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功能

2024-10-20

可持续功能(精选11篇)

可持续功能 篇1

一、构建可持续学习型家庭

1.当代中国家庭的基本特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它不仅是以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形成的社会组织, 也是个人赖以生存 (个人的诞生地、成长的摇篮) 和发展的组织基础;还是学习、合作的组织。一般说来, 家庭具有生活 (提供衣食住, 得到温饱而生存) ;生产 (农村联产承包、部分家庭承担生产、经营的任务) ;教育 (向下一代传授知识和本领, 是养成自学能力——学会认知、做事、共处、生存的重要基地) ;娱乐 (家庭成员休闲玩耍游戏的主要场所) ;体现亲情和情感支持等多种社会功能。从充分发挥家庭的功能来说,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由家庭成员参与的竞争, 也就是家庭教育、家庭学习、家庭培育的人才参与的竞争。有创新精神、能快速学习的人才, 是在家庭内外不断进行自我学习, 持续终生的人。

2.未来可持续学习型家庭的构成因子。一是可持续学习型家庭的内容。黑龙江大学国际礼仪与跨文化沟通研究所综合:A法律法规、文化和专业技术;B提高家庭网络化水平:办公、政务、商务;;C外语:跨文化沟通能力;D保健知识,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科学健身、均衡营养、提高成员的身体素质;健康、长寿, 会自我保健-有效节约医药费用的开支;E家教知识:创新教育方式, 培养优秀的品德, 与子女共同成长, 家庭经济管理;二是家长带头学习。家庭成员每天收听、收看新闻、阅读、上网学习;三是分散学习和共同学习相结合。形成学习的兴趣、习惯;四是学习的气息浓厚。家庭学习环境较好;五是家庭有文化氛围。家庭成员谈吐文明, 仪表整洁;文化娱乐活动积极健康, 生活有情趣;六是家长对孩子期望合理, 教育方法科学。成员间沟通顺畅, 有深度对话;平均每天至少有30分钟用于交流思想、讨论问题;成员关系平等、融洽、互尊、互谅、互爱;七是重视教育投资——订阅、藏书、光盘、电脑等现代化学习工具。重视智力投资;八是经常参加家外的、社区的科普文化等内容的学习。邻里和睦、互助、谦让。

二、学导式构建学习型和谐家庭

1.学导式的特点。一是学导式的定义。学导式是学在导前, 学导结合、以自学为主, 并求得恰当指导的自学与教学、工作与活动的最优化方式;同时也是这一类型式、方法的理论体系;二是学导式的指导思想。基本上包括六大观念并构成了有机综合的统一体。A宏观-战略观;B整体-系统观;C动态-发展观;D全面-效益观;E智能-学导观;F管理-优化观;三是学导式的基本特点。自学为主, 学在导前、学中求导、学导结合、恰当指导, 自我超越。 (学中求导——求得内在和外在的导;学导结合——自导为主辅以外导、主观努力获知、探求并求得客观恰当指导、辅佐相结合;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互辩证统一;四是学导式的基本过程 (或基本结构、基本环节) 。基本过程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工作、管理或活动的基本环节是“借鉴-→模仿-→创新-→超越”;五是学导式的基本目标。绝不仅仅只是掌握知识, 而要追求未来人才智能开发最优化, 造就学业有成、事业有为者的必备素质——形成优化的包括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品格五个层次的智能结构并和谐发展。

2.学导式建设未来可持续学习型和谐家庭。家庭成员学习的成就动机越强, 个人学习努力的程度也会越强;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和参与学习——阅读、观察、感知、思考。同时, 力求做到:一是自学为主。这是主流方式。它强调独立学习能力——体现独立精神、自我负责精神和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包括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与安排;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和反馈;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 实现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二是学在导前、学导结合。学导式家庭要提高学习效率, 必须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学习对象的难易、学习情境的不同, 运用自我指导, 包括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时间管理、意志控制、自我强化、学业求助等策略;同时注意发挥母亲的作用。逐步实现学习行为从被动依赖到自觉能动、从有意识到自动化;三是学中求导。学导式家庭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型家庭评比指标、条件;家庭集体——团队、小组的导——自我管理——不断提升自己的意志——调节能力;自我教育;家长、学习者个人的自我选择、自我调节,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同时是最直接、最直观的导;鼓励每个成员自我发展——自我修养;四是自我超越、终身学习。学习是个持续不断的战略性过程, 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是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习途径具有实践性——在生活实践中学习;与时俱进, 要能从有用的学习信息中, 获取利于生活的知识, 进而焕发出生命价值的智能;要能不断自我更新;五是学导式家庭的学习内容健康科学。学习态度与行为具有主动性。父母带头学习多样化的内容:不仅学知识、技能, 学习生活、工作所需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艺术, 还要培养伦理道德、重视美学艺术的熏陶、提升聪明才智的智慧水平;以求跟上时代节奏、有的放矢教育子女;六是开发智能、提高素质, 是学导式学习目标。

三、未来学导式家庭的特点解析

1.未来学导式家庭把学习当作重要生活方式。家庭成员通过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 形成家庭行为规则、家庭成员的步调协调;通过各式各样的学习不仅促进家人的互动, 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导式家庭生活方式, 能有效地营造学习情境。学导式家庭是学习的组合:父母带头学, 家长起示范作用, 家长和孩子都是家庭里学习的主体。具有亲密合作的互动关系。用学导式家庭的学习促进学导式家庭的建设, 亲近关爱。家庭成员人人学习, 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协作分享和配合协调, 体现适应群体的集体精神;相互依存, 共同分享;通过共同学习的过程, 与家人成果回馈、分享, 彼此互动、实现成长, 并提升家庭教育水准。共同经营家庭文化。网络时代的父母与孩子处在同一起跑线, 父母失去知识权威的形象, 能者为师, 父母与孩子互为学习对象, 家长与子女共同持续不断的学习活动。

2.未来学导式家庭有民主治家、民主化的学习气氛。学导式家庭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家庭。父母与孩子均是主体, 家长不主观臆断, 不用强迫命令的口吻与孩子对话, 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会赏识孩子、鼓励他, 了解他的喜怒哀乐、情趣爱好、理想追求、处事方法, 尊重孩子人格, 留给子女隐私的充分空间, 分担子女心理问题, 填平心灵之间的代沟, 矛盾能自我化解;代际关系和谐。学导式家庭里夫妻、亲子之间, 对个人发展、家庭发展, 对生活学习, 都能互相关心、相互支持、理解;父母放下架子, 学会倾听、与孩子平等对话、加强心与心的交流沟通, 沟通渠道畅通无阻;交流时, 遵循尊重、聆听、理解、和蔼、耐心的原则;家庭会议各自谈心、互相听意见;通过对话, 融洽了家庭氛围, 强化了亲情。子女对长辈能尊重体谅, 营造文化家庭氛围, 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3.未来学导式和谐家庭发展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导式家庭, 致力于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现代技能的、适应当前和未来世界发展需要的国际型人才, 要培养孩子的竞争力、承受力、想象力、创新力、公关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培养孩子开阔的视野——国际化的视野, 成为能迎接挑战的“国际人”。孩子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4.学导式家庭能消除代沟、促进代际和谐。年轻人同父母相处在一起, 常常会有些不自然的感觉。他们往往会抱怨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 不能给他们所需要的自由;有不少家长同样发现:现在要取得孩子们的信赖, 并不是轻易就可办到的事。未来学导式的家庭教育应是民主科学的, 充满爱的教育;父母很好地了解他们, 不用强迫和严厉的方式去教育和训练孩子, 以他们喜欢的事物来引领他们, 以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启发开导的态度教育子女, 这样, 他们才更能发挥自己的独创性。学导式和谐家庭的实质是具有学导式家庭文化:学导式家庭形成家庭文化也是一种习惯, 学导式家庭文化充满时代精神, 提升家庭文明程度和社会价值, 以家庭的文明促进社会的进步, 使家庭与社会同步和谐发展, 学导式学习正是推进未来家庭文明的驱动力。

总之, 学导式未来可持续学习型的家庭结构适应未来世纪瞬息万变发展的国际形势中国式家庭形态之一, 未来家庭应勇于承担教育文化建设的职责, 家庭目标与教育、社会目标得到完美结合。我们深信学导式家庭未来的大面积推广普及, 一定能构成推进和建设中国理想、典范、文明家庭的强劲的驱动力。 (本文经学导式教学法创始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刘学浩教授认真审定) 。

摘要: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 家庭的功能、作用在转变, 未来可持续的学习模式可能成为人类重要生活方式。即家庭成员组成一个学习集体, 父母带头学, 带动子女共同学;学导式未来可持续学习家庭的基本特点:家庭中人员自学为主、学中求导、学在导前、学导结合、自我超越、终身学习;进而形成未来世纪中国式的新型家庭文化结构。

关键词:未来家庭模式,学导式构建,可持续学习型家庭

参考文献

[1]赖志奎.现代教学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2]李定仁, 徐继存.教学论研究20年 (1979-1999)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连玉明.学习型社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

[3]刘学浩.学导式教学理论研讨综述[J].成人教育, 1989 (3) :89-4

可持续功能 篇2

云南地方民居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几种民居实例分析)

学号:

姓名:

摘要: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疆,境内有25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及其相关民居聚落建筑是全世界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近年来,由于全球化单一模式的蔓延,传统的少数民族地方民居面临着被全球化单一模式取代的威胁。对于云南来说,地方民居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云南省几个居民地为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希望能探索出一条传统民族村寨地方特色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词:地方民居;可持续发展

1、前言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凭借勤劳的品质及高度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化,其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民居文化。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往往是在几百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近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不协调,村镇建设混乱,必然会出现一些其他精神文化层面的问题。缺乏中国特色、缺少民族传统的“风貌特色”,不尊重传统地域文化,城市的趋同性已经显露无遗。但是在农村发展的相对滞后地域,反而使得传统文化中大部分优秀文化遗存还在延续。而在传统民居中,许多文化及形态正因多种环境及人文因素的改变而面临损毁甚至堙灭的威胁。因此,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七大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分及时的重大战略部署。进行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充分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保护好我国建筑文化的民间宝库。尽快挖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经验及文化精髓,更好地保护现有民居,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本文以云南省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为例,来说明云南省地方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2、西双版纳州山地干栏式传统民居 2.1 章朗村民居背景及自然特征

章朗村位于西部边陲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境内,与缅甸相邻,距县城约60km,所处地域为亚热带雨林气候,海拔2400多米。村落聚居于山坡地段,四周有茂盛的原始森林,雨量充沛,山清水秀,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章朗村是当地的山地干栏式民居及文化形态的典型代表,无论从自然环境条件、民居建筑特色,还是民风习俗都传承着布朗族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那里居住着较为稀

《可持续建筑》考查作业

少的布朗族民族。章朗村民居建筑用它完整独特秀美的风貌,记载着布朗族的历史与文化,为后人保留下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解读布朗族民居艺术、借鉴传统生态经验提供了蓝本。

2.2 章朗村民居建筑特点

章朗村是较少民族的布朗族民居村寨,其典型的山地干栏式建筑与傣族坝子干栏式傣民居很相似。解放前,布朗族民居利用木、竹为梁柱,用竹做楼板、楼梯、墙壁等,屋顶也以竹做檩条,上铺草排,从而得名为竹楼。竹子做的架柱采用绑托连接,使用并不耐久:木材梁柱用卯榫穿插连接,有着较为牢固耐久的使用期。解放后,竹楼的梁柱大多改用木材,上层墙体和楼面也采用了木板,屋顶用木檩条,上铺缅瓦,这些用材的变化,使布朗族的竹楼发展为木楼。但是,典型的山地干栏等建筑因形态未变,人们仍称之为竹楼。

2.3 章朗村民居建筑的评析

传统的布朗族民居以木料为主要建筑用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山地干栏式建筑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今农村普遍存在着“使用者生活方式的越来越城市化与传统思维、审美之间的矛盾”。一些布朗族村寨中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砖柱竹楼及钢筋混凝土建筑,甚至出现了不少失去传统特色的平顶建筑,导致了严重破坏原有传统民居建筑的自然风貌,使传统村寨失去了传统的民居特色。而带来的是:现代与传统文化的矛盾日益碰撞。

2.4 章朗村山地干栏式民居建筑的再生与发展

每一个民居单体在所处的场所中都有自己的具体位置,它的连续、发展是进行设计的着眼点。每一个单体的改造都要有相应的控制程度仔细判断。“继承与延续”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向。

(1)以章朗村对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为指导原则,以其经济、文化、生态、气候、资源、能源及自然地形貌等条件为基础,对现存的民居形式、聚落形态、景观特色及艺术价值进行整体分析,完成生态住宅的规划设计及建设实施。

(2)实施和推广一整套绿色适宜性建筑技术,包括节能、节地、抗震、太阳能利用、沼气利用等技术。

(3)改进和改善传统居住形式的建筑功能和空间利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延续并发展民居建筑所反映的地域文化风貌及地方文脉。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设计准则及手法,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使新型生态民居在多项指标上均高于现有民居状态,从而有效改善居民现有居住条件,并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使这一宝贵的民居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延续[1]。

《可持续建筑》考查作业

3、可邑村

可邑村属云南省弥勒县西三镇蚂蚁行政村,据村志记载已有355年历史。是一个全部居民均为彝族支系阿细人的自然树,全村面积约30平方公里,海拔1780米,人口现有201户共804人,人口年龄结构,60岁以上占21%,14岁以下占30%,青壮年占50%2菇,除1个汉族和1个白族媳妇外,都是彝族支系阿细人,自称“阿细泼”虽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可邑村有其优势:①教育较发达:②社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③具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④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可邑村建设“彝族文化生态村,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3.1 可邑村的制约因素

首先是观念上的制约:历史上,彝族是一个从游牧逐渐向定居农耕过渡的民族,彝族地区解放前以商品交换为前提的市场尚未形成,商品经济意识较为淡漠,至今仍停留在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阶段,并保持了典型的山区务农的生活方式。正如路易斯·芒弗德所说:“无论在什么地方,村庄都是由一些家庭结成的小群体,包含6至60户之间,每户都有自家的炉灶,自己的家神,自己的神龛,以及自家的坟墓。坟墓就在户内或在某处公共墓地内。这些人家讲着同一种语言.到同一株大树或峭岩的庇荫下集会,沿同一条小路外出放牧牲畜,每家每户从事同一的劳动,过着同样的生活方式。那时若有分工,也是极初步的分工,主要依据年龄及体力状况,而不是职业适应能力;任何人都能从自己邻人的面孔中看到自己的形象。村庄的物质结构,绝大多数已随历史岁月与自然溶合为一,唯有它那些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一些古训、格言、家族历史、英雄典范和道德训诫,这些东西为世代所珍视,并毫无改变地由前一代传给下一代。”5这些描写与可邑村的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说明可邑村的社会发育程度还处于农耕时代。

其次可邑村自然资源贫乏,人多地少,土壤贫瘠,作物单一。村民最常吃的是青菜和土豆,平时的主食是稻米,偶尔会吃玉米饭;主要经济作物是烟叶;每户每年收入大约在3000--5000圆,人均年纯收入大约在500--800圆左右,基本上都来自种烟。由于可邑村地处喀斯特地貌,没有水源,用水困难,家家户户都用水窑储存雨水,作为主要的用水来源,因此人们用水非常节约。

3.2 改变居住模式的探索

就可邑村自身来说,村民现在主要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但中国农村在变,农民的生活品味也在改变。读书、看报、写作(中国农村素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也将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必然带来居住模式上的改变。

《可持续建筑》考查作业

(1)改善居住模式应首先辨清哪些是可变因素,哪些是不可变因素,继而在 可变的因素中找出哪些是主要的能较大程度改变或改善生活模式的因素,哪些是 微不足道可忽略不计的因素。

(2)改善居住模式时,可先从局部开始,例如:改变一扇门的开法:加一 个卫生问;调整一些空间的大小等等。城市的做法无需全盘否定,可借鉴。但不 要完全照搬。

(3)“房子”在当地人心中的概念和城市人不~样。当地人看来,房子和衣 服一样,是过日子的基本器物。从没想过建筑是艺术品,也不会考虑什么空间效 果。房子用来住,就像衣服用来穿一样自然。他们的观念非常朴素,非常实际。这些观念源于当地民居长期从事的农耕生活。而这些在农耕生活模式下长期形成 的观念,才是最难把握和最难改变的东西。不了解这些,就不了解什么是民居,也不了解什么是民居发展变化的根源。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案来改善农村的居住 条件,但当地人是否接受,和他们国有的观念息息相关。我们怎么想不重要,关 键是当地人怎么想。所以,在作方案之前,应首先对当地居民一些基本观念有所 把握,切忌以自我为中心[2]。

结论

传统的乡土民居建筑是几千年农业大国的历史见证,是建筑中最富有生活气息的部分。它们以整体的风貌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展示某一地区的典型风貌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认知、情感寄托、审美情趣、生态环境和利用价值。夯土又是我国传统民居中大量采用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而且随着各地文化背景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夯土民居建筑发展成很多种不同的形式,有着丰富的地域色彩。这些建筑充分利用了地方材料,很好地适应了气候和环境。基本上符合可持续发展对建筑提出的要求。但是由于广大民居的居住者和使用者受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这些民居建筑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以满足他们对于现代生活的需求。因此,我们应对其所包含的文化生活内涵及技术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继承和发扬其优秀的东西,对民居建筑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进行分析和改善,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居民追求更舒适生活的美好愿望[3]。

参考文献

可持续陶醉 篇3

30年间,葡萄酒已成为新西兰“Kiwi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马尔堡,酒庄旅游自然是最大的吸引点。旅游业界则主动与葡萄酒业结盟,新西兰旅游局就曾冠名赞助葡萄酒大赛;而在各大小机场,新西兰航空都提供体贴的葡萄酒免费托运服务。而可持续、环境友好,也成为新西兰葡萄酒业的行业共识。

驾车在马尔堡(Marlborough)的乡间土路上穿行,两边全是连绵起伏的深秋的葡萄同,葡萄是已经采摘完了,但深黄的叶子还没掉,让下午斜射的阳光一晕染,怎么都有些回到Golden Age的飘然感。这是我第二次来马尔堡。上一回兴尽而归,脸红身晃地去赶回惠灵顿的飞机,把那空姐惊得够呛。这回,还没喝上呢,就微醺了?

“没什么魔法,就是去爱土地”

立在断崖边,前方的库克海峡正把风从四面八方吸过来。回身看Peter,头发胡子在狂风中恣意飞舞,加上眼神熠熠,简直像匹银鬃烈马。一定有什么魔法,不然这风口浪尖的悬崖怎能被他变作秀美田园?

10年前,没人敢在这海风肆虐的坡地荒崖种葡萄;而现在这里出产的酒获得了13项国际大奖。这里是Yealands Estate,新西兰第一家也是最大的“可持续葡萄酒庄”,并且是全球首个荣获“零碳认证”(carboNZero certification)的葡萄酒庄。

Peter Yealand老爷子,气派像国王,行事还是豪爽农夫本色。我们刚跳下宝马,就被他拽上满是青草和羊粪味儿的吉普车,几乎是在山路上弹跳着,巡视他的庄园。

在马尔堡地区开始种葡萄前,青口贝养殖是支柱产业,到现在也是第二大产业。而在1971年,拿到政府第一张海产养殖执照在马尔堡开创这行当的,正是Peter。现在,该产业每年为新西兰贡献1.6亿纽币出口收入。到1980年代,Peter迷上了养鹿,他的鹿场一度广达2000公顷,不但财源滚滚,还获过“乡村环境奖”。进入新世纪,Peter带着老婆、儿子再次“大转身”,种起了葡萄,说要创立一个“世界级的葡萄酒品牌”。

Peter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按寻常路子来。彼时马尔堡已是新西兰最大葡萄酒产区,出现了一些著名酒庄,甚至不乏正在成型的小众高端品牌。是天性,也是战略,Peter出的牌是“可持续”。别人巴不得自己庄园里满满当当全是葡萄藤,他不,特意保留和开辟了25块水塘湿地,栽了75000棵本地原生种类树木和麻类植物。现在来看,这是一个巧妙的景观设计,让庄园更具游赏性,吸引来的鸟类和其他小动物也让这里更生趣盎然。而最关键的在于,湿地和草木抑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这海边荒坡的土质,让葡萄藤能更好生长。

酒庄目前的主体建筑于2008年落成,如一弯俯卧在葡萄园中的新月。这是一栋会呼吸的绿色建筑:屋顶的缓坡设计,能将雨水导向两侧的水塘储存起来;屋顶还能根据季节和天气自动调节光照、温度和进入屋内的空气,尽可能减少能源的使用。说到能源,酒庄完全能自给自足。除了风力发电机、屋顶一侧之外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之外,Peter还把脑筋动到了他的作物——葡萄藤上。葡萄藤需要不时修剪,而剪掉的部分,传统做法是付之一炬,灰烬用于肥田。Peter却建造了两套特别的焚烧及能源转换设备,用于为酒庄供暖,还能发电。他的下个目标是将酒庄用不完的电返输给国家电网。而为了做到“零碳”,Peter和他的团队测量了从燃料、用电、肥料、垃圾处理、包装工序到员工差旅的每个环节,将对碳排放量的控制精确到每天,并制定相应的月度、年度补偿计划。

当然,在酿酒这一核心业务上,Peter绝不含糊。研究栽培技术、酿造工艺,才是他的最爱,他也从不吝惜高价延揽好的工艺师。

如今,Yealands已经成了新西兰葡萄酒的代表品牌之一,酒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没什么魔法,就是去爱土地”,Peter说,“是爱和我们一样依存这土地的各种生命。关照它们,它们就会回报你。”

几年前,Peter把一大群原产自英国的特种小矮羊(Babydoll sheep)放养到葡萄田里。它们的身高不超过60厘米,啃不到葡萄,但吃起同中的杂草来却很欢。这些形象超萌的“有机除草员”不仅帮助酒庄有效减少了机械除草和柴油使用量,后来简直成了酒庄的“代言羊”,很多来品酒的客人都要去看看它们。目前,它们的数量已经达到1500只。不过,鬼点子层出不穷的Peter还不满足,前几天他在博客上得意地透露:他最近发现,一种叫做Kunekune pig的宠物猪,也能吃草,并且没有刨地毁坏植物根茎的恶习,只是它们啃草不像小羊们那样干净。“它们能被训练好”,Peter兴致勃勃。

新西兰的波尔多

“Wow!”至今记得3年前自己发出的那声惊叹,那是在圣克莱尔家族酒庄(Saint Clair Family Fstate)尝到的2007年份特酿长相思(Sauvignon Blanc)。口感极度清冽,浓烈而鲜爽的香草气息、丰盈的浆果滋味……从此,我成了新西兰葡萄酒的“脑残粉”。

圣克莱尔是新西兰九大酒庄之一,主人Neal Ibbotson是个温厚老伯。他亲自开着辆朴素的小雪弗兰,把我们从牧场中间的皮克顿机场接到马尔堡。一谈起葡萄酒,他的狂热劲儿,绝不逊于Peter。

Neal和妻子Judy是马尔堡葡萄酒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1973年,Neal从南岛东南端的达尼丁来到北部的布伦海姆小镇,遇到了Judy,就留了下来。那时马尔堡还是纯牧区,仅有12万居民。就在同一年,如今新西兰最大的酒业公司蒙塔纳(Montana)开始在此地种植葡萄。

大学念农业经济的Neal开始想当农场主,夫妇俩狠心卖掉了Judy家的老房子,买了30公顷地,试过养羊、养牛、养猪,但都没赚到钱。“后来看到别人引进了葡萄,我们决定也试一下。”1978年,Neal夫妇成为蒙塔纳的“合同种植商”。这次他们赚到了钱,开始自己栽培葡萄。1994年,他们酿出了自己的第一桶酒,并在伦敦葡萄酒交易节上获得金奖,从此步上发展快车道。

即使在葡萄酒的“新世界”里,新西兰也是后生晚辈。1980年,它才作为新的葡萄酒产区进入国际市场视野——当年它出口了40万升葡萄酒,收入仅70万纽币。到2011年,这个数字变为1.55亿升,收入11亿纽币,超越羊毛,位列新西兰第九大出口产业。

新西兰位于南纬34—47度之间,从北到南的跨度达1600多公里,四面环海,气候凉爽多雨,按说先天资质并不适合葡萄生长,但它的西海岸有一系列高山,挡住了太平洋上的西北风,所以在山脉东麓出现了一些适宜栽培特别葡萄品种的地块。南岛东北端的马尔堡,北岛中部东海岸的豪克湾(Hawkes Bay)和吉斯本(Gisborne)是为三大产区。其中,马尔堡的日照最为充足,逐渐发展为全国的葡萄种植和酿造中心。目前新西兰698家酿酒公司中,马尔堡就占到142家;全国的851个葡萄种植园,有544个在马尔堡,去年这里的葡萄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三以上。每年的葡萄收获季节,来自英国、法国、智利、亚洲等世界各地的帮工会汇聚于此,加上来访的游客,马尔堡会成为热闹非凡的国际社区。

新西兰葡萄酒的特点,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量小、质优、价高。它的年产量仅占全球的1%左右,却以优质、纯净和口味独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为它带来声名的主要是长相思,其葡萄品种原产法国波尔多,以青草气息甚至“猫尿味”著称,在新西兰栽培后却意外增添了迷人的水果香气。去年新西兰出口的葡萄酒中,10瓶中就有8瓶是长相思。而难伺候的黑比诺(Pinot Noir),以及霞多丽(Chardonnay)、美乐(Merlot)、灰比诺(Pinot Gris)、雷司令(Riesling)等品种,在新西兰也有上佳表现。英国Independent杂志曾评价说,新西兰葡萄酒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平均质量”。

新西兰仅有400多万人口,尽管其人均年葡萄酒消费量已经高达12.2升(是中国的24倍),但国内市场的增长空间极其有限。而因其气候条件,葡萄成长期两倍于澳洲,虽然葡萄酒成品可能因此具有独特风味,但产能的局限也明摆在那儿。这两大因素促成了新西兰葡萄酒业的定位:出口导向;而且一开始就清醒地放弃了“新来者”比较容易进入的散装酒市场,只做中高档瓶装酒。去年,其瓶装酒的出口离岸价为8.73美元/升,在全球仅次于法国。

不过30年间,葡萄酒已成为“Kiwi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马尔堡,酒庄旅游自然是最大的吸引点,海产养殖户Ryan家也由此增添了一项获利颇丰的副业。旅游业界则主动与葡萄酒业结盟,新西兰旅游局就曾冠名赞助葡萄酒大赛;而在各大小机场,新西兰航空都提供体贴的葡萄酒免费托运服务,我曾带着好几瓶酒在南、北岛来回穿梭,没出过任何闪失。

在马尔堡,这个“新西兰的波尔多”,还有一个有趣现象就是,国际酒业巨头,甚至奢侈品集团,近年纷纷前来圈地。保乐力加、澳洲福斯特集团、美国群星酒业,还有LVMH,都已通过并购在马尔堡拥有了生产基地和酒庄品牌。一些来自“旧世界”的古老家族,也在马尔堡低调地显现身影。

全行业“可持续运动”

“这个国家正在走一条令人敬畏的道路:从他们近乎普遍地使用螺旋盖,到他们让所有葡萄酒酿造商在2012年达到‘可持续’标准的承诺。”加拿大的资深葡萄酒评论员Michael Pinkus两年前曾感叹。

可持续,环境友好,已经是新西兰葡萄酒业的行业共识。2002年,两大传统行业协会——新西兰葡萄种植者委员会(The New Zealand Grape Growers Council)和新西兰葡萄酒协会(Wine Institute of New Zealand,代表葡萄酒酿造商利益)整合相互资源,成立了创新型联盟“New Zealand Winegrowers”,简称NZW,承担“研究、代表、推广”三大职责:为会员提供生产技术改进的研发支持,代表整个行业与政府沟通,并在全球以统一品牌形象推广新西兰葡萄酒。作为国际葡萄酒界的晚辈,新西兰葡萄酒业界十分注重通过技术研发来缩小差距。“我们每投入研发1元,就将产生6元的新价值。因此,每年有超过700万纽币投入对未来的研发。”NZW的全球营销总监Chris Yorke说。

这个行业对“可持续”的追求,更早就已起步。1995年,一些从业人员自发组织成立了新西兰葡萄酒可持续发展协会(Sustainable Winegrowing New Zealand)。该协会呼吁减少农用化学品的使用,推广有机种植,还关注对环境有长远影响的如土壤健康、水资源的质量和物种多样性等问题。

NZW的前身之一葡萄种植者委员会,则自1997年开始实施一个叫做“可持续葡萄种植园”的项目。NZW成立后,项目进一步拓展,酿酒商们被邀请加入“从葡萄园到酒瓶”的品质担保计划,保证其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符合环保标准。瓶身包装等细节也被纳入这个评估体系,例如,新西兰葡萄酒绝大多数使用可回收利用的金属螺旋瓶盖,而不用传统的软木瓶塞——既是为了便于饮用,也是为了简化包装,并减少对软木这一天然资源的耗费。去年,NZW在全球范围内举办的181场推广活动中,做到了100%使用已通过可持续认证的产品。

到去年底,全新西兰已有95%的葡萄园和酿酒厂加入了“可持续项目”,看来,NZW在今年底实现“100%可持续”的宏愿能顺利达成。与此同时,通过更严苛的有机认证的葡萄园也正在迅速增加。目前,新西兰全国的葡萄种植面积为33600公顷,做到真正有机的已接近1800公顷,从可持续到有机,将是NZW下一步的推进目标。

在这场全行业的可持续运动中,马尔堡始终走在前列。马尔堡的庄园主们,已经在探讨从种植原生植物、杜绝非原生植物种植、为本土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湿地保护、人工水体营建等方面人手,建立“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马尔堡将出现许多个Yealands Estate。

可持续功能 篇4

挑战:

作为美国国防部 (DoD) 的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 CACI认识到, 部分用来维修仓库中武器系统组件的早期传统测试设备已经过时, 需要开发一个能够涵盖这些设备测试和诊断功能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使用现代商用技术开发一套自动化测试系统来替代DoD目前正在使用的传统测试系统;应对不可避免的淘汰风险;潜在地使用该系统来替代以前各种支持航空电子设备和其他重要武器系统组件的单用途传统测试系统。

CACI简介

CACI为美国情报局、国防部和联邦文职客户提供支持国家安全任务和政府转型的信息解决方案和服务。作为财富1 000强公司之一和罗素2 000指数成员之一, CACI在全球设立了超过120个办事处, 为全球约14900名员工提供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工作环境。

决策流程

CACI决定开发一个既可满足美国国防部近期需求, 也可满足其未来长期需求的测试系统。目标是构建一个与所支持的武器系统具有相同生命周期的测试平台。此外, 该设计将基于不包含专有硬件的商用解决方案, 使最终用户无需向CACI寻求支持即可维护系统硬件。

CACI首先调查了几个潜在的硬件解决方案, 并分析了每个方案生命周期中特定阶段的不同技术。CACI决定选择商用已久的技术以确保可靠性, 同时该技术处于其生命周期的相对初期, 以确保其在未来几年内仍然适用。

在仔细研究了市面上的潜在解决方案后, CACI决定以PXI架构为基础来开发测试解决方案, 该技术具有以下关键特性:

(1) 占用面积:CACI计划替换的许多传统测试系统都运行在工作台上。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工作车间的影响, 其中一个关键目标就是开发一个可以替代传统系统且可放置在工作台上的测试系统。

(2) 众多供应商可选:由于顶尖的仪器开发者都已采用PXI架构, 因此在设计测试系统时有各种各样的仪器可供选择。

(3) 超值组合:CACI还意识到, 由于维护车间的预算紧张, 因此达到或超出传统系统的测试要求时还需要控制成本。因此, CACI致力于提供功能强大且价格合理的解决方案。该成本控制不仅是制定采购价格的考虑因素之一, 同时也是建立长期支持的一个影响因素, 其中包括备用零件和设备以及系统维护和校准的人力资源。

决定采用PXI架构后, CACI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仪器的选择。PXI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从众多供应商中选择各种仪器来满足特定需求。决策过程中, 为需要移植的首批最终成品设置激励和响应要求。为了评估供应商的仪器功能和成本, CACI还考虑了供应商的某些品质因素, 包括如何响应客户咨询及在业内的声誉。

在完成了分析和市场调查后, CACI决定采用NI的技术, 根据测试需求以及NI高性价比的产品组合来开发大部分测试解决方案, 这使得CACI能够控制单位成本。此外, NI产品交付时间短, 保证原型开发进度不会因为等待仪器发货而造成延迟。

最初, 为该台式测试解决方案命名时, CACI认为它仅能支持有限的几种仪器。但后来, CACI和客户逐渐意识到该测试系统可用于范围更宽广的最终产品, 因此将其名称更改为“通用台式自动化测试装置” (CBATS) 。

目前, CACI已经开发了两种CBATS型号:101和201。CBATS 101是成本较低的初始解决方案, 建立在8槽PXI机箱上, 是两种型号中体积较小的一款。CBATS 201体积较大, 建立在18槽PXI机箱上, 具有更强大的测试和测量功能。选择以下NI组件作为CBATS 201的核心:

NI PXI-1045:18槽3U PXI机箱;

NI PXI-8108:2.53 GHz双核PXI嵌入式控制器;

NI PXI-2532:512交叉点矩阵开关模块;

NI PXI-2568:中功率通用单刀单掷 (SPST) 继电器;

NI PXI-4072:数字万用表;

NI PXI-6221:16位, 250 kS/s, 16路模拟输入;

NI PXI-7852R:基于Virtex-5 LX50 FPGA的多功能RIO;

NI PXI-5122:14位100 MS/s数字化仪 (配合两个TEGAM 4040A放大器/衰减器模块使用) 。

CBATS 201采用PXI-2532开关矩阵作为路由各种I/O信号至测量仪器 (PXI-6221和PXI-4072) 的导线管。此外还集成了3个PXI-2568单刀单掷 (SPST) 继电器模块, 用于路由内部电源和信号源至外部接口, 并提供了用户自定义切换的功能。PXI-5122数字化仪与两个TEGAM 4040A放大器模块配合使用, 可对峰值电压达100 V的信号进行高速分析。PXI-7852R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FPGA) 模块是一款软件可配置的设备, 用于创建任意波形和锁相信号, 并可异步捕捉和分析数据。

软件工具

CACI对开发系统软件组件和测试应用程序的最佳工具进行评估时, 遵循了特定的标准。在可能情况下, 希望直接利用员工掌握的知识, 以确保员工与所选择的工具无缝配合。最后, 还希望选择可以快速、高效生成所需应用的工具。

CACI选择NI LabWindows/CVI作为系统软件组件。为使硬件独立于测试应用, CACI创建了一个硬件抽象层。该方法可以在仪器因停产而替换时, 对测试应用影响的最小化。CACI很高兴LabWindows/CVI可以提供所需的功能, 而且由于设计中采用了多种NI仪器, CACI完全无需担心软硬件的集成问题。再者如果遇到集成问题, 仅需要与供应商一起来解决问题即可。

CACI基于CBATS开发的许多早期测试程序集 (TPS) 软件应用支持驾驶舱指示器。这些系统中一个关键的测试和诊断环节是仿真航空信号输入到设备中时需要维护技师目视确认系统的响应是否正确。由于测试的视觉化特性以及操作员的介入, CACI选择NILabVIEW图形化开发环境在CBATS上开发第一个TPS。这些最终产品一般没有任何参数数据需要采集, 而且大部分测试标准只是简单的合格/不合格或通过/不通过。使用LabVIEW的一个额外优势是相比传统编程语言, TPS的开发时间明显缩短。

随着需要移植的TPS类型不断演变, CACI开始开发需要很少或无需操作员介入的航空电子设备TPS。这些TPS一般由一系列测试组成, 其中包括对元件施加激励, 以及测量响应是否符合预期。对于这类TPS, CACI选择使用NI TestStand, 因为该软件允许从零开始快速开发新TPS。在开发初期, 使用NI TestStand创建TPS。CACI在大约3个月的时间内就可卓有成效地开发出一个现场测试系统。除了TPS快速开发, NI TestStand还提供了多种重要的特性, 例如捕捉参数数据来支持测试数据表的创建。NI TestStand还可与LabVIEW和LabWindows/CVI无缝集成, 因此可直接调用使用这两个工具开发的软件程序段。

CACI将继续结合CBATS使用这3种软件产品。通常根据所测的最终成品类型来决定使用LabVIEW、LabWindows/CVI或是NI TestStand。一般来说, 在测试过程中操作员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需要视觉反馈或调整时, CACI选择使用LabVIEW。当最终成品需要一组定义好的电子输入并生成可测量且可写入到数据表中的输出时, 如果这时测试需要最低程度的操作员介入, 则CACI选择仅使用NI TestStand, 或将LabWindows/CVI或LabVIEW与NI TestStand一起配合使用。

结论

CACI已经认识到开发灵活且价格合理的测试系统用于维护车间以替代已不受支持的传统测试系统是刻不容缓的。CBATS这个开发成果现在已经是一款广泛应用于许多DoD台式应用且价格极具竞争力的测试解决方案。其他优势还包括仪器通用性强、适用于各种各样的最终产品。目前, 已经有数十个包含数百个独特零件的测试系统被CBATS 101或CBATS 201所替代。作为通过DoD标准测试仪产品家族 (FOT) 认证的一员, CBATS在未来将可继续取代传统测试系统, 并为满足新的测试需求奠定基础。

可持续光明 篇5

如何战胜能源危机?节约必不可少,寻找替代能源更为重要而大力发展清洁煤电、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质能、核能等,都是其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时值夏季用电高峰,往日行政令文“热衷”的“拉闸限电”、“空调26度”等词汇却迟迟未能出现,不知不觉之间,秋老虎又悄然而至。

与以往各发电企业满负荷运转更加针锋相对的是:一些在建的大型水电被果断叫停,而许多已经投产的小火电也相继被悬崖勒马。

人们已经战胜能源危机了吗?显然没有。我们的经济依然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而现在,石油资源的日渐紧张带来的油价企高,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电力与其他自然能源的供应短缺与价格上涨,形势更日趋严峻。经济衰退如何幸免?

这不得不让我们提起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论争。吴敬琏和厉以宁,对中国经济改革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两位经济学界泰斗,前者主张:“重型化”的快跑将使中国遭遇能源危机;后者则奉行:大国的发展不能绕开重化工的道路。二老的观点,孰是孰非,我等自难定夺。然而,他们对于经济发展与能源关系的肯定,却是异曲同工。

数据更能说明GDP与发电量的关系。由于电力具有即时属性,没有库存,只要发电量下降,就意味着GDP同步甚至加速下降。去年10月,中国月度发电量同比下滑约0.5个百分点,这是自2005年2月以来,中国月度发电量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这暗示着很多企业已经停工,经济开始进入寒冬。而就从那时开始,中国的GDP增速已明显放缓。

同样的情景出现在上一轮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1994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名义增速一度达到13,1%,当时的发电量增速保持在9%~11%之间;其后,发电量增速在1998年第三季度降低到2.13%的水平,而GDP增长率就急剧下滑到6.46%。

反观危中之机,正是中国电力结构调整、变革的最佳时机。即将赴任中核集团的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承:受本轮金融危机影Ⅱ自,中小企业大量倒闭,用电需求连续多月缓和给小火电关停任务达成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如果没有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电力供需缓和这一契机,任务也会完成,但或许不会提前一年半就完成这个目标。”

能源危机话题由来已久,而今再度审视导致危机的深层次诱因:除了传统能源结构单一、新能源匮乏、电力供求不平衡等外,更为重要的是,新能源在发展过程中又面临着新的阻力与桎梏。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在成本与效益之间依然未能达到和谐状态。

综观经济发展史,危机的诱因决定了其解决方案的方式:节约必不可少,而寻找和发晨替代能源更为重要。现阶段,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能源消费和生产方式,找出并消除新能源在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与桎梏,使其在成本与效益之间达到平衡。由此,一幅崭新的图景已然出现:一边是小火电的不断叫停:另一边是新能源项目的不断上马。

用可再生能源全面取代化石燃料。进行一场新的能源革命,不仅是出于生存原因:与之相连的是世界经济可获得持续的发展。而经过对产业发展周期的深入研究后发现。大力发展除了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质能、核能之外,清洁煤电也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案。

虽然,实现全球经济一能源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速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常规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还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的能源构成中,煤电甚至占75%的比重。

因此,清洁煤电是首先能够想到的能源危机解决方案。2009年7月6日。华能集团主导推进的中国首座自主开发、设计、制造并建设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即IGCC示范工程项目——华能天津IGCC示范电站,在天津临港工业区开工建设。此举被业内看作是中国“绿色煤电”计划快速发展的信号。

在国际上,IGCC也被看作煤电发展的主流趋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开展绿色煤电的研究。2004年美国能源部正式启动了“未来电力”项目,计划投资9.5亿美元,用10年时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近零排放的煤炭发电厂。同年,欧盟在“第六框架计划”中,启动了名为联产氢气、电力、二氯化碳分离工厂的计划。目标是开发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发电、制氢以及二氧化碳分离和处理的煤基发电系统,实现煤电的近零排放。

因为装机容量占整个能源构成的21%,水电也被寄以厚望,自然被排在最可能取代火电的位置。事实上,这在国际上也有可供参照的可行案例,加拿大的水电比重就占能源构成的90%以上。中国仍有2/3的水能资源尚未被开发,其潜在优势不言自明。

然而,在金沙江叫停事件之后,对于水电的贬斥言论却不绝于耳“水电相对火电来说是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污染,但水电站尤其是大型水电项目对生态的破坏更大,影响更久远。一个大型水电站可能导致整个流域的生态彻底改变,甚至会造成部分物种的灭绝,此外。大规模的移民会造成文化生态和社会关系的断裂。”

姑且不论因环境保护和移民问题而产生的对于水电的过分妖魔化,单其建设中的高昂成本和运营中的超低利润,就给反对者诸多口实,让支持人士大跌眼镜:大型水电开发周期一般在5~10年,相较火电1~3年便可建成发电。胜负已分。而因在电网中一直担任平抑电价的角色,上网电价偏低则更打消了水电运营企业的积极性。

对许多在《可再生能源法》出台的背景下成立的公司而言。他们对水电产业前景的预期较高,而残酷的现实折断了它们继续前进的积极性。值得欣慰的是,许多小水电公司不在环保与移民问题诟病之列,它们对政策的预期相对乐观,如中华水电创立的收购管理模式,不仅有效地排除了前期问题,更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紧随其后的是核电。一位电力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核能在中国能源的构成中的比重不足2%,但按照现有的能源计划。在2020年,这一百分比将提高到4%~5%。该人士表示。“将来总有一天,在整个能源构成中,核电将一统天下。”而法国就是现实的参照。2003年,核电已占法国总发电量的85%。

虽然核电厂从项目勘测到建设再到运营,需要更长的时间,然而。这也与核电的经济效益相辅相成。20多年前,青云创投的前身因为参与了中国第一个核电项目——广东大亚湾发电站的投资。也让其获利颇丰。此后,该核电站在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与清华合作,也才有中国环境基金的诞生。

可持续功能 篇6

一回顾: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

“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1]4。一方面,我们将世界视之为物质对象的集合,这些物质对象通过偶然性联系而相互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又将世界当成是代理者(主要是人类)的集合,这些代理者有意识地表达着这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面行动着。技术人工物首先是物质对象,但它们同时也是具有一定功能的客体[1]5。

在克罗斯看来,任何一个技术人工物,例如螺丝起子或者电视机都具有一种双重属性[2]。一方面,它是具有特定物质结构(物理性质)的物质体,它必须服从自然法则的统治;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功能这一本质属性,这就意味着在人类行动的情境里该人工物能够被当做是实现某一目的的手段来使用。这样,功能和物质载体共同建构了一个技术客体。功能无法脱离于技术客体的使用情境,它由那个情境所界定,由于该情境是人类行为的一个情境,我们就称这个功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建构。这样,一个技术客体既是物理的建构又是人类社会的建构。

结构属性和功能属性虽然对于技术人工物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但抛开表面上的联系,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4]7:首先涉及可估价(规范性)问题,当我们说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是好或坏的时候是完全有意义的,因为这就大致等同于宣布它是适合还是不适合一定的功能,然而,当我们说一个物体例如一个氧分子是好或坏的时候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个氧分子没有内在的功能;其次这是两种不同的描述:在结构性描述里,涉及的是人工物的质料、尺寸、颜色、重量、形状等等物理性质和几何特征,无法体现其功能,这里结构是白箱,而功能是黑箱。而同样,功能性描述只是有关人工物的用途,即它可以用来做什么,也无法表现其结构,这里功能是白箱,而结构是黑箱;最后,功能属性和结构属性的本体论状态相当不同,结构是内在的,而功能是外在的,功能并不能很好地符合物理科学的本体论,从物理维度来看,物体是没有功能的,相比于内含于物体的物理特性(由那些独立于任何其他事物的物体所拥有)来说,功能通常被视为是外在的,也就是由使用者赋予给这些物体的。

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属性和功能属性之间不仅存在着鸿沟,而且还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既无法从特定的结构推出功能,也无法从特定的功能推出结构,这种现象被归纳为“非充分决定性”[5]:一方面,多种物理结构可以发挥同一种社会功能(功能的多重实现性),例如,木头箱子、蛇皮箱子、塑料箱子和铁皮箱子等等具有不同的物理结构和几何形状,但它们的社会功能却都是一样的,都是用来装东西的,这样,仅仅根据“箱子”这一功能描述还不足以确定它的质料和形状,也就无法对应于某一个具体对象;另一方面是多种社会功能可以由同一种物理结构来实现(物体的多重功能性)。例如,木头既可以用来做成凳子(用来坐的),可以做成床(用来躺着休息的),也可以做成衣柜(用来装衣物的),还可以做成篮子(用来装蔬菜水果的)。

我国也有学者对这一研究课题进行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指出技术人工物具有三重属性,即除了物理(自然)结构和技术(社会)功能这两种属性之外,技术人工物还具有技术过程性[6],这是一种将物理结构性和社会功能性联结起来的属性,意指技术人工物不仅是在技术过程中产生的,而且是在技术过程中应用的。该过程一方面是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一方面也是人类目的实现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自然就是技术使用的过程,它其实不属于技术人工物的本质属性,因为即使没有这个过程,技术人工物还是技术人工物,技术人工物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呈现出来“过程”这一特征。这其实是明确把“使用”的重要性提上议程。“技术作为现时代的主旋律,它的声韵只能在生活世界里的使用实践中欢然奏响”[7]。

二彰显:功能的使用情境

一个技术人工物具有功能就意味着在特定的人类行动情境里它能够被用做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并且这些功能概念从来不会出现在对世界的物理描述中,它们仅仅属于意图性的概念化体系,而“意图是世界基本本体的一部分”[8]。因此,即使是工程师和设计者也必须同时进行功能描述“才能够刻画技术人工物的全貌”[4]7。

代尔夫斯特大学的马腾·弗朗森(Maarten Franssen)更是强调功能的重要性,他坚持认为结构术语从属于功能术语,是功能术语的一部分,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只是技术人工物能用来做什么(forness),也即功能,至于其结构如何无伤大雅,在他看来,技术人工物的完整描述仅仅使用具有意向性质的功能术语描述就足够了[9]。至此,“功能”俨然成为经验转向视野下技术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主要有技术性功能(technical function)、社会性功能(social function)和意识性功能(conscious function)[10]之分。技术性功能是指人工物所具备的让某人享受到实实在在功效的能力,社会性功能是指人工物所具有的协调关系、传递文化方面的功能,而意识性功能则指人工物所传达的统治阶级意志、政治权力等象征性意义。例如一顶皇冠,它的技术性功能是让某人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入座,社会性功能是向人们传达了谁是国王的信息,意识性功能则是指这顶皇冠象征着权威和君主。而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功能,总是在一定的使用情境里显现。

“功能总是使用情境中的功能”[4]6,它是无法脱离于人类的使用实践的。所谓使用情境就是由使用者所主导的一个社会境域,这是一个使用者拥有着话语权的空间,是使用者自己的场所,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技术使用而进行,技术使用者是主体,技术人工物是客体,技术使用者通过自己的使用行为共同建构了一个情境。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某一具体的人工物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功能表现为预设性功能、创造性功能和意外性功能。预设性功能指的是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根据自己对潜在使用者需求的感知和理解,通过一定物理结构的设计而想要实现的功能。在产品进入到生活世界被使用之前,该功能只能处于预设的潜在状态。创造性功能则是指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自己在生活世界中活生生的经验而重新赋予人工物的功能,它不同于设计者所预期的功能,甚至设计者根本就没有料到这种功能,而是使用者自己所设定的功能,相对于预设来说它是创造性的。而意外性功能则是指使用者通过自己的使用行为所意外实现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使用者也许是想要实现人工物的预设功能,也许是想要实现自己的创造性功能,但最终实现的功能却在意料之外,无法预测。

技术某一功能在生活世界里的实现也总是意味着技术使用的阶段性完成,这样,技术使用就成了技术功能在生活世界里的具体化、现实化过程,技术融入使用者拥有着话语权的生活世界之后,“使用者根据实际目的的需要分派给人工物以功能”[8],鉴于使用者的复杂性,情境化过程中的技术功能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面貌,同一件人工物在不同的使用者主导的使用情境里,会发挥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功能。

只有在使用中,技术的各项物理结构才能通过使用者对技术人工物的功能-意向的认知获得意义。当然,技术功能在使用实践中并不是都能顺利地情境化,并不总是实现使用者的特定目的,技术还在设计之初时就被设计者赋予了功能意向,在使用之时又被使用者指派了具体的、生动的功能任务。这样,技术功能在情境化的过程中,还会遭遇“功能失灵(malfunction)”这个境况,“如果你可以断言期待一个物体用来做什么,那么你也可以在该物体不能达到你的目的时断言该事物功能失灵了。”[4]11

三断裂与弥补:设计还是使用?

伴随着荷兰学派所倡导的经验转向,特别是之后所开展的双重属性研究项目,人们对技术的探讨越来越明确和具体,关注点日益聚焦到生活世界里的技术人工物身上,并开辟出一块具有浓厚的分析哲学色彩的技术哲学新领域[3],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仍旧囿于传统的技术生产范式,即认为技术从设计到发明到生产到使用是一个单向度的进程,涉及具体的人工物实践时主要表现为“设计”决定“使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认为设计出来的人工物必然会得到使用,是依赖于“设计”活动才完成了物理结构和意向功能的统一,是工程师和设计者弥补了结构性描述和功能性描述之间的鸿沟,可见,这是一种典型的线性思维,也就是这种思维方式推动着人们把大部分学术精力都置于技术设计活动本身。诚然,技术人工物的两种属性蕴涵着两种不同的技术关系:人工物的结构揭示的是技术与科学世界的解释学关系,人工物的功能揭示的则是技术与生活世界的现象学处境,并因而对应着人类两种不同的活动情境——设计和使用。

而技术设计实际上就是“造物”活动,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困惑就是:到底是“我思故我在”还是“我造物故我在”抑或“我用物故我在”呢?换而言之,是“思物”重要呢?还是“造物”重要呢?或是“用物”重要呢?这似乎又是传统的蛋生鸡、鸡生蛋的问题,容易陷入一种循环论证的喋喋不休之中去,让我们先来看看“我思故我在”的由来吧。笛卡尔被称为法国历史上最大的哲学家,但是,在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人们眼里,笛卡尔却有一个致命的硬伤,那就是他那句流传已久的“我思故我在”的名言,笛卡尔的本意虽然是强调人是认识和思维的主体,但对这句话比较权威的解释却是“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比较直白的解释就是“因为我能思考,所以我才存在!”而我国著名的工程哲学家李伯聪教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四角号码词典》对工程的释义,认为日常语义学和语用学意义上的“工程”是指包括设计和制造活动在内的大型生产活动,并因此而提出了“我造物故我在”的命题[11],转化成白话文就是“因为我设计、制造物体,所以我才存在”。“经验转向”和“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研究项目的相继兴起也正受了工程哲学的不少影响,特别是“双重属性”研究项目不仅把人工物的本质属性还原为功能和结构这两种,而且还凸显了技术设计和技术使用两种人类实践情境,很显然功能描述和结构描述之间的鸿沟正是在这两种实践情境中得到弥补的:技术设计提供了弥补的可能性,设计者或工程师将他们对功能的感知融入物理结构之中,并以人工物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而技术使用则切实实现了这种弥补的可能性,使用者通过自己对人工物结构的感知以及设计者提供的使用计划展开了对技术人工物功能的发挥过程;并且,使用一种人工物实际上就是创造一种生活方式,所谓的“石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以及“计算机时代”都是一个时代生活方式的反映,其实就是根据人们所使用的技术而划分,“自行车王国”和“汽车王国”更是如此。可见,“我用物故我在”的命题也是成立的,首先是因为技术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存在,其次是人类社会只有在技术使用中才能得到孕育、构建和演变,故而“我”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体验到我的存在并实现我存在的价值。

“我思故我在”、“我造物故我在”与“我用物故我在”到底孰轻孰重、孰真孰假呢?在“我思故我在”成为名言之后,西方哲学随即发生了以本体论为中心到以认识论为中心的重心转向,“我思”实际上就是“我”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而“我造物故我在”的提出部分地响应了马克思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至理名言,从而提醒着人们把聚焦点从理论层面转移到实践层面来,是人类实践而不是理论改变了世界;“我用物故我在”才是真正对“改变世界”的强烈响应,人类正是在“使用”中特别是“技术使用”中才实现了“改变世界”、“创造世界”的目的。可见,“我思”属于认识论范畴,而“我造物”和“我用物”属于实践范畴,很难辨别孰轻孰重:没有对世界的认识谈不上去改变世界,而不管这种认识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但不改变世界认识世界就没有了意义、失去了方向;“造物”是为了“用物”,而“用物”的前提却是“造物”……单独就凭借某一种活动来断定“我”是否“在”无疑是片面的,容易落入线性思维的窠臼,也易受致命攻击,客观的说法应该是“我思、我造物、我用物故我在”,“我用物”是其中不可忽略的关键环节。

况且,不管技术人工物具有什么样的属性,抛开这些本体论、认识论上的东西,它们能够被人们使用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它们具有人们可以利用的正价值。因此,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有没有价值是技术人工物能否被使用的关键所在。所谓价值,是相对于主体和客体而言的,是客体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能力,在哲学上一般把它作为关系范畴来看待。价值其实就是功能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具体化,它是通过功能的发挥来实现的。那么,对于技术人工物来说,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它的价值呢?放眼当代社会,人工物的“符号价值”腾空而起,横驾于“使用价值”之上,造就了物欲横流的符号社会图景。如何褪去“符号价值”的耀眼光芒,还“使用价值”以朴实面目,也是“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带给我们的深层思考。

四结语

在传统的技术论中,人们往往把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诉之于技术,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环境友好型技术、绿色技术、生态技术等应运而生,可这些技术的应用真的节能了吗?环保了吗?当节能洗衣机被推向市场的时候,设计者自以为实现了节能,因为新型洗衣机能够用更少的水、消耗更少的热和电来洗更多的衣服,按照计算,至少能节省20%到30%的能量,而这种洗衣机推广后的结果却事与愿违,能量不仅没有被节省下来,反而更耗能了,原因就在于使用者们的使用频率、强度和范围大大扩展了,原来只洗大件衣物,现在是连袜子、手套等小件都扔进去让机子洗。“技术的节能性能被使用者使用密度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拓展给抵消了。”[12]191可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不是可持续技术而是可持续使用,可持续技术只是提供了一种工具,这种工具的功能只能在使用中实现,更确切地说,只能靠可持续使用来维持和发挥,这也是“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研究项目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可持续使用依赖于使用者所展开的使用行为的节能性、环保性和生态性。“设计者应该明确认识到最终是使用者来决定使用还是不使用”[12]199,诚然,使用者不仅有使用与否的决定权,而且也决定着这么使用还是那样使用、一天使用一次、三天使用一次还是一年使用一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只能在可持续使用中来实现,这绝不是高抬使用的作用,而是一个事实,是一个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略的事实。当人们绞尽脑汁地去设计、去生产可持续技术时,也应该殚思极虑地去贯彻、去推广可持续使用的方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技术的功效都只能在使用的可持续性中实现。

摘要:技术人工物双重属性的技术解释学论纲强调,技术的结构由设计所确定,而技术的功能则由使用所赋予,这就进一步将人们的视野聚焦到生活世界,由此产生的一个困惑是:可持续的到底是技术还是使用?诚然,技术为使用提供的仅仅是“已经在此”的人工物,而使用则将这种“已经在此”的人工物转变为“上手”和“在手”的人工物。

关键词:技术,技术人工物,使用

参考文献

[1]Kroes P,Meijers A.The Dual Nature of Technical Artifacts-presentation of a new research programme[J].Techn啨,2002,6(2).

[2]Kroes P.Technological Explanations:The relation between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echnological objects[J].Techn啨,1998(3):18.

[3]Marc J.Gilbert Simondon and the Dual Nature of Technicalartifacts[J].Techn啨,2008,12(1):23.

[4]Kroes P.Technical Functions as Dispositions:A critical as-sessment[J].Techn啨,2001,5(3).

[5]Houkes W,Meijers A.The Ontology of Artefacts:the hardproblem[J].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Part A,2006,37(1):118-131.

[6]阴训法,陈凡.论“技术人工物”的三重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7):28-31.

[7]陈多闻.荷兰学派的技术哲学思想初探[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3.

[8]Kroes P.Screwdriver Philosophy:Searle’s analysis of tech-nical functions.Techn啨,2003,6(3):22.

[9]Franssen M.Design,use,and the physical and intentionalaspects of technical artifacts[J].Philosophy and Design,2008:23.

[10]Lawson G.An Ontology of Technology:artefacts,relationsand functions[J].Techn啨,2008,12(1):57.

[11]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7-8.

完整高效可持续 篇7

在2011法兰克福展上,菲斯曼展厅以一个曲面墙为依托,大的、独具特色的建筑立面形成了四个区域:家居空间、公寓街区、办公空间、工业建筑及地方供暖网。作为精心规划的展厅的一部分,该建筑以每个区域的主要思想为基础,向所有媒介产品开放。菲斯曼展示了以解决方案为基础的20多种结构,主要以新产品为主打。展览为空间及氛围提供个性化对话:生动的合作范例。整体传递的信息为:完整、高效、可持续。

At ISH 2011,Viessmann presents against the dynamic curve of the back wall,large,stylized building facades the four application sectors:family homes,apartment blocks,office,indust rial/council buildings,and local heating networks.As part of a carefully structured overall dramaturgy,the buildings open up for emotional media productions on key topics from the sectors.Viessmann shows solution-oriented configurations in more than 20 systems,focusing on new products.The presentation offers space and atmosphere for personal dialogue–a living example of partnership.The overarching message:Viessmann.Complete.Efficient.Sustainable.

可持续旅游 篇8

今年的4月22日是第44个世界地球日。地球日, 是人类审视自己和地球关系的日子, 是人类了解地球状况的日子, 也是人类协调自己如何与自然环境相处的日子。1995年在西班牙举行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会议”上, 提出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这一说法, 并明确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 “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实行可持续旅游, 在拥有源源不断的游客到来参观的同时, 也为环境带来长远而良好影响。它让旅游得到良性的发展, 能够永泽子孙;而不是那种毁灭性的、饮鸩止渴式的开发利用。可以说, 它是影响旅游业未来前景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从旅游产业层面说, 可持续旅游是一种发展战略, 即旅游目的地在对旅游的开发和管理时, 充分考虑环境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从旅行者的角度说, 它又是一种负责任的旅行态度和作为。在旅行过程中, 人们应该尽最大可能减少对环境、对目的地的影响, 让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地方经济通过旅行者的旅行活动受益的同时, 保持原有状态, 并得到长期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 而并非单纯的“亲近自然”或者“深度游”。它不仅带给旅行者丰富的旅游经验, 也能以地球公民的身份, 为当地环境、当地人做一些善事。

《旅游纵览》一直倡导保持或促进旅游目的地地理特征的旅游行为, 主张增强目的地的“当地感觉”。因此, 本期, 我们特别向你推荐的目的地正是实践可持续旅游的绝佳范例。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生态旅游的国家之一, 近期还被评为2012年度“全球最受推崇的旅游国家”。班夫国家公园是加拿大第一个国家公园, 在生态保护上非常卓著, 深受户外探险爱好者的喜爱。为更好地管理和发展, 加拿大公园管理局要求限制班夫镇的扩张, 限制徒步旅行的人数, 缩减公园内开发项目等。“保持接待能力不足”, 就是他们进行可持续旅游的原则之一。

阿尔卑斯山系的群峰中, 就其外观而言让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意大利的多洛米蒂山。姿态万千的自然之地, 为妙趣横生的户外活动提供了无限契机。多洛米蒂山区有不少适合徒步探险的国家公园, 规划了多条长距离的徒步小径贯穿多洛米蒂山。这里是生态旅游爱好者心中的徒步天堂。徒步这种环保亦备受推崇的探访自然的方式, 减少了旅游者带给当地环境的影响, 让人们在步履间尽享天赐的美景盛宴。

芭萝莎是澳大利亚最著名、最重要的葡萄酒产区之一。它的葡萄酒举世闻名, 芭萝莎也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乡村地区, 在这儿你可以看见一些山丘美景及古老的城镇。芭萝莎依托葡萄酒厂、葡萄园而兴起了葡萄酒旅游, 精致的酒坊, 气息浓郁的乡村酒店, 一望无际的葡萄园最是让人流连忘返。品酒、赏酒、美食、游览参观酒厂周围风景, 以及了解葡萄酒产区文化和生活的活动等, 既是发展旅游, 宣传文化, 又是一种对当地生态资源发展的保护和监督。

可持续节省 篇9

位于悉尼总部的CCA公司供应链经理Bruce Herbert认为:“我们必须去探寻新技术来增加利益, 而不是成本。”这个项目名为Project Zero, 从2000年开始至今, 整个项目耗资6.2亿澳元 (约合4.8亿欧元) , 包含了几个关键性投资, 如转换成室内制作PET塑料瓶、瓶胚和瓶盖等。另外还建造配备自动导向车的自动化仓库, 保证了产品能够更加快速地发往消费者。

CCA是亚太地区最大的软饮料制造商之一, 过去3年中依靠这个项目共发布了43款新产品。“总之, 这个项目使我们能够生产自己设计的PET塑料瓶, ”Herbert说道。这个项目还将在轻质塑料瓶制造方面带来更多的收益。自从2011年第一台Krones公司的吹塑机/填料机开始运作后, 名为Easy Crush的塑料瓶就被生产出来, 其重量只有12.8g (不含瓶盖) 。

Herbert称:“我们相信在轻质塑料瓶方面仍有发展空间。”另一方面, 公司将建造其自己的回收工厂, 但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计划。即便如此, 工厂的用水量也已经因为这个项目下降了8个百分点。

奉献动力如何可持续 篇10

平息一种酸辛,

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巢中,

我就不虚此生。”

狄金森的这首短诗,在2011年3月的贵州山区,给了邓飞和他的小伙伴内心深处以升腾的启示。邓飞此时尚未从调查记者的揭黑激情中完全出走,但贫困山区学童不得饱食的现实已触动他柔软的爱意。过去一年,他掌握了在微博上集聚人气的新方法,生命开始有了焕然一新的体验。他渐游离于苦大仇深的扒粪姿势,成为近年中国涌现的新公益人之一。

一个偶发的奇想,在贵州找到了用武之地。自实地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午餐困境后,邓飞即发起宏愿,让中国贫困学童都吃上温热的免费午餐。免费午餐并非新事物,远的不说,在海峡另一岸的台湾即已实施经年,但在如此广大人口基数上进行实践则尚无先例。中国大陆问题的复杂性怎样评估都不为过,但有时实施起来后却出奇地简单。

免费午餐不是邓飞一个人的故事,他感召了各行各业的一批精英分子,共同打造这份事业。又以民间之力,倒逼政府接棒,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一份午餐的大盘子,出现齐头并进的发起人,这是贫困山区学童的福分。邓飞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他的心路历程如何?在刚刚出版的《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一书中,邓飞将之和盘托出。

正如这本书的副题所言——“揭示当下中国各阶层涌动的社会变革热情”,免费午餐的成功,其实是中国渐渐富裕起来的阶层,寻求用爱意变革社会的一次努力。邓飞敏锐抓住了这个契机,凝聚众人之力,完成了一次柔软改变中国的经典案例展示。

“一定要反省过去,但不能纠缠过去,不能因为过去失去我们的未来。”这是邓飞投身公益后的新理念。他承认中国经历过一段残酷的斗争史,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选择和解。他只是希望大家分头并进,守望互助,他个人坚守“先做增量,融合各界”的建设性方式。这样的进路,导致他并不回避官方的加冕,也引起一些争议。邓飞以他柔软的身段,腾挪其间,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邓飞认为他和伙伴们正在开创一场伟大的“微公益”,在探寻如何提供条件把普通人聚合在一起,产生巨大变革的“合聚变”。他说,这些条件中,有爱、使命和价值观,有集群式的社会动员,还要有一整套的专业组织治理,发现、激活和科学发掘每一个人的内心力量,我们就获得一个澎湃的能量场。

我曾在江西的一个酒店里,旁观邓飞给志愿者们讲述自己的规划和慈善未来,时至深夜,听者仍不肯散去。公益如何长久凝聚人心,而不陷于一时的热血,的确是一个难题。在邓飞提及的公益人物中,台湾证严法师是一个榜样,她一手打造的慈济功德会,已是华人最大公益团体——其成员早已不局限于华人。支持慈济功德会一路走来的,是佛陀的慈悲喜舍精神。有了宗教的价值所在,公益团体腐化的概率就会降低,这构成制度约束之外的另一维度。

当邓飞在谈论公益,我理解,他仍然焦虑于如何获致一种可持续的奉献动力。这并非一蹴而就,它和整个社会的道德心与宗教感密切相关。在这条道路上,信仰与公益互为增量。

《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

作者:邓飞

出版:华文出版社

定价:35元

《知日·设计力》

主编:苏静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35元

从日本设计界的起始——日宣美展、日本设计中心的成立说起,从各角度思考日本“设计力”所在。

《为中国蒙难——美国外交官谢伟思传》

作者:[美]琳·乔伊纳

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

定价:49元

当中美关系在三岔路口时,年轻的美国外交官谢伟思在各种政治势力中所起的作用。

《岩波茂雄传》

作者:[日]安倍能成

出版:三联书店

定价:58元

在民国之初,岩波书店曾经影响了一批中国知识分子。从岩波茂雄经管书店的细节,读者可以感受1913年战争初期日本知识界的态度。

《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

作者:[美]比尔·科瓦奇 汤姆·罗森斯蒂尔

出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38元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该如何辨识,哪些信息、观点可信?本书旨在回答上述诸多疑问,探讨信息文化正在发生着何种改变。

《白鹿原:芦苇电影剧本+剧本创作笔记》

作者:芦苇

出版:后浪出版公司

定价:45元

可持续的医疗建筑 篇11

可持续的观念和方法已在各种情况下被广泛解读, 对医疗建筑来说, 什么是可持续、如何设计建造当有其特殊性, 本期沙龙和若干文章就此作了深度探讨。

可持续的医疗建筑首先体现在医疗设施体系发展的可持续性, 医疗设施的规划与城市增长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反思中国当代的城市生长, 以资本聚集、攫取利益为动力的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导致了城市功能的缺失和形态的畸变, 更多需要织补、替换式的完善和更新, 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医疗设施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链条。

同时, 优质医疗资源的连锁、复制也有助于形成医疗资源的平衡体系。西方有些国家提倡“一站式”服务的模式, 即从社区门诊开始, 提供与医疗相关的各项服务, 减少以前由于分别到不同医院诊疗而产生的重复费用。这种变化既来自于城市化到郊区化的空间发展需要, 也基于网络社会提供的技术支撑, 还包括医疗保障制度的推动。这种多层次医疗体系宏观上的均衡生长可以促进城市功能的均衡发展, 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就医疗建筑或建筑群本身来说, 则存在着如何做好医疗模式规划, 进而研究医疗工艺流程、分配好各种空间比例、做好各部分空间规划的策划过程, 这其中医疗模式和工艺流程的塑造在理论上被反复呼吁、倡导, 而在实践中却往往被仓促掠过。正如本次沙龙中多位医疗专家和建筑师所提到的, 医院各部分使用功能的比例因地区、因类型而异, 仅仅以一个简单的标准套用是不科学的, 需要结合未来使用构想进行充分论证。其中, 确定床位数规模是首要问题。目前, 受急剧扩张以获得更多收入回报的观念驱使, 医院建设出现超大规模、超全设备、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现象, 而超大型医院蕴含着巨大的经营管理风险和医生的执业风险, 患者受到病床周转条件的制约, 往往出院后在家进行康复, 出现问题通过与医生电话咨询, 甚至再通过急诊流程回到医院, 不仅健康恢复过程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 而且带来对医院建筑的空间需求和构成的不确定性。

有专家研究认为, 单纯的节能措施所减少的能耗占医院运营总能耗的比例极低, 以保温、隔热等常规节能手段来衡量医疗建筑的可持续性是舍本求末的做法, 医疗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更多应强调结合使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这其中重视全寿命周期的费用的观念变得尤为重要。全寿命周期即从材料与构件生产 (含原材料的开采) 、规划与设计、建造与运输、运行与维护直到拆除与处理 (废弃、再循环和再利用等) 的全循环过程。从全寿命周期衡量医疗建筑的可持续利用, 就不仅仅局限于初始建设费用的分析, 更需注重如何保持建筑的弹性、如何在各部分空间中留有发展的余地、如何满足在使用过程中的持续改造和空间置换, 这些成为衡量医疗建筑可持续性的重要内容。

上一篇:统计报表制度下一篇:防范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