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术考核试题

2024-12-01

心肺复苏术考核试题(共15篇)

心肺复苏术考核试题 篇1

心肺复苏培训考核总结

为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管理,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及抢救成功率,根据我院医师技能培训计划,我院于2014年8-9月开展了心肺复苏技能学习及考核,现将学习考核结果总结如下:

我院全体医务人员对于学习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及训练,最终参加考核,体现我院医生的综合急救处理能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同志对于2010年心肺复苏最新指南—美国心脏协会修订未能完全掌握,如以下几点:

1、在检查患者反应时应做到快速、准确,快递检查患者有无呼吸及或是否能正常呼吸,检查脉搏时间不能超过10秒。

2、在心脏按压环节,应做到成人胸骨压下深度5cm,每分钟频率100次/分,抢救者双肘关节伸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肩手保持垂直用力向下按压。

3、打开气道环节,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仰头举颏法、仰头抬颈法、仰头拉颌法。

根据上次考核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操作演练及业务学习,再次组织考核,我院医务人员已做到人人过关。

心肺复苏术考核试题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医学生组为2006级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定向班学生39名, 住院医师组为石景山医院所有临床科室住院医师76名, 住院医师的专业、工作年限不在本文研究之列。

1.2 方法

1.2.1

由急诊科指定专人对医学生、住院医师进行培训, 先进行理论学习, 再进行技能操作培训, 经过集中和自行训练后统一进行考核, 在技能训练示教室用心肺复苏模拟人完成考核, 现场评分。

1.2.2 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考核内容为单人徒手心肺复苏。考核标准参考2005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3]及北京市急救中心心肺复苏评分标准, 分6大项11小项进行考核, 包括:操作前评估 (判断意识、摆放体位) 、开放气道 (清理呼吸道、打开气道) 、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部位、频率及深度、姿势、按压通气比例) 、操作后评价、回答问题, 总分100分。

1.2.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用SPSS11.0软件。

2 结果

2.1 39名医学生平均成绩为 (81.54±7.45) 分, 76名住院医师平均成绩为 (95.30±2.57) 分, P值<0.05, 住院医师组成绩明显好于医学生组, 统计有显著性差异。

2.2 对单项操作分组进行错误率统计, 清理呼吸道、打开气道、人工呼吸、按压部位、按压姿势、操作后评价等方面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住院医师组好于医学生组, 其他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见表1。

注:*P<0.05

3 讨论

心肺复苏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基本技能, 临床工作经历对考核成绩有直接的影响。从操作考核的结果来看, 住院医师组的成绩明显好于医学生组, 住院医生有临床工作经历, 形成了基本的临床思维, 有一定基础, 练习心肺复苏的机会相对较多, 相对操作熟练, 语言恰当, 而且动作迅速、准确、有效, 尤其在打开气道、人工呼吸、按压部位、按压姿势、操作后评价等方面更加熟练、准确。

3.1 心肺复苏培训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判断意识、摆放体位、清理呼吸道、按压频率深度、按压通气比例及回答问题方面, 两组人员没有明显差异, 普遍缺乏急救意识, 不注意摆放患者体位, 按压频率偏慢、深度达不到4~5cm, 因理论提问的内容比较基础, 住院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可能不注意复习, 考核成绩与医学生没有差别。目前, 在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 心肺复苏培训已是医生和医学生的必修课, 在非医务人员中的普及率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反复强化培训, 尤其针对容易出现错误的方面, 这也是本文研究目的之一。

3.2 对心肺复苏培训的思考。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 如果不掌握心肺复苏技能, 将来无法应对工作中的突发事件, 因此, 医学生心肺复苏培训急待加强。心肺复苏作为一项临床技能, 主要通过反复训练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但现行医学教育中心肺复苏的学时安排较少, 理论教学是以上大课的形式进行, 学生人数过多, 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少。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医学生在《急救医学》课程学习阶段增加了心肺复苏的训练和考核, 实习过程中安排急诊科给他们加强心肺复苏操作的培训, 改变单一的培训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单项操作训练再进行综合模拟训练,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住院医师是临床工作的主力, 他们心肺复苏掌握的程度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密切相关。加强对住院医师心肺复苏的培训, 分析其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常见错误, 为以后的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能够使培训做到“有的放矢”, 采用观看现场CPR教学光盘、高年资医师示范、结合模拟人进行操作训练, 可帮助住院医师熟练掌握现场CPR的操作方法, 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锻炼师资队伍。

综上所述, 住院医师、医学生均应进行系统的CPR培训, 利用模拟教学增加实践机会, 全面提高其CPR技能水平, 使这一临床基本技能得到更好的掌握, 服务于临床, 以提高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孝钦, 王兴祥, 丁晨彦等.心搏骤停心肺复苏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10) :828-829.

[2]黄子通.提高我国心肺脑复苏水平的措施与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3 (3) :153.

心肺复苏术考核试题 篇3

为加强新聘用医务人员对心肺复苏术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心肺复苏术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提高新聘人员在未来实际工作中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及抢救成功率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根据我院2014年新聘用人员考核培训计划的安排,于2014年7月29日至31日开展了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学习及考核,现将培训学习及考核结果总结如下:

一、此次参加培训的人员包括新聘医师、护士、药师、导医、麻醉师、检验师、医学影像技师、药士、康复技士、科员、护工和收费员等共108人。经过培训学习,全体参训人员都熟悉了心肺复苏术的理论要点和实际操作的基本要领,了解了心肺复苏术的考核标准,基本达到了我院预期的培训要求。

二、实际参加考核的人员为108人。104人合格,其中90分以上45人,80~89分59人,4人未达标,合格率为96.30%。由于本次培训时间短,故经院领导批准,考核合格成绩由原来的90分降低为80分。

三、本次培训考核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同志未达到2010年版心肺复苏考核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根据患者的发病症状所采取的处置顺序不正确; 2、患者体位摆放不对,遗忘一些细节动作;

3、按压位置定位不准确,按压频率、深度不符合要求,未做到有效按压;

4、应用简易呼吸器使用方法不正确,达不到预期的潮气量;

5、在整个模拟施救过程中无紧迫感等。

四、根据本次培训考核发现的问题,今后我们应该在力求准确、注重细节上下功夫,力争做到精益求精。附件:

1、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2010版CPR考核标准 2、2014年新聘用人员心肺复苏考试成绩

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科

心肺复苏术相关知识 篇4

1、如何评估现场环境是安全的?

答:无煤气泄漏、无高空坠物、无高压电线等。

2、如何给病人取复苏体位?

答:病人取仰卧位,置于地板或硬板上,呼吸道轴线成一条直线。

3、何时给病人除颤? 答:有条件尽早除颤。

4、为什么避免过度通气?

答:过度通气会影响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血压下降或肺泡破裂。

5、为什么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

答:为了有足够的回心血量,保证每次的心输出量。

6、CPR的按压方法?

答:双手掌根重叠,双臂垂直按压胸骨。

7、CPR的按压部位?

答:胸骨下段(相当于两乳头连线的中间)。

8、CPR的按压频率? 答:≥100次/分。

9、成人按压深度? 答:≥5厘米。

10、CPR按压与放松时间比? 答:1:1。

11、成人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次数比? 答: 30:2。

12、儿童、婴儿(双人)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次数比? 答:15:2。

13、儿童、婴儿(单人)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次数比? 答:30:2。

14、儿童、婴儿按压深度?

答:是胸骨前后胫的三分之一(儿童按压深度5厘米、婴儿按压深度4厘米)。

15、心肺复苏有效指征?

答:面色(口唇)由紫绀转为红润;大动脉扪及搏动。

16、如果患者有脉搏,没有呼吸,怎么办?

答:给予5-6秒一次人工呼吸,每2分钟检查1次脉搏,儿童3-5秒进行一次人工呼吸;如果做了气管插管的病人,6-8秒钟进行1次呼吸,胸外按压的同时不应当停止人工呼吸。

17、尽早胸外按压,减少中断的目的? 答:有利于心脑细胞的供血供氧及心跳恢复。

18、心跳停止多长时间,呼吸也随之停止? 答:30秒钟。

19、人工呼吸时间? 答:每次1秒钟。

作业 实验二 心肺复苏术 篇5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了解和掌握心肺复苏术,并能熟练进行单人操作。

【实验原理】

在某些意外情况下,人体在发生心跳、呼吸突然中止后会造成血液循环的停止。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血液循环停止后4~6min大脑即发生严重损害,甚至不能恢复,所以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心肺复苏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使呼吸血液循环得以恢复挽救生命。

现场心肺复苏术主要为徒手操作,在许多场合下这是唯一实用的有效方法。病人心跳、呼吸停止,全身肌肉松弛,口腔内的舌肌和会厌也松弛后坠从而阻塞呼吸道。采取头后仰、抬举下颌,可使舌根部向上抬起,使呼吸道通畅,这样就可以用口向病人口内顺利吹气。

心跳停止后,全身的血液循环也会随之停止,脑组织和许多重要脏器得不到氧气及血液的供应,很快就会出现坏死。因此必须在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人为地维持血液循环。

【实验器材】

心肺复苏模拟人、无菌纱布、酒精棉球、镊子等。

【方法与步骤】

一、熟悉心肺复苏模拟人模型

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心肺复苏模拟人的使用说明书,熟悉并明确使用方法。

二、心肺复苏术

实验步骤:

心肺复苏(CPR)是一个连贯、系统的急救技术,各个环节应紧密结合不间断地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步骤如下: 1.证实 迅速用各种方法检查病人,确定是否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主要采取“一看”:看形态、面色、瞳孔;“二摸”:摸股动脉、颈动脉搏动;“三听”:听心音。证实病人心跳停止后应立即进行抢救。

2.体位 一般要去枕平卧,将病人安置在平硬的地面上或在病人的背后垫一块硬板,尽量减少搬动病人。

3.畅通呼吸道 其操作方法是仰额举颌法:一手置于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示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颏或下颌角处,抬起下颏(颌)。有假牙托者应取出。

4.人工呼吸 一般可采用口对口呼吸、口对鼻呼吸、口对口鼻呼吸(婴幼儿)。

方法:①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位置下进行;②用按于前额之手的拇指和示指,捏住病人的鼻翼下端;③术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病人的嘴,把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④深而快地向病人口内用力吹气,直至病人胸廓向上抬起为止;⑤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面向病人胸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使病人的口张开,捏鼻的手也应放松,以便病人从鼻孔通气,观察病人胸廓向下恢复,并有气流从病人口内排出;⑥吹气频率:12~20次/分,但应与心脏按压成比例。单人操作,心脏按压15次,吹气2次(15∶2)。双人操作按5∶1进行。吹气时应停止胸外按压;⑦吹气量:一般正常人的潮气量500~600ml。目前比较公认以800~1200ml/次绝对不能超过1200ml/次,以免引起肺泡破裂。

5.胸外心脏按压 在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人工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 胸骨中、下1.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或剑突上2.5~5cm处。

(2)按压方法 ①抢救者一手的掌根部紧放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②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使胸骨下陷4~5cm(5~13岁3cm,婴幼儿2cm);③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下压与向上放松时间相等。按压至最低点处,应有一明显的停顿,不能冲击式的猛压或跳跃式按压;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但应尽量放松,务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④按压频率:传统惯用80~100次/分。小儿90~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例以0.6∶0.4为恰当。与呼吸的比例同上述。

(3)按压有效的主要指标 ①按压时能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8.0kPa;②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再度转红;③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④出现自主呼吸;⑤神志逐渐恢复,可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加。

(4)在胸外按压的同时要进行人工呼吸,更不要为了观察脉搏和心率而频频中断心肺复苏,按压停歇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秒,以免干扰复苏成功。

三、【注意事项】

1.开放气道行仰头举颌法时,注意手指不要压迫病人颈前部、颌下软组织,也不要颈过伸。

2.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量不要过大,否则易造成胃大量充气。

3.判断有无脉搏时,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以免颈动脉受压妨碍头部供血,检查时间不可超过10s。

4.胸外心脏按压用力应平衡、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也不能忽快忽慢,禁止做猛烈地冲压,按压时手指不要压在胸壁上,否则易引起肋骨或肋软骨骨折。

心肺复苏术考核试题 篇6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52岁, 在工作中突然意识不清、呼吸、心搏骤停, 2010年7月20日14:10被同事送到我院急诊科救治, 从事发到我院急诊科大约5 min。经心肺脑复苏术抢救和护理, 病人意识逐渐恢复, 颈外动脉能触到搏动, 自主呼吸恢复, 瞳孔缩小, 角膜湿润, 颜面口唇、甲床、皮肤由灰白转红润, 有尿, 心电图波形有所恢复。抢救成功后护送病人到心内科继续治疗。半年后随诊, 病人身体完全康复, 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2 抢救及护理

2.1 开放气道

开放气道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心搏骤停时下颌肌突然松弛使舌后坠压迫会厌使气道阻塞[1]清除口腔内异物, 一手于额部加压使头后仰, 另一手食指、中指将颏部向前抬起, 解除舌后坠效果最好。注意手指不要压向颏下软组织深处, 以免阻塞气道。也可用托颈压额法或托颌法, 但疑有头、颈部损伤病人禁用。

2.2 人工呼吸

心跳停止20 s~30 s后, 呼吸随之停止。抢救者用放于前额上的拇指与食指捏紧病人鼻翼, 另一手托下颌;深吸气后用双唇包绕病人口唇, 用力吹气, 直至病人胸廓隆起, 然后放松鼻孔, 术者头稍抬起, 侧转换气并观察胸廓复原情况。每次吹气800 mL~1 000 mL, 最多不超过1 200 mL, 频率14/min~16/min, 吹气时间约占每次呼吸周期的1/3, 如此反复进行。

2.3 人工循环

建立人工循环的指证为大动脉搏动消失或不清。心前区叩击:握拳, 以拳头的尺侧面猛击胸骨中下1/3交界处1次或2次, 高度距胸壁25 cm左右, 在胸外给予微刺激以促进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停搏的恢复。胸外心脏按压:病人仰卧在硬板床或地上, 也可垫木板于身下。头部不高于心脏水平, 下肢抬高15°。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沿病人的肋弓向上滑行至剑突, 剑突上两横指即按压部位 (男性两乳头连线中点) , 左手掌跟部置于病人的按压部位, 右手置于左手之上, 手指翘起, 肘关节伸直, 借助身体重力垂直下压, 频率为100/min, 胸骨下陷4 cm~5 cm。按压时应注意部位一定要准确, 高了伤及大血管低了伤及腹腔脏器或使胃内容物反流偏离胸骨可能至肋骨骨折。压力适中, 根据年龄和胸廓弹性施压, 压力小达不到效果;压力大造成损伤 (多因肋骨骨折引起血胸、心、肺损伤) 。方法要正确, 以手掌根部垂直下压 (忌左右摆动、冲击式下压) , 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 按压至最低点时有一明显停顿, 放松时抢救者手掌跟部不可离开胸壁以免错位, 但不应使胸壁受压。

2.4 复苏药物的应用

给药途径:静脉给药、气管内给药、心内注射[2], 前者安全可靠, 为首选。穿刺部位易选择上肢粗大静脉, 必要时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 两条静脉通路时, 另于下肢小隐静脉或大隐静脉。增加心排出量和升压药物, 肾上腺素1 mg静脉注射;扩充血容量如代血浆。

2.5 心电监测

明确心搏骤停的原因, 了解复苏过程中的心律变化及对复苏的反应, 利于指导抢救。心室颤动时给予非同步除颤, 首次电击量为200瓦秒, 一次无效, 3 min内可增大能量再次电击, 最大能量不超360瓦秒。细颤可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 细颤变粗颤后再除颤。

2.6 脑复苏

脑复苏的目的是防止脑组织的肿胀和水肿。原则:降低脑细胞代谢率, 增加氧和能量的供应, 促进脑循环再流通, 纠正脑损害引起的全身和颅内病变。低温疗法:可降低脑代谢率, 延缓三磷腺苷 (ATP) 的消耗, 减轻代谢反应, 保护酶的活性, 降低颅内压和减轻脑水肿, 使头部温度降至28℃, 肛温降至32℃~34℃。脱水疗法:在肾功能良好、血压稳定在10.7/6.7kPa时使用。甘露醇、山梨醇250 mL静脉注射或50%高糖60mL~100 mL静脉注射, 同时加地塞米松5 mg、呋塞米20 mg~40 mg静脉注射, 增强利尿效果。避免心功能不全和电解质紊乱。高压氧疗:可增加血氧含量和氧弥散, 提高脑组织氧分压, 减轻脑水肿。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C、维生素E、谷光肝肽等恢复脑细胞功能的药物:辅酶A、胞二膦胆碱、三磷酸腺苷、细胞色素C、谷氨酸钠或钾。促进意识恢复的药:甲氯芬酯、乙胺硫脲、醒脑静等。

3 小结

这例病人抢救成功关键在于正确应用心肺脑复苏术。心肺脑复苏是抢救心搏骤停病人首要关键步骤, 争取时间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由于心肺复苏经常有脑缺血、缺氧等问题的存在, 故复苏的目的就是使病人的意识、智能和运动得到全面的恢复。所以在心肺脑复苏的同时就要采取保护脑功能措施

关键词:猝死,心肺脑复苏,护理

参考文献

[1]卫庆云.56例院前猝死病人救护与防范对策[J].全科护理, 2009, 7 (7B) :1805-1806.

心肺复苏术说课课件 篇7

C胸外按压:位置:胸骨下切迹向上二指;

手型:交叉重叠、手臂垂直

力度:成年人不少于5厘米

频率:成年人不少于100/分钟

A畅通气道:三种方法

B人工呼吸:口对口吹气,进气量500—1000毫升。

判断:胸廓抬起

二、复苏成功的.标志

九、教学反思

1.说教学达标情况:为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职业中专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新的CPR要求对教材进行顺序调整,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讲授、示教、小组讨论、两人CPR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突出重点难点的解决,突出学生的主体。学生在实训中学到知识,掌握了技能,解决了重难点。操作后进行相互评价,计入成绩,认识了不足,提高了动手能力。提前发给她们的学案及做好的课件让学生自己翻看并在操作中体会找出答案。

(1)重建循环的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2)畅通气道的方法有哪些?

(3)重建呼吸的方法。

(4)复苏有效的表现是什么?

不足处是需要课前辅导、课下查阅资料。优点是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根据课堂学生问题的回答,学生实际操作的表现,以及课程结束前的测评反馈情况,可以看到学生对各知识点达到目标要求的层次,并且会操作心肺复苏术。

2.说教法运用情况: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生动形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师生互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有

(1)自学感悟法:通过自读自悟,充分掌握具体操作中的问题,并能够尝试解决。例如有充分的时间查阅了重建循环的按压部位有四种方法,可喜可贺。

(2)情境教学法:有情境就有趣。课伊始,我借助形象、生动的视频课件导入,扣住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的进行心肺复苏的欲望,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研读时,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图画、示教、视频来再现、描绘、渲染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3)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课前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查阅资料的时间,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只要做得到位,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享受初步成功的喜悦。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利用学习小组,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我要求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方法,小组协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学生活动情况:在这堂课中学生遵守纪律,课堂忙而不乱紧张有序、互动协作,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更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进一步升华。每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操作、观察、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理解记忆深刻。多次分组操作,使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较快提高,一组比一组操作更加熟练正确。

心肺复苏术考核试题 篇8

一、物品准备:简易呼吸器一套(3件)、手电筒

1、快速手消

1、听诊器

1、弯盘

2、纱布2块、60ml注射器1

二、自我介绍:评委老师好,我是来自泌外三的××,我今天操作的项目是:单人徒手简易呼吸器心肺复苏,这项操作的目的是:抢救突然发生的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恢复循环、呼吸功能和意识,保证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用物已备齐,操作前准备已完成,是否开始,请指示。

三、检查用物:打开治疗巾,简易呼吸器一套,简易呼吸气囊,挤一下,“气囊弹性良好,无皱褶、无破损、无老化”。呼吸活瓣一个,无裂痕、无破损,连接,挤压,“活瓣开启良好”,60ml注射器1个,麻醉面罩,“适量充气”,在治疗巾上试一下,“无漏气”。连面罩,在治疗巾上试一下,“连接良好”。快速手消,在有效期内。听诊器,完好无破损。手电筒性能完好(打开,光照手)。弯盘2个,纱布2块。必要时备氧气装置、储氧袋、四头带。

四、操作过程:推车至床旁,打开治疗巾,掀被子三折于床尾,将病人向床边挪,便于操作。

1、拍病人双肩(轻拍重唤),在病人脸部两侧唤“喂,喂,你怎么了”“病人无反应”喉结旁2cm食指中指由喉结滑动至,测颈动脉搏动“颈动脉搏动消失”颊部贴近病人口鼻处“自主呼吸消失”“快来人啊救人啊”

2、“去枕平卧于硬板床”,解开上衣、松裤带。右手由肋弓向上,到胸骨尖,左手掌根放于胸骨,左手中指平病人左侧乳头,心前区按压30次,深度至少5cm。按压时观察病人反应。

3、头偏向一侧,“患者颈椎无损伤。”拿弯盘纱布放于口角,清理口鼻分泌物(纱布叩入口中再取出来)“有义齿者取出”。

4、打开气道,面罩完全盖住口鼻,充气一次,3秒后,再充气一次。充气时观察病人胸廓起伏,放气囊于患者头边,利于下一次操作。5、5个循环后,呼吸器放于车下层。

6、触摸颈动脉,“颈动脉搏动恢复”,“自主呼吸恢复”,手电筒分别照两眼,从外到内“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恢复”。面色转红润。复苏成功。

7、头复位,再偏向一侧,纱布擦口鼻,摆好体位,穿好衣服,枕上枕头,盖好被子。给与保暖,继续给予生命支持。

8、治疗巾放于车下层,快速洗手。

9、口述复苏成功指征(5条)①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恢复;②自主呼吸恢复;③收缩压≥60mmhg;④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恢复;⑤肤色转红润。

五、整理用物:

1、推治疗车回治疗室,先上层,手电筒、听诊器、快速手消放于清洁区,治疗盘擦拭后备用。

2、下层,治疗巾、纱布放于黄色垃圾袋,弯盘冲洗后交供应室处理。简易呼吸器分离,初步清洁后交供应室处理。最后用小毛巾擦拭治疗车上下层。

心肺复苏的急救体会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9月患者12例。其中男10例, 女2例;年龄38~62岁。院前呼吸循环停止5例, 均在发现后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最长时间为20min。在急诊发生7例呼吸循环停止, 其中3例为心源性, 4例为创伤性 (重度颅脑损伤所致呼吸循环停止3例, 多发骨折所致1例) 。

1.2 呼吸循环骤停认定

患者具备以下证据之一方可认定发生了呼吸循环骤停: (1) 心电图突然呈直线或室颤波。 (2) 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叹息样呼吸和 (或) 停止, 心音听不到, 大动脉搏动消失, 血压测不出。

1.3 复苏方法

判定心脏骤停后即刻实施心肺复苏术 (2010心肺复苏指南标准) , 建立人工气道和人工呼吸, 复苏药物应用, 肾上腺素1mg、3mg、5mg, 每隔5min重复使用。给予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电活动、血压、血氧饱和度。根据实际心电活动给予电除颤。具体操作均按2010指南标准执行。自主心跳恢复后根据心电活动情况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胺碘酮、阿托品等) , 着重解决心源性骤停的原因, 进而行全面复苏治疗, 调节机体内环境, 脑复苏, 低温, 防治复苏后并发症, 营养支持治疗, 做到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 积极预防再次心脏骤停。

1.4 疗效判定标准

成功:心跳呼吸恢复, 意识清醒, 转入ICU;有效:心跳呼吸恢复并维持在12h以上但最终死亡;无效:心跳呼吸未恢复。

2 结果

12例呼吸循环骤停患者5例复苏成功 (其中院外1例, 院内4例) , 复苏有效2例, 其余5例无效。

3讨论

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建立的速度, 决定了大脑和心脏的缺氧缺血时间, 进而直接影响到复苏的成功率。同时抢救药物的应用也极为重要, 首选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可以增加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 儿茶酚胺具有良好的变力性和外周血管效应, 可得到良好的心电稳定性。在复苏时只要选择正确的药物及合理的应用就会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另外, 复苏成功后尽早合理脑复苏, 给予及时的全面合理有效的措施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医学科学的发展抢救技术的改进, 自2010心肺复苏指南发布简化了程序, 强调了胸外按压的重要性, 提出了明确的复苏靶向。心跳停止后, 血液停止流动, 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脏按压作用后, 血液才可在大血管、心脏处形成流动, 但维持的心排量并不稳定, 说明外周的循环甚至微循环的情况与所测部位是不一样的。严格的心肺复苏术技术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尽管多数人认为在临床上难以在医护人员范围内区别心肺复苏术技术的优劣, 但我们的结果足以区分高下, 很有必要对院前和院内急诊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 把胸外按压的效应发挥到最佳水平。影响心排量的因素虽多, 但心肌功能状态是重要的, 一旦到了失代偿阶段就难以纠正。在正规熟练的按压技术基础上, 增加按压频率, 可以取得更理想的心排出量和血压水平。

心肺复苏演练 篇10

为提高我院内、妇科医疗护理应急救治反应能力,提高医务人员在抢救中协调和应变能力,急救知识、技能水平和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能力,推动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使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操作。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于2017年1月11日-1月20日, 在我院妇产科病房,对我院内科、妇产科医务人员(医生、护士等)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演练。参加人员共18人,人人严格按照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规程、要求进行操作演练。

一、演练的目的和原则

检验我院的应急、组织协调能力及应急工作准备情况。及对心脏呼吸骤停病人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掌握程度。

二、组织领导

为做好本次应急演练活动,医院成立院应急应急演练活动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郭中兴

副组长 :李洪友 刘 霞

成 员 :临床内科、妇产科所有医务人员均参与。

三、演练内容:本次演练科目: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

四、院领导班子对本次演练进行点评

发现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后立即启动紧急救援进行救治,分秒必争,是抢救成功率的关键,通过此次演练,巩固了对相关知识点及操作要点的掌握,并演练了科室间密切协作与配合,医务人员对抢救流程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并能较熟练的进行急救操作,强化在抢救中通用知识及操作要点,做到了对心肺复苏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的熟练掌握。

五、这次演练得到了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1、为各科的临床技能操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2、达到了锻炼队伍、整合资源、提高水平的目的。但在演练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观察周围环境是否安全欠妥

2、体位摆放不对

3、按压方法不对(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4、按压频率和深度欠规范(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每次胸外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的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5、部分员工的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7年1月22日

心肺复苏业务学习 篇11

一、心肺复苏的定义

任何原因引起呼吸、心跳骤停时在体外实施的基本急救操作和措施,以挽救垂危病人,有效开展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方法称为心肺复苏。

二、心肺复苏的普及意义

心搏、呼吸突然停止后,循环终止。脑细胞由于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循环停止后4-6min,大脑即发生严重损害,甚至不能恢复。因此必须争分夺秒,积极抢救。在常温情况下,心跳停止3S时病人感到头晕,10-20S后即可发生昏厥或抽搐;60S后瞳孔散大,呼吸可同时停止,亦可在30-60S后停止;4-6min后大脑细胞有可能发生不可逆损害。人体不同组织器官最长耐受缺血、缺氧时间: 1.大脑:4-6分钟

2.小脑:10-15分钟

3.心肌:30分钟

4.肝细胞:1-2小时

5.肺组织:>2小时。因此,为要使病人得救、避免脑细胞死亡,以便心搏、呼吸恢复后,意识也能恢复,故必须在心跳停止后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

三、什么情况下立即实施急救

发生特大灾害或事故时,有人重伤、晕厥,首先我们要求救,看看周围是否有医生,或者懂医术的群众,如果没有,我们就要要求周围的群众拨打120求救,要指定一个人去打电话,再观察周围的环境,让病人远离危楼、地震发生的地方或者火灾现场,然后把病人带到硬板床上或者地上,不能在柔软的地方或者其他的物品上施救,病人安置妥当后先按住颈动脉看伤者是否有脉搏,判断病人有无意识、然后再轻拍病人两肩膀并呼唤病人,确定病人目前状态已经是:1.意识突然丧失

2.颈动脉搏动消失

的时候应该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四、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步骤(ABC)

A:开放气道:

1、使病人仰卧,松开领口、裤带和胸腹部衣服。

2、清除口腔内异物,把患者口腔打开,有异物就要取出,以免影响病人呼吸。

B:人工呼吸 :1:口对口吹气

2:口对鼻吹气

3:口对口鼻吹气(婴儿),成人每四到五秒钟吹气一次,每分钟12次,吹气量每次700到1100ml。做人工呼吸时用砂布垫着病人的口,因为不能确保病人有没有传染的疾病,以免引发交叉感染疾病。急救者一手掌尺侧置于病人前额,使其头部后仰,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鼻孔,以免气体外溢,吹完之后记得松开病人被捏住的鼻子,吹气时侧头看病人的胸腹有没有起覆。

C:胸外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成人为胸骨中下1/3处

婴儿和儿童的按压位置为胸骨下1/2处

2、按压深度:成人按压深度:4到5cm 儿童的按压深度:2.5到4厘米

婴儿的按压深度:1.5到2.5厘米

3.、按压速度:成人100次/分钟:婴儿>100次/分钟

儿童80-100次/分钟

4、按压与吹气之比:成人为30:2,儿童和婴幼儿为:5:1

要连续5个周期

按压时的注意事项:

1、确定按压的部位,急救者以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的中下1/3交界外,简单来说就是胸骨锅上的两个手指处。

2、按压时,另一手交叉重叠于其手背上,肘关节伸直,充分利用上半身的重量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有节奏地带有冲击性的垂直接压胸骨,使之下陷3-4CM(儿童相对要轻些)

五、心肺复苏的终止

1、.有效

2.、有专业人员到场接替抢救

3、.抢救30分钟仍无效及已确定死亡者

六、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

对病人做“心肺复苏”的时间越早,救活率就越高,因为大脑缺氧4-6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以至死亡。进行心肺复苏时,急救一开始,就要连续进行,不能间断,直到伤员恢复自主呼吸心跳或确诊死亡为止,而且确诊死亡之前不能以自己个人的观点而确定。

探讨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老年科及重症监护室 (ICU) 的100例 (n表示) 老年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中老年重症肺炎56例, 严重压疮并感染20例, 冠心病心衰58例, 心肌梗塞10例, 心律失常32例, 帕金森病晚期5例, 糖尿病10例。上述基础疾病多半集中于老年患者。

1.2 方法

100例重症老年患者, 对基础疾病进行规范的抢救治疗时, 突发心脏骤停或心脏性猝死, 立即进行规范的基础心肺复苏[1]及高级生命支持。分析心肺复苏成败与及时的有效循环血容量复苏之间的关系。

2 结果

心肺复苏成功 (标准为存活>24 h) 80例 (n1) 占80%, 其中生命维持24 h者20例占25%, 生命维持48 h者28例占35%, 生命维持超过72 h以上者32例占40%。失败 (标准为存活<24 h) 20例 (n2) , 其中6 h<存活时间<24 h占90%, 存活时间<6 h占10%。

3 结论

2 h内液体入量2 000 mL者, 心肺复苏成功率高及存活时间长, 6 h内液体入量不足2 000 mL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低及存活时间短。心跳复苏, 由于血压维持不住, 检测的指脉氧饱和度难以达到90%以上, 心脏再次停跳或有停跳趋势。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为了维持血压, 多巴胺的用量明显增加。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尿量明显减少。因此, 为了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Hg以上, 首先要在短时间内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 刻不容缓。失败20例原因分析, 主要是有效循环血容量严重不足造成冠状动脉严重灌注不足, 复苏的心跳就不能够维持, 其次是有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营养不良、基础疾病严重等。

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心音恢复、大动脉搏动恢复、瞳孔由大变小、自主呼吸恢复、收缩压在60 mmHg以上。心肺复苏的成败在于: (1) 及时发现、及时心肺复苏, 心脏按压的深度达5 cm、心脏按压的频率100次/min、心脏按压不间断、及时畅通气道、及时心脏电除颤等高级生命支持。 (2)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 我们观察到心脏刚复跳后, 不能停止心脏按压, 还需要进行一段时间心脏按压约10~20 min, 才能维持复跳的心率, 否则再度停跳的发生率很高, 几乎90%以上 (经过统计) , 有报道心脏按压对有心跳害处不大[2,3], 而且, 对于心跳刚复苏的心脏继续按压能够有效的维持复苏的心跳。 (3) 由一个有心肺复苏经验的人指挥, 群体医务人员参加抢救, 心肺复苏成功率高。除了按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规范操作成功率高外, 在心肺复苏的同时即刻进行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复苏, 即从大静脉快速补充液体, 首先500 mL生理盐水在30 min内输注完, 接着706代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 000 mL在30 min内输注完, 继续500 mL生理盐水在30 min内输注完, 5%的碳酸氢钠200 mL快速静脉输注, 如果测上臂血压仍低于90/60 mmHg, 立即多巴胺按每千克体重×3 mg, 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0 mL, 按每千克体重20~40 ug/min的速度静脉输注, 使平均动脉血压迅速达到60~75 mmHg后再调整速度, 维持平均动脉血压60~75 mmHg或理想血压。多巴胺会使血压升高, 但是没有有效循环血容量做基础保障, 血压很快下降。同时保持气道畅通, 指脉氧饱和度可以达到90%以上, 复苏的心跳就能够维持, 自主循环得以恢复, 重要脏器就能够尽早得到有效的血液灌注, 最后自主呼吸可以逐渐恢复, 生命得以延长, 有机会继续进行脑复苏等后续治疗。心肺复苏指南中并没有强调早期有效循环血容量复苏, 早期有效循环血容量复苏也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建议高级生命支持的实施措施一定要强调早期有效循环血容量复苏, 他是确保早期血流动力学优化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刘涛.心肺复苏成功六例体会[J].空军医学杂志, 2010, 26 (4) :231-232.

[2]吴晓飞, 施虹, 伍德生, 等.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98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3, 28 (4) :301-302.

_心肺脑复苏(讲稿) 篇13

心搏骤停(suddenly cardiac arrest,SCA)是指心脏机械活动停止,收缩功能衰竭导致心脏突然丧失有效的射血功能而致血液循环停止的病理生理状态。

“猝死”是指突然、意外的临床死亡。

心搏骤停的病因、类型和诊断

一、心搏骤停的病因

引起心搏骤停的病因可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

(一)心源性

约80%的心搏骤停患者是由于冠心病所致,尤其是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

(二)非心源性

包括①溺水和窒息②电击和雷击③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④麻醉和手术中的意外⑤药物过敏或中毒等

二、心搏骤停的类型

根据心电图(ECG)监测结果,心搏骤停可表现为三种形式: 1.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心室肌发生极不规则的快速而又不协调的蠕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以连续而快慢不规则、振幅不一的蠕动波,频率为200~500/min,此时心脏不能搏血。凡张力弱,蠕动幅度小者为“细纤颤”;张力强,幅度大者为“粗纤颤”。

2.心搏停止(asystole,AS)或称心室停顿(ventricular standstill)心脏大多数处于舒张状态,心肌张力低,无任何动作,ECG房室均无激动波,描记呈一直线。

3.心电机械分离(electric mechanical dissociation,EMD)心脏仍有生物电活动,断续出现慢、极微弱且常不完整的收缩,ECG仍有间断出现的宽而畸形、低幅的QRS波群,频率在20~40/min以下,而此时心脏并无有效的泵血功能,血压及心音均测不到。

三、心搏骤停的诊断

①清醒的患者意识突然丧失,呼之不应;②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③测不到血压,心音消失;④自主呼吸在挣扎一两次后随即停止;⑤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其中①患者意识突然丧失和②摸不到大动脉最为重要,凭此即可确诊心搏骤停的发生。

基础生命支持

1.判断患者反应 当目击者发现患者无呼吸、不咳嗽、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如眨眼或肢体移动等),即可判定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并立即开始CPR。

2.启动EMS 拔打急救电话后立即开始CPR。3.体位 让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地)面上。4.开放气道(1)仰头抬颏法(2)托颌法 5 循环支持(1)脉搏检查 10s内完成脉搏检查。(2)检查循环体征(3)胸外按压

406(4)单人或双人CPR 6.电除颤

早期电除颤的理由:①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致命心律失常是VF,占心跳骤停患者的80%;②VF最有效的治疗是电除颤;③除颤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或消失,除颤每延迟1min,成功率将下降7% ~ 10%;相反,如果同时实施心肺复苏术,则患者生存率比前者更高(平均下降3%到4%);④VF可能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止。因此,尽早快速除颤是生存链中最关键的一环。

高级生命支持(ALS)

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通常在医院内或转运途中进行,是指利用药物和机械手段提高重要器官的灌注压和血供,处理心律失常,进而促进自主循环恢复。

一、通气与氧供

通气:面罩、球囊、气管插管

二、循环支持

有许多改良的循环支持方法,包括插入性腹部加压CPR、高频CPR、主动加压一减压CPR、充气背心CPR、机械(活塞)CPR、同步通气CPR,交替胸腹加压一减压CPR和一些有创CPR,这些方法的使用限于医院内。

三、药物治疗

心肺复苏时用药的主要目的在于:①提高心脏按压效果,激发心脏复跳和增强心肌收缩力;②提高心脑灌注压,增加心肌和脑的血液灌注量;③降低除颤阈值,有利于电除颤和防止室颤复发;④减轻酸血症和纠正电解质失衡,有助于发挥心血管活性药物的效应。

(一)心肺复苏时的用药途径

1.静脉内给药 静脉给药安全、可靠,为首选给药途径。2.气管内滴入法:碳酸氢钠注射液、钙剂及去甲肾上腺素禁止从气管滴入

(二)常用复苏与心血管活性药物

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氨力农和米力农、碳酸氢钠、利尿剂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

1.利多卡因 2.胺碘酮 3.阿托品

脑复苏

在心搏和自主呼吸恢复后,CPR初步成功,脑复苏就成为后续处理的重点目标。继20世纪50年代对肺(呼吸)复苏成功后,60年代又取得心脏复苏的突破,但目前脑复苏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故心跳骤停后病人脑功能是否恢复已成为复苏成败的关键。

脑的重量虽仅占体重的2%,但它却接受15%的心排血量,其静息耗氧量约占人体总耗氧量的20%,且脑组织无后备毛细血管供血,故一旦脑血流停止,脑组织将较其他脏器更易遭受缺血缺氧性损害。

一、急性全脑缺血的病理生理

407

(一)脑缺血时组织病理学改变

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损害存在区域性和时相性差异,其受损程度并非一致。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凡是越进化、越高级的脑组织越易受损;越原始、越低级的脑组织对脑缺血的耐受性越好。按脑内细胞对缺血敏感性的差异可排序如下: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星状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二)全脑缺血期间的病理生理

1.能量代谢障碍 脑内糖原和能量贮备均很少,一旦发生心跳骤停,脑血流中断,氧和葡萄糖的供应即断绝,氧贮备在10s内耗竭,PaO2降至30mmHg以下,低于电衰竭阈(threshold of electric failure),即导致意识丧失,脑电图由慢波转为平线。

2.脑生化代谢方面的紊乱 脑缺血后能量代谢障碍,ATP缺乏,细胞膜的钠钾泵和钙泵功能受损,造成细胞内K+外流,Na+、C1—、Ca2+内流而致神经元和间质水肿。

3.乳酸酸中毒 酸中毒在脑缺血和再灌注阶段均可产生。脑缺血时葡萄糖无氧代谢导致的乳酸产生过多及CPR期间肝肾缺血致对乳酸的清除能力降低,是引起乳酸酸中毒的主要原因。

(三)再灌注期的病理生理

在恢复循环后,脑组织虽又重新获得血流灌注和氧供应,但各种功能和生化代谢过程并不能同步恢复到正常状态,已经启动的脑缺血性损伤可能进一步加重而造成再灌注损伤。再灌注损伤在系统灌注恢复后还可持续2h~12h。

一、脑复苏的治疗措施

由于心搏骤停后,脑病理生理改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单一治疗手段很难起到脑缺血后神经保护作用,而是需要多种措施。脑复苏的成败关键在于三方面:①尽量缩短脑循环停止的绝对时间;②采取切实有效的支持治疗措施,为脑复苏创造良好的颅外环境;③在降低颅内压、减低脑代谢和改善脑循环的基础上,采取特异性脑复苏措施阻止或打断病理生理进程,促进脑功能恢复。

(一)施行有效的CPR,缩短脑循环停止的绝对时间

(二)采取有效的支持措施,为脑复苏创造良好的全身生理环境

(三)维持良好的颅内内环境

1)低血压 脑复苏后积极防治低血压有助于脑血流的改善,因此应针对低血压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处理。

2)MAP 提高MAP确实可提高CPP,但血压过度增高可明显增加心脏后负荷,诱发心肌缺血。若应用过度扩容的方法提高MAP,有加剧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危险。目前仍主张维持血压于缺血前水平或稍高于缺血前水平。

3)颅内压 脱水减轻脑细胞内水肿是降低颅内压的有效方法之一。近来最常用的脱水药为20%甘露醇,有毒性小、对组织刺激少、不易产生“反搏”现象及一过性血容量扩充等优点

(2)改善脑微循环 山莨菪碱等有助于改善脑血流。

(3)提高血液氧浓度 充分给氧,保证最佳氧气供应,使PaO2大于100mmHg,408 以保证充分的组织氧合作用。

2.控制高血糖 血糖浓度增高可增加脑缺血期间乳酸产生而加剧脑损伤。因此目前主张在脑复苏期间,无论何种原因(糖尿病、输糖过多、应激反应、应用皮质类固醇等)引起的高血糖,均应予以控制。

3.防止脑缺血后体温升高 脑缺血后体温升高有增加脑代谢率、加重脑缺氧。

(四)特异性脑复苏措施 1.低温(与脱水)综合疗法 低温综合疗法的实施要点

1)及早降温 优先和重点降低脑温。2)以头部为主的降温

3)足够降温 降温持续时间长短视病人中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而定。4)脱水疗法 及早足量脱水,这是降温的重要辅助措施。5)控制抽搐和寒战

锅炉车间心肺复苏培训 篇14

1、先判断有无意识

2、无反应,立即呼救

3、仰卧位置,放于地面或硬板

4、开放气道,清理口腔异物

5、判断有无呼吸

6、无呼吸立即口对口吹气

7、保持头部后仰,另一只手检查颈部动脉有无脉搏

8、如有脉搏,可做口对口人工呼吸

9、如无脉搏,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10、每按压30次,进行口对口吹气2次,重新定位,每按压30次,进行口对口吹气2次

11、心肺复苏开始1分钟或连续4个循环检查有无脉搏、呼吸及眼睛瞳孔变化,检查时间不可超过5秒

心肺复苏术考核试题 篇1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32例, 女24例, 年龄46~80岁, 平均71岁, 冠心病24例, 心律失常13例, 肺疾病7例, 脑血管病5例, 心瓣膜病2例, 电击伤1例, 上消化道出血1例, 药物中毒1例, 溺水2例。所有病例均为急诊室内出现心跳停止, 心跳停止起至胸外按压开始时间均小于3min。

1.2 诊断标准[1]

意识突然丧失, 瞳孔散大, 皮肤黏膜苍白, 或有皮肤紫绀, 颈动脉搏动消失, 呼吸停止, 也有时可见呼吸断续, 血压测不出, 心音消失, 皮肤黏膜苍白或紫绀。心电图表现一条直线或心室颤动。

1.3 方法[2]

(1) 早期应用胸外按压复苏器组:将托板在1min内置于需按压者背部, 利用调节器将按压器置于胸骨中下1/3处, 调节按压器高度, 使按压捶刚好贴于患者屁股表面, 打开电源开关, 设定频率调节器的按压频率为100次/分, 设定幅度调节器的按压幅度为5cm, 选择持续按压工作模式, 按下执行按钮, 心脏按压随即开始。此组病人均在人员齐备时进行;对照组直接以徒手心脏按压进行第一时间抢救。而后待人员满足时再辅以胸外按压复苏器。 (2) 常规气管插管开放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按适应症给与合理电除颤。 (3) 同时给与药物复苏:通过静脉, 给与患者肾上腺素1mg静注, 每3分钟一次, 连续3~5次, 同时以多巴胺100mg加入250m L氯化钠注射液中静点, 维持循环灌流, 刺激血管活性。在按压过程中, 静脉滴注Na HCO3注射液1mmol/kg, 改善内环境。 (4) 提高脑复苏意识, 注意脑和肾等重要器官的保护。

2 结果

心跳停止1min内给于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的28例中, 有效25例 (88%) ;11例复苏成功, 成功率39%, 有效25例 (89%) ;超过10min以上时间给于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的28例中, 有效20例 (71%) , 抢救成功5例 (17%) 。

3 讨论

3.1 力争尽早使用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 猝死发生后, 脑血流中断10秒钟即出现可逆性脑损害, 中断5min脑组织储备的糖原、ATP即将耗尽, 能量代谢完全停止, 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害[3]。因此, 第一时间判定心跳是否存在是心肺复苏的关键, 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 (AHA) 发布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 已经把心脏按压放在了心肺复苏的首要地位, 而在2010年以前一直提倡首要急救措施是开放气道。而且, 当超过5min尚未施救, 机体的很多重要器官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和改变, 当心脏停止超过30min, 心肌和肾小管也相继死亡, 因此, 及早的心脏按压对猝死的病人尤为重要。另外, 对于大血管搏动的检查, 尤其是颈动脉搏动检查的准确率也是及早确认猝死发生, 进行心脏按压的重要手段。但不可在检查颈动脉搏动上耽误过多时间, 其检查时间规定在10秒钟内, 对于非专业人员, 及早实施按压比检测动脉搏动更为重要。

3.2 力争尽早使用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时, 合理应用电除颤是复苏成功的重要保证。心脏按压时, 胸腔内血液因为按压通过主动脉被迫流到胸腔以外血管, 而另一方面, 部分血流被压进入心房。当按压停止时, 血液从胸外静脉血管因为胸腔压力减小而返回心脏, 室颤时, 患者心脏不能实现成功的收缩, 无法完成血液泵作用, 心输出量为0, 因此, 及早恢复心脏的电活动, 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建议, 电击能量成人第1次200J, 第2次采用300J, 第3次采用360J。电极板成人为14cm。电除颤进行时, 术者以及周围人确保未和病人身体接触后再开始进行放电, 以免击中他人。放电后, 必须尽快继续心脏按压, 尽量减少停顿, 赢得抢救时间。

3.3力争尽早使用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时, 可以避免因人工胸心脏按压而导致的身体额外损害: (1) 人工胸外按压对力度当按压的力度要求高, 当力量过大时, 经常会导致患者肋骨骨折、血气胸等情况。 (2) 人工心脏按压也要求术者技术准确而熟练, 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 (AHA) 发布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 按压频率应在100次/分, 下压深度成人及儿童在至少5cm, 婴儿在至少3.8cm。因此, 如果按压不到位, 不能促成有效血液循环, 会导致抢救无效。 (3) 人工胸外按压还要求术者有良好的体力, 按压时, 体力消耗很大, 随着抢救时间的推移按压的效果也因体力消耗而下降。这就需要多人轮流施救, 但换人时会中断心脏按压, 依然会对抢救效果造成损害。而胸外按压复苏器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3.4尽早使用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时, 实现呼吸道通畅也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 及时的气管插管对是否能抢救成功至关重要。必须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 包括分泌物, 呕吐物, 如果呼吸道不能畅通发生阻塞, 将影响氧气的输入抢救难以成功。主要有以下因素阻塞气道: (1) 患者体位不正确, 不能使口腔咽气管成一条直线, 对于猝死者, 舌根容易发生后缀, 从而阻塞气道。 (2) 当呼吸道不清洁时, 呼吸道内的血液, 分泌物或其他物质阻塞气道, 氧气无法流通到体内。 (3) 当患者发病前出现呕吐时, 胃内容物向咽部反流可使呼吸道发生梗阻, 另外在心脏停止时, 如果人工吹气辅助呼吸时, 一部分气体被吹入胃内, 导致胃压明显增高, 腹部压力也随之加大, 导致胃内食物逆流入口, 或者误吸进入气管, 从而阻塞气道。所以, 摆正体位, 保证口腔、咽、气管, 形成一条直线, 同时清除气管内异物及分泌物, 尽早气管插管, 使得气管通畅, 才能形成有效的呼吸。

3.5尽早使用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时, 及早连接心电监护仪, 及时描记心电图, 密切检测心电活动, 随时查看心脏按压效果, 心肺复苏要求技术熟练, 还要求分工明确, 紧张中井井有条, 忙而不乱, 抢救的成功, 是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结果, 胸外按压器为抢救过程赢得了体力和时间, 使得抢救过程更加规范和稳定。时刻的监测心跳变化给抢救成功带来了保证, 但也要注意为了保持持续的心脏按压, 尽量减少心电图的描记给心脏按压带来的干扰。使得抢救主持者适时调整抢救措施, 达到挽救病人生命的目的。另外, 及早的亚低温措施对保护患者的脑功能, 提高预后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总之, 在心跳呼吸骤停抢救的关键中, 及早合理应用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会明显提高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 在实现快速准确地判断生命体征, 尽早开放气道完成气管插管, 及时有效的电复律, 会使心脏按压器在抢救中发挥更大更为可靠的作用。因为人工心脏按压所形成的每搏输出量很小, 必须通过提高胸按压频率来实现满足输出量的要求, 保证心、脑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经济实用的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器, 可长时间持续正确的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从而达到减少胸外心脏按压并发症, 提高复苏效果和成功率的目的[4]。本文在心跳停止1min内给于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的28例中, 有效25例 (88%) , 11例复苏成功, 成功率39%, 有效25例 (89%) ;超过10min以上时间给于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的28例中, 有效20例 (71%) , 抢救成功5例 (17%) 。结合两院应用胸外按压复苏器的临床实践, 胸外按压复苏器在心肺复苏的抢救中安全可靠,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26-233

[2]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886-893, 959-960

[3]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58-159

上一篇:近期日常思想汇报下一篇:美术课精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