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结构

2024-09-28

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结构(精选12篇)

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结构 篇1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体现了产业发展的一般趋势,它与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演变的方向相一致,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的特征,对于提升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优劣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路径,因此,无论从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从未来全球经济贸易发展来看,文化创意产业都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共同特征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产业构成比例的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关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区域产业结构不仅是社会生产行业分工的产物,而且也是地域分工的产物。由于区域自然条件、要素禀赋等的不同,形成了区域比较优势,产生了地域分工,从而使各种产业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各不相同。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化演变决定着一个地区现代化的进程,合理、高效的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就是根据区域的经济优势与制约因素,并按照区域分工协作的原则,确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原则和途径,为区域选择和建立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群。区域经济结构的升级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影响区域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因素,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让产业结构的演进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动态渐进过程,一般体现为以下趋势: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依次转移;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地位顺向递进;产品加工程度加深;高附加值产业比重不断增加以及产品文化含量的比重不断上升。

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过程还包括主导产业的序列更替,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中处于战略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着拉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地位突出,但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具有序列更替性,区域内主导产业的更替和升级体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

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另一个特征是产业链条的延伸性。产业链是指以产业关联度大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以科技手段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所形成的上下连接的产业链条,产业链的本质体现为价值关系,它是由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企业所构成,它们共同创造价值,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其产品科技含量高,具有较强的市场占有力。产业链的延伸性是指产业链的扩张能力,具体地说,就是产业链以价值链为核心进行横向扩张和纵向扩张,价值链扩张能力越强,就越能够带动不同层次的产业发展,从而形成完整的价值网络,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文化创意活动存在于一切文化和经济活动中,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始终贯穿于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自从人类有了文化活动以来,文化创意便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缺少了文化创意,也就缺少了文化活动的生命力,而文化创意正是文化的价值体现。在经济活动中,文化创意也是由来已久。在各类传统产业里都有独具创意的设计,如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以及时尚消费、广告商标、企业形象的设计等等,但早期的创意设计还局限于为本企业或本行业服务,没有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在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在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和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文化创意逐渐从原有的经济活动中分离出来,独立为产业,其标志或分水岭是文化创意活动不仅仅是某个产业或行业内部的从属活动,而是脱离了原有的行业,成为为不同行业提供文化创意服务的第三方。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独立的产业体系,体现了产业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产业发展生命周期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的转变。

文化创意产业是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文化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结合的产业集群,它要求共享内容资源,并且打造成为产业链,它们之间比其他产业更加体现内在性的产业关联,也更需要通过产业链经营来体现规模效益和附加价值的提升。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龙头性、驱动性的产业,并与其他产业之间产生密切联系。从产业运作模式上看,传统的产业从结构到营销都是一种相对固化的稳态工业发展模式,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动态化,它不断在创意中寻找热点、利润和机会,高度依赖策划、依赖人才、依赖变化,关注市场上哪怕微小的变动,捕捉机会,放大机会。它既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也可以拉动其他产业的生产与消费。它是企业主导的市场行为,是从消费需求来反向思考的产业,并且需要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文化创意产业的以上特征恰好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演变方向相一致,今天,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变、促使其向高级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系

一个地区的经济总是遵循着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发展演变规律,文化创意产业是这个发展规律高级阶段的集中体现,这种新型的产业模式因其对自然资源的低依赖性和高产值高产出性成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加快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带动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价值增值。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从传统产业内的分离是基于生产力的提高,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文化创意产业就没有相应的成长环境和土壤,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离过程就是区域经济结构转换的自由选择过程。区域经济的发展定位于一定地理范围的有限资源,这种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当传统的资源驱动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现有的产业结构已经不能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活力和动力,而此时高技术和高文化含量的文化创意活动必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因素,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一种度量。

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资源依赖型区域的产业转型。对于传统的资源依赖型的区域来说,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当文化创意和资源结合时,就可能创造出新的生产方式,在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结构下,传统的要素资源已经发生了变化,对自然资源的要求已经不像传统条件下那么迫切,它更追求的是知识资源和文化资源,这种资源与传统的自然资源相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2)区域经济价值实现方式的转变。传统产业的价值增值方式与文化创意产业相比较,其增值的空间有限,文化创意产业依赖于不断变化的文化创意,能够缔造出更多的增值机会,因为文化和知识有着边际递增的效应,所以,知识和文化的积累更具有潜在的增值能力。在这种条件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和生产就具有了可持续的特点,知识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发掘和耗费不会随着生产的增加而减少,而且会随着创意性的生产变得更加丰富多样。(3)生产与需求关系的转变。对于传统产业来说,生产是为了适应需求。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过程是面向对象发掘需求的过程———这种发掘的范围既可以是区域内的、也可以是区域外的,这种面向对象的生产使需求的性质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它不仅在区域内创造出市场,更重要的是在区域外创造、获得更广阔的市场,老产业依赖于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可以改变现有的生产内容去适新的需求,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主导产业的特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选择出主导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其重要著作《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把经济各部门分为三类:(1)主导增长部门;(2)辅助增长部门;(3)派生增长部门。他认为主导产业部门中的“革新创造的可能或利用新的有利可图的或至今未开发的资源的可能,将造成很高的增长率并带动这一经济中其他方面的扩充力量”。罗斯托在这里强调的是主导产业部门创新与革新的力量以及对经济的关联和带动作用。按照罗斯托的定义,主导产业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获取新的生产函数;二是形成持续高速的增长率;三是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以上三个特征反映了主导产业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应当发挥的作用,它们是有机的整体,缺一就不能称其为主导产业。尤其是扩散效应,是与其他产业区别的重要特征和标志。这是因为,首先,主导产业部门自身的增长能对其他非主导产业部门产生回顾效应;其次,主导产业部门能对新兴工业、新技术、新质量、新能源的出现产生诱导作用,发挥前瞻效应;第三,主导部门能对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旁侧效应。

文化创意产业是从传统产业的发展中分离出来的,本身就与传统产业具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正因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基础,才使得文化创意产业比传统产业更具有渗透性和辐射力。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过程包含了文化的积累、保存、制作、传播和交融的环节,因为文化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具体表现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上,同一种风格的文化可以有形式多样的文化创意产品,而这些文化创意产品反映的是共同的文化内涵。当代表着某种风格的文化产品生产出来推向市场时,很快就会带动其他同种文化风格不同外在表现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当此种文化风行时,代表此种文化的商品生产会跨越不同的区域空间和产业空间,由此而来的渗透效应和辐射效应会随着文化的传播而越来越强。

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整合区域内的要素条件、发掘区域经济需求状况以及对于企业的战略和结构竞争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就是发现需求、创造需求的产业,它的发展依靠的是对文化和人类智力的发掘,其生产的过程就是生产函数不断演绎的过程,文化创意产业较之传统产业具有更强的扩散效应,它的发展会极大推动区域内相关联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主导下的企业关系呈现出更加柔性的特征,企业与企业之间既是竞争的关系、也是合作的关系,文化的相融性会使企业之间更趋于合作关系,知识和文化的流动性使得人才的交流更加便捷,游离于企业组织之外的协会、团体性组织更加突出,这些非盈利性组织对于文化的传播和文化创意的产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动力驱动下,会比传统的情况有较大的飞跃。它可以使区域内的要素条件在文化的协调机制下得以整合;对市场的需求有更深度地发掘;企业的战略和竞争结构更加有序;对培育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催化和推动力。

(三)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产业价值增殖

文化创意产业依靠的是人类高智力的思维活动,立足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凭借着风格多样的载体,又经过高科技手段对产品进行了深度加工,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这是指在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和营销过程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贯穿其始终。每一项文化创意产品,无论它的形态如何,都应该独具匠心、不能雷同,虽然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者可以吸收和利用前人的劳动成果,但他决不是在复制前人的劳动,而必须创造前人和他人所没有的创意产品,这种创意产品包含着生产者的创作激情和人文智慧,因而,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和发明的过程,每一件文化创意产品之间都具有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产业之所以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其根本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独创性。同时,在文化创意产品的营销过程中,也始终贯穿着文化创意的经营、文化创意的推广和文化创意的销售,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文化创意,才能把信息、情感、品味、观念、技术、资金和营销网络结合起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出现精神化、体验化、个性化的新趋势。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商品内在的价值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结构就可以表述为使用价值和观念价值两部分,前者体现为客观的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商品特性,后者是主观的可以体会和感受的无形附加物;前者由技术创造而成,是商品的物质基础,后者因文化渗透而生,是附加的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构成商品价值结构两个组成部分的比重发生变化,当消费者的收入大大增加时,消费者会越来越重视商品所包含的观念价值。文化创意产业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给商品注入了文化、理念等因素,更注重赋予商品的观念价值,因此,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增值效应更为明显。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增殖效应还体现在其带动作用上,因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对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高创新度的各类产业的高度概括,具有覆盖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全网络能力和产业关联效应,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内和其他区域的前后关联的产业一同实现价值增值。

(四)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产业价值链延伸

文化创意产业是具有纵深长度的产业,其产业价值链具有动态的联结能力,比其他产业的关联性更强,其对经济的拉动更加有张力。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本身有三个环节:(1)文化创意和文化积累是基础。(2)文化传播和文化经营是中介。(3)文化产业和物质产业的发展(以及相应的就业增加、市场拓展、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目的。分解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构成,可以得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价值的方式可以依附于其关联的各个产业,其价值链的跨度更大,具有更广的延伸性。文化创意产业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传统的产业相互融合,这种融合机制会产生出新的产业,新的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潜能。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化基础使得地域性的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具有动态的效果,其空间延伸的可能性就越大。

区域产业价值链的伸展性体现了产业价值实现的空间广度。与传统产业对其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对其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十分巨大。不同类别的文化创意产业都无一例外地能带来放大的价值增值效应。例如,“哈利·波特”属于文化传媒类的文化创意产业,但也能通过自身的图书出版、影视、广告等产业的价值增殖,慢慢扩散到旅游、服装、网络游戏、玩具、餐饮、食品、文具等等众多行业,给整个世界创造的财富投入产出比是1:∞。盛大网络属于时尚消费类的文化创意产业,在通过其自身的游戏开发和运营带来价值增值的同时,带动了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吧、游戏机以及电影、出版、展览等多行业的庞大的价值增值体系。以上两个案例说明了文化创意产业在价值链中起到的主导作用,其价值增值的程度取决于其对关联产业辐射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其对产业群形成的示范效应。此外,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延伸的广度和其强大的辐射效应为文化创意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可能,从每个层次的价值环节出发,都可拥有较大的价值空间,每个层次延伸的过程就是其与传统产业进行融合发展的过程,这种空间上价值链的融合在一定区域空间上的映射,将会形成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模式———产业集群,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将会在集群企业的构架上拓展更为广阔的价值实现空间。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策略建议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集群产业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保障区域产业价值增值的必由之路。要实现这一升级优化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为基础。因为产业升级有其自身的形成和转化机制,是市场作用的产物,而且,区域经济的发展又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基准及指标体系的确立应从市场作用方式、主导产业内在机制的作用机理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特性等方面确立。

(一)区域产业结构定位的合理化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与经济领域的有机结合,因此必须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合适的产业发展思路。如果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并具有发达的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那么,文化创意产业就应确立为主导产业,其基本定位也应该放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层面;如果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不具有发达的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那么,文化创意产业就应该定位在推动区域信息化和科技水平提高的这一层面上。如果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那么,文化创意产业就应该以历史文化(狭义文化)的产业化为基本发展方向,并应该将重点放在对传统、落后产业的改造层面上。

在具体策略上,应当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当考虑文化创意转变为经济价值的能力和具体途径,着力思考文化创意的经济化、经济的文化创意化以及经济、文化创意一体化的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其次,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来集聚和整合区域内现有的处于分散状态的科技、人才、品牌、管理、设计、自主知识产权等价值链高端要素资源,以文化创意产业来引导区域内整体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跨越式发展,改变区域经济结构中不合理的因素,扭转在整个国民经济分工体系中的不利地位。第三,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文化创意及其产业载体的特征如何体现于跨国公司组织形态演变和全球投资战略转移,着力推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学习型组织结构建设,并加强培育以本土文化为特征的现代产业发展理念。第四,加速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前提下,着力推动官、产、媒、学各界的通力合作,促进文化创意生成环境的健全;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必须积极有效地把区域内研究机构、衍生公司、产业内公司、辅助公司、行业协会、大学教育机构等适应性主体动员起来,加速整合本区域各种资源和力量。

(二)政府管理的宏观化与制度化

在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结构中,政府管理与制度安排是重要的因素。原因在于:首先,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是从传统产业的文化创意环节中剥离而来,如果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显然要比其自然进化具有更为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政府在培育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有着关键的作用。其次,文化在一个地方的生根和成长也不是仅仅靠行政手段就能够实现的,文化的发展靠的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渗透和融合,文化和制度之间的融合,因此,开放、开明、宽松的政府制度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显然是一个有力的保障。纵观许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快速的区域,其中区域的整体建设、区域的文化以及政府的态度和制度都显示了与文化创意的和谐性,不和谐的政府和制度安排是无法和文化创意共生的。第三,政府的作用和制度安排本身就是文化创意环节中关键的因素。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驱动下的区域经济结构中,政府的作用显然不是一个中性的状态,政府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去支持和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管理的实施和制度安排应该与文化的发展相和谐。

对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升级,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作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部门应当在文化创意产业成长期给予积极的引导,积极组织专家研究产业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下一步发展进行规划与布局。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积聚文化创意资本、保持开放性、加强宽容性,及早实现向文化创意社会的转变。第二,从国家层面制定一个系统全面的分类标准、统一文化创意产业统计口径,成立专门的跨部门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导协调机构,结合跨产业的合作模式,指导和协调各部门推动相关政策的实施,合理规划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只有北京发布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详细分类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对于统计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数据,合理分析产业的状况,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都有重要的意义。第三,政府要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环境、商务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政府要建设包括基础设施、投资融资、知识产权保护及转让等在内的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制定吸引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的税收优惠条款,有效搭建实现文化资本化的各种中介平台,构筑文化创意产品产业化的促进机制,整合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价值,帮助实施文化创意企业走向市场的整体营销和品牌战略。

(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集聚化

产业集群模式认为,具有相同产业特征或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以创新、合作、竞争为基础,通过专业化的社会和经济网络,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形成互动机制与路径依赖,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共同产业文化的背景之下,这种以互信为基础的经济网络关系,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和谐的市场秩序;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使知识与技术不断创新,同时也具有了延伸与扩散的基础,从而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在盘点现有文化资源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设立若干个文化创意产业区,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产业结构的前沿和高端,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或模型产业,而是最具发展前景且已具有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实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否定了以往产业以能源为发展核心的理念,确立并肯定了创意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从而有效地减少了产业生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度,缓解了因能源紧张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这种高效绿色的生产特征因此被认为是未来最具活力和发展空间的经济类型之一。

参考文献

[1]李飞.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07(3).

[2]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3]C.K Prahalad,G.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140.

[4]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5]筱原三代平.产业结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结构 篇2

有关文化创意产业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至此,文化产业跃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增加就业、建设两型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全球的文化创业产业规模正在快速增长,已成为发达国家引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鼓励和支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级政府也通过加强规划指导提供政策优惠、优化管理协调等手段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各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逐渐成为这些城市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各地加大扶持各类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发展和专门人才成长的工作力度,加快筹划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或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力争打造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由于各种原因,虽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经加快起步,发展势头比较强劲,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如缺乏更加优惠及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一些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定位缺乏当地特色,一些企业发展战略和功能不够科学,行业内普遍缺乏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大量文化创意都面临着融资困境和障碍等等。

全球文化创意产业 篇3

通过提供一种“体验”,创意产业在许多经济体中代表了一种新的、日益增长的价值来源。这些行业生产的消费品传达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兼具信息和娱乐功能,生产的创造性服务涵盖有形的和无形的活动。创意产业现已成为一个独特的经济部门,将商品和服务的创作、生产和分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各国产业政策及发展

发达经济中越来越受欢迎的休闲和娱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意产业的增长。文化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在发达的城市经济中。发达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

1994年,澳大利亚颁布了第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出建立一个“创意产业之国”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将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结合在一起。后来,英国发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景和价值。自1994年以来,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将预算的四分之一用于各种艺术和文化活动。通过建立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英国在1997年提出将创意产业作为英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从1997年开始,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在所有其他行业中已经跃居第二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9%。

世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纷纷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力度。在1991年国家艺术捐赠成立之时,美国的文化预算就已经从700万美元激增至1.7亿美元。1968年日本的文化厅成立的时候,日本的文化预算仅为49亿日元。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逐年增长,十年后增长了8倍,达到400亿日元。1997年丹麦文化部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预算高达16.2亿美元。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2005)的数据表明,全球创意产业的商品和服务贸易额在2005年达到4244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3.4%,而1996年仅为2.274亿美元。在2000到2005年间,创意产业的市场占有率的年增长率为8.7%,而且这一趋势还在持续。创意服务出口的年增长率为8.8%,从1996年的382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890亿美元。

虽然发达国家主导进出口,但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步提高它们在创意产品市场中的比重,出口增长速度开始高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创意产品出口在1996年占世界该类产品总出口的29%,到2005年已经达到41%,中国一个国家就占了19%。

联合国创意经济2008报告显示,创意产业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的强大引擎。这不仅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对经济的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通过刺激新的商业机会并提高能力,它是其他产业发展的一个加速器。

创意城市

创意经济在城市经济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创意城市的概念。查尔斯?兰德里教授认为,城市中有最重要的资源——人。创造力会取代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成为城市强劲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今天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在经历过渡期,这些转变因地区而异。在亚洲,是城市的发展,在其他地方比如欧洲,旧工业的下降和城市增值的与生产什么无关,而是依赖于用于产品、工艺和服务的智力资本。”

创意城市指一座城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功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城市往往建立在强大的社会和文化基础设施之上,它们在创意行业有相对高的就业水平,并且试图通过其良好的文化基础设施来吸引外来投资。创意城市以不同的方式利用它们的创造潜力:

一些作为枢纽为游客和居民提供文化体验,展示它们的文化遗产或文化活动。《创意经济报告》(2008年)中指出,一些城市正在通过节日来创立它们与众不同的身份,比如以札幌冰雪节著称的日本城市札幌,以慕尼黑啤酒节闻名的德国城市慕尼黑,以音乐节为世人所认识的奥地利城市萨尔斯堡等。一些城市关注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和收入的文化和媒体等行业,从而试图成为区域增长中心。还有一些城市,其文化的重要作用与艺术文化促进城市幸福感的能力、社会关系和文化认同力紧密相连。

伦敦是创意城市的一个独特的例子,创意产业是伦敦经济的第二大产业。1995到2001年间,伦敦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比其他任何主要行业(不包括金融和商业服务)都要快,就业人数从20%增加到25%(创意经济报告200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成立的创意城市网络,反映出对文化及其在社会中作用的认识在不断变化(UNESCO,2010)。

创立这个网络基于的想法是,尽管世界上的许多城市认识到创意产业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它们显然没有看到应该如何利用这一潜力,或者如何为发展招募合适的员工。创意城市网络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全世界文化艺术团体的发展——交换技术知识、经验、成功活动的案例、和通过创意产业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现发展结果,创意城市网络被划分为7个专题的网络,城市可以选择在一个领域集中它们的努力。具有公认的文学、电影、音乐、民俗艺术、设计、信息技术(新媒体)和美食创意产品的城市可以连接到网络。该网络鼓励城市把重点放在那些具有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潜力的领域。

作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典型,蒙特利尔是创意经济报告(2008)的第一个研究对象,用以探讨文化领域的联合设计和发展的进展。在蒙特利尔,设计理念已经成为成熟的城市规划战略,设计不仅是为了创造财富,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加拿大政府邀请建筑师和设计师重新发现和重新利用蒙特利尔的废弃部分,使它们更能吸引城镇居民。

第二个研究对象是哥伦比亚的波帕扬市,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的第一个美食城。为让一个非正式的美食行业合法化,波帕扬市议会迈出了一大步。通过简化空间和其他基础设施,引进强制性卫生标准及对餐馆和餐点发布评论,波帕扬市议会恢复了城市经济,为许多人提供就业和收入,自觉地支持了创意产业的子产业的发展。

nlc202309022227

在欧洲,德国柏林是第一个被纳入创意城市网络的城市。柏林是欧洲最强大的设计集群之一,在这一领域有6300多个公司。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柏林“设计之城”的称号。

影响发展的因素

创意产业的特征是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高度创造性。来自这些行业的产品和服务都带有一些美学的或符号学的内容。就全球而言,创意产业飞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技术、消费者市场增长以及与旅游业的更好的联系。

从技术方面来说,创意产业中快速的技术变革深深地影响了它们如何运作,并将继续影响下去。多媒体和电信技术的融合使创意内容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以一种整合的方式存在,而反过来,这种方式又激发了新的艺术和创意表现形式。

数字技术给媒体业带来巨大增长,创意产品通过它传送到消费者手中,比如视频点播、音乐播客,以及通过有线、卫星和互联网提供的计算机和电视服务等。另外,数字媒体的大规模发展和旧创意作品的数字融合,使得传统的行业界线逐渐过时。例如在英国的创意经济中,演艺界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利用广播及其他新技术所提供的机会。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需求的增长。新的通信技术(数字、移动和互联网)有一批新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不仅扩大了文化体验的范围,而且越来越作为创作者而存在,从而产生新的需求。同时,技术的进步促使消费成本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需求增长。

旅游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全球旅游业的增长促进了旅游市场上创意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文化行业还通过游客对文化遗产景点、博物馆、画廊、节日、音乐和舞蹈表演的需求对文化创意产业做出贡献。

世界各国的各种文化创意活动之所以能够成功,也多是因为一些相似的因素存在,包括文化差异、对外国游客的吸引、与当地的宗教文化相结合、恰当的媒体曝光和宣传、广泛的嘉年华活动、艺术导向的活动、考虑环境负荷、政府是资源提供者、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和地点等。札幌冰雪节、慕尼黑啤酒节和西班牙奔牛节都是成功的文化创意活动的典范。

尽管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新兴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还不能很好地利用创造性能力来获得相应的收益。它们面临的挑战包括需要获取可靠数据来理解创意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价值链,缺乏治理这种贸易的有效模式的知识,以及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下通过技术来合成机会的挑战等。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方方面面。在社会方面,创意产业最大的影响是对就业的贡献。根据对产业定义的不同,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了总劳动人口的2%~8%。从文化角度,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文化创意产业对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越来越显著。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贡献在于加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它保留各种类型的文化资产,从少数民族语言到艺术品、文物和遗址。同时,创意产业还很环保,因为它的主要投入是服务(创造性),而不是自然资源,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

文化创意产业很有特色。与传统行业比如金融服务或制造业不同,该产业的主导是中小企业、惟一贸易商和微型企业的网络化集群。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通过使用内部关系,为小企业(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小企业)提供了克服竞争壁垒的机会,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发展和资助中小企业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意义重大。

联合国创意经济报告强调,发展中国家鼓励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政策必须要认识到创意经济交叉性和多学科性的本质,和它广泛分布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和分支。这些联系可以在经济中贯穿很多不同的行业,从艺术文化到旅游、国际贸易、技术和通信。

创意经济的交叉性意味着产业的政策发展必须基于各行业的协同来形成,政策需要反映投资、技术、创业和贸易之间的联系。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竞争法律和知识产权领域的政策尤为关键。政府应该有清楚完备的文化资产和创意产业的清单,对其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遗产要进行妥善保护;需要有完善的版权立法,并配备相应的执行措施;关注数字技术的发展,激励技术秘诀的扩张。

另外,加强知识产权领域的努力应该确保艺术家和创作者的兴趣完全被顾及到。知识产权应当以可交易经济资产的形式存在,这样一方面可以刺激创作者和创业企业家,另一方面有助提高创意产业的潜在发展。当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必须与其他一些政策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比如市场发展、促进旅游、教育培训和技能发展等。

通过多维度的潜力,文化创意产业代表了一个特别的机会。这一潜力只有通过合适的政策和高活力的商业运作才能变成现实。

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结构 篇4

一、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河南省钧瓷文化创意产业

历史悠久的钧瓷艺术是河南省禹州市的一张传统文化名片。今天的禹州也是河南省最大钧陶瓷产业基地。在产业格局上,钧陶瓷产业主要在神垕镇、鸿畅镇、梁北镇、苌庄乡及禹州市城区等地。其中,神垕镇是钧瓷、炻瓷和日用高白瓷产区,鸿畅镇是园林古建筑瓷产区,梁北镇是卫生陶瓷产区,禹州市城区是建筑瓷产区。从其发展现状看,已经初步形成以钧瓷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以炻瓷为龙头,多瓷并举的陶瓷产业集群及相关、外层产业同步发展局面。作为当地陶瓷产业的最亮名片,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政府更多政策的惠顾。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钧瓷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明确提出,中原要崛起,河南要振兴,必须首先突出河南的文化优势,发挥河南文化的作用。

作为新兴产业,钧瓷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能源消耗型产业不同,从根本上讲,其核心是人力资本、科技资本投入所带来的“头脑产业”。它包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文化创造力带动新的经济生产力——如何把优质传统文化资源、文化积累转变成符合当前时代发展需要的产业元素,实现其产业价值。具体讲,它具有高知识密集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成本、污染小、可供多重开发的特点,在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费结构、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独具优势。

在当今经济转型背景下,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及原则,以指导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探讨河南省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关对策,无论对促进产业自身发展,还是实现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助力经济转型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1. 产业发展迅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2006年以来,钧瓷文化创意产业步入高速发展期。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市钧瓷企业由2009年年底的109家增加至173家,年产值达11.5亿元,较2010年的7亿元增加164%,钧瓷年产总量达260多万件(套)。产业的高速发展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本注入,仅2010年,新增大小钧瓷企业近百家。其中,有投资额度达1000万元的万迪钧瓷有限公司、5000万元华神钧瓷有限公司等较大规模企业。在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神垕镇政府按照“旅游立镇,文化强镇,工业兴镇”的策略,以钧瓷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为核心产业,积极推动其相关、外围产业发展,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该镇规划设计了钧瓷文化旅游试验区,对古镇资源进行了旅游开发。又尝试通过举办钧瓷文化艺术节扩大钧瓷艺术影响力,提升当地钧陶瓷产业知名度。但就目前所取得的效果来看,其资源开发绩效主要集中在钧陶瓷产业上。

从理论的角度看,广义的钧瓷文化资源泛指与钧瓷艺术相关的一切文化要素。具体主要包括钧瓷艺人、钧瓷艺术及工艺流程、钧瓷文物、珍品、钧瓷的历史、产地、文献典故、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相对于目前,主要集中在钧瓷艺术及工艺流程,文物珍品等方面有限度的开发,传承千年,享有“中国钧瓷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美名的神垕镇尚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待更为合理的统一规划、开发。钧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未完全实现由“文化优势”“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对现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工作尚有大量空间可作为。

2. 产业人才结构不很合理,业务素养有待提高

人才因素对任何文化创意产业而言无疑都是第一要素。维持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无疑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正如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任星航所言,要让钧瓷文化的精髓和灵魂真正为人们所了解和掌握,还需要更多钧瓷艺术的传承人。尽管目前,神垕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4人、省级84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0余人。又有禹州市钧瓷研究所、陶瓷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禹州市陶瓷行业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许昌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及许昌学院的钧瓷文化研究所等钧瓷产业人才培养机构。但这些主要集中在钧瓷生产领域的专业人才相对于构建一个完整完善的产业而言,其人才结构并不完善。

从另一角度讲,现有从业人员知识能力也有待更新和提高。传承与创新,既是钧瓷文化发展的核心,也是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多年来,一些钧瓷大师一直在探索钧瓷艺术的创新,无论釉色还是器型相对传统都有突破。但真正与是时代发展并进,能体现当今时代特色的真正精品并不多。钧瓷艺人们在继承传统钧瓷生产技艺,理念的同时,更应展示出当下生活的时代特征。

3. 以产业园区为契机,培育“名牌”,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近年来,新成立的钧瓷厂家数量迅速增长。但钧瓷企业的整体现状,大企业少,中小型企业多,大企业带动作用弱这一局面并无太大改观。就钧瓷产品而言,除去少数企业出产的优良精品,各窑口所产钧瓷良莠不齐,鱼目混珠,杂陈市场。在市场监管方面,次充好、假乱真,无序竞争的情况依然存在。此外,钧瓷行业的品牌效应还不明显,名牌企业的影响范围有限。目前,除中陶集团是“国家免检产品”,孔家钧窑、荣昌钧窑、金堂钧窑是省名牌产品,大部分企业在品牌上并无优势。就全市800多家钧陶瓷企业而言,能担当标范作用的龙头企业更是寥寥。因此,培育知名品牌,树立产业规范,提升钧瓷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符合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符合产业长期发展的需要。

2009年,禹州市神垕钧瓷文化产业园区规划方案评议通过。该园区位于神垕镇开发区西部,占地约2000亩。以钧瓷文化为依托,分为创艺园和产业园两部分:位于园区西部的创艺园,总占地600亩左右;位于园区东部的产业园,占1500亩左右。产业园规划在3-5年时间入驻企业达到100家,年产钧瓷300万件,现已入驻企业40家,大师创艺作坊70余家。此外,还将兴建钧瓷文化博物馆、钧瓷文化村、大师作坊村等,建成后的园区将打造成集旅游、商业、休闲为一体的钧瓷文化聚集区。这是推进河南省钧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重大举措。产业集中发展可以带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生产、服务、土地、劳动力人才等优势聚集在一起,易于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辐射效应,优化资源配置。尽管与景德镇、德化等陶瓷产业集群相比,河南省的钧瓷文化产业无论层次还是规模都有大的差距。但对产业发展而言,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成,有助于产业资源优化、重组,使河南省钧瓷产业实现集聚发展的重要跨进。

结语

概括讲,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研究钧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策略,其最终目的,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健康发展,既需要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优势文化资源,也需要在产业发展中大力培育知名品牌,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以期最终能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完善钧瓷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钧瓷文化资源市场转换的问题及对策》师连枝《许昌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篇5

2010年是中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大市场开发的关键一年。北京各区域在“十二五”期间纷纷在文化创意产业上发挥自己的自然优势和社会优势,确定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

从整体上看,一批特色产业聚集区正在逐步形成,并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与规划,按照北京历史和现代文化资源结构看:中轴线文化和两翼文化形成合理的布局。中轴线是北京历史文化区,以历史文化旅游为特色;北端以奥运体育、演展文化为重点;南端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以影视、动漫游戏、网络出版原创为基础;左翼是中关村科技教育创新中心和石景山数字娱乐体验中心;右翼以大山子为中心的现代艺术区和国际传媒贸易中心。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聚集规划具体体现在对产业园区建设与分布上,如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数字娱乐示范基地、大山子艺术中心、德胜园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从各区县来看:

东城 “两带、三园、六区”

“十二五”规划期间东城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思路,今后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概括为“两带、三园、六区”,即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带、高端文化创意企业集聚带;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前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和平里文化商务产业基地、北二环文化要素资源市场、国子监国学文化产业生态区、南锣鼓巷(玉河)文化产业区、广渠门内新闻出版产业基地、永外服装及文化用品产业基地。

东城通过“十二五”规划,将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新的布局。比如说,对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划出了比较重要的几个区域来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比如雍和园以科技为手段,注重高端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像歌华大厦、雍和大厦都属于这个区域,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展示了其中的商贸、会馆等区域。还有龙潭湖体育休闲产业集聚区,东城区域内的北、中、南三片区域,能够带动东城区的文化氛围。同时还通过改造一些旧的四合院、旧的工厂,让它们能够和历史风貌的保护结合起来;通过改善环境,引入文化元素,把产业带动起来。东城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和风貌保护、环境的改造,是和中心城区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此基础上,东城区也注重产业的高端化。近几年通过扶持政策,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都纷纷地入驻东城,如北京演艺集团、北广传媒、歌华有线、歌华文化、保利集团等。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在东城这样一个区域范围内,应该更加重视文化要素市场的建设,东城建设了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通过版权的核心元素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下一步这样一些要素市场的建设可能会陆陆续续地成为东城新的发展重点。

朝阳 “一区三个中心”

朝阳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发展四大产业,包括艺术品交易、文化版权、文化传媒和文化旅游。

朝阳区现在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门去奖励那些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军人物和高端人物,通过去招人、抢人才,通过人才带项目,通过项目带企业群,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当中核心的竞争因素是人才,而不是简单的一个资源或者政策优势的问题。

面向“十二五”,朝阳区做了未来的规划,从功能定位上概括为“一区三个中心”,也就是要建设成为国家级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同时要建设三个中心,中国国际信息传媒中心和中国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以及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这是从“十二五”期间朝阳区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首都、在更大的范围的一个功能定位。从产业结构角度来讲,朝阳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行梯次发展,主要发展的是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创意程度高的企业,简称一个引领、四个主导、三个特色。

外国的传媒机构75%以上都在朝阳,外国驻京的办事机构、世界500强的企业75%以上都云集朝阳,所以朝阳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走的是国际化道路。既要把国外的文化创意产业引到中国,同时我们更需要让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去,所以朝阳要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去的一个窗口或者一个起航点。同时,在朝阳区的大山子艺术中心(798):利用闲置厂房等自发形成的文化艺术区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和时尚的地标。

西城 “七大产业集聚区”

“十二五”时期,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重点打造七大产业集聚区:

一是琉璃厂-大栅栏历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积极引进嘉德等拍卖业龙头企业,支持翰海等拍卖企业发展,挖掘报国寺、白孔雀艺术世界的市场潜能,培育提升行业规模和影响,推动古玩艺术品交易与相关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打造首都艺术品交易核心区。

二是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依托科技园区、产业集聚区及金融业政策优势,重点引导工业设计、影视后期制作、出版创意、动漫设计等产业发展。

三是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打造集原创策划、出版发行、网络与数字出版、版权交易、出版设计等链条为一体的出版体制改革试验区与示范区。

四是西长安街现代演艺街区。依托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繁星戏剧村、首都电影院等演艺资源,积极承办北京新年音乐会、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电影演出季等大型文化演出活动。构建沿西长安街的现代演出娱乐产业带,及现代话剧、舞台剧、音乐剧演艺小剧场集群。

五是天桥演艺区。重点引进儿艺、北京交响乐团等院团,积极吸引演艺业中介组织和中介机构,打造集文艺演出、文化展示、休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文化演艺中心,使之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六是什刹海传统风貌旅游集聚区。整合什刹海历史、文化、空间资源,充分利用品牌优势,打造烟袋斜街——北京旅游商品原创基地与胡同人文艺术工房;护国寺街——老北京历史文化商业街;金丝套地区——四合院博物馆区;后海北岸——历史文化休闲体验区等特色主题功能区,突出文化、旅游、演艺、休闲等产业定位。

七是天宁寺文化创意园区。开发利用天宁寺周边的北京第二热电厂旧工业遗址,推动工业遗产资源的合理再利用。

通州建世界最大影城

引导发展以当代艺术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位于通州新城东北部,规划面积约14.6平方公里,是全市十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重点发展当代原创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卡通产业以及配套服务的延伸。

通州区政府近期落成两大重点项目。“新乐城”项目,占地400公顷,计划总投资额超过216亿元。派格5D秀文化置业项目集群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00亿元。

派格5D秀项目,拟建包括水幕剧院、影城、青少年动漫基地及体验中心等项目群,拟建成中国最大的娱乐商业中心,除了音乐聚集区、音乐工作室,以后还会有露天的演出广场、不同类型的音乐街道,将包括音乐产业创作、制作、发行、推广以及消费的全部环节;而新乐城项目,则将建成囊括音乐创作、制作、消费等环节的全国首个音乐主题产业城。

据了解,上述两个项目都位于通州新城的休闲功能区。

文化创意产业是通州贯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是通州着力发展、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

丰台“两带四区” 按照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紧扣区域功能定位,在科学分析丰台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基础条件下,着力落实城南行动计划,丰台的文化创意产业将在区域“两带四区”格局基础上,以区域特色为立足点,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丰台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领跑作用明显。重点发展科技园区创意总部经济、大红门服装服饰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河西生态休闲旅游区、莲花池文化休闲区,而方庄地区则是文化创意产业高集聚度区域。

此外还有,北京数字娱乐示范基地:位于石景山区。侧重于发展网络游戏、无线游戏、动画制作、教育课件等,目前有20余家中小规模企业入驻。基地企业自主研发的休闲网络游戏 “卡通摩托”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集聚 文化创意产业之路 篇6

集聚区建设应设定新目标。首先应当重新确立“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目标。从建设世界城市的定位出发,北京的目标应是建设一批国家级的示范园区,同时打造中国文化出口基地。集聚区的建设还应凸显特色,并达到如下一些具体要求:第一,体现产业链形态的产业集聚;第二,发挥孵化造血功能;第三,带动本地其它产业如建筑设计和文化产业金融等领域的发展;第四,利用北京市的优势资源,打造中国文化内容产业的集聚和出口基地,发挥知识产权的价值增值;第五,以合理的发展模式作为指导性标准,促进已有基地的改造与提升。

集聚区打造应讲求新方法。其一,优先打造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建设基地,加强产业集聚,并促进相关产业资源整合。其二,延长产业链。例如,对于生产传统民族精品工艺的龙头企业,除了产品生产之外,还需要引进拍卖公司、艺术家经纪公司、培训公司和提供网络交易公司,从而持续延长产业链。其三,促进龙头企业参与孵化新企业、新项目。应当鼓励基地的运营企业成立专门的投资公司,主导或者合作引导孵化相关产业链领域的新企业,推动创业精神的提升,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集聚区培育应注入新动力。提升与发展产业集聚区的新动力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入前沿性的产业并做强做大,例如注重与3D技术结合,发展数字艺术体验产业。第二,结合本地具有支柱性地位的各个门类资源,尤其是金融业和会展、培训等服务业的资源,如打造艺术品金融服务等。第三,为支柱产业打造配套产业,如为传媒产业打造配套综合服务。第四,通过反向拓展提升品牌和附加价值,如为珠宝提供设计服务,为玩具提供品牌定制,为城市打造影视节目等。第五,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及其双驱动效应,持续做大信息娱乐产业。

集聚区发展应满怀新期待。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北京的各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应当普遍成为国内其它城市的示范。由此,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着重打造高工资高附加值的产业园。其二,以文化创意的方法形成全国市场,注重创意成果和服务业的结合,特别是和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结合,形成新的市场辐射力。其三,建设一个中国文化产业出口基地,形成中国文化产业出口平台性园区。其四,重新思考各个产业集聚区的定位,改造产业集聚区,细化商业模式,实现规模效益。

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结构 篇7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内生产和交换集中的地方,对周围地区能够产生较强的经济辐射作用,它们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因此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的升级并优化,不仅对中心城市自身,而且对其辐射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意义重大。

1.1 三次产业调整实现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城市产业结构是城市生产力结构中的首要组成部分,是指城市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特定联系和比例关系,通常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以三次产业数量变化为标志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早的表现形式和主要内容。17世纪中叶,威廉·配第提出一条结论:为了获取更多的工资利益劳动人口将从农业转向工业,进而再转向商业和服务业。克拉克于1940年进一步提出:伴随着经济发展,一个社会的产业结构无论从劳动人口比重,还是从国民收入比率来看,均有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推移之势。

城市发展的历史证实了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城市化程度或城市规模的扩大有着大致对应的关系,小城镇以第一产业为主,中等城市以第二产业为主,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第三产业为主,这是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在城市中的体现。城市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顺向演进,由一种平衡状态上升到新的平衡状态,造成城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呈现出阶段性的梯度跨越。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实质上是在城市中较低层次的产业形态经历成熟之后逐渐走向衰落、较高层次的产业形态在新生的基础上不断成长的过程,城市功能也随之发生优化,产生对其他区域更大的影响及带动效应。

1.2 三次产业内部细分产业调整实现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动态的、永续的过程,在通过三次产业数量的变化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在三次产业内部通过细分产业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在积极进行。如北京这样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一方面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会继续完成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形成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2009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9004.5亿元,增长10.3%,增幅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9%,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显示了这一进程的继续,显示了产业结构在三次产业层面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伴随着三次产业在数量变化所表现的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相对数量趋于合理及稳定,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很大,继续主要通过调整三次产业的数量改变其产业结构的空间会越来越小,这时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会越来越多的在三次产业内部展开,通过不断提升各产业内部各细分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优上劣下”,形成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这一层面的优化升级将成为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领域和内容。如在某一产业内部细分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应顺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应顺着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方向演进,应顺着低加工度产业(产业链较短)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产业链较长)占优势地位的方向演进等。形成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环保及绿色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劳动力密集、旧产业、污染及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并逐步退出的结构调整格局,这在3个产业层面都可能并应该出现。

1.3 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大力发展作为商品生产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的质量水平,强化现代服务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促进和影响力,是中心城市通过优化第三产业结构进而优化与升级其产业结构的具体体现。中心城市重点发展诸如产品研发中心、科技服务中心、产品展示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国际采购中心、销售中心、金融服务、会计审计服务、咨询调查服务、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这对于像北京、上海第三产业比重已经很大的中心城市来说意义重大。

2 产业链(价值链)调整所实现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个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1)在特定时期内,城市所有的各个产业数量比例的变化及演变趋势。具体表现便是三次产业及各产业内部各细分产业之间的调整;(2)城市所有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链条,一个城市的企业在各个链条上的分布状况及数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企业在所处产业链的价值链环节上,不断地向对整个价值链有较强控制力和影响力,并有较强的盈利能力的环节运动,增加在这些环节开展企业经营活动的比重,减少并逐渐退出在那些盈利水平较低,处于被动经营状况的价值链环节的经营。

2.1 产业链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

2.1.1 产业链是产业结构的另外一种表现形态

关于产业链内涵的描述有很多,但其本质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产业链反映的是产业之间的衔接关系。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由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产业所构成,所形成的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产业集合与其结构,从现代工业的产业链环节来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产业链上处于各个链条环节之上的产业之间(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存在着大量的信息、物质、产成品、服务、价值等方面的交换关系,体现了各产业(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且它们之间具有多样化的链接实现形式。因此可以说,产业链是连接原料资源、产成品、销售及消费者的一种产业集群的安排,是产业结构的另外一种表现形态,自然产业链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也就是产业的调整、优化与结构升级。

2.1.2 价值链是产业结构各环节增值状况的表现形态

价值链是和产业链相关的一个概念,任何一条产业链的存在和运营发展在于其能够通过产业的组合最终为市场提供产品,实现各个产业所用资源的价值升值,产业链的运营过程便是各环节产业运用资源价值的升值过程,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各环节产业运用资源的升值状况、升值速度、升值弹性及升值空间等是不一样的,价值升值与其投入关系的性价比也是不一样的,价值链便描述了产业链各环节价值升值的关联关系和结构,即价值链是产业结构各环节增值状况的表现形态,价值链的调整、优化与升级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反应的产业链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的表现形式。价值链的现状与调整方向,自然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的依据与目标。价值链包括行业(企业)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包含行业中所有的价值创造活动,它始于基本原材料而终止于产品运送给最终客户。企业内部价值链由这个企业内部的所有工序环节所形成的价值增值链条(活动)构成,由于这一价值链是包含在一个企业内部,所以不存在与产业链(反映产业(企业)间衔接关系)的对应关系。

2.2 产业链结构优化升级的形式

产业链结构优化升级的形式主要有3种:

2.2.1 增加或减少在某一产业或某一产业链环节上的企业数量

当某种产业(或产业链环节)高新技术的特性明显、属于资金、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属于环保及绿色产业、属于可循环经济的产业等,这些产业是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希望增加的产业,从产业链的角度,应该增加这类产业(或产业链环节)从业企业的数量,便可达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反之,某些产业是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希望退出(减少)的产业,从产业链的角度,应该减少这类产业(或产业链环节)从业企业的数量,也可达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2.2.2 改变产业链某一链条上从业企业的产业属性

由于产业链上处于各个链条环节之上的产业(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形式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链条上所衔接的产业(企业),双方应该交换某种形态的产品,这种供需关系的本质便是市场关系。在制造业所形成的产业链条上,产业链条上的供需双方若采用实体企业的经营模式,其所交换的是实物形态的产成品,此时双方企业都为制造业的产业属性;但当产业链条上的供需双方采用虚拟企业的经营模式,其所交换的便是无形的服务产品,此时双方企业中有一方(在虚拟企业联盟中的盟员企业)会由制造业的产业属性转变为服务业的产业属性。由于企业虚拟化经营本质是各企业之间对功能进行分工和交换的过程,交换的对象是企业运行功能,运行功能作为商品其本质与服务产品的本质是一致的,企业之间交换的运行功能其本质属于服务产品。这样当企业的某些功能通过分工,形成了集中并逐渐成为一些专业化企业的固定产品向社会提供时,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便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企业的产业属性由制造业转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需要也应该完成以“卖产品”向“卖服务”的转变。如在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上,那些完成转换的企业便可以为链条上的需求方提供以知识密集、附加值高为特征的服务产品:产品设计研发、设备安装调试、备品备件供应、设备远程监测控制、维护与故障诊断、人员培训、营销网络及营销模式的建立、物流方案的制定及其它的生产性服务等方面。变制造业为服务业,这本身便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主要的形式和内容。

2.2.3 改变所在产业链条环节的链条位置

制造业的产业不仅包括生产制造环节,还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6个环节,即所谓“6+1”的产业链环节,从目前世界经济所形成的市场现状看,这6个环节创造的价值大约是90%,而制造业创造的价值应该是10%,即所谓“微笑曲线”所描述的状况。“微笑曲线”就是指在整个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价值升值状况,形成“V”曲线,在“微笑曲线”的左端,是以知识经济、知识产权为主导,包括研发创新机构等知识型企业,往下是元件素材企业、组件加工企业;在“微笑曲线”的右端,是以品牌、综合服务要素为主导,由品牌企业构成;往下则是由销售企业构成,这两端的环节其价值增值较高。左右两边最后交汇在“微笑曲线”的弧底部分,就是成品装配和以低端产品为主的制造业,其价值增值最低。因此不断调整产业(企业)在产业链上的环节位置,即由增值幅度低、增值潜力小、增值速度慢和被动经营(如盟员企业)的链条上,向增值幅度高、增值潜力大、增值速度快和主动经营(如盟主企业)的链条上转换,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面对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实际情况,在世界经济交往格局中,我国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盈利能力较低的制造业环节上,实现这个层面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我国产业(企业),尤其是对于我国中心城市的产业更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3 产业链结构优化升级的扩散效应

由于产业链条往往会突破城市区域的界限,因此城市产业结构在产业链层面的优化与升级,不仅会直接改善城市的产业结构,同时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对其他区域的产业结构带来影响,形成更大范围产业调整的效应,体现中心城市对其经济辐射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引导、调控和整合的作用。

3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很大部分,尤其是创意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甚至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兴业态迅猛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在很多城市凸显出支柱产业的特征,其发展无疑是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3.1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本身便是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容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满足人们精神层面需求的产业,具有环保、绿色、节能、高智力、高盈利能力等特征,属于高端产业,故而其数量的多少自然是一个城市产业结构是否优化的重要标志,增加该产业的数量也应是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

3.2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有非常广泛、强大的融合功能,能对其他产业产生渗透、融合作用,把技术、文化、制造、服务融为一体,一方面增加了其他产业及产品的文化含量,提高了产品档次,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其他产业升级,使其他产业能够更好的,具有可持久性的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其产品能够更好的满足消费者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可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与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改变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侧重于现代技术,通过增加传统产业经营要素,主要是产品的技术、信息含量来提升传统产业的综合水平、市场竞争力及综合效益,形成对传统产业在“硬件”层面的移植、融合与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改造,侧重于文化与观念,通过增加其他产业各种经营要素,企业的运营组织甚至运营过程,尤其是增加企业、产品、品牌的文化含量,综合提高产业(企业)的软实力,形成对其他产业在“软件”层面的移植、融合与提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互促进,形成加速促进其他产业升级与发展的合力,产生更好的效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所强调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仅需要迅速提高要素利用效率,提高资源再配置效应,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和技术进步对产业优化结构调整积极作用,还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和文化创意产业对产业优化结构调整积极作用。

3.3 文化创意产业能够通过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在消费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人们的消费结构在较低的生活水平情况下,更多的是受物质产品的影响和制约,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更多的是受意识、观念等精神层面的因素影响和制约,文化创意在改变人们意识、精神等方面具有更好的作用。中心城市可以发挥文化之城、时尚之都、消费潮流引导者等优势,文化创意产业在创造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同时,还要引导并创造(创新)需求,培育新的需求模式,创意创新生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该在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消费升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生产是沟通社会大众消费和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等)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作为生产重要实现形式的产业结构,在适应社会大众需求结构的同时,必须与各种生产要素很好地匹配。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在卖方市场格局下,生产结构更多反映的是与资源要素更好的匹配,发挥相对优势,尽快更多的生产出市场上短缺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较低层面的需求;同时考虑产业内部之间的协调性问题,以提高生产的效率。不同的产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投入产出关系,各产业内部以及各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是否协调是评价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在理想的产业结构状态下,应当是每个产业所需要的投入(实际为其他产业的产出或资源的投入)都能得到充分满足,即不存在瓶颈产业;每个产业的产出又刚好能满足其他产业投入和最终消费的需求而且没有过剩,即不存在过剩产业。同时存在瓶颈产业和过剩产业,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标志。这样在卖方市场格局下,生产者是市场供需关系调节的主动方,因而生产结构往往决定着消费结构,即生产者生产什么,消费者被动的消费什么,这样的产业结构无法真正实现生产是为了消费,这样的产业结构也无从谈起真正意义上的合理。而在剩余经济条件下,在买方市场格局下,消费结构应该影响、制约、决定生产结构,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实现生产为了消费。因为在买方市场格局下,消费者是市场供需关系调节的主动方,消费者的需求决策是影响市场需求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市场需求变化又会影响、引导乃至改变生产者的生产行为,进而影响生产结构,产业结构。此时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第一判断标准应为产业结构是否与消费结构相吻合、相适应、相匹配。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无疑都处于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结构的阶段,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和消费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有着很强的互动关系,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要和消费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结合起来,后者是前者的服务对象,是前者优化与升级状态的判断标准。

3.4 中心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会强化产业结构优化的格局

中心城市有较多并且丰富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各种资源,对文化要素具有强大的吸附作用,有强大的文化创意产品的产出能力,有强大的将文化创意产品转化成为文化时尚、文化现象或文化习俗的能力,容易形成文化要素的“高地”,有强大的文化传播和辐射能力,将文化强势迅速向其他文化“洼地”推广与渗透,扩大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影响力,所以要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重复和低水平建设,以城市为单位形成聚集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发挥中心城市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带动、引导作用,做强做大文化创意产业。

中心城市具备强大的组织、协调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能力,使创意人才、信息、资金和创新意识等相关的资源要素呈现地理上的集聚态势,构成由众多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化创意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产业组织,使城市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规划、协调和管理的作用,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加大对创意企业产品权益的保护力度等方面更好的发挥重要作用。

中心城市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本身就是一块质地良好的品牌,由于文化创意产品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的需求,这种文化创意产品及产业的特殊性,要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品牌的建设。在中心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容易形成文化创意产品、企业、城市“三位一体”的品牌系统,形成品牌组合及品牌的叠加效应。因此树立和维护城市品牌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要求或条件。城市品牌要立足城市特殊资源优势,确立城市发展独特定位,充分挖掘、提炼、宣扬和保护城市的精神内涵、文化个性和城市形象。良好、准确、有差别的城市品牌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城市品牌是整个城市所有的企业和人们可以共享的一个品牌,很多企业都可以分享城市品牌所引发的品牌效应,反过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有助于城市的品牌和精神的塑造。

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尤其适合在中心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心城市的大力、健康的发展必然会促进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09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97.7亿元,占GDP比重为12.6%,现价增速达11.2%。作为全国经济文化辐射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北京正处于产业需要升级、产业结构需要调整的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可以说,北京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新的引擎,优化升级其产业结构,并带动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

4 文化创意产业体现在产业链层面的产业结构优化

文化创意产业在一个城市的发展对该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也应表现在这两个方面:(1)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大发展,属于城市第一个层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具体体现。(2)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与其他产业相结合,推动促进这些产业实现第二个层面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微笑曲线”(主要是制造业的微笑曲线)上,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创意产业主要是在其前半段和后半段体现,如在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产品的功能创新、消费者潜在需求的挖掘、产品(企业、地区、城市)的品牌建设等方面,而在有形产品的制造环节体现较少。因此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企业(地区、城市)占据产业链条上价值增值较高的环节上,形成产业链层面的产业结构优化。

4.1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展的产业结构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从产业链各链条的供给弹性情况看,产业链可大致分为3段,原料供应、产品设计等位前段,产品生产加工制造为中段,品牌建设、销售网络、市场开发等为后段。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因城市化本身就是工业化的结果,因此制造环节所依赖的公共基础设施、机器设备等装备、交通通讯、制造业的人才等都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最容易被相对落后企业(地区、城市)所掌握,在追逐低成本的内因推动下,相对发达的城市、区域也愿意帮助、扶持落后地区企业提高其制造能力(这便是产业梯度转移的表现),因此供给弹性较大,其竞争对手也较容易追赶。而原材料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自然禀赋状况。设计所需要的是智力资源,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综合效果,是劳动者综合素质提高的表现,其综合设计能力要求较高的水准,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还需要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高,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而品牌,尤其是名牌的塑造,是需要城市、企业、产品品牌的三合一(如果是在国家层面的竞争,则是国家、城市、企业、产品品牌的四合一)整体推进,其培育的难度较大,而且所需时间较长,这种品牌塑造能力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相对落后的企业自己不容易培育,因此供给弹性较小,品牌所有者更容易形成垄断,以获取更大利益;市场开发,尤其是引领消费潮流,更是需要城市、企业的软硬实力、影响力和号召力,这些都不是短期内所能形成的。这些能力的培育虽然很难,但一旦形成,又会长期发挥作用,形成较高的进入门槛,其城市、企业很难赶超,等于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稳固的市场垄断,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如此优化的产业结构,会在较长的时间段内发挥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4.2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展的产业结构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

从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盈利能力分析。在市场经济中,只要充分竞争,要素能够自由流动,社会上会形成平均利润率的趋势,这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产业链各环节的盈利能力上也应存在,但表现形式有很大的不同。由于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是由不同的企业占据,其本身就是专业化分工合作,企业虚拟化经营的结果。企业能够占据某一链条环节本身表明企业在这一链条环节上具有核心竞争力,这一竞争优势来之不易,不能轻易放弃,放弃便意味着巨大的机会损失,这使得要素在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之间的流动较为困难,这会导致在各个链条环节之间形成平均利润率的速度较慢。这样加工能力容易形成供大于求的格局,导致价格下降,收益率降低。而设计及品牌塑造等环节不太容易出现供大于求,也不太容易出现恶性竞争,从而容易保持较高的收益水平。文化创意产业直接参与,或者融合与其他产业(企业、要素)间接参与的产业链环节,大多属于设计及品牌塑造等环节,都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盈利水平不易在竞争中降低。

4.3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展的产业结构具有良好的发展主动性

从在产业链各环节运营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消费者)的情况看,品牌商、渠道商等占据第三阶段环节的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是该行业制造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可能是生活资料市场的消费者,也可能是生产资料市场的消费者),各环节企业所面对的市场属于功能交换市场,面对的是生产资料市场的消费者。这样就可能会使一些原先属于生产生活资料的企业在产业链模式的虚拟经营的分工合作状况下变成属于生产生产资料性质的企业(如纯粹的服装贴牌加工厂)。参与生产资料生产的价值链条各个环节经营的企业,虽然说在市场经济中的各个企业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产业链条上所形成的供需关系上各个企业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通常面对最终消费者的品牌商或渠道商,他们手里掌握订单,往往成为虚拟企业联盟体中的盟主企业,处于与盟员企业在功能交换的交易中的主动地位,也是产业链(价值链)增值的高端位置,也是其他盟员企业进行价值链结构优化的方向。但这种优化是单向的,即盟主企业向盟员企业所占据的价值链环节拓展容易,反之较难。文化创意产业参与品牌商、渠道商的经营环节较容易也较多,这些环节的企业主要是以盟主企业的身份参与产业链合作,所以容易掌握经营的主动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结构也具有良好的发展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周秀玲,王信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2009.11(上):48~51

[2].王信东.企业虚拟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2

[3].贾干荣.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制造业升级模式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6.2:36~38

[4].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学林出版社,2006

[5].欧雪银.关于促进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升级的思考[EB/OL].http:∥www.p5w.net/news,2009-10-26

[6].索菲娅.加速产业链升级推动制造服务业快速发展[J].金属加工,2009,(21):22~25

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结构 篇8

中国很多城市已步入后工业化时期, 工业化程度已经无法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达到了极限。文化创意产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朝阳产业, 被认为是城市经济的新载体、新形式和新动力, 国内很多城市也都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长三角经济城市无锡已步入后工业化时期, 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 经济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的重重压力, 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研究无锡的文化创意产业对其他城市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发展优势分析 (Strengths)

1. 物质文化资源丰富, 非物质文化资源深厚。

“无锡市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丰厚, 历史遗存丰富, 地方特色突出。”2007年9月, 无锡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无锡是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无锡有着与吴国相关的泰伯墓、泰伯庙, 有与“战国四公子”之一黄歇有关的黄埠墩、黄公涧, 有与唐代茶圣陆羽相关的“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 同时有明代东林党人聚众讲学的东林书院。寄畅园的深邃静谧, 横云山庄的湖光山色, 薛福成故居、秦邦宪故居、钱钟书故居等名人故居的文化内涵, 江阴黄山炮台遗址的弹痕残壁, 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的中西合璧, 宜兴的国山碑、东坡书院, 还有市域内那刻写着历史记忆的一座座古桥、古窑、古庙宇, 无不令人流连忘返, 思古而惜今。截至2003年底, 全市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85处, 文物控制保护单位185处。另一方面, 无锡自然景观也很丰富, 无锡山水秀美, 被誉为“太湖明珠”。集 (长) 江、 (古运) 河、 (太) 湖、 (天下第二) 泉、 (善卷、张公、灵谷、慕蠡) 洞、 (惠) 山于一体, 构成江南水乡的特有风貌。

2. 经济发达, 处于发展文化产业的黄金时期。

文化产业作为服务于人类精神领域的产业, 是只有在满足生存需求后才会创造出有效需求的产业。文化需求属于高层次的需求, 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步递增的。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 当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以后, 是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期。2008年无锡的人均GDP是73 053元人民币, 按当时汇率计算已达到10 700美元。从近几年人均收入来看, 增长速度也相当快。2005—2008年, 无锡人均GDP年均增长12.76个百分点, 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3个百分点。无锡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基础条件已完全具备。全国类似无锡经济水平的城市并不少, 都已具备文化产业进入快车道发展的条件。

3. 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

目前, 无锡市已形成一个以程控交换为主体, 大容量光纤、数字微波传输为主, 有线与无线通信相结合、基本业务与增值业务相互促进的通信网络。据调查, 截至2008年底, 无锡城镇家庭电脑普及率达74.25%, 家庭宽带接入户数达到82.5万, 按2008年底全市总户数为153.82万户来核算, 上网普及率为53.85%。此外, 无锡市政务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图书馆数字化等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软件、动漫、休闲娱乐等文化产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平台。

二、发展劣势分析 (Weaknesses)

1. 从文化产业市场看, 无锡文化消费氛围不浓。

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发祥地, 具有悠久的工商经济历史, 在文化上主要以工商文化为主。整个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节奏比较快, 市民对文化的消费不甚重视。

从增长速度看, 无锡市民的娱乐文教服务消费的增速远远低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从2005—2008年的四年间, 无锡市人均娱乐文教服务消费支出分别为1 515.36元、1 568元、1 678元、1 521元, 环比递增速度分别为3.47%、7.02%和-9.36%。年平均增幅仅为0.12%, 远远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16.3%的年均增幅。

从市民消费结构看, 文化消费所占比例也比较低。2008年无锡人均可支配收入23 605元, 其中消费性支出是13 563元, 消费系数为0.57。分析2008年城镇居民消费构成情况, 食品支出5 393元, 占39.76%, 衣着类支出1 137元, 占8.38%,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833元占6.14%, 医疗保健支出1 211元占8.93%, 交通和通讯支出1 792元占13.21%, 居住支出1 111元, 占8.19%, 杂项商品和服务565元, 占4.17%。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人均支出仅为1 521元, 仅占总消费支出的11.21%。在无锡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 只有“居民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的指标却未达标, 离18%的小康指标还有一段比较长的距离。

虽然从长远来看, 经过培育和开发, 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潜力, 但从目前来看, 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种不多, 质量也不是很高, 文化消费整个市场容量不大。居民的消费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文化消费市场有待培育, 文化产品有待开发。

2. 从文化产业链条上看, 文化产业链条比较松散。

文化作为各大城市大力发展的一种新兴产业, 必须具备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需要通过上下游去扩展产业链条。只有实现文化企业的集聚, 才能产生产业的整合效应, 文化产业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但从无锡的情况来看, 无论是从以新闻出版为重点的文化产业核心层, 还是近年无锡大力推进的以“动漫、软件、休闲娱乐和广告会展”四大新兴产业为主的“外围层“, 文化产业链都比较松散, 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

以动漫为例, 在动漫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动漫生产、动漫市场、动漫消费等各个环节构成动画产业的有机链条。这个链条是一个既相互联系、相互交叉, 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连贯体,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循环系统。深入分析动漫产业发展比较成功的美国、日本和韩国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 就会发展, 这些国家的动漫产业的良好发展是其动漫生产各环节、动漫市场各环节、动漫消费各环节的高效协同运作的结果, 各环节既分工明确, 又协同运作;既相互竞争, 又高度竞合;共同创造了辉煌。

截至2008年底, 无锡已有动漫企业70家, 数量不少。但这些企业之间缺乏横、纵、混合等各个方面的协作与分工, 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无论是从前期创意策划、中后期制作、宣传发行、衍生产品开发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需要站在大文化产业的高度, 通过融合、嫁接、衍生、升级等多种方式, 推动产业发展由“链条”向“网状”发展, 实现文化产业的大生态圈, 促进文化经济的平衡流动和能量转换。

3. 从文化产业主体看, 文化企业整体水平不高。

无锡的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基本上还处于小规模的经营状态。从2004年经济普查的情况看, 主营业务收入在1 000万元以上的文化企业只6%, 主营业务收入在100万元~1 000万元间的企业占29.2%, 大部分的文化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在100万元以下, 占全部文化企业数的64.8%, 。从文化企业的资产情况看, 总资产在1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6.2%, 100万元~1 000万元的企业占34.9%, 1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58.9%。由此可见, 无锡文化产业领域中小企业居多, 有实力的支柱性文化企业群尚未形成。

从技术方面看, 传统文化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不高, 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手段比较落后, 在影视制作、艺术创作和娱乐设施等领域应用高科技的能力有限, 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从人才方面看, 文化企业普遍存在人才严重缺乏的情况, 特别在数字网络、动画设计等科技含量较高和需要综合性人才的领域更是人才匮乏, 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开发、推广人才也比较缺乏。从资金方面看, 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还是自身积累。

三、外部的机遇 (Opportunity)

1. 科技创新拓展发展空间, 推动文化产业更新换代。

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和文化产业增长的源泉。在过去, 报纸书刊依赖印刷技术的进步得以进一步发展;广播凭借电磁辐射传播电波, 并依托卫星的应用不断开拓受众领域;电影电视则依赖图像处理技术与光缆、计算机等技术的进步来提高视听效果。科技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使得文化生产要素在创新过程中实现优化组合, 拓展了发展空间。在未来, 科技在文化系统中的影响力将继续扩展, 在文化变革中的作用力将继续增强, 科技创新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增长极。

2. 政府作用强力凸现, 推动文化产业走入快车道。

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越发明显。近几年, 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加强了监管, 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完善了文化市场法制和机制, 有力统筹文化产业的发展。

自2006年起, 无锡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06年8月9日, 无锡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两个文件, 《无锡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建设文明无锡打造文化名城的决定》, 决定要繁荣文化事业,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加快建设文明无锡, 打造文化名城。2006年8月10日, 无锡市政府发出《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再次明确了发展文化产业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等主要问题, 确定了“十一五”文化产业八大工程。同日, 无锡市人民政府发文《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意见分为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单位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发展重点文化产业、抓好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和管理等五个方面, 推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32条具体政策措施。2006年10月11日, 市政府发出《关于确定“十一五”市文化重点工程的通知》, 确立先进文化艺术八大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八大工程、公共文化设施八大工程、文化产业八大工程, 要求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建设文明无锡、打造文化名城”项目任务责任书》。2007年12月7日, 市委市政府发出《无锡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行动纲要》的通知, 十二个方面36条再次明确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和举措。2009年7月13日, 出台《无锡市文化创意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 (2009—2011) 年》。自2006年无锡政府意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始, 无锡的文化产业就走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3. 民众观念转变, 营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部《泰坦尼克号》或《狮子王》依靠一点新颖的创意和简单的三维动画技术, 创下十几亿美元的票房价值。日产游戏软件充斥市场, 其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韩国的影视、歌曲, 造成了冲击全球、势不可当的“猎猎韩风”和“滚滚韩流”。凭借着不一样的商业敏感性, 无锡民众对发展文化产业从轻视淡漠到支持重视, 这种观念态度的转变对无锡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更重要的是, 无锡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 已面临生态环境严峻、能源和土地资源供给紧张、人口大量集聚等问题, 投资推动增长的能力逐步减弱, 产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自从太湖蓝藻事件后, 无锡民众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无锡民众普遍认识到, 文化产业文化含量大, 附加值高, 创新性强, 品牌效应显著, 开拓和占领市场的能力强, 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力大, 具有很强的扩张能力和持续发展力, 竞争优势明显, 是内涵式集约发展的集中体现。有了民众观念的转变。

四、外部的威胁 (Threats)

1. 经济的全球化将中国弱小的文化产业带入全球化的竞争。

全球化是当今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渗透最深、最突出的全球趋势。各国跨越空间障碍和历史、文化、制度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中国弱小的文化产业也被裹挟着进入全球化的竞争, 并遵循着优胜劣汰的原则。

在全球的文化市场上, 已经有很多的跨国文化企业, 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拥有100多家报社和有线及卫星直播收费网, 英国的天空电视台拥有《伦敦泰晤士报》等四张大报和190个模拟及数字电视频道, 美国的20世纪福克斯影业公司拥有200多家电视台, 生产了《音乐之声》、《巴顿将军》、《泰坦尼克号》、《小鬼当家》、《星球大战》等作品, 其电影市场占有率为全球第一, 电视覆盖面的增长率为全球第一。香港的STARTV拥有30多个频道, 3亿多名观众。无锡的文化企业规模小实力差, 与这些跨国文化企业相竞争的实力还远远不够。另外, 在“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 好莱坞影片、迪士尼娱乐产品、日本游戏、韩国电视剧等大量外来文化产品在无锡迅速抢占先机。在无锡的本土市场上与这些外来文化企业竞争也是处于劣势中。

2. 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加剧拷问无锡文化产业的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省市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等也早已开始着手文化产业的研究、规划和发展。无锡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受到国内拥有同样优越发展条件的城市的挑战, 也受到省内苏州、常州等城市的挑战。一般而言, 如果某地区一旦形成文化产业优势, 由于洼地效应, 资源就会向此地聚集, 如何避免因发展滞后被市场边缘化, 成为无锡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R], 2009-07-22

[2]无锡市文化创意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R].

[3]钱韵竹.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 2009, (11) .

[4]胡伟华.中外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比较[J].韶关学院学报, 2009, (2) .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概述 篇9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从英国发源创意工业以来, 全球逐渐意识到文化的经济力而相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西方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研究较为成熟, 内容也较为广泛, 包括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性质和功能的分析、政策和战略的探讨, 也有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案研究、区域研究、行业研究、比较研究和人文理论研究等。一些私人团体、基金会和公司也纷纷参与了此类研究, 许多城市、大学及其下属的院系和科研院所还相继设立了专门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近几年来, 专家学者们纷纷以报刊、专著、网络、会议、决策机构和统计机构发表的年度报告等多种形式为载体, 对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产业展开热烈的讨论。中国近两年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也开始发展, 其形式与国外如出一辙。

在众多研究的文献中, 就业问题是西方专家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几乎所有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文章和专著都无一例外地要谈到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对就业所产生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 欧洲各国政府和学者比美国政府和学者更加关注就业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与就业已经上升为欧洲的重要议事日程。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考察文化创意产业对政府和个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研究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资助体系 (包括政府和私人两个方面, 其中私人资助又包括个人、基金会和公司) ;强调政府的资助和扶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以统计数据为根据, 以定量分析为主, 其中也不乏深刻的分析。

西方学者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领域方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渗透, 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也在不断拓宽, 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新技术和高智力含量的双重特征;在研究方法上, 国外对文化创意产业共性的、一般性的研究较多, 而对各国差异性比较分析则很少;在研究侧重点方面, 对大城市的关注较多, 对农村和地方发展的关注则少之又少。

在欧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研究的同时, 以经济奇迹受到世界瞩目的亚洲诸国亦不例外。自1998年韩国喊出以“韩国文化世界化”为口号, 优先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韩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其后陆续有2000年香港通过全方位发展艺术的“香港无限”三年计划, 新加坡政府提出“文艺复兴城市计划”, 企图将新加坡打造为全球的艺术城市。

二、国内现状述评

国内方面,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对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性质讨论引发中国各个学科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研究。随着政府日趋重视文化产业, 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和深圳、山西等地方政府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研究机构。2000年以后, 文化部在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分别成立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2001年中国正式将文化产业纳入全国“十五规划纲要”, 作为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2003年, 山东大学、云南大学获得教育部首次使用“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名称的批准并设立新增专业。

2003年8月, 中央政治局就“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问题举行第七次集体学习,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要就文化产业的相关问题做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研究, 为中央决策提供依据。国家文化部和北京大学自2004年起, 每年举行一次“文化产业高级新年论坛”, 同年起, 我国每年举行一次“全国高校文化产业研究与学科建设联席会议”, 以促进文化产业研究成果的交流。

此后, 越来越多的大学、科研机构成立文化产业的专门研究机构, 定期出版研究文集, 召开文化产业研讨会, 引介国外的理论和实践, 探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其中,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每年编撰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创办的《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文化报的《文化产业周刊》等定期出版物中收集了丰富的建设性研究成果。2004年, 行政学院祁述裕研究员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研究成果《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在《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研究》中结合国际大都市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的经验教训, 提出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中长期规划等。

此阶段的研究多从各地发展的实践出发, 通过构筑理论模型, 建立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开展文化创意产业整体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和每一个具体文化产业的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 研究的侧重点多是有关文化产业总体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问题, 并且开始注意研究我国文化产业与国外文化产业的一般规律和不同特点, 研究各个门类的一般规律和不同特点, 政府部门也开始不断修订和完善原有的文化产业政策, 研究制定新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 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法规研究初见成效。

真正从“文化产业”转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与研究是从2006年开始。2006年作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元年”, 国务院出台《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正式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 中国传媒大学于2006年4月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出版《理论:碰撞与交融》、《现场:文化的质感》等文化创意产业系列丛书, 收集了国内外的一些著名的专业学者的研究成果, 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沿学术动态, 此外该校还设立文化创意产业网,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

2007年由北京政府支持的国际文化创意产业联盟成立, 全国各地主办“城市文化产业研讨会”、“推动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2008年, 北京政府宣布新增11个文化与创意产业集群, 各地举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与论坛等, 文化创意产业真正进入公众视野。但由于“创意产业”的概念是从国外引入中国才短短几年的时间, 人们对其内涵特点及作用等方面的认识还是比较陌生, 随着政府日趋重视文化创意产业, 研究机构相继成立, 文化创意产业基金项目、课题研究与学术专著研究取得成果, 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相关论文著作纷纷出版。同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逐渐形成, 各地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框架初步确立, 产业规模效应也有所体现, 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经济特区的厦门也开始对文化创意产业在政府与学术层面开展了研究与学习, 但总体上还属于分散研究, 缺少整合和理论指导, 定位还不是很明确, 在产业支持政策的研究上还有很多瓶颈需要突破, 特别是对于如何培育厦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与鼓励政策方面还需亟待研究。

参考文献

[1]潘嘉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文化产业政策与立法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 2006.

[2]蒋三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3]张正焉, 孔岩, 尹少文.WTO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2000.

[4]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5]苑捷.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 (1) .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篇10

作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朝阳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借助飞速发展的信息产业为载体, 势必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并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精神体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模与影响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文化创意产业内涵及其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是上世纪90年代由英国最早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理解各有不同。英国最早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将其定义为起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的产业, 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 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创意产业分成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我们认为,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 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理解, 可以看到, 文化创意产业源于传统文化产业, 又高于传统文化产业。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 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 但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 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像力, 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 它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一)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 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 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

(二)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 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美国著名企业家比尔·盖茨曾经这样评价创意产业:“创意具有裂变效应, 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法计数的商业利益和商业奇迹。”好的创意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 而且能够使许多传统产业和产品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 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 为发展新兴产业及相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如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发展将有助于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 从而促进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 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 其本质在于“创新”, 但这一创新活动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则需要三大核心要素的支撑。

(一) 文化理念。

现代经济既是一种经济形态,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经济发展中, 特色经济优势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文化知识的拓展和引导。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更加离不开文化, 文化理念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文化创意产业源于文化又高于文化, 是对文化资源和文化理念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 是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渗透力的深入挖掘和拓展。创意产业融入了文化理念, 才有了品位、价值和竞争力。以好莱坞电影为例, 其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成为世界影坛的霸主, 在推动国家影视业发展的同时, 也将美国式的时尚、风格、意识形态价值、文化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 对世界各国电影及电影文化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统计数字表明, 好莱坞电影占目前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92.3%, 美国每年影院发行影片约450到500部左右, 电影产业年产值约在400亿美元以上。

(二) 科技支撑。

文化创意产业以信息及网络技术为主要载体, 是科技大发展时代科技与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 强调产业的价值源于文化积累和科技发展所激发的创意, 重视创意向形成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如网络游戏中Flash动画就是将图形技术、仿真技术与网络技术等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断运用现代科技和先进实用技术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张力和外在传播力, 加快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 加强科技与文化创意产品的高度交融。

(三) 商业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产品, 其企业运作模式也区别于传统模式, 不再以生产制造为中心, 而是更加强调创意活动、强调宣传推广活动、强调新的营销运营模式。美国迪斯尼公司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成功的商业化运作典范。沃尔特·迪斯尼创造的米老鼠和唐老鸭两个卡通形象, 首先在影视中流行, 而后又进入娱乐、服装、玩具等行业, 形成一条完整的动漫产业链, 造就了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 其产业规模及盈利稳居世界企业500强的前10位。美国迪斯尼乐园给全世界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创意+科技+资本”, 即以非凡的创意为基点, 通过科技手段将创意理念转化为产品, 再依靠高度产业化的运营模式, 拓展全球市场。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 转变思想观念, 迎接全球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挑战。

首先,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 世界各国各民族间平等的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是大势所趋。在开放条件下, 文化市场进一步扩大, 发达地区与国家的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不断涌入, 已成势不可挡之势。与此同时, 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 文化市场机制、规章制度还不完善。可以说, 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与发达城市相比较, 无论在资金实力、科技水平, 还是在市场运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上, 都要逊色得多。其次, 面对发达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以及其对我国文化市场的强烈冲击, 我们应遵循这一市场游戏规则, 不断完善文化市场体制, 营造适合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不能再用传统的封闭或行政手段来阻止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化的发展, 必须以积极的心态与行动迎接全球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挑战。同时要积极地取“洋经”——借鉴发达国家好的运行机制和管理经验, 而且要虚心向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城市取经。当然, 不能一味“拿来主义”, 应“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再者, 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 不断完善文化市场, 使其在保持有序竞争的前提下良性发展, 把文化创意产业从单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依靠政府扶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 进一步改革政府管理文化的体制和模式, 积极推行和实践政企分开、管办分开等在经济领域中行之有效的改革实践。

(二) 积极培育市场体系, 完善相关配套机制。

一是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 必须树立市场化观念, 积极培育并完善市场体系, 同时大力发展中介组织, 不断打造大型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平台。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的要求, 重视产品的包装和推销, 争取最大的市场效益;在不断改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环境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市场杠杆, 以发展为主题,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 使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使文化消费在城市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二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满足多样化、个性化、规范化的文化消费。目前, 文化创意产业法规政策相对滞后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 为有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让文化创意产业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下规范运作, 并以此为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创造必需的良好环境, 更好地吸纳社会资源来投资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

(三) 加快建立一支“拚得过、打得赢”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 综观国内外, 无论是风靡全球的“好莱坞”、“迪斯尼乐园”, 还是人气旺盛的“星光大道”、“超级女声”, 无一不是那些既懂创新、又懂管理的人才在操盘运作。在娱乐界、新闻界、出版印刷业、旅游业等等, “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因此,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培养大量专业人才, 必须大力吸引、引进、留住一批文化界的“高、精、尖”人才, 尤其是电影电视动漫文化创作人才。一是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拓宽人才选拔途径, 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建立与文化生产规律和市场规律相适应的选人、用人机制。二是加紧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体系, 鼓励并支持高校开设文化创意产业专业, 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育适合新形势需要的专业人才。三是针对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需求, 利用高校假期和网上人才信息库, 积极吸引、聘请一批“假日专家”、“网上专家”做顾问, 利用各类专家的经验和智慧, 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四是通过政府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奖励基金等形式, 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不断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 为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资本, 从而建立一支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能够经得起考验、有创新头脑的人才队伍体系。五是加快建立文化专业人才信息库。通过对专业人才信息库建设, 来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资源信息化工作。六是加强人才管理的法制建设。对在实践中证明切实可行、已经成熟的政策, 要适时提出立法建议。同时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 保护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四) 加大投资力度, 创新投融资方式。

首先, 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多元化、多领域、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建设, 让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文化创意产业中, 使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市场化和社会化, 特别是要积极、慎重地发展集体所有、民营、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等多种经济成分的文化企业。同时, 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文化创意产业, 鼓励更多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集团做大做强,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开发、创造“名牌”文化产品。政府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必须尽快转变政府职能, 真正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加大开放力度, 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 为文化创意产业更好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商机。其次, 在对文化创意产业加大投资的前提下, 要重点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 当今时代, 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需助推器, 它能极大促进文化艺术生产的发展和创新。飞速发展的以电子传媒及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信息产业对文化艺术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件美的艺术作品,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 一处吸引人的旅游胜地等等一切, 只有借助电视、互联网络等媒介的传播才能“娱于众、乐于众”, 才能带来高的经济效益。高新技术的运用, 不仅能为文化作品带来成功, 而且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只有注重科技创新和应用的前沿性, 并及时利用最新科技成果, 将之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力, 才能促使文化创意产业真正的繁荣。

概而论之, 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改善、提升发展环境和增加地方财力上, 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刺激内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就业率、增强服务业竞争力、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上, 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打造品牌城市的一大利器。

参考文献

[1].张泽.发展文化产业要有新思路[J].科学决策, 2005, 10

[2].赵敏安, 张明慧.加快文化产业建设, 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5, 9

[3].褚劲风.世界创意产业的兴起、特征与发展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 2005, 4

[4].Florida, Rehard.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M].New York:Basic Books, 2002

文化创意产业在台湾 篇11

编辑平台

本期进入我们“视界”的是文化创意产业这个话题。“文化创意产业”是个大概念,其分类至今还没有一个全球统一的标准。最早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英国人把它分为13个行业,国家统计局将文化产业分为9大类、24中类、80小类。北京市也明确“文化创意产业分类”共有9大类,而台湾亦分成13大类。文化创意产业是个万花筒,内容纷繁复杂,让人眼花缭乱,如何发展它,需要各方面配合、商讨。本期编者鼓足勇气凑上前去观看这支万花筒,每转动一次,就会呈现一种景象。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用了将近十分钟时间阐述“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强调国家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国各地在如何加强“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方面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这个名词。分析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其实应从三个部分来理解: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把有创意的文化用产业的形态来发展壮大。

首先,我们看看台湾方面。台湾相关管理部门对本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遗余力,收效甚好。台湾的相关企业也从更实际的层面饯行着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而大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各地文化创意园区不断兴起,各种节庆活动亦此起彼伏,以有限的版面实难呈现全貌,故而选取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新兴力量——动漫产业作为切入点。

文化创意产业在台湾

Text_张克源(台湾)Photo_妤真 Design_Phil Mattson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陆,而大陆亦离不开台湾。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只有互通有无,互相促进,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在台湾,我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包含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文建会”为产业主管机关)、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新闻局”为产业主管机关)、设计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创意生活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经济部”为产业主管机关)及建筑设计产业(“内政部”为产业主管机关)等13项产业。

台湾地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非常关注。台湾有关部门特别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办公室,专职负责这方面工作。我们小组通过自身努力,积极与各方合作,推动工作已见成效。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现在获得较高认可。目前我们正在做以下一些工作:

(1)维运文化创意产业专属网站http://new.cci.org.tw/

与各相关部会、学校、产业网站进行信息连结,充实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信息,营造资源的群聚效应;主动搜集产“官”学最新趋势报导及研究报告、开辟专栏与文化财经媒体合作,登载其最新刊物专文的内容连结;每周定期发送网站电子报予网站会员;与国际组织网站进行信息连结,定期提供台湾的产业新闻及活动予国际组织;定期收集分析与回复会员之意见,提供更完善的信息服务。

(2)汇编文化创意产业速报

每月针对分项产业专题进行邀稿或撰稿,汇编出版文化创意产业速报;管控文章内容、设计质量与风格,使刊物信息正确、完整、实时,更具保存与收藏价值;收集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活动或议题,并办理营销活动,刺激会员订阅人数,使速报产生最大传播效益。

(3)文化创意产业厂商咨询服务

提供单一服务窗口结合各部会辅导与资金融通等资源、参与各部会举办的说明会,并汇整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辅导资源;协助业者运用辅导、人才、资金、及营销管道资源,加速产业投资成长;将相关文化创意产业辅导信息上传至文化创意产业专属网站,提供民众查询及下载;建立咨询业者数据库,追踪咨询成效,并持续提供业者所需协助。

(4)草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草案

为促进台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文化创意产业良好的经营环境,积极提升竞争力,建构具有丰富文化创意内涵之产业结构与社会。

当然,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文化创意企业大多缺乏资金,也不太了解如何融资。在诸多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产品化及事业化过程,包括:构思并发掘出有潜力的特质、具体进行研发设计工作、创造出可以进入市场的产品、顺利地在市场中成为稳定的商品、事业进而向外扩展等诸多阶段中,资金取得甚为困难,也往往因资金取得不易而减低开发意愿,或是提早夭折,功亏一篑。

因此,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济部工业局”拟藉由智慧财产评价机制的强化,透过“促进产业研究发展贷款办法”及“中长期资金优惠贷款办法”等优惠融资政策鼓励,经由“政府”资金来源主管单位(或其所授权之机构)的审核评估后,融资银行可以该智财权的价值作为担保,在“政府”资金的部分保证下贷款给文化创意产业,期使透过资金的协助,提高开发文化创意的意愿,以及提升金融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以无形资产质押价值有更高信赖度。

仅仅提供资金保障还不够,相关立法的健全是产业能够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时间不长,文化创意事业产业化的经验也不足,规模较小,透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草案)”中的各项措施,协助其发展,有其必要性。希望藉由“立法”凝聚各部会主管机关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之力量、制订专法以因应文化创意产业之需求、藉由公有(文化创意)资产之释出,创造产业与“政府”资源的双赢局面、推广无形资产评价机制,鼓励无形资产流通运用、提供全方面的文化创意事业发展协助措施、以文化创意产业区创造结合商业及文化艺术之产业链群聚效益。

对于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我们充满信心。未来我们将从以下几点做起,为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健康的环境、合理的机制和坚强的资金后盾:

a.一年之内成立“文化观光部”,完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之“立法”工作,设立“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中心”,推动文创六大旗舰计划——工艺、设计、创意生活、流行音乐、电视剧、“故宫”文化创意;

b.建立文化智慧财产权鉴价机制;

c.提供文化创意产业低利贷款;

d.促成“政府”投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

现在两岸相关管理部门都在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两岸之间的交流也更加密切,两岸的“文博会”都能看到对方熟悉的身影。我认为,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陆,而大陆亦离不开台湾。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只有互通有无,互相促进,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篇12

回顾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可以按主导因素划分为以下类型[1]: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 资本决定模式占据着统治地位。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简称《国富论》) 中认为, 资本和劳动直接决定财富的增长, “很明显, 要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目, 必先增加资本, 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基金。要增加同数量受雇劳动者的生产力, 唯有增加那些便利劳动、缩减劳动的机器和工具, 或者把它们改良, 不然, 就是使工作的分配, 更为适当。但无论怎样, 都有增加资本的必要。要改良机器, 少不了增加资本;要改良工作的分配, 亦少不了增加资本。”[2]的确, 劳动和资本的高积累和高投入在英法等国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推动了现代工业的起步, 但这种严重依赖资本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很快就由于资源短缺的限制而放慢了步伐, 并被技术决定模式所取代。

现代经济增长阶段的技术决定模式在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发展轨迹中表现特别明显。比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 (Robert M.Solow) 提出, 在发达国家, 技术进步对人均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大大超出了要素投入增长的贡献。由于新古典增长经济学把技术进步作为外在因素考虑, 因此认为只要保证资本的积累, 所有的国家无论其初期的人均收入有多大差异, 最终都会趋于接近。原因是, 发达国家由于资本报酬递减而会导致增长不断减缓, 而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 资本的回报率和经济的增长率相对较快。然而, 这一预测显然与现实不符, 一方面, 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并没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另一方面, 世界上富国和穷国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 反而有日益扩大的趋势。这种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成为新增长理论, 即内生增长理论出现和成长的背景和契机。

知识经济增长阶段强调在经济的发展中, 知识和文化的积累以及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正是依靠知识和文化的积累, 依靠教育, 个人的素质才得以全面提高, 个人才能够以知识和文化作为基石进行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意, 并把这种创意融入产业发展的链条之中, 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事实上就是创意决定模式。从内生增长理论的角度来看,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普遍创意活力的文化在这一经济模式中, 不仅仅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性原动力, 同时也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在这一意义上, 文化艺术绝不是某种具有市场价值的资源或商品, 文化艺术是具有巨大外部性的公共品。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体现了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 即经济的增长日益与文化创意相关, 文化创意作为资源和产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几个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与演进的脉络。在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英法等国依靠海外扩张, 占有了大量殖民地的资本和劳动力资源, 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而美国日本等在一战和二战之后依靠技术的进步, 迅速崛起, 取代了英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这些发达国家都认识到了无论是资本决定模式还是技术决定模式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 它只是单纯强调经济的增长, 而忽视了人的最根本的需要。于是, 这些发达国家先后都开始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开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 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 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 创意经济现在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 并以5%的速度递增, 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 美国为14%, 英国为12%。2004年, 七大工业国中, 半数的工作人口在从事创意产业, 并且它的增长速度比传统服务业快两倍, 比制造业快4倍。

二、何谓文化创意产业

从“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内涵上看, “创意产业”更多的侧重于个体的创意和知识产权的产业价值和属性;“文化产业”更多地强调文化作为整体的产业价值和属性。事实上, 个体的创意离不开作为整体的文化的涵养, 作为整体的文化必须通过个体的创意才能成为产业发展的有机要素。所以, 把“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概念整合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更为合理。这种概念的整合不是无聊的文字游戏, 而是能够促进我们对于这一新的对象形成明确的认识, 能够促进我们对它的发展路径和意义价值进行更好的把握。

经过整合后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内涵是指:以文化为基础的创意, 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进而言之, 创意是以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基础的, 对于中国当代而言, 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 也包括西方文化, 并且以当代意识为基础对二者进行批判的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 只有这种创意才是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对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而言, 这种创意不能仅停留在创意阶段, 而是要使它传播开来并发扬光大, 这就需要使这种创意进入产业发展的链条之中, 以这种创意为核心, 形成新的产业, 或使旧的产业升级改造, 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由此看来, 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追求经济的高速而稳定的增长, 而且追求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而且是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助推器。

三、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然性

中国自从1949年建国以后, 事实上也经历了经济发展的这几个阶段。当然, 由于中国是后发国家,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所走过的路程, 所以, 在经济发展的各阶段中呈现出一种混合和压缩的状况, 很难以某一个时间点作为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志, 不过我们仍然大体可以看出这几个阶段的发展与演进轨迹。建国以后, 面对美国和前苏联两极争霸的国际形势, 势必要大力发展工业和重工业, 在百废待兴中, 只能依靠农业支援工业, 这可以看做是资本积累的第一步。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逐渐迈入了市场经济时代, 开始大规模地利用外资, 使中国经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20世纪80年代,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把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然,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然, 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也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环境污染严重, 贫富分化加大。前者危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后者危及人与人的和谐。如果经济的发展只能是以此为代价的, 那么后果将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近几年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所谓科学发展观, 就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经济的发展, 而且是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 而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近几年来, 中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空前重视, 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和措施, 其目的就在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文化创意产业所承载的事实上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使命, 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从毛泽东在建国后优先发展工业和重工业, 到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再到胡锦涛提出的发展文化产业, 是符合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规律的。

当然, 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诸如体制不够健全, 市场机制不够完备;创意人才匮乏, 原创力不足;产业规模较小, 效益不够明显。但是应当看到, 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现阶段应该说还是一种战略性的产业, 它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贡献不能仅仅从直接的GDP的增加值来衡量, 而应该从对于传统产业的渗透、辐射并因此带动传统产业、公共文化教育事业的融合优化, 提升内生经济增长能力的高度去认识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从战略的高度推进传统制造业与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渗透融合, 使高创意与高科技有机结合, 实现在制造中蕴育创造, 以创造提升制造的协调发展;建立作为公共品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私人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协调联动机制, 以优良的文化创意环境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强化文化创意环境的建设。

摘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增长阶段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创意, 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它不仅追求经济的高速而稳定的增长, 而且追求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启明, 等.文化创意产业前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332.

上一篇: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下一篇:经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