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游憩发展

2024-09-26

旅游游憩发展(共6篇)

旅游游憩发展 篇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主要是城乡差距大、农民收入低、就业压力大等。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存在的这些问题, 已经严重制约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产业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等特点, 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缓解城乡就业压力、优化城乡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许昌是河南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目前许昌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有的已经开发经营了, 但是许昌城市旅游发展速度没有乡村旅游快, 因此, 有必要将许昌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联合起来共同开发, 实现城市旅游带动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促进城市旅游, 促使整个许昌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1 环城游憩带的含义

对环城游憩带的研究, 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苏联地理学家就对环绕城市周边的游憩地带有所研究, 他们认为城市周边游憩带的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表现, 与城市化关系密切。国内关于环城游憩带的研究相对来说开始略晚, 始于20世纪90年代, 当时对这一地带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例如, 有“沙润、吴江 (1997) 、符全胜 (1998) ”提出的“城乡交错带”, “肖胜和 (1999) ”提出的“郊野”以及“吴必虎 (1999) ”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等等, 尽管称谓不同, 但是大家对这一地带范围的界定基本一致。其中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的概念, 能比较全面、具体地概括出当前环城游憩的现状和特点, 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他认为环城游憩带即为:“环绕城市外围、处于近城乡镇景观之中, 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 具有观光、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 特别适合”短期游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称为环城游憩带, 并初步建立起大城市环城游憩带规范研究的框架”[1]。

2 许昌城乡环城游憩带现状分析

2.1 许昌环城游憩带的范围界定

根据研究, 中国城市居民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km以内的范围内, 其中37%分布在距城市15km范围内, 24%分布在15~50km范围内[1]。根据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可知城市中心地越大, 到城郊游憩带旅游的城市居民就越多, 对城郊腹地游憩设施的波及也越广, 在对城郊游憩系统进行配置的时候, 要综合考虑城市腹地大小和当地的资源条件, 建立适合旅游者需求的类型不同、规模不等的游憩设施[2]。

许昌作为一个地处平原的中等城市, 其环城游憩带也呈现出一定的圈层结构。综合分析许昌市出游市场、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和交通通达度、开发程度等要素, 许昌市区外围至周边约30km范围以内, 即许昌市与下辖县市之间的过渡带, 为许昌环城游憩带的核心区和第一圈层, 三国遗迹、城郊绿地、特色游园、宗教场所、休闲娱乐等主要集中在这一圈层;依次过渡, 30~50km范围为中间地带即第二圈层, 这一圈层主要为长葛、禹州、鄢陵、襄县的外围地带, 森林公园、花木园艺、特色古镇、名人故里为其主要项目;而大约50km以外区域就为许昌环城游憩带的外缘地带, 同时也是许昌地区的边缘地带, 为第三圈层, 这里也是许昌市山水娱乐的主要分布区;许昌环城游憩带就为这三个圈层所构成的同心圆模式 (如图1所示) 。

2.2 许昌城乡环城游憩带开发的优势

2.2.1 资源优势

许昌在中华文明的形成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在此交融, 形成了许昌绚丽丰富的文化特点, 大量的历史遗迹散布于许昌环城游憩带内, 为许昌城乡旅游开发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中, 三国文化资源更是丰富多彩、魅力非凡, 许昌被国家列入“三国文化旅游圈”的重要城市之一, 开发价值较大。根据许昌环城游憩带内旅游资源的禀赋特点和开发方式的不同, 可以将旅游资源分为“人文旅游资源”和“休闲度假旅游资源” (如表1所示) 。

2.2.2 交通优势

许昌道路交通体系完备, 四通八达, 国道省道与京广铁路皆穿境而过, 从而形成“米”字形的路网结构, 可以直达河南省的各个地市。同时许昌目前已实现县市通高速、县县通高速, 多条高速公路从许昌通过, 是全省高速密度最高的省辖市。许昌市紧邻新郑国际机场, 新郑国际机场现已开通20多家国际航空公司包机航线61条, 通达国际上60多个城市。交通是经济运转的“大动脉”, 对旅游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便利的交通大大提高了许昌市对外对内的通达性, 为吸引客源, 发展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备注:表1中数据来源于许昌市旅游局

2.2.3 经济优势

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中原城市群建设的进一步推进, 许昌市的国民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许昌市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开拓思路、拓宽渠道,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充满活力, 有着“河南的温州”之称。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为许昌市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就增加了居民的消费潜力, 为旅游发展增添了动力。

3 许昌城乡环城游憩带开发策略

3.1 科学规划布局

目前许昌环城游憩带内旅游资源分散、主次缺乏区分。应当按照其圈层结构有层次、有重点、复合式地进行布局, 根据不同圈层的内部特点, 进行不同的开发定位。结合许昌市的实际情况, 可以将第一圈层作为许昌环城游憩带的优先和重点开发区域, 优先进行休闲度假村、主题公园、特色游园、宗教朝拜、民俗体验、森林公园、花木游园、主题博物馆等项目的建设。第二圈层也应作为重点开发区域, 在开发上要注重对第一圈层在功能上的补充, 发挥其优势和特色, 重点进行古镇人家、名人故里、特色节庆等的建设。第三圈层的吸引点主要为山水旅游, 可满足人们爬山、涉水、垂钓、攀岩、野营等的需求, 加强相关旅游产品的建设是这一圈层的建设重点, 另外这一区域离市区较远, 耗时较长, 一般需要多日游, 这一圈层在住宿、餐饮、医疗、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应当格外重视。

3.2 突出三国历史文化形象

环城游憩带主要位于城市的外缘地带, 是城市与乡村的主要接合部, 应该树立起把环城游憩带的开发与乡村和城市整体建设相接合的理念, 所以环城游憩带的整体风格定位应当与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相一致, 并要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 以达到增强城市形象和乡村形象的作用。

许昌环城游憩带的开发也应当建立起“大旅游”的思路, 以环城游憩带的开发来配合城市的整体发展, 突出鲜明的城市形象, 形成“城景相容”的效果。具体来讲应当:

3.2.1 确立主题形象

许昌应充分利用自己在三国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 树立起“三国名城, 曹魏故都”的主题形象, 并以此为基调来进行环城游憩带的形象设计, 突显出“曹魏故都”这一形象特点, 以克服“定位不准、飘忽不定”的开发思路所带来的凌乱感觉。并与“北方花都”和“钧瓷文化”等城市亮点巧妙串联, 使整体形象更加丰满, 更有层次感。

3.2.2 优化建筑风格

环城游憩带内的建筑对表现城市的整体形象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既要有使用价值, 更要突出其美学意义, 常见的有亭、榭、廊、阁、楼、台、舫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可以起到“造景”、“提供观景的视点”、“提供休憩及活动的空间”等作用。在许昌环城游憩带内应依托广阔的公共绿地和散布的河流沿岸坡地, 建造具有浓郁“三国风格”的特色园林, 以增加游憩空间并形成对土地的有效利用, 应以仿古建筑为主, 主要采用三国时期“形态伟岸而古朴”的建筑风格, 并结合北方园林的造景手法, 打造许昌“地标”式三国建筑群, 凸显出城市的历史感。对环城游憩带内的原有古建筑和古村镇, 应当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 坚持以“保护”为主的原则。除此之外, 许昌环城游憩带内的基础设施, 如服务中心、厕所、食宿、指示牌等, 在建筑风格上也要体现出三国时期建筑的特点, 并要促进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3.2.3 挖掘人文内涵

许昌要以文化来提升城市品位, 在环城游憩带规划建设中, 要高度重视三国曹魏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现代文化元素的注入, 大到历史街区及古建筑的保护开发、街景和标志性建筑的设计, 小到雕塑、各种指示牌设计, 在注重建筑风格协调性的前提下, 还要善于保护和利用许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脉和城市精神、名人典故和神话传说来提升人文内涵。要突出名人主题, 建设和完善各类名人馆;做好历史文化遗产规划, 保护历史古迹, 完善文化基础设施[3]。发现、保护和推动各类民俗节庆, 成功的旅游节庆策划能够成就一个城市, 节庆活动的广告、媒体、人们的口碑等行为沉淀为地方或城市的品牌、标识, 尤其是通过定期的举办可以强化地方或城市的形象特征, 在一定的区域内积累巨大的无形资产[4]。

3.3 打造城乡特色旅游产品

3.3.1 重点开发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

为满足城市居民放松休闲的旅游需求, 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应当为建设的重点, 要突出旅游产品的休闲娱乐和度假功能。凭借野外田园优美的风光、宜人的环境, 开发休闲娱乐类旅游产品, 满足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享受休闲愉悦生活的心理需求, 提供给游人游憩、休闲、放松、食宿等服务, 必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3.1. 1“农家乐”旅游产品

建设不同类型的“农家乐”产品, 许昌环城游憩带内有着良好的资源优势来进行“农家乐”的开发。在进行此类产品的开发时, 要依托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视角, 形成不同类型的“农家乐”产品, 既要免于俗套, 又能为游客提供不同的体验需求。一方面要营造出“自然、淳朴”的乡野风韵, 另一方面要扩大中、低档次旅游产品的比例, 满足大众的需求。

3.3.1. 2“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依托“中国宜居城市”的深厚底蕴, 利用许昌丰富的花木、生态资源, 扩大“休闲度假区”旅游产品的建设, 形成与“休闲许昌”相吻合的旅游产业。休闲度假区的建设要突出“生态、自然、和谐”的主题, 并能提供集“观光、体验、娱乐、怡情”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服务, 加强景区内“餐饮、住宿、商店、公厕”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使游客“乐意来、玩的好、评价高”。

3.3.1. 3“山水娱乐”旅游产品

以位于西部的山地、河湖、林地等自然风光为依托, 积极开发禹州逍遥观、大鸿寨、龙虎山周定王陵、禹州森林植物园 (大禹生态园) 和襄城县紫云山风景区[5]。这类旅游产品的开发, 可满足人们“游山玩水”的愿望, 对地处平原的许昌市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由于此类产品位于许昌环城游憩带的第三圈层, 即许昌的外围地带, 所以在产品开发时, 可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优势互补, 共同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 进而可以扩大旅游腹地, 拓宽市场。

3.3.2 推动综合性主题公园的建设

3.3.2. 1“三国”主题公园

许昌环城游憩带内三国遗迹众多, 较为分散, 其中比较集中且开发价值较大的为许昌市东部的“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和“毓秀台”, 可以以此为中心建设“汉魏故都”主题公园。主题公园的建设应以“保护为先”的原则为先导, 力求还原原貌, 讲求真实。以仿古建设构画古城结构, 形成曹魏故都皇城的历史画卷, 按照主题游乐公园的模式, 开展全新的观光游乐。对毓秀台进行整修, 重现当年皇帝祭天的场面性景观;用沙盘模型的形式对汉魏故城原貌进行再现[5]。公园内要注重开展绿化工作, 营造出“郁郁葱葱”的历史厚重感, 在主题公园内进行情景表演, 重现当年汉魏故都许昌的生活、娱乐场景和民俗风情, 增加真实感, 使其建设成为集“文化、观光、休闲、体验、生态、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公园。

3.3.2. 2“钧瓷”主题公园

“钧瓷”为许昌的重要标志, 也是许昌对外交流的一张重要名片, 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应当深入挖掘以“钧瓷”为核心所形成的“钧瓷文化”, “钧瓷”主题公园的建设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载体, 既弘扬了“钧瓷文化”, 又增强了人们的文化归属感。“钧瓷”主题公园内可以设置“文化区”、“体验区”、“展览区”三个大区, “文化区”即介绍“钧瓷”的发展历史、传说典故、制作工艺, 侧重于文化教育的功能;“体验区”即游客既可以观看专业的制作, 同时又可以亲自实践, 体验钧瓷的制作过程;“展览区”即系列精品钧瓷的展列室, 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到优秀的钧瓷作品或图片, 并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充分展示钧瓷的神、奇、绝、妙等特点, 可以使游客更进一步加深对钧瓷的了解。“钧瓷”主题公园可以建设在具有浓厚氛围的禹州神垕古镇之中, 公园内以仿古建筑为主, 突出“古色古香”的感觉, 与古镇的整体风格相互映衬, 通过集群效应打造“钧瓷”旅游的亮点。

3.3.3 建设名人故里

许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历史上曾有许多名人在此定居, 名人故里是历史环境的足迹, 是历史与自然的融合, 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的身份标识, 是丰厚文明的馈赠。“地以人名”是一个常见的文化现象, “名人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名人的独特影响力往往驱使人们探究他们的生活、成长的经历与环境。名人的辉煌形象增强了他们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正是这些特点使得他们生活成长的地方也拥有了无穷的魅力, 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坐标。在许昌环城游憩带内的第二圈层分布有“画圣吴道子故里、欧阳修故里、张良故里”, 可以依此为基点, 建设“名人故里”类的旅游产品, 借助名人效应, 带动许昌整体知名度的提升, 同时这些名人故里多位于较为偏僻的位置, 因此在进行开发时首先要对周边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打造旅游专线, 提高可进入性, 反过来又会促进当地的快速发展, 可谓一箭双雕。另外, 名人故里要突出特色、避免雷同, 利用“吴道子、欧阳修、张良”等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各自的“主流”形象进行产品包装, 利用名人效应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增长点, 进而带动旅游产业发生质的飞跃。

3.4 加强环保促进城乡旅游可持续发展

在许昌城乡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应树立长远观念, 为子孙后代保留珍贵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防止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依法管理、永续利用”的方针。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切实解决好环境污染问题, 切实保护好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要始终贯穿于发展城乡旅游的各个方面, 促进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设, 进而促进城乡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 (ReBAM) 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 2001, (4) :354-358.

[2]何雨, 刘顺伶.城郊游憩带形成及其系统结构研究进展[J].旅游科学, 2006, (2) :26-29.

[3]张振伟.许昌三国主题频亮相[EB/OL].河南文化产业网. (2012-02-17) [2014-03-15].http://www.henanci.com/Pages/2011/11/29/20111129020332.shtml.

[4]蔡礼彬.试论节庆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洛阳牡丹花卉为例[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5 (4) :61-64.

[5]许昌市旅游局.许昌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EB/OL]. (2006-06-05) [2014-03-15].http://www.xctour.gov.cn/view.asp?id=228.

旅游游憩发展 篇2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经济学家和环境经济学家就开始注意到自然资源及游憩环境不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 而是稀缺性资源, 具有价值。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理论和方法主要来源于环境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 与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并随公共产品理论、福利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剩余和个人偏好等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 (RFF) 、伦敦环境经济中心 (LEEC)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 (OCED) 等为其做出了重要贡献[1]。我国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基本沿用了国外的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 人们在对旅游资源价值进行评价时一般都是对旅游资源的规模、质量、等级、开发前景和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忽视了旅游资源价值的货币化评估。1997年, Costanza等人[2]提供了一个全球范围内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非常有用的框架, 其中游憩价值是一个重要的核算因素。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 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进行森林公园等旅游地的游憩价值评估。旅游地的游憩价值评估可解决保护区的土地成本效益分析 (CBA) , 增加建立相关保护区的说服力;对游憩价值的定量评估还可帮助旅游地管理者建立有效的价值实现机制[3], 如确定保护区门票是否合理, 是否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可帮助管理者更清晰地认识旅游者的偏好, 从而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有利于保护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能为西部落后地区合资开发旅游资源折算股份提供科学依据[4]。本文就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进行了初步探讨。

2 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估算

对旅游资源游憩价值的估算有很多种评估方法, 每种方法也都有各自的优点。本文在估算时采用游憩费用法结合条件价值法, 这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决定的:①条件价值法要求调查者与被调查者进行合作, 可反应被调查者的心理状态和对自然保护区的要求, 有利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发展。②游憩费用法与条件价值法相结合, 可表现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价值总额。利用游憩费用法和条件价值法对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进行经济性评价, 对进一步科学合理地管理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意义重大, 其应用前景广阔;同时, 为合理利用开发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的旅游资源提供了参考方向, 也为充分发挥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提供科学依据[5]。

本文选取8个问题作为问卷调查的内容, 其中有2个问题是反应旅游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状况的认同程度, 有5个问题是反应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游憩的价值, 最后1个问题是反应游客是否愿意再支付额外的费用用于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保护 (表1) 。选取旅游者的门票、交通、住宿和餐饮费用是参照游憩费用法, 但不同的是, 不是以游憩费用作为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量, 而是从游客的旅行费用出发, 利用旅行费用和游客愿意支付用来保护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费用作为游憩价值的总量, 这样具备较强的科学性, 不会夸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另外2个问题主要是游客对自然保护区游憩功能的满意程度, 可从一个侧面为自然保护区管理者提供规划依据[6]。

3 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甘肃省地势狭长、地貌复杂, 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独具特色, 极具保护价值。1963年自甘肃省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 到2010年甘肃省已建立森林、野生动物、湿地和荒漠类自然保护区57个,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兴隆山 (主要保护对象为云杉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物) 、尕海—则岔 (主要保护对象为候鸟湿地、森林野生动物及其生境) 、祁连山 (主要保护对象为野生动物水源涵养林及其生态系统) 、白水江 (保护对象为大熊猫、珙桐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安西极旱荒漠 (主要保护对象为荒漠生态) 、连古城 (主要保护对象为沙拐枣等植被与野鸡、黄羊等动物) 、安南坝 (主要保护对象为野骆驼及其栖息系统) 、崆峒—太统山 (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植被与名胜古迹) 、连城 (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 、盐池湾 (主要保护对象为野牦牛、野驴、雪豹、盘羊、棕熊等) 、莲花山 (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 、敦煌西湖 (主要保护对象为荒漠有蹄类动物及其生态环境) 、小陇山 (主要保护对象为扭角羚和亚热带湿润森林景观) 、洮河 (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 、敦煌阳关 (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 等15个, 省级自然保护区39个, 市县级自然保护区3个。全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88万hm2, 占全省总面积的23%, 位居全国前列。到2050年, 甘肃省保护区数量将达到90处, 总面积达1300万hm2, 使全省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

4 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

4.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调查结果

根据游憩费用法对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 其方法是先根据条件价值法设计支付意愿调查表, 通过电子邮件调查、询问的方式来了解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数量, 由此获得环境资源的价值, 结合游憩费用法对全国28个省区的500名旅游者费用支出 (评价时未包括时间花费) 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 再以费用评价保护区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 结果见表2。

4.2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

2010年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见表3。

注:表中旅游人数来自甘肃省各地旅游局。

5 讨论和建议

本文在评估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2010年的旅游价值时, 试图尽可能真实完整地反映旅游者的实际支出, 但在评估的过程中仍有很多因素影响着评估的精确性:在旅游者的选取上, 在用电子邮件调查时, 本文采用28个省作为国内游客进行了计算, 这与实际情况相比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实际调查中没有包括西藏、新疆、海南、台湾、香港、澳门的游客, 事实上甘肃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都有部分国外和我国港澳台游客前来观光, 但由于缺乏详实的统计数据, 本文未进行讨论, 在计算时一律作0处理, 因此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偏差[7]。根据对游客进行调查得知, 到甘肃各自然保护区旅游的多数国内游客选择了火车和飞机这两种交通方式, 但在计算游客的交通费用时, 国内游客采用乘坐火车或汽车的费用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差异, 因此会造成误差。

从本文计算得出的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2010年的游憩价值看, 兴隆山、祁连山、崆峒—太统山、莲花山、小陇山的游憩价值较高, 这与实际情况相符。由于兴隆山、祁连山、崆峒—太统山、莲花山、小陇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较有名, 旅游空间容量较大, 为了防止过度承载, 要求管理部门既要利用这些保护区的游憩价值, 又要对游客容量进行调控, 引导游客到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知名度不高、旅游人数较少的保护区旅游, 促进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管理部门的引导, 这些保护区逐渐为人熟知, 知名度不断增加, 游憩价值也会不断增加。所以, 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憩价值的这些数值对具体研究有重要借鉴作用, 能为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营与管理、相关部分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和建议。同时, 游憩价值数值将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是变大还是变小, 不仅与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形势有关, 还与甘肃的旅游政策、旅游规划、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有关。

本文对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憩价值的评估结果显示, 甘肃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经济价值较大, 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8], 可为保护区开发和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旅游资源是保护区经营的对象, 保护区经营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旅游资源游憩价值的发挥。通过对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憩价值的评估, 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较大市场潜力, 这就要求管理者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科学管理, 最大限度地发挥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潜力。 本文对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憩价值的评估较概括, 如通过对单项旅游产品的游憩价值进行评估可了解各项旅游产品在保护区中的比例, 最终可反映整个保护区旅游产品结构的合理程度[9], 以期对保护区旅游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如崆峒—太统山观光、休养、宗教朝拜等单项旅游产品的游憩价值很高, 是该保护区的主要旅游活动, 同时也表明在新世纪游客需求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游客对活动项目的参与性要求在提高。所以, 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游憩价值的提高, 应发挥特色优势, 使各保护区的旅游活动内容与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10]。

参考文献

[1]贾艳琴.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价值评估和客源市场调查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郝东, 冯忠江, 乔英莉.用旅行费用法评估云梦山的游憩价值[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9) ∶5477-5479.

[3]宁奉菊, 陈方英, 于超.基于旅行费用法的环泰山带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J].泰山学院学报, 2011, 33 (4) ∶100-104.

[4]郭剑英, 王乃昂.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评估———以敦煌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 (6) ∶811-817.

[5]韩宏, 马明呈, 赵昌宏, 等.北山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经济性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 24 (1) ∶208-211.

[6]于航.森林公园型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与价值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7]王洪翠, 吴承祯, 洪伟, 等.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游憩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0 (2) ∶60-63.

[8]乔光华, 王海春, 韩国栋, 等.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憩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绿色中国, 2005, (2) ∶54-56.

[9]李秀梅, 王乃昂, 赵强.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总经济价值评估[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 12 (6) ∶220-224.

旅游游憩发展 篇3

现代旅游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还是城市化不断推进的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旅游的空间范围得到不断拓展和延伸, 城市外围郊区、城市与城市的交错地带、区域性旅游圈的合围逐渐成为城市旅游开发的热点区域, 被现代休闲族称为“甜蜜向往”的地带。同时, 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 周末短时短途游憩行为正成为城市居民所青睐的休闲方式, 环城游憩已成为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首选。因此, 环城游憩带这一新型游憩空间也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新疆首府的乌鲁木齐市, 是新疆唯一的特大型城市, 拥有300多万各民族常住人口, 是中国最边远的内陆型城市。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 周末短时、短途游憩正成为乌鲁木齐市居民所青睐的休闲方式, 选择环城游憩已成为城市游憩族周末休闲度假的首选, 目前已形成环城游憩带的雏形。对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进行客观的分类与评价, 可为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的整体规划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促进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 理论基础

2.1 环城游憩带概念

国外学术界对环城游憩带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前苏联地理学家普列奥布拉曾斯基等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注意到城市周围为过夜者设的疗养院和度假村的发展和城郊娱乐地带建设, 但由于受地形、已有道路和开发的限制, 导致环状结构的不规则形状[1]。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旅游系教授盖恩为代表的少数旅游学家将郊区旅游带纳入城市旅游地域系统中, 提出了著名的都市旅游理论模型, 我们称之为“都市旅游环带模式”[2]。韦瑟曾提出过类似环城游憩带这样的城市居民出游的同心圈层结构[3]。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观察到城市周边旅游地的出现, 开始对这种城市和乡村过渡地带给予关注, 并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4,5,6]。1999年, 吴必虎正式提出环城游憩带概念, 即发生于大城市郊区, 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在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 这些一起共同形成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 简称为环城游憩带 (ReBAM, 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 [7]。从地理上来看, 环城游憩带一般是具有一定深度和不同半径的圈层型环状区间带, 是一种改造城市游憩空间的有效方式。

2.2 旅游资源分类方法

本文采用GB/T 18972—2003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8], 其分类系统则是以旅游资源的属性作为旅游资源类型划分的指标。旅游资源分类系统是根据一定原则和标准, 对旅游资源分为若干部分, 每一部分旅游资源具有各自的性质和特点。旅游资源分类系统的内容决定了它的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是按照集合程度对旅游资源类型划分, 本标准将全部旅游资源划分为三个层次, 依次称为主类、亚类、基本类型。

2.3 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GB/T18972—2003国家旅游资源评价标准[8]。其基础是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包含评价项目、评价因子和评价和赋分方法, 评价项目主要包括资源评价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分三个方面。同时, 将每一评价项目的层次等级都分为4个档次, 对每一项旅游资源的各个评价因子进行评分, 每个评价因子的分数进行加总用来表示该项旅游资源的综合分, 确定旅游资源的等级;依据旅游资源单体得分, 将旅游资源评价等级分为五级, 从高到低为:得分≥90, 定为五级旅游资源;得分≥75—89, 定为四级旅游资源;得分≥60—74, 定为三级旅游资源;得分≥45—59, 定为二级旅游资源;得分≥30—44, 定为一级旅游资源。五级旅游资源、四级旅游资源、三级旅游资源统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 其中五级旅游资源被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 二级旅游资源、一级旅游资源统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3 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范围界定

对环城游憩带的范围, 国内暂无一个统一的标准。环城游憩带的范围会因城市规模、辐射力、交通便捷性和旅游景区点布局的实际不同而存在不同的距离标准。由于环城游憩带的最大功能在于为城市中心及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度假、大众康体健身等活动场所, 所以旅游时间比越小越好。乌鲁木齐市民开私家车或乘专车至环城周边地区多进行当天往返的“一日游”, 多为近程、短期、高频的出游行为。乌鲁木齐市周边地区高密度、高丰度、高品位的自然、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市环城75km以内 (直线距离) 的周边地区, 故本文仅对乌鲁木齐市75km (直线距离) 范围以内的游憩带展开探讨 (图1, 见封四) 。

4 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分类

4.1 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分类

分类:2003年在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中有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本文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对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单体进行了分类和等级评价, 一共确定了202个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单体, 分属于7个主类、22个亚类、48个基本类型。结果表明, 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丰富, 类型多样, 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 (表1) 。

4.2 类型特征

类型特征主要表现在:①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性较好。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共7个主类, 占主类总数的87.5%;22个亚类, 占全国总亚类的71%;48个基本类型, 占全国总基本类型的31%。其中, 地文景观类拥有的亚类占全国总数的60%, 拥有的基本类型占全国总数的13.5%;水域风光类拥有的亚类占83.3%, 拥有的基本类型占全国总数的40%;生物景观类拥有的亚类占75%, 拥有的基本类型占全国总数的41.7%;遗址遗迹类拥有的亚类占100%, 拥有的基本类型占全国总数的41.7%;建筑与设施类拥有的亚类占85.7%, 拥有的基本类型占全国总数的34.7%;旅游商品类拥有的亚类占100%, 拥有的基本类型占全国总数的57.1%;人文活动类拥有的亚类占50%, 拥有的基本类型占全国总数的50% (图2、图3) , 表明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性较好。②人文旅游资源比重较大。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中, 自然旅游资源有基本类型16个及单体57个, 人文旅游资源有基本类型32个及单体145个。其中, 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在8大主类旅游资源中占据首位, 共115个单体。这主要是为数众多的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园林游憩区域和体育健身场馆等有关, 而乌鲁木齐市南山滑雪场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排名第二, 共32个单体, 主要与天山北坡的高山湖泊、各个河流的风景河段旅游资源密切相关;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地文景观旅游资源所占比例相对少。总体来说, 在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中, 自然旅游资源占总资源单体的28.2%, 人文旅游资源占总资源单体的71.8%, 人文旅游资源比重很大。

5 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评价

5.1 定性评价

度假旅游资源丰富: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地处天山北麓, 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乌鲁木齐市区众多的公园、博物馆、体育会 (展) 馆展示着现代化的城市风貌, 二道桥国际大巴扎和丝绸之路博物馆已成为国内外游客体验新疆民族风情的天堂, 形成了乌鲁木齐市区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乌鲁木齐市周边地区拥有特色山水自然景观, 主要有高山雪峰与冰川、森林与草地、民族风情、秀美幽奇的瀑布、湖泊与水库、绿洲与戈壁大漠等, 形成了乌鲁木齐市周边地区优美的天然画卷;度假旅游在乌鲁木齐市周边地区快速发展, 开始挖掘特色民族风情、乡村田园生活体验、运动休闲度假等多样化的度假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分布较均衡:在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所选取的202个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单体在乌鲁木齐市的东部、南部和北部, 市区和西部资源相对较少, 但总体较均衡, 大多集中于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向四周发散的交通线上, 以块状聚集为主要特征。不同分布区域的旅游资源各有特色, 市区主要以都市特色为主;南部和东部因有天山而主要以山地运动、观光度假等自然和民族特色为主;北部和西部主要在平原地区, 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农业生态园以及休闲农庄等特色农业度假旅游资源为主 (图1) 。这样较为均衡的旅游资源分布特征, 为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的系统规划与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2 定量评价及分析

根据GB/T 18972—2003国家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方法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 评价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 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总量中有71.7%为优良级旅游资源 (三级以上) , 28.3%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一级、二级) 。高比重的优良级旅游资源为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优良级旅游资源中, 66.9%为人文旅游资源, 33.1%为自然旅游资源。优良级旅游资源中的人文旅游资源略占优势, 且品质极高。其中, 建筑与设施类占绝大部分, 达55.2%。该主类又以综合人文旅游地为主, 主要为文化活动场所、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园林游憩区域和社会与商贸活动场所, 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建筑与设施类资源的丰富也正是环城游憩带自身特点决定的。优良级旅游商品类资源所占比重较低, 其基本类型不丰富, 高品质的特色旅游商品类型较少, 仅占优良级人文旅游资源的5.5%;优良级人文活动类资源不足, 仅占4.1%。在优良级自然旅游资源中水域风光类占49.1%, 比重最大, 品质极高, 亚类丰富, 但其各亚类资源所占比重不均匀。优良级生物景观类虽高品质资源数量较少, 占24.6%, 但亚类和基本类型丰富。这两类资源都可开发成娱乐性、参与性的自然观光娱乐旅游产品。优良级水域风光类中河段旅游资源占大部分, 该亚类资源主要是观光游憩河段。在优良级生物景观类中以树林、草原与草地旅游资源为主, 草原与草地旅游资源集中为疏林草地。自然旅游资源虽然类型、数量较少, 但是对人文旅游资源起到了补充作用, 丰富了游客的旅游活动。

6 结语

乌鲁木齐市目前已形成环城游憩带的雏形。乌鲁木齐市虽然地处偏远、民族众多, 但是近300万乌鲁木齐市民的休闲与旅游需求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 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对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及定性定量评价后发现, 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 优质资源数量众多、分布较为均衡, 可为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发展提供较好的资源优势。本文研究结果既能够促进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推动乌鲁木齐市乃至新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也可为类似少数民族地区大城市发展环城游憩带提供借鉴和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居民以城市周边为目的地的近距离旅游需求日益增长, 环城游憩带旅游发展迅速, 作为新疆特大城市的乌鲁木齐市目前也已形成环城游憩带的雏形。乌鲁木齐市地处偏远, 民族众多, 近300万乌鲁木齐市民的休闲与旅游需求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 其研究意义重大。采用2003年国家制定的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标准对乌鲁木齐市环城周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及评价分析后发现, 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优质资源数量众多、分布较为均衡, 可为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发展提供较好的资源优势。研究结果既能够促进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推动乌鲁木齐市乃至新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也可为类似少数民族地区大城市发展环城游憩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普列奥布拉曾斯基.克列沃谢耶夫.苏联游憩系统地理[M].广州:华东师范大学旅游教育专业印行, 1989.

[2]Gay Lieber, Fesenmiaier D R.Recrea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M].London:E&F.N.Spon Ltd., 1972.

[3]Weaver D B.Model of Urban Tourism for Small Caribbean Islands[J].Geo-graphical Review, 1993, 83 (2) ∶134.

[4]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 1996, (5) ∶31-34.

[5]邹积林.旅游区划问题探讨:以成都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 1990, 5 (2) ∶26-28.

[6]许春晓.欠发达地区周末度假旅游开发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 1997, (2) ∶68-71.

[7]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 (ReBAM) 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 2001, (4) ∶354-359.

居住小区儿童游憩场地设计与发展 篇4

(一) 儿童游憩场地设计五大原则

游戏对人类而言是通常而必须的。伴随着年龄的变化以及不同时期心理需求的差异, 儿童对游戏的要求有所不同。例如婴儿的游戏特点是以玩具为主的简单游戏;幼儿期儿童关心游戏的过程, 其游戏的特点是以模仿常见生活场景为主;学龄期儿童更关心游戏的结果, 对智力活动更感兴趣。同样的, 不同年龄组的儿童, 其游戏行为特点亦有所不同。例如婴儿更倾向于单独玩耍, 喜欢沙坑、广场、椅子等静态游戏, 其游戏范围必须在住宅附近且有亲人的照顾;幼儿期儿童则喜欢变化多样的器具, 喜欢参加结伴游戏, 其游戏的范围可在住宅周围;学龄期儿童已具有一定的自立能力, 开始出现性别差异, 女孩倾向于利用橡皮筋、毽子等游戏器具玩耍, 男孩则喜欢捉迷藏等运动性强的活动, 处于这个时期的儿童其游戏范围基本不受住宅范围的限制。不同年龄组儿童显现的游戏特征必然要求游憩场地设计相应地就这种差异性给予尊重。

根据不同年龄期儿童的游玩特点, 可大致归纳出在居住区中的儿童游憩场地设计五大原则:

1. 多样性原则

儿童游玩的过程是认知能力提高的过程。通过接触泥土、沙、岩石、树木、花草、鱼虫等有形的自然物质, 观察外部空间环境, 儿童能感性地认识周围。通过摸索场地中设置的各式游戏器具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因此, 在场地设计时要尽可能为不同年龄段儿童创造学习机会。

2. 综合性原则

儿童游憩场地既是儿童游玩交流的场所, 也是住区景观的一部分。因此, 场地设计应综合考虑游戏、运动、休息、交往、学习、文化等功能需求合理布局。

3. 无障碍设计原则

根据儿童活动场地的性质确定适当的景物、器械比例和尺度。同时, 场地应对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的需求予以关注, 设计适合他们游玩空间环境, 方便其出入并尽可能到达每一个地方, 给予他们应有的关爱。

4. 安全原则

活动场地及周围环境应是安全、舒适的, 各类设施如道路、铺地、水体、山石小品及植物等应是安全的。同时, 活动场内的游戏器械应适合于儿童的年龄特征, 有危险性必须设置保护并提醒大人陪同和保护。

5. 分区设计原则

儿童游憩场地不可能非常严格地按照年龄分组来组织、设计。当学龄儿童和幼儿共用一处游戏场地时, 需要根据游戏行为的不同进行适当分区。比较平坦的场地可设为幼儿活动区, 并结合成年人的休息进行安排, 方便成人照看幼儿的活动。在这类场地中不宜设置较多的器械。相对地, 学龄儿童区则可以安排较多的适宜器械增加他们锻炼的机会。

虽然幼儿区及学龄儿童区不宜布置得太近, 但也不应盲目、绝对分离。因为儿童时期是观摩、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优期, 能创造一种交流的氛围, 更有利于儿童在游戏中培养群体性、协作性。

(二) 德国柏林居住区中儿童游憩场地设计实例

1.“冷战”时期居住区的儿童游憩场地

位于德国柏林的Linder Street居住区是冷战时期西德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居住小区。其设计以传承、重塑传统居住区为设计要旨。与传统的居住小区相似, 围合的公共空间被设计为儿童游憩场地。这一场地主要分为两个区, 一为布置了摇摆木马、秋千等设施的沙池区, 一是将各种自然素材通过有机组织, 设计形成的“冒险区”。“冒险区”利用的自然素材主要有树木、植被、石头等, 它们被不规则地安插在蜿蜒的木板小径旁, 营造出带有神秘探险色彩的小森林气氛。此外, 一些随意设置的小木门和出口增加了在小径中行走的趣味性。在组织形式上, 沙池区和“冒险区”并没有被完全地割裂。通过植被的自然过渡, 小径的延伸, 两者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2. 新时期居住小区的儿童游憩场地设计

Heinrich Boll小区是于柏林市区新建的生态型小区, 它在儿童游憩场地的设计上有着相当的创新性和代表性。

总体来说, 在整个小区中有两类的游憩场地, 一种是传统的定点游憩园, 一种是与住区设施结合的游憩场地。传统的定点游憩园在每一组住宅楼围合的开放空间内均设有一处, 而且每一园配设的设施不尽相同。但是, 贯穿于各个游憩园之间的主题是共同的—海滩趣味。与住区设施结合的游憩场地是通过住区的雨水收集系统创造的。从住宅楼屋顶收集的雨水通过专有的收集道汇聚到住区内的鱼池。水道时宽、时窄, 不规则地穿越住区, 营造了溪流穿越的景象。同时, 水道两侧铺设碎石、沙子和不时设置草坪、树丛等小景观丰富了这一设计。儿童不仅可以在“岸”上观看流水, 还可以通过特设的阶梯, 直接在水边玩耍, 又或者在草丛中嬉戏, 增添了另类的游乐体验。

柏林不同时期的居住区游憩场地设计体现了几个重要的特征:

(1) 设计整体、统一与住区环境的有机联系

场地设计多以植物、沙等自然元素为主线, 营造完整、一致的游玩环境。没有明显的物理分割,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更容易在一起玩耍, 创造了培养他们沟通能力及群体性的环境。另一方面, 通过各个游憩单元的有机联系, 创造了以整个小区为背景的大游憩场所, 突破传统的就游憩场地设计游憩场地的设计理念, 使适于儿童游憩的环境和设施和谐地融入住区环境。

(2) 游乐设施具有多样性

除了常规的如滑梯、跷跷板这类人工的游戏设施外, 场地中还利用多种不同类别的植物、具有特定主题色彩的器械作为游乐素材, 为儿童能够更全面地接触到不同种类的事物, 提高认知能力创造了机会。

(3) 激发创造力和想象空间

利用居住区的常规设施如雨水收集系统构建游戏场地是游憩场地设计的创新之举。没有固定设置的游玩设施, 在此玩耍的儿童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 不受限制地创造游戏的方式, 更能激发游戏的主动性。

(4) 场地安全性高

游憩场地于内庭的选点方便了小区内的住户能随时看到儿童游戏的状况, 加强了安全监护。从游戏设施本身来看, 在摆放滑梯、木马、秋千等设施的地点以沙地作为铺地, 大大减少了撞击受伤的机会, 提高了安全性。

二、广州市居住小区儿童游憩场地发展现状

通过近几年对广州市若干居住小区的跟踪调查, 居住区中的儿童游憩场地设计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

1.“选择性”配套设施

广州大部分的居住小区, 尤其是老城区中的居住小区, 往往缺乏单独布置儿童游憩场地。儿童游憩场地通常混迹于居民的健身场地中。通过跟踪调查, 该类场地的规模更体现逐步缩小甚至消失的发展态势。从场地设置的地点及设置的形式上看, 儿童游憩场地仅仅是“选择性”的配套设施。对儿童特有的游玩需求的忽略彰显了当前社区建设对住区儿童群体关注程度的严重不足。

2.设施设计雷同, 缺乏趣味

调查中发现, 目前居住区中可供儿童游戏的设施基本雷同, 无法满足儿童深层次的行为和心理需要。从现有设施的种类上看, 滑梯、单杠、跷跷板、摇摆木马等为普遍采用的游乐素材, 显然在启发性、认知能力的培养上, 这类设施是相对薄弱的。另外, 现有设施的过多雷同, 使得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的趣味性大打折扣。可见, 目前的游憩场地设计及设施配置无法对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群体协作性等高层次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3.上位规划控制的缺失

根据目前广州市规划部门用于指引以及审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以及正在修编的《广州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 并无针对居住区儿童游憩场地的规模、内容以及设置要求等相关规划控制内容。可见, 目前居住小区的儿童游憩场地设计与建设主要是居住区开发建设单位的自发行为。上位规划控制的缺失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这类公共配套设施的发展完善, 其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

三、借鉴与启示

旅游游憩发展 篇5

1 游憩商业区概念

国内外对RBD(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定义有好几种。最早由Stansfield和Rickert在研究旅游区的购物问题时首次提出RBD的定义。定义为:所谓的RBD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1]。Smith (1990)在《游憩与闲暇研究的概念词典》(Dictionary of Concepts Recreation and Leisure Studies)中将RBD定义为: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零售商业区[3]。保继刚先生定义为:城市中心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4]。朱熠、庄建琦在研究西安游憩商业区时,把RBD定义为:为满足当地域市居民或外来游憩者的游憩活动及其个性需要,而使游憩景观、游憩设施在城市中某一地点集中而形成的零售商业中心[5]。

上述所提及到的定义虽然各不相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即指出了城市游憩商业区为本地居民服务和外来旅游者服务的特性,突出了这一区域功能的多样性,强调了RBD在促进城市旅游中的作用。游憩商业区与旅游两者是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6]。

2 西安RBD的界定

本文将以钟楼为核心的地域定为西安市的RBD,包括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以及南门内的书院门和碑林等。该区域内汇集了商业购物、餐饮、娱乐、住宿、旅游景点等。这是RBD与CBD的结合。笔者认为钟楼周围不是由传统的CBD演化到RBD,此区不仅是西安市历史上传统的CBD,而且也是传统的RBD,是RBD与CBD同时发展。而在西安市东南方向逐渐形成曲江游憩商业区,以闻名中外的大雁塔和曲江皇家园林遗址为背影发展起来,尤其雁塔北广场建成亚洲最大面积的音乐喷泉后,吸引了更多的商业集聚、娱乐休闲设施的建立、餐饮店的入住、各种档次宾馆的建立等形成了RBD。在南郊高新区,以高新什字段也逐步形成RBD。该区域内有各种写字楼,高档住宅小区、广场、购物中心、餐饮、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现代RBD。

3 西安RBD发展过程的特征

RBD的形成方式有3种,见图1,根据形成的方式来分析RBD发展过程的特征。本文把RBD的发展过程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CBD与RBD相结合发展、旅游区向RBD的发展和CBD向RBD的发展。本文所选取的以钟楼为中心的地域属于CBD与RBD相结合发展型,曲江游憩商业区为旅游区向RBD的发展型,高新区为CBD向RBD的发展型。下面分别结合以上三种类型来分析西安RBD发展过程的特征。

3.1 CBD与RBD发展的同步性

西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钟楼为核心,既是西安的最大的商业中心也是国内外游客及西安市民休闲娱乐的区域,见表1。以钟楼为核心的地区在西安市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传统的商业中心区(CBD),但同时也是游憩商业区(RBD),在以前人们不仅来此区购物办公等,也进行就餐娱乐等活动,例如回民街和广济街就是餐饮街,到逢年过节人民会往城隍庙祭拜与逛庙会等休闲娱乐活动。到了现代,在钟楼的西边有鼓楼、回民街、广济街、城隍庙等旅游景点,吸引着中外游客。在2007年完成西大街扩修,扩修后的西大街成为仿古一条街,成为西安又一条看点。南门内的书院门和具有很深历史价值的碑林同样是吸引中外游客的旅游景点。同时西安也是以钟楼为核心,形成了CBD。东大街有开元商厦、唐城百货、钟楼书店、钟楼邮局、新入住的沃尔玛购物中心、百盛购物、五一饭店、肯德基店以及众多的专卖店等。在南大街有中大国际购物中心、五环专卖、博德曼网吧、麦当劳、KTV、中国建设银行、医院以及钟楼饭店和南门内的几家饭店。西大街分布着世纪金花购物中心、百盛购物中心、西门好又多超市、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店、德发长饺子馆以及以清真小吃和陕西手工艺品为主的回民街和广济街。

因此西安钟楼附近不仅是传统的CBD,也形成了RBD,是CBD与RBD重叠区。这里不仅是市民购物的街区,同时也是游客和市民观赏、休闲娱乐之地,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购物、娱乐的场所和休闲康体的基础设施等。朱熠、庄建琦[5]认为西安以钟楼为核心的CBD的发展将会出现:以钟楼为核心的传统CBD功能疏散外迁,主要表现为面向国际的中心商务外迁;而其中心商业职能和游媳功能将会更为突出。尽管CBD职能有所减少,这里仍然是西安最大规模的中心商务区,不断的有大型购物中心与各种专卖店的入住。同时,各种为市民、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与设施的功能进一步加强。因此是CBD与RBD相结合发展,即体现出发展过程的同步性。

3.2 RBD发展的渐进性

3.2.1 旅游区向RBD的发展型

本区以曲江游憩商业区为例,大雁塔是古城西安的另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观赏。自雁塔北广场建成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后,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和市民前来观看,每天12点和18点喷泉开始喷水,这时观看人群达到最多。另外在广场两侧修建了仿古建筑和草坪。在两侧的仿古建筑内,入住了为游客和市民提供餐休、休闲娱乐的店,如肯德基、老孙家牛羊肉泡馍店、酒吧、茶馆等。另外开了好多家销售旅游纪念品店,如蓝田玉、户县农民画等具有陕西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在广场南面有修建了停车场以及休闲康体的基础设施。这里不仅是游客观赏的景点,也是西安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该区是在旅游景点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以大唐文化特色的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商务购物、康体健身为一体的综合RBD,是城市游憩区商业化,见表2。

3.2.2 CBD向RBD发展型

随着西安市的发展建设,在南郊开发了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该区以高新产业为主,入住了国内外知名企业公司,如IBM、富士通等。建有高档写字楼、国际会议中心、高新人才市场、学校、医院以及住宅区等。该区成为商务活动聚集的主要区段和外移商务活动的主要目的地。近几年,随着该区人口的增加,世纪金花购物广场、五环体育和伯韬体育店、爱家超市等购物中心入驻,以及各种餐饮店、休闲娱乐、健身会所等开设。该区还建有街区小型公园、广场等,为市民提供了康体休闲的基础设施,见表3。该区逐渐从商务区向RBD演变,商业中心游憩化。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西安市3个典型的游憩商业区发展过程的分析,得出RBD形成过程的特征具有同步性和渐进性,以钟楼为核心的区域发展过程具有同步性,此区是在CBD形成的过程中,同时也伴随着游憩活动的出现,两个过程在相对的情况下是同步进行的,逐渐形成了RBD;雁塔广场和高新什字尽管形成方式不同,但它们发展的过程都具有渐进性。雁塔广场首先出现的是以旅游功能为主,随着旅游区的发展,各种功能的集聚,逐渐形成了游憩商业区;高新什字是在CBD发展的基础上,随着住宅区的建成,各种基础设施的健全,以及人们生活的需求等,各种功能的集聚,不再只是功能单一的CBD,此区逐渐发展成为RBD,这也是传统RBD形成的方式。

参考文献

[1]Standfild C A, Rickert J E. The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70,2(4):213-225.

[2]Smith S L J.Dictionary ofConcept in Recreationand Leisure Studies[M].London: Green wood Press,1990.

[3]保继刚,古诗韵.城市RBO初步研究[J].规划师.1998.(4):59—64.

[4]保继刚,古诗韵.珠海城市游憩商业区研究[A].城市旅游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2001.125.

[5]朱熠,庄建琦.古城西安城市游憩商业区形成机制[J].现代城市研究.2006.(4):53- 58.

旅游游憩发展 篇6

游憩商业区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RBD) , 最早提出其概念的是斯坦斯菲尔德和瑞科特 (Stansfield C A、Ricket J E, 1970) , 他们认为, 城市RBD是季节性涌入城市游客的需要, 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事物和礼品店的街区[1];另外一个影响比较大的理解是史密斯 (Smits S, 1990) 提出的, 他认为城市RBD是建立在城市与城镇里, 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排档等高度集中组成, 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2]。而国内学者保继刚则认为RBD是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 (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 集聚的特定区域, 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另一位国内学者张立生认为, RBD主要为了满足外来旅游者的需要, 在城市内部集中布局旅游纪念品店、旅游吸引物、特色餐饮店、娱乐等设施的零售商业区[4]。本文根据前人的概念, 首先判定广州上下九步行街及其涵盖范围为RBD。

2 上下九的基本介绍

2.1 上下九RBD的演变过程

广州上下九RBD是从城市传统CBD演化而来的。在明清时期, 受益于接待外国商人和使者的怀远驿 (在现在的下九路南侧) 的建立, 大观河的开通, 以及十三行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这几个区域商业活动兴盛。后来十三行因火灾被烧毁, 商业活动逐步转入到上、下九路。而周边地段批发市场的涌现, 也使得上下九成为广州著名的商业地段。上下九步行街全长约1218米, 是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步行街的合称, 其实际涵盖范围包括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宝华路、康王路等路段。上下九步行街现存的主干道旧建筑以骑楼为主, 多为清代建成, 在吸收欧洲和北方满洲的建筑风格同时, 又保留了西关的传统建筑风格。其结构为下面商铺, 上面住宅。商铺有二楼的阳台遮蔽, 方便游人购物。从历史上看出, 上下九是广州的传统商业中心, 城市居民的游憩集聚地。由于其显著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上下九商业步行街”于1995年9月30日开通, 是“中国第一条开通的商业步行街”。上下九步行街被经过精心规划和整修, 以商业为主, 游览功能为辅, 以游览推动购物。很明显, 上下九作为传统CBD在经过政府的改造和更新后, 转变为吸引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 为其提供游憩和休闲活动的RBD。

2.2 上下九RBD的现状特征

现在的上下九RBD是全广州市最大的步行街商业区, 其骑楼文化、西关饮食文化是上下九RBD的两大特色, 常年吸引大量的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 前来领略西关的悠久历史文化和商业氛围。根据步行街管委会提供的数据, 上下九步行街在节假日的人流高峰可达到80万~100万人, 平日一般可达到40万~50万人。2007年荔湾区政府规划出以上下九步行街、康王路、西城都荟、荔湾广场、新光城市广场、恒宝广场为主体, 打造成新的“一街一路四广场”发展格局[5]。但根据2012年广州市规划局公布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其中保护范围包括了上下九区域。根据国家规定, 凡被划入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的, 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 要保护和恢复这些街区的历史风貌。所以, 其扩张目的是否能达成还是未知, 上下九RBD作为广州市三大商业重地之一, 究竟何去何从还需要拭目以待。

3 上下九RBD存在的问题

3.1 档次问题

上下九RBD位于广州旧城区, 其人口密度高、基础设施陈旧, 总体生活环境质量不高。同时由于旧城区交通可达性较差, 停车困难, 一定程度上将中高档的消费者拒之门外, 不少高档品牌进驻上下九RBD后又退出了, 使得上下九RBD的消费人群以中低收入为主。从2000年开始就有低档商品渗透上下九RBD, 市政府、区政府和商会在历年来不断地尝试协调上下九RBD行业间的关系, 想适当引导中高档商品进入, 合理调整经营结构, 提高上下九RBD的档次, 但屡次都无功而返。到现在, 上下九RBD沦为了低档商品的集中地, 究竟上下九RBD应该如何定位其服务人群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3.2 交通问题

上下九RBD是建立在取消汽车在商业街内通行的基础上的, 这样必定会增加其周边道路的负担, 所以如何疏导外围交通、解决客流的可达性及停车场的问题是上下九RBD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上下九RBD吸引了大量人流, 各路交通都向上下九RBD所在的路段集中, 上下九RBD入口处却没有足够的缓冲空间或交通分流措施, 每逢周末、节假日, 人、车流高峰就会造成拥挤不堪的混乱局面。其中, 公共交通是影响上下九RBD出入口人流量的重要因素。在上下九RBD较近的公交线路有16条以上, 广州地铁一号线有两个站在其附近。所以公交站和地铁站连通到上下九RBD的交通节点是人、车流最繁忙的路段。虽然上下九RBD交通比较便利, 但由于上下九RBD人流大, 街道空间狭小, 导致人流疏散能力弱。逢节假日在公交站点和地铁站出入口造成大量群众堵塞。

3.3 改造问题

上下九RBD位于老城区, 早期城市建设规划导致步行街被交通干线穿越, 同时街道各种设施如街道照明、存包处、公共电话、公厕、交通图展示板、休息设施等都不配套, 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街道空间不丰富, 不能为市民公共活动、娱乐悠闲等活动, 提供场所和必要的支持[6]。上下九RBD从开放为步行街后, 就开始不断进行修葺。1998年“传统骑楼”改造翻新工程。2000年, 步行街启动广场空间改造:修建一条40米宽南北贯通的“康王路”, 在与上下九步行街交汇处采用下穿式隧道。根据2001年《上下九文化广场城市设计方案》, 在地面被拆除骑楼街建筑的部分, 把原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建筑及广场向后退建, 在广场的南北迎康王路两侧设置牌楼, 使之与建筑围合成全新的“上下九广场”[7]。在不断改造的同时, 立面程式化、功能单一化的改造方式导致上下九RBD的生活特色丧失, 保留下来的骑楼街变成了文化和历史的空壳。

4 上下九RBD发展的探索

在低碳生活、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新型发展理念下, 如何推进新型城市化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加快建设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文化基础设施是保证广州人民幸福生活的前提。如何让上下九RBD成为代表广州文化形象历史文化设施, 打造传统内涵与现代精神相融合的多层次城市文化景观体系, 形成富有广州特质的城市文化标识是今后上下九RBD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根据2012年广州市规划局公布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就明确了上下九RBD的发展重点是主在保护而非建设。如何确保上下九RBD的历史文化价值、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均衡发展, 需要明确以下几个定位。

4.1 消费人群定位

市政府、区政府和商会在历年来不断地尝试提高上下九RBD的档次, 但效果都不甚明显。由市场经济的导向使上下九RBD变为低档商品的集聚地, 上下九RBD在市民心目中却是“买便宜货”的好去处。同时步行街的不少商户认为, 不同档次有不同的消费者。多年来的经营结构, 使得上下九成为市民“价廉”商品的好去处, 这已是一种认同, 无所谓引进高档商品。其实, 对于市场经济控制的步行街不宜过多的人为干涉, 对上下九RBD的发展趋势可以在做好市场需求调查的情况下适当地增加不同层次的商家, 增加不同消费群体。“价廉”作为上下九RBD的无形招牌不宜强制性地剥夺, 如何利用“价廉”的同时提升上下九RBD的兼容性, 使其更具影响力就要从其特色定位来提高。

4.2 街区专营定位

香港旺角RBD位于弥敦道北端, 属早期发展的地区, 区内大街小巷都不难找到老式饼店、麻雀馆等传统店铺, 商号较多为小型作业, 区内有香港最古老的一些街道。其中拥有多条特色街道, 如波鞋街、女人街、金鱼街、花墟及雀鸟花园, 数以百计的摊子摆卖衣饰、电器、手表等平价货品, 附近一带有算命占卜和地摊摆挡, 还有街头戏曲表演。同时, 旺角区内也有特色的大型商场, 信和中心、先达广场和潮流特区, 专门销售潮流物品、新兴玩意;旺角中心和雅兰中心则是时装和饰物的集中地;而大型购物商场新世纪广场, 里面多是中高档的连锁时装店。

在这里介绍香港旺角RBD是为了借鉴其保留特色建筑空间, 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空间层次, 使步行空间网络化。上下九RBD周边也初步形成了街区专营性, 如德兴路的小百货, 杨巷路的服装配料专业街, 长寿路、华林寺前的“玉器墟”, 西来初地的“酸枝家具街”等。但由于不断的商业更替削弱了街区经营的专业性。因此, 要注意强化各专业街特色经营, 以各街区现有经营品种, 明确定位各街区的经营特色, 形成更加完善的专业经营街, 更好地发挥其商业价值[8]。

4.3 服务设施定位

在构建了更丰富的步行网络的同时也要构建安全与舒适的步行空间。在步行范围内均匀布置公交站点, 特别是配合街区专营区域设立站点;增加著名景点、美食介绍, 并进行相应指引; 加强卫生管理, 增设垃圾桶和休憩场所指引标示;增加可移动绿化景观, 利用绿化来分隔空间;对乱摆乱放的小贩进行管理、对占用公用空间的招牌进行拆除。总的来说, 使上下九RBD可以沿主要历史风貌区、步行街、零售业、专业市场建设舒适、丰富的步行空间[9]。

5 结论

在新型发展理念下, 旧城RBD如何才能适应潮流, 焕发出新光彩, 其实主要还是在其定位。明确要保护旧城RBD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 深化挖掘历史, 使旅游者、居民能感到幸福, 不仅仅为了购物, 同时进行精神和肉体上的放松, 这才是游憩商业区的本质。

摘要:随着低碳生活、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理念日趋成熟, 环境对提升老百姓幸福感也十分重要。对如何让旧城区焕发新光彩是政府需要致力推动的项目。上下九RBD作为广州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旧城区, 对其改造牵一发而动全身。在RBD研究理论日益成熟和实践经验日益丰富的条件下, 特色步行街作为旧城区功能改造的模式已经捉襟见肘。通过对广州城市RBD——上下九商圈进行研究, 分析旧城区RBD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游憩商业区,RBD,上下九

参考文献

[1]Stansfield C A, Rickert J E.The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70, 2 (4) :213-225.

[2]Smith S L J.Dictionary of concepts in Recreation and Leisure Studies[M].Greenwood Press, 1990.

[3]古诗韵, 保继刚.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 (RBD) 城市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 2002, 22 (4) :489-493.

[4]张立生.城市游憩商业区 (RBD) 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

[5]广州城招商组.2012年广州上下九商圈可开发调研报告[J/OL].2012.http://www.docin.com/p-426701824.html.

[6]贾茸, 张建华.上海商业步行街景观浅析[J].上海商业, 2012 (7) :38-40.

[7]白雪, 胡江, 黄恩.基于消极空间改造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要素分析——以广州市上下九步行街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12, 48 (2) :125-210.

[8]唐孝祥, 娄君侠.广州西关骑楼建筑的文化特色及其保护发展——以上下九骑楼商业街为考察对象[J].小城镇建设, 2008 (1) :80-83.

上一篇:护理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倒立摆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