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功能论文

2024-07-26

心肺功能论文(精选12篇)

心肺功能论文 篇1

心肺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和呼吸系统的疾病, 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及肺疾病, 二者的致病因素均十分复杂, 且常相互影响, 难以用药物彻底治愈, 长期的服药不仅增加了人体的耐药性和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更主要的是既往的以药物为主要手段的被动医疗, 不能改善心肺功能残障的状态和由此造成的生存质量低下。为改善患有心肺疾病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伴随康复医学理念和技术的发展, 心脏康复和肺康复的理论与技术逐渐形成, 并不断完善发展。开展心肺康复是改善心肺残损和残障状态的可靠途径, 是提高老年心肺疾病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1 心肺疾病康复背景

心脏康复, 是指应用多种协同的、有目的的各种干预措施, 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指导饮食、指导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和接受健康教育等, 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并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是心脏病一级、二级和三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上心脏康复的萌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 Levine和Lown首先提出“坐椅子”疗法;50年代急性心肌梗死 (心梗) 早期活动方案和60年代的心梗早期分级活动方案开始实施;70年代的住院期间心脏康复方案, 使心脏康复蓬勃发展起来, 成为心脏康复医学发展的里程碑;80 年代主要针对出院前运动试验的危险分级及预后展开一系列研究;90年代形成家庭康复为主要模式, 分级锻炼的治疗方法;21世纪以来以系统评估和运动锻炼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模式已经形成, 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 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并扩展到其他心脏疾病的防治。在国内, 有学者认为体育锻炼治疗心脏病在1000多年前, 已经被晋代名医许逊提出;但现代康复医学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的, 起步较国外稍晚, 目前正在逐渐发展中。

肺康复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胸科学会 (ATS) 和欧洲呼吸学会 (ERS) 率先提出, 并发表了肺康复的循证医学指南 (即旧指南) , 2006年AST/ESR对肺康复所做的新定义如下:“肺康复是对有症状和日常活动能力降低的慢性肺疾病患者采用的有证据基础的、多学科和综合的干预。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相结合, 肺康复的目的是减轻症状, 维持理想的功能状态, 增加参与, 通过使疾病稳定和逆转疾病的全身表现而减少医疗保健的费用”。2007年AST发布新的肺康复指南, 采用了这一新定义, 从指南的更新可以看出20余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肺康复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有效。

2 心肺疾病康复

2.1 心脏康复进展

康复起步伊始就认识到对于冠心病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运动训练价值评估相关的研究不断增多, 运动有益的观念更加得到证实并深入人心, 加之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已由针对冠心病而进行的运动训练, 发展为较完善的心脏康复或者二级预防, 治疗范围已经扩大到介入或者心脏手术后、心脏衰竭 (收缩性和舒张性) 、心律失常、高血压、糖尿病、肺动脉高压和心脏瓣膜疾病等方面, 并将提高数以百万计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成为可能。其治疗方案也由最初的早期活动, 发展到目前的综合模式, 即包括系统评估、心脏运动分级及危险分层、运动训练、心理及健康教育。纵览心脏康复的相关研究, 我们得到一些启示和证据: (1) 在专业中心进行心脏康复治疗比家庭心脏康复治疗更加有效; (2) 家庭心脏康复治疗主要是通过增加氧的摄取以增强活动能力和改善生活质) 量而获益的; (3) 缺乏运动训练的心脏康复方案不能明显从生理及心理上增加生活质量收益; (4) 心脏康复治疗和患者生理及心理的收益之间的双向关系, 应该是其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 降低死亡率的可能原因。总体来讲, 心脏康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扩大了治疗对象, 完善了治疗程序和内容, 明确了功能分级和危险分层, 强调了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方案, 把临床实践和社会普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2 肺康复进展

在20多年的不断发展中, 肺康复的对象已由原来的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多年并伴有不同程度肺功能损害的患者, 扩大为包括某些慢性支气管哮喘、肺囊性纤维化、限制性肺疾病和肺外科手术前后的患者, 到目前的凡患有慢性症状性肺疾病的所有患者。其康复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为了稳定病情, 而是通过稳定或逆转疾病的全身表现而减轻症状, 优化功能状态, 增加患者依从性, 减少医疗费用。肺康复方案由原来的运动训练等, 发展到目前的包括系统评估、运动训练、呼吸肌锻炼、吸氧治疗和无创通气、营养支持、健康宣教及心理社会支持等在内的综合模式的康复方案。过去多年的关于肺疾病康复的大量研究表明, 肺康复对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作用;在社区推广肺康复治疗, 将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使更多的肺康复患者获益。但有关肺康复治疗的机制, 运动对COPD等肺疾病的治疗机制, 康复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 不同治疗手段的效果评估及肺康复能否确切降低患者死亡率等方面尚缺乏明确研究和较高水平的证据报告, 制约肺康复的发展。

2.3 二者间相互关系

由于循环和呼吸系统解剖结构和生理作用的联系, 使得心肺功能密切相关, 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必将影响到心肺整体功能, 如COPD患者常伴有心功能不全、肺心病患者由于肺疾病的不断进展最终会使心功能下降, 而心率及血压的变化又影响到肺功能的恢复, 进一步影响到肺康复治疗。心脏康复和肺康复的目的高度一致, 治疗方法高度相似, 结局高度相关, 并且相互影响;已有研究发现心率变异性在肺康复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明显缺乏, 若能进一步完善相关临床研究, 使得心肺康复治疗有机结合, 共同发展, 将能更好的促进心肺功能的康复。

心肺功能论文 篇2

10小时前

根据调查发现长期的坐着,易导致身材肩宽、背厚、腿细,腹部赘肉过多,特别是中老年人。骑自行车是一种全身的运动,可以锻炼全身的肌肉,改善心肺功能。但你知道怎么样骑自行车才有效果吗?下面让健身专家为你解答。第一、每星期骑车不应少于三次,且每次应在30至60分钟。不应一次骑过多时间及过大的力度,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第二、要掌握骑车的动作要领。应先要调整好自行车的高度,避免大腿根部及皮下组织挫伤。还应注意蹬车时要用力,否则会使踝关节和膝关节造成伤害。

第三、骑车时身姿要正确。骑车时不应将身体压得过低,这样会限制腹式呼吸,而腹式呼吸有助于减少腹部脂肪。

正确的骑车方法才能让锻炼有效果,不科学的运动式只会浪费了时间,伤害了身体。另外骑自行车不仅仅只锻炼全身肌肉改善心肺功能,如果想减肥瘦身的MM可以经常的试试骑自行车减肥法。

骑自行车的好处:

一、能预防大脑老化,提高神经系统的敏捷性。现代运动医学研究结果表明,骑自行车是异侧支配运动,两腿交替蹬踏可使左、右侧大脑功能同时得以开发,防止其早衰及偏废。

二、能提高心肺功能,锻炼下肢肌力和增强全身耐力。骑自行车运动对内脏器官的耐力锻炼效果与游泳和跑步相同。此项运动不仅使下肢髋、膝、踝3对关节和26对肌肉受益,而且还可使颈、背、臂、腹、腰、腹股沟、臀部等处的肌肉。关节、韧带也得到相应的锻炼。

三、能减肥。骑自行车时,由于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使锻炼者消耗较多的热量,可收到显著的减肥效果。

四、可改善性功能。每日骑自行车4—5公里,可刺激人体雌激素或雄激素的分泌,使性能力增强,有助于夫妻间性生活的和谐。

心肺功能论文 篇3

关键字:初中体育;中长跑;心肺功能;提高;对策

一、当前我国初中生中长跑训练存在的问题

1、对中长跑训练存在认识偏差。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刚刚从小学教育阶段步入初中校园,无论是在心智上还是在身体上,都处于重要的转变阶段。许多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理解还存在感性认识的现象,而对于一些运动也仅仅是依据兴趣而选择的。所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在初中阶段接触体育课程是存在必要性的,因此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很容易大打折扣,而学生本身对于中长跑的片面理解也会使得其无法正视中长跑的作用与意义。一旦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因为中长跑而感到劳累,就会自然而然反映出一种心理负效应,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2、存在畏惧心理。中长跑考验学生的耐力与吃苦的能力,由于长期不锻炼的学生一旦有较高强度的跑步训练,必然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的酸痛现象。而这些情况一旦出现,大多数学生都会开始出现畏难的恐惧心理。而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也没有及时对自身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创新,故而学生在中长跑过程中形成的较强的心理负担无从释放与解决。长此以往,这种恐惧、厌倦、畏难的情绪和心理将直接阻碍中学生进行中长跑练习。

3、害怕吃苦的心态长存。害怕吃苦是当前初中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由于当前的初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所以其在家中往往都是养尊处优的“小公主”和“小皇帝”。家长对其的溺爱直接导致学生自身的独立性、吃苦性相对偏弱。故而在面对中长跑训练的时候,许多学生就会认为自己无法完成如此长距离的跑步练习,因此阻碍自己的训练脚步,无法起到中长跑训练对学生应有的锻炼作用。

二、利用中长跑练习提高初中生心肺功能的对策与方法

1、注重理论知识的引导与传授。首先,教师需要讲解的知识就是中长跑对学生的好处与作用。中长跑本身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关节以及韧带得到应有的锻炼,同时更能够增强学生的肺活量。当学生的心肺肝脏功能得到提升之后,学生自身的血液循环也会更为顺畅,从而改善了学生的心肌供血功能,以增强学生的运动协调性与灵活性。其次,教师还应该通过让学生进行中长跑训练,增强和锻炼学生的毅力和意志,从而让学生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可以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最后,当学生在中长跑过程中出现肌肉酸疼、呼吸困难等现象的时候,许多意志相对薄弱的学生就会出现动摇的现象。因此教师应该将这些情况及时告知学生,使得学生自身可以抵制畏惧思想对其的影响。向学生简单介绍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生理现象,让学生明确导致这类现象的原因实际上是内脏习惯以及运动系统和学生自身的供氧量不能平匹配,从而形成的暂时性紊乱。所以学生更应该加强自身的体育锻炼,通过中长跑训练增强与提升自身的心肺功能,进而实现对自身优良精神品质的塑造。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逐步加强运动量的大小。逐步加强运动量实际上就是本着循序渐进原则的重要体现,教师对刚进入初中体育课程学习的学生,一定不要立即对其进行耐力测试。相反更应该以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开展相应的练习,从而避免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出现畏惧心理,也可以尽可能减少与降低可能出现的受伤现象。

首先,教师可以开展速跑联系,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速度进行慢跑,并且根据训练时间适当增加距离,这样能让学生逐步适应长距离跑步。其次,还可以定期开展定距离跑步训练。比如制定距离为400m,那么学生就需要在这样的中长距离中逐渐提升自身的耐力,之后稳步提升自己的速度。

(2)改变以往传统的练习训练模式。改变传统的练习方式,可以增强初中生进行中长跑训练的兴趣。教师可以从慢跑着手,并且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增大运动强度。与此同时还应该创新跑步形式,比如:蛇形跑、接力跑、三角形跑、变速跑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对学生开展中长跑训练的重要形式。通过这种包含游戏形式的运动方法,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过分提高的训练强度会让学生吃不消。教师还应该明确中长跑更考验学生的耐力,所以除了跑步之外,进行耐力跳绳或者耐力游戏,实际上都是为了增强学生耐力,让学生在多种运动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心肺功能。

(3)针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因材施教并不是要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因为学生自身所处的个体环境、家庭环境、遗传情况、个性特点、身体素质、发育现状都有所差异,所以这就直接决定了学生在运动能力方面必然会存在较大区别。如果教师一味将学生统一化,制定同样的目标,那么学生自身必然会出现身体问题,或者在训练中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因此教师就需要依据不同学生不同特点进行分类对待,注重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中长跑训练。

三、结语

针对目前初中生体育锻炼现状来看,其心肺功能往往得不到锻炼与提升,所以加强对初中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中长跑的特点与优势,找到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和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继红.如何在教学中克服学生中长跑的畏惧心理[J].田径,2010,11:47-49.

[2] 魏波.“快乐教学”在初中耐久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5,04:118.

[3] 徐东富,张蓝木.中学女生中长跑的心理障碍探讨及对策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4,04:109-110.

健美操练习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篇4

关键词:健美操,心肺功能

1、结合健美操特点,加强有氧训练提高心肺功能

1.1、明确有氧训练的意义

在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对健美操学习的理性认识。健美操是一项以有氧运动为依托,以健、力、美为特征,融体操、舞蹈、美学、音乐为一体的新兴体育项目,也是健身美体、陶冶情操的健身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但人们往往会受表面现象或直接兴趣的影响。对健美操锻炼的科学性缺乏正确的认知,从而导致学习与锻炼的效果不理想。因此,要结合技能进行动作原理和练习目的性学习。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心肺系统的功能是反映人体健康和运动能力的最主要的标志。而进行科学的有氧健美操运动能显著提高心肺系统的功能,提高体能水平,增强体质。培养健美操群体良好的内在学习、练习动机,并能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锻炼实践中,这是保证增强锻炼效果的前提。

1.2、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氧健美操的内容组成

在健美操练习中,要选择适合人们生理、心理特点的动作内容和练习方法。也就是选择能够协调起来的动作难度。如果动作太容易,就会影响对健美操的兴趣。如果动作太难。难以协调,在运动时就很难把握动作的韵律和幅度,肌肉的发力就会不对,造成部分肌肉紧张,动作僵硬,容易产生疲劳感和畏惧感。因此。动作的难度要由简到难,并将低强度与高强度动作有机地结合。用新颖优美的动作,轻松多样的跑跳练习。再配以节奏明快、优美动感的现代音乐。创编成优美易学的健美操动作组合,并适时更换练习内容,激发人们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丰富的动作学习与练习中,始终保持情绪饱满、心情愉快,获得良好的生理、心理体验,从而切实达到增强耐力和体力的效果。

2、健美操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2.1、对安静心率和最大心率的影响

四级健美操锻炼组实验后的安静心率指标相对于实验前都有所降低,并具备极显著性差异。安静心率降低,说明心脏功能增强,原因一是控制心脏活动的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二是心脏容积增大,心脏收缩力加强,使每搏输出量增大的结果。心脏的收缩能力增强,更进一步地增加了心率储备,使最大心率也随之上升,泵血功能增强,增加了心脏在运动时运输血液和氧气的能力。一般健美操规定动作练习者的心率变化范围为128.4~158次/min,更接近于无氧阈强度(160~180次/min),心率在无氧阈强度下进行健美操锻炼,更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指标,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2.2、对收缩压、舒张压、布兰奇心功指数的影响

健美操锻炼后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所降低。但收缩压指标数值未见显著性差异,而舒张压数值的影响相对于实验前有极显著性差异。长期耐力训练使血管舒张反应性增强,总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由于健美操在有效的锻炼强度内,使高校女生体内的胆固醇水平逐渐降低,血管的舒张反应增强。健美操锻炼降低了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放松训练迷走神经系统张力,缓解小动脉的痉挛;降低外周阻力,使运动时活动肌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密度或数量增加,血液循环和代谢改善。有研究表明,总外周阻力下降,有利于降低血压,特别是舒张压。因此,健美操锻炼有助于人体调整血压。布兰奇心功指数在110~160范围内为心血管机能正常,平均值为140。在此范围内指数越小,心血管功能越强。研究结果表明,健美操锻炼实验后的布兰奇心功指数值较实验前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与安静心率和血压变化程度有直接的关系。

2.3、对肺活量和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健美操锻炼对提高人体肺活量指标有显著性意义。健美操之所以能提高肺活量指标能力,原因是健美操的运动强度中等,呼吸慢而充分,有利于呼吸肌和肺组织弹性、力量增大,胸廓活动顺应性也随之增强,减少了肺呼吸的阻力。持续时间长,深而慢的呼吸锻炼,更有利于呼吸肌力量的增强,肺活量的提高。最大摄氧量与人体心肺功能氧的转运能力和肌肉细胞对氧的吸收、利用能力密切相关,是评定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健美操锻炼能有效提高最大摄氧量的相对值,并具有极显著性意义。健美操普遍运动强度很接近无氧阈强度,有研究表明,运动强度越接近无氧阈强度,会使肌细胞线粒体活性增强,线粒体增多,有氧代谢酶活性增强,心脏和肌肉摄氧能力提高,人体有氧代谢能力强,因而人体最大摄氧量提高明显。操锻炼能有效地提高高校女生的心肺功能、肺活量水平、心血管功能和心功能储备能力。

参考文献

[1]健美操练习为何能消除疲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 (01).

[2]郭改玲.健美操练习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04).

心肺复苏课件 篇5

一、教学理念

结合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我确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把师生关系转变为师徒关系;在实践操作中把实训室转变为“医院病房”;在学生角色上把学生操作转变为“护士操作”。先做后学,引入情境模拟,激励职业梦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处理

本次课心肺复苏术选自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危重病人的支持性护理,学好此操作也为下一步学习给患者进一步的生命支持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次课起到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心脏骤停的病情判断,学会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学习、课后反思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观目标:具有仁爱精神,加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培养对“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学习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

3.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临床工作的需要,心肺复苏作为临床常用的一项急救技术,其操作步骤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以此我将它列为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内容。在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生命安全的过程中复苏的有效性尤其关键和重要,因此我将正确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列为本次课的难点内容。

三、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中职护理专业第一学年学生,这一阶段的孩子思维活跃、关注现实生活,是伴随信息时代成长的孩子。此时,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实践操作能力,但是这一阶段的孩子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因此我将利用利用微课、QQ群、微信群,扬优势、弥劣势,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教法

放手是开发学生潜能的良药,点拨是启迪学生智慧的钥匙。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笔者介绍一些教学方法。在这里我将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以激发兴趣为最大前提,启发诱导贯穿始终。通过视频播放,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引入课堂;同时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 ;通过教师演示,强化感官刺激。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做到理论——实践一体化。

3.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我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反思学习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为解决问题查阅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课后反思中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啃透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掌握的目的,从而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4.课前准备

良好的课程离不开课前精心的准备。课前我制作微课并上传QQ群,下发导学任务书。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每组取自己的组名,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总结出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准备的教具学具有:教材、护考辅导书、多媒体教室、模拟病房及心肺复苏的相关用物。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播放、问题驱动(3分钟)

首先,我将播放一段社会热点新闻以此来布置工作任务,以任务促技能,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场景,如果大家身在现场我们该怎么做?让学生们体验上课即上班,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探求策略、展示目标(2分钟)

求知的欲望是前进的动力,明确的目标是努力的方向,所以此时我及时地将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

(三)互动探究、感受新知(15分钟)

首先,给学生布置任务一:如何进行心肺复苏的病情判断?引导学生通过已学过的危重病人的病情评估进行类比思考,然后采用分组讨论,让各组选代表出来阐述讨论结果,如果不全面,教师加以引导,最终得出答案。这种小组合作、探究的引导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其次,给出任务二:心肺复苏的用物如何准备?这是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的前提,此时让同学们先进行思考,选择一位成绩中等的学生来给大家准备并进行介绍,以生教生,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以通过学生自己讲解得到锻炼,赢得自信。

再次,继续给出任务三:心肺复苏有哪几个步骤组成?这也是本次课的重点问题,先让学生们通过微课总结出操作流程,在课堂中通过观小组讨论去探索、完善操作流程,以此学生们对操作流程形成了清晰的脉络。

(四)模拟演练、小试牛刀(15分钟)

学生熟悉了操作流程,此时已经跃跃欲试了,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先做后学,在复苏模拟人上进行演练,体验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的要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困难时,相互探讨,实现“做中学”;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实现“做中教”。在模拟演练中暴漏了很多问题,有利于下一步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示教,同时也为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做好了准备。

(五)示教训练、强化技能(50分钟)

由于护理专业的严谨性要求,教师的规范示教必不可少。接下来我将对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进行完整的示教。由于心肺复苏中心脏按压的手法和人工呼吸的方法是本次课的难点问题,我将采用近距离演示的方法,同时把速度放慢,把关键动作进行分解的方法进行示教,从而突破本次课的教学难点。以此学生不仅对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实践也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强化了技能,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由于护理技能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的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所以接下来我安排学生们分组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如果有问题,可以进行组内互助探讨,如果解决不了,教师及时进行指导,把师生关系转变为师徒关系。在此过程中以先会带动了后会,也发挥了小组合作的能力,进一步的巩固了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接下来进行技能比武,看看哪位同学能正确实施心肺复苏,由组员之间互相考评,升华练习气氛。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实时摄录视频,课下可以反复研究,强化技能,同时教会学生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通过本次复苏实操练习,同学们对护理工作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体验了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责任感,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谈谈对护理工作的体会,适时进行职业情感渗透。课堂活动进行到此,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均已达成。

(六)小结评价、布置作业(5分钟)

最后我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个方面对学生的上课情况予以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选出技能之星、合作小组,并颁发荣誉奖章。最大限度的鼓励学生,让学生在鼓励中学习,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我布置了三个层次的作业。

教学反思

本次课,笔者将课堂活动设计着眼于学生职业的发展,情景设计推进学生能力的提升,紧密关联学生的专业,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模拟+实战”使学生加强了技能的培养,通过“诱导+练习”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灵活运用微课、QQ、多媒体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改进措施:把手机作为学习及拍摄工具来使用,还需进一步给予引导。

心肺功能论文 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 耐久跑 心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244-02

初中体育教学中,耐久跑是让体育教师“又爱又恨”的训练项目。耐久跑可以加强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同时锻炼学生的耐力毅力;但是,存在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低,甚至学生一到耐久跑训练项目就以各种理由逃避练习,我们在耐久跑教学中,常常看到许多学生跑至终点或在途中就支持不住,脸色苍白甚至有呕吐等现象存在。因此,本文重点探讨耐久跑训练的方法,以期提高学生心肺功能,对耐久跑产生兴趣,提升耐久跑教学效果。

一、理论依据

(一)耐久跑对学生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影响

耐久跑又称耐力跑,是指人体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情况下,长时间跑步的能力,耐久跑能有效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增强心肺功能[1]。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通过耐久跑练习,能使学生的心脏收缩力加强,提高心脏供血能力,使心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增加,心肌纤维增粗,同时增加血管壁的弹性。在耐久跑过程中,可使大量毛细血管壁开放,促进心脏、肺血液循环,加快血液与组织液的物质交换,增强机体能量物质的供应,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加快新陈代谢水平。耐力跑又可以使呼吸深度增加,肺活量加大,最大通气量提高,能量物质氧化过程更为完善,从而增强脑细胞活动能力,提高智商。持之以恒的耐久跑练习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二)耐久跑对学生心理和意志品质的影响

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怕上体育课,特别是耐久跑的课[2]。耐久跑的特点是运动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能量消耗较大,单调的动作和频繁的练习,学生容易产生恐惧和厌烦情绪。不良情绪可直接影响练习效果,在教学实际中要有意识地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心理。针对学生的畏惧心理,教师课堂中要努力创造一种宽松练习的心理环境,不断的给学生加油鼓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对体育课的兴趣,实现耐久跑的锻炼价值,同时磨练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达到《体育与健康》的教学目的[3]。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耐久跑“极点”现象

在练习耐久跑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极点”现象:跑到一段距离后,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头晕呕吐、双腿无力、跑速下降等现象,原因是:开始跑时,由静到动,速度变化比较快,心脏功能、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还没有及时动员起来,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时对氧的需要,从而使机体产生大量酸性代谢物,引起肌肉酸痛,呼吸急促等现象,生理上达到“极点”。“极点”出现的早迟,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学生个人体能,练习的程度与强度,以及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有关,鼓励学生只要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加深呼吸,调整跑速,尽力保持节奏,继续一段距离或坚持一段时间后,身体不适会减轻,“极点”现象会逐渐消失,运动能力也会逐渐提高。这一過程对学生的耐力、意志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此耐久跑对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耐久跑成绩,培养耐力素质,需要教师不断探讨耐久跑的教学方法,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可行性的课堂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效果[4]。

(一)调动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中,针对初中生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对耐久跑的认识,激发对耐久跑兴趣,内容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多一些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得到锻炼。例如比赛法:利用自然地形或不同环境,采用越野跑、变速跑、计时跑;游戏法:在跑道上做出若干标记,每到一处标记改变一种练习内容;追逐法:不同时间起跑,后起跑的学生追逐先起跑的学生;交替法:跑到一定距离时,教师发出或走或跑的信号,交替练习;分组法:类似于团体赛,学生互相团结,以“团队精神”为动力,磨练学生毅力,调动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言传身教“带跑”,同学生一起跑,由指挥者变成参与者,来激励学生,共同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提高[5]。

初中生好胜心强,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练习中,满足他们新鲜感、刺激感,在练习中感受到快乐,提高耐久跑兴趣,即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又培养了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顽强毅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合理教学程序

耐久跑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归结为动作单调,考验耐久时间和距离的成绩跑。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成绩是否达标上,不能以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的成绩,挫伤学生积极性,造成学生不清楚耐久跑技能对自己身心会产生什么影响,也就谈不上运用耐久跑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毅力了。教师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要认真观察学生不同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制定相应计划和方法,不断减轻学生心理和生理的不良刺激,加强技术指导,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要领和跑步知识,了解如何分配体力,怎样度过“极点”,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挑战自我,保证练习质量,提高耐久跑成绩。

(三)培养锻炼习惯

在耐久跑教学中,根据学校条件和需要,由医务室对学生的心肺功能做出评定,鼓励学生参加耐久跑练习,并合理控制学生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观察其疲劳程度和恢复时间,适时调整,逐渐稳妥的加大运动量,减少减轻不适反应,改善心肺功能,让学生对耐久跑产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以上教学尝试收效良好,练习质量和效果得到了保证和提高。通过几次测试结果和练习成绩的对比分析,教师和学生都亲身体会到:通过耐久跑练习,确确实实提高了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强了体质,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耐久跑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是一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活动,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耐久跑教育成为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纽带。

耐久跑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必测项目之一,耐久跑会使学生身体上、心理上、思想上、意志上都有一个很好的锻炼,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有着重要作用,改变教学中“学生怕学耐久跑,教师难教耐久跑”的耐久跑教学难题,就应该不断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提高耐久跑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树立起“我运动,我健康”的体育运动意识。

参考文献:

[1]张俊松.耐久跑促进中学生心肺功能的实验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0):192.

[2]邓若锋.在耐久跑教学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J].中国学校体育,2010(9):46.

[3]刘立秋.提高中学生耐久跑兴趣的有效方法[J].少年体育训练,2011(3):203-204.

[4]宋铁刚. 初中体育耐久跑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4(5):146-147.

心肺功能论文 篇7

1 CPET起源

CPET (运动心肺功能测试) 始于20世纪50年代, 初时多应用于心脏功能的临床研究。60年代后受到普遍关注, 1973年Wasserman[1,2]等报道了气体变化的参数, 1975年Jones[3,4]论述CPET在呼吸道疾病中的应用。1982年Weber[5]报道慢性心衰患者, 并应用CPET测定数百例。此后, 国内外学者先后报道了肺部疾病时CPET的特点[6~10]。特别在近二十余年中, 随着测定仪器、运动器械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这项测试技术获得相应的发展。

2 CPET在临床中的应用

心肺运动试验可提供有关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气体代谢等大量指标, 各指标分别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心肺运动试验在临床上广泛开展已有数十年历史, 目前运动心肺功能试验在临床的应用, 主要包括[13]: (1) 评价运动受限的病理生理、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 (2) 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 (心、肺、肺血管等) ; (3) 评定心血管和肺疾患治疗方式的效果; (4) 评估外科大手术的危险性及预后; (5) 评估器官移植生存潜能 (心脏移植、肺移植等) ; (6) 康复医学运动处方个体化制定; (7) 运动医学、运动计划、训练方案的制定;劳动力评定。

3 CPET运动方案的选择

功率负荷的表示方法有三种: (1) 功 (Work) :表示为千克.米 (KPM, 1KPM=移动1千克重物, 垂直距离为1米时克服重力所作的功) ; (2) 功率 (Power) :即单位时间的功, 以watt表示, 1 watt=6.12KPM/min (100 watts 600KPM/min) ; (3) 能量 (Energy) :用摄氧量 (VO2) 表示, 单位是L/min或ml/min。

根据试验的条件和目的不同, 有多种运动试验方案[14]。 (1) 按运动量分类, 有极量运动和次极量运动 (亚极量运动) ; (2) 按运动时相分类, 有连续运动和间歇运动; (3) 按运动功率改变方式分类, 有递增功率运动和恒定功率运动; (4) 按运动器械分类, 有功率自行车和平板运动; (5) 按肌肉收缩和运动类型分类, 有等容型、等张型、有阻抗型 (结合等容型和等张型的类型) 三种。

常用类型如下:

3.1 功率自行车

功率计踏车是连接功率计的踏车, 包括机械型踏车与电子型踏车。目前普遍应用的是电子型踏车。增加的功率的方式有阶梯式递增及斜坡式递增。踏车的功率单位用电功率计表示为瓦 (Watt, W) , 转速维持40~70 (rpm) 。在限定踏车速度40~80 rpm时, 运动功率可被准确测量出 (1 watt=6 kpm) 。

以前, 功率自行车的具体试验方案是[14]:第一阶段为热身阶段, 3分钟无功率负荷或低功率负荷;第二阶段为运动阶段, 按25watt/2~3min的速度阶梯式递增直到运动终止;第三阶段为恢复阶段, 即进行短暂的无功率负荷或低功率负荷恢复。

目前, ATS/ACCP (美国胸科协会/美国胸科医师协会) 建议踏车递增功率的方案是[14]:静息3分钟;无功率踩车3分钟;运动增加阶段 (5~25W/min) , 直至出现终止指征。在健康受试者中, 可估计增加的功率, 功率增长阶段的持续时间大约是8~10分钟。VO2-W关系, 在增长阶段大致趋于直线, VO2大概递增10ml/min/w。

为获取VO2max, 假设VO2 (10分钟) =预计的VO2max, 所以运动增长10分钟后VO2的递增公式是:VO2/t=10mins=VO2unl+ (10-r) ×10×S;

S的简化公式:S= (VO2max-VO2unl) /92.5。 (VO2unl:无功率时踏车预计VO2;r:VO2的时间常数;S:每分钟增加功率的斜率;VO2max:最大VO2) 。

其中, r是对功率逐步递增的63%反应所需时间, 大约是0.75分钟, 年轻受试者较短, 老人或慢性病患者较长。公式计算应建立在临床诊断和受试者体能状况的基础上, 若体能状况好, 递增功率最高可达25~30W/min;若体能状态不佳, 最低可选择5 W/min。由于自行车测试相对少地依赖体重, 这个方案可以针对不同体重的人使用。ATS/ACCP认为[14], 新的功率递增方案, 可同时应用于功率自行车及平板当中。

3.2 平板试验

平板试验是在活动平板 (跑台) 上进行定量运动测试。平板试验的方案有[12~14,22]:Bruce、改良Bruce、Balke、改良Balke、kattus、Ellestad、Naughton、改良Naughton、Harbor等方案。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Bruce方案:0级1.0mph、5%坡度, I级1.7mph、10%坡度, II级2.5mph、12%坡度, III级3.4mph、14%斜度, Ⅳ级4.2 mph、16%坡度;各级运动3分钟 (mph为英里/小时, 1英里=1.609公里) 。 (2) 改良Bruce方案:0级1.6kmph、5%坡度, I级2.7 kmph、10%坡度, II级4.0 kmph、12%坡度, III级5.4 kmph、14%斜度, Ⅳ级6.7 kmph、16%坡度, Ⅴ级8.1kmph、18%坡度, Ⅵ级9.4 kmph、20%坡度, Ⅶ级10.8kmph、22%坡度, Ⅷ级12.1kmph、24%坡度 (kmph为公里/小时) ;各级运动3分钟 (kmph为公里/小时) 。 (3) Balke方案:速度固定 (3.4mph) , 坡度从0开始, 每分钟增加2.5%, 直至精疲力竭。 (4) 改良Balke方案:1级1 mph、坡度0%, 2级2 mph、坡度0%;此后, 速度固定 (2mph) , 3级坡度2.5%, 4级坡度5.0%, 5级坡度7.5%, 6级坡度10.0%, 7级坡度12.5%, 8级坡度15.0%, 9级坡度17.5%, 10级坡度20.0%, 各级运动1 (或2) 分钟。 (5) kattus方案:坡度固定为10%, 在1mph、1.5mph以及2mph不同速度上各运动3分钟。Bruce方案的优点是大多数受试者不能达到最后一级, 缺点是功率递增速度较大, 影响VO2max的准确测量, 所以目前大多使用改良Bruce方案。ATS/ACCP[22]关于Balke运动方案, 要求速度保持在3.3mph, 每分钟坡度增加1%。改良Balke方案, 功率阶梯状递增方式按MET水平均匀增加, 是比较合理的。心衰患者使用改良Naughton方案[7~9], 每2分钟大概增加功率1MET (3.5ml02/kg/min) 。总之, 方案的选择应基于测试目的而采用个体化, 适当的运动方案应建立在患者身体状况基础上, 使其运动持续8~12分钟[1~17]。

3.3 6分钟步行试验和12分钟步行试验

6分钟步行、12分钟步行试验, 均为简单的运动功能检查, 是指特定的时间内一定水平过程中, 测定受试者可步行的距离。它们主要用来评价机体的功能状态和治疗效果, 帮助明确外科治疗如肺减容术和肺移植手术对临床的影响, 作为生理储备指标, 都可以预测死亡的危险性或者手术治疗的预后[8~14]。

该检查的优点在于需用的设备少, 结果重复性好, 适用于不适宜平板或者踏车运动、严重虚弱患者, 而且结果与功能状况、最大运动试验耗氧量相关;与步行距离呈显著正相关, 能预测公斤耗氧量, 可用来评价心肺功能中度至严重受损患者的运动耐量[16~21]。但是, 方法的标准化是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4 极量运动和次极量运动

极量运动是指受试者表现为运动尽了真正的最大努力 (筋疲力竭) 时, 或者其他临床指标提示达到最大运动量时的运动。它的具体标准[2,12~13,22]:

(1) 动脉血HCO3-降低4mmol/L;

(2) pH下降<7.35, 除非受试者运动试验前为碱血症;

(3) 尽管功率增加, VO2不再增加;

(4) R值 (VCO2/VO2) 上升>1.09。

(1) 、 (2) 两项指标需要运动前后即时血气标本。如无血气标准则参考 (3) 、 (4) 项。

4 小结

心肺功能论文 篇8

1 复苏成功率与年龄有关

没有明显征兆和临床表现的心跳呼吸停止, 称为猝死。日本全国每年儿童、学生猝死病例有100~120例, 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为41.8/10万。2012年美国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 美国每年院外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约有295 000例, 院内心肺复苏患者也近200 000例, 院内患者复苏后存活率高于院外患者 (17%~18%) [1]。

发生心跳骤停患者多高龄。Bobrow等[2]研究4415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3岁。Svensson等[3]研究发现需要心肺复苏的1218例患者, ≥75岁患者占31.3%, ≥50岁患者所占比例高达89.1%, 可见心跳呼吸骤停多发生于老年患者。

高龄患者院内复苏成功率较低。Snyder等[4]发现院内复苏的成功率与年龄密切相关, 年龄>70岁患者在院内心跳骤停后, 复苏成功率仅为20.13%, 而<70岁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为29.22%。

2 重症快速反应小组 (CCRRT) 有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

2.1 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有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猝死等病情突变时常常有预兆。有研究发现多数心源性猝死病人在猝死前有疲劳、胸痛或情绪改变;2/3的病人在心脏停搏前6 h, 即可能出现胸痛、呼吸频率加快、心率或心律异常, 呼吸频率及节律改变等危险信号。实际上部分导致呼吸心跳骤停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可逆的, 因此早期干预有可能改善预后。

2.2 CCRRT能够改善患者预后

由于临床需要, 逐渐形成以重症医学为中心的CCRRT, 主要由ICU医生护士组成, 呼叫CCRRT的标准改为低血压、心率快、呼吸窘迫和意识改变等猝死或疾病发生突变、恶化的前驱临床表现, 这使得CCRRT的呼叫频率高达20~40次/1000例住院病人。平均每17个CCRRT呼叫后能避免1次心脏骤停事件发生, 现美国已有3700家医院正在实施这种快速反应系统[5,6]。2010年meta分析显示, 由于CCRRT的积极干预使得院内成人心跳呼吸骤停的发生率下降33.8%[7]。2000年澳大利亚住院病人猝死率为2.40‰, 启动CCRRT早期识别、早期积极干预后, 住院病人猝死率每年下降24%, 5年后澳大利亚院内患者年猝死率降至0.66‰, 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住院费用明显降低。可见建立以重症医学为中心的CCRRT已成为必然趋势[6]。

3 老年患者复苏术后器官功能评价及支持

自主循环恢复后, 患者可能仍存在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伴有心律失常、低血压, 同时出现组织器官低灌注、序贯性的器官功能障碍。此时应密切监测、治疗和预防组织低灌注后的缺血缺氧, 避免多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

3.1 高龄患者脑保护

恢复正常的脑功能和其他器官功能应是心肺脑复苏的基本目标, 心肺复苏术后, 神经系统损害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迄今为止, 心跳骤停后脑复苏的药物治疗临床试验均告失败, 只有心跳骤停后治疗性低温的随机试验显示有益的结果。

3.1.1 亚低温:

亚低温降低脑组织氧耗、增强神经细胞耐受性, 有助于神经系统的恢复。近年来的几项大型随机临床试验证实, 对心跳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仍昏迷的患者实施亚低温治疗, 可显著改善长期存活率和神经功能, 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8]。因此, 2005年及2010年国际急救与复苏联合会 (ILCOR) 指南均郑重推荐:对起始心律为室颤的院外心跳骤停成人患者, 若自主循环恢复后仍无意识, 应将体温降低到32~34 ℃, 维持12~48 h[8]。对于院内发生的心跳骤停, 也可考虑低温治疗。近期Sendelbach等[9]研究显示心肺复苏术后, 积极亚低温治疗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良好, 存活率显著提高至44%~55%。Nielsen等[10]报道亚低温脑保护后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良好者, 6~12月的存活率甚至高达91%。开始亚低温的时间延迟 (5 min与30 min比较) 或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延迟均会影响患者脑功能的恢复, 在老年患者尤为突出[9]。

3.1.2 监测颅内压、保证脑灌注:

心脏停跳后脑血流灌注降低的两个主要原因是微血管功能障碍和自主调节机制丧失, 维持充分的脑灌注压对神经功能恢复至关重要。首先, 自主循环恢复后应避免低血压加重脑缺血。研究发现许多复苏后存活患者, 脑血流的自主调节曲线右移, 提示需保持较高水平的平均动脉压以确保充分的脑血流灌注。停跳后的第1个24 h, 保持平均动脉压在80~100 mmHg可能有益。其次, 监测颅内压、控制脑水肿。在自主循环恢复最初短暂的脑部高灌注后, 由于微循环功能障碍脑血流会减少 (甚至出现无复流现象) , 这在脑灌注压正常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再者, 老年患者因脑血管粥样硬化、狭窄、脑血管病等原因, 复苏前脑的灌注压就高于年轻人, 且对复苏后脑的低灌注耐受力差, 因此更容易出现脑的低灌注且神经系统功能恢复难, 必须通过维持正常或轻度升高的平均动脉压和适当降低颅内压, 以保证老年患者脑部灌注压及有效的脑部灌注。对于有颅内高压征象的老年患者, 应密切监测颅内压, 以指导治疗。

3.1.3 避免过度通气:

心跳停止后过度通气引起的低碳酸血症, 可导致脑血管收缩, 降低脑血流量, 从而加重脑缺血。过度通气还升高气道压, 增加内源性呼气末正压 (PEEP) , 导致脑静脉压和颅内压升高, 进而降低脑血流。心肺复苏后应使动脉血氧分压 (PaCO2) 维持在正常水平 (40~45 mmHg) [8]。

3.1.4 积极控制癫

:大约5%~15%的成人自主循环恢复后发生癫

和惊厥, 而仍处于昏迷的复苏后患者发生率更高达40%。可选用苯二氮

、苯妥英钠、异丙酚或巴比妥类等药物。若发生癫

持续状态, 应该进行标准的抗癫

治疗。条件许可时可持续床边监测脑电图, 及早发现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癫

发作, 及早给予处理。老年患者心脏、肝肾功能可能同时存在低灌注、功能障碍, 故使用抗癫

药物时应注意是否加重心脏和肝肾功能损害、出现药物蓄积、心律失常、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3.2 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呼吸支持

自主循环恢复后缺氧和高碳酸血症普遍存在, 均可能导致再次心脏停跳, 故保障氧供和维持正常PaCO2水平是复苏后呼吸管理的基本目标。自主循环恢复后, 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 多数患者可能仍然需要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此时, 需要特别注意复苏后的并发症, 如气胸和气管插管深度异常或异位等。机械辅助通气可根据患者动脉血气结果和呼吸做功的程度来调节。

高浓度氧、高氧分压影响心肺复苏术后患者预后。过去的40年里, 始终认为心肺复苏术后患者应给予高浓度氧, 且氧浓度越高越好, 近来此观点备受质疑。心肺复苏术后高浓度给氧可能因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 而导致脑损伤加重、心功能恶化[11]。目前唯一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 院外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已经恢复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 吸入100%氧气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比吸入低浓度氧 (30%) 患者差[12]。Bellomo等[13]比较了复苏后低氧血症与病死率的相关性, 发现高PaO2 (>300 mmHg) 患者和低PaO2 (<60 mmHg) 患者的病死率 (60%和59%) 均高于正常PaO2患者 (47%, P<0.0001) 。

3.3 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循环支持

心跳骤停复苏后的血流动力学通常不稳定。电击除颤、心跳骤停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及亚低温均可导致心肌顿抑和功能降低, 并持续数小时, 继而出现复苏后综合征, 如心脏舒张压升高、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心肌顿抑是导致患者复苏后早期休克重要原因, 复苏后8 h心输出量降低最明显, 大多在24~48 h内恢复。但老年患者的低心排往往发生早、持续时间长。此外, 复苏后血浆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 表现为血管扩张也是复苏后低血压、低灌注的关键因素。需在有创或无创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前提下, 经输液、血管活性药物来纠正休克、改善灌注。若休克很难逆转、心功能受抑制明显, 应考虑主动脉球囊反搏 (IABP) 和体外膜氧合 (ECMO) 来辅助循环。

3.4 其他脏器功能的支持

肠道功能保护:肠道黏膜是机体最早反映缺血缺氧的器官, 心跳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常出现应激性溃疡, 需要放置胃管监测出血量, 必要时予抑酸保护胃黏膜治疗, 随着肠道灌注的改善, 应尽早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密切关注继发性胰腺炎:部分患者复苏后出现继发性胰腺炎, 主要由于复苏时胰腺的缺血缺氧所致, 常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被遗漏, 灌注改善后, 经过常规禁食、胃肠减压、抑酸和抑制胰液分泌等治疗多可恢复。

肝肾功能保护:肝肾功能损害在心肺复苏后十分常见, 表现为生化指标的异常, 尿量的减少。对于肾功能损害, 如早期尿量少, 首先要判断是肾前性肾衰还是急性肾小管坏死所致, 此类病人需要放置尿管, 监测每小时尿量, 并早期干预, 避免发生少尿性肾衰。

3.5 血糖控制

复苏后高血糖与不良的神经学预后之间密切相关。但目前还没有专门就心跳骤停后患者的血糖控制, 进行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故尚不能肯定将此类患者血糖控制在何种目标水平最为恰当。值得注意的是, 复苏后的昏迷患者存在低血糖风险, 且不容易被及时发现, 对预后影响更大。老年患者常伴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 肝糖原储备能力下降, 因此在心肺复苏过程中高血糖发生率高、血糖波动大, 控制难度大。一般认为, 可参考普通重症患者的强化胰岛素治疗策略, 在密切监测血糖的基础上, 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8~10 mmol/L水平较为合理[8]。

3.6 肺部感染

心肺功能论文 篇9

1、研究对象

以40名男性儿童为研究对象。所研究对象均为发育良好,无运动性障碍的合肥市小学生。分为训练组(X)20人,对照组(D)2O人。在训练前后对受试对象进行肺活量,台阶指数,最大通气量测定。

2、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台阶指数测量。使用35厘米高度的台阶,保持适当的踏跳节奏。节奏每分钟25次共持续3分钟,在测试的时候应两腿轮换做,结束后并测量运动后1分钟至1分30秒,2分至2分30秒,3分至3分30秒在这三个恢复期的心率。带入公式计算台阶指数。评定指数 = 登台阶持续时间 *100/(2* 恢复期3次心率之和)。

(3)肺活量测量。使用测试肺活量电子仪器,令受试者预先做深呼吸的准备活动,受试者用手握住吹气嘴,然后做最大吸气,对准吹起嘴向肺活量计内做最大呼气。读取数值并进行记录,每人做三次每次间隔30秒取最大值。

(4)最大通气量测定

在进行最大通气量测试时,受试者以最大限度呼吸10秒,呼出的气体总量乘以6就是每分钟最大通气量。本实验采用FGC-A肺功能测试仪,并进行指数记录。

二、结果与分析

1、结果

(1)训练前后儿童肺活量的测试结果。从结果显示,10周之后D组和X组的肺活量数值都有所增加,但在组间组内比差距较小。原因可能是因为训练时间周期太短,效果不太显著,有待继续深度研究,但从升高的百分比比较X组明显高于D组。

(2)训练前后台阶指数的测试结果。结果显示10周之后D组和X组儿童的台阶指数都有所增加,虽无显著性的差异但从升高的百分比来看,X组明显高于D组。

(3)训练前后最大通气量的测试结果。结果显示十周训练之后D组和X组儿童最大通气量都有所增加,无显著差异,但从百分比中来看,X组明显高于D组。

2、分析

(1)散打运动对青少年男性儿童肺活量变化的影响。肺活量是一个人最大吸气后进行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体量。肺活量与人的呼吸密切相关。从实验数据上看,本实验效果较为成功,经过十周散打训练,训练组X和对照组D的儿童肺活量数值都有升高,但训练组的数值更为明显,这与研究的目的较为一致。一般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各项机能都能得到加强,机体抗负荷,抗疾病,抗疲劳能力高,心里素质好,适应能力强,有效的提高体育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这也与散打运动项目息息相关,研究表明,散打运动中既有高强度的无氧运动,又有中等强度的有氧代谢的运动。

(2)散打运动对青少年男性儿童台阶指数变化的影响。台阶指数是反映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数之一。其指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从实验数据上看,经过十周散打训练X组的儿童和对照组D儿童的台阶指数都有所升高,但训练组X组的升高幅度更为明显。儿童散打训练多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因此长期的散打训练能有效的提高儿童的心脏泵血功能,以及对运动负荷的反映和运动适应能力。促进儿童心肺功能的发育及耐力素质。

(3)散打运动对青少年男性儿童最大通气量指数的变化影响。最大通气量的测定主要是对连续肺活量,换气功能,呼吸调节功能,呼吸肌收缩性和耐力的测试。经过十周训练儿童的最大通气量明显高于未经过训练的男性儿童,因此散打运动能提高少年男性儿童的心肺功能。

三、结论

1、通过对受试者进行为期十周的散打训练,前后对比的相关数据显示,散打训练这一运动适合青少年男性儿童的生理特征,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男性儿童的呼吸肌力量、耐力和肺泡的张力,从而提高其肺通气的功能。

2、研究数据表明通过散打运动项目的训练,能促使青少年男性儿童的心肌纤维增厚,心肌收缩力增强,也表明散打训练在对青少年男性儿童心肺功能的改善有理想的效果,这一研究结论得出为需求改善心肺机能的健身者提供了参考。

摘要:探究散打运动对男性儿童心肺功能的影响,为散打的运动价值及运动员选材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将40名青少年男性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D),训练组(X)(训练组进行为期十周的散打训练)。经十周训练后测定其肺活量,台阶指数和最大通气量。经过10周散打训练后的X组儿童肺活量,台阶指数和最大通气量明显升高。同样,十周之后(D)组儿童肺活量,台阶指数和最大通气量明显小于(X)组。散打运动可以改善青少年男性儿童心肺功能并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延长运动寿命。

心肺功能论文 篇10

一、影响人体形态的基本因素

人体形态是一种有着先进的细节功能的复杂现象。一个人的形态的一般用骨架、肌肉、胖瘦来定义。由于时代的进步, 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 人们外出, 工作、学习都以开车为主。加上不合理的饮食, 导致人身体形态发生了不健康方向的发展, 例如, 血压的增高, 脂肪的堆积, 都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威胁。

动感单车运动的运动时间为45-60分钟, 长时间的进行有氧运动, 可以使身体的脂肪大量的燃烧,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健身运动的行列中去, 动感单车运动不仅具有明显的减脂强身效果, 而且更是给平常生活工作压力大的人群一个很好的减压放松机会。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 各种各样原因引起的肥胖, 体弱等表现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人体形态的协调与三围的指标越来越被重视, 这些都是外在美的重要体现。

二、影响心肺功能的基本因素

心肺功能是人体心脏泵血及肺部吸入氧气的能力, 而两者的能力又直接影响全身器官及肌肉的活动, 故此十分重要。

人体全身均需要依靠氧气, 以燃烧体内储存的能量, 让它们变成热能, 器官及肌肉得到热能才能活动。氧气由肺部吸入, 故肺部容量大小及活动次数便很重要;而心脏则负责把氧气, 透过血液循环系统送到各个器官及部位, 故心脏跳动的强弱会影响血液的流量。因此, 心肺功能是包括了血液的循环速度、心脏跳动的强弱、肺部的容量及次数。而要量度心肺功能, 最好便是进行运动测试, 因为人体运动时对氧气的需求量十分大, 故最能考验心脏及肺部的活动能力

1、动感单车对肺功能的影响

对于呼吸系统而言动感单车运动能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久力, 进而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由于增强了呼吸肌的力量, 扩大了胸廓的活动范围, 使充满气体的肺泡增多, 因而肺活量增大。肺活量的增大, 反映了肺贮备能力和适应能力增强;而肺活量增大, 意味着在每次呼吸时, 都能吸取更多的氧气, 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呼吸潜力增大就可以满足身体各器官的需要。当然大脑也就得到足够的氧气, 使工作时不易出现疲劳现象。有研究显示:锻炼后无论是最大摄氧量的绝对值还是相对值都显著上升, 说明有氧运动的锻炼对最大摄氧量有显著效果。有研究显示:中老年妇女的呼吸功能明显减退, 肺泡融合, 间隔萎缩, 肺组织弹性降低, 氧弥散功能出现障碍, 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加, 体力活动后气促。同时研究发现, 中老年妇女经过5个月锻炼后, 客观指标锻炼前后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在健身操运动过程中, 扩胸运动起了作用, 健身操练习可增加中老年妇女肺组织的弹性, 延缓因活动不足而加重的肺泡老化过程;同时增加呼吸肌肉的力量, 胸廓的活动和呼吸的形式, 使肺通气量增加, 提高机体的呼吸功能。

2、动感单车运动对心脏的影响

(1) 窦性心动徐缓。动感单车运动是长时间小强度运动可使人体安静时心率减慢, 这种现象称为窦性心动徐缓。窦性心动徐缓现象被认为是机体对体育锻炼的适应性瓜赆率的下降可使心脏有更长的休息期, 以减少心肌疲劳。

(2) 每搏输出量增加。经常参加动感单车运动的人无论安静和运动状态下, 每搏输出量均比一般正常人高。特别是在运动状态下, 每搏输出量的增加就更为明显, 这种变化使人本在体育锻炼时有较大的心输出量, 以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

三、结论

1、通过动感单车, 增强了呼吸肌的力量, 扩大了胸廓的

活动范围, 使充满气体的肺泡增多, 因而肺活量增大, 吸氧量明显增加, 能有效增强心肺功能。

2、动感单车运动是长时间小强度运动, 可使人体安静时

心肺功能论文 篇11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心功能;肺功能;CD19+CD24+Brge;BTLA

风湿病是侵害结缔组织和不同器官系统组织的一组疾病。心、肺两脏因富含血管、结缔组织常易被累及,导致心、肺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风湿病的一种,通过临床观察发现,SS患者在出现口干、眼干症状的同时,常伴有心慌、胸闷等表现,且随着干燥严重程度的增加而愈加明显。S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1-4]认为,T淋巴细胞的免疫失调及其介导的B淋巴细胞的免疫异常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可能与细胞免疫特别是调节性B细胞的数量或功能异常有关。本文旨在通过观察干燥综合征患者心肺功能、外周血CD19+CD24+Brge及BTLA表达的变化及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初步探讨SS心、肺功能变化的机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住院SS患者64例(定义为SS组),男1例,女63例;年龄31~73岁,平均(55.26±12.38)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7年,平均(6.21±4.43)年。另设对照组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21~52岁,平均(28.5±10.4)岁;均来自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经体检和免疫学检查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均为身体健康、无明显器质性疾病者。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患者符合2002年制订的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5];②所有研究对象均通过本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批,愿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颈头面部放疗史,丙肝病毒感染,AIDS,淋巴瘤,结节病,GVH病,抗乙酰胆碱药的应用(如阿托品、莨菪碱、溴丙胺太林、颠茄等);②合并有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③发病前有精神障碍家庭史和发病后有意识障碍的患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4 试剂和仪器 单克隆抗体组合PE-BTLA、PE-CYTM5-CD19,FITC-CD24、红细胞裂解液、Cal-iBRITE beads三色荧光微球,美国BectonDickison公司产品。FACSCalibu流式细胞仪,美国Beckon Dickinson公司产品;Avdia-120型血细胞分析仪,美国Bayer公司产品;HERMLE-Z383K型离心机,德国 HERMLE公司产品。

2 方 法

2.1 心功能测定 运用美国GE VIVID 7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5 MHz。患者取左侧卧位,平静呼吸,分别在胸骨旁和心尖切面部获取常规切面,观察左室腔的大小、心内膜的回声以及有无增厚,测量左室后壁(LVPW)的厚度。同时测量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A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内径缩短率(FS,%)。检测舒张期左房室瓣血流频谱获得左室舒张早期血流峰值流速(E峰)、左心室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流速(A峰)、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A)。所有指标均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超声检查的操作及分析均由高年资的专业超声医师完成。

2.2 肺功能测定 采用德国Jager MasterScreen自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项目有深吸气量(IC)、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呼吸1秒率(FEV1/FEV)、25%肺活量位的最大呼气流量(FEF25)、50%肺活量位的最大呼气流量(FEF50)、75%肺活量位的最大呼气流量(FEF75)和最大呼气流量(PEF)。为了消除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因素对肺功能测定值的影响,以上参数均以实测值/正常预计值(%)表示,各参数皆以实测值/正常预计值< 80%为异常。

2.3 样本采集 分别取两组治疗前后的外周静脉血2 mL,抗凝,分别取100 μL血液(白细胞约为1×106个·100 μL-1)加入空白干燥试管中,按采集顺序编号。

2.4 检测方法 在干燥试管加入PE-BTLA ,FITC-CD24 20 μL和PE-CYTM5-CD19 20 μL。在4 ℃条件下避光放置30 min。染色后在室温下分别加入去离子水1∶10稀释的红细胞裂解液2 mL,避光15 min。裂解后将试管分别于1 500 r·min-1离心机离心3 min,弃去上清液,即得白细胞沉淀。将白细胞沉淀使用生理盐水洗涤2次,分别于1 500 r·min-1离心机离心3 min,循环离心2次,最后澄清的沉淀分别加入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600 μL制成单细胞悬液,运用FACSComp软件进行上机分析。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指标之间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两组心、肺功能异常率比较 见表1。

3.2 两组心功能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SS组心功能参数E峰、FS,%、E/A比值均显著降低(P < 0.01),A峰、LADd显著升高(P < 0.01)。见表2。

3.3 两组肺功能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SS组患者肺功能指标IC、MVV、FEF25、FEF50、FEF75、PEF均明显降低(P < 0.05或P < 0.01)。见表3。

3.4 两组外周血CD19+CD24+Brge及BTLA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SS组患者外周血BTLA占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 < 0.01),CD19+表达频率、CD24+表达频率、CD19++CD24+表达频率、CD19++BTLA占淋巴细胞比(%)、CD24++CD19+占淋巴细胞比(%)、CD24++BTLA占淋巴细胞比(%)显著升高(P < 0.05)。见表4。

3.5 SS组心、肺功能与CD19+CD24+Brge及BTLA的相关性分析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S组患者心、肺功能与BTLA占淋巴细胞比(%)呈明显的负相关(P < 0.05)。心功能参数FS峰与CD19+表达频率、CD19++BTLA占淋巴细胞比(%)呈显著正相关(P < 0.05)。E峰、LADd、PEF与CD19+表达频率、CD24+表达频率、CD19++BTLA占淋巴细胞比(%)、CD24++CD19+占淋巴细胞比(%)、CD24++BTLA占淋巴细胞比(%),均呈显著负相关(P < 0.05)。肺功能参数FEV1、FEF50与CD19+表达频率、CD24+表达频率、CD19++BTLA占淋巴细胞比(%)、CD24++CD19+占淋巴细胞比(%),呈显著正相关(P < 0.05)。FEF75与CD19+表达频率、CD24+表达频率,呈显著正相关(P < 0.05);与CD19++BTLA占淋巴细胞比(%)、CD24++CD19+占淋巴细胞比(%)、CD24++BTLA占淋巴细胞比(%),呈显著负相关(P < 0.05)。见表5。

4 讨 论

SS可引起患者腺体上皮细胞活化和细胞凋亡诱导T、B细胞活化和局部浸润,产生多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从而引起腺体破坏。在SS患者中,T淋巴细胞相对减少,而B淋巴细胞数量增多。B细胞的表现:被激活的腺上皮细胞微环境对浆细胞的分化和局部IgA的合成起到了作用。在SS患者的唾液腺中发现大量IgA型抗SS抗体,提示局部的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强[6]。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主要执行机体的体液免疫。CD19+是一种属于Ig超家族成员、分子量为95 000的穿膜糖蛋白,分布于B细胞表面。近年来,B淋巴细胞在SS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如B细胞克隆性增殖、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诱导B细胞增殖和活化及以B细胞为靶向治疗SS等。这些研究让人们对SS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有了更深的认识[7]。CD24是染色体6q21基因编码的膜糖蛋白,据研究发现这种分子在免疫应答、神经网络的形成和癌细胞形成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CD24蛋白分子作为一个免疫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广泛参与肿瘤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调控。研究发现,CD24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box-1,HMGB1,生物通注:HMGB1是一种DNA结合蛋白,可作为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rotein70,HSP70),热休克蛋白90(HSP90)具有功能上的联系。CD24是HMGB1、HSP70、HSP90蛋白的负调控因子,能降低这些蛋白的活性,还能抑制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BTLA是新近发现的抑制性共刺激分子,其在组织与淋巴细胞中均有表达,并通过与HVEM特异性结合形成HVEM-BTLA通路,该通路通过作用于Th1/Th2的平衡来产生免疫学效应。BTLA分子的酪氨酸经诱导磷酸化后,产生抑制信号,可以阻碍T细胞的活化[8]。大量的研究表明,BTLA在免疫应答中发挥的抑制功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风湿病学的发展,发现SS中内脏损害并不少见[9-10]。研究显示,SS的呼吸系统受累是常见的,SS心脏病变发生率低,呈亚临床进展[11]。

本次实验研究表明,与正常组比较,SS组多普勒超声心功能变化检测结果异常率为63.33%,对照组异常率为10%;SS组肺功能变化检测结果异常率为79.68%,对照组异常率为20% 。本组超声显示左心房内径较正常组大(P < 0.05)。说明SS可以出现心肌病变。SS组左心室舒张功能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峰显著升高,E峰显著降低,与Gyongyosi M等[12]报道相同。肺功能参数中FEF25、FEF50、FEF75反映是小气道的状态,FEV1、MMF、PEF反映是通气功能,SS患者FEV1、FEF25、FEF50、MMF降低,说明肺功能降低特点是以通气功能降低为主,伴有一定程度的小气道障碍,这与杨宇路[13]的研究结果相似。与对照组比较,SS患者外周血BTLA占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 < 0.01),说明阻碍T细胞的活化的功能下降;CD19+表达频率、CD24+表达频率、CD19++CD24+表达频率、CD19++BTLA占淋巴细胞比(%)、CD24++CD19+占淋巴细胞比(%)、CD24++BTLA占淋巴细胞比(%)显著升高(P < 0.05)。说明大量的B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机体发生体液免疫。

SS腺外的心、肺病变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过程,炎症反应一直伴随着始终。炎症本身可导致平衡失调,打破了自身免疫耐受,导致心肌抗原的免疫反应和小气道及周围支气管上皮的淋巴细胞浸润,进而对心肌细胞和肺组织损害,最终造成心肺功能的下降。SS患者体内长期反复发作的免疫炎症反应使得心肌受损,瓣膜受累,导致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超声检查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左房室瓣关闭不全等。心肌的受损,出现左心室顺应性减退,等容舒张时间延长,舒张早期E峰下降,舒张晚期左房收缩加强以补偿左室充盈量,A峰增大,E/A < 1,超声心动图(UCG)表现为EF,%、舒张功能下降;同时室壁增厚,顺应性降低(即FS,%下降)。本实验结果还显示,随着患者心、肺功能的下降,BTLA占淋巴细胞的比值亦下降,CD19+表达频率、CD24+表达频率、CD19++CD24+表达频率、CD19++BTLA占淋巴细胞比(%)、CD24++CD19+占淋巴细胞比(%)、CD24++BTLA占淋巴细胞比(%)显著升高,且呈明显的相关性。说明BTLA下降、CD19++CD24+Brge的升高,可能进一步导致了抑制自身免疫的功能下降,打破了自身免疫耐受,发生了针对心肌抗原的免疫反应,对心肌细胞造成损害,从而出现心功能降低;而小气道及周围支气管上皮的淋巴细胞浸润又致使肺组织损害,最终导致肺功能的降低。

5 参考文献

[1]Kohriyama K,Katayama Y.Disproportion of helper T cell subset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Sj?gren's syndrome[J].Antoimmnnity,2000,32(1):67-72.

[2]Stockinger B,Bourgeois C,Kassiotis G.CD4+ memory T cells: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homeostasis[J].Immunol Rev,2006,211(1):39-48.

[3]Wlladis EJ,KapilaR,Chu DS.Idiopathic CD4+ lymphocytopenia and Sj?gren's syndrome[J].Arch Ophthalmo1,2005,123(7):1012.

[4]Sumida T.Molecular mechanismin Sj?gren's syndrome T cell receptors and autoantigens[J].Rvumachi,2002,42( 5):769-776.

[5]董怡.2002年修订的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6(4):257.

[6]陈勇,黄小燕.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328-4329.

[7]王喜梅,李向培,厉小梅.B细胞的异常增殖在干燥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09,13(2):117-120.

[8]Watanabe N,GavrieliM,Sedy JR,et al.BTLA is a lymphocyte inhibitory receptor with similarities to CTLA-4 and PD-1[J].Nat Immunol,2003,4(7):670-679.

[9]马骥良,袁秀琼,陈乐天,等.干燥综合征对肝脏外分泌功能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1997,36(7):474-475.

[10]徐治波,毛伯勤,王晓霞,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肺部改变[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4(1):42-43.

[11]王秦,刘爱武,付自力,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心脏病变106例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5,14(8):573-574.

[12]Gyongyosi M,Pokorny G,Jambrik Z,et al.Cardiac manifestations in primary Sj?gren's syndrome[J].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1996,55(51):450-454.

[13]杨宇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肺功能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4(1):42-43.

心肺功能论文 篇12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吉首大学初学广场舞的15 名中年妇女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再随机抽取15 名同一年龄段的女性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SD)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一方面使用中国知网、各类数字图书馆等查阅和收集与广场舞相关的书籍、著作、论文,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上通过百度、Google等索引搜集国内外对有关广场舞运动的相关网站、新闻和调查报告等进行仔细认真地研读;并针对研究中所用到的《体育统计学》、《SPSS统计分析》、《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和《运动保健学》等进行学习、掌握其原理、应用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为本研究提供便利。

1.2.2 实验法

1.2.2.1 实验方案

实验组女性的锻炼形式:(1)运动方式:广场舞运动(2)运动强度与时间:广场舞锻炼运动强度为110—140 次/min的心率,每次运动时间为60min,在正式训练前进行一周的适应性训练,运动中间和结束分别测10 秒心率,使受试者用脉搏来掌握运动强度,每一次进行广场舞锻炼的内容如下:运动前后分别是5min伸展运动、热身活动及放松整理活动。(3)运动频率:每周3~5 次。(4)运动时间段:下午6 点至7 点。同时在饮食生活上给予要求,注重膳食平衡,作息合理。受试者按照上述运动处方进行为期3 个月的广场舞运动后,对指标进行测试,对照组女性不安排运动,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

1.2.2.2 测试指标

在三个月广场舞运动训练的前一天及结束后的第二天的早上分别对体重、身高、安静心率、血压(水银血压计)及肺活量(电子肺活计)等进行测试。两次测试匀由相同人员使用同一仪器,尽量保证锻炼前后所测指标的可比性,排除其他因素影响。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和体育统计学方法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数据经IBM Spss14.0 统计软件处理,结果以均数(X±SD)表示,经Excel处理获得数据,配对T检验,P<0.05 表示具有显著性,P<0.01 表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

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机能指标的测试结果比较

收缩压(k Pa) 129.73±20.33 130.87±15.87 0.17 0.86舒张压(k Pa) 85.71±7.81 86.8±9.35 0.34 0.73

(±SD)

注:无标志组内差异性不显著P>0.05;*代表P<0.05,组内具有显著性差异,**代表P<0.01,组内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2 研究显示,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经独立样本T检验,肺活量、安静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机能指标的测试结果比较

(±SD)

注: 无标志组内差异性不显著P>0.05;* 代表P<0.05,组内具有显著性差异,** 代表P<0.01,组内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3 研究显示,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身体机能方面经独立样本T检验,心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肺活量表现出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广场舞锻炼对提高心功能和肺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2.3 实验前后对照组身体机能指标的测试结果比较

(±SD)

注: 无标志组内差异性不显著P>0.05;* 代表P<0.05,组内具有显著性差异,** 代表P<0.01,组内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4 研究显示,经配对样本T检验,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机能的安静心率、肺活量、舒张压和收缩压等指标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2.4 实验前后实验组身体机能指标的测试结果比较

由表5 可知, 实验组安静心率由锻炼前的72±7.31 次/min降到锻炼后的69.73±6.43 次/min, 收缩压由锻炼前的129.73±20.33k Pa降低到122.40±12.77k Pa,舒张压由锻炼前的85.71±7.81k Pa下降到84.73±6.98k Pa,虽均数出现变化,但是差异都不具有显著性(P>0.05);肺活量上升,与锻炼前相比较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

(±SD)

注: 无标志组内差异性不显著P>0.05;* 代表P<0.05,组内具有显著性差异,** 代表P<0.01,组内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3 分析与讨论

3.1 广场舞对中年女性安静心率的影响

由表3 可知,经三个月锻炼后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安静心率相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系统的有氧运动使交感神经张力明显下降,以及对迷走神经冲动的敏感性增加,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从而使心率(HR)减慢[1,2]。广场舞运动结合了节奏感强的音乐和全身运动为一体的运动形式,长期锻炼可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心肌的营养,增强心肌的兴奋性,使心肌收缩能力增加,故每搏输出量(SV)增加。心脏每分钟向循环系统中射出血量称为心输出量(Q),它取决于每搏输出量(SV)和心率(HR),计算公式如下:心输出量(Q)= 每搏输出量(SV)×心率(HR)[1],然而人在安静时全身每分钟需要的血量即心输出量一定,每搏输出量的增加可以代偿性得引起心率降低[3],安静心率减慢能减少对心脏的负荷,起到保持机体的机能状态,延年益寿作用[4]。

3.2 广场舞对中年女性安静血压的影响

实验结果如表5 可得,实验组受试者实验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较实验前有所降低,说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安静血压。中年以后,血管壁上有脂质斑块沉积,使管腔变窄,血管壁硬化,弹性下降。血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每增长10 岁,约升高1.3k Pa(10mm Hg)[5],但适当的广场舞锻炼可以增加血流量和加快血流速度,促进血液循环,使血管长时间保持较好的弹性,从而在心室收缩期有效地缓解动脉血压的大幅度升高,降低收缩压。另一方面,一个心动周期的舒张压主要受心率和外周阻力的影响,广场舞属有氧中低强度运动,运动时消耗大量体脂,对减少血管壁脂肪堆积,减少外周阻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两者的变化均可导致舒张压下降,中年女性的血压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对减轻心脏负担,保持健壮体格具有重要意义[3]。

3.3 广场舞对中年女性肺功能的影响

肺活量反映呼吸系统最大工作能力,它的大小反映了肺的容积和肺的扩张能力,是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3]。研究显示,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肺活量表现出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实验前后肺活量变化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综合以上变化可以得出,广场舞对中年女性身体机能肺活量指标具有显著性影响。分析实验前后实验组受试者肺活量显著性差异的原因:中年女性的呼吸肌随年龄的增长而日趋萎缩,呼吸肌力下降,肋骨钙化,肺的纤维组织增加,弹性降低,肺泡萎缩,与此同时肺泡基膜增厚,肺小泡的膜变薄,肺小泡体积变大,有效气体交换面积下降;胸廓的活动减少,腹肌、肋间肌等呼吸肌力减弱,导致呼吸机能下降,如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下降、动脉内血氧饱和度下降,因此中年人易缺氧[6,7]。实验组受试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广场舞锻炼,在健身锻炼中,颈、手、肩、髋、腰、膝和踝等部分随着音乐做韵律性动作。全身协调运动,呼吸变得主动和增强,能够维持肺组织的弹性,从而提高呼吸肌的收缩力。上肢运动能够加大胸廓的活动幅度,改善组织的通气及换气功能,增强吸氧能力,从而提高全身各内脏器官的新陈代谢。因此,广场舞运动能减缓由于骨关节的退行性变引起的脊柱后突,胸廓变形,肋间变宽而导致的气体交换功能下降,有利于保持中年人的肺组织的弹性,提高呼吸肌的收缩能力,加强胸廓的活动,改善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4 结论

(1)广场舞锻炼可以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提高心肌收缩能力,增大每搏输出量,减缓安静时心率,减轻心脏的负荷。(2)长期进行广场舞锻炼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血液流通,减少血管壁脂质堆积,减少外周阻力,改善安静时血压。(3)广场舞锻炼能有效地改善中年女性肺功能方面的指标,保持肺组织弹性,增强肺肌力,提高肺活量。

参考文献

[1]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修订本)[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01,112-113.

[2]刘瑞芬.浅论有氧健身操对增强中年女性心肺功能的作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2):556-557.

[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高强.体育健身的科学基础[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1.

[6]杨锡让,傅浩坚.运动生理学进展——质疑与思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203-204.

上一篇:检验历史数据下一篇:玻璃幕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