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与旅游业

2024-05-23

创意产业与旅游业(共12篇)

创意产业与旅游业 篇1

一、引言

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卢森伯格 (Rosenberg, 1963) 提出的关于美国机械工具早期演变过程中[1]。伴随着信息、创新能力等的不断加强, 产业融合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并且成为某些新兴产业产生与发展的基本方式。产业融合往往发生在不同产业的边界上, 通过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 原有的一些产业界限逐渐变的模糊、行业壁垒减小或降低, 逐步形成新兴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2]。

旅游产业融合是指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或者是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发生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甚至是产业重组, 最后实现产品创新, 形成新型产业[3]。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互融合, 造就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诞生。它和原有的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既替代又互补的关系。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不论是对于成都旅游业还是成都的文化创意产业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两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会提升成都旅游业的文化内涵, 拓宽活动内容;提高成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市场空间, 为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二、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 2004年到2008年,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从232.54亿元提高到595.62亿元, 增加值从65.81亿元提高到133.7亿元,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2%上升到3.4%, 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8%上升到4.8%。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 在成都三大新兴主体产业中排第二, 也成为成都新兴产业中解决就业能力最强的几大产业之一。但是, 与发达城市相比, 成都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有明显差距。第一, 文化创意产业总量不大, 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第二, 相关领域的大型文化集团较少, 企业竞争力与市场竞争力还又带提高;第三, 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品牌优势不明显, 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多, 区域性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还有待形成。

(二) 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最近十年, 成都市旅游业获得了较好较快发展。据成都市统计局资料统计, 2005年成都市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619.6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达272.5亿元, 至2010年国内游客已增加至6738.3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达584.6亿元, 5年间增幅达2.15倍。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50.0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1.8亿美元, 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增加至80.2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2.9亿美元, 增加达到1.6倍。目前, 旅游业已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并直接或间影响运输、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但是通过调查, 发现成都市的旅游业当前的发展现状是:一流的资源, 二流的管理, 三流的收益。其一, 在成都旅游发展中, 旅游要素能力结构极其不合理。在旅游业的六大要素中, 成都市的“吃、住"能力过剩、“娱、购、行、游"能力相对不足;其二, 成都市旅游企业总体素质不高, 且行业竞争无序。其三, 高素质管理人才的缺乏、竞争意识的缺失等。这些都导致成都旅游市场畸形, 使得成都无论在规模还是效益上都与自己优秀的旅游城市形象不相符, 甚至还落后于一些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

三、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促进作用

(一) 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对成都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1.提升了成都旅游业的文化内涵, 拓宽了活动内容。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文化经济的一般属性, 它通过人的创造力与主观能动性, 对文化本身进行创新与突破, 将知识的变化性与原创性融入到文化当中, 并使它与旅游资源与活动联系起来, 从而将静态的旅游文化转变为动态、可感知的文化旅游产品, 提供具有体验价值的旅游服务产品[4]。利用文化创意, 旅游公司在延续原有旅游项目的基础上, 开发满足不同层次与休闲背景的游客需要的旅游项目, 更深层次地利用自然景观和遗产类等人文资源。

2.增强了成都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生态环境角度看,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 文化创意产业对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来说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 不仅保护着越来越珍贵和稀缺的自然资源, 而且还能够保护现存的文化资源。与此同时, 在文化的感召下, 旅游观念的改变与进步, 使得游客的行为得到规范与修正, 而使得他们更多地关注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文化维护, 并注意旅游过程对旅游环境的影响,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成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 成都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促进作用。

1.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新的平台。

文化创意时代的成都旅游业, 既注重旅游内容的现代化与多元化, 同时也关注旅游业的环境与氛围。这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 主要体现在成都文博旅游的开发利用上。成都博物馆、都江堰虹口深溪沟地震遗址保护和配套工程、抗震救灾纪念馆、民间博物馆等特色文化主题博物馆的建立与使用, 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2.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空间。

成都充分运用成都本地抑或是周边县市的旅游资源,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通过设计与推广成都的新型旅游资源, 打造成都旅游品牌。成都“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旅游资源 (如表1) 的推出,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消费群体与市场空间。

资料来源:2009~2012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

四、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策略分析

(一) 注重培育和引进“旅游+创意”综合性人才。

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懂旅游又熟悉文化创意的综合型人才, 它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必备因素, 也直接决定了两产业的融合程度。但是, 目前成都在这方面的人才极其缺乏, 应尽快制定有利于“旅游+创意”综合性人才的培育和引进的政策与计划。在具体培育方面, 应积极与成都本地高校、研究机构合作, 加大对创意旅游教育的投入, 以助能更好的培育本土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复合型人才;在具体引进方面, 引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领军人物。同时选送一部分人去国外进修, 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文化创意产业及旅游业管理经验, 学习先进的创意旅游发展理念, 为成都文化创意旅游业的提供技术支持。

(二) 找准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切入点。

找准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互融合的切入点, 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能否融入成都旅游业, 是否能与旅游业更好的融合发展的关键。结合成都丰富的旅游资源, 结合旅游发展角度, 从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及旅游营销等三方面找准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切入点。其一, 积极开发和引入新鲜的、有品牌的旅游商品。旅游商品包括旅游户外用品、旅游工艺品、生活日用品、旅游书籍、土特产和旅游印刷品、免税商品等[5]。其中, 旅游纪念品 (包括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和旅游印刷品) 是旅游商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二, 开发主体公园等形式的新型旅游项目。主题公园从其主题的选择, 到公园内各项设施的设计, 直至公园内的文娱表演活动都与创意产业密切相关。成都欢乐谷就是这样一个融合了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主题生态乐园。第三, 利用文化创意充分发挥旅游营销。传统的营销方式已经不适合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新型的营销方式就显得异常重要。电影营销、节庆营销等等都可以为成都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机会。

(三) 加强政府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作用。

强化政府服务意识, 构建高效的、以政府服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服务体系, 是成都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成都市政府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过程中, 尽快转变政府职能, 向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内外不同地区看齐, 真正转变公共服务型政府, 提高政府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中的政策支持作用。其主要包括为旅游业与创意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构建平台。通过打造旅游创意街区、旅游创意园区以及旅游产品创意展示中心等方式促进两行业在各方面的真正融合发展。其次, 为中小旅游企业的文化创意尝试在研发投入、市场开发等方面提供足够资金支持, 以助创意的产生并充分挖掘旅游要素的开发潜力和商机。

摘要:产业融合主要在不同产业的产业边缘与交叉点, 激发出全新的产业形式。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存在产业融合的基本条件, 旅游业的发展能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新的平台与发展空间, 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则丰富了成都旅游业的文化内涵, 提高了成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 促进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 则必须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必须找准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切入点, 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并为成都乃至四川旅游的适度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成都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产业融合

参考文献

[1].See Rosenberg, N.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1840-1910[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63, 1 (23) :414~446

[2].马建.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 2002 (5) :78~81

[3].程锦, 陆林, 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 2011, 4:13~19

[4].刘志勇, 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J].企业经济, 2009, 8:127~130

[5].苗学玲.旅游商品概念性定义与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J].旅游学刊, 2004, 1:27~31

创意产业与旅游业 篇2

(一)开发区域文化,奠定资源基础

历史的发展证明,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如果被保护和开发好了,都可能会转化为产业的源泉。因此,要发挥旅游创意产业首先要整理好长沙地区的地特色文化资源,要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挖掘、整合、打造、升级。如长沙的娱乐文化、革命文化、工艺文化等,还可以进一步的开发。同时要注意挖掘、整合、打造、升级的途径,旅游创意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若要获得健康的发展,要依靠一些自由、灵活而又富于创新的中小企业。调动中小企业的开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投入到旅游创意领域中去,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建立和健全相关收益机制。

(二)利用资源基础,开发旅游创意产品

在长沙市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长沙市旅游创意产业可以重点发展的领域有:长沙娱乐文化产业,以创建中国最佳娱乐旅游城市为契机,整合现有资源,对长沙演艺中心、酒吧、剧院、KTV量贩等进行体验和展示;农耕文化产业,以利用袁隆平的影响力,以省级农业示范点为依托,开发农耕旅游,建设农耕文化旅游产品;建立革命文化产业,以革命旧址、纪念馆和故居为依托,开发红色旅游,建立革命文化旅游产品;长沙地域文化研发设计产业,建立系统化的旅游商品的研发、设计、创意、制作构架。进一步开发旅游商品创意产业,如湘绣、菊花石雕、红瓷、烟花爆竹等文化和创意元素。

(三)建设创新系统,加强组织协调

创新系统是指由某一地区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构成的创新体系。区域创新的实质是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互动作用,推动该地区以市场为基础的知识和人才资源生产与流动、技术扩散和产业群活动,不断采用新工艺、催生新产品并取得巨大投资回报率,有效地实现创新目标。长沙市旅游创新系统的建设要做好3方面的工作:一是创意的研究系统,是长沙进行旅游创意产品的源泉,主要进行知识的创新;二是创意开发系统,是长沙旅游产业发展的依托,是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的创新;三是扩散系统,能够使科技成果商业化,甚至产业化。

(四)实施人才兴业,强化智力支撑

从长沙市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相关产业的人才数量不足、人才结构性缺乏。由此,长沙市必须加强与发达地区旅游创意产业机构的交流,不拘一格地引进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创意人才,让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互相撞击,产生持久的创意灵感和理念。同时,更要加强本土旅游创意人才的培养,如在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商学院等相关院校中设立旅游创意专业;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与发展的投入,培养一批真正既懂旅游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又懂国际化经营理念的复合型人才,进而推动长沙地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发展。

(五)加大开拓力度,完善市场机制

长沙是新兴的文化创意消费市场,庞大的市场容量和潜在需求为旅游创意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在省市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其市场机制在不断改革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区域内生产要素、商业服务及信息的自由流通和结合,促进旅游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发展。但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依靠政府支持,还必须有实质性的产业发展与推广。如建设旅游创意产业基地重要基础设施是培育市场的一个重要方式。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具有聚合、丛集和融合、交汇功能。

(六)政府财政支持,拓宽融资渠道

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长沙市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支持,特别是资金支持,如每年安排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可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服务和项目予以扶持,同时政府须设立旅游创意产业集聚区和相关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分期投入;除了在政策、资金上对中小企业进行适当的倾斜之外,还需政府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为本市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旅游创意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旅游文化创意企业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

(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有利的法律环境

创意产业与旅游业 篇3

【关键词】工业遗产 M50 创意产业

一、研究背景

中国于19 世纪下半叶开始了工业化历程,由于国情复杂,中国的工业遗产也各具特色,主要包括西方殖民工业、洋务派和民族资本企业,以及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主义工业等。工业遗产通常指18世纪以来,以采用钢铁等新材料、煤炭和石油等新能源、以机器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工业革命后的工业遗存。但与其他古迹遗址如宗教庙宇、民间古迹等不同的是,一直到上个世纪,人们对于工业遗产的重要性和民族性仍然缺乏相关的认识和了解。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不少城市的工业遗产面临着或存在或消失的重要难题;因而保护有价值、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并对之加以合理利用,对于维护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特色具有特殊意义。特别是作为中国现代工业发源地的上海,工业遗产尤为丰富。因此,如何在再利用的过程中实现对工业遗产的合理保护,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基于我国工业遗产保护资金短缺、城市建设压力大的国情下城市经济和城市规划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日益发展,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软实力在国家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也得到了更高程度的重视。上海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坚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变的发展方向,为上海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上海已然形成了政府、企业以及中介行业的紧密联动,联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氛围,着力于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创新中心。

因此,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各个社会阶层正影响着城市的空间组织,作为不断发展壮大的创意阶层也在改造着城市空间,与此同时也被城市空间所束缚。而工业遗产的厂房、仓库等建筑物内部高大宽敞,结构坚固,充满着浓厚的工业气息,在某种程度上恰恰能为创意产业提供其适宜成长的城市空间。

二、M50开发现状

(一)历史背景

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工业区位于苏州河南岸,原本是近代徽商周氏家族的产业。解放初期为信和棉纺厂,1962年为上海第12毛纺厂,1994年为上海春明粗纺厂,但1999年后,企业开始停产歇业,只能靠出租厂房维持生计。2002年上海市经委将其命名为“上海春明都市型工业园区”,试图通过转向电子加工等高科技产业来谋求新的发展,但最终依然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因此,苏州河边的老厂房面临着拆迁的命运。与此同时,一些艺术家们却看中了这片老厂房,不断进驻厂房作为工作室而用。所以,在苏州河沿岸的老倉库与工厂厂房陆续被拆除之时,在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下,加之上海市政府对文化保护的日益重视,M50被幸运的保留了下来,并且在2005年成为上海市第一批授牌的创意产业聚集区。

(二)开发模式

M50的开发并不是提前规划好的,所以其发展历程有一定的自身独特性。由于纺织工厂停产,大部分厂房都出租给了印刷厂、服装厂等小型加工企业,各种工业污染充斥着厂区的各个角落。尽管政府也在不断地呼吁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但发展初期莫干山路工业区并没有大多变化。此时,在艺术家薛松的介绍下,第一批艺术家们入驻了M50,虽然这里污染严重,还充满着各种工人区,但这种自由的创作环境和浓厚的工业气息正是他们所需要的。慢慢地,这里变成了艺术家们聚会的场所,各种各样的艺术家们开始向这里聚集,粗纺厂也抓住了这个机会,将厂区全部出租给创意产业相关人员,由此,M50开始独具特色,日益发展起来。

由于M50是由艺术家们自下而上的发展起来的,所以其开发模式以保护性利用为主,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整个厂区没有做很大改变。同时由于租户们的装修工作必须由厂方审查,因此建筑物的原貌也得以保留。而且厂方对入驻的艺术家们也进行了妥善的管理,通过举办艺术活动等等方式提升园区的艺术信息,对部分艺术家甚至减免租金。低廉的价格、宽敞的内部空间、厂方有效的管理、浓厚的艺术及历史气息等等因素不断吸引着各方艺术家们,也让M50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的目光。时至今日,M50已经发展为较为完善的创意产业基地,且正在成为多元化综合性的创意中心。M50的实践也说明了工业遗产发展成为创意产业园区的可行性,二者的结合拥有广阔的前景。

三、改进措施

尽管M50目前已经入驻了130余位艺术家及画廊,已然发展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的现代艺术创作中心,但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园区内人流量不大,一条街上仅有几个人在游览,画廊里面也鲜有人员停留,生意颇有点冷清。故M50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展增加人流量。

交通方面。M50较为偏僻,周边为居民区,仅有一个大门出入,可进入性较差。在距离M50最近的一站地铁或公交下车后仍需要步行很久,且路上没有相应的指示标志,对于没有来过的人而言比较难找。并且M50大门前及内部道路狭窄,车位少,停车不便,故开车来也比较麻烦,出了门也很难打到车。因此应首先协同政府相关部门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增加指示标志,园区内部也需整改,划分出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等,尽量避免人车混行,在最大限度上增加可进入性,方便客流的到来。

完善内部配套设施。由于M50前身为纺织厂,故内部空间宽敞高大,但结构而外部道路及公共空间不足,导致了外部绿化及休息设施的不足,使得客人大多数时间只能在一幢幢楼的内部停留,也使得艺术家们相互交流不便,包容性较差。同时实地调研还发现由于园区空间组织结构松散,且内部标识系统不够完善,指示牌缺乏,导致大多数客人很容易迷路,找不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故应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增加地图等指示性标志。

开展相应的艺术活动,增加艺术氛围。尽管M50可能是目前上海最具艺术氛围的地方,但人流量偏少说明知名度仍不是很高。故可以通过举办大型艺术展览、文艺表演等活动宣传M50.吸引人流到来。同时增加参观者和画廊之间的互动,使参观者融入这种艺术氛围之中,给大众一个亲和的态度而不是画廊或艺术家自己孤芳自赏。

由点到面,集聚式开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M50是成功的,但个别的成功案例依然不足以带动整体的发展。上海市苏州河沿岸有着大量的工业遗产留存,政府应考虑整体规划开发,带动产业升级,形成集聚式效应,如此无论是在吸引游客方面还是在产业开发上都会获得巨大的成功,真正的保留上海的城市记忆,将文化传承下去。

四、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城市快速变迁的今天,城市旧区改造会面临财政、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同时由于相关经验的缺乏,很难一下子各方面都配套完善。但通过对已有的开发案例的研究,由政府主导协调相关利益者共同进行开发,可以使工业遗产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保留城市特色。

参考文献

[1]刘会远,李蕾蕾.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一)至(十)[J].现代城市研究,2003.

[2]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木特征与经验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4):73-79.

[3]汪希芸,沙润.传统旅游城市工业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57-2058.

[4]王宝恒.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08-114.

[5]苏萍,蔡庆华.厂业旅游:现状与走势[J].商业研究,2006(2):181-183.

[6]颜亚玉.英国工业旅游的开发与经营管理[J].经济管理,2005(l):76-79

创意产业与旅游业 篇4

此外, 20世纪后半期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进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到来, 使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转变为依靠知识和信息, 构成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根本动力, 促使现代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不主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并能创造出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诞生。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 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 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 增长的速度更快, 美国达14%, 英国为 12%, 超出总体经济增长速度的3—5倍, 按此计算到2020年, 全球创意经济将高达610亿美元。[1]

旅游者对创意、体验型旅游产品的需求趋向和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使得旅游产业寻找发展突破, 而文化创意产业同样面临资本投入高、回收周期长的问题, 促使其寻找更广阔的价值空间, 又因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都具有高关联度、文化的展示性等共性, 使两者共同融合发展成为了可能。

一、产业融合理论的引介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印刷等产业企业间的竞争与协同促进了新兴信息通信产业的出现, 学术界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产业融合 (industrial convergence) 。随着技术的突破, 越来越多产业之间发生互动与融合。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 是指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 (格林斯腾和汉纳, 1997) 。Lind从具有操作性角度将融合定义为:以前各自分离的市场的合并以及跨产业进入壁垒的消除。李美云 (2008) 认为产业融合是相对于产业分化而言的一种产业发展范式, 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 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使原有产业边界模糊或消失的经济现象。[2]在整个产业融合的过程中, 由于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不同, 融合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从产业经济活动的起点到终点的整个过程来看, 有可能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首先打破产业间的技术边界, 通过产业间的技术渗透, 推动整个产业边界的融合, 也有可能在管理创新的推动下通过产业经济活动的延伸或重组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 每个产业都会形成其特定的产业活动和价值链, 因此, 产业融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新的融合型产业价值链的形成过程, 也就是原有产业价值链的解构和重构过程, 价值链不同的重构方式也形成了产业融合方式的多元化。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走向融合

(一) 产业融合的背景因素

系统性思维的引入。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生成很大程度上也是系统性思维推动下的结果。在产业分立的思维之下, 人们把关注的焦点更多地放在了各自产业的内部, 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的进步通常是靠各自产业内部的技术创新, 产品升级等加以实现。而系统性思维则使人们用综合的眼光看待事物, 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从关注部分转变为关注整体, 有效地推动了产业融合的发生, 使得不同的产业在融合中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更具活力。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潜在关联。系统性思维帮助人们认识到了这些关联, 促使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之间的界限被打破,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从原来毫不相关的两大产业实现了相互融合。

旅游资源观的改变。过去曾有人认为旅游资源就是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 旅游开发就是对山水名胜的开发, 这种观念将旅游资源狭隘地局限在了自然山水、文化古迹的领域, 也局限了旅游开发的思路与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于旅游资源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进步。我国学者保继刚、楚义芳和彭华在其合著的《旅游地理学》一书中, 提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 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3]李天元认为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 都可构成旅游资源。[4]从学者们归纳总结的旅游资源定义中不难发现, 旅游资源的核心在于对游客的吸引力, 而新、奇、特能造就引力, 因而新、奇、特的文化创意产品衍生成为了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功能性内涵也决定了旅游资源是在动态地发展变化的, 其范围和深度是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认识水平、开发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以思想、理念、知识、信息、文化等为核心的价值链高端产业, 新经济时代下的人们, 不再担心物质匮乏, 而更关心精神“空虚”, 或者说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满足和新奇的娱乐享受。这无疑使文化创意产品对旅游者产生了无限的吸引力。网络游戏、动漫乐园、loft、soho、博物馆、音乐节、影视基地等等, 这些新旧名词极大地拓宽了传统旅游资源的范围, 源源不断的将新鲜的元素注入进旅游产业发展中来。高新技术催生下的网络游戏, 以景区化的方式将虚拟真实化, 使网游迷们可以在真实世界里寻找到游戏中的场景, 模糊了虚拟与真实的界限。

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一般可以描述为:首先是原创性生产物质创意和智力财产, 包含了最常见的活动、设计创意——从书籍到舞蹈的创造、从建筑到时尚的设计、从数字艺术到摄影和绘画的形象创造、音乐创作、数字内容原创如多媒体主题、软件包和电子游戏;其次将这些创意“一次性”或原型创造, 该环节还关注与其创造相关的特殊的物品要求、原料来源和公共设施提供, 比如与绘画相关的有原料颜料、画笔等, 与音乐创作相关的乐器制作等;接着进行再生产和大众产品分配, 引导创意产品和服务进入终端市场, 包括印刷、复制、运输和批发, 从广播到数字传递的分配、更新数字化和对话形式等;然后通过宣传促销进行产品推广;最后就是以会展等基础活动 (如音乐大厅、剧院和电影院) 中, 也体现在一定创意产品的零售 (如书籍和音像品) 中。这就形成了一条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文化创意产品最终以会展和零售的方式实现与消费者的交换, 这并未发挥文化创意产品的无限渗透能力, 而文化创意产业也不会仅仅局限于此, 因此,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联姻融合, 通过建立文化创意产品相关的主题公园 (如迪斯尼乐园、动漫乐园、影视主题公园等) 、创办相关节日 (如音乐节、民俗节) 、开发文化创意园区旅游 (如北京798) 以及建设艺术场馆、博物馆 (如古根海姆博物馆) 等方式加强与消费者的交换环节。

(二) 产业关联的基础:市场需求的变化

消费需求从有形转向无形。现在人们花钱已不只是购买物质生活必须品, 而是越来越多的购买文化艺术, 购买精神享受, 审美体验, 甚至花钱购买一种气氛, 购买一句话, 一个符号。据估计《哈利波特》带动的相关产业的经济规模, 超过2000亿美元, 这在过去是难以想像的, 这就是体验经济。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开始并不完全在意能够得到什么产品, 而更在意是否能得到可以使他们留下难忘、美好回忆的体验、经历, 并愿意为之付出更高的代价。随着现代人可支配收入的显著提高, 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 尤其是延长法定休假日办法的实施, 以休闲娱乐消费为代表的无形服务消费更是成为了越来越多人追捧的对象, 休闲生活成了现代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迅速发展了起来。文化创意产业满足人们无形的精神需求正好吻合了消费需求从有形到无形的转变趋势。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 文化创意产业也要注重其潜在的旅游功能价值和深层体验内涵。旅游经历的消费, 是增强文化创意产业消费的无形性、符号性的重要手段。

消费需求的时尚化、个性化、潮流化趋向。消费者行为的趋同性是产品大规模生产的历史背景;与之对应, 追求差异性、个性化和潮流化的倾向又保证了产品的多样性和活跃程度。在充斥着广告、品牌、图像的现代社会, 人们开始消费文化符号。这几年风靡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并又向其他东南亚国家扩散趋势的“韩流”如一股旋风席卷了庞大的文化市场, “韩流”通过韩国电视剧、韩国歌曲、韩国明星引起人们对韩国的兴趣, 从而人们开始追求韩国的化妆品、结婚礼服、韩国比萨饼屋、韩剧服装以至韩国的二手车、幼儿英语教材和教育玩具等, 同时一部《大长今》将韩国烤肉、韩国泡菜带进中国, 此外在中国又掀起韩国旅游热潮, 去体验“韩流”发源地的文化氛围和情趣, 拜见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最后消费韩货就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而韩国标签则成为了产品的卖点和品牌。

(三) 产业融合过程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在系统性思维的引入、旅游资源观的改变、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延伸的背景要素的推动下, 以人们的消费需求从有形转向无形且呈现出时尚化、个性化和潮流化的消费趋向, 为产业关联基础, 进而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向旅游业提供永续更新的文化创意, 旅游业通过向文化创意产业延伸服务实现了两大产业的延伸、交叉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也就是文化创意产品旅游化的过程, 即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旅游资源, 旅游产业延伸服务的过程, 其中也包括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旅游整合开发和建设, 比如动漫乐园就是动漫产品与旅游业整合开发和建设而成的经典案例。

具有旅游价值的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创意旅游的内容、基础, 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 文化创意产业扮演的是提供无形旅游资源的角色。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主要由前期的内容创意、研发, 中期的生产、制造以及后期的宣传、传播或销售等环节组成, 各阶段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一环, 人们可以通过对其中特别具有审美、教育、娱乐、放松身心等吸引价值的环节的了解, 甚至亲身参与到这些产业环节的过程中, 很好地体验文化创意产业, 感受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如此, 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产业园、旧工厂、旧仓库等也是十分具有体验价值的部分, 被引入文化创意产业资源范畴, 加以充分挖掘利用。

旅游活动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表现形式, 在融合的过程中, 旅游业扮演的是服务延伸的角色。旅游服务具有依附性的特征, 旅游活动需要通过某个载体加以实现, 过去依附于名山大川, 现在则依附于无形的文化创意资源, 与文化创意产业环节交错在一起, 通过创意地组织、展示, 选择一定的地域空间将无形文化创意有形化装载, 如将音乐会放置在一个风景优美或文化深厚的地方, 音乐与环境交相辉映, 透射出音乐的无限魅力, 2001年“为中国喝彩、为申奥放歌”为主题的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的音乐会就是在北京紫禁城午门举行的。在此基础上, 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实现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体验需求, 拥有美好又难忘的回忆。文化创意资源加旅游服务也就构成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当然开展文化创意旅游活动还需要进行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主要是按照自身产业需求进行的, 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则要兼顾文化创意产品的产业要求和旅游者的心理诉求。

三、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意义

(一) 产业融合促进了旅游产业创新, 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景点、新文化、新服务在客观上提高了消费者的需求层次, 弥补了传统旅游产业的传统景区 (点) 的资源禀赋性的不足, 从而扩大产业市场需求;同时产业融合催生出的新的产业价值链, 融合了更多的服务部门, 改变着传统旅游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 促使旅游景区、产品与服务结构升级, 转而又带动旅游需求结构升级, 从而拉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由于产业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化, 使得两个产业之间形成了共同的市场基础, 从而推动旅游产业扩展到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业创新和发展。

(二) 产业融合有助于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

产业融合使原本分立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价值链部分实现了融合, 与传统旅游产业相比, 融合后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不仅具有更高的文化创意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 而且还为旅游者创造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潮流和时尚新品, 极大完善了产业功能, 产业的竞争力自然也会随着需求趋势向消费主流的转变而提高, 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使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相关企业群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稀缺资源 (版权、专利的利用等) 、雄厚的资本积累以及较大的发展空间, 为产业扩张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和市场条件, 产业扩张的不断增大转而又积极推动了产业融合的程度, 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内在驱动力。

(三) 产业融合有助于旅游需求消费和人才消费的提升

产业融合催生了许多新景点、新产品和新服务, 满足了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更高层次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需求, “供给创造自身需求”的定律告诉我们, 产品的最终需求会随着产业融合而不断得到提升;另外,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需要造就一大批文化创意、旅游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核心动力就是这一批创意阶层, 既懂旅游又善于文化创意的高端人才, 这一阶层往往就是社会的精英, 但却是推动了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摘要: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今后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本文探讨了两大产业的融合背景和产业关联基础, 分析了两者的融合过程, 最后总结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参考文献

[1]John Howkins (李璞良译) .创意经济———好点子变成好主意[M].台北:典藏艺术家庭出版社, 2003.

[2]李美云.国外产业融合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 27 (12) .

[3]保继刚, 楚义芳, 彭华.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创意产业与旅游业 篇5

文化创意产业是目前社会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目前,桂林市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已进入深入融合阶段。借助科技手段对文化旅游要素加以创新,使其具有高附加值,将创意理念与当地的文化资源完美结合,使传统文化资源拓展和转化形成具有较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新模式。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应以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全方位开发和挖掘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增强原有产品、服务的体验性和吸引力,使旅游者获得更强的参与互动体验,充分展示文化旅游的魅力。

一、桂林旅游文化产业现状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旅游业依靠着天然的自然风光走过了三十多年辉煌历程。作为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建设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桂林市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桂林自从20世纪80年代正式将旅游作为地方重要的经济产业发展,主要以地方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相继开发了三山两洞一条江、阳朔西街、世外桃源、龙脊梯田、印象刘三姐、两江四湖、灵渠古街等优势旅游项目。然而,目前的旅游市场已全面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全民旅游、自驾游等新局面对目的地旅游产品有的新的要求。目前,桂林大多数旅游项目主要还停留在观光阶段,虽然有些结合了当地民族特色,但差异性不明显,总体上存在雷同的现象。随着文化创意理念的深入,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能够使两大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能够拉长产业链,衍生出相关产品,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阳朔《印象刘三姐》、柳州三江侗寨《坐妹》的成功,为实景演艺文化、舞台演绎文化与旅游业融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二、突出创意因素寻求突破

目前,游客需求的是个性化、文化性和体验性的高品质旅游,加速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是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注重山水文化资源的本质与神韵

目前,桂林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百里漓江”“三江两洞”“两江四湖”“玉龙竹排漂流”等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项目,缺乏创意思维和文化内涵。桂林山水文化的本质和神韵应该是漓江渔火、水上人家、两岸田园和炊烟袅袅,可借助民间传说、神话、寓言,构筑秀水之美、田园之乐、神仙之奇和生活之趣相结合的山水文化精神魅力。

(二)整合富有情趣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桂林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但只有以靖江王府和尧山王陵为代表的明代文化遗产较为出名,其他具有丰厚历史底蕴的文化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如甄皮岩古人类遗址——————史前文化,兴安灵渠——————秦代文化,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红色文化,桂海碑林——————石刻和书法文化,李宗仁官邸、徐悲鸿故居——————名人故居文化等。将这些旅游资源有效整合,打造出一条以人文历史为主的文化旅游专线,从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丰富文化,同时还能带来经济效益。

(三)开发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桂林自古以来就是汉族、壮族、苗族、瑶族等多民族的聚集地。苗族村寨木楼群、侗族风雨桥鼓楼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景观,同时刘三姐民歌、瑶族节庆服饰等,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将旅游文化与渔家文化、山水文化、舞台演艺文化相结合,以增强游客的`参与互动体验感,打造风情浓厚、韵味十足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四)建设生态自然的乡村文化旅游景观村落

以鲁家村、恭城红岩村为示范,在保留古村落形态的同时,建设具有观光、游览、餐饮、体验、娱乐、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景观村落。综合农业、林业等产业,让乡村旅游从过去单一的农家乐,衍生出食宿接待、观光体验、民俗风情、特色餐饮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产生更强的归属感。

(五)打造童话动漫旅游主题项目

桂林不仅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童话动漫文化创意资源也十分丰富,如百里漓江百里画廊,青山绿水神奇变幻的传说,传唱于高山深谷的千年歌谣,内容和形式千变万化。流传于各个民族的神话、歌谣、习俗等,都带有神秘的童话色彩,都可赋予其生命力,将无形的意识化为有形的动漫形象,化虚幻为现实。同时,可引进动漫主题乐园项目,如方特主题公园。

三、结语

创意产业与旅游业 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产业融合;产权制度创新;技术进步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想;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文化强国发展战略。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正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创意”更被认为是决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曾认为“真正推动20世纪90年代巨大繁荣的不是充沛的资金投入或高科技创业潮,而是各种喷薄而出的人类的创意”。[1]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在文化与旅游领域的延伸和发展。它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对民族文化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创新型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形成新智能文化产权,促进民族文化和旅游业有机融合,从而实现文化业和旅游业增值的新型产业。[2]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的连带效应,是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实现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多民族聚居与融合之地,这里民风醇厚质朴,民族节日异彩纷呈,民族建筑独树一帜,民族服饰五彩缤纷,民族史诗闻名于世,民族歌舞优美精彩,民族绘画艳丽生动,饮食文化和风味小吃别具一格。但在甘孜,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文化旅游产业:不缺好文化、好资源,但文化旅游业经济效益并不高,为什么不能成为热点旅游区呢?笔者认为,甘孜文化旅游产业亟待升级转型,转变发展方式。而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甘孜借势发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是乘势而上、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是提速赶超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增长标尺。甘孜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实现文化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更可以使本地的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所以甘孜要从以下三条路径来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一、产业融合视角下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策略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概念、新模式。三大产业在融合过程中,文化是灵魂与富源,提升品味的基础;创意是以“创新”为动力和源泉,是价值的高端;旅游业是载体,扮演的是服务延伸的角色,是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表现形式。因此,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不具有单一的产业属性和产业形态,它是居于价值链顶端,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产业概念,具有思想性、经济性、技术性以及艺术性等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对传统产业发展逻辑的颠覆。

1.以先进体制观念主导产业融合

首先是观念主导。观念是无形的但又能产生巨大的效应,它是行动的先导。政府要解放思想,冲破一切妨碍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文化、旅游、创意三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及其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制定和完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扶持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地方法规体系,实行与三大产业政策相衔接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培育有利于创意的社会、文化与地理氛围,构筑创意产品产业化的促进机制,养育创意产业的文化锐气,整合创意产业的文化资源,实现创意产业的市场价值。通过有效的服务管理和监督管理,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其次是产业规划主导。政府要通过主导旅游规划、主导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建设精品旅游景区、主导市场开拓宣传、主导旅游发展环境等方面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搭建平台。同时,政府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要给予配套设施建设和后期经营管理的关注和支持,建设非赢利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已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突出发展创意产业,认真梳理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制定出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选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和各阶段的主要任务,为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提供科学指导。再次是创新管理机制。政府要健全与完善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与功能设施服务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和内容向不同价值链渗透与融合的产业组织氛围与发展环境,促进创意产业的广义创新系统耦合,创意阶层的再生产和创意市场价值的实现。政府必须抓住机遇,把甘孜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提升到省级和国家发展战略,融入桥头堡建设,在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的体制与机制突破的前提下,重点解决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旅游开发用地政策、旅游企业发展政策、旅游边境管理政策、旅游财税优惠政策等六个方面的政策创新。

2.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产业融合

Woroch认为,如果能够在相互的市场上创造新的机会和激励,产业融合可以看作不断增加竞争力的一种资源。[3]因此,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三大产业的融合过程中,要加大文化旅游创意市场的开发和开放力度。一要明确市场定位。目前旅游业的需求已不再是单一的观光旅游,人们外出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甘孜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也要在突出核心产品的基础上走多元化的道路,具体来说就是在不放弃观光型产品的同时,综合开发生态观光旅游、民族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运动、高原旅游、自驾车旅游等系列产品。二要加强对文化旅游市场的研究,拓新产品的开发手段。通过研究旅游者的不同需求爱好和文化特点,选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定位,将文化资源、创意点子融入到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把优势资源转化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优质产品。甘孜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阿西土陶”、新龙锅庄、巴塘弦子、德格藏文书法等。但这些都没有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像藏族金属锻造技艺具有鲜明的民族标识,但在旅游消费市场和民族贸易中,却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三要创新品牌营销战略。在传统意义上,品牌是一个企业或行业给自己的产品所规定的名称和标志,而现代市场竞争中,品牌越来越向无形资产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行业是否有核心竞争力的象征。甘孜目前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有蜀山之王贡嘎山、冰川公园海螺沟、香格里拉之魂稻城亚丁、西部太阳谷得荣,《康定情歌》的故乡、康巴文化的发祥地、茶马古道的中心、格萨尔故里、嘉绒风情之乡(古碉、藏寨、美人谷)、中国名桥泸定桥等。分析现有的品牌,缺乏一个深刻反映甘孜内在品质并且能与市场有机对接,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响亮品牌,而且品牌太多太散,突不出主体,难以概括甘孜综合神韵。所以甘孜应重视品牌建设与品牌营销,以品牌营销来扩大甘孜的社会影响,提升市场形象、实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通过节庆会展、影视创作营销、体验营销、学术营销、网络营销等传统方式与新型营销方式的结合,加强对文化旅游产品和品牌的宣传营销力度。如利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中国最美的地方”的深远影响,借势推出“历游中国最美的地方——四川·甘孜州”旅游宣传主题。按照突出主体品牌,整合优势资源,注重实际效果的原则,统一策划,整体宣传,联合促销,形成强势,塑造“魅力康巴文化·康定情歌故乡——中国甘孜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核心区”和“中国人文·生态旅游第一州”主体品牌形象等,均是对甘孜旅游品牌的的宣传创意。

3.以整合为纽带推进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由于产业交叉、产业渗透和产业整合所形成的产业边界模糊或消失的产业发展现象。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创意产业等新兴业态的重组与合作。创意与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使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等软性的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延续,另一方面也能够吸引游客、开辟商机,最终实现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双赢。在资源的整合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产业的联动作用,突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龙头作用,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开发相关产品,丰富旅游业。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开发销售应纳入旅游业发展的大系统之中,实现产品整体开发、整体促销、整体宣传,与文化、创意业形成有机发展的整体。在实施耦合战略中,甘孜可将旅游业与新兴产业融合,为传统旅游业注入时尚和现代的元素,从而产生新兴的旅游业态。如深化虫草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形成虫草养生旅游等。

此外,要重视对分散的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加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整体效能;要以旅游资源为纽带,以文化主题的发掘和提炼为切入点,将主题性较强、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串联整合起来,构建若干条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同时加强产品包装和推介,打造旅游地的文化旅游品牌。依托甘孜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宜居的生态环境,甘孜总体形象定位为:以原始生态旅游为主干、“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为主线、神奇的藏传佛教文化为热点、独具民族风情的“四月八”国际转山会为卖点、闻名遐迩的甘孜州康巴歌舞为看点,继而形成以“情歌故乡·浪漫康定·吉祥之旅”为龙头核心而辐射全州十八县的旅游网络格局。

二、基于产权制度创新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从产权界定来看,诺思认为产权的起源解决了产权主体之间对经济资源权利的界定、行使和维护的问题,提升了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了产权主体之间的交易费用,使得建立排他性规则所需的交易成本小于这种规则带来的收益。[4]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主要是通过提高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创造与创新力,创造与创新力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但它不同于有形的经济资源,一经出现便成为财产,必须予以法律保护,才能使得这种创造与创新力得以延续。因此,从产权界定来看,只有使民族文化旅游的创意经济资源受到法律保护,他人无权占有排他使用权、修改权、复制权、传播权等,即只有在产权的保障下,创意产品才会有实际意义上的经济价值可言,才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价值。

1.建构合理的产权制度,为创意生成营造良好环境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民众集体创造与发展的结晶,理当享有文化所有权。而现实来看,民族文化资源在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却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局面,即民族文化资源在概念上属于国家所有,属于我国国民,但实际上,这个产权主体是虚设的、缺位的,而少数民族是自身民族文化资源的载体,却不能拥有这种资源的产权,不能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得不到开发后应有的利益分配。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因此,在明晰产权的情况下,政府通过授权于企业行使文化旅游资源经营权,该企业便可以去灵活自主经营,针对资源特色,创造创意。同时,应注意保护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给当地民众带来经济效益,这样才能激励少数民族对其自身资源的保护,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创意,为创意发展注入持续的活力。如对于跑马山风景区的经营,可按照所有权归政府、管理权归职能部门和经营权归企业的“三权分离”经营机制,摆脱产权问题对该景区的束缚,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旅游开发,在激活其经营机制的同时,实现文物景点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2.建立产权中介服务平台,推进资源合理流转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建构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平台是必须的。目前,由于我国产权制度还不够完善,大部分人产权意识尚欠缺,因此,需要建立产权中介服务平台,对文化旅游创意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将其呈现出来,实现文化旅游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中介服务平台为了服务于创意企业(或创意个体)创意生成阶段的信息查询,这个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要收集完备的有关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信息,提供包括专利、己登记著作权在内的各类信息检索,便于创作者了解与其相关的己有作品、技术发明的知识产权情况,避免侵权和重复创作,促进创意交流;同时产权中介服务平台还要为创意产品销售交易阶段提供展示、设计交易、知识产权转化、委托授权等各类中介服务,这将有助于作品传播和无形资产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所以通过集信息发布、信息交易和维权功能为一体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将大大减少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信息交易和维权成本,进而推进创意的发展和交易。这就要求甘孜政府出面,建构一个产权中介服务平台,既可以保护创意知识产权,也可以促进创意产权合理流动,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遵循市场规律,促进创意发展,实现对创意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甚至还可尝试市场化运作模式,将几个景点的经营权捆绑转让给先进集团公司经营50年,既可以让他们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也可以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而实现赶超战略目标。

3.创新产权制度,保护文化创意知识产权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和创新,是个人基于其独特创意所产生的一项智力成果,其配置的资源即创意和智力成果具有无形性、不易控制性、易逝性等特点。[5]因此,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创新成果产权化的形式正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核心无形资产。所以,好的知识产权政策是鼓励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获取知识产权创新,促使技术和智力成果不断提升的重要激励。因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营造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关键,是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核心问题。加强文化旅游创意产权保护和推进文化旅游产权改革,有利于促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保护知识产权是保护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竞争优势、保护创意阶层的创造激情的前提。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知识产权保护有不同的要求,涉及到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不同的权利形态,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应根据所处产业链的特定阶段来选择最合适的保护模式,形成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商业秘密权全面保护的模式。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会涉及到旅游景点的开发方式与营销创新以及服务标准的创新、地理标志设计的创意、旅游商品外观与内涵的创新、旅游线路的开发以及“冷”“热”的和谐创意搭配,所以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选择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从而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创意品牌,实现品牌战略。

目前,我国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因产权模糊、虚化引起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宣传中出现的景点“雷同”及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产权制度安排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意营销的顺利进行。如甘孜与果洛都打着藏文化的招牌,在很多方面就存在雷同性,甘孜打造的“格萨尔的故乡”似有为别人做嫁妆之嫌。所以甘孜必须创新文化旅游创意产权制度,培育甘孜独一无二的品牌。如稻城县“阿西土陶”,可把藏家的传统土法的发展与稻城文化开发、宣传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民族象征意义,由传统的实用型向观赏艺术型转变,提升设计理念,讲究外观创意造型,申请各项知识专利,使之成为甘孜特质的旅游纪念品。

三、技术进步视阈下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策略

民族文化资源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对民族地区而言,发展民族文化艺术、民族歌舞、民族工艺品等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文化资源的优势并不天然地等同于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实际竞争力。民族文化资源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将资源进行“活化”,民族文化资源的富有就无法转换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现实优势。从民族文化资源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现实竞争力,连接两者之间的桥梁就在于创意能力。[6]由技术推动民族文化资源运作而生成的创意,是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最为核心的推动力和生命力。创意作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核心部分,技术进步对其所发挥的作用是多层次渗透、全方位介入的,表现为形成激发创意和拓展思维方式的技术环境,为创意产业提供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平台支撑,提高创意者的科技素养等方面。

1.注重科技与文化结合,培育新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形态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符号产业、内涵产业和创意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内容创新;也离不开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为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创造了新的表现方式。民族文化创新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蕴。只有民族文化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有机衔接,才能推动新型民族文化旅游创意形态的不断出现。科技与民族文化链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发出能够渗透原有产业的关联性技术、工艺和产品;二是加强产业之间现有技术的融合与交叉,形成新的产业链和企业群,实现原有产业组织之间的功能互补。[7]通过这种结合,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在发展中一定会找到更多、更好的突破点。甘孜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如歌舞演出业,虽然有展现男子豪放刚健、女子秀丽端庄的舞蹈《卓》(真达锅庄),还是具有浓郁高原山野气息的山歌《鲁》等舞台作品,但影响有限,主要原因在于不是精品,缺乏技术和艺术含量。又如民族手工艺品,虽然种类繁多,特点突出,观赏性强,具有极强的开发价值,但由于存在科技含量低,文化品味不高等情况,因而在市场占有份额太小,仅限于狭小的地区市场。而丹巴巴底锅庄文化由于缺乏专业的音乐艺术团和文化传播公司运作,使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群众喜爱的艺术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地区文化品牌。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以民族文化和创意为核心,传统的民族文化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产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催生出具有传统民族文化底蕴和现代表现形式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和服务。如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现有的民族语言、文字、服饰、民歌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进行存储和保护,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甘孜各少数民族的山歌和舞蹈闻名于世,可考虑发展文化旅游创意演艺产业,将民族风情、经典舞蹈、优美山歌、历史遗址等元素创新组合,让旅游者在听山歌、赏舞蹈、体验民族风情和游历史遗迹中旅游;也可开发民族文化遗产的体验式创意旅游业,通过创新设计及多媒体技术,翻新和重现民族文化遗产,在这个过程中,新技术和新创意的应用可重塑空间、图像与文字形式的民族文化资源,从而生动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如康定对跑马山公园的创意开发,可借鉴成都开发“金沙遗址”的做法,采用现代技术和创意将视觉、艺术、时尚、环保等元素融入传统的展示活动,对场馆进行创意布置、展览设计;同时采用音乐、舞蹈的创意表演,呈现民族文化遗产的神秘魅力。由此可见,传统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技术的革新、市场的运作和商业的包装,既获得了新的生命,也获得了新的价值增长点。

2.构建以企业为载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点到面、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加快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在载体和产业链上。任何产业实际上都由一系列产业链条组成,并通过链条之间互动使企业得以发展和壮大。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也不例外,同样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文化创新系统,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基地或产业集群。可在集群内部产生专业知识、技术、创意、市场资讯等方面的积累效应,使民族文化企业、旅游企业和创意企业在相互学习、竞争、协作中共同发展。产业上下游各个点之间相互依赖和联系,强化企业的创新动力,实现规模扩张,进而延长产业链,加速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化的进程。在建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创新体系时,要把企业作为整个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核心。其他组织或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都要围绕如何推进企业的技术革新而积极开展工作,以保证企业逐步成为技术革新的投资、开发和收益主体,最大可能地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完美结合。政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集成与应用的主体。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构筑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化已经成为众多产业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通过集群的形式可带来级差地租,实现规模效应,推动产业的投入,增强单个企业的竞争力。[8]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通过产品技术创新、旅游景点功能技术创新、营销技术创新、服务技术创新等方面来实现集群的技术创新;注重产业集群区域文化的挖掘、整理、培育,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培育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扩大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因而实现产业集群化是甘孜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必然选择。甘孜除继续巩固和发展现有的“中国情歌城”这个品牌外,还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链;要把产品、市场和创意有机链接起来,通过科技与文化、创意的融合,进行再生产和再创新,将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提升至最大化,全面重塑产业发展的流程,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甘孜民歌丰富多彩,原生态舞蹈非常发达,有“卓”、“谐”、“夏卓”、“热巴”等,可考虑以民族文化歌舞艺术表演为核心,构建一个歌舞艺术表演集群,并发展与之相关的手工制造集群和市场销售集群,构筑从生产、销售到创意的全景产业集群链条。依托甘孜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大力发展与文化旅游专业市场关联度密切的旅游商品制造业集群,努力培植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民族纪念品、民族农特产品、民族小吃食品等产业集群,尤其要大力打造以藏刀、金银饰品、马具、针线包、生活用具、宗教用品等独具特色的手工产业集群。

4.建设宏大科技文化人才队伍,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作为科技与民族文化相链接的领域,对专业人才知识与技能结构的构成有着特别的要求,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本在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因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依赖,生存和发展于边远的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制约,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更是难以满足。因此,甘孜政府应尽快制定有利于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其他各级部门要围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快培养能适应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需求的文化科技人才、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形成一支能够担当产业发展重任的人才队伍。如根据设计、制作、传播等不同产业环节的需求,可在周边院校,如四川民族学院、欧亚职院开设文化旅游创意专业,通过专业院校和职业教育等多种途径,加大应用型创意人才的培养,形成紧贴产业需求的技术人才大军;鼓励和支持在有条件的大学联合开办创意学院和创意研究机构,定向为甘孜培养专门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人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通过满足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必定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推动甘孜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复生.耦合与创新:民族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11,(1):175.

[2]王兆峰.湘西凤凰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21.

[3]郝雯芳.论我国电信与传媒产业边界融合的路径选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3):128-129.

[4]梁爱文.创新产权制度: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J].商业时代,2010,(15):118.

[5]王兆峰,杨琴.基于产权理论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5):101.

[6]方军.文化创意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J].湖南社会科学,2009,(2):105-107.

[7]张海燕,王忠云.基于技术进步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6):89.

创意产业与旅游业 篇7

文化创意产业指以个人或团队的创造力为核心,通过对高科技的运用和开发,创造出具有丰厚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而旅游企业则对市场需求和变化有着极为敏感的洞察力,如果能够实现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联姻,可以充分发挥两个产业的自身优势,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产业增值和提升的过程。

江西省颁布了《江西省2013—2015年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标志着政府从宏观战略决策、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及行业管理等层面支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两大产业融合的发展。然而,目前江西省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分析江西省的旅游融合基础及可以采取的模式,并对两大产业的融合提出建议,对于江西省旅游发展及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1 江西省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基础

1.1 资源基础

江西位于中国东南部,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特色鲜明,品质卓越。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江西拥有八一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一批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作为江南鱼米之乡,江西的三清山、龙虎山等绿色旅游资源也独具魅力;同时,江西还有着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资源,如婺源的徽派文化及赣南的客家文化。经过多年的挖掘与整理,这些旅游资源已经形成红色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多个特性鲜明、底蕴丰富的系列,不仅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素材,也为江西的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互动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1.2 市场基础

近年来,江西省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一直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2,南昌市民的文娱消费为1120元,其中与文化休闲相关的支出较去年增长达到30%以上。由此可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文化娱乐服务上的花费也将不断增加。而在80、90后逐渐成为新的消费主体的情况下,仅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商品被赋予更多的观念价值及文化要素。在这种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因通过赋予商品独特的象征意义,提升商品的附加价值,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个性化消费而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3 产业基础

江西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近年来,江西省借助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发展,在“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上加大投入,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据江西省旅游局统计,近五年来,江西省旅游接待人数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2年江西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0347.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372.0亿元,增长27.1%,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56.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85亿美元,增长16.8%,旅游总收入达到1403亿元。另一方面,江西省的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创意文化、数字出版等文化创意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2012年,江西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接近1500亿元,截止到2013年,江西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有6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2家、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基地3家。

2 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

2.1 集群发展模式

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可以将同样文化背景的旅游和文化产业进行集合,这样不但可以使得集群内的企业成员有较高的归属感、信任感,也有助于信息的沟通与交流。这种集成模式可以借助旅游业的超高人气带动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销售和知名度,拓展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意空间和市场空间,而文化创意产业则可以为旅游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和旅游产业的结合打造全新的产业和全新的商业模式。西安的曲江新区正是由于打造了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而拥有了文化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宣传优势和旅游需求优势。曲江依托大雁塔、大慈恩寺、唐代艺术博物馆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旅游景区等核心资源,规划建设了将旅游、会展、影视、传媒相互融合的多个功能分区,形成一个集文化主题景区、餐饮酒店、旅游演出及旅游衍生产业链于一体的规模庞大的产业聚集。通过这个集群,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加强了互动,通过创意、包装和策划推出了大唐芙蓉园、《梦回大唐》歌舞剧、“曲江之眼”等一批可参与、可欣赏、可体验的全新旅游文化项目;而旅游的发展同样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如法门寺文化景区的悠久历史和高知名度就直接带动了曲江影视集团制作的大型文化纪录片《法门寺》的诞生。

2.2 创新开发模式

创新开发模式是指利用创意从多元化角度,利用高科技现代化的技术对传统的旅游产品进行创意设计、升级,或是对传统型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以新颖的方式再现。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正是对广西地区广为流传的刘三姐的传说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以山水实景演出的新颖方式进行再现。演出打破传统的表演方式和舞台格局,将桂林山水、少数民族风情、民间传说等传统的旅游元素进行创新组合,以阳朔的山为背景,漓江的水为舞台,充分利用不同的自然气候来营造主题,采用先进的艺术灯光和烟雾营造出震撼的现场效果。截至2012年,观看过“印象刘三姐”的观众累计达418万人次。从“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可以看出,在传统的旅游资源中加入新颖的艺术概念和现代化技术可以成功地打造出一个迎合市场需要的高品位、高科技的旅游产品。因此,将文化创意元素与旅游进行有机的融合,可以极大地促进旅游产业的多样化和深层次发展,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满足消费者对创意型、体验型旅游产品的需求。

2.3 渗透融合模式

创意产业有很强的渗透性能,能与不同的产业相互渗透。当旅游产业因子与文化创意产业因子相互渗透时,原属于本产业边界内的产业成分交叉渗透到对方领域内,从而形成相互交融的产业融合状态。这种融合方式使得不同行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不同产业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交织,从而延长了双方的产业链。冯小刚《非诚勿扰》片段的拍摄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长期以来一直以优美的风景和淳朴的民风吸引着大量游客参观游览,而在2009年国内首个湿地生态文创园在此正式挂牌成立,园内汇集各类创意工作室、艺术创作和展示机构以及大型创意产业研发中心,成为集文化、艺术、旅游于一体的艺术产业示范基地。在这种良好的创意氛围下,2012年,西溪创意产业园全年园区实现总产值7.8亿元;园区企业投资制作影视剧共计50部,出产电影3部、电视剧1305集,新增影院23家,实现电影票房收入5.7亿元;该园区还荣获国内创意产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创意产业年度大奖最佳园区奖”。

3 江西省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对策

3.1 培养及招纳复合型人才

兼具文化创意与旅游知识的人才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的融合起着关键作用。创意人才能够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思路,旅游人才则对旅游市场需求及变化有着更深入的研究,能够把握市场特点。只有同时掌握这两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把握市场的特点并开发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旅游产品。目前,江西省内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和创新能力的不足严重制约着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此,江西省应当针对自身特点及发展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及引进政策,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快速融合。政府应利用现有高校资源,就人才培养的环境,包括师资、设备、产学研合作等进行资源整合,并配合江西省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及特色形成跨校的人才培育联盟,培养对口的实用型人才。此外,政府应当加大选拔力度,招纳引进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及旅游产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提高高层次人才政策待遇,设立专项基金对创意人才进行奖励和自助,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2 企业合作,引导旅游需求

由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叫好叫座到“大黄鸭”的广受追捧可见,具有文化内涵且形式新颖的旅游产品极容易获得游客的追捧和热爱。而这一类具有创新性的旅游产品的诞生需要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要求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共同合作,努力寻找产业、产品和不同领域企业间的交叉点,打破技术、产品和市场边界,打造跨产业的企业或联盟。

此外,文化创意与旅游的顺利结合还依赖于市场的需求。目前,南昌市有江西慧谷红谷创意产业园、新华安699文化创意产业园、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791艺术街区等文化创意产业园,但是除了新华安699和791艺术街区偶尔见诸报端外,其他的创业园很少被媒体提及。因此,为加大对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相应的宣传力度应当加强,政府和相关企业应当通过新闻、报纸、广播、杂志、互联网、户外广告等多种宣传媒介提高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了解。同时,可以通过向大众免费开放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创意产业园,增加文艺演出场次,开展文艺活动进校园等活动来培养大众对文化和创意的兴趣,提升文化创意的认可度,进而扩大对旅游创意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

3.3 政府支持,保护创意环境

江西省的文化创意与旅游分属于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归文化厅和宣传部管理而旅游则主要由省旅游局负责,这些不同的部门之间管理规定、发展前景规划及发展重点均有所不同因此,在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融合时容易存在不同部门不能协调、信息不能及时沟通、政策不明确等情况。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深入结合和交融发展,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从行政层面保证两大产业的顺利融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约束旅游及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政府应当主导在融资、体制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扶持,研究制定并不断优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税收征管、人才激励、审批监管等各项政策,创建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为产业融合提供更宽松的政策,打造更好的环境。此外,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政府应当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完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盗版侵权行为,为创意企业或个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3.4 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

要实现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顺利融合,就必须充分发挥产业联动的作用,拉长产业链,加大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丰富旅游产品的形式。江西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物产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因此,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根植于深厚的地域文化中,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地域特色,不断进行创新。如将江西省的婺源歙砚、徽墨、文港毛笔、铅山连史纸等制造企业集合,打造全国首个“文房四宝”产业基地,这个产业基地集生产、参观鉴赏、购物于一体,不仅可以量身定制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参观游览,还可以提供丰富的而且彰显江西人文特色的旅游产品。

除了发展开发具有创新性的旅游纪念品以外,大力发展歌舞剧、民间表演等市场需求量大、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艺术表演也有着重要意义。西安打造的“长恨歌”、“大唐芙蓉园”等系列文化产业项目也正是因为能很好地将历史文化、地方特色和现代声光电进行结合而大受欢迎。因此,应当采用先进的技术及高水准的歌舞编排形式铸造江西历史文化的鲜明特色,在井冈山、婺源等具有文化底蕴和游客基础的旅游目的地打造大型歌舞剧目,推出江西省的代表性歌舞剧表演系列,并通过高品位策划、包装和推介不断扩大影响。

摘要:旅游产业在产品、市场、品牌、宣传营销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和文化创意产业拥有交集,两者结合使得科技含量高、形式活泼、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的出现成为可能。江西省文化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宜人,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不尽如人意。本文从江西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基础入手,对两大产业的融合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江西省,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兆峰,黄喜林.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09):118-122.

[2]甘莹,郭峦,陈红玲.广西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06):72-75.

[3]陈淑兰,刘立平,付景保.河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基于文化创意视角[J].经济地理,2011,(08):1392-1396.

[4]龚巧林,陈惠芬.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1):25-26.

创意产业与旅游业 篇8

一、概念界定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指为通过创意活动获取价值的相关企业或个人提供集聚和孵化的服务的特定区域, 并且是涵盖生产、休闲、交易和居住等功能的多功能园区。园区形成了包括生产、发行和消费等环节的产业链。

旅游业是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 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行业, 它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和设施。交通客运业、酒店业和旅游业共同构成了旅游业务。

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瓶颈与障碍

创意产业自身发展很快, 但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不足, 自身的产业链尚不能够有效整合和延伸, 因此还未能充分实现他的价值。虽然我们有很多创意产业园区, 但他在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道路中依然暴露了许多缺点与不足之处, 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瓶颈与障碍所在。

1.艺术与商业的冲突日益明显

文化创意产业园大都是由艺术家聚集而形成的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园区, 艺术是高度自由和随性的。然而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在与创意产业园融合过程中, 商业文化和艺术理想的冲突、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冲突会不断凸显。这些冲突会导致艺术家流失等不良后果, 这会是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的一大障碍。

2.缺乏产业链形态和品牌效应

旅游业是十分重视产业链完整性的产业, 只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者都具备才能称之为旅游业。但有些创意产业园区仅仅是某一种商品的集散地, 缺乏产业链形态的经营, 这样的现状导致园区的旅游产业链断裂, 因而无法真正的与旅游业融合。

3.人才匮乏

现在高端创意人才匮乏, 能将创意作品产业化的经营人才和旅游管理人才也屈指可数。没有他们的加入将会使融合式发展的道路缺乏专业性、创造性, 并且融合进程得不到有效地管理和规划。

4.园区规划不合理, 可进入性低

目前大部分园区的规划都处于混乱状态, 艺术区与商业区不能被区分规划, 游客也很难从地图上来定位某一个展馆的具体位置。有许多园区的地理位置也较为偏僻, 人们会因为路程太远而放弃去此地旅游, 不利于文化创意园区旅游的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提升文化创意旅游区的文化内涵和品牌档次, 形成品牌效应

品牌战略意识要渗透到文化创意产业园在与旅游业的融合当中。旅游品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的竞争,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创意的集散地, 创意是其最鲜明的旅游品牌。因此充分保护原创性资源尤为重要, 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有助于推动园区旅游业的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 展示整体形象, 推行整体营销

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没有宣传推广之前更多的是被艺术家这样的小众群体所关注, 整体宣传营销将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吸引大量游客介入。采取整和营销策略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这是提升园区社会影响力和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契机, 也是为与旅游业融合所做的必要铺垫。

3.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核心业态形式, 其产业链也要围绕创意展开。内容产业链与协同产业链是文化产业集聚园最主要的产业链形态, 集聚园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来进行选择和调整。

4.培养兼具文化创意与旅游的复合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 这些人才既要熟悉旅游业的各个业务板块, 又要对文化创意具有极高的敏感度。高校和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合理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来培养此类人才, 此外, 政府和企业也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为中国文化创意旅游注入新鲜血液。

总之, 二者融合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过程。融合不当不仅会让创意园区本身的艺术性“变质”, 也会让大众对旅游业的前景失去信心。恰到好处的融合会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有效地确保文化创意旅游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周松峰.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与前瞻[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2, 01:47-51.

[2]闫云霄.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世界经验与中国境遇[J].新闻界, 2013, 23:70-73.

[3]袁健.把握文化与旅游关系构建精品文化产业园[J].浙江经济, 2011, 24:44-45.

[4]曾国军, 蔡建东.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J].旅游学刊, 2012, 05:23-31.

创意产业与旅游业 篇9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现代精神文化娱乐消费需求为基础, 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 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 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科技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新型产业, 主要涉及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演艺娱乐、数字动漫、工艺美术、旅游休闲、商务会展等的行业和领域, 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 是国家的“国民经济新兴产业”。

旅游业是“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早在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 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 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 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旅游业作为经济转型的驱动因素, 在某些地区业已成为支柱产业。

产业融合 (Industry Convergence) 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 最终融合为一体, 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促进了传统产业创新, 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促使市场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 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务院颁布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已将二者的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实践证明,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不仅可以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促进传统产业创新, 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同时对于加快文化资源的产业化, 促使市场结构在竞争合作中不断趋于合理化, 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自身空间的发展以及软实力的提升, 提高企业生产率和竞争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效应

旅游业是创意产业的外围产业和表现形式, 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融合, 可以实现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体验需求, 促进旅游休闲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互动, 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文化创意产业将旅游业的发展纵深化

从旅游主体 (旅游者) 来看, 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动机;从旅游客体 (旅游资源) 来看, 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内涵;从旅游媒介 (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等) 来看, 文化是旅游业的依托。依靠文化创意深刻认识和挖掘旅游资源, 将旅游业的发展引向纵深, 是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条件。

(二) 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培育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突破传统旅游产品的静态和单调, 催生了许多新景点、新产品和新服务, 引领人们对更高层次旅游产品的消费欲望, 为旅游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空间, 加速旅游产业内企业间的横向与纵向一体化, 有助于我国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 文化创意产业引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业是全球公认的关联度高、带动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绿色产业。将旅游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 可以使文化遗产保持原有的生机和活力, 坚实其生存的土壤和传承的广度、深度, 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 依靠市场、商品以及创意促进旅游市场发展, 可以实现政府融资, 也为人们带来经济实惠。此外, 依托旅游产业已相对成熟的市场平台, 可以不断丰富文化创意产品的形式和内容。

三、大遗址旅游开发中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思路和主要途径

我国对大遗址的定义是指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 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在已公布的6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 有500余处是大遗址, 占总数的1/4左右, 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安、南京、洛阳、开封、杭州和安阳等7大古都。“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大遗址要以“遗址本体保护好, 周边环境整治好, 人民生活改善好, 经济社会发展好”为目标继续加强保护和展示。

未来, 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沿着“产业互动→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创造旅游产品、营造旅游环境、拓展旅游渠道, 从而引领旅游消费, 最终实现资源、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文化是灵魂, 创意是触媒, 技术是手段, 营销策划是条件, 管理模式是重点。

具体来说, 大遗址旅游开发中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第一, 用文化创意延伸旅游产业链。旅游业“无边界产业”性质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产业链融合打下基础。一方面, 把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大遗址旅游业发展全过程, 提高大遗址旅游的文化附加值。另一方面, 引导政府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服务者和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者加快内容形式创新和手段方式创新, 有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第二, 用文化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一是在旅游景区景点将一些具有鲜明遗址区域地方特色及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向中外游客进行展示, 聘请民间艺人在景区进行传统艺术表演;二是整合利用戏剧、曲艺、音乐、电影、电视剪纸等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 将大遗址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开发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表演艺术旅游产品, 例如西安曲江影视集团投资拍摄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大唐芙蓉园》以全新的视觉将观众带入了煌煌大唐盛世的文化美妙体验中;三是以历史题材和民间传说为依托, 融合歌舞、曲艺、音乐、杂技等艺术, 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营造意境和氛围, 打造大型文化精品歌舞节目, 如西安华清池遗址大型历史歌舞《长恨歌》以及杭州宋城景区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的成功, 主要取决于能够充分将文化创意和高科技手段结合, 将山水资源与遗址历史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同时, 在有条件的区域, 可以建立旅游扶持资金, 建设影视基地, 整合影视体验和遗址旅游资源, 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四是大力发展遗址区民俗旅游, 打造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在遗址区域注意民俗旅游规范化、特色化经营和民俗接待推陈出新, 通过评定乡村民俗旅游村、乡村民俗旅游户等形式提高服务质量, 以活动带动系列旅游消费和吸引投资, 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五是可以利用大遗址资源, 建设一些大遗址文化主题博物馆, 形成主题文化旅游园区, 率先开发一批主题养生旅游项目, 如生态养生功能的温泉度假村、森林公园和乡村旅游景区, 通过讲座研习、养生体验、短期疗养等形式提供高端特色旅游产品, 增加游客体验, 将养生文化、中医药文化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同时, 可以在公众评选的基础上, 推出美食旅游, 认定遗址区域美食风味餐厅, 推出遗址区域特色餐饮的品牌小吃与菜系。

第三, 用文化创意营造旅游环境。首先, 尽快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政府服务意识, 构建高效的、以政府服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服务体系。其次, 制定和完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 在市场准入、财税调节、投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扶持, 引导和推进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再次,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与行业管理, 丰富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内容和形式, 加快新的旅游载体及吸引物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具体来说, 全面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中、高档文化酒店建设;完善游乐园、剧院、购物广场、海港、空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配套设施;加快地铁、轻轨建设, 构建立体型综合交通体系;在机场、港口、火车站、商业集聚区和重点区县游客集聚和交通枢纽地区建设游客集散中心;建立覆盖遗址城市区域的多语种旅游标识系统和旅游咨询服务系统, 为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 建设旅游商品专属品牌, 开发出创意新颖独特、设计精美、实用性强的旅游商品;可以通过电视制作、动漫设计、软件开发等手段增加旅游商品的科技含量, 寻求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渠道、加快建设商贸中心, 推进旅游商品市场标准化;加大信息技术的推广力度, 支持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发展, 建立数字化遗址旅游景区。

第四, 用文化创意引领旅游消费。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一支既懂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 又懂旅游策划、管理和营销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它直接决定了两产业的融合程度。一方面, 政府尽快制订有利于"创意+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与计划。另一方面, 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组织相关培训, 积极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宽视野、有创新能力的文化旅游人才。同时, 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要加强合作, 可以建立一批文化旅游培训和实践基地, 资助专业人员与小微企业、个体户“结对子”, 实行驻村艺术家制度, 帮助他们做工业设计、培育品牌、建市场渠道, 让艺术家与村镇老百姓、民间艺人共同研究如何提升传统手工制品的艺术和文化品位, 最终提高基层民众参与商业体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亚娟, 权东计, 邹辉.汉长安城遗址区产业发展模式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08:2397-2400

[2]刘军民, 徐晶晶.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性研究—以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例[J].城市问题, 2014, 12:51-55.

创意产业与旅游业 篇10

一、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必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传统旅游方式已经逐渐变为体验旅游、创意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为文化提供经济市场,文化给旅游带来内涵,把二者相融合,可以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共同繁荣。因此,把文化创意与旅游相结合,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与传统的旅游业相比较,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具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和更高的文化内涵,对提高传统旅游业的竞争力以及影响力有着很大作用,提高了传统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同时创意也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动力,所以,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们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

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动力机制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指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以及改善和维护动力机制的各种制度与经济关系的综合系统。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产业自身的动力机制;二是外部作用的动力机制。(一)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自身动力机制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除了外部动力机制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外,其本身也存在着动力,与外部相协调,共同发展,本身的动力机制包含:学习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等。

1、学习机制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越来越注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一种集体行为,可以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学习促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组织人员进行观察、思考、总结,在发现自身不足与缺点的同时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进行研究与分析形成自己独有的模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一旦构成学习机制,就会加快信息的深度与传播速度,提高行业的知识水平,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2、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市场中优胜劣汰的方法以及手段,也是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作用的成果。各地的旅游产业都希望可以最大程度的吸引游客,成为旅游行业的老大,因此就出现了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在竞争中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各地旅游业间的相互合作与学习,旅游产业不是通过降低自身成本来竞争的,而是通过时尚、个性、创意来赢得市场,凸显文化内涵,以文化创意的优势获得一定的利润。

3、创新机制

产业想要发展,就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进步,会被逐渐发展的旅游行业淘汰,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机制主要是指集体方式的创新,是借助专业的合作与分工通过产业链产生的创新效应,以此得到创新优势的新形势,利用创新机制,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弥补资源的不足,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外部动力机制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外部动力机制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与市场,每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都是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的结果。根据成长协调机制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个类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旅游业的需求,其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经济效益也接近饱和,把传统的旅游业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后,还是同一个景,还是同一个地方,只是增加了无数创意与智慧,从而提高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经济利益,因此,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资本与智慧,使旅游创意产业可以得到有效地发展,可以对旅游产业提供较高的贡献与投资,完备的市场机制在确保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可以进行合理的规划,保障资源的顺利流通以及优化产业结构、节约成本。在经济市场的推动下,各种资源主要是通过市场的渠道进行自由配置,市场机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市场机制并不完全有效,也可能存在失误的情况,此时政府机制就对经济活动进行相应的干预。政府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社会职能,必须要对市场进行一定干预,在旅游创意中,创意机制的形成依赖于政府的支持与营造,政府最主要的干预就是对制度进行一定安排,发展文化旅游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旅游业从业人数,这与政府的目标相符,从而取得了政府的支持。

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入创意,促进纪念品的经营

建立旅游产品创意开发设计大赛,促进旅游纪念品的经营,吸引游客了解当地的旅游创意,增加当地旅游产业的知名度。游客到一个地方旅游,一定会带走具有当地特色的纪念产品,根据当地特色文化开发创意纪念品,吸引游客的注意,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旅游商品带来的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发展旅游创意产业的时候,需要推广开发专业的品牌管理理念,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特有的文化内涵,发挥旅游创意产业的作用,从而促进旅游与文化的共同发展。例如,永顺小溪重点突出自然植被特点、德夯打造苗寨风情游、芙蓉镇可以推广刘晓庆作品文化基地等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构架,不断地推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创意产业园区

发展创意产业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室就可以完成的,是需要推动整个区域、整个城市的发展,不但可以实现文化的最大价值,而且也使人们充分享受了价值成果。建立创意产业园区,可以最大程带动旅游产业文化的发展,发挥一定规模效益,降低了创意产业成本,促进文化旅游产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益。

(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人力资源是所有产业进步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任何产业想要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人们的智慧,因此,想要快速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增加人才培养。一方面,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与培训方式,提高对社会人才的培养,鼓励建立一定的创意培训机制,成为培养人才的有效方式,并且依据自身的经验教训,快速发展成为高素质的创意人才。另一面,在高校建立创意学科,尽可能的培养高素质、高创意的专业人才,根据市场的需要设置合理的课程,培养多方面的人才,使人才可以多样化,确保人才的完整性。只有有了人才的支持,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才能蓬勃的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意产业是通过创造力带来一定经济效益,是把文化、经济、创意相融合的统一整体。近几年来,随着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改革,同时也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业不但要有旅游纪念产品,同时也应该营造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与旅游业如何互动 篇11

一、文旅互动的四个层面

1.创意性的吸引物

整合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资源,围绕文化主线打造创意性旅游项目,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实现人气聚集,引爆区域,打造对旅游市场的持续吸引力。

2.创新旅游体验方式

将地域文化与世界级品牌、科技和资本高效对接,引进高新科技,采用情境体验、动漫形象、创意理念、游戏玩法、影视场景、个性创意商品、生态建筑景观及丰富演艺将静态的文化资源活化起来,呈献给旅游者完美的深度文化体验。

3.创建大产业体系

在文化创意引领下,以旅游业为主导,复合其他相关产业,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旅游产品,通过旅游搬运效应,带动旅游综合消费,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真正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

4.创立多元盈利途径

实现文化产业化,通过构建销售地产产品、开发旅游经营项目、树立产品品牌、升值产品价值等多元化盈利模式,确保项目资金的快速回流。

二、文旅互动的产品形态

1.文化演出

借由文化创意产业来驱动的文化演出,对环境破坏最少,产生的效益辐射范围却最大,是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互动融合的最佳经济模式。

2.文化型主题公园

文化型主题公园注重文化展现,是以一种或数种文化内容为题材,通过设计制作逼真的景区,并加以观赏性、娱乐性、体验性极强的现场游乐项目,打造让游人身临其境、忘乎所以、尽情欢愉的旅游场所。

3.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街区是宝贵的旅游资源,通过合理的开发和严格的管理,不仅可以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还可以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而且随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到古老的街区去体会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4.文化节庆

节庆是独特的地域文化、城市文化和民俗风情最集中的表现。当节庆与现代旅游融合,便形成了新的经济和文化载体——旅游文化节庆。目前发展较典型的如哈尔滨冰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

三、文旅互动的路径

文旅互动的本质是文化和创意对旅游业价值链的渗透、辐射和延伸,促使旅游产业价值链增值,以实现资源、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优化资源组合,重塑产业品牌基础

对遗失于现实生活、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进行抢救、整理与呈现,对已经开发利用的民族文化资源做更深层文化价值的探索、研究以及创造性整合,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核心文化价值,开发出层次性、系列化和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重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和产业品牌形象。

2.促使产业增值,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是选准切入点,突出产品的层次性;二是提炼主题,突出产品的系列性;三是丰富文化内涵,突出产品的高品位性。

3.促使环境美化,提高旅游吸引力

旅游环境的打造应注重文化和人文内涵的挖掘,要有新的表现方式,要创意文化,文化创新;创新思想,创意精品。使整个旅游环境处处有创意,景景显文化,以支撑地方旅游精品,成为地方对外推广的靓丽名片。

4.增加产品渠道,拓展客源市场

一是构筑产品竞争优势,用体验的创意思维创造旅游产品;二是建立目标客源市场的品牌忠诚,用弹性的思维运用营销策略。

5.升级消费结构,增强旅游时尚

一方面,运用创意提高旅游产品消费中文化的含量,推动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创意旅游可激发旅游者的潜在消费欲望,提升消费层次,拓展消费空间。

创意产业与旅游业 篇12

汉代乐舞百戏不仅继承了先秦音乐文化,而且统治者还专门设立乐府机构,大规模采集民间歌舞,培养了大批具有高专业水平的歌舞伎人。从出土的中原汉画像石上看,既有宾客主人的自娱性表演,也有倡优伎人专业化的演出,打击乐、吹奏乐、弹拨乐等五音齐鸣,建鼓舞、长袖舞等各展风姿,杂技也在画像石中有所展现,画像形神俱佳,场面极其绚丽。

一、中原旅游产业发展与汉代乐舞百戏传承保护之间的关系

从国内外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看,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欣赏品味的逐步提高,蕴含知识性的文化旅游已成为一种潮流。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的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极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文化成了现代旅游业的根基和灵魂。旅游业只有在文化背景的烘托下才能具有深刻的意义,凡是脱离文化内涵的旅游最终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旅游开发也是传统文化的有效传载形式。旅游业可以使游客通过游览、参与活动,体味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并将其发扬光大。对汉代乐舞百戏的开发,实际上就是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关系的问题。现代经济体系的存在使得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了无形的链接,市场需求成为发扬文化遗产的动力,这也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只有将旅游业与汉代乐舞百戏的内在精髓相结合,对这一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得到资本的转化,才能反哺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中原旅游产业开发与汉代乐舞百戏传承保护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目前,少林、太极二拳已成为了中原旅游业名符其实的“拳头产品”,成为了中国武术中最叫卖的“武林霸主”,是中原旅游文化的金招牌,也给登封和陈家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还有豫剧因为《花木兰》的传唱而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保护,也推动了中原旅游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合理的旅游开发是复活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少林、太极通过旅游业这一有效载体得到了广泛流传和发扬,促进了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在现代化的语境当中,旅游开发不仅成为了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一种手段,也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语境中生存的一种方式。

二、实现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旅游开发所体现的是现代文明,是以多样化的形式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获取经济利润,是为了迎合更广阔的市场主体,而汉代乐舞百戏所承载的是汉代的音乐文化,是凝固的、沉淀的历史文明,具有相对单一、固定的特征。如果没有必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没有合理的规划,旅游建设很容易对其承载的文化氛围造成破坏。因此,对汉代乐舞百戏的旅游开发要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前提,政府有关机构也要统一制定相关政策、条例,以避免对传统文化的随意利用和无序开发。

(二)积极培育地方文化意识,树立群众的文化自豪感,提高公众的认识层次和消费兴趣,加强对汉代乐舞百戏旅游产品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和知识普及,形成对其保护的自觉氛围,使这一保护行为变成人们的普遍自觉行动,以减少对传统文化的破坏现象。

(三)加强相关学科的理论、实践支持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保护效果。在对汉代乐舞百戏文化核心要素的保护前提下,科学整合现代文化现象,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效融合,使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得以发扬,实现现代旅游对传统文化运作的协调发展。

三、传承保护、创意开发

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方面,目前存在保护性传承和产业化传承两种观点。保护性传承强调原真性保护,忠实地复制文化基因。这一点,通过南阳汉画博物馆已经得到了初步实现。南阳是全国汉画像石出土量最多的地区,1935年就建起了中国第一座汉画馆。目前,南阳汉画馆是全国建馆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最多的汉画像石专题博物馆。南阳汉画也成为了研究汉代乐舞百戏的重要依据。但是在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冲击下,汉代乐舞百戏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并有效地开发是目前的难点和焦点。汉代乐舞百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同于文物,其原真性和脆弱性决定了它不仅要挖掘、收藏,还要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使之吐故纳新。因此,产业化开发是传承汉代乐舞百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只有通过创意性开发,才能够推陈出新,生生不息。

创意是以智力为资本,由想象、文化、情感等因素构成的,创意开发是依靠创意人才的智慧和想象力,对汉代乐舞百戏的深度挖掘与再造。在不破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意将其与中原旅游产业结合并融入当代社会,实现一种“活态”的传承方式,使其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创造财富的新机会。例如:通过对影像和声音的数字化采集将汉代乐舞百戏制作成音像制品,对其进行保护;通过创意使美妙的汉代乐舞百戏变成动漫及动漫衍生产品;通过三维资源,用数字虚拟现实技术“再现”汉代乐舞百戏的壮观景象。2010年12月4日,被誉为“中国动画短片奥斯卡”的北京电影学院第十届动画学院奖在京开奖,河南南阳选送的动画作品《盘鼓舞》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舞姿彰显了汉代乐舞的千年魅力。盘鼓舞是汉代民间酒会的助兴乐舞,此舞长袖飘拂,舞姿妙曼,飘飘欲仙。该作品从众多入围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实验影像奖”。这就是创意性开发的的魅力。

“十一五”期间,中原地区创意开发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盛世梨园》、《河洛风》等一批优秀旅游演艺节目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使得嵩山·少林、龙门石窟景区和大宋文化旅游园区、殷商文化旅游区等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景区。旅游产业是中原地区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之一。2012年《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落实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文化植入旅游,以旅游带动文化,形成文化旅游共生体与产业联合体,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跨越。积极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的指引为汉代乐舞百戏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应当依托中原地区文化资源优势,通过保护性旅游开发,通过创意策划汉代乐舞百戏的演出项目,积极发展相关的动漫、艺术、游乐等主题型文化旅游园区,带动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传承。

四、创意化营销

据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统计,全国投资百万元以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演艺节目已达200多个,几乎每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都有自己的演绎团队。全国各种层次的实景演出有200多个,其中大型实景演出共6个,占旅游演出类重点项目的比例为17.14%,综合性舞蹈剧目15个,占42.86%,杂技、传统曲艺等演出12个,占34.29%,其它两个,占5.71%(《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旅游演出类》,国家旅游局,2010年10月16日)。这种宣传营销模式影响力很强,有些已经成为了地方的代表性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到当地游览观光。2004年《云南映象》的成功经营模式起到引领和示范效应。它不仅将云南原生的民族民间歌舞通过作品创作进行舞台呈现,在演艺舞台的外在形式和包装上更多采用高科技仿真手段,使实景和虚拟影像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另外,其在营销上也采用了现代管理运作机制,采用股份制、各种媒体全方位宣传报道、票务机制、演员签约制度等,将云南民族民间歌舞推向了世界,为传统文化发展探索出了一种创意化营销模式。

汉代乐舞百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其文化价值体现在历史、艺术、美术、民俗等方面,是汉代的文化精髓,是中原历史文化的亮点,我们完全可以效仿这种营销形式,将汉代乐舞百戏制作成为舞剧、歌舞剧、民族杂技剧等等,通过举办大型实景演出或剧场文艺演出、开展汉代乐舞艺术节等形式吸引游客,将其打造成为地方的名片,也能够为中原旅游产业带来蓬勃生机。

汉代乐舞百戏的保护与开发日益得到政府和专家的重视和支持,但是政府的投入毕竟是有限的,受限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其保护力度仍然不足。这说明汉代乐舞百戏的保护与开发过度依赖于政府,严重缺乏市场支撑,离开政府的投入很难维持下去。汉代乐舞百戏的开发属于音乐产业开发,其商业模式比较复杂,因此仅仅靠政府的支撑难以进行长远的开发。

目前,借助互联网和众筹平台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逐渐被人们所运用,为更多的创意开发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众筹网站使任何有创意的人都能够向几乎完全陌生的人筹集资金,消除了传统投资者和机构融资的许多障碍。创意者可结合汉代乐舞百戏的现有资源,设计出不同的音乐产品形态,例如动漫、主题旅游演艺节目、唱片、体验式旅游等,然后通过众筹平台试探市场反响,同时可以募集启动资金。众筹模式规定项目筹资成功后才能正式启动,因此在筹资完成之前不需要投入资金,大大降低了商业风险。

众筹模式能够加快乐舞百戏资源的商业化,将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在一起整合开发。利用众筹的网络平台,便能够从最简单的汉画像石着手发起创意项目,逐步将乐舞百戏的作品、旅游景点、商业服务纳入其中,进行整合营销,凸显汉代乐舞百戏在旅游产业中的价值和市场效益。而且众筹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对市场效果的调查与试探,有助于对旅游产业模式进行更好的调整和创新,投资风险也会极大地降低。一旦获得良好的反响,就意味着能获得更好的产业效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汉代乐舞百戏艺术。

上一篇:数学学习的方式下一篇:广东省企业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