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创意旅游发展(共12篇)
青岛创意旅游发展 篇1
滨海旅游发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 地中海沿岸度假胜地是世界著名滨海旅游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以中产阶级为主要消费群的现代滨海旅游逐步兴起, 发展成为国际旅游的主流。目前, 仅地中海沿岸每年接待国际游客过一亿人次, 其中85%流向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和土耳其的海滨。[1]
在中国, “蓝色旅游”也正在成为旅游经济的新增长点, 而作为世界知名滨海旅游城市, 拥有丰富滨海旅游资源的青岛, 必须加大“马力”, 做足“海”的文章, 借助“蓝天碧海、金沙白浪”这两块金字招牌, 将青岛滨海旅游做大做强。
针对如何使青岛滨海旅游做大做强, 笔者对青岛的滨海旅游发展对策进行了如下研究。
1.青岛滨海旅游发展现状
青岛近年来确立了以滨海风光、崂山名胜、历史名城、休闲度假为主题, 统一规划, 坚持高起点、高品位、有特色有序开发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伙伴城市和决赛分会场, 青岛通过实施旅游大项目拉动战略, 建立了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体系, 培育起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海上旅游、文化旅游、商务节会旅游、体育健身旅游等六大旅游产品体系, 特别是游艇、帆船、游钓等滨海旅游异军突起。
同时, 青岛投资780亿元, 全面改造和建设了旅游基础设施、交通、环保、通讯和比赛场馆。[2]在交通设施建设上面, 新建了一批沿海豪华旅游码头和海岛旅游码头等, 有力地改善青岛市旅游设施。奥运比赛场地浮山湾建设成为大型国际豪华邮轮停靠码头, 成为位于市中心和旅游热点区域的专用邮轮码头, 提升了青岛作为邮轮接待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并且, 在重点规划建设诸如极地海洋世界主题公园、海滨及温泉旅游度假设施、海上观光、运动休闲等对城市旅游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特色项目和基础项目。
2.青岛滨海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青岛实现了滨海旅游由观光型向度假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变, 并且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是青岛滨海旅游的发展, 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海上旅游产品开发仅限于海上观光, 其他专项旅游较少;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足;滨海旅游涉及管理部门多等等。具体而言, 问题如下。
2.1滨海旅游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 结构单一
青岛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还未得到充分挖掘, 许多海洋旅游项目还有待开发。许多海岛在旅游开发上更是一片空白, 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青岛滨海旅游的线路设计、项目开发及管理上都不尽如人意。
经营区域狭小, 线路、项目过于单一。大多数游船仅限于青岛湾、汇泉湾、团岛湾、浮山湾, 项目主要是海上观光、餐饮娱乐、水上牵引伞、划船、摩托艇等。
现有游船总体上档次偏低。目前的游船中小型的占90%, 缺乏那些可提供观光、娱乐、餐饮等综合功能的中高档游船。
2.2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合理规划
青岛滨海旅游产业在规划过程中, 有些项目创意很好, 但因资金、建设未能及时跟上, 延误了时机, 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优势, 即使之后再建, 也缺少轰动性和震撼力。
青岛滨海旅游产品开发始终未能脱离旧的模式, 缺乏大手笔、大策划, 始终未能形成名牌旅游产品和精品工程。
2.3滨海旅游形象陈旧, 新形象宣传力度不够
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青岛的滨海旅游形象一直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形象存在于人们心中, 但随着北方其他滨海旅游城市的开发, 旅游形象变得越来越不鲜明。
以滨海旅游为特色, 重新定位, 大力推广新形象的宣传, 成为青岛滨海旅游产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2.4海洋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青岛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量工、农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仅经一次性处理以及部分单位、个人严重违反规定排污, 排入近岸海域。这严重影响了青岛市滨海旅游产业的发展, 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2.5滨海旅游资源可替代性强
沿海地区滨海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滨海风景旅游资源共性大, 差异性小, 在竞争中可替代性强。
滨海旅游发展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 从世界性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发生地的空间组合来看, 青岛虽然滨海旅游资源丰富, 但由于距离客源市场远, 且旅游淡旺季明显, 因而对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客源缺乏强有力的吸引, 在国际滨海旅游市场竞争中并不存在优势。国内北有大连、秦皇岛等, 南有厦门、三亚等滨海旅游城市。国外有夏威夷、加勒比、南太平洋、印尼巴厘岛、地中海等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
在旅游产业国际化、普遍化、共性化程度愈来愈高的今天, 世界旅游业正面临着转型, 由观光旅游逐渐向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休闲性、旅游方式转变, 度假休闲旅游趋势日益突出。如何使青岛的滨海旅游产品具有个性特色, 是发展青岛滨海旅游的最重要的条件。
3.青岛滨海旅游发展对策
青岛应当本着独立性原则、地方性原则、市场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连续性原则, 针对青岛滨海旅游资源的特点, 全面提高旅游业的发展。
3.1打造适应国际潮流的滨海旅游产品
顺应21世纪国际滨海旅游市场需求, 整合、完善和深度开发青岛滨海观光旅游产品, 优化滨海旅游产品结构, 设计一批新产品、改造提高一批老产品, 规划一批未来产品, 使青岛旅游产品丰富多彩。
借助奥运项目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的契机, 迅速形成一个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的集海上旅游、国际游船、海洋科考、海洋探险、海岛旅游为一体的著名滨海旅游目地的形象品牌。充分利用位于市中心的浮山湾大型帆船运动场地、海上综合运动中心的优势, 开展诸如帆船、帆板、摩托艇、水上摩托车、滑水、海钓等有较强的参与性、刺激性和娱乐性的海上旅游项目。同时, 借鉴国内外滨海旅游发展经验, 推出海洋科研修学游、海上体育专项游等精品海洋旅游产品。
3.2积极开发独具特色的海岛游
充分利用青岛海岛资源丰富的优势, 深度挖掘, 按照“一岛一特色”的模式, 推出一批海岛精品游, 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选定竹岔岛、灵山岛、大公岛、小管岛等多个岛屿, 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 根据各个岛屿不同特点, 开发度假休闲、旅游观光、海上运动、海岛垂钓和探险体验等滨海旅游项目, 让生态与旅游相得益彰。
3.3进一步加强滨海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高水平建设一批高端五星级酒店, 促进滨海休闲度假游发展。此外与国际知名的品牌酒店公司协商谈判, 在崂山风景区、琅琊台风景区、石老人度假区、四方滨海欢乐城和世博园建设五星级酒店, 在数年时间内使青岛主要风景区及休闲度假地拥有多家高端五星级酒店。
组建高端旅游车队和船队, 建设直升机停机坪, 精心打造完善的“陆海空”旅游交通体系。购置了数十艘游艇、钓鱼船、观光船等各类船艇, 开辟多条滨海观光航线和海岛旅游航线。所有的旅游项目都建直升机停机坪, 满足高端需求。通过完善的“陆海空”旅游交通体系, 让游客方便舒适地到达青岛各个景区和休闲度假地。
3.4加快培养高质量的滨海旅游人才
发展青岛滨海旅游, 当前突出的矛盾是高质量涉外滨海旅游人才的严重不足。必须在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 加强综合信息和多语种翻译以及导游、领队人才的精心培养, 为青岛迅猛发展的滨海旅游业培养一批高质量的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建伟.国际滨海度假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06, (3) .
[2]徐瑞蔓.山东奥运旅游:站在机遇与挑战的关口[EB/OL].[2007年5月22日].青岛日报, http://www.qingdaonews.com/epaper/qdrb/html/2007-05/22/content-813459.htm.
青岛创意旅游发展 篇2
青岛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正式发布《青岛市全域旅游规划纲要(2018—2021年)》,绘就了未来三年青岛旅游的发展“蓝图”。青岛市旅游将重点突出滨海度假旅游、海洋休闲旅游、品质乡村旅游及融合创新旅游、输出服务旅游五大发展方向,形成“城乡统筹、海陆联动;项目支撑、要素配套;集约集聚、组团发展”的全新旅游产业格局。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1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2亿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2640亿元。
《规划》提出拓展壮大海上旅游。加快构建旅游交通码头和游艇基地体系,促进海上旅游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规范航行、停泊、租赁等海上旅游业务,鼓励发展观光、娱乐、餐饮、婚庆、游钓等大众型海上游乐项目。打造休闲海钓产业基地,举办和承办省市级游钓比赛活动。布局海洋休闲体育运动基地,大力发展帆船帆板、游艇、摩托艇、水上滑翔、沙滩运动等休闲项目。开发邮轮母港航线和旅游产品,提升青岛至日韩邮轮旅游产品品质。开发海岛休闲度假、渔村民俗、野营垂钓等产品。重点发展渔家风情、滨河生态、历史民俗等精品乡村旅游产品。
青岛创意旅游发展 篇3
[关键词] 邮轮经济邮轮母港旅游业
正文
现代邮轮产业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于北美,40年来以每年8%-9%的速度增长。目前,国际邮轮产业发展已比较成熟,但主要市场在北美和欧洲。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亚太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活力与竞争力,区域消费能力与结构进一步优化和显露,国际邮轮公司均将市场开发的重点转向中国,带动了国内邮轮经济不断升温。近年来,挂靠我国港口的国际邮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相关城市政府与企业也对此十分重视,纷纷抓住这一良机,建设邮轮母港,拓展相关市场。为了应对国际邮轮经济对我国市场拓展的迫切需要,很多沿海城市都加大了研究、推进力度。上海的国际邮轮母港已初步建成,天津的国际邮轮母港项目正在开工建设,深圳、厦门邮轮口岸港已初具规模,广州、北海、温州、秦皇岛、宁波、大连等城市也都开展了相关论证工作,并且制订了发展规划。
青岛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岸线,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与天津、大连、宁波等城市综合比较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同时也具有发展邮轮经济的良好基础和广阔空间。青岛作为国际航运大港,如何抓住国际邮轮产业发展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抢占邮轮产业发展先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已经摆在我市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面前。
一、邮轮经济概况
1.邮轮经济的定义
邮轮经济(Economic of cruise line)是由于邮轮产业的运行与发展而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与多产业共同发展的经济现象。广义上的邮轮经济包括邮轮建造及其维护、邮轮运营、邮轮码头区域的相关产业,狭义的邮轮经济是由于邮轮抵达之前、抵达、停靠、离开邮轮码头所引发的一系列产品与服务的交易。近年来,世界邮轮经济发展迅猛,年均增长速度在7%~8%左右。
2.邮轮经济的效益
从世界各相关城市包括各港口城市分析,邮轮产业构成的经济价值链起了十分显著的作用。邮轮产业所形成的消费大体有以下三项:邮轮带来的旅客消费包括餐饮,宾馆、商品采购、旅游景点门票、陆空交通等等;邮轮本身到港的消费;邮轮建造维修的消费。其中包括油料添加、码头泊位使用费、进出港引航费用、海上必需的食品采购费用、海上必需的日用消费品、淡水添置等等。上述三大项消费形成一个很明显的经济价值链。邮轮母港的经济收益是停靠港的10-14倍。因此,争取成为大型邮轮公司的邮轮母港,一向是国际上各大港口发展邮轮经济的重要目标。
二、国内外油轮母港规划建设情况
在众多的母港城市中,新加坡的演变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新加坡只是欧美邮轮的停靠港,通过修建邮轮码头,不断发展靠港经济,九十年代以后,新加坡的国际邮轮和游客数量以平均每年6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1年,抵达新加坡码头的国际邮轮达1200多艘,旅游业收益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新加坡港是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邮轮港,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
素有国际邮轮之都之称的迈阿密,拥有12个超级邮轮码头大厦和两公里长的停泊位。2000年,迈阿密邮轮码头运送邮轮乘客总量达336万人,邮轮经济收益为98亿美元,此后每年的数字显现递增的趋势。
三、青岛市邮轮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形势
1、青岛市接待国际邮轮旅游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青岛的国际邮轮或游船接待始自1979年,瑞典的林德布雷德号游船当年五次抵达青岛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每年到青的邮轮数量不均衡,以中小型为主,有些只能算作游船,算不上邮轮。比较大型的邮轮第一次到港是1984年来青的奥丽安娜号邮轮,此后来青的是日本的“理想之国”号邮轮,搭载日本爱知县青年学生休学旅行团来青,并乘火车到曲阜旅游。瑞典籍的“探险家号”中型豪华邮轮,曾多次经停青岛前往北冰洋探险旅游。
青岛接待邮轮最多的一年是1987年,共有19航次到港邮轮,接待游客6345人次;最大的一艘邮轮是1983年到港的英国的伊丽莎白二号,载游客1262人。二十年来,来青的国际邮轮或游船主要是来自日本、瑞典、美国、北欧、德国、澳大利亚、英国、韩国、丹麦等国家和地区的远洋船只,游客中以欧洲游客居多。由于青岛没有专用的邮轮港口设施,青岛港的邮轮停靠码头与商业港混用,离市中心较远、交通不便,码头环境和设施较差,不具备接待大型邮轮和超大型邮轮的条件。1995年后,来青的国际邮轮、游船和游客明显减少。
2002年,世界排名第三的丽星邮轮(香港)有限公司曾开通过青岛——韩国仁川——大连的短期旅游航班;2002年6~10月间,由“双子星”号执航的青岛——韩国平泽的国际旅游航线,航行58航次,运送出入境游客10309人次;2003年该公司派出更大的邮轮“山羊星号”轮执航,受“非典”影响,仅航行了两个航次便停航,至今尚未恢复。目前青岛有通达韩国仁川、群山和日本下关的客货班轮航线,每周九个航班,乘客中游客占七成以上。
2、青岛市市邮轮旅游业的发展形势
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具有发展邮轮经济的良好基础和广阔空间。青岛滨海岸线连绵广阔、水域资源丰富;青岛港基础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内陆腹地广阔,旅游资源丰富,发展邮轮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青岛海洋科研、造船、航运企事业单位较多,拥有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能力,可以为邮轮旅游提供相关服务。近年来,青岛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收入不断增加,青岛将依托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成为入境旅游集散地与出境客源发生地。青岛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奥帆赛举办城市,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资源,在邮轮旅游方面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正被多家国际邮轮公司所吸引,并表示有来青发展意向,青岛邮轮旅游业已显露出勃勃生机。
(1)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我市的邮轮旅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港兴市”,完善港口功能,建设现代化国际枢纽港。抓住“区港联动”试点机遇,推进区港一体化发展,强化港口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2010年争取成为东北亚集装箱干线港、国际中转港、中国北方区域性大宗散货枢纽港。基本形成中国北方极具影响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区域性物流中心、服务中心、金融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的框架。突出海滨城市和奥运城市特色,发展度假、观光、邮轮、文化、工业等高水平特色旅游产品。《关于加快青岛市航运企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措施》(青政办发[2008]45号)中提出:积极整合我市航运服务平台,加快山东省(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步伐。《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试办“游船项目以及环渤海、北部湾的近海邮轮,探索发展远洋豪华邮轮旅游。”并提出,“沿海城市要加快海洋游船码头的配套建设,加强与国际游船公司的合作,提高大规模接待的组织效率和服务水平,争取更大艘次的邮轮停靠”。这些,都为青岛邮轮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部,是欧亚大陆桥的主要出海口,东、南濒临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这一地理位置对发展国际旅游也十分有利。从港口发展规划、潜在客源市场、周边旅游资源分析,青岛优越的地理区位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为青岛邮轮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青岛拥有目前进口原油吞吐量全国第一、外贸吞吐量全国第二位量、进口铁矿石吞吐量世界第一的青岛港。由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三大港区组成。现有职工16000人。拥有码头15座,泊位73个,其中,营运码头13座,营运泊位49个。万吨级以上泊位32个,可停靠5万吨级船舶的泊位6个,可停靠10万吨级船舶的泊位6个,可停靠30万吨级船舶的泊位2个。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是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集装箱吞吐量完成 770.2 万TEU,提前完成交通部、山东省1995年联合批复的“青岛港总体布局规划”确定的2020年500万标准箱的集装箱的发展目标,跻身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之列。
(2)青岛发展邮轮旅游业的制约因素
一是政府主管部门的相关业务指导,如产业政策、规划的制定有待加强。
二是缺少与国际接轨的、真正意义的邮轮专用码头,特别是母港。
三是许多邮轮公司还未把青岛作为主要目标市场,邮轮市场需要着力培育,邮轮经济对港口都市经济的作用有待深度开发。
四是北方气候的局限。我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据意大利歌诗达邮轮相关负责人介绍,鉴于北方气候特征,该公司的北方航线主要安排在夏季运营,因而形成鲜明的淡旺季特点。
五是邮轮业态初始投入多、维护费用高、营运成本大,且资产转移难度大、退出成本高。选择进入此类业态的企业,将面临较大风险和考验。
四、发展青岛市邮轮旅游业的建议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经济关联度。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上一些现代港口城市的崛起都与重视邮轮旅游业有关。据预测,未来3至5年内,国际市场将建造45艘大型邮轮并相继下水。这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发展邮轮经济正当其时。青岛市拥有发展邮轮旅游业的良好先天条件,近年来接待国际旅游船只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发展任务还很艰巨,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开展工作。
首先,抓住发展机遇,制定行业规划。建议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大型旅游企业及港务部门联手,结合我市实际,从宏观产业政策、行业发展战略、市场经营环境、管理服务模式、产业组织形态、资源要素构成等方面进行调研,推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接轨。特别要在商业与旅游业、出入境与安全管理、海上运输与港口管理、船舶建造与维护、邮轮母港建设、邮轮的基本配置标准与规模、世界邮轮发展现状,国外大型邮轮公司的主要航行区域、停靠点与航线选择、基本经营情况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并就我市邮轮母港规划建设和邮轮旅游业的发展前景、经营机制、投资收益等方面进行深入论证和可行性分析。此外,在投资合作方面,还应着力研究对本土邮轮公司发展的扶持政策,如行业准入、合作方式、贷款支持、人才培养等,重视对本土邮轮品牌的培养和塑造。目前,要大力拓展入境游市场,增辟海外航线,加强与国际大型邮轮公司的合资合作,全面实施“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战略,为提升我市旅游业档次服务,为实现青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服务,为促进区域旅游合作服务。
其次,着力强化境外合作与交流。支持大型旅游企业“走出去”,与欧美等主要邮轮游艇客源市场的大型旅行批发商进行合资合作,设立合资公司或办事处。此外,建议主动借力于世界著名的邮轮母港——香港,包括我市邮轮母港的建设、运营及邮轮的投资、引资等,当务之急是吸引香港的邮轮航线延伸至青岛,使我市尽快成为以中国为目标市场的多数国际邮轮公司的必经港。还要充分调动旅行社的积极性,与外轮代理公司共同努力,推出优质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外国邮轮游客。
第三,积极开展国内投资与协作。建立跨省区邮轮的旅游协作协调机制,实现共赢目标。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三大港口集群:以青岛、大连、天津为代表的华北环渤海港口群,以上海、宁波为代表的华东长三角港口群和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的华南珠三角港口群。我市可加强与各港口群城市的联系合作,如签订合作备忘录,实现邮轮旅游资源和客源的共用共享。
第四,尽快出台符合国际惯例的出入关程序和口岸管理条例,便利国际邮轮在我国业务的开展。目前,邮轮旅游业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国家对邮轮的出入关管理和口岸管理还是采用一般的出入关程序和口岸管理条例,游客出入口岸极为不便。这种以一般出入关程序和口岸管理条例来处理邮轮乘客的做法,不符合国际惯例,也影响了我国港口都市邮轮旅游经济的发展。
第五,加快技术引进,培养、积聚和储备人才。邮轮旅游业对从业人员在知识、素质乃至语言能力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邮轮企业、高等学府或研究机构应携手培养足够的专业人才,适应邮轮旅游业发展对高层次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邮轮旅游业正处于大发展的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培育市场,需要相关企业集团促进市场,需要消费者在这样一个新兴的业态和消费形态中增加体验。邮轮旅游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发展任重道远。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必将迎来青岛市邮轮旅游业发展的蓬勃与辉煌。
参考文献
{1}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青岛市邮轮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2}林红军 《邮轮旅游研究》
{3}青岛市规划局青岛市建委 《青岛浮山湾国际邮轮母港选址初步论证报告》
{4}《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青岛会展旅游发展概况研究 篇4
青岛依托其优越的区位和产业优势, 近年来在会展旅游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2013年仅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一地就举办了60余场国内外大型展会。会展旅游的发展对交通、住宿、娱乐、文化、商业等相关产业都起到重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催动了产业聚集。
一、会展旅游的含义
“会展旅游”是伴随着会展经济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 是指以会议、展览等活动为主要吸引物, 吸引旅游者前往会展举办地参加相关活动, 观光旅游, 沟通信息, 文化交流的一种综合性旅游活动形式[2]。在国际上通称为MICE (meeting, incentive, conference, exhibition) , 包括举办各类会议、展览、博览会、商品交易活动、文化艺术表演、体育盛事、科技交流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
会展旅游是会展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 两者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可以互相激励和促进。同时会展旅游的涉及面广, 可带动餐饮、交通等多相关产业共同获益。将两者结合的关键, 是要实现两个“转化”:一是把会展转化成旅游吸引物;二是把会展的参与者转化为旅游者, 延长停留时间, 拓展综合消费。与一般的观光度假旅游相比, 会展旅游具有团队规模大、停留时间长、客人档次高、消费能力强等特点, 因而有“旅游皇冠上的宝石”之称。
二、青岛会展旅游发展现状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 自然风光优美, 人文景观丰富, 文化历史悠久, 各种节庆活动多彩缤纷。作为中国首轮沿海开放城市, 青岛已成为中国东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 具有发展会展旅游的良好条件和资源优势[3]。
2000年起青岛市有了专业展馆, 经过这些年的建设与发展, 目前全市室内展厅面积约为11.65万平方米, 4 500~50 000平方米的不同规模的专业展馆已达到6个, 其中室内展览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4个。统计资料显示, 2004—2014年十年来, 青岛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 100多场, 用展面积达九百多万平方米。青岛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会展城市之一, 曾荣获“中国十大品牌会展城市”、“中国十大影响力会展城市”等称号。以此为基础的会展旅游业也经历了数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性质由综合到专业的演变, 成长为发展快、辐射广、贡献大的新兴产业。2014年随着青岛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全面展开, APEC贸易部长会议及第二次高官会、第二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全球外包服务大会、金家岭财富论坛等多个高端会展密集落户青岛, 前5个月青岛市进出口同比增长10.9%, 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稳定增长。
会展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青岛的旅游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促进作用。参展人员对酒店及其他配套设施的需求为相关部门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会展旅游自身特点也便于旅行社合理高效地安排旅游活动, 为青岛旅游业创造了经济收益。
三、青岛会展旅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青岛发展会展旅游业发展具有先天优势, 作为青岛市的重点产业优先发展现已初具规模且势头较好, 但由于起步较晚, 仍存在很多不足。
(一) 尚未形成会展城市品牌
青岛会展旅游市场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 整体上看, 国际性品牌展会较少, 城市会展品牌知名度不高, 品牌展会的效益尚未真正得到发挥[4]。会展品牌的培育在于质量而非数量, 更重要的是要对经济起到实际的拉动作用, 青岛会展在这一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行为约束机制
纵观世界上会展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都有专门的会展管理机构从体制上规范行业发展。而青岛目前尚无此类正规机构, 从而缺乏对行业的引导、管理和协调, 对于展览场地、招展程序、费用标准等尚未形成行业标准, 安全卫生等验收事项的规范化程度等也很低。
(三) 缺少会展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
青岛会展旅游业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 规模扩张快, 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5]。在整个行业中, 专业人才尤其是中高级人才的匮乏已成为限制青岛会展旅游发展的瓶颈, 削弱了青岛市会展业的可持续竞争力。另外青岛会展人才流动比较频繁, 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四、青岛发展会展旅游的对策及建议
(一) 打造青岛会展旅游品牌
品牌化是会展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青岛会展要突出自身特色, 联系青岛城市产业特点, 积极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会展品牌, 打响青岛会展旅游的名号。另外, 要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旅游业与会展业的对接, 以青岛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来整合会展资源, 加快会展业由单一性产业向综合性旅游产业转型, 促进会展业和旅游业进一步有机结合, 强化二者间的互动效应。
(二) 加强对会展旅游的管理, 完善行业制度
政府及监管部门应积极发挥调控和指导作用, 制定相关制度及扶持政策, 立足实际, 从长远规划, 将会展旅游作为青岛的重点产业优先发展。同时, 成立会展旅游行业协会, 利用协会规范和约束行业内的主体行为, 对展会的资质进行评估和认证, 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等。另外, 旅游部门要加强与会展业的交流和发展, 积极推动旅游业与会展业之间的良好互动。
(三) 重视会展旅游人才的培养
会展企业可通过与高校合作, 通过委托培养的方式有计划的培育一批综合能力强的会展旅游专业人才, 避免理论知识与实际专业技能脱节的现象发生。另外, 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积极引进外部人才, 共同建设一支熟悉国际会展业惯例、精于会展业市场开拓、善于会展组织与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 以适应青岛会展旅游的未来发展。
摘要:对会展旅游的内涵及特征进行阐释, 以青岛市会展旅游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青岛市会展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打造青岛会展旅游品牌、加强对会展旅游的管理, 完善行业制度、重视会展旅游人才培养等对策, 以期对青岛会展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会展旅游,青岛,发展概况
参考文献
[1]王春雷.国内会展旅游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6) :77-81.
[2]何建英.论会展旅游的概念内涵[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4, (3) :98-99.
[3]王晓宇.青岛市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 2012, (1) :76-77.
[4]王瑛, 齐洪利.青岛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10.
青岛创意旅游发展 篇5
创意农业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和发展价值,对创意农业旅游的研究有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上海城郊部分创意农业园区内的管理者、经营者和游客进行访谈调研,得到一系列创意农业旅游发展的数据信息,并从中分析得出目前上海创意农业旅游发展中出现的产业规模仍小、游客市场分布不均衡、旅游产品与活动缺乏、产品定位不清、农业创意人才不足等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为上海创意农业发展提出文化创意为先、产业集群发展、成熟市场构建的三项建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居民对于亲近自然的需求不断强烈,而有限的市区公园和城市景区已无法进一步满足人们休闲旅游的需求,人们迫切需要寻求新的休闲旅游空间和方式。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发展需要,许多城市纷纷利用城市郊区的农业用地规划建设城郊型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园区,用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二者相互结合,催生了都市创意农业旅游的发展。
本文开展对上海周边创意农业旅游发展现状的研究,基于上海市广大郊区和农村地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试图为上海的农业旅游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近年来,国家众多重要文件中,都提到了农业创新和农业休闲旅游,因此,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积极发展上海的创意农业,使创意农业成为上海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这对于强化上海的农业基础建设,快速推进上海的现代农业进程,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都市创意农业旅游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一)创意农业概念
所谓创意农业,就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过程中进行创意生产,创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构建农村创意生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创意农业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以及农业功能的深入拓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继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创意产业的理念也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形成并迅速全球化扩展。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人们有效地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即现在所谓的创意农业。
(二)都市创意农业旅游研究现状
“都市农业”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已出现于日本的有关文献中,都市农业是一个广义的地域经济的概念,它包括镶嵌在都市内的插花状小块农田和庭院绿化与城市美化的绿地,也包括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还包括远郊甚至大都市经济圈内适应大都市市场需求的农业。都市农业是一种多功能农业,集生产、生态、休闲、观光、娱乐、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体,集中反映了发达形态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其后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国家的学者相继开展了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首先所涉研究领域广泛,主要集中于农业旅游的兴起、农业旅游的概念、农业旅游的类型、农业旅游的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条件、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农业旅游中的性别问题等方面;其次,研究角度较为全面。既有从宏观角度对农业旅游发展条件、农业旅游发展策略等的研究,也有从微观角度的研究,如农业旅游中的性别问题,农业旅游的宣传营销方式等;再者,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者大量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行为学、地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如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图表法和比较法等,对农业旅游的相关问题展开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后,研究队伍专业性强。国外从事农业旅游的研究者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相关高等院校的学者;二是农业类研究项目负责人、顾
问等。
都市创意农业旅游是“都市农业”和“创意农业”的结合,这一概念的核心包含了三个基本的要素,“都市”、“创意农业”和“旅游”。因此,都市创意农业旅游既可以说是附属于都市旅游范畴下的结合了创意农业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都市农业中以创意实现价值的一部分。它是以都市为依托,受都市辐射的直接影响,以创意农业为手段,创造出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新型旅游产品,并最终以发展旅游为目的。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等人认为创意旅游农业发展潜力巨大,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而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能起到增收和富农的作用。
国内从总体上看创意农业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稳定、高水平的核心著者群和真正的核心期刊群,不过在近几年,尤其是2007年以后,已经受到多学科人员、多方机构的重视,并不再像以前的农业研究一样,仅仅局限于专业人员的研究。但国内目前的有关农业旅游的研究还普遍存在着对农业旅游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较为混乱、对农业旅游类型划分相关研究较少、对发展农业旅游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的研究成果较少等问题和不足。再者,我国创意农业旅游的深层发展方面也难有较为持久的竞争力,这是由于国内对促进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创新开发的政策、人才、市场都较为缺乏,相关条件和配套仍不够成熟、完善,各都市、地域间发展的差距导致人才的聚集程度分化加大、旅游市场的成熟状况分层严重。这样的情况下,对以上海为基点的关于都市创意农业旅游的研究并为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就显得更有价值和意
义了。
二、上海创意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一)发展模式
“创意农业”与“农业旅游”这两个领域可谓相互依存、互为载体。作为中国目前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上海的创意产业及农业发展都处于全国的前列,成熟旅游市场细分、庞大的创意人才储备、先进的生产技术运用都是上海都市创意农业旅游发展的强大支撑。目前看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干经天、姚佩华等人认为在现代农业建设和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沪郊通过在现代农业建设和观光旅游农业中注入智能化、个性化、艺术化元素,推动了信息开发型创意农业产业、形态开发型创意农业产业、文化开发型创意农业产业、艺术开发型创意农业产业的快速起步。笔者认为这样的分类已经较为全面,但仍不免互有重叠交错部分,因此稍作改进,以创意为基础、科技为支撑分为文化创意类、艺术创意类以及体验创意类三大类:
(1)文化创意类: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文化影响深远。历史沉淀下来的各种农业成果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因此,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文化创意也应运而生。目前上海城郊的文化创意是通过诸如对奉贤油菜花、南汇水蜜桃、嘉定葡萄等具有强烈地域识别特色的农产品的不断强调来表现地域油菜文化、水蜜桃文化以及葡萄文化的,这些农产品一经创意强化,其认知度会大大加强。
(2)艺术创意类:任何通过对农业产品及其附属品的外观(色彩、形态等)进行改变而提升艺术价值的都属于艺术创意类,包括对农产品的组合、拆解,绘图、排列。作为改变单样农产品最为直接的方式,艺术创意不仅具有极大的个性化特色,而且具有实用性和艺术观赏性的双重特征,是快速提升普通农产品价值并使之可以高层次化的重要方法。发展前景广阔,可供发挥的空间巨大。如奉贤区庄行镇创意园的南瓜、葫芦,被当作艺术“画布”,在南瓜、葫芦上绘上了中国山水和人物等图案,使之成了艺术品。
(3)体验创意类:但凡能调动人的各项感官,使之能切身感知、体验农业产品或农业基地的,并且是以亲身参与为方式的都属于体验创意类。如前些年异常火热的都市农场、牧场,都是这类的典型代表。再如上海蔬菜公园就在普及蔬菜知识的同时让市民充分体验种植、采摘、品尝蔬菜的新乐趣,在切身体验中获得良好的感知。体验创意类农业旅游是在都市紧张繁忙生活的大背景下给人以回归乡村、纵情田园的特别体验,因此将会愈加受到欢迎。
(二)发展格局及特色
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目前沪郊创意农业逐渐呈现出多点多中心、各区联动的基本发展格局。各个区内都基本有自己的特色农业产品:如金山的皇母蟠桃、奉贤区的油菜果蔬、浦东南汇水蜜桃、孙桥蔬菜、松江仓桥水晶梨、青浦练塘茭白、赵屯桥草莓、嘉定马陆葡萄、崇明金瓜、长兴柑橘等,这些区域都以各自各具特色的农业产品为依托已经形成了或大或小的创意农业产业基地或园区,而各区域内部除了最具特色的农业产品外,也同时注重农业产品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如崇明岛上现已形成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崇明园区和上实园区等三大创意园区,各自发展如有机米、芦笋、老毛蟹等特色农业产品,大大丰富了崇明岛上创意农业产业的布局
层次。
三、实地调研分析
我们于2012年10月26日-27日在上海崇明柑桔节期间、2013年4月13日-14日在奉贤庄行油菜花节期间以及2013年8月25日-26日在南汇园区分别对各园区内部分管理者、经营者及大量的游客进行了抽样访谈调研,得到了一批关于目前上海创意农业发展的基础数据信息,从中可以部分的窥测上海创意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访谈结果整合及分析如下:
(1)以上各园区内参与人群以18-40岁为主力,占比最多。其中职业以学生、白领居多,各行各业均有涉及。说明创意农业旅游对年轻人群更加具有吸引力。
(2)其中近40%的游客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创意农业是什么,而有一大半受访者表示曾参与过休闲农业旅游,并对此有一定的了解。说明创意农业旅游概念仍然较为模糊,非专业内受众很难分辨哪些是创意农业旅游活动。近30%的游客受访者表示之前未曾参与过休闲农业旅游活动,说明创意农业旅游市场仍然处于新兴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应加大宣传引导,深度挖掘市场潜力。
(3)近一半的游客受访者表示他们是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创意休闲旅游的信息,而传统媒介如电视、报刊也有相当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近40%受访者的信息来源于朋友推荐,说明朋友的口耳相传及交谈时的体验描述对受访者有很大的直接影响。而当受访者做好旅游准备之后,大部分的受访者表示会在双休日和法定长假进行旅游活动,其中又以双休日居多;另外像带薪假期和寒暑假期则相对较少。说明目前的假期制度对创意农业旅游活动具有较大影响,但同时由于都市创意农业旅游区往往在城市近郊区而使得创意农业旅游在一日内往返普遍可行,因而双休日内即可完成旅游活动。这点从交通方式的选择上也能反映出来:游客受访者以选择公共交通方式的占绝大多数,也有大量的选择私家车自驾游,说明易达性是选择创意农业旅游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之一。
(4)游客受访者以中等收入水平为主,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为低收入或无收入人群,主要以学生居多。普遍表示可接受的一次创意农业旅游人均消费最好在300元以内,少量表示可以接受300元以上,这与收入水平分布也较为符合,说明目前的上海创意农业旅游仍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以中、低端市场为主,同时也要兼顾高端市场的发展。
(5)有80%以上的游客受访者参与休闲农业旅游的动机包含休闲度假,其次,以观光游览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近一半的游客受访者表示比较看重创意农业旅游中的新鲜感与体验感,其次便是服务质量和农味特色。从中可以看出创意农业旅游与普通农业旅游的紧密联系,但又不完全局限于此,其中“新鲜感”就体现了创意农业中“创意”的部分,也是创意农业旅游的价值所在。
(6)对游客受访者有较大吸引力的农业旅游活动主要有民俗民风、农家饭、游乐项目、特色农产品以及生态环境体验等,具体旅游活动主要有观光、农产品采摘、露营烧烤、农家餐宿以及垂钓等类型。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农业旅游的发展类型已经较为丰富,但涉及创意农业旅游部分仍然是缺乏,大多农业旅游仍然滞留在较为原始活动项目中,未能最大化开发农产品的价值,未能充分激发出农业旅游的活力。
(7)从游客受访者对于上海创意农业旅游中所涉及的各项要素的评分中可以看出目前与创意农业相关的各项因素都做的不够完善,特别是住宿、价格与交通方面,仍有待较大的提高。说明城郊道路交通问题与农业园区内部餐宿问题都较为严重,从另一个角度又反映出目前创意农业旅游目的地可选择性仍不够,不能有效的分散客流,减缓热门园区压力。
(8)游客受访者对上海创意农业旅游所涉及的各类因素期待情况表明服务与管理、当地居民的态度与素质、文化与民俗风情以及旅游资源等是最受看重的几个因素,说明相对交通、住宿等物质影响因素外,人们更为看重的是精神与感官体验,这与前面关于创意农业旅游看重点中“新鲜感与体验感”也相符合。
四、上海创意农业发展中需注意的问题
上海创意农业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也正好赶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建设新型农业产业的趋势下,因此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由于起步较晚,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仍旧较低,加上仍有很多制约因素不能及时清除,导致现在创意农业发展仍旧问题重重。
创意农业应该以创意为先导,同时又要以农业为基石。上海周边已经形成众多比较知名的新型农业产业园区,但大多数仍旧停留在较为原始的农业旅游发展中,即以观光、采摘、品尝及体验为主,甚至有完全沦为城市市民进入农村体验农业的近似于农家乐的形式,所以急切需要找准定位,理清问题症结所在,发展中需要注意以下主要问题:
首先,创意农业应该是具有高附加值、高收益的产业活动。而高附加值则应该产生于创意对于普通农业的改造升级过程中。因此,如何将创意支撑、文化内涵与现代科技运用到现代农业中去并激发出农业的多重价值则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目前上海乃至全国的创意产业发展就是为了解决普通农工产品高端化、个性化以及高附加值化的问题,创意农业旅游发展也是受此制约。在此背景下,人才的培养、吸引,创造环境的宽松,政策的优待等都是创意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创意直接影响着农业旅游的产品与服务的多样性,也是避免产品抄袭重复导致市场盲目竞争的根本手段。
其次,创意农业的发展应该是整个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包括创意产业、新型农业、新型制造加工业、农业旅游服务业等,涵盖生产、加工、销售等整个农业产业链。创意农业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旅游的问题,更是农业的问题,任何一个环节的不足都会是创意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这就需要人才、技术、政策的全面协调,不能厚此薄彼。
最后,任何一种产业都需要有一个稳定而成熟的市场。都市创意农业旅游的一项天然优势就是地处城乡结合部,既有广阔的农业资源又有大量的客源市场。但这个市场并不一定是稳定的,这是农业自身因素制约的结果。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有其天然的季节性特征,任何一种农产品,都不可能一年四季长生不谢,这就给农业旅游带来了最致命的问题:不可持续性,这也是农业旅游要走上创意农业大道的原因之一。那么,除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比如说大棚种植)来延长农作物的生产时间外,如何保证农业旅游发展的连续性就是保证稳定市场的前提,这就又要寄希望于创意对于农产品附属物的影响,这是创意对除了农产品本身的改变外的第二层
含义。
青岛创意旅游发展 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旅游影响因素发展对策重庆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进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旅游业主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在创意经济不断崛起的当代,创意不断融入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促使旅游者的消费理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更加关注自身的参与和体验,注重更深层次地理解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从而获得独特的旅游感悟和体验。传统的旅游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而创意度高、个性化强和体验性好的旅游产品则越来越受旅游者青睐。
打造适应现代市场发展趋势的全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需要从创意的视角进行重新构建。随着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加速,文化创意旅游应运而生。文化创意旅游是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而成的新业态,注重将创意元素植入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为旅游者提供更具创意及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从而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诉求。
二、重庆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概述
近年来,重庆加大了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的力度,文化创意旅游发展较为迅速,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旅游项目,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数量不断丰富,开发深度不断增强,为重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升级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庆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重庆传统旅游业主要偏重以资源和市场为导向的大众型观光旅游,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有效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求。重庆在继承传统旅游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历史遗留下来的工业建筑遗产和战争保护遗迹等文化资源,通过融入旅游项目,使其满足旅游者寻求个性、新奇的消费需求,拓宽旅游产业的覆盖领域。如:充分利用老厂房、老仓库等建起了重庆坦克库——当代艺术中心、501艺术创意仓库、东和地产创意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及磁器口、洪崖洞、巴国城、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此外,重庆以现有的观光型旅游资源为基础,注入音乐、动漫、软件和表演艺术等创意元素,打造出视美动漫基地、民国街、永川茶山竹海、武隆天福官驿、大足龙水湖、茶园新区动漫基地、北部新区高新园动漫基地、大学城数字娱乐基地等文化创意旅游项目,推动了重庆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
总体而言,文化创意旅游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将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与创意产业有机整合,有助于形成新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链。目前,重庆文化创意旅游发展较为迅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旅游者消费需求不断改变,重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供给相对稀缺,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整体环境也亟待改善。
三、重庆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升,传统旅游产品已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创意度高且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更符合他们的需求。目前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日趋理性,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减少,主题游、深度游和度假游不断增加,自助旅游、自驾车旅游日益流行。旅游者消费偏好的改变,为重庆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具体而言,旅游者消费需求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旅游需求结构变化,促进以娱乐为主导的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
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是影响重庆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旅游消费结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娱乐的比重始终偏低,表明我国购物、娱乐等附加值高、弹性系数大的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而国际旅游消费结构统计数据表明,“食、住、行”和“游、购、娱”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一般各占5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中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成为旅客关注的诉求点。游客消费中娱乐比例的增加,将促使旅游偏好更倾向于精神消费更高层次的娱乐,如:欣赏音乐和民族舞蹈等文艺演出,参观当地博物馆、文物展览、艺术品展览等。可见,文化创意旅游轻松活泼、丰富多彩、寓游于乐、游娱结合的旅游方式和富有活力与情趣、特性鲜明的旅游场所,将更受现代旅游者的青睐。
2、旅游需求内容变化,促进体验导向的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
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需求内容发生的巨大变化,旅游者越来越注重旅游体验过程。随着人们重视消遣娱乐、心神康健和智力发展的休闲观念的逐步形成,以关注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为目的、以文化精神体验为特征的休闲生活方式将逐步发展,旅游者更加注重旅游产品品质和本真的旅游体验。
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可参与性高,游戏化的体验为旅游业开辟了新境界,引发了动漫主题旅游、互动游戏、动态模拟、虚拟实境等新的体验形式,快速地创造出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与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相契合。例如:动漫旅游是目前颇受旅游者青睐的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人们可以参加动漫产业园中的娱乐项目,参与动漫产品的制作,观看并参与以动漫形象为题材的互动表演,从中体验动漫旅游带来的乐趣。
(二)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市场供给
由于旅游者消费需求变化较为迅速,重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市场供给相对稀缺。文化创意旅游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而产生的新业态。中小企业在重庆文化创意企业中所占比重较大,成为重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力军。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是企业,而真正靠文化创意吃饭的绝大多数是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企业,而一些大型的文化创意企业已经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抗风险能力很强,因此重庆旅游企业应当加强与大型文化创意企业的合作,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如:重庆视美动漫基地由重庆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责任有限公司、重慶广播电视产业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重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川美术学院共同组建,公司致力于开发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产品,打造民族文化创意产业链。
(三)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整体环境
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首先,在社会经济环境方面,企业集团化发展为企业发展跨产业的战略联盟提供了财力基础和智力基础。其次,在社会政治环境方面,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系统整合观念在各个领域被应用,整合思想和方法也不断被深入研究,不用产业间资源整合发展观念也受到重视,取得的研究成果对动漫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现代数字技术为文化创意旅游开展提供声、光、电的渲染,产生令人震撼的视觉、听觉效果,如:重庆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武隆》,以现代高科技手段演绎濒临消失的“川江号子”,为旅游者营造了体验壮美自然景观和独特人文风情的空间。因此,社会环境对于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具有支持作用,是影响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重庆文化创意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一)培育文化创意旅游消费群体
发展文化创意旅游实际上是倡导开拓新的消费空间,培育新的消
费群体,实现以深层消费拉动经济稳步增长的长远目标。
重庆文化创意旅游的开展应根据旅游者需求层次和认同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生产不同类型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在内容上,设计、生产和营销集文化性、艺术性、创新性及高附加值于一体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在形式上,通过改造仓库、旧厂房等富有历史感和文化气息的地方,充分运用创新理念、艺术手法和高端技术策划,打造出诸如黄桷坪涂鸦一条街、501艺术仓库等新颖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以此来更好地满足旅游者不断提升的需求心理,同时开拓新的消费市场,创造更大的产业价值和市场前景。
(二)豐富和完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重庆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山水都市、温泉、夜景、桥都等均为重庆标志性的宣传名片,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重庆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但要留住游客并拓展其消费领域,就需要满足游客诉求,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把重庆打造为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都市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激发并满足游客的休闲消费需要,促进重庆旅游经济的发展。例如:重庆洪崖洞是市场美誉度较高的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它生动地再现了巴渝十二景之一的“洪崖滴翠”,以最具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为主体,将重庆独特的山地民居建筑文化、巴渝民俗文化融为一体。洪崖洞主要由天成巷巴渝风情街、盛宴美食街、纸盐河酒吧街及异域风情城市阳台四条大街组成,融汇了独具特色的时尚元素及文化创意元素。置身洪崖洞,游客可观吊脚群楼、赏洪崖滴翠美景,逛山城老街、品巴渝文化、享特色美食,同时还可参与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从而在旅游过程中尽情享受文化、消费文化、体验文化。
(三)加大政府对文化创意旅游的支持力度
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在重庆文化创意旅游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扶持至关重要。由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一种新兴时代产物,它需要政府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以扶助其快速而顺畅地发展。重庆市的公共服务体系虽然相对较好,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近年来的交通问题日益严重,文化、休闲、娱乐等消费性服务及生活、文化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均不能满足旅游群体的需求。针对这种产业发展现状,政府需要搭建旅游信息发布、服务平台,筹划成立重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服务中心,协调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活动和相关事宜,为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以此来推动和实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链条的形成。
政府制订的法规政策对文化创意旅游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保障和规范作用。因此,重庆地方政府应准确把握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特征,制定相应的创意经济发展扶持政策,降低进入市场发展的门槛,鼓励兴办具有创新意义的企业和项目,为促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在制定政策的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宏观调控,发挥政府的领导和组织功能,对重庆的文化创意旅游集聚地进行统一整合与规划,优化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加强产业间的协同合作,大力支持创新基础好、竞争实力强,前景可观的中小文化创意旅游企业的重组或壮大,推动重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合理、有效、快速的发展。
五、结语
文化创意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以“创意”为内核,强调文化创意在旅游中的吸引力,重视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体现了高度的融合性、创意性和文化性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重庆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主要受消费需求、市场供给、整体环境影响,重庆应当注重培育文化创意旅游消费群体、丰富和完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加大政府对文化创意旅游的支持力度,从而推动文化创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蓉,张玉玲.创意经济背景下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的发展路径研究——以重庆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2(9):85-88.
[2]丁宁.旅游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大连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李欣.基于创意视角的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以天津杨柳青镇为例[D].南开大学,2010.
[4]董桂玲.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40-41.
青岛市黄岛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篇7
关键词:黄岛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青岛市
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 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由于其行业的基本特征是非生产性的, 所以又称无烟工业。旅游产业从整体上看, 它不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 所以也称为无形贸易。青岛作为旅游城市, 其旅游产业的地位在整个经济结构中不言而喻, 黄岛区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 因此, 更应该深入地研究如何发展全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一、青岛市黄岛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青岛市黄岛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
1. 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
黄岛区自然风光优美, 全区三面环海, 一面靠山。绵延起伏的山脊与气势磅礴的大海相映成趣, 山水相依, 灵气逼人;这里具有浪漫的海滨风光, 沙滩质优, 金沙滩有“亚洲第一滩”之美誉, 银沙滩精致清幽, 是难得的天然海水浴场;有风光秀丽的珠山风景区;有徐山、齐长城、马濠运河等历史遗迹;海蚀地貌奇特, 竹岔岛等岛屿分布距陆地较近, 气候温和凉爽。与青岛老市区沿海一线相比, 黄岛区自然生态优势更突出, 拥有一种自然、开阔的格调, 更适合旅游度假休闲。
2. 便利的旅游交通优势。
黄岛的交通四通八达, 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 黄岛区先后建成了前湾港、胶黄铁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一大批大型交通通讯能源设施, 尤其是交通, 经过以城市道路为核心的交通体系建设, 区内道路交通四通八达, 加之跨海大桥以及海底隧道的即将竣工等, 都为黄岛的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形成了完善强大的黄岛旅游立体交通网络。
3. 丰富的节庆文化优势。
中国·青岛凤凰岛 (金沙滩) 文化旅游节对于黄岛影视产业的主题开发将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每年的文化旅游节开幕式都会邀请到众多海内外著名歌手、主持人、歌舞团等文艺界人士参加, 吸引数十万国内外游客和观众走进黄岛。“凤凰岛之韵”旅游系列活动, 将特色美食、渔家美食、啤酒品饮、文艺演出与凤凰岛、唐岛湾、小珠山休闲游等特色活动相结合, 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丰富、有趣的旅游环境。
4.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提升, 文化消费将会不断增长, 黄岛区经济增长加快, 人均收入不断提高。
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用于如旅游、高等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消费比重会有较大幅度提升。随着黄岛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全面提速, 也会增强居民旅游消费的愿望和能力。可以预见, 黄岛区旅游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二) 青岛市黄岛区旅游产业现状及主要特点
1. 旅游产业大项目开发建设加快。
去年是全区“旅游项目建设年”, 工 (区) 委确定了19个重点推进的旅游项目, 先后引进帆船之都温泉度假酒店、台湾涵碧楼度假酒店、欧洲大饭店等多个特色项目, 海上嘉年华、唐岛湾国际游艇会、唐岛湾滨海休闲广场等一批投资高规模大、聚集效应强的项目相继开工, 创历史最高水平, 香港半岛酒店、金沙滩豪邦俱乐部年内即将动工建设;金沙滩美食街、银沙滩度假别墅、唐岛湾壹仟号会所、世贸海悦大酒店、名家艺术馆等项目先后投入使用, 灵珠山菩提寺已经开光纳客。凤凰岛、唐岛湾、珠山三大板块旅游开发建设全面推进, 以休闲游乐、高端度假、海上运动、生态文化为主的高端旅游开发建设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 开发区滨海度假胜地的大旅游格局呼之欲出, 成为全市旅游亮点和市民关注的热点。
2. 全方位宣传取得新进展。
开展多种形式的“好客山东、乐游黄岛”系列活动, 制作发放各种宣传品近50万份, 向省内外游客赠送景区门票和代金券近60万元;构建起报纸、电视、电台、网站、电子触摸屏系统及户外广告六位一体的旅游宣传立体网络, 通过每日播报放大宣传效应, 吸引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报、人民网、新浪网等主流媒体关注播报, 不断掀起黄岛旅游热潮。旅游旺季, 来区游客多次出现“井喷”, 全区酒店平均入住率比青岛市区高出15个百分点。仅去年1—10月份, 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506.59万人次, 旅游业收入达26.10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6.3%和12%。
3. 餐饮住宿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截至目前全区新增四星级饭店1家, 星级餐馆2家, 星级农家乐2家, 全区共拥有3A级以上景区2家, 省级农业 (渔业) 示范点、特色村3家, 星级饭店18家 (四星级4家) 、绿色饭店8家、旅行社11家, 星级餐馆和星级农家乐14家。旅游规模走在全市各区市前列。
4. 游客最感兴趣的是“山水风光”。
在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中, 游客们最青睐的还是传统的“山水风光”, 在最感兴趣的旅游活动中首选这一项的占78.6%, “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分别以49.8%、44.3%列第二、三位。“艺术/节庆活动”和“饮食烹调”以30.9%、30.1%列第四、五位。说明我们除了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外, 如何进一步促销、推广, 使更多的游客熟识并选择, 仍是应当注意并继续努力的问题。
(三) 青岛市黄岛区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如今, 旅游业已成为黄岛区的支柱产业, 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同时, 黄岛旅游业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1. 旅游地点季节影响严重。
金沙滩、银沙滩的旅游受季节的影响很大, 夏天旅游旺季游客较多, 然而到了旅游淡季, 则游客较少。如果黄岛区的旅游淡季过长、过淡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那么将给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的阻碍。
2. 旅游景区文化挖掘不够深。
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少, 参与性和娱乐性并重的旅游项目少;部分导游对景区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和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知之不多, 讲解缺少内涵, 无法满足游客“求知”的深层次要求;旅游商品开发薄弱。
3. 旅游管理协调体制不完善。
各单位难以形成合力, 不能形成全区旅游产业良性发展的互动性产业链。来黄岛旅游的游客要么只去金沙滩, 要么只去小珠山, 旅游周期短, 旅游相关消费较少。各旅游相关单位应相互沟通, 采取有效措施, 形成黄岛区立体空间旅游结构。
二、加快青岛市开发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1.树立大旅游战略思想。转变传统观念, 整合完善金沙滩、银沙滩和小珠山旅游景观, 开发推出新的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 深入挖掘黄岛的文化资源, 发展民俗旅游, 树立全方位、立体式大旅游战略思想。应由政府拟定专门研究课题, 由旅游部门及专家组成课题组, 对黄岛区旅游资源、开发范围进行全面调研, 制定切实可行的旅游开发规划, 为政府提供决策意见。只要我们正确地审视黄岛区的资源条件和旅游环境, 推出新的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 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加大广告宣传力度, 就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2.合理开发文化遗迹。对黄岛现存的历史文化遗迹进行调查研究, 依照其文物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在切实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 对游客开放。如马家濠、徐山、齐长城等应全面保护, 统一规划、开发, 在深入挖掘其文化深度的同时, 亦应辟为旅游景点。
3.提高旅游服务能力。旅游有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据消费调查, 游客在吃、住、行上占的比重较大, 游、购、娱三项弹性消费较低。黄岛在发展旅游产业时, 要积极调动景点游客的娱乐性和参与性, 努力使景区内的项目能活起来, 提升游客的兴趣, 让游客流连忘返。同时, 继续加强旅行社管理和旅游宾馆的建设, 提高旅游服务的水平。
4.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针对不同时期的旅游重点和市场需求, 将各个办事处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 推出踏青游、采摘乐、凤凰岛海滨观光、唐岛湾海上运动、珠山宗教文化游、珠山生态休闲、工业观光游等系列旅游产品和一日游、二日游精品线路以及黄岛至青岛的商务旅游航线, 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参与, 精心策划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
青岛创意旅游发展 篇8
自2006年第一届在日本福冈举办以来, 目前已连续举办了六届, 形成了三国旅游部长会议机制并按照顺序每年依次由中日韩三国所在城市承办, 其中第二届在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开幕, 辽宁省大连市闭幕;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旅游合作机制之一, 在增进人民了解、扩大部门合作、加强业界交流、互通市场信息、培养旅游人才、保障游客利益以及推动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卓有成效的贡献, 同时也是中日韩三国展示风采、打造品牌, 扩大国际知名度, 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极好机遇。
中日韩旅游规模增长迅速、内涵不断丰富。据中国国家旅游局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 2010年中日韩三国互访人数达到1700万人次, 三国之间的任何两国都是另一国的第一和第二大客源市场。日韩是中国入境旅游最主要的客源国;随着中国出境旅游的蓬勃发展, 中国逐渐成为日韩入境旅游的最主要客源国, 预计到2015年中日韩旅游交流总数将达2600万。旅游内涵也从传统的观光游向度假游、休闲游、购物游、医疗游扩展, 特色越来越鲜明, 合作水平也不断加深。
2. 青岛在三国旅游中发挥的作用
青岛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中国城市之一, 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 是环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 港口吞吐量跻身全球前十位。近年来以海洋、港口和旅游为特色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青岛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旅游已成为“让世界了解青岛, 让青岛走向世界”的窗口, 成为国际社会认知青岛形象、感受青岛发展的重要途径。青岛市政府自2004年起每年分别举办一次“日本周”、“韩国周”的旅游推介活动, 很好地促进了与日本、韩国的旅游合作和交流。例如, 首届“中国青岛日本周”于2004年10月9至15日举行, 接待日本游客近5000人, 是青岛有史以来在短时间内接待日本客人规模最大的一次。
2.1 传统优势
首先, 区位优势。青岛处于中日韩旅游合作的地理中心地区, 青岛港客运站是旅客水路进入青岛的主要通道之一, 通航国内多个港口城市, 开通了青岛至韩国仁川、韩国群山、至日本下关三条国际定期航线。这些独特的区位优势也完全可以让青岛成为中国内陆与日韩旅游合作的桥梁和枢纽。
其次, 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优势。青岛依山傍海, 风景秀丽, 冬暖夏凉, 气候宜人,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日本、韩国人文相近, 气候、地质、水文相似, 共同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 因此青岛与日本、韩国的文化交流、民间交流往来频繁。
再次, 经贸优势。截至2009年, 驻青岛韩资企已达4500多家, 驻青岛日资企业已经达到1400多家。日本是青岛的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的产品市场, 青岛是韩国企业投资中国最为集中的城市。随着在青落户的日本企业和韩国企业的增加, 来青岛居住和旅游的日本人和韩国人也不断增多。
2.2 时代优势
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在青岛的成功举办大大推进了青岛的旅游发展。奥运会极大地提高了青岛在世界上的知名度, 促进青岛城市基础设施改善, 增加了“奥帆基地”这个新的旅游景点等等, 这种奥运品牌对旅游业的影响是深远和长久的, 对于同样举办过奥运会的日本和韩国来说, 具有了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 不仅在奥运会当年吸引了大批日韩游客, 直至现在来青岛旅游的日本韩国游客也把“奥帆基地”作为必选景点。在这种体育精神的影响下, 近些年, 大批的日本、韩国游客来青岛进行高尔夫运动休闲度假游甚至是周末游, 成为青岛与日本韩国旅游合作的亮点。
抓住国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机遇。从国际关系上看, 海洋已成为大国间新一轮竞争发展的前沿阵地。充分行使海洋主权, 大力发展蓝色的海洋经济, 能够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 维护国家战略安全, 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国际合作水平, 在这种大背景下2011年1月中国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这是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国家战略。
3. 中日韩旅游合作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政府层面
中日韩三国可以探索在旅游合作领域率先建立一种互信、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建立区域旅游合作组织, 以及适合本地区旅游发展的合作模式。地方城市可以主动出击, 利用友好城市等合作平台率先进行全方位旅游合作, 作为三国旅游合作的突破口, 加大相互间市场推广和客源吸引, 甚至是将合作城市捆绑营销, 吸引中日韩以外的他国游客。
3.2 民间层面
首先利用节庆、会展、文体等多种因素, 加强民间交流, 根据不同的主题和特色, 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合作。
3.3 技术层面
首先在签证问题上, 三国可以简化出入境手续, 以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签证针对两国的游客。可以推广韩国济州岛对中国、日本客人实行的免签证制度;其次, 加快建立国际化旅游标准。再次, 建立统一的旅游信息化平台, 作为一种官方的交流平台, 提供旅游咨询和旅游信息服务。
摘要:近几年中日韩三国旅游交流发展迅速, 本文以青岛地缘优势为视角,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出发, 围绕旅游合作这条主线, 对中日韩三国旅游合作的战略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日韩,旅游合作,对策,优势
参考文献
[1]岑彩云.中日韩旅游合作从理性向现实转化的制约因素及化解[J].经贸实务, 2008
青岛创意旅游发展 篇9
中国旅游业近几年的发展极为迅速, 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大大刺激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而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 具有浓厚的欧式建筑风格和独特的山、海、城旅游特色, 其吸引海外游客, 发展国际旅游潜在优势较大。目前, 青岛市4A级旅游景区数量多达16家, 3A级旅游景区达到27家, 数量之多位居山东省各地级市首位, 在全国同等城市中也位居前列。旅游业在青岛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将愈来愈突出、经济作用将愈来愈强。根据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青岛市2007年国际旅游人数突破100万人次, 2006、2007、2008、2009年的国际旅游年收入都在5亿美元以上。而2010年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 青岛市的涉外旅游必将进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其对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将日益显现, 青岛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在2009年4月1日召开的青岛市旅游业发展大会上明确提出:“旅游业对于扩内需保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 旅游业‘一业兴’, 将带动‘百业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休闲、度假等旅游消费需求增强, 带动旅游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 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会愈加显现。”[1]
二、外语在青岛涉外旅游产业中的作用
青岛市旅游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旅游的国际化原则:“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 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的产业发展战略, 适应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 旅游环境、服务质量与国际接轨, 努力使青岛成为国际旅游链条中的重要节点。”[2]近几年, 随着青岛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青岛旅游的国际性特色越来越突出, 如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展会、国际海上体育赛事, 青岛啤酒节和海洋节等的进一步国际化, 以及把青岛名牌企业进一步推向世界的海尔、青啤国际旅游专线等。2010年9月2日, 全国旅游标准化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启动仪式在青岛举行, 青岛市市政府每年将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 用于旅游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城市旅游品牌培育、旅游宣传促销等, 全力打造旅游标准化城市。青岛要围绕建设国际海滨旅游度假中心和国际海上体育运动中心两大目标, 打造四个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大力开拓青岛市海外旅游市场, 就得重视和研究外语在旅游产业的应用和作用。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 是由宾馆、旅行社、交通运输、餐饮、商业、娱乐等众多行业和部门组合而成的复合型产业。外语对其中涉外业务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在对外合作交流方面。
首先, 一个地区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经验和技术, 这就需要加强与旅游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高端外语旅游人才必然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为加速发展, 还要了解当前入境游客的需求和建议, 在坚持特色的基础上, 打国际牌, 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 外语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沟通、交流和学习的工具。
(二) 在对外宣传营销方面。
青岛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青岛正着力于打造四个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 具体为:整合和传承奥运文化, 着力打造“帆船之都”品牌;整合6个国家、省和市级旅游度假区资源, 着力打造“度假天堂”旅游品牌;整合崂山资源, 着力打造崂山“道教文化”品牌;围绕百年啤酒文化, 着力打造“青岛国际啤酒节”品牌。在这些品牌的建设中有两个重点:一要获取国际市场的供求讯息, 打造的旅游品牌要能吸引国外游客。二要强化宣传营销, 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青岛市旅游业“十一五”规划针对加强涉外旅游制定了各种宣传营销措施, 如以奥运旅游为主题, 奥帆赛主要参赛国为对象, 积极开展海外宣传促销活动;争取每年与3-5个国家的旅游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完善营销网络;拓展外联销售渠道;利用国际互联网, 发展旅游目的地境外营销预订系统, 多语种、全方位宣传推介我市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发挥媒体的宣传效应, 邀请主要客源国和地区的主流媒体来青拍摄旅游专题片, 制作不同语种的青岛旅游宣传片、旅游指南、旅游地图、画册等宣传品等等。[3]这些信息的传播和商机的捕捉都离不开外语, 外语这个载体媒介将有力地保障青岛的涉外旅游市场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 在服务方面。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人们出行需要更多的服务, 许多游客对当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信息有着广泛的兴趣和不同的需求, 游客游览旅行中的许多专业知识, 都需要专业的咨询人员来提供, 国际上城市或景区的旅游功能主要是通过设立“游客服务咨询中心”来实现和推动的。旅游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外语在青岛市涉外旅游的发展中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可事实上随着这几年涉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及涉外营销步伐的加快, 旅游外语人才的供给已无法满足这些营销需求。
三、旅游外语人才的培养
(一) 要赶上青岛涉外旅游迅猛发展的势头, 既有专业又懂外语的“双料”旅游外语人才的培养首先应从院校培养抓起。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依赖, 我国的旅游教育本来也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当今高校旅游教育也应紧跟时代的需求, 为市场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但是当前旅游类人才的培养却相对滞后。北京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研究生班客座教授葛贵堂认为, “目前旅游类人才的培养存在几大问题:院校使用的教材内容过于陈旧, 我国旅游院校学生大多仍在使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教材;定位不够明确, 学校大都只侧重于学历教育, 而忽视了学生旅游业务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 从技能培养来看, 国内的旅游院校大都只有短短半年的实习期, 远远达不到外语导游人才重实践性、经验性的要求。”[4]葛教授实际指出其根本问题在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尽管这些年青岛作为一个旅游城市, 旅游教育有较快发展, 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一直存在。
一些旅游院校对青岛的旅游市场作了需求性研究, 正采取措施在改革教材、培训教师、改进教法、重视文化、重视专业、强化实践等方面加强改革。驻青高校的旅游专业也在强化外语教学方面突出特色, 更注重打好学生的外语学习基础, 培养较高的听力和口语水平, 注重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习俗、礼仪等, 并结合青岛旅游经济的特点合理编写语言教材、设置课程, 突出语言的实用性, 突出以实际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目前, 更多的旅行社需要补的不是人气人手, 而是高端营销策划、管理人才。为青岛旅游产业培养有专业素养、外语水平高, 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新型旅游外语人才要突出两个重点:首先积极与国际先进旅游教育接轨, 引进教材, 推行双语教学, 师资是关键, 要下决心引进海外高层次的旅游教育管理人才, 。第二, 旅游企业对旅游外语人才的需求已趋向多层次化, 要有旅游专业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 更要有在实践中过硬的外语运用能力。根据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应完善外语+旅游双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可以和旅行社合作, 进行校企联合办学。另一方面应大幅度增加实训教学, 与各旅行社、涉外酒店、会展单位合作, 让学生在实际运用外语的过程中提供语言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要注重提高目前的涉外旅游队伍的外语水平。
对外语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使旅游教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起业内的广泛重视, 上海锦江国际、首旅集团等大型旅游集团已经或准备和国际著名旅游院校联手, 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 扩充人才储备;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已成立了中国地区培训基地。通过调研了解, 我市的一些高校已设立旅游管理专业进修硕士 (MTA) 课程, 以培养旅游业前沿发展急需人才和高端人才, 如旅游策划、高级管理、旅游外语和旅游商品开发人才等。MTA课程以培养旅游行业的管理精英作为教育目标, 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强调前瞻性、创新性和实战性, 是业界人士提升管理能力、助推事业成功的重要途径。
除自身的人才培养, 旅游企业还应积极引进境外经营管理人才, 经审查批准后可以吸纳外籍人员在旅游企业就业, 他们的加入可带来先进的理念和经验也可激发周围的人学习外语的热情。为提高现任外语导游的外语水平, 可以校企合作专设导游外语培训班, 组织外语口语大赛, 开展外语沙龙学习外语等方式培养外语导游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另外, 从需求信息来看, 同声传译、小语种等高端外语人才严重缺乏, 我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高薪聘请北外、上外等名校培养的真正合格的高端外语人才。
四、结语
随着青岛市城际轨道交通、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地铁、城市快速交通网等重要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 其旅游业将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而外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发展涉外旅游产业的重要保证。青岛旅游业应充分重视和发挥外语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 加大投入, 采取措施, 培养、引进高质量的旅游外语人才, 推进青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摘要:在成功地举办了2008年奥帆赛后, 青岛市的涉外旅游业已进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外语在与旅游业相关的各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为涉外旅游业提供既有专业又懂外语的“双料”旅游外语人才, 首先院校应根据市场需要改革教学, 为涉外旅游业输送高品质旅游外语人才, 同时还应采取措施提高目前的涉外旅游队伍的外语水平。
关键词:外语,涉外旅游,作用,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大众日报2009年4月14日B3版。
[2]青岛旅游政务网。
[3]同上
青岛创意旅游发展 篇10
1 概念的界定
乘数概念起源于19世纪后半叶, 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任意行业的发展都会导致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变化, 从而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可造成一种“倍增”的效应。因此, 乘数又可以解释为倍数。美国经济学家卡恩 (Kahn) 首先提出乘数理论, 并将其作为经济分析的工具。其后, 凯恩斯 (Keynes) 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 用以说明某行业的一笔投资或收入不仅能增加本部门的收入, 而且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到连锁反应, 最终会乘数倍于这笔投资款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 这就是乘数效应。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乘数效应的形成必须以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为前提, 而我们下面的研究也都是基于这个前提之下的。
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旅游的乘数效应。旅游乘数是用以测定单位旅游消费对旅游接待地区各种经济现象的影响程度的系数。旅游乘数效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直接效应阶段, 即旅游者原生旅游消费对于经济系统中旅游企业在产出、收入、就业等方面造成的影响;第二个阶段为间接效应阶段, 即各级政府把旅游中直接受益的旅游部门和企业在再生产过程中缴纳的税金投资于其他企事业、福利事业等, 使这些部门间接地从旅游收入中获利;第三个阶段为诱导效应阶段, 即旅游收入通过多次的分配与再分配,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生着连锁的经济作用。这里我们就使用旅游乘数效应来测定旅游对青岛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从直接效应阶段论证旅游发展对青岛市的贡献
根据前面对乘数效应的论述, 我们可知乘数效应主要分析的是旅游收入对某个区域或国家的经济的影响。这里我们就来研究青岛市的旅游收入对青岛经济发展的影响。这里与旅游收入最直接相关的就是构成旅游六要素相关部门, 他们是这部分收入的第一批接受部门, 这六个部门在就业、收入、产出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就是旅游乘数效应的直接效应阶段。旅游收入就是从这些部门的收入中计算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旅游的直接收入对青岛的影响。
2.1 旅游收入对青岛市经济的贡献
从1991年到2005年的青岛市旅游业主要收入指标的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最直观的就是旅游收入对青岛市GDP的影响。这十五年来随着旅游收入的增长, 直接体现在了青岛市的旅游收入GDP中, 该比率有了7.4%的增幅。这说明旅游收入的增长跟GDP增长之间还是存在着某种正比增长关系的, 并且到2004和2005年青岛市的旅游收入已经分别占到青岛市GDP的9.59%和9.52%, 这个数据可以充分说明旅游业已经成为青岛市的主要产业之一了, 是青岛市国民经济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第二个是大量的外汇收入, 它也是青岛市旅游业发展的又一信号。从1991年开始到2005年, 青岛市的外汇收入一直在增加, 这跟青岛市发展旅游业是分不开的。这个不仅仅是对青岛市的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对全国的经济来讲也是影响巨大的。
另外, 我们再来看一下青岛市在2008年和2010年旅游业所取得的成绩:2008年的相对数据是以2005年的数据为基础来计算的, 2008年当年海外游客的接待人数达到100万人次, 年均增长14%;国内游客的接待人数达到3000万人次, 年均增长7%;旅游外汇收入7亿美元, 年均增长19%;国内旅游收入390亿元, 年均增长21%;旅游总收入450亿元, 年均增长21%。当然这一年所带来的巨大成绩少不了奥运会的功劳, 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为青岛也创造了巨大的契机。2010年与2008年使用的基期数据一样, 当年海外游客接待量130万人次, 年均增长14%, 国内游客接待量3515万人次, 年均增长7.5%, 旅游外汇收入9亿美元, 年均增长17%;国内旅游收入512亿元, 年均增长18%;旅游总收入580亿元, 年均增长18%。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比2008年还要有成效。可见旅游业对青岛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2.2 旅游业的发展对青岛市就业情况的贡献
由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就业具有积极的作用。从1996年到2001年青岛旅游业导致的就业人数来看, 旅游业接纳的就业人数平均每年增加4000~5000人, 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对青岛市的就业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就业的实现不仅仅是市民们想要的, 当然也是政府想要看到的, 只有人们都有事做, 都有收入才能保证我们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个地方的治安环境, 也是跟就业有关系的。
3 从间接效用阶段论证旅游发展对青岛市的贡献
旅游收入从开始流入到与旅游直接相关的六个部门之后, 通过这些部门的再分配过程进入到了另一个循环, 而从乘数的效应阶段来看, 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间接效应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有58个部门的收入增加是由于旅游消费带动的, 例如:农业、金融、纺织、通讯、医疗、建筑和食品等行业。并且, 这些企业和部门都要向各级政府缴纳一定的税金, 在现今社会流行的福利事业和其他服务于大众的公共事业的资金支持可以来自于政府的这部分税金。在整个阶段中提到的部门就是间接从旅游收入中受益。那么从青岛市来看, 青岛的旅游业发展对青岛市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据统计, 青岛市2009年实现旅游收入451.4亿元, 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4000多万人次, 实现地方税收59.04亿元。其中, 以餐饮、酒店、商品零售、交通运输、文体娱乐业、旅行社和一些景区、旅游商业网点为代表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对地方税收贡献较大, 2005年至2009年利税59亿元, 占地税全部收入的6.2%, 年均增幅13.7%。而相对于青岛市2009年总的财政收入378亿元来看, 旅游业虽然对政府的税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贡献并不是很大。又如以黄山闻名的安徽黄山区, 2006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8.24亿元, 其中旅游总收入10.3亿元, 占36.47%;全区税收总收入8685万元, 其中旅游企业税收541.9万元, 占总税收的6.24%。从以上数据看, 此地区的旅游总收入量很大, 但对财政税收贡献率却较小。本文认为这只是从旅游收入的直接作用阶段来看待旅游业对政府税收的贡献, 因为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强的关联性产业, 因此从间接方面看它也带动了我们上面提到的相关的58个部门发展, 而这些部门几乎涵盖了政府的税收范围, 因此从这点上说,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政府的税收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而政府的税收就是造福于人民的, 将税收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使城市越来越美, 越方便, 同时也用于民生, 使人们真正感受到福利。
这一点青岛市做的就很好。2010年青岛市在调整产业结构和重点项目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在专项资金的安排上投入了1.9亿元, 并加大对会展、信息、金融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实行了29亿元的筹措资金, 保证了海底隧道接线工程、快速路三期、跨海大桥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发放了4.3亿的财政补贴, 以落实以旧换新、汽车和家电下乡等政策, 使补贴对象和补贴品种不断地扩大范围。有10亿元的统筹安排资金, 用来对老城区进行搬迁改造, 共计企业有54户, 同时也帮助这些企业进行产业布局的调整和升级, 这些政策的试行主要是采用贷款贴息、土地补偿等方式来进行的。不仅如此, 青岛对各种企业的帮扶力度也不断加强。为了青岛市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创立发展, 市政府设立了5亿元的投资创业引导基金。建立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企业的贷款投放, 全年小企业贷款新增300亿元以上。在开拓国际市场、发展服务外包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方面统筹安排了1.8亿元的资金支持。青岛市在继续优化企业发展经营环境方面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例如, 市财政局取缔依附行政权力的“不合理收费”;停征了11项收费;两年累计减轻企业负担12亿元。青岛市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幅也是大手笔的, 总计支出110亿元, 是其他支出增幅的4倍, 使这些财政资金能真正的向公共服务领域、向有困难的基层和农村群众倾斜。
由这些可以看出, 青岛市的财政收入真正的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而在这些财政收入中, 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4 从诱导效应阶段论证旅游发展对青岛的贡献
旅游发展在诱导效应这一阶段对青岛市的贡献主要是前面直接性和间接性的一个引申, 即各个部门的职工必定会将获得的工资和奖金用于生活消费或服务性消费, 社会的分配与再分配功能也会将旅游收入运转到各个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 它们在再生产过程中又需要不断购置生产资料, 这样又会带动另一部分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收入就是通过多次的分配与再分配, 将各个行业与企事业部门环环相扣地联系在了一起, 对整个地区的国民经济产生连锁经济作用。这是乘数效应最后的一个阶段, 也是最高的一个阶段。就是在这个阶段中将前两个阶段的贡献与这个阶段的贡献乘起来, 体现了旅游业给经济带来的乘数效应, 这种效应对于分析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来讲是有积极意义的, 对论证对经济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5 结语
分析这三个阶段, 就像是一个循环, 一环扣一环, 在这环与环之间体现着旅游业发展的价值和作用所在。现在旅游业在全国范围内被大力提倡, 当然在开展旅游开发与规划时, 运用旅游乘数效应去分析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 尽管这种方法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但是, 它仍是人们在分析问题、论证问题是不可少的考虑因素。
青岛是一个旅游业和轻工业都很发达的城市, 运用旅游乘数效应去分析旅游业对青岛经济的贡献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可以让我们明显地看到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当然, 旅游业的发展不可否认的也给青岛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像房地产相对炒作导致的房价过高, 外来旅游者过多带来的物价水平的相对较高等等;而且旅游是一个弹性很大的产业, 发展旅游业不仅仅给区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而且也提升了一个城市或是区域的形象, 但是要注意的是, 一个区域要想有长足稳定的发展, 旅游业不可以作为唯一的支柱产业, 像青岛不仅仅有旅游业还有发达的轻工业, 这两种产业的相互结合发展, 才有了今天的青岛。
摘要:“乘数”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 而乘数效应在经济活动中具有一定普遍性, 任何一个产业, 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 都具有乘数效应。本文就是基于乘数的思想来分析旅游业对青岛市的经济影响。在分析过程中主要围绕旅游乘数效应的三个阶段对青岛的经济影响进行论证。
关键词:乘数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诱导效应,经济影响,旅游业
参考文献
[1]慎丽华, 刘晓.旅游业对青岛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J].科技信息, 2007 (2) .
[2]林南枝, 陶汉军主编.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
[3]张凌云.旅游业乘数效应的几个问题[J].南开经济研究, 1998 (03) .
[4]师守祥.旅游业乘数研究辩证[J].旅游学刊, 2007 (10) .
青岛创意旅游发展 篇11
【关键词】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产业融合;产权制度创新;技术进步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想;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文化强国发展战略。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正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创意”更被认为是决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曾认为“真正推动20世纪90年代巨大繁荣的不是充沛的资金投入或高科技创业潮,而是各种喷薄而出的人类的创意”。[1]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在文化与旅游领域的延伸和发展。它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对民族文化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创新型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形成新智能文化产权,促进民族文化和旅游业有机融合,从而实现文化业和旅游业增值的新型产业。[2]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的连带效应,是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实现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多民族聚居与融合之地,这里民风醇厚质朴,民族节日异彩纷呈,民族建筑独树一帜,民族服饰五彩缤纷,民族史诗闻名于世,民族歌舞优美精彩,民族绘画艳丽生动,饮食文化和风味小吃别具一格。但在甘孜,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文化旅游产业:不缺好文化、好资源,但文化旅游业经济效益并不高,为什么不能成为热点旅游区呢?笔者认为,甘孜文化旅游产业亟待升级转型,转变发展方式。而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甘孜借势发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是乘势而上、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是提速赶超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增长标尺。甘孜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实现文化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更可以使本地的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所以甘孜要从以下三条路径来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一、产业融合视角下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策略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概念、新模式。三大产业在融合过程中,文化是灵魂与富源,提升品味的基础;创意是以“创新”为动力和源泉,是价值的高端;旅游业是载体,扮演的是服务延伸的角色,是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表现形式。因此,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不具有单一的产业属性和产业形态,它是居于价值链顶端,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产业概念,具有思想性、经济性、技术性以及艺术性等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对传统产业发展逻辑的颠覆。
1.以先进体制观念主导产业融合
首先是观念主导。观念是无形的但又能产生巨大的效应,它是行动的先导。政府要解放思想,冲破一切妨碍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文化、旅游、创意三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及其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制定和完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扶持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地方法规体系,实行与三大产业政策相衔接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培育有利于创意的社会、文化与地理氛围,构筑创意产品产业化的促进机制,养育创意产业的文化锐气,整合创意产业的文化资源,实现创意产业的市场价值。通过有效的服务管理和监督管理,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其次是产业规划主导。政府要通过主导旅游规划、主导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建设精品旅游景区、主导市场开拓宣传、主导旅游发展环境等方面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搭建平台。同时,政府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要给予配套设施建设和后期经营管理的关注和支持,建设非赢利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已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突出发展创意产业,认真梳理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制定出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选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和各阶段的主要任务,为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提供科学指导。再次是创新管理机制。政府要健全与完善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与功能设施服务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和内容向不同价值链渗透与融合的产业组织氛围与发展环境,促进创意产业的广义创新系统耦合,创意阶层的再生产和创意市场价值的实现。政府必须抓住机遇,把甘孜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提升到省级和国家发展战略,融入桥头堡建设,在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的体制与机制突破的前提下,重点解决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旅游开发用地政策、旅游企业发展政策、旅游边境管理政策、旅游财税优惠政策等六个方面的政策创新。
2.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产业融合
Woroch认为,如果能够在相互的市场上创造新的机会和激励,产业融合可以看作不断增加竞争力的一种资源。[3]因此,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三大产业的融合过程中,要加大文化旅游创意市场的开发和开放力度。一要明确市场定位。目前旅游业的需求已不再是单一的观光旅游,人们外出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甘孜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也要在突出核心产品的基础上走多元化的道路,具体来说就是在不放弃观光型产品的同时,综合开发生态观光旅游、民族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运动、高原旅游、自驾车旅游等系列产品。二要加强对文化旅游市场的研究,拓新产品的开发手段。通过研究旅游者的不同需求爱好和文化特点,选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定位,将文化资源、创意点子融入到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把优势资源转化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优质产品。甘孜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阿西土陶”、新龙锅庄、巴塘弦子、德格藏文书法等。但这些都没有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像藏族金属锻造技艺具有鲜明的民族标识,但在旅游消费市场和民族贸易中,却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三要创新品牌营销战略。在传统意义上,品牌是一个企业或行业给自己的产品所规定的名称和标志,而现代市场竞争中,品牌越来越向无形资产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行业是否有核心竞争力的象征。甘孜目前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有蜀山之王贡嘎山、冰川公园海螺沟、香格里拉之魂稻城亚丁、西部太阳谷得荣,《康定情歌》的故乡、康巴文化的发祥地、茶马古道的中心、格萨尔故里、嘉绒风情之乡(古碉、藏寨、美人谷)、中国名桥泸定桥等。分析现有的品牌,缺乏一个深刻反映甘孜内在品质并且能与市场有机对接,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响亮品牌,而且品牌太多太散,突不出主体,难以概括甘孜综合神韵。所以甘孜应重视品牌建设与品牌营销,以品牌营销来扩大甘孜的社会影响,提升市场形象、实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通过节庆会展、影视创作营销、体验营销、学术营销、网络营销等传统方式与新型营销方式的结合,加强对文化旅游产品和品牌的宣传营销力度。如利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中国最美的地方”的深远影响,借势推出“历游中国最美的地方——四川·甘孜州”旅游宣传主题。按照突出主体品牌,整合优势资源,注重实际效果的原则,统一策划,整体宣传,联合促销,形成强势,塑造“魅力康巴文化·康定情歌故乡——中国甘孜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核心区”和“中国人文·生态旅游第一州”主体品牌形象等,均是对甘孜旅游品牌的的宣传创意。
3.以整合为纽带推进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由于产业交叉、产业渗透和产业整合所形成的产业边界模糊或消失的产业发展现象。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创意产业等新兴业态的重组与合作。创意与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使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等软性的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延续,另一方面也能够吸引游客、开辟商机,最终实现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双赢。在资源的整合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产业的联动作用,突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龙头作用,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开发相关产品,丰富旅游业。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开发销售应纳入旅游业发展的大系统之中,实现产品整体开发、整体促销、整体宣传,与文化、创意业形成有机发展的整体。在实施耦合战略中,甘孜可将旅游业与新兴产业融合,为传统旅游业注入时尚和现代的元素,从而产生新兴的旅游业态。如深化虫草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形成虫草养生旅游等。
此外,要重视对分散的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加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整体效能;要以旅游资源为纽带,以文化主题的发掘和提炼为切入点,将主题性较强、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串联整合起来,构建若干条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同时加强产品包装和推介,打造旅游地的文化旅游品牌。依托甘孜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宜居的生态环境,甘孜总体形象定位为:以原始生态旅游为主干、“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为主线、神奇的藏传佛教文化为热点、独具民族风情的“四月八”国际转山会为卖点、闻名遐迩的甘孜州康巴歌舞为看点,继而形成以“情歌故乡·浪漫康定·吉祥之旅”为龙头核心而辐射全州十八县的旅游网络格局。
二、基于产权制度创新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从产权界定来看,诺思认为产权的起源解决了产权主体之间对经济资源权利的界定、行使和维护的问题,提升了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了产权主体之间的交易费用,使得建立排他性规则所需的交易成本小于这种规则带来的收益。[4]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主要是通过提高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创造与创新力,创造与创新力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但它不同于有形的经济资源,一经出现便成为财产,必须予以法律保护,才能使得这种创造与创新力得以延续。因此,从产权界定来看,只有使民族文化旅游的创意经济资源受到法律保护,他人无权占有排他使用权、修改权、复制权、传播权等,即只有在产权的保障下,创意产品才会有实际意义上的经济价值可言,才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价值。
1.建构合理的产权制度,为创意生成营造良好环境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民众集体创造与发展的结晶,理当享有文化所有权。而现实来看,民族文化资源在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却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局面,即民族文化资源在概念上属于国家所有,属于我国国民,但实际上,这个产权主体是虚设的、缺位的,而少数民族是自身民族文化资源的载体,却不能拥有这种资源的产权,不能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得不到开发后应有的利益分配。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因此,在明晰产权的情况下,政府通过授权于企业行使文化旅游资源经营权,该企业便可以去灵活自主经营,针对资源特色,创造创意。同时,应注意保护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给当地民众带来经济效益,这样才能激励少数民族对其自身资源的保护,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创意,为创意发展注入持续的活力。如对于跑马山风景区的经营,可按照所有权归政府、管理权归职能部门和经营权归企业的“三权分离”经营机制,摆脱产权问题对该景区的束缚,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旅游开发,在激活其经营机制的同时,实现文物景点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2.建立产权中介服务平台,推进资源合理流转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建构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平台是必须的。目前,由于我国产权制度还不够完善,大部分人产权意识尚欠缺,因此,需要建立产权中介服务平台,对文化旅游创意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将其呈现出来,实现文化旅游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中介服务平台为了服务于创意企业(或创意个体)创意生成阶段的信息查询,这个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要收集完备的有关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信息,提供包括专利、己登记著作权在内的各类信息检索,便于创作者了解与其相关的己有作品、技术发明的知识产权情况,避免侵权和重复创作,促进创意交流;同时产权中介服务平台还要为创意产品销售交易阶段提供展示、设计交易、知识产权转化、委托授权等各类中介服务,这将有助于作品传播和无形资产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所以通过集信息发布、信息交易和维权功能为一体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将大大减少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信息交易和维权成本,进而推进创意的发展和交易。这就要求甘孜政府出面,建构一个产权中介服务平台,既可以保护创意知识产权,也可以促进创意产权合理流动,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遵循市场规律,促进创意发展,实现对创意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甚至还可尝试市场化运作模式,将几个景点的经营权捆绑转让给先进集团公司经营50年,既可以让他们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也可以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而实现赶超战略目标。
3.创新产权制度,保护文化创意知识产权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和创新,是个人基于其独特创意所产生的一项智力成果,其配置的资源即创意和智力成果具有无形性、不易控制性、易逝性等特点。[5]因此,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创新成果产权化的形式正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核心无形资产。所以,好的知识产权政策是鼓励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获取知识产权创新,促使技术和智力成果不断提升的重要激励。因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营造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关键,是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核心问题。加强文化旅游创意产权保护和推进文化旅游产权改革,有利于促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保护知识产权是保护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竞争优势、保护创意阶层的创造激情的前提。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知识产权保护有不同的要求,涉及到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不同的权利形态,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应根据所处产业链的特定阶段来选择最合适的保护模式,形成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商业秘密权全面保护的模式。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会涉及到旅游景点的开发方式与营销创新以及服务标准的创新、地理标志设计的创意、旅游商品外观与内涵的创新、旅游线路的开发以及“冷”“热”的和谐创意搭配,所以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选择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从而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创意品牌,实现品牌战略。
目前,我国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因产权模糊、虚化引起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宣传中出现的景点“雷同”及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产权制度安排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意营销的顺利进行。如甘孜与果洛都打着藏文化的招牌,在很多方面就存在雷同性,甘孜打造的“格萨尔的故乡”似有为别人做嫁妆之嫌。所以甘孜必须创新文化旅游创意产权制度,培育甘孜独一无二的品牌。如稻城县“阿西土陶”,可把藏家的传统土法的发展与稻城文化开发、宣传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民族象征意义,由传统的实用型向观赏艺术型转变,提升设计理念,讲究外观创意造型,申请各项知识专利,使之成为甘孜特质的旅游纪念品。
三、技术进步视阈下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策略
民族文化资源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对民族地区而言,发展民族文化艺术、民族歌舞、民族工艺品等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文化资源的优势并不天然地等同于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实际竞争力。民族文化资源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将资源进行“活化”,民族文化资源的富有就无法转换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现实优势。从民族文化资源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现实竞争力,连接两者之间的桥梁就在于创意能力。[6]由技术推动民族文化资源运作而生成的创意,是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最为核心的推动力和生命力。创意作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核心部分,技术进步对其所发挥的作用是多层次渗透、全方位介入的,表现为形成激发创意和拓展思维方式的技术环境,为创意产业提供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平台支撑,提高创意者的科技素养等方面。
1.注重科技与文化结合,培育新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形态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符号产业、内涵产业和创意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内容创新;也离不开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为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创造了新的表现方式。民族文化创新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蕴。只有民族文化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有机衔接,才能推动新型民族文化旅游创意形态的不断出现。科技与民族文化链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发出能够渗透原有产业的关联性技术、工艺和产品;二是加强产业之间现有技术的融合与交叉,形成新的产业链和企业群,实现原有产业组织之间的功能互补。[7]通过这种结合,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在发展中一定会找到更多、更好的突破点。甘孜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如歌舞演出业,虽然有展现男子豪放刚健、女子秀丽端庄的舞蹈《卓》(真达锅庄),还是具有浓郁高原山野气息的山歌《鲁》等舞台作品,但影响有限,主要原因在于不是精品,缺乏技术和艺术含量。又如民族手工艺品,虽然种类繁多,特点突出,观赏性强,具有极强的开发价值,但由于存在科技含量低,文化品味不高等情况,因而在市场占有份额太小,仅限于狭小的地区市场。而丹巴巴底锅庄文化由于缺乏专业的音乐艺术团和文化传播公司运作,使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群众喜爱的艺术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地区文化品牌。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以民族文化和创意为核心,传统的民族文化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产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催生出具有传统民族文化底蕴和现代表现形式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和服务。如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现有的民族语言、文字、服饰、民歌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进行存储和保护,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甘孜各少数民族的山歌和舞蹈闻名于世,可考虑发展文化旅游创意演艺产业,将民族风情、经典舞蹈、优美山歌、历史遗址等元素创新组合,让旅游者在听山歌、赏舞蹈、体验民族风情和游历史遗迹中旅游;也可开发民族文化遗产的体验式创意旅游业,通过创新设计及多媒体技术,翻新和重现民族文化遗产,在这个过程中,新技术和新创意的应用可重塑空间、图像与文字形式的民族文化资源,从而生动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如康定对跑马山公园的创意开发,可借鉴成都开发“金沙遗址”的做法,采用现代技术和创意将视觉、艺术、时尚、环保等元素融入传统的展示活动,对场馆进行创意布置、展览设计;同时采用音乐、舞蹈的创意表演,呈现民族文化遗产的神秘魅力。由此可见,传统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技术的革新、市场的运作和商业的包装,既获得了新的生命,也获得了新的价值增长点。
2.构建以企业为载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点到面、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加快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在载体和产业链上。任何产业实际上都由一系列产业链条组成,并通过链条之间互动使企业得以发展和壮大。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也不例外,同样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文化创新系统,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基地或产业集群。可在集群内部产生专业知识、技术、创意、市场资讯等方面的积累效应,使民族文化企业、旅游企业和创意企业在相互学习、竞争、协作中共同发展。产业上下游各个点之间相互依赖和联系,强化企业的创新动力,实现规模扩张,进而延长产业链,加速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化的进程。在建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创新体系时,要把企业作为整个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核心。其他组织或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都要围绕如何推进企业的技术革新而积极开展工作,以保证企业逐步成为技术革新的投资、开发和收益主体,最大可能地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完美结合。政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集成与应用的主体。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构筑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化已经成为众多产业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通过集群的形式可带来级差地租,实现规模效应,推动产业的投入,增强单个企业的竞争力。[8]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通过产品技术创新、旅游景点功能技术创新、营销技术创新、服务技术创新等方面来实现集群的技术创新;注重产业集群区域文化的挖掘、整理、培育,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培育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扩大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因而实现产业集群化是甘孜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必然选择。甘孜除继续巩固和发展现有的“中国情歌城”这个品牌外,还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链;要把产品、市场和创意有机链接起来,通过科技与文化、创意的融合,进行再生产和再创新,将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提升至最大化,全面重塑产业发展的流程,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甘孜民歌丰富多彩,原生态舞蹈非常发达,有“卓”、“谐”、“夏卓”、“热巴”等,可考虑以民族文化歌舞艺术表演为核心,构建一个歌舞艺术表演集群,并发展与之相关的手工制造集群和市场销售集群,构筑从生产、销售到创意的全景产业集群链条。依托甘孜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大力发展与文化旅游专业市场关联度密切的旅游商品制造业集群,努力培植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民族纪念品、民族农特产品、民族小吃食品等产业集群,尤其要大力打造以藏刀、金银饰品、马具、针线包、生活用具、宗教用品等独具特色的手工产业集群。
4.建设宏大科技文化人才队伍,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作为科技与民族文化相链接的领域,对专业人才知识与技能结构的构成有着特别的要求,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本在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因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依赖,生存和发展于边远的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制约,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更是难以满足。因此,甘孜政府应尽快制定有利于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其他各级部门要围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快培养能适应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需求的文化科技人才、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形成一支能够担当产业发展重任的人才队伍。如根据设计、制作、传播等不同产业环节的需求,可在周边院校,如四川民族学院、欧亚职院开设文化旅游创意专业,通过专业院校和职业教育等多种途径,加大应用型创意人才的培养,形成紧贴产业需求的技术人才大军;鼓励和支持在有条件的大学联合开办创意学院和创意研究机构,定向为甘孜培养专门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人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通过满足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必定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推动甘孜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复生.耦合与创新:民族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11,(1):175.
[2]王兆峰.湘西凤凰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21.
[3]郝雯芳.论我国电信与传媒产业边界融合的路径选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3):128-129.
[4]梁爱文.创新产权制度: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J].商业时代,2010,(15):118.
[5]王兆峰,杨琴.基于产权理论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5):101.
[6]方军.文化创意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J].湖南社会科学,2009,(2):105-107.
[7]张海燕,王忠云.基于技术进步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6):89.
宁波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思考析 篇12
一、宁波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 宁波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
1.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宁波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的中心旅游城市,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宁波市境内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5处, 其中包括拥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全国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保国寺、奉化蒋氏故居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此外, 宁波还拥有梁祝传说、宁海平调、朱金木雕、甬剧、石浦富岗如意信俗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浙东地域特征和海洋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已达到14个。
2. 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宁波旅游业实现较快增长, 旅游业总收入占到GDP的9.5%以上, 旅游业已经成为宁波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2009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3962万人次, 接待入境游客80.05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530.53亿元, 旅游经济各项指标居全省第2, 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前列。
3.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
近年来, 宁波市以现代传媒、商务会展、包装印刷业、文化用品制造业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已经成为宁波市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以贝发、广博、三A等民营企业为龙头的宁波文具业, 出口量占全国的1/3。江东LOFT创意街区、海曙“新芝8号创意园”、江北的“财富创意港”、鄞州“128创新园”、象山影视城、江北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创意产业基地等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一定规模, 江北慈城古城手工DIY创意园区、镇海宁波商帮文化创意产业园、梁祝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集文化、观光、教育、休闲和传承等于一体的创意园区也正在逐步形成。
4. 较好的经济条件和区位优势
宁波作为沿海较发达的城市, 拥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和区位优势, 其所在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宁波市发展理念超前, 市场运作能力强, 合力兴旅氛围已经形成, 再加上经济实力雄厚, 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到位, 综合服务功能完善, 地方财政、民营资本殷实, 人民消费需求层次与总量不断提高等因素, 为宁波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势后劲。
二、宁波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 转变理念, 政府主导, 创新体制
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横跨十几个, 甚至几十个行业的价值实现过程。因此,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扶持, 需要政府各部门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 需要形成适应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环境。为此, 可以考虑采取由市级分管领导统筹协调, 成立由旅游业和创意产业相关的科技、经济、文化、城建部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 并通过政府、业界等合作, 成立发展基金, 对富于创新精神或有发展潜力的公司提供支持, 从投资促进、人才招引、税收返还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同时, 要建立健全旅游业和创意产业的服务体系, 营造适宜旅游业和创意产业发展的环境, 支持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做大做强。
(二) 将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机融合, 拉长产业链
宁波文化创意产业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探索和培育阶段, 除了文具制造等文化产品生产在全国形成一定优势外, 总体水平与杭州、深圳等城市相比存有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为产业总体规模偏小, 文化产业链尚有待拉长, 产业集聚度不足, 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低, 盈利状况并不乐观等。同时, 宁波旅游的发展也存在旅游国际化程度偏低、旅游创汇能力较弱等问题。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旅游开发和规划文化创意不够, 具有较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缺乏等是主要原因。
因此, 深刻认识和挖掘具有宁波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 将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机融合, 是把宁波旅游的发展引向纵深, 实施宁波旅游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因素。应充分利用宁波文化资源优势, 从宁波历史积淀的文化土壤中挖掘出宁波精深的文化内涵 (如宁波商帮文化、海洋文化、藏书文化、三江文化、梁祝文化等) , 加强创意产业的开发力度, 探索开发参与性的文化体验旅游产品, 有效拉伸和延长文化产业链条, 打造在国内甚至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由产品带动产业的发展。
(三) 加快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人才基地建设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源泉是人才的创造力、智慧与技能, 尤其是那些懂旅游、懂策划, 又富有创意理念的人才, 是推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缺乏高端的专业人才, 是目前制约宁波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 要筑巢引凤, 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措施, 引进一批一流的文化创意人才;另一方面, 应建立新型的创意人才培训教育机制, 依靠在甬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力量, 努力培养高层次本土创意人才。
目前, 宁波市政府对在甬高校实施了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建设工程, 并以宁波大学旅游管理、中文、历史、广告、艺术设计等专业为依托, 启动了宁波市文化创意专业群建设。该专业群应以培养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 深化教学改革, 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整合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团队, 加强与产学研合作和对外合作办学等途径, 培养一批本土化、创新型的、高素质的文化创意复合型人才, 为宁波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 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和产业园区
1. 特色文化旅游游景区
在旅游景区景点将一些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以及艺术价值的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 (如朱金木雕、骨木镶嵌、谢洋开洋习俗等) 向当地居民和广大中外游客进行展示, 聘请民间艺人在旅游景区进行传统艺术表演, 整合利用戏剧、曲艺、音乐、电影、电视等不同的文化艺术手法, 将民间民俗文化开发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表演艺术旅游产品 (如宁海平调、余姚犴舞、宁波走书、甬剧等) ;以梁祝传说、徐福东渡传说等为依托, 融合歌舞、曲艺、音乐、杂技等艺术, 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营造意境和氛围, 打造大型文化精品歌舞节目, 定期在景区内上演, 使其成为文化旅游的标志性演出等, 都是文化创意与旅游景区开发结合的有效途径, 都可以成为增加旅游产品吸引力、延长旅游时间的重要手段。
2. 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旅游节庆活动是依托本地文化旅游资源, 通过内容丰富、开放性、参与性强的各种活动项目, 以活动带动旅游消费和吸引投资, 进而带动当地国民经济增长为最终目的。宁波目前举办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中, 中国象山开渔节和梁祝爱情节运作比较成功, 但在突出体现目的地个性、加大规模和游客参与度、注重城市的牵动效应、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应探索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需求, 以游客满意为目标, 以资源的互补性、经济的共需性和利益的共享性为前提的整合开发机制, 在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时代特色上下功夫, 避免把旅游节庆单纯办成政府的节庆活动。
3. 特色文化旅游商品
旅游购物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中融入当地传统文化特色, 可丰富旅游商品的艺术内涵, 将地方传统工艺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 开发出一批创意新颖独特的旅游商品, 增加旅游商品的科技含量, 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扶持和吸引一批企业投资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集聚效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从而使文化艺术、旅游和创意产业互动, 是旅游购物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最佳途径。宁波拥有朱金木雕、越窑青瓷、骨木镶嵌等历史悠久、富有浙东文化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 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旅游纪念品开发“新、美、实、便、藏、流”的原则, 将传统工艺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 开发出一批创意新颖独特、设计精美、地方文化特色鲜明、宜于收藏的旅游商品。
4. 特色文化饮食旅游
宁波餐饮业在发展历史中, 曾涌现出一批如缸鸭狗汤圆店、梅龙镇饭店、状元楼宾馆、东福园饭店等著名的中华老字号, 但如今大多已经衰落。如何振兴众多宁波餐饮老字号, 已经成为宁波各界共同关心的问题。除了加大政府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扶持力度外, 与文化旅游开发结合是一条理想的路子。如认真研究和挖掘宁波饮食文化的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 将品尝和观赏宁波特色餐饮和名优小吃活动纳入旅游线路之中, 让游客边听、边看、边尝, 使游客在吃中感受宁波餐饮文化, 将传统老字号保护与宁波菜传统菜点的文化挖掘和创新结合, 扶持和培养几家餐饮名店等, 都可以使饮食文化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
5. 文化产业创意园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文化创意业以及相关服务在空间集中而形成的集聚区。文化产业创意园与一般主题公园有所不同, 前者以文化产品研发为主, 旅游开发为辅, 产出的是文化创意产品和民俗旅游产品;而后者以提供旅游产品为主, 是集产品设计研发、观光、教育、娱乐休闲和传承于一体的创意园区。也就是说, 文化创意园不仅是旅游目的地, 还是产业集聚区, 其实质是在文化中产生创意, 创新产品设计理念。宁波应该依托本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和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基础, 大力开发宁波江北慈城古城创意园区、镇海宁波商帮文化创意产业园、梁祝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依托历史文化原貌型创意区, 并努力建设慈余研发设计创意休闲产业园、江东工艺美术设计创意休闲产业基地、宁海湾深海休闲用品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动漫设计创意休闲产业园、都市型创意休闲产业园等创意休闲业基地。
摘要: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宁波在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方面已具备较好的基础, 应当不断创新体制, 将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机融合, 拉长产业链, 加快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和产业园区, 以促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宁波
参考文献
[1]曹雪稚, 王世亮.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及途径探索——以山东省曲阜市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6) .
[2]袁力, 黄基秉, 赵波.成都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 .
【青岛创意旅游发展】推荐阅读:
青岛低碳旅游发展研究07-05
青岛旅游小学作文01-10
青岛海洋旅游开发对策09-21
威海、青岛旅游考察报告10-28
青岛市旅游者行为研究12-02
初中暑假青岛旅游日记600字06-05
旅游创意人才01-10
盐城创意旅游方案01-14
青岛城市发展史-演讲稿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