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基础教育

2024-07-20

可持续基础教育(精选11篇)

可持续基础教育 篇1

1.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概况

作为金砖五国的核心成员国, 我国自2000年以来至今14年的加速建设, 完全实现了工业化向现代化的转变, 无论是GDP总值还是外汇储备亦或信息化建设都已经成为国际领先的超级大国, 尤其是在信息化教育方面, 我国紧追欧美脚步, 将信息化融入到社会当中的每一个角落。根据2013年的统计, 我国现有网民已经超过5亿, 而各大城市当中的高、中、小院校的信息化配置以及达到85%, 各大高等院校和重要城市的教育信息化覆盖更是达到了100%。但是虽然在数量上取得了非凡的发展, 却在具体应用上出现了掣肘, 据2013年各大院校信息化课堂利用率不完全统计, 在北、上、广、深、津五大城市当中, 学校内部尤其是中小学对于信息化的应用还不足30%, 农村薄弱学校更是可想而知, 因此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短板暴露无遗, 因此作者针对可持续应用的特点, 从应用的具体方向出发, 结合初中物理案例, 在本文中对基础教育信息化进行解析。

2.从中学物理案例看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动识别、问题聚类、个性服务、效果评估这四个方向上, 而可持续发展则体现在设备维修、系统更换、教育模式随系统发展而改变上, 因此应用是主题, 而可持续发展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灵魂, 比如在中学物理教学电热作用这一章节当中, 如果以基础教育信息化为前提则要进行如下章节教学拆分。

首先, 利用信息化解决主动识别问题, 这里的主动识别包括教师主动识别以及学生主动识别, 因此可以利用书本当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将焦耳定律以及公式、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在什么条件下与电流所做功会出现生么样的关系等进行总结, 在通过ppt的形式将其做成课件, 一方面方便教师系统化管理, 另一方面方便学生在上课时的观看。同时利用互联网收集本章重点外的而外信息, 比如在电热作用当中除以上重点外还包含电阻、电流、形成电阻的材料等而外的知识点, 通过搜索与总结, 将其融入到教学当中, 实现通过互联网形成的在教育上的“滴水不漏”。

其次, 进行问题聚类, 问题聚类是指支持该物理知识系统运行所需要汇总的各个问题, 并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方案的解决。比如在电热作用当中, 重点章节当中包含电热的利用, 电热利用是纯电阻电路就是指电流通过的电路中的所有的导体, 电流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内能。这样的电路叫做纯电阻电路。如生活中的电热器就是一个纯电阻电路, 人们利用它来作加热的设备:例如: 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电饭锅、电烤炉都是电热器。电热器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热体, 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做成的, 电流通过电阻丝发出热量。电热器清洁卫生, 没有环境污染;热效率高;有的还可以方便地控制和调节温度等优点。例如:电褥、电烘箱;家禽电热孵卵器, 引发炸药的电热装置乃至高空飞行服里的电热保温装置, 都是电热器, 它们有不同的构造和用途, 但原理相同。

这里就出现了几个有意思的问题, 第一在真正的实验课上作为教师不可能将各种电器搬到实验课堂当中供学生参考;第二电热器重组过程不可能在真实当中看见, 因此针对这两个问题, 我们利用信息化当中的3DMAX技术, 通过电脑模拟能够轻松的实现, 帮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的具体行程以及解决过程, 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以及广泛性。

最后, 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随堂测验, 划分重点以及知识点的考察方向, 并将整个课件以邮件的形式寄存在学生的电脑当中是, 使学生在课下之余能够做到温故知新, 并针对考核问题进行重新了解, 将课堂真正的搬入到学生的家庭当中, 不仅完成了学生部分的效果评估, 更做到了人性化服务这一特点, 完全的展现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总结

因此我们在面对可持续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这一理念当中, 一定要从最基础的应用入手, 只有扩大在课堂当中的应用, 使教师以及学生认可这一模式, 才能有效的完善推广, 从而才能进一步的扩大教育投入以及设施投入, 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宏伟目标。

可持续基础教育 篇2

【关键词】信息化 主动识别 问题聚类 个性服务 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16-01

前言:小学语文教学现存在三点问题,第一对学生的启发与吸引力不够,第二教学过于死板,第三建构式教学无法做到理论与实际向结合,因这三点主要原因影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与学生之间的契合越行越远,因此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开创新的应对模式,如何注重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成为了研究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基于此,笔者从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入手,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可持续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

实现教育信息化是近年来教育部门热点讨论的重要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实现不应当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更应当进行深层的拓展充分的填充教学的过程,但是我国信息化教育改革实施起来有几点难处,第一国家经费申请困难,信息化教育是一项基础教育改革,涉及方向广泛,牵动资金庞大,但我国教育经费无法支撑庞大的财政开销,具统计局表示,我国2014年教育财政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3%,美国为19.3%、日本为27.6%,环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实在可怜;第二教师对信息化教育认知不够,信息化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只依靠计算机进行ppt课程开展,而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形成广泛的沟通交流,拓展教师与学生的视野,但现在一提到信息化教学,教师多数会拿出自己的ppt展示自己已经有了教学经验,却不知这知识信息化的开端而已;第三信息化教学的可持续性不强,教师没有针对信息化教学开展专业的提纲拓展,也没有进行新的教案设计,因此针对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突发问题没有解决的思路,导致信息化教学往往开展了一半就无疾而终,因此我们应当正确面对信息化教学,开启其可持续发展思路。

二、从小学语文案例看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动识别、问题聚类、个性服务、效果评估这四个方向上,而可持续发展则体现在设备维修、系统更换、教育模式随系统发展而改变上,因此应用是主题,而可持续发展是基础信息化的灵魂,比如在小学语文《窃读记》这一章节当中,如果以基础信息化教育为前提则要进行如下章节教学拆分。

首先,利用信息化解决主动识别问题,这里的主动识别包括教师主动识别以及学生主动识别,因此可以利用书本当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准备、学习过程、课时安排、品味读书等进行总结,在通过ppt的形式将其做成课件,一方面方便教师系统化管理,另一方面方便学生在上课时的观看。同时利用互联网收集本章重点外的而外信息,比如在“学习目标”人治的过程中,《窃读记》强调要掌握“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等,但除以上重点外还包含“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这一相互交流的主题思想,此时可通通过搜索与总结,将其融入到教学当中,实现通过互联网形成的在教育上的“滴水不漏”。

其次,进行问题聚类,问题聚类是指支持该课堂知识系统运行所需要汇总的各个问题,并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方案的解决。信息技术用于辅助小学语文教学,要考虑适应性。这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适应教学内容特点,二是适应小学生心理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需要学习的文本有文言文、诗词、散文、小说、寓言等,这些作品各有特色,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接受人文教育和熏陶。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就要考虑到这些作品的特点,根据作品特点设计课件的展示内容及展示程序和方法。比如针对《两小儿辨日》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两个文本来设计的课件,在内容上当然不同,但在展示方法上也应当有区别。前者哲理性强,重点应考虑通过课件启发学生;后者故事性较强,重点应通过课件引导学生融入故事,体会情感。此外,课件制作还应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不发达,倾向于喜欢形象的、直观的东西,课件呈现时应考虑这一点,整个课件风格应尽量活泼,避免死板或过于理论化,相关句子不宜太长太复杂,宜多用短句,以使学生易于理解。

这里就出现了几个有意思的问题,第一在真正的实验课上作为教师不可能对所有学生进行实际摸底,从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状况;第二较强故事内涵的文章以单纯的文字模式展现略显苍白,无法起到吸引学生的效果,因此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就要进行个性化服务,首先制作调查问卷,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当下学习进度,其次针对学生状况进行摸底评估,最后我们利用信息化当中的3DMAX等技术,制作有趣的课件视频,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喜欢上故事本身,从而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以及广泛性。

最后,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随堂测验,划分重点以及知识点的考察方向,并将整个课件以邮件的形式寄存在学生的计算机当中是,使学生在课下之余能够做到温故知新,并针对考核问题进行重新了解,将课堂真正的搬入到学生的家庭当中,不仅完成了学生部分的效果评估,更做到了人性化服务这一特点,完全的展现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三、总结

我们在面对可持续教育信息化这一理念当中,一定要从最基础的应用入手,只有扩大在课堂当中的应用,使教师以及学生认可这一模式,才能有效的完善推广,从而才能进一步的扩大教育投入以及设施投入,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梁伟红,郑学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和对策的研究[J].小学教师,2009,(4).

[2]章亚敏.浅谈信息化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吉林教育,2009,(12).

[3]程文山.运用讯息话学习理论改革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J].江苏教育,2002.

维系环境可持续素养教育要先行 篇3

2009年12月18日, 温家宝总理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 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他指出“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 拯救地球家园, 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 每个国家和民族, 每个企业和个人, 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1990至2005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

在此基础上, 我们又提出, 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 增加透明度,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我国政府对世界做出了庄重的承诺, 任务极其艰巨。环境问题要取得根本性的转变, 需要全民动员。

针对环境问题, 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制订了种种法规条例, 采取了种种措施, 但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在利益的驱使下, 一些地区和一些部门只顾局部利益, 不顾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长远利益, 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恶化、环境事故频发。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迫在眉睫。造成如此不协调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人们对科学的无知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

1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加强素养教育是关键

2001年, 在纽约举办的年度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142个国家的环境可持续能力排行榜, 芬兰名列榜首, 美国位居第45位, 我国排位第129名。目前解决环境问题涉及多个领域。但现在的环境

危机不仅是法律、行政、组织、经济、科技、媒体的问题, 更是人们思维的问题。环境危机实际上是一种教育的危机,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育[2]。

在公众科学素养方面, 我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2000年, 美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已达到了17%。我国2003年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仅为1.98%[3]。2006年, 有关部门公布了中国地厅级公务员科学素养状况的基本数据,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为100% (其中, 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34.91%,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60.78%, 具有大专学历的占4.31%) 。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8.2%[4]。

要保证环境可持续发展, 领导和公众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试想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决策者、执行者如果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尤其是环境科学素养) , 怎能指望他们维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呢?

因此, 有必要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教育水平, 提高学校的科学素养教育质量, 有关领导干部也必须接受科学素养教育。

2宣传绿色化学思想, 普及环境科学教育

20世纪以来, 传统化学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 但也带来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当今重大的环境问题几乎都与化学品的生产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进入21世纪, 人类更加关注环境问题。人们希望, 化学科学在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能够不污染环境, 在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不致危害环境。

20世纪90年代, 新兴的交叉学科--绿色化学应运而生。绿色化学 (Green Chemistry) , 又称环境无害化学 (Environmentally Benign Chemistry) 、环境友好化学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hemistry) 、清洁化学 (Clean Chemistry) 。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科学发展的方向, 已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化学不同于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污染物的分布、存在形式、运行、迁移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科学, 而绿色化学主要研究的是污染的根源、本质, 强调的是在始端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 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污染[5]。

3公众提高科学素养, 教师具有历史责任

美国环境教育专家David Wors指出:“人们普遍认为, 环境问题可以通过某种技术解决。先进的技术固然有用, 但现在的危机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 它更是人们思维的问题, 环境危机实际上是一种教育的危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形成和发展人们的思维能力的手段”。

因此, 当前环境污染的危害问题以及绿色化学的思想和原则要从学生抓起, 尽快进入课堂, 同时也应积极向公众宣传, 以提高学生和公众的科学素养。加强环境与绿色化学教育, 可有多种形式、多种层次, 如:举办有关环境与绿色化学的科普讲座、举办有关环境与绿色化学成果的科普展览、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绿色化学的内容和思想、改革完善实验教学内容、设置相关课程等。

笔者于2002年起开设“环境与绿色化学”公共选修课程, 目前已完成网络课程的建设并用于教学实践, 该课程被评为首都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6];笔者主编的《环境与绿色化学》[7]、《环境化学》 (译著) [8]已经出版, 其中《环境与绿色化学》一书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现在正在进行修订版的编著。

《环境与绿色化学》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阐明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绿色化学。对20世纪末兴起的绿色化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和绿色化学技术作了论述;对资源、能源、石油化学工业、材料工业、轻化工业、农药、绿色有机合成、化工过程的强化以及当前环境治理等问题也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该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对读者提高环境意识、建立绿色化学理念、提高科学素养均十分有益。

希望这些基础工作能为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尽绵薄之力。

让我们行动起来, 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 为全民族的科学素养的提高而努力奋斗!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与世界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2]张钟宪.高校开设"环境与绿色化学"课程的思考[J].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4 (4A) :108-110.

[3]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主要结果[EB/OL].http://www.cast.org.cn/n435777/n435795/n435862/n435872/6684.htm l, 2004-09-19.

[4]程萍.我国地厅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及对策研究报告 (2) [EB/OL].http://www.ch 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33572, 2009, 08-27.

[5]张钟宪, 周荫庄, 牛焕双, 等.《环境与绿色化学》的要义[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21:26-28.

[6]张钟宪, 周荫庄, 牛焕双, 等.公共选修课程"环境与绿色化学"的建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8 (化学专集) :96-98.

[7]张钟宪, 周荫庄, 牛焕双, 等.环境与绿色化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可持续心得体会 篇4

薛燕 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使人类社会,包含经济生态、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教育观和整体性教育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教育应从促进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两个层面进一步确立当代教育的时代功能,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学校发展的最高标尺,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指导培养青少年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责任感。

9月22号我们学区组织学科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我认为其实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实现“其身心和谐,均衡与持久的发展”使他们能够为他们的未来参与解决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其实就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后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其实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适合学生成长的。我们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其实只是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而没有能顾及着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虽然我们的教学也有很多成绩优异优秀的好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也可以成功就业,但是他们中的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终身可持续的发展,所以此次的教研非常有意义。

此次教研首先我明确怎么养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我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学生把书本学习的知识联系生活学以致用,以及注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什么?其实就是后续的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具体如下:独立学习知识、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共事、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关注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能力,等等。,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指导培养学生形式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责任感按照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需要对学生进行四个尊重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包括:尊重当代人与后代人、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资源。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资源、人与文化的关系,强调我们尤其是学生对后代对人对自然对文化对环境等应当承担的责任。

其实无论是可持发展能力还是四个尊重我们的本质就是在教育中怎么去渗透,怎么让学生去联系生活做到可持续,值得我们深思。

可持续基础教育 篇5

关键词 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理念;化学化工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46-02

1 引言

每次产业革命中,化学工业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化学作为分子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对动植物和人类生存的物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化学工业在世界上消失,那么现代的通信业、交通业、医学等便不会存在。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化学工业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全面的环境问题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而从反面来讲,要解决这些环境生态问题,又离不开化学工业的支持,只有采取新的化学技术、开发新型的产品,才会提高环境质量,缓解生态问题。比如,研究成功的固定C02技术,可以将C02转化成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和可用能源。所以,为了化学工业的发展,专家学者提出绿色可持续化学理念。

绿色化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20世纪,技术创新是发展化学工业的动力;进入2l世纪,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化学工业发展的新希望。在21世纪,只有遵循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现代化的化学工业,化工产品才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在化学化工教育中要渗透绿色可持续化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促进经济、环境、资源、社会等要素的和谐发展。

2 绿色化学所遵循的原则

为了实现绿色化学的预期目标,在化学化工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John C.Warner及Paul T.Anastas编写的Green Chemistry: Theory and Practice一书中提出12条绿色化学原则,为绿色化学提供了评定标准,为化学家开发绿色化学产品提供了指导。

1)预防:最好预防产生化学废物,减少产生后处理的麻烦。

2)原子经济性:最终生成的产物中最好包含所有反应物,因此,在设计合成方法时要考虑将全部起始物质嵌入至最终产物中。

3)设计较安全的化学物:设计化学品时,在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它们的毒性。

4)有节能效益的设计:化学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能量消耗,合成方法尽可能以外界压力和温度为导向。

5)低毒害化学合成:化学合成时,采用的原料和生成的化学产物尽量无毒或者是毒性较低。

6)使用的辅助剂和溶剂比较安全:尽量降低分离试剂和溶剂等的使用量,并且尽量使用无毒的化学试剂。

7)应用可再生反应物:只要满足经济和技术的要求,反应物原料采取可再生资源,避免使用真正耗尽的原材料。

8)催化剂:使用高效催化剂,而不是靠提高反应物配料比。

9)减少运用衍生物:避免或者是减少不必要的衍生过程,因为衍生过程可能会产生废物,浪费资源,影响环境。

10)及时分析,预防污染:进一步研究开发分析方法,在有害物质生成之前进行控制。

11)设计可降解产物:化学产物应设计成使用后可降解,生成的降解产物对环境无毒害。

12)安全化学,预防危险:在化学过程中,考虑使用的物质及物质形态,提高安全性,降低化学事故发生概率。

3 在化学化工教育中渗透绿色可持续化学理念的必要性

高校化学化工教育肩负着培养绿色化学开发人才的重要责任。只有学生充分理解和接受了绿色可持续化学理念,才能促进绿色化学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贯彻实施绿色化学开发,降低能源损耗和对环境的破坏,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化学化工教育中,由于涉及很多产品生产途径和过程安全等问题,只有内容新颖,并和实际的化学工程紧密相联,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化工教育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将绿色化学的最新理念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化工教育中,能够补充教学内容,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绿色可持续化学教育,能够让学生了解化学和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我国资源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4 教学中绿色可持续化学理念的培养

在化学基础教育中,学生已经对绿色化学有了初步的了解。高中化学课程建设目标中已经明确指出,要突出绿色化学思想,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学对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实验教学中也明确提出“以绿色化学理念为指导进行实验研究,提高实验安全意识”“一定要以绿色化学为指导,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高校化学化工教育中,树立绿色可持续化学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形成绿色可持续化学理念主要有以下途径:

1)开设绿色化学选修课;

2)开展绿色可持续化学专题讲座;

3)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贯彻绿色可持续化学理念。

在教学中贯彻绿色可持续化学理念的措施主要有三方面:催化剂、化学反应原料、溶剂。

1)催化剂的绿色化主要是指贯彻研究高效催化剂理念,提高原子利用率,避免产生副产物。

2)化学反应原料的绿色化主要指采用无毒、无害和可再生资源作为原料。例如,学生知道95%以上有机化学反应原料为石油,但是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目前有机化学合成研究的重点是怎样利用再生物质为原料,生产人类必需的化学品。

3)溶剂的绿色化就是设计或者是寻找无毒、对环境无害的绿色有机溶剂。目前,已经设计的绿色溶剂有碳酸l,2-丙二醇酯、乳酸酯、N-甲基-2-吡咯酮(NMP)、双丙酮醇。

此外,在化学实验设计中也能够贯彻绿色可持续化学理念。比如以上述绿色化学原则为指导,和传统的化学实验方法相比,让学生充分理解实验改进过程中包含的绿色可持续化学理念。例如:用环乙烯做原料乙二酸的绿色合成和重结晶实验,体现了反应原料的选择、催化剂的高效催化作用、试剂的再利用等绿色化学理念;改进后的1,2一二苯乙烯的绿色溴化应用了安全溶剂和原子经济性等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实验的微型化也是绿色化学中的一部分,节约环保,安全高效。我国已经开展了20年的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微型化学实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效率较低、操作不规范、安全性较低。所以,在化学化工教育中既要采用微型化的实验,也要采用常规实验,二者结合,贯彻绿色化学可持续理念。

除了上述方法措施,还可以通过其他措施构建绿色可持续化工教育实验体系,比如在化工教育中实施化学实验清洁化或者是开展化学仿真实验。化学实验清洁化,主要是采取一些可行措施,尽量降低化工实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而化学仿真实验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演示化工实验,不使用化工原料、无污染、无毒,这和绿色化学可持续思想一致。

5 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化学化工教育中绿色可持续化学理念的渗透,通过分析可知,该理念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化学化工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尽量采用可再生资源作为原料,降低生产过程中废物的产生量,提高原子经济性,降低环境污染。因此,绿色可持续化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化学化工教师,要将绿色化学知识自然、生动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程广斌,杨帮翔.德国高等化学化工类教育模式及启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5-99.

[2]于海琴,闫良国,魏琴,等.绿色教育模式下化学化工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化学教育,2008(10)6-8,58.

[3]王瑞娜.化工专业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3.

可持续基础教育 篇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这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种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不会带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反而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引起各类生态环境危机。因此,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课题,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 将其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由“四位一体”向“五位一体”的新型建设发展模式挺进,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注环境的能力首先建立在对环境的关注上;对环境的关注首先建立在正确的观念上;观念的建立, 靠的是各种类型的教育, 而高等教育则是奠定专业观念的关键环节。

与此同时, 设计开发也是观念改变的源头活水。设计师应在产品开发阶段就考虑到其生产全过程的环境问题, 应成为关注产品从“摇篮”到“摇篮” (相对于传统产品生命周期中, 对资源从“摇篮”到“坟墓”的消耗) 的专业人士, 因为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 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和观念。针对传统设计对环保的短视问题, 出现了一个日益壮大的领域——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设计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纳入设计领域, 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 可以应用到当今建筑、城市规划、生产和工业制造等几乎所有的设计领域。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在过去直到现在都还在对环境造成极大损害, 两国均应自觉地承担起相应责任。开展对两国在“可持续设计教育”领域异同点的比较研究, 有助于我们面对现实, 站在创新式保护环境的最前沿。

二、美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设计”教育现状

(一) 环境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必要性和普遍性

美国政府规定, 环境教育应面向所有人, 并渗透至每个人终身教育中。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每年发表的《全球预警》年度报告目前已成为美国近六百所高等学校、一千多个专业的必备教材。

(二) 可持续设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专业性和多层次性

多种形式的学位课程和研究所机制, 贯穿于从本科到博士的各个层次。

1. 学位课程:

例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俄勒冈大学将“可持续设计”纳入建筑与设计学院的课程。MIT建筑学院面向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开设可持续设计与技术专题研究课程。耶鲁大学的建筑系和森林及环境研究系开设了一种学习时间为4年的“可持续设计”联合学位课程, 完成这个课程的学生将获得建筑学硕士和环境管理学硕士两个学位。奥本大学提供一定数量和不同院系的可持续发展相关专业课程, 学生修习完规定的学分, 就能够获得可持续设计的副学位。

2. 研究所:

俄勒冈大学设有“生态设计中心”, 开设生态设计课程, 并且每年举行生态设计研讨会。印第安纳州鲍尔州立大学的“能源研究、教育及服务中心”, 对有关能源的研究和保存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它有一个从事“可持续设计”的研究生工作室, 并且为“可持续设计”的实践制定了计划。

(三) 多方力量对可持续设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推动

例如美国“国家建筑资格认证委员会”要求建筑学院讲授合格的“可持续设计”原理。“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是一个促进“环境责任建筑”的建筑业联合体, 其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LEED) 标准”要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接受过可持续设计教育, 因此成为美国注册建筑师再培训的重要内容。“美国工业设计协会”推荐的《可持续设计课程指南》在100余所设计学院正被使用。

建筑师桑德拉·莱博尼茨·厄尔利写了一本《绿色教育时机》的指导书籍, 指出“环境课程要改变”, “这方面的内容比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环境问题感兴趣时更多, 但更重要的是行动”[1]。具有开创精神的建筑师安东尼·布朗认为:“在我们理解的‘绿色教育’或‘绿色设计’方面, 还需要转变。我看到在全美高校中建筑学院或设计学院增加了这类教学内容, 但尚未使它成为课程核心。”于是他创立了“埃科萨学院”, 专门为建筑师、规划师以及相关专业人员提供有关绿色生态设计的培训课程, 这也是通过职业再培训对高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综上, 美国就是通过以“学校主体、政府法令、行业指导、专家和企业参与, 满足学生和从业者的受教育需求”, 充分发挥政、校、企、行四方面的合作优势, 来推动建筑和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建立较为完善的“可持续设计”课程和教育体系的。

三、美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内涵

(一) 层次

美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可持续设计教育形式非常多样化 (如图1所示) , 由高层次到低层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 学位设置层面:

即可持续设计研究和专业必修课 (学习者可以获得专科、本科、硕士直至博士学位) ;2.课程设置层面:即选修课、跨专业学院任选课 (学习者可以获得副学位或是继续教育学位) ;3.活动参与层面:即专题讲座、辩论会、课外活动、设计比赛、公益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层次的设置满足不同人群 (大众普及型和小众专业型) 对可持续设计教育的需求, 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将非常庞杂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交叉学科 (如图2所示) 进行了由简到繁的梳理, 分析出了关于可持续设计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关系, 方便学习者掌握。

(二) 类型

美国高校艺术设计学院各个不同专业群的可持续设计教育皆有特色。通过深入剖析美国高校不同设计专业的典型案例进行类型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在大的可持续设计背景下, 不同设计专业的区别和联系。图3所示为可持续设计教育涉及的不同专业群。是否每个设计专业都能够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基础上呢?答案是肯定的。在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新经济观念中, 所有的生产模式都应该遵循从“摇篮”到“摇篮”的理念和“3R原则”。

从“摇篮”到“摇篮”的理念:评估现有产品及流程, 以无毒原料以及洁净能源、节水的流程取代对环境有害、耗能、耗水的原料及流程, 并妥善规划回收渠道, 使产品供应链、产品本身及回收再利用方式皆对环境友善。整个流程可分成生态及工业两种循环系统。生态循环之产品由生物可分解的原料制成, 最后为生态循环提供养分;工业循环之产品材料则持续回到工业循环, 将可再利用的材质同等级或升级回收, 再制成新的产品。

“3R原则”, 即:Reduce、Reuse、Recycle。Reduce要求产品生产过程中将原料与能耗降至最低;Reuse要求产品的成品形式可以重复使用;Recycle要求产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可以重新成为原料而非不可降解的垃圾。当高校设计教育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之上时, 将产生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三) 教学规范建设

《可持续设计课程指南》由生态设计专家编写、美国工业设计协会推荐, 在美国100余所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中广泛使用, 影响范围包括产品设计、建筑和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不同专业教学。

该指南循序渐进, 内容包括可持续设计基础、生命周期和设计策略、环境影响建模与评估、综合设计实践这四大模块, 其核心是八个可持续设计策略形成的轮[2] (如图4所示) 。

(四) 典型案例推广

美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根据不同的专业类型和项目要求, 结合前述的不同层次 (由非专业到专业层次) , 分别由浅入深开展可持续设计项目 (如图5所示顺时针方向) , 使可持续设计教育理念的发展及设计主题不断被拓宽, 形成可持续设计教育的教学资源库。

例如美国奥本大学的Rural Studio (乡村工作室) , 在一个对建筑的关注都集中在豪宅大厦的时代, 美国建筑师塞缪尔·莫克比所创立的乡村工作室却在默默地为贫困人群的社区做义务设计和建造。他们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和建筑材料用于援建项目, 创造性地解决了学生需要建筑项目实践的教学问题和贫困人群的居住问题, 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建筑的深刻内涵和人文关怀。正是这种人文精神的体现使得莫克比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 (AIA) 金奖。莫克比不仅教给学生基本的设计构造知识, 更传授给学生公平、尊严的内涵, 他教导学生“建筑学应该关注的是人们如何居住和生活, 而不是为自己建造纪念碑”[3], 使学生领悟到建筑师的社会及伦理职责。此项目就属于第4个层次, 即最高层次。又例如美国某大学每年都开展主题为“Design Green”的设计比赛, 该项赛事为期3天, 参赛者分成小组, 使用瓦楞纸进行设计作品创作。这个项目就属于第1个层次。

此外, 美国高校还定期将梳理出的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典型案例, 通过各类交流论坛、各专业设计协会进行发布。

四、中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设计教育”现状

(一) 国内“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国际互动和进展

1. 可持续设计各类活动丰富 (如前图1所示“活动参与层”内容) :

当前国内与“可持续设计”有关的各类论坛、比赛、展览和社团较多。例如从2008年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参与了“Le NS”国际教育合作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建立一个开放的网络学习平台, 有力推进亚洲和欧洲各大学之间在可持续设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2009年, 国内顶尖设计院校和米兰理工大学的代表共同签署了“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联盟 (中国) (DESIS-China) ”框架文件, 使致力于推进可持续设计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国际网络, 在中国正式落地生根。2011年和2014年, 清华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与芬兰阿尔托大学合作, 共同举办“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的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国际研讨会和“持续之道——国际可持续设计学术研讨会暨设计作品展”。

2. 多家高校成立可持续设计研究所和实验室: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下设可持续设计研究所, 该所是由来自于学院不同专业, 并有志于“可持续设计”研究的教师们所组成的学术型研究机构。美国Autodesk公司与教育部合作, 使用其可持续设计软件帮助培训教师、了解可持续设计的最佳做法, 帮助转变中国的工程实践。作为合作的一部分, 该公司已经携手清华、同济等国内著名高校共同建立了十余个卓越中心 (COE) 和设计中心、联合实验室等, 并通过更新课程内容、提供一流的数字化设计工具和科研设施等多种手段, 协助学校提高建筑学、民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工业设计、建筑管理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他们还创建了学生可持续设计社团来支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 当前国内“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局限性

当前, 在我国, 以上这些都是一些落户于知名院校的设计研究机构和临时性活动组织, 并非长效的教育机制, 关于可持续设计的普及型教育研究更是鲜有提及。

与全球性环境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我国环境破坏的严重性相比, 我国高校环境教育 (尤其是设计教育) 的发展总体仍显得十分缓慢, 而且区域差异明显。与欧洲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把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设计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相比, 目前我国的高校设计教育, 还鲜有在大纲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观念制订其中, 更遑论专门的课程设置。目前接受此方面教育的学生大多数仅限于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 导致很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环境意识不强。在此观念缺失的情况下, 设计学科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 失去了在奠定专业基础同时接受先进观念的宝贵机会。这种局面与设计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的本质是不协调的。这是教育者的失误和社会的损失。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式下, 具有何种生态观、对环境问题持何种态度、行为方式如何, 是基本素质和价值观的问题。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 高校设计教育作为直接培养设计师的场所, 影响的不仅包括在校学生, 更影响到整个消费市场, 影响到今后几代人,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在设计教育中只注重技能技法的设计思维教育, 而不涉及关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育, 是对社会和学生的失职。

综上, 目前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可持续设计教育, 无论从内容、形式, 还是从手段、方法以及最终的教育目标上都显得十分薄弱。可持续设计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其地位没有得到提升;2.其思想没有渗透到整个教育理念中;3.其师资力量匮乏, 缺乏相关专业和交叉学科的人才;4.其教材和可参考、可执行的教学规范或标准几乎为空白;5.缺乏校企间工学结合的典型案例, 企业或急功近利不图长远发展, 或忌讳环保政策约束, 造成可持续设计教育无法与生产环节进行良性对话和沟通合作;6.缺乏全面的普及和推广, 主要表现在地区和经济水平的差异上。

五、中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设计教育”展望

当前中国高校系统内新兴的设计专业, 都因其专业特点而可以站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与技术的前沿, 在专业建立之初就将其系统地纳入必修课程, 承担起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 建立起一支能进行哲学思考、有理论指导、有专业技术、有实施手段的专业队伍, 在中国的高校设计教育中培养出大批观念正确、素养高的职业设计师。高校的设计教育中把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纳入专业必修课程, 是每所开设设计专业的大学的历史任务, 责无旁贷[4]。

(一) 可持续设计教育模块研究

应结合中国国情和当地产业, 将可持续设计策略理论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际相结合。首先, 可按系统逻辑和教育规律定义四大模块:生态文明基础、具体设计策略、环境影响评估和综合设计实践。其次, 将四大模块细分为18个小模块, 进行“植入式”开发, 根据可持续设计教育的不同层次, 开发出适合1堂课 (1个模块, 适合科普类) 、1个半天 (4个模块, 适合讲座类) 、1整天 (8个模块, 适合培训类和工作坊) 、1周 (按照3个半天计算为12个模块, 适合设计类课程) , 直至18个完整模块的可持续设计教育知识体系。使得每个艺术设计专业, 每个层次、每种形式的艺术设计教育, 都能找到与之相配合的教育模块, 围绕某个可持续设计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 将可持续设计教育植入不同专业课程的类型研究

可持续设计项目化工作室课程体系建设:高校艺术设计各个不同专业群的可持续设计教育皆有其特色, 通过系统分析, 可得出不同设计专业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建设可持续设计项目化课题库 (以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区域性项目为主, 全国性、国际性项目为辅) , 找到项目化课程能够长期对接的现实需求, 将之植入不同设计专业的工作室课程。每通过课程教学完成一个项目 (或项目的一部分) , 均应适时总结。该总结应强调可持续设计项目类型、项目时间线、项目概况 (强调项目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的具体情况) 、设计重点和难点 (课程教学知识点) 、设计工作流程和方法 (课程教学进度组织) 、所采用的可持续设计策略等要素。进而形成有参考价值的可持续设计项目化课程教学资源库, 供后面的师生借鉴学习, 切实做到可持续设计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三) 可持续设计教育慕课、微课建设

将不同类型的可持续设计教育案例, 以教学视频为核心, 分享教案、课件、练习、反思与评估, 进行慕课、微课建设示范。注重系列化、专题化、结构化、完整化, 将这些可分离、可聚合的课程资源进行系统设计, 以一定结构关系和展示方式, 形成一个半开放、情景化、动态生成的虚拟在线学习与交流环境, 满足移动互联时代学习方式转变的需求。

(四) 可持续设计教育教材和教学规范体系建设

研究世界范围现有可持续设计教育课程,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经典的美国相关课程教学规范和联动机制, 取其精华, 进行本土化转化研究, 开发出中国可持续设计教育课程教育体系。每个课程均包括课程意义、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体系设计、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规范化指导文件。继而在全国高校教学人员间积极分享和组织培训。再结合中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行业企业、教育体制、政策法规的实际情况进行广泛深入的“可持续设计教育”实践。该体系将为高校管理体系的完善、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的革新提出可行性建议, 为解决当前中国可持续设计教育瓶颈问题寻找突破口, 为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实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摘要: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在过去甚至现在都还在对环境造成极大损害, 两国均应自觉地承担起相应责任。开展对两国在“可持续设计教育”领域异同点的比较研究, 有助于我们面对现实, 站在创新式保护环境的最前沿。

关键词:中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设计教育,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马进军.可持续发展设计的趋势与建议[J].科技创业月刊, 2011, (03) :137-139.

[2]Philip White, Louise St.Pierre, Steve Belletire, Okala Practitioner, Integrating Ecological Design, Okala Team, Phoenix, AZ, USA 2013.

[3]杨豪中, 赵辉.注重建筑伦理的建筑师——塞缪尔·莫克比及其乡村工作室思想和作品介绍[J].华中建筑, 2007, (07) :9-11.

可持续基础教育 篇7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农业工程高层次人才。因此,农业机械设计和农业机械化过程的特征决定了农业机械化教育体系的现代内涵,必须按照农机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构建中国式可持续的农业机械化教育体系。

1 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机械化

1.1 中国国情和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机械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持续增长,并且开始由低层次简单粗放型向高层次集约效益型转变,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我国的综合国力上升到世界第6位。但是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力量不足,比发达国家落后了二三十年。一个最突出的国情是,在我国12亿的人口中,有9亿多在农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的后列,农业机械化程度还不高,广大的农村人口基本上还是靠手工劳作,一些边远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还尚未解决。一部分先进的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同时并存,民主法制观念比较淡泊,文盲和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还占有相当比重。因此,促进我国国民的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根据2003年调查,我国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为4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对农业的贡献率为30%,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35%。实现农业机械化,既要求技术上能提供适用的机械,又要求有使用机械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机械化。

1.2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的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在发达国家实现的。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对农业的技术改造,使农业生产进入了广泛使用机器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阶段。

从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来看,大体上有3种模式:一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类地广人稀的国家,它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起点是农业机械化,实行专业化经营,以农户为基本的生产单位,产品高度商品化,进而引入农业科技,采用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二是日本和荷兰等地少人多的国家,这类国家首先要在充分利用劳动力方面找出路,在相当长时间内侧重于采用生物技术,精耕细作,进行集约经营,以提高单产;三是德国和法国这样人不多、地也不多的国家,它们发展农业现代化既重视机械技术,也重视人的因素,这些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都很高。

因此,无论是大规模农业的美国和中等规模农业的西欧,还是小规模农业的日本,都经历了农业机械拥有量从少到多、农机化作业项目从简到繁、农机化作业水平从低到高的过程,这些都是通过农业机械化发展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

2 农业机械化需要农业机械化教育体系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20年,我国农业工程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许多高校设立了农业工程类专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专业是农业机械化工程或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学科,目前规范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和农业机械化工程研究生专业,培养了大批农业工程的高层次人才。然而,随着现代科技和知识的迅猛发展,农业机械学科在内涵上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农业生物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和农业经济与管理科学已被人们认为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农业机械化工程日益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核心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拥有创新型的人才。因此,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农业机械化教育如何面对并存的挑战和机遇,按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面向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构建中国式可持续农业机械化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是亟待研究的课题。这对于应对21世纪农业科技革命的挑战,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面向农业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提升优化我国高等学校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工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3 中国式可持续农业机械化教育体系的构建

3.1 从农业生产的全生命周期看农机化教育体系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3个主要环节。产前包括选种、育秧和耕地;产中包括播种、施肥、栽植、植保、灌溉、收割、脱粒和烘干;产后包括仓储、加工、包装、运输一直到报废回收等。因此,农业机械化教育体系应该涉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主要阶段与环节。

3.2从农业机械化全过程生命周期分析农业机械化教育体系

农业机械化过程包括研究设计、生产加工、推广示范以及使用维护、维修与经营管理等主要环节。因此,农业机械化教育体系应该涉及农业机械化过程的主要环节,其主体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实际上,农业机械化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由橄榄型(即重中间轻两头:从事研究开发和推广示范经营管理的人员少,而生产维护维修人员多)变为哑铃型(即中间要精而两头要高),既培养懂设计的人才(也包括使用、维护和维修的人才),更培养示范推广和经营管理的人才。这样, 不但拓宽了农业机械化教育的领域,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这是目前农业机械化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3.3 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分析农业机械化教育体系

面对中国的现实国情,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必然决定着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教育体系也是可持续发展的。

1) 从自然环境看,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进行生产的必备条件。我国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山坡地、盐碱地和沙化干旱地占总数的2/5。同时,我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淡水资源正受到水质恶化和生态系统破坏的威胁,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目前,我国人口已近13亿,而农业资源却不断减少。

2) 从市场环境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暴露出分散的农户小生产无法适应社会化大市场,导致农业商品率低、农产品产后加工销售落后、农民以出售初级农产品为主和农业生产效益低等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而且中国加入WTO后,国外优质廉价的农产品大量涌入市场,将会使我国农民和农业生产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挑战。

3) 从社会环境看,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可持续的社会环境。当前,我国贫富分化加剧,加上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分治,使农村社会经济问题突出,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差距不断扩大,从而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4) 从经济环境看,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合理的经济结构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合理,这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贸易新体制,严重损害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4 中国式可持续农业机械化教育体系的构建

农业机械化教育体系和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层次图如图2和图3所示。

4构建中国式可持续农业机械化教育体系的措施及建议

4.1 转变思想观念,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大力宣传农业机械化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各级地方政府可通过电视、广播、发放宣传册和农业机械宣传讲座等形式,加大对于农业机械化教育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为农业机械化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2 加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教育的扶持力度

政府要调整和放宽政策,支持农业机械化教育,加快改革和发展。新建或扩建的学校,可以无偿提供用地,免收校舍配套费用;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经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举办民办普通高校;积极运用财政资金和税收政策,继续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和捐(集)资助学等,不断完善多渠道、多元化的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4.3 加强对农民农业机械化的基础教育

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县以下农业初等职业技术学校,市地级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立健全助学制度,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

4.4 加强对农民继续教育和科技培训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增加优势农机产品重大示范推广专项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投资规模,各级政府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或带成果下乡,开展培训、咨询、示范与推广服务工作,通过对他们的培训带动对其他农机户的培训。另外,大力开展农民骨干培训和实施“绿色培训”,加强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培养。在强化业务学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通过自学考试和函授学习等有效途径,大力提高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既懂管理又有技术的复合人才。

4.5实行农业工程和农业推广硕士等专业学位单独招生,在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恢复农业系统工程等二级学科

农业工程是“应用物理和生物科学来研究食品、饲料和自然纤维的生产、加工、处理与贮藏的一个特殊的工程领域”。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发展、涉农企业、科技开发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与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农业系统工程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农业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平衡,为选择最优设计提供定量与定性依据的工程技术。为此,应加大对其的宣传力度,建立联合培养基地;采取双导师制或导师指导小组联合指导的方式指导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师资培训班;建立一系列的农业专业学位规章制度及相应的配套措施,编写农业推广硕士专业统一教材。

4.6 面向农民开展农村农业机械的实用技术培训

在农村,应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农村这个大市场。农村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样的农业机械人才,如举办汽车和摩托车修理、联合收割机操作等方面的培训等。只要市场需要,就要全力争取。

摘要:中国的国情与现代化需要农业机械化,而农业机械化需要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化教育体系。为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基于农业生产的全生命周期和农业机械化的全过程,提出了构建中国式可持续农业机械化教育体系的原则、框架以及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教育体系,中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成林,于建群.21世纪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展望[J].中国农机化,2000(6):27-28.

[2]佟金.现代科技与农机教育[J].农业机械学报,2003,34(3):135-138.

[3]陈秉聪.农业机械工程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J].农业机械学报,2000,31(1):3.

可持续基础教育 篇8

1 城市建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意义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近期, 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部署, 重点改善我国城市建筑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提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现阶段,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向大城市, 导致我国许多城市出现“寸土如金”的情况, 这种情况对于城市交通也是很大的一个考验。从理论分析进行考虑, 城市土地的混合使用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我国乃至世界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都将是逐步走向多功能的混合型城市[1]。荷兰建筑师雅各布·范赖伊斯曾指出“混合型城市是可持续的”。因此, 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 一直以来, 仔细分析我国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发现其在我国的城市建筑规划体系之中都处于从属配套的位置。并且, 结合一个城市的生态发展进行分析, 城市建筑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环境、资源以及其他的各种生态因素, 这些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直接关系着或者制约着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对于居民日常生活质量的高低、城市经济发展的目标以及城市产业结构的布局等都有着重要的联系。然而, 按照我国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方法进行城市规划编制时, 关于基础设施的规划供给能力的确定基本上都是依照我国人均指标作为依据, 这样就因为城市的指标体系过于笼统, 导致规划出来的城市建筑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缺乏地方针对性[2]。并且这样的规范方式也对基础设施服务的条件造成了很大的限制, 这也就导致在实际的城市基础设施需求之中如果不能够满足这个指标时, 政府才可能被动的寻求解决方法, 丧失了技术创新的主动性。整体上而言, 我国传统的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方法依旧处于一个纯技术性的阶段, 缺乏实践性能, 并且其在一些国家政策层面上缺乏考虑, 影响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

首先, 结合上文之中提到了关于可持续化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在具体的技术方面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然而对于基础设施规划方法论方面却存在严重的缺乏。当前, 随着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不断提升, 人类在进行环境开发、自然改造以及资源利用等, 都不能够超越环境的承载能力。然而, 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时, 必定会涉及到这些方面。其中, 关于水资源的利用, 土地资源的利用以及空间资源等的利用, 都必须严格控制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另外, 如果要结合环境资源的供应量以及环境自身对于污染的净化能力来判断环境的承载能力, 那么两者在本质上属于一个恒量, 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技术改革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 要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就必须要把城市环境承载力分析作为基础, 然后结合城市发展中的资源消耗情况确定合理的消耗指标, 继而制定具体的方法不断改进传统的基础设施规划方法。这样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时, 规划人员就能够结合不同变量之间的改变, 最终在规划编制方法上呈现出不同的政策、技术以及时期等出现的不同结果, 从而客观的评价不同规划编制方法的优劣[3]。同时还需要建立专门的规划政策指导, 保证基础设施规划能够顺利实施, 有效的提升资源利用效益。因此, 有利于控制环境资源消耗的总量, 还可以促使人们利用生态型的方法以及技术, 提升环境资源的最大利用率。

其次, 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条件, 现阶段的经营城市就需要把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等所有方面同经济发展的经营思想统一进行糅合, 并把经营思想贯穿其中, 继而结合政府调控以及市场运作, 以城市公共财政为范畴, 有效的运作城市资产, 同时结合流通、组合、转让以及裂变和出租等多种方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管理, 强化城市的经济发展实力, 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 实现城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的最大效益。而且, 在经营城市时, 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巧妙的运用经济学手段解决城市建设项目之中的问题, 使得传统的城市技术经济逐步转变为城市市场经济。例如, 利用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不断满足居民各种生活需要等方式, 不断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满足居民的长远利益需求。并且能够把政府的行为方式逐渐从传统的微观模式转变为宏观模式;关于城市的整体开发、利用以及管理经营等都需要政府进行参与, 并且实时公开管理, 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关于城市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等都需要政府进行整体化的经营管理, 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一定要把单纯的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便利作为基础, 尽最大可能的降低交易成本, 借助于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周边以及所在地的整体经济发展, 整体提升城市所在地的经济增长点。

然后,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提升, 人们对于城市品位以及城市功能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 这样随之而来的就是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要求。因此, 可想而知, 科学合理地经营城市能够有助于城市避免出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局面。对于一个城市而言, 其基础设施建设决定着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如此, 因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以及公益性强等多方面的特点, 对于政府投资建设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这样长期以来就导致政府投资与需求之间出现矛盾, 无法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需求。但是利用经营城市的手段, 政府可以利用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招商融资, 还可以借助于掌握的可控资源实现城市资产的运营, 继而扩展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 这样能够有效的解决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4]。继而, 利用城市资产进行聚集、重组以及运营, 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 最终实现以城建城以及以城兴城。

最后, 对于传统的基础设施规划而言, 其缺乏认真的研究以及设计, 这样城市在实际的现实发展过程之中就会出现一些与规划成果不相符的部分[5]。对于商业市场化运作方式的城市而言, 在进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时, 如果只是单一的技术性质规划, 缺乏与之相匹配的配套实施以及管理的相关政策, 这样很大程度上规划都逃不脱沦为一张图纸的命运[6]。同时, 由于社会体系的缘故, 一些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相关的技术突破在发生重大改变时,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无法随之发生改变, 继而滞后了整个社会的实际变革。因此,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监管跟踪机制, 并且政府也要给予专门的配套实施政策, 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同原来的规划位于同一水平面, 这样当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自身进行调整, 积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而且也能够有效的预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返工现象, 防止出现社会资源的浪费, 使得其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促进城市可持续化发展的步伐。

3 结语

综上所述, 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常情况下, 城市基础设施为人们提供各种产品以及服务, 这种方式就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能够直接参与城市生产的过程, 影响了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为社会福利提供根本保证。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 关于城市建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逐渐出现一些问题, 滞后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步伐。本文首先简单叙述了城市建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意义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分析, 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 希望能够促进城市建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 继而能够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化发展。

关键词:城市建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军.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新一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J].上海城市规划, 2010 (03) .

[2]李军华.整合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助推城市深度智慧管理[J].中华建设, 2011 (08) .

[3]沈阳, 周坷.基础保障——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城市——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 2008 (C00) :226-230.

[4]余池明, 张海荣.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4.

[5]曹秋平, 刘彦, 李艳超, 等.金华市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7) :76-78.

可持续基础教育 篇9

目前, 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城镇化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城镇化发展需要基础设施作为支撑, 完善的基础设施也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面对快速的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需求, 我国的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于城镇化发展速度。这就需要打破旧有城镇化模式壁垒, 开辟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因此, 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可持续的理念, 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面。

国内外学者对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 Yao等[2]在分析基础设施系统因子、评估耦合关系上引入了灰色关联技术, 并在比较子系统可持续方面采用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Koo等[3]把影响基础设施可持续的因素概括为施工工艺、管理、空间开发、环境、社会与文化价值、经济效益等, 并在其评价中使用了AHP法。由于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管理者的思维模糊性, 不易控制模型效度, Zhang, Wu等[4]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可持续评价模型, 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等程序处理了大量的历史数据, 具有良好的内部信度, 由此对各子系统以及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 抓主要矛盾, 或许能解决城镇化发展“瓶颈”。

基于此, 本文在分析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因素的基础上, 从微观环境入手, 构建基于系统动力学反馈机制的城镇化基础设施可持续的动力模型, 通过子系统之间的耦合联动发挥整体系统的可持续效度, 以此探求基础设施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动态趋势。

2 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系统分析

系统动力学 (System Dynamics, SD) 主要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中各因素的反馈机制[5], 由各种相互关联且耦合的反馈回路组成, 是分析复杂社会系统的重要工具, 应用在城镇化基础设施的可持续系统中具有独特优势。建立可持续的城镇化管理系统必须考虑多种影响因素, 比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集聚、资源需求、生态环境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影响等等, 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动态的, 并且各子系统以及子系统内各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耦合联动要求决策者不仅要考虑到这些因素本身, 还要预测系统的动态趋势, 求得协调发展。

基于系统动力学 (SD) 理论, 城镇化基础设施可持续的整体架构主要由五个子系统组成:经济可持续子系统、社会可持续性子系统、技术可持续子系统、管理可持续子系统、生态可持续子系统。城镇化系统的运行是建立在各次级子系统相互耦合反馈的基础上的, 其作用结果必然是整体效应大于个体效应之和。影响次级子系统可持续的因素众多, 通过文献查找和专家访谈, 对各项因素进行筛选、整理, 最终选取了35个指标建立城镇化基础设施可持续的分析系统, 如表1所示。其选取原则是: (1) 选取引用最多的指标; (2) 选取与城镇化基础设施可持续的有关指标; (3) 选取易于数据采集和理解的指标。

显然, 由次级子系统构成的城镇化系统可以被定义为一个耦合系统, 协调耦合关系是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6]。

3 基于SD的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模型分析

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是复杂的、动态的、相互作用极强的非线性系统, 各子系统以及各因素之间的依赖关系是很难测度的, SD的引入主要是要研究在可持续系统中行为随时间变化的系统问题, 预测潜在变化, 确定最佳运行方式。本文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 对5个子系统进行梳理, 由相互关联的因果回路构成反馈系统, 对城镇化基础设施的可持续进行仿真测度。

3.1 经济可持续子系统

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经济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渠道和金融环境, 基础设施通过消费产品来扩大经济效益,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但是, 经济发展过热会使基础设施功能滞后于需求, 城镇化很容易进入瓶颈期, 最终阻碍经济发展;另外, 经济参与方的不同利益导向也会对基础设施的发展产生反向抵消。因此, 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抓资金在各阶段的可持续, 一方面抓项目建设成本的可持续[7]。

经济子系统的主导反馈回路分析:

(1) 资本投入→ (+) 经济内部收益率→ (+) 项目对GDP贡献→ (+) 资本回收→ (+) 偿债能力→ (+) 财务内部收益率→ (+) 资本投入。城镇化建设诱发了对基础设施投入的需求, 进而刺激了国民经济的正增长, 满足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通过资本回收实现盈利, 进行下一阶段的资本投入, 完成正反馈回路。

(2) 资本投入→ (+) 增加就业→ (+) 提高行业产值→ (+) GDP增长→ (+) 资本回收→ (+) 资本投入。经济需求提升了就业水平, 劳动力注入各个行业促进行业产值的快速增长, 正向刺激资本投入。

(3) 资本投入→ (+) 资源占用→ (+) 增加污染→ (-) 行业产值→ (-) 对GDP贡献→ (-) 资本回收→ (-) 资本投入。这是一条负反馈回路, 建设初期经济的指数型增长积累了大量资本, 但有限的资源承载不了过热的增长速度, 这种需求未满足的状态如果得不到修正就会造成资源枯竭、生态恶化, 进一步影响社会产值, 用于经济发展的投资会越来越少, 对资本的有效利用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负面效应。

因此, 通过技术改进上的投入, 节能降耗, 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走集约型发展道路, 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增长。

3.2 社会可持续子系统

社会进步是城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风险, 既有利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 实现经济增长, 又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满足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需求。基础设施建设不同于其他的盈利性建设, 其目标主要体现在社会的福利发展上, 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主要表现。由此不难看出, 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 社会系统有自身的承受度, 如果城镇化进程推进过快, 超出承载限度, 就有可能引发诸多社会风险, 阻碍社会进步, 进而会使城镇化建设停滞。因此, 社会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的过程。

社会子系统的主导反馈回路分析:

(1) 居民生活质量→ (+) 社会各组织配合程度→ (+) 不同利益群体需求程度→ (+) 就业水平→ (+) 对GDP贡献→ (+) 文化教育→ (+) 居民生活质量。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直接影响到社会不同层面的利益需求, 需求刺激消费, 提升就业, 从而极大地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进入良性循环。

(2) 居民生活质量→ (+) 社会各组织配合程度→ (+) 不同利益群体需求程度→ (+) 就业水平→ (+) 对GDP贡献→ (+) 加重环境污染→ (-) 居民生活质量。这是一个负反馈回路, 利益群体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过度开发社会资源, 造成社会——生态系统的紊乱, 加剧了社会风险, 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带来负面影响。

(3) 就业水平→ (+) 对GDP贡献→ (+) 加重环境污染→ (-) 就业水平。随着社会发展, 日益膨胀的就业环境不断透支有限的社会承载力, 日益扩大的社会消耗制约着GDP的增长, 也限制了就业水平的提高, 影响社会发展。

3.3 技术可持续子系统

技术是推动城镇化基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燃料”, 是实现可持续建设的决定因素, 技术子系统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了可持续的平台, 如果说基础设施是城镇化的面子, 那么技术的可持续就是城镇化的里子。技术的推广度和成熟度至关重要, 实现技术创新, 以较低的技术成本实现高效益的经济增长, 这也是城镇化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需求的结果。在技术规模化的同时, 也要时刻注意和防止技术创新的同时所潜藏的技术过剩问题。因此, 在研究问题时, 既要考虑如何有效利用现有技术, 还要考虑如何将系统外的成果转化为系统的生产力, 实现技术可持续的搭接。

技术子系统的主导反馈回路分析:

(1) 技术升级→ (+) 结构可改造能力→ (+) 功能可改造能力→ (+) 防灾减灾能力→ (+) 经济产值→ (+) 技术投入→ (+) 技术升级。技术升级使基础设施的结构、功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 提升了系统抵御灾害的能力, 创造了良好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 进而保障经济产值持续增长, 又进一步促进了技术创新升级。

(2) 技术升级→ (+) 绿色施工技术→ (+) 减少环境污染→ (+) 降低社会风险→ (+) 经济产值→ (+) 技术投入→ (+) 技术升级。绿色施工技术是技术升级后的结果, 绿色技术的推广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可持续的发展观, 实现城镇化这一大系统的协调发展, 带动了各产业部门的经济效益, 正向刺激对新技术的需求。

在反馈模型中引入了社会风险因素, 它是系统的衍生需求, 用来评价技术效应。在不加外界干扰的条件下, 正反馈机制会不断得到深化, 但是任何子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基础设施的规范和机制会制约着技术升级的需求, 预期的技术体系得不到满足便会使整体架构的某一环节存在风险, 最终影响整体发展。

3.4 管理可持续子系统

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 对城镇基础设施的发展进行引导、实施和控制等, 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管理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城市的运行效率, 不合理的管理会导致城镇化系统的紊乱, 影响可持续发展。实现城镇化基础设施的适度均衡发展也是可持续发展对管理提出的基本要求, 既要发挥强制性的政策引导作用, 又要运用激励性的机制措施, 双管齐下, 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

管理子系统的主导反馈回路分析:

(1) 控制能力→ (+) 质量管理→ (+) 安全管理→ (+) 减少风险发生→ (+) 运营维护工作的便捷→ (+) 组织管理→ (+) 控制能力。由于城镇化基础设施发展涉及多方利益主体, 高效的组织协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其有利于对次生需求、衍生需求的控制管理, 从而实现局部调整, 有效地化解风险, 实现运营环境的良性循环。

(2) 组织管理→ (+) 实施可行性→ (+) 利益需求→ (+) 风险发生→ (-) 运营维护工作便捷性→ (-) 组织管理。与上一条回路不同, 这是一条负反馈回路。项目的大规模实施凸显了利益矛盾, 如不及时进行调控, 很容易诱发风险, 不利于组织建设与管理, 影响系统正常运行。

(3) 实施可行性→ (+) 利益需求→ (+) 风险发生→ (-) 运营维护成本合理性→ (-) 规划合理性→ (-) 实施可行性。在基础设施系统中, 风险是需求诱发的结果, 极易催生资本的易损性特质, 在一定层面上制约着项目实施, 不利于城镇化的推进。

3.5 生态可持续子系统

生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 人类对生态的利用将直接影响自身的生存质量以及城镇化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 在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消耗了大量资源, 时刻挑战生态子系统的承载力, 这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考验。改善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要从长期考虑, 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模式, 建立长效的生态激励机制, 变挑战为生产力, 实现城镇化基础设施的持续健康发展。

生态子系统的主导反馈回路分析:

(1) 生态破坏→ (-) 人口规模→ (-) 就业水平→ (-) 经济产值→ (-) 技术投资→ (+) 生态破坏。这是一条正反馈主导回路, 经济生活对生态造成破坏, 威胁到生存发展的环境, 使系统内人口规模降低,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效益, 从而也就减少了对环保治理的投资, 导致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 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基础设施的发展, 也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悖。当然, 这种行为不会一直持续, 从满足需求的角度来讲, 这种恶性反馈会在超出限度之前受到监测, 从而进行局部修正, 使损失得到改善。

(2) 生态破坏→ (-) 人口规模→ (-) 就业水平→ (-) 经济产值→ (-) 资源消耗、污染→ (-) 生态破坏。这是一条负反馈主导回路, 生态受到影响必然会减缓经济增速, 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减少对资源的占有使用, 减轻生态承载压力, 从而使生态系统受到的破坏得到一定缓解。

3.6 动力系统总体描述

基于上述系统分析, 城镇化基础设施发展产生了复杂的经济、社会、生态效应, 单一的可持续过程处理已无法反映系统在不同驱动模式下的长期变化和趋势。对于城镇化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SD的多维性反映了系统内需求与行为复杂的相互关系, 在微观层面通过对耦合关系的动态集成分析, 能够有效地预测潜在变化, 从而在宏观层面上实现基础设施与可持续管理的双重目标, 这是基础设施可持续性分析的基本框架。

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 对城镇化基础设施模型进行动态模拟, 可以看到不同发展模式下的系统趋势。1) 依靠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强化了经济效益, 经济增长最快, 但却降低了社会、生态的承载限度, 发展势必出现瓶颈问题。2) 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虽然可以在长远规划上满足推进城镇化和改善基础设施的要求, 但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对资源的占用, 也必然导致生态失衡, 满足不了可持续发展目标。3) 强调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了生态环境, 却很难拉动经济快速增长。通过对子系统反馈回路和各因素的局部框架的观察, 不难发现处于反馈路径上的交叉因子往往起到主导作用, 分析参量的诱发因素以及参量本身产生的需求, 监测参量的动力机制, 找到城镇化基础设施可持续系统各方并行的增长模式。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城镇社会化作为前提, 这又反过来刺激城镇经济化,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诱导管理与技术的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城镇化的结构转变以及资源的集约利用, 将打破以个别子系统发展为导向的传统模式对生态环境的桎梏, 确立均衡的发展体系, 推动城镇化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根据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现状, 基于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将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系统分为经济、社会、技术、管理、生态五个子系统, 通过因果反馈建立了动力模型, 在对子系统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耦合作用机理以及主导需求因素, 根据子系统之间的优势效应给出了适合城镇化基础设施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模式, 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理念的有力契合。

参考文献

[1]武力超, 孙浦阳.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8) :121-125.

[2]Chengsheng Yao, Yaobin Liu, etal.An integrat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 to modeling the eco-environmental effects from urbanization[J].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1 (4) .

[3]Dae-Hyun Koo, Samuel T.Ariaratnam, etal.Development of a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model for underground infrastructure projects[J].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09 (36) :765-776.

[4]Xiaoling Zhang, Yuzhe Wu, etal.A prototype system dynamic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3 (1) .

[5]钟永光, 贾晓菁, 等.系统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6]Tanguay, G.A., Rajaonson, J., Lefebvre, J.F., Lanoie, P, Measur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an analysis of the use of local indicators[J].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0, 10 (2) , 407-418.

布道可持续投资 篇10

将水资源、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等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转化为投资产品,Reto Ringger相信,这样的事业一定是可持续的。他认为,中国市场在未来三至五年,3%-5%的金融资产也将投资到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各种主题基金中来,如水资源基金、清洁能源基金、气候变化基金等。

Ringger的身份是SAM可持续资产管理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的SAM可持续资产管理公司(下称SAM),专门从事可持续证券投资,其客户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私人投资者。2006年12月,资产管理规模逾2000亿美元的荷宝基金集团(ROBECO)收购了SAM公司64%的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但仍然保留SAM的独立运作地位。

「可持续元素进入金融市场」

“1995年,在我30岁的时候,我创建了SAM,当时我在投资界从事收购兼并以及环境项目。我当时就想,是否可以将可持续发展和金融产品相结合。我把我的设想写成一个商业计划书,不久,三家保险公司表示,愿意出资投资我的第一个投资基金。”Ringger在电话中向记者娓娓道来。

1999年,SAM与道琼斯公司合作编辑可持续道琼斯指数。“因为我们认识到有必要向投资者解释我们投资的根据在哪里。可持续道琼斯指数帮助我们了解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他说。

作为该领域的第一个指数,可持续道琼斯指数可通过对全球2000个领先企业的调查,从中发现不同产业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主要问题,以及企业面对的机会和风险。

他介绍说,10年前,可持续发展仍旧是一个边缘的市场,但瑞士的股票投资者已经认识到气候变化对未来企业股票的巨大影响。

从2000年开始,SAM发展了包括气候基金、清洁能源基金、水资源基金等主题基金。“当时,主题基金正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投资热点,尤其吸引高端的个人投资者,而机构投资者还是比较少。”Ringger先生表示,机构投资者普遍感到水资源、清洁能源、气候等主题基金很难放到合适的投资组合中。有些机构把它放到结构性产品的组合中,有些放到商品的组合中。

同时,SAM在2000年设立PE(私人股权投资)业务部门。目前,资产募集规模逾20亿欧元,投资者主要是海外的高端客户类型的私人投资者和部分机构投资者。

Ringger认为,“金融市场需要创新产品,让资本市场来协助解决全球变暖、碳排放、水质污染、资源短缺等人类共同问题。”

「识别可持续标准下的企业」

SAM通过系统化的研究来识别符合可持续标准的成功企业,并认为可持续程度高的企业将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可持续的股票收益。“我们相信可持续对于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Ringger告诉《财经金融实务》记者。

至今,SAM已经推出了包括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es和STOXX Sustainability Index在内的一系列可持续指数,来跟踪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企业的表现。“SAM能够提供的价值就在于量化可持续因素对于企业股票价值的影响。”

SAM在2500家全球最大的企业中,选择了最好的10%,即200-300家企业纳入可持续道琼斯指数。可持续道琼斯指数建立时使用的2000多份调查问卷,涵盖了宏观经济分析、公司治理分析、环境分析三大部分,共设计了涉及57个不同领域的57种问卷。他透露,后来SAM为每一家参与调查的企业制作了一份三页的标准化报告,其中参照了他们的同业竞争者、所处产业以及最佳可持续发展产业的数据,这些数据均来自SAM从1999年建立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数据库。

可持续道琼斯指数是SAM的企业可持续性分析的结果。“两者的核心均是筛选、评估、重点分析。”

筛选就是识别出符合条件的一个企业集群;评估是对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因素,作出详细的分析;最后,重点分析每一个因素,并给出一个权重。投资分析师将会使用由这些权重组成的模型,来分析股票价值。

“比如,一家公司的碳排放量很高,分析师给它一个权重,一个价格,因为我们预计碳排放在未来的3-5年会产生一定的企业运营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

他认为,SAM的投资理论就是基于对机会因素和风险因素的分析。“我们给每一个产业都识别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和风险因素,并且给这些因素定义标准,然后对标准作出分析。我们给每一个标准一个权重,分析师需要识别一只股票是否符合这一模型来决定买卖。”拥有约80人的SAM公司有一支25人的投资团队。

同时,SAM通过全球业务网络来了解各个产业领域的宏观趋势。“比如,水资源领域,我们与一个外部的顾问团队每年两次交换对于宏观趋势的发现和评估。”

「中国布局」

随着中国政府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新的能源政策的出台,投资市场显然已经意识到政策的导向将带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环保型企业股票的上涨。

谈及中国的发展前景,Ringger颇为兴奋。“在欧洲市场,资产配置的1%-2%投资于可持续发展,但是很快就会是3%-5%。而我认为中国市场在未来的3至5年,3%-5%的资产也将投资到可持续发展中。”

Ringger表示,在SAM的发展中,家族基金(指私人财富的投资基金)是首先接受可持续发展概念,并相信它将成为主流的客户。他透露,经过多年在欧洲市场的发展,目前在欧洲,SAM拥有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在亚洲市场,则是更多的家族基金和高端的个人投资者。“长于研究的SAM公司需要对中国市场作合适的分析,因为可持续发展在地区之间非常不同。”

Ringger透露,目前在中国计划以荷宝基金管理公司为平台,通过其在上海的代表处及香港的地区总部,来研究市场及推广发行产品,同时,探寻与本地银行合作的机会,推出一些诸如水资源基金、清洁能源基金、气候变化基金等类产品。“我们希望寻找的合作伙伴,能够提供通向市场和客户的发行渠道,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长期的合作承诺。”

2007年6月,荷宝基金集团在上海设立办事处,SAM希望借此开拓中国市场。

SAM在欧洲的长期经验以及目前在亚洲几次合作均显示,与大型银行合作是一个双赢交易。“我们可以提供投资经验和回报,银行可以提供客户和发行渠道。”Ringger表示。“虽然发展机构投资者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两三年之后,他们会需要我们的产品,所以现在和他们建立关系很重要。”

荷宝基金集团驻上海首席代表陆敏在接受《财经金融实务》记者采访时说,ROBECO投资产品主要是投资于全球二级市场股票及债券的共同基金及专户理财(机构和高端个人),以及包括PE基金中基金(Fund of Funds)、对冲基金 (Hedge Fund) 在内的另类投资产品。

2000年设立的PE(私人股权投资)业务部门,目前资产募集规模逾20亿欧元,投资者主要是海外的高端客户类型的私人投资者以及一些机构投资者。在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方面,ROBECO投资PE基金的基金。“最近海外募集了5亿美元,其中4000万美元投资一家设立在北京的中国环保基金,”陆敏说,“其余投资也都是围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清洁技术(Clean Tech)。”

进军中国市场,Ringger表示,最大的障碍就是需要了解中国投资者需要哪种类型的产品和提供这些相应的产品。其次就是对于外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的各种法律和管理办法的把握。第三,需要将SAM的可持续基金的投资配置理念,努力向国内的金融机构沟通。

“我要告诉中国投资者,可持续投资将引领未来几十年投资界。SAM有能力通过我们多年来积累的数据库将这一趋势转换为良好的投资表现和回报。”显然,中国市场对于SAM非常重要,Ringger透露,将在2008年通过荷宝基金在中国派驻更多的雇员。■

案例:SAM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基金

投资设想

SAM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基金,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于那些提供水资源产业整个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公司。

投资领域

本基金把四个有吸引力的投资集群作为其目标:

水的配送和管理——此分行业中的公司在诸如有效的水配送及管理领域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广泛的水处理——现在有超过十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这一投资集群包括了那些在水处理、饮用水净化和海水淡化领域起关键作用的公司。

水的需求效能——这一投资集群包括那些提供用于当地水处理、水计量和提高消费者的水使用效率的产品的公司。

水和食品——由于大约70%左右的水用于农业,因而使用更有效的灌溉技术和方法可以节约大量的水并降低成本。

投资流程

SAM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基金采用结构化投资流程,其目标在于:投资于那些处于水产业整个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并在整个国际证券市场最具吸引力的公司。这一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一次宏观经济分析,找出那些对水资源产业具有重要影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识别出所有与投资主题明确相关并可从主流趋势和发展中最为受益的公司。通过系统分析及运用贴现现金流模型,对财务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作出定量分析,SAM 将评估各个公司的投资和增长潜力具有的绝对吸引力和相对吸引力。然后,在考虑了风险方面的指标后,确定投资组合。

风险管理

SAM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基金投资于主要以北美、欧洲和亚太区为基地的高、中、低市值的企业。投资组合构建考虑到各方面风险,如行业、类型和市值,还考虑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有助于降低违约风险。证券投资组合运用了最新的风险管理技术,使风险得到实时评估和分析,并取得一个均衡的风险/收益形态。

可持续基础教育 篇11

目录

第一编初识乡城移民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乡城移民及国际移民融入理论与实践

第二编乡城移民生计

第三章中国乡城移民在城市的生计及融人城市现状

第四章乡城移民建构可持续生计的生计资本框架

第三编生计资本提升

第五章城乡一体化下的城市就业服务体系:助推生计资本水平提升

第六章职业教育和培训在乡城移民建构可持续生计中的作用

第七章区域鸟瞰:天津滨海新区乡城移民的生计资本积累

作者简介:

上一篇:建筑企业成本管理分析论文下一篇:信息处理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