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可持续开发

2024-07-09

旅游可持续开发(共12篇)

旅游可持续开发 篇1

随着生态旅游业持续升温,贵州省境内各喀斯特地区相应出现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热。位于贵州省南部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州)也以其优越的喀斯特自然环境越来越受到旅游者青睐。基于喀斯特景观较为脆弱,极易受旅游环境地表和地下双层结构影响的特殊性,如何合理开发喀斯特生态旅游业也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喀斯特环境中的生态旅游资源生成优势、开发目标定位及开发现状切入,结合黔南地区喀斯特生态旅游业的实际情况探寻一条促进本地区喀斯特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的有效途径。

1 喀斯特环境中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及开发目标

贵州省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核心地带,有喀斯特分布的县市共83个,占全省县市总数的95%,其中尤以黔南州最具特点,全州十二个县(市)都拥有富足的喀斯特自然资源,神奇的地貌景观和宜人的气候特征成为本地区最大特色,具备发展喀斯特生态旅游产业的巨大潜力,在21世纪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开发中,喀斯特生态旅游将成为黔南州旅游支柱产业,对推动黔南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1 喀斯特生态旅游开发的资源生成优势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欣赏和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景色、野生动植物及其文化特点为目的所进行的有助于自然保护的自然旅游方式。[1]喀斯特地区生态旅游主要以喀斯特自然景观为基点,以生态思想为指导,集环境教育、管理于一体,着重突出“喀斯特”神奇而又独特魅力的可持续旅游体系。它追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黔南地区而言,笔者通过对喀斯特重点生态旅游资源现场调查,依据(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体系,对黔南2233个喀斯特生态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分析,其中地文景观类755个,占所有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的比例为33.81%;建筑与设施类664个,占所有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的比例为29.73%;水域风光类294个,占所有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的比例13.17%;人文活动类174个,占所有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的比例为7.79%;生物景观类165个,占所有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的比例为7.39%;遗址遗迹类108个,占所有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的比例为4.84%;旅游商品类59个,占所有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的比例为2.64%;天气与气候景观类14个,占所有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的比例为0.63%。从黔南州喀斯特旅游资源类型的数量结构看出(见图1),本地区喀斯特生态旅游资源生成丰富,具有发展喀斯特生态旅游的潜质。

1.2 喀斯特环境中生态旅游开发的目标定位

黔南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向广西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地势西、中高,北、东、南低。全州总面积26197平方公里,97%以上的面积为高山、峡谷和丘陵,喀斯特地貌发育好,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类型最全、发育最好的地区之一,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旅游价值。

喀斯特地貌的自然优势成就了黔南地区的生态旅游业,同时如何合理开发也成了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把开发目标定位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上,它包含三方面内涵:

一是开发应具有节制性。黔南地区属碳酸盐岩分布区,生态环境本底脆弱,发展喀斯特生态型旅游应寓生态保护于旅游开发中,旅游产品开发可在强度上控制性开发,在方式上选择性开发。以开发的节制性为前提,保护本底脆弱的喀斯特自然生态环境。

二是开发应具备效益性。喀斯特地区生态旅游应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基础,使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相协调,使旅游经营活动尽可能减轻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开发目标的效益持续增值。

三是开发应保持持续性。保持生态旅游开发远期目标的可持续性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环境可持续三者统一发展的基础上的。生态旅游开发不仅能为本地区剩余劳力找到就业出路,还能带动周边社会经济发展,引导邻近周边的世居民族成为热心拥护者和参与者。

2 喀斯特地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目前,黔南州正在探寻以喀斯特生态观光为主体,民族文化体验为补充的喀斯特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品知名度及服务水平较以前有较大提升。尽管旅游发展的整体实力呈上升趋势,但资源开发现状仍存有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喀斯特生态环境容量较小

黔南地区特殊的地球化学特征极大限制了喀斯特生态旅游业发展,景区内土壤侵蚀强烈,植被易受破坏,生物承载量低,导致承载游客量低、经营成本高,特别是溶洞旅游区和喀斯特森林旅游区,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转换途径脆弱,极易造成景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弱等制约发展因素。

2.2 景区之间通达性较差

黔南州是贵州省南大门和西南出海的黄金通道,虽具有良好区位优势,但州内各景区、景点之间交通网仍有待进一步健全。如荔波县的茂兰喀斯特景区位于黔桂交接处,远离中心县城,通往景区主要干道路况较差,有待修缮[2]。

2.3 欠缺整体规划

黔南州旅游整体规划尚需健全,现阶段虽已开发荔波大小七孔至瑶山二日游、掌布救星石景区至甲茶景区至卡蒲毛南族风情园二日游、掌布救星石景区至荔波大小七孔三日游、荔波大小七孔至水春河漂流至瑶山三日游等黄金旅游线路;但并未形成整体旅游网络,旅游产品多样性亟需有计划地整体开发。

2.4 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需加强

黔南州从喀斯特生态旅游开发至今一直在努力完善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但仍存在导游人员素质、旅游区保护与开发、旅游区与区内居民利益关系管理等有待协调解决的问题。

3 喀斯特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构想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热门话题,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又是人们新世纪面临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喀斯特生态旅游开发应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目标上,着力打造喀斯特特色生态旅游产品。

3.1 喀斯特生态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开发方向

黔南州在未来的旅游产品开发中,可深度包装多元化、个性化的喀斯特生态旅游产品,塑造“山水黔南”整体生态形象。其旅游产品系列可拟朝以下四个方向开发:

3.1.1 喀斯特神奇之旅

依托黔南地区神奇壮观、丰富多样的喀斯特奇观,充分利用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樟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斗篷山-剑江国家风景名胜区、掌布救星石旅游区、大贵州滩奇观旅游区等重点景区作支撑,推出独具特色的喀斯特神奇之旅生态观光旅游产品系列。

3.1.2 喀斯特休闲之旅

依托黔南地区丰富山水资源和优良的气候资源,打造贵州省休闲度假产品。以音寨民族风情旅游区、洛北河漂流旅游区、石门湖休闲旅游区、甲茶风景旅游区、杜鹃湖休闲度假区、龙里高山草原休闲度假区、青云湖风景旅游区、翠泉休闲度假区、百鸟河生态旅游区、龙架山森林休闲度假区、黄丝鼎罐城旅游区、野梅岭休闲度假区的开发为主线,构建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如充分利用西部县(市)已纳入省府贵阳环城游憩带的区位优势,开发生态山水资源推出喀斯特休闲之旅,形成以贵阳客源为重点,重庆、四川为补充的休闲旅游市场。

3.1.3 喀斯特激情之旅

针对中高端市场,以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独特秘境氛围下的原始森林、峡谷、天坑、暗河、洞穴、峡谷为支撑,利用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平塘掌布国家地质公园峡谷、大小井风景名胜区暗河、溶洞和天坑群、樟江风景名胜区以及众多适宜漂流的洛北河峡谷、蛤蚌河峡谷、凤啭河等景观,推出集峡谷漂流、原始森林探险、峡谷探险、天坑探险、洞穴探险、暗河探险、登山探险、攀岩探险等喀斯特激情之旅产品系列,提高本地区喀斯特探险旅游知名度。

3.1.4 喀斯特绿色之旅

以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樟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斗篷山-剑江国家风景名胜区、青云湖风景旅游区、翠泉休闲度假区、百鸟河生态旅游区、龙架山森林休闲度假区、野梅岭休闲度假区为开发基地,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创造返璞归真的旅游氛围,开展生态型的参与性旅游活动(如登山、野营、垂钓等),丰富生态观光度假旅游产品的内容。

3.2 喀斯特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建议

2009年是“中国生态旅游年”,黔南州喀斯特生态旅游业应抓住这一契机,合理利用大自然赐予的最好礼物,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喀斯特生态旅游产品类型,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此,笔者认为今后在喀斯特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旅游开发中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2.1 信息保障

旅游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产业,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力的科技保障,黔南州可根据全州旅游业发展情况和规划目标建立一整套喀斯特生态旅游信息系统(包括黔南州旅游公共信息网、黔南州旅游电子商务网、黔南州旅游行业综合信息网三大子系统),通过互联网向全国乃至全球推广喀斯特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提升黔南州喀斯特生态旅游可知度。同时,还应建立一整套喀斯特生态旅游信息系统,对景区进行生态化管理,有效控制旅游景区环境容量,构建新型绿色旅游体系。

3.2.2 服务质量保障

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业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提高黔南州旅游服务质量也是当务之急。政府部门应通过完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旅游服务质量认证与评定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建立旅游投诉与理赔机制,以此健全和完善黔南州的旅游服务保障体系,推动本地区喀斯特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2.3 体制保障

目前黔南州喀斯特生态旅游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急需政府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快速发展合力。政府引导和创导作用是喀斯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力。

3.2.4 人才保障

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提高,喀斯特生态旅游也迅速朝向文蕴层次迈进。笔者认为黔南地区薄弱的旅游人力资源条件已成为影响旅游产品向纵深层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政府部门应把旅游人才开发、培养力度提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只有这样,旅游产品系列开发才具有吸引力,最终实现旅游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3.2.5 资金保障

黔南州喀斯特生态旅游开发中资金保障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可不断改善招商引资的软环境,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积极利用各种融资手段,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旅游业投融资体系,为喀斯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总的来说,黔南州喀斯特生态旅游业虽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大部分喀斯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也刚刚启动,但只要能坚持可持续发展目标,遵循开发、利用、保护相结合原则,通过挖掘旅游资源永续利用潜力,促进生态环境优化。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丰收,实现生态型旅游州目标,达成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陆红青,张玉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态势与发展[J].北京:环境保护,1999,3.

[2]苏维词等.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J].北京:中国岩溶,2001,3.

旅游可持续开发 篇2

谈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研究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性,旅游业对旅游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加强旅游环境的科学保护、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和美学保护,包括实行旅游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综合决策,建立并完善旅游信息网络系统,出台以各种手段保护环境的法规等,可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作 者:王木树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学院地理系,福建,福州,350001刊 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2(1)分类号:F59关键词:旅游 旅游环境保护 可持续旅游发展

旅游可持续开发 篇3

摘 要: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多次野外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该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应把握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对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管理及社区共管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2.016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1]。

根据保护对象的不同,自然保护区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管辖系统(部门)级别的不同,我国自然保护区又分为国家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市(州)级和县级等4个不同的等级。尽管如此,长期以来,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能否给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带来惠益,能否对和谐社区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2-3]。

1 木论自然保护区概况

1.1 自然环境状况

木论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部,与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地处东经107°53′29″~108°05′42″,北纬25°06′09″~25°12′25″,东西宽20.6 km,南北长11.6 km,面积10 829.7 hm2,属于我国生物区系相汇交接过渡的中心地带,森林覆盖率高达96%以上,主要保护对象为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具有全球意义的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区幸存的连片面积最大、完好性保存最佳、原始性最强的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植被之一[4]。2014年6月23日,由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及广西环江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项目,被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从此,木论自然保护区作为对“中国南方喀斯特”的拓展,入选世界自然遗产。

1.2 物种多样性

木论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天然物种基因库,已知的维管束植物有207科682属1 446种(其中蕨类植物35科66属192种、裸子植物7科12属14种、被子植物165科604属1 240种),陆生脊椎动物276种(其中两栖类18种、爬行类47种、鸟类163种、哺乳类48种),昆虫408种[5]。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物种众多,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南方红豆杉(Taxus mairei)、云南穗花杉(Amentotaxus yunnanensis)、单性木兰、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单座苣苔(Metabriggsia ovalifolia)等5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有黑桫椤(Alsophila podophylla)、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翠柏(Calocedrus macrolepis)、华南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短叶黄杉(Pseudotsuga brevifoli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润楠(Machilus pingii)、香木莲(Manglietia aromatica)、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地枫皮(Illicium difengpi)、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四药门花(Tetrathyrium subcordatum)等13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有金钱豹(Panthera pardus)、蟒蛇(Python molurus)、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等3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猕猴(Macaca mulatta)、藏酋猴(M. thibetana)、黑熊(Ursus thibetanus)、苏门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虎纹蛙(Rana rugulosa)等26种[6]。因此,木论自然保护区无愧为南亚热带北回归线附近的一颗绿色明珠,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极重要作用。

1.3 生态旅游资源

木论自然保护区不仅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和旖旎的自然风光,拥有随处可见的碧树蓝天、雄关奇隘、流泉飞瀑、苍茫林海、奇花异卉、纷飞彩蝶、鸟唱虫鸣,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物种资源,还拥有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比较丰厚的历史文化,保存完好的黔桂古道穿越整个自然保护区林区长达25 km,是我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7]。因此,根据保护区建设规划和功能拓展的需要,可开展科普宣传、科考探险、健身远足、观鸟赏花、森林沐浴、漂流体验、古道寻幽、洞穴探奇、原野踏歌、风光揽胜等形式多样的生态旅游活动,并以此为载体,寓教于乐,对参观游览者进行亲历式的环境教育,倡导低碳消费和绿色消费,促进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1.4 木论自然保护区已有多年的工作积累

在木论林区综合考察和大量本底调查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对木论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部分重要保护物种进行了长期的跟踪和监测,并取得不少的学术成果。近年来,区内外学者对木论自然保护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植被调查、固定样地观测、大样地监测、种群动态及群落结构分析、喀斯特森林土壤理化特性及空间异质性、生物多样性调查、珍稀物种生物学保育、社区共管(参与式管理)、信息技术在资源环境管理和重要物种监测中的应用、生态补偿、生态产业及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8-11]。为了充分发挥木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经济效益,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参与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带动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2006年12月,自治区林业勘察设计院组织编制了《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拟在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和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适度开展富有民族区域特色的生态旅游活动。次年2月,该规划获得国家林业局同意的批复,木论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以古宾河漂流为主要载体的生态旅游活动,不仅带动周边社区群众参与其中,还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

1.5 木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首先是对自然保护区管理理念的认识。许多人(包括部分自然保护区管理者)通常认为自然保护区应当是一个需要受到严格保护、严禁人为扰动的区域,保护区内的物种只能按照其自身的生存法则,随自然环境的变化自生自灭。然而,国内外诸多自然保护区长期的管理实践经验表明,这种管理理念并不能有效促进保护区生物物种的增长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相反,由于主管部门和管理者在政策制定及执行过程中,忽视了当地居民的心理感受和文化认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他们的经济利益,改变了他们原来的生存环境,或者降低了原住民的生活水准,从而引发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恶化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损害了双方的利益。过去,在人口稀少的年代,土著居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其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刀耕火种,虽然生活方式非常原始,但由于人类活动没有超出环境的承载力和容纳量,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没有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实际上,按照生态学的中度干扰理论,适当的人为干扰反而有利于生物群落内物种多样性的提高[12],关键问题是要把握好一个“度”。所以,资源环境保护不应该是盲目僵化的死保,自然保护区管理也不应该停留在消极被动的应对层面上。

其次是对生态旅游内涵的认识。为了缓和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寻求一种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的途径,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提出了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策略,国内外一些自然保护区相继进行了实践探索[13-16]。所谓生态旅游是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从生态旅游的定义来看,其重点强调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受损害。由此可见,生态旅游具有不同于一般旅游的特点,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旅游、绿色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其目标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旅游必须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突出对经营管理者和旅游者的环境教育意义,使自然保护具有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参与性。

第三是像广西木论这种喀斯特地质背景的自然保护区要不要搞生态旅游,能不能搞生态旅游?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因为生态旅游的目标与保护区管理的目标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木论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一可以提供就业机会,解决保护区周边群众家庭的生计问题,部分弥补其因自然保护区的设立而造成的收入损失,缓和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二通过参与生态旅游的管理和服务,保护区与周边社区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从而提高了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自觉性;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有利于保护传统的历史文化,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所以,不是要不要搞生态旅游,而是怎样搞好生态旅游的问题。

2 木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木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原生性、多样性、独特性和脆弱性等特点。所谓原生性,是指该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多属于原生态的,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破坏比较少,因此基本上还保留其原来的面貌;所谓多样性,是指该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物件种类繁多,复杂多样(如古桥古道、历史文化遗迹、风俗习惯、自然景观、物种数量等),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高[木论自然保护区仅兰科植物就有48属122种,其中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有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m)、带叶兜兰(P. hirsutissimum)、硬叶兜兰(P. micranthum)、白花兜兰(P. emersonii)和麻栗坡兜兰(P. malipoense)5种[17]];所谓独特性,是指该保护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岩溶发育,特殊的地质构造使其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因而物种分布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所谓脆弱性,是指由于喀斯特地质背景的脆弱性,使得该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不能受到过度的人为干扰,否则就会使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的破坏,甚至无法恢复。

为了使木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该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及资源开发利用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 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原则

严禁在自然保护区内大兴土木修建楼堂馆所,但在贴近自然、维护生态、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可适量建设一些生态建筑物。在旅游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应积极倡导和遵循“3R”(reuse,reduce,recycle)原则,充分考虑环境承载量,对游客人数进行控制,并对旅游线路进行合理规划;严格实行功能分区,核心区内严禁一切形式的旅游活动,仅可作为科学研究之用;缓冲区允许作为教学和参观之用,但不能进行游乐;实验区可以进行适度开发,开展生态旅游有关活动,但必须采用生态工艺和环境友好的技术方法,严格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尽量减少旅游对保护区环境的不良影响。

2.2 科学规划,崇尚自然原则

因为木论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具有原始性、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木论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喀斯特地质背景的绿洲,是一个被众多人工、半人工生态系统斑块包围的“小岛”,周边环境的变化对其生物物种保育及环境保护均有重大影响。所以,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必须进行严格论证、科学规划,否则会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破坏。令人担忧的是,与木论自然保护区连接的某些片区,速生桉漫山遍野,其生态效应及对保护区的影响无法预测。更令人痛心的是,由于木论自然保护区相邻区域优质水资源的商业性开发(修建天然矿泉水厂),为了解决其交通问题,部分通往村屯的古道路段、古寨墙和古寨门等历史文化遗迹被彻底损毁,造成保护区周边珍贵的生态旅游资源无法挽回的损失。更有甚者,个别村民盲目开发,如在与保护区相邻的某片区的一个天然瀑布和湿地旁,人工开挖游泳池,使天然瀑布的落差变小,水上森林景观遭受严重破坏,旅游价值和景观价值几乎损失殆尽。

2.3 显隐结合,寓教于乐原则

开展生态旅游的目的,不仅是愉悦身心、陶冶性情,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态旅游活动,使旅游者增强环境意识,更加热爱自然和珍爱资源,提高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因此,在木论保护区,应根据不同的旅游物件、旅游者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尽量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境知识宣传和旅游服务,从业者应当接受过专门的技术培训,使其服务更加专业和规范。同时,将显性的教育有机地融入到隐性的服务之中,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

2.4 尊重历史,弘扬文化原则

木论自然保护区拥有较多的人文资源,蕴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黔桂古道曾是贵州和广西两省的重要交通要道,宽约1 m有余,蜿蜒弯曲,穿行在密林之中,难得有长距离笔直的路段,素有陆上丝绸之路之美称。古道上的九道关隘中,垌平关和黎明关至今仍保留比较完整,其余关隘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但遗迹尚存,可供游人凭吊,发思古之幽情。据记载,红军长征时,红七军军长张云逸率部穿越古道进攻贵州,夺下黎明关后,与李明瑞率领的部队在贵州板寨屯胜利会师。1944年11月,日军第3师团步兵第34联队2 000多人由广西进犯贵州抵达黎明关,国民革命军97军199师587团1 800多名将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在此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抗战诗篇[18]。

成立自然保护区后,木论自然保护区内的大部分居民均已外迁,保护区内许多地方现已人迹罕至,但古道两旁仍保存有许多古村寨落和人类活动的遗迹。很难想象,在过去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年代,在古代崇山峻岭之中,修筑几十(甚至上百)公里长的沟通黔桂两省的交通要道是何等之艰辛!古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生机。茶马古道,商贾往来,这是何等的热闹!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赖这片森林和大自然的馈赠维持生存,可以说,古道上的每一块石板都铭刻有令人难忘的故事。因此,黔桂古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抹不去的记忆,是黔桂两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活见证,是十分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其文化价值不容忽视。因此,保持古道的完整性应当是木论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失去古道,木论自然保护区就失去了历史的厚重感,其生态旅游也黯然失色!

木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不仅要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也要重视人文资源的保护与挖掘,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目前,对后者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主要原因是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对文化资源在生态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因此,缺少了关注人文历史及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

2.5 社区参与,利益兼顾原则

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保护资源,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共赢。保护区周边的群众在国家设立自然保护区时做出了较大的牺牲,他们祖祖辈辈都是当地自然资源的拥有者、利用者和维护者,他们有权利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收益中分享一部分合理的经济利益。所以,在木论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时,应当充分考虑周边社区群众的利益诉求,正确引导,主动吸纳群众参与,发挥当地居民在生态旅游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实行利益共享,合理均分。没有社区参与的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管理是不完美的管理,没有社区参与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也不是成功和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2,19]。

2.6 注重特色,推陈出新原则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和旅游品牌,方兴未艾。但是,如何挖掘潜力,提炼主题,打造特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木论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独特的喀斯特自然景观、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长期的管理工作基础,以及“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拓展地的吸引力,只要完善机制、善于创新、科学规划、弘扬特色、推陈出新,一定能够促进保护区管理水平的提高,使生态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结 论

木论自然保护区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其美丽的身姿吸引着无数渴望亲近自然的各方游客,其神秘的面纱正逐步被人们揭开,但喀斯特地质景观和森林保护的许多科学问题还有待人们去深入探究。当然,木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需要人们有正确的心态,还需要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对生态旅游进行科学的论证,需要项目执行者对生态旅游项目进行有效的运作及科学的经营管理,严格坚守尊重自然,保护优先,统筹兼顾、社区共管、利益共享、合作共赢原则,才能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福当地百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67号) [J].环境保护,1995(1):1-4.

[2] 刘静,苗鸿,欧阳志云,等.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的典型模式[J].生态学杂志,2008,27(9):1612-1619.

[3] 庞振刚.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生态旅游[J].生态经济,2001(5):20-23.

[4] 郑颖吾.木论林区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 彭日成.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6] 谭卫宁.木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对策[C]//马克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Ⅵ—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218-225.

[7] 环江县政府办,环江县旅游局.环江黔桂茶马古道[EB/OL]. (2011-04-29)http://www.hjzf. gov.cn/index/show.php?post_id=1333.

[8] 谭卫宁.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源状况及其特点[J].林业调查规划,2008,33(6):75-80.

[9] 覃勇荣.自然保护区管理与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广西木论自然保护区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04,24(4):69-75.

[10] 刘璐,曾馥平,宋同清,等.喀斯特木论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1 667-1 673.

[11] 韦国富,黄承标,覃文更,等.木论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的理化特性[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9,5(3):180-183.

[12]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等.基础生态学 [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2-174.

[13] 孙俊华,张洪海.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66-67.

[14] 魏遐.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2):157-162.

[15] 韦原莲,刘薇.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游客管理对策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5(4):21-23.

[16] 刘玮,王昕,陈修学.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探讨——以广丰铜钹山为例[J].生态环境保护,2013(16):175-176.

[17] 谭卫宁.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兜兰属(兰科)植物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2009,38(3):187-189,196.

[18] 谢铭.环江古道及其周边旅游资源开发[J].河池学院学报,2006,26(1): 119-121.

旅游可持续开发 篇4

基于铁路网的旅游产品, 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火车旅游或铁路旅游, 是将列车行程中的旅游资源和乘坐列车旅行本身进行有机组合所产生的一种旅游服务产品。它的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产生了著名的欧洲东方快车、南非的“非洲之傲”列车等一系列享誉世界的旅游品牌, 形成了一套具有西方社会特点, 符合西方旅游消费习惯的旅游产品及其规划开发理论体系和运作方式, 其核心思想就是火车旅游的贵族化和精英化的定位。

最近, 中国旅游市场上已经存在“丝绸之路”豪华旅游列车和“南方快车”豪华旅游列车等为数不多的类似旅游产品, 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 它们却是高不可攀。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这些旅游产品在其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基本照搬了西方发达国家火车旅游产品的全套做法, 尤其是贵族化和精英化的单级定位, 不完全符合中国旅游市场多层次发展的需要。例如, 计划中的北京至拉萨豪华列车游的费用为每人每天1000美元。这与中国目前旅游市场的基本情况是脱离的, 造成了铁路旅游产品在中国旅游市场曲高和寡的局面。因此笔者认为, 照搬西方火车旅行模式在中国旅游市场是不可行的。

二、我国进行基于铁路网的旅游产品的可持续性开发研究的意义

从基于铁路网的旅游产品运营成本低, 旅行范围广, 利于旅游资源保护的基本特点来看, 它非常适合我国的旅游市场, 尤其是我国中西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与利用, 具有很大的潜力。符合中国国情的基于铁路网的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将会给中国旅游业、交通运输业, 乃至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深远的意义。具体来说, 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改变我国旅游业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以2 0 0 6年为例,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 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等西北五省共计旅游外汇收入2.68亿美元, 只占当年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的0.79%。这一数据, 与西北五省丰富的自然地理与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储量形成巨大的反差。造成这一局面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笔者认为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足;二是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与服务的严重滞后, 而这两个问题又是相互交织的。

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风情, 我国西部的旅游资源都具有广袤、原始的基本特点。西部优美的风光要么交通不便, 人迹罕至;要么其本身就是以广阔的空间感著称, 前者有近年来蜚声海内的新疆喀纳斯地区, 后者则以浩瀚沙海与广袤戈壁为代表。对于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 选择适宜的旅行方式至关重要。将列车由过去的旅游基础交通工具转变为综合性一体化的旅游产品, 以西部铁路网作为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基础平台, 将会解决交通、住宿等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巨大, 旅游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西部铁路网的延伸将会发掘出那些由于交通不便而得不到开发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贯通东西的铁路网将会带来的不仅是大量的游客, 同时也有东部地区先进的管理人才和服务经验。基于铁路网的旅游产品, 如果开发设计合理, 能够解决制约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带动整个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增长, 改变我国东西部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

2、探索西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

长期以来, 对于西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存在着如何在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西部原生态自然与人文环境的问题。我国西部具有其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 既是吸引广大旅游消费者的旅游资源, 又是我们必须悉心保护的自然与历史财富。在以往的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 大量游客的涌入和对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所造成对原生态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毁灭性破坏屡见不鲜。我们认为, 针对我国西部旅游资源属于脆弱原生态资源的特点, 基于铁路网的旅游产品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形式上讲, 旅游列车为旅客的吃、住、行、乐提供了列车这样一个与自然界相对隔绝的空间环境, 将游客与旅游环境过度接触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程度, 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生态旅游资源。同时, 火车旅游所提供的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同传统方式相比, 它具有移动性。在传统的旅游开发中, 旅游景点的开发往往采用“一对一”的模式, 即一个旅游景点配套一批旅游基础设施。而基于铁路网的旅游列车可以实现“多对一”的旅游开发模式, 旅游列车本身作为基础设施通过铁路网实现为多个旅游景点服务。这就避免了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大兴土木的巨大成本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 符合我国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基于铁路的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为西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3、为我国铁路运输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特殊国情, 铁路运输作为一种服务性产业, 它所提供的主流交通服务性产品还是非常基础性的, 低层次的, 这一基本状况在一段时期以内势必还将持续下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航空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 铁路运输产业的变革压力日益增大, 低层次的运输服务产品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压缩。近年来, 我国铁路运输产业界分明认识到了消费者对于高端运输服务产品的巨大需求, 更高速, 更舒适的动车组列车的出现正是对这一状况的反映。笔者认为, 基于铁路网的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将会为我国铁路运输业新型运输服务产品的开发提供重要的启示。

三、在我国开展基于西部铁路网的旅游产品开发研究的基本思路

通过对中国旅游业, 尤其是西北旅游产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笔者对于基于铁路网的旅游产品的可持续性开发与设计研究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思路:

1、针对我国, 尤其是西部地区, 旅游资源地理分布非常分散;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旅游资源开发与原生态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之间矛盾重重;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旅游开发的成本高昂, 资金缺口巨大, 以及旅游市场供需双方都存在巨大需求的实际情况。基于铁路网的旅游产品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这一形式的旅游产品在我国大有可为, 而如何利用铁路的特点对旅游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则是问题的核心。我们需要从旅游经济学、现代产品开发理论、环境保护与生态学、现代铁路交通运输与物流理论、列车车辆工程、人类学与社会学等多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2、深入研究西方火车旅游产品发展的历程, 规划设计理论和运营方式, 获得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对我国发展基于铁路网的旅游产品是十分有益的。但由于我国旅游业市场的基本情况和铁路交通运输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特殊性, 我们发展基于铁路网的旅游产品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火车旅游产品模式, 特别是他们的那种以贵族化、精英化的单级市场定位为基础的旅游产品规划、开发、设计及运营体制。而是要寻找适合我国近期铁路交通运输产业实际情况和旅游市场基本需求的, 以普通旅游消费者为主, 多层次发展的铁路旅游产品可持续性开放与设计之路。重点放在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中端旅游产品上, 突出火车旅游“吃、住、行、乐”一体化的优越性, 既充分发挥与其他交通运输模式的比较优势, 又与其他运输模式的有机结合, 实现方便快捷经济, 便利大众、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目标, 并从建设成本, 市场潜力, 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与保护, 运营管理体制, 社会与经济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

3、通过对基于铁路网的旅游产品开发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 不仅将会对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提供直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指导, 同时也势必对我国铁路交通运输产业向着新型多层次社会服务性产业方向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深入研究我国铁路运输服务产品的发展趋势与特点。这一部分的重点将是我国铁路运输能力剩余有限的条件下, 如何提升铁路运输服务产品的质量与层次的问题。

四、结语

我国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储备, 对于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 既要满足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的迫其需要, 也要完成保护西部原生态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历史责任, 如何在两者之间达到平衡, 是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现实问题。尽管基于西部铁路网的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但它是否能完美地解决这一问题, 还有待我们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高蓉, 赵瑜, 魏垂沛.铁路交通旅游一体化产品开发研究.科技资讯.2007

[2]潘俐丽.浅议铁路专列旅游的发展战略.中国铁道.1998

试论土地开发及其可持续利用原则 篇5

试论土地开发整理及其可持续利用原则

如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开展土地开发整理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已摆在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面前.为此,本人就此问题进行一下论述.

作 者:钱开拓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03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LUNTAN)年,卷(期):“”(4)分类号:X3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 可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

旅游可持续开发 篇6

【关键词】公益旅游;定义;比较分析

一、公益旅游的产生背景

(一)大众旅游带来的问题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大众旅游成为旅游的最主要形式,旅游业也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以经济利益为重心的大众旅游还是带来了很多问题:对于旅游者而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放松娱乐、考察探险、增长见识等等,均属于利己动机的范畴。由于在享受旅游服务的过程中支付了相关费用,所以旅游者理所当然地认为要满足其效用最大化;对旅行社、饭店等旅游经营者而言,通过为旅游者提供有形或无形的服务,获得自身的利润最大化成为其主要目标。这在经济活动中是正常现象。但旅游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旅游者过度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和旅游经营者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给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的拥有者——旅游目的地居民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损害其利益。如,在很多旅游城市,旅游者乱扔垃圾的现象屡见不鲜;大量旅游者的游览造成城市的交通拥挤,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旅游者到旅游城市的消费会推高当地的物价,尤其是房地产价格,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1,2]。

(二)业态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针对大众旅游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专家学者们以及实践界不断寻找一种可持续的替代方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立足于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寻求一种对目的地环境损害最小化的旅游方式,是学界备受推崇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形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这一有益于环境的旅游很受旅游消费者关注。然而,旅行社抓住了这一需求,开始大张旗鼓地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开展规模化的大众旅游。现如今,生态旅游已不再“生态”,与大众旅游除名称外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生态旅游传入中国有一定的变异,专家们的理解不同,加上旅行社对大众的误解,生态旅游被很多人认作是旅游者到未受污染的原生态地区享受天然生活的旅游,从而受到追捧,生态旅游在中国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3,4,5]。

(三)公益旅游的产生

生态旅游由于大众旅游的侵蚀产生泛化现象,其可持续性受到质疑。说到底,生态旅游仍然侧重于旅游者,期望旅游者在对目的地环境损害最小化的同时满足旅游需求。在生态旅游基础上形成的公益旅游,则更加注重为目的地居民生活或环境带来利益。

公益旅游的权威研究学者Wearing认为[6],公益旅游对新殖民资本主义的大众旅游以及很多由西方国家控制、目的地居民很少享受旅游利益的一些选择性旅游形式,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替代方式。Wearing主要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民到发展中国家旅游的角度来阐述,将大众旅游看作是新殖民资本主义,很多选择性旅游也是由西方国家控制,目的地居民缺乏应有的权益。事实上,如果把范围放大,我们仍然会有类似结论:对一般旅游发展而言,旅游客源地往往是发达地区,或者说旅游者往往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强势的文化背景,旅游目的地居民经济水平低,文化相对处于弱势,所以旅游发展会导致目的地地区的物价上涨,当地文化被旅游者文化侵蚀。而公益旅游的发展,则是更多地考虑了处于弱势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利益,是一种良性互动的旅游形式。

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就斐然,国民的生活和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旅游消费者。但经济收入在地区间的分配差距明显,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在富人阶层增多的同时,仍有很多人处在贫困线之下。贫困地区往往地处偏远,可进入性差,不仅发展旅游不便,其他产业也由于交通瓶颈而难以发展。而很多贫困地区也有一些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人迹罕至,基本未受污染;植被茂盛,动物种类繁多,具备生物多样性;很多地区为少数民族居住,其服饰、语言、生活方式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少人关注,很多已经濒临灭绝。基于此,我国公益旅游在借鉴国外公益旅游发展经验和通过本土调整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二、我国公益旅游的发展

(一)与国外相比我们公益旅游的不同之处

公益旅游源于美国,由学者Stephen Wearing最早提出[6]。公益旅游最初是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分支,强调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做出贡献的志愿性。志愿性甚至是国外很多公益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之一。目前国外最流行的公益旅游项目为保护濒危生物的多样性及相关的科研考察。另外,在某地发生自然灾害时,也有很多人前往公益旅游,为其提供帮助。

国外的公益旅游与生态旅游尤其是生物考察旅游息息相关。但这种形式的公益旅游在我国并没有发展壮大。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国外经济发达,很少有人处在贫困线以下,而且有良好的福利制度和慈善事业做保障;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大众主要着眼点在提高收入,对生物多样性关注不多,并不热衷于考察科研旅游。相关科研考察多有经费支持,科研的助手不但不用出资,反而会有一定的费用补助。加上普通大众缺乏相关的知识,往往不能参与其中。所以公益旅游在我国的发展有了新的侧重点,即以改善贫困地区居民受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以及保护当地特有的文化为主。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为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活动和张晓松教授创办的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心。

(二)我国公益旅游发展的代表案例

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是公益旅游在教育方面的一个分支,它由民间发起,倡导旅游者在出行前准备少量书籍和文具,带给沿途的贫困学校和孩子,并强调通过旅游者与孩子们面对面的交流,传播知识和能力,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的信心和想象力,最后,通过 www.1kg.org 网站将活动的信息和经验分享出来,让学校和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同时让更多的旅游者受益。其理念为:旅游为主,公益为辅;交流为主,物品其次。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多背一公斤”建立了全职团队,并根据中国目前的政策和法律现实将组织以公司的形式完成了合法注册。“多背一公斤”将自身定位成社会企业,即:不以赢利为目的,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手段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善。这种公益旅游活动目前已取得较好的效果,预计到2012年底,“多背一公斤”将为中国5000所以上的乡村学校提供图书、电脑、互联网、教育及师资等方面的系统服务[7]。

nlc202309040303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心(GZRTDC)是一家非营利组织,组织的目标为对贵州少数民族妇女手中的手工艺进行发掘和传承,同时促进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其使命是致力于在贵州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以少数民族妇女手工艺等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保护与传习;促进以乡村妇女为参与主体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帮助当地妇女创造公平发展的机会、维护她们的文化自由和文化多样性、维护她们的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帮助她们提升自主发展能力,消除贫困,实现乡村少数民族妇女的全方面发展[8]。由于立足于特定区域的特定人群(贵州的少数民族妇女),所以该项目不如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那样有影响,但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三、公益旅游的定义辨析

综上所述,公益旅游是一种更加可持续的旅游发展形式,尤其是更加关注旅游目的地社区的环境及其居民利益。同时,公益旅游在我国有较强的生命力,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和侧重方向。那么,应该如何给公益旅游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一)公益旅游的不同定义及其比较

国内外学者及学术机构对公益旅游下的定义如下:

(1)旅游者为了各种原因,以一种被组织的方式作志愿者活动来度假,它包括援助和减轻社会中某些群体的物质贫穷,某些环境的恢复,对社会或环境问题的研究[9]。

(2)公益旅游就是旅游者在参观旅行的同时对目的地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10]。

(3)公益旅游从广义上讲是为了实现服务意向而旅行前往目的地志愿服务所获得的经历;从狭义上公益旅游讲是将对目的地的志愿服务与涉及艺术、文化、地理、历史、娱乐等传统旅游要素有机结合[11]。

(4)公益度假旅游是从传统的冒险旅游和文化渗透旅游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旅游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服务,进而亲自了解目的地社区以及社区居民;公益度假旅游不是对标准度假的简单替代,而是为公益度假者提供一个机会,利用其技能和兴趣,为需要外界帮助的目的地社区做有益的事情[12]。

(5)公益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益旅游是指因在异地进行志愿服务而引起的一些非盈利活动的总和;狭义的公益旅游是指旅游者因各种原因在异地进行的包含有志愿服务项目的一系列行为的总和[13]。

以上定义有两个共同点:第一、都把公益旅游先看作是一种旅游,然后再界定是一种什么样的旅游;第二、都认定目的地社区环境和居民为公益旅游中的公益受益方。

比较而言,国外学者更多的采用定义(1),即Stephen Wearing的定义。Stephen Wearing是最早提出公益旅游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是公益旅游学界公认的权威学者。该定义比较全面,包括公益旅游的形式和目的(包括援助和减轻社会中某些群体的物质贫穷,某些环境的恢复,对社会或环境问题的研究),方式(被组织的方式),以及公益的手段(志愿者活动)。但原因阐述得不够全面,在我国因“对社会或环境问题的研究”不会以公益旅游的形式出现,并且公益的手段不仅仅可以通过志愿(出力)活动,也可以通过捐赠金钱、物资(出钱)的形式实现。比如许多公益旅游者背着书籍去贫困地区旅游并将书捐赠给当地学校或现场捐钱等。

定义(2)严格来说不是学术性的定义,相对通俗,但不够严谨。简单来说,该定义的解释就是公益+旅游,但如果将公益解释为一种贡献而没有进一步的界定,那么这个定义就有些泛化了。比如旅游者在参观旅游时尽量维护景点环境,不乱扔垃圾,或者尽量维持秩序,遵守交通规则,算不算是对目的地社会的贡献?如果算,那恐怕基本上绝大多数旅游都可算作是公益旅游。

Voluntourism.org给出的公益旅游定义(3)分为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两方面,比较科学。广义的定义可以看作是志愿旅行(不一定是旅游,如志愿者异地服务),狭义的定义强调志愿服务与传统旅游要素的有机结合,这有点过于苛刻。在我国并非如此。比如“多背一公斤”组织的公益旅游,旅游和公益是两个部分,并没有有机结合。

第(4)个定义强调了公益旅游的公益性质,并把公益旅游看作是冒险旅游和文化渗透旅游的分支,还解释了公益旅游者的目的(通过服务深入了解目的地社区以及社区居民),但并不是所有公益旅游者的目的都是如此。应该说大多数公益旅游者的目的除此之外,还有旅游和帮助目的地社区居民的目的。

定义(5)的广义定义和定义(3)的广义定义一致,而其狭义定义无非就是定义(1)的另一种说法。

(二)文章对公益旅游定义的界定

我们认为,公益旅游是一种包含了公益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综合性活动;公益旅游者参加公益旅游的目的多种多样,可能是为了减轻目的地的贫困(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贫困),帮助灾后重建,扶持弱势文化遗产,以及深入与目的地居民交流等等(这里的目的强调的是公益的目的,与普通旅游形式相区别,当然还有普通旅游的目的);参与的意愿可能是积极主动的自愿行为,也可能是“被组织”的被动行为。如,企业为了培养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组织员工到贫困地区开展公益旅游活动,让员工意识到当前生活和工作的珍贵,更加热爱本职工作。

另外,在很多新闻媒体中对公益旅游的解释存在极度泛化的现象。如,(1)新华日报报道[14]:苏州市2009年12月31日在省内率先启用以12301为呼叫号码的公益旅游服务热线,提供旅游咨询、旅游投诉、旅游提示、旅游救援四大功能,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旅游服务需求,并可同时接受中文和英文咨询。(2)大河网报道了“郑州要发亿元公益旅游消费券 可抵扣景区门票”的新闻[15]。很明显,以上两则报道的公益旅游是对旅游者的公益,超出了学术上公益旅游的范围。我们认为,公益旅游是针对旅游目的地社区环境和居民的利益而开发的一种旅游活动,所以不赞成将公益旅游像新闻媒体中那样泛化。

我们不赞成公益旅游概念的极度泛化,但也不认为要把公益旅游限定为一种带有严格公益行为的旅游活动。在公益旅游的实践中,有人认为公益旅游中应该是公益活动与旅游活动的比例是1:1,这未免太过苛刻。我们认为,公益成分大到完全的异地公益活动,小到将旅游作为一种公益,都应该属于公益旅游的范畴。另外,以上定义并没有把公益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列出,而是以旅游者的一种旅游活动来界定,这不太确切。仅仅旅游者参加的公益旅游难以保证目的地居民的利益,公益旅游的有效实行需要旅游者、旅游组织、旅游目的地政府及企业和目的地居民共同参与来保障目的地居民的利益。

nlc202309040303

由此,我们将公益旅游定义为:公益旅游是指在贫困落后等需要帮助的地区开展的,由旅游者、旅游组织、目的地政府、目的地社区居民和目的地旅游企业中的几方共同参与的能够保障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利益的一种旅游形式。该定义要两个最基本的要点,一是在贫困落后等需要帮助的地区,二是保障目的地社区居民利益,也就是说,在发达等不需要帮助的地区开展的旅游或者不能保障目的地社区居民利益的旅游都不能归为公益旅游的范畴,而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可以是纯粹的异地志愿服务,可以是志愿服务与旅游活动的结合,也可以是目的地发起的“旅游即是公益”以旅游提升当地居民福利的活动。我们认为,这样定义公益旅游有利于其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开展旅游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保继刚等著.城市旅游:原理·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450-477.

[2]孙诗靓.资源保护型景区——社区开发中的矛盾与对策优化[J].旅游论坛,2007,18(3):387-390.

[3]田园.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3).

[4]李凤娟.关于生态旅游的现状及若干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0(4).

[5]尚丽娜.心理学视角下生态旅游泛化问题新探讨[J].传承,2010(3).

[6]宋聪.中国志愿者旅游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7年.

[7]多背一公斤官方网站[DB/OL].http://www.1kg.org..

[8]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心官方网站[DB/OL].

http://www.chainreaction.org.cn/guanyuwomen.html.

[9]Stephen Wearing. Volunteer tourism: experiences that make a difference. CABI Publishing, Wallingford, 2001,224 pages. By Ross K. Dowling. Book Reviews / Tourism Management 24 (2003) 116–118.

[10]MARK ROGERS. Voluntourism is on the Rise.TravelAgent. September 17, 2007: 20-24.

[11]Voluntourism官方网站[DB/OL].http://www.voluntourism.org/inside.html.

[12]Globalvolunteer官方网站[DB/OL].

http://www.globalvolunteers.org/faqs/default.asp.

[13]戴玉秀.公益旅游的概念探讨[J].中国商界.2008(10): 93.

[14]苏州开通公益旅游呼叫中心服务热线[EB/OL].客户世界.

http://www.ccmw.net/article/63159,2010-01-03.

[15] 郑州要发亿元公益旅游消费券可抵扣景区门票[EB/OL].河南新农村网.http://www.hnxncw.cn/html/news/4449.htm,2009-5-22.

旅游可持续开发 篇7

滑雪、温泉和高尔夫球旅游并称为世界三大主题度假休闲旅游活动, 又与跳伞、蹦迪并称为世界三大落差运动。最初滑雪是人们生存的一种技能和手段, 19世纪滑雪在西方就发展成了一种特殊休闲旅游度假项目。受经济因素制约河北对雪资源的利用比较滞后。而在物质消费得到满足的今天, 滑雪健身、休闲度假成了高层次、高品位文化和精神消费的旅游活动。1996年至今张家口先后开发多家滑雪场形成了以崇礼为中心滑雪旅游集聚区。本文利用SWOT分析技术, 在对河北发展滑雪旅游所面临的优势、机遇、劣势和威胁综合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滑雪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策略。

SWOT分析法是80年代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史提勒 (Steiner) 提出的战略选择工具20世纪80年代我国主要用于企业发现战略的因素分析, 到了90年代移植旅游规划中, 如邹统轩的银海城 (1993年) 、林振华 (2003年、2004年) 福建紫金山工业生态、旅游规划中的SWOT分析以及中山大学旅游发展规划中心完成的桂林 (2000年) 、苏州市 (2001年) 和湖北旅游总体规划 (2002年) 等等, SWOT分析法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开发的应用研究较为成熟, 效果具有客观、全面和前瞻性。

二、河北省滑雪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SWOT分析

(一) 河北省滑雪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优势

1. 政策支持优势

2010年10月, 国家明确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和“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重点”, 将“积极发展旅游业”作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同年10月河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启动环首都经济圈13个县市、区规划方案, 位于经济圈西北部的张家口、承德两市为重点辐射区。2011年3月在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 “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打造首都经济圈”被明确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至此, 河北省旅游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为滑雪旅游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政策红利条件。

2. 交通优势

滑雪旅游活动是在空间和时间中发生的, 在有限天数和时间较短的假期条件下, 滑雪旅游者需要对时间、目的的、距离、交通等很多因素进行考虑。只有意识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承担所付出的代价, 才会付出于行动, 如果受到时间、金钱和身体状况等条件的限制就不会选择远距离目的的。2012年5月河北省旅游局《关于京郊休闲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出游选择1—2小时车程距离的游客占57.2%人。可见适当的车程距离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心里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河北省北部国省干线和乡村公路建设齐头并进, 国道 (110线、109线、112线、207线) 和省道 (张化线、张沽线、张康线、张尚线等) 主要路段相继完成改建, 行政村通油 (水泥) 路率达到了93.8%。但是, 依据张和承地位优势和滑雪旅游生态状况, 轴线资源依然具有深度开发的空间和余地。如京张、丹拉高速张家口段、张石、京化、张承、张涿以及环城快速路等可以继续延伸。张石高速可进行开发修建的张北至冀蒙界段, 使张石高速全线贯通;京藏高速京冀界至冀蒙界段、京新高速京冀至土木段高速再加上规划中的京化高速土木至张石、张涿一起绘制形成高速区域网, 北京直达张北草原;开发张承高速崇礼至承德段, 为张和承坝上草原搭建互通的桥梁。总之, 基础设施建设的轴线资源深度开发具有可持续性。

3. 基地建设优势

滑雪旅游是一项教学、辅导、竞赛、训练以及吃、住、行、用、购等综合性的旅游活动。河北省滑雪场聚集区以资源、区位、交通、承办24届冬奥会国内外企融资资源优势和国家红利政策资源为依托, 深入开发教、研、产、销为一体的科教基地, 筹建河北省滑雪旅游学院。除了培养滑雪专业运动员、教练、专业技术人才、保健康复专业人才以及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之外。还要重视培养滑雪旅游产品的研发人才。目前河北省滑雪旅游区域的滑雪用具绝大部分是依靠进口, 不但增加滑雪经营者的成本, 也增加了滑雪爱好者的消费成本。通过建设产业基地形成生产、实验、销售一条龙产品研发中心。未来的滑雪旅游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高端旅游, 3D模拟器滑雪仪高科技产品研发, 不但成为不同年龄、不同水平滑雪者基本功训练手段, 尤其是通过建设儿童基本功训练基地未来将会引领数亿人从事滑雪运动。电子智能信息产品应用会远方了解滑雪场的规模、质量等级、自然环境以及交通的通达性、住宿、饮食等滑雪场状况。因此, 河北树立新理念才能推动滑雪旅游产业持续发展。

4. 自然资源优势

天然禀赋的坝上草原、森林、湿地、水源、畜牧、温度气候、特产是河北省滑雪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资源优势, 良好的自然环境, 可以开发草原度假酒店群落、自驾滑雪旅游体系、草原特种运动。草原酒店群落的建设, 参照海滨模式将优质草原作为海洋来使用, 设计建设景观式度假酒店群。充分利用丰宁京北草原和围场御道口牧场, 开发动力伞、飞艇、热气球、冰雪越野、山地车越野等特种运动专业基地。

近年来, 随着城市环境雾霾天气频发, 人们渴望呼吸新鲜空气的意愿逐渐增强, 空气中负离子利用成了研究者的新课题。崇礼森林面积5.17万平方米, 其中天然林2.26万平方米, 森林覆盖率达34%。海拔在1980-2110/米高度其负离子平均含量分别为950、1336、1449、1425个/立方米。尤其翠云山滑雪旅游区海拔1880米处, 负离子含量最高均大于1856个/立方米。据专家研究, 负离子可使脑组织的氧化过程力度加强, 改善睡眠质量, 促进新陈代谢, 提高免疫力, 有人把负离子称为“空气维生素”。因此, 充分利用滑雪景区森林资源, 开发康复保健为主的康复基地。

(二) 河北省滑雪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机遇

滑雪旅游是一个长远发展项目, 河北以承办“三冬会”为目标, 特别以举办24届冬奥会为机遇, 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助力, 提高滑雪场的质量等级标准, 扩建升级万龙、云顶滑雪场突出滑雪竞训、国内外赛事与旅游度假, 创建国家滑雪基地。长岭除了建设高原训练基地外, 以休闲体育基础设施为依托开发大众健身、娱乐休闲、商务度假。翠云山突出绿色生态, 森林氧吧栖居, 户外运动和康复保健, 建成冬季滑雪、夏季避暑的胜地, 创崇礼高端滑雪旅游综合特色品牌。

河北省滑雪场大部分是建设在省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内, 良好的环境对人们的强大吸引力。敏特尔 (1996年) 研究发现有68%人会选择“舒适和有吸引了的环境”。因此, 河北省在提升雪场质量等级的同时, 还要加快推进国家5A级景区的进程。

(三) 河北省滑雪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劣势

河北省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区位条件, 由于“虹吸效应”的制约, 旅游产业速度和效益发展迟缓。在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中国的区域发展先东后西, 自南而北, 1980年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1988年沿海城市开放, 1993年上海浦东开发, 1999年西部大开发, 2004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006年中部崛起, 一个又一个战略实施, 河北省似乎看到了政策红利, 直到在2007年十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完善消费政策, 积极培育旅游、文化、休闲、健身等消费热点, 扩大居民消费。”之后, 才凸显河北发展优势。除了客观因素, 其自身旅游产品类型、结构、数量、质量等吸引条件优势不具品牌代表性, 酒店、旅游社与休闲度假、娱乐、住宿、餐饮和购物等要素还没有形成产业链。尤其滑雪旅游项目直到1996年才开始起步, 与其丰富的滑雪旅游资源相比, 发展理念过于陈旧, 基础设施、环境的监管、森林植被覆盖率的提升、空气质量治理依然是滑雪旅游持续开发重点工程。

(四) 河北省滑雪旅游可持续开发的威胁因素

未来滑雪旅游将会成为我国旅游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 目前全国各省市、地区的滑雪旅游场数量不断增加,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河北省面对周边毗邻省份和处于腹地都市两大因素影响, 吉林省位于河北省东北部, 己经培养了滑雪戏雪、查干湖冬捕和温泉度假等集聚市场吸引力特色品牌;辽宁处与河北省东部, 冰雪、山地、森林、温泉、湿地、海滨、历史文化等休闲旅游资源与河北存在同质性;山西毗邻河北省的西部与同张家口相连, 积极拓展的休闲度假、避暑、自驾车等新兴旅游产品, 也会成为河北省滑雪旅游产业发展的竞争者;天然冰雪旅游条件优越的内蒙古, 位于河北北部是我国冰雪体育运动的重要基地, 滑雪旅游产品强势。腹地京都在历史就与河北有邻里渊源, 现在北京的顺义、平谷、通县、密云、怀柔等1958年从河北省划入北京市;延庆县于1958年10月划归北京市, 北京山地、温泉等滑雪旅游项目大部处于京北山区地带, 与河北省的滑雪旅游区域山水相连, 对河北滑雪客源依然具有竞争力。因此, 河北应该树立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理念创建自己特色品牌。

综观以上SWOT因素分析, 河北滑雪旅游业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 可持续发展具备可行性。但同时也要正确面对市场激烈竞争和发展滞后的不足现实。

三、基于SWOT分析滑雪旅游区域宜居佳境特色品牌建设

基于SWOT分析河北省滑雪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模式得出:国家红利政策、北京张家口承办2022年冬奥会以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引领河北滑雪旅游资源开发的契机。便捷、直达性强的交通是河北滑雪旅游产业品牌推向世界的重要保障;优质特色的自然资源和国家政策的助推作用是滑雪旅游品牌开发条件, 竞争意识与服务质量等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基于此本研究仅从滑雪旅游地服务拓展角度提出以下设想:

坝上草原是河北省独具特色的人无我有的绿色资源, 冬季漫长, 夏季无署, 清凉宜人, 7月平均气温在24度, 旅游季节平均气温17.4度。坝上以干旱型草和白桦、山杨和杏树天然森林为主, 形成了草为“毯”, 树为“养”的避暑胜地。首先, 在张北县、沽源县的度假群落建设草原多种风情度假区特色品牌创宜居佳境区域, 使旅游者在草原住的舒服、生活自得、玩的开心, 绿色食品品尝多样化、采购有目标有选择。其次, 利用坝上丘岭和平原地形, 无霜期90-120天, 适合从事各种体育运动和锻炼优势, 在围场满族蒙古自治区、丰宁满族自治区建设特种运动品牌活动区, 体验跳伞、飞艇、热气球、狩猎、骑马越野、冰雪越野等特种运动。最后, 搭建张北、沽源、围场、丰宁草原旅游带, 建设草原自驾旅游特色品牌, 使滑雪旅游、休闲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满足游客自驾车乐趣。

四、结语

河北省应科学论证滑雪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把握国家政策的红利条件, 延伸轴线作用;创建教研基地;拓展草原资源利用;重视森林氧吧的科学开发, 打造河北省草原避暑胜地宜居佳境特色品牌。

参考文献

[1]王石安主编。雪上运动---普通高校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冰雪运动》[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2011年6月.1-12

[2]袁牧, 张晓光, 杨明.SWOT分析在城市战略规划中的应用和创新[J].城市规划.2007 (04)

[3]林振华。旅游规划中的S W O T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 2004.29 (1) .64-69

[4]河北省旅游局《关于京郊休闲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N].2012年5月.http//:www.hebeitour.gov.cn/2012.5.11

[5]刘泽勇、之恩波等.崇礼县主要旅游景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及变化规律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J].2010年 (5) .10-12

[6]叶正涛先生.台湾科技大学收集整理[N].www.docin.com/p-541662...2012-11-30

[7]张凌云等.滑雪旅游开发与经营.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43-55

[8]胡静主编。2010-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年12月.109-135

旅游可持续开发 篇8

1岚安乡概况

岚安乡地处泸定县城东北方, 距泸定县城27 km, 幅员面积57.96 km2;东与天全县毗邻, 南与泸桥镇岔道组、烹坝乡余家庄子接壤, 西与康定亢州相连, 北靠马呷山;地属邛崃山系西侧, 大渡河东岸台地。自古即是川藏交通、商贸、军事的要津, 自唐宋以来即为古茶道小路重镇, 明清更是四川历史上的边防要塞、茶马要地及军事重镇 (《任乃强泸定导游下卷》) ;紧邻国道318线和省道211线, 经乡道泸岚公路与泸定县城相连。岚安乡属汉藏文化过渡地带, 由于变迁的历史原因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汉、藏、羌各种文化在此交汇, 形成独具地域特色和历史特色的多元文化;其中以独具特色的贵琼藏族民族民俗文化、历史积淀下来的茶马古道文化和浩气长存的红色历史文化为主。岚安乡处于甘孜州著名的“川滇藏香格里拉国际生态旅游区”的中心部分;“中国香格里拉国际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以及川藏“茶马古道”旅游区的中心, 是四川省重点发展的“康巴文化旅游区”的一部分。在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的开发和建设工作中, 属于“西环线”和“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岚安乡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

原生态村寨旅游是以原生态村寨为旅游目的地, 以村寨人文现象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 以体验特色文化与生活, 享受乡野田园风光为动机, 融观赏、体验、度假、娱乐以及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活动, 其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原生态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 其目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推动当地发展。然而, 近几年原生态村寨旅游的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亟待改善的问题, 也是岚安乡旅游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环境破坏问题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造成原生态村寨环境破坏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大量游客涌入, 超过环境承载量, 进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另一方面是外来文化和现代思潮的入侵, 冲淡当地居民原有的敬畏自然的环保意识。造成原生态村寨生态环境破坏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行为上, 随着外来文化和思潮的侵入, 人们开始片面追求现代物质利益, 无视生态环境的破坏。岚安乡目前属于待开发阶段, 其优良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品质极高的吸引物资源, 也是其发展可持续旅游的保障。为此,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环境破坏问题应受到高度重视。

2.2 文化保护问题

民族特色文化是原生态村寨最具吸引力的资源, 然而在旅游发展中, 极为容易追求眼前利益, 而忽略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 有的村寨为迎合游客甚至出现歪曲民族特色文化, 造成人为破坏特色文化的现象。民族特色文化是原生态村寨发展旅游的生命, 游客之所以到原生态村寨进行旅游, 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体验其独特的民族文化。

游客作为消费者购买文化, 经营者销售的就是文化。这就要求岚安的旅游经营者要有可持续发展观念, 不要为了短期经济利益, 伪造大量的民俗, 追求低俗的文化趣味, 不能造成对传统特色文化的冲击, 并伤害到该民族特色文化持有者的情感。

2.3 利益分配问题

原生态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要求对生态环境和民族特色文化进行保护, 还要求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西部民族地区属欠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对于当地脱贫解困,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然而, 大多数原生态村寨的旅游开发, 最终和当地居民的希望与上级的许诺背道而驰, 甚至在几年的热闹之后更加贫穷。由于原生态村寨普遍人口素质较低、经济较为落后, 既缺乏资金、信息, 又缺人才和经营管理经验, 当地居民能主动介入旅游发展的机会很少, 更不用说影响和参与决策。而外来投资者以其得天独厚的资本优势和在经营管理、市场等方面的经验使得一些有意参与旅游业发展的当地人处于劣势竞争地位, 使得多数当地人在产业链上只能从事低端环节。而利益最大化原则常常促使旅游企业引进外来较高素质劳动力来“替代”当地劳动力, 从而造成当地居民既不能有效参与旅游开发, 也不能公平而充分地从旅游发展中获益。这种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往往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为此, 岚安乡旅游开发要走出“热热闹闹开发、冷冷清清经营、负债累累收场”的怪圈, 就要求对各方利益主体进行协调。

2.4 社区参与问题

社区参与是实现原生态村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机制。实际上, 在原生态村寨旅游开发中, 社区参与的内容只有渗透到规划与决策、管理与监督等各个层面才能真正体现社区参与的目标和原则, 促进社区全面发展。从参与深度上讲, 社区参与旨在实现旅游产业链上各环节的本地化, 即在为游客提供旅游六要素服务的过程中, 能够就地取材和就地取人, 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 优化配置本地资源, 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 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社区参与, 并且使收益最大程度地留在本地。从参与广度来说, 社区参与的目的在于尽可能让社区居民渗透到原生态村寨旅游开发的各个方面。进而达到参与深度和广度的有效协调和统一, 推动原生态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实现社区全面发展。岚安的旅游开发旨在推动岚安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这就要求岚安的旅游发展必须让居民参与到其中, 实现岚安乡旅游产业链本地化, 从而实现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的目标。

3岚安乡旅游开发策略

3.1 树立旅游可持续发展观

无论发展道路如何, 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目标是不动摇的, 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可以吃光一个地方换另一个地方再吃, 但对当地村民而言,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存和发展, 是如何永久地摆脱贫困。事实已然证明, 在我国原生态村寨, 旅游发展更多的是注重短暂的经济性, 是鼠目寸光片面的行为, 原生态村寨旅游发展的不尽人意, 就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结果。虽然旅游业的发展客观上可推动社会进步, 但并不会自动且直接地发挥这种效用。因此, 旅游业的发展并不代表一个地区的发展, 经济的增长也并不代表社会的进步。

岚安乡要健康地发展旅游, 必须确立旅游可持续发展观。它兼具四大核心功能, 即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功能, 也就是在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岚安旅游发展必须放弃单纯追求旅游业发展和短期经济效益的做法。

3.2 构建社区居民参与机制

社区参与被认为是实现可持续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国外村寨旅游开发的成功案例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强调社区参与, 我国也有部分地区进行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尝试。社区参与强调把社区作为旅游规划和管理的核心, 让社区的居民获得参与旅游发展各环节各方面的机会和公平获得旅游收益的机会。因此, 原生态村寨旅游开发要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 尊重社情民意、引导当地居民全面参与决策、规划、经营、管理以及利益分配, 并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和能力。岚安旅游开发应从广大村民的要求和愿望出发, 在旅游开发的各个层面中尽可能多地创造社区参与机会, 并通过各种措施引导岚安村民自觉而积极地参与旅游开发、规范村民的经营和管理, 培养村民的自我组织、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构建岚安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有效机制, 特别是岚安当地居民从旅游发展中获益的机制, 进而促使岚安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3.3 建立主体利益协调机制

岚安原生态村寨旅游是综合利用当地各项资源进行的一种综合型产业, 需要协调各区域、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因此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社区、企业三方利益协调机制, 有助于岚安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在原生态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 主要对旅游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有效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政府的宏观调控既是推动旅游有序发展的重要动力, 也发挥着协调各方主体利益分配的作用。政府应在岚安原生态村寨旅游发展中转变职能, 充当公共服务型政府, 为岚安原生态村寨旅游发展服务, 如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 制定相关条例, 规范旅游发展, 消除不正当竞争, 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协调区域关系等。

3.4 确立原生态村寨发展战略

原生态村寨旅游业的发展, 必须与当地发展战略相配合, 不仅需要同经济的发展相配合, 更需要同社会发展、人类发展相协调;同时, 滞后的社会发展、人类发展也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和旅游的发展。新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应以“人”为中心, 而不是以“物”为中心, 对于原生态村寨的发展问题, 只有以保证当地居民生存与持续繁荣发展作为最基本的发展目标, 注重“以人为本, 优先加快社会发展”, 通过优先缩小社会发展差距和人类发展差距, 进而缩小经济发展差距, 切实扩大原生态村寨的发展机会, 增强当地发展能力, 大力开发人类资源, 保护当地特色文化, 最终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岚安原生态村寨旅游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原生态村寨旅游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高素质人才以及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 而这些条件的改善即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政府在原生态村寨旅游发展战略中, 应转变观念, 真正改善当地居民生活, 维护当地居民的利益。岚安原生态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 应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加大对原生态村寨公共产品的提供, 加强对当地居民教育的投资, 制定岚安原生态村寨的发展战略, 指导其有序发展。

4结语

虽然岚安原生态村寨旅游尚待开发, 但要未雨绸缪, 提前为岚安乡建设成设施相对配套、服务功能相对完善、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多样的集民族文化体验和乡村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景区, 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做理论准备。在原生态村寨旅游开发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做到既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又不破坏环境和民族文化, 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同时让当地人真正参与进来, 在成为当地旅游开发受益者的同时又成为岚安传统文化最有力的保护者, 使民族传统文化在最大限度上不被同化, 实现岚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永常.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J].旅游学刊, 2006 (10) .

[2][澳]克里斯.库珀主编.旅游研究经典评论[M].钟林生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3]李广宏.社区居民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7 (4) .

[4]邓水, 吴必虎.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 2006 (4) .

[5]陈志永, 梁玉华.民族村寨旅游地衰落研究:以贵阳市镇山村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 2007 (1) .

[6]张丹宇.进一步开发云南旅游商品的若干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8) .

[7]张洁.民族村寨旅游景观系统的开发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7 (5) .

[8]保继刚, 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J].地理学报, 2006 (4) :401-413.

[9]胡志毅.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 2002 (2) .

可持续旅游 篇9

今年的4月22日是第44个世界地球日。地球日, 是人类审视自己和地球关系的日子, 是人类了解地球状况的日子, 也是人类协调自己如何与自然环境相处的日子。1995年在西班牙举行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会议”上, 提出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这一说法, 并明确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 “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实行可持续旅游, 在拥有源源不断的游客到来参观的同时, 也为环境带来长远而良好影响。它让旅游得到良性的发展, 能够永泽子孙;而不是那种毁灭性的、饮鸩止渴式的开发利用。可以说, 它是影响旅游业未来前景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从旅游产业层面说, 可持续旅游是一种发展战略, 即旅游目的地在对旅游的开发和管理时, 充分考虑环境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从旅行者的角度说, 它又是一种负责任的旅行态度和作为。在旅行过程中, 人们应该尽最大可能减少对环境、对目的地的影响, 让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地方经济通过旅行者的旅行活动受益的同时, 保持原有状态, 并得到长期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 而并非单纯的“亲近自然”或者“深度游”。它不仅带给旅行者丰富的旅游经验, 也能以地球公民的身份, 为当地环境、当地人做一些善事。

《旅游纵览》一直倡导保持或促进旅游目的地地理特征的旅游行为, 主张增强目的地的“当地感觉”。因此, 本期, 我们特别向你推荐的目的地正是实践可持续旅游的绝佳范例。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生态旅游的国家之一, 近期还被评为2012年度“全球最受推崇的旅游国家”。班夫国家公园是加拿大第一个国家公园, 在生态保护上非常卓著, 深受户外探险爱好者的喜爱。为更好地管理和发展, 加拿大公园管理局要求限制班夫镇的扩张, 限制徒步旅行的人数, 缩减公园内开发项目等。“保持接待能力不足”, 就是他们进行可持续旅游的原则之一。

阿尔卑斯山系的群峰中, 就其外观而言让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意大利的多洛米蒂山。姿态万千的自然之地, 为妙趣横生的户外活动提供了无限契机。多洛米蒂山区有不少适合徒步探险的国家公园, 规划了多条长距离的徒步小径贯穿多洛米蒂山。这里是生态旅游爱好者心中的徒步天堂。徒步这种环保亦备受推崇的探访自然的方式, 减少了旅游者带给当地环境的影响, 让人们在步履间尽享天赐的美景盛宴。

芭萝莎是澳大利亚最著名、最重要的葡萄酒产区之一。它的葡萄酒举世闻名, 芭萝莎也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乡村地区, 在这儿你可以看见一些山丘美景及古老的城镇。芭萝莎依托葡萄酒厂、葡萄园而兴起了葡萄酒旅游, 精致的酒坊, 气息浓郁的乡村酒店, 一望无际的葡萄园最是让人流连忘返。品酒、赏酒、美食、游览参观酒厂周围风景, 以及了解葡萄酒产区文化和生活的活动等, 既是发展旅游, 宣传文化, 又是一种对当地生态资源发展的保护和监督。

可持续旅游发展与新能源 篇10

在最近几十年的时间里,“旅游”成为世界上一句流行语。实际上,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无论其政治或经济体制有何差别,都不会不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当然,不同的国家,出于政治、经济等不同的考虑,对其旅游业的发展给予不同的定位,采取不同的政策。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似乎整个世界都接受了这样一种判断,即旅游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其经济贡献超过了传统上的任何单一产业,尽管,目前在世界上尚无一个公认的方法来准确地判断这个外延不太清晰的产业贡献。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旅游不再被认为是一种特权或财富的象征。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大众旅游已经从当年的欧洲、美洲进而扩展到大洋洲以及亚洲,逐渐成为普通消费行为。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到现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莫测,人为的与自然的、全球性的与区域性的灾难此起彼伏,然而,旅游业的发展总体上保持了稳健的增长,即使出现过绝对性的下滑,但其恢复与振兴远远快于其它行业,也往往快于人们的预期。这个行业发展的特性和趋势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毋庸讳言,由于旅游发展的普遍性与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它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越来越复杂,值得注意的是,其影响不仅限于经济,还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不仅限于积极的正面影响,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当前整个世界和人类对它关注的原因所在。

一、旅游发展:成长的烦恼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项活动,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正如旅游未来学家Ian Yeoman所言,“旅游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成功故事之一。这个故事,和时光一样,没有开始或结束。它是一种创造出来的现象,由于它的复杂性而难以限定。简言之,时光开始了,旅游也就出现了”。作为一种产业,普遍认为它始于19世纪中叶旅行代理商的出现,然而,旅游业真正的崛起是上个世纪中期,其原因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和平年代的出现,伴随着经济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出游的心境和条件,另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工具的改进与创新,尤其是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问世,使更多人的梦想开始变成现实。

1. 数字与事实

在过去60多年的时间里,旅游在全球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也许相关的统计可以大致勾画出这个发展的轨迹与特点。人类旅游活动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重要的部分,即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无论从活动还是消费的角度来说,国内旅游一直是主体,国际旅游大概仅相当于国内旅游的1/10,不过,国际旅游的发展则更能够反映出世界旅游发展特性和趋势。

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数据,即使是在全球经济尚未完全复苏的情况下,目前全年国际旅游到客人次数超过10亿,他们的消费超过1万亿美元,即每天用于国际旅游的消费大约30亿美元。在过去60年的时间里,全球国际旅游人次数年均增长率超过6%,国际旅游的收入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从世界旅游组织划定的区域来看,虽然欧洲一直占据全球的最大份额,但60年间从1960年的72.6%降到2010年的50.5%,美洲从1950年的29.8%降到2010年的16%,而亚太地区则从0.8%跃升到21.8%,居世界的第二位。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UNWTO资料汇集并计算的说明: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不同的年度有所调整,另外,旅游消费资料以当年价格为依据,未剔除汇率及通胀因素。

单位:万人次

资料来源:根据UNWTO资料汇集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主要监测世界范围内旅游者的流动、流向与消费,也曾与权威经济研究机构创造了评价旅游业经济贡献的工具——旅游卫星账户(TSC),但到目前为止,真正能够通过这个工具评价旅游经济贡献的国家并不多。同时,另外一个组织——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也在监测旅游产业对世界乃至各国的经济贡献,就是这个组织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宣布旅游业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其经济贡献超过石油、汽车、钢铁等产业。虽然,这个机构所测算的旅游业经济贡献受到一些机构的质疑,但是,尚未有其它机构可以做出更好的评价,因此,WTTC每年对全球乃至不同国家的旅游贡献评价依然被广泛使用。无论如何,这是同一机构依据同一方法做出的判断,用它可以看出旅游业近些年来发展的轨迹:到2012年,旅游业对全球GDP的贡献预计超过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3%,而旅游经济对全球GDP的贡献超过6.5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9%。同期,旅游业对全球就业的直接贡献约为3%,而旅游经济对全球就业的贡献率接近9%。这自然是不可小视的。

2. 理念与影响

在最近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世界对旅游业发展功能与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不同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做出不同的定位,曾给予它“无烟工业”“无形贸易”“动力产业”“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知识性产业”“文化产业”“环保型产业”和“朝阳产业”等名称。这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其认识上的差异。

资料来源:根据WTTC资料汇集

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从历史上看,世界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始于跨境旅游对财富转移开始的。境外旅游者的消费为目的地国家带去了外汇收入,这个收入和传统货物贸易的出口产生了同样的效果,而效益更好,这是因为在通常的情况下,旅游过程中除了部分物质消耗之外,绝大部分是非物质的消费,因此被誉为“无形贸易”或服务贸易,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关税壁垒。这对商品贸易和其它服务贸易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旅游业有着突出的比较优势。据分析,国际旅游在全球出口贸易中继石油、化工和汽车之后排行第四,相当于世界商业服务出口的30%,或贸易总出口的6%,在150个国家中,旅游是其5大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在60个国家中为第一大出口行业,是1/3发展中国家和1/2欠发达国家的主要外汇来源。

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旅游逐渐变成全球性的大众旅游,旅游消费变得越来越多,除了入境旅游对目的地国家带来财富外,国内旅游消费作为一个重要的服务消费,旅游消费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家总体经济的增长,旅游消费的增殖效应非常明显。根据WTTC的数据,从世界范围来讲,旅游经济的总贡献(即旅游业直接、间接与诱导贡献之和)相当于旅游业直接贡献的3倍。在特殊时期,例如目前全球经济衰退、政治形势动荡的时期,作为内需的国内旅游消费更能发挥其突出的作用。

旅游发展促进就业功能显著。旅游发展之所以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青睐,尤其是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重视,还在于旅游发展对就业机会的贡献。据WTTC的测算,这些年来,全球旅游经济对就业的贡献率保持在8%以上,也就是说,大约每12人中,就有一个人是靠旅游而生活的。而且,还在于它对青年、妇女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弱势群体就业显示出来的优势,毫无疑问,这一优势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旅游有助于提高国家软实力。在普遍重视旅游经济效应的同时,许多政府决策者发现国际旅游在改善国家形象和提高软实力中的积极作用,而这一作用越来越明显,旅游发展中政治、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视。一般来说,国际旅游发展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旅游者的跨境旅游活动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这成为国家间多种合作的基础。虽然,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出境旅游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财富外流,而这种活动能促进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了解,其作用比货物贸易更加重要的影响。美国、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国家长期以来公民出境旅游发展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

3. 喜悦与忧虑

旅游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产业。尽管不同的国家依据自己的国情制订了不同的旅游发展政策,但绝大多数国家的旅游发展政策是支持性的,是鼓励性的。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旅游政策显得更加重要,不少国家在最近一些年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旅游相关政策。

从全球的角度看,首先联合国在2003年提升了作为政府旅游管理机构的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地位,将其确定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而不再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个附属机构,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负责规范和促进全球旅游的健康发展。无论是欧盟、东盟还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都有自己的旅游机构,协调组织内的旅游发展政策。20国集团(G20)2012年的峰会发布的《宣言》中,首次强调“确认旅游业在创造工作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在承认一国对入境具有控制主权的同时,我们也将促进旅游的简易化以帮助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和全球增长”。

世界重要旅游行业组织,如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和亚太旅游业协会(PATA),也一直积极说服世界各国政府,参与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游说活动,与世界各国政府开展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活动或论坛,2012年世界旅游业理事会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发布了《致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的公开信》,重申了旅游在创造就业、促进发展和支持“绿色经济”中的作用,为提高旅游在世界议程中的地位而呼吁。

更为突出的是,世界各国不断调整旅游发展政策,积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日本提出了“旅游立国”的国家战略,韩国提出“旅游兴国”的国策,中国确定了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的支柱产业,东盟国家有着促进旅游发展的传统,中东地区的迪拜已成功发展成新的世界旅游中心,美国和欧洲国家,也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与振兴确定为走出经济萧条困境的重要战略之一。正像本文开头所提出的,在这个世界中,敢于忽视旅游发展的国家实在是为数不多。

据韩国学者Jong-yun Ahn认为,大众旅游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世纪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的美洲国家,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北半球国家,直到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亚洲一些国家陆续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也就是说,直到这个时候,整个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逐渐进入大众旅游时代。这就意味着,旅游不再是少数国家、少数人的特殊活动,逐渐成为大多数地区、大多数人所从事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成为一种权利。

旅游的发展为整个世界带来了福音,它被誉为创造幸福的产业,被誉为促进社会经济的重大引擎,然而,作为大众旅游为主流的旅游业,也给这个小小的地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非理性、不控制、过分商业性的旅游发展和消费方式,也为人类带来了忧患,必须要面对。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开始对负责任的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呼唤。这是个新运动,到现在也已经开展了20多年的时间。大众旅游的发展对一些国家或地区造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压力,环境承载力的问题被学术界严肃地提出。旅游目的地过分强调发展旅游的商业利益,建设性的破坏等人为的破坏日趋严重,非理性的开发与非科学的管理,加剧了旅游发展的负面影响。于是,社会上出现了绿色旅游、负责任的旅游、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等一系列的概念和主张,并推出了多种多样的应对措施。

4. 措施与效果:外力与自控

最近一些年来,应对大众旅游的负面影响,世界各地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两大类,其一是广泛宣传,提高认识,政府、业界和个人一起采取主动,开展负责任的旅游活动;其二是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限制对环境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出《21世纪议程》之后,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和地球委员会制订了《关于旅游的21世纪议程》,规范了政府、业界与旅游者的行为。1999年联合国确定了世界旅游组织制定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再次强调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2002年,联合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生态旅游年”主题活动,宣传与推广生态旅游理念。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与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气象组织在2003年和2009年先后两次举办了气候变化与旅游的国际大会,发表了著名的《达沃斯宣言》,大张旗鼓地开展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的活动,世界旅游组织及相关国家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承诺与改进措施。世界经济论坛(WEF)年会也将旅游发展作为一个主题来讨论,在其发布的《旅游竞争力报告》中,一直将旅游的环境影响作为评价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在联合国的倡导下,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针对旅游负面影响的专项措施在不同范围和层面上出台。不少国家或城市针对旅游发展制订了相关的法律和国家规划,并相应推出一些相关税种,如对旅游者以及交通、饭店、景区等旅游相关行业征收的环境保护、能源消费税等费层出不穷。近两年来,备受争议和抵制的英国及欧洲的航空乘客税(APD),也是其中之一。作为世界科技重大成果的协和号飞机的退出,自然也和其能源消耗、噪音污染相关。饭店行业推出的绿色消费、减少客房易耗消费品的做法,以及公益旅游活动的增加也是对公众的积极响应。虽然,这些活动所取得效果还在监测与改善,但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新能源的呼唤

1. 旅游业是能源依赖型产业,同时也是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面临着经营成本上升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今天的旅游业是个庞大的产业体系,由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各种需求的服务业所组成,从总体上说,这是个能源依赖型产业。首先,离开常住地是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因此,各类交通工具,尤其是长距离现代交通工具,如飞机、汽车、火车、邮轮等,对石油、煤炭和电能等传统能源消耗颇大。而在外过夜生活则离不开诸如饭店、度假村、餐馆等住宿与餐饮设施和娱乐设施,由于大多数旅游者度假旅游期间对舒适与方便的渴望,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也与在家有所不同,旅游目的地与惯常生活的环境、气候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不同季节的降温、取暖、照明等方面对能源的依赖也是非常明显的。一些旅游目的地,在提供旅游体验性活动中,例如游乐园、主题公园、缆车以及展览、会议、演出等项目,为了保障良好的效果与安全,能源的消耗更大,要求更高。据随着大众旅游迅速的发展和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旅游季节的相对集中,在一些能源供应紧张的旅游目的地,能源消耗巨大的旅游业可能会与当地其它产业和百姓生活争能源,给当地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考虑,政府会采取差异性的能源价格使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上升。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旅游行业能源消耗巨大,作为一个难以避免的后果,旅游业又是一个碳排量和其它废弃物排放比较大的行业。有研究表明,旅游业的碳排量占总排量的5%左右,其中航空业是大头,占旅游行业碳排放量的60%以上。机动车尾气是各国的“城市病”,这又是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因此,在促进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措施中,节约能源、减少能源和其它资源的消耗、减少碳排放和寻找新的清洁能源也一直是旅游界关注的重要领域,“投资旅游‘绿化’”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2. 新能源在旅游业中的运用

无论是从经营成本还是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节约能源成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无论是节能理念的宣传鼓励,还是节能技术的利用与节能设施的开发成为旅游相关行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世界各地广泛地鼓励旅游者做负责任的旅游者,在行业推行绿色饭店、绿色消费与生态旅游等理念,并列入对旅游企业经营考核的重要标准,政府以立法和征收税费的措施对能源消耗进行控制。应当说这些理念与措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世界各地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广泛开发新能源,尤其是新的清洁能源,支持旅游业的发展,践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原则。近些年来,旅游业界努力探索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问题。

中国国家旅游局制定的《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出,要在全行业推进节能环保工作,支持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太阳能、沼气、风能等新能源。中国国务院在其《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将海南岛建设成绿色发展的重要示范区,支持海南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示范地区,积极发展风力、太阳能、潮汐、生物质等新能源,计划到2020年全省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50%以上。在中国有个闻名的太阳能城——德州,在这里,博硕太阳能、丹麦风力发电设备等新能源项目有6个,总投资25.2亿元,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热利用制造基地,2010年世界第四届太阳城国际会议在这里举行,这个城市建设了太阳能示范小区、太阳谷微排国际酒店、太阳能博物馆和太阳能主题公园,变成了集科学研究、清洁能源设备、知识普及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在中国的东北、西北以及沿海地区,一些风力发电集中地区域,也相应地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将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吸引力。虽然,目前,清洁能源在旅游发展中的利用还属探索性的阶段,但是它为可持续旅游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应当说,世界有很多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典范,也有不少利用新能源的开发而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成为深受旅游者青睐的景区景点,最具典型性的就是新型的低排放、低能耗的生态岛、生态村。在这方面,韩国也正在做出有益的探索。在利用风能方面,欧洲,尤其是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享誉世界。举世闻名的荷兰,其风车成为这个国家的旅游名片,将历史、文化、科技、自然风光结合在一起。它不仅是风能利用的典范,也成为旅游发展的一个独特案例。有意思的是,风可以发电,但风在旅游中的利用还有更奇特的地方,中国华北地区有个叫潍坊的地方,那里有个放风筝的传统,自1984年起,每年4月20~25日举办国际风筝节,到2013年为第30届,并被誉为世界风筝之城,在那里成立了世界风筝会,设立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从而风筝成了这个县最大的出口产业,也使这个风筝都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逾4,000多万,仅风筝节期间万人放风筝的场面热闹非凡,吸引旅游者5~60万人,旅游业成为这个城市的重要产业。这些都得益于风的威力。也许,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存在着不同的条件限制,但是,这些新能源及其相关技术与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运用,能够相互启发,相互借鉴,有益于促进可持续旅游发展。

可持续视角下的旅游纪念品设计 篇11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可持续设计;设计评价体系

[Abstract]Sustainable concept is gradually becoming the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field of product design. Above this background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tourist souvenirs design strategy. This article states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theory about tourist souvenirs design,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regionalism, culture, the method of design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t is thought that the souvenirs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sign by applying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full life-cycle concepts, sustainable perceptual service system. Therefore, the innovation will emerge with the strategy of design drive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ill be promoted.

[Key Words] Tourist souvenirs design;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Design evaluation system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无锡市科协重点软科学研究课题(KX16-B-04)阶段性成果。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地球也面临着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困境。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服务经济的典型代表。在当前生态热的大潮下,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引起众多非议的传统旅游产品相比,旅游者更喜欢寓生态环保理念、体验性、知识性于一体的绿色旅游产品。并且,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引入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设计被认为是未来旅游产业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随着“互联网+产品设计”理念的提出,旅游纪念品“注重服务”的特点愈加明显[2]。1994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可持续消费的概念,强调通过提供非物质性的服务及相关产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减少物质材料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3]。为此,设计师需要整体考量设计对象的整个生命周期。在国家大力倡导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旅游纪念品设计同样需要改善设计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纪念品的概念

旅游产品的概念尚存在一定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旅游产品的边界,通常认为是以旅游购物行为的时间和空间界定或以商品特征进行界定。苗雪玲认为旅游商品在以下两个方面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第一,就旅游购物行为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而言,普遍认同“购买行为的异地性”,即发生在旅游途中;第二,就商品的属性而言,所购对象有别于服务产品,具有“有形性”[4]。但是从国内外的设计产品来看,一个优秀的旅游纪念品必须同时满足形而上、形而下两个层次上的结合,同时可以在不同角度进行深度的创意开发,打造出成功的产品[5]。因此,对于旅游纪念品这样的特殊产品,既是一种产品也是一种服务(图1、2、3)。

二、旅游纪念品设计综述

(一)以空间为切入点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策略

基于对旅游纪念品的传统理解和特点把握,学界对地域空间因素研究较多,例如浅析山西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张敏,2016),经济型苏州古城旅游产品策划初探(李凌,2016),衡水湖旅游纪念品开发的研究(郭景云,2015),开封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郭鹏飞,2014),基于海南文化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禄璟,2013)等,着眼于地域进行设计开发,重点是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让消费者离开了仍“身临其境”,如具有海南特色的贝壳手链,具有浓厚的地域性,作为消费者需要在空间上与旅游纪念品发生联系,从而实现共感。设计师通过研究各方面的材料,结合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准确地对旅游纪念品进行设计,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本质特征就是突出地方特色,地域文化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图4)。

(二)以文化为切入点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策略

以文化为切入点的设计策略注重旅游纪念的文化,该文化已被大众所接收。该文化特征虽然也受地域因素影响,但文化的影响力已经超出地域的限制。台湾高雄地区的猫头鹰(图5、6)、上海世博会的海宝,已经超出地域的限制,不仅有地方特性,更具有广泛浓厚的文化含义。这方面的研究有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肖龙,2015),湖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品牌驱动创新策略(刘小玲,2016),基于黄酒文化体验的绍兴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蒋映,2013),内蒙古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乌日尼乐图,2013),丽江纳西族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研究(和玉媛,2009),从以上研究成果中不难发现虽然涉及到了空间因素,但是文化特色已经超出地域空间概念。此类旅游纪念品设计必须要深入挖掘文化特色,让有形的产品承载无形的、有特殊内涵的文化意义。

nlc202309090752

(三)结合产品设计理论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策略

旅游纪念品既有工艺品的特性也具有产品特性,所以现代产品的设计方法也常常应用于旅游纪念品。钟蕾探讨了基于系统论的天津民俗旅游纪念品设计,天津旅游纪念品普遍体现了传统手工艺技术特征,而在把民俗特点元素系统化运用时,其秩序性、形象感、品质感、 民俗传承的脉络感也顿时鲜明且清晰起来(2010年)[7]。杨隽对旅游纪念品进行了情感体验设计研究,运用情感体验原则结合纪念品设计总结出本能层面、行为层面和反思层面的系列设计方法策略(2011年)。李炜则对旅游纪念品进行了移情化设计研究,提出了旅游纪念品移情化设计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说”、“做”、“想”3个方面展开了对旅游纪念品移情化设计实现途径的探索(2014年)。余日季将AR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行数字化开发,认为基于新技术的旅游纪念品形式范围会进一步扩大(2014年),利用3D打印的纪念品(如图7),利用VR、AI等技术的旅游纪念品会广泛呈现,中央美院彦风带队为故宫博物院出品的“胤禛美人图”(图8)、“每日故宫”产品让人眼前一亮。

通过以上回顾,我们认为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旅游纪念品设计对象偏向静态,主要是通过结合相关的元素,借助“有形”物体来实现纪念概念的表达,从而实现创意的目的。第二,设计点主要为创意服务,缺乏更系统的考虑,较少与消费者的互动,比如有些旅游纪念品只是作为摆设,质量差、容易丢。创意并非消费者购买的单一因素,设计师需要从多角度考虑、多方面改进设计,可持续理念为旅游纪念品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可持续视角下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策略

1971年Victor Papanek出版《为真实的世界设计》,被认为是可持续设计理论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在今天的全球设计界仍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他提出的关于绿色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为可持续思想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持续视角下旅游纪念品设计不再只关注创意,而是更加全面地评估产品价值,注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演进和发展可以简单分为四个阶段:“绿色设计”(Green Design)阶段、“生态设计”(Eco -design)阶段、“产品服务系统设计”阶段、“关注社会公平与和谐”阶段[8]。现阶段,产品设计的可持续设计方法主要体现为低碳设计,反思消费主义对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破坏,在“低碳”理念下提倡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郑子云,2010)。低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系统,要求从设计研发开始,到产品系统最后的废置处理,在整个产品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充分考虑可持续性与低技术的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延长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减少资源损耗,降低技术的风险和危害,减少对地球环境的负担,实现产品系统的可持续性[9],该理论对旅游纪念品设计有重要指导作用,如泰国的原生态铅笔设计。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旅游纪念品展现出其重要的经济价值,低碳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不仅可以拥有地方特色,还体现保护理念,符合市场的需求。此外,通过技术手段对旅游纪念品包装进行低碳设计,采取旅游纪念品的消费立法等策略实现旅游纪念品的低碳设计[10]。

张卫从辩证法的角度提出,在符号消费的语境下,需要在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中增加对使用者的行为考量,提出一种“both/and”的策略来应对这些挑战,在关注产品本身对环境影响的同时关注使用者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产品本身环保性能和使用者环保行为的有机统一[11]。“both/ and”的策略就“人—产品—环境”相协调,不能只分别关注产品、地域、文化,而是关注它们的系统性和关系。因此,旅游纪念品设计建立可持续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四、可持续设计的评价体系

(一)生命周期评价

生命周期评估法(LCA)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可持续性评价的一种方法。LCA作为一种环境管理工具,不仅能对当前的环境冲突进行有效的定量分析和评价,而且能对产品及其“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所涉及的环境问题进行评价,因而是面向产品环境管理的重要支持工具[12]。将旅游纪念品生命周期的因素分解,分析各要素的可持续性,通过量化分析,总结出基于用户可持续期望的最优解,确保旅游纪念品设计符合用户需求。该评价方法借助生态设计理论,在产品设计领域已经得到有效验证。

(二)可持续感性评价

感性工学可以将人们对产品的感情量化,该理论在产品设计领域广泛应用。感性工学一般用于研究人们对某产品外观的喜好、情感,可持续性旅游纪念品设计同样可以借助该方法。将体现旅游纪念品可持续性主要因素进行分解,然后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得到某类旅游纪念品的可持续设计要素,进而进行量化选择。该方法使可持续性不仅仅体现在产品生产、制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地与消费者互动。

(三)服务体系可持续评价

旅游纪念品并不单纯只是一个“有形”的产品,旅游纪念品是旅游纪念服务的一个节点,因而,评价旅游纪念品需要将其放在服务系统中进行评价,如北京景泰蓝提供的制作体验环节(图9)。我们对可持续性理论的理解已经从一个静态目标转向动态,我们所应对的是日益增长的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13]。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属性而不是单个元素的属性的系统,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基于流程的、多尺度和系统性规划可持续性导向的愿景,而不是传统的目标优化方法。

结语

nlc202309090752

面对经济发展与资源枯竭的困境,国家必须以创新驱动发展,常见的创新驱动模式为技术驱动、商业驱动,第三种创新驱动模式——设计驱动的价值逐渐被接受,共享经济、零边际成本、协同创新都需要设计驱动,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包括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创意产业以设计驱动为优先选择模式。旅游纪念品设计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下必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杨文琪.旅游产品生态设计的分析与思考[J].生态经济,2010(9):191-195.

[2]李超,曹百奎.“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思路及实践[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6(2):25-34.

[3]袁晓芳,吴瑜.可持续背景下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框架研究[J].包装工程,2016(16):91-94.[4]苗雪玲.旅游商品概念定义与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J].旅游学刊,2004,6(1):27-31.

[5]冯朗天.旅游纪念品设计思路与理念初探[J].设计,2014(9):53-54.

[6]乔今.旅游纪念品中的地域文化因素设计[J].包装工程,2015(10):113-116.

[7]钟蕾,王宁宁.基于系统论的天津民俗旅游纪念品设计探讨[J].包装工程,2010(6):9-12.

[8]刘新.可持续设计的观念、发展与实践[J].创意与设计,2010(2):36-39.

[9]何人可,唐啸,黄晶慧.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J].装饰,2009(8):26-29.

[10]Zhang Qia,Liu Hong.Study on Design and Research of Tourist Souvenirs on the Background of Low-carbon Economy[J]. Energy Procedia,2011(5):2416-2420.

[11]张卫.符号消费时代的生态设计[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11):67-71.

[12]郑秀君,胡彬.我国生命周期评价(LCA)文献综述及国外最新研究进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6):155-160.

[13]Ceschin,F.,& Gaziulusoy,I.,Evolution of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From product design to design for system innovations and transitions[J].Design Studies,2016.

旅游可持续开发 篇12

1 西藏水土资源概况

1.1 水资源概况

西藏自治区位于东经78°25′~99°06′和北纬26°50′~36°33′之间, 总面积为120多万平方公里。受地质构造、地形以及气象等要素的制约, 形成了区内特有的四大水系。即太平洋水系, 由金沙江和澜沧江流域组成, 占西藏总面积的5.11%。印度洋水系, 北临藏北内流水系, 主要的河流有雅鲁藏布江、怒江、察隅曲等众多河流, 占西藏总面积的43.91%。藏北内流水系, 该水系中较大的河流有测曲、扎加藏布、扎根藏布等, 多分布在该水系的东南部, 占西藏总面积的48.76%。藏南内流水系, 零星分布于藏南外流水系之中, 并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以北, 雅鲁藏布江流域以南地区, 占西藏总面积的2.22%。西藏是我国河流与湖泊最多的省区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 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20多条, 大于2千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条以上[2]。据统计, 全区水资源总量为4482亿立方米, 按全区人口和耕地计算, 人均占有水量和亩均占有水量均居全国首位。

1.2 土地资源概况

西藏土地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八分之一。受高原地势、地貌和水热条件变化的影响, 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区域差异明显, 各地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境内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与自然特性决定了其土地资源对于农林牧各业利用的适宜性类型之多样性。全区土地大致可分为六个区域:一是藏东高山峡谷农林牧区, 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4.19%。二是藏南边境高山深谷林农区, 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9.03%。三是藏中高山宽谷农区, 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61%。四是高山湖盆牧农区, 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3%。五是藏北高原湖盆牧区, 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8.67%。六是藏北高原未利用区, 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5.90%[3]。

2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西藏自治区主要是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 农牧业生产必须要有水利灌溉设施。解放以来, 西藏兴建了一批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0%~60%, 保证灌溉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30%, 由此可见, 有效灌溉面积与保证灌溉面积的比重并不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耕地面积将还会增长。因此, 发展农田灌溉及草场灌溉, 抵御干旱, 建设稳产、高产的农牧业生产任务还很艰巨。随着近几年来对口援藏工作力度的加大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西藏也逐渐兴起了许多新型产业。如铁路的修建、各种旅游行业的出现及西藏人口剧增等, 更加剧了对水能资源的需求, 以满足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活用电的需求。这些都与西藏水资源开发利用密切相关。

2.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西藏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总体特点是牧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多, 耕地和林地少, 居民点、工矿、交通运输用地极少, 高海拔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以牧业为主, 低海拔河谷地区以农业利用为主, 农林牧相结合。牧草地是西藏境内所有各类土地资源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地资源。西藏土地资源最大的特点是未利用地多, 未利用地面积占全区土地资源的三分之一多, 可利用潜力大[4]。西藏疆域辽阔, 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明显。

3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

3.1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特殊的水源及地形条件造成的“工程型”缺水日趋严重

西藏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地区, 农田基本上分布在河流两岸的阶地、漫滩、洪积扇及冲积扇上, 十分分散。从河道本身来看, 大江大河一般切割较深, 从十几米、几十米乃至百米以上不等, 水低田高, 如果引干流河水发展灌溉一般比较困难。但是干流的下游段和中游峡谷段, 山高谷深、坡陡流急, 水量也较丰富, 有修建大型水电枢纽的良好条件, 为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基础。西藏的内陆湖泊, 一般来说, 水利、水能资源的开发价值不大, 但是, 有的内陆湖泊与其他湖泊或河流, 水平相距很近, 而两者的水面高程相差悬殊, 当开凿较短的引水隧洞后, 就可以获得巨大的落差和一定的水量。因此, 适当地在出水口处筑堤坝或修建闸门, 以抬高湖泊水位, 增大径流调节作用, 就可成为很好的发电、灌溉和水生养殖的综合水利枢纽。

3.1.2 水土流失严重及河水治理力度不够

由于西藏水利建设起步晚, 起点低, 造成水利工程数量少, 相关配套设施也不完善, 防洪标准较低, 西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等, 受到洪水威胁相当严重, 特别是由于受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 西藏已进入了连续丰水期, 超标准洪水灾害频繁发生。又由于受青藏高原特殊的气候及地质条件的影响, 水土流失有加剧的倾向, 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 确保防洪安全, 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是西藏水资源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安全保障。

3.2 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与措施

3.2.1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我区水资源十分丰富, 但是水资源利用率很低, 与快速发展的西藏经济、社会形式相比,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工程型”缺水的矛盾已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日益突出。因此, 合理开发水资源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在西藏地区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配置基础上, 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山区水库, 加大对径流的调蓄能力, 解决灌区大面积春旱问题, 加快开工建设的步伐。

3.2.2 鼓励民众广泛参与, 加大节约用水宣传力度

水资源是人类维持生命和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人类生存和繁衍对水的需求是最根本的需求, 离开水资源的供给和水环境物资的支持是决不可能的。因此, 必须使公众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 大力提倡节约用水, 才能保证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实施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传统的用地观念未得到转变

“地大物博和人口稀少”, 这是大多数人一谈及西藏首先想到的问题之一。但是, 实际上西藏的土地区情却是“地多不如说山多”。就耕地资源而言, 与全国水平相比, 西藏根本就无“博”可言, 除去雪岭冰山和高山荒漠, 可以利用的土地特别是耕地非常有限, 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只有334.52万亩, 人均占有耕地1.19亩, 低于全国的人均水平。

3.3.2 缺乏对土地利用的统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从全局的角度协调各地区、各部门用地需求, 有效、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资产的长远规划, 从而保障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西藏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严重滞后, 在处理土地利用中当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经济和生态等方面的关系时, 盲目性、随意性很大。结果, 出现了一些地区和部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3.4 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与措施

3.4.1 发挥土地优势进行重点开发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依照该区条件的有利因素和土地资源优势, 扬长避短, 因地制宜, 进行重点开发利用具优势的土地资源。西藏由于地区差异大, 土地资源优势各地不同, 其重点开发利用方向应有所侧重。杜绝一切不顾自然、生态条件, 盲目开发土地资源的行为。全区宜牧土地占总土地面积近一半, 应重点开发利用。

3.4.2 切实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西藏宜耕土地资源较少、后备耕地资源数量有限, 因此, 只有通过改善耕地质量, 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改变只用不养的短视性土地利用方式, 加强以兴修水利和改良中低产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 才能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保证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结束语

通过对西藏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今后水土资源的利用方向, 改善西藏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上以往的不足, 找出开辟全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新途径的路子。既可有效保护西藏的水土资源, 又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展羽, 等, 水土资源分析与管理[J].中国水利水电, 2006, (5) :1-3.

[2]孙风环, 西藏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探讨[J].西藏科技, 2005 (10) :23-26.

[3]孙凤英.浅谈西藏自治区土地可持续利用[J].资源经济, 2008 (3) :13-15.

上一篇:融资过度下一篇:发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