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复苏

2024-09-19

早期复苏(共7篇)

早期复苏 篇1

回顾两医院2010-03~2013-12的56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数据信息, 结合所有样本病例中使用胸外按压复苏器的效果, 早期使用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能够明显增加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32例, 女24例, 年龄46~80岁, 平均71岁, 冠心病24例, 心律失常13例, 肺疾病7例, 脑血管病5例, 心瓣膜病2例, 电击伤1例, 上消化道出血1例, 药物中毒1例, 溺水2例。所有病例均为急诊室内出现心跳停止, 心跳停止起至胸外按压开始时间均小于3min。

1.2 诊断标准[1]

意识突然丧失, 瞳孔散大, 皮肤黏膜苍白, 或有皮肤紫绀, 颈动脉搏动消失, 呼吸停止, 也有时可见呼吸断续, 血压测不出, 心音消失, 皮肤黏膜苍白或紫绀。心电图表现一条直线或心室颤动。

1.3 方法[2]

(1) 早期应用胸外按压复苏器组:将托板在1min内置于需按压者背部, 利用调节器将按压器置于胸骨中下1/3处, 调节按压器高度, 使按压捶刚好贴于患者屁股表面, 打开电源开关, 设定频率调节器的按压频率为100次/分, 设定幅度调节器的按压幅度为5cm, 选择持续按压工作模式, 按下执行按钮, 心脏按压随即开始。此组病人均在人员齐备时进行;对照组直接以徒手心脏按压进行第一时间抢救。而后待人员满足时再辅以胸外按压复苏器。 (2) 常规气管插管开放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按适应症给与合理电除颤。 (3) 同时给与药物复苏:通过静脉, 给与患者肾上腺素1mg静注, 每3分钟一次, 连续3~5次, 同时以多巴胺100mg加入250m L氯化钠注射液中静点, 维持循环灌流, 刺激血管活性。在按压过程中, 静脉滴注Na HCO3注射液1mmol/kg, 改善内环境。 (4) 提高脑复苏意识, 注意脑和肾等重要器官的保护。

2 结果

心跳停止1min内给于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的28例中, 有效25例 (88%) ;11例复苏成功, 成功率39%, 有效25例 (89%) ;超过10min以上时间给于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的28例中, 有效20例 (71%) , 抢救成功5例 (17%) 。

3 讨论

3.1 力争尽早使用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 猝死发生后, 脑血流中断10秒钟即出现可逆性脑损害, 中断5min脑组织储备的糖原、ATP即将耗尽, 能量代谢完全停止, 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害[3]。因此, 第一时间判定心跳是否存在是心肺复苏的关键, 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 (AHA) 发布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 已经把心脏按压放在了心肺复苏的首要地位, 而在2010年以前一直提倡首要急救措施是开放气道。而且, 当超过5min尚未施救, 机体的很多重要器官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和改变, 当心脏停止超过30min, 心肌和肾小管也相继死亡, 因此, 及早的心脏按压对猝死的病人尤为重要。另外, 对于大血管搏动的检查, 尤其是颈动脉搏动检查的准确率也是及早确认猝死发生, 进行心脏按压的重要手段。但不可在检查颈动脉搏动上耽误过多时间, 其检查时间规定在10秒钟内, 对于非专业人员, 及早实施按压比检测动脉搏动更为重要。

3.2 力争尽早使用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时, 合理应用电除颤是复苏成功的重要保证。心脏按压时, 胸腔内血液因为按压通过主动脉被迫流到胸腔以外血管, 而另一方面, 部分血流被压进入心房。当按压停止时, 血液从胸外静脉血管因为胸腔压力减小而返回心脏, 室颤时, 患者心脏不能实现成功的收缩, 无法完成血液泵作用, 心输出量为0, 因此, 及早恢复心脏的电活动, 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建议, 电击能量成人第1次200J, 第2次采用300J, 第3次采用360J。电极板成人为14cm。电除颤进行时, 术者以及周围人确保未和病人身体接触后再开始进行放电, 以免击中他人。放电后, 必须尽快继续心脏按压, 尽量减少停顿, 赢得抢救时间。

3.3力争尽早使用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时, 可以避免因人工胸心脏按压而导致的身体额外损害: (1) 人工胸外按压对力度当按压的力度要求高, 当力量过大时, 经常会导致患者肋骨骨折、血气胸等情况。 (2) 人工心脏按压也要求术者技术准确而熟练, 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 (AHA) 发布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 按压频率应在100次/分, 下压深度成人及儿童在至少5cm, 婴儿在至少3.8cm。因此, 如果按压不到位, 不能促成有效血液循环, 会导致抢救无效。 (3) 人工胸外按压还要求术者有良好的体力, 按压时, 体力消耗很大, 随着抢救时间的推移按压的效果也因体力消耗而下降。这就需要多人轮流施救, 但换人时会中断心脏按压, 依然会对抢救效果造成损害。而胸外按压复苏器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3.4尽早使用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时, 实现呼吸道通畅也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 及时的气管插管对是否能抢救成功至关重要。必须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 包括分泌物, 呕吐物, 如果呼吸道不能畅通发生阻塞, 将影响氧气的输入抢救难以成功。主要有以下因素阻塞气道: (1) 患者体位不正确, 不能使口腔咽气管成一条直线, 对于猝死者, 舌根容易发生后缀, 从而阻塞气道。 (2) 当呼吸道不清洁时, 呼吸道内的血液, 分泌物或其他物质阻塞气道, 氧气无法流通到体内。 (3) 当患者发病前出现呕吐时, 胃内容物向咽部反流可使呼吸道发生梗阻, 另外在心脏停止时, 如果人工吹气辅助呼吸时, 一部分气体被吹入胃内, 导致胃压明显增高, 腹部压力也随之加大, 导致胃内食物逆流入口, 或者误吸进入气管, 从而阻塞气道。所以, 摆正体位, 保证口腔、咽、气管, 形成一条直线, 同时清除气管内异物及分泌物, 尽早气管插管, 使得气管通畅, 才能形成有效的呼吸。

3.5尽早使用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时, 及早连接心电监护仪, 及时描记心电图, 密切检测心电活动, 随时查看心脏按压效果, 心肺复苏要求技术熟练, 还要求分工明确, 紧张中井井有条, 忙而不乱, 抢救的成功, 是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结果, 胸外按压器为抢救过程赢得了体力和时间, 使得抢救过程更加规范和稳定。时刻的监测心跳变化给抢救成功带来了保证, 但也要注意为了保持持续的心脏按压, 尽量减少心电图的描记给心脏按压带来的干扰。使得抢救主持者适时调整抢救措施, 达到挽救病人生命的目的。另外, 及早的亚低温措施对保护患者的脑功能, 提高预后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总之, 在心跳呼吸骤停抢救的关键中, 及早合理应用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会明显提高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 在实现快速准确地判断生命体征, 尽早开放气道完成气管插管, 及时有效的电复律, 会使心脏按压器在抢救中发挥更大更为可靠的作用。因为人工心脏按压所形成的每搏输出量很小, 必须通过提高胸按压频率来实现满足输出量的要求, 保证心、脑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经济实用的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器, 可长时间持续正确的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从而达到减少胸外心脏按压并发症, 提高复苏效果和成功率的目的[4]。本文在心跳停止1min内给于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的28例中, 有效25例 (88%) , 11例复苏成功, 成功率39%, 有效25例 (89%) ;超过10min以上时间给于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的28例中, 有效20例 (71%) , 抢救成功5例 (17%) 。结合两院应用胸外按压复苏器的临床实践, 胸外按压复苏器在心肺复苏的抢救中安全可靠,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26-233

[2]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886-893, 959-960

[3]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58-159

[4]袁中文, 蒋淑娟, 张子璞, 等.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器的研制及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08, 10 (1) :39-41

早期复苏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26例, 女21例, 年龄为25~72岁, 平均年龄38.7岁。选择2003年1月至2005年7月我院收治的45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5例, 女20例, 年龄为27~6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创伤类型及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2h内开始液体复苏,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补充血容量。中度以上休克患者建立两条静脉通道。观察组患者给予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 对照组患者给予平衡盐溶液。两组患者输注速度均为10~20m L/min。若考虑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则先快速给予少量液体使收缩压恢复至80mm Hg, 维持患者生命, 然后降低输液速度使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直至出血停止。除以上液体复苏抢救方案外, 两组患者均进行给氧、止血、预防感染、确定手术等其他综合抢救措施。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液体输入量, 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30min心率、脉压差及尿量的变化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平均液体输入量少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用药后30min心率、脉压差及尿量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P<0.05 (表1) 。

2.2 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死亡3例, 病死率为6.4%;对照组患者死亡8例, 病死率17.8%。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液体复苏是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重要措施, 传统液体复苏首选平衡盐溶液。平衡盐溶液不仅能迅速补充血容量, 而且能降低血粘度, 使血流速度加快,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2]。近年来, 随着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的研发成功, 液体复苏进入一个新的里程。本药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心率、血压及呼吸, 而且能够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增加心输出量, 使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有效改善[3]。此外, 本品还可使输入液体量减少, 从而使创伤性休克的病死率降低。据相关资料报道, 使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10min后血压既可明显回升[4]。我院近年来应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进行液体复苏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47例, 与传统应用平衡盐溶液进行比较, 液体输入量明显减少, 心率、脉压差及尿量的改善情况较优, 病死率明显降低, 证明本品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方案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 2003年1月至2005年7月我院收治的45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给予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 对照组患者给予平衡盐溶液。对比两组患者液体输入量, 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30min心率、血压及呼吸频率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平均液体输入量少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用药后30min心率、脉压差及尿量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3例, 病死率为6.4%;对照组患者死亡8例, 病死率17.8%。两组比较P<0.05。结论 采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进行液体复苏, 可减少液体输入量, 有效改善休克症状, 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创伤急救

参考文献

[1]吴耀建, 曾岚, 王文锋.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 (2) :135-136.

[2]苏远红, 梁志敏, 代少艳, 等.创伤性休克早期救治15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3) :52-53.

[3]朱义用, 卢锋, 徐东升.创伤性休克早期的液体复苏[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 (5) :530-533.

早期复苏 篇3

关键词:早期,液体复苏,脓毒性休克,分析

脓毒性休克, 又可称之为感染性休克, 指因脓毒症所致的休克。 虽然当代医学技术发展迅速, 但该病的致死率仍高达70%, 是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诱因。 该病患者的有效血容量均表现不足, 液体复苏虽可用于治疗该病, 但迄今仍无明确的证据指导液体复苏, 故液体复苏尚有争议[1]。本研究将2012 年7 月~2014 年9 月我院接治的53 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给予液体复苏。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7 月~2014 年9 月我院接治的53 例脓毒性休克患儿, 其中男35 例, 女18 例; 年龄30d~7岁, 平均2.72±1.63 岁。

1.2 方法患者确诊后采取常规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小时尿量、中心静脉压 (CVP) 等生命体征, 并于最初6h内快速输注平衡盐液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羟乙基淀粉进行液体复苏治疗, 参考CVP改变输液速度, 复苏目标以期达到MAP 65~90mm Hg, CVP 8~12mm Hg, 尿量≥0.5m L/ (kg·h) , 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高于70%。 若MAP低于65mm Hg, 则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等升压药, 当CVP高于16mm Hg时联合应用多巴酚丁胺;若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不足70%, 则输注红细胞使血细胞比容超过30%, 或输注多巴酚丁胺以达到复苏目标。 在确诊最初60min内用碳青霉烯类、头孢类广谱抗生素以防止感染;若患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则用静脉泵入肝素抗凝, 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若血小板计数不足20×109/L, 则补充血小板;若患者为顽固性低血压, 则应用氢化可的松进行替代治疗;若患者呼吸衰竭, 则行机械通气。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72h严重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 (SOFA ) 、72h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APACHEⅡ) 、24h血乳酸水平、尿量等观察指标的变化, 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AP) 、CVP、胸腔内血容量指数 (ITBVI) 、血管外肺水指数 (EVLWI) 等血清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治疗前后的观察指标比较液体复苏后, 患儿的72h SOFA评分、72h APACHEⅡ评分、24h血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 尿量明显增加, 和液体复苏前相比,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2 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动力学指标比较液体复苏后, 患者的MAP、CVP、ITBVI、EVLWI均明显增加, 和液体复苏前相比,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脓毒症时, 因患者呕吐、腹泻、腹膜炎、大汗等原因导致外源性体液丢失, 致使血容量低下, 而血管内皮损伤和血管收缩功能紊乱增加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使血管内液体渗入组织间隙, 引起体液分布紊乱, 再次加重低血容量, 导致心室舒张压、心室前负荷、全身氧供及心输出量迅速减少[2,3]。 并且机体通过降低胃肠和骨骼肌血流量来调整血流以满足重要脏器的血供, 但这种代偿机制的效果十分短暂, 若无法及时纠正低血容量, 则可导致全身组织缺氧和器官功能障碍[4,5]。

国内外研究表明, 休克早期充分、快速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预后, 可使脓毒性休克患者的30d病死率从47%降至31%[6]。 这主要是由于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可减小IL-8、TNF-α等炎性介质的含量, 还可稀释血液, 改变血液粘稠度, 减少血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粘连, 促使微循环灌注, 从而改善预后[7];并可将血压控制在低水平状态, 降低出血量, 减轻或防止酸中毒, 增强心功能, 防止心肌受损, 减少死亡[8]。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了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 液体复苏后, 患儿的72h SOFA评分、72h APACHEⅡ 评分、24h血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 尿量、MAP、CVP、ITBVI、EVLWI均明显增加, 和液体复苏前相比,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综上所述, 液体复苏可有效防止器官功能衰竭, 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乳酸水平, 增加尿量, 改善血清动力学参数,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素梅.小儿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 2013, 34 (15) :3019-3020.

[2]魏华.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PICCO的应用价值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19) :4489-4490.

[3]赵敏.液体复苏治疗脓毒性休克患儿85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5, 36 (6) :1170.

[4]徐盈, 钟玲, 陈国兵, 等.不同液体选择对脓毒性休克早期复苏及预后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3, 26 (6) :2352-2355, 2358.

[5]邹外龙, 邓从香.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31) :3435-3437, 3440.

[6]王洁琳.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30例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8) :4207.

[7]杨明全, 曹建伟, 陈燕梅.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反应性评价[J].华西医学, 2011, 26 (6) :863-866.

早期复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脓毒症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41例, 女35例。年龄28~78岁, 平均 (45.2±1.6) 岁。将76例患者采取随机、平行对照的设计方法分为两组, 即对照组和Pi CCO监测组。对照组共40例, 采用一般监测方法进行6h早期液体复苏。Pi CCO监测组共36例, 采用一般监测方法+Pi CCO监测进行6h早期液体复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一般监测方法监测, 指标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Sp O2) 、中心静脉压、尿量、神志、毛细血管充盈状态、皮肤灌注等的治疗方法。Pi CCO监测组在采用一般监测方法基础上加用Pi CCO技术监测。两组患者入院或者转入重症医学科后早期行血气分析+血清乳酸水平测定;抗生素使用前留取病原学标本;在1 h内开始广谱抗生素治疗;如果有低血压或血乳酸>4 mmol/L, 立即给予晶体液液体复苏, 血压偏低的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所有患者均常规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或者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监测中心静脉压 (CVP) 。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Sp O2) 、神志、毛细血管充盈状态、皮肤灌注等。使用精密尿袋记录每小时尿量。Pi CCO监测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行左或者右股动脉穿刺, 装入Pi CCO热稀释导管, 使用Pi CCO监测仪持续监测心排血量/心排血指数 (CO/CI)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GEDI) 、胸腔内血容积指数 (ITBI) 、血管外肺水指数 (ELWI) 、动脉血压 (ABP) 、心率 (HR) 、每搏输出量 (SV) 、全身血管阻力指数 (SVRI) 、心功能指数 (CFI) 、左心室收缩力指数 (d Pmax) 、肺血管通透性指数 (PVPI) 等。观察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气分析及心、肝、肾功能的变化。6 h内达到复苏目标: (1) 中心静脉压8~12 mm Hg; (2) 平均动脉压>65 mm Hg; (3) 尿量>0.5 ml/ (kg·h) ; (4) Scv O2或Sv O2>70%。Pi CCO监测组在此基础上达到目标:CI>3.0 L/ (min·m2) , GEDI>700 ml/m2或ITBI>850 ml/m2, ELWI≤10 ml/kg。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6 h液体复苏目标实现比例和实现目标所需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6 h液体复苏目标实现比例和实现目标所需时间比较, 详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脓毒症的抢救和治疗一直是重症医学的研究重点和难点。脓毒症的治疗中, 6 h早期液体复苏是重点内容[1]。既往进行液体复苏均是在一般监测方法监测指标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Sp O2) 、中心静脉压、尿量等指导下进行, 输液量和输液速度根据个人经验和有限的监测指标调整, 容易出现输液量过多或者输液速度过快导致心衰等后果, 也可能出现输液量不足, 复苏目标无法实现。Pi CCO是最新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可实时显示多种参数, 临床上多应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监测上, 在脓毒症的应用不多, 国内王荣辉等[2]、伊敏等[3]曾报道。用于早期液体复苏研究的有许秀娟等[4]和李家琼等[5]报道, 但相关的文献较少, 临床上极少见应用Pi CCO监测脓毒症早期液体复苏的报道。

本研究中, 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即对照组和Pi CCO监测组, 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40例患者, 32例可以实现6 h液体复苏目标, 而Pi CCO监测组36例患者全部实现目标, Pi CCO监测组有一定的优势。在实现液体复苏目标所需的时间上, Pi CCO监测组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 与王长强等[6]、潘永等[7]、张文勇等[8]的相关研究类似。更快更有效地实现液体复苏目标, 意味着血流动力学可以更快地达到稳定状态, 为最终治愈脓毒症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 Pi CCO监测进行脓毒症早期液体复苏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实现6h早期液体复苏目标, 避免盲目输液,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 2007, 46 (4) :344-349.

[2]王荣辉, 林正佳.PiCCO监测技术在严重脓毒症患者输液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6) :153-154.

[3]伊敏, 么改琦, 朱曦, 等.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PiCCO) 在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 13 (3) :202-205.

[4]许秀娟, 孟建标, 张庚, 等.PiCCO监测下的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对血管外肺水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7) :1110-1112.

[5]李家琼, 李茂琴, 许继元, 等.脉搏轮廓法在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运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 20 (1) :30-34.

[6]王长强, 曹书华, 王勇强, 等.脓毒症休克伴发肺水肿病人的血容量及血管外肺水监测[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1, 17 (4) :470-472.

[7]潘永, 马明远, 江皓波.不同液体对脓毒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2, 41 (2) :172-174.

早期复苏 篇5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PICCO,应用价值

脓毒性休克在临床中是危重病之一, 也是一种相当严重的脓毒症并发症, 且具有较高病死率。在其临床液体复苏检测中, 传统的容量评价指标测定结构容易受到心血管顺应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因此不能对血管外废水含量正确显示[1]。目前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PICCO) 的应用, 则能够对患者临床液体复苏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2]。本文则以我院在2013年8月~2014年8月实施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例, 对PICCO在其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50例实施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16例, 女9例;年龄21~63 (46.2±1.3) 岁;其中重症胰腺炎9例、挤压伤综合征1例、重症肺炎11例、脑血管意外2例、心脏复苏1例、外科术后1例。观察组中男17例, 女8例;年龄20~62 (45.9±1.5) 岁;其中重症胰腺炎10例、挤压伤综合征1例、重症肺炎9例、脑血管意外2例、心脏复苏2例、外科术后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确诊为脓毒性休克后, 立即对其实施抗感染等基础治疗, 之后对照组实施常规监测, 参照中心静脉压指导实施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患者在PICCO监测下实施早期液体复苏治疗, 并对PICCO导管和中心静脉导管立即留置, 以能够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实施监测, 依照其具体的监测结果给予患者合理的补液量, 对患者的水电解平衡以及酸碱平衡有效的维持。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复苏6h和24h的各项指标实施对比分析, 其中包括血乳酸值<2mmo L/L例数、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例数、复苏液体量、多巴胺用量。并对患者复苏后的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乳酸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比较

血乳酸<2mmo L/L以及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的例数对比,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复苏6h差异不大 (P>0.05) , 复苏24h差异明显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复苏液体量和多巴胺用量比较

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在复苏6h和24h其输液量较多、多巴胺用量较少, 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2。

2.3 两组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

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偏低, 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3。

3 讨论

临床上严重脓毒症以及脓毒症休克其诱发因素均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同时其也是导致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3]。PICCO则是一种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其能够结合使用动脉脉搏波形技术和肺热稀释法, 以此对患者的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血管外肺水、全心舒张末期容积、胸内血容量、血管阻力变化、左心室收缩力指数以及心脏功能的各项反映参数等均能够良好监测。并且在临床应用中只需要1根动脉导管与1根中心静脉导管就能够对患者各项指标实施良好的监测, 指导患者实施良好的早期液体复苏, 其应用优势包括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以及微创等, 借助于PICCO对患者血管外肺水监测, 能够对最适前负荷实施良好的维持, 同时还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肺水过多。在本次研究中, 其结果:血乳酸<2mmo L/L以及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的例数对比,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复苏6h差异不大 (P>0.05) , 复苏24h差异明显 (P>0.05) ;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在复苏6h和24h其输液量较多、多巴胺用量较少, 差异显著 (P<0.05) ;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偏低, 差异显著 (P<0.05) 。和相关文献研究[4,5]结果一致, 说明本次研究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总之, PICCO在脓毒性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 能够进一步纠正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异常, 从而改善患者复苏效果, 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海波, 何松彬.每搏量变异对休克患分布性者容量治疗的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8) :1135-1137.

[2]梁道业, 马春林, 黄捷敏, 等.3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动脉轮廓法血流动力学监测变化特点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11, 31 (7) :655-658.

[3]黄子波, 张文勇, 辛款强.PICCO技术的液体管理方案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6) :648-649.

[4]伍义.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 (PICCO) 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 (11) :2404-2406.

早期复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7年7月共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 其中男50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57.1岁。SAP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1997年制定的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

1.2 治疗方法及分组

治疗组 (A组) :每日补液量3500~4000mL, 补充水电解质, 输入胶体液、晶体液, 及时使用利尿剂;对照组 (B组) :每日补液量<3000mL, 补充水电解质、胶体液、晶体液。两组均禁食、胃肠减压生长抑素抑制胰腺分泌、抗感染、中医通便等综合内科治疗方法。

1.3 监测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每日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4h尿量、血压、呼吸、电解质、BUN、肌酐、血气分析、胰腺功能、心衰指数变化。心血检查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统计学处理:临床治疗均采用χ—±s两组比较、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A组、B组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和病死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A、B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并发症有显著差异 (P<0.05) , 发生心功能不全无显著差异 (P>0.05) , 病死率有显著差异 (P<0.05) 。

3 讨论

SAP早期 (急性反应期) , 由于大量酶分解产物的释放, 腹腔内大量炎性物质渗出, 体液大量丢失导致低血容量, 重者引起微循环障碍。胰外液体丢失, 血液流变学异事和胰腺微血管痉挛是引起SAP早期胰腺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其结果导致胰腺坏死[2]。因此积极的静脉补充液体, 纠正低血容量, 从而改善微循环是被公认的SAP最有效的早期治疗措施[3,4]。研究显示, 血液浓缩是坏死性胰腺炎的重要因素。入院后每日补充液体3500~4000mL对恢复和维持血容量是必要的。在制定液体方案时, 按照“先快后慢, 先晶体后胶体, 先盐后糖”的原则。胶体中可适当补充血浆和白蛋白制剂, 以维持胶体渗透压, 同时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 注意尿量变化, 及时使用利尿剂。既往认为SAP早期, 由于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大量输液后液体会聚集在组织间隙, 增加心脏前负荷, 加重肺间质水肿, 我们在大量补液同时密切观察尿量情况, 及时使用利尿剂, 同时补充血浆、白蛋白等胶体液, 提高胶体渗透压, 减少了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同时降低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另外, 积极的静脉补液可以改善肠道缺血情况。低血容量的另一重要后果是肠缺血。肠缺血导致肠道对细菌、细菌产物和内毒素的通透性增加。细菌移位是继发感染的重要因素。大量静脉补液可改善肠道缺血, 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从而使细菌及其产物、内毒素及时地清理。

参考文献

[1]Appelpos S, Ndgren S, Borgstrom.A.Shot and Long term Outcome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Eur J Surg 2001, 167 (4) :281.

[2]Bockman DE.Microvasculature of the pancreas Relation to pancre-atitis[J].Int J Pancreatol, 1992, 12 (1) :11.

[3]唐伟, 张小明, 黄小华, 等.磁共振成像评价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与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磁共振成像, 2010, 1 (1) :46-49.

早期复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1月—2013年1月入住我院外科的5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男15例, 女11例, 年龄19~47岁, 平均年龄 (34.3±2.1) 岁, 病程1~6h, 修改后的创伤记录分 (RTS) 为 (4.12±1.61) ;对照组男14例, 女12例, 年龄21~48岁, 平均 (33.7±2.2) 岁, 病程1~5h, 修改后的创伤记录分 (RTS) 为 (4.08±1.57)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诊断标准: (1) 神志不清, 欲寐, 或躁动不安, 或神情淡漠, 面色苍白或发绀, 手足厥冷, 冷汗不止, 气微欲绝或气促息粗等; (2) 脉微细欲绝或沉细乏力, 或不能触及[2]。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抗休克疗法。 (1) 一般措施:快速评估损伤情况和出血量, 立即开放静脉通道, 患者取平卧足高体位, 面罩吸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和血块,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辅助通气、止血处理、固定骨折、血气胸引流等[3]; (2) 液体复苏:输入2个单位平衡盐溶液 (配方林格氏液500mL+11.2%乳酸钠4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790mL为1个单位) , 后按1∶1比例输入晶体液及胶体液 (晶体液以平衡盐为主, 胶体液包括低分子右旋糖酐、红细胞悬液或全血) , 液体总量为估计出血量的2倍。根据血压情况采用多巴胺40mg加入250mL 0.9%氯化钠注射液, 以5~15mg/ (kg·min) 剂量维持泵入[4]。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将参附注射液20mL加入20mL 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推注, 30min/次, 共3次;同时将参附注射液100mL加入400mL0.9%氯化钠注射液静滴。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尿量、无创血氧饱和度比较见表1。观察组血压、心率、尿量、无创血氧饱和度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所需时间比较见表2。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 创伤失血性休克属“厥脱证”的范畴, 病机为外伤致气血逆乱, 气随血脱, 阴阳不相承接, 由厥而脱, 由脱而亡, 救治的关键在于益气回阳固脱。参附注射液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的作用, 临床用于阳气暴脱、四肢厥冷、头晕气促、汗出不止、脉诊微细欲绝等症候。其主要成分为红参和附片, 红参大补元气, 附子补火助阳, 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两药合用效果更佳。西医的液体复苏则是通过控制液体的输入速度, 将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至止血为止, 其有利于恢复重要组织器官的循环血流, 又不至于过多地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血压、心率、尿量、无创血氧饱和度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结果说明参附注射液能有效提高西医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 提高微循环灌注和血氧饱和度, 增加重要组织灌流和供氧量, 从而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 起效更快, 效果更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福东, 张立华, 于凤颖, 等.中西医结合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55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10, 32 (5) :703-705.

[2]高玉萍, 牟亚琳.参附注射液在失血性休克早期复苏中的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 2012, 33 (2) :149-150.

[3]张雄辉, 张火林, 黎惠金, 等.参附注射液在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0, 10 (4) :28-29.

[4]李鸣明.参附注射液、多巴胺注射液对休克疗效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3) :471-472.

上一篇:易自燃煤层下一篇:拓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