心跳患者以及由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导致的濒临呼吸停止的患者,应当机立断进行气管插管,这已经有很多临床资料和循证医学证实[5],气管插管是目前惟一能快速改善通气、提供患者氧供最可靠有效的措施,气管插管越早,成功率越高。⑤对于溺水、低温、冻伤、药物中毒、过敏反应、电击等原因引起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或儿童及青少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不把行CPR 30min未见自主循环恢复作为宣告CPR中止标准,而适当延长CPR抢救时间,进行积极救治能增加抢救成功率。⑥对于休克、重度水肿以及周围循环极差患者的CPR抢救中,或在电除颤、外周静脉给药后均未能恢复自主循环,如果急救人员有足够经验,并除外中心静脉穿刺禁忌证,应考虑尽早放置中心静脉导管[6]。急救人员可以选择股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建立中心静脉通道,中心静脉是非常安全的静脉通道,复苏药物经中心静脉比外周静脉早1~2min循环至心脏,通过中心静脉使用如血管加压素、胺碘酮、高张碳酸氢钠、钙剂等药物可以明显减少药物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利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建立通道还可以在保证快速液体复苏的同时进行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在本组资料中我们也观察到建立中心静脉通道进行CPR抢救的成功率比较高。

通过本组资料,我们认为,对于不同病因、不同时期、不同的抢救条件进行的心肺复苏抢救应正确、合理、灵活应用ABCD顺序,在不干扰心肺复苏抢救前提下尽早利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建立中心静脉通道进行CPR抢救,将大大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参考文献

[1]Wanchun Tang,方向韶.心肺脑复苏研究的现状和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7.

[2]伍凌.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2):163.

[3]Guideline 2000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uascular care:international on science on science [S].Circula tion,2000,102(Suppl):22-370.

[4]沈洪,何忠杰.心搏骤停的最有效治疗-早期电除颤[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7):501-502.

[5]崔新民,冉住国,易代碧,等.重型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63.

上一篇:词义辨析能力下一篇:快递服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