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模式

2024-10-08

可持续模式(精选12篇)

可持续模式 篇1

可持续设计是近年来兴起的设计理念, 要求设计人员应当综合考虑环境、经济、社会和道德等问题, 构建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进行设计。服装可持续设计是服装设计师综合考虑美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美观等因素对服装进行构思、设计, 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1]。

一、服装可持续设计的发展模式

服装设计师在进行服装可持续设计时应首先考虑到服装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其次需要满足消费者、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基本需求。服装可持续设计是对审美倾向、生产模式和消费者习惯等的规划和设计, 不仅仅是对服装工艺。服装面料和服装款式等的创作和制作。当服装面向自然环境时, 要求可持续设计满足低耗能、材料和面料等能够循环再生;当服装面向生产加工时, 要求可持续设计符合制作、加工工艺, 并在符合制作、加工工艺的基础上提高加工效率, 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利益;当服装面向消费者时, 要求可持续设计满足消费者耐用、舒适等要求;当服装面向商业时, 要求可持续设计满足时尚、新潮、个性等要求。总体来说, 服装可持续设计需要满足审美观、耐穿、回收便利、样式潮流、便于生产等要求[2]。

二、服装可持续设计发展模式的设计要求

国内大多数服装设计师在服装可持续设计发展模式中仍存在一些误区, 比如设计时忽视了服装的配套服务、忽视了服装功能的合理性、忽视了服装带来的长期影响、忽视了服装制作等系统中的科学性等, 以至于我国服装可持续设计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有力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服装可持续设计发展模式的设计要求。 (1) 服装设计师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在满足当代人对发展的需求的基础上也能满足后代人对发展的需求, 将可持续性作为设计的目标和出发点。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应当首先将消费者放在设计首位。 (2) 服装设计师应当遵循适度设计的原则。适度设计是指提高服装的综合使用率, 实现一物多用, 服装款式大方、经典, 百搭性强, 使服装利于回收、实现循环再生。 (3) 很多环保服装设计师提倡服装设计应当遵循五大可持续原则 (5R原则) , 即循环利用 (recucle) 、拯救 (rescue) 、节能减污 (reduce) 、重复使用 (reuse) 和环保选购 (reevaluate) 。

三、服装可持续设计发展模式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 对服装的需求逐渐从视觉性、装饰性转变为服装的功能性、质量、健康性和文化品位等方面。现如今, 越来越多的国际服装品牌越来越重视服装的可持续设计。本文以服装品牌阿玛尼和Prada为例, 研究可持续设计发展模式的应用。

阿玛尼是欧洲最顶尖的服装品牌, 包含牛仔装、家居饰品、女装、配件、男装、香水、运动装、饰品等多种产品。阿玛尼的总设计师、创始人乔治·阿玛尼是可持续服装设计的代表人物, 他的设计原则有三点, 即注重舒适、追求简约和简单。阿玛尼追求简单的线条和较为细腻的服装质感, 形成不醒目、不夸张、看似简单但内涵优雅的各类男女服装。阿玛尼的领带、鞋子、丝巾、眼镜和皮件等配件与主体服装一样, 讲究简单的线条和较为细腻、精细的配件质感。阿玛尼的泳装也以剪接方式为主, 通过性感的曲线体现优雅、高贵的独特气质, 并没有掺杂起到装饰性作用的大量、复杂的线条。研究2013年阿玛尼消费者对阿玛尼服装的评价发现, 大多数消费者对阿玛尼评价时多使用“简单”“优雅”“大方”“不造作”“高品质”“百搭”“不浮夸”等词语, 阿玛尼服装由“形式主义视觉美感”彻底向“可持续设计全面发展”转变。

服装可持续设计的基本设计原则仍然包括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性。许多国际服装品牌由于价格过于高而使消费者望尘莫及。随着许多服装设计师对可持续设计理念的重视, 许多国际知名服装品牌如阿玛尼、Prada等, 都创立各自的副线品牌, 在满足可持续设计的基础上, 降低价格, 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都能承受。阿玛尼旗下的副线品牌有很多, 如阿玛尼牛仔系列、阿玛尼雪衣系列和安普里奥·阿玛尼等。Miu Miu是Prada旗下创立的副线品牌, 消费人群针对年轻人, 风格简约、时尚、活泼, 百搭性较强, 2012年首季度Miu Miu的销售额同比上涨30.8%, 达到1.416亿美金, Prada也凭借Miu Miu提升奢侈品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服装需求的不断加大, 人们已经由视觉性的基本需求转变为舒适度、高质量、健康性和功能性的全面需求[3]。服装设计也由传统的视觉性、装饰性设计逐步向可持续设计发展。在服装可持续设计的发展模式下, 不仅要求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时考虑消费者的审美观点、装饰作用等, 还应该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材料和面料的循环再利用等方面。本文简单分析了服装可持续设计发展模式及其设计要求, 研究服装可持续设计发展模式的应用。关于服装可持续设计其他方面的研究仍值得广大研究学者共同研讨。

摘要: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涉及较广, 如市场学、文化学、美学、色彩学、工程学、材料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学科。服装设计是按照设计对象的设计要求绘制出平面效果图, 并按照平面效果图制作成衣。服装设计逐渐向可持续设计方向发展。本文主要研究服装可持续设计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服装,可持续设计,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沈雷, 史雅杰, 唐颖, 吴小艺.基于新经济时代的中国服装品牌转型升级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2, 21 (12) :58-59.

[2]吴春彦, 项丽敏, 孙元秋.浅论系列服装设计[J].黑龙江纺织.2012, 13 (22) :51-52.

[3]袁燕, 戴鸿, 陈曙雯, 雷中民.品牌服装设计的文化内涵[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12, 17 (14) :63-64.

可持续模式 篇2

基于循环经济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土地问题,直接威胁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实现循环社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需要在土地资源领域引入循环经济理念.本文拟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探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分析循环经济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思路引入到土地利用中,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作 者:梁流涛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刊 名:资源节约与环保英文刊名:RESOURCES ECONOMIZATION & ENVIRONMENT PROTECTION年,卷(期):2010“”(3)分类号:X22关键词:循环经济 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国有林场森林健康可持续经营模式 篇3

关键词:森林健康;可持续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 S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9-90-02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进程中,国有林场的功能和作用得以重新定位,凸显了其提供生态文化产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渴求的作用,而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和功能,森林的经营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1 探索森林健康经营体系

1.1以森林多目标经营为主线,积极开展森林经营模式探索和建设

1.1.1 木材培育技术体系 主要功能目标定位是建成我国北部大、中、小型径级材定向培育模式,项目区林分单位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根据树种的生态学特性,科学合理地延长森林经营周期,林下植被多样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生态效益和经济功能更加和谐统一。其中一种模式类型是落叶松、樟子松、油松、云杉、红松等针叶树种大径级材培育模式

1.1.2 森林生态改良技术体系 主要功能目标定位是调整林分密度,促进林下灌木和草本的生长,加快林木生长;林下引种其他优质针、阔叶树种,调整树种和林龄结构,提升森林景观品位;增强林分的水源涵养、保持水土、改善气候、防风固沙、固碳制氧等生态效能。模式类型为人工林健康经营和改良林、天然次生林近自然经营林、森林公园景观林改良林和自然保护区人工林天然化经营林

1.1.3 后备资源培育技术体系 主要功能目标定位是建设石质荒山、荒漠、沙滩造林体系,完善迹地更新的营造技术,营造异龄复层林。模式类型为荒漠、沙滩、石质山地攻坚造林、林冠下造林和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培育优良森林资源。

1.2 调整森林资源结构 针对北方国有林场现有大面积近乎同龄人工纯林存在的林分物种单一、树木长势下降、森林景观单调、土壤酸化及病虫危害日益严重等弊端,从森林的生态效益、自然保护、经营利用和三大功能一体化经营出发,采取机械疏伐、低保留抚育间伐、定向目标伐、块状皆伐、引阔入针等作业方式,营造落叶松、樟子松、云杉、油松、红松等块状混交林;实施林苗一体化经营,在调整资源结构和低密度培育大径材的同时,促进林下灌、草生长和诱导异种进入,通过近自然化经营措施,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加速林地“自肥”和物质循环,使森林处于均衡近自然有序状态,全面发挥人工林的生态和经济双重效能,逐步使北方国有林场森林林分结构形成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呈近正态分布的合理森林空间结构和树种组成结构。

2 实施可持续经营模式

2.1 天然次生林改培 北方国有林场要对以桦树、蒙古栎、五角枫、花秋树等为主的天然次生林进行改培,改变单位面积蓄积量低、生长速度慢、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下降,林地生产力浪费严重的情况,林场采用近自然经营择伐模式,对低效天然次生林实施强度疏伐,去除枯死、病腐、干扰木和非目的树种,每667m2保留15株左右的优良单株。通过人工手段诱导天然林正向演替,林下引栽珍稀针、阔叶长寿树种,营造复层异龄混交林,以有效地改善天然次生林的生态功能,提高经济价值。

2.2 培育针叶树种大径级材 北方国有林场应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主要采取动态目标树经营措施,根据针叶树种树势和生物学特性,分多次选择保留木,逐步降低林分密度,分阶段实施修枝作业,培育无节良材。经营目标是主林层高度在26m以上,直径为50cm以上,蓄积在16m3/667m2以上,森林培育主伐期在100a以上的森林资源,比现行的50a左右森林轮伐期延长1倍以上。使林分质量、景观品位和森林的三大效能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完善,林内灌木和草本茁壮生长,保留木生长加快,天然更新幼苗逐年增加且长势良好,逐步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森林资源结构。 (下转92页)

(上接90页)2.3 科学培育后备资源 实现“面积蓄积双增”目标,结合北方国有林场造林地匮乏的实际情况,把土层瘠薄的荒滩、荒坡、荒漠、岩石裸露的荒山等“硬骨头”地块作为绿化重点,启动实施困难立地条件攻坚造林工程。主要措施是在造林中全部选用樟子松、油松等造林先锋树种,高规格优质的容器苗,采取条田,机犁沟,大穴鱼鳞坑整地、客土、薄膜覆盖、浇水等措施,保证造林成活率;在苗木装运上,采取专人负责装运等形式,节约成本,实现容器苗运输环节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在容器苗栽植上,打破以往栽植技术,容器苗全部采用割底清除盘结根系、侧面划开,培土撤桶栽植,全力提高造林成效,确保一次造林、一次成林。

2.4 开展森林经营成效监测 建立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加强森林多功能、多效益管理和监测,推进建设稳定、健康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选取有代表性的森林抚育地块建立长期固定监测样地块,定期对各类抚育成效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估;在监测的基础上,及时更新地理信息系统中相关数据,建立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举措,为科学指导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提供支持和依据。

3 发展模式

可持续模式 篇4

一、协同企业含义及其特点

协同企业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是指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而进行的彼此协调和相互努力。各节点企业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结成一种网络式联合体, 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可动态的共享信息并通过紧密协作, 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和优良的供应链绩效。从微观层次来看, 协同企业主要是使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之间更好的衔接, 它注重顾客与供应商的关系;从中间层次来看, 协同主要是为了从供应商到顾客, 包含供应商的供应商、顾客的顾客以及合作伙伴在内的整个供应链网络上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畅通无阻, 它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从宏观层次来看, 协同是指整个供应链为了达到战略目标一致, 始终以整体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 多个独立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满足市场需求, 这是单个企业依靠自身能力无法完成的。协同企业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关注核心竞争力:每个成员企业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到协同网络中, 以协同企业的形式与其它企业进行竞争, 具有更大的柔性、更强的竞争力。

机会驱动:协同企业是由参与的成员企业为了满足特定的商业机会而结合的临时性网络组织, 创新能力和面向客户定制促使协同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动态结构:协同企业通过动态地构建组织结构以保证整个组织的柔性。组织内的成员具有同等权利, 没有一个企业是具备支配地位。

信任机制:协同企业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成员间的信任。由于风险共担、信息共享导致成员间相互依赖程度提高, 这就需要更多信任。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保证了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企业可以共同工作, 同时也降低了成员间的交易成本。

二、协同企业管理的内容

根据管理的广度和深度, 协同企业分为横向协同和纵向协同。横向协同是指供应链上的不同类型企业, 如不同供应商之间的协同;纵向协同是指供应链上为了完成同一产品的生产, 供应链上的所有参与活动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同。另外, 根据供应链内部相互之间传递的3个不同表现对象:信息、产品和资金, 可将协同企业管理的内容可以化为3个层次:

(一) 信息协同管理

随着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企业生产管理的复杂化、市场竞争的多元化, 信息对供应链管理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 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有用的信息正确传递到需要的供应链成员, 这是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根本目标。信息协同管理就是借助于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实现供应链之间信息的及时、有效地共享, 同时增加信息的透明度。信息层是协同管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层次。

(二) 产品协同管理

产品是供应链之间传递的有形实物, 是提供给客户满足其要求并获得增值的商品。产品协同管理是确保供应链到用户提出的交货周期内提供合格的产品或零部件。产品协同管理就是运用现代生产与作业管理的方法, 如JIT、生产过程同步化、作业优先次序安排、看板管理等, 来对产品进行过程管理。产品层是供应链最直接的层次。

(三) 资金协同管理

资金是供应链生产的货币表现形式, 也是价值体现。资金协同管理是建立在供应链战略联盟基础上, 本着互相信任、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平合理原则, 完成价值的创造和分配的过程。资金协同管理就是把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协同进行降低成本、减少库存的浪费、提高盈利能力。资金层是供应链的核心层。

在协同企业的运作过程中, 各成员企业应充分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合作, 并在不同层次上进行协同管理, 共同提高供应链的产品交付能力, 缩短交货周期, 从而提高供应链的应变能力和盈利能力。

三、提高协同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

传统供应链组织强调的是企业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或每个程序的改善, 认为只有所有环节各自能做到最好, 那么企业的整体效益必然会有最大改进。通过使用先进和昂贵的设备, 或强调在供应链所有阶段加强团队合作来改善供应链绩效。而协同企业则更强调的是找到供应链中存在问题的本质, 然后去解决这些问题, 协同企业认为应该将供应链所有成员 (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终端客户) 的集合视为一个系统, 准确掌握及妥善处理这个系统内各个环节间的互动关系, 整个系统才能产生最大效益, 否则单单改进个别环节, 往往事与愿违, 达不到整体效果。

因此, 与传统供应链组织不同的是, 协同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不再是速度和成本, 而是追求多重绩效指标的整体效益, 即协同企业的竞争优势应是速度、质量、成本和柔性的综合, 追求整体系统的价值增值[1]。其中速度指的是供应链过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 关注的是配送准时。质量指的是通过改善供应链过程来增加产品可靠性和客户满意度。成本驱动指的是通过减少成本或增加利润来创造客户价值。柔性指的是对客户需求变化的供应链快速响应的能力, 包括产品柔性、数量柔性和过程柔性等三方面[2]。以上每一部分或其组合都会对供应链绩效产生影响, 例如, 速度不仅直接影响到供应链能力, 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水平[3]。

参考文献

[1]G.T.M.Hult, D.J.Ketchen and S.F.Slater.In-formation processing,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strategic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 (2) :241?253.

[2]Holweg Matthias.The three dimensions of respon-siven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5, 25 (7) :603-622.

可持续总结 篇5

讲义中分别用期初权益和期末权益两种方法来推导出可持续增长率,∵本年也可能增发新股,∴通常是用期末法,即用推算的期初股东权益。∵可持续状态下△权益只能靠内部留存,R=△留存收益/(期末-△留存收益)(原始公式)

=本期净lr*lr留存率/(期末权益-本期净lr*lr留存率)

=权益净利率*lr留存率/(1-权益净利率*lr留存率)

=abcd/(1-abcd)

本来应该是△差量法算的,结果巧妙的将本期期末算出的那4个指标用上,变成了用指标法公式。这个公式在本年增发新股时也适用。做题时可以用原始公式或者推导公式。R与4个指标同方向变动。

2.可持续增长率:保持5个因素不变即等比例放大时的xs增长率

由此看出,财管公式只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确实很简单。

☆:可持续用一句话总结

可持续是保持本年状态不变时等比例放大的xs增长率。这几个指标虽然是本年末计算出的,而状态不变却是指4个指标与去年相比增长不变, 是完全假设出来的。→xs增长当然也是与去年相比;∵状态不变→可以用△收益或者4个指标相乘来表示。

本年可持续与本年实际xs增长率

由一句话总结看出,5个假设不变→2个报表增长不变→本年可持续是一种想象的指标,是完全假设的。≠本年实际

3.从做题来看,告诉已知的可持续,其作用是理解成xs增长率→lr增长率→zc增长率等等,再告诉一个量,这样便可以根据率+量→算出其他指标量或率。

4.一直以来有个概念不是很清晰:

从陈老师观点认为,R=abcd/(1-abcd),R↑→4个指标的某个↑,用于解释可持续与实际的关系、还解释超速增长→指标↑;而个人认为R是指的可持续,你说第二年年末的R↑,只能证明下期的可持续↑,而下期可持续又≠下期实际,∴用上面那个公式推导结论不合适。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可以用公式来分析:3个因素不变即zc周转次数和权益乘数不变、不发新股。也即含zc的因素不能变。

权益变化

☆:总结过多次,zc=fz+权益+(收入-cb),实现净lr→等式两侧都↑→权益↑

分配净lr→等式两侧都↓→权益↓

事实上,∵lr本身就是权益,lr的变化直接导致权益增减。

可持续模式 篇6

传统赢利模式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当下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产业规模膨胀进一步凸显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推动了房地产业土地成本的上升;传统“拿地、建房、卖房”三部曲模式简单易于复制,造就了不计其数的以粗放式经营为特征的“房地产开发商”,加剧了业内的竞争;世界金融危机迫使中国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以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如何改造房地产业经营模式以迅速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变化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

可持续动态赢利模式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房地产“后开发时代”,以品牌效应为突破口,努力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已成为房地产业实现利润可持续动态增长的必然趋势。对于房地产公司而言,品牌不仅限于房产开发,售后服务在房地产“后开发时代”的品牌打造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地产售后服务在短期可以为业主提供满意的服务,实现地产公司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利润最大化;中长期还可以在市场上建立良好的口碑,进而建立强有力的地产品牌,实现公司在单一地产以及长期规划中的最大化动态经济收益。良好的售后服务不仅是房地产成熟发展的标志,而且还是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物业管理即最早的小区服务,是受业主委托对物业设施实施的维护和保养,侧重于“物”的管辖和治理,这种管理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技术运作能力,已不能满足业主的需求。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物业管理的思维定势,打造与业主的地位、经济、文化等相对称的服务品质,以维护并进一步提升地产在“后开发时代”的品牌效应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品牌化的售后服务不仅使得既有存量房产具备保值和增值的潜力,而且将大大提升后续开发楼盘的市场竞争力。软性服务不仅成为置业人士甄别房地产优劣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成为开发商赢利多寡的重要组成。服务是为了满足业主需要而提供的有形或无形的活动,高品质的售后服务将具备覆盖系统化、内容动态化、形式多样化、手段高科技化和态度人性化等特点。

比之传统售后物业管理模式,“管家式”不仅使传统物业管理下的“节流式”赢利模式转变为新的“开源式”赢利模式,而且使得房地产开发的单次赢利模式蜕变为多点式动态赢利模式,继而使得房地产开发的综合效益得以持续。

房地产“管家式”售后服务

“管家式”售后服务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将对“物”的管理提升到对业主的一种居住服务。对于高档社区,开发商只有通过丰富客户服务的内涵,根据高档住宅业主的实际需求来扩大服务的外延,并将创新的服务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作为主导思想,致力于根据每一个业主的切实需求进行度身订制以满足业主的服务需求,才能再次取得业主认同,赢得更多市场先机及高增值的发展空间,实现企业与业主利益的双赢。“管家式”售后服务的经营理念终将促使业主对提供相应服务的企业产生更高的认同感,在业主得到个性化、人性化周到细致服务的同时,也使得企业获得可观的收益。

“管家式”售后服务功能模块的辨析与相应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企业获取收益的前提。就高档社区业主置业后的需求而言,主要体现为业主私人需求、业主公共需求、满足业主公私需求的第三方平台三个方面。管家服务公益功能致力于社区内公共设施与共有空间维护,为业主提供一个安全、愉悦的生活环境。为了实现“管家式”售后服务的根本目的,更好地满足业主的服务需求,真正为业主提供专业化、高效化的服务和统一管理,专业化服务平台建设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这样的平台建设或机构设置至少需要囊括信息化平台、专业化服务队伍、制度化管理这三个要件。

智能建筑的可持续运营模式探究 篇7

◆工作内容的差异

运维——通过取得建筑的运维服务商身份, 进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辅助运行和维修维护, 在保证建筑智能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 实现建筑的安全、便捷、高效、节能降耗, 并起到辅助物业管理、辅助办公管理、辅助业务管理的作用。但缺点在于同运营脱节, 并与O2O的建筑配套服务体系脱节。

运营——通过取得建筑的运营服务商身份, 整合相关资源, 为建筑内的机构、人员提供更全面、感受更良好的各项服务。如, 为在建筑内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增值企业/便民云服务平台、订餐代购等O2O服务;通过老旧住宅的“6+1”改造, 为社区提供更好的环境和直观感受等。

◆盈利模式的差异

运维——通过所提供的运维服务, 向运维服务的购买方 (建筑业主、物业公司等) 收取运维费用取得盈利。

运营——通过所提供的运营服务, 由运营服务的对象直接购买服务或从被整合的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收益中分享或二次经营取得盈利。如, 直接收取被服务方的手机APP增值服务费用、收取O2O企业利润分成、积累被服务对象的长期数据进行数据运营和广告推送等。

◆资金投入产出的差异

运维——主要投入人员和少量用于日常运维的设备材料、工具等, 前期投入少, 收益由运维服务购买方 (通常是企业) 支付, 收益相对稳定, 风险小。

运营——前期投入大, 后期运营收益以市场化收费为主, 收益的不确定性强, 投资回收周期更长, 风险与机会并存。是否能盈利取决于运营方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的实用性、创新性和用户感受是否能让被服务方满意。

◆执行人员的差异

运维——主要投入人员以工程师、项目经理为辅, 有经验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主, 对人员处理现场问题的经验技术有一定的要求, 其他方面要求较低。

运营——根据具体运营的内容, 需要执行人员的类型多样, 且不局限于技术层面, 对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管理体系都要求较高。

★智能建筑的可持续运营模式初探

◆如何破解智能建筑的运营难题

1) 运营项目的评估和获取:自身资源结合协会组织;

2) 前期投资大:城市运营分会内部成员形成互补, 解决资金问题;

3) 盈利周期长:通过盈利周期短的项目补贴盈利周期长或不盈利的项目;

4) 运营盈利手段少:在每一个运营的项目中至少找到一个稳定充裕的盈利支撑点, 在整个项目运营过程中, 不断积累挖掘新的盈利点;

5) 运营涉及的行业跨度大带来未知风险:整合资源, 团队协作, 充分论证, 跨界积累;

6) 运营团队人员缺乏问题:跨界整合人才资源, 结合北大青鸟基础人才教育培训的优势, 解决人才问题。

◆发改委中国信息协会城市运营分会

1) 机构特点

专注于城市运营模式研究、资源整合和项目落地。

2) 上级主管单位

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

3) 核心会员单位

会长单位——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会长单位——北大青鸟安全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4) 会员单位

会员以各具特色的可运营解决方案提供商为主, 包括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的节能环保领域可运营解决方案、益土置业 (上海) 有限公司的老旧住宅“6+1”改造及相关社区运营解决方案、上海盛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食品安全可运营解决方案、天下光捕 (武汉) 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非工业污水治理可运营解决方案等。

◆北大青鸟的运营服务商转型思路汇报

1) 愿景

转型为智慧建筑的专业运营服务提供商。

2) 思路

整合产业链资源, 通过城市运营分会的资源平台和联合工作机制进行落地;

3) 落地做法

(1) 分析项目可持续运营价值, 结合内部资源情况进行评估;

(2) 与项目所在地政府部门取得沟通, 形成合作意向;

(3) 由城市运营分会与目标城市或地区签署建设和运营战略框架协议;

(4) 由城市运营分会组织内部企业, 形成项目联合体, 通过城市运营分会特有的联合工作机制形成特定项目的落地执行和责权利分配机制。

★可持续运营模式落地案例简介

◆住宅:智慧社区运营落地方案

整合上海益土、住建部融合人居课题组、中国福利基金、中机国信等相关资源, 以老旧住宅“6+1”改造盈利为抓手, 通过对六层老旧住宅的加层收益, 免费为社区进行加梯+保温+外墙粉刷+楼体加固+社区停车环境改造+绿化改造+社区医疗+居家养老+社区O2O服务等相关内容建设, 并为改造的社区提供免费的长期可持续运营服务。

落地项目——上海、无锡等。

◆公建:平安校园运营落地方案

整合中节能、上海盛锐、武汉光捕等相关资源, 以保障大学城园区内人身财产安全、信息安全、水安全、食品安全、市政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等内容在内的大安全概念为核心, 为大学城提供平安校园的整体建设和运营服务。

可持续模式 篇8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健全农业产业体系,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改革开发30年的实践证明, 农业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 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日见凸显。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下降, 生产成本增高, 土地边际产出率降低等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就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特别是要加快推进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创新研究。本文界定了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概念和特征, 并在分析目前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的两种模式, 并就目前应选择的政府供给主导型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理论构建。

1 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1.1 基本内涵

综合大量研究文献[1], 笔者认为可持续农业技术是一种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社会适宜, 能够有效维持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遗传基因资源, 不造成环境退化、经济上可行和社会能普遍接受的农业技术。其主要是指高产、优质、高效、资源节约 (节水、节能、节饲料) 型科学技术、品种发展和改良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等。

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是对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改进, 是对农业资源及环境不产生危害, 甚至对农业资源有节约作用或对农业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作用, 能带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农业技术创新。其包含三方面的基本含义[2]:一是对原有农业技术的突破, 即以研究开发的新一代可持续农业技术成果取代原有的技术成果;二是对原有农业技术的融合, 即将已有的农业技术成果经过改进发展成为可持续农业技术成果;三是对原有农业技术的筛选, 即对现有的农业技术, 从资源利用率、产品质量、品质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可持续性评估, 推广有利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技术, 淘汰不利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技术。

1.2 主要特征

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既有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特征, 也具有不同于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特征, 其特征表现为[3]:

(1) 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的内核和基本要求, 其主要表现在: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是以实现持续增长的农业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作为创新的总体要求;以对环境无污染、无损害、节约使用资源的可持续性原则作为创新的评判准则;以技术实施的各个链条、环节的绿色化设计作为创新设计思想。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宗旨在于通过技术创新, 建立起一个集传统农业技术、常规农业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为一体的现代持续农业技术体系。

(2) 风险性。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创新模式, 具有试验性的显著特点, 各环节与阶段含有不确定因素, 致使技术创新呈现出高风险性:一是技术方面的不确定性, 即创新的技术成果对农业生产或人们生活、健康方面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二是市场方面的不确定性, 即创新技术或产品的未来市场前景如何具有不确定性;三是创新收益的不确定性, 即创新成果具有外溢性, 创新者不能占有技术创新带来的全部收益。这主要由于农业技术 (如生物技术、耕作制度等) 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易于模仿, 使创新技术产权无法独享, 创新者不能独占收益。

(3) 高效性。同传统的农业技术创新相比较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是建立在农业最新科学成就和当时农业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基础上, 它是包括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核技术、信息遥感技术、等离子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与传统优良技术创新、常规农业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 其创新成果应用于动植物保护、土壤改良、农产品深层次加工等领域, 均能取得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 公共物品性。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具有典型公共物品性:一是农业技术创新主要针对于农业生产技术、耕作制度等领域, 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容易被模仿, 且保密性比较差;二是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多为政府研究机构, 创新成本主要由政府资助, 创新成果以社会收益为主, 不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三是农业技术创新潜在需求量较大, 但由于受农户生产规模小、生产经营水平低、购买技术能力弱等因素限制, 大多农户不具备支付昂贵专利费用购买创新成果的实力, 多为政府无偿提供技术成果。

2 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划分及现实选择

2.1 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划分

(1) 研究文献概述

关于可持续农业创新模式相关研究文献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而种。肖焰恒 (1997年) 认为[4],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往往借助于政府的计划和行政手段来推进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模式的划分应该以技术创新诱因与组织形式的结合为依据, 并将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归结为以下三种基本模式:一是政府主导计划模式。指科研部门按自身以外的行为主体即政府制定的科研计划来开展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活动, 并以行动手段确保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二是市场需求自组织模式。指农业科研部门依据市场的技术供求关系, 以创新主体的身份, 自主地组织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各项活动, 并对农业技术创新效果负责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三是推拉双动——联合组织模式。指政府根据资源禀赋、农业客观发展需求以及市场需求并结合研究机构的自身条件, 制定技术创新计划, 同时, 从事技术创新的研究机构在接受政府计划任务后, 在完成政府计划的基础下, 可依据市场需求, 自行组织技术创新活动, 并对创新效果负责的创新模式。同时分析了政府主导计划模式和市场需求自组织模式存在的不足, 提出目前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应采用政府参与的推拉双动——联合组织模式。

韩东娥 (2000年) 认为[5], 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依据农业技术创新主体不同, 可分为政府主导型、中介组织主导型和农户主导型三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模式。指技术创新活动主要由政府启动, 政府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居主导地位, 起支配作用。政府为实现既定的农业目标, 通过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投资、和人、财、物配置, 不断开发可持续农业技术, 同时借助制度设计, 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诱导农户采用新技术。该模式特点是技术供给创造技术需求。二是中介组织主导型模式。指技术创新活动主要由中介组织启动, 中介组织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居主导地位, 起支配作用。该模式特点是技术服务引导技术供求。三是农户主导型模式。指技术创新活动主要由农户启动, 农户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居主导地位, 起支配作用。该模式特点是技术需求引致技术供给。同时提出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性和公共物品性特征决定了其创新活动是一种市场功能低效的创新活动, 农户和中介组织没有启动这种技术创新的原动力, 致使中介组织主导型和农户主导型模式创新活动不足或滞后, 目前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应采取政府主导型模式。

(2) 创新模式划分

笔者认为, 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政府和农户, 政府是农业新技术的供给者, 农户是农业新技术的需求者。作为整个技术创新过程的两个方面, 政府和农户的作用相互补充、互为前提:缺乏适宜的新技术供给, 农户的技术需求就不能实现, 没有新技术的有效需求, 政府的技术供给也就毫无意义, 甚至是资源的浪费。所以, 农业技术创新实质上可归结为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的某种均衡 (数量均衡和行为均衡) , 创新过程其实是新技术供给与需求不断均衡的过程。因此, 笔者认为, 从促进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均衡或政府行为和农户行为耦合的途径看, 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着两种主要模式: 即政府供给主导型技术创新模式和农户需求主导型技术创新模式。

政府供给主导型技术创新模式指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由政府启动, 政府在创新活动中居主导地位, 起支配作用。 其特征是技术供给创造技术需求, 从而实现新技术供求均衡, 实质上农业技术创新是完全由政府推动的。可用下式表示[6]:

诱导因素 政府 农户 技术创新

农业资源特点→技术供给→技术需求→技术供求均衡

农户需求主导型技术创新模式指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由农户启动, 农户在创新过程中居主导地位, 起支配作用。其特征是技术需求引致技术供给, 即农户技术需求拉动农业技术创新。农户需求主导型技术创新的实质是市场力量组织技术创新, 市场功能低效是该模式技术创新不足或停滞的主要原因。可用下式表示[6]:

诱导因素 农户 政府 技术创新

市 场→技术需求→技术供给→技术供求均衡

笔者认为肖焰恒 (1997年) 提出的推拉双动——联合组织模式, 强调科研创新主体的相对独立性和灵活性, 政府与科研机构之间是一种技术需求, 技术机会与技术创新资源的有机结合, 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计划安排, 所以在目前市场对技术资源配置功能还不完善的条件下, 此种模式对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创新驱动会显不足;韩东娥 (2000年) 提出的中介组织主导型模式能否充分发挥其功能, 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中介组织的发育程度及利益驱动, 而现实是我国技术创新中介组织还处于发展初期, 还难以承担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责任。也正是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将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划分为以上两种模式较为合适。

2.2 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现实选择

从理论上看,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 市场对技术资源的配置功能还不完善;市场对技术资源配置的缺陷以及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具有的风险性和公共物品性特征, 决定了其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市场功能低效的创新活动。而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农户和中介组织决定一项新技术是否采纳或重点推广, 是以能否带来预期收益来判定的, 具有典型的经济行为, 由此决定了二者不具有有启动这种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因此, 对即能实现高产高效, 又能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 体现未来农业技术进步趋向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活动, 政府负有一般创新主体无法胜任的使命, 即目前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应选择政府供给主导型模式, 即政府在创新活动中具主导地位, 起支配作用, 政府是可持续农业技术的供给者。政府供给主导型模式具有推动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优势和高效率, 这是选择政府供给主导型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理论依据。

从现实来看, 我国农业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自给半自给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时期, 市场体系还不健全不完善, 市场对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的自组织能力极其微弱, 主要表现在农户的土地和劳动力近乎无偿使用, 市场竞争的压力很小, 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刺激不强, 囿于农业劳动力漫长的非农化过程, 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长期存在的小规模经营农户和发展还不显成熟的中介组织并存, 他们显然难以成为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的主导角色, 支配整个创新活动。因此, 笔者认为,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建立政府供给主导型技术创新模式是较为现实的选择。伴随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政府促进农业增长的手段将由动员对农业的大量追加资源投入转到通过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增长上来。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不可替代的特殊优势, 这是选择政府供给主导型可持续技术创新的现实依据。

从实践来看, 改革以来我国政府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了政府供给主导型可持续技术创新模式的可行性。作为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规划的“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节水行动”的实施[7], 已使农业技术进步因素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得到提高, 显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威力, 在农业劳动力和耕地日益减少情况下, 扩展了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发挥政府在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上的主导作用是现阶段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有效选择, 这也是选择政府供给主导型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实践依据。

3 政府供给主导型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构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过程中, 建立政府供给主导型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是一个牵涉面极广的系统工程, 关键是如何循着制度创新的思路, 使目前不健全、不规范、甚至带有旧体制痕迹的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向健全规范的适应新体制要求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转变, 从总体上构建出政府供给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基本框架, 以可持续农业技术进步机制为核心, 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或数量型向集约或质量型的转变。

3.1 强化政府对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的主导责任和主导地位

政府在农业经济运行中, 承担技术创新主体与农业运行宏观调控的双重角色。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要求政府必须强化其在创新活动中的主导责任和主导地位, 也就是说对既能相对实现高产高效, 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性质、体现未来农业技术进步趋向的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创新, 政府负有一般创新主体无法胜任的责任, 这种责任和地位需要政府在创新活动中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 直接介入农业生产全过程, 为农业增长注入新的技术和生产要素, 其主要精力和资金应集中用于可持续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及教育和培训。政府主导型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责任的界定使政府具有超越一般创新主体地位更重要的历史使命, 即启动和促成可持续农业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的均衡。政府的这种生产性努力是农业技术创新富有活力所不可缺少的。

3.2 建立政府对可持续农业研究发展的投资制度

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决定了政府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和可持续农业技术的供给者。只有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资金充足和及时到位, 才能保证可持续农业技术充分供给。因此, 政府要将可持续农业研究发展投资制度化, 才能保证可持续农业科研开发、推广等顺利进行。我国目前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根据国际经验, 农业研究投资应占农业总产值的1%到2%[6], 才能保证农业增长和工业发展相协调。通过法律形式确定政府农业技术创新投资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是建立政府供给主导型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制度基础。

3.3 建立政府对可持续农业技术的推广网络

在政府供给主导型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下, 技术供给能否创造技术需求, 主要决定于政府的农业推广系统能否积极有效地把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联结起来。现实情况是农业技术创新形成的瓶颈经常表现为农业推广的滞后, 农业推广环节的脱节对农业技术创新造成直接的影响, 致使大量实用农业科技成果不能运用或难以大面积的推广, 转化率仅为30%。因此, 针对我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政府应在完善以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为主导体系的同时, 加快建设多种社会推广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网络[8]。要把政府农业推广体系改造成可持续农业技术推广的的政府工作系统和公共服务体系。

3.4 建立政府对可持续农业技术需求的诱导机制

目前农户对可持续农业技术的有效需求总体表现相对不足,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快从制度上建立一个能有效激励、诱导农户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和提高技术采纳率的技术需求扩张机制, 是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得以实现其价值的关键, 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最后形成。当前最重要的是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 培育农村土地经营的产权主体, 加快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推动土地规模经营, 把农户收入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 从利益上驱动农户采纳新技术, 激励农户把技术创新作为获取收入增量的主要手段。

4 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 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又具有风险性和公共物品性特征, 由此决定了选择政府供给主导型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必然性。构建政府供给主导型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政府起主导和支配作用, 任重而道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农业技术创新的参与主体必然会呈现多样化, 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和构建思路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这在今后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志文, 肖静.西部地区可持续农业技术变迁的对策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 2005 (2) :33-34.

[2]肖焰恒.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理论的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 (1) :107-108.

[3]齐晓辉, 李强.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12) :70.

[4]肖焰恒.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理论与应用分析[D].成都:西南农业大学, 1997.

[5]韩东娥.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政策[J].晋阳学刊, 2000 (2) :19-21.

[6]朱广其.论中国农业技术的创新模式的选择[J].经济问题, 1997 (4) :39-41.

[7]朱广其.我国农业技术的创新模式的主体、模式及对策选[J].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7 (3) :133-135.

可持续模式 篇9

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 37% ,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带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滋生出一系列的问题。面对房价不断上涨的压力,一些中低收入人群无力购房。而保障房在改善我国住房供给结构的主要作用就是分流部分住房需求,缓解部分低收入者的住房压力,抑制房价的快速上行。因此,保障性住房对于平抑房价、提高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的意义不言而喻。“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了五年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其中,2010—2011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2011—2012年新开工建设1000万套,2013—2015年开工建设1600万套,到2015年年末,我国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0% 左右。预计投资资金大约5万亿元,平均每年需要1万亿元的资金投资保障房的建设。

5年36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5万亿元的保障房建设资金中,财政投入占20% 左右,贷款占50% ,其他资金来源占10% 左右,还有10% ~ 20%的资金缺口。由于土地供应主要由政府划拨提供,因此能够保障。但是保障性住房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了决定了其营利性不强,经济效益不明显,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的手段进行保障房的建设,必须要有政府的干预。目前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两大块: 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而从《关于做好2013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资金筹措等相关工作的通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用于保障房建设的财政资金主要有公共预算、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土地出让金收益等,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无法满足保障房巨大的资金需求。因此,如何在明确政府职责的基础上,创新保障房的融资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为保障房的建设提供可持续性的资金来源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本融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2. 1 财政资金

2008年以前,我国一直在推行市场化的模式解决住房问题,忽略了政府在保障房建设中的职责。金融危机使政府意识到保障房在促增长保民生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大中央预算资金配套地方财政资金对保障房进行投资建设。2009年,中央财政保障性住房支出551亿元,比2008年增长202. 7% 。2010年,中央财政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765亿元,增长38. 9% 。2011年,中央财政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1511亿元,比上年增长98. 6% ,加上通过以前年度结转资金安排的280亿元,共支出1791亿元。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推动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2012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达到2254亿元。2013年,在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减少29. 7%的情况下,当年中央安排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补助资金达到2003亿元,同比减少251亿元,下降11. 1% 。

资 料 来 源: 财 政 部 网 站 http: / /www. mof. gov. cn/zhuantihuigu/index. html。

由于保障房的建设不直接与以GDP为主的指标挂钩,短期高成本的投入并不能带来可观的利益,而且会给地方融资平台带来较大的风险,因此地方政府对于保障房的融资建设并不是那么积极,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以上海市为例,2009年上海市用于保障房的建设资金支出仅有1. 9亿元。在中央的号召下,2010年上海市和其他城市一样,大量增加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当年上海市保障房支出增至11. 9亿元。2011年,上海大量增加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达到15亿元。2012年这一数据上升至28. 6亿元。2013年达到277亿元,在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房建设中,上海位列第一位,达到历史新高。

但是由于保障房建设项目具有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收期长、回报率较低以及收益外部性等特点,私人部门投资保障房项目缺乏盈利动力。因此,长期以来,只能是政府成为保障房建设的投资主体,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而现在中央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财政投入是完全一次性、不可回收的,所以每年建设保障性住房都会面临融资问题,地方性政府的财政投入能收回的也只是一部分。加上本身财政的紧张性、一次性、回收性差的特点就更加剧了保障性住房的资金缺口问题。

2. 2 土地出让金

2011年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切实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的通知》。通知中对于各地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作出明确要求,规定“各地按照当年实际缴入国库的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扣除相关规定项目后,严格按照不低于10% 的比例安排资金,统筹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资料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按照财政部公布的报告,2010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2. 91万亿元,安排支出总额为2. 7万亿元,其中包括征地补偿、拆迁补偿等成本性支出为1. 33万亿元,用于城市建设的支出为0. 75万亿元,而用于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仅为463. 62亿元,占土地总收入的比例仅为1. 59% ,远远没有达到最低10% 的标准要求。同时,由于土地出让金属于预算外收入,地方政府有很大的自由操作空间,而且对于“土地净收益的10% 用于保障性住房项目”的政策也不明朗,“净收益”往往被地方政府自行解释,以大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保障房建设为推托,降低保障房资金投入,使得土地出让金用于保障房建设的难度加大。

2. 3 住房公积金

除了土地出让金,住房公积金也是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之一。2011年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切实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的通知》中指出,可将50% 以内的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用于贷款定向支持经济适用住房、列入保障性住房规划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用房、特大城市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其中用于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贷款规模要适当控制,每年应返款额不得高于上年度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同时,公积金增值收益的10% 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

以上海市为例,2011年上海市成为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试点城市,当年住房公积金贷款发放金额为271. 57亿元,其中用于保障性住房项目贷款发放金额6. 52亿元,仅占公积金贷款总额的2. 4% 。2012年上海市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发放金额为410. 38亿元,保障性住房项目贷款累积为30. 32亿元,占公积金贷款总额的6. 9% 。2013年上海市公积金贷款发放额达到663. 84亿元,其中个人贷款为614. 56亿元,保障房建设项目贷款49. 28亿元,占到公积金贷款总额的7. 4% ,占国家批准本市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贷款计划的66% ,是上海市保障性住房项目重要的资金来源。

资料来源: 《上海市住房公积金年度运行分析报告》。

但是,住房公积金用于保障房建设从实施之初起就饱受争议。首先,目前国家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住房公积金可以直接用于保障房的投资建设。对于国家出台的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也只能是向政府投资的保障房项目发放公积金贷款,属于间接投资行为,不能直接用于投资保障房。其次,住房公积金直接投资保障房建设会存在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风险问题。我国从1994年在全国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开始,采用强制性手段要求单位及其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社会福利的性质。因此,以往对于住房公积金的投资必须是安全性较高的银行存款和国债,而对于保障房建设的投资,存在资金回收期长、项目能否正收益的问题,因此存在住房公积金使用安全隐患。最后,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用于保障房建设缺乏连续性和有效性。由于住房公积金使用一次以后需要长时间的累积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而保障房建设资金需求每年都在长,公积金增长速度不及保障房资金建设需求速度,缺乏连续性。

2. 4 金融机构贷款

在保障房建设中,尽管政府出资一部分的资金,但主要是以直接补贴为主,占保障房建设投资的30% ,其余的70% 主要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主要表现为政策性贷款和银团贷款等方式,并且以中长期贷款为主,缓解了一部分政府用于保障房建设的财政资金压力。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1年,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额为3499亿元,全年累计增加1751亿元,占同期房地产开发贷款数量的50. 1% 。

整个“十二五”期间,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所需资金达到5万亿元,而其中3万亿元需要保障房开发企业自行筹集或是依靠银行贷款。在银行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政策性银行占据较大的份额,但是政策性银行能够提供的贷款非常有限,过度依赖会加剧政策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而且融资集中于银行贷款很容易受政策的影响,不利于保障房建设长久稳定的建设。

同时,由于最近两年银行贷款额度偏紧,对于保障性住房来说,银行会优先考虑贷款给利益更大一点的商品房,保障性住房一般得不到银行的青睐,贷款比较难,主要体现在抵押担保的环节。按照国家的规定,银行贷款是需要房产或土地进行抵押的,但是公租房和廉租房是不能用来抵押的,而且政府手中的土地有限,很难满足银行对保障性住房贷款的要求。

3 我国保障房可持续金融创新的几种模式及建议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方面,中央和地方财政仍然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融资渠道单一。为解决现阶段保障房融资困难问题,缓解政府财政资金压力,政府应该处理好在保障房建设中的作用,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保障房的建设当中。

3. 1 培育多元化市场融资主体,引入政府引导基金

我国传统的保障房投融资模式的实质是政府投融资,政府几乎是单一的投融资主体,其弊端是受政府财力和可提供的信用程度限制的影响,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低。巨额的政府性融资和负债也给未来的财政带来相当大的风险和压力,反而会制约发展速度,丧失可以更快发展的机遇。通过摒弃传统的投融资模式,推进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培育多元化投融资主体,多方参与建设,多方参与运营,不仅有效解决目前保障房建设中财力短缺的问题,还有利于促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可以吸纳相当数量的社会资本,进一步扩大保障房融资规模和渠道。因此,建议引入地方政府引导基金,通过引导基金撬动广泛的社会资本,用以支持保障性住房和重大基础项目建设,推动地方保障房和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开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4]

政府的引导基金有利于加快本地区保障房建设步伐,完成年度保障房建设硬指标的同时,借力社会资金,破解保障房建设融资困局。政府通过延缓保障房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利用自身的信用担保,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社会资金优先获得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并且在政府的担保支持下,社会资金的安全性得以保证。同时,政府还可以获取一定的基金份额收益。保障房开发建设的市场化程度越高,保障条款和资金来源越加规范,政府引导基金便可以更加充分地解决保障房项目融资资金缺口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政府逐渐缩小其管控权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允许更多的市场主体协助政府运作,这不仅保障了民生,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化解了政府的负担。

3. 2 转 BT 模式为新型 IBT 一体模式

传统的BT模式是“建筑 ( Build) —转移 ( Transfer) ”的简称,是指承包商 ( 建筑企业) 与政府 ( 项目业主) 签订保障房建设的相关协议,由承包商进行项目建设全部资金的筹措,并进行施工建设,在竣工验收移交之后,政府按照所签订的协议向承包商支付建设投资价款和一定比例的投资收益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目前公益性社会项目和非营利性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有些尝试采用BT融资模式,BT融资模式这种以各参与方的“共赢”为合作理念的现代融资与实施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吸引了社会投资方参与建设,从而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实现多元化投资,确保项目的建设管理效率和工程质量。

但是传统的BT融资模式存在以下缺陷和不足。第一,在传统的BT融资模式中,政府虽然达到了延期支付的效果,但实际上是政府的隐形负债,只是把当期负债远期化。这是因为传统BT融资模式吸引了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到保障房建设中,而在保障房建设完成并移交后,政府需要在约定的时间内对保障房进行回购,而保障房建设周期一般为2 ~ 3年,那么政府利用民间资本的时间较短,在保障房建成移交之后,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立即退出保障房项目,此时政府面临巨大的资金筹集困难。第二,项目前期资金筹集困难。BT融资模式要求建筑企业自己进行项目全部资金的筹措并建设,这就对建筑企业资金实力要求高,使得许多中小型的建筑企业不能参与到保障房建设中,出现了大型房企垄断保障房建设市场的局面,没能真正实现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化,有意愿的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被挡在了外面。第三,后期资金的流动性差。保障房的建设,建筑企业面临政府违约风险,多数的保障房建设政府支付不能及时、全数到位,而资金流通状况对于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前期支付的资金在建成之后不能及时回笼,导致建筑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危机。[5]

基于BT模式在保障房建设融资中的优劣势,通过对BT融资过程中各方面临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引入第三方 ( 保障房平台基金) 的融资模式———IBT( “投资—建设—移交”) 融资模式,通过第三方的中介作用解决传统BT融资模式面临的问题。IBT融资模式即项目业主 ( 政府方) 作为项目发起人和采购人,负责项目的审批、勘察、设计、监理的确认和委托; 项目投资建设人 ( 合作方 + 基金) 出资组建项目公司,按合同约定负责项目投资、融资、建设和管理; 项目公司按约定建设项目 ( 委托施工总承包方负责项目建设) ,项目完工后移交至项目业主 ( 政府方) ,项目业主按合同约定向项目公司支付回购款。

由合作的专业基金管理公司作为基金管理人,发起设立由专业基金管理公司、政府认购平台基金、总包认购平台基金、社会资金四方组成的保障房平台基金,并增资保障房项目公司,解决项目所需30% 部分的资本金,其余70% 部分通过银行项目贷款解决。项目完工后,项目公司将项目移交给项目业主 ( 地方政府) ,项目业主 ( 地方政府) 向项目公司支付回购价款。项目公司通过根据基金到期还本时间,以减资的方式实现基金的退出,基金按约定固定收益分配,剩余收益分配至地方子公司。

3. 3 建立统一的住房保障担保平台

由于担保机制的不健全,保障房投资主体和保障对象在银行开发建设贷款和住房消费贷款中存在一定困难。银行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实行的是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政府不应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它们发放利率优惠的住房保障政策性贷款。因此,政府应建立一个统一的住房保障建设与消费的担保平台,为住房保障投资主体和保障对象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提供信用担保。

我们建议在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来建立保障房开发和消费的政府担保平台,专款专用地支持住房保障建设与消费。其中1% 用以组建保障房的开发担保平台,另1% 用以组建保障房的消费支撑平台。前者主要是为住房保障的供给面提供支撑,它的职能是建立一个保障房开发担保的专项资金来源,为参与保障房建设的开发商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提供综合担保。针对大部分商业银行都会优先考虑风险问题的事实,为住房保障建设提供一个政府层面的机构担保,降低了商业银行发放住房保障开发贷款的风险,使银行更愿意对其进行放贷,并且能够提供更优惠的贷款利率、更优厚的贷款条件。这样一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对商业银行进行激励,可以为保障性住房的供给面提供有力支撑。相应地,第二个平台主要是为住房保障的需求面提供支撑,专门为购买保障房的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贷款的政府担保,这个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退伍军人协会的模式。该协会的住房贷款制度规定: 每位军人退伍后,都可以向政府申请住房贷款,国家可为每人提供6万美元的住房贷款担保,保额为24万美元,这笔钱可以保证他们买到普通中等住房。用类似的方法,我们成立的这一地方机构可以为弱势群体在向银行申请住房贷款时提供担保,这样能够大大改善弱势群体的信用状况,降低银行对其发放住房贷款的风险,降低了弱势群体住房贷款的门槛,使他们能够以更低的首付比例,更优惠的贷款利率,更长的还款期限获得贷款。对于特殊的群体,政府还可以对其进行利率补贴。

对于保障房的担保平台,我们还可以引入差别化的担保机制。对保障房购买者提供相应的阶层担保,按照行业、区域、职业等进行不同程度的保证,对符合政府政策导向的行为群体进行更大力度的担保,比如对严格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给予住房保障消费担保,对违背政策发生超生行为的家庭就不能提供保证。对于保障房投资主体而言,对开发符合政府鼓励的产品类型的开发商,政府可以对它的拨款速度和担保金额都优先安排考虑。

摘要:保障性住房关乎民生,是我国当前房地产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在取得一系列的成果之余,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保障房融资是阻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最大障碍。传统的保障房融资模式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缺乏可持续性。因此本文提出要建立一个可持续性的保障房融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保障房建设,以期为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可持续性建设提供优化路径。

可持续模式 篇10

2011年11月1日, 20国集团峰会在法国戛纳召开前夕, 世界银行集团发布的最新《食品价格观察》指出, 全球食品价格居高不下和持续波动, 对最贫困国家的影响最大, 令全球经济雪上加霜。虽然世行的食品价格指数比2011年2月达到峰顶时下降了5%, 比9月略低了1%, 但仍然比2010年9月的水平高19%。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说:“粮食危机远未结束”。他敦促20国集团把粮食放在首位。他说:“价格仍在持续波动, 世界上千百万人仍在受害。世界银行一直在与20国集团主席国法国以及我们的国际合作伙伴机构密切配合, 采取措施保护最弱势人群, 减少食品价格波动造成的危害, 同时也在着手解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我们要牢记, 防范危机不仅仅是围绕银行和债务。世界上千百万人每天都在面对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危机。在戛纳, 20国集团能够和应当采取措施来解决他们的需要。”

根据按季度发布的《食品价格观察》, 近来泰国遭遇的50年一遇的洪水可能增加了短期内的不确定性, 据估计产量损失达到总产量的16%至24%。同时, 非洲之角的粮食危机仍在继续, 该地区受灾人口达到1330多万, 比8月份增加了100万, 且前景依然堪忧。报告指出, 粮食价格上涨了30% (2010年9月~2011年9月期间) , 玉米价格上涨43%, 稻米价格上涨26%, 小麦价格上涨16%, 大豆油价格上涨26%。不过, 上季度粮价上涨的3%基本上被油脂价格下降的3%所抵消。

此外, 对全球经济的担忧可能会影响到对农业研究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技术开发的中长期投资, 尤其是在粮价持续波动的情况下。在不断努力改善波动相关信息的同时, 20国集团农业部长们推出了“农业市场信息系统 (AMIS) ”, 9月份正式启动, 目的是增强短期全球粮食前景特别是库存量的市场透明度, 监测发现反常的国际市场状况, 以便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Eco2城市:兼具生态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的城市发展指南

2011年11月8日, 世界银行在清华大学发布了《Eco2城市:生态经济城市》中文版。主要作者铃木博明先生, 世界银行经济财务及城市部首席城市专家就“Eco2城市:生态经济城市”进行了主旨演讲。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财政局局长张尔祥就“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愿景、理念及实施”进行了介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毛其智教授主持了此次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 铃木博明先生说:“这一史无前例的城市扩张给我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我们可以通过城市的规划、发展、建设和管理, 使城市同时兼有生态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摆在我们面前的时间不多。我们今天一起做出的决策, 能够为当代人和后代人锁定系统收益。”今天, 中国有将近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预计到203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65%以上。快速城市化带来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 对土地、能源和水等稀缺资源形成了巨大压力。因此, 采取兼顾经济和生态的综合性城市发展模式是当务之急。

链接:

Eco2城市或生态经济城市指的是, 城市通过包容、可持续和资源节约型的方式, 为其居民创造经济机会, 同时也为子孙后代保护和培养当地生态, 保护和培育环境等全球公共资源。30年来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罗兰德说:“世界银行一直在与中国合作促进全面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这本书提供的分析和操作框架对中国发展有可持续性、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具有直接的意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毛其智教授指出:“近年来, 中国政府从建立科学发展观出发, 提倡生态文明和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统计, 截至2011年2月, 国内已有259个地级以上的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探索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最积极的国家之一。

世界银行主管可持续发展的副行长雷切尔.凯特11月16日赴北京访问, 并对包括本刊记者在内的几家媒体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答。

气候变化问题:

雷切尔.凯特表示, 很明显,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 各国进展比大家期望的要慢。时间拖得越长, 选择越少。在国际上, 辩论的过程非常缓慢。在国家层面, 我们看到很多国家进行了创新, 比如中国建立国内碳交易市场, 其他国家都在关注着这一创新。我们看到中国取得的进展, 包括在绿色建筑方面, 在如何推进清洁和绿色城市化方面, 在如何清理工业垃圾方面, 各国都在效仿新加坡、韩国、中国。对很多国家的创新需要给予支持, 虽然国际层面的辩论和谈判进展令人沮丧。关于德班气候大会, 我认为预测谈判结果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世行的作用是支持各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 引起对一些问题的重视。世行的作用是说明气候变化的真实情况。气候变化实际上是一个发展问题, 气候变化影响到各国今天的选择。这不是一个明天的问题, 这是一个今天的问题。我们在德班气候大会上的重点之一是提出非洲的气候变化问题, 非洲大陆有着令人惊叹的成功发展故事, 同时也存在大量的贫困。问题是如何帮助非洲国家适应气候变化, 同时通过经济发展吸收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 让非洲国家从国际协议中受益。我们的另一个重点是农业, 农业是非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气候变化也有很大影响。我不知道德班会议将会带来什么结果, 但国际社会需要参与辩论, 努力建立全球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我们的作用是帮助各国了解什么是低碳增长, 什么是绿色发展, 有哪些机会可以利用。

文化产业:

中国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产业, 需要加以保护和进行可持续的开发。文化产业是中国经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为各省和中央政府提供贷款和咨询服务, 帮助保护和发展文化产业。我们有一些具体的项目, 比如孔孟遗产地的保护项目。我们相信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保护文化遗产可以引领地方经济发展, 对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都十分有益。

世行水利和城市发展部主任柯保罗补充说, 我们从1993年开始介入中国的文化遗址保护, 到2011年相关的贷款项目达到13亿美元, 其中2.5亿美元专门用于文化遗产保护, 包括孔孟遗产地保护、甘肃、丽江, 以及贵州、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等。

雷切尔.凯特同时也表示, 中国政府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世行拥有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 很愿意把这些经验介绍给中国。

中小企业的问题:

在当下的经济动荡和不稳定期, 保证中小企业有资金渠道, 有支持渠道, 这样才能加强它们的商业计划和成长, 这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一个基本的策略。世行帮助各国政府研究投资环境和规管制度, 确保规管制度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中小企业里工作, 对于以就业为重点、以推动就业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国家, 中小企业十分重要。世行帮助政府改善对中小企业的规管制度, 还帮助银行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通过世行以及面向私营部门的国际金融公司对中小企业给予扶持。我们同中国政府开展了有益的政策对话, 交流如何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支持。

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表现:

每一个国家 (在治理气候变化问题上) 的路径都是不同的, 起点也不同, 但全球各国的目的地是一致的。每个国家到达这个目的地的路径是不一样的。国际社会都承认, 中国的挑战不同于印度, 不同于欧洲, 也不同于美国。中国的挑战规模之大是很清楚的, 中国正在采取很多必要的措施和工具, 中国政府显示出其领导力, 去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到达目的地。 (看着窗外的雾霾) 中国有自身的问题, 西方国家也有自身的问题。就像我们的谚语所说的, 当你在登山的时候, 往后看, 看到你走了多远, 往前看, 你会看到你还要走多远。50年前, 欧洲的城市也有这样的雾霾, 20年前, 美国的城市也有这样的雾霾。中国一直保持每年9%的GDP增长率, 每个国家面对的问题都是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权衡取舍。中国现在从事的是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城市化。城市化的速度, 城市化的路径, 都是未知的领域, 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经历过的, 所以没人能说这条路是对还是错。这是不是一个紧急的问题呢?是的, 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当务之急, 国际社会的任务是制定一个关于目的地的国际协议, 而如何到达这个目的地, 这是由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来讨论决定的。

过去的“雾都伦敦”:

伦敦做了什么?当时到了一个决策关头, 空气非常不健康, 经济受到了负面影响, 受到了雾霾的影响。所以采取的政府对策就是让这些污染产业转移到城外去, 中国也在这样做。公共政策制定了标准, 迫使产业去达到这些标准, 迫使产业投资去进行治理。产业付出了代价, 但如果不治理, 代价就是人们生病, 体质虚弱无法工作, 儿童和老弱病残无法出行, 从而也丧失了城市的经济机会, 因为人们不愿意去城市里工作或做生意。中国政府了解这些问题, 解决方案也不是中国独有的, 问题是应对的速度有多快。我在欧洲长大, 那里没有雾霾, 但在1980年代, 我们经历过酸雨, 主要是苏联的工厂烧煤造成的, 酸雨是没有国界的, 酸雨飘到我们的山上, 落在我祖父的绵羊身上。所以我们开始有了环境污染治理的制度化, 这是几代人的工作, 不是一蹴而就的。

金融机构需要做的:

谈到未来, 未来需要更多的可持续性, 未来需要基于工业过程和技术使我们能在不耗竭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承载70亿或者更多人口。从融资的角度, 我们不仅要投资绿色技术, 也要投资那些注重管理环境风险的公司, 这是一种聪明的投资策略。有很多证据显示, 在世界各个市场上, 在上市公司里, 公司如果有良好的环保表现, 会更容易吸引长期投资。这在中国不太容易证明, 因为大部分公司没有上市, 资本市场还在发展中, 但在世界各地有很多证据证明这是真的。这也是为什么深圳和上海证交所都要甄别治理好的公司和治理不好的公司。还有绿色信用机制, 非常具有创新性, 把公司的环保表现与公司的信用与生存联系起来, 我认为这是一项很重要的革新, 对于中国非常重要, 泰国、老挝、越南都在试图复制。这已经成为其他国家的一个典范了。中国要解决环境问题, 还需要金融机构展示出更大的领导力, 如何去奖励环境表现和环境治理良好的公司, 包括私营公司。你不能要求公司去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断增加他们的支出, 根本问题在于他们的商业模式要具有可持续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寻找各种方式来奖励环保行为和环保表现良好的公司。世界各国的银行越来越明白这一点, 他们更愿意投资环境表现好的公司。从环境风险角度来说, 中国可以考虑采纳“赤道原则”, 中国的兴业银行签署了“赤道原则”, 全球有70多家银行签署了“赤道原则”, 中国的很多大银行都在日益国际化, 都应当考虑签署“赤道原则”。对于中国来说, 令人兴奋的是, 随着中国碳市场试点的开展, 如果按照计划到2015年这些试点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碳市场体系, 这里面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有潜力去帮助制定全球碳市场的价格, 或者至少传递一个碳价格的信号, 这是很重要的, 对于其他国家发展国内碳市场也很重要。世界银行集团的另一项工作是从国际交易方面帮助降低发展中国家企业和政府的准入障碍, 中国有碳市场, 澳大利亚有碳市场, 哥伦比亚、智利有碳市场, 欧洲有碳市场系统, 让发展中国家都能进入, 从碳融资中受益。所以, 我们密切关注澳大利亚的情况, 我们和世界各地一些国家开展对话, 我们也在密切关注中国的试点, 因为这对世界其他国家非常有用。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 我认为首要问题是每个国家应当不仅关注农业, 关注能源, 关注这些部门如何对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更需要了解这些部门之间的联系互动。对于许多国家, 能源、水和食物构成综合性的挑战, 水对于能源是必不可少的, 水对于农业、对于食品生产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了解这些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可持续发展辩论的重要内容。所以, 我们能够做的是协助各国不仅考虑农业部门的未来、能源、水利、交通, 而且要考虑他们之间的相互契合, 考虑需要做出哪些权衡取舍和抉择。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半年报》强调抓住机会重新聚焦长期改革

2011年11月22日, 《东亚经济半年报》预测, 在欧洲充斥不确定性和全球增长放缓的情况下, 2011年东亚发展中国家的实际GDP增长预计为8.2% (如果不包括中国则为4.7%) , 2012年预计为7.8%。内需对东亚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贡献最大, 但在财政货币政策正常化驱动下正逐渐趋缓。

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霍夫曼说:“欧洲在财政紧缩过程中增长率降低, 银行需要提高拨备覆盖率, 这些都会对东亚造成影响。欧洲银行信贷减少, 也会影响到流向东亚的资本流量, 但东亚地区的高额储备和经常账户盈余可以保护大多数国家防范再度出现金融压力的影响。基于目前的增长预测, 预计到2011年年底, 东亚发展中国家将有3800万人脱贫。我们十分关注全球经济形势可能对东亚地区弱势人群带来的影响, 因为像食品价格飙升之类事件与收入增长缓慢结合在一起, 就会影响减贫的努力。”在应对全球经济放缓之际, 东亚地区的决策者们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政策选择。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报告主要作者卡蒂娅.沃斯特罗努托瓦说:“各国政府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重新聚焦改革, 以推动中长期的增长。增加对基础设施、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投资, 可以帮助各国提高生产率, 提升产业价值链。任何可能采取的财政刺激计划都应当在财政上具有可持续性, 目标明确, 以促进加强内需驱动型增长所需的结构转型作为方向。”

链接:

可持续奢华 篇11

以上三点,是我从自己刚收到的一份生日礼物里总结出来的。有朋自伦敦来,首先掏出的是一个Harrods的购物袋——Harrods是被誉为伦敦购物圣地的顶级百货公司,在当地的社交语系中,“在Harrods买的”意味着品质优良价格不菲。打开来是一条Elvis & Kresse的腰带,朋友特意强调它的材质来源于对消防软管的回收利用,且产品收益的 50% 会捐赠给慈善机构。我当时就笑着调侃:它集奢侈品、政治正确和普世之爱于一身,简直让送礼的和收礼的人都与有荣焉。Elvis & Kresse作为一家社会企业,定位相当独特:它所制作的所有高端生活用品,原材料都来自从英国各地采集的可回收消费废料或工业废料。例如这根皮带的前身,是曾跟随伦敦消防队25年的软管,经历过无数次救火行动,带着拯救生命的痕迹。谁能料想到在完成历史使命,且洗净沾附在上面的烟灰和油脂之后,这看似无用的废料还能有如此鲜亮的第二春?事实上,这些不起眼的废旧软管还恰好是Elvis & Kresse诞生的缘起。当年其创始人之一的克莱斯·韦斯林认识了伦敦消防队的工作人员,在交谈中得知他们每年要扔掉不少消防软管,且无法通过正常程序回收利用。于是有一天韦斯林把一根长达22米的旧水管扛回了自己的公寓,跟她的合作伙伴詹姆斯·埃尔维斯·亨利特一起研究究竟可以用它来做什么。两人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从屋顶材料到家具到圣诞装饰品……结果都不太令人满意。说来也巧,某天亨利特的腰带断了,他随手用把剩下的一截水管经过清洗、切割、拼接和缝制之后,给自己做了一条新腰带,才意识到可以用它们来做类似腰带、手提包、手提箱等生活用品甚至是奢侈品。而且作为奢侈品它们还有一个特殊的优势:相当耐用。

Elvis & Kresse收集的其它废弃材料还包括咖啡袋、茶叶袋、帆布、降落伞绸、闭孔泡沫、硬纸板、集装架和办公家具等等。在英国,每年送到垃圾填埋场的废弃物超过100万吨,如何尽可能地不把废弃物送到垃圾填埋场,而是将它们循环再用乃至升级改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Elvis & Kresse的努力卓有成效,到目前为止它已经让超过165吨的废弃物免于被填埋的命运。而这个品牌的最成功之处,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还能打造精品品味:它的产品具有特别的质感和触感、纯手工制造、款式经典、做工精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Elvis & Kresse非常注重为残疾人提供工作机会。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它备受道德消费者的热捧。

可持续模式 篇12

一、消费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问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政府责任、企业责任和消费者责任三大社会责任, 消费者责任是短期的基础性的责任, 企业责任是中期的根本性的责任, 政府责任是长期的第一位的责任, 下面从三个层面上去理解消费的社会责任。

(一) 从宏观层面上看消费的政府责任

政府在有效介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要起主导作用, 政府是立法者、执法者、第一责任人。它承担了规制者、推进者、监督者角色。政府要立法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可建立劳工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等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律。各级政府每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政府报告, 对公共、民营和非赢利组织进行调查研究, 披露企业的违法活动, 设立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构, 如区域发展局、消费者管理局等机构, 提出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计划, 并加强监督推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二) 从中观层面上看消费的企业责任

企业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是企业最基本责任。企业向消费者提供有安全隐患的产品, 造成损失由企业负完全责任。企业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也是对消费者的责任, 企业保证竞争和交易过程的公平合理, 如果在产品的广告、宣传材料和说明书中过分夸大产品的功效, 造成消费者损失也要承担社会责任, 此外企业还要承担对股东负责、对利益相关者负责等社会责任。

(三) 从微观层面上看消费的个人责任

消费者个人责任是个人在消费中对自身、他人、社会生态环境承担的责任, 个人消费的伦理性体现在将责任溶入个人消费之中, 消费者消费要对自己负责, 要对自己的消费能力负责和对自己消费产生的后果负责, 反对奢侈浪费, 对自然环境的责任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 对社会的责任是以彰显仁爱美德为目的, 作为个人来讲, 为了实现可持续消费, 我们可以改变消费方式和模式, 如平时可以购买更节能的家用电器, 也可改变购物方式, 如减少购买频率、减少使用包装袋等, 选择更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 以减少资源浪费。

如果同时兼顾消费的三种社会责任, 只有可持续消费才是人类消费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以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谈谈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涵义及其构建。

二、可持续消费模式涵义及其特征

可持续消费追求天、地、人和谐统一, 是一种与生态文明理念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它是健康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有利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全球性环境不断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非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 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这类模式, 统计显示, 伴随着人口急剧增长, 生活消费而导致的污染越演越烈。可持续消费是一种生态消费模式, 它是对传统消费模式的改变, 它是将来建设生态文明的支撑点, 而这些需要塑造可持续消费理念。

从宏观层面来看, 可持续消费模式要求尊重自然生态规律, 适度、合理地消费, 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干旱严重, 自然生态环境脆弱, 这些要求人们尽量少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 减少废弃物排放。从中观层面来看, 可持续消费模式要求一个社会的消费应与其整体发展水平协调一致, 某个地区人们的消费结构与规模应与该国的国情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目前, 中国人均收入低, 但奢侈品消费、高消费在世界名列前茅, 这是不可持续的, 发展中国家不可盲目地模仿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从微观层面来看, 可持续消费模式要求个人的消费水平要与其自身的消费能力相协调, 大力发展与自身消费能力和生活需要相适应的适度消费, 拒绝出于攀比的奢侈品消费。

实现消费“发展性”与“可持续性”的双赢, 才是可持续消费的本质内涵所在。可持续消费具有下列特征。

(一) 可持续消费就是适度型的消费方式

可持续消费注重使用价值性、实用性, 要抛开畸形消费观, 消去异化现象, 让需要重新成为支配消费的唯一目的。消费的出发点与目的都应体现出适度性, 减少破坏生态环境、浪费, 对资源加以最优化利用, 有利于消费可持续性。

(二) 可持续消费具有公平性

消费公平性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两个方面, 要使当代每个人感到公平, 又要使后代人与当代人感受到同样的公平性, 使后代人的生存与消费具有可持续性。

(三) 可持续消费是一种生态性的消费

可持续消费的首要和最终目标是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价值追求, 可持续消费既要求人们消费对自身的健康有益, 又要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 使人与自然都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四) 可持续消费以人为本具有主体自觉性

可持续消费以人为根本出发点, 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要, 追求精神需要比追求物质需要是更高一个层次的目标, 这要求人自主自觉地把对精神归宿的探求和追寻作为最终目标, 节制物质欲望摆脱纵欲主义的樊篱, 体现人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

三、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

2013年中国最终消费规模达到29.2万亿人民币, 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大国, 要13亿人形成可持续消费意识任重道远, 而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必须通过措施重在落实。

中国在食品、交通、住房等领域资源环境压力很大, 在食品方面, 要重视食品安全, 重视家庭用品和能源与材料使用效率, 在住房领域可以减少对初级金属、钢材、木材和混凝土需求的增长, 实施可持续消费, 在交通输送领域, 可以有效减少油耗、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要增强可持续消费意识, 须增强公众、企业的认知度与积极性, 消费者应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具备正确的消费伦理价值观念。只有通过消费教育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转变, 并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议在各个社区成立可持续消费宣传站, 招收可持续消费宣传志愿者, 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协会组织和家庭应该联合起来, 共同营造可持续消费的氛围, 政府与各级部门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途径, 全面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素质, 增强可持续消费的意识和责任感, 比如政府与消费者组织向消费者提供消费者行动指南, 在城市推广低碳出行, 政府要通过产品认证来保证产品的环境影响最低, 发挥各个利益相关方, 包括媒体、NGO的作用。在农村, 政府要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农村产业结构, 提高农村的消费, 还需要提高消费资源环境的提供效率, 以最小的资源达到最大的服务功能。

同样, 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可持续消费提供制度依据和保障, 积极推进消费结构优化, 抑制奢侈品消费, 促进城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促进消费公平性, 使消费结构体现出人们较好地满足多层次需求保证人充分自由地发展, 职能部门要大力扶持绿色产业加强对绿色产品市场监管, 将有力地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为绿色消费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经过长期努力, 中国特色的以保护环境、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为目的的可持续消费模式可以建立。

参考文献

[1]联合国.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

[2]洪绍青.生态文明视阈中的消费伦理问题[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3) .

上一篇:未来移动通信网络下一篇:高瓦斯掘进工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