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精选11篇)
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 篇1
如何正确的实施心肺复苏术
(1)、在作好自我防护的情况下,把伤者抬到安全地带(远离伤害源,泄漏毒气上风向)。
(2)、检查伤者的呼吸心跳看颜面口唇的颜色。检查有无鼻息、看胸廓有无起伏,如果没有,则为呼吸停止;触摸肱动脉和颈动脉有无搏动,如果没有搏动,则为心跳停止。
(3)、打开气道。清理伤者口腔,头后仰,使下颌角和耳垂的连线与地面成垂直状态,使气管畅通。解开伤者领口衣扣,松开腰带,减少呼吸阻力。(4)、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
a)心脏按压:施救者骑跨在伤者的两侧,或跪在伤者的一侧,两上臂垂直,两手掌跟交叠,在伤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靠身体的重力垂直下压3.5~4.5公分(瘦人深度小,胖人深度大),每分钟按压100次。
b)人工呼吸:施救者一手托起伤者的下颌,一手捏住伤者的鼻孔,深吸一口气后,严密包裹伤者的嘴并向内吹气;吹气毕,施救者屏住呼吸,松开捏住鼻孔的手,头偏向一侧(不要吸入伤者呼出的气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后,再深吸一口气,继续进行口对口呼吸。如果口周有外伤或者口不能张开,则实行口对鼻人工呼吸。
c)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即心脏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d)操作一分钟后,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伤者症状未见好转,则对施救措施进行检查,正确调整操作方法后,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术,直到和医务人员交接为止。
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将我校2009级护理专业的学生分为六批, 人数分别为59、61、60、62、63、57人, 共计362人。分时间批次对学生进行急救课程的培训, 重点学习心肺复苏操作技能。
1.2 方法
采用分段递进学习法对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培养训练, 分为四个步骤:
1.2.1 利用多媒体进行系统认知
在理论课中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视频课件, 首先让学生对心博呼吸骤停的患者的急救过程与心肺复苏术的操作在理论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多媒体教学中, 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操作技能的细节部分。例如如何取出口中的异物或如何保持气道畅通。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部分, 学生在实际操作练习中不可避免的要犯错误。此外, 在学校网站开辟专页, 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此项技能进行自主学习, 有利于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认知程度的提高。
1.2.2 教师进行操作示范演练
要求学生掌握技能的重点并理解具体步骤。首先要求学生在10秒内熟练掌握患者是否存在心跳而对呼吸骤停做出准确而迅速的的判断。判断完成后, 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在此项操作过程中, 取消了以往“一看二摸三听”的原则, 而是采取了新标准, 在进行30次按压后, 单人施救者开放患者的气道并进行2次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的顺序及步骤为CAB:一是胸外心脏按压, 二是保持气道通畅, 三即人工呼吸。在按压过程中掌根必须紧紧贴胸骨中下方1/3处, 腕、肩、肘关节要伸直, 以髋关节为轴, 垂直向下用力, 借助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部力量进行按压, 力量要均匀适宜, 按压深度至少5cm, 不宜过轻或过重, 同时要注意保持气道的通畅, 在此前提下才能进行人工呼吸。
1.2.3 各项技能逐步训练
在进行了多媒体的理论认知及教师的操作示范后, 开始对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术中各项技能的训练。在心肺复苏术中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频率将影响整个心肺复苏的效果。训练学生在理论课观摩多媒体教材的基础上、对着钟表及节拍器进行跟随频率训练, 以达到最适宜的节奏。胸外按压的频率至少为100次/min。如:进行单人复苏, 每按压30次后做人工呼吸吹气2次, 以16-18秒的速度完成;进行双人复苏时, 也是以每按压30次后做人工呼吸吹气2次, 过程中要注意相互协调配合, 避免按压与吹气同时进行, 否则易造成肺泡压升高致气胸或空气吹入胃中导致胃扩张。
1.2.4 学生进行模拟训练
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来进行模拟训练, 但操作训练抢救毕竟与临现场抢救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性, 只有做到在操作训练中准确度与熟练度达到一定程度, 才能保证在现场抢救的过程中做到有条不紊, 临危不乱。通过反复的练习来达到不断规范、不断熟练的目的。
1.3 效果评定
采取“操作为主, 结合提问”的方式强化、巩固操作技能并进行技术考核。考核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认真对待并联系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技能。教师为了巩固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及操作准确性, 对每位同学在理论及操作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以提问的方式给予提醒并予以纠正, 可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例如:胸外心脏按压时常见的错误有哪些或是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顺序及步骤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 并就教学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F检验、t检验等。
2 结果
结果表明 (见表1) , 学生进过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培养后, 正确率为91.23±7.213, 学生均掌握了心肺复苏操作技能,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任务与目的。不同批次的学生的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正确率在90.76±9.724至92.31±5.843之间。经方差分析, F=1.365、t=0.250>0.05, 显示不同批次学生经CPR培训后掌握CPR操作技术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理论即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要正确地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技术, 必须先对现场心肺复苏的基本理论知识有着系统的掌握。对于培养方法, 外因与内因相比较, 内因起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医学这门学科与其它科学学科不同, 是一门经验学科。教师应依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做出不同的调整, 找出适合学生的最佳的学习和记忆的方法。例如:结合医学是一门人体科学的特点, 在心肺复苏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对自己身体的触、叩来体会颈动脉和股动脉的搏动, 进而找准胸骨中下1/3处的部位来加深对此项操作技能的记忆。在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新理念及新的指南指导下, 现场心肺复苏教学及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师“做中教”, 学生“学中做”、“做中学”。运用分段递进学习法,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指导, 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的教学方法,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CPR操作技能的掌握, 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 知识会在学生的大脑中深化为理解、记忆知识和获取、拓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更是增加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锻炼了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为以后从事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分段递进学习法是促进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有效方法。S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现场心肺复苏 (CPR) 操作技能的教学培养方法。通过对本校学生进行分批急救课程的培训并在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训练过程中采用分段递学习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 使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操作技能水平程度明显提高, 从而体现分段递进学习法是促进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现场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一镗, 茅志成.现场急救常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18.
[2]胡辉莹, 钟世镇.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作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 2006 (12) :52-54.
徒手心肺复苏实验课教学方法探讨 篇3
【关键词】徒手心肺复苏实验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09-01
徒手心肺复苏作为临床急救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临床技能,其技术性强,,复苏质量是提高复苏实际效果的关键[1]。笔者就教学方法开展探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避免学生学习中容易发生的错误。
1 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的落后性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已经开始实施,但是由于所用的部分教材,护考輔导书,录像,试卷的参考答案,所参考的知识点甚至都还是《200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标准,所以知识点都是老标准的,和现行的理论不符合。这样在学习练习过程中容易造成学生“学”的困惑,同时教师需要逐个更改教材中落后的观点,就导致了教师“教”的繁琐,因此影响了心肺复苏教学效果。
1.2 急救现场的应急判断能力
传统的急诊教学的模式是先上理论课后再使用简单的心肺复苏模型,多为单一的技能操作训练,无法锻炼其实际应对能力,没有医院急救场景的模仿,导致学生到了临床工作会素手无策,手忙脚乱,甚至操作错误。因此,培养学生能够在面对各种危急情况时应用和发挥所学的知识,进行快速评估、正确决策、果断实施,是急救医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3 操作过程细节的错误
1.3.1 评估 意识评估方面,学生在拍打患者用力过猛,或摇动患者肩部等部位,容易导致头、颈损伤的患者造成二次损伤,加重病情。呼唤患者时声音太低或者只在患者的一侧耳旁呼唤,这样容易将有意识的患者误判为无意识。学生与患者面部距离太远,容易遗漏患者的细微反应,。大动脉搏动评估方面,在触及颈总动脉时候,由于操作的慌乱,盲目,触诊的时间要么太短了,要么过久了,从而不能正确的判断大动脉的搏动情况。
1.3.2 体位 学生未描述体位的选择,或者在去枕时动作太粗暴。
1.3.3 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按压定位不准确,按压手法不正确,,用力不垂直,按压力量不足,按压深度不达标,松弛时间不足,按压速度不均,或因人工呼吸操作后,整个流程衔接不流畅,导致胸外按压中断时间过长。
1.3.4 开放气道 学生对患者气道未开放或开放不够比较常见,从而会导致人工呼吸的操作不成功。另外在施救时学生未将患者口鼻中的异物清除,使异物推向口腔深处,加重了气道梗阻。
1.3.5 人工呼吸 在进行人工呼吸时,学生自身未深吸气从而使得吹气量过少。另外由于学生的嘴未完全包紧患者的嘴容易导致漏气,学生体力不足常常会使得人工吹气时间过短。
1.3.6 心肺复苏终止指标学生的评估过于形式化不严谨,判断颈总动脉搏动时间不足5秒等。
2 对策
2.1 统一讲义
学习掌握一门临床技能,理论学习是先决条件。只有对技能相关理论学习透彻,才能理解每一步的操作意义,减少错误操作的出现。教材,教辅材料,录像,都要统一《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标准。根据中专生接受知识能力的特点,以《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为基础,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编写CPR教学讲义,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提高急救现场的应急判断力
在实验课中,我们摒弃传统的心肺复苏模型,采购高端模拟人(ECS)为实验模型。高端模拟人可以模拟真实的病人反应,无论操作是否正确,系统都会自动产生相应的反应,从而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真实治疗病人的环境中,能实时了解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并且及时的纠正。同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一旦发现有或可疑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应该立即启动紧急救助服务,实施CPR,以免使生存链中断。实施心肺复苏必须分秒必争,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决定.
2.2 严把操作细节关
2.2.1 评估 意识评估方面,强调“轻拍高喊”,并且分别在病人两侧耳旁高声呼喊,同时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如胸廓起伏,听呼吸音。大动脉搏动评估方面,在触及颈总动脉:用一手食指和中指置于颈前正中部(甲状软骨),手指从颈前正中滑向甲状软骨和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稍加力度触摸到颈动脉的搏动,触诊时间需要5~10秒。
2.2.2 身体 位置于硬板床上,去枕仰卧,搬动病人时注意将头、颈、身体处于同一轴进行转动。
2.2.3 胸外心脏按压 强调快速的按、用力的按。
①胸外按压手法 双手十指相扣,只用掌根部位按压,按压时上半身前倾,腕、肘、肩关节伸直,以髋关节为轴,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进行按压。
②胸外按压部位 对于成人患者,未培训过的施救者强调在胸部中央按压,经过培训的人员应该准确定位:a、男性患者宜选择双侧乳头连线中点的方法定位;b、女性尤其是年老女性患者宜选择示、中指向两侧肋弓交汇处滑移的方法定位或c所示的方法定位;c、腹部肥胖以及孕妇患者,用一手五指并拢平放在患者胸骨的正中处,中指尖对准患者胸骨上凹,以掌根为轴顺时针旋转90°的方法定位[2]。
③胸外心脏按压速率 每分钟至少按压100次,并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完全回弹,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并且掌根不离开胸壁,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特别是两人进行操作时,抢救动作衔接要紧密,尽可能将中断控制在10秒钟以内。
④胸外按压幅度 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厘米,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婴儿大约为4厘米,儿童大约为5厘米)。
2.3.4 学生通过反复正确的练习达到高质量,熟练的效果。
①开放气道 采用压头抬颏法,使得下颌,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直。要注意有颈椎损伤或者怀疑有颈椎损伤的病人如果再次挪动颈部的话有再次受伤的风险。
②人工呼吸 吹气时,捏紧患者的鼻孔,包住患者的口唇,均匀吹气1秒,双目余光可见患者胸廓上抬,此时人工呼吸有效。之后松手,单纯通气频率10~12次每分钟。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为30:2。
③心肺复苏终止指标 心肺复苏不单单是一件需要力气的体力活,更需要抢救者不断的观察,评估,判断,更是一项脑力活。心肺复苏终止的指标如下:①患者已经恢复意识,自主呼吸,心跳。②病人已经死亡③经过30分钟以上抢救,患者仍无意识,无呼吸,无脉搏,瞳孔无缩小。
教师先逐个动作讲解并且指出易犯的错误,之后教师演示。然后让学生分步骤学习心肺复苏的各个阶级,最后采用情境教学法,分情景设计、情境带入、情境运用三个阶段进行培训,模拟急救现场,学生进行对高端模拟人的徒手心肺复苏。教师在观看模拟抢救之后逐个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笔者在心肺复苏教学中,采用统一讲义教学,通过情景教学法创造的临床模拟场景把心肺复苏整个过程程序化、熟练化,纠正错误,反复练习,最终达到实践中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的目的,最后进行理论以及操作考核,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沈洪,王一镗.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13-14.
[2] 唐从耀,毛志森,张运忠.心肺复苏机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32(3):273-274.
心肺复苏操作步骤 篇4
1、环境安全,通风良好;
2、用物准备(纱布、弯盘、手电筒、呼吸气囊)口述:用物准备齐全,呼吸气囊完好备用;
3、对床号、姓名(病房内患者);
4、呼喊患者,双手拍打患者双肩,观察有无反应;
5、判断颈动脉搏动(食指和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喉结)部位,向旁移2-3cm(两指)),同时观察呼吸;口述: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颈动脉搏动消失,无呼吸;
6、紧急呼救,通知医生,记录时间;
7、掀开被子,口述:协助患者去枕仰卧,置硬板床,头颈躯干平直无弯曲或置于同一轴线;
8、双手放于躯干两侧,松解衣服、裤带;
9、胸外心脏按压:
a.定位:剑突上两横指或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中指对准乳头
b.按压:双手重叠,手指交叉翘起,勿脱离胸壁,双臂绷直,双肩处于患者胸骨上方正中
c.利用上半身的重力和臂力,垂直向下按压
d.按压深度至少5cm,下压与放松比为1:1
e.按压30次(不超过18秒,频率大于100次/分)
f.按压时观察患者面色
10、开放气道:将头偏向一侧,口述:清理口鼻分泌物及取下活动性义齿;
11、判断患者颈椎有无损伤,口述:患者颈椎无损伤,采用压额(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有损伤者用双手托下颌法开放气道)
12、口对口人工呼吸:盖上纱布,用压额的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紧患者鼻翼两侧,另一手托起下颏,将患者口唇张开,吸一口气后将双唇包绕密封患者口周,均匀吹气,时间为1秒,吹气后观察胸廓起伏,松开鼻翼,吹气两次;(呼吸气囊的使用方法:EC手法、氧流量8-10L/分、频率10-20次/分,潮气量400-600ml)
13、进行第2-5个周期的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以吹气结束;
14、评估有效指征:
a.摸颈动脉搏动,口述:颈动脉搏动恢复,自主呼吸恢复
b.看瞳孔变化,口述:瞳孔由大变小
c.口述:口唇、面色、甲床紫绀减退,收缩压大于60mmHg,有尿,心电图波形改变
d.呼喊患者,口述:患者意识恢复
15、口述:心肺复苏成功(未恢复继续操作)
16、与患者家属沟通,口述:XX,刚刚发生了一些病情变化,经过我们的一系列抢救之后,现在病情基本平稳了,还将做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请不要紧张,有什么事随时呼叫我们
17、用物分类处理,洗手,记录
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 篇5
一、物品准备:简易呼吸器一套(3件)、手电筒
1、快速手消
1、听诊器
1、弯盘
2、纱布2块、60ml注射器1
二、自我介绍:评委老师好,我是来自泌外三的××,我今天操作的项目是:单人徒手简易呼吸器心肺复苏,这项操作的目的是:抢救突然发生的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恢复循环、呼吸功能和意识,保证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用物已备齐,操作前准备已完成,是否开始,请指示。
三、检查用物:打开治疗巾,简易呼吸器一套,简易呼吸气囊,挤一下,“气囊弹性良好,无皱褶、无破损、无老化”。呼吸活瓣一个,无裂痕、无破损,连接,挤压,“活瓣开启良好”,60ml注射器1个,麻醉面罩,“适量充气”,在治疗巾上试一下,“无漏气”。连面罩,在治疗巾上试一下,“连接良好”。快速手消,在有效期内。听诊器,完好无破损。手电筒性能完好(打开,光照手)。弯盘2个,纱布2块。必要时备氧气装置、储氧袋、四头带。
四、操作过程:推车至床旁,打开治疗巾,掀被子三折于床尾,将病人向床边挪,便于操作。
1、拍病人双肩(轻拍重唤),在病人脸部两侧唤“喂,喂,你怎么了”“病人无反应”喉结旁2cm食指中指由喉结滑动至,测颈动脉搏动“颈动脉搏动消失”颊部贴近病人口鼻处“自主呼吸消失”“快来人啊救人啊”
2、“去枕平卧于硬板床”,解开上衣、松裤带。右手由肋弓向上,到胸骨尖,左手掌根放于胸骨,左手中指平病人左侧乳头,心前区按压30次,深度至少5cm。按压时观察病人反应。
3、头偏向一侧,“患者颈椎无损伤。”拿弯盘纱布放于口角,清理口鼻分泌物(纱布叩入口中再取出来)“有义齿者取出”。
4、打开气道,面罩完全盖住口鼻,充气一次,3秒后,再充气一次。充气时观察病人胸廓起伏,放气囊于患者头边,利于下一次操作。5、5个循环后,呼吸器放于车下层。
6、触摸颈动脉,“颈动脉搏动恢复”,“自主呼吸恢复”,手电筒分别照两眼,从外到内“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恢复”。面色转红润。复苏成功。
7、头复位,再偏向一侧,纱布擦口鼻,摆好体位,穿好衣服,枕上枕头,盖好被子。给与保暖,继续给予生命支持。
8、治疗巾放于车下层,快速洗手。
9、口述复苏成功指征(5条)①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恢复;②自主呼吸恢复;③收缩压≥60mmhg;④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恢复;⑤肤色转红润。
五、整理用物:
1、推治疗车回治疗室,先上层,手电筒、听诊器、快速手消放于清洁区,治疗盘擦拭后备用。
2、下层,治疗巾、纱布放于黄色垃圾袋,弯盘冲洗后交供应室处理。简易呼吸器分离,初步清洁后交供应室处理。最后用小毛巾擦拭治疗车上下层。
心肺复苏的单人抢救方法 篇6
操作要领:
1、首先判定患者神志是否丧失。如果无反应,一方面呼救,让旁人拨电话通知急救中心,一方面摆好患者体位,打开气道。
2、如患者无呼吸,即刻进行口对口吹气两次,然后检查颈动脉,如脉搏存在,表明心脏尚未停搏,无需进行体外按摩,仅做人工呼吸即可,按每分钟12次的频率进行吹气,同时观察患者胸廓的起落。一分钟后检查脉搏,如无搏动,则人工呼吸
与心脏按摩同时进行。按摩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
3、按摩和人工呼吸同时进行时,其比例为15:2,即15次心脏按摩,2次吹气,交替进行。
4、操作时,抢救者同时计数1、2、3、4、5……15次按摩后,抢救者迅速倾斜头部,打开气道,深呼气,捏紧患者鼻孔,快速吹气2次。然后再回到胸部,重新开始心脏按摩15次。如此反复进行,一旦心跳开始,立即停止按摩。
注意事项:
1、单人进行心肺复苏抢救一分钟后,可通过看、听和感觉来判定有无呼吸。以后每4-5分钟检查一次。操作时,中断时间最多不得超过5秒钟。
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省24所中专卫校、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2012级护生, 每校3人, 年龄16~19岁, 其中女生69人, 男生3人。
1.2 方法
根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 (AHA) 心肺复苏 (CPR) 与心血管急救指南 (ECC) 》 (简称《2010心肺复苏指南》) , 修订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标准, 内容包括:评估病人 (判断意识、判断呼吸、评估颈动脉搏动、呼救) ;安置复苏体位 (平卧于硬板上、解开紧身衣扣、双手放两侧、身体无扭曲) ;胸外心脏按压30次;畅通气道 (清理口腔分泌物及检查有无义齿) ;口对口人工通气2次;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通气比例为30∶2, 以上操作循环5次, 判断心肺复苏效果。提前两月发放竞赛操作标准, 各学校按照标准组织训练, 并挑选3名选手参加竞赛。按照标准, 来自我省24所中专卫校的72名护生在挪度安妮心肺复苏模拟人上进行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比赛。评委由3名历年担任我省护理技能竞赛的评委、省级三级甲等医院护理部主任担任;记录员4人, 2人同时使用秒表分别记录5次循环中30次胸外心脏按压的时间, 1人使用秒表记录全程操作时间并观察胸外心脏按压指示灯情况, 1人观察人工呼吸指示灯情况。
2 结果
2.1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流程的精准性
考核将操作流程中每一步骤、每一环节实施完全规范确定为精准 (见表1) 。
2.2 评估病人相关要素的精准性
判断意识:轻摇轻拍双肩, 双侧大声呼唤;触摸颈动脉搏动:正确定位、手法及判断时间, 即操作者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的第1指节的指腹触及气管正中相当于喉结部位, 旁开两指, 至胸锁乳头肌前缘凹处, 触压颈动脉, 手指放于与颈动脉垂直方向, 判断时间5~10 s为精准[3] (见表2) 。
2.3 实施胸外心脏按压相关要素精准性
包括按压定位、按压者姿势、按压深度、按压频率、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 (30∶2) 。其中按压深度不少于5 cm[3], 即挪度安妮心肺复苏模拟人按压深度提示绿灯闪亮。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 且避免按压频率过快心脏充盈不足, 以按压频率100~130次/min计算, 按压30次用时14~17 s (见表3) 。
2.4 开放气道相关因素精准性
包括清理呼吸道异物手法有效、开启口腔观察义齿、开放气道时无压迫颈前软组织、气道是否畅通 (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与地面近似垂直) 等相关因素 (见表4) 。
2.5 人工呼吸相关因素精准性
包括人工通气有效 (通气时绿灯亮起) , 无通气不足 (不亮灯) 和通气过度 (通气时绿灯、红灯均亮) ;胸廓有起伏;人工通气过程中观察胸廓有无起伏等 (见表5) 。
3 讨论
心肺复苏技术是要求医学生重点掌握的实训项目, 各医学院校都给予高度重视。从表1可以看出, 参赛选手都掌握了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程序, 都能够按流程完成徒手心肺复苏术, 76.4%的选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然而, 《2010心肺复苏指南》除对CPR操作流程做了重要修订, 由原来的A (Airway) —B (Breathing) —C (Chest compressions) 更改为C—A—B, 同时还强调提供高质量有效胸外心脏按压, 但在比赛中, 操作精准性并不理想。
3.1 操作精准性有待提高
操作过程中各环节完全精准率很低, 如评估病人精准率为48.6%, 胸外心脏按压精准率只有16.7%, 畅通气道精准率为34.7%, 人工呼吸精准率只有12.5%, 评价复苏效果精准率只有27.8% (见表1) 。此外, 影响复苏效果的重要步骤中单因素精准性也不理想, 如胸外心脏按压正确定位 (80.6%) 、按压深度 (72.2%) 、按压频率 (63.9%) , 以及清理呼吸道异物手法有效 (75.0%) 、开放气道无压迫软组织 (80.6%) 、气道畅通 (56.9%) , 10次人工呼吸均合格 (65.3%) 等。这可能与训练中对每一步骤的相关因素精准性强调和规范不够有关。
3.2 影响精准率的因素
病人取平卧位未注意保护颈椎。判断颈动脉搏动时, 用食指和中指指尖轻触颈动脉, 没有稍施以压力, 并且将手指方向与动脉走向平行, 容易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胸外心脏按压, 手指未翘起, 两臂未伸直、未与胸壁垂直。按压深度不足5 cm, 绿显示灯不亮。操作中还发现, 按压频率过快 (小于14 s/30次) 、过慢 (大于17 s/30次) 。按压深度和按压心率的精准性是影响复苏效果的重要因素, 也是CPR培训的难点。开放气道, 没有真正开启口腔检查有无义齿, 而只是口述流程。清除口鼻腔异物, 包绕纱布的手指未进入口腔。在开放气道过程中, 利用仰头抬颏法, 手指压迫颈前软组织。仰头抬颏法:把一只手放在病人前额稍用力向后推, 使头部向后仰, 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颏骨处, 向上抬颏, 切忌下压下颏骨掰开口腔, 使右手或第二指关节压迫下颌部软组织, 否则有可能造成气道梗阻。气道完全打开的标志是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与地面近似垂直。口对口人工呼吸时, 气道未完全打开, 或吹气时间不足1 s, 导致吹气量不足, 绿灯不亮, 或通气过度, 绿灯与红灯均亮。人工呼吸过程中不观察胸廓有无起伏。评价复苏效果时, 参赛选手对评价复苏指标非常熟悉, 但对瞳孔对光反射检查操作出错率较高, 主要错误点是直接将光源对准瞳孔查看, 而不是采用扫视—离开手法。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中的任何步骤、任何环节的精准性直接影响CPR的质量和效果。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仅限于参赛选手, 结果有一定局限性。但仍然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在徒手心肺复苏术培训中强调高品质胸外心脏按压, 有效人工通气, 必须注重操作的环节质量, 将每一步骤、每一环节做实, 真正掌握CPR技术, 提高病人抢救成活率及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评价强化训练后中专护生单人徒手心肺复苏竞赛操作精准性, 分析其培训难点和要点。方法 对我省72名中专护生开展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竞赛, 记录操作精准性。结果 100.0%的护生能够掌握心肺复苏操作程序, 评估病人精准率为48.6%, 胸外心脏按压精准率为16.7%, 畅通气道精准率为34.7%, 人工呼吸精准率为12.5%。结论 经过强化训练, 竞赛选手能较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但操作精准性有待提高。
关键词:中专护生,心肺复苏,精准性
参考文献
[1]黄顺忠, 何兰燕, 杨文升, 等.影响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抢救效果因素分析[J].广西科学院学报, 2008, 24 (1) :1-3.
[2]邸红军, 晋宏, 魏亚培, 等.情景教学法配合缺陷设置在护生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1, 25 (1A) :69-71.
生命之吻:心肺复苏术的诞生 篇8
生命之吻赐予锡安平35年的生命,锡安平已于2002年去世,汤姆森仍然健在。生命之吻的先驱,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美国医生莎华,也已于2003年去世了。物是人非,人非物易,生命之吻享受了50多年的荣耀,成为急救手段心肺复苏术的经典内容之一,无数被抢救的生命曾被归功于这一简单的操作。
心肺复苏术(CPR)指当呼吸终止及心跳停顿时,合并使用人工呼吸及心外按摩来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是针对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在4~6分钟内所必须采取的急救措施之一。心肺复苏术适用于心脏病突发、溺水、窒息或其他意外事件造成的意识昏迷,并有呼吸及心跳停止之状态。
在1966年10月,美国科学院组织的特别专家小组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布报告,将心肺复苏术总结为ABCD四大步骤,A是Airway——维持气道通畅,B是Breathing——人工呼吸,c是Circulation——维持循环,D是Definitivetherapy——后续决定性的抢救措施(包括诊断、药物、除颤与进一步治疗)。
最早的心肺复苏术
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心肺复苏术最早可追溯到1 9世纪末。那时,现代医学在细胞细菌学说的推动下,正处在医学史上的加速期,外科灭菌术与麻醉技术的产生,让外科手术成为潮流,外科医生在不停地扩展他们的执业范围——当时不受任何医师法的限制。外科医生时常被麻醉意外困扰,当麻醉药品过量时,病人会猝死在手术台上,以当时的急救技术,大多数的病人因此而丧失生命。肺复苏在溺水病人上的成功使之逐渐成为急救的常规,医生发明的急救技术多是针对产生人工呼吸作用的。比如1883年的一本外科教材就指导外科医生在急救时以呼吸节奏按压心脏部位,其目的仍然是通过按压胸部产生人工呼吸作用。
1891年,德国医生弗里德里希·马斯还是一个外科学徒,一个9岁的男孩欲进行兔唇手术,发生了麻醉意外,他按前述的急救办法按压胸部产生人工呼吸作用。在当时,如果急救成功,大多会在5分钟~6分钟恢复自主呼吸与心跳,但半小时过去了,男孩的情况更加糟糕,他被医生放弃了,移出了手术室,只有马斯带着绝望的心情继续做毫无希望的按压呼吸。出于激动,马斯加快了按压速度,他留意到男孩的瞳孔在缩小,惊讶之余,他加快了节奏,半个小时之后,男孩苏醒过来了。数天后马斯再次面临同样的场景,一个18岁的患者出现麻醉意外,马斯在尝试传统方法无效后很快就转用他的新方法,这一次,患者只用了25分钟就苏醒了,比前一患者少了35分钟。马斯推荐按压速度为120次/分钟。在医学界不明白病理生理学的背景下,马斯的方法未得到推广。1903年~1904年美国外科医生乔治·克赖尔在研究肾上腺素的作用时成功地先在动物,后在人身上施行了心脏按压术。克赖尔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外科医生,他是外科输血的先驱,美国著名的克利夫兰诊所的创始人之一,著述甚多,影响极大,但心脏按压术仍然只在小范围内传播,没得到重视。
胸外心脏按摩术的诞生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电器逐渐走入普通家庭,高压线路迅速铺设到每一个角落。电能发光,同时也是很危险的,一件令电力公司头痛万分的事情就是其电工经常触电,在电击下,人的心脏发生室颤,心肌细胞各自为政,收缩不协调,导致心输出量为零,受害人迅速死亡。1947年心外科医生克劳德·贝克首次用电极除颤成功。
20世纪50年代,科学界有了更规范的研究标准,“霍普金斯三杰”借助现代医学的证据力量与系统理论,成功地奠定了心肺复苏术的基础,将急救推进到科学时代。“霍普金斯三杰”分别是威廉·考恩霍文、盖伊·尼克博克、与詹姆斯·裘德。考恩霍文是导师,尼克博克是博士生,他们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学,考恩霍文当时获得爱迪生电力研究所与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继贝克发明除颤器后,研究发展移动除颤器。
当时的除颤器十分笨重,在一次实验中,尼克博克发现心脏停跳的狗在压上重达15磅的铜板电极时血压显著上升,这一发现为他实验中的一个难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在建立电击室颤模型后,狗的血压迅速降低,在他们还来不及除颤时,狗就不可逆地死亡了,因此他们为维持动物血压而绞尽脑汁。尼克博克的发现使他们找到了维持血压的方法,不停地按压胸壁。尼克博克与考恩霍文将他们的方法命名为胸外心脏按摩(External Chest Massage)。当时实验室主管阿尔费雷德·布莱洛克医生(著名的先天性心脏病先驱)并不太相信他们这项技术,但还是派了裘德医生协助他们。
其实早在1874年,德国外科医生莫里茨·希夫报道了用胸内心脏按压技术维持发生麻醉意外的狗的血循环。1880年后,许多医生在人身上进行了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到1902年医学界逐渐形成一致意见,认为胸内心脏按摩无效,建议外科医生放弃它。在1901年挪威医生克里斯蒂安·依格日露成功地施行了第一例胸内心脏按摩术,但鲜为人知。1902年威廉·阿比特诺一伦爵士成功地为一位65岁男性进行了胸内心脏按摩急救术,其结果在伦敦麻醉师协会会议上交流引起了广泛兴趣,重新激发了医生对这项技术的热情。其后成功案例迅速增加,到“霍普金斯三杰”重新发现胸外心脏按摩术时,胸内心脏按摩术已逐渐成为麻醉意外猝死的半标准处理手段。
裘德医生接触到尼克博克与考恩霍文的研究,马上意识到胸外心脏按摩的巨大医学价值。无论是依格日露的经胸心脏按摩,还是阿比特诺一伦的经腹心脏按摩,都有巨大风险与缺陷,手术切口易于感染,操作不易,切口过程本身也会延误时间。如果胸外心脏按摩可以维持血压,完全可以取代通行的胸内心脏按摩,使得手术室急救更加快捷有效。
在尼克博克与考恩霍文继续用实验方式证明胸外心脏按压的有效性时,裘德开始了在人身上的实验,1959年7月裘德成功地使用这一方式挽救了一位35岁出现麻醉意外的女性。一年后,裘德等人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报道了20例胸外心脏按摩(此时英文
改称Closed-chest Cardiac Massage),14例成活,成功率70%,其中13例同时进行了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成为医疗常规
口对口人工呼吸在溺水、上吊病例中的有效性早已成为经典,日益增加的外科手术也让它在麻醉抢救中成为半标准常规,许多产科医生、助产士都知道用口对口(鼻)吹气可以挽救没有呼吸的新生儿。各个方向的医学实践已经逐渐汇聚成一个潜在的医疗常规,所缺的是一个关键性的推动人物,在“霍普金斯三杰”建立胸外心脏按摩有效性的同一时代,“人工呼吸双雄”应运而生,他们是纽约罗斯韦尔·派克纪念研究所(现称癌症研究所)的詹姆斯·伊拉姆与巴尔的摩城市医院的彼德·莎华。
1946年,伊拉姆在回顾了有关人工呼吸的文献之后第二天,他刚好遇到护士与搬运工推着一名儿童冲向急救室。由于对有关人工呼吸的急救印象深刻,他毫不犹豫地对着面色发青的儿童进行了口对口人工呼吸,成功地验证了有关说法,也激发了他进一步研究与推动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兴趣。
此后,经过对呼吸长达数年的研究,伊拉姆发明了当时通用多年的罗斯韦尔·派克呼吸机。伊拉姆的呼吸研究让他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口对面罩人工呼吸可以让病人维持足够高的血氧浓度,这项实验结果于1954年5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随后在1956年美国麻醉师协会会议之后,伊拉姆碰巧在返途中跟莎华同车,他说服了在巴尔的摩城市医院做麻醉主管的莎华。莎华随后设计了更多的实验证实了口对口人工呼吸的作用。
莎华设计的实验证实了直接口对口而不用面罩的人工呼吸的效率,证实了单纯胸外按压与当时常用的抬手辅助呼吸的无效性,以及非医务人员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效果。莎华还进一步研究了昏迷病人气道的通畅情况,提出急救的第一步是清理气道,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
伊拉姆与莎华严格的实验研究迅速地赢得了医学界的承认。芝加哥大学的阿彻尔·戈登是最先改变信奉的,他象圣徒保罗一样,最初是传统方法的激烈拥护者,但他亲自实验验证了双雄的结论后,他成了肺复苏最坚定的拥护与传播者。在1994年戈登去世时,美国媒体称他为心肺复苏之父。心肺复苏术的正式提出与广泛运用
1957年美国军方系统最先采纳了肺复苏方式,随后在1958年美国医学会正式为之背书,肺复苏不再受到质疑,而挑战是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这一技术。1960年莎华、考文霍恩与裘德一起出席马里兰州医学会的会议,很快他们就意识到心肺复苏是有机不可分的整体,莎华随即在大会上提出了心肺复苏术的概念。1961年5月莎华等在《美国医学会杂志》首次报道了使用心肺复苏术技术的结果,他们证实,单纯用胸外心脏按摩的方式不能产生足够的呼吸效率,提倡同时心肺复苏。现代医学的心肺复苏技术由此诞生。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倡心复苏与肺复苏的先驱都先后撰写了有关操作的手册,试图推广相关技术。针对这种趋势,学术机构试图将有关技术限制在专业人员手中。在196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红十字会与职业病学会都发出警告,认为心脏按压术属于医学手段,应当由医生、护士以及受过专门培训的急救人员施行。
心肺复苏术竞赛规则 篇9
1、各单位参赛选手请在自行准备操作对象上进行操作。2、各项操作所需医疗器材现场以准备,比赛时选手请自行选择所需器材。
3、整个操作流程限时5分钟。
4、在操作的同时医师请口述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5、心肺复苏术分值为100分。
体格检查比武的规则
1、选手现场抽题,并进行所选题目的现场操作,限时3分钟。
2、在实际操作结束后由专家组进行点评并提出3个问题。3、选手回答专家提出的3个问题,限时2分钟。4、体格检查分值为100分。
X片心电图规则
1.大屏幕上所显示每种动物图片代表一种X片,每种水果图片代表一种心电图,请选手自行选择图片。
2.请说出X片、心电图所示病症名称及主要诊断依据,限时10分钟。
3.X线片阅片分值为50分,心电图分析分值为50分。
护理操作规则
1、各单位参加护理竞赛的人员,请在模拟人上进行操作。2、各项操作所需医疗器材现场以准备,比赛时选手请自行选择所需器材。
3、整个操作流程限时5分钟。
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 篇10
一、单选题(每题2分,总分为80分。)
1、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为()。A、4~5Cm B、大于5 Cm C、5~6 Cm(正确答案)D、越深越好
2、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频率为()。A、100~120次/分(正确答案)B、不低于100次/分 C、80~100次/分 D、60~100次/分
3、成人徒手心肺复苏时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为()。A、15:2 B、30:2(正确答案)C、15:1 D、持续按压,不用通气
4、心肺复苏时主张早期电除颤,除颤后判断除颤效果的时机为()。A、除颤完毕立即进行判断 B、除颤无效,立即再次除颤 C、勿须判断,避免按压中断
D、除颤完毕后立即行5个循环胸外按压,再进行判断(正确答案)5、2015版心肺复苏的步骤为()。A、A→B→C B、B→A→C C、C→A→B(正确答案)D、以上都对
6、CCF是指胸外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所占的比例,其最佳数值尚不确定。2015指南建议CCF数值越高越好,目标比例不低于()。A、60%(正确答案)B、65% C、55% D、70% E、75%
7、胸外按压时尽量减少中断,电除颤时中断时间应控制在()。A、10S之内(正确答案)B、15S之内 C、20S之内 D、30S之内
8、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部位为(): A、双乳头之间胸骨正中部(正确答案)B、胸骨左缘第五肋间 C、心尖部 D、胸骨中段
9、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时,最常用开放气道的方法是(): A、仰头抬颏法(正确答案)B、插管型喉罩 C、托颌法 D、气管插管
10、心肺复苏时若高级气道已建立,则按压与通气比例为()。A、30:2 B、15:2 C、持续按压不中断,通气频率固定在6秒钟一次(正确答案)D、持续按压不中断,每分12—16次通气
11、在死亡边缘的患者BLS 的初期黄金时刻为()分钟。A、1 B、2 C、3 D、4(正确答案)
12、胸外按压时要尽量减少中断,如中断应尽量少于()秒。A、7 B、8 C、9 D、10(正确答案)
13、胸外心脏按压的要点有()。A、位置准确、用力按压 B、快速按压、持续按压
C、快速按压、持续按压、让胸廓充分回弹
D、位置准确、用力按压、快速按压、持续按压、让胸廓充分回弹(正确答案)
14、电除颤时能量的选择:单相波()J,双相波()J。A、350;200 B、340;150 C、360;200(正确答案)D、360;150
15、现场CPR应坚持不间断地进行,不可轻易作出停止复苏的决定,如符合下列条件者,现场抢救人员方可考虑终止复苏。下列哪个条件不是终止CPR的条件? A、感觉患者救不活(正确答案)B、患者呼吸和循环已有效恢复
C、无心搏和自主呼吸,CPR在常温下持续30min以上,EMS人员到场确定患者已死亡 D、有EMS人员接手承担复苏或其他人员接替抢救
16、电除颤时能量的选择,儿童初次用()J/Kg,随后建议用2~4J/Kg,不超过()J/Kg.A、2;10(正确答案)B、2;8 C、3;8 D、3;10
17、在门诊候诊大厅内,一位老年男子突然卧倒在地,如果你在现场,你将按照哪个顺序抢救?
①呼叫患者,判断有无反应 ②检查患者有无正常呼吸
③检查脉搏,10秒内确定有无脉搏 ④呼叫,激活紧急反应系
⑤开始每30次胸外按压并给予2次通气并循环进行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③→⑤
C、①→④→②→③→⑤(正确答案)D、②→③→①→④→⑤
18、心肺复苏应心肺复苏进行()分钟以上,检查病人仍然无反应、无呼吸、无脉搏、瞳孔无回缩的情况下终止。A、35 B、30(正确答案)C、20 D、25
19、在商场购物时,发现一成年患者突然倒下,第一发现者应该怎么做?
A、检查患者的反应,如果没有反应,启动应急救援系统(或打120)(正确答案)B、立即启动应急救援系统(或打120),然后等他人来帮忙 C、打开患者的气道,然后检查脉搏
D、立即做1个周期的心肺复苏,然后打120 20、胸外按压五个回合为一个周期,条件允许时每()min转换一次。A、2(正确答案)B、3 C、4 D、5
21、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五种表现:窒息及呼吸困难(常见胸部穿透伤、气胸或上R梗阻)、大出血与休克、心悸或者昏迷、正在发生的死亡,其中大出血是指短时间内急性出血量>()ml。
A、800(正确答案)B、600 C、700 D、1000
22、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五种表现:窒息及呼吸困难(常见胸部穿透伤、气胸或上R梗阻)、大出血与休克、心悸或者昏迷、正在发生的死亡。其中正在发生的死亡是指心脏停搏时间不超过()分钟。A、5~10 B、8~12 C、8~10(正确答案)D、6~8
23、危急重症一般是通过对生命“八征”的重点体格检查,来快速识别。下列体征哪一项不在这八征”之列? A、脉搏
B、疼痛(正确答案)C、尿量 D、神志
24、尿量(U)是危急重症病人的重点体格检查之一,其正常 >30ml/h;如果小于25ml/h称为尿少、小于()ml/h称为尿闭,提示发生了脱水、休克或者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前性、肾性、肾后性)。A、4 B、8 C、10 D、5(正确答案)
25、体温(T)正常值为 36 ~ 37℃;体温超过 37℃称为发热,低于()℃称为低体温。A、35.5 B、35(正确答案)C、34 D、34.5
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呕吐、腹痛都是消化系统疾病。
B、收缩压>90~100mmHg说明血压正常。
C、对有生命危险的急症者初步处理原则为:判断暂不诊断;对症暂不对因;救命暂不治病。(正确答案)D、呼吸不费力、不快说明呼吸没问题。
27、瞳孔(A)正常直径()毫米,双侧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 瞳孔散大并固定提示心跳停止,瞳孔缩小提示有机磷或毒品中毒,而一大一小为脑疝形成。A、3~5(正确答案)B、1~3 C、2~4 D、4~6
28、基础生命支持(BLS)的基本操作技能共有3项技术,下列技能中不属于基础生命支持(BLS)基本操作技能的是()。A、徒手心肺复苏ABC B、电击除颤D(及心电图识别)C、指压止血(正确答案)D、复苏药物(及气管插管)
29、基础创伤急救(BTLS)的急救基本操作技能共有4项,称之为外伤的四大急救基本技术。下列技能中不属于基础创伤急救(BTLS)基本操作技能的是()。A、止血
B、注射(正确答案)C、包扎 D、固定 E、搬运
30、现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时,伤病员的正确体位是()。A、侧卧位 B、仰卧在比较舒适的软床上
C、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正确答案)D、俯卧位
31、下列哪个指标不是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 A、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存在 B、出现自主呼吸
C、瞳孔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 D、面色由紫绀转为灰白(正确答案)E、有眼球活动及四肢抽动
32、常温下心搏停止几秒后可出现昏厥症状? A、10~20S(正确答案)B、3S C、5~8S D、20-30S
33、抢救的最佳时间是()min。A、13~5 B、2~4(正确答案)C、4~6 D、1~3
34、心肺复苏时,专业人员检查脉搏的时间不超过()秒。A、10(正确答案)B、15 C、8 D、12
35、在成人心肺复苏抢救时,一旦建立了高级气道,按压不必再暂停,通气频率每分钟为()次。A、6 B、10(正确答案)C、8 D、12
36、在成人心肺复苏中,潮气量大小为()。A、6-7ml/kg(正确答案)B、5-6ml/kg C、4-5ml/kg D、7-8ml/kg
37、成人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病人仰卧背部垫板 B、急救者用手掌根部按压
C、按压部位在病人心尖区(正确答案)D、使胸骨下陷5cm E、按压要有节律,每分钟100-120次
38、当2人行心肺复苏时,建立高级气道后,以下哪项叙述是正确的是? A、通气的频率是8-12次/分 B、通气在两次按压之间进行 C、按压通气与比为30:2 D、每6秒进行一次通气(正确答案)
39、所有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仍然昏迷的成年患者都应采用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目标温度为()之间,并至少维持24小时。A、31℃~35℃
B、32℃~36℃(正确答案)C、33℃~36℃ D、31℃~36℃
40、除颤时间的早晚是决定能否存活的关键每延迟电除颤一分钟,其死亡率约增加()。A、2%~3% B、6%~9% C、7%~10%(正确答案)D、3%~5%
二、问答题(共4小题20分)
患者、男性、60岁、体重68kg,既往早晨或下午偶发胸腹部不适。近期工作劳累,感疲劳和腹部不适2天,到医院就诊,初步诊断为胆囊炎,收治肝胆外科病房后接受输液治疗,停止输液后感动腹部症状好转,突发胸闷感、头晕和心悸,在此过程中突然倒地,神志丧失,床旁家属发现后立即大声呼救,护士甲迅速到达现场,检查发现患者呼之不应、无自主呼吸、颈动脉搏动消失。
问题1:发现该患者心博骤停,护士甲急需做的事情有哪些(5分)? 答:观察周围环境,确定无安全隐患(1分)
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呼救医师和护士(1分)安排人员就近拿取自动体外除颤仪,尽早除颤(1分)
立即进行早期心肺复苏(1分):答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或呼吸囊辅助呼吸)也对 尽早建立人工气道(1分)
问题2:该患者可能的病因是什么?请列举常见引起心博骤停但可逆转的病因(9分)。答:心源性猝死,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主动脉疾病(1分)注:答出任何一个即得分。
5H:低血容量性休克、低氧血症、低血糖、低体温、低钾/高钾血症、酸中毒(4分)注:答出其中任何四个即得分。
5T: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血栓栓塞性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中毒、创伤(4分)
注:血栓栓塞性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答出任何一个即得一分,但不重复得分。
经2分钟抢救,5个高质量的CPR循环后,仍无颈动脉搏动和呼吸,已建立人工气道,球囊-面罩呼吸,呼吸频率10次/分,同时继续高质量的CPR,已接心电监护。
问题3:该患者有可能的心电图表现有哪些(3分)?并区分哪些是可电击心律(1分)? 答:心室颤动(1分)、电-机械分离(1分)、心室停博(1分)、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1分)注:答出其中任何三个即可得分
可电击心律:心室颤动(1分)、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1分)注:答出其中任何一个即可得分 问题4:该患者什么情况下推荐使用胺碘酮(2分)?
心肺脑复苏临床探讨 篇11
【摘要】 目的:探讨心肺脑复苏的机制及成功经验。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10例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骤停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其中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 63岁,复苏成功1例,最终存活出院1例。结论:关于心肺脑复苏的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肺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尽早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是抢救心脏骤停能否成功的关键,保证组织的血液灌溉量维持正常血供的25%-30%,此时恢复正常血供,脑功能不至受损。
【关键词】 复苏;缺血;缺氧;缺血-再灌注;心脏骤停;自由基
【中图分类号】 R654.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36-01
心肺脑复苏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机体组织细胞损伤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现将我科10例患者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45-78岁。急性心肌梗死2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脑出血2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有机磷中毒1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
1.2 抢救方式及结果 其中1例出现呼吸停止,口唇及颜面皮肤紫绀,血压测不到,心音低钝,双眼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立即给予呼吸兴奋剂,肾上腺素,纠酸,脑细胞活化剂,血管活性药物等,经抢救1h后恢复自主呼吸,神智逐渐清醒,后住院治疗,痊愈出院。
其中9例就诊时血压,心跳均测不到,呼吸停止,立即按我国现行心肺复苏抢救操作规程进行标准胸外挤压,人工呼吸,建立静脉通道首先给予肾上腺素1-2mg静注,无效时剂量逐渐递增,同时给予呼吸兴奋剂及其它复苏药物,经抢救无效死亡。
2 讨论
心肺脑复苏的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回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展,心肺脑复苏的抢救不断改进完善,迅速有效的胸外按压是心脏骤停抢救能否成功的关键,合理的选择用药可使药物迅速进入中心循环,及时采取有效的人工呼吸适宜现场抢救。复苏早期由于脑组织内氧合血液的灌注尚未完全建立,细胞处于缺氧状态,此时不宜使用呼吸兴奋剂,最好的适应症是自主呼吸恢复,合理选择呼吸兴奋剂以利于心肺脑的复苏。大多心肺复苏的患者以心脏骤停多见,而不论任何原因引起的骤停,停搏是最主要矛盾,只有心跳恢复保持原有效循环才能谈及呼吸和脑功能的恢复,维持各重要脏器的有效循环,使其保持正常功能。心脏骤停后,体内的各种主要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力或阈值是不相同的,如在其无氧缺血阈值之内进行标准的心肺脑复苏及时恢复氧和血的供给,多数病人可以复苏成功。心脏骤停后,细胞损伤的进行如何,主要取决于最低氧供的供给程度。如立即采取抢救措施,予以标准的复苏操作手法,使组织的血液灌注量能维持在正常血供的25-30%左右时,大多数组织细胞和器官,包括神经细胞可以通过严重缺氧时的葡萄糖无氧酵解,获得接近正常的三磷酸腺苷(ATP),如在此时恢复正常血供,心肺复苏即可成功,脑细胞功能亦不致受损。反之则ATP会耗竭,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则发展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因此必须注意早期脑部低温保护,高压氧治疗,脱水剂及皮质激素足量早期应用等均是脑保护重要手段,脑复苏是心肺脑复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复苏的最终目的。若心肺功能恢复但遗留永久性脑损伤甚至成“植物人”,反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物质负担,我们把心肺脑同时复苏当做复苏的最终目标。心跳停止时,脑处于断流状态,随着心跳复苏,脑部灌注增加,造成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由于脑内存在大量的膜性结构,又以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易受氧自由基攻击,形成脂质过氧化,改变膜的通透性,造成细胞的不可逆损伤。心跳停止及复苏的过程中可能造成肠壁的缺血一再灌注损伤,肠壁结构破坏,出现内毒素跨肠壁的移位,进入血循环,再加上肝脏在缺血时的损伤,功能降低,对内毒素灭活力降低,使内毒素循血液循环到达脑部造成脑的进一步损伤,加重脑细胞的不可逆损伤过程。由于两者的叠加,使脑复苏更困难,如能逆转上述两机制,可能为脑复苏提供一种新的手段。心脏骤停时,伴有心源性阿片样物质(OLS)释放,纳洛酮属于吗啡受体拮抗剂,它可有效的拮抗OLS,因此促进心肺脑复苏,减轻或避免心肺复苏后神经系统的损害,现已列入心肺脑复苏的常规用药
【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推荐阅读:
心肺复苏术标准操作规程09-02
心肺复苏规范操作技术06-01
2023年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心肺复苏岗位技能大赛双人法成人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12-31
心肺复苏术考核试题12-01
标准心肺复苏08-24
心肺复苏讲义11-06
心肺复苏(CPR)07-28
心肺复苏装置论文10-06
普及心肺复苏技术11-23
心肺复苏培训心得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