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土地管理

2024-07-22

可持续土地管理(精选12篇)

可持续土地管理 篇1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伴随着自然环境破坏的日益严重,自然资源面临巨大挑战。我国地域广阔,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土地并未被合理使用,以致出现土地匮乏现象。《21世纪议程》是联合国环发大会针对可持续土地管理这一议题提出的方案,其中阐述了可持续土地管理的目标和计划。我国应在国土整治的基础上,对可持续土地管理问题加以重视。

1可持续土地管理

(1)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含义。土地管理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达到土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而可持续土地管理则是在土地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的土地管理能够使土地的管理效果达到最优,也使土地管理更高效。

(2)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基本目标。可持续土地管理是对土地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体现了土地管理的可持续性。其基本目标就是在土地管理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土地的利用率,并且使土地管理变得更安全,更具有经济效益,最终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2可持续土地管理的任务

针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被予以极度重视。实施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首先要保护我国现有的耕地,使耕地面积能够适应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其次,针对我国现有土地农用地的占有情况,有必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用地,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农用地的优化管理,建设用地的合理配置是防止土地减少,改善生态自然环境的必要前提。实现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平衡关系,最终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社会资产的配置公正。

(1)合理配置其他农用地结构。对除农用耕地外的林地、养殖用地等土地应进行合理配置。其他农用地的合理配置为生产的需要提供保证,同时对生态环境也起到极大的保护作用。

(2)提高土地保护意识。应正确处理土地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制约。在土地开发的基础上应提高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使土地资源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3)土地管理以社会公平为目标。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应以土地为基础,以社会公平为目标。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管理,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意识,正确引导土地资源开发,最终资源与开发达到平衡,实现社会公平。

3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必要性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但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增长,自然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逐渐恶化。以上现象的出现无时无刻不威胁着我国的长久发展。土地资源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实施是必要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存、资源、生态环境、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安全。

(1)生存安全。国家生存离不开粮食,粮食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其中耕地所提供的粮食最为主要。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实施保证了土地高效的生产能力,为国家人口的增长提供强大的物质来源。

(2)资源安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保证了国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源管理的不合理直接导致自然资源的短缺,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3)生态环境安全。土地资源的管理不善,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荒漠面积增大、生态植被遭破坏,最终自然灾害频繁出现。

4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措施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现状,实施可持续土地管理是必要的。为了更好地对土地进行管理,可采取一些有效可行的措施。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严格制定土地利用方法,使用科学手段对土地进行预测,并对其变化动态进行科学评估。市场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通过正确的市场手段扩大土地资源的使用率,进而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

(2)强化可持续土地管理的信息化意识。可持续土地管理在信息管理方面应适当采取信息化管理方式。土地管理信息量大,内容复杂,运用信息化管理土地管理信息,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能使信息快速提供给所需部门或工作人员。

(3)可持续土地管理的科技创新。在实施可持续土地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新科技技术,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经过详细分析后进行合理的规划。这种科技的创新,对于实施土地管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加强土地管理制度的革新,更好地发挥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与资源配置,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经济架构的改善。

5结 语

总的来说,根据我国的经济现状,为使其能更稳定地发展,需采取有效措施。而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土地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土地资源的合理管理不仅对国家内部协调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国家的生存、资源、政治、经济、生态环境安全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与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实施势在必行。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并不成熟,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在不断改革创新中走向成熟,更好地为国家发展服务。

可持续土地管理 篇2

班级:土管101 姓名:施田力 学号:20210131 联系方式:***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经过了专题课的学习,让我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了更多的了解。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土地资源数量配置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保持高度一致;(2)土地资源质量组合与土地资源禀赋相适应;(3)土地资源的时间安排与土地资源的时序性完全相当;(4)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区域差异,反映各地区特点,激发各地区发展活力。内容的核心是指土地资源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条件,保证有限的土地供给能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土地需求,要让土地资源配置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在质量上具有级差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协调性、经济连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工业新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新城的土地利用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保持生态”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在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社会可接受的控制目标约束下,实现新城经济社会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和谐发展。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从总体来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Shaxon,1998)。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不过我国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例如:(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

差。(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3)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4)土地开垦过渡、后备资源严重不足。(5)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我就主要讲一下第二点。

土地质量退化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土地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数量减少表现为整个土体毁坏或表土丧失,质量降低表现为土壤在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质量下降。我国土地质量退化现状根据其类型分别表现如下:

(1)土壤侵蚀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4 %,植被覆盖率低和植被的不断破坏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土壤侵蚀。建国以来平均每年增

加水土流失面积500 万—600 万亩,至今总面积已达179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使耕层变薄,土体受破坏同时土壤养分流失。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超过

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的1/5,相当于全国耕地削去10mm 厚的肥沃的表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

4000 多万吨化肥的养分含量。从地区分布看,长江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40%,黄河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

域总面积的67%,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北方的风力、冻融侵蚀地造成了大面积农业土地承载力减弱或

土地荒废,如内蒙古全区风力、冻融侵蚀面积占到全区总

面积的85%。

(2)土地荒漠化

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 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建国以来,全国共有1000 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 亿元。

(3)土地盐渍化

我国盐碱荒地约为2000 万公顷,盐碱耕地677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淮河平原,黄土高原和沿海地带。盐渍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微生物活动能力差,土壤板结,成为我国主要中低产田类型之一。

(4)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土壤中,造成土地污染。据统计,我国耕地受城市工业三废污染的面积达6000 万亩,受乡镇企业污染的面积达2700 多万亩。另外,遭受农药,化肥等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污染已达2 万亩。

(5)土壤性质恶化

年代南方稻作区水稻土潜育化面积约5000 万亩,到80 年代初曾达7000万亩。湖南省洞庭湖周围,次生潜育化面积占稻田面积约20%,江西次生潜育化面积则占全省稻田面积的20%,约有600 万亩,次生潜育化是南方稻田生产

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2000 年,对23 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891 起,污染农田4 万公顷,造成农畜产品损失2489 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2.2 亿元。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耕地氮养分过量。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

针对与这些情况,政府应该做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例如 :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科学规划与开发土地,保护耕地,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问题探析 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发展是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石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出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与关注,其产生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遭到了日趋严重的破坏。从持续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人们经过痛苦地思索终于认识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唯一可供选择的就是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使得人类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飞跃。为了地球及人类自身的未来,人们开始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分配,即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就其自然观而而言,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①公平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等。

自然资源是提高人类当前和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自然资源的状况,不仅是一个社会和民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条件,而且决定着人类能否生存和繁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此人们已经形成共识。

土地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利用问题又是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而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龙头”,其对未来土地利用的方向、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土地空间的布局及土地生产力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应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主要价值取向,且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为土地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提供主要的支持。

一、对传统土地利用规划的反思

在传统资源配置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也表现出了其相应的局限性,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利用各部门的经济发展需要考虑的较多,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和需求研究不多,对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考虑的不多。没有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社会关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②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对代际公平考虑的不多,对后代的土地需求考虑的不多。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为追求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过分追求“占一补一”,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的代际时间分配缺乏研究,对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时间合理分配缺乏研究。③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强调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而对土地管理的其它活动缺乏有效的规。④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没有相应机构来进行协调,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实施、监督和管理的各项职能没有相应的机构来进行协调。⑤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只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出发,规划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对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团体、农场、农民的需要缺乏科学的评估和有效的协调办法,对于公众参与规划的程序和方法也没有科学的对策,从而导致规划的实施具有很大的困难。

二、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本质内涵和框架

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并不是对传统土地利用规划的完全抛弃,而是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要求贯彻到土地利用规划中,是对传统土地利用规划的完善。

(一)规划是以生态经济综合协同为目的

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以往的规划目标是一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单目标模式。土地利用活动在经济发展模式的框架下,土地资源不断地由农业用地向非农建设用地转变,由于这种转变的不可逆性,作为人类生存以及其它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形式的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人们对土地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土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断加快,影响到人类的进一步生存。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不再是建立在从自然界得到越来越多的东西上,也不再是把GDP作为发展的唯一尺度,而是以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多目标协调发展为指导原则,追求全方位的综合发展。

(二)规划是代内、代际公平相结合

传统规划中的资源供需平衡概念是解决代内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可持续发展要求土地利用规划更注重资源的代际供求矛盾的协调。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一方面要求节约、保护资源,使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低于或等于资源的自然再生率;通过技术进步,使可再生资源、人造资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率等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率。另一方面,要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创新提高资源产出率,增加资源有效量。

我国目前面临的土地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两个方面。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因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的需要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部分土地,为保护农产品的供给,控制耕地数量的减少也十分必要。但我国目前所采取协调“吃饭和建设”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对后备资源的开发来补充耕地,而忽视了后代人对这些后备资源的需要。可持续发展下的保证农产品供给的土地利用战略应主要借助投入的增加和技术改造来提高土地的肥力,通过对耕地资源的投资,以人造资本来替代自然资源的减少。

(三)规划应是社会可接受和参与

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要对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团体、农场、农民等各方面的利益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有效的协调,通过建立公众参与规划的程序和方法,使规划具有较高的社会可接受性,以利于规划、实施和操作。没有公众的参与、认可和接受的规划是不可能持续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其编制、实施和反馈的过程具有高度的信息公开性,以便于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在我国目前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需要加强的有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公众和政府的需求调查和协调。要对规划中的决策者、管理者、资源环境专家、企业团体、各利益集团、广大群众对土地的需求进行调查和协调。二是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就是对规划实践的现象表述。

(四)规划是混合型规划

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应是集规划设计、政策管理于一体的复杂综合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兼容并蓄其他相关学科,且同时达到土地利用的生产、服务、安全、保护和社会可接受多目标。

(五)规划是国家一区域一地方协同行动的规划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协同行动表现为国家一省一市一县一乡五级规划的协调。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法,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起控制作用,下级规划只能服从上级规划,这种协同的方法明显带有传统计划经济的色彩。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协同行动不是形式上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上下结合”的选择,而涉及到各级规划的职能的分配、上下级规划结合点的确定等问题。国家和省级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重点应该解决的是生态可持续性的问题和土地资源的代际公平配置问题,其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可以称为土地生态规划或土地环境规划,其对下级规划的指导应是生态环境和土地代际资源配置上的安排。市级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重点应包括经济可持续性和生态可持续性两个方面。而县级和乡级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由于较为基层,其规划除了应该考虑经济和生态可持续两方面外,还应该考虑到规划的社会可接受性和社会可持续性,要将公众的力量吸收到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中。

(六)规划是动态和不确定性的规划

加强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思考 篇4

1 土地可持续管理的内涵

土地可持续管理的含义是在保证当前的土地生产力水平基础之上, 在时间序列上保护我国的土地资源的基础可以继续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目的是将技术、政策、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统一, 最终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即有效的土地可持续发展管理需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经济生产、社会的承受能力、经济可行性以及降低风险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尤其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只有将科学合理的土地生产技术、合理的土地区域规划等和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管理的原则实现一致, 土地资源才可以用可持续的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可持续管理的核心考虑是在利用土地的同时要维护生态平衡,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实现土地的可持续管理。

2 土地可持续管理的作用

土地可持续管理是当前土地管理的重要举措, 它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地可持续管理效益的获得不仅仅来自农业和非农业的利用, 还可以来自于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第二, 有效降低土地生产的风险性。加强土地管理的可持续性可以促进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规避风险因素, 进而降低土地生产的风险性。第三, 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土地可持续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当代人对土地资源的利用, 还要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第四, 具有经济的可行性。土地可持续管理旨在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 进而获得一定的收益, 可持续性的土地管理是合理的土地经营方式, 因而收益要大于成本, 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第五, 为广大社会群众所接受。

土地可持续管理是对土地利用的管理, 并且对土地的使用者来说意义重大, 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

3 加强土地可持续管理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理论而进行生产的新型农业, 生态农业的整个过程无污染, 并且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产与环境的协调性。发展农业是我国土地利用的重要部分, 所以土地的可持续管理要从农业入手,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农林牧副渔的协调统一, 建立土地高效利用的农业发展体系, 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3.2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人地矛盾, 因而控制人口增长是土地可持续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提高人口素质要对公民进行资源和环境教育, 提高他们的资源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还应向农民普及和推广生态经济和生态农业知识,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 为加强土地可持续管理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

3.3 引入人地和谐统一观念

人与土地以及一切资源的发展都要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 在彼此尊重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多、土地少的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就需要引入人地和谐统一观念, 提高人们的忧患意识和土地保护意识, 用科学的土地利用价值观要求自己, 实现人口、土地和环境的协调, 进而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 实现土地可持续管理的目标。

3.4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土地可持续管理要求土地利用必须要从粗放走向集约化, 将有限的劳动力、资金与技术进行合理的利用, 实现较大的功用。土地的集约利用要求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空间, 盘活生产效率低和闲置的土地,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 合理的规划用地, 加强土地管理, 只有这样, 土地可持续管理的目标才可以真正得以实现。

3.5 建立健全土地可持续管理制度

实现土地可持续管理的目标, 政府应该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和法律制度, 规范土地使用者的土地利用方式, 并对于采取土地可持续利用方式的土地使用者给予法律支持和保证。尤其是针对耕地, 要完善耕地保护法律法规, 在制度保证下, 实现对农业用地的合理规划和使用。还应建立科学的土地流转制度, 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和劳动效率, 保证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加强土地可持续管理水平是我国土地利用水平提高的保证, 也是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工作深化的表现。加强土地可持续管理可以有效解决我国人地矛盾突出的状况, 促进土地、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管理要从发展生态农业、树立人地和谐观念、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土地集约化和完善土地可持续管理制度等方面出发, 逐步实现土地可持续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锋, 百里明荣.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和实践[J].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 (6) :124-125.

[2]黄美珍, 敬少男.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分析与探讨[J].国土经济理论, 2012, 12 (4) :226-228.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 篇5

一、填空

1分析。

3、全球变化包括系统性变化和累积性变化两种形式。

4、大量的LUCC

二、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

指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长期改造,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人类活动。

2、土地覆被

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况,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3、土地质量

指土地的状况和条件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关系到以生产、保护及环境管理为目的的土地的条件与能力。

4、土地可持续利用

西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探讨 篇6

西部 土地资源 持续 发展

引言: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稀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西部作为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其自然条件的恶劣更是加剧了这种人地矛盾。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寻找新的思路与突破口,尤其是寻找到了以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来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出发点,不论从经济方面还是从生态角度来说,实行西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意义都是重大的。

1西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

我国西部地区共有土地面积675万公顷,所占陆地和耕地面积分别为71%和38%,西部地区土地广阔,人口稀少,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土地资源总量大,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具有较大潜力,但土地质量较差,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主要问题有:

1.1水资源缺乏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属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干旱少雨,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而年蒸发量大于2000毫米以上,地下水的补给量十分有限,常年缺少的状况导致了土地利用低。1.2.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及草场退化严重

由于地理和气候原因西北地区土壤形成条件差,土壤黏土含量少,成壤时间长,土壤层厚度薄,极易发生土壤侵蚀及沙漠化目前西北地区沙漠化面积已达233万公顷,且每年以1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扩大。1.3.水土流失严重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有360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约占80%就耕地而言,西部地区水土流失耕地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耕地面积的52.1%,其中,又以黄土高原区和西南高原山区最为严重,分别占全国水土流失耕地面积的24.8%和22.4%我国因水土流失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达4050亿吨,其中从坡耕地上流失的占70%以上。1.4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受自然历史经济和社会等因素影响,西部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利用率和生产率低下,耕地广种薄收现象比较普遍,对贵州四川重庆和陕西等地25度以上坡耕地的调查显示,粮食坡面产量在2250公斤/公顷左右在林地构成中,人工林和优质林少,有林地只占林地总量的61%,牧草地虽有较大面积,但质量差,产草量低,超载放牧现象普遍存在,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破坏性大。

1.5应用科技水平低

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土地开发软硬件设备,水利设施设备等和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益低下。

2西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2.1加强观念和制度的变革

树立正确的土地生态伦理观,是进行土地持续利用的前提。合理科学的土地产权制度是又是土地持续利用的保障。在产权建设方面,首先可以建立多层次的土地产权制度,从不同层次对土地加以界定、规范。其次,在有明晰的土地产权前提下,建立和规范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机制,对政府出让土地实行更严格的法律和行政控制,提高了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刺激人们以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2.2坚持实现西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

西部大开发面临的建设任务很重,要保证现有耕地总量不再减少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仅是土地管理上作的奋斗目标,也是确保西部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一位的大问题。保护耕地,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管理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西部人口增长速度快,所面临的农产品供给压力大,在某种程度上讲,西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问题也是集中体现在耕地资源的供需矛盾上,为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家土地管理局提出,新时期土地管理必须更新发展思路,采取十分严格的措施管理土地、保护耕地,在保持现有耕地总量不再减少的前提下,努力做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总量有所增加,耕地质量有所提高,人口和土地的和谐发展。

2.3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西部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和评估

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变化情况等各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还很落后,且其成果在全面性和现实性方面较差,应加强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基础调查和监测工作,掌握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动态,目前,重点做好西部地区坡耕地、成片后备资源数量和质量的调查和监测。信息时代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遥感技术(R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作息系统(GIS)等“3S”科学技术已全面开始进入土地资源的动态管理领域,在土地资源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管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的调查、监测活动,却因为技术、经济等多方面原因,未建立一套完整而高效的动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使用有待规范化,否则,政府难以制定可靠高效安全的土地开发决策。

2.4选择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组合动作模式

首先,要使经济增长与恶化环境的土地投入脱钩。如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虽然能使农作物增产,但也能使土壤结构变坏,环境遭受污染;因此应以无污染、无公害的投入要素,取而代之。第二建立土地利用的监督机制,将土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内在化。第三,实行有控制的人口转变。由政府对人口转变过程进行干预,使人口规模和增长率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均社会福利最大化相适应。第四,消除贫困。贫困是人类一环境系统恶化的重要动力。为了生计,穷人不得不掠夺式地开发资源,致使环境恶化,其结果反过来使贫困人口更加贫困,如此循环下去,使环境更加恶化。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逐步消除贫困。

2.5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巩固生态建设成效

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实行生态补偿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已实行经济补偿政策,国务院在颁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已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整个西部大开发的四个重点任务之一。可以说从“以粮为纲”到“退耕还林”,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种全新的政府作为,西部地区要借此机会,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西部地区荒山荒地造林种草及坡耕地还林还草的有关奖励或优惠政策,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尽可能多地争取国家财政和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家扶持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大西部地区的生态治理力度,优化生态环境,加快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步伐。

结语:土地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土地资源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确保其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是确保西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桂呈森.西部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1

可持续土地管理 篇7

一、实施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的必要性

近年来, 我国社会和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资源环境也处于稳定的形势下, 各方面都开始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但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 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枯竭及生态环境恶化还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性目标, 在可持续发展中, 土地资源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 而且还维系着国家资源、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安全。陆地上自然资源需要依附于土地进行生存, 一旦土地利用缺乏合理性, 不仅会对土地资源自身带来较大的破坏, 还会影响到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 会对部分地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较大的威胁。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时, 土地会出现严重退化现象, 还会给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 从而导致局部地区出现严重的生态灾难, 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较大的影响。土地资源作为国家重要的资产, 不仅其自身具有巨大的价值, 而且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还会产生更高的经济附加值。因此, 通过可持续土地管理, 对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需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有效的发挥土地资源的多功能性, 加快推进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的实施, 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实现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的措施

(一) 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

在当前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工作中, 需要采取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及行业等多种综合性手段来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 同时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有效保证, 确保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真正实现。在当前我国土地资源配置工作中, 主要采用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土地用途管理及土地市场调节等三种基本手段。其中首先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来提前土地资源管理配置和科学配置的节点, 通过全面评估和科学对土地资源进行预测, 并利用动态管理、常态监测及有效预警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设计, 确保土地规划设计的多角度、多目标及动态性。在当前土地管理工作中, 需要对耕地及农业用地的配置和用途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 有效的保证耕地的数量, 确保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另外还需要充分的借助于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确保土地资源优化目标的实现。

(二) 加强土地管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在当前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实施过程中, 需要有科学的数据和信息给予有效的支持, 从而为土地利用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还需要做好土地调查、评价、监测和统计工作, 通过土地调查来更好的实现对土地基础数据的准确掌握, 特别是要做好了土地覆盖和土地变更的调查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工作的开展, 确保更好的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同时, 还需要在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土地评价工作, 特别是对于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中的土地适宜性进行开展评价, 这不仅能够为集约利用土地提供重要的支撑, 而且还能够为土地市场的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 还需要强化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监测工作, 做好土地日常统计工作, 实时对土地数据变化情况进行掌握, 为土地各项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

(三) 推进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我国土地管理工作中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开始将信息化技术在土地管理工作中进行应用, 这不仅有效的推动了土地管理信息化水平, 而且土地信息的可靠性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土地信息的利用带来了较大的便利, 为土地管理可持续战略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 加强科技创新

当前我国处于知识经济时代, 土地管理工作需要加快创新的力度, 特别是需要在土地管理可持续战略实施过程中要通过科技创新加快土地基础建设工作, 提高土地资源的管理水平。对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可持续土地利用指标体系、土地调查评价的技术集成等方面的课题要进行重点研究, 加快各种新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规划、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有效应用, 这不仅有利于土地管理可持续战略实施的效率的提升, 而且能够将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

结语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近年来在城市化建设进程快速推进过程中, 我国土地资源呈现出更为紧张的态势, 在这种情况下, 加强土地管理工作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在当前土地工作中, 土地管理的可持续性是土地管理工作开展的目标, 这就需要我们在扎实的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 还要采用多种手段及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强化土地管理的可持续性, 有效的解决当前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我国土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可持续土地管理是当前土地管理的发展方向, 土地相关部门需要在当前我国土地资源使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行政及经济手段来强化土地资源管理, 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加快观念的更新, 对土地可持续管理的价值进行深入认识, 加快推进土地可持续管理体系的构建, 进一步创新土地管理工作, 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实施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的必要性, 并进一步对实现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的措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土地管理,管理战略

参考文献

[1]方伟丽.加强土地管理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06) :53.

[2]张巍.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12 (16) :219-220.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 篇8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现状,问题,途径

土地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源泉,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基础地质以及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低,人地矛盾突出。另外,由于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土地的退化,土地利用率不高,后备土地资源不足,耕地资源过度损耗等系列问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十分必要。

1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在涵义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一些土壤学家和土地评价专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申到土地利用,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1990年2月在新德里由印度农业研究会、美国农业部、美国Rodale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首次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Land Use System)上正式确认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思想。1993年在加拿大举行的“21世纪土地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即:a.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保持土地的生产力(生产性);b.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提高土地产出的稳定性(安全性);c.防止土壤和水质的退化,从质和量两方面保证后代在土壤和水质方面的公平享受性(保护性);d.土地利用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可行性);e.社会的可接受性(可接受性)。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一方面要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与高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又要使土地的开发利用与土地的合理保护和科学整治结合起来,实现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2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

2.1 土地资源特点

2.1.1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人均占有量少。我国土地总面积达9.6亿hm2,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6.4%,占亚洲面积的2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土地只有0.8hm2,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3,加拿大的1/47,美国的1/4,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120位。2.1.2土地类型多,山地多于平地,土地适宜性差别大。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同时由于土地的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以及各地多种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极为复杂而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山地多于平地,全国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很多山地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坡度大、土层薄和交通不便等因素,农林牧生产条件较差。2.1.3耕地资源紧缺。根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199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3004万hm2,人均仅0.106hm2,仅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3%。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长期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一直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约减少6.8万hm2。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到2050年,人均耕地将不到1亩。2.1.4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我国平原、丘陵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地、高原主要分布于西部。全国绝大部分的耕地和内陆水域分布在东南部;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承载力相差很大,东南部大于西部、西北部。2.1.5土地后备资源不足。我国现在绝大部分的宜垦地早已开垦耕种或变成了建设用地,后备耕地资源已为数不多;并且全国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及永久积雪、石山、裸地等的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土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

2.2 土地资源现状

我国国土面积虽然占世界第三位,但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4%,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占用不可避免,加之后备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我国耕地面积一直呈下降趋势,更为严重的是,人口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耕地则以2.0‰左右的速度在减少。而在未利用土地资源中,可开垦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区和东北区,制约因素较多,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

目前全球大约35%的面积即4500万km2的土地正受到沙漠化的威胁,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分布最多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土地荒漠化面积以每年2460km2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面积。新古城楼兰在古时候曾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后来被无情的沙漠吞没了。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经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全国土地面积中,有18.7%的土地属于难利用的沙漠、戈壁、石质山地和高寒荒漠等。在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中,已利用土地资源占84.5%,其余可利用未利用的土地资源主要是偏远、缺水、草质不良的天然草地、裸土地和沼泽等。因此几种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已满负荷,土地利用率已达到最高水平,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有限。

3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长期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土地资源利用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土地闲置现象严重

近几年,国内许多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不仅省、市、区各级建立了工业园区,许多地区的乡镇也竞相圈地大搞开发区建设,形成恶性竞争,导致开发区的土地荒芜起来,投机的商家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土地后,有的高价卖出赚取差价,有的贪多买进而无力开发,造成大面积的撂荒地。

3.2 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依次为西北、黄土高原、长江流域的丘陵山区、北方土石山区和东北黑土区。我国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的面积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153万km2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1796.6万km2,每年丧失的表土达50亿t。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资源退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人民生活贫困,甚至威胁到群众的生活和生存条件,而且导致河道淤塞、湖泊缩小,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发生,直接威胁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3 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现象严重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种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是必然的。首先,城市无限制外延扩展,盲目开发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其次,各种开发区、工业园区大量圈地,盲目发展,造成大量耕地浪费;三是,农村居民点建设混乱,用地超标严重。四是,乡镇企业和公路沿线乱建路边店占用了大量的耕地。

4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4.1 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

在土地资源数量难以增加的情况下,切实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缓解土地与人口尖锐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2000年我国人口接近13亿,2004年前后将达到16亿左右的人口高峰,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实现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平衡与协调创造条件。

4.2 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天然植被破坏、环境污染和物种消亡是中国现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也是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必须在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土地资源,增加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加强对湿地、红树林和河口生态系统的保护。减少“三废”排放量,降低排污标准。禁止过度砍伐和毁林开荒,切实保护大江大河上游的森林植被。

4.3 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应结合区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全面落实控制指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既要优先保障国家及省批准的水利,交通等建设用地,也要合理调整农业用地结构;既要耕地总量动态动态平衡,还要确保耕地资源的质量;既要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也要强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切实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4 加大土地整理力度

在土地利用中面临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人口不断增加,为确保粮食安全,解决十几亿人吃饭问题,要保证现有的耕地数量不再减少;二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避免的还要占用部分土地,而易耕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又受到数量少、质量差、开垦难度大的生态环境问题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潜力十分有限。因此,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解决当前土地利用中的突出问题,只有大力开展土地整理,走集约利用、内涵挖潜的路子。

4.5 严格实施土地资源的监测与管理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条件地域差异大,人文历史背景复杂多样、社会经济管理体制尚未完善等原因,土地监测管理的法制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继续加强土地立法工作、切实依照法律管理土地资源,提高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土地管理法制化的自觉性,才能可能规范土地利用行为。同时建立土地质量评价、监测指标体系,来实现土地利用过程中土地质量变化的有效监测。

4.6 加强土地市场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近年来我国土地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土地作为资产将成为资本投资的热点,国家应充分注意加强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主要依据法律、政策对土地市场实行宏观调控,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王军.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1]王军.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2]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2]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广西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篇9

广西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等多区域合作框架的形成,广西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广西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城市扩张、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给广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严峻的挑战。

城市扩张导致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截止到2011年底,广西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960 m2减少到860 m2,低于全国人均920 m2的水平。与此同时,广西适宜建设的土地面积约为500万hm2,可开发建设的土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0%。而随着广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扩张使得建设用地规模日益增长。2011年,广西全年共供应建设用地1.812 4万hm2,同比增加63%。建设用地需求的大幅上升使得征用耕地的现象比较明显,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广西土地总面积约为2 376万hm2。2011年,广西单位土地面积财政收入为65.17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笔者的测算,到2015年,广西单位土地面积财政收入要想达到103.93万元目标,差距仍然比较大。因为就目前状况看,土地利用粗放低效,土地资源浪费是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主因。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广西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汽车、钢铁、冶金等污染性产业的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011年,广西水质达标率为95.9%,同比下降1%;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6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也只有69.6%。由此可见,目前广西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偏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1]。

广西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笔者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生态环境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3个方面出发,选取了23个子指标构建指标体系标计算广西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度。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

可持续利用水平L的计算。某指标Ui在某一时刻的值为X1,其反映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Li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ai为指标Ui的目标值。i为指标序号,i=1,2,…,n。对于一些具有负功效的指标,计算式为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在某一时刻的综合利用水平L,按照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进行汇总

可持续利用能力P的计算。某指标Ui在某一时刻的值为X1,其反映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Pi可按下式计算

对于具有负功效的指标计算式为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在某一时刻的综合利用能力P,按照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进行汇总。

可持续利用协调度C的计算。设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指标量为Ui,系统稳定临界点上的上下限值为(ai,bi),各指标变量对系统有序的贡献(即功效)的功效函数为UA(Ui)。因此,在某一时刻Ui对系统有序的功效为

式中,Xi为变量Ui在某一时刻的值,A为系统稳定区域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在某一时刻的综合利用协调度C,按照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进行汇总。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度D的计算。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度是利用水平、能力和协调度的函数,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可得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度分级标准,见表1,描述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度与可持续利用等级的关系。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构建

生态环境合理性评价指标。笔者选取空气质量优良率、水质达标率、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比重、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7项指标进行生态环境合理性评价。其中空气质量优良率、水质达标率、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4项指标反映广西相关部门治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比重、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项指标反映治理环境问题的成效。

经济可行性评价指标。笔者选取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土地面积财政收入6项指标进行经济可行性评价。其中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项指标反映广西城市土地利用在经济水平上的体现;单位土地面积财政收入指标反映广西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社会可接受性指标。笔者选取人口密度、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化水平、燃气普及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单位GDP消耗建设用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0项指标进行社会可接受性评价。其中人口密度、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化水平、燃气普及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6项指标反映广西城市土地利用在城市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及便利程度、教育、医疗等社会层面体现的状况;单位GDP消耗建设用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项指标反映广西在不同城市土地用途上体现的水平。

广西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度的计算

笔者将2011年(“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作为现状年份,将2010年(“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作为参照年份的下限,将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作为参照年份的上限。通过比较3个不同年份的数据,分别对23项子指标进行可持续利用水平、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可持续利用协调度的计算,然后汇总计算可持续利用度。

在计算过程中,23项子指标权重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笔者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权重和23项子指标各自的权重,使指标权重的确定更加规范合理。

表2为广西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在3个不同年份的数据;第32页表3为广西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能力、协调度计算表;第32页表4为广西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度计算表。

评价结果

广西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度为0.270 4,水平较低。主要原因是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中,广西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能力和协调度都比较低,这说明广西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潜力和后劲不足,三大系统中各个子指标在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也较低[2,3]。

促进广西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从表2中可以看出,广西水质达标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相对于目标值水平都较低,其中水质达标率同比还有所下降,说明环境污染治理能力较弱。因此,首先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对空气质量、水环境等状况定期监测,对于污染性企业要制订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奖惩并举;其次要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城市景观带,并根据需要适当建立城市自然保护区,在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前提下,依靠自然资源的优势,适当开发利用,以增强自养能力。

调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2011年,广西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比重为35.17%,到2015年还将提高到41.94%,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48.97%,未来仍有上升势头,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仅为33.55%,同比下降1.4%。这说明广西城市土地利用偏向于第二产业,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2011年,广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9.8 m2,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为14.26 m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偏低,反映城市居民生活舒适程度和便利程度较低。因此,要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适当降低城镇工矿用地比重,适当加大公园绿地、城市道路建设力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2011年,广西单位土地面积财政收入为65.17万元,距目标值103.93万元还有较大差距;而单位GDP消耗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05.05 hm2/亿元,要在2015年下降到60.99 hm2/亿元,压力非常大。这些数据表明,目前广西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都不高。因此,相关部门要按照城市土地性质分类、功能分区、效益最优的原则,科学制定地价水平,提高不同用途土地的经济效益。

增强土地科学管理意识,缓解城市建设用地压力。目前,广西要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用地规模和结构,逐步缓解城市建设用地压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必然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对建设用地需求的上升,但不能够采取粗放式手段,以大量占用耕地来获取建设用地。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在对现有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同时,提高老城区土地利用率,盘活存量土地,通过旧城改造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促使城市建设用地走向集约式利用道路。

摘要: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受到城市生态环境被破坏和城市土地资源不可持续利用等问题的困扰。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从生态环境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3个方面,评价广西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度,并提出促进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广西

参考文献

[1]李植斌.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与评价[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雷坦,冉瑞平,祝清.内江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2):3-4.

探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基本理论 篇10

1 我国土地资源的几种类型

土地资源的合理化使用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值得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的特性要求人们合理地利用我国的每一寸土地。研究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首先, 人们必须明确我国土地资源的几种类型, 从而因地制宜, 使我国的的国土资源达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本身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 其位置固定、规模固定, 因而人们在利用土地资源时, 必须做好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 土地资源又具有生产可循环性, 换句话说, 就是土地的使用具有循环性, 呈现着季节变化的自然属性。因而土地在分类规划中就具有多样的复杂性的特点。土地资源从其内容上可分为林地、山地、草地、沼泽、沙漠等几种类型, 从其使用情况又可分为建筑用地, 居民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生产作物用地, 商业用地等多种类型。土地是人类的生活场所, 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 处理好土地内部的动态关系, 将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可是续发展。

2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据调查显示, 我国目前是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育着世界23%的人口。事实证明, 我国在土地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是, 也应该看到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土地的使用关乎着华夏子孙千秋万代的历史传承, 以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效益, 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这种土地使用模式必须被新的土地改革模式所取代。

经济的发展在土地资源的索取与土地在使用中的供需不足, 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我国虽然拥有着世界第三大的国土面积, 但是, 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率却很低, 我国人均土地使用呈现着人多地少的基本特点。在这有限的土地中, 可使用的耕地面积也由于人们对经济的开发逐年的减少, 如果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国有土地资源规划的整改, 我国的土地资源将会出现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 将会严重地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我国国有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理

首先必须明确土地的特点, 即可持续的周期性循环使用这一特性。土地的生产力得到持续的增长, 土地的利用得到循环稳定的使用, 合理的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在价值, 使土地在循环使用中创造最优化的经济效益, 这就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源于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合理性评价。

3.1 保护生态环境, 探索国有土地资源的后备力量。

就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现状而言, 我国土地的后备资源力量并不充足, 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 要想做到土地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循环利用, 就必须处理好我国土地资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使二者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机制达到统一。外部生态环境的的稳定是保证我国土地资源合理分配的前提条件, 土地资源内在机制的可持续发展是保证我国国土资源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换句话说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是建立在生态环保的基础之上, 才能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2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的发展与转型的特殊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进行国有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 与此同时, 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我国的国有土地资源, 实现资源景观开发与产业经济同步发展的双赢模式, 最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3 实现土地资源内部结构调整, 最大限度的降低我国的土地资源消耗率。

土地资源的内部稳定率直接关系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 没有稳定的土地资源进行生产, 必将会导致生产力水平的持续下降, 从而导致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地下滑。从社会角度而言,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是确保国家社会安全的基本条件。例如, 只有土地资源的稳定, 才能保证食品来源的稳定, 从而保证人民社会生活的稳定, 因此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持水土, 进行劣质土壤治理, 实现农业土地资源的生态保护, 将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3.4 我国土地资源的地域分布, 促进我国土地的梯段性开发。

中国的土地利用呈现着阶梯性的分布特点, 东西两部分土地资源利用差距较大, 这主要取决于我国的地形分布特点。我国的东南部主要是平原的分布区, 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业基地。这里集中了我国88.4%的耕地面积为我国90%的人口提供实物需求。我国西北部主要是干旱区域, 是我国的草场, 也是我国的牧业分布区, 有着我国79%的牧草地。我国的土地资源的梯段性分布, 导致了我国人口密度也成梯段性的分布。东南部的城市用地、居民用地在我国东南部的土地资源使用中占据着重要的比例, 因而东西部土地的合理配置, 调整我国西部土地资源结构, 缓解东部土地资源使用压力, 促进东西部的经济合作, 以东部经济拉动西部经济的发展, 从而推动我国土地的阶段性地开发, 这就必须要坚持我国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土地利用原理始终不动摇。

4 土地资源在我国的可持续利用的相关对策

以市场为导向, 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认识, 改变传统的土地发展模式,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保护我国珍贵的土地资源, 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调整我国的农业政策, 制定合理的土地使用价格, 改变不合理的耕地制度。提倡循环经济, 轮番作业, 减少化肥等无机物对土地的伤害。

按照我国土地资源的地域分布规律, 进行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而达到我国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因为土地资源具有有限性和不可再生的特性, 这就要求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 要保障我国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和稳定的增长。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反映了我国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重视。但是, 在成绩面前, 我国依然要冷静地思考, 如何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出无限的社会财富, 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经济与生态需求, 使华夏子孙在生存与发展中得到土地在数量与质量上的保证, 这依然需要我国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

摘要: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 土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 其使用效率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水是生命之源, 土地是万物之本, 土地资源是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它的规划和使用直接关乎着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 社会经济对土地的需要与可利用土地面积的持续减少, 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因此如何使有限的土地资源, 最大化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需要优先思考的问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是一项惠及千千万万子孙后代的国家经济发展政策。本文将从我国土地资源的外在环境与内在发展机制两方面, 进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理论的探析。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参考文献

[1]张光宇, 刘永清.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系统学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1) .

[2]余井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讨[J].广东土地科学, 2008 (6) .

可持续土地管理 篇11

关键词:可持续利用;土地整治潜力;评价;金堂县

引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的开发、 保护者都是为了实现更好地利用土地,土地利用是人类占有土地的最终目的[1]。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而西部丘陵地区尤为突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性。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还不高,粗放利用土地的情况很普遍[2]。由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耕地资源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障碍性因素[3]。国内外对土地整治的概念、内容、模式、运作程序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等方面已开展了一些研究,但是由于土地整治涉及面广,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区域性等特点,受到各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对土地整治潜力的研究偏重于理论,缺少实践,对平原地区研究的较多,对西部丘陵地区研究的较少,因此很难从小的范围进行一般性的分析和探讨。相关研究只是在土地整治目标、土地整治项目选择依据、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分析中有所体现,对土地整治潜力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本文结合金堂县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未来发展定位,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把金堂县土地整治潜力划分为3等。以期对金堂县土地整治项目提供可行性参考,其研究方式和思考角度对研究丘陵地区县镇级的土地整治潜力评价有一定的启发。

1.基于可持续利用的土地整治内涵

可持续发展问题一直是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从资源论的观点看,可持续发展问题实质就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问题,一个地区、国家能够通过各种技术、方法和措施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这个地区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土地整治项目成为我国重大的战略性项目,基于可持续的理念,土地整治的战略目标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城乡土地利用环境,实现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达到土地的持续利用[4]。而Deyi Hou 等则认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整治是在美国土地污染范围广范,污染严重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的情况下提出来的[5]。因此,基于可持续利用的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既保护生态环境又能能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研究区域概况

金堂县地处成都平原东北部,东经104°20′37″~104°52′56″、北纬30°29′10″~30°57′41″之间。县城距成都市中区28千米、广汉市20千米、龙泉驿区36千米,6条省内高速横跨境内。金堂有2个省级工业开发区,是“成都平原经济圈”内的重点发展县和成都市“特色产业发展区”[6]。

近年来,金堂县发展迅速,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特别是2011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根据“全域成都发展思路”和“五大兴市战略”,基于市域经济发展整体构想和成都扩展型发展区后发优势,将金堂县确定为成都工业战略前沿区,按照产城一体空间配置和集群发展产业布局,打造一座设计科学、气魄宏大、功能完备、业态高端的现代产业新城。城镇、工业、交通、水利等各项基础建设迅猛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扩展侵占了大量耕地,人均耕地资源减少严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目前,金堂县镇各建制镇的土地资源建设状况并不理想,仍存在以下问题:村庄建房以单层平房为主,一层户数居多,且多为松散零乱的独院式住宅,占地面积较大,土地利用率低,用地结构不合理,闲散地、废弃地等土地浪费现象较为严重,集约节约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3.土地整治潜力评价

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整治潜力评价体系是一个综合社会—经济—生态的复合体系,也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指标体系,他不仅要反应土地的基本属性,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环境,还要反应社会特性,如区位条件、经济收益、环境质量等,同时还要反应其发展变化趋势。由于不同区域资环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解释不同。土地整治潜力评价指标也不是唯一,因此本文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和动态性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指标评价体系[4]。综合孟庆香、张迅等建立的指标体系,结合金堂县实际情况建立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各层次的10个指标体系[7][8]。

3.2 确定个指标的权重

目前的研究中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多种,如成分分析法、熵值法、成对因素比较法、主成分分析方法及其他智能化方法[9]。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泰(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能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10]。应用AHP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首先,把要解决的问题分层系列化,按照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聚类组合,形成一个递阶、有序的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对模型中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在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最后,通过综合计算各层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得到最底层(方案层)相对于最高层(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值,以此作为评价和选择方案的依据。

在对金堂县的土地评价中,由于有些因子无法定量的表示,采用特尔斐法所获取的专家评分,采用层次分析法yaahp软件,计算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计算的影响基于可持续利用的金堂县土地整治潜力因子影响权重,获取结果列入表3-2。

3.3 数据分析及标准化

根据金堂县统计年鉴(2010)查阅各建制镇的基础数据,将所选取的指标运用SPSS软件将数据进行标准化法,具体如表3-3所示。

3.4 评价结果

各建制镇潜力分值计算公式如下:

4.结果分析

根据各建制镇测算分值,可将土地整治潜力划分为如下3级。各级别的具体建制镇为:一是亟需整治的镇。有5个,分别是淮口镇、五凤镇、高板镇、福兴镇、竹篙镇。二是强化整治的镇。有12个,分别是赵镇、清江镇、白果镇、三溪镇、金龙镇、赵家镇、广兴镇、隆盛镇、转龙镇、土桥镇、云和镇、又新镇。三是优化整治的镇。有4个,分别是三星镇、平桥乡、官仓镇、栖贤乡。

4.1 亟需整治镇

亟需整治镇为淮口镇、五凤镇、高板镇、福兴镇、竹篙镇,这些建制镇的地形复杂,受丘陵小高山地形的限制,居民房屋或依山而建、或平地集聚,杂乱无章,占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现象比较普遍。此外,区域耕地单位产量为 3250 kg/hm2,处于最低级别,耕地复垦难度大。还有部分村民对其居住村的居住条件满意度较低。处于这一等级的建制镇用地在进行土地整治项目时应当优先进行土地的复垦与居民点的整治。另外,还要兼顾中低产田的改良以及道路设施的配套。其村镇用地亟需整治利用,需要合理规划,通过拆掉一些利用率低下的自然村,迁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较好的中心村,采取迁村并点的方式有效整合村镇用地,大大提高了村镇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4.2强化整治镇

强化整治镇为赵镇、清江镇、白果镇、三溪镇、金龙镇、赵家镇、广兴镇、隆盛镇、转龙镇、土桥镇、云和镇、又新镇。这些建制镇的居民点多为一些单层平房,建筑容积率较低,院落占地面积较大,农村人均居民点面积较为宽裕。要强化整治利用这些行政村的村镇用地,通过优化村镇用地结构,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建筑容积率,内部控制闲置用地等手段,提高其村镇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整体来说,该区域的排水电力设施都比较完善,区域环境条件也相对较好,应多利用其已有的资源设施,在村庄宅基地用地面积上进行优化配置 。

4.3 优化整治镇

优化整治镇包括三星镇、平桥乡、官仓镇、栖贤乡 4个村庄。这些建制镇居民点的人均面积相对较小,地形相对平坦,村庄耕地面积很大,且分布集中,排水设施与电力设施也相对完善,为单位面积产量奠定基础。可通过内部挖潜,优化整治利用建制镇的村镇用地,在稳中逐步提高其村镇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

一方面,作为村镇居民点用地的实际使用者,农户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村镇居民点用地的利用状态,居民及村集体的整治意向是农村居民点整治的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资金是村镇居民点整治的主要制约因素,对于经济实力强的村镇,其意味着可以进行多渠道融资;同时由于每年的人口数逐渐增长,需要新增的建设用地大,本着集约用地的原则,可以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因此,在进行土地整治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权利人的实际意愿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做到可持续利用基础上的土地整治 。

5.结论

对我国农村区域土地利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可持续利用土地整治内涵分析的基础上,以成都市金堂县为实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当地农村土地整治潜力进行测算, 确定各行政村潜力分值。在农村土地整治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分级,分别是亟需整治、强化整治、优化整治 3 个级别。各级别的具体建制镇为:一是亟需整治的镇。有5个,分别是淮口镇、五凤镇、高板镇、福兴镇、竹篙镇。二是强化整治的镇。有12个,分别是赵镇、清江镇、白果镇、三溪镇、金龙镇、赵家镇、广兴镇、隆盛镇、转龙镇、土桥镇、云和镇、又新镇。三是优化整治的镇。有4个,分别是三星镇、平桥乡、官仓镇、栖贤乡。

在土地整治对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不同整治潜力区农村土地整治的具体措施。该文采用 AHP 法确定权重,符合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同时基于可持续利用对土地整治进行分析,将土地整治与可持续利用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了土地的产能、稳定性、经济的有效性以及社会的可接受性,符合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是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参考文献

[1]毕宝德.土地经济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4-5.

[2]孙小涵,任晋秀谈农村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 [J]. 当代经济,2010 ,9(2):11-12.

[3]张培明,郑循刚,张琳.郑州市 5 区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口].安徽农业科学, 2 9,9(2):4616-4618.

[4]吴怀静,杨山.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整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06:61-64。

[5]Deyi Hou , Abir Al-Tabbaa, Haiqin Chen, Ivanka Mamic,Sustainability: A new imperative in contaminated land remediation[J],Enviro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 39(2014)25-34.

[6]金堂县县情简介.金堂县公众信息网 .2013-10-14 [引用日期2013-12-26]

[7]孟庆香,张宏磊,陈龙江. 基于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土地整治潜力评价——以信阳市双椿铺镇为例[J]. 现代农业科技,2011,24:381-383

[8]张迅,司泽宽,彭熙. 高起伏条件下贵州村庄用地整治潜力及影响因素研究[J]. 国土资源情报,2013,12:46-48.

[9]刘耀林,焦利民. 基于计算智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04:283-287.

新疆南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篇12

通过表1可以看出, 当前南疆各地州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 牧草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较大, 耕地和林地面积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 未利用的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较大, 说明, 南疆土地开发利用的效率很低, 可持续性也很低。

2 南疆土地的特点

2.1 干旱化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 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 是地球上距海洋最远的陆地, 降水稀少, 时空分布不均;植被稀疏, 生物生长量低下。

新疆干旱区面积138.69万km2, 而南疆占了其中绝大部分, 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83.3% (极端干旱区28.8%, 干旱区36.7%、半干旱区占23.2%) , 超过83.3%, 绝大部分是戈壁、沙漠和荒漠等难以利用土地, 是我国干旱区面积最大、范围最广、发育最典型的干旱区。

2.2 盐碱化

在南疆独特的干旱荒漠气候条件下, 加上封闭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含盐母质和盐生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地下径流和盐出路不畅, 土壤和地下水中的盐分不断向地表聚集, 使耕地产生了盐渍化。另外, 伴随着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人类活动也必然对土壤盐碱化产生巨大影响。新疆典型的碱土很少, 南疆以碱化土壤为主。其主要特征是地表光板, 或者生长比较稀疏的抗盐碱植物。[1]新疆碱化严重的土壤主要分布于北疆的草原、荒漠地带和南疆焉耆盆地、中昆仑山北麓, 阿克苏河及塔里木河流域, 并大多数与盐土组合成复区。

2.3 沙漠化

新疆的沙漠化土地面积约9.3万km2, 其中严重沙漠化的土地4.67×104km2, 中度沙漠化土地约3.17×104km2, 轻度沙漠化土地1.1 8×1 04k m2, 潜在沙漠化土地0.29×104km2, 主要分布在南疆绿洲的边缘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绿洲环绕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分布, 南疆一半以上的绿洲都面临沙漠化威胁。南疆42个县 (市) 中35个县 (市) 有沙漠分布, 沙漠总面积约为43×104km2, 占全疆总面积的43%, 有40%的土地是不毛之地, 42%有荒漠植被覆盖的土地上, 但覆盖率很低, 整个南疆地区仅为5%左右。

3 新疆南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南疆土地资源的生态可持续性低

新疆南疆因风蚀形成的荒漠化土地有70万km2, 因水蚀形成的荒漠化土地约8万km2, 盐碱化土地9万km2, 总计约87万km2, 占到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0%, 占全新疆土地面积60.4%。近几十年来南疆自然林木减少了1/5, 荒漠河谷林 (胡杨) 减少60%, 荒漠灌木林 (红柳、梭梭等) 减少20%, 80%的牧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其中严重退化的面积达到1/3, 天然湖面减少将近3000km2, 水土流失面积近78万km2。除去山区, 南疆的社会经济活动基本集中于只占总面积3.25%的平原绿洲上。虽然经几十年的努力, 绿洲面积已经比解放初期扩大了两倍多, 绿洲内部的生态已有很大改善, 但绿洲外部的生态环境仍有继续劣变的趋势。[2]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11资料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新疆统计年鉴2011资料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10资料整理。

3.2 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可持续性低

通过表2中南疆土地利用率数据在新疆以及全国的对比, 可以看出南疆土地利用率很低, 虽然南疆拥有非常丰富的土地资源, 但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制约下, 加上气候干旱, 不仅土地开发利用规模受到限制, 而且由于水资源在时间与地域分布上、利用程度上都存在着不均衡, 水土资源相互配置、开发利用的难度很大。即使在已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中, 农田灌溉保证率不高, 中低产田面积仍很大, 牧草地的比很高, 直接制约了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 也与长期重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密切相关, 导致经济的可持续性也不高。[3]

3.3 农业用地的生产可持续性低

南疆土地质量和基础条件差, 政府对土地的投入严重不足, 土地开发利用成本高, 直接影响到土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例, 全州行政区划为471526km2, 约占新疆总面积的1/4, 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 在全州总面积中, 山地面积22.5万km2, 占全州总面积47.7%;平原面积24.65万km2, 占52.3%, 戈壁沙漠14.3万km2, 占30.3%。耕地面积384.1万亩, 人均耕地3.9亩。据统计, 南疆在有关土地的基本建设投资中, 农业用地所占比重情况是:“九五”期间8.3%, “十五”期间7.1%, “十一五”期间已降为3.4%。土地的生产可持续性正在逐步降低。

3.4 用地结构不合理, 缺乏科学而有效的规划

由于土地规划滞后, 规划不配套以及规划体系缺乏法律保障, 南疆地区土地用途管制难以到位, 用地矛盾多, 土地纠纷不断。乱占耕地、毁林开荒、越界用地等情况时有发生。在农用地中, 耕地、牧草地、林地比例很不协调, 林地面积过小, 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不能适应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及林果业发展的需要, 也不利于畜牧业发展。为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必须加强对农、林、牧业发展规模与结构的调整。

4 产生问题的原因

4.1 自然因素

4.1.1 水资源分布不均, 利用率低。

南疆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和利用量不充分, 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所在[3], 从区域和流域看, 无人活动的区域和河流出山口大部分地区, 属于生态环境优良地区, 这些地区的面积 (山间盆地和山地) 占全疆面积的一半;生态环境明显差的地区是塔里木河干流的下游;博斯腾湖地区目前处于临界状态;其他地区属于一般的范围。[4]

通过表3的数据, 可以发现, 虽然南疆地区水资源的利用率高于全疆平均水平, 说明南疆地区土地开发对水资源的依赖性比其他地区更高, 水资源的制约在南疆地区体现的更为明显。

4.1.2 土壤肥力低。

南疆绿洲区是广大冲积和洪积的平原地区, 土壤主要是棕漠土、龟裂土和胡杨林土。土地的干旱化、盐碱化、沙漠化严重, 绿洲区降雨稀少, 春夏季沙尘、大风天气多。绿洲农田用养失调, 肥力下降, 土壤结构中80%~90%以上由细沙组成, 土壤的生物成土过程微弱, 有机质贫乏, 地表物质极易风蚀, 肥力地下, 不适合作物生长。

4.2 人口因素

首先, 新疆是全国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最快的省区之一, 2011年5月6日, 最新的新疆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数据来源于新疆天山网) :新疆全区常住人口21813334人, 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5.99‰和10.56‰, 均居全国第一。由于人口持续增长, 资源土地供求矛盾日显突出, 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在未来几十年内不仅不会到缓解, 而且会随着人口的增长日益加剧, 土地的供给状况不容乐观;其次, 南疆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 对于土地开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 科技创新意识及市场意识, 土地开发利用的总体效益不高, 农民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制约南疆土地开发利用中的重要制约因素。

4.3 政策因素

一方面, 地方土地管理部门隶属于同级地方政府, 依法行政障碍多、难度大, 一些地方只顾眼前利益, 漠视土地管理的相关规定, 盲目开发土地, 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同时, 土地法律法规不健全, 相关规定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差;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的“虚置”, 淡化了土地公有制的意识, 使集体所有权软化, 而政府对土地的开发利用缺少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 使土地管理利用存在肆意滥用和掠夺式经营等一些短期破坏行为。

4.4 掠夺式经营

南疆生态环境脆弱, 由于土地开发高投入、收益慢的特点, 资金要求很高, 人们在土地开发过程中, 尤其是前期的资金需求较大, 投资周期长的宜农荒山、荒地开发, 往往只顾眼前利益, 不愿投资;其次, 土地开发者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 导致土地利用的效益低。另一方面, 土地开发者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忽视生态环境, 滥垦、滥伐、滥牧成为掠夺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主要表现, 后果是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草原退化等土地退化类型的大面积扩展。[5]

5 南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5.1 合理配置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配置利用过程中, 重点把握南疆主要地表径流, 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优化产业结构, 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法制方面, 明晰水资源产权, 强化水资源归国家所有的概念, 并对有关管理权﹑使用权﹑经营权进行明确的界定;环保方面, 降低水资源在土地利用中的污染程度, 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废水的重复利用效率, 严格执行污水达标排放制度, 采取措施有力禁止超标污水排放, 以防止地下水污染;农业用水方面, 发展节水灌溉,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保障现有土地的水源需求量。

5.2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可持续性

南疆农用地中牧草地比重约占60%, 大多数是天然草地, 基本靠天养畜, 原始放牧的利用方式超载过牧, 利用效益低。从现实情况出发, 一方面应将荒漠草地列入生态保护区域, 实行限牧和禁牧, 逐步改善农用土地资源结构;另一方面要加强牧草地建设, 优化畜牧业的生产方式, 在水源充足的地区着力建设人工草场基地, 高效利用草地资源, 提高草地的利用效率。解决林地利用效益较低的基本思路是:保护、建设、降低利用强度逐步实施, 在此基础上, 提高更低的利用效率, 实现南疆土地资源的经济可持续。[6]

5.3 实行多熟高效的种植模式, 提高生产可持续性

南疆地区已基本具备农业向纵深化发展的条件, 各地发展多熟高效种植模式的积极性很高, 多熟种植有很大的发展和新的突破, 以间套复种为主体的多熟种植是当前耕作制度改革的核心。根据实践, 适宜南疆发展的多熟种植模式主要有以下方式:粮食高产多熟立体种植模式、粮棉为主体的多熟增效种植模式和培肥地力多熟立体种植模式, 坚持推进多熟种植模式, 是实现南疆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

5.4 加强土地法制教育, 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

加强土地的法制教育, 彻底打破旧的思想观念, 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培养公民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土地危机意识, 增强国策和法制观念, 提高法律意识, 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 形成依法用地的好风气;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自觉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土地国策。[7]

参考文献

[1]陈镭, 侯东升, 郭玲玲等.新疆盐碱地形成特点及改良措施[J].新疆农垦科技.2009, 32 (5) :14-16.

[2]陈迟, 邹自力.土地整理中的水资源分析——以高安市杨圩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11) :7-8.

[3]殷继勇, 张明玉.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2 (5) :25-27.

[4]陈印军, 王晋臣, 肖碧林等.我国耕地质量变化态势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 32 (2) :1-5.

[5]霍原.试论我国土地整理法的立法思考[J].求实, 2011 (2) :31-33.

[6]张静.汉中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1, (6) :20-22.

上一篇:链路负载均衡下一篇:乳腺实性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