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复苏

2024-08-15

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复苏(精选8篇)

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复苏 篇1

摘要: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 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 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创新, 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开发和运用, 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 低碳经济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同时还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势头。低碳经济包含“低碳”和“经济”两层含义。低碳是绿色环保, 经济是盈利和发展, 低碳经济就是通过绿色环保的可持续路径实现盈利和发展。在低碳经济方面做得较出色的英糖集团认为, “在低碳经济模式的探索过程中, 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使环境受益的同时, 让自己生存下去, 并让利益相关方受益”。

当今世界, 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 发展步伐超过了以往一切时代。当人们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时, 也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各方普遍认识到, 发展绿色经济不仅可以节能减排, 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扩大市场需求、提供新的就业, 是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重要结合点。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我们从自身实际出发, 借鉴国际经验, 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大任务, 把节能减排作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 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公布了中国政府《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近年来, 我们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关闭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生产能力, 努力从源头上减少消耗;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节能, 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节能增效。同时, 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 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强大气污染治理, 对火电厂进行大规模脱硫改造。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 增加了大量森林碳汇。过去四年, 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4.38%,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了9.66%和13.14%。中国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经济取得积极成效。

2009年一季度, 随着经济的回升, 一些高耗能行业增长加快,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降反升, 这又向我们提出新的挑战, 增加了完成“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的难度。对此, 我们已经并将继续坚定不移地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面向未来, 中国政府提出, 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这不仅是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自主行动, 是我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要措施, 而且也是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难题, 实现和平发展和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绿色经济的发展表明, 人类社会可以找到一种既符合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要求, 又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当前, 绿色经济在全世界方兴未艾, 但如何将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结合起来,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为此, 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消耗自然资源、追求数量扩张来实现增长。随着资源环境等矛盾日益突出, 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绿色经济, 需要我们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 把节约文化、环境道德纳入社会运行的公序良俗, 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 进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第三, 完善经济全球化机制, 形成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环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在国际合作中节约能源资源、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发达国家尤其应当通过技术转让、资金援助、市场开放等方式, 帮助发展中国家培育绿色经济, 支持新兴经济体可持续发展。

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复苏 篇2

李克强表示,尽管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增多,但世界市场有潜力、人类有智慧攻坚克难。各方要坚定信心,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把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作为一致努力的目标。世界经济稳定复苏要标本兼治,统筹兼顾短期和中长期问题,适度扩大总需求,按照放松管制、支持创新、改善就业、促进包容性增长的方向推动结构性改革。保持财政政策灵活性,发挥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李克强指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复苏是各方的共同责任。应当倍加珍惜和努力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坚定支持全球化进程和多边贸易体制发挥主渠道作用,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审慎使用限制性贸易措施。各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充分考虑政策的外溢性影响。国际组织应为此发挥更大引领和协调作用。中方愿同各方共同推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取得成功,促进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李克强强调,当前中国经济形有波动,势仍平稳,继续向好。我们适度扩大总需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增量崛起,存量调整,结构转型。但我们也看到,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面临诸多挑战。我们将努力攻坚克难,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简化行政程序,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壮大新动能,改造和提升传统动能,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结构不断优化。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稳定锚”。我们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本身就是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与会国际经济金融机构负责人表示,本次对话会恰逢其时,各方就应对全球挑战、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等广泛深入交流,达成许多共识,也展现出中国愿同国际社会加强沟通、致力于国际合作的积极姿态。中国是世界贸易体系中的重要伙伴、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作为今年二十国集团主席国发挥了重要领导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期的同时,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是看好中国政府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实施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取向及成效。各方愿与中方共同努力,提振世界贸易,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建立开放、有韧性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实现发展成果更好为全人类共享。

经济持续回暖复苏前景明朗 篇3

连续10个月的外贸跌势依旧延续了上个月的收窄态势, 加上本月稍早公布的PMI数据显示出口订单强劲, 以及以美国为主的经济复苏均提供积极信号, 让本轮经济危机暴发以来, 一直受出口拖累的中国经济再次看到强劲复元的希望。

官方高层人士和国内主要经济智囊人士对经济回升基础不稳的担忧和判断, 让市场对政府继续保持强劲的经济刺激计划有了更多的理由和信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期在达沃斯论坛上亦明确表明, “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我们不能也不会在不适当的条件下改变政策方向。”官方高层的明确表态, 将有助于打消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下半年会后继乏力的担心。

统计数据显示, 8月份, 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同比下降1.2%, 连续第七个月负增长外, 其它几项指标均好过预期。8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PPI) 同比下降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4%;1-8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

8月出口同比下降23.4%, 但环比却上涨3.4%, 显示出口没有进一步恶化。8月贸易顺差157亿美元。进口同比下降17%, 环比增长1%。受金融危机影响, 中国进出口自去年11月起已连续十个月下滑。

8月份经济数据的亮点之一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加快, 其中房地产投资的拉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理由。统计局周四公布今年1-8月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147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4.7%。而当月增长近四成达到5237.47亿元的财政收入, 虽有去年基数低及一次性增收因素, 但也反映出微观领域的企业经营趋于活跃。

从增速来看, 8月份工业增加值保持3月份以来的高增长趋势。与二季度超高速相比, 目前工业增速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从而拉长本轮经济增长周期。这些数据都是不错的, 尤其是工业增加值是一个亮点, 说明中国的制造业增长明显。投资亦维持了高水平的增长。

消费方面, 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7月加快0.2个百分点的增长, 显示政府“家电下乡”以及家电以旧换新, 鼓励汽车消费等扩内需政策成效仍在发酵。

由于上半年中国天量的信贷投放, 使得通胀忧虑产生, 预计这种压力可能在年底或明年显现。8月末M2同比增长28.53%, 高于此前28.4%的市场预期;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4.11%, 也同样高于此前33.7%的市场预期。

CPI回升主要是受猪肉价格连续上涨的影响, 在近期不会有通胀压力, 这是因为其它产品, 尤其是重要工业产品产能过剩会带来通缩效应。

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复苏 篇4

森林抚育是培育和利用森林的主要方式, 抚育采伐和主伐更新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在日常采伐活动中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遵循科学的抚育方式, 使得森林资源没有得到可持续的利用, 也没办法获得更高的效益, 这让人类资源紧缺的问题更加显而易见。

抚育间伐能维护森林的多功能性, 涵养水源, 获得更多的林副产品, 同时缩短林木培育期, 提高林木质量, 更能增强林木抗逆性, 使森林获得多种效益。不同的主伐更新方式也在获取木材的同时确保了森利可持续利用的要求。相反, 如果不进行科学的抚育, 森林的利用率会大大降低, 而且林木质量不能大量达到相应的要求。所以进行森林抚育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间伐的技术措施

2.1 间伐方式的选择

抚育采伐也叫抚育间伐, 以培育森林为主, 有严格选木要求, 所间伐相对于主伐, 更为繁杂。抚育间伐有透光伐、疏伐、卫生伐等, 而根据不同的环境及林龄状况进行选择方式也显得尤为重要。透光伐多在幼龄时进行, 清除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非目的树种或其它植物, 包括一些质量低劣的林木, 因为这个阶段是林分生长的关键时期, 透光伐可以为林分争取更好的生长环境。透光伐包括全面抚育、团状抚育、带状抚育等几种实施办法, 可根据林分生长状况及当地的经济交通等方面确定方案。而疏伐有上层 (伐掉优势木中有缺点的林木) 、下层 (多伐除下层劣势木) 、综合 (上下结合) 、机械、景观等疏伐方法, 多在中壮龄阶段进行, 林分郁闭后, 根据林木生长状况进行分级, 砍除分叉木, 折顶木等生长状况比较差的林木, 保留优良木及对生态物种多样性有利的树种和各种草本灌木, 在人物力和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多用综合疏伐法。而卫生伐是在林分生长期间出现病虫害、风倒、火灾等各种时候进行, 保证林分卫生状况, 使林分有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2.2 间伐的应用与原则

在整个抚育间伐的工作中, 要遵循砍小留大, 砍坏留好, 砍密留稀, 保持森林生态平衡等原则。可以通过林分生长量下降期, 林木分化程度, 林分直径离散度树冠大小, 林分外貌和经济条件确定是否可以开始抚育。采伐过程管理者根据当地的地形交通状况, 并对比相似情况的林分, 结合自身经验, 综合对抚育工作做一个完整可实施的方案, 并对工作进行时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结合实时状况灵活的解决。

2.3 间伐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天然林均是由多种林木组成的混交林, 抚育间伐通过调整树种的组成, 可以保证目的树种的生长。在天然幼林中通过调控林分密度满足苗木的营养面积, 除去劣木提高林木整体质量, 促进林木生长, 大大缩短了培育期, 能更快的进行主伐获取木材。同时使整个森林的卫生状况更加良好, 森林多种效益得到发挥, 从而在一定意义上使森林得到可持续性的生长利用。

3 主伐更新的方法

3.1 主伐更新的结合应用

主伐是以获取苗木为最终目的, 跟间伐的区别是一般不存在选木问题, 然而产生的采伐迹地的更新是一个急需考虑的问题, 所以主伐之后必须更新, 主伐与更新工作可以综合起来一同考虑进行, 以达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发展。择伐、渐伐和皆伐是主伐的3种不同方式, 择伐是异龄林常用的采伐方式, 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无限期的重复的伐除最老或最大径阶的成熟林木, 择伐多分为群状或单株进行, 采伐单块面积相对较小, 但在其过程中可相对控制面积, 从而使此法不只适用于极耐阴的树种进行林下更新, 同时也能促进喜光树种的生长。而同龄林中常采用的主伐方式是渐伐和皆伐, 渐伐可以看做采伐更新同步进行, 在成熟木的庇护下促进林分更新, 渐伐中的第一第二步, 预备伐和下种伐可看做是促进种子成熟天然或人工促进下种, 伐去部分成熟木使林分结实率更高, 也使种子有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接下来再进行受光伐将部分成熟木伐去使幼苗获得足够光热条件迅速生长, 最后待更新苗木能自由生长后伐掉所有庇护成熟木, 也称终伐。皆伐, 顾名思义, 一次大面积采伐成熟木, 虽然可分带状进行, 但对环境的影响依然是最大的。在采伐之后要考虑到怎样去更新迹地, 更新方式有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等方式, 人工更新自然是最快的, 可多考虑到经济、交通、人力的限制, 并不是所有的林分都能进行人工更新。我国大部分人工用材林多以皆伐方式获取木材并进行人工植苗更新, 例如南方杉木林。渐伐本身在采伐过程就配合人工促进天然下种进行迹地更新, 使森林可持续性经营得到有力的保障。每次择伐之后也应紧接着配合更新, 可根据林分特点采用更新方式, 保障林分处于异龄状态。总之, 主伐要紧密配合林分更新, 以保障林木生长, 不仅重视收获木材的采伐, 更要把更新工作当做一项重要的责任。

3.2 主伐更新的作用

主伐更新在达到利用木材的同时, 使林木得到一定的恢复更新, 给新林分营造良好的环境。特别是用材林, 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采伐迹地的立地环境得到再利用, 更长远的保障森林给人们带来的效益。“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给子孙后代谋福利,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也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

4 保障措施

4.1 政策

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分区施策, 分类经营。根据不同地区政府部门可以以不同的政策去支持和督促森林抚育。从1986年限额采伐制度执行之后, 取得很大的成效, 而基层领导更应以当地的林业状况等综合因素考虑, 进一步落实领导保护发展森林责任制, 将森林采伐与更新紧密结合, 督促加快更新。以法治林, 对滥砍滥伐, 破坏森林资源, 超限额采伐的违法犯罪行为, 依法严肃处理。同时在经济上支持国家林业的建设, 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扩大国有林业企业规模, 努力完善林业产业链。并在基层进行森林防火知识, 森林法等的宣传工作, 使人民群众逐步重视起来, 让全民参与到森林资源保护, 加强林业建设的工作中来。与此同时, 一并将林业的生产效益和产值提升起来。

4.2 技术指导和组织动员

基层工作者对森林的经营管理多从自身经验出发, 并没有一定的技术依据, 所以林业部门应针对性的派遣林业从业技术人员下基层进行指导工作, 特别是采伐更新的工作, 将林业科技运用到实处, 从民众长远利益考虑。同时组织动员基层工作者学习了解基本的林业政策和经营管理的相关注意事项。

4.3 监督

政策实施以后同时需要基层部门进行监督工作, 合理协调和分配采伐限额之后, 对采伐额度进行严格审查, 坚决杜绝有法不施, 执法不严。实行政府协调和市场调控, 从另一个角度监督林业发展, 并保持对资金投入的监督, 使国家扶持资金用到刀刃上。

5 结语

森林保护不等于禁伐, 采伐是“发展”, 抚育是“持续”, 因此要协调持续和发展的关系, 解决利益间的矛盾。加强森林抚育工作的落实实施, 坚持森林可持续经营, 从人类更长远的利益出发, 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需求关系,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全面发展林业的多样性, 提升林木的质和量, 加强林木更新工作, 这样才能使后代人“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摘要:指出了森林系统的供给能力与森林系统的完善程度有着极其重要的相关性, 而森林抚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木材质量和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性。基于此, 探讨了间伐、主伐的技术措施, 以期为科学抚育森林提供参考。

关键词:可持续,抚育采伐,主伐更新

参考文献

[1]陈祥伟, 胡海波.林学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3) :243~274.

[2]兆赖之.育林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8) :76~87.

论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可持续 篇5

关键词:经济增长,消费需求,可持续

近些年来, 我国消费需求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2008年消费的实际增长速度保持在12%以上, 继续维持正常增长速度。同时, 自2006年国家长期坚持扩大内需, 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强调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努力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鼓励消费的方针政策, 消费有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 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的可持续有着很重要的现实作用。

第一、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等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投资是中间需求, 要以消费为前提;净出口会因其国际贸易摩擦以及各种政策的变动, 缺乏一种稳定性。而消费需求具有潜在的稳定性, 它的波动不会随着政策, 消费环境有太大的波动, 因此消费是拉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经济增长的动力应转变到以消费上来, 使消费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第二、消费需求反应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状况, 消费需求的可持续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消费需求的扩大和经济发展的联系,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 是一个相互促进的一个过程。同时, 社会主义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要反映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关系, 反映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状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 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紧密联系, 消费的可持续发展也将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消费需求是调节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的消费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的, 在生产力下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比较低下, 消费结构也相当简单, 因此经济结构也相对比较单一, 但是随着消费需求也不断发生改变, 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因此通过消费需求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消费需求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发展、经济结构的优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因此, 促进消费需求的可持续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怎样才能促进消费需求的可持续呢, 我认为有以下一些措施可以参考。

首先、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 从而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收入因素是影响消费需求的一个主要因素, 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消费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应完善收入分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实行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要提高基层群体的收入水平, 增强低收入居民的购买力和抗风险力。同时也应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促进社会公平。

其次、建立完善消费市场秩序, 改善消费环境, 平稳物价水平。消费市场也是影响消费需求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消费市场的环境的好坏也间接会影响消费需求增长速度。良好的消费环境, 规范的消费市场秩序, 从很大程度上是消费者信心不断增长的强大动力。同时, 物价水平也会影响消费需求的增长。在物价大幅上涨时, 居民会选择观望, 以期待物价下降时再消费, 在物价大幅下降时, 仍然有消费者选择暂时不消费, 等物价再降时消费。因此, 要提高消费水平就必须稳定物价水平, 把物价增长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使物价升降不至于产生太大波动。

最后、发展消费信贷, 提倡可持续消费、理性消费、科学消费。传统的消费习惯多是量入为出, 这种习惯很不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张。尤其是对一些农村消费者来说, 受传统消费文化的影响, 一般都选择谨慎消费。因此要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就应该改善这种消费观念, 提倡适度消费。同时不断发展我国的消费信贷, 提高信贷消费比重, 最大限度地把潜在消费需求转化为有效消费需求。而要实现消费可持续发展, 还必须对消费进行调控与引导、对现行消费模式进行改变或转换。鼓励消费的政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从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鼓励消费, 使消费规模的快速增长不会构成对人口、资源、环境的损害。

综上所述, 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消费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因此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可持续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影响消费需求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出发, 提出一些促进消费需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 消费需求最主要受制于收入水平的高低, 因此, 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出发,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规范消费市场, 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同时调整经济结构、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久之策和立足之本。从另一主观因素, 改善居民消费观念, 提倡可持续消费方式, 从这些举措中不断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 保证消费需求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带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消费经济学》.李新加,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消费需求、市场启动与经济增长》.李永周, 陶新桂.

[3]《消费需求增长有力拉动我市经济》.徐朝晖, 施晓明.

[4]《论消费需求主导经济增长》.王海燕.

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复苏 篇6

1 可持续捕捞模型分析

在没有进行捕捞情况下, 海洋渔业资源数量满足公式:

其中x表示海洋渔业资源生物量, xm表示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所能容纳最大渔业资源生物量, r表示渔业资源不受资源限制与环境限制固有增长率, t表示时间。通过对某一海洋渔业资源数据资料的综合分析, 可以确定出r与xm为常数, 并且[1-x/xm]可以提供下一代育苗生存剩余环境容量, 这样既可以得到生态环境与资源对渔业资源生物量的阻滞影响。

上述模型可以看作是在自然环境下海洋渔业资源生物量增长效果, 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 还需要将人为捕捞行为考虑进去。这样可以假设人为捕捞为Q, 表示为一定的捕捞方法, 即每天所需要达到的捕捞数量, 是衡量出海渔船数量与吨位数的主要因素[1]。而j则表示为单位强度下的捕捞率, 则最终可以确定在单位时间内的捕捞率为v=j Q。如果在单位时间内捕捞量h (x) 与渔业资源生物量x (t) 呈非线性2次关系, 则可以用公式表示:

将所有影响因素都考虑进去, 则可以得到在人为捕捞行为下, 海洋渔业资源满足的动力方程模型, 即:

2 提高海洋渔业资源持续发展措施分析

2.1 建立合理渔业资源捕捞配额制度

捕捞配额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22条第1款的规定:“国家根据捕捞量低于渔业资源增长量的原则, 确定渔业资源的总可捕捞量, 实行捕捞限额制度。国务院渔业行政部负责组织渔业资源的调查和评估, 为其提供科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其他管辖海域的捕捞限额总量有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报国务院批准后逐级分解下达;国家重要的江河、湖泊的捕捞限额总量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或者协商确定, 逐级分解下达。其制度充分的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分配办法和分配结果必须向社会公开, 并接受监督”的法律基础上从而建立起来。国务院在有关专业人员在对渔业资源科学评估和环境监测的基础上, 以确保资源的可再生和生态平衡为目标, 对一定区域的渔业资源进行捕捞控制, 从而采取一些措施保证顺利的执行渔业制度[2]。我国的捕捞总量是根据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来确定的, 并依此施行的, 一个地区的捕捞配额制度的制定, 要根据这个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我国根据往年的平均捕捞量、具体的渔船数量与总功率等情况, 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具体的执行过程主要有以下2种分配方式:平均分配。对各个地区进行渔业资料捕捞量进行平均分配, 严格的遵守绝对公平原则;区域分配根据捕捞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强弱来分区域分配, 充分的利用好效率最大化和经济最大的原则。这2种分配方式充分的体现制度公正和效率高效的制度优势。

2.2 加强渔政队伍建设

渔业行政执法队伍的素质好坏是国家的渔业政策法规能否更好执行的关键, 其执法的能力、责任心直接会影响到渔业执法的效果。现如今, 我国渔业行政执法人员经常专属经济区内与外籍渔船交涉执法, 这就需要执法人员拥有更好的素质要求以及执法能力, 除此还需充分的熟悉掌握我国的渔业政策和国际法律法规。故而需要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使其充分适应如今复杂环境的执法需求。

3 结束语

为提高海洋渔业资源的持续性发展, 需要结合海洋渔业生物量生长模式进行分析, 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海洋环境以及人为捕捞等因素, 确定最为合理的捕捞策略, 争取获得最大的捕捞量, 并保证海洋渔业资源可以出于一个平稳的状态,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丁燕飞.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复苏 篇7

1 多植树以养绿

1.1 城市绿化的作用

近年来,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大, 城市“热岛效应”非常明显。缓解“热岛效应”, 还城市一个清凉世界, 城市绿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测定, 夏天在城镇绿化环境较好地段比遍地高楼、绿化率低的中心城区温度低3~5℃, 相对湿度高10%~20%。原因在于通过城市绿化, 树叶遮挡了阳光, 减少太阳辐射, 从而降低了建筑物及路面的表面温度, 减少了热流传输, 降低建筑热负荷, 同时也减少了建筑物及表面向外的二次辐射、反射, 从而改善了建筑物及地面周围环境的舒适度。而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能改变环境温湿平衡, 降低环境湿度, 对热岛效应起缓解作用。

1.2 城市绿化应多种植树木

起初, 城市绿化重视“植草”, 不论是工厂、公园、街道、广场, 还是居住小区都喜欢“一片绿”, 植上草坪, 牵上“喷水头”, 每到喷淋时候, 水环形成风景。然而, 这种“草坪热”并不是理智的, 一是草坪用地大, 产氧率低, 二是喷淋系统耗水量多, 水费高。故此, 城市绿化提出了以植树为主的概念, 使树木绿化成为中心城区制氧中枢, 充分发挥吸热、降温、降噪、增湿的生态效应。近年来, 各地倡导建设绿道、公园连接道、风景道等, 更进一步将城市绿化区域进行了有效的扩充, 使城市绿化区之间有机连接, 营造了优良的宜居环境。

2 多砌绿墙以透绿

2.1 世界上特色绿墙

世界上最具特色的绿色围墙可数巴西的“植物墙”。在巴西, 围墙是用空心砖砌成的, 砖上附有树胶和肥料, 再在其上种上草籽, 只要气候适宜, 小草便从里面长出来, 绿满墙面。巴西首都人均绿地近100m2, 居世界第一, 这离不开那一条条四季长青的灌木墙。澳大利亚1927年建都堪培拉时, 规定新建筑不许构筑非植物墙。如今的堪培拉, 机关、团体以参天的合欢花树、桉树等围起一道道绿色屏障, 各国使馆引进本国花木, 精心编织了绿篱, 让路人如游植物园。在新加坡找不到围墙式的建筑, 法律规定, 有花园的住宅不筑围墙, 让花木供路人共赏, 可减交房地产税。南非博茨瓦那的桑尼塔斯镇的“生态墙”外墙都突出一列列空心砖, 砖内植土, 种上花卉和蔬菜, 施以水肥, 既可食用、观赏又处处透绿。

2.2 我国的绿墙

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也植建了不少植物墙。天津市的工厂、学校、机关四周采用植物墙, 放眼观望, 绿意盎然;上海著名的龙柏酒店和上海同济大学的围墙, 也是植物墙, 生态效果极佳。“绿墙”的建设既节约用地, 减少工程造价, 还能美化城市环境, 延伸绿色屏障, 意义重大。

利用植物代替墙砖或钢筋水泥构筑“绿色围墙”, 透过绿色植物分隔空间, 是当今节约型、生态型和绿色建筑城市的发展趋势, 在墙中透绿意, 营养了环境, 又体现了城市的逢勃生机。

3 多建宅以藏绿

3.1 绿色住宅的特点

“绿色住宅”是基于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原则和资源高效利用原则而设计建造的一种能使住宅内外物质能源系统良性循环, 无废、无污、能源实现一定程度自给的新型住宅模式。这种住宅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亲自然性, 即在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使用运行、维护管理、拆除改建等一切活动中, 都自始至终地做到管理自然, 爱护自然, 尽可能地把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实现住宅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归纳其特点是:节地、节水、环保、生态、低噪音、无残毒。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提升环境质量, 形成可持续的绿色生态艺术。

3.2 建设绿色生态城

绿色生态城从本质上讲, 是从属于某一优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而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所包括的人、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总和。因此, 一个绿色生态城市的真正意义在于:应当有利于所属生态系统的平衡, 有利于市民的身心健康, 有利于本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从而促使住宅藏得住绿色, 城市建设得生态化。

由此可见, 城市的绿化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美化环境理念的提升, 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 简单的“绿色城市”建设已摆脱粗浅的“植草”理念, 进而向植树、透绿和藏绿方向发展, 绿色城市的转型升级内涵是丰富和深邃的, 而建设绿色城市的实践应是持续和伟大的。 (收稿:2012-04-19)

摘要:随着城市绿化理念的日益完善, 绿化城市已不仅仅是种花和植草那么简单, 笔者结合多年绿化设计工作的实践, 认为绿化设计应该走出传统模式, 用可持续的眼光开展设计工作, 才能真正促进城市绿化转型, 推进绿化城市事业的持续发展。

抉择: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 篇8

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 经过20年的努力探索, 中国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推动并实现了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与此同时, 20年来也积累了一些不公平不可持续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今天, 中国的转型与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迫切要求市场化改革导向的战略性转变, 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实现这一转变, 决定着中国转型与改革的成败, 决定着中国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前景。

改变政府主导, 追求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作用, 而不是政府主导下市场的有限作用

政府主导型增长方式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的产物和过渡性体制安排, 适应了经济起飞的客观需求。问题在于, 这种增长方式过度倚重行政力量, 限制市场作用, 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大, 忽视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不改变政府主导, 难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改变总量扩张型的增长模式。就是说,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 需要尽快改变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

走向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 需要改变政府主导

与欧美国家不同, 中国的潜在消费需求规模巨大, 经济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上升通道。我们估算, 中国潜在居民消费需求规模将从2011年的16万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50万亿元左右, 这将为未来10年保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支撑。要使这个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释放出来, 不仅取决于政策调整, 更取决于市场制度的安排与市场环境的优化。

为什么过去10多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而潜在消费需求始终难以释放?2000年-2010年, 最终消费率从62.3%下降到47.4%, 居民消费率从46.4%下降到33.8%。这个悖论的重要根源在于, 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成为一种很强的惯性力量, 牵引着国民经济长期在投资主导的轨道上运行, 导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 影响了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倾向, 制约了居民消费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提升。

与此同时, 政府主导过度倾向重化工业, 导致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使供给结构难以适应全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由此, 加大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这就需要尽快改变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 实现从投资主导走向消费主导的战略转型。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需要改变政府主导

中国有巨大的消费需求, 也有巨大的投资需求。未来10年, 中国的城市化率和服务业比重至少还有10~20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从短期看, 投资对保增长是重要的。从中长期看, 投资只有适应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 才能有效地转化为消费, 才能形成巨大的内在增长动力。这就需要把投资有机地融入消费主导的转型进程中。市场经济的实践一再说明, 经济结构转型、投资结构优化, 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产物, 而不主要是行政干预的结果。

现实的突出问题在于, 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 过于依赖投资, 过于依赖资源能源消耗、过于偏向重化工业, 导致投资结构扭曲, 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这种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主要依赖行政力量的推动, 是不可持续的。应以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为导向, 利用市场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以在短期保持一定投资规模的同时, 为中长期走向消费主导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需要改变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 使行政权力主导资源配置, 导致要素使用的低效率和比较严重的浪费。土地、资源、资本、劳动等要素价格人为压低, 客观上刺激了投资冲动, 使投资挤占居民消费;更为重要的是, 导致资源配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增加扩大居民消费的困难。

这种状况长期持续, 必然形成弱化市场的倾向, 造成某些市场化改革的停滞、甚至倒退。中国30多年的实践说明, 任何其他机制, 包括政府在内, 都不能取代市场力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中心地位。改变政府主导, 就是不能用政府替代市场, 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防止和纠正“市场失灵”。

改变国有资本配置格局, 以公益性为目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发展方式转变, 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改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 重在国有资本的合理配置;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理顺利益关系, 需要国有资本及其收益能够成为社会福利的重要来源。10年前中央政府就强调, 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 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10年后的今天, 尽管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重组有重要进展, 但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规模过大、范围过宽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改变国有资本配置格局, 需要确立公益性的战略目标

毫无疑问, 这些年在做大国有资本方面取得重要成绩, 对此需要充分肯定。但是, 国有资本运营缺乏应有的公益性、盈利性国有资本的收租分红比例明显偏低, 也是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从公共产品短缺的基本国情出发, 建议把公益性作为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和重点。

这是因为, 第一, 国有资本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社会资本, 哪里有盈利就往哪里去;第二, 把公益性作为优化国有资本配置的战略目标, 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有利于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第三, 把国有资本主要配置在公益性领域, 是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第四, 把国有资本主要配置在公益性领域, 就是把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这不是削弱而是在强化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控制力。

改变国有资本配置格局, 加快实现国有资本的公益性回归。

主要建议是:第一, 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 调整投资结构, 使新增国有资本投资主要配置在自然垄断领域、公共产品领域, 以及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领域;第二, 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 重点转移到公共产品领域;第三, 把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 集中配置在事关中长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能源、资源和高科技等新兴战略产业, 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优势, 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 以提升国家竞争力;第四, 对确有必要保留在其他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 要提高收租分红比例, 争取5年左右由目前的10~15%, 提高到25%左右, 并将收租分红收益主要投入到社会公益领域, 使城乡居民直接受益。

改变国有资本配置格局, 需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

强调把国有资本主要配置在公益性领域, 重要的目的是通过打破垄断, 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从而促进优胜劣汰。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改变国有资本配置格局的具体建议是:第一, 对改革严重滞后的铁路、盐业等行业, 尽快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第二, 对电力、电信、石油、民航、邮政等行业, 应将自然垄断和竞争环节切实分开, 在自然垄断环节强调国有资本主导, 在竞争性环节对民营经济放开;第三, 对城市公用事业, 要尽快健全特许经营制度, 形成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以破除行政垄断为重点, 深入推进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 在提升国有资本配置公益性的同时, 扩大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 为民营经济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形成公平分配的利益关系

中国“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寄希望于通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释放全社会的消费潜力, 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多年来,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严重滞后, 使国民收入分配呈现出体制性、机制性失衡, 并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突出表现为国民财富分配长期向政府与企业倾斜, 城乡、区域和不同行业的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 某些领域收入分配秩序混乱, 既得利益不断膨胀等。这种国民收入分配现状, 不仅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 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下滑, 使投资与消费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 而且增大了经济社会风险, 构成经济社会生活的严峻挑战。

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需要以民富优先破题收入分配改革

现行的增长方式事实上具有国富优先发展的特征, 国家生产能力的提升快于老百姓消费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为:GDP增速长期快于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速;国家财政收入长期成倍快于GDP增速;国有资本扩张速度长期快于GDP增速。应当说, 国富优先是一种过渡性的增长方式, 它对于做大经济总量、改变短缺经济有着历史性贡献。

未来5~10年, 中国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 基础和前提都在于提升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这就需要确立民富优先的发展导向, 加快推进以民富优先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改革, 构建民富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一, 加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力度, 明显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第二, 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尽快让农民工成为历史;第三, 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切实改善民生。未来一两年, 能否以民富优先破题收入分配改革, 对消费主导的转型具有牵动全局的决定性影响。

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需要着力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少、比重低, 目前只有20%左右;更重要的是,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严重缺失, 很难支撑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这就需要尽快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 并努力在未来10年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争取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达到40%左右。在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 实现这个目标是有可能性的。

有研究预测, 2025年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有可能达到5.2亿人。在我看来, 关键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措施。例如:第一, 改革制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税制结构, 对城乡居民实施全面的结构性减税, 使国民财富更多地向居民倾斜;第二, 加强居民财产权利保护, 尤其是保障广大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建立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享机制, 使农村居民通过土地要素增值来积累财富。

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需要以公开透明为重点理顺收入分配秩序

从现实情况看, 利益关系失衡突出表现在收入分配秩序混乱上。既得利益者希望固化现有的利益格局, 希望通过维持现有的某些制度安排, 以不断获取所谓合法的高收入。这样, 权力寻租就会有增无减, 各种名堂的灰色收入也会有增无减, 部门利益、行业利益更会有增无减。这些乱象, 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国民收入分配公开透明的基础性制度的缺失。

面对利益关系严重失衡的现状, 现在到了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推进财产公开透明的时候了:第一, 尽快建立居民收入登记制度与完善的纳税申报制度, 争取“十二五”末期覆盖所有的城镇居民, 2020年覆盖所有的城乡居民;第二, 未来2~3年全面推进官员财产公开;第三, “十二五”全面实现财政预决算的公开透明。应当说, 以公开透明为重点理顺收入分配秩序, 主要不是技术条件具不具备的问题, 而是改革有没有决心与魄力的问题。

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 关键在于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与政府改革:改变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 关键在于能不能扭转增长主义政府倾向, 能不能实质性推进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以公益性为导向改变国有资本配置的格局, 关键在于政府职能转变能不能到位, 某些竞争性领域的行政性垄断能不能实质性打破;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关键在于能不能改变政府的自身利益倾向, 取消各种形形色色的特权, 并尽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 破解公平分配的难题。

上一篇:京派文学论文下一篇:生态防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