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坪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用6篇)
黎坪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篇1
南郑县黎坪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项目
一、项目名称:黎坪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项目
二、主抓部门:汉中黎坪景区管理处
三、项目实施单位:汉中黎坪景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四、建设地点:南郑县黎坪旅游区(南郑县元坝镇)
五、项目概况:黎坪旅游区位于陕西省南郑县境内大巴山西段米仓山腹地,距汉中市70公里、108国道宁强县铁锁关镇18公里、广元市90公里。公园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13公里,总面积9403公顷。公园处在扬子准地台北部边缘,属龙门——大巴山隆褶断带的组成部分,地质基岩多为灰岩、页岩和板岩,岩溶地貌发育,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该旅游区是以森林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以及现代人文景观和田园风光景观为主,集山景、林景、水景、石景为一体,主要由黎坪、黄洋河、石马山、冷坝四大景区组成,有景点160多处。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大幅提高,特别是西部大开放、北京奥运会及传统节假日的调整等带来的市场契机,更使我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为项目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大背景。西汉高速公路、西康铁路、江眉公路等建成通车,西康高速公路也将于明年开通,十堰至天水国家高速公路也正在建设之中,使汉中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项目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区域背景环境。黎坪旅游区先后投资整修了旅游步道和主干公路、招待所、餐厅等。多处民间度假山庄及“农家乐”相继建成,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基础设施基本形成,自身建设已具相当规模,为项目建设酝酿了较好的基础平台。
1、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重点包括旅游产品及其与之配套的餐饮、道路、娱乐等附属设施工程。具体建设内容及规模为:
⑴旅游基础设施:按照三级公路标准新建旅游道路70公里;生态停车场8座55100平方米;新建旅游步道37公里;埋设光缆40公里,购置通讯设备;建水池3处,容积195立方米;铺设给水管道5150米,打机井1眼,建排水管道850平方米,建日处理能力230吨和260吨的污水处理厂各一处。
⑵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旅游服务中心5328平方米;入口服务区广场7992平方米;生态停车场53280平方米;黎坪假日酒店、民俗风情园等33300平方米;滨河景观带等。建设星级厕所5座,环保厕所20座,污水处理厂2座,环保垃圾箱36个,垃圾台6个,森林防火设施等;购置电热锅炉、太阳能热水器及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巴山假日酒店、万松度假村、石朗坝度假村等供热系统。
⑶旅游景观项目: ①在石马山生态石林观光区,建巴山地质博物馆占地6000平方米,菊花甸空中走廊150亩、生态栈道3000米、观景平台3座。②在西流河峡谷游览区,沿滨水观光区建亲水栈道2000米、景观桥1座。③在玉带双瀑建巴山水寨、瀑下架空竹楼茶苑。④在万亩松林建听涛静心园、御风亭、卧云阁、包括木质步道、听涛阁2座。⑤在老黎坪旅游接待区,建黎坪垦殖区旧址,建设安汉故居和农垦文化园。
⑷旅游参与性项目:①在西流河峡谷游览区,建水车接龙木质水车15个,水上自行车30辆;开发实景激流勇进,建水上轨道滑梯150米;开发抢滩登陆山水战场和水上荡桥,占地15亩。②知青园:在试验林场度假休闲区建知青园,占地75亩。③山野度假别墅:在巴山假日度假区建山野度假别墅10栋,每栋占地400平方米。④草原野营基地:在高山草甸特色休闲区,建草原野营基地占地15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⑤草甸特色休闲项目:在高山草甸特色休闲区,建马术俱乐部,占地300亩;射箭场占地150亩。
⑥观光索道和缆车:在石马山生态石林观光区,开发观光索道和缆车,总长3.6公里。⑦丛林小火车:从元坝至黎坪开发丛林小火车,共6站,25公里。⑧建桄桄剧苑、乡村休闲长廊、米仓山寨、热气球俱乐部等。
2、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本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为137000万元,其中,旅游基础设施需投资33976万元,占总投资的24.8%;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需投资23838万元,占总投资的17.4%;旅游产品开发需投资65486万元,占总投资的47.8%;环境保护及安保设施需投资8220万元,占总投资的6%;其他项目需投资5480万元,占总投资的4%。该项目申请上级扶持资金32000万元,其余部分通过招商引资予以解决。
3、经济社会效益:该旅游区的建成,将会成为陕西生态旅游的精品,成为连接川陕旅游区域网络的一个重要节点,将加快本地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全面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由于西汉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服务功能的完善和整体形象的提升,旅客人数将以15%以上的速度逐年增加,按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人均消费300元计,年收入15000万元,实现利润5000万元,投入回收期约为20年,且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将在数十年后仍发挥作用。本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通过旅游渠道,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充分交流,对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解决社会就业,增加地方税收和财政收入都有着较大的作用。
六、项目进度和阶段目标:
2007年初,我县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标,确定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编制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天汉水城旅游区总体规划及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规划通过了市旅游局主持的规划评审会,并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后上报市政府,现已
批准实施。该公园以国有土地为基础,建设用地及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用地,林权、林地清楚,都在国有土地上进行,不存在权属纠纷问题;公园范围较大,多处谷间开阔地和林地可供项目用地安排。对非国有土地上的建设项目可进行全面规划,坚持“谁土地,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进行投资建设。
2009年7月1日景区顺利开园,完成了42公里两元公路,景区内元冷路及旅游环线47公里路基工程和29公里沥青路面的铺设;修建10万平方米生态停车场,完成8公里人行步道,架通旅游区48公里、10千伏输电线路和5座移动通讯塔;购置旅游环线观光电瓶车并投入使用;制作旅游区宣传牌、景点标识牌、警示牌、线路牌50多个,增设了安全防护设施;投资450万元对元坝古镇按照明清风格进行改造,各种店铺、门楼标识统一,整体风貌焕然一新。完成巴山假日酒店和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两个配套服务设施项目的可研报告,并通过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等部门的批复,正在筹措建设资金。
联系人:杨波
联系电话:0916-5518590
黎坪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篇2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首个作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改革先行区。综合实验区能否顺利发展、取得经验, 对于我国航空货运布局进一步优化、临空经济更好地推动发展, 特别是对于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促进中西部地区全方位扩大开放, 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临空产业是临空经济的核心和主干, 推动临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就成为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所有建设发展工作的核心问题。
2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现状
近几年,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在河南省、郑州市的大力扶持下,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第一, 从客运和货运发展水平来看, 2013年新郑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1300万人次, 同比增长12.6%;货邮吞吐量超过25万吨, 同比增长69.1%。行业排名分列全国第18位和第12位, 实现了长足发展。虽然与北京、上海、广州等目前航空经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但新郑机场已经展现了其优越区位条件的价值, 未来发展潜力很大。经过二期建设之后, 新郑机场将可以为综合实验区临空产业发展提供更为优越的硬件环境。第二, 从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来看, 201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836亿元, 同比增长45%;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0亿元, 同比增长30%;财政公共预算收入高达15亿元, 同比增长106%;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00亿元, 同比增长75%。区内的工业总产值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继续领跑全省产业集聚区, 并在全国同类经济区域排位中占据了更有利位置。
3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临空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3.1 内部优势
3.1.1 交通区位优越
综合实验区发展临空产业拥有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优势, 其所在地郑州市虽然地处内陆腹地, 但作为中国中部的综合交通枢纽, 有着不可复制的重要区位优势。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等多条国家骨干高速公路在此汇聚, 绕城高速、郑州机场高速、郑少高速等支线高速路网丰富, 再加上国家高铁干线、107、310国道等都通过综合实验区。随着郑州市区通至机场的快速路、轻轨六号线和“四港”联动大道等的建成, 航空港区与郑州市区将汇成一体, 实现航空、高铁、轻轨和公路等陆空交通方式之间的“零”换乘。这会为综合实验区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空域条件, 衔接东西南北航线, 便于开展联程联运, 可为发展临空产业提供快捷物流配送的有力保证。
3.1.2 航空经济发展基础较好
2008年以来, 河南省树立并坚持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的发展理念, 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有针对性的开展招商引资, 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做大了经济总量。2010年9月, 台湾富士康入驻郑州, 为郑州乃至河南的进出口增长带来了强劲动力, 大大促进了郑州航空运输和航空物流等航空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最近国家批准依托郑州保税物流中心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 那么郑州很有希望成为全国甚至全球重要的网购物品集散分拨中心。这显示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临空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
3.1.3 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
多年来, 河南省坚持高标准设计、高强度投入和高效能管理的理念, 努力打造综合实验区临空产业发展的新平台。目前, 实验区内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 如供电、供排水、通讯、供暖、天然气、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络;以及数量质量符合要求的学校、医院、银行、酒店和客运站等居民生活配套设施, 可为众多大中型企业入驻实验区提供充足配套支持。
3.2 内部劣势
3.2.1 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内虽然已经确立了航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但是产业引进和培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产业布局不合理, 主要以食品加工、医药制造、钢铁加工等为主。区内的传统产业仍然偏多, 航空偏好性的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较少, 产业结构尚不尽合理, 未充分利用新郑机场这一特殊资源, 影响航空港经济的发展。
3.2.2 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
河南省的进出口额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常年在1%以下, 一直处于比较低的状态。这种状况持续到2010年才有所改善, 直接原因就是2010年富士康落户郑州, 带来了电子产品出口大幅增长, 河南省货物进出口额才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见图1) 。临空产业发展对外贸活动高度依赖, 而河南省外向型经济欠发达的事实, 将成为综合实验区发展临空产业的一大阻碍。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4。
3.3 外部机会
3.3.1 市场潜力大
郑州市地处中原、辐射周边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河南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使得综合实验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优势非常显著, 市场潜力巨大。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 (2012年本) 》中明确确定中原经济区为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同时对河南省需要承接的临空指向性较强的制造业等方面作了分类指导。两年来郑州承接产业转移取得了显著进展, 经济总量和市场空间明显加大, 这为增强综合实验区临空经济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会。
3.3.2 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
从国家层面来看, 先后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原经济区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 (2013~2025) 》等一系列政策, 为综合实验区发展临空产业指明了方向。从省级层面看,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意见》等专项政策, 为综合实验区发展临空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从港区政府层面来看, 编制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等, 为综合实验区临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直接更贴心的政策支持。
3.4 外部威胁
中部地区竞相发展航空港经济, 郑州航空港区在招商引资等方面面临激烈的竞争。比如, 早在2006年10月湖北省就与国家民航局签署了《关于加快湖北民航事业发展的合作备忘录》, 确定武汉成为全国第一个航空运输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后, 湖南长沙依托黄花机场、安徽合肥依托骆岗机场, 纷纷确立发展临空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兄弟省份竞相发展临空产业, 必然带来招商引资以及产业竞争的日益加剧。能否发挥好自身资源优势和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决定了综合实验区临空产业能否不断上规模上水平, 实现跨越式发展。
4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临空产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综合分析上述影响综合实验区临空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 郑州航空港区临空产业发展应选择劣势-机会 (WO) 型发展策略, 即充分、合理利用大好的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劣势, 在发展中解决出现的问题, 以解决问题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 如表1所示。
4.1 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对外向型经济的适应程度
根据航空港区特点, 结合河南省、郑州市产业现状和发展规划, 航空港区应在此发展基础上, 积极承接出口型产业转移项目,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有意识地培育临空产业发展集群。新郑机场已经具备成为我国中部航空枢纽的条件, 应紧紧抓住建设北上广之后第四大空港的历史性机遇, 争取机场二期建设、航线航权等方面的政策倾斜, 增强综合实验区乃至郑州市对外向型经济的适应程度。在产业选择和定位上应当充分考虑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战略目标定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基础, 科学确定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 加强航空港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联动发展。
4.2 推进硬软件建设
首先, 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通力打造便捷的基础设施, 做好水电路气暖市政设施服务建设。加强相关单位部门之间信息互通, 建立全面协调生产运营和管理的综合信息体系, 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其次, 注重综合实验区乃至郑州市的内涵建设, 营造良好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再次, 稳健推进机场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 培育机场自主经营、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机制, 构建服务性的管理体制, 全面提升航空港的现代管理水平。
摘要: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临空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进行综合分析, 并从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对外向型经济的适应程度和推进硬软件建设两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SWOT分析,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临空产业
参考文献
[1]徐建勋, 栾姗.郑州航空港继续领跑全省产业集聚区[N].河南日报, 2014-1-24 (1) .
[2]张自广.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条件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 (476) :32-33.
[3]张建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于SWOT模式的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 (2) :99-104.
[4]谷建全, 王建国.河南城市发展报告 (2014) 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178-196.
黎坪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篇3
【商报讯】记者周伟凤报道:29—30日,“2011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在“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举行。国家旅游局在婺源设立全国首个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活动期间举行了揭牌仪式。
近年来,婺源以古朴自然的田园风光、独具匠心的民居古建、火红的枫叶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吸引了一拨拨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使其成为人们向往的健康时尚、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生态家园。婺源县县委书记周遐光介绍,该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全县的第一产业,将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力促旅游产业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转变、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把婺源打造成世界著名旅游胜地。目前,婺源乡村旅游走在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前列,2010年,该县接待游客达530万人次,居江西省第一。今年1月至9月,该县接待游客达493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2.17亿元。
据悉,婺源做大做强旅游产品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茶产品、工艺品、土特产品、工艺伞等四大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从事旅游商品生产的企业已达100家以上。近日,婺源县旅游商品产业基地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项目总投资约为16亿元。
黎坪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篇4
大港区是国家重要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基地之一,是天津市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天津市东南部,东临渤海,全区总面积1113.8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4.46万,其中,城市人口24.17万,现辖五个街道三个镇。辖区内有大港油田,天津石化公司、中石化第四建筑公司、大港电厂等一批国有大型企业。自1995年开始,在国家科技部、天津市科委的指导下,开展创建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工作。1997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天津市社会综合发展实验区,2001年成为天津市唯一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几年来,大港区从实际出发,坚持贯彻落实《21世纪议程》,按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要求,积极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克服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先后获得“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环保模范城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天津市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区”等称号。
一、实验区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实验区规划实施情况
自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区以来,大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实验区建设工作,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发展经济”的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大港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2001-2015)》顺利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我们正式启动了实验区35项专项行动计划示范工程,截止2003年底,除“大港滨海旅游区工程”暂停外,已有17项示范工程按期完成,其它17项也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详细情况见“大港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工程简介”。规划指标完成情况良好,4大类55项指标中,有项已达到2005年规划指标,详细情况见“大港区可持续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二)实验区建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日益深化。多年来,通过加强宣传培训、实施示范工程,推广典型经验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显著增强。区委、区政府在制定区域整体发展规划过程中,把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各职能部门能够自觉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本部门的实际工作;驻区大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主动参与到地方可持续发展建设中来,与政府密切配合,形成了区厂共建实验区的良好局面;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消费观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区委、区政府紧紧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全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经济发展始终行驶在快车道上。2003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3.6亿元,增长15.1%,区属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2年增长22%,财政收入完成4.48亿元,增长7.4%,第一、二、三产业占总值的比重为2.4:58.5:3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680元和6253元。大港区有10万农民,区委、区政府始终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几年来,我区特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农业产业结构在调整中稳步发展,畜牧养殖初步实现了从庭院式、零散式向小区化、规模化转变,10万亩枣树已成规模,农民已开始获得收益。新建畜牧小区30个,水产养殖示范区4个,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3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95亿元,比2002年增长20.4%。
三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市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累计投入120亿元进行大规模高标准的城乡建设改造,实现了从厂矿生活区到花园式城市的历史性跨越,一个以红顶、白墙、绿地为主色调的卫星城展现在渤海之滨。几年来,城区雨排、污排设施日益完善,垃圾处理场三期工程先后完成,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迎宾广尝古海岸遗迹博物馆、临潮湖、望海山、学府园等标志性工程。大规模进行城市绿化,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8.5平方米。全面改造城区道路,建成高标准环城公路,城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5.6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率100%,供气率达到100%。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33部。城市市场化运做取得新进展,以集合信托方式筹集9000万元建设的污排管网工程、以BOT方式运作投资30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农村城市化建设稳步推进,已开工的117万平方米农村住宅楼95%封顶,配套设施正在抓紧建设。
----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调整区域规划,完成撤乡扩镇,中塘镇、太平镇先后列入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推进城市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国合商业企业改革,使企业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组建社区公益性组织等形式,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区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制定并实施《大港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细则》,目前,全区合作医疗参加村数已接近全区行政村总数的94%,参保人数也超过全区农村人口的50%,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防止了农民因病致贫反贫。
----科技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通过实施科技兴区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科技水平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科技综合实力在十二个区县中保持前列。三年来,累计取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122项,列入市级以上新产品计划项目31项,通过市级以上高新企业认定的企业8家,得到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发展基金支持的企业3家,全区民营科技企业达到97家。农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建成了畜牧、冬枣两大基地,为农民持续增收打下良好基矗
基础教育成效显著,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9.53%,小学、初中的年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98%,高中阶段普及
率达97%。完成农村各类岗位培训几实用技术培训18551人次,社会力量办学培训26809人次。此外,规划10平方公里土地建设“大学城”,目前已有六所高等院校落户大学城,在校学生达到4831人,天津检查官学院短期培训学员1290人。南开大学伯苓学院、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学院等新建院校正在紧张施工中。
----人口、资源、环境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三年来,人口出生率下降了1.9个千分点,全区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9%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0:109。建成了以区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中心为龙头,以街镇技术服务站为主体,以村、居服务室为基础的技术服务体系。进行出生缺陷干预,使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搞好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不断拓展和延伸农业自然界限。土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保护耕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在认真抓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贯彻落实基础上,建立土地行政领导负责制,把对耕地的保护作为考核各镇街领导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控制城镇建设规模,严格对占用耕地的审批制度,几年来,全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一直保持在20万亩左右,实现了全区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同时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8万亩。开源与节流并重,合理利用淡水资源。在农业方面,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设施来调节季节、区域之间水资源的干枯差异,开发利用水资源达到区域、时空上的再分配;通过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计划用水、科学合理用水;通过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新技术,建立了节水农业生产体系,达到节约用水、保证用水。城市方面,在新建居民小区,推广饮、用双套供水系统,城区铺设冲厕、绿化中水供水系统,使外援水、地下水、石化处理污水、城区生活污水得到了合理利用,有效缓解了水资源供求矛盾。石化公司分两期建成了日处理一万吨的污水回用工程,并用做工业循环水,为中水的利用开辟了广阔前景。在海水利用方面,大港电厂在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冷却水的基础上,利用电厂余热建成海水淡化系统,生产的淡水除用于电力工业外,还为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质的饮用水。
大港区的环境质量水平得到明显改善,2000年被命名为国家首批环保模范城区后,2002年又被批准为全国第六批生态建设示范区。
二、重点工作及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区域环境建设
提高企业污染治理水平,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大港区是国家重要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基地,辖区内有大港油田、大港电厂、天津石化公司、中石化四公司等国有特大型企业,企业的经营活动给区域环境造成沉重压力。多年来,区委、区政府把巩固污染源达标作为环境建设的重要工作,对石油天然气开发、石油化工、发电、造纸、燃料化工等行业强化监督管理,对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转及稳定达标情况加大检测频率和监督管理力度,对全区所有污染源实现了排污口规范化管理并对重点水气排放源安装在线检测仪器,实行污染排放的自动监控和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工业污染防治水平和环保监督管理水平。针对小型企业达标排放不稳定的情况,加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监督管理,同时因地制宜推广新的防治技术,先后完成了9家造纸厂的湿地污水处理系统,6家染料厂的污水生化处理工程,使工业污染造成农村局部生态破坏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对区内国有大型企业,在依法加强行政监督的基础上,强调团结协作,积极推进生产装置的挖潜改造、资源再生及综合利用,树立清洁生产的理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达到污染治理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几年来,通过实施碧海行动计划,包括废水回用,固废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一批环保项目先后上马并实施,先后建成了二座日处理量16000吨的中水处理工程,一座海水淡化工程,节约了大量淡水资源;石油开采中的落地原油及泥浆废水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粉煤灰综合利用工程的实施,对大港发电厂和石化公司两座电厂每年产生的50多万吨粉煤灰进行多种渠道的处置和综合利用,使占全区固废排放80%的污染源变废为宝,改善了区域周边环境。2003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7.97%;石化公司实施消灭火炬工程,每年可将600吨不凝瓦斯气送至热电厂作为锅炉燃料燃烧,热电厂还投资3000万元将乙烯厂和炼油厂剩余的瓦斯气引入燃煤锅炉进行综合利用,极大改善了空气质量。石化公司化工厂和中油大港分公司已被评为天津市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持续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强化实施“蓝天,碧水,宁静”工程,几年来,陆续实施了10吨以下锅炉的改燃并网,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以及集中点源的烟尘治理工作。对22台10吨以下锅炉进行并网改造,对400多台燃煤茶炉和大灶进行改燃治理,2001年提前被确定为“基本无燃煤区”。建立了三片总面积36.25公里的噪声达标区,使噪声达标覆盖率达到86.41%,达到声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在城区开展生活垃圾密闭化、袋装化管理,新建楼房从设计上取消了垃圾道,旧楼房垃圾道全部进行了封堵,机关单位、商业门脸、居民住宅、集贸市场等全部实行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密闭化运输,保洁率100%,清运率%。2001年分期进行了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建成16万平方米垃圾填埋坑一座,日处理200吨的垃圾滤液处理场一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大港区濒临渤海湾,有大面积的湿地和滩涂,又是石油化工基地,生态比较脆弱。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保护。一是大力推行绿色农业,治理面源污染,实施退粮种草、种枣,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和林果蔬菜种植业,使农业生态得到恢复。二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注重生态环境建设,1992年由xx批准设立了“古海岸湿地贝壳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由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区级“大港古泻湖湿地自然保护区”,2001年底由天津市政府批准建立了市级“天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并制定了《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对大港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大港区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由原来18540公顷扩大到44240公顷,包括北大港水库、独流碱河下游泻洪道、沙井子水
库、钱圈水库、官港湖、李二湾水库和沿海滩涂,占大港区国土面积的39.7%。2002年区政府批准设立了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办公室,下设7个管理站,按照《规划》要求已完成了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界碑、界牌的安装,各种标志的制作工作也已完成,盐生植物园的选址、规划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
(二)、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发展经济”的工作思路,注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发展经济”的基本工作思路,围绕经济建设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全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努力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宽松的政策环境、健全的法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加快机构改革步伐,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提高服务水平。2002年我们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调整区域规划,完成了撤乡扩镇。中塘镇、太平镇先后列入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将事业性局、改为事业单位,强化服务能力建设,逐步向企业过渡。大力推行企业一站式服务,把政府审批的各职能部门集中到一起,制定并坚持“一门受理,并联审批,一口收费,限时办结。”制度,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受到企业的普遍好评,促进了经济发展。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公共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密切与群众联系制度的试行办法》、《大港区关于建立重大决策调研制度的试行办法》、《大港区关于建立重大事项公示制度的试行办法》、《大港区关于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试行办法》、《大港区关于建立重大事项社会听证制度的试行办法》。
2、修订经济政策,建立奖励、激励机制,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几年来,区委、区政府从区域经济特点出发,通过减免、奖励、优惠等政策措施,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依靠改革驱动,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城市经济已迅速成为区属经济的主体。
3、努力解决厂办社会问题,促进主体产业发展。为推动驻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把企业中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公益事业性质的部分分离出来,实现社会化管理,努力解决厂办社会问题。目前政府已接管了原由企业管辖的三个街,在油田建立了海滨街,上古林撤乡与大港电厂居民区建街,形成了现在的五个街工委、街道办事处。分离驻区大企业社会职能,接管了石化医院、石化文体中心和大港油田卫生防疫站等社会服务性机构,支持驻区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鼓励企业分流、下岗职工创办集体和个体私营企业。
4、全面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全面推进城市集体经济、乡镇企业和国有商业企业改革。通过改革建立了新的经营机制,增强了发展活力。
配合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我们逐步完善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起国有企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三条保障线”制度,使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我们体会到:体制和机制的建立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根本保证。
(三)、抓城乡协调发展
大港区有10万农民,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大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多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1、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从2001年开始,大港区开始农村楼房化工程,把全区74个行政村集中建成27个居民点,力争在三年内使全区农民全部住上楼房。为使该项庞大的工程顺利实施,区委、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三年内拿出4个亿的财政资金用于补贴,全区各部门包村,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等,使这项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到2003年,已开工的住宅楼有95%封顶,正在抓紧进行配套设施建设。这项工程完成后不但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同时能够节约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大港区属于典型的退海地区,土地盐碱水资源缺乏,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效益低下。针对这种情况,区委、区政府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定了以发展冬枣、畜牧两大产业来带动农业发展,尽快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到2003年底,结构调整初见成效,10万亩冬枣已使农民得到效益,同时带动冬枣保鲜、深加工等行业迅速发展。长期以来,我区畜牧业一直作为农业经济中的副业或从属产业,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发展速度缓慢。区委、区政府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重点之一,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基地建设,探索通过加快畜牧业发展,实现农民快速增收的捷径,相继实施贴息贷款等多项优惠政策进行引导、扶持。2002年我区养殖农户贷款5500万元,政府贴息120余万元。我区先后有9个养殖小区被评为市级小区,得到扶持资金100余万元。各街镇村也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对养殖小区给予大力支持,纷纷对入住小区的养殖户无偿提供临时建筑用地、户外用电和通讯设施等服务。政策引路,农民上路。目前,全区形成规模的肉鸡、生猪、肉羊、奶牛等各类养殖小区62个,遍布各涉农街镇。2003年畜牧业完成总产值1.67亿元。
3、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健全农技队伍。针对当前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的现实,通过各种途径加快人才开发,做到人尽其才;通过加强培养教育,使农业科技人才的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使农业科技人才做到才尽其用。教育是科技的基础,广开学路,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除了正规的学历教育以外,我们加大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力度。首先,以区、镇、街农广校为阵地,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种养殖农户的培训力度,使他们熟练掌握各种实用技术;其次,积极组织专
业技术骨干,把“课堂”办到村、办到种养业小区、办到田间地头,把技术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给广大农民手中。三年中,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60余次,培训人员4000余人。
(四)、把科普工作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相结合,做好宣传培训工作
在创建实验区过程中,我们始终将宣传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把《中国21世纪议程》、两大战略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有关知识作为加强干部群众学习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党校授课计划,聘请专家进行讲座;召开创建实验区动员会和实验区领导小组协调会,宣传建设实验区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在天津渤海报开设专题版面进行报道;建立实验区百米科普长廊和社区科普橱窗,面向广大群众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开展科技周活动,编制可持续发展理论知识学习问答宣传册,组织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论文征集和研讨;举办《中国21世纪议程》、土地法、防震减灾法等宣传日活动;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文明小区工作,组织中小学生科普知识传播活动和青少年绿色承诺活动等,使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了解和认识不断加深,增强了社会公众对可持续发展和实验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加大力量进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通过科普教育基地这个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示范宣传及教育活动,使基地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目前大港区已有4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分别是石化一中、油田钻采院、大港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大港三幼。
开展创建实验区窗口示范小区活动,通过示范小区建设提高居民可持续发展意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区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由于各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居民素质等存在差异,因此我们首先挑选条件较好的社区开展创建示范小区活动,并将示范小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行动、科普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服务、社区安全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在探索工程中总结出的具有示范作用的新形式、新内容、新方法等进行推广,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工作面,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创建工作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扎扎实实地做到实处。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地区做法,我们制定了实验区创建窗口示范小区标准,把示范小区创建工作规范化,目前达到标准的小区有三个,分别是迎宾街晨晖里小区和福苑里小区,胜利街荣华里小区。还有两个小区正在建设中,分别是古林街港电小区,港西街西运小区。
(五)加强组织领导体系建设,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组织保障
在创建实验区工作中,我们不断深化对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完善实验区工作思路。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实验区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主管书记、副区长和驻区企业主要领导为副组长的大港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并注意从区情实际、从区位功能特点出发,认真落实规划,突出抓好创建工作的方向性、政策性环节,为实验区创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矗
建立和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多年来,各有关单位、企业本着对大港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态度,将环境保护列入各自主要的工作议事议程,开展了行之有效的环保目标责任之和多种形式的环保负责制度。目前,全区已形成了较完善的环保三级管理网络,重点企业已建立并实行了QHSE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推行清洁生产和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已成为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有机载体。区人大积极发挥统一组织和监督作用,连续多年对我区执行环保法情况进行检查,有力促进了环保法律的落实,同时也为健全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机制,发挥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在市容整治方面,成立了大港区环境秩序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职能部门团结协作,积极开展工作。组建了城市管理综合大队,统一行使原市容、环境卫生、规划、园林、市政等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实现了城市市容环境管理权和处罚权的分离,避免了多头、重复管理,杜绝了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建立了市容环境监督考核机制。促进了市容环境管理模式的专业化、群众化、社会化的结合,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
在计划生育管理方面,一是加大协调力度,有计生委牵头,定期召开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工作会议,重新修订了《大港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个成员单位指责》,促进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局面的形成。二是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实行“计生工作一票否决”。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改革对干部政绩的考核方法,把经济指标和人文指标、生态指标一起综合考核。
三、下一步工作
(一)、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把区域经济做强做大,为社会事业进步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2004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和区委五届五次全体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第一要务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继续坚持“发挥三种优势、发展五种经济、营造六个环境”的思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矗重点作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突出深化改革,激发加快发展新活力。二是突出园区建设,实现对外开放新跨越。三是突出结构调整,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
(二)、进一步健全改善组织领导体系,加强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领导。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这正是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宗旨。因此,各级主要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工作,把实验区的建设当作关系地方发展方向的重大工作列入议事议程。今后要继续强化对实验区的组织领导,强化实验区办公室的职能,并设专人负责实验区工作,同时赋予实验区办公室实质性的权利,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办公室为区委、区政府的决策参谋作用发挥出来。
(三)、进一步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各级主要领导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克服当前普遍存在的实验区工作是部门工作的偏见。把可持续发展工作纳入各部门、各级主要领导的考核内容,通过宣传与培训,使全区上下各级领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自觉的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各项工作,把全区各项工作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轨道。
(四)、加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把全区的重点工程纳入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进行管理。在上新项目时,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一票否决。对现有的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巨大的企业,即使经济效益很好也要采取坚决措施限期整改,确保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生存的净土。
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科技进修学院的作用,形成一种全新的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其次,建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决策机制,建立专家决策机构。
进一步强化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再生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环保技术等能为缓解资源短缺、抑制环境恶化、改善人类健康状况、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途径。因此,我们要加强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大问题的研究,为政府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黎坪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篇5
福建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模式的示范作用
作者:丛 林
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07期
可持续发展是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首次提出,人类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并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实验区是支撑这一系统的重要载体。经过20年的探索,福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逐渐成熟起来,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研究与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福建丰富的自然地貌不同区域发展特点决定了实验区建设的不同模式
福建拥有丰富的自然地貌,区位优势明显,地方特色突出,主要特点有:
(一)面对东南亚,近邻港澳。福建是中国重点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达1000多万人,港澳同胞100多万人,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有80%,历史上至今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二)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全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325公里,居全国第二位。
(三)森林资源丰富。福建是中国四大林区之一,素有“南方绿色宝库”之称,林地面积600多万公顷,木材蓄积量4.3亿立方米,产量居全国第三。森林覆盖率62.96%,居全国首位。
(四)水资源总量充裕。福建地处丰水带,年总降水量为2011亿立方米,共有29个水系,664条河流,内河总长1.36万公里,年径流量1168亿立米,全省人均水资源约440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7倍。
(五)产业结构中中小企业居多。2006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7501.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5.23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3736.08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2880.32亿元,增长12.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152元,比上年增长12.7%。在2005年的统计资料中,全省工业总产值10001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3.7%,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全省工业企业54044家,其中大型企业60家,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及能源、冶金等;中小企业53984家,占99%,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林产化工、电机电器、轻工产品等优势传统产业方面,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83.7%。
由于福建沿海经济较为发展,各地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所面临的非持续因素各异,资源各具特色。因此,福建结合当地特色,对于不同的实验区模式进行分类指导,重点建设对同类型区域有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实验区,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实验区建设模式。2 福建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主要模式
目前,福建省共有2个国家级实验区和4个省级实验区,这些实验区分别代表沿海侨乡经济型(石狮市)、内地老工业区生态型(漳平市)、海岛生态型(东山县)、城区乡镇类(螺洲镇)、旅游生态型(武夷山市)和地级市类(南平市)等可持续发展模式,各具特色,有较强的典型示范意义。
海岛生态型——东山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东山实验区成立以来,充分利用海岛和面对台湾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旅游和对台经贸交流与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建成,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更加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健康发展;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得到保护、资源得到持续高效合理开发利用;政府科学决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日益成熟,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确立。一些关系到海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示范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可喜成效等等。内地老工业区生态型——漳平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漳平市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过程中,坚持立足本地优势,狠抓农业综合开发与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实现了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持续良好、经济综合实力稳居闽西前列,基本改变了山区、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建区6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验区建设,始终坚持以项目带动、环境推动为切入点,围绕实验区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先后组织实施91个示范项目,累计投入资金6.8亿元,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初步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山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老区、山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沿海侨乡经济型——石狮实验区。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前,石狮市经济主要依靠增量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粗放经营导致资源和能源的极度浪费,各项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石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验区创建工作,把可持续发展建设列入全市各项重大经济社会工作中,以科学的发展观念、强烈的改革观念、敏锐的机遇观念和勤勉的务实观念,不断解放思想,理清发展思路,注重协调发展,提出“四市三海”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工业立市、商贸兴市、科技强市、旅游旺市”和“爱海、用海、养海”),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科技创新,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发展举措,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石狮实验区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发挥“小城市大经济”的优势,积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建设高新技术园区,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增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营经济之路。
地级市类——南平实验区。南平是福建省唯一设区市级实验区,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践中,始终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为更好地对接福建省三条战略通道的部署,建设好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提高实验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在抓发展中强调要坚决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经济规模化、集约化的步伐,加快培育和发展工业产业集群,使资本等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聚,培育和组建一批生产规模化、产品多元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经营国际化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制度创新、结构优化、规模扩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全面提高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势头和能力。在“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实验区积极推动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开始步入一个较快的增长期,国民经济运行势头良好,呈现“总量高速增长,效益同步提高”的特点。南平实验区借助科技特派员制度,把科技导入农业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切入点,不仅解决了农村科技问题,还在农村流通、金融、农产品加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进程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引发了农村全方位改革,引起广泛的关注。全国首创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对农村工作和科技扶贫工作的机制创新和有益探险,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旅游生态型——武夷山实验区。武夷山市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1999年12月武夷山以稀有、独特、绝妙的自然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后,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着力做好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永续利用工作,是武夷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发展的需求而又不会损害资源与环境,并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武夷山市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的要求,也是武夷山市在发展进程中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的战略选择。经过几年的努力,武夷山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大幅度提升了武夷山旅游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力和水平,使武夷山这一著名的旅游胜地持续地焕发出崭新的活力。示范模式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在实验区的建设中,我省通过政府组织、专家指导、社会兴办、群众参与的组织形式,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改变,有力推动了当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我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3.1实验区建设树立起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观,并把这种发展理念通过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实现了由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向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在经济建设中,基本摆脱了依靠上级给政策、资金、优惠的老套路,实验区的建设与发展不再通过外在力量推动,而是依靠自己内在的需求,通过自身的资金、资本积累,着力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关键问题,带动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南平实验区在创新农村科技推广体制、推进农科教结合、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在全国首创了“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对农村工作和科技扶贫工作的机制创新和有益探险。在实施“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利互动、一体运作”工作中,开创性地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引导大批科技人员回流农村,借助这个制度上的创新,把科技导入农业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切入点,不仅解决了农村科技问题,还在农村流通、金融、农产品加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进程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引发了农村全方位改革,引起广泛的关注,受到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高度重视,科技部已在全国23个省份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通过建立科技特派员长效机制并发挥作用,农民增收能力得到加强。6年多来南平市共选派3580名科技特派员,进驻1364个村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主要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目标和植根于农村、植根于农民的要求,切实做好服务“三农”工作。找准农民科技需求与科技特派员技术专长、农村产业特色和科技力量优势的最佳结合点,有487名科技特派员建立1259个利益共同体项目,组建行业协会724个,会员总数达4.68万人(户),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300多期,分发技术资料12万份,参训农民达10多万人次,培育示范典型843个,示范基地面积近20万亩。利益共同体项目总体规模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合作关系更加深化。
3.2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引导、构筑科技支撑平台,促进实验区建设。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21世纪的基本发展趋势之一,实验区20年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现阶段,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可持续发展形式仍然严峻。人口压力沉重,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需求开始多样化,社会结构、利益机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新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开始显现,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依靠科技进步。福建省科技厅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工作,省科技厅实验区管理办公室坚持在通过科技进步考核的县市区中遴选建设实验区,在建区过程中强调当地党委政府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对实验区工作的重视,要求当地领导带队来厅汇报实验区建设及规划编写情况,同时注重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论证等形式,加强对实验区建设的过程管理。为加大对实验区的扶持,特别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示范项目列入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申报指南的优先主题,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实验区的建设。几年来福建省科技厅将“东山县景观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环境管理配套技术研究”等16个项目列入省科技计划,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能力建设方面投入经费达542万元,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分别投入经费支持实验区的优先发展项目。通过充分发挥科技的引导作用,一是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培育了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技术的示范、集成、整合,支撑实验区建设。二是注重加强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以理论指导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三是创造良好的引进人才的政策环境,为实验区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硬件和软件支撑。
3.3实验区工作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创新发展,推动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是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新时期,实验区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积极探索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东山实验区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担负着祖国统一大业的特殊使命,搞好军民关系探索军民共建协作发展机制是实验区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全县已建立军民共建点41个,市级文明单位的军民共建面达100%,形成“互助型、互益型、育才型、联建型”等四种共建类型,逐步探索出一条思想共建、经济联建的协作发展机制。地方共建单位根据行业部门特点,积极帮助部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以及提高部队技术技能的培训,如通过西埔镇科技拥军基地,每年开展鲍鱼、牙鲆鱼育苗与养成等技术培训3期以上,部队共有300多人接受培训,拥军支前工作在连续4次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县”基础上,2003年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部队则发挥政治素质好、突击能力强的特点,帮助地方开展国防、爱国主义、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等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参与地方抢险救灾和经济建设。通过共建,军地双方互帮互助,共同为实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3.4实验区的建设以“不仅满足当代人生存发展的需求,还要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力不受侵害”为原则。制定科学、完整的可持续发展规划,通过规划任务和项目的实施引导建设,是实验区规范化管理和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确立实验区的关键是严格审定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力求规划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实验区实行开放式管理,加强实验区间的学习、交流,推广先进经验,扩大实施效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理环境,基本扭转了过去经济建设中“先破坏,后修复;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探索了资源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龙岩市新罗区在创建实验区工作中,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配合下,各部门不断深化对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完善实验区工作思路,注意从区情实际、从区位功能特点出发,认真落实实验区规划,突出抓好创建工作的方向性、政策性环节,建立和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特别是在规划、整治、引导三个方面全面推进养殖业的科学持续发展。由于养殖业污染具有污染范围广、治理达标难度大、治理投入高等特性,因此,做好养殖业发展规划,促进养殖业规范有序发展十分必要。新罗区明确了养殖业“三区”划分,即禁止养殖区(如水源地和重要保护水体上游、居民集中地区、自然保护区、疗养区等)、控制养殖区和适宜养殖区,并积极做好科学养殖的技术指导和引导工作,鼓励、扶持、引导养殖户以土地定养殖规模,走生态立体养殖、循环经济路子,减少养殖污染物质排放。介绍丹麦、瑞典养殖污染的管理与治理经验,要求大力推广生态养殖,走猪沼草(菜、林、果)之路,力争零排放。2005年,新罗区又重新修订了市、乡、村三级养殖业发展布局规划,绘制了三级规划图,划出了禁养区、控制区、可养区,各级都计算出最多可养量。严格规定了新上养殖场的审批程序。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新罗区生态养殖已达4079户,出栏猪110.8万头,其中种植杂交狼尾草(用于吸肥,割草养猪)1.5万亩,兴建四个有机肥厂年产4万吨生物有机肥,年可处理30万头的猪粪便。
黎坪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篇6
毕节试验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 与四川省、云南省接壤, 被称为川、黔、滇的锁钥, 东边连接贵阳市、遵义市, 南边和六盘水、安顺接壤, 是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并且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降水量比较充足, 由于属于云贵高原, 山地多, 海拔差距大, 所以立体气候突出。
在毕节试验区建立以前, 毕节地区真正的一穷二白。首先, 自然环境恶劣, 毕节属于喀斯特地貌覆盖区, 岩溶裸露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9.31%, 土地大部分贫瘠, 石漠化严重, 土地贫瘠成为导致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一大原因, 虽然属于季风区, 降水比较丰富, 但是, 喀斯特地区的石灰岩透水性强, 土壤对水分的吸附能力弱, 造成了工程性缺水, 只能靠天吃饭;其次, 人口自然增长率特别高, 素质低, 1987年, 全区总人口达576万, 在众多人口中, 文盲占了95万, 大学毕业生只有5000多人, 过多的人口使本来就不丰富的土地资源被平均占有, 就显的更加不足了, 耕地的人均占有量比1949年减少了720平方米, 从而使人地矛盾、人粮矛盾激化, 这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 还有人口素质低, 思想观念落后, 也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所以情况就更加严重了。
1988年, 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倡导和指挥下, 毕节地区成立了以“开发扶贫, 生态建设, 人口控制”为主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 经过20多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重点解决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粮食短缺问题的反贫困斗争, 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14年, 人均GDP纯收入升到了19269元, 是1987年的55倍, 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286公斤, 全市生产总值为1266.7亿元, 是1987年的64倍, 毕节正处于飞速发展中。
二、产业发展问题
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单一的生产方式加上落后的思想观念导致了不合理的产业结构。1987年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毕节试验区建立后, 在国家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毕节试验区的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3年, 第二产业的发展首次超过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类型为“一二三”;2004年, 第二产业的比例第一次超过第一产业, 产业结构类型为“二一三”型;2006年, 第三产业的发展首次超过第一产业, 产业结构类型为“二三一”型, 产业结构开始趋于合理;到2014年产业结构比变为20:41:34, 是典型的工业化发展兴起的产业结构, 但是这是以欠发达和牺牲资源为代价而形成的, 正是从这个层面讲, 毕节市的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和科学优化发展。
三、毕节试验区发展与交通的相关性
交通建设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它把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环节有效的连接起来, 为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和其它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与保障, 交通运输各项水平的发展, 是增强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促进各项产业优化配置的有力保证。毕节试验区的交通建设因为山高、谷深、河流多、经济实力薄弱等原因造成了建设难度大, 交通设施数量不足, 等级低, 所以一直滞后于全国交通建设的发展。
1988年以前甚至没有一条高速公路, 更别说铁路、航空运输, 特产无法往外运, 无法与外界贸易;老百姓获取市场信息滞后, 导致产品滞销;外商不愿来投资, 无法促进经济社会地方发展。归结来说, 交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四、毕节试验区交通建设和经济发展机遇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大交通”战略的支持下, 按照《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贵州省“十二五”规划, 2015年之前, 毕节试验区将开工建设“三纵三横”干线铁路, 三纵即内昆铁路威宁段、隆昌至黄桶铁路织金经毕节至叙永段、毕 (节) 水 (城) 兴 (义) 城际铁路;三横即成贵客运专线铁路、昭通经威宁经毕节经金沙至遵义铁路、林歹经织金经纳雍至六盘水铁路。在这个基础上, 让毕节试验区与周围的城市形成3小时经济圈, 预计到2016年, 毕节试验区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为1200公里和1000公里以上。
五、产业发展的对策
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 将毕节与贵州省其他各市区及川滇及东部发达地区连接起来, 促进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往毕节试验区转移以及本区与全省其它市区的资源配置、经济联系, 形成产业互补, 增强地区竞争力。随着交通设施的发展, 毕节试验区因地制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科学发展、后发赶超, 促进同步小康, 实现通道经济科学发展。
通道经济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和基本的大逻辑。任何区域要实现脱贫发展, 必须及时改善交通, 提升便捷度和通达性。在经济全球化、国家工业化、西部大开发以及区域脱贫深度推进中, 贫困地区只有借助通道经济发展积极响应全球产业转移与腹地经济发展, 立足特色发展优势产业, 并积极与市场对接, 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建成富裕和谐美丽的新毕节。
摘要:通道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动脉, 欠发达地区之所以贫困落后, 主要原因在于交通的通达性差, 制约经济要素流动使得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毕节试验区在国家和区域工业化深度推进中,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一、二、三”次产业发展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主要以欠发达和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如何通过借助交通条件改善,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与科学发展是毕节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以毕节试验区的产业发展为例, 探究区域脱贫发展与转型跨越, 侧重谈地区如何响应通道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通道经济,毕节试验区,产业互补,脱贫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鹏.通道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2.
[2]刘勇.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区域增长及空间溢出作用[J].国民经济, 2012 (12) .
[3]朱其现.交通通道:通道经济的基本载体分析——通道经济的理论研究之三[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7 (3) :70-73.
[4]王素君.毕节试验区区域经济合作思路的构建[J].毕节学院学报, 2013, 31 (2) :61-66.
[5]贵州省毕节地区社科联课题组.生态文明视野下深化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的路径选择[J].乌蒙论坛, 2011 (5)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