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能源体系

2024-09-28

可持续能源体系(通用9篇)

可持续能源体系 篇1

一、我国能源存在的体系性障碍

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日益加快。与此同时, 能源生产及使用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继续发展的瓶颈, 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一) 能源安全问题

到2020年, 中国石油消费量预计将达到4.5亿吨以上, 石油消费量缺口将达2.05亿吨。与石油需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 中国石油自给程度并不高, 这直接导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上升[1]。目前, 国内石油公司的年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2005年石油进口量超过1.3亿吨。今后,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石油供需缺口将呈现逐步拉大的趋势[2]。

(二) 能源结构问题

中国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 96%是煤炭资源, 油气资源仅占总量的4%左右, “富煤少油”的能源结构决定了能源供应结构以煤为主[3]。能源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中国能源效率低下、经济效益差、能源环境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从世界范围来看, 目前尚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依靠煤炭这种低效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现代化。

(三) 能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能源尤其是石油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如何将能源消费的安全和环境影响降至最低是世界各国的核心议题之一。2006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是56亿吨, 这些污染已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形成了巨大的威胁[4]。

二、可持续能源体系建设

1987年, Brundtland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可持续能源是一种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5], 即通过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和环境效益。

现有的能源体系无法保障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可持续能源体系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手段。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建设应包括4个层面:国家战略层面、区域规划层面、企业实施层面和终端利用层面。国家能源部门从战略层面进行统一部署, 区域规划, 企业实施和终端利用是国家战略的有力支撑, 共同保障可持续能源体系建设。可持续能源体系建设涉及不同的组织和个体, 如何在可持续能源体系建设过程中保障众多组织和个体的利益要求是摆在能源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拟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来界定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的利益相关者, 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三、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利益相关者界定和分类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 的概念来源于企业。Mitchell曾总结了有关利益相关者的27种代表性概念表述, 这些定义可归为两类: (1) 广义定义, 以Freeman的定义为代表, “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6], 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周边的社会成员等, 全都归入此范畴。 (2) 狭义定义, “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投人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并由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 或者说, 他们因企业活动而承受风险。”[7]该定义排除了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社会团体、社会成员等。本文采用广义定义来界定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利益相关者。

(二) 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利益相关者界定

一般来说, 中国可持续能源系统应包含主体 (能源主管部门、能源企业和能源消费者) 和客体 (能源资源) 两个基本要素。这两个要素构成了能源发展的市场链条, 但能源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和可持续能源发展所具有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可持续能源系统还应该包含能源协会、能源服务公司、各级地方政府、国内公益组织、国际组织、外国政府以及外国能源企业。这些要素及其管理部门共同构成了中国可持续能源系统的核心内容, 并成为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利益相关者。

(三) 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利益交织在一起, 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多样化的利益需求、多途径的利益实现方式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 也引起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

1. 能源主管部门

1993年, 我国能源部被撤消, 其相关职责分散到其他部门。2005年, 中国设立国家能源领导小组, 由能源相关的中央部门组成, 是中央政府从全局、战略的高度来统筹规划能源工作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2008年, 在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和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了国家能源局, 隶属于发改委, 主要职责为拟订并组织实施能源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 发展新能源, 促进能源效率提升等。国家能源局拥有对我国能源效率最直接的话语权, 是可持续能源体系在国家战略层面的主体。

2. 中国能源企业

中国能源企业作为中国能源生产和供应的支柱, 是可持续能源体系企业实施层面的主体。现阶段中国能源企业普遍面临许多问题:一是受资源禀赋和开采能力影响, 能源企业的能源供应能力存在较大不足;二是在能源的生产和加工阶段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如环境污染和对公众健康和安全的威胁等;三是能源企业在能源外供的同时也有能源的消耗, 而技术水平低、管理意识弱等弊病直接导致能源企业的能源的低效率和生产的高成本。

可持续能源体系建设的开展, 将从宏观层面以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等若干方式为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和环境, 因此可持续能源发展是能源企业解决自身问题、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途径。

3. 能源消费者

能源消费者是能源的终端用户, 是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终端利用层面的主体。能源消费者是对于能源的利益要求主要表现在能源供给、能源价格和环境污染方面。与此同时, 能源消费者也是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要求其从自身角度节能降耗, 提高能源效率, 并同时对自身能源使用过程的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处理。

保障能源消费者利益要求的根本途径就是建设一种供应充足、价格经济、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的能源体系。因此, 能源消费者将是可持续能源体系的直接受益者, 可持续能源发展的实施将从经济、环境和安全方面直接保障能源消费者的利益, 并约束和激励其在可持续能源体系建设中的意识及行为。

4. 能源协会

中国能源协会为非盈利性组织, 其区别于其他公益组织的根本点在于能源企业是它的会员单位。能源协会通过能源行业的调查研究, 为国家可持续能源体系建设提供建议和服务;对与能源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跟踪研究, 并向政府部门反映能源行业和企业的意见和要求。中国能源协会是政府部门和企业沟通和合作的桥梁, 是可持续能源体系建设的催化剂和监管者。

5. 能源服务公司

能源服务公司是以合同能源管理 (EMC) 的方式为能源企业和能源消费者提供综合性的能源相关服务, 被称为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双赢模式。能源服务公司根据调研为耗能企业提供节能降耗的方案, 并从节约的能源价值中获取相应报酬, 因此能源服务公司与耗能企业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合作模式。但受自身规模、管理模式等因素限制, 中国能源服务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掣肘。

6. 各级地方政府

各级地方政府是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区域规划层面的核心, 包括省市区三级政府。地方政府不仅是国家能源政策的贯彻者, 也是区域能源政策的制定者。

在可持续能源体系建设过程中, 应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责权利”, 责任体现在对国家可持续能源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和支持保障, 权力体现在对本区域可持续能源发展的统筹安排以及对本区域内能源企业的管理和监督, 利益体现在本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7. 国内公益组织

国内公益组织主要为民间的非赢利性组织, 主要功能为向政府和能源企业反映国民关于环境、安全和健康的意见和要求。中国目前这类公益组织尚未发育成熟, 其利益要求尚得不到有力的保障。随着中国国民意识和素质的提高, 国内公益组织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8. 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主要包括能源组织和环境组织。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 国际组织地位越发重要, 其作用日益突显。国际组织对于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利益要求表现为:督促中国承担能源相关责任, 协调中国相关的能源纠纷, 通过调查为中国的能源发展提供咨询和服务, 为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9. 外国政府

能源战略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国家战略, 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外交的主要议题。外国政府对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利益要求主要表现在能源环境问题方面以及能源安全方面:从能源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来看, 外国政府是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受益者和监督者;从能源安全角度来看, 能源生产国政府是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的供给者, 而能源进口国政府则是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的竞争者。

10. 外国能源企业

外国能源企业对于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建设有正反两种作用。当其与中国能源企业在中国境内或是境外合作开发能源时, 是中国可持续能源的建设者;当与中国能源企业是竞争关系时, 是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的阻碍者。

(四) 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利益相关者分类

可持续能源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应当具备的3个属性:合法性, 即某一群体是否被赋有法律上、道义上, 或者特定的对于可持续能源体系的索取权;权力性, 即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可持续能源体系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紧急性, 即某一群体的要求能否立即引起能源部门的关注。通过3种属性的内涵辨析将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利益相关者分为潜在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关者、确定型利益相关者。潜在利益相关者只拥有3种属性当中的一种, 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拥有其中的两种属性, 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同时拥有3种属性, 如表1所示。

四、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建设要确保4个层面的协调发展, 并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进行充分的合作和协调。

(一) 国家战略层面

国家战略层面的主体能源领导小组面临国际组织、外国政府体系的外部压力以及能源企业和能源消费者等内部压力。

1. 对体系外部方面:

与国际组织进行充分交流和合作, 大力引进技术和资金, 并积极承担相关能源责任;与外国政府保持良好的能源合作关系, 协调与其能源纠纷, 积极开展和参与国外能源开发,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 对体系内部方面:

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能源战略, 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对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等, 引导能源消费者树立能源绿色消费观念。

(二) 区域规划层面

各级地方政府是可持续能源体系建设的中观层面主体, 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要采取以下措施。

1.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能源相关政策和法规, 大力建设本区域的可持续能源体系。

2. 对区域内的能源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提高本区域的能源效率, 完成本区域的能耗相关指标。

(三) 企业实施层面

面临内外部压力, 能源企业要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需要开展以下工作。

1. 作为能源生产者, 寻找新的能源矿藏和能源形式, 提高生产效率, 保障能源供应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 优化和调整能源结构。

2. 作为能源消费者, 推行节能增效,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3. 作为环境污染者, 承担企业环境责任, 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

(四) 终端利用层面

能源消费者处在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底层, 但其能源利用的意识和行为将决定中国能源发展的走向。

1. 对于能源消费个体来说, 要牢固树立节能减排的思想意识, 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生产、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的生活模式。

2. 对于能源消费企业来说, 要通过技术和设备的革新提高能源效率, 建立系统优化型和循环型的能源高效利用模式。

摘要:可持续能源体系是解决中国能源利用及其所引起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界定和分类, 并提出了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建设的对策:国家战略层面、区域规划层面、企业实施层面和终端利用层面要同步协调发展, 并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进行充分的合作。

关键词:可持续能源体系,利益相关者,对策

参考文献

[1]周总瑛.从石油供需缺口论中国石油安全策略[J].资源科学, 2004, 26 (6) :111-117.

[2]程建林, 艾春玲.中国石油供需缺口与进口规模预测[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08, (11) :99-101.

[3]刘宏杰, 李维哲.中国能源消费状况和能源消费结构分析[J].国土资源情报, 2006, (12) :39-44.

[4]祝金甫.中国环境污染损失趋势估算[J].中国统计, 2009, (8) :55-56.

[5]Michael Jefferson.Sustainable energy development:performance and prospects[J].Renewable Energy, 2006, (31) :571-582.

[6]Freeman R.E, Evan W M.Corporate Governance:A Stakeholder Interpretation[J].Journal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1990, (19) :337-359.

[7]Clarkson, M.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 1995, 20 (1) :92-117.

构建武汉市可再生能源体系研究 篇2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F4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8-83-1

在能源日益枯竭,雾霾和温室效应加剧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技术制度创新,使经济发展与传统能源消耗脱敏,提升地区能源利用潜力,打破原有能源利用模式禁锢,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地区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开辟生态化经济发展模式,已成大势所趋。武汉市作为国家循环经济重点示范市,要实现完全的低碳发展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发展可再生能源,应该是率先实现建设绿色经济的重要突破口。

1 武汉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能源短缺长期制约着武汉市实现高质量、低代价的发展。近年来,由于经济总量骤增,工农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催生了巨大的能源工序缺口。依照统计资料,2008年武汉市能源消费总量为3255.39万吨标煤,以后每年消耗量均有较大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4.9%。目前,武汉市仍选择不可循环能源如煤炭、原油等为主要能源供给。而武汉作为重工业城市,单位GDP能源消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能源供求关系来看,武汉属于需求方,其本身没有丰富的化石能源储备,原油、天然气、煤炭等大部分还是依赖于进口。结合武汉的自然资源禀赋,充分利用风能、水能、地热能、光伏等具有清洁性、永续性,储量丰富种种优点的可再生能源,构建可再生能源体系,是推进武汉市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2 实施可再生能源战略的不利因素

2.1 市场竞争机制动力不足

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能源品位不高,稳定性差,开发成本高的弱点,可再生能源价格长期高限制了其市场需求。其次,目前相关优惠政策存在与实际不符等情况,这是难以实施的弊端。从而,发展可再生能源这一利国利民的民生产业得不到政府有力的保驾护航。从市场调查来看,利用风能和生物质能利润率缺乏竞争力,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区域消费能力不足,其市场输出主要依赖出口。

2.2 成本过高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沿,其相关产业仍属于萌芽期,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技术投入,而且投资者可能面临较大风险,从而造成其开发成本过高。根据国际能源组织统计,以能源转换为电能的效率为标尺,每生产一度电,以煤炭发电成本为基数,生物质发电成本为1.5,小水电、光伏和风力发电分别为1.2、11、1.7。另外,初期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很难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这也是成本难以抑制的根源之一。武汉市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道路上,应重视这些问题。

2.3 装备制造水平落后

法律和政策的倾斜是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软支撑,有力的装备制造是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当前,武汉市相关企业仍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核心技术为外国所掌握,同时政府在发展布局中没有发挥整体规划的作用,企业竞争混乱,冗余技术引进的问题较为严重。各个企业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如硅谷的产业发展集群,规模小,大量资源被浪费。同时,武汉虽有优质的科研教育资源,但缺乏可再生能源方向针对性的培养专业,相关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可再生能源技术薄弱的研发能力大幅提升了设备开发成本。

3 构建武汉市可再生能源体系的措施

3.1 合理规划统筹产业发展

一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先导,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在武汉市经济中所占比例。科学调研,优先出台引导产业发展的政策法律,尤其是在贷款税收方面给予倾斜;二是支持行业发展,尤其应该重视先进能源技术的研发。设立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具有基础性,创新性,并具有较强实用性技术的奖励基金。制定吸引国外优秀能源产业投资招商计划。 把能源装备制造作为突破点,盘活技术资源。立足于武汉现有可再生能源资源、产业、技术优势,以化石电为接入口,以好光谷工业园和发展良好的生物质产业、水电产业为基本,兼以发展风电、地热产业,构建武汉特色的新能源体系。

3.2 大力推进市场建设

重点建设示范工程、龙头工程,以先进范例拉动整个市场健康有力的发展。一是着重开展CDM机制生产,在建筑业充分利用地热、光能,把武汉打造成绿色建筑示范城市;二是建立若干风光结合发电厂。同时,充分利用武汉市郊区丰富的太阳能和风力资源,建议在江夏和蔡甸上马中型发电工程,以工程集群争取国家补贴。

3.3 完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有序升级

一是加大财税投入和政策倾斜;二是由专家调研,选定最有发展潜力的技术,集中科研资源攻关;三是明确政府引导作用,多方引资,组建专业产业投资公司,活化产业内外资金流动;四是优化技术管理组织,大胆探索崭新用人模式,使人才能进能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孟宪淦.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概况[x].太阳能,2009,(6).

[2] 田立新,傅瑛,丁占文,等.能源经济系统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 石磊,赵由才,柴晓利.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进展[J].中国沼气,2012.

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发展 篇3

金融危机以来, 有些人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出了质疑, 可再生能源在发展过程中也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 如成本过高、产能过剩等问题。但总体情况看,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还是比较稳健的、健康的。

太阳能光伏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的主力, 是国内消耗比较少的能源, 也是出国量最大的, 现在想订购太阳能电池板都已经很不容易了, 已经定到了明年下半年。光伏发电争论较多的还是电价的问题, 是否合理, 要看投标的企业和单位, 他们主要看做这个项目的盈利与否。

硅材料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重要材料, 在金融危机前是一种暴利的状态, 但现在原材料的价格开始降低, 这样对太阳能发电的开展是有好处的。今年要达到3.5到4万硅材料的需求, 基本上满足了国内的需求。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要使企业有积极性, 而不要一哄而上。我不主张电价过低, 若太能能电价过低, 企业没有盈利, 它的发展就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海上风力发电现在也在搞, 已经进入特许权的招标阶段。我个人认为海上风力发电有一定的风险, 有点操之过急。在缺少经验、缺乏实验的情况下, 要充分考虑设施对海洋这种特殊环境的适应性。应该进行分步骤的小规模的试验, 待技术成熟了再推广。还有就是成本问题, 成本太高, 就会得不偿失。

沼气国家很重视, 每年投入20多个亿, 最初是发展户用, 现在改为发展集体使用。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和养殖的变化, 使户用沼气面临问题。集体方向发展也有资金、设施、服务、成本等新问题。

关于技术的发展, 会不会降低这些可再生能源的价格问题, 我认为在能看得到的时间内, 比如8年、10年, 总体价格不会有大的改变。因为技术的提升会使成本下降, 但边际成本和用工费都在增加, 都是涨的趋势。技术的提升降下的成本, 抵消了其它成本的增加。

可持续能源体系 篇4

进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总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方法、分类等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作 者:孙梁 王治江 尼庆伟 胡成 王彤 作者单位:孙梁(辽宁大学环境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王治江(辽宁省环境保护局,辽宁沈阳,110033)

尼庆伟,胡成,王彤(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1;辽宁省流域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031)

可持续旅游发展与新能源 篇5

在最近几十年的时间里,“旅游”成为世界上一句流行语。实际上,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无论其政治或经济体制有何差别,都不会不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当然,不同的国家,出于政治、经济等不同的考虑,对其旅游业的发展给予不同的定位,采取不同的政策。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似乎整个世界都接受了这样一种判断,即旅游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其经济贡献超过了传统上的任何单一产业,尽管,目前在世界上尚无一个公认的方法来准确地判断这个外延不太清晰的产业贡献。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旅游不再被认为是一种特权或财富的象征。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大众旅游已经从当年的欧洲、美洲进而扩展到大洋洲以及亚洲,逐渐成为普通消费行为。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到现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莫测,人为的与自然的、全球性的与区域性的灾难此起彼伏,然而,旅游业的发展总体上保持了稳健的增长,即使出现过绝对性的下滑,但其恢复与振兴远远快于其它行业,也往往快于人们的预期。这个行业发展的特性和趋势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毋庸讳言,由于旅游发展的普遍性与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它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越来越复杂,值得注意的是,其影响不仅限于经济,还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不仅限于积极的正面影响,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当前整个世界和人类对它关注的原因所在。

一、旅游发展:成长的烦恼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项活动,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正如旅游未来学家Ian Yeoman所言,“旅游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成功故事之一。这个故事,和时光一样,没有开始或结束。它是一种创造出来的现象,由于它的复杂性而难以限定。简言之,时光开始了,旅游也就出现了”。作为一种产业,普遍认为它始于19世纪中叶旅行代理商的出现,然而,旅游业真正的崛起是上个世纪中期,其原因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和平年代的出现,伴随着经济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出游的心境和条件,另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工具的改进与创新,尤其是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问世,使更多人的梦想开始变成现实。

1. 数字与事实

在过去60多年的时间里,旅游在全球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也许相关的统计可以大致勾画出这个发展的轨迹与特点。人类旅游活动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重要的部分,即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无论从活动还是消费的角度来说,国内旅游一直是主体,国际旅游大概仅相当于国内旅游的1/10,不过,国际旅游的发展则更能够反映出世界旅游发展特性和趋势。

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数据,即使是在全球经济尚未完全复苏的情况下,目前全年国际旅游到客人次数超过10亿,他们的消费超过1万亿美元,即每天用于国际旅游的消费大约30亿美元。在过去60年的时间里,全球国际旅游人次数年均增长率超过6%,国际旅游的收入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从世界旅游组织划定的区域来看,虽然欧洲一直占据全球的最大份额,但60年间从1960年的72.6%降到2010年的50.5%,美洲从1950年的29.8%降到2010年的16%,而亚太地区则从0.8%跃升到21.8%,居世界的第二位。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UNWTO资料汇集并计算的说明: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不同的年度有所调整,另外,旅游消费资料以当年价格为依据,未剔除汇率及通胀因素。

单位:万人次

资料来源:根据UNWTO资料汇集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主要监测世界范围内旅游者的流动、流向与消费,也曾与权威经济研究机构创造了评价旅游业经济贡献的工具——旅游卫星账户(TSC),但到目前为止,真正能够通过这个工具评价旅游经济贡献的国家并不多。同时,另外一个组织——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也在监测旅游产业对世界乃至各国的经济贡献,就是这个组织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宣布旅游业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其经济贡献超过石油、汽车、钢铁等产业。虽然,这个机构所测算的旅游业经济贡献受到一些机构的质疑,但是,尚未有其它机构可以做出更好的评价,因此,WTTC每年对全球乃至不同国家的旅游贡献评价依然被广泛使用。无论如何,这是同一机构依据同一方法做出的判断,用它可以看出旅游业近些年来发展的轨迹:到2012年,旅游业对全球GDP的贡献预计超过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3%,而旅游经济对全球GDP的贡献超过6.5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9%。同期,旅游业对全球就业的直接贡献约为3%,而旅游经济对全球就业的贡献率接近9%。这自然是不可小视的。

2. 理念与影响

在最近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世界对旅游业发展功能与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不同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做出不同的定位,曾给予它“无烟工业”“无形贸易”“动力产业”“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知识性产业”“文化产业”“环保型产业”和“朝阳产业”等名称。这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其认识上的差异。

资料来源:根据WTTC资料汇集

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从历史上看,世界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始于跨境旅游对财富转移开始的。境外旅游者的消费为目的地国家带去了外汇收入,这个收入和传统货物贸易的出口产生了同样的效果,而效益更好,这是因为在通常的情况下,旅游过程中除了部分物质消耗之外,绝大部分是非物质的消费,因此被誉为“无形贸易”或服务贸易,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关税壁垒。这对商品贸易和其它服务贸易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旅游业有着突出的比较优势。据分析,国际旅游在全球出口贸易中继石油、化工和汽车之后排行第四,相当于世界商业服务出口的30%,或贸易总出口的6%,在150个国家中,旅游是其5大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在60个国家中为第一大出口行业,是1/3发展中国家和1/2欠发达国家的主要外汇来源。

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旅游逐渐变成全球性的大众旅游,旅游消费变得越来越多,除了入境旅游对目的地国家带来财富外,国内旅游消费作为一个重要的服务消费,旅游消费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家总体经济的增长,旅游消费的增殖效应非常明显。根据WTTC的数据,从世界范围来讲,旅游经济的总贡献(即旅游业直接、间接与诱导贡献之和)相当于旅游业直接贡献的3倍。在特殊时期,例如目前全球经济衰退、政治形势动荡的时期,作为内需的国内旅游消费更能发挥其突出的作用。

旅游发展促进就业功能显著。旅游发展之所以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青睐,尤其是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重视,还在于旅游发展对就业机会的贡献。据WTTC的测算,这些年来,全球旅游经济对就业的贡献率保持在8%以上,也就是说,大约每12人中,就有一个人是靠旅游而生活的。而且,还在于它对青年、妇女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弱势群体就业显示出来的优势,毫无疑问,这一优势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旅游有助于提高国家软实力。在普遍重视旅游经济效应的同时,许多政府决策者发现国际旅游在改善国家形象和提高软实力中的积极作用,而这一作用越来越明显,旅游发展中政治、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视。一般来说,国际旅游发展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旅游者的跨境旅游活动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这成为国家间多种合作的基础。虽然,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出境旅游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财富外流,而这种活动能促进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了解,其作用比货物贸易更加重要的影响。美国、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国家长期以来公民出境旅游发展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

3. 喜悦与忧虑

旅游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产业。尽管不同的国家依据自己的国情制订了不同的旅游发展政策,但绝大多数国家的旅游发展政策是支持性的,是鼓励性的。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旅游政策显得更加重要,不少国家在最近一些年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旅游相关政策。

从全球的角度看,首先联合国在2003年提升了作为政府旅游管理机构的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地位,将其确定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而不再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个附属机构,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负责规范和促进全球旅游的健康发展。无论是欧盟、东盟还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都有自己的旅游机构,协调组织内的旅游发展政策。20国集团(G20)2012年的峰会发布的《宣言》中,首次强调“确认旅游业在创造工作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在承认一国对入境具有控制主权的同时,我们也将促进旅游的简易化以帮助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和全球增长”。

世界重要旅游行业组织,如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和亚太旅游业协会(PATA),也一直积极说服世界各国政府,参与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游说活动,与世界各国政府开展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活动或论坛,2012年世界旅游业理事会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发布了《致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的公开信》,重申了旅游在创造就业、促进发展和支持“绿色经济”中的作用,为提高旅游在世界议程中的地位而呼吁。

更为突出的是,世界各国不断调整旅游发展政策,积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日本提出了“旅游立国”的国家战略,韩国提出“旅游兴国”的国策,中国确定了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的支柱产业,东盟国家有着促进旅游发展的传统,中东地区的迪拜已成功发展成新的世界旅游中心,美国和欧洲国家,也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与振兴确定为走出经济萧条困境的重要战略之一。正像本文开头所提出的,在这个世界中,敢于忽视旅游发展的国家实在是为数不多。

据韩国学者Jong-yun Ahn认为,大众旅游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世纪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的美洲国家,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北半球国家,直到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亚洲一些国家陆续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也就是说,直到这个时候,整个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逐渐进入大众旅游时代。这就意味着,旅游不再是少数国家、少数人的特殊活动,逐渐成为大多数地区、大多数人所从事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成为一种权利。

旅游的发展为整个世界带来了福音,它被誉为创造幸福的产业,被誉为促进社会经济的重大引擎,然而,作为大众旅游为主流的旅游业,也给这个小小的地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非理性、不控制、过分商业性的旅游发展和消费方式,也为人类带来了忧患,必须要面对。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开始对负责任的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呼唤。这是个新运动,到现在也已经开展了20多年的时间。大众旅游的发展对一些国家或地区造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压力,环境承载力的问题被学术界严肃地提出。旅游目的地过分强调发展旅游的商业利益,建设性的破坏等人为的破坏日趋严重,非理性的开发与非科学的管理,加剧了旅游发展的负面影响。于是,社会上出现了绿色旅游、负责任的旅游、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等一系列的概念和主张,并推出了多种多样的应对措施。

4. 措施与效果:外力与自控

最近一些年来,应对大众旅游的负面影响,世界各地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两大类,其一是广泛宣传,提高认识,政府、业界和个人一起采取主动,开展负责任的旅游活动;其二是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限制对环境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出《21世纪议程》之后,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和地球委员会制订了《关于旅游的21世纪议程》,规范了政府、业界与旅游者的行为。1999年联合国确定了世界旅游组织制定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再次强调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2002年,联合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生态旅游年”主题活动,宣传与推广生态旅游理念。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与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气象组织在2003年和2009年先后两次举办了气候变化与旅游的国际大会,发表了著名的《达沃斯宣言》,大张旗鼓地开展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的活动,世界旅游组织及相关国家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承诺与改进措施。世界经济论坛(WEF)年会也将旅游发展作为一个主题来讨论,在其发布的《旅游竞争力报告》中,一直将旅游的环境影响作为评价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在联合国的倡导下,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针对旅游负面影响的专项措施在不同范围和层面上出台。不少国家或城市针对旅游发展制订了相关的法律和国家规划,并相应推出一些相关税种,如对旅游者以及交通、饭店、景区等旅游相关行业征收的环境保护、能源消费税等费层出不穷。近两年来,备受争议和抵制的英国及欧洲的航空乘客税(APD),也是其中之一。作为世界科技重大成果的协和号飞机的退出,自然也和其能源消耗、噪音污染相关。饭店行业推出的绿色消费、减少客房易耗消费品的做法,以及公益旅游活动的增加也是对公众的积极响应。虽然,这些活动所取得效果还在监测与改善,但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新能源的呼唤

1. 旅游业是能源依赖型产业,同时也是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面临着经营成本上升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今天的旅游业是个庞大的产业体系,由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各种需求的服务业所组成,从总体上说,这是个能源依赖型产业。首先,离开常住地是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因此,各类交通工具,尤其是长距离现代交通工具,如飞机、汽车、火车、邮轮等,对石油、煤炭和电能等传统能源消耗颇大。而在外过夜生活则离不开诸如饭店、度假村、餐馆等住宿与餐饮设施和娱乐设施,由于大多数旅游者度假旅游期间对舒适与方便的渴望,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也与在家有所不同,旅游目的地与惯常生活的环境、气候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不同季节的降温、取暖、照明等方面对能源的依赖也是非常明显的。一些旅游目的地,在提供旅游体验性活动中,例如游乐园、主题公园、缆车以及展览、会议、演出等项目,为了保障良好的效果与安全,能源的消耗更大,要求更高。据随着大众旅游迅速的发展和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旅游季节的相对集中,在一些能源供应紧张的旅游目的地,能源消耗巨大的旅游业可能会与当地其它产业和百姓生活争能源,给当地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考虑,政府会采取差异性的能源价格使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上升。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旅游行业能源消耗巨大,作为一个难以避免的后果,旅游业又是一个碳排量和其它废弃物排放比较大的行业。有研究表明,旅游业的碳排量占总排量的5%左右,其中航空业是大头,占旅游行业碳排放量的60%以上。机动车尾气是各国的“城市病”,这又是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因此,在促进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措施中,节约能源、减少能源和其它资源的消耗、减少碳排放和寻找新的清洁能源也一直是旅游界关注的重要领域,“投资旅游‘绿化’”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2. 新能源在旅游业中的运用

无论是从经营成本还是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节约能源成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无论是节能理念的宣传鼓励,还是节能技术的利用与节能设施的开发成为旅游相关行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世界各地广泛地鼓励旅游者做负责任的旅游者,在行业推行绿色饭店、绿色消费与生态旅游等理念,并列入对旅游企业经营考核的重要标准,政府以立法和征收税费的措施对能源消耗进行控制。应当说这些理念与措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世界各地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广泛开发新能源,尤其是新的清洁能源,支持旅游业的发展,践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原则。近些年来,旅游业界努力探索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问题。

中国国家旅游局制定的《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出,要在全行业推进节能环保工作,支持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太阳能、沼气、风能等新能源。中国国务院在其《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将海南岛建设成绿色发展的重要示范区,支持海南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示范地区,积极发展风力、太阳能、潮汐、生物质等新能源,计划到2020年全省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50%以上。在中国有个闻名的太阳能城——德州,在这里,博硕太阳能、丹麦风力发电设备等新能源项目有6个,总投资25.2亿元,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热利用制造基地,2010年世界第四届太阳城国际会议在这里举行,这个城市建设了太阳能示范小区、太阳谷微排国际酒店、太阳能博物馆和太阳能主题公园,变成了集科学研究、清洁能源设备、知识普及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在中国的东北、西北以及沿海地区,一些风力发电集中地区域,也相应地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将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吸引力。虽然,目前,清洁能源在旅游发展中的利用还属探索性的阶段,但是它为可持续旅游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应当说,世界有很多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典范,也有不少利用新能源的开发而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成为深受旅游者青睐的景区景点,最具典型性的就是新型的低排放、低能耗的生态岛、生态村。在这方面,韩国也正在做出有益的探索。在利用风能方面,欧洲,尤其是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享誉世界。举世闻名的荷兰,其风车成为这个国家的旅游名片,将历史、文化、科技、自然风光结合在一起。它不仅是风能利用的典范,也成为旅游发展的一个独特案例。有意思的是,风可以发电,但风在旅游中的利用还有更奇特的地方,中国华北地区有个叫潍坊的地方,那里有个放风筝的传统,自1984年起,每年4月20~25日举办国际风筝节,到2013年为第30届,并被誉为世界风筝之城,在那里成立了世界风筝会,设立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从而风筝成了这个县最大的出口产业,也使这个风筝都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逾4,000多万,仅风筝节期间万人放风筝的场面热闹非凡,吸引旅游者5~60万人,旅游业成为这个城市的重要产业。这些都得益于风的威力。也许,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存在着不同的条件限制,但是,这些新能源及其相关技术与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运用,能够相互启发,相互借鉴,有益于促进可持续旅游发展。

可持续能源体系 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能源资源,资源利用

一、民族地区能源资源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种能源资源储量丰富,尤其以水能为最多,河流年径流总量达4,220亿立方米,是全国水资源总量的6.9%。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133万千瓦,居全国第8位; 可开发装机量达1,751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内蒙古位于我国的北方露天矿群密集的地带,煤炭储量十分丰富。现已查明的含煤面积就有10多万平方公里,累计已经探明的储量就有2,400多亿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25%以上,居全国第二位。而预测储量则达到了12,000多亿吨。据初步测算,内蒙古煤炭资源的潜在价值已达到11.2万亿元。

西藏的水能、地热能、太阳能和风能的蕴藏量却非常丰富。西藏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可以达到2亿多千瓦,年电能可达17,600亿千瓦时,占全国的29.7%;其中可开发水能约为5,66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3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的17.1%。西藏是中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地热蕴藏量也是全国第一。

二、民族地区能源开发利用状况

(一)能源开发与利用不协调。

我国的民族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农业条件恶劣,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能源工业理所当然就成为民族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但主要是外向型的能源开发,其能源开发模式是在一种外部能源需求导向的状况下发展起来的,开发出来的能源资源大部分都输送给了中、东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造成了民族地区虽然不缺能源资源但是缺能源的状况。

(二)能源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没能得到足够重视。

改革开放后,随着民族地区私人投资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注入到能源产业之中。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人采取了杀鸡取卵的开采方式,仅仅为了贪图眼前私利而任意开发一些国家计划储备的能源。

(三)粗放型能源开采现象严重,投资后闲置的固定资本太多。

能源工业是一种资本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许多项目有大量投资,而某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完毕后会有大量的固定资产遗弃在荒废的矿区。

三、民族地区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政策建议

(一)更新思想观念,从意识上为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民族地区由于长时间的封闭以及一些特殊的宗教信仰原因,人们的意识、观念还较为落后。因此,要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生态环境知识,使人们认清人和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普及法律知识,特别是国家颁布的各类有关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法规。

(二)合理分配开采不可再生资源,做到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有四个约束条件:资源存量随着开采过程而减少、资源初始存量给定、开采成本随资源存量的减少而上升、资源价格不能超过由替代品价格决定的一个价格上限。这决定了我们在开发不可再生资源时必须考虑资源的保有量和未来人类的需求量,不能单纯为了眼前的利益,或是仅仅为了当代人福利的最大而不加节制地开发不可再生资源。

(三)要注意开发能源的经济效益。

从要素禀赋学说的角度来看,能源资源一直都是民族地区的优势禀赋,而且,现在看来,能源工业也已经成为了民族地区十分重要的支柱产业。以新疆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工业产值在自治区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已经占到自治区工业总产值的25%以上,也已经占到工农业总产值的17%左右。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与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分不开的。民族地区在发展能源产业时不能只注重量的扩大,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能源产业的投资收益率。应该尽量多的取得利润而不仅仅是只关注收入,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的产业更新与再投资提供雄厚的资本基础。

(四)民族地区应加大对一次能源的转化,提高输出能源的附加值。

可再生能源与山西电力可持续发展 篇7

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是全球化问题,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战略选择。针对可再生能源产品成本偏高,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制订了法律法规和行动计划,通过立法的强制性手段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常规能源供不应求,可再生能源将承担补充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的重任[1]。

《京都协议》旨在限制缔约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在“十一五”期间明确提出,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这是保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关键。

山西是中国煤电大省,是全国能耗最高和环境污染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山西省电力工业的能耗和污染问题,是制约着电力工业节能减排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山西省政府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

现阶段,如何开发利用可再生新能源,节能降耗,已成为山西省政府和山西电力部门所必需面对的问题。本文将就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山西电力可持续发展这一关系展开讨论。

1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形势[2,3,4,5]

1.1 中国基础能源存储结构和消费结构现状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在中国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总量96%,油气等资源仅4%左右。

中国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能源供应结构以煤为主。中国煤炭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一直维持在70%~75%左右,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其中一半以上用于发电,大约78%的电力装机是以煤为燃料的火电机组。而发电量的84%来自煤电。电力对煤炭的依存度很高,矛盾也比较突出。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参加“2008年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指出:过去5年,国内煤炭、电力和石油的增速明显超过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电力装机速度处于高位;石油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世界平均增速。

煤炭的大量开采,破坏了生态环境,污染了水资源。中国石油消耗多而储备相对贫乏,对外依存度高,今后可能还会更高一些。国际石油市场的波动,可能会影响中国能源安全。中国能源供应对煤炭的依赖过大(尤其是电力),潜伏着重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石化资源的消费,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也日益加大。中国现有能源储备结构和实际需求、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等方面都存在矛盾。

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需求是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替代煤炭的新能源。由于煤炭主要用于供热和发电。因此,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供热和发电技术,寻求合理的方式调节煤在基础能源结构和电源结构中的比例,是改善中国能源结构的重要举措。在《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20多位院士一致认为,到2010年煤炭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将占到60%左右;到2050年,煤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50%。可以看到,虽然中国煤炭的主导地位在未来也是难以改变的,但是煤炭在一次能源中份额会有所下降,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份额则会提高,逐步形成多元化、优质化的能源结构,以保障能源供给。同时,发电燃料多样性可以缓解电力危机。

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2],详细介绍了中国能源发展现状、能源发展战略和目标、全面推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供给能力、促进能源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以及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政策措施。中国科学院发布《应对挑战——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研究报告,提出了2050年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大力开发非水力可再生能源,力争使其占一次能源总量的25%左右。

1.2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现状

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是21世纪世界经济展望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技术领域之一。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潮汐能、水能等。中国各种可再生能源均有保障条件和利用价值,其开发利用程度主要取决于技术和经济因素。其中,太阳能资源最丰富。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理事长石定寰说,太阳能利用将是中国能源变革最可行的解决方案。

中国电源结构以煤为主体。电力将发展迅速,预计2030世界电力需求将翻一番,而其在能源总消耗中所占的比例,也将从2000年的18%提高到22%。在节能方面,电力工业占关键地位。通过可再生能源改善电源结构,提供高效清洁的二次能源,控制环境污染,实现高效清洁发电和安全供应,不仅可以缓解能源矛盾,更是全球电力技术长期发展的方向。

目前,被大规模采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形式中,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是发展最快的,也是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重点。2005年,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设备投资在400×108美元左右,2006年增至约550×108美元,2007年增为710×108美元(如果加上对太阳能电池生产与研发的投资,总额将突破1 000×108美元)。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与各国研究者组成的国际团体《21世纪可再生能源网络》公布的报告显示, 2007年德国的发电设备投资额位居各国之首,为140×108美元。中国2007年发电设备投资额为129×108美元,为世界第二,美国居第三,为100×108美元。各国投资最多的是风力发电站建设,占总体的47%,太阳能发电投资为30%。

风力发电是产业化发展最快的清洁能源技术。中国风能资源丰富。初步探明结果,中国陆地上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即达2.53×108 kW,加上近海的风能资源,全国可开发风能资源估计在10×108 kW以上;而中国水能资源可开发量仅为3.9×108 kW。国外专家评论,中国单靠风力发电就能将电力生产翻一番。

近几年,风电增长一直保持在30%以上,尽管目前,在中国风电电价还比煤电价格高,但是,风电产业已经形成显著的经济效益。如果风机实现国产化,风电电价还会下降10%~15%,将更具竞争力。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00多个风电场,分布在22个省(市、自治区)。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称,中国将力争用10年时间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地形成几个上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打造“风电三峡工程”。

欧洲风能协会和绿色和平组织签署了《风力12:关于2020年风电达到世界电力总量12%的蓝图》,预计到2020年,风电在全球的装机可以达到2002年世界风电装机容量的38.4倍,年发电量3×108 kW·h,相当于世界电力需求的12%。中国的风力发电装机将达到1×108 kW,占全球风电总量的14%。

作为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开发前景广阔。太阳能主要有两大产业,太阳能热利用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其中光伏发电是最重要的用途。中国光伏发电市场启动较晚,2006年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为80 MW,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国的光伏发电市场前景广阔。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2020年中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80 MW,2050年将达到10 GW。未来15年,中国太阳能装机容量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5%以上,太阳能发电投资总额为950×108元。专家认为,虽然太阳能目前在整个能源产业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但其成长性却远远高于其他能源。

为了促进替代能源的发展,中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对太阳能发电产业给予扶持。

1995年中国政府颁布了首部《电力法》,明确鼓励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展》明确将太阳能发电列为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法》及其配套措施出台,将对一系列产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能源作为第一个重点发展的领域和优先主题。财政部有关人士指出,中国将综合运用税收、收费基金、补贴、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促进节能降耗,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央财政将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2007年电力企业节能减排情况的通报》指出,2007年电力企业节能取得明显成效。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政策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风电为例,2007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331×104 kW,风电装机容量在中国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0.25%提高到2007年的0.8%。

由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中国优化能源结构、电源结构,节能降耗的重要举措。

2 山西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山西电力发展思考

2.1 山西省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山西是中国最大的产煤省,煤炭产量占全国的1/4以上,焦炭产量占全国的40%、出口占世界贸易量近50%。煤炭的开发和利用对生态环境,水资源和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和破坏。

山西省是电力大省,电力行业是山西用煤的最大行业。山西火力发电的比重高于全国火力发电行业70%至80%的比例。缺水、缺煤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致使山西火电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山西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指明:2005年,山西省SO2、烟尘排放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一位,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整体处于高污染水平,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200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数据显示,山西省可持续发展总能力排在全国第二十五位,环境支持系统排在第三十位,生存支持系统排在第30位,发展支持系统排在第二十六位,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不足。

山西省电力工业的能耗和污染问题,是制约着山西省电力工业节能减排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山西省政府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现阶段,如何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节能降耗,已成为山西省政府和山西电力部门所必需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2.2 山西电力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引起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山西电源、电网建设的关键时期。《山西省电力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发展展望》指明,山西省电源主要以火电为主,水电只占全省发电装机容量的3.4%,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均为空白。要开发水力资源,发展小水电;利用煤层气资源,发展煤层气发电;在北部风力资源条件好的地区,积极推进风力发电;在农作物秸秆较丰富的中南部地区,发展生物质能发电。加快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进度。

2008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推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利用上取得新突破。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工程。

根据《山西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到2010年,全省风力发电装机力争达到100×104 kW。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及沼气等生物质能,加快推进煤层气(天然气)开发利用,到2010年,煤层气年利用总量达到50×108 m3,替代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山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未来15年,是山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构建和谐山西的重要时期。持续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已经成为能源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在不断提高煤炭、电力技术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加强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指出,山西省煤矿的平均开采年限比服务年限缩短20%~50%,后备资源匮乏,太原等11个重点城市无一达到国家水环境功能标准。全省已经全面拉开了循环经济建设的序幕。鼓励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沼气等新能源发电项目。在煤层气富集地区,采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等先进发电技术,提高电力在能源利用中的比例。积极发展部分行业的电力替代能源,以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风能等再生能源为改善能源结构的主要方式,增加清洁能源的供给比例。

《山西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行动纲要》指明,要贯彻落实《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施替代能源战略。在山区和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发展风电;大力推进生物质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规划纲要》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均指出,要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源,鼓励发展城市垃圾发电或热力利用。鼓励农村推广生物质能的应用,推广应用沼气和秸杆气化发电等生物质能技术,到“十一五”期末新增新能源装机容量600 MW。

2.3 山西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现状

根据气象评价和专家的实地测评,山西省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等非常丰富,另外,山西省电网分布密集,接入电网条件较好,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较大优势和产业化前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潜力大。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将陆续开工建设20个左右风电场项目,总装机规模达到100×104 kW。据规划,到2020年,全省将建成19个风力发电场,总装机容量230×104 kW,年发电46×108 kW·h,发电量相当盂目前太原18个火电厂年发电量的1/3,同时可减少煤耗300 t/a。

2008年8月14日,平鲁败虎堡和佑玉小五台风电场首批机组正式投运,标志着山西省能源产业向多元化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由此开创山西省电力工业利用绿色可再生能源的新纪元,是山西省能源发展史上的重要突破。

平鲁风电项目和右玉风电项目总装机7.5×104 kW,总投资约7.5×108元,由山西国际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属于并网型可再生能源项目(将发出的电力送入华北电网),是山西省“十一五”重点工程,是中国优先发展的项目类型。全部投产后,可提供1.34×108 kW·h/a的环保电能。相对于火力发电,按同等发电量计算,可节约4.08×104 t/a标准煤,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493 t,CO2 8.7×104 t,SO2 390 t、氮氧化物1 640 t,具有显著的节能、环保和经济、社会效益。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可再生能源成本的不断下降,我们还可以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

目前,山西国际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积极筹备,拟在2009年启动山西右玉20 MW太阳能风光互补并网发电示范项目,建成之后,将是全国最大并网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十一五”是中国风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大规模利用的起步阶段,能否抓住机遇,迅速形成可再生能源市场和产业非常重要。到“十一五”末期,水电、风电、太阳能以及现代技术的生物质能利用等将达到2.7×108 t标准煤,满足10%的能源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山西省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形式成为我们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3 结论和展望

煤炭的过度开采破坏了环境和水资源,同时也无法解决火电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为满足电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积极开发利用本地区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已势在必行。逐步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成为山西省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多元化能源开发的方式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是电力发展的长远目标,是山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实现山西省确定的未来5年全省“四大攻坚”任务,达到节能减排效应,完成山西省能耗每年下降25%的目标的重要保障 。2009年是山西省“十一五”规划的关键的一年,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开拓新思路,不断探索积累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领域的新经验,为把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做实、做好而努力奋斗。为山西电力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思路,为山西省的节能减排工作探索新渠道,为完成山西省“十一五”规划作贡献。

摘要:叙述了中国能源结构的现状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形势;分析了山西省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山西省电力的可行性。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电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丛书(综合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2007年12月http://www.gov.cn/zwgk/2007-12/26/conte-nt-844159.htm.

[3]江泽民.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42(3):345-359.

[4]倪维斗.中国的能源现状与战略对策[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8(2):1-5.

[5]吴达才.紧迫而必要的议题——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8(3):4-9.

[6]王斯成.中国光伏发电的现状和展望.2005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27-39.

英国海绵社区可持续排水体系设计 篇8

英国是多雨国家,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遇洪水侵袭,因此对海绵城市的设计格外重视。英国通过设计可持续排水体系,即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SuDS),使其在管理地表水资源过程中利益最大化。加拿大称为最佳管理实践(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此概念于20世纪末把暴雨雨水管理措施纳入其体系中。美国称为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澳大利亚称为水敏性城市设计(Water-sensitive Urban Design)。2015年英国食品与农业部(DEFRA)总结了可持续排水体系的4种优势: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宜居性以及生物多样性。其中,水资源总量指对洪水危险管理的支持、维系并保护自然水循环;水资源质量指管理地表径流质量以防止污染;宜居性指为人们创造并保持更好的居住场所;生物多样性指创造并保持更好的自然环境。

这种自然方法通过减缓、控制水资源进而管理建筑物周围及其所在社区内的地表径流。该理念强调大部分雨水应就地减排或收集,而不是直接排入城市排水系统,尽量降低瞬间聚集的大量地表水所带来的洪水危险。可持续排水体系适用于城市以及农村地区,现有社区或新建社区皆可。《2010年洪水和水资源管理法案》(Flood and Water Management Act 2010)规定:建造商有责任进行景观开发,以使屋顶排水以及行车道排水渗入绿地,而不是直接涌入城市排水系统(见图1)。2015年4月6日以来,英格兰受洪水影响区域及周边地区的所有新社区开发必须设置可持续的排水体系,这是管理地表水排放的一项主要原则。英国国家规划政策规定:规划部门必须给予可持续排水体系规划许可的优先权。

2 可持续排水体系的技术形式

可持续排水体系有多种形式,可以进行地上或地下设计,包括种植、采用专业工业产品。根据英国食品与农业部(DEFRA) 2015规定:可持续排水体系的设计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就近管理并使用雨水,以期获得最大利益(见表

1)。其核心理念为可持续排水体系管理系列(SuDS ManagementTrain),即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共同组成必要流程,以实现控制地表径流的频率、流速、流量,并将污染源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因此,多数实例均采用几种或多种技术手段以实现总体目标。设计人员可根据地方文脉,借用系列方法创造绿色走廊,与动植物栖息地联系在一起,并赋予其娱乐、教育以及宜居性。

3 英国安捷伦(Agilent)社区案例

可持续排水设计有多种技术手段,下面以安捷伦社区为例着重介绍缓冲蓄存水箱。

3.1 地理位置

该场地位于爱丁堡南昆斯费里福斯湾(Firth of Forth)南部海岸(见图2),占地14hm2左右,是安捷伦科技公司原址,公司2010年搬迁至别处后,场地一直处于空置状态。

3.2 项目概况

住宅开发规划许可于2012年获得,设计包括450栋新住房开发,混合了独立、半独立、联排住宅与公寓,以及1500m2的商业,总平面图由EMA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完成(见图3~5)。

3.3 可持续排水设计:缓冲蓄存水箱

安捷伦项目开发要求设计地下排水体系以解决地表水径流并降低洪水危险,设计采用4种缓冲蓄存水箱(AquaCell),提供适应不同需要的组合:环保水箱(AquaCell Eco)、卓越水箱(AquaCell Prime)、精品水箱(AquaCell Core)、加强水箱(AquaCell Plus)。环保水箱呈黑色,针对埋深较浅以及非交通区域而做出独有设计,如家庭花园以及类似的景观区域;卓越水箱呈灰色,既可适用常规交通区域,如停车场(12t以下的车辆),也适用于景观区域;精品水箱是深蓝色,适用于常规和重载交通区域,可行驶轿车、货车(重达44t);加强水箱是浅蓝色,适用于深埋,可以和其他3类组合,具有良好性能。安捷伦新住宅开发项目采用多种水箱组合,因加强型水箱可深埋,故置于最低层,中间是精品水箱以保证承载力,最上面根据景观区域或交通区域可分别采用环保型或卓越型,如公交车回转半径处设计安装了2100个缓冲蓄存水箱,从下往上依次为加强水箱(浅蓝色)、精品水箱(深蓝色)和卓越水箱(灰色)(见图6)。

3.4 启示

这4种类型缓冲蓄存水箱易安装、工期短,组合安装完成后外裹土工布或土工膜,适用于多种综合开发项目。暴雨期间,水箱提供蓄水功能;雨后,水箱可以通过水阀控制,使蓄水缓慢排放至土壤中,也可通过一定处理为居民提供中水,如冲洗厕所等。缓冲蓄存水箱能为居民提供成熟的方案,从而解决短时暴雨所带来的大量地表径流。从短期和长期来讲,可有效降低社区洪水危险。所有水箱均埋置于地下,不影响任何地上空间场所设计,可结合场地开挖共同施工,降低洪水危险,有效利用水资源,增强社区生物多样性以及宜居性,为新社区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摘要: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城市中的水资源管理都是难题,这已成为水资源本身和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的一场战争。传统城市排水体系有诸多缺点,如地表水径流增加了洪水危险及污染,尤其是暴雨。在过去几年,中国多个城市因强降雨导致洪水肆虐,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城市为水资源发掘空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社区能对可持续排水体系作出贡献。本文以英国安捷伦社区(Agilent)为例,对可持续排水体系展开论述,该体系以地下缓冲蓄存水箱(AquaCell)为主要技术手段,从而实现蓄存雨水井能释放回自然,降低洪水危险,有效补充地下水源。

参考文献

[1]AquaCell units rains supreim[EB/OL].[2016-06-07].http://aquacell.wavin.co.uk/.

[2]DEFRA(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rural affairs).The SuDS Manual[S].Lodon,2015.

[3]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s report[EB/OL].[2016-07-06].http://geosmartinfo.co.uk/reports/sudsmart/?gclid=CP2xh-394M0CFdYK0wodJiIHNA.

[4]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EB/OL].(2016-06-07].http://www.netregs.org.uk/library_of_topics/water/sustainable_urban_drain_system/,what_are_suds..aspx.

[5]New developments in flood prevention[EB/OL].[2016_06-08],http://www.wavin.co.uk/web/projects/houses-apartments/show-house-and-apartments-cases/southqueensferry.htm.

[6]Sharma D.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SuDS)for scormwater management:a technological and policy intervention to combat diffuse pollurionfD].Edinburgh: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 drainage,2008.

[7]Todd A.CPD:drainage and stormwater management[J].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building,2015(7).

美国可持续力管理体系解析及启示 篇9

1.1 总体目标

美国联邦政府是美国经济中最大的能源消费体, 拥有近50万座建筑设施, 超过60万辆汽车, 雇佣了180多万工作人员, 每年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价值超过5000亿美元。在此背景下, 奥巴马要求联邦政府的56个行政机构制定《可持续力绩效战略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在环境、能源、经济领域做出示范, 使可持续力建设在政府机构中得到落实, 保护纳税人利益并保障环境健康, 促进国家的繁荣和能源安全, 最终实现“清洁能源经济”。

1.2 主要任务

《规划》将可持续力建设作为联邦政府的优先事项, 在9个领域设置可持续力绩效评估目标, 包括:削减设施能源强度;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节约水资源;管理温室气体;改进计量和测量方法;建设新设施和重大整修;采购节能产品;减少石油/增加替代燃料;防治污染和减量废物。主要包括以下8项任务:

(1) 减排温室气体策略。大力削减政府机构建筑物中的能耗强度, 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在机构固定资产配置中实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尽量使用低温室气体排放的车辆 (包括替代燃料车) ;优化机构车队的车辆配置, 力求到2020年, 每年车辆的石油使用率下降2% (以2005为基准) ;与供应商和承包商签署“绿色合同”, 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采购, 运输, 旅游和会议方面采取低碳战略;制定和推行其他创新政策和做法来减少碳排放。

(2) 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实施和推广中水回用战略, 雨水引流项目;减少饮用水的消耗, 力争以2007年为基准, 饮用水消耗量每年减少2%, 或者到2020年, 总共减少26%;以2010年为基准, 工业、景观、农业用水每年减少2%, 或者到2020年, 总共减少20%。

(3) 推进污染预防和废物减量。通过源头控制削减废物和污染的产生, 到2015年, 固体废物的转移率、建筑及拆卸废物转移率达到50%或更高的削减率;减少纸张使用, 并使再生纸的使用率达到30%;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和化学品的采购、使用, 并确保其安全处置;增加废物制成的有机堆肥材料;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管理等景观管理措施;增加使用替代化学品和工艺;依据《应急规划和知情权法案》进行报告。

(4) 改进区域和地方综合规划。参与区域交通规划, 掌握现有社区基础设施的情况;结合联邦政策, 增加地方规划的能源选择有效性;确保新设施和租赁规划公共交通导向, 尤其是现有的或计划中的镇中心;对于拟建和扩建设施, 识别和分析其能源使用和替代性产品的环境影响;与区域规划相协调, 包括各层级的生态系统, 流域和各级的环境管理方案。

(5) 推动联邦建筑节能。确保所有在2020年或之后开始规划的新建筑物, 按照到2030年实现“零净能耗”的目标进行设计;确保所有新的机构建设和改造符合指导原则;确保联邦机构的建筑存货 (现有的和租用) 2015达标率为15%, 逐渐实现100%的达标率;鼓励采用高性价比、具有创新性的策略 (如冷屋顶和绿屋顶) 以减少能源、水和材料的消耗;合理整合和处置闲置物业资产;翻新和改造具有历史价值的联邦物业。

(6) 推进可持续性采购。确保95%的采购合同能够满足高效节能、节水、环境友好、非臭氧消耗的要求, 倾向采购生物质材料、可回收利用和无毒或低毒性的替代品。

(7) 推进电子管理。确保优先采购获得“电子产品影响评价工具”认证的电子产品;购买“能源之星”和“联邦政府能源管理计划”指定的设备;建立和落实电源管理、双面打印, 以及其他节能或环保优先措施;实施电子产品环境无害化处置;针对服务器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管理实施最佳做法。

(8) 实施环境可持续管理。继续实施现有的环境管理体系, 保证其良好的组织与运行;确保已有的管理系统得到适当的实施与维护, 推动可持续力目标的实现。

1.3 保障措施

1.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为了保障“清洁能源经济”的实现,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通过一系列法案和行政命令制定了《规划》中主要任务的管理目标和要求。1978年, 美国颁布了《国家节约能源政策法案》, 奠定了现行联邦政府内部可持续力各项管理目标和要求的基础。随后, 2005年颁布的《能源政策法案》确定了一系列能源相关的联邦政府设施和车队的管理目标, 同时也修订了《国家节约能源政策法案》的部分章节。2007年, 布什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联邦环境、能源和交通管理的13423号行政命令, 随后又颁布了能源独立性与安全性法案, 设置了更具有挑战性的可持续力目标。2009年10月, 奥巴马政府颁布了关于环境、能源和经济绩效的联邦领导力的13514号行政命令。这项行政命令以经济复苏为契机, 倡导建立“清洁能源经济”, 将管理温室气体、采购节能产品以及防治污染和减量废物等工作加入到可持续力绩效考核的主要任务里, 以此体现联邦政府在减少排放, 节约资金方面的承诺。

1.3.2 健全部门协调机制

这一系列规划的编制和执行单位包括美国15个部级行政机构和41个独立行政机构, 不仅涉及到政府内部的协调, 还会影响到为这些部门提供可持续力相关服务的企业和个人。在《规划》出台过程中, 美国政府通过设置独立协调机构和专门官员来均衡各方力量, 以保证可持续力战略目标的实现。

奥巴马通过颁布13514号行政命令授权专门的协调机构——联邦环境执行官办公室确定《规划》的实施策略并监督主管部门执行情况, 协调环保署与其它部门之间的环境事务和冲突。同时, 明确指定由环境质量委员会和管理与预算办公室承担《规划》跨部门指导委员会的职能。前者负责可持续力目标的制定、监督与评估, 后者负责预算、绩效及拨款事宜。此外, 联邦环境执行官办公室根据《规划》的重点领域确定了包括环保署在内的四个业务主导部门来拟定相关的技术导则和减排策略, 并要求各个执行机构指派可持续力高级官员专门负责《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1.3.3 采取绩效评估方法

《规划》规定的评估机制包括对申报项目的可行性、优先性评估和对已完成任务的绩效评估。其中对于具体项目方案的可行性评估, 将从其投资回报率、生命周期成本和环境、社会以及民生收益方面考虑。绩效评估要求数据的可得性、真实性与代表性, 方法多采用指标考核和生命周期管理。

首先, 《规划》要求准确衡量政府各机构碳足迹大小, 明确在机构控制下的各资产设备的排放清单;其次, 各机构对其资源进行统计、测量和管理, 然后设定目标并制定可持续力规划递交环境质量委员会审核;最终报请总统批准。在《规划》中, 各机构需要对运营的每个要素、资产、和操作设备进行跟踪、监控, 并根据生命周期投资回报率进行评价。其目的在于清楚识别每项投入, 并使所有国有资产和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例如美国国防部将开发一套绩效管理评价系统和“指标评分卡”去监测执行规划任务的相关活动。环保署利用绩效评估报告系统收集每季度能耗、水耗、废物转移处理率等数据, 使用机动车统计工具数据库跟踪交通数据, 并根据机构替代能源遵规计划评价运输方案和燃油效率, 以评估《规划》绩效的阶段性进展。

2 我国有关情况及对策建议

2.1 管理现状

我国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总面积不足全国城镇建筑总面积的4%, 但总能耗却占全国城镇总耗电量的22%, 大型公共建筑单位面积年耗电量达到70300千瓦时, 每平方米年耗电量是普通居民住宅的10~20倍, 比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同类建筑多出1.5倍。针对这些问题, 我国先后出台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以及《公共机构节能条例》, 明确规定在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中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把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公共机构负责人考核评价的依据。

2.2 主要问题

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在公共资源管理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 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

(1) 管理理念有待提升。政府机构节能工作在能耗统计、建筑节能、车辆节能、政府节能采购、节能新技术的推广等领域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但还仅仅局限在能源领域, 没有将温室气体减排、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固体废弃物减量等环境保护领域内容纳入到管理目标, 仍需探索和创新管理理念。

(2) 法律法规基础尚不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在推动我国政府机构节能减排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并未规定量化的工作目标, 对实施环节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政策。

(3) 缺乏部门协调机制。目前我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主管部门为国管局, 在全国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上发挥监督与管理作用。然而整个政府机构相关领域的管理基础比较薄弱, 缺乏专门人员的有效协调和管理。

(4) 绩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预算约束不严格, 缺乏统一的政府机构节能减排以及环境保护的绩效考核标准, 尚未形成科学化的、规范化的绩效管理制度。

2.3 对策建议

(1) 创新管理理念。在“节能减排”工作框架基础上升级管理理念, 探索类似于可持续力管理体系的新模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转变管理方式,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管理体系。

(2) 健全部门协调机制。设置独立的跨部门协调机构并在各部门指定专门负责人, 由主管部门牵头, 协同相关的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商讨制定部门协调机制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

上一篇:奶牛腐蹄病防治下一篇:湖北秭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