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共8篇)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 篇1
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镇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经济集聚的问题,更是一个“城镇”、“产业”和“人”互动发展的过程,最终实现城镇的可持续、生态、低碳和绿色发展。因此,我们提到的“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现阶段,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人互动,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一、产城融合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联性分析
产城融合作为我国在经济转型期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产业转型升级是其重要的实现路径之一。产业转型升级要以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差异化引导产业空间优化,注重发展“都市友好型产业”为主要抓手。而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恰恰具备低能耗、低污染、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等特征,属于典型的都市友好型产业。同时,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其他产业品牌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加快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和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创业与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协调产、城、人融合发展,实现“产城融合”的有效催化剂。
二、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新区立足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新兴产业定位,实现了新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产业资源进一步整合,以消费性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产业驱动力明显增强,产业关联程度和协同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推动现代制造业中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和环节的分离,加强产业间的协同融合,全力培育形成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发展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极,打造了一批以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园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领导品牌,全面提升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十二五”时期,新区以“新媒体新机场新北京”为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全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和融合化发展,打造与实体经济融合互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同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艺术品交易,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为代表的品质消费相关领域比重提高,高技术领域得到不断发展,高耗能领域比重有所下降。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新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收入为576.69亿元,在全市位居第5位,位列城市发展新区之首,实现利润总额12.27亿元,应缴税金10.32亿元。且收入增长速度迅猛,2013年较2011年收入增长了281%,利润年均增速也在20%以上。且龙头带动效应明显,截止到2014年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年收入过亿的达到16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北京其他区县相比,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很多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产业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亟待破解“量”与“质”的瓶颈
“十二五”期间,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趋势向好,收入节节升高,但仍面临着单位数量少、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尤其是近两年外部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对产业发展形成较大压力。近几年,文化创意产业单位数量有所减少,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多行业出现经营疲软状态。现阶段,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产值低且位置分散,未能形成品牌效应,高收入企业仍集中于商业和工业,而更能体现高、精、尖技术水平的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业则无新增收亮点。因此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在“量”与“质”方面亟待突破。
2.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亟需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新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处于从培育期向成长期转型提升的关键阶段。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需要有效利用重大项目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大型项目和世界500强企业进驻新,依靠重大项目带动文化创意相关产业上下游集聚发展,构建完整产业链,将是有效的发展途径。对于具有发展前景的重大项目,如华商创意中心项目、星光影视园新区项目、文创基金产业园项目、盛世南宫影视文化城项目、中国电子商务应用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新航城国际会议会展中心项目等,直接关系到新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与品牌建设,因此对这些重大项目的扶持依赖程度较高,如不能及时获得对重大项目的扶植资助,加快项目落地、开工、投产速度,将无法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
3.产业融合动力不足,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弱,迫切需要产业结构转型 尽管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融合已成为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但目前新区获得成功的企业仍是少数,大多数企业并不清楚如何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来转型升级,文化企业和科技企业缺乏主动参与融合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二是科技与文化内容结合不够紧密,三是文化科技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弱。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拉动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提升,加速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等路径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
4.产业发展环境缺乏优势,高端要素资源竞争力有限
与中心城区相比较,新区产业发展环境缺乏优势,一方面表现在缺乏重量级龙头企业,难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入驻的企业多属于初创期与成长期,规模小且分散,产业联动作用不足,很难形成产业氛围。另外,针对信息、技术、知识产权、推广、市场交易、网络虚拟服务、数据共享、融资担保、孵化器等文创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导致企业难以留住;另一方面表现在经济环境不足,基本生活、商务配套设施相对匮乏,导致高素质人才难以留住。由此,新区在吸引高端文化产业人才、企业、项目、资金等方面竞争力较弱。
四、产城融合背景下大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劲选择
产城融合的核心思想是城市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城市发展必须以产业为支撑,产业促进必须以城市为依托,即“以人为本,以产促成,以城兴产”。因此,新区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依托新区现有的政策、产业基础和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创业创新环境,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
1.立足新媒体产业,打造“双生态”特色新城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培育新媒体产业基地产业生态和绿色生态相结合的“双生态”特色核心竞争力。集新媒体产业、商业服务、商务办公、文化休闲和中高档社区为一体,打造以新媒体产业为核心驱动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形成具有较强综合辐射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带动商业商贸、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经济。并依托新媒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放大园区集聚带动效应,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促进生态环保、配套设施完善的数字社区的建设,凸显新区生活居住和服务功能,打造自我功能完善、自我平衡发展的现代化新城。
2.强化核心区功能辐射,优化南城产业布局
重点发展魏善庄地区,以新航城规划的核心区域与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承载区为定位,承接黄村、亦庄、第二机场北京南城三大板块连接中枢功能。依托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与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以文化创意为主导的新兴文化产业形态,推进北京市时尚体育休闲公园、临空产业创新总部区与会议会展区、北京都市农业休闲文化生活圈的建设,对接新航城文化产业、绿色产业和现代都市农业等临空高端产业链的选择,打造南中轴延长线的生态涵养和文化创意发展核心板块。
3.立足“园”、“城”一体化布局,创新打造智慧城市
实行“园”、“城”一体化思考,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一张图”规划,努力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的发展格局。确定北城黄村、亦庄作为城市化新区,依托盛世南宫影视文化城、北京电子商务中心区、西曼国际工业设计产业园等园区载体,重点发展影视文化、电子商务、商业娱乐、旅游会展等产业,建设北城高档社区、金融服务区、大型文化娱乐区和综合购物区。东城依托采育科技园,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服务业,建设现代科技新城与古镇风貌并存的新型小城镇;依托葡萄产业特色优势,发展规模型现代精品农业和观光农业。西城以榆垡和庞各庄为中心加快永定河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建成集旅游、休闲、体验、观光、娱乐、体育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带。南城以魏善庄、礼贤镇为核心,依托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承接新航城建设,建设以数字产业、电子商务、广告会展、休闲娱乐为主的现代都市产业与绿色生活服务区,建设南中轴宜居宜业生态新城。
4.着力业态融合发展,推动产业互促共赢
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双重国家级政策扶持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建设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区。有效引导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空间联系、多点布局的科技文化孵化器,带动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转换,实现文化科技双向深度融合和科技资源跨区域共享。推动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加快核心区文创基金产业园的建设,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投资机构投资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信贷、担保、产权交易、投融资等金融服务平台;引导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与文化创意产业加强联系、开展合作;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金融评估体系和信用体系等配套措施。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项目为抓手,增强旅游文化发展动力,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品位。加快建设世界月季洲际大会主会场及周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改造项目、长子营镇祥发伊甸园汽车露营地项目和庞各庄镇梨花村汽车露营地项目,发挥月季文化、汽车文化资源优势。围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吸引旅游龙头项目入驻,进一步丰富大兴旅游产品。
5.提升产业发展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顺应首都功能调整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趋势,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民间资本改造存量设施资源,依托“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为中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搭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新创业孵化空间。加快推进新媒体文化创新空间、创e咖啡创新型创业孵化平台等项目的实施,通过项目的带动,搭建起具有共享办公、信息交流、人才招聘、技术分享、市场拓展、项目对接、投融资服务、创业指导等功能的创新型创业孵化服务体系,通过优化和完善创业服务机构的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让创业者之间自由共享经验、知识、技术和仪器设备等创业资源,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帮互助”、“用户参与”的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打造具有新区特色的“创新创业圈”。
6.加快走“互联网+产城融合”智慧发展之路
立足互联网思维,紧抓工业4.0时代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发展。以建设“智慧园区”为抓手,以基础网络通信、数据共享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共平台等为建设重点,引入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手段,辐射带动新媒体创意带、电子商务带、金融集聚带的全面发展,推动智慧产业集聚。结合智慧楼宇、智慧办公、智慧协作等多种手段为辖区企业提供个性化企业智能服务,通过对原有产业的智慧升级,改进企业办公环境和工作模式,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化企业服务体系,培养一批企业服务提供商,为城区产业升级带来更多选择。加快形成智慧产业链,以行业为单位建立虚拟和实体的创新协同机制,如智慧物流、智慧环保和智慧医院等;整合不同行业之间的协同机制,如智慧交通和智慧城管等,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推进智慧园区与智慧城区建设相融合,促进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
7.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加快反磁力中心建设
推进“绿色低碳、数字智能”新城建设。在文化设施布局方面,按照文化强区战略要求,大力推进新区综合文博馆、图书馆、体育馆、艺术中心等文化配套设施建设;同时,突出“文化+休闲”、“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倡导健康运动、时尚生活、绿色生活。开拓数字文化发展新空间,在建设绿色生态新城的过程中全力推动数字文化繁荣发展。要加快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文化馆、数字报刊等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数字文化新兴产业为主导,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加快各种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多终端传播;加强以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等为重要内容的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依托南海子湿地公园、半壁店森林公园等生态园区,加快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观光等生态文化产业集群,构建生态和谐,宜居宜业的绿色新区。
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1000字)
产城融合作为我国在经济转型期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其实现路径之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要以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差异化引导产业空间优化,注重发展“都市友好型产业”为主要抓手。而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恰恰具备低能耗、低污染、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等特征,属于典型的都市友好型产业。且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其他产业品牌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加快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和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创业与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协调产、城、人融合发展,实现“产城融合”的有效催化剂。
“十二五”时期,新区立足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新兴产业定位,实现了新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产业资源进一步整合,以消费性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产业驱动力明显增强,产业关联程度和协同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推动现代制造业中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和环节的分离,加强产业间的协同融合,全力培育形成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发展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极,打造了一批以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园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领导品牌,全面提升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即将来临的“十三五”发展中,新区还应立足本区实际与环境形势,继续走产城融合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一要立足新媒体产业,培育新媒体产业基地产业生态和绿色生态相结合的“双生态”特色核心竞争力,打造“双生态”特色新城;二要强化核心区功能辐射,重点发展魏善庄地区,以新航城规划的核心区域与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承载区为定位,承接黄村、亦庄、第二机场北京南城三大板块连接中枢功能,优化南城产业布局;三要立足“园”、“城”一体化布局,创新打造智慧城市;四要着力业态融合发展,推动产业互促共赢;五要承接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提升产业发展环境,将文化创意融入城市功能提升,加快高端产业资源集聚,促进城市生活与服务平台建设,助力形成首都核心区的反磁力中心,推进生态、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建设;六要立足互联网思维,紧抓工业4.0时代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发展;七要推进“绿色低碳、数字智能”新城建设。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 篇2
当前,随着江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对新兴文化创意产业需求逐渐增大,使得文化创意型产业高速发展。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技术对文化创意型产业影响逐渐加深。然而,江西文化创意型产业在与信息化融合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并出现新的问题。本文从现状分析、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等方面着手,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建议。
1 现状研究
1.1 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1.1.1 江西文化产业现状研究
江西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数据表明,江西文化产业呈现的规模总体上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项目和基地不断加速推进,产业民营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高新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物统计年鉴、江西省文化厅
从表一可以看出,2008—2014年,江西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占GDP比重不断增长。以法人单位数为例,2014年为99.62万个,为2008年的2.16倍;2014年产业增加值为23940亿元,为2008年的3.14倍;所占GDP比重也从2.43%增长为3.76%。
1.1.2 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分析
当前,江西主要存在传统型文化创意企业、旅游型文化创意企业、影视型文化创意企业、工艺美术型文化创意企业。
一是,传统型文化创意产业旨在运用资本与创意为方式,向市场推广和营销江西传统型产品,例如古色文化产品、绿色文化产品和红色文化产品。传统型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创意、高渗透的特点;二是,旅游型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利用江西独特的山水生态优势,向市场推出特色性强、新颖度高的服务产品。旅游型文化创意产品具有政府扶持意愿强、产业前景好的特点;三是,影视型文化创意企业主要是通过利用传媒、影视、动漫科技等方式,向市场推广视觉产品。影视型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实力强、基础好、产品覆盖面广等特点,但也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资金投入大等困难;四是,工艺美术型文化创意产业是将传统工艺美术融合于现代互联网科技,将文化产品推广于市场的行业。应当说,江西文化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产品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但是也存在着缺乏品牌、观念落后、市场拓展能力弱等问题。
1.1.3 产业数据分析
由于数据的不完整,本文仅将动漫和广告设计行业为例,从数据上分析江西文化创意型企业的发展势头。
表二为2012—2014年江西动漫产业的发展状况。从表二可以看出,近年来动漫行业发展非常迅速,营业收入同比增长非常迅速,近年来同比增长的幅度均超过1倍。2014年,全省动漫行业营业收入为66121万元,为2012年的6.41倍,发展非常明显。这从侧面说明部分新型文化创意型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也说明随着江西省居民收入的增长,文化创意型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
表三为2008—2012年江西广告行业的发展状况。从表三可以看出,近年来广告行业发展较快,总体呈现同比增长的态势,然而,2014年由于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广告行业也随之增长趋缓。2014年,江西省广告行业企业数为8505个,为2008年的2.65倍;行业营业收入为371160万元,为2008年的1.60倍。这说明传统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普通,市场需求也逐渐饱和。相比动漫产业而言,增长势头明显较弱。因此,可以说文化创意型产业存在传统型增长较弱、新型增长迅速的特点。
1.2 江西信息化水平发展现状分析
新世纪以来,江西省信息化水平逐渐提升,信息网络的应用逐渐深入,互联网宽带用户数目增长明显。表四为2000—2014年江西省互联网宽带用户数。从表四中可以看出,2010年起,江西互联网宽带用户数增长明显,信息化水平提升迅速,信息技术逐渐发达。
数据来源:江西省统计年鉴
2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当前,随着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增强,江西文化行业受影响逐渐加深。对于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必将深受互联网的影响。可以说,研究信息化背景下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具有现实和理论的双重价值。
2.1 现实价值
信息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对于江西省的文化创意型企业而言,如何抢占信息化制高点、经营好线上品牌,关系着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因地制宜的选择发展模式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江西文化创意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模式将有别于其他省份的企业(例如全国许多知名的文化型企业等)。江西文化资源丰富,有着别的省份所不具有的古色文化、绿色文化、红色文化,如何利用信息化、互联网技术,实现地区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唯有因地制宜研究江西文化产业与电商融合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实现文化创意型企业快速发展。
2.2 理论价值
研究文化产业的文献很多,将文化创意企业与互联网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因此,以江西为对象,研究信息化技术对文化创意型企业的发展,将十分具有地方特色,并存在明显的理论完善的意义和价值。
3 信息化对文化创意产业影响分析
3.1 有利影响
3.1.1 互联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媒介
当今,电子商务走进了百姓的生活和工作中,文化产业正在不断与电子商务融合。网络型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增多,“猪八戒网”是一家新型的互联网设计企业,通过线上交流,进而完成客户所需要的产品制作。应当说,“猪八戒网”的成功经营象征着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发展趋势。具体而言,网络交易、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等都是创意型企业的发展方向。
3.1.2 互联网是文化创意企业品牌构建的关键
在信息化的今天,企业不能只注重线下品牌,还应当注重线上品牌,电子商务是文化创意型企业线上品牌构建的关键。
3.1.3“互联网+”的便利性刺激地区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借助互联网资讯的传递,文化活动、演出、书籍、艺术创意等商品能够有效传递到消费者手中,极大的扩大了市场需求。
3.1.4 改变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营销模式
当前,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区服务业营销模式发生了大的改变,精准营销、线上营销、微信营销、SNS营销等方式不断涌现,通过线上模式吸引眼球,强化文化创意型产业的营销效果,进而占据市场制高点。相比而言,传统营销模式较为落后,电话营销、人员拜访、电视营销等方式明显繁琐并成本偏高。
3.2 不利影响
一是,用户信息有被泄露的风险。当前,随着网络文化创意型企业的不断增多,用户信息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掌握,隐私信息被泄露的风险逐渐增大。近些年,搔扰电话的不断增多即与用户信息被泄露有着重大的关系。
二是,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加强,产权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音乐、影视、设计产品、文学等产品的版权保护越来越弱,一旦相关产品泄露于网络,立刻遭受大量的复制。版权是文化创意型产业的根本,盗版数量的增多将给企业积极性带来极大的损害。因此,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更新,政府和企业应当联手,不断调整商业模式和打击盗版行为,从根本上做到真正发挥企业责任,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
4 信息化背景下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4.1 思想观念不够先进
江西地处中部,相比沿海发达省份而言,思想观念仍然不够先进。互联网经济是一种革命性色彩的经济,为每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然而,江西的文化创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强、市场薄弱、观念落后、准备不充分等因素,没有抢抓到互联网经济的制高点。当前,江西文化企业以传统型为主,距离数字化科技差距还较远,这也直接导致企业附加利润偏低。应当说,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江西文化创意型企业自身潜力挖掘不够,江西本土文化资源开发较少。
4.2 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当前,江西本土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这是由于多个因素造成的。一是,江西文化创意行业经营面临的门槛较多。据了解,企业经营中,工商、地税、国税、文化、质检等多个部门都有权进行监管,业务经营中,各类资质门槛都限制了中小型企业的参与竞争。这直接造成企业运营成本较高,进而直接打击了本土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造成江西相关企业难以做大做强,造成了潜在资源的大量浪费。二是,政府资金投入偏低。江西作为中西部省份,财政收入偏低,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文化创意型产业由于成长时间较短,实力较弱,政府应当加大对其的资金投入。税收减免、资金奖励等方式均可被用来鼓励本土文化创意型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没有充足的资金,非常容易被市场淘汰。
4.3 经营和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思想观念落后,江西企业管理体制较为滞后,出资人股权比例问题、企业转型问题、国企管办分离问题都存在理念的落后。这些管理体制的落后直接导致了经营的困难,许多落后的管理模式直接成为了企业的经营障碍。这些因素最终将伤害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致使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4.4 缺乏相应人才
相比沿海省份,江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这也直接导致高端人才较为缺少。据了解,当前在文化创意型企业中,江西主要缺少复合型人才。一是,既了解信息化技术,又能够掌握文化创意型知识的人才较少。江西在这方面培训机构也较少,相关人士没有获得新知识的途径。二是,既掌握文化创新知识,又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的人才较少。这个领域的人才比较紧缺,导致行业发展的动力不足,也间接导致江西大的文化创意型企业较少。
5 信息化背景下促进江西文化创意行业发展研究
5.1 遵守国际电子商务标准的法规和体系
文化产业容易发生侵权、盗版等问题,严格遵守国际电子商务的法规和条例可以避免许多“触礁”行为。当前,一些中小型、微小型文化企业,不注重用户隐私的保护等,这些行为有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风险。对于一家优质的文化创意型企业,遵守相关法规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5.2 携手电商企业共赢
当今,合作共赢是商城的必然选择,文化创意型企业需要携手电商企业。大数据、优质的推广平台、纯净的网站都是企业所必需的。由于江西复合型人才偏少,因此携手电商共赢成为发展的方向,线上营销、微信营销、O2O营销等都可以联手并外包给专业的电商企业。
5.3 加大企业员工信息化知识培训的投入
对于企业而言,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企业信息化知识培训的投入虽然短期会增加公司的成本,但随着员工技能的逐渐提高,企业将获得丰厚的盈利。
5.4 利用网络扩大盈利的渠道
由于客户需要经常浏览网站,网站可以充当企业产品的推广平台,从而扩大盈利渠道。文化创意型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多方位营销扩大盈利途径,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先进性,适当拓展产品种类,依托信息的便利,联手其他相关企业,合理开拓新的市场,或者依托老客户的信任,引导并为其提供拓展型的产品和服务。
6 信息化背景下江西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实践探索
6.1 抢占先机,自创品牌优势
由于地理原因,江西企业普遍经历代客加工阶段,待客设计阶段。前两个阶段附加值偏低,自创品牌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抢占先机、自创品牌成为新的时代机遇。江西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机遇,从线上品牌入手,逐渐发展出有影响的文化企业。
6.2 发挥地域优势,精心打造本土产品
江西创意型企业可以发挥地域优势,井冈山、赣南苏区等是江西独有的革命红色文化,鄱阳湖、庐山等是江西独有的自然绿色文化,古村、古镇、吉州文风、景德镇等都是江西独有的古色文化,江西的政府和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丰富资源,从红色江西、绿色生态、古色文化等入手,从陶瓷艺术等特色产业入手,精心打造“创意江西”、“创意南昌”等特色产品。
6.3 凸出创意优势,凸出人才优势
创意优势是创意型企业的核心优势,江西企业可着眼于中部市场,这样可以避免与沿海发达省份企业竞争,凸出人才优势,凸出创意优势,当创意优势被市场所认可,将带来丰富的附加收益,这是文化创意型企业经营市场的核心力量。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信息化背景下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经过调查发现,江西文化创意型产业在与信息化融合的过程中,存在思想观念落后、人才缺乏等问题。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抢占先机、自创品牌优势、打造本土产品等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江西,文化创意产业
参考文献
[1]杨凤,陈思.论文化科技创新[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6):563-568.
[2]董少辉.以科技创新推进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3):53-55.
[3]李薇.协同电子商务、供应链集成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1,25(06):103-107.
[4]张光前,雷彩华,吕晓敏.电子商务推荐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情报杂志,2011,30(12):60-65.
[5]罗伯特·弗兰兹.创意无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王长寿,张二妮.陕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探究[J].现代商业,2013,(13):68-69.
[7]江凌,倪洪怡.上海文化产业园区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53-59.
[8]董承华,曹雪寒.试析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构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02):76-78.
[9]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0]谢文成.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应处理好三大关系[J].湖湘论坛,2001,(06):10-11.
[11]孙燕君.阿里巴巴神话马云的美丽新世界[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示设计 篇3
关键词:创新 文化 人才 形式
中国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076-02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诞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灵魂的产业,依靠个人或者团队通过技术、创意、知识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多媒体、设计、艺术等方面的创意群体。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诞生到发展非常迅速,以美国为例,文化创意产业在美国的GDP中占得比重非常大,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外,更重要的是将美国文化传播給全球大众,赢得了拥趸也占据了庞大的世界市场。在亚洲范围内,年轻人常说的“哈日韩流”其实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输出,如今韩剧、日本动漫已经深受我国年轻人欢迎,其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如动漫周边、线下活动、明星产品等都是具有高度经济效益文化附加品。
展示设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一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遇,然而在国内,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展示策划与设计的研究基本是分离的,缺乏总体系统性研究。有的重点探究文化创意产业的片面介绍从而缺乏艺术性,有的重点对会展活动中的展示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从而缺乏文化内涵,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分离化、片面化导致能系统地全面运作展示活动人才的缺失。因此该问题迫切需要研究与分析,从而加强两者的联系以及探索培养优秀的创意人才之路。
1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企业乘着这股东风创造了大量财富。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步虽然较晚,但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其一,国家的大力扶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全国纷纷都推出了相关政策支持和辅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文化产业博览会的举办与开展,其发展非常迅速,呈蒸蒸日上的势态;其二,我国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潜力很高的文化产品,如民间手工艺、中国画、传统技艺等。这些优秀的文化产品如果在文化创意产业主导的平台下进行转化,必然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设计方面的内容,设计行业同样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设计艺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发展。在文化创意产业层面来说,设计师将抽象的文化内涵通过设计的形式转换成为高度经济价值的设计产品,这中间就需要以创意为核心,将原创的知识与技术相结合,创造具有价值的产业,这就是将智能转换为经济效益。
2展示设计的发展
展示设计行业则是设计师通过组织善用设计元素,将需要传播展示的内容通过新颖具有美感的展厅或虚拟空间等形式展示给大众。展示设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这也意味着对设计师的创新精神、空间的利用与理解、文化内涵的理解、艺术修养、美学知识等综合面要求比较高。展示设计作为全球化的行业,主要的体现是举办大型博览会,完成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的目的,起到宣传的良好作用,通过各类展示活动可以间接提升旅游、餐饮行业、航空、运输及设计公司与相关机构等产业的经济效益。如今一个城市的社会文明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各类会展活动的举办,比如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取得骄人成绩,向世界宣传了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的崭新一面,让世界再次认识中国的崛起与发展。
3文化创意产业与展示设计
展示设计是设计艺术专业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同样有着重要地位。展示设计不仅仅能形成完整产业链,直接提高经济效益并创造价值,同样能够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原因如下:
展示设计从原理上理解,就是具有宣传、传播、教育、展示的功能,古人所说的“锦衣夜行”就是有好的东西不拿出展示一番,就像穿着华丽的衣服在夜晚行走,谁也不会看到。我们所说的文化创意产品基本具有新颖、创意和富有文化内涵的属性,所以其本就具有很高的价值,但是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体现也需要好的包装、宣传和展示,在信息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很难适应发展要求。通过充满创意且符合主题的展示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能够更好地在展销会场、大型卖场、购物中心、橱窗专柜进行展示销售。
展示设计随着国家的重视与支持,再加上各大高校高质量的设置相关专业,培养了大批展示设计人才,展示行业已全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随着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展示设计的业务不断扩大,为我国展示行业的兴起和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经过严谨调研在《2014年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中提出,在,2014年全国举办展览会共7851场,比2013年增加0.5%;会场面积为10344万平方米,比2013年增长13.7%;提供社会就业岗位1960万人次,比2013年增长0.5%;直接产值3796亿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5.8%,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67%,占全国第三产业产值的1.45%,带动效应3.4万亿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6.3%。
展示设计更是一种成熟的传播媒介,能够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潮流展示出来,进而让大众广泛地了解,这也是展示设计“广而告之”的重要功能。当前众多知名企业公司纷纷举办产品展览会、发布会,在展示其产品的同时、吸引了大众眼球,提高了销售量、提升了知名度。如苹果的产品发布会,每次举办都是数码爱好者的狂欢,远在中国的粉丝纷纷熬夜观看远在大洋以外的美国苹果发布会,这就是展示设计的魅力所在,优秀的企业对与展示设计的要求从不会放松。另一方面展示设计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广泛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通过优秀的展示设计可以观众与产品的互动,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众所周知,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高质量的发展,具体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就是知识产权受到重视得以保护,杜绝了抄袭、山寨对原创者利益的损害,只有这样文化市场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展示行业在我国是比较年轻的行业,起步晚,但是进步却非常快,从早期由室内设计行业等非专业公司设计布展到如今众多有专业资质的展示设计公司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就是创新,而当下我国展示设计的原创性比较匮乏。表现的更多的是一种浮躁的心态,而且是经不起推敲的拼凑的借鉴形式。这个问题过多暴露或者长时间不能得到解决确实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我们展示设计领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大背景下的展示设计的创新发展成为当下热点。
至于怎样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展示设计的联系,改善彼此研究的分离,可以通过创意展示设计人才的培养与展示设计形式的创新这两种方法进行指导与改善。
3.1创意展示设计人才的培养
如果说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那么创意人才就是文化创意产业进步发展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创意人才利用自己的知识与技术通过文化产业产生经济效益,那么展示设计行业的人才需要怎样的转变才能适应当下环境是急需研究的。
展示人才的培养,开始的起点就是高校教育,展示设计专业属于比较年轻的设计专业,它的专业分类归属是一直存在的问题,有人说它属于环境艺术设计、有人说它属于工业设计、也有专家说它属于传播学,众说纷纭,这就说明7--个问题,展示设计是多元化的综合艺术设计。
随着展示设计专业的不断成熟以及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该门新兴专业。在文化产业大背景下,展示设计行业人才的培养与以往传统培养方式有一定的变化,具体之一就是文化的重视与应用。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浮躁心理,越来越重视形式导致了一些设计作品缺乏文化内涵,内容空洞。普通人谈到展示设计,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绚丽多彩的展示设计形式,却忽视了其文化内涵,简单来说我们常被表面形式美吸引,从而忘记追求内涵。无论展示设计作品风格是绚酷、華丽亦或简洁朴实,这些总是与其设计主题有关,体现的是其文化内涵。许多从事展示行业的设计师往往将该门专业视为单纯的形式设计专业,从而非常注重设计工具的掌握,使自己的设计想法更好地表达,得到大家的认可:较为追求设计完整性的设计师则稍注重内涵的融入性,但由于局限性很少能够完整的将作品内涵展露出来,从而使需要展示的品牌缺乏底蕴。
展示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推广品牌,优秀的品牌背后拥有艰辛的创业历史与企业人不懈努力的创新与发展,这些元素逐渐形成了该品牌的文化内涵。许多企业做设计时总是围绕着自己的品牌风格进行设计,就像“带着枷锁的舞者”,这不是缺乏创新表现,而是坚守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品牌文化内涵的设计准则。假如我们一味追求形式,在整体上脱离品牌文化,只能吸引一时的眼球,长远来看是不可取的。
因此学生阶段的展示设计从业者在展示设计学习中,要注意储备多方面知识,通过各种设计形式、最新的科技手段,完美地融入主题文化,将要展示的内容传播出去。
3.2展示设计形式的创新
展示是一种多元化的设计艺术,它是通过点、线、面以及色彩、质地等基础元素组合来体现的。按传统的设计方式,我们可以根据设计要求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将其进行有规律的设计与建构,这是获得新的展示形式行之有效方法。人机工程学是展示设计中必须重点研究的,研究人与展示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怎样的动线能使观众减少审美疲劳:研究怎样的观览节奏能减少观众的疲惫感。这些研究目的是寻求“最佳的观展方式”。
在文化产业大背景下,人文关怀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值得研究与探讨,这也是展示设计形式“以人为本”的形式创新。人文关怀在展示设计中主要表现在人性化的设计方面,不仅是人机工程,而是使设计中带有情感,唤醒观众的感性认识。具体来说就是要使设计更加符合人性,充分掌握展示环境,根据环境的空间变化而改变展示节奏,设计中具有起承转合,让观众更加舒适地参观。因为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从而越来越大,人们渴望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得到关怀,这时候设计师服务社会的职能就需要体现了。
在设计具有人文关怀的基础上,人们还逐渐关注本土化展示设计问题,当今世界越发达的国家越强调设计的独特性,在优秀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烙印,完全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不同的个人、不同的国家将百花齐放的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作品,这就是本土化文化设计的精髓。它的首要设计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本土化设计可以帮助展示设计师从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汲取创意、灵感,激发原创意识,创造出更独特且充满文化气息的设计作品;多变的本土化设计可以满足各个阶层、民族、地域的观众的审美感受,正是体现了人文关怀设计。
结论
文化创意产业在全世界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在我国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政府的政策大力支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展示设计的研究深入将会为助推展示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具备全息创新思维能力会展设计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意义和较强的应用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 篇4
人才培养论文: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析
周斌
(浙江万但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摘要: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艺术设计人才的支撑。培养艺术人才的策略有: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大设计理念,构建以实训为主线的创新型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建立以工作室制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建立一支具有创意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
关键词:创意产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12-0091-02
随着我国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创意产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创意产业发展在人才和智力资源方面的重要支撑,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
一、艺术设计人才对创意产业的作用
1.创意产业发展需要艺术设计人才的支撑
创意产业是一种基于人的创意型经济增长模式,人才战略是保证创意产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创意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缺口依然严重,与蓬勃兴起的创意产业不相适应。同时,艺术设计不同方向的人才结构也存在不平衡。创意产业发展就是要将创意、创新出来的文化作品加工出来加以推广传播,而这些完全依赖创意能力强的人才来完成。符合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以头脑服务为特征的、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他们对创意产业有深入的了解,能够结合实际并不断创新。目前,在艺术设计领域里,需要大量知识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综合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因此,培养既懂创意设计、又了解市场运作的综合性人才,是我们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新课题。
2.艺术设计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艺术设计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保证。创意就是以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在文化消费不断增加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向时,创意无疑成为产业不断挖掘和创造需求的最大卖点,创意人才更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保证。发达国家之所以创意人才辈出,创意产业欣欣向荣,与他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调整有关。我们应该在“求新求变”中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充满挑战性、新奇性、多样性及前瞻性的需求。
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现状
艺术设计学科融汇了科学、艺术和技术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技术工具上的变化,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当前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虽都提倡人才培养目标要依据社会需求制定,但具体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流于形式。由于对社会需求的真实状况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不少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较模糊,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第二,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传统艺术设计教育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不仅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而且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无法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在各门课程之间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融会贯通,从而最终影响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三,课程教学模式还较传统。现在许多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仅仅存在于图纸上,失去了实践意义,对材料、市场、设计的功能性和价值性的调查也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与时俱进。第四,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高校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众多,但优秀师资匮乏,大多数教师是艺术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的,缺乏实践经验,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又很少能够为老师创造到设计机构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在产学研脱节环境下培养的学生,进入到创意产业中必然出现与创意人才标准要求脱节的问题。第五,学生评价方法单一。传统学生评价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不注意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际效果上,这种评价方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且严重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无法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大设计教育理念
文化创意产业要求创意设计与经济发展同步,与技术、产品、市场实现有机结合。这样,艺术设计教育也必须要树立市场意识,通过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不断与市场接轨,转变艺术设计教育过于注重自我感觉和个性张扬的理念,重视引导学生研究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品位,将市场需求和艺术表现联系起来,并在创意作品中予以表达,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更广泛的受众心中形成共鸣,占据文化市场,产生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市场的信息反馈,更新教学内容,梳理、整合、重构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创意设计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做到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当然,研究消费者、研究市场并不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完全依附于市场,只是更强调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既要遵循艺术教育规律,也要注重市场对艺术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与期望,使得艺术设计教育坚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寻找其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切入点,实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适应。
2.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以实训教学为主线的创新型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下的艺术设计教育应深化教学改革,把对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加快从技能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换。知识创斯型教育是新的设计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它是一种发展性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自我决策的能力和独立分析的能力;创新型设计教育体系更加强调学生对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的掌握和思想的应用,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和进行创造。
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从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设计出贯穿整个综合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实现实训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的紧密结合,并以明确的能力指向、完整的体系架构保障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以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纵向发展,这是培育个性特征并形成创新型艺术设计类人才特色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
艺术设计教育还应着重培养设计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高文化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应围绕“培养高文化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改革目标,在当前的现状下做出新的转变,以适应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
3.探索机制创新,建立以工作室制为依托的教学模式
当前,二L作室制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主流趋势。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主线、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以课程模块为内容的工作室制,在对学生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培养的同时,要特别注重设计意识和刨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低年级学习美术与艺术设计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通识教育,拓宽基础;在二年级自主选择设计模块,有平面、环艺、产品等;在高年级建立以工作室为基础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的、灵活的教训运行机制,各工作室有明确的专业主攻方向和风格特点,专业导师对工作室负责,学生可以自主地、有选择地进入工作室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学有专攻”。
同时要将工作室制延伸到校外实习基地,在巩固已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企业提供“项目化”合作教育、技能培训与技术服务等途径,扩大工作室和企业的合作层面,提高合作深度,形成工作室制与校外实习基地有效合作的长效机制,充分满足课堂教学和设计实践的需要。
4.加强师资培养,建设一支具有创意教育能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创新离不开创新型的教师,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学校应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考核机制,落实配套经费;强化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使教师和管理队伍在质和量上有明显的提高;鼓励部分教师申报和参与实践性课题,到相关企业调研或参写艺术类开发规划等项目,提升专业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包括到文化创意产业一线去兼职挂职,参加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从而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态势、熟悉具体领域岗位的操作能力,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对部分有潜力的教师甚至可以鼓励其自办设计公司,进行创新实践,积累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既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又可以服务于社会,同时也可以用于回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国际师资和国外经验的引进,注重培养跨领域的与国际接轨的文化创意人才。
5.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需要充分考虑在具体艺术设计教育情境中设计发展性学生评价,需要基于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和标准来确定学生评价的方案,真正实现艺术设计类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成才。只有对艺术没计类学生的评价是真正根据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予以清晰表述,使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评价,而是能够主动地在评价过程中进行主体的自我建构,充分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为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做出较为合理的定位。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 篇5
根据我们对法律清理与法律修改、废止关系评析本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分析,学生进入创意产业后的表现以及事业发展状况,都反映出同样的信息:具备综合能力、心理阳光、乐观向上、情商高、善于沟通、反应敏锐、长于发散思维,对新的信息敏感,有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悟性的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功。
面对新的社会需求,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研究,总结出艺术设计创意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综合现阶段市场需求和未来人才自我造血要求,改革、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将偶然成功事例转化为普遍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的更新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以信息流动,资源流动和人才流动为特征的大流动社会,这种社会特征要求人具有更高的素质,更全面的知识,更强的创造能力来与之相适应。因此,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要改变以往过分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知识面窄、创造性思维能力薄弱、市场适应能力差的单一性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整体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即:既要重视知识目标,即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人的目标,即人的基本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随着国家高教法的颁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已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培养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知识的高素质、通识性、创造性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
2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与教育体系
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在20世纪工业时代由美术教育发端、派生,脱胎于“实用美术”、“工艺美术”,长期以来沿用“大美术”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旧的培养模式依赖于精英教育环境下学生个人领悟能力和个人素质的自然发展,既不重视与技术、经济、受众的联系,也不考虑经济对设计的影响。其结果就是造成单纯注重表面效果和设计者个体自由化、随意化、感性化的艺术倾向,这与后工业时代数字化、自动化、机械化、大生产所要求的标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是格格不入的。定性的误区,决定了我国设计教育在各种所谓“艺术”气质下的随意性、盲目性、感性化现象,导致本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成形,在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层面造成了设计教育的先天不足。
以服装设计为例。在我国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由“传承裁缝手艺— —侧重美术化表演服装——引进国外科学板型设计和数据控制理念— —形成‘美学和功能’有机结合的现代设计理念教学观—— 深化数字化人体数据采集运用的科学研究”等几个演变过程,进化后期的结果体现了很强的工程控制法和现代科学概念,才达到设计为产业、为大众服务的真正目的。
从社会职能上理解,设计与美术分属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美术创造属于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其社会功能及影响层面相对狭窄,注重特质的个人情感宣泄;而艺术设计则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效,是以功能、效益、效率为目标的商业行为,更看重大众认同和可操作性,具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双重特性;从创意实现性的角度考虑,设计创意与材料、科技始终相互推动,艺术设计具有与自然科学更为开阔的交叉性和模糊性。按照王受之先生的说法:“设计是服务于‘经济’的,而美术是服务干‘文化’的”,所以严格说来,设计与美术是社会分工中两个完全不同的职业范畴,二者在思维方式、创造理念和工作模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当然也不可能相同。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促进自己成熟的学科体系与学科思想,在设计思维和专业观念的形成上,需要独立而专业化的知识架构和培养理念,来完成专业素质的建立和完善,这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 篇6
武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商业发展
武汉文化旅游项目建成2011年国庆,沙湖畔的万达中央文化区一期楚河汉街开街,迎来了逾200万名游客的光顾,成为全国假期人流排名前三的热点区域。投资达500亿元的武汉中央文化区,是目前万达集团在全国投资额最大的一个项目,也是武汉第一个主打以文化为基础,兼具旅游、商业、商务、居住功能为一体的世界级文化旅游项目。
武汉汉街介绍
“汉街的确给武汉市民带来了惊喜。首先“楚河汉街”名字起的好,有文化底蕴;屈原、昭君、知音等五个文化广场也充满楚文化特色。不仅如此,汉街还为武汉市民带来了国际时尚消费文化,给大武汉商业氛围的营造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改变了武汉的商业格局。”湖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叶学平表示。
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是目前一线城市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例如北京的798、南锣鼓巷;上海的田子坊、莫干山路;成都的宽窄巷子、锦里等等。武汉从2007年开始就可以改造汉阳造、昙华林,希望借此朝文化产业的方向发展,也许是武汉文化气氛的淡薄,也许是开发理念、运营模式方面的不成熟,又或许是政府政策支持的缺乏,武汉的文化创意产业街也一直未形成气候。
2011年,武汉中央文化区的出现又开始重拾武汉商业地产的文化之梦。无论是已建成的汉街上的省内最大书店、各大画廊及琴行,以及规划中中央文化区东端的汉秀剧场及西端的世界唯一市内电影文化公园,中北路商圈已然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创意商业街的实验之地。
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不过目前看来,主打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央文化区发展之路任道而重远。“一个新的商圈形成,至少需要5至6年的时间,长的可达10多年,一般来说,商业地产初期都不会很热闹。”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尽管中央文化区处于武汉市政府重点打造的新城区域,但该商圈目前尚未成熟。
此外,结合武汉市政府的发展规划,可以预见的是,传统的武昌滨江商务区将进一步发展为集商务办公、高端住宅以及商场、酒店一体的高端商务区;而中南中北商圈将主力发展总部经济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光谷商圈则侧重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以及金融外包业务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 篇7
一、文化科技对于沿海新兴城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 风土人情以及特色传统, 这些是城市发展的内核, 创意设计产业作为整合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为一体的集成创新型产业, 在推进创新型经济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创意设计产业也就是以艺术创意为核心, 倡导文化的多样性, 并以文化科技为主导方式, 围绕文化艺术领域与制造业、服务业为服务对象、提供文化服务贸易增值与产品附加值服务的文化创意产业类型, 发挥设计活动引领设计潮流和风向标意义, 同时也产生心理层面的共同体意识与塑造城市整体意象, 发展盐城创意设计产业是盐城城市建设进程中不可缺少的, 提高盐城城市形象与文化品质都将起来关键性的作用, 在国内, 一种新的产业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创意设计产业正逐渐为大众所熟知, 各级政府及相关产业人士, 也将发展创意设计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举措, 创意设计产业的创建和发展对于推进文化创新, 扩大对外交流, 弘扬时代精神城市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当今社会“同质化”的现象越演越烈, 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瓶颈, 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 第一, 产业园区或创意基地的有着惊人的相似度, 开发项目, 产品同质化的严重是不争的事实, 其中创意设计的产品毫无新意并缺乏个性, 而真正具有特色的园区寥寥无几, 这也是国内各大城市众多创意园区所面临的一个困境;第二, 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同质化”, 由于设计教育的繁荣发展, 为创意设计产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具大的贡献, 在设计教育领域, 包括视觉传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展示设计、服装设计、现代手工艺设计等学科领域, 其中的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基本是千篇一律, 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方法缺乏层次和专业特征, 以至于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缺乏鲜明的个性, 对设计产业难发起到支撑的作用。
三、盐城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策略
1. 挖掘区域文化特色, 提高自主创意开发能力
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 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有助于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 文化提供更新城市形象的素材与想象, 同时, 城市也能通过文化策略而逐渐“品牌化”, 例如爱丁堡艺术节, 诺丁丘嘉年华, 坎城影展等等, 这些成功的品牌可以迅速的被外来者所认可。3盐城属于江淮文化与沿海文化交融地区, 临海区位特点造就了其独特的海洋文化特征, 具体表现为湿地文化、海盐文化、红色文化, “特色化”和“本土化”已成为发展地方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4如今, “挖掘文化资源、创造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城市”已成为众多沿海城市发展的鲜明主题, 提炼城市特色文化, 挖掘区域文化特定, 例如历史遗迹, 文化形态, 社会习俗等, 因为不同的历史与地理环境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同时也是准确定位城市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标准, 这些文化特色必然成为该市确定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考量因素, 同时也是提高自主创意开发能力的动力之一。
2. 打造创意设计品牌构建创意设计产业链
创意设计产业中的文化科技要素, 创意要素与产业要素已形成一个互动的产业链, 盐城在传承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 努力打造新兴产业文化品牌, 是将城市特色转化为具有代表性的概念, 加深人们的认识, 提升城市竞争力, 促进城市发展, 就盐城而言, 拥有东风悦达起亚等汽车生产和制造以及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风力装备制造企业及产业链, 目前我们还可以利用如湿地、海盐、新四军、港口、丹顶鹤、麋鹿等资源元素, 例如2013“魅力东方·梦想起航”全国大学生创意设计工作营闭营仪式暨海峡两岸创意产业高峰论坛在大丰市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东方一号创意产业园举行。同时还可以借助于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展示盐城特有风貌和汽车产业发展的实力和前景, 开展以“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论坛或通过举办湿地和丹顶鹤、麋鹿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来扩大城市的影响力, 充分体现盐城地域特色, 引导更多企业和社会力量与旅游商品研发, 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创意设计品牌, 同时作为中国东部最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 这些新兴产业品牌正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形象的符号, 推动盐城经济快速发展, 宣传推广城市特色, 通过深入挖掘城市文化资源, 梳理, 进而打造城市品牌并构建创意设计产业链。
3. 完善创意设计产业的市场环境
作为创造性的创意设计产业必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产业之一, 创意产业中从“创意”到效益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不仅要为创意设计产业提供写字楼等“硬环境”, 更要为创意设计产业提供一个将创意助推变成效益的“软环境”。4由于我国地区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以至于我国创意设计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但对于资源, 能源和环境的约束逐渐增强的中国经济来说, 创意设计产业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又能避免在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硬约束,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盐城是江苏沿海中心城市, 长三角北翼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和湿地生态旅游城市, 为了完善盐城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 根据市场资源的不同特点打造相应的市场环境, 其中涉及到了几乎所有的产业和文化艺术领域, 例如, 盐城东方1号创意产业园, 以创意产业集聚为支撑, 以文化创意产业和工业设计为抓手, 以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为首要任务, 逐步形成区域性最具特色的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与工业设计服务外包基地。所以创意设计产业市场环境涵盖着从产品与服务的文化定位、功能研发、形态设计延伸到市场销售推广的全过程, 从而极大的拓展了盐城创意设计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4. 培养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创意人才
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 还必须不断吸收新兴元素, 通过文化的再造, 将历史遗留的古迹, 文学, 技艺等融入城市发展进程中, 实现文化与科技的重生与繁荣。同时大力培养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创意人才也是发展盐城创意设计产业的保障之一, 发掘具有本土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各类设计人才, 如创意策略人才, 产业服务的工程技术和项目研发人才, 金融人才等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依托沿海文化资源, 培养本土化创意人才, 如地方高校应加强对创意设计人员的培养模式改革, 活动通过创意设计周, 现场集体创作等形式, 激发大学生的创意潜能, 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直接面向地方文化产业, 为学生们搭建展示自身才华的平台, 培养具有地域性文化素养且具有较好创意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创意人才。
立足于盐城城市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 通过区域文化, 品牌, 教育和市场环境作为发展战略来引导盐城从多维角度来发展创意设计产业, 同时我们还应该广泛吸收和借鉴其它发达地区和城市成功的经验理念和科技成果, 通过加强政府积极引导和文化和创意为核心的政策环境, 经济环境和空间环境的营建, 建构适宜人居, 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创意城市, 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创意设计人才,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措施, 打造一个感受生态魅力, 体验科技创新与创意设计文化的和谐家园, 为盐城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摘要:创意设计产业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结晶与载体, 本文通过对城市文化内涵, 品牌构建, 设计教育三个方面的探讨来探求盐城城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策略, 并用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建设“文化强市”, 提出通过对文化科技背景下以创意为核心的政策环境, 经济环境的构建, 创造适宜人居环境并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创意城市。
关键词:文化,科技,创意设计
注释
11.杨志, 黄维.深圳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艺术百家, 2010 (1) :7-11.
22.李怡.中国设计创意产业发展的5个设想[C].武汉: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二) , 2007.
33.Riehards G and Julie Wilson.the ImPact of Cultural Events on City Image:Rotterdam, Cultural Capital of Europe2001.Urban Studies, VOI.41, No.10, 2004:1932
44.王淮梁, 刘桂.我国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J].装饰, 2008 (7) :90-92.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 篇8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思考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2013-05-20
[作者简介] 张爱中,女,汉族,黑龙江鸡西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北京 100042)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通过个人的智慧、才干以及创意,借用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创造就业潜力以及财富的产业。从2011年起,我国的“十二五”发展计划把未来的经济发展核心确定为文化创意产业,并认为在未来人才就业方面需要大批量的设计类人才。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的创新性和才能,我国高校设计类专业中的动漫设计、广告设计、交互设计、影视设计、服装设计等都培养了很多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而这些人才技术、能力以及创新性的高低对于未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种种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缺少具有创意、灵感的设计型人才,可以说设计师创新性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大石,这主要表现在高校培养的设计型人才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设计感不强、缺乏创造性、抄袭和复制成品泛滥、缺少实践性等等。因此,怎样培养高校设计人才,怎样使高校设计人才构建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知识结构和素质培养模式已经成为目前设计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核心问题。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求
按照业界的相关研究,创意产业又被称为:“创意经济”、“创意工业”、“创新经济”以及“创造性产业”等等。1998年,英国为推动经济发展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1]。当前,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指从个人创新、技能或者天赋之中获取发展的企业,以及通过知识产权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2006年9月13日,国家“十一五”规划发展纲要出台。在“十一五”规划之中,国务院和党中央明确了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2]。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新设计为核心,将文化艺术与资本市场相互结合,是在全球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之下兴起来的,其强调的是个人创造力和创新技术,提高经济发展过程之中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简而言之,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当前数字技术、网络信息以及新媒体技术等高度发展的情况之下,与市场紧密结合之下的新产物,其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向广大民众提供艺术、文化、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新兴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究其本质属性, 完全可将其看做“文化+创意+产业”, 即 “文化属性”、“创意属性” 和“产业属性” 三者的相互融合,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同时由此衍生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其他非本质属性, 如 “产业属性” 可衍生出 “产业集聚化” 和 “高营利性” 等非本质属性。
文化创意产业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第一,种类多样的文化产品能够丰富人民的生活,满足文化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创作和谐环境;第二,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带动与文化相关的产业,例如音乐、美术、舞蹈等的发展,促进社会文化呈现繁荣景象;第三,有利于艺术人才的成长以及艺术本身的再发展,最终使得整个社会形成重视艺术发展、认同艺术创新的新局面。
当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这是因为现阶段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第一资源。而高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和谐发展的动力来源。这是因为:
第一,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需要大量设计人才的支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和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国民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非常强力。在此大背景之下,各个高校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和提升文化修养,帮助学生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设计水平。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应该是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的精英人才。这部分人才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其能够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推陈出新。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规划以及实现发展急需一大批有创新思想的设计人才。毋庸置疑,在创意产业经济增长模式过程之中,人才永远处于核心地位。但从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不论是质量和数量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同时在设计人才结构方面同样存在不平衡现象。除此之外,在当前创意人才梯队建设过程之中,既懂得创意设计,又了解市场经济的综合性精英人才非常欠缺。以中国经济发展龙头——上海为例,大量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相继落户于沪。但是,整个上海的文化创新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员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同比国外,纽约比例为12%,伦敦为14%[3],可以说,已经出现了文化创意产业后备力量严重不足的局面。综上可知,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时代赋予的重任。
第二,设计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支柱。当前,全球经济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在于国家创新能力。具体到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大量精通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熟悉商业运作的创新型、综合型设计人才。毕竟创意产业需要的就是大量具有创新思维的文化作品。因此,从这点来看,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创意产业要想得到发展,人才是关键。当前社会,文化消费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大势所趋,只有具备创意产品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成为市场经济下的最大卖点。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繁荣一时,创意产业人才层出不穷,与其高校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因此,高校也应不断落实素质教育思想,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充满 “挑战性”、“新奇性”、“多样性”及“前瞻性”的综合性人才。
nlc202309041704
综上可见,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尚处于起步状态,人才欠缺已经成为这一行业发展最大的瓶颈。但同时其又属于朝阳产业,充满生机与希望。面对当前形势,高校相关设计学科必须审时度势,紧密了解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了解文化技术最新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二、我国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针对我国高校设计人才的需求和供给现状,也有相关机构和学者进行过研究。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研究年度报告》[4]中指出,半数以上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认为这一行业所需的人才应该首先具备创新能力,然后是沟通能力、职责感、学习能力,这些充分体现出文化创意产业设计人才需求的特征;也有60%以上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认为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就是人才质量,其中40%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觉得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是人才质量不高的关键因素。事实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困难在于创意型人才的匮乏。可以说,我国目前高校设计人才的就业现状一方面是每年高校设计专业就业人数非常多,依据国家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5]:2012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680万,2013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699万;但是另一方面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人才供不应求,很多文化创意企业纷纷表示每年招不到可以胜任工作的设计人才。
其实,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设计艺术专业引进并一直延续使用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发展,技术工具以及人们的审美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而这种单一的教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公众对高素质设计人才的需求,在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在人们面前。
其一,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我国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尽管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设计人才时都表示要按照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产业人才需要对学生进行培养,但事实上在实际培养中这种目标定位并不明确;同时也有学校只把这种目标体现在书面或口头上,而在实践中流于形式。这主要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一是不少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观创意性不加引导,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总是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完成课堂授课,至于学生自身的主体思想或者主观创意性是否形成,教师根本未予引导或关注,由此造成教师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明,存在敷衍推脱的现象;二是很多高校采取闭门造车的形式进行设计人才的培养,很少有学校组建专门的市场调研小组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就业市场和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这样就造成很多高校在定位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时很模糊,和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其二,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我国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切实际或者不够合理。艺术设计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学科,艺术设计学的内容包含了艺术、技术和科学各个领域的知识,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但是传统的设计人才专业培养机制非常程式化,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课程设置非常不合理,其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对于学科本位非常强调,导致科目众多,但整合力度不够,致使学生尽管学到了很多科目的知识,但并不能从宏观的高度把握和理解自身所学的知识,更不能在不同课程之间做到实践和理论的融汇结合,以致高校设计人才的整体素质得不到提升。同时,单一、僵化的课程体系设置也致使不同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雷同的现象,导致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缺乏自身的特征和个性,最终使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存在抄袭、雷同现象,缺少自身的独特感。
其三,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我国高校设计人才培养实践力度不够。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要有创意、具备创新的才能,这就要求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勤加实践,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很多高校的设计人才培养只是停留在图纸教育上,对于创意产品的设计价值性、功能性、市场性、材料的把握性等把握不够,即便有高校组织学生对此调查,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而不对其进行深入探究,由此造成高校设计专业人才在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上不能与时俱进。
其四,我国高校设计人才培养在学生评价体系方面方法单一。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设定,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在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上也主要采取教师授课的形式,这样就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教师也收不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事实上,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少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根本无法满足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目的。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下列几类: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设计服务类,艺术品交易,旅游以及休闲娱乐类等。但是在高校设计人才就业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其一,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原创人才缺乏,导致文化创意产品原创性不高。以文化艺术类的动漫专业来说,目前我国动漫市场上欧美日韩动画产品占据市场份额的90%,可见我国消费者对于动漫产品的需求很高。但是,目前我国动漫设计制作者人数不足30000人,而市场对此需求量却已经高达60万人。而且,我国目前从事动漫设计的人才大多由动漫“发烧友”或者其他领域转行而来,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创造性不足。韩国2006年从事动漫创作者已经有40000人,可以看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原创人才的严重缺乏[6]。
其二,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类人才缺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发展也日趋完善。但是我国目前却严重缺乏把创意产品“市场化”和“产业化”结合起来的管理经营型人才,在挖掘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建立、衍生产业发展、挖掘价值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仍然以动漫业为例,目前我国的动漫业有关电脑制作人员其实并不缺乏,但是关于动漫业的营销策划人才和创意设计人才却并不多见。而且,就高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来看,其培养的人才大多是技术型人才,很少培养动漫专业的营销人才和动漫创意人才。
nlc202309041704
总之,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我国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并不能依据市场而行,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僵化,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三、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就业策略分析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求大量具备综合能力颌创新意识的设计型人才,但从上文论述中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方面存在很多弊端,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完善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基准扭转文化创意产业下设计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具体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高校设计人才培养应该更新教育理念,以市场为导向。文化本身就是个人内在情感的抒发和表现。当前设计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大多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到社会创意类产业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文化创意的本质也要求创新必须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同步,与商品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因此,高校文化教育领域也必须时刻了解市场情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一是通过研究、适应、服务等方面与市场接轨,转变传统艺术专业学生过于注重自我个性张扬的性格,积极引导学生将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品格、市场需求与自我专业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占据文化市场;二是通过对市场的研究以及反馈,高校要敢于改变自我,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培养创造力,以使得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当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艺术设计类教育学生研究消费者和市场会失去艺术领域的本来特色。其实不然,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在不断发展过程之中必须遵循艺术发展的本质规律,同时也要注意新形势之下市场对于艺术设计的影响,最终使得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最后,高校也可以在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经济两者结合过程之中寻找适宜的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双赢”局面。
第二,改革高校设计人才的教学培养模式,关注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下列几点:一是教师在课堂设置和教学中要注意师生的双向交流,可以在课堂中设置师生互动的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设计教学中来,通过学生对于教学的参与,增强学生的主观创造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团队协作意识。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意思维。艺术设计需要学生的主观参与性,如果学生没有参与艺术设计课程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创新的自觉性和灵感,也就不会创作出优秀的原创作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打破旧有的“灌输型”教育。比如在讲授《广告产品设计》课程时,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喜爱的品牌广告,由此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三是教师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包含学科的广度和深度思维,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从知识点到知识网络的发散创新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某个问题深层次挖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三,构建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制,完善学生课外实践教学模式。文化创意产业下的设计人才培养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体来说主要有下列几点:一是构建工作室教学模式,目前艺术设计领域的人才培养已经兴起工作室教学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张教师教学以岗位实践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采取工作制的形式,这就促使高校学生在一二年级可以学习一些和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知识,增强自身的理论基础;也可以选择自身在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的专业兴趣趋向;在三四年级时依托工作室,自由选择灵活的教训一体模式;也可以到社会上的实习基地实践,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校扩大校内工作室和校外企业合作度,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技术服务和技能培养机会,由此引导学生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二是对高校学生实践教学成绩严格检查,切勿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师应该在学生实践教学阶段提出鲜明的实践要求,在各个时间段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交流和反馈,比如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和集美公司、远大集团以及湖南广播电视台等合作,在这些机构建立实训基地,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设计,并在项目中期和结束时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考核,要求学生填写实践报告,并由实践教学机构对学生进行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校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作品更具有实用性和市场需求性。
第四,实施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当前,高校发展性评价是在不断总结、提炼当前学生评价基础之上逐渐形成的,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其主旨在于突出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之中的主体地位,在完善评价体系之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所以,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在建立过程之中必须注意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要遵循艺术发展规律来确定发展性评价,帮助艺术类设计学生能够真正成才。具体策略有如下几点:一是在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之中,学生必须处于主体地位而不是被动接受评价,要让其充分感受到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为其进一步全面发展合理定位;二是与其他专业不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在发展性评价体系之中尤其要重视过程,对于课程的所有阶段都要准确定位,合理评价,认真分析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的表现,并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学生优势或者不足,进行鼓励或者提出建设性意见;三是在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之中还可以引入行业评价,注重行业内部专业人士或者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满意度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在校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设计作品的缺陷和能力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使高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内容。
四、结论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而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乃是人才的竞争,即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背景下,我国高校在培养设计人才时要把教育的核心放在培养人才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上,革新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提升高校设计人才的整体素养和创意性,为我国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合格、有用的优秀人才。
nlc202309041704
[参考文献]
[1]苏畅.论文化创意产业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
[2]余雁.创意产业化发展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究[J].艺术研究, 2010(1).
[3]周斌.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思考[J].装饰, 2010(1).
[4]宇博智业.2012~2013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研究年度报告.
[5]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政策解读,http://www.mohrss.gov.cn/jycjs/JYCJSzhengcewenjian/201305/t20130522_103580.htm.
[6]叶喜冰.从“纸上谈兵”到“实践先导”——看现代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训教学[J].装饰,2009(2).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ackdrop design thinking talents and Employment
Zhang Ai-zhong
(Academic Affairs Office,Beijing Polytechnic College,Beijing,100042,China)
Abstract: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s mainly 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individual innovation, skill or talent of the enterprise, and the potential for wealth and job creation through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annot do without the support of talents, and design professiona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adapt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i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power sources. Therefore, this paper for the design talent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sis,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on the future of the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of College of design talent, in order to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design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practice.
Key words: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alent; training mode; employment
【责任编辑 朴莲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