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

2024-07-11

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精选12篇)

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 篇1

一、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

文化产业肇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本雅明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最先表达了关于文化工业的思想,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1947年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正式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对于文化产业的内涵极富争议性。2004年, 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统字[2004]24号) 将“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创意产业首次界定源于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 提出创意产业主要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二、文化产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1. 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界定。

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内外部环境多种因素, 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 如资源配置、研发、制造、营销、市场、融资、人力等。每一个环节和因素的创新, 都有可能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成功的商业模式。

Tucker (2001) 从客户价值角度出发定义商业模式创新, 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就是从客户角度出发, 发挥想像力来看怎样让事情变得更好的过程。Mitchell也指出, 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是以最合适的方式提供给客户产品或服务, 并剔除客户不要的东西。Siggelkow (2002) 用增大、巩固、删减来描述调整过程, 当调整超过一定限度, 便成为商业模式创新。

Mitchell和Coles则从商业模式构成的基本要素5W2H (即从“Who、What、When、Where、Why、How、How Much”等方面来理解经营的本质) 。在这七个要素中仅某一方面的变化使企业朝好的方向发展被称为商业模式改进, 商业模式的变革则至少要求四项以上的要素发生改变, 而那些指向全新的或行业内未曾应用过的商业模式的变革便是商业模式创新。从商业模式变化波及的范围和程度区分商业模式改进、模式变革和模式创新。

2. 文化产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探讨。

目前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很多都陷入同质化竞争的陷阱, 如报业、电视业、电影业。商业模式的趋同也是一个重要表现。那么, 企业该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呢?从中国企业为数不多的实践中, 我们挖掘出三条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创新与基于先进技术的商业模式创新。

(1) 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创新。按照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 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其中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销售、服务五部分, 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四部分。上述九种企业价值活动中又包含了多种细分的价值活动和价值元素。企业既可以通过延长自身基础价值链形成企业商业模式, 又可以通过对自身基础价值链分拆、职能外包来缩短价值链, 进而形成企业商业模式, 也可以通过对自身基础价值链延展和分拆同时进行而形成企业商业模式, 还可以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上的一项或多项基础价值活动进行创新来形成企业商业模式。此外, 企业可以通过前三种方式中的一种与对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相结合来实现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从本质上讲, 企业商业模式是通过对企业全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选择, 并对某些核心价值活动进行创新, 然后再重新排列、优化整合而成的。但企业商业模式形式众多、难以把握, 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类。按照企业商业模式的形成方式, 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五类 (见表1) :

(2) 基于资源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资源的商业模式需要有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任何外部资源转化竞争优势, 都要经历选择、吸收、内化和外化等一系列过程, 整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它既决定着资源的匹配效率, 又决定着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中内部整合通过提供必要的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来提升竞争优势, 外部整合通过满足客户一致性要求来促进竞争优势的发挥。就像文化产业企业与非文化产业企业结成战略联盟, 可拓展增强赢利能力。如经营电子和电器产品起家的索尼公司, 在音像业、游戏业、电影业等文化领域进行不同行业间的整合。这些跨行业的整合很多都是通过企业间战略联盟或者国际战略联盟的形式实现的。联盟战略有创造价值的多种来源。这些来源包括规模经济、有效的风险管理、成本有效地进入市场和从合伙人处学习, 以及帮助公司减少交易费用、应变不确定的环境、减少组织对不受其控制资源的依赖性, 成功地在多变的市场中重新定位等。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将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分类、特点及代表案例归纳成下表 (见表2) :

总之, 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创新, 往往意味着企业改变了既有的竞争规则, 如跨行业整合资源必然会突破行业既有的限制与竞争规则, 改变行业/企业价值链的构成。强势竞争者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的资源, 这种资源之所以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是以既有的竞争规则为前提的, 这种竞争规则是大企业所倡导并竭力维护的, 如果后发企业试图按照大企业所推崇的方式去竞争, 当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通过资源的整合来创新商业模式, 等于企业制定了新的竞争规则, 也等于区隔了传统的竞争对手, 这为企业的成长创造了宝贵的空间与时间。

(3) 基于先进技术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信息技术的高速进步为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重视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注重把高新技术运用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生产、传播、服务等各个环节, 是企业增强赢利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可以产生新的赢利增长点, 全面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赢利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还可以产生新的文化产业业态, 创造新的文化产业, 创新的文化需求, 极大推进文化产业向前发展。

我们可以将利用技术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分类及特点作出归纳 (见表3) 。

商业模式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与技术创新联系在一起。Chesbrough和Rosenbloom认为,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应挖掘出企业的潜在价值, 技术创新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商业模式创新。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应用现有的商业模式来实现其商业价值, 许多情况下, 特定的技术创新需要特定的商业模式与之配合的创新才能实现技术创新应有的价值。这里可以将技术分为两类, 一类是设计公共基础技术, 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能源技术等;另一类涉及与企业产品技术直接相关的专业技术。基础技术的发展使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出现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 也可运用其到客户关系、伙伴关系, 以及组织结构进行创新。

三、结语

无论企业采用什么样的路径, 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围绕着顾客价值主张来进行, 创新型商业模式一方面要能够较好地识别并满足客户需求, 做到客户满意, 不断挖掘并提升客户的价值。另一方面还能通过模式的运行能够提高自身和合作伙伴的价值, 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 也包含具有超越竞争者的体现在竞争全过程的竞争优势, 即商业模式应能够有效地平衡企业、客户、合作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 既要关注客户, 又要企业盈利, 还要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这样就能获得相对于竞争者而言较为独特的价值取向以及不易被其他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复制和超越的创新特性, 从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Michael Morris et al.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aserch, 2003, (6) :726-735

[2]Mitchell, D.W.and Coles, C.B.The ultimate competetitive advantage of continuing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The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2003, 24, 5, S.15-29

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 篇2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充分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是经济战线要研究的大事要事,也是文化战线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化是民族发展的血脉、社会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金融文化,是金融企业创业之基、立业之本、展业之源、兴业之魂,是重要的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金融企业的持续稳健发展需要不断提升金融文化“软实力”,才能转化为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硬道理”。

所谓金融企业文化,就是金融企业在长期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金融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培育优秀金融企业文化,增强金融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金融业声音,树立中国金融业形象,展现中国金融业魅力,体现中国金融业价值,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升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由金融硬实力平面扩张的金融大国向金融软实力立体提升的金融强国转变的现实要求。

适应新常态,金融企业文化呼之欲出

中国经济转入“新常态”,对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金融生态环境及中国金融业战略部署产生导向性、决定性的深远影响。在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新兴经济体增长乏力、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现实背景下,中国金融业所面临的经济金融态势正发生新的演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的新常态必将催生金融的新常态。业界有识之士认为,当前金融企业文化建设领域已经出现一个“新常态”,而且是一种有文化自信的文化自觉新常态。具体概括来说:一是金融企业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着力用企业文化引领支撑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二是金融企业不断促进深度融合,着力构建特色企业文化体系以融入管理、提升管理;三是金融企业始终坚持以文化人,着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员工发展;四是金融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强化中国金融文化对世界经济新格局的文化影响力。中国金融业欲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金融企业需要重新审视新时代所赋予的责任与使命,需要历史地、辩证地认识金融文化建设的新常态,需要准确地把握和努力地适应金融文化建设的新常态,同时还必须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在一系列驱动因素中不断提升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以谋求新作为,实现金融文化建设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金融企业文化以金融企业价值观和金融企业精神为核心,通过突出对金融企业职工的尊重,重视金融职业道德和思想教育,强调精神文化力量和集体作用,不断凝聚金融企业职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以此提高金融企业的队伍素质,扩大金融企业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金融企业形象,增强金融企业竞争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然而,在全球背景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互联网金融条件下看待问题,我们深感金融企业文化建设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企业文化的创新,束缚了金融从业者的思想观念,影响了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不充分认识、深刻反省、切实纠正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必然对金融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顺应新常态,金融企业文化需“反思悟道”

众多金融专业人士认为,目前我国金融业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由金融“硬实力”的平面扩张向金融“软实力”的立体提升转变,为此,要切实加强金融文化建设。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金融业已经基本实现了金融硬实力的平面扩张成为金融大国,当务之急应该再转变为金融软实力立体提升的金融强国。为达此目的,中国金融业要进行整体的“反思悟道”,要从思想上重视金融文化,从行动上建设金融文化,这关系到金融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关系到金融软实力的提升,也关系到中国能否从金融硬实力平面扩张的金融大国真正转变为金融软实力立体提升的金融强国。对此,需要金融决策者、从业者以高尚的情怀、科学的精神、积极的态度,按照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升对金融企业文化本质的认识和把握,以金融企业文化的繁荣推动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为文化兴国、文化强国和文化兴企、文化强企做出更大贡献。

纵观中国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尽管在一些中资金融机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个金融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企业文化相对于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而言还显滞后。简单概括,一是缺乏切实可行的行业指导。2005年,首届中国金融论坛在北京诞生,这是“中国金融学会”和《金融时报社》共同创办的、中国最具权威的金融论坛。2010年12月21日中国金融文化论坛诞生,这个中国金融界、文化界都关注的论坛会成为中国金融业又一权威论坛。十余年来,中国金融文化建设通过举办论坛等形式交流研讨、宣传引导,在思想碰撞中创新金融文化理念,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寻找内在驱动力,做出了不凡的贡献,但迄今为止,没有一部完整的金融企业文化发展纲要和指导手册。二是“老板文化过于强势”。金融企业文化是由金融决策者提出并付诸实施,由所有团队成员认知认可、自觉践行并传承给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共同愿景、使命及思维方式。然而,金融企业文化在传承中经常遇到“新官不理旧账”、“各喊各的调、各吹各的哨”的各自为政尴尬,致使一些行之有效的文化理念不能持久在员工中内化于心、外见于行。三是“泛文化”现象盛行。其最突出的表现是所有的概念都喜欢冠以“文化”二字。诸如“贪大求快文化”“粗放经营文化”“发展趋同文化”“轻视法规文化”等,不胜枚举。诚然,如此“文化”现象并不见怪,怪就怪在既然叫文化,就得有文化内涵。但事实是,一些“文化”不离口的人,对自己冠以“文化”桂冠的事物或名词连自己都解释不清,又何以教人。更为甚者,一些理应对此做出正确解释的企业文化工作者和管理者,虽然自恃才高、满腹经纶,出口之乎者也,闭口子曰诗云,却也只是口中念念有词,而真正让其郑重其事释疑解惑便显语塞。四是金融从业者对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有失偏颇。目前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对本质体系和载体体系进行界定,不系统、不科学,价值观概念雷同、混淆、错位现象严重。不少金融工作者片面地把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完全混为一谈,认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一些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活动,提出一些口号。更为甚者,有不少金融决策者想当然地把金融企业文化等同于员工的娱乐文化,导致在行动上将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形成“两张皮”。五是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特色、职工参与度不高、形不成合力、存在短期行为,缺乏一种常抓不懈的机制,缺乏一种持久的动力和发展后劲。金融企业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来源于其自身独创性和持久潜移默化的身体力行。

融入新常态,金融企业文化当有所作为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新常态下,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让创新贯穿于金融业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行业为蔚然成风。

历史的经验表明,中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首先寄希望于一大批金融精英,也寄希望于广大的金融企业文化工作者。马克思曾说过,“银行家的话比牧师的话还重要”。然而,目前一些“金融家”的社会形象并不令人乐观。正如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所言:金融家不应是单纯的技术专家,更不应是唯利是图的“资本家”,也不应是诸如“庞氏骗局”的发明家,而应当是在金融这个特定领域精通专业、兼通其他,能够把握行业规律、掌控发展方向、带领行业前进的实干家;应当是有思想而非空想,有信仰而非迷信,有理想而非理想“化”的思想家;应当是对社会负责、严于律己、勇于担当的政治家。他们应以社会为己任,以行业长远发展为己任,不在乎一时的利害得失,不计较个人的功名利禄。中国金融文化建设能否成功,中国金融业能否抓住机遇继往开来,关键就在于此。

新常态下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当有新思维。新常态大势不可违,我们必须积极调整心态、调整思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要求,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和互联网+,着力解决认识跟不上、观念不适应等问题。用辩证的思维认识新常态下的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用新的视角分析、用新的理念谋划、用新的方法推动金融企业文化建设,自觉把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放在金融业发展的战略全局上,从人、财、物上予以支持,从组织实施上予以引领,从自觉践行上予以带头,从机制上为其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物质支持。

新常态下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当有新活力。经济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作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者,如果仅靠过去那点知识家底、靠传统的思维和惯常做法干工作,难免会“老马拉新车”,很难驾驭。因此必须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养成持续学习知识、思考问题、研究工作的良好习惯,做到既钻研宏观、又熟悉微观,既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理论水平,又研究解决重大金融发展、金融文化建设问题,不断增长实践才干,真正成为领导金融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

新常态下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当有新作为。一是顺势而为。要消除畏难观望、徘徊不前的心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大力倡导和弘扬良好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大力激发和凝聚攻坚克难的精气神,大力营造和拓展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以积极有效的作为和实实在在的业绩,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二是主动作为。在新的发展阶段要主动作为、敢于担当。要坚持把改革创新的理念和金融文化创新的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破除新常态下各种困难和瓶颈制约,不拘常规,激发创造、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新常态下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当有新作风。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是金融从业者的精神风向标,其作风的好坏、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金融事业的成败。面对新常态,一是作风要“实”。要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在出实招办实事上,把精力集中在抓落实求实效上。二是作风要“正”。“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住底线、洁身自好,克服特权思想。三是作风要“公”。把公道正派作为职业操守、履职之要。四是作风要“廉”。要带头遵守纪律,清正做人、廉洁为官,严格执行各项组织纪律,不碰纪律“红线”。五是作风要“快”。强化效率意识和争先进位意识,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用心想事、激情干事,让效率成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者的执着追求。

探析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篇3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一、引言

在全球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促进点,得益于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健康发展,“文化经济”指的是将文化借由某种商业机制,转化成经济效益。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经济”二者之间的关联,在学界也有这样的理解:真正最有价值的,是这种把创意转化成为财富的产业组织形态。也就是把“创意”在机制的作用下进行“产业化。“文化”与“创意”之间的差异比较,其实归结一下不过是创意不仅仅是对产品的设计,对概念的包装,更大范畴的创意还包括对商业模式,机制的创造创新,甚至是对经济制度乃至政治体制的创新。它其实等同于更广泛意义上的变革创新。但是纵观全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出现了产业分布不均、产业竞争力不足的现象,作为新兴产业,商业模式的成功往往是一个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商业模式创新也就成为了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得到了各界的关注。

二、文化产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界定

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内外部环境多种因素,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如资源配置、研发、制造、营销、市场、融资、人力等。每一个环节和因素的创新,都有可能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成功的商业模式。面向客户价值角度出发定义的商业模式创新,有学者提出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就是从客户角度出发,发挥想像力来看怎样让事情变得更好的过程。目标是以最合适的方式提供给客户产品或服务,并剔除客户不要的东西。从商业模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出发,在要素中仅某一方面的变化使企业朝好的方向发展被称为商业模式改进,商业模式的变革则至少要求四项以上的要素发生改变,而那些指向全新的或行业内未曾应用过的商业模式的变革便是商业模式创新。从商业模式变化波及的范围和程度区分商业模式改进、模式变革和模式创新。

(二)文化产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探究

当下的文化创意产业无论报业、电影业还是电视界商业模式都在趋于同质化。在这种情况下,为提高效益,探寻自身的发展道路,势必需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我们依据国内走在前列的企业实践数据得出,商业模式创新可以从价值链、资源和新技术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1.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其中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销售、服务五部分,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四部分。上述九种企业价值活动中又包含了多种细分的价值活动和价值元素。企业既可以通过延长自身基础价值链形成企业商业模式,又可以通过对自身基础价值链分拆、职能外包来缩短价值链,进而形成企业商业模式,也可以通过对自身基础价值链延展和分拆同时进行而形成企业商业模式,还可以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上的一项或多项基础价值活动进行创新来形成企业商业模式。此外,企业可以通过前三种方式中的一种与对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相结合来实现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2.基于资源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资源的商业模式需要有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任何外部资源转化竞争优势,都要经历选择、吸收、内化和外化等一系列过程,整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它既决定着资源的匹配效率,又决定着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中内部整合通过提供必要的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来提升竞争优势,外部整合通过满足客户一致性要求来促进竞争优势的发挥。就像文化产业企业与非文化产业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可拓展增强赢利能力。

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创新,往往意味着企业改变了既有的竞争规则,如跨行业整合资源必然会突破行业既有的限制与竞争规则,改变行业和企业价值链的构成。强势竞争者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的资源,这种资源之所以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是以既有的竞争规则为前提的,这种竞争规则是大企业所倡导并竭力维护的,如果后发企业试图按照大企业所推崇的方式去竞争,当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通过资源的整合来创新商业模式,等于企业制定了新的竞争规则,也等于区隔了传统的竞争对手,这为企业的成长创造了宝贵的空间与时间。

3.基于先进技术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科学的发展为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种种新技术和文化产业的交汇融合,使得高新技术渗透到文化产业的创作、生产、运营、推广、应用等每一个环节,更成为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现代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的交汇,全面提升了传统文化产业的运营能力,为新的文化产业业态产生。新的文化形式以及文化产业发展都注入了活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

三、结语

无论企业的经营采用何种路径,但均应围绕着顾客的价值主张来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创新型商业模式一是要深刻认识客户的需求,满足客户的具体需要,不断地去发现和提升客户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提升了自身和合作伙伴的价值,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包含具有超越竞争者的体现在竞争全过程的竞争优势,即商业模式应能够有效地平衡企业、客户、合作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关注客户,又要企业盈利,还要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市場需求。这样就能获得相对于竞争者而言较为独特的价值取向以及不易被其他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复制和超越的创新特性,从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创新研究 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金融创新,创意平台,供应链金融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政府扶持产业,希望通过政府采购、补贴等方式,形成以北京、上海、深圳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文化产业带,以此促进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2014年,仅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就达2 794亿元,占其GDP的13.1%。文化创意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融资方式也多种多样。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含义及其特点

学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较多,但是对该概念的界定并不太清晰。国内普遍把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混同,国外也存在类似现象。

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后,为促进英国经济的发展,首次提出创意产业,其包含13类业态。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认为创意产业主要是“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国内不同城市对该类概念的使用各有不同。上海等城市一般使用“创意产业”一词,而北京等城市使用“文化创意产业”一词。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的阐述,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虽然各地对文化创意产业等概念的使用有所不同,但是一般认为该类产业具有如下特点:

(一)独创的知识性。

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源来自于个体独特的创意和才能,是知识和观念的重构,因此每个文化创意产品都是独特知识的体现。基于传统大生产不能满足人们差异化的需求,在知识分化严重的当代,个体专有的知识通过产品和服务具现,使得产品和服务具有差异化,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种类的需求。这种包含在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中的知识是生产者所独创的。

(二)产品生命周期短。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交易的是依托产品或者服务存在的个人创意,它针对的是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而大部分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存在追求新颖的特点,难以对某一特定的文化表现形式形成持久的需求愿望。因此,大量的文化创意产品的生命周期都较短。

(三)技术含量高。

文化创意产业利用互联网等相关技术,一方面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另一方面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觉。文化创意产业打破传统文化产业中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消费模式,通过现代的光电、3D和传感等技术,使消费者具有更强的消费体验,形成体验式的消费方式,以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意愿。

(四)产业拉动作用强。

文化创意产业在满足消费者多样的文化需求时需要依附一定的载体,因此消费者在消费文化的同时还会消费大量的文化载体,这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规划中,通常以产业园区的形式来促进文化创意配套产业的发展,以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五)不确定性高。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体现的是个体的独特创意,而创意的出现在事前并不能预知,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此外,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具有多重性及多变性,这将导致需求市场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随着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增加,不同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文化创意的需求受主流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非主流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受主流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同时,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主流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促使该产业中的不确定性不断提高,因此,变化的创新成为该行业最大的特点。

(六)轻资产和小规模。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源于个体的独特创意,它所依赖的是个体独特的知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并不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轻资产是该行业的普遍现象。由于个体知识的差异化,该类企业更侧重对知识的管理,知识的分化程度决定了企业组织边界,因此在知识高度分化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企业的有效率规模一般不大。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创新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普遍存在轻资产特点,以资产作抵押的融资方式难以进行。同时其产品为无形的知识,价值难以估量,以产品作抵押的融资不现实。此外,企业经营面临大量不确定性,经营业绩很难预测,以未来收益作抵押融资也难展开。民间借款成本高昂,股权融资同样面临信息失灵问题。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以品牌作抵押同样不可行。因此,需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工具进行创新,以满足该行业发展的融资需求。

(一)文化创意平台+融资平台。

中小规模的文化创意企业由于固定资产少难以质押贷款。同时其经济活动的结果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也难以对其产品或货款进行质押贷款,而借助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平台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由于文化创意平台存在大量的创意提供者和创意需求者,当企业的某项创意通过平台搜寻需求者后,相关信息很容易传递给需求者,从而首先在平台内形成第一批消费。通过平台内需求者的需求状况和信息反馈可以预测出市场对该创意的需求反应,从而对该项目的未来收益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同时,大量专业创意提供者所形成的社交圈有助于原有创意的优化,使之更适应市场的需求。只要建立一套交易信息和反馈信息在平台内自由流动的信息传递机制,这种文化创意平台就可以避免单个企业经营信息传递的不真实和传递的信息难以被信任的困境,有助于创意活动信息传递高效率,从而有助于融资平台对该项目的未来收益有一个较客观的判断,有利于融资活动的开展。

常见的融资平台有众筹融资平台。单个企业获得众筹融资通常需要良好的商誉或极具前景的投资项目。而具有良好商誉的文化创意企业通常都是大型创意企业或知名创意企业。而文化创意行业存量更多的是中小型企业,该类企业基本没有良好商誉,而许多创意项目非专业人士很难判定是否有良好的投资前景,因此很难通过众筹融资。此外,即使众筹成功,该类企业自身也没有能力保障所融资金的安全。通过文化创意平台的前期交流,该创意的市场反应一般可以通过创意平台的需求反应来预测。平台通过一定的规则筛选有前景的创意项目,通过文化创意平台自建或合作的众筹融资平台对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文化创意平台与互联网融资平台的结合类似于数据支撑型互联网融资平台。通过文化创意平台,融资平台可以获得创意企业的大量经营信息,同时对融资项目前景有一个较详细的了解,使得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下降,有利于互联网融资平台控制融资中的风险,减低融资成本,促进更多融资活动的进行,使更廉价的资本配置到更有效率的创意活动中,降低传统互联网融资平台债权人的风险。

创意平台与风险投资、银行或其他融资平台相结合,可以节约相关融资平台的信息搜寻成本,从而使得该项融资活动的成本及风险降低,减少企业的负担。

单纯的融资平台面临创意企业的经营预期难以获得、信息搜寻成本高等问题。借助文化创意平台的经营信息传递功能,可以减少融资平台的信息成本,使创意企业的未来收益更能明确预测,从而有利于融资活动的发生。

(二)供应链金融融资。

大量的文化创意活动是为其他无形服务或有形产品的生产提供创意服务,这意味着该创意活动是某一个供应链的一个环节。如果该创意活动不对整个供应链起主导作用,那么可以通过依托整个供应链对该文化创意活动进行融资。与传统融资活动需要审查创意企业的资产、收益等信息不同,供应链金融侧重于审查该创意活动所在的供应链的经营安全状态。如果在该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经营状态良好,供应链整体运行正常,可以预计该项目未来会有稳定的收益。只要创意企业没有不良信息,可以不考虑创意企业的信誉及抵押资产,依托安全的供应链所产生的稳定的未来收益作保障,用整个供应链的信誉替代单个企业的信誉,以该创意企业的未来收益作为担保进行融资。这样就可以保证即使无法获得创意企业的真实信息也可以使该融资活动的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下。

(三)政府专项资金。

虽然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与创意企业的未来收益无关,但是由于文化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政府需要通过专项的财政资金保护特定的文化遗产,或通过政府资金支持加快相关领域的发展,以便保护某些文化或者实现政府的某种目的。因此,在涉及具有重大作用的文化产业保护时,由于相关创意企业存在融资困难,该项目的保护刻不容缓,需要政府的专项资金的扶持。一般而言,政府的专项资金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投资中比重极少,而且有特殊的针对性,也不是以短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虽然文化创意产业存在轻资产、市场不确定性大、品牌与产品难于估价等问题,从而使得融资活动变得困难。但是通过文化创意平台可以一定程度消除信息传递的不真实,使得无抵押贷款及众筹等融资活动更容易发生。供应链金融融资可以通过使用供应链信誉替代企业信誉,从而利用未来收益质押获得融资。而政府专项资金则重点扶持特定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总的来说,文化创意产业金融工具创新必须实现创意企业未来经营信息的明确化,为轻资产下未来收益的抵押融资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EB/OL].北京统计信息网,2006.

[2]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2006.

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 篇5

但某知名创投圈人士告诉记者,“其合作的文创企业小到100万元,大到上亿元,不同行业、不同融资需求的文化企业都能在杭州银行石景山文创支行得到金融支持,甚至是一整套投融一站通顾问服务。”

那么这家银行是如何做到的呢?记者带着文创企业的“烦恼”来到杭州银行石景山文创支行一探究竟。该支行相关负责人岳玉娣告诉记者,“杭州银行在文创特色支行的业务上设置了区别传统业务特殊管理体制。”

如:特殊的客户准入标准、特殊的信贷审批流程、特殊的风险容忍政策、特殊的业务协同政策等,解决文创企业信贷业务审批难的问题,都是一种金融创新。

帝都唯一一家文创支行

投放9亿服务百家文企

2014年,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部署,党中央、相关部委、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文件。

而北京作为我国文化中心,文化产业增加值正以年13%的速度蓬勃发展,引领着全国文化大发展的浪潮,文化产业已经当之无愧成为北京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因此,建立专业化的文化金融机构,既是顺应地方经济发展趋势,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又是拓宽北京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丰富文化金融服务手段的内在要求。

在此背景下,2014年5月,杭州银行石景山文创支行应运而生了。该支行是杭州银行在京设立的专为文化创意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特色网点,也是本市唯一一家以“文创”命名的银行。

“应时而生,更顺势而行。沿袭杭州银行在杭州地区的文化金融创新模式,经过两年的实践,文创支行这朵最初的‘小荷’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以专业的服务体系、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了近百家文化企业,信贷投放超过9亿元。”据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服务的企业涉及影视行业、新媒体行业、动漫游戏业、现代出版业、设计服务业、教育培训业及其他文化辅助行业等多个北京市文化创意重点产业。

“轻资产、高成长”文企

纳入“准投行”发展思路

针对文化企业普遍存在的“轻资产、高成长”的特点,杭州银行是如何突破制约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发展强大的瓶颈问题?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杭州银行根据文化企业属性开发了系列创新产品(如影视类夹层融资、银投联贷、新三板挂牌贷等),解决其融资问题。

在金融产品方面,研究并开发出知识产权、企业无形资产和制作权等质押方式,以解决文创产业普遍缺失抵(质)押物的问题,并在现金流控制、账户封闭管理基础上,开发出相关的信用类信贷品种。

在渠道方面,杭州银行与政府机构、交易所、园区、信托、证券、投资机构等进行联动,通过渠道拓展客户广度及深度,设计相应的风险缓释类产品。

此外,杭州银行根据文创类企业特征,在服务过程中纳入“准投行”发展思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包括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合,为企业提供并购、定增、投资顾问、资源引入以及短融中票、发行债券、上市公司股东融资等一揽子服务,切实解决“文创金融”客户的发展需求,支持文创资本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

与政府、园区、证券、创投等各方联动

整合产业资源形成“文创+”多方合作

同时,杭州银行还将渠道资源整合和平台化运营作为文创金融的重要商业模式和基础客户来源。

而渠道平台运营模式体现为多方联动,加强与政府部门、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证券基金公司、担保公司、文创园区、股权交易所、行业协会、会计律所等各方力量的联动,构建多方合作平台,形成文创金融一体化服务战略联盟。

其中在政府机构合作方面:杭州银行与北京市各区文创办、金融办等政府平台合作,2015年与石景山区政府共同发起了北京市第一单“风险补偿金贷款”业务。

在园区合作方面:杭州银行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市各文创园区广泛合作,不仅支持园区自身建设,更是打造“文化与金融融合”创意园区。

在创投公司合作方面:杭州银行通过与各类私募投资机构、政府引导基金等建立合作联系,为其提供配套文创金融服务。

在证券公司合作方面:杭州银行同证券公司合作,共同服务“新三板”客户、高成长“起飞计划”客户、上市及拟上市“卓越计划”客户等三大客户群。杭州银行为三类客户提供优惠优先的信贷融资支持,同时开展上市公司并购业务和股东融资业务。

在产业资源方面,杭州银行以自身作为平台,促成客户、第三方机构及政府三方面的渠道融通,实现文创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投融一站通银、政、企、投大平台,从而形成“文创+”多触角纵深化合作关系,促进各方共赢发展。

在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之外,杭州银行还为客户引入除信贷资源外的其他资源(包括行业信息、直接融资渠道、财务管理等),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对接、信息服务、业务培训、信用增进、资金支持等方式,有效促成行业内资源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并推动文创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例如,针对部分中小型文创类客户,杭州银行除了提供金融产品,也会考虑其发展状况为其引荐创投机构,提供财务顾问服务等,尽可能减轻其财务成本,获得有效的融资途径。

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 篇6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不管对于国家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表,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各大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与行动支持,不仅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走向市场指明了发展方向,而且为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创新提供新的思路,更为重要的是促进设计专业教学与文化创意产业平台的融合,从而加快推进创新型、应用型和开放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创新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现状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从原先的二维平面转向多维空间的方向发展,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各大高校通常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包装设计、图形创意、书籍设计、版式编排设计、插画设计、招贴设计、网页设计等,这些专业课程具有知识综合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及社会应用范围广的特点。

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些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发展的瓶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模式陈旧且实践性不够,这种教学模式依然采用以老师为主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着重强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技能,而学生对于课程内容也只是被动接受,并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后果是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第二,很多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趋于相似,没有形成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地方特色。教学内容陈旧且远离市场的需要,趋同性的教学内容缺少创新意识,束缚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第三,创意性的专业课程内容没有很好的融入到教学体系中,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同时缺少与市场需求接轨的项目式实训课程,教学成果不能很好地与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衔接。第四,专业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知识储备存在单一、陈旧和固定的情况,知识结构需要进步与时俱进地得到提升,以及对专业知识深层次领域缺乏深入细致地探索与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创新性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必然需要大量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不断涌入,而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必然需要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性教学研究。因此,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需要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师资力量提升他们的综合教学能力,以及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实现学校、企业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1.优化课程设置,转变教学理念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结构单、知识陈旧的现状,对于创新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处于缺乏目标性的模仿和探索阶段,尤其是缺少具备市场前瞻性和落到创新实处的项目实训课程。基于此,课程设置必须在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下进行优化与调整,尤其是设置一些与市场实践、商业应用紧密相连的课程,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实现课程设置的跨学科和多元化。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可以采用与科技、社会协作的互动形式,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以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础课程训练板块,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的综合能力。而对于高年级的专业课程提倡以实训项目为主,通过对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了解,开设些具备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创意产业课程,让学生深入企业和实地进行市场调研,并根据调研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方案设计,期间可以利用合作企业的生产设备和自身设计工作室的专业优势,以设计和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和极具商业价值的作品,并通过多元化渠道进行创意推广和展示,以达到培养视觉传达综合性设计人才的目标。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改变原有陈旧的教学体系,将真实项目课题和社会服务项目带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际项目操作中获取第一手的实践心得,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更能便于他们迅速掌握和熟悉创意产业市场的需要,零距离地接触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前沿成果,在实践中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专业学习和创新思维中的不足,便于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市场实践的结合,以此获得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团队协同合作共同解决设计难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扩宽师生的创意设计视野,更能培养学生的市场应变和创新能力,以便他们以后步入社会能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和实现人生目标。

3.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实现共同发展

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通过设立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和加强专业工作室建设,让企业、市场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衔接在一起。通过结合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以及校企合作与基地实践的方式不断推出原创文化产品和地方服务,尤其是些极具商业价值和市场发展前景的文化创意产品,并让学生在校企协同合作中掌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自主获取新知的机会,学会采用新材料、新方法和新的创意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高他们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理念、构思方法、表现手法和创新应用的深度实践和探讨,促使校企双方积极开拓和发展符合信息时代的审美能力和设计理念的艺术样式,真正实现产、学、研体化并共同推动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4.增强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改善原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结构,才能推进专业教学的发展。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各大专业艺术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缺少在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与敏锐的市场前瞻性洞察力,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和市场定位存在一定层面上的模糊性,大多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而教学内容大多来自教学要求和书本知识,存在“纸上谈兵”的情况,极其缺乏针对创意产业实际运作的实战经验。基于此,为了促进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进入企业直接参与市场实战,或是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选派教师深造,掌握当下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脉搏和设计领域的最新成果,增强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意产业经验。同时,可邀请一批处于文化创意产业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或行业先驱进入课堂进行现场教学,讲授创作经验和手把手教授实践项目,开拓学生视野和激发他们潜在的创新能力。

结语

浅析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创新内涵 篇7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一些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这类产业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它是创意人的智慧和科技结合产生的,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改造,结合现代高科技,使文化资源得到升华。1998年由英国最早提出,其核心是“创造力”。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是知识密集型,从业者具有较高知识水平;二是低消耗、高附加值,依靠人的智慧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三是融合性强,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是文化资源与高科技相结合,通过改造和融合的新型产业,融合性较高,渗透性和辐射性比较强。

2006年,我国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首先提出了“创意产业”。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二是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东部地区为主,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展,主要城市有上海、北京、深圳、杭州;三是产业聚集发展,特色园区逐步形成。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 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城市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利用城市文化,突显自己的特点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北京、上海,这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利用自身的文化特色,对文化创意产业投入更多的支持,因此这些城市的经济增长点有了很大的转型,文化创意产业也逐渐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具有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渗透性强等特点,可以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整合与提升,这样可以加速经济转型,提高产业的适应能力,从而推动经济的新增长。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分析

1. 规模小,缺乏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大规模、高水平的骨干企业,创新能力不高、竞争力不足,缺少知名品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 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各种各样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非常迅猛,政策的推动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这些主要聚集在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成为这两个城市的战略性产业。在短暂的几年,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各种文化创意园的出现,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文化创意园区的定位出现了许多交叉定位的现象,这不但加剧了文化创意市场的混乱,还导致了文化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不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益,还扩大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阻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 重视经济目标,忽视文化诉求

在国家下达的文化政策中,更加注重经济方面的目标和任务,追求较好的经济效益,对文化方面的目标关注较少,导致出现的文化创意产品内涵不丰富,一味迎合受众需求,出现低俗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还拉低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档次,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

四、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创新内涵

1. 实现体制创新,建立完善的产业培育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培育与政策的导向,政府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加速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同时还要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宣传,让全社会更多的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体措施就是大力扶持和培育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完善市场服务中介机制,确保文化创意产业的的发展有强大的政策和技术支持,从而促进文化研究和文化活动的开展。

2. 实现金融政策创新,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创意的特性决定了产品价值的不确定性。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降低银行企业的发展风险,投资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会要求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抵押品,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再者,在操作中,容易迎合市场,破坏了创意的原创性。相对其他行业而言,由于自身行业的特点,投资风险相对较大,增加了融资的难度。

3. 文化与创意融合的政策创新定位

文化创意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国家对该行业进行了重新的分类,明确了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动漫、广告、文化会展、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之所以进行政策的重新定位,将文化创意产业归到文化产业里面,实际上也是为了分解清楚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为产业的大发展提供基础。我国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文化发展条件和资源,例如,从戏剧方面进行解读,河南流行豫剧、北京京剧发展特色明显等,这都是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方面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为各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例如云南芒市瑞丽临界缅甸,有大量的珠宝玉石流通,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较多,但是由于没有规范的衡量标准,使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现在,国家认识了文化政策方面的不足,进行改善,提出了相关文化产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使珠宝文化行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再者来说,文化和创意是相互融合的关系,任何的想法和创意都是文化的产物,如果没有创新,文化也不会得以发展。

五、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蕴涵了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它的发展,不仅局限于产业层面,还要与区域经济相结合,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激发全民族的创新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奕.文化创意产业:内涵、效应与政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6):217-218.

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 篇8

一、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资料显示, 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2.1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0.3个百分点;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稳步提高, 占GDP的比重达到3.77%;文化产业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为5.5%。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产业发展中的资源碎片化、行业自我封闭、分散重复、动力不足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1、文化创意企业规模小, 重复建设严重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指引下, 各地加快文化产业建设, 纷纷建立起文化企业, 文化企业数量增加较快, 但总体而言, 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互补的集群发展态势。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且分散重复, 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缺乏合理的衔接机制, 地区产业结构失调。此外, 我国大型文化创意企业集团数量有限, 规模偏小, 缺少如好莱坞、迪斯尼、新闻周刊等世界顶级的跨国文化企业集团。如美国维亚康姆公司每年收入接近40亿美元, 而我国的中央电视台只有不到50亿的人民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2、文化创意产业条块分割现象明显

在长期行政主导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中,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条块分割现象明显。广电、新闻、信息、文化等各行业之间以及中央、省、地、县等各地区之间壁垒严重, 各行业各地区自我封闭, 独自发展。20世纪末, 随着文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深入, 我国文化产业开始大量走向集聚, 包括文化产业园区在内的各种文化产业集群 (集聚) 形态在各地区大量出现。但是行政主导下的文化产业集群布局, 由于忽视了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和集聚规律, 产业的空间分布不是以产业竞争为凝聚力, 以产业发展和演变的历史积淀为组合方式, 而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进行企业的集中, 这种方式下形成的文化产业集群往往“聚而不群”, 集群内企业之间基于产业链或价值链的合作不明显, 条块分割的独居现象较为普遍, 集群不但缺少根植性, 而且可能出现“集聚不经济”的发展状况。此外, 由于我国的多轨制问题, 我国事业、企业、国有、民营、中资、外资等不同轨道之间因轨道差异而不能并轨, 部门壁垒和所有制壁垒问题突出。

3、文化产业科技融合度低

文化产业的每一次进步无不与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 科技的改革不仅推动着文化的传播和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的转变, 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并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当前, 以网络信息和数字媒体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因此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文化创新丰富、竞争力强的新兴文化产业, 就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 在不断强劲的政策推动下, 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动漫游戏、电子出版、数字媒体等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数字文化产业相继兴起, 并逐渐起到了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但与传统文化产业相比, 我国的数字文化产业比重偏低, 而且缺乏科技创新的竞争力。以美国好莱坞的影片与我国商业影片对比为例, 两者在主题内容上和人物情感表现方面不相上下, 甚至我国的影片在细节内容上的表达还优于好莱坞影片, 但好莱坞的影片票房却远远超于我国, 其关键问题在于高科技的运用不仅将观众带入影片中, 而且还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单一

近年来,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单一逐渐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虽然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积极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 但效果不明显。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一样都是高风险产业, 在其产业成长的前期主要是成本的投入, 其收益主要来自后期的文化项目的衍生收益, 这种收益极其不稳定, 因此很难合理地评估文化产业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同时, 文化产业的资产形态和结构与其他产业也不同, 文化产业拥有的主要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 而较少拥有可以用来向银行进行抵押的固定资产。在当前文化产业融资配套体系不健全, 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 信贷产品创新不足的情况下, 尽管文化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仍将许多信贷资金阻止在门外。文化产业缺少银行等各类融资渠道的信贷支持, 只能从国家财政进行融资, 融资渠道单一。

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今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在科技领域, 协同创新使得科技领域的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合理配置。在教育领域, 英美一流大学重视教育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引领功能远远高于教育的学术影响力。在文化领域, 世界闻名的文化创意产业, 如好莱坞电影、巴黎的时尚设计、日本的动漫、韩国的游戏等等都是协同创新模式的典范。协同创新已成为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传统文化产业一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但随着高新技术的产生和高科技的发展, 传统文化产业已逐渐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传统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式微。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文化产业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艺术养分基础上, 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新型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 突破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不仅大大增强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 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符合当前文化消费需求和代表未来文化消费倾向的新兴文化业态, 如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因此, 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 不仅加速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 同时更创造出了许多新兴文化业态, 推动着文化产业快速、高效地发展。当前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是融资难问题。虽然近年我国采取过一定的措施, 但效果仍不明显。因此, 采取一系列手段促进文化与资本的融合是突破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瓶颈的重要措施之一。文化产业是“内容+载体”的战略新兴产业, 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渗透性强、产业链条长等特点, 与当代科技和较多产业存在极强的耦合关系, 具有融合发展的深厚基础和广阔空间。因此,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实现科技与创意的融合和文化与资本的融合, 同时还要实现文化与旅游嫁接, 文化创意与经济的对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创新, 延伸拓展文化创意产业链, 提高文化附加值, 衍生开发与创造新型文化业态,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要实现各种创新要素的协同创新, 同时也应实现产学研等各种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的目的在于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相互合作, 以区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 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入手, 凝聚各种力量, 实现创新要素的最大组合。因此, 任何文化行业的发展都不应偏离协同合作的道路, 不能孤军奋战。从国际趋势来看, 当前高校、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 是当前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世界闻名的文化创意产业, 如好莱坞电影, 巴黎的时尚设计, 日本的动漫, 韩国的游戏等等都是协同创新模式的典范。中国的文化产品及文化产业要“走出去”, 走向世界, 与国际市场接轨, 必须走协同创新的道路, 只有这样, 才能凝聚各方力量, 着力打造中国的国际知名品牌,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最终赢得国际市场。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路径分析

1、改革管理体制机制, 为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在长期行政主导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中,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条块分割现象明显。广电、新闻、信息、文化等各行业之间以及中央、省、地、县等各地区之间壁垒严重, 各行业各地区自我封闭, 独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首先要求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机制, 突破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再是“一家主管”, 而是融合财政、税收、金融、人才等多个部门协同管理。应建设服务型政府, 加大对文化产业尤其是中小型文化产业的财税、金融、用地等政策的扶持力度, 积极完善企业孵化、公共技术支撑、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功能。同时, 还应积极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协调机制和渠道, 打破地区或行业壁垒, 引导区域内外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加快创新要素的融合整合, 并积极引导建立区域内各种专业协作组织, 协调解决跨区域产业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化、技术、经济、财务和法律问题, 从而多维度推进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 实现文化产业协同创新。

2、加快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 夯实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的基础

历史上的每一次科技的大进步和大发展, 技术的改革, 都无一例外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文化产品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科技不仅丰富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力, 增强了文化产品的感染力, 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科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并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由此, 必须加快我国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 为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打下牢固基础。首先, 应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现代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通过各种政策措施, 鼓励文化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并围绕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和企业集团, 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其次, 加快建立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 针对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应集中各方力量加强研究开发, 形成我们的技术优势,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探索产学研等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机制和路径, 实现创新优势互补

协同创新的目的在于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相互合作, 以区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 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入手, 凝聚各种力量, 实现创新要素的最大组合。创新主体间的协同机制和路径即可以以企业为主体, 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 由企业来引导高校资源和政府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 应加大力度培育大型文化企业和骨干文化企业, 鼓励其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实行兼并、联合和重组, 提高企业的规模化程度和集约化程度, 着力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实力雄厚的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此外, 创新主体间的协同机制也可以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 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 集聚相关产业资源和政府资源。这就要求大学或科研院所必须以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 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入手, 建立跨领域、跨区域的创新联盟, 凝聚协同创新的各方力量, 在服务社会发展中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无论哪一种形式, 都应该最大限度地整合产学研各方优势力量, 最大限度地延伸文化产业链, 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李雪茹、白少君、瞿小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解析——以西安曲江文化创意产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2) .

[2]吴忠泽:科技创新:现代文化产业翱翔之翼[J].中国软科学, 2006 (2) .

[3]张瑜: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J].人民论坛, 2014 (3) .

[4]解学芳:制度、技术创新协同与网络文化产业治理——基于2000—2011年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4 (3) .

[5]杨继瑞、杨蓉、马永坤:协同创新理论探讨及区域发展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J].高校理论战线, 2013 (1) .

[6]程金亮:湖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分析[J].开发研究, 2014 (2) .

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 篇9

一、高等院校在培养文化创意人才中的主要问题

(一) 尚未建立其科学的教学机制

培养文化创意人才, 需要使人才能够掌握一定的新技术, 并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素养。但是在一般的高等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过程中, 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技术的培养, 忽略了对其技能的培养。文化创意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基本知识, 还要能够灵活的将基本技能应用到实践中, 在实践中能够妥善处理遇到的问题[1]。但是在当前的高等院校的创业型学院教学中, 仍旧将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忽略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也往往导致高等院校中培养的人才, 在市场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很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中, 往往是采取开展三年的课堂教学, 剩下一年参与到顶岗实习中的人才培育模式。但是在其实践中不能重视到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性, 只是将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 这对培养优质的创意人才是很不利的。

(二) 高等院校创意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脱节

在高等院校中培养文化创意人才, 是为了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在高等院校的创业型学院中, 既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 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且由于高等院校在其办学中受到相关条件的制约, 导致其很难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 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合理

在当前的市场中,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 要求人才是技术与艺术平行的复合型人才, 但是高等院校在其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体系建设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很难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2]。一些高等院校在对其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计时, 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应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学生虽然能够掌握大量的专业技能知识, 但是其创新思维能力被遏制, 不能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培养, 也就难以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 对创意人才的文化素质培养不足

文化创意产业在选择员工与人才时, 尤其重视创意人才是否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是, 就当前的高等院校的创意人才培养实际情况来看, 还尚未认识到加强人才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往往不能对学生的人文修养进行相关的教学。在大多数的高等院校的创业型学院中, 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与教学理念, 在其教育教学中, 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训, 忽略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这就很容易导致高等院校培养的创意人才, 出现技能较为单一, 视野较窄, 职业素养偏低等状况, 这是很难满足当前的创意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

二、加强高等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可行性策略

(一)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高等院校的创业型学院教学中, 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基础, 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 要求教师在其教学实践中, 能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因为文化创意产业能引领时代的发展潮流, 是时代发展潮流的指向标, 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文化创意人才, 能够具备持续更新其知识储备、加强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意的能力。这首先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的转变教学模式, 并能加强自身建设[3]。学校也要能够根据市场中的经济转型发展实际情况, 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 对学校中专业的设置进行及时的调整。在高等院校的创业型学院教育教学管理中, 就要通过各种机制,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因为高等院校的创业型学院同普通学院不同, 在其教学中强调教师要同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具体来说, 就是要求教师在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外, 还要具备与其教学专业相关的时间经验。且当前的高等院校中教师, 大多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的, 虽然其理论知识比较扎实, 但是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

(二) 根据市场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 在高等院校的创业型学院中就要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的需求, 在学校中开设与文化创意相关的专业, 并能设计合理的教学课程。就我国目前的高校实际情况来看, 已经在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 开设了创意学院与文化发展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在其建设中, 也要结合市场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等多种信息, 在学校中开设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综合性专业, 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才的培养, 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4]。同时, 还要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来对高等院校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另外, 还可以根据课程的需求, 专门开设创新课程, 并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 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与实践项目,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三) 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与教育手段

创新能力是文化创意人才最重要的能力, 要想培养其创新创意能力, 首先就需要能够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中跳出, 通过应用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能够创造出符合文化创意产业的新事物。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教师施加了较大的压力。同时, 也要求教师能够及时的转变其教育方法与教育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传统教学模式, 尽量选用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 能够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合作关系。从而在启发式的教学环境中, 帮助学生养成发散性、聚合性以及创造性等多种思维方法与思维习惯, 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还要积极的应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高等院校可以利用其自身的教学资源、企业的资源等, 建设专业实验室,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扩展其视野, 另一方面, 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提升实践能力。

(四) 加强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高等院校要同企业进行良好的合作, 可以在双方的协商与讨论下, 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高等院校的创业型学院培养人才的直接目的, 就是在学生毕业后可以迅速地参与到相关的行业岗位中, 从而促进行业的发展。因此, 高等院校可以同企业联合起来, 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与企业的实际情况, 从而探索出更加合适的人才培养机制, 进而将高等院校的创意文化人才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以及生产实践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的过程中, 还要加强创意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工作人员, 要对各种时尚、潮流具有较强的职业敏感度, 所以在学生实习实训教育阶段, 就要及时进行指导与点拨, 也可以借助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五) 加强文化创意人才的文化素质教育

个人的文化素质对创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既是文化创意人才的基本素质, 也是不断实现创意创新能力的基础[5]。因此, 在高等院校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中, 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教师要通过采取不同的教学途径,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 并可以通过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的联合, 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开设课程的时候, 还要注意对课程的相关性与互补性进行分析。同时, 高等院校应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开展各类型的文化活动, 能够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情操得到培养;应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以及社会服务等社会工作, 从而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文化素质, 积累素材,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 市场中还需要大量的文化创意人才, 这就需要高等院校的创业型学院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 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 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创意人才, 从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

摘要:近年来, 在很多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都成为其发展的支柱产业。这就需要高等院校能够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质人才。因此, 高等院校在其教学管理中, 需要不断加强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市场中产业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建立起“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并能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 从而培养出可以积极促进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创新思考

参考文献

[1]邵文红, 于娜, 卢军.阜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调研报告——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为对象[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7) .

[2]蒋丽华.我国创意产业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对策研究——基于文化软实力的视角[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 .

[3]曲殿彬, 张波, 李海红, 于光, 邱月明.关于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 (5) .

[4]邵文红.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 2013, (11) .

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 篇10

中国的动漫产业一直是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从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数据看, 2007年, 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6.4亿美元, 其中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129.2亿美元, 比2006年增长26.6%, 是2001年的3.7倍;文化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37.2亿美元, 比2006年增长39.9%, 是2001年的6.1倍。如果把衡量标准转为全球横比, 早在2003年, 美国文化产业的总收入就达到4000亿美元, 产值占GDP总量的18%至25%, 日本也达到了20%;而我国只占到2.6%。另一方面, 随着文化产业热的不断升温, 各地开始出现泡沫的趋势。许多地区一哄而上设立“动漫园区”、“数码园区”、“游戏园区”等, 但部分园区的产出效益很低, 研发活力不强, 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更难形成国际化的竞争力。文化产业被认为是把文化元素经过创意包装并依托科技支撑而形成的高端产业, 是一种不占用自然资源, 完全通过人文和创造性的深度结合来实现自主创新、文化增值和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是经济增长点、科技制高点和文化创新点的高度统一。

然而, 由于国内文化产业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内容、推广渠道, 以及文化体制上缺少创新、创意和创造, 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缺少竞争力, 甚至在国内也难以有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日新月异的文化需求。资料显示, 在国际文化贸易中, 我国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逆差是以5-10倍的数字来呈现的, 中国书刊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更高达10-15倍。由于缺少国际竞争力, 文化逆差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国际贸易上的“经济赤字”, 而且导致了中国在国际跨文化传播中巨大的“话语赤字”。西方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信息量, 至少比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信息量多100倍以上。文化产品贸易上的巨大逆差, 阻碍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也阻碍了中国更多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话语”机会。至于在网络传播方面, 虽然我国上网用户已经过亿, 但网上95%以上是英语信息, 我们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权更是极其有限。

文化创新匮乏导致的文化传播劣势还会给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安全上的隐患。与美国的全球文化扩张相反,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 却成了一个廉价的“硬件加工厂”———只出口电视机、VCD, 不出口播放的内容, 不出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在当今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控制已经从“硬实力”———军事、武力转移到“软实力”———经济、文化的情况下,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创新的有竞争力的文化, 也就意味着它无法也无力抵挡“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有人断言, 当前的全球竞争已经继资源、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之后, 进入文化竞争时代, 我们必须从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来认识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的文化产业也只有不断创新、创意和创造, 才能不断发展强壮, 才能迎接全球竞争的挑战。

“文化创意”和“创新创业”, 是当前最热门的两个词语, 一个是在全球蓬勃兴起的新兴产业。另一个是“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提倡的社会发展方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 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 把更多的创意灵感转变为社会财富,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每逢一个产业的兴起总是能为创业者提供大量的机遇, 美国的西部开发时代让一大批拓荒者在处女地找到了自己的“金矿”, 工业革命的发生成就了向英美这样的新兴资本主义帝国。在一个创意便能产生机遇的时代里, 一个好的点子, 也许就能成为你一生财富的源泉。

1998年, 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 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经济理论家凯夫斯 (Caves) 对创意产业给出了以下定义:创意产业提供我们宽泛地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它们包括书刊出版, 视觉艺术 (绘画与雕刻) , 表演艺术 (戏剧, 歌剧, 音乐会, 舞蹈) , 录音制品, 电影电视, 甚至时尚、玩具和游戏。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从深层次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前, 80后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创业的主力军,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 大学生创业至少有六成人选择了创意产业作为切入口, 开广告公司、做网络服务、做时尚杂志已经成为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创业的选择。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创意产业门槛较低, 不需要传统产业太多的原始资本积累。然而创意暴富梦想的背后, 又有多少的人真正走向成功?“100个创业者有99个失败”, 用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业者身上, 或许这个成功的比例还要低得多。

原因何在?文化创意产业是高风险的产业, 创意者的创意往往源于一个点子, 一次灵感火花的迸发, 而要把这个点子变成财富, 不是那么简单能够做到的。国家提倡创新创业, 从思想层面来说其实是要求全社会完成一次理念的转变———从被动就业到自主创业。而这对于大学生来说, 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太多的大学生创业者仍旧是浮躁的创业心态———几个年轻人晚上凑在一起聊着聊着, 头脑一热第二天就给老爸老妈打电话要钱, 说要搞什么什么。父母听到后很欣慰, 一般都会支持。但凡真正成功的创业者都不是投机取巧之人, 大学生往往更有想法, 思维更加活跃, 然而任何产业的创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业者往往更缺乏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的踏实的创业精神。而“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这句话在所有领域都适用。对于一个跨国公司来说, 一个词汇的歧义, 一个错别字或者标点符号的错误便可能带来上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损失, 而在当今大多数的大学生的眼中, 还根本没有这种意识。

真正成功的创业者还应该“头顶蓝天”。具备“登顶峰而一览众山小”的能力。大多数的创业者往往陶醉于自己的创意之中, 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不能做到跳出自己的圈子看问题, 俯览全局, 看清自己到底身处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之中。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不能全方位地为自己充电, 要么提高了课堂的成绩却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么整天忙于社会实践却耽搁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在图书馆里充实自己, 仅仅只局限于课本和老师课堂笔记的死记硬背, 这样往往会导致眼界狭隘, 知识面不够完善, 对于脑子里的一个想法也无法正确判断其可行性与价值。

“头顶蓝天”的眼界与智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 “脚踏实地”的精神也不是一日两日能够养成的。如今, 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全球蜂起, 而无数的大学生创业者都渴望在这个产业中淘得自己的第一桶金。大浪淘沙之后, 真正的成功者又剩下几何?成者为王, 败者寇。在这个“创意为王”的时代, 创业者更需要摒弃浮躁心态, 从细节做起, 放眼全局, 练就“头顶蓝天, 脚踏实地”的王者精神。

摘要:正如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的讲话首次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 并作了精辟阐述。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视, 是对大学职能认识的新丰富和新发展。高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智力支持和重要参与力量, 通过其传统的三大功能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如何从文化传承创新的新视角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全球文化创意产业 篇11

通过提供一种“体验”,创意产业在许多经济体中代表了一种新的、日益增长的价值来源。这些行业生产的消费品传达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兼具信息和娱乐功能,生产的创造性服务涵盖有形的和无形的活动。创意产业现已成为一个独特的经济部门,将商品和服务的创作、生产和分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各国产业政策及发展

发达经济中越来越受欢迎的休闲和娱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意产业的增长。文化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在发达的城市经济中。发达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

1994年,澳大利亚颁布了第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出建立一个“创意产业之国”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将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结合在一起。后来,英国发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景和价值。自1994年以来,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将预算的四分之一用于各种艺术和文化活动。通过建立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英国在1997年提出将创意产业作为英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从1997年开始,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在所有其他行业中已经跃居第二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9%。

世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纷纷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力度。在1991年国家艺术捐赠成立之时,美国的文化预算就已经从700万美元激增至1.7亿美元。1968年日本的文化厅成立的时候,日本的文化预算仅为49亿日元。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逐年增长,十年后增长了8倍,达到400亿日元。1997年丹麦文化部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预算高达16.2亿美元。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2005)的数据表明,全球创意产业的商品和服务贸易额在2005年达到4244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3.4%,而1996年仅为2.274亿美元。在2000到2005年间,创意产业的市场占有率的年增长率为8.7%,而且这一趋势还在持续。创意服务出口的年增长率为8.8%,从1996年的382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890亿美元。

虽然发达国家主导进出口,但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步提高它们在创意产品市场中的比重,出口增长速度开始高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创意产品出口在1996年占世界该类产品总出口的29%,到2005年已经达到41%,中国一个国家就占了19%。

联合国创意经济2008报告显示,创意产业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的强大引擎。这不仅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对经济的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通过刺激新的商业机会并提高能力,它是其他产业发展的一个加速器。

创意城市

创意经济在城市经济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创意城市的概念。查尔斯?兰德里教授认为,城市中有最重要的资源——人。创造力会取代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成为城市强劲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今天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在经历过渡期,这些转变因地区而异。在亚洲,是城市的发展,在其他地方比如欧洲,旧工业的下降和城市增值的与生产什么无关,而是依赖于用于产品、工艺和服务的智力资本。”

创意城市指一座城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功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城市往往建立在强大的社会和文化基础设施之上,它们在创意行业有相对高的就业水平,并且试图通过其良好的文化基础设施来吸引外来投资。创意城市以不同的方式利用它们的创造潜力:

一些作为枢纽为游客和居民提供文化体验,展示它们的文化遗产或文化活动。《创意经济报告》(2008年)中指出,一些城市正在通过节日来创立它们与众不同的身份,比如以札幌冰雪节著称的日本城市札幌,以慕尼黑啤酒节闻名的德国城市慕尼黑,以音乐节为世人所认识的奥地利城市萨尔斯堡等。一些城市关注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和收入的文化和媒体等行业,从而试图成为区域增长中心。还有一些城市,其文化的重要作用与艺术文化促进城市幸福感的能力、社会关系和文化认同力紧密相连。

伦敦是创意城市的一个独特的例子,创意产业是伦敦经济的第二大产业。1995到2001年间,伦敦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比其他任何主要行业(不包括金融和商业服务)都要快,就业人数从20%增加到25%(创意经济报告200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成立的创意城市网络,反映出对文化及其在社会中作用的认识在不断变化(UNESCO,2010)。

创立这个网络基于的想法是,尽管世界上的许多城市认识到创意产业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它们显然没有看到应该如何利用这一潜力,或者如何为发展招募合适的员工。创意城市网络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全世界文化艺术团体的发展——交换技术知识、经验、成功活动的案例、和通过创意产业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现发展结果,创意城市网络被划分为7个专题的网络,城市可以选择在一个领域集中它们的努力。具有公认的文学、电影、音乐、民俗艺术、设计、信息技术(新媒体)和美食创意产品的城市可以连接到网络。该网络鼓励城市把重点放在那些具有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潜力的领域。

作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典型,蒙特利尔是创意经济报告(2008)的第一个研究对象,用以探讨文化领域的联合设计和发展的进展。在蒙特利尔,设计理念已经成为成熟的城市规划战略,设计不仅是为了创造财富,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加拿大政府邀请建筑师和设计师重新发现和重新利用蒙特利尔的废弃部分,使它们更能吸引城镇居民。

第二个研究对象是哥伦比亚的波帕扬市,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的第一个美食城。为让一个非正式的美食行业合法化,波帕扬市议会迈出了一大步。通过简化空间和其他基础设施,引进强制性卫生标准及对餐馆和餐点发布评论,波帕扬市议会恢复了城市经济,为许多人提供就业和收入,自觉地支持了创意产业的子产业的发展。

nlc202309022227

在欧洲,德国柏林是第一个被纳入创意城市网络的城市。柏林是欧洲最强大的设计集群之一,在这一领域有6300多个公司。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柏林“设计之城”的称号。

影响发展的因素

创意产业的特征是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高度创造性。来自这些行业的产品和服务都带有一些美学的或符号学的内容。就全球而言,创意产业飞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技术、消费者市场增长以及与旅游业的更好的联系。

从技术方面来说,创意产业中快速的技术变革深深地影响了它们如何运作,并将继续影响下去。多媒体和电信技术的融合使创意内容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以一种整合的方式存在,而反过来,这种方式又激发了新的艺术和创意表现形式。

数字技术给媒体业带来巨大增长,创意产品通过它传送到消费者手中,比如视频点播、音乐播客,以及通过有线、卫星和互联网提供的计算机和电视服务等。另外,数字媒体的大规模发展和旧创意作品的数字融合,使得传统的行业界线逐渐过时。例如在英国的创意经济中,演艺界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利用广播及其他新技术所提供的机会。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需求的增长。新的通信技术(数字、移动和互联网)有一批新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不仅扩大了文化体验的范围,而且越来越作为创作者而存在,从而产生新的需求。同时,技术的进步促使消费成本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需求增长。

旅游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全球旅游业的增长促进了旅游市场上创意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文化行业还通过游客对文化遗产景点、博物馆、画廊、节日、音乐和舞蹈表演的需求对文化创意产业做出贡献。

世界各国的各种文化创意活动之所以能够成功,也多是因为一些相似的因素存在,包括文化差异、对外国游客的吸引、与当地的宗教文化相结合、恰当的媒体曝光和宣传、广泛的嘉年华活动、艺术导向的活动、考虑环境负荷、政府是资源提供者、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和地点等。札幌冰雪节、慕尼黑啤酒节和西班牙奔牛节都是成功的文化创意活动的典范。

尽管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新兴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还不能很好地利用创造性能力来获得相应的收益。它们面临的挑战包括需要获取可靠数据来理解创意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价值链,缺乏治理这种贸易的有效模式的知识,以及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下通过技术来合成机会的挑战等。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方方面面。在社会方面,创意产业最大的影响是对就业的贡献。根据对产业定义的不同,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了总劳动人口的2%~8%。从文化角度,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文化创意产业对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越来越显著。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贡献在于加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它保留各种类型的文化资产,从少数民族语言到艺术品、文物和遗址。同时,创意产业还很环保,因为它的主要投入是服务(创造性),而不是自然资源,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

文化创意产业很有特色。与传统行业比如金融服务或制造业不同,该产业的主导是中小企业、惟一贸易商和微型企业的网络化集群。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通过使用内部关系,为小企业(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小企业)提供了克服竞争壁垒的机会,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发展和资助中小企业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意义重大。

联合国创意经济报告强调,发展中国家鼓励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政策必须要认识到创意经济交叉性和多学科性的本质,和它广泛分布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和分支。这些联系可以在经济中贯穿很多不同的行业,从艺术文化到旅游、国际贸易、技术和通信。

创意经济的交叉性意味着产业的政策发展必须基于各行业的协同来形成,政策需要反映投资、技术、创业和贸易之间的联系。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竞争法律和知识产权领域的政策尤为关键。政府应该有清楚完备的文化资产和创意产业的清单,对其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遗产要进行妥善保护;需要有完善的版权立法,并配备相应的执行措施;关注数字技术的发展,激励技术秘诀的扩张。

另外,加强知识产权领域的努力应该确保艺术家和创作者的兴趣完全被顾及到。知识产权应当以可交易经济资产的形式存在,这样一方面可以刺激创作者和创业企业家,另一方面有助提高创意产业的潜在发展。当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必须与其他一些政策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比如市场发展、促进旅游、教育培训和技能发展等。

通过多维度的潜力,文化创意产业代表了一个特别的机会。这一潜力只有通过合适的政策和高活力的商业运作才能变成现实。

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 篇12

十三朝古都西安, 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厚重的文化底蕴是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地理位置又是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近些年, 依靠政策扶持, 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已经逐渐形成了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曲江文化产业园区为区域中心, 以文化旅游为龙头, 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为重点, 软件服务、研发设计、建筑设计、网络文化、会展广告等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雏形。

然而, 自2008年以来, 全球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也不例外。而此次经济危机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影响, 其深度、广度和持久性尚未可知。面对这样的现状, 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如何认识形势、应对挑战、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危机对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影响

不同于其他产业和商业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创意驱动和高附加值等产业特征, 其发展与经济危机中其他产业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 有时甚至是逆向的。在经济危机中, 社会特殊需求的增加、新兴技术的推动、政府政策的主导、市场规律的遵循、产业结构的调整、海外市场的拓展等因素, 都会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生机和转机[2][3]。具体来看, 经济危机对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危机的到来对西安市传统制造业、农产品出口业等实体经济造成了重创。以苹果产业为例,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 陕西苹果产业的出口量急剧下降, 果汁出口价格由2007年的1600美元/吨, 下降到2008年1030美元/吨, 果汁出口创汇同期下降40%[4]。在当前国际市场紧缩的情况下, 只有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 向创意产业转移, 才能为西安市的发展找到出路。

(二) 优化产业模式的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摆脱了以往传统产业对资金、土地和其他固定资产的依赖, 更注重人的智慧、创意和科技手段的应用, 不仅为人们提供文化含量高的产品和服务, 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从而有效刺激内需;同时, 还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产业创新和结构的优化, 有效地推动西安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5]。

(三) 迎来大规模资金的投入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的影响, 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规模的投资政策, 各地政府也先后公布了各自的投资计划, 投资计划总额已经接近18万亿元。西安市政府为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制定了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以西安曲江文化中心为例, 自成立以来, 陆续组建了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影视集团、会展集团、演艺集团;先后建成了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北广场等多项文化工程, 策划了“曲江国际唐人文化艺术周”、“曲江国际文化论坛”等重大文化活动, 开工建设了四个遗址公园, 四个公共文化场馆, 设立了数额5.8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为西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二、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模式

经济危机总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但同时也会使经济体系变得更加灵活、敏锐和富有活力。危机对于某些产业和商业模式来说是打击是致命的, 但对于刚刚起步的西安文化创意产业来说, 经济危机恰恰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要使得西安文化创意产业抓住战略发展机遇, 实现经济方式转变和产业融合, 必须首先为其制定可行的发展模式。

结合西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是要以西安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曲江文化创意产业园为载体, 体制创新为动力, 结构调整为主线, 着力扶持重点创意企业, 形成以文化旅游为龙头, 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为重点, 软件服务、研发设计、建筑设计、网络文化、会展广告为支撑, 时尚消费、咨询策划等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并与传统的产业连接, 形成对传统产业的带动提升, 扩大文化创意的价值空间。

(一) 西安文化创意产业支撑载体

1.西安高新区唐延路创意产业先导基地

自1996年开始, 西安高新区就出现了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企业由最初的11家发展到了2008年初的1606家, 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已达100亿元以上, 成为西安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6], 已经初步形成了围绕唐延路的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带, 聚集了大唐、中兴、华为、北京“联众世界”、美国ALONG、台湾神奇网络、日本毅佐网络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创意企业。西安高新区唐延路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为软件、动漫、广告等创意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 能够促进创意企业尽快发展壮大。

2.西安曲江文化创意产业园

2007年8月11日, 西安曲江新区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称号。自此, 曲江新区就名副其实的担任起西安文化产业示范区的责任和使命。政府采购等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 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已现雏形。目前, 曲江新区已经成为文化旅游、传媒、会展、娱乐、影视、生态休闲等创意产业基地和人才培育基地、旅游文化商品生产基地。

(二) 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

在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方面, 强化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四大重点文化产业的高端创意;积极发展研发设计、建筑设计、软件设计、网络文化、会展广告、咨询策划等六大创意产业;重点调整原文化产业核心层行业、外围层行业与相关层行业比例, 大力发展核心层文化服务业。

三、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策略支持

(一) 构建多元融资投资体系

资金是经济危机下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 是解决创意企业发展瓶颈的重要方法。要构建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融资体系, 一方面, 政府要通过拨款、政府担保等方式, 支持创意企业的发展, 为西安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经济与法律环境。另一方面, 鼓励民间资本、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或兼并等方式进入文化创意产业, 鼓励非公有资本平等地投资和参与各类文化创意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创作生产, 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与海外留学人员合资或合伙创办文化创意企业[7]。

(二) 设立政府政策服务平台

西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导向和政策扶持。西安市政府应该搭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 开展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论证、方案制定和必要的审批手续, 在项目实施中给予必要的产业导向、分类指导、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同时, 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机构, 成立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加强对西安市的文化创意园区建设的指导和协调。

(三) 加大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力度

创意人才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要解决创意人才问题首先是通过优惠政策, 如房屋租赁补贴政策、优秀作品奖励政策等, 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宏观环境, 吸引高级文化创意人才来西安落户;其次是加强院校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 培训现有文化创意从业人员, 构建良好的用人体制和机制;最后, 还可以鼓励企业之间, 企业与教育科研机构之间, 联合组织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培训, 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加强与外国的人才交流与合作等。

(四) 树立西安文化创意品牌

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国内率先实施文化创意战略的城市而言, 西安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起步较晚, 缺乏经验积累, 在国内外该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没有打响, 因此在吸引外资、引进人才、创意程度等方面都较难。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通过各种广告宣传、公关活动等方式, 大力宣传西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思路、总体目标、政策体系以及目前西安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就, 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舆论环境, 使得西安文化创意产业成为西安一张城市名片。

四、结束语

在经济萧条的时期, 人们需要通过创意产品来缓解精神压力, 通过对现实生活方式的反思来调整心态, 而文化创意产业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游戏、动漫画、数字影视、出版、演出等, 这些产业所带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消费, 能够给人们带来走出经济低谷的信心和勇气。

因此, 经济危机给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更多是“机”。西安文化创意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借助此次经济危机逆势而上, 逐步找到适合西安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路径, 最终实现推动西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徐延.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 2007, (4) :84-86.

[2]熊澄宇.经济危机中文化产业的生机与转机[J].求是, 2009, (8) :60-62.

[3]〔美〕埃德蒙.菲尔普斯.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增长新动力?[J].中国流通经济, 2009, (3) :4-6.

[4]毛海峰.如何消除金融危机对陕西苹果产业出口的负面影响[J].新华社, 2009-04-01.

[5]傅首清.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挑战[N].科技日报, 2009-1-15.

[6]夏泽民等.2008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西安:西安出版社, 2008.

上一篇: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下一篇:十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