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培训心得体会

2024-10-07

心肺复苏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3篇)

心肺复苏培训心得体会 篇1

篇一:心肺复苏培训总结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培训及考核总结

为了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能力的成功率,医教科组织于2014年11月02日在宿舍楼地下室、示教室给全体临床医生、医技科室人员上了一堂生动有趣而实用的培训课。本次参加培训人员应到134人、实到88,病假1人、进修4人、培训率92%。xx县人民医院医教科

2014年11月02日篇二:刘兴茂浙医二院心肺复苏培训心得体会.doc 赴浙医二院参加《心肺复苏培训》心得体会

受援疆指挥部及拜城县人民医院委派,怀着对知识的渴求,我于2015年12月07日至12月16日参加了在浙医二院举办的《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培训学习,这次培训不但使自己熟知并规范了抢救流程;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及团队协作精神。细数这短暂的时光,我倍感珍惜。因为我知道,这次医院选派我参加浙医二院《心肺复苏》培训学习,除了因为医院业务发展需要外,还包含了院部领导对我的充分信任和殷切希望,我也把这次培训学习当做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通过本次培训学习,不仅提高了我自身的业务技术水平,还使我开拓了视野,拓展了思路,让我终身受益匪浅,同时也明确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下面就我这次学习机会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本次培训学习内容主要有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及基础生命支持导师课程,这次培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拓展了自己的思维,突破自己;二是学习到了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及抢救流程,提高了自己抢救病人的理论水平及抢救技能;三是懂得了团队协作及领导技能在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性;四是在导师及组长、组员的相互配合及鼓励下,使自己克服了团队抢救病人时慌乱、紧张、不自信的缺点。九天的时间,这个过程让我体会很深、感触很深的是贵院严谨的教学态度及娴熟的教学技能,使用“边看边练”视频演示与参加长期的传统讲师课程学习,使用当场书面测试评估,使教与学完美结合,浑然一体,能使学员当场掌握所学内容。本次所学成人高级生命支持和儿童高级生命支持课程包括团队协作和领导技能的培训。在成人高级生命支持和儿童高级生命支持培训中,使用具有真实功能的人体模型,有助于综合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操作培养。复苏课程中包括正式评估,作为评估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以及课程有效性的方法。使用心肺复苏提示和反馈装置培训施救者,体现了复苏抢救的模拟真实性,能为实际发生的心脏骤停提高心肺复苏的质量。口头总结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且不存在威胁的方法,能帮助个人施救者和团队进行总结并改善表现。高级生命支持课程中口头总结提高了学习效果。通过采用基于系统的方法,如快速响应系统或医疗急救团队,降低心脏骤停存活率的波动性,这些教学方式、方法更能有秩有序、能真实的体现模拟操作的真实性。

本次培训内容详细,培训成果卓有成效,这九天的培训将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感谢援疆指挥部及医院,感谢援疆干部姜文兵院长能给我提供这次培训机会,使我在经过自身努力、导师鼓励及帮助下顺利通过层层考核,并最终获得bls及acls学员证书及bls导师证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次培训已经结束,但要想将培训技能发挥娴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与团队协作培训能力。当前,在温州援疆的大好形势下,勤学苦练,努力钻研,力争上游,不断提高疾病的救治能力。最后引用一句话:认真做事可以把事做成,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用心做事,努力工作,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鼓足干劲,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培训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积极开展医疗工作,为拜城县人民的健康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量。拜城县人民医院内一科:刘兴茂 2015-12-23篇三:心肺复苏考核总结

急诊科业务学习心肺复苏考核总结 为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管理,提高我科医务人员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及抢救成功率,根据我科医师技能培训计划,我科于2012年1月开展了心肺复苏技能学习及考核,现将学习考核结果总结如下:

我科全体医务人员对于学习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及训练,最终参加考核,体现我科医生的综合急救处理能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同志对于2010年心肺复苏最新指南—美国心脏协会修订未能完全掌握,如以下几点:

1、在检查患者反应时应做到快速、准确,快递检查患者有无呼吸及或是否能正常呼吸,检查脉搏时间不能超过10秒。

2、在心脏按压环节,应做到成人胸骨压下深度5cm,每分钟频率100次/分,抢救者双肘关节伸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肩手保持垂直用力向下按压。

3、打开气道环节,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仰头举颏法、仰头抬颈法、仰头拉颌法。

根据上次考核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操作演练及业务学习,再次组织考核,我科医务人员已做到人人过关。

心肺复苏培训心得体会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市基层医务人员293人,其中,医生141人,护士152人,男性106人,女性187人,年龄20~53岁,平均年龄35.4岁。学历中专到本科。将293人随机分为两组,培训前组(对照组)144人,培训后组(观察组)149人,两组医护比、性别、年龄均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1.2.1培训内容

按《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1.2.2培训方法

由我院己通过《指南》培训的高年资医师对全市293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讲课和操作示范。293人共分8个培训小组,每次培训1小组,37人左右,时间每小组一天。理论知识讲课和操作示范约2小时,随后提供5小时操作练习机会。理论知识培训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CPR操作在高仿真模拟人上进行。

1.2.3评价内容和方法

评价内容包括CPR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自行设计理论测试卷,总分100分,80分合格。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试卷内容涵盖CPR各步骤,包括判断意识、呼救、复苏体位、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复苏效果评价等。操作测试按照《成人心肺复苏评分标准》计算得分,满分100分,80分合格。对照组先进行理论和操作测试再接受培训,观察组先培训后测试。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双样本t检验及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CPR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观察组理论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t=26.5,P<0.01),且观察组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X2=186.7,P<0.001)。见表1。

2.2两组CPR操作技能掌握情况

观察组CPR技能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t=46.4,P<0.01),且观察组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χ2=217.8,P<0.001)。见表2。

2.3两组CPR操作步骤考核正确率

观察组各操作步骤合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对各项指标进行卡方检验,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见表3。

3讨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等先进国家对急诊医学十分重视,纷纷建立急救系统并开展急诊医学研究工作。我国急救工作起步较晚,发展极不平衡,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己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急救技术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广大农村地区基层医务人员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缺少各种培训和锻炼机会,急救技术和急救设施均明显落后于大中城市。我市基层医务人员中近1~2年曾接受过CPR规范化培训的不到20%,有的近5年从未接受过相关培训。接受的培训也经常是理论讲授多,操作机会少。本研究表明,培训前本市基层医务人员徒手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成绩均不理想,合格率极低。经过本次培训后,理论和操作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达到了预期效果。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CPR理论知识,在高仿真模拟人上进行操作示范,并提供充足的训练时间。这种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法效果远胜于传统的单纯理论讲课。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1)培训前本市基层医务人员徒手CPR理论和操作水平差,现状令人担忧,合格率仅分别为16.0%和6.3%。其他调研也有相类似的报道。表明在我国基层医务人员CPR技能急待加强培训和提高。(2)培训前绝大多数基层医务人员CPR的理论成绩高于操作成绩。观察组144人中,仅有2人能全部正确掌握心脏按压的部位、姿势、频率、深度,说明平时培训多注重理论知识,操作机会少,或不注重实际操作。CPR技能不仅包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危及生命的紧急时刻能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而动手练习是掌握该技能的关键因素。所以在今后的培训中,我们应注重理论与操作相结合。(3)对照组中部分近1~2年曾接受过CPR规范化培训的医务人员本次培训前考核成绩仍不理想,说明CPR技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只有通过反复培训和学习,才能保持良好的CPR技能,更好地胜任临床抢救工作。(4)观察组考核成绩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合格率高,培训效果明显。但仍有少数医务人员成绩不合格,主要表现为判断呼吸及颈动脉搏动时间把握不准,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忘记捏放鼻孔,心脏按压频率过快或过慢,按压深度太深或太浅,CPR5个循环后忘记评估等。另有个别医务人员考核时过度紧张导致成绩不理想。

CPR每延迟1分钟实施,心脏骤停病人的存活率就下降7%~10%[5],心脏骤停4~6分钟即可发生不可逆的脑损伤。心脏骤停患者能否及时、有效地进行CPR,对挽救患者生命和保护脑功能是首要和关键的急救措施之一[6]。这就要求第一目击者能熟练掌握CPR技能并迅速施救。医院内发生的心脏骤停事件往往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因而抢救成功率要高于院外。但我国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CPR技能现状不容乐观。近期有研究发现,大量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操作欠规范,原因之一可能与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不足有关[7]。有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有20%创伤病人因未及时救治而死亡;我国有40%冠心病人死于发病后15分钟;30%死于发病后20分钟,都因为抢救不及时所致;87%心肌梗死在医院以外发病,25%病人都因第一目击者不懂急救措施而身亡[8]。所以我们除了加强医务人员急救技能外,还应在社区中开展群众性救护知识教育,普及急救知识,在学生、警察、司机等特殊人群中率先普及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急救技术,以提高社会人群对突发灾难事故和疾病的应急能力。

摘要:目的:了解基层医务人员徒手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情况,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徒手心肺复苏水平。方法:依据《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对扬中市部分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将参与培训的293名基层医务人员随机分为培训前组(先考核后培训)和培训后组(先培训后考核),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结果:我市基层医务人员徒手心肺复苏水平较差,培训前、后两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差异显著(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培训能显著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徒手心肺复苏水平,提高复苏成功率。

关键词:基层医务人员,徒手心肺复苏,培训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心肺复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

[2] 张文武,李燕,张炳勇.危重病医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6,438

[3] Clements R,Mackenzie R.Competence in prehospital care:evolving concepts[J].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2005;22(7) :516~519

[4] 李春盛.目前心肺复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5) :262~263

[5] 200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dult Basic Life Support[J].circulation,2005;112(24) :19~34

[6] Batcheller AM,Brennan RT,BrasloW A,et al.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performance of subjects over forty is better following half-hour video selfinstruction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four-hour class-room training[J].Resuscitation,2000;43(2) :101~110

[7] Pamell MM,Larsen PD.Poor quality teaching in lay person CPRcourses[J].Resuscitation,2007;73(2) :271~278

心肺复苏培训心得体会 篇3

1.培训对象和内容

1.1 培训对象:心内科病房全体护士166名,其中副高1名,主管护师25名,护师33名,护士71名。来院时间5年以下的护士86名占总51.8%,是一支正在成长中的年轻队伍。

1.2 培训内容:以2010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标准进行的三人CPR抢救流程现场演习考核。

1.3 培训方法:采取统一贯标演示,院内网上公布演示视频和流程图,各病区自行练习。每年进行一次三人CPR抢救流程演习考核,演习过后会进行对CPR最新理论知识的提问。病区护士长亲自对科内所有人员进行分组考核,大科室和护理部进行抽查考核,不定期进行事件突发演习,保持每个护士每时每刻对三人CPR抢救流程的认知度。

2.三人CPR抢救流程设计

2.1 理论依据:针对2005版的CPR指南,2010版进行了新的修正。①新的生存链的概念:强调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快速除颤,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②从流程中去除了看、听和感觉呼吸,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③強调CPR的质量: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100次,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cm,婴儿大约为4cm,儿童大约为5cm,中断时间控制在10秒以内。④成人CPR单人或双人按压通比均是30:2,儿童和婴儿双人复苏时是15:2。

2.2 三人CPR操作临床应用的依据:根据本院目前临床科室护士配备情况,基本能保证每个班次最少有2个当班护士,遇到紧急情况通知值班护士长,调配外科室人员支援。同时每个临床科室都配备了除颤仪和抢救车,抢救车内准备了简易呼吸皮囊,各类抢救药品和物品。每张病床旁边都有中心供氧和中心吸痰设备。为三人CPR抢救配合流程开展,培训和推广奠定了人力和物力基础。

2.3 三人CPR抢救配合流程图,(见下图)。

将整个CPR抢救配合分为三个角色,按到达抢救现场时间先后的顺序分别做第一人,第二人,第三人。其中第一人在操作过程中强调与第二人核对,任何给药前要复述,给药后再复述;快速推入,快冲20ml液体;配泵时边配药边口述方法及泵速,用到病人身上要求2分完成;药物换算不超过5秒,且带一个三通成45度关闭,前一个三通90度关闭,未用完的药物用记号笔在50ml注射器上做标识。

3.结果

以指南为理论依据,制定三人CPR操作考核标准,并把考核成绩纳入当季绩效考核,整个病区共有166人参加了考核,平均96.3分,合格率100%。

4.体会

4.1 心脏骤停1OS意识障碍,6OS自主呼吸逐渐停止,6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1分钟内进行复苏成功率>90%,6分钟内进行复苏成功率约为40%,以此类推,大于10分钟成功率几乎为0,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时间就是生命。传统的抢救流程以简单易懂为准则,忽略了实施过程中的细节,显得忙乱无序而延长抢救时间。而三人CPR抢救配合流程,在吸收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精华的基础上,将整个抢救过程进行了明确分工,强调抢救过程中各类重要细节,减少了抢救中的冲撞和重复,提高医护配合度,为患者抢救赢得了时间。

4.2 在推广三人CPR抢救配合流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第一人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她是发现者,并负责抢救过程中各类重要医嘱的执行,指挥和协调整个抢救工作。而资深护士经验丰富,反应迅速,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如果由其来担当第一人,更有利于抢救工作的进行。第二人的工作主要负责各类物资的运输和协助第一人,所以必须相当熟悉科内的环境,一般由当班时,本科室内质历较浅人员担当。第三人主要负责加压给氧,汇报生命体征和气管插管配合,工作相对轻松,可以由当时外科室支援人员来完成。为了实现整套流程实用性,我院每班当班护理人员最少为2人,而且其中一人为从事护理工作时间较长的资深护士,发生抢救时可从外科室调配人员进行支援,以达到对人源的最佳配备。有研究表明,院内心脏骤停发生时,大部分是护士发现,因此护士的应急反应水准直接影响着抢救成功率[2]。通过对三人CPR抢救配合流程的反复演练和考核,不断验证和完善程序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提高了护士的应急水平,使医护,护护配合默契度明显提高,使每个护士都能够在抢救过程中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抢救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成功率明显得到提高[3]。

参考文献

[1][2] 管癸芬,蔡映杰.“一医两护”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在临床的应用效果观察.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31-33.

[3] 韦武燕,林艳,李凤连.在职护士双人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做法与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09,11(4):243-244.

心肺复苏术培训总结 篇4

为提高我院职工对突发疾病的应急抢救能力及抢救成功率,2016年7月11日下午,应急办组织全院职工开展了心肺复苏应急培训,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科室积极响应

我院十分重视心肺复苏操作学习工作,院领导密切关注学习工作的进展,适时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并且亲自参与学习培训。各科室主任积极职工参加理论及操作培训。医院从人、才、物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心肺复苏操作学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培训,强化全员对心肺复苏技术的了解及掌握 此次心肺复苏培训对象为全院职工,培训内容针对新版的《心肺复苏急救指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现场操作。学习结束之后,对相关知识及理论进行了笔试,进一步强化了职工对心肺复苏技术的了解及掌握。

三、学习培训考核情况

全部参加培训人员心肺复苏平均得分为99.9分,总体答题情况良好。

四、存在的问题: 1.患者体位摆放不对; 2.按压方法不到位;

3.部分人员未正确记录按压次数。

五、整改措施:

1.加强成人徒手心肺复苏的学习,争取做到精益求精; 2.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技术操作合格率100%。

心肺复苏术培训讲座通讯稿 篇5

3月14号下午4:50,由我校校医组织,在大礼堂举办了一场名为“急救知识大讲堂”的急救知识培训讲座。旨在为见习学员普及急救知识,能在120医生未赶到之前为需要急救的患者在黄金时段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术,此次活动得到了电气系老师和同学的大力支持。讲座主要分两个部分:

心肺复苏的知识讲述:

首先校医讲述了如何判断救助者属于需要心肺复苏患者,分为意识、呼吸、心跳三种判断方法。然后讲述了心肺复苏术分为两种:

1、胸外心脏按压

2、人工呼吸。并具体讲述了救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经常出现的错误,以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接着校医讲述了对不同类型的人进行救助时的异同点,分为两类人:儿童和成人。最后校医给大家判断心脏复苏有效的指征。同学们都在座位上边听讲边看着PPT,边用手比划做着尝试。

心肺复苏的现场实践:

讲座现场准备了1个人体模型,校医首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在做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步骤和其中要注意的关键细节并亲自示范。同学们纷纷踊跃到模型前面进行现场情况的实战模拟,尽管学生都听的很认真,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有或多或少的错误发生,此时我校校医在一旁耐心的为同学们纠正着错误,直到同学们对这项救助技能真正掌握为止。一时,大家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场面极其感动。

心肺复苏操作步骤 篇6

1、环境安全,通风良好;

2、用物准备(纱布、弯盘、手电筒、呼吸气囊)口述:用物准备齐全,呼吸气囊完好备用;

3、对床号、姓名(病房内患者);

4、呼喊患者,双手拍打患者双肩,观察有无反应;

5、判断颈动脉搏动(食指和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喉结)部位,向旁移2-3cm(两指)),同时观察呼吸;口述: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颈动脉搏动消失,无呼吸;

6、紧急呼救,通知医生,记录时间;

7、掀开被子,口述:协助患者去枕仰卧,置硬板床,头颈躯干平直无弯曲或置于同一轴线;

8、双手放于躯干两侧,松解衣服、裤带;

9、胸外心脏按压:

a.定位:剑突上两横指或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中指对准乳头

b.按压:双手重叠,手指交叉翘起,勿脱离胸壁,双臂绷直,双肩处于患者胸骨上方正中

c.利用上半身的重力和臂力,垂直向下按压

d.按压深度至少5cm,下压与放松比为1:1

e.按压30次(不超过18秒,频率大于100次/分)

f.按压时观察患者面色

10、开放气道:将头偏向一侧,口述:清理口鼻分泌物及取下活动性义齿;

11、判断患者颈椎有无损伤,口述:患者颈椎无损伤,采用压额(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有损伤者用双手托下颌法开放气道)

12、口对口人工呼吸:盖上纱布,用压额的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紧患者鼻翼两侧,另一手托起下颏,将患者口唇张开,吸一口气后将双唇包绕密封患者口周,均匀吹气,时间为1秒,吹气后观察胸廓起伏,松开鼻翼,吹气两次;(呼吸气囊的使用方法:EC手法、氧流量8-10L/分、频率10-20次/分,潮气量400-600ml)

13、进行第2-5个周期的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以吹气结束;

14、评估有效指征:

a.摸颈动脉搏动,口述:颈动脉搏动恢复,自主呼吸恢复

b.看瞳孔变化,口述:瞳孔由大变小

c.口述:口唇、面色、甲床紫绀减退,收缩压大于60mmHg,有尿,心电图波形改变

d.呼喊患者,口述:患者意识恢复

15、口述:心肺复苏成功(未恢复继续操作)

16、与患者家属沟通,口述:XX,刚刚发生了一些病情变化,经过我们的一系列抢救之后,现在病情基本平稳了,还将做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请不要紧张,有什么事随时呼叫我们

17、用物分类处理,洗手,记录

心肺复苏的急救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9月患者12例。其中男10例, 女2例;年龄38~62岁。院前呼吸循环停止5例, 均在发现后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最长时间为20min。在急诊发生7例呼吸循环停止, 其中3例为心源性, 4例为创伤性 (重度颅脑损伤所致呼吸循环停止3例, 多发骨折所致1例) 。

1.2 呼吸循环骤停认定

患者具备以下证据之一方可认定发生了呼吸循环骤停: (1) 心电图突然呈直线或室颤波。 (2) 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叹息样呼吸和 (或) 停止, 心音听不到, 大动脉搏动消失, 血压测不出。

1.3 复苏方法

判定心脏骤停后即刻实施心肺复苏术 (2010心肺复苏指南标准) , 建立人工气道和人工呼吸, 复苏药物应用, 肾上腺素1mg、3mg、5mg, 每隔5min重复使用。给予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电活动、血压、血氧饱和度。根据实际心电活动给予电除颤。具体操作均按2010指南标准执行。自主心跳恢复后根据心电活动情况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胺碘酮、阿托品等) , 着重解决心源性骤停的原因, 进而行全面复苏治疗, 调节机体内环境, 脑复苏, 低温, 防治复苏后并发症, 营养支持治疗, 做到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 积极预防再次心脏骤停。

1.4 疗效判定标准

成功:心跳呼吸恢复, 意识清醒, 转入ICU;有效:心跳呼吸恢复并维持在12h以上但最终死亡;无效:心跳呼吸未恢复。

2 结果

12例呼吸循环骤停患者5例复苏成功 (其中院外1例, 院内4例) , 复苏有效2例, 其余5例无效。

3讨论

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建立的速度, 决定了大脑和心脏的缺氧缺血时间, 进而直接影响到复苏的成功率。同时抢救药物的应用也极为重要, 首选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可以增加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 儿茶酚胺具有良好的变力性和外周血管效应, 可得到良好的心电稳定性。在复苏时只要选择正确的药物及合理的应用就会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另外, 复苏成功后尽早合理脑复苏, 给予及时的全面合理有效的措施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医学科学的发展抢救技术的改进, 自2010心肺复苏指南发布简化了程序, 强调了胸外按压的重要性, 提出了明确的复苏靶向。心跳停止后, 血液停止流动, 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脏按压作用后, 血液才可在大血管、心脏处形成流动, 但维持的心排量并不稳定, 说明外周的循环甚至微循环的情况与所测部位是不一样的。严格的心肺复苏术技术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尽管多数人认为在临床上难以在医护人员范围内区别心肺复苏术技术的优劣, 但我们的结果足以区分高下, 很有必要对院前和院内急诊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 把胸外按压的效应发挥到最佳水平。影响心排量的因素虽多, 但心肌功能状态是重要的, 一旦到了失代偿阶段就难以纠正。在正规熟练的按压技术基础上, 增加按压频率, 可以取得更理想的心排出量和血压水平。

心肺复苏培训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急救中心;复苏团队;联合用药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53-01

心肺复苏(CPR)是急救医学最困难,最具代表水平的综合技术之一,也最能体现时间就是生命,因此拥有一支技术过硬、完善的急救团队,才能有效的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救治,是提高CPR救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现就市急救中心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救治的47例患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 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共诊断抢救治疗47例心跳骤停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龄3~89岁,平均年龄47.2+13岁;心搏、呼吸骤停时间为1~42min,平均(11+5.2)min;心搏、呼吸骤停的病因有心源性猝死、脑卒中、脑外伤、急性呼吸衰竭、药物过敏、休克、急性中毒、溺水、电击伤、呼吸道窒息以及不明原因的猝死,其中心源性猝死19例,占总抢救例数的42.5%。

1.2心搏骤停诊断标准: ①意识丧失或突然丧失;②大动脉波动消失(成人颈动脉或股动脉消失,婴幼儿肱动脉搏动消失);③曈孔散大或固定[1];④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⑤心电图显示:室颤、电机械分离或直线。

1.3复苏方法:参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2]进行复苏,患者送入急救室值班医生在数秒中内确诊后立即召唤并迅速成立一个完善的复苏小组,成员有4~6人组成,其中医生2~3人,护士2~3人,均为经过正规培训、复苏技术过硬的医护人员,高年资经验丰富的医生担任复苏小组的组长,指挥并抢救,各医护人员分工明确,有两名医生负责人工呼吸循环,一名护士负责巡回,迅速备好除颤仪,连接心电图机及心电监护仪,另一名護士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备好复苏药物,随时听用;确诊到复苏小组到位时间不超过1 min,到位的复苏人员立即对患者进行抢救,迅速置患者于复苏体位,解开衣领,松开皮带,女性解开乳罩,清除口、鼻腔中的异物及分泌物,采用仰额举颌法开放气道,先用接高流量氧的球囊面罩给患者通气3~5次后敏捷的置入气管导管,时间一般不超过30秒,通过导管用接有氧气的球囊人工辅助通气或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于此同时给予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频率成人90~100次/分,婴幼儿采用两指按压,频率超过100次/分,深度成人4~5cm,婴幼儿2~3 cm,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成人均为30:2进行,婴幼儿15:2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复苏药物,首剂给予肾上腺素1mg加血管加压素40U推注,以后每3min重复肾上腺素1~3mg,直至自主循环恢复或停止抢救,给予氨茶碱10 mg/kg推注,若效果不明显可间隔3min重复首次剂量,最大剂量1g,同时给予纳洛酮2.0mg推注,每30min重复纳洛酮2.0mg推注至自主呼吸恢复;出现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立即给予电击除颤,首次为200J,若无效改为360J,小儿首次2J/kg,若无效可改为4J/ kg,每进行5个循环或2min的CPR进行一次评估,时间一般不超过5秒,反复室颤者应用胺腆酮,室颤或无脉性室速初始负荷剂量为300mg,溶于10~20ml生理盐水快速推注,3~5min后再推注150 mg,维持剂量为1 mg/min,持续静滴6小时,然后以0.5mg/min静脉滴注18小时以上,最大剂量不超过2.2g/日,如出现心脏停搏前的心动过缓、首剂肾上腺素无效和无脉性电活动再给予阿托品1 mg,无效时3~5 min重复一次,总量不超过3 mg。

2结果

经上述全方位综合救治47例心搏骤停患者中有17例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心搏,血压80/50mmHg以上,并出现自主呼吸。抢救成功的17例患者中,9例为心源性猝死、1例脑卒中、1例药物过敏、2例休克、1例急性中毒、1例电击伤、1例呼吸衰竭、1例不明原因的猝死,其中心脏骤停发生在诊疗室中的有8例,电击伤致心脏骤停发生在本院工地,另有3名患者家在本院附近居住,送来较及时,说明复苏的成败与心脏骤停发生的时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余5例具体心脏骤停时间不详;抢救成功率为36.17%。失败30例,分析失败的原因可能为心脏骤停发生的时间已超过10min或心、脑等重要脏器已发生不可逆的衰竭。

3讨论

心肺复苏(CPR)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最危急且最难处理的问题,病死率极高,如何提高CPR的成功率是社会赋予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尤其是现从事于急诊急救医学专业医务人员的神圣使命。

急救中心是医院的前沿阵地,是接待临床死亡患者最多的地方之一,因此,在急救中心培训一支训练有素、技术过硬的复苏团队非常重要。队员尤其是医生不仅要有娴熟的CPR基础生命支持技术,更要掌握气管插管术、电除颤术及中心静脉置管术,同时还应掌握正确的使用呼吸机等技术操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与死神的较量中有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抢救的47例患者均为复苏团队给予全方位的救治。

其次合理联合用药也是复苏抢救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3] 。47例患者在抢救中均联用血管升压素、肾上腺素、氨茶碱及纳洛酮等药物救治;血管升压素可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压和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对CPR可能是有益的[4] ,尤其是联合肾上腺素可提高自主循环的恢复[5];早期联用氨茶碱对CPR同样有益,有研究报道在肾上腺素和阿托品无效时应用氨茶碱有助于心电活动和自主循环恢复[6];早期应用纳洛酮可解除β内啡肽对呼吸循环的抑制作用[7]。另外复苏的成功与时间有着决定性的关系,抢救成功的17例患者中有8例心搏骤停发生在急救中心诊疗室, 4例离医院很近,说明心搏骤停发生时间越短复苏的成功率越高,在心跳停止4min内进行复苏者可能救活率为50%,4~6min开始复苏10%可救活,超过6min者存活率仅为4%,10min以上者存活的可能极小。

总之在CPR中,随时组成一支训练有素技术过硬的复苏团队,争分夺秒有效的给予人工呼吸和循环,同时合理正确的联合用药是复苏成败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秦桂玺,李同义,吴钦志,临床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6.

[2]李春盛,樊寻梅.聚焦2005年ECC及CPR治疗推荐国际会议[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0):871.

[3]文丹,黄月辉,张达.联合用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急救医,2008,28(11):1013-1015.

[4]王天轶,侯云生.升压素及其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5):362.

[5]朱华栋,于学忠,周玉淑等.心肺复苏时血管加压素的应用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20(12):688-689.

[6]孟庆义,杜捷夫,沈洪等.氨茶碱在肾上腺素无效的心脏骤停患者中应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1,21(4):218-220.

心肺复苏抢救措施 篇9

在本院一旦发生突然倒地人员,任何一位医务工作都必须行使救治的职责。

第一目击者:应立即观察病人的意识,呼吸及大动脉博情况。当判断呼吸,心跳骤停时,应快速调整病人体位,解扣,松衣,同时呼叫、开始实施心肺复苏术。

基础心肺复苏程序:

1、畅通气道:

病人仰卧体位,将手置于病人额部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抬举后颈或托起下颌部。使病人头后仰下颌前移。

2、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按压通气比为30:2(即按压30次,吹气 2次)。3 人工胸外挤压:

按压部位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频率80—100次/分钟。方法:双手重叠,手臂垂直,用手掌用力向下按压。按压有效指标:

心肺复苏业务学习 篇10

一、心肺复苏的定义

任何原因引起呼吸、心跳骤停时在体外实施的基本急救操作和措施,以挽救垂危病人,有效开展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方法称为心肺复苏。

二、心肺复苏的普及意义

心搏、呼吸突然停止后,循环终止。脑细胞由于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循环停止后4-6min,大脑即发生严重损害,甚至不能恢复。因此必须争分夺秒,积极抢救。在常温情况下,心跳停止3S时病人感到头晕,10-20S后即可发生昏厥或抽搐;60S后瞳孔散大,呼吸可同时停止,亦可在30-60S后停止;4-6min后大脑细胞有可能发生不可逆损害。人体不同组织器官最长耐受缺血、缺氧时间: 1.大脑:4-6分钟

2.小脑:10-15分钟

3.心肌:30分钟

4.肝细胞:1-2小时

5.肺组织:>2小时。因此,为要使病人得救、避免脑细胞死亡,以便心搏、呼吸恢复后,意识也能恢复,故必须在心跳停止后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

三、什么情况下立即实施急救

发生特大灾害或事故时,有人重伤、晕厥,首先我们要求救,看看周围是否有医生,或者懂医术的群众,如果没有,我们就要要求周围的群众拨打120求救,要指定一个人去打电话,再观察周围的环境,让病人远离危楼、地震发生的地方或者火灾现场,然后把病人带到硬板床上或者地上,不能在柔软的地方或者其他的物品上施救,病人安置妥当后先按住颈动脉看伤者是否有脉搏,判断病人有无意识、然后再轻拍病人两肩膀并呼唤病人,确定病人目前状态已经是:1.意识突然丧失

2.颈动脉搏动消失

的时候应该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四、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步骤(ABC)

A:开放气道:

1、使病人仰卧,松开领口、裤带和胸腹部衣服。

2、清除口腔内异物,把患者口腔打开,有异物就要取出,以免影响病人呼吸。

B:人工呼吸 :1:口对口吹气

2:口对鼻吹气

3:口对口鼻吹气(婴儿),成人每四到五秒钟吹气一次,每分钟12次,吹气量每次700到1100ml。做人工呼吸时用砂布垫着病人的口,因为不能确保病人有没有传染的疾病,以免引发交叉感染疾病。急救者一手掌尺侧置于病人前额,使其头部后仰,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鼻孔,以免气体外溢,吹完之后记得松开病人被捏住的鼻子,吹气时侧头看病人的胸腹有没有起覆。

C:胸外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成人为胸骨中下1/3处

婴儿和儿童的按压位置为胸骨下1/2处

2、按压深度:成人按压深度:4到5cm 儿童的按压深度:2.5到4厘米

婴儿的按压深度:1.5到2.5厘米

3.、按压速度:成人100次/分钟:婴儿>100次/分钟

儿童80-100次/分钟

4、按压与吹气之比:成人为30:2,儿童和婴幼儿为:5:1

要连续5个周期

按压时的注意事项:

1、确定按压的部位,急救者以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的中下1/3交界外,简单来说就是胸骨锅上的两个手指处。

2、按压时,另一手交叉重叠于其手背上,肘关节伸直,充分利用上半身的重量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有节奏地带有冲击性的垂直接压胸骨,使之下陷3-4CM(儿童相对要轻些)

五、心肺复苏的终止

1、.有效

2.、有专业人员到场接替抢救

3、.抢救30分钟仍无效及已确定死亡者

六、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

对病人做“心肺复苏”的时间越早,救活率就越高,因为大脑缺氧4-6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以至死亡。进行心肺复苏时,急救一开始,就要连续进行,不能间断,直到伤员恢复自主呼吸心跳或确诊死亡为止,而且确诊死亡之前不能以自己个人的观点而确定。

心肺复苏,你会做吗? 篇11

陆一鸣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部(科)主任和创伤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美国心脏学会瑞金医院心肺复苏培训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急救与复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委,中国毒理学会理事,上海急诊医学会主任委员

医疗专长:擅长各种急危重病和创伤的抢救和治疗,特别是各种急慢性中毒的诊治,以及心源性(如房颤)脑梗的预防和治疗。

急诊室的故事

“医生,快来救救我老公,快来救救他……..”清晨,急诊室里突然传来凄厉的呼喊声。医生和护士闻讯迅速赶来,只见一名中年男子瘫倒在地上。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发现这名男子已没有呼吸和心跳,立即对其实施心肺复苏。30分钟过去了,病人的心电图仍然是一直线,医生只能无奈地宣告病人死亡。“我蛮好早点送你来医院的,都是我害了你…….”病人的妻子忍不住嚎啕大哭。

医生点评:这名中年男子是典型的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导致的心律失常(室颤、无脉性室速)。对这类病人而言,及时的基础生命支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遗憾的是,由于家属不懂得急救知识,又没有及时拨打120求救,错过了黄金抢救时段。研究显示,在院外发生心跳骤停的病人,能活着送到医院的比例为2%~3%,能活着出院的比例仅为1%。这些数据充分说明,院外心肺复苏的重要性。目前,能正确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的普通老百姓少之又少,而许多心跳骤停病人的第一目击者就是普通老百姓。如果这些第一目击者能正确实施心肺复苏,可大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谁需要做心肺复苏?

一般地说,对没有反应,没有呼吸,没有颈动脉搏动的病人,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由于在短时间内(5~10秒内)很难判断颈动脉搏动是否存在,故对普通民众而言,只要发现病人没有反应和呼吸,就可以立即实施心肺复苏。通常,大家可以通过拍打病人肩膀,判断其是否有反应。若拍打病人肩膀时,其没有说话、眨眼、移动肢体等动作,即可视为没有反应。同时,大家可以通过上下扫视病人的胸腹部5~10秒,以判断病人有无呼吸运动。

怎样做心肺复苏?

首先,应确保周围环境是安全的;其次,应确保病人仰面躺在坚实的地面上。

第一步:判断病人有无反应。如果没有反应,立即让旁观者拨打120急救电话。可能的话,取得体外自动除颤仪(AED)。

第二步:判断病人有无呼吸。如果没有呼吸,立即从胸外按压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第三步:胸外按压。按压部位在胸骨的下半部分,按压频率为每分钟至少100次,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成人),并尽量减少按压的中断,每次中断时间不要超过10秒钟。

第四步:人工呼吸。胸外按压30次后,开放气道,给予两次人工呼吸。按压和呼吸比例为30:2,即每做30次胸外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

第五步:使用体外自动除颤仪(AED)。如果AED到达,立即停止按压或人工呼吸,打开AED,按照机器提示使用AED。

需避免哪些误区?

1. 害怕进行心肺复苏。

有些老百姓担心,如果对不需要实施心肺复苏的病人进行上述操作,可能会对病人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其实,只要操作步骤和动作规范,实施心肺复苏对人体的损伤极小。

2.实施心肺复苏时,没有让病人仰卧在坚实的地面上。

当病人在床上或沙发上发生心跳骤停后,施救者往往会直接在床上或沙发上实施急救。由于床垫或沙发都有一定的弹性,在其上做胸外按压的深度可能达不到5厘米,急救效果会大打折扣。

3.按压频繁中断。

胸外按压的目的是通过按压替代心脏的泵血功能,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如果胸外按压频繁中断,则达不到良好的急救效果。

4.过度通气。

心肺复苏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明秀校区和赛恩斯学院的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300名2011级中医学本科生, 按照数字随机法1∶1比例分为对照组 (150人) 和试验组 (150人) 。其中男性107人, 女性193人, 年龄21~24岁, 平均年龄22.46岁。两组在性别、年龄、基础知识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①微课教学法:将试验组同学分成数个小组, 每个小组人数在6~8人之间,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播放心肺复苏术微视频, 设计模拟场景, 提出相应问题。小组成员带着问题通过微视频进行学习, 学习完微视频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 提出各自的看法和模拟操作, 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及分析能力;各小组在学习结束后, 将学习成果通过模拟人实际操作展示, 各组相互指出对方的优点及不足之处。最后小组长将本组的最后结论及存在问题作口头汇报或书面汇报等。授课教师通过模拟人操作展示和各组汇报结果, 对心肺复苏操作的关键问题及知识点进行总结。②传统教学法, 对照组采用心肺复苏传统教学, 是通过口头言语进行讲解的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 同学在模拟人上操作练习, 授课后对心肺复苏术操作要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评价与考核

1.主观评价调查。课程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从同学对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及临床实际操作的掌握能力、微课教学方法的认识和兴趣度、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时间的灵活变通方面进行评价。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调查问卷中同学们主观评价的差异。

2.理论考核。对两组同学进行统一命题和考试, 采用闭卷的方式分别对两组同学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同学对心肺复苏术理论知识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3.临床技能考核。同学们理论考核结束后,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模拟人操作考核, 考核标准参考《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技能操作规程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由4名项目成员对两组同学进行考核。2.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1.两组学生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比较, 试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心肺复苏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试验组学生的成绩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调查结果提示试验组学生对采用微课教学方法在提高学习兴趣、临床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时间、灵活变通能力等方面的认可程度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传统教学法。见表2。

四、讨论

在国外, 微课 (Micro-lecture) 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 (David Penrose) 于2008年秋首创的。在国内也出现了很多关于微课的概念, 其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教授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他提出的微课概念: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它是一种全新的资源表现形式, 其具有“短小精悍”的鲜明特征, 具体表现为“情景真实、主题突出、资源多样、形式灵活、交互性强、动态生成、便于传播、应用简单”等优点[2]。对于医学生而言, 心肺复苏术是现代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临床技能, 但是传统学习方式不能使大多数中医院校的医学生很好地掌握操作技巧。此时“微课”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它能更好地满足中医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个性化学习, 按需选择学习。本次课题研究表明, 试验组学生的心肺复苏理论成绩 (82.35±6.23) 和技能考试成绩 (88.49±6.64) 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 (93.33%) 、临床实践能力 (88%) 、自主学习能力 (70%) 、灵活变通能力 (96.67%) 、掌握学习时间 (59.3%) 等方面的认可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从本次课题研究的调查数据中可看出, 微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理解和深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都具有显著效果。国内于玲燕[3]研究显示, 70%的学生对采用微课教学比较感兴趣。刘俊香等[4]调查也显示, 79%以上的同学均喜欢“微课”视频这种学习方法, 他们认为“微课”视频能激发学习兴趣、利于反复学习更容易记忆知识点及理解掌握学习内容。从而得出结论, 使用“微课”教学的中医学生能在学习心肺复苏术时, 临床技能掌握得更加扎实, 衔接更好, 操作更加规范。并且在日常学习中养成了自主学习和反复学习的良好习惯, 更加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能够做到移动性学习。这种移动性学习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可充分利用校园网、Internet已有的网络环境, 用便携设备流畅地在线观看视频, 查看心肺复苏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5];另一方面学生亦可下载或拷贝“微课”视频, 充分利用学生对数码电子产品喜爱的特点, 使用“微课”视频让学生在等公交、课间休息等零碎时间片段进行学习, 让网络资源与空闲时间有机结合, 以达到随时随地学习的效果, 帮助学生建立移动学习观念,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6,7]。胡铁生教授[8]也提出, “微课”既可以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但有人认为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决定了它同时拥有孤立、零碎、信息割裂等致命缺点, 利用微课进行学习, 学到的知识零碎、割裂、不成体系[9]。胡铁生[10]等人研究表明:现阶段存在微课太分散, 没有形成专题化微课程体系, 没有提供微课及配套教学资源的下载功能, 微课分类和检索仍不够便捷等问题, 这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综上所述, 利用微课学习心肺复苏术在中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值得在中医院校的临床技能培训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摘要:为将微课教学法应用于心肺复苏术教学, 研究微课教学法对中医本科生学习心肺复苏的效果, 选取我校2011级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300名中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微课教学法”的试验组和“传统教学法”的对照组, 对两组学生的理论及操作考试结果进行比较, 考试完成后发放调查问卷, 比较调查问卷中两组学生主观评价的差异。结果显示, 试验组学生理论及技能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临床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时间、灵活变通能力等方面的认可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由此得出结论:心肺复苏微课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 值得在中医院校的临床技能培训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课,心肺复苏,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郭媛媛, 赵冬梅.“微课”在中小学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4, (08) :18.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62-63.

[3]于玲燕.基于学生视角的微课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效果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 2014, (01) :65.

[4]刘俊香, 杨柳清, 丁洪琼.“微课”视频在高职高专《急救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 2014, (33) :4558.

[5]肖安庆.关于微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讲坛探索, 2013, (2) 42-44.

[6]陈福星.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 2012, (11) :279-280.

[7]胡铁生.广东佛山“微课”建设工作全国领先, 广受好评[J]教育信息技术, 2012, (11) :37.

[8]胡铁生.“微课”,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10) :65.

[9]郑小军, 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 (02) :48-54.

心肺复苏应急演练方案 篇13

参与人员及道具:王伟、王增才、降正海、吴明镇、王明广、吴增和

心肺复苏模拟人 活动要求:职工参与、全员观看。

一、演练场景:工程一队在煤气设备检修作业过程中,煤气泄漏,现场作业人员及时撤离,因煤气浓度超过160ppm(便携式煤气报警仪表显),致使一名职工发生煤气中毒,现场班长在第一时间发现后,立即呼叫防护站现场应急人员进行现场救援,并同时拨打太钢急救电话:3019120(模拟电话、不拨号),安排一名职工在公司门口等待救护车到来。两名防护站工作人员(由我公司两名职工扮演)穿戴齐全空气呼吸器进入现场进行救援,将煤气中毒职工(心肺复苏模拟人)救出后,发现无心跳及自主呼吸,经过初步判断后,该职工属煤气重度中毒,需立即进行徒手心肺复苏,经过抢救后,该名职工恢复生命体征,复苏成功,立即转送救护车送往太钢医院进行治疗。

(一)被救援职工(心肺复苏模拟人)出现生命体征消失,呼之不应,立即呼救。

(二)防护站救援人员第一时间赶到,并使其脱离煤气泄漏现场,立即对患者进行初步判断,并实施心肺复苏。同时安排专人在门口等待救护车到来。

二、心肺复苏的步骤

判断患者有无意识、呼吸、颈动脉搏动,方法正确

(1)判断患者意识:呼叫患者、轻拍患者肩部。确认患者意识丧失。

(2)判断患者呼吸:通过眼看、面感、耳听,三步骤来完成。眼看:胸部有无起伏; 面部:有无气流流出; 耳听:有无呼吸音。无反应表示呼吸停止。

(3)判断患者颈动脉搏动:操作者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器官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部位),向同侧下方滑动2-3cm,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判断时间为5-10s。

(4)不能确认有颈动脉搏动,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4.1胸外心脏按压

4.1.1将中毒职工(心肺复苏模拟人)抬至平坦区域放平,去枕仰卧位,解开衣领、腰带,暴露胸部。

4.1.2确定按压部位:胸骨下部。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手平行重叠与该手 手背上,手指并拢,只以掌根部接触按压部位,双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以胸骨下陷4-5厘米为宜,而后迅速放松,反复进行。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大致相同,按压频率100次/分以上。4.2开放气道 4.2.1.清理呼吸道 4.2.2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法,托颌法)4.2.3人工气道

1.将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气流量8-10升/分(有氧源情况下)

2.一手固定面罩于患者口鼻部

3.另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吹气两次,每次持续1秒,吹气量以见到胸部起伏为宜

4.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30:2。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颈动脉搏动及呼吸10秒钟,如已恢复,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如颈动脉搏动及呼吸未恢复,继续上述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5.安置患者,注意观察患者意识形态、生命体征。

上一篇:注重细节促成功之路演讲稿下一篇:qq分手伤感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