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对策

2024-09-28

经验对策(精选12篇)

经验对策 篇1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根本性问题。“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说明了“三农”问题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已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近年来, 各地新农村建设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统领, 进行着广泛的试验和示范。在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的同时, 也反映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 认真总结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分析梳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对于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初步成效与主要经验

1.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效初显

实践表明,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实践时间虽然不长, 但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1)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推动, 促进了农村生产方式转变

长期以来, 小规模、分散、粗放经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通过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同步培育发展主导产业, 推广 “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 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成为新村建设中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式。同时, 各地着力打造具有山水田园风光、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富含自然生态元素的新型村落民居,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及各具特色的产业型新村、商贸型新村和旅游型新村, 较好地实现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和融合, 彻底打破了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1〕

(2)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促进了农村环境优化

各地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试点, 通过大力新建农村公路、改造和完善农田水利渠系、硬化村内道路、建设农村户用清洁能源等, 极大地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 美化了农村环境, 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 增强了农村的吸引力和资源聚集力。各种资本和技术力量投入农业的积极性正在提高, 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增强了农村发展动力

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随着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相关联的农村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的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开始增强, 求发展、谋发展的自觉性明显提升, 农民传统的恋土情结开始松动, 通过流转土地, 进而农转商、农转工、农转服的越来越多, 租用土地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的种养大户逐步增多, 有效地增强了农村的发展动力。

(4) 基层治理得到加强, 促进了农民自主意识的提高

实现集中居住的农民新村, 由于生产组织化、公共服务配套化以及邻里关系的变化, 逐步形成了新型的农村社区。各地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参与监督管理等加强基层治理, 使村民开始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问卷调查表明, 农民对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满意度达95%以上。基层治理实现了由 “为民作主”向 “让民作主”转变。村民自治机制的日臻完善, 正在逐步增强农民群众自主决策、自谋发展和自我管理能力。

2.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初步经验

调查表明,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试点、实践, 已经积累并形成了一些可以复制、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初步经验。

(1)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工作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的重大工作, 高度重视, 务实推进。要出台专门文件, 制定具体措施, 将各项任务指标细化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具体责任人, 建立考核监督制度。形成省级抓统筹协调、市级抓指导服务、县 (区) 抓组织实施、乡镇抓项目建设、村社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2) 科学规划, 统筹推进。规划水平决定建设水平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先规后建、分步实施。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 以县为单位编制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 以市 (州) 为单位编制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整体性安排。做到在选址上, 突出宜居宜业, 防止一味赶农民上楼;在风格上, 突出 “微田园”风格, 防止搞城市版的新农村;在特色上, 突出农村特色, 防止照搬城市建筑模式。

(3) 坚持产业先行, 连片发展主导产业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新村是载体, 产业是支撑, 要充分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 积极培育和发展无公害、有机农产品,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4) 创新发展机制, 发挥新型合作组织作用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必须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服务、教农学技、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积极作用。完善 “龙头企业+合作社+适度规模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鼓励支持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 采用农业BOT模式发展农业产业, 减少农民的投资风险, 推动产业成片发展, 保证农民有自己的土地和产业。以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为龙头, 通过土地流转租金、农民务工收入、入股合作社二次分红等措施, 帮助农民持续增收。

(5) 注重综合配套,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必须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加快道路、水利、广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完善的布局合理的田网、水网、路网、电网, 同步建设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 建立和完善以民主管理为核心的基层治理结构, 同步配套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全面改善农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

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 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 但客观上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与我国农村实际结合不够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 但实践中却存在与农村实际结合不够的现象。一是部分新村规划没有很好体现当地文化传承和地域特征, 存在 “千村一面”的现象, 有的照搬城市小区模式, 未能充分照顾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和体现农村自然风貌。二是部分新村建设十分注重房屋的外观效果, 对内部生活条件的改善重视不够。部分示范新村外观风貌整齐、整洁, 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堪与城镇比美, 但室内家徒四壁、空空如野, 甚至连一样象样的家具都没有;有的地方杂物垃圾杂存室内, 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有的甚至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三是有的建成新村中房屋建筑面积偏大。部分农房面积达200~300平方米, 不但增加了农民建房、装修、物业管理等成本, 偌大房屋与多数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部分人已在城镇购房后留下空巢老人形成了强烈反差。四是有的地方农民集中居住后, 房前屋后没有规划种植蔬菜、果树和晒粮食的地方, 不仅给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不便, 也失去了农村特色。〔2〕

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虽然各地在新村建设中比较注重农民参与, 但大多数还只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动和号召, 农民主体意识不强, 参与积极性不高, 甚至有的地方还存在农民 “被上楼、被集中”现象。与此同时, 部分农民自身也还存在 “等、靠、要”思想, “要我建”和 “为我建”的现象较为普遍。虽然农民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时可以选择房屋统规统建或统规自建建设方式, 但在建筑风格、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农民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力, 对具体的建设过程缺乏必要监督。主导产业发展仍以政府单方面规划为主, 没有充分了解农民的想法和尊重农民的意愿。

3.农村产业培育不够

产业培育和发展不但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核心, 而且是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长远生计的根本保证。但目前有些集聚区主导产业特色不突出, 规模偏小、集聚度低、科技含量不高。个别地方甚至没有主导产业, 一些主导产业存在低水平、同质化现象。在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时, 多局限于赏花、摘果、垂钓、餐饮等, 鲜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在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缺乏技术指导和专业化服务等问题。

4.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领域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资金需求量巨大。但各地的试点示范或政府买单, 或整合农村各项资金, 而一旦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 资金势必成为最大制约因素。受财力影响, 目前各级政府投入十分有限, 而且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回报低等, 对社会资金吸引力较为有限, 社会资金投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严重不足。且由于受到资金的趋利性规律影响, 不仅新村建设尚未得到整个金融的全力支持, 反而存在大量农村资金流向大中城市的农村资金“农转非”等资金 “失血”的现象。

5.对已建成新村管理重视不够

从各地试点、示范片建设情况看,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一些已建成新村的道路、公共设施虽然建设好了, 但是对维护、管理的重视不够, 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严重不足。加之由于农民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以及缺乏必要的环保意识, 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的现象普遍存在, 农民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和文明习惯的养成仍然任重道远。

三、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进一步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进程, 应当综合性地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1.切实从农村实际出发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 从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 不但是党的重要思想路线, 而且是新村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一是新村建设规划要注重体现当地自然特色与人文风情, 尤其要保护好村镇的自然、历史、文化特色, 传承和延续历史文脉。二是住房设计要广泛征求农民意见, 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 不但新村外观风貌要整齐、整洁, 屋内生活设施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实现“表”、“里”如一和农房外观、农村风貌与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有机统一。三是农房建筑面积要适中, 按照农民自住或开办旅馆、农家乐等不同需要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 不贪大求洋、更不搞 “一刀切”。新村建设要兼顾农村特点和种养殖业发展需要, 充分考虑耕种、作业半径和方便从事农业生产等实际, 绝不能简单地把新农村建设成为与农业毫不相干的新城镇。

2.充分发挥农民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村建设的决策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 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尊重他们的意愿。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过程中, 务必本着 “一切为了农村、一切依靠农民、让农民作主、让农民受益”的要求, 在符合农民意愿, 获得农民支持, 激发农民热情的基础上, 从规划、设计到建设、管理等全过程都让农民主动参与。把各级政府的责任界定在通过财政投入、金融政策、免费设计图纸、减免税费、给予适当补贴、组织农民参与设计和对建筑过程进行监督等方式加以引导, 切实把目前部分农民存在的 “为我建”、 “要我建”思想转变为“我要建”, 让广大农民在政府的全力支持引导下, 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不懈努力, 自力更生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

3.进一步强化对新村产业的培育

产业兴、农村兴, 必须把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放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一是努力搞好产业规划。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结合当地资源秉赋, 规划好新村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区域。二是根据农村实际, 按照人畜分离的要求, 配套建设适度集中的畜禽规模养殖小区, 积极发展生猪、肉羊、小家禽等现代畜禽养殖业。三是根据不同产业特点, 大力推广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 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连片发展水果、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四是在产业集中区发展产地商品化处理和初加工, 积极发展以农家乐、农事体验、休闲农业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业。五是针对生产发展的需要, 大力开展科技带头人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 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加快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 用专业化服务特别是农业科技服务, 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4.不断加大对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投入力度

资金是新村建设中的决定性要素, 必须全方位、多渠道解决新村建设资金问题, 建立和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自筹的新村建设资金筹措机制。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的投入引导作用, 努力增加新村建设财政资金投入。二是通过新村建设布局调整,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培育重点产业等进行招商引资, 支持、鼓励、吸引社会资金、工商资本乃至外资投入新村建设。三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五权”的确权颁证, 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 使农民能自主地流转或处置土地、宅基地,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等能够自主地利用承包土地或集体土地上的固定资产进行抵押融资。四是通过基金管理公司, 将一部分企业或农民手中的分散资金集中起来, 转化为发展农业的资金。五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好“两个带动作用”, 通过专业合作社把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机地联结起来, 避免工商资本损害农民利益。

5.强化对已建成幸福美丽新村的管理

强化幸福美丽新村管理, 是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生活品质的具体体现。一是积极完善村民自治。增强农民自主决策、自谋发展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形式和途径, 逐步让广大农民明白自己的建设者、受益者、管理者地位, 不断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二是加强对建成设施、设备的管理。坚持建管结合, 对于道路、供水、供电、广播电视、网络、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要明确责任, 落实经费, 确保各项设施设备能够持续、长效发挥作用。三是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 做好农村垃圾转运工作和日常保洁。积极配备专兼职农村卫生清洁员, 为其提供必要条件, 确保其承担相应的职责。通过乡规民约或其他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 加强对农民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引导与培养, 不断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志珍.建设生态文明新村, 构筑宜居幸福家园[J].学习月刊, 2012, (02) .

[2]孙小雄.坚持用新型城镇化引领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J].宁波通讯, 2013, (13) .

经验对策 篇2

一、经验做法

(一)狠抓“三个注重”,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1、注重抓载体,拓展学习渠道。积极组织各级党组织开展“每月一讲”、“每月评一本好书”活动,并要求做到统一学习计划、时间、日志、考勤、档案“五个统一”。

2、注重抓责任,强化学习保障。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负主责、带头讲、带领学的领导责任机制和各级党委中心组严格遵守并执行学习制度的推动机制。

3、注重抓考评,确保学习效果。严格实行巡学考评制度,特别是要求领导干部考核要考学、述职要数述学、评优要评学,并作为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二)狠抓“三个三+1”,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1、建实三个服务阵地。一是按照示岗位、亮身份,“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结,实施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和硬件建设等要求,24个乡镇党委先后挂牌建立“便民服务中心”;二是整合流动党员服务站、“苏施”党支部等服务阵地,24个乡镇党委均挂牌建立党员综合服务中心,负责统筹区域内、外党员的各项服务工作。三是173个村(社区)利用村级活动场所,均挂牌建立“便民服务代办点”,并以党务、村务公开的形式,把各项制度职责公开上墙。

2、建优三支服务队伍。一是以志愿报名和好中选优相结合的方式,组建24支乡镇党员突击队和18支机关党员志愿服务队共1200余人,主要负责处理应急排险救灾等服务群众工作。目前,该队伍先后志愿为“8.31”特大洪灾灾民实施重建服务210余次。二是建立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服务群众的高素质乡镇专职便民服务队伍。目前,全县按“便民服务中心”设置岗位数,共计持证上 岗专职便民服务人员287人,已分期集中培训2期,参学率实现全覆盖。三是建优村“三职”干部队伍。通过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村“三职”干部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目前,县、乡对村“三职”干部举办专题培训共计32期,培训覆盖面达95%以上。

3、健全三项服务管理机制。先后出台实施了服务人员“评星”管理制、全程服务代理制和村干部轮流值班制“三项管理制度”,为深入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4、推行服务基层一线工作法。认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践行“文建明工作法”,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务必推行“工作在一线进行、问题在一线协调、矛盾在一线化解”的一线工作法,通过建立驻村考勤、工作交流、切面考量等制度,切实把各项服务工作落实到农村基层一线“点”上。目前,全县各级党组织蹲点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100余件,引进特色农业产业项目3个,成功调解民事纠纷89起,化解信访积案5件。

(三)狠抓“三个推进”,加强“创新型”党组织建设

1、推进理念创新。立足全县中心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站在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率先发展的新高度、新角度,注重基层党建工作的客观性、针对性、创造性和有效性,坚持以发展这个主题统领工作全局,贯穿各项工作全程,彰显方向目标,统一党员干部思想,注重党员干部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创新意识的培养,大力营造开拓进取、勇于探索、改革突破、提质提效的工作氛围,使创新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成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和动力源。

2、推进工作创新。着眼“工业增速、农业增效、旅游突破”的目标要求,以提升基层组织创新力为抓手,充分调动党 员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全力推进各级党组织各项工作创新,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科学发展的创新力。

3、推进机制创新。根据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和发展的新特点,站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高度,以修订为主要手段,以创新为有效方法,梳理和总结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加强队伍建设、推进管理创新、实施帮扶服务、抓好业务等取得的理论、制度和工作成果,进一步健全县以党建工作为首的各项长效常态机制。

(四)狠抓党员“三个关口”,加强“纯洁型”党组织建设

1、严把“入口关”,公推遴选吸纳优秀力量。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党员发展新“十六字”方针,严格执行党员发展计划指导数量,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苏施”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制发了《关于实行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公推遴选”制度的通知》。产生入党积极分子主要是通过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和集中公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党员发展对象的产生要通过组织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务知识考试,并在考试及格(60分以上)人员中选取按发展党员计划指导数1:2的比例进入票决程序,参加票决人员由本党委(总支)委员全体成员、所辖各支部书记和部分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组成,票决会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当场投票,当场计票,当场公布投票结果,并进行张榜公示,切实做到追根溯源、严控质量,从源头上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2、严把“管理关”,教育培养发挥模范作用。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的意见》,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坚持开展党内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党员党性分析等活动,不断增强党员的“在党意识”,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一是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 重点,实施“党员培训工程”,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实训基地、互联网等信息平台开展先进性教育,加快党员信息库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二是坚持“一方隶属、多方管理”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对流动党员实行双向管理,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促其健康成长和作用发挥。对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多方位、多渠道关心照顾,加大帮扶力度。三是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在职党员联系群众等好制度好做法,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发挥。

3、严把“出口关”,夺星亮牌保证队伍纯洁。严格执行民主评议党员相关制度,制发了《关于实行党员“百分夺星亮牌”管理制度的通知》,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及时处理处置不合格党员,纯洁党员队伍,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基础。以党支部为单位,每半年、年终分别对全体党员采取个人自评、党员互评、群众参评、组织评定的方法进行星级评定。根据百分量化分值的多少,分别评定为1至5星级党员,并把星级党员作为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党员有初次考评结果在59分以下的和越级上访或无理重复信访、从事或参与邪教组织、有违规违纪行为等6种现象的,贴出“黄牌”警示,并进行诫勉谈话;出现上述现象,经诫勉谈话后仍未改正的,按有关规定予以劝退或除名。

二、存在的不足

1、认识不到位。一些基层党组织书记对创建“四型”党组织工作想得少、做得少、投入也少;部分党组织书记认为抓党建是务虚,不如抓业务工作实在,对县委下达的任务应付了事,把党建与业务工作明显划分成“两张皮”,未能有效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2、缺乏主动性。一些基层党组织得过且过,工作思路滞后,方法简单,工作被动,不求上进,“四型”党组织创建工作始终停留在简单的上传下达机械运动中。

3、特色亮点少。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政策、文件精神学习不够深入,领会不够深刻,不善于统筹规划、总结提炼和挖掘特色亮点,示范引领性不强,特色亮点较少。

三、对策建议

(一)扎实开展三项专题教育,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以继续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为重点,以“每月一讲”、“每月评一本好书”为载体,扎实开展党员政治思想教育、党性教育、道德教育,各级党组织确定“政治理论学习日”,开设“理论讲堂”等平台,把加强三项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转变观念学、带着问题学、结合岗位学、拜师群众学、实践一线学,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和现实需要,采取机关党员“领学”、老弱党员“送学”、流动党员“寄学”和远程教育“联学”等途径,加强对各领域党组织和党员的宣传教育。在学习的形式上不拘一格,主要采取“一把手”上党课、网络自学、交流研讨、撰写学习心得等形式,促使广大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工作能力、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认真执行三项便民机制,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主题,大力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先锋示范”行动,大力推行服务人员“评星”管理制、全程服务代理制和村干部轮流值班制,着力完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推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开展零距离、零推诿、零积压、零投诉便捷高效的“四零服务”。推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开展“五联一访”联促帮带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接地气”、深入群众“办实事”、深入实际“解难题”。

(三)着力完善三项制度机制,创建“创新型”党组织。积极创新服务群众的新途径、新方法,着力完善服务群众机制,坚持党务、村务公开和承诺服务、“党员突击队”、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等做法,健全“苏施”党支部与村级党组织互补相融的运行机制。健全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机制,完善驻地单位共驻共建、社情民意收集、网格组团服务、弱势群体帮扶等工作体系。健全机关单位民情民意分析、矛盾纠纷调处、干部民情日记、党员“1+X”帮带群众等机制;着力完善党建创新机制,在党建责任书中专门列出党建创新课题,加大年终考核中党建创新项目考核比分权重;着力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评体系,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半年述职的重点。健全完善群众评议机制,扎实开展群众评议党组织和党员、评议行风政风、千人评议机关等工作,促进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转变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办事方法和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效能。

经验对策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数学活动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5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那么何谓基本活动经验呢?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在亲自或者间接经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虽然遵循了新课标要求,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活动经验的积累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下面,我主要就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谈谈自己的做法。

问题一:动手操作机械模仿,直接经验水平不高

动手操作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有目的、有顺序、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但在实际数学操作活动中,由于教师的不放心,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安排太多、干预过多,导致学生的动手操作大都是按照教师既定的模式以及思路去进行的,缺少学生自己的想法,所以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水平不高。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一位教师对学生说道:“同学们,你们认识了解角吗?你们知道怎样才能得到一个角吗?你们会画角吗?下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板,跟着老师一起做。首先把正方形对角线对折,然后展开,最后沿着这条折痕剪开,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你们瞧,这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多尖啊!接下来请大家在纸上先画一条直线,然后在这条直线左端点上一点,最后从这点上向任意方向画出一条射线,这两条线之间的组成的部分就是一个角。现在你们会画角了吗?”

【分析与思考】从上述教学片断可以看出,无论学生折角、剪角还是画角,教师都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步伐去进行,让学生按部就班地顺着教师的思路去进行操作活动。在这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没有融入自己的想法,没能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只是机械重复着教师的动作,或剪或画。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根本无暇思考。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导致学生参加操作活动的兴趣越来越弱。

对策:倡导学生自主操作,比较提升活动经验

对于数学操作活动来说,如果只去做,而不思考、揣摩、研究、提炼,那么这种操作活动也仅仅流于形式,对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言毫无帮助。因此,要想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操作上的活动经验,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自主操作,并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对操作结果进行相互评价。

仍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在数学动手操作活动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为让学生认识角,我是这样设计的。1.摸角。让学生拿出手中的三角板,分别摸一摸三角形的角与三角形的两条边,并说说这些角与边各有什么特点。2.辨角。让学生结合生活中或者教室里的物品说说哪些是角,哪些不是。3.做角。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动手做一个角,怎样做都行,但要确保具有角的特征。4.画角。让学生亲自动手画角,在画角的过程中感知角的大小。该操作活动的每个环节都由学生主导,对知识的感受和理解都是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获得,使学生真正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由此可见,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不是仅依靠学生简单的操作模仿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操作目标,鼓励学生自主操作,让他们亲身感受。

问题二:问题理解肤浅片面,思维经验不够灵活

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由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过于理片面和肤浅,使得他们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的内在联系或者本质属性把握不准确,导致解决问题时思路狭隘,不能深度理清题目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解答“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1125千米。一艘轮船从上海开往汉口,已经行了,到汉口还有多少千米?”这个问题时,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就写到“1125×”。这个答案充分表明学生分析题目过于片面、肤浅,只看到明面上的数字,没有弄明白题目的所求,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个习题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实际上,表示已经行驶过的路程占全程的比例,而题目要求的是“到汉口还有多少千米”。唯有认真分析,学生才能知道题目的所以然,从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得出正确的结果。

【分析与思考】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出现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养成认真、精确审题的习惯。其实,对于这个路程问题而言,要想让学生明确要求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度,只需要画个线段图就能一目了然。但是由于学生缺乏解决问题时应有的严谨态度,对题目断章取义,仅凭自己的想象就草草解答,自然难以积累到深刻的活动经验。

对策:对症下药准确分析,丰富拓宽思维经验

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鉴于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主动建构数学模型经验上的不足,教师要仔细分析学生解决错误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尽快理清数量关系,不断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并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把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目标落到实处。

如解答“一艘轮船从上海开往汉口,已经行了,离汉口还有450千米,上海到汉口的水路有多少千米?”这道习题时,为使学生在养成正确解题习惯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累积,我让学生先认真审读这道题目,然后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学生审题后画出的线段图如下图所示。在直观明了的线段图的辅助下,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道题不是单纯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而是要求上海到汉口水路的全长。此时,学生便可以正确列式解答:450÷(1-)。

由此可见,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管对于什么类型的习题,教师都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准确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的习惯,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学会全整体把握问题等。如此,学生才能不断拓宽思路,发散解题思维,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问题三:过分关注学习结果,剥夺学生体验机会

有些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会比较关注数学知识产生的结果,并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向教学的最终结果。这导致学生还未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教师教学的指挥棒就已经转向。这是对学生学习体验机会的严重剥夺,非常不利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有位教师对学生说道:“同学们,我们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你们是否疑惑,除了整数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另外一种数——小数。你们知道什么是小数吗?像0.7、7.89、2.34、0.02……这样的数我们都称为小数。小数包括整数部分、小数部分以及小数点。接下来,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一下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分析与思考】

该案例中,在小数的认识以及小数读法和写法的教学上,教师完全照本宣科,早早就把最终结果展示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完全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无法经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整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学习和接受,很难获得或者积累到数学活动经验。

对策:关注知识建构过程,亲历知识经验储备

要想让学生积累到更多的活动经验,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把教学的目标转移到关注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上,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亲身体验、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活动经验积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完善与发展,提高学习效果。

仍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要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积累到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以及建构过程。为了让学生亲自体验到小数知识的产生及发展的过程,我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首先让学生在翻看自己课本的定价,请会读的学生把它读给大家听;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到过小数;当学生回答完毕后,为了使学生体会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我让学生拿出直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几厘米。此时,出现了一个问题: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该怎么办?应该如何来表示?这样就自然地把小数的用途引出来,然后我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读数和写数。这种教学方式,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注重过程。教师要尽力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已是教师当下课程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任务,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对学生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要理性看待数学活动经验积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使学生积累起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验对策 篇4

关键词:公证业务,业务拓展

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 我国的经济在世界上的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我国的公证业务也相应的取得优异的成绩, 并且也逐渐与世界接轨, 走向世界这个大舞台。但是, 我国的公证业务拓展中依旧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证业务的有效发展, 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 使公证业务可持续的发展。因此, 本文对公证业务拓展的经验进行来了简单的介绍, 并且对公证业务拓展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建议, 有效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希望对我国的公证业务的拓展有实质性的帮助。

一、分析公证业务拓展的经验

(一) 质量等方面的保障

公证业务拓展是公证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公证业务的不断发展中, 公证业务在内容拓展上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和调整, 并且在调整上取得一定的成绩, 以下是在公证业务质量保证中应做到的几点:

第一、公证人员应该对市场、法律等环境进行有效的把握, 对相应的政策和法规等信息要进行及时的了解的掌握, 有效的建公证拓展业务的领域不断扩大。

第二、公证业务在不断的拓展的整个过程中, 不能只注重公证业务的领域不断扩大, 也应该对公证业务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的保证。例如:公证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 保持着随意的工作态度, 对工作及需要公证的人们没有良好的服务态度, 市场能够接到广大人民的举报电话, 这样发展下去的话, 及时将公证业务领域拓展的在宽, 也会因为工作中的不严谨、服务质量的欠缺变得徒劳无功。

第三、公证人员在公证业务拓展的整个过程中, 要时刻遵守各项规章制和行业的道德素养。

总之, 我国的公证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 时刻对工作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 对公证拓展工作具有一定的责任心, 对广大人们的进行了有效的保障。

(二) 树立公证业务拓展的意识

随着我国在世界上的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 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也该, 导致传统的公证业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不断进步的需求, 这就需要公证人员对公证业务进行不断的拓展, 并且公证人员要具有市场意识, 对社会发展的动态要进行时刻关注, 这样才能根据社会的发展随时改变公证业务的内容和不断的拓展领域, 以此来满足人们公证业务的需求。

(三) 工作心态、方式, 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我国在九十年代初期, 公证业务就开始进入各个行业领域中, 例如:房地产、金融、住房贷款等行业。这些都证明了公证处的公证人员应树立拓展公证业务意识的重要性。目前, 我国各个行业对公证的需求越来越显著, 因此公证人员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 要时刻注意调整自己的工作心态、方式、内容等, 不受传统的工作方式、内容所束缚, 公证人员要有创新的精神, 面对拓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勇气, 将公证业务的最大潜能有效的发挥出来。作为一名为国家和人民效力的公证人员, 要对自己的工作心态及时的进行调整, 不能只是单纯的依靠政府管理模式, 公证人员要自觉的进行公证业务拓展工作。并且公证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 在一定程度生要设身处地的为当事人着想。在工作模式的调整中, 要对公证业务的审查力度进行加强, 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公证正市场进行交易的安全性, 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公平和质量进行有效的保障。

二、工作业务拓展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 公证业务拓展在构建中存在着欠缺

据有关部门调查, 我国的公证部门虽然业务在不断的增长, 但是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 在工作业务拓展的构建中较为严重。

第一、在我国的公证业务的办理中, 传统的工作方式占有很大的部分。

第二、金融行业在我国的公证业务办理中占有重要的比例, 但是, 近几年, 在我国的发展中, 却在逐渐的减少。

第三、其他行业的工作业务在逐渐的上升, 但是依然偏少。

第四、不管是委托、遗嘱、继承等占有很大的公证业务成分, 但是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房产所产生的。

(二) 公证业务的不健全, 被各种形式所代替

由于公证业务相关规章制度的不健全, 公证业务正在逐渐被各种形式所代替, 使公证业务不被人们所重视。例如:在房屋租赁和买卖的过程中, 有大量的房屋中介公司兴起, 并且设置了专门的人员进行租赁和买卖的合同签订的工作。这样就导致原有的房屋租赁和买卖等合同公证在市场中的地位逐渐的消失。这样对我国的公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使市场交易中的安全性无法得到相应的保障, 甚至有欺诈的行为出现, 也给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安全隐患。

三、加强公证业务拓展的有效措施

尽管公证行业我国的发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但是, 在不断的发展中依旧存在许多的问题, 如何有效的加强公证拓展业务是当前我国公证人员极为关注的重点, 以下是提出的一些建议:

(一) 公证业务的拓展应当符合我国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

从上面所叙述的公证业务经验的角度开看, 公证业务的拓展应当符合我国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对于每一个行业来说, 满足了对该行业在市场中的发展, 才能保证该行业在我国社会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此同时, 对于我国的公证行业也是一样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需要是公证行业不断发展的最大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也在不断的变得富裕起来, 并且人们对法律法规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 公证被我国的制定成预防法律纠纷的重要保障, 也被广大人民所接受。

(二) 服务质量深入化

公证人员的在工作的过程中的服务态度是很重要的, 公证业务拓展也可以被算作为一种经营理念, 公证人员在经营的整个过程中来加强自己的业务拓展能力, 换句话说, 公证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 面对当事人公证业务就已经开始拓展了, 但是, 来公正的人们一般被分为两种, 一、具有法律很强的人, 二、对公证的意识并不是深, 极不情愿的进行公正。所以, 公证人员在面对这两类的人时, 公证人员的服务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它可以使当事人感觉到公证对他们的作用和重要性。例如:一个当事人拿到公证书的时候, 有的人会问公证会有什么作用, 同时当事人也希望对方在解答的时候是听到温和的语气, 公证人员在解答的过程中的语气和态度要是非常温和的, 对公证的每一个环节以及作用都讲解的很详细, 这样不仅仅是对当事人的财产进行了有效的保障, 也或当事人造办理公证的过程中的效率变得加快, 有效的拓展的公证业务的领域。

(三) 公证人员要对公证业务拓展进行创新

公证人员要依据公证业务拓展的思路和理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 不能一味的依靠传统的公证业务理念。公证人员要与时俱进, 紧跟着时代的脚步进行调整和创新, 将自己的思维从传统的公证业务理念中跳出来, 根据自己得工作经验, 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 与此同时, 公证人员一定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进行考虑问题, 使公证不断的创新和拓展。公证人员要有创新能力, 不断的改变自己的工作模式和理念, 这样才能将公证行业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语

公证业务的拓展作用就是在最大程度满足当事人的需求, 并且有效的开发其他当事人的需求, 帮助当事人解决实际的问题, 避免了人事纠纷等现象发展, 为我国社会的安定排除了不安全隐患, 也使公证收到人们的广泛认可, 使人们在公证方面心甘情愿的花钱。在公证业务拓展方面公证人员要与时俱进, 紧跟着时代的脚步, 充分满足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笑雯.浅谈公证业务拓展[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2.04.

[2]王洪三.浅谈公证业务拓展的理念[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2.11.

[3]北京市方圆公证处公证员谈公证业务拓展[J].中国公证, 2012.11.

经验对策 篇5

我国的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经济

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匹配,在追赶国际成熟保

险市场的进程中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保险行业的销售误导、理赔难以及弄虚作假虽然只是少数现

象,但是造成不好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

注。因而加强以诚信为核心的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符合公众利益,顺应民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经济转轨中

[作者简介]梁君(1972-),男,广西北流人,南京大学国家

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

一、江苏省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1、以诚信作为核心价值观,全面推动精神文化

建设

精神文化,即蕴涵心灵深处的意识形态,也称为

企业之魂,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口

号是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核心价值观是员工

普遍认同的、指导企业运营和员工行为的根本原则,它集中反映了企业管理者为有效经营企业大力倡导

并身体力行的主要思想理念,江苏省各保险企业均

在长期的实践中结合自身情况总结凝炼出各具特色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如中国平安江苏分公司“诚实、信任、进取、成就”的个人价值观和“团结、活力、学习、创新”的团队价值观;太平洋寿险江苏分公司“诚

信天下,稳健一生,追求卓越”的价值观;中国人寿

江苏分公司企业价值观:“与客户同忧乐”;泰康人寿

江苏分公司倡导“以人为本亲和诚信”的独特企业

文化,树立“创新、风险、分享、公平”的企业风尚;恒

安标准人寿就在专业品牌公司协助下,考察了中国

寿险市场的现状,组织员工广泛参与,形成了以“自

律,多谋善断,动力之源”为核心的品牌价值观;中国安标准人寿保险有限公司销售人员行为准则》

(2005),都是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

3、以服务为基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产品服务,人力资源,福利

待遇等方面,江苏省各保险企业在物质文化建设方

面取得的成效尤为显著,具体表现在:

江苏省各保险企业尤其注重产品服务文化的建

设,产品设计体现关爱、科学、与创新,即用仁爱的精

神关注民生,发现需求,用科学的态度和工具进行风

险的合理定价,用创新的理论和手段来满足需求;在产品销售中则强调关爱、诚信、责任,由于损失的不

确定性、保险产品的复杂性以及保险公司收费在先

赔偿在后等原因,保险销售人员应怀有慈善、布道的情怀,用高度的责任感从事保险销售工作,帮助客户

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核保、核赔、咨询、变更等服

务环节中充分体现关爱、责任的精神风范。平安保险

江苏分公司根据不同客户与渠道的需求通盘考虑产

品设计方案,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产品改造加强对

客户综合需求的理解;大力促进新渠道业务发展,对

电话销售、综合开拓渠道销售产品加强包装;公司通

过举办客户服务节活动,增加客户关怀;通过CRM

项目,完善客服的IT系统支持。2002年4月,体现

泰康人寿江苏分公司全新服务理念的“泰康人寿新

生活广场”在泰康人寿全国各分支机构相继落成。这

是公司创新服务的一项重大举措。泰康新生活广场

是四位一体的现实与虚拟相结合互动式综合服务形

象的体现,诠释着公司全方位的客户服务,引领金融

服务的变革。

二、江苏省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文化建设参差不齐,还没形成行业认可的行业文化

江苏省各保险企业尽管都致力于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但从当前现状看,领导重视的,已开花结果,收到阶段性成效;不重视的,至今未将企业文化摆上

适当位置;更普遍的现象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

要”,缺乏抓企业文化的高度自觉。各保险公司的企

业文化建设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建设的内容各有千

秋,从总的情况来看,物质文化建设卓有成效,精神

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有待加强。今年三月以来,江苏

省保监局就已经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与保险业界、学

术界一起,对江苏保险业构建一个什么样的行业文

化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研究,得出了一个初步的意见,即江苏特色的保险行业文化,就是要以诚信文

化为价值核心,以合规文化、爱心文化、责任文化和

创新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和谐文化为最终目标。保险

行业文化在这六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一个系统的保险行业文化的丰富内涵。各保险企业

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根据自身特点建设内

容丰富的企业文化。

2、诚信文化作为价值核心得到确认,但缺乏约

束机制

基于保险行业的特性,诚信文化作为价值核心

已经形成了共识,诚信是每个行业都需要的,是世

界各国立法对民事、商事活动的基本要求,但保险

业尤为重视。“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运营的首要原

则,这是由保险经营活动的特点决定的。诚信问题

是困扰保险业的一道难题,也是社会诚信问题在保

险业的综合体现。据初步统计,江苏省保监局受理的信访案件中,有60%左右是反映行业诚信问题的。近年来,我们在加强诚信建设方面采取了一些

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不讲诚信的问题仍

然相当程度地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理

赔难,保险事故发生后,部分保险公司不按合同约

定,找出种种理由惜赔、拖赔、欠赔,甚至无理拒赔,“承保容易理赔难”并未得到根本扭转。二是销售误

导,在保险销售环节,故意隐瞒保险合同的重要信

息,不充分说明“除外责任”,诱导投保人不履行如

实告知义务。三是弄虚作假,经营不够规范、数据失

真、报表不实、赔案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还在一定

程度上存在。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认识

不高,一些从业人员,甚至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没

有充分认识到诚信对于保险业的重要意义,对诚信

建设抓得不紧。二是管控不力,部分公司对保险营

销员和保险代理机构管理不到位,业务操作不规

范,为造假和失信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四是惩治

不严,部分公司从短期利益出发,对不诚信行为视

而不见,甚至加以包庇、纵容,使失信行为难以得到

有力的处罚。

3、创新文化得到认同,但缺乏创新动力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

期,也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时期。目前,中国保

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影响

保险行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成为中国

保险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创新是指创

造性地寻求问题新的解决途径,以新的技术和过程

以及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形式表现出来。虽然保险业

在个人营销制度、银保合作,以及在分红产品、责任

险产品等方面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业务发展,但

总体上看保险业的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很多时候

消费者不买保险不是因为没有保险需求,而是市场

上没有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行业缺乏创新动力。对

于任何经济体中微观企业从其研发、生产、营销等整

个创新活动来看,创新活动得以实施的最根本、最有

效、最简单的激励因素是创新成本与收益的权衡比

较。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时,企业的研发活动等高级要

素投入才能得以最终转化为创新活动的收益,因而

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实现微观企业的创新活动。目前

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严重落后,技术创新所获得的垄断受益很快被随后的模仿复制所抵消,创新的弱

化使产品缺乏强大的市场需求,企业的利润不高,又

限制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因而大多数企业缺乏技

术创新的动机,此外创新人才和相关激励机制的缺

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江苏省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1、建立“制度至上”的管理理念,加强诚信文化

建设

所谓制度至上理念,就是指在企业的制度安排

和企业运行过程中,企业制度时任何人都不能违反的。企业要用企业制度考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企业

制度是员工的行为准则,任何员工都必须忠于企业

制度。在以诚信为核心的诚信文化建设中,更要强调

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要建立强有力的诚信约束和激

励机制,一是完善行业服务标准,继续推广保单的标

准化和通俗化,推行保单销售后100%回访制度。继

续完善理赔服务标准,提高理赔效率,继续研究和试

点小额纠纷调解机制,着力解决理赔中存在的失信

问题;二是加强诚信宣传和诚信教育。树立一批讲规

范、重服务、守信用的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

头作用,塑造行业诚信新形象;三是加大失信惩戒力

度,建立和完善保险营销员和中介从业人员的诚信

档案,规范保险从业人员的展业行为,坚决打击欺

诈、误导等破坏市场信心的违法违规行为。

2、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主导作用,推进创新文化

建设

企业家其实就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一个企业的文化体现的是企业家的企业文化观,企业文化被

企业家所决定,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企业文化。熊彼

特认为,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于创新,而创新活动的主

体就是企业家,自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以来,企业家就与创新天然地联系在一起,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观念的创新者、成果的采用者和推

广者。企业家的职能理论认为,具有创新精神是企业

家导向的一个关键的衡量尺度,创新是企业家最核

心的职能,是企业家最基本的活动。由此可见,企业

家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中的决定作用,企业创新文

化的建设更是须臾不能离开企业家,因此就应该选

拔和培养优秀的企业家,完善企业家的激励约束机

制,充分发挥企业家的聪明才智。

3、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保险业优秀的企业文化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解决的是一个

成本问题,即降低企业的成本。企业家通过技术创

新降低的是生产成本,通过制度创新降低是交易成本,企业文化要解决的是企业内部人与人的互相协

调的成本,也就是说,怎样协调才能使这种成本更

低,本质上是一个企业文化的问题。此外,市场经济

可以解决人的偷懒问题,但不能解决人的撒谎问 题,因而在社会学家看来,企业文化解决的是共同 价值观问题(郭梓林,2005)。由此看来,企业文化其 实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为此,在实践当中,应努 力做到:一是把树立核心价值观作为员工素质培养 的主要目标;二是切实维护好广大员工的根本利 益;三是不断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当然,保险行业文化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

经验对策 篇6

关键词:生态友好型农业;概念;国际经验;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467-03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不加节制的开发利用,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恶化严重,气候、生物多样性、燃料、粮食、水资源等多个方面的危机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转变发展模式,降低粗放式经济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伤害。而作为集主要排碳源、固碳源2种角色于一体的特殊产业,农业应当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发挥先导作用。为此,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了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的战略目标,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则围绕“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提出了多项具体要求。本研究梳理了生态友好型农业的概念,探讨了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必要性,介绍了国际上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的一些典型做法,提出了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实现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生态友好型农业的概念

日本是较早将生态友好型农业付诸实践的国家。1992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发布了《新食品、农业、农村政策方向》,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概念,即“充分发挥农业所具有的物质循环功能,在谋求提高生产率的同时,顾及减轻环境负荷的可持续农业”[1]。到了20世纪末,日本又进一步提出了“生态友好型农业”,其主旨是“避免因农业商业化经营过度注重效率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2]。到了2000年,在商业经营农户中,从事生态友好型农业的比例已经达到215%,政府也开始将一部分从事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农民认证为“生态农民”[3]。截至2012年底,生态农民的认证数量已达到21.6万[4]。经过对比可以发现,“环境友好型农业”仍以提高生产率为首要目标,追求的是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而“生态友好型农业”则讲求效率和生态环境兼顾,力求避免重效率而轻生态环境情况的出现。可以看出,生态友好型农业是更加注重生态环境、致力于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产业模式。

除了日本外,其他国家也有生态友好型农业的提法。例如,为了推动西南部地区的生态修复和社会转型,墨西哥推动实施了“筑梦新墨西哥(Dreaming New Mexico)”项目,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在项目执行者看来,生態友好型农业的主旨是尽可能多地保持土壤、水和生态多样性;同时,尽可能少地产生不良影响,并在保障长期食品安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另外,韩国也在21世纪初提出了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口号,一些学者已经围绕生态友好型农业开展了多个方面的研究,如对生态友好型农业框架下稻米增长、产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对民众生态友好型农产品感知度的研究等。

我国还没有形成生态友好型农业的清晰定义,但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部分的内容表述来看,生态友好型农业应该遵循这样的发展思路:通过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推广生态环保型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造成的污染,最大程度地保护耕地、水和环境资源。

2 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必要性

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是全世界人民所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农业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对于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生态压力日趋增大的中国而言,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2.1 生态恶化危及全球

生态系统的过度消耗导致了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给全人类的发展带来挑战。联合国于2005年发布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指出,世界上超过60%的主要生态系统产物和服务正在退化或处于不可持续的境地。生态环境恶化会影响粮食安全、水资源可利用量、自然灾害发生情况、生态系统稳定性和人类健康,进而使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面临生存威胁[5]。据分析,大气污染使欧洲人平均寿命缩短8.6个月,导致欧洲大陆每年有31万人死亡;而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300万人因户外空气污染而致死[6]。气候变化所引发危害更加严重。气候变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以及更频繁的自然灾害,这些危害波及范围大,且更容易影响应对能力最差的贫困人群。有研究显示,在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居住区中,有2/3位于低海拔的沿海地区。例如,拥有87万人口的肯尼亚城市蒙巴萨就坐落于地势低洼的沿海平原,如果海平面上升0.3 m,那么该城市17%的面积将被淹没[7]。在此情况下,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生态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才能避免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演变成为危及全人类的大灾难。

2.2 农业生产肩负重任

就农业而言,目前的生产方式都不同程度地消耗着自然资源,并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因此,应对生态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农业肩负着重要责任。首先,农业持续不断对土地的需求,已经成为森林退化和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据测算,世界上严重退化的土地中有35%是由农业活动造成的[8]。其次,农业是最主要的水资源消费部门,其消耗量占全部水资源(包括雨水径流)使用量的70%[9]。再次,农业生产投入也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相关研究报道,过去50年中,由于肥料使用和管理不善,淡水系统中的磷浓度升高了至少75%,每年流入海洋的磷元素达 1 000万t[9]。最后,农业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研究,整个牲畜供应链每年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71亿t二氧化碳当量,占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4.5%[10]。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2013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目前农业领域产生的直接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的11%[11]。

经验对策 篇7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1931年P&G的麦克尔.罗伊提出品牌经理制以来, 品牌日益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实业界的操作需求带来了品牌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至今, 西方品牌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品牌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对品牌的内涵和外延 (如品牌定义、品牌命名、品牌标志、商标等) 做出了规范, 自此品牌研究成为营销理论研究的热点领域;品牌战略阶段, 这一阶段开始将品牌经营提到战略的高度, 从品牌塑造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战略性的品牌理论;品牌资产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频频发生的品牌并购案, 频繁的价格压力使得企业更加重视品牌的市值和增值, 从而带动了品牌资产理论研究热潮;品牌管理阶段;品牌关系阶段。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名牌企业都有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 而且也都有自己的领先技术和拳头产品。

从国内研究的文献来看, 我国对品牌发展战略的研究基本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 主要涉及至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品牌发展作用的研究;二是中国品牌创立与保护战略的研究;三是名牌工程策划与实施的研究;四是品牌市场战略的研究;五是品牌价值和品牌资产的研究;六是消费者对品牌偏好的研究。

我国各工业行业协会结合本行业实际, 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职能, 组织企业状况分析、研究本行业发展重点, 制定本行业实施名牌战略的规划, 协助企业制定和实施创名牌产品规划, 为企业提供企业管理、政策法规、经验交流、信息沟通、行业标准等各项咨询服务。

中国品牌研究院是国内对品牌认证、品牌价值评估等制定行业标准的专业研究机构。中国品牌研究院具有独立的学术品格和价值取向, 一直致力于中国品牌建设研究, 对中国品牌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积极探索。

我国名牌战略的宣传力度越来越大, 全社会的品牌意识日益增强。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鼓励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提高名牌产品在市场和用户心中的形象和信誉;全方位推动新闻媒体加大对自主品牌的宣传力度, 积极宣传优秀品牌的先进经验。

综观国内外对名牌企业的研究都只是从理论上探讨企业名牌产品建设的问题, 很少从一个地区、一个省的角度来研究名牌企业的兴衰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几年来我国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 已涌现一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集团, 他们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中, 已经显示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和示范作用, 我国名牌事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其一, 党和政府已经把质量工作和创名牌提高到战略高度。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有关推进名牌战略的批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增加了动力。批示中也明确要求国家质检总局组织落实。我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把这件事办成、办好, 不创出一批名牌产品, 我们的经济不可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其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全社会已经形成重视质量、重视名牌的良好氛围。各行业和各地政府纷纷制定名牌培育和发展规划, 社会团体和新闻单位也都参与宣传保护名牌的工作, 为企业创名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第三, 我国市场的供给已经从数量型开始向质量型的转变。买方市场的形成, 为提高质量、争创名牌提供了内在动力。

第四, 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 加快了质量工作的国际接轨。国内市场国际化, 使得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出国门, 就直接受国际的竞争和挑战。这是提高质量、争创名牌的外部压力。

第五, 质量法制建设不断增强。1996年10月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明确了实施名牌战略;199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形成一批高质量、高档次的名优产品”;2000年新修改的《产品质量法》在明确各级政府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的法律责任的同时, 强调指出“鼓励企业产品达到并且超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可以说, 我国质量工作和名牌战略的实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三、湖北名牌企业兴衰的经验教训

1. 湖北名牌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过程中, 湖北省出现了“沙松冰箱”、“大桥牌缝纫机”、“荷花牌洗衣机”、“红山花牌电风扇”、“汉派服装”等一大批享誉省内外的名牌产品, 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近年来, 湖北的一大批企业争创中国名牌实现了新的突破。在近年的中国名牌评价中, 2005年湖北新增10个中国名牌, 2006年湖北新增11个中国名牌, 并有4个产品被复评, 2007年, 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所发布的中国名牌产品名单上, 湖北有10多个产品榜上有名, 至此, 湖北省的中国名牌产品达到四十多个。客观地看, 湖北品牌在市场的拼搏中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名牌群, 但是与沿海和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相比, 湖北知名品牌仍然较少, 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突出表现为:名牌市场竞争力不强, 销售收入偏低;品牌名气不大, 市场占有率偏低;名牌产品外贸出口不多, 对外向型经济贡献度偏低。品牌经济发展滞后, 已成为制约湖北打造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障碍因素。实践证明:创名牌难, 保名牌更难, 不进则退。在这方面, 湖北省有沉痛的教训。过去, “莺歌”、“希岛”、“荷花”、“活力28”等品牌畅销全国, 但因为不重视保名牌, 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 相继被淘汰出局。因此,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名牌的分类指导、跟踪服务监督, 制定名牌发展的激励措施, 为企业提供政府支持, 全力扶持获得中国名牌、湖北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要严厉打击假冒名牌产品的违法行为, 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 大力宣传名牌, 在全省形成“创建名牌、保护名牌、宣传名牌、发展名牌”的良好氛围。

2. 湖北名牌企业兴衰的经验

(1)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品牌战略工作。近年来, 湖北每年组织100多家名牌企业参加西洽会, 并重点扶持30家品牌企业外贸出口。每年组织省内知名企业参加香港湖北周、韩国湖北周、美加湖北周活动, 使湖北名优产品走出湖北, 打入国际市场, 使湖北品牌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 认真组织实施名牌“三年滚动计划”, 对已获得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等国家级名牌的企业或产品进行重点扶持, 支持其做强做大;把有希望进入国家级名牌的企业和产品列入重点扶持计划, 促进尽快进入国家级名牌行列, 提升湖北品牌在全国的竞争力。结合湖北产业特点, 推行产品免检制度, 积极引导企业生产“名优特精”产品, 力争将湖北更多的民族精品和特色产品纳入原产地保护。

(2) 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名牌产品, 大幅提升企业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 营造有利于名牌成长的市场环境。支持企业及时将科研成果、核心技术和名牌产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制定和完善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业化的扶持政策, 鼓励知识产权的转让和先进技术的推广, 保护企业自主创新和争创名牌的积极性;认真落实质量和打假工作责任制, 严格责任追究, 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为名牌产品发展营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 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宣传力度, 增强全社会品牌意识, 宣传推广湖北品牌。鼓励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提高名牌产品在市场和用户心中的形象和信誉。在报纸、电台、网站上开设宣传湖北品牌的各种栏目, 大力宣传、深入报道、系统推介湖北名牌, 正确引导消费, 努力在全省形成“创建名牌、保护名牌、宣传名牌、发展名牌”的良好氛围, 不断扩大湖北名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发挥社会力量, 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实施名牌战略中的作用, 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为培育自主品牌做好技术、管理、信息、宣传、政策扶持、人才培训等服务工作。客观地看, 湖北品牌在市场的拼搏中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名牌群, 但是与沿海和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相比, 湖北知名品牌仍然较少, 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品牌经济发展滞后, 已成为制约湖北打造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障碍因素。创建品牌、经营品牌、享有品牌是湖北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大力实施品牌强省战略, 推进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四、湖北名牌发展的对策研究

“十二五”时期, 是实施品牌强省战略的关键时期, 湖北要初步形成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 品牌的数量和质量有明显提高, 品牌经济的规模明显扩大, 品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1.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 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提高综合实力为目标, 以深入实施名牌战略为抓手, 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 制定符合湖北经济特点和企业现状的名牌战略实施和发展规划, 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大、对相关行业带动性强、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扩展名牌的产业领域, 提高名牌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 带动全省企业质量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带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推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进而促进湖北经济的健康发展, 实现富民兴鄂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 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 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 促进有限的资源向名牌龙头企业集聚, 完善产业链, 促进产业提升。

2. 准确把握实施名牌战略中的几个关系

正确处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企业是实施名牌战略的主体, 必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在实施名牌强省战略中, 要克服政府包办代替的倾向, 要抓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个根本, 加强对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培育。

确立企业在名牌战略中的主体地位, 并不是说政府撒手不管。政府应当在财税、资金、贸易、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市场秩序等方面, 大力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政府应制定“品牌扶持计划”, 在政策、资金、技术、电力、运输、商标注册、知名品牌保护等方面, 给予重点支持。如在同等条件下, 优先推荐名牌企业使用省各类工业发展专项资金, 用于名牌产品的系列开发以及扩大产能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贴息和补助, 优先安排名牌企业符合产业发展方面的技术进步项目, 优先使用国家鼓励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

正确处理创造名牌与保护名牌的关系。湖北要在中部率先崛起, 必须立足创造名牌。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名牌的分类指导、跟踪服务监督, 制定名牌发展的激励措施, 为企业提供政府支持, 全力扶持获得中国名牌、湖北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要严厉打击假冒名牌产品的违法行为, 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 大力宣传名牌, 在全省形成“创建名牌、保护名牌、宣传名牌、发展名牌”的良好氛围。

正确处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关系。“内战内行, 外战外行”现象, 是中国企业很难出世界名牌的内部原因。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价格战是名牌事业发展的阻力。因此当务之急是强化市场建设, 规范无序竞争。

同时, 名牌产品要下大力进军国际市场。各级政府应鼓励企业“走出去”, 如优先推荐出口名牌企业申请国家境外加工贸易的贷款贴息;采取境外投资便利化措施, 鼓励有条件的名牌出口企业扩大对外投资, 开展国际化经营, 逐步建立国际化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优先安排名牌出口企业使用优惠贷款和各项扶持政策, 到受援国加工、生产、组织出口名牌;在一般物资援助安排中, 努力推动出口名牌企业出口;在制定对外承包工程鼓励政策时, 向出口名牌适当倾斜;对名牌产品在国外遭到侵权或恶意纠缠的, 帮助企业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3. 建立品牌扶植体系

以品牌战略促进湖北在中部的率先崛起是一个累积、质变的过程。建立品牌扶植体系是以名牌战略促崛起的关键。

湖北品牌扶植体系的建立应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 要制定品牌扶植计划, 设立具体目标, 有步骤地推进品牌战略制定品牌扶植计划, 要充分发挥湖北已形成的光电子产业的优势, 继续发挥以汽车、钢铁、优质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的传统产业优势, 实现以品牌扶植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品牌扶植引导资源配置和产业集聚, 以名牌产品群体筑起湖北的区域名牌, 最终建立湖北在国际国内同行的领先地位和综合实力, 建立起符合湖北实际的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的体制机制, 形成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品品牌, 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建立品牌扶植体系中的作用。品牌扶植应有一个长期战略, 区分不同阶段或不同方面的品牌扶植重点, 建立品牌扶植的长效机制, 在法规、政策、市场建设和管理、贸易促进政策等具体工作上, 通过已制定的规划和策略的指导, 建立起品牌评价认定体系、品牌促进体系、品牌保护体系、品牌推广体系, 对确认扶植的品牌进行支持。

4. 以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两轮驱动创立名牌和发展名牌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鼓励企业大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产品更新换代, 提升产品档次和水平。通过加速企业技术改造和主动淘汰落后设备, 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同时, 将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作为发挥后发优势的根本手段, 从机制上解决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 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质量竞争优势为杠杆引导产品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 引导企业强化内部质量管理, 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检测三大体系, 开展质量体系认证, 走质量效益型道路, 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建立科学公正的名牌评价机制, 加强对名牌评价规范性管理。在名牌培植和认定工作中, 要充分发挥各行业、管理部门在专业上的优势, 帮助企业提高工艺装备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 制定科学公正的评价标准;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为名牌企业成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雷刘毅张文尝:21世纪长江干流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F].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马志强:区域形象-现代区域发展的品牌和魅力[F].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12

[3]陈放:中国城市营销实战[F].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4-12

经验对策 篇8

烟台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 山地、丘陵、平原和洼地在总面积中的比重分别为36.62%、39.7%、20.78%和2.9%。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性对湿度分别为651.9mm、12.7℃和68%, 平均无霜期则达到了210d。烟台辖区内河网发达, 其河流河床比降大, 属于季风雨源型河流, 具有源短流急和暴涨暴落的特点。丘陵沟谷土层较厚, 其河流冲积形成的小型平原具有土层肥厚的特点。由于烟台无客水资源, 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0%, 因此, 在烟台在水利建设中注重加强了拦蓄雨水、节水灌溉和补源等方面的工作。

1 烟台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

1.1 在拦蓄雨水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流域治理

烟台建立了大量的地表蓄水工程, 其修建的水库坝塘能够拦蓄可观的降水径流, 有着12亿m3的兴利库容。不过这仍不能满足地表水开发的需求, 大量的淡水资源进入海洋, 其开发潜力有待挖掘。烟台水利部门积极探索流域治理模式, 形成了小流域治理、中流域治理与大流域治理相互促进的局面。黄水河治理为大流域治理模式的典型, 其在上游、中游和下游分别修建了水库、拦河闸和地下水库, 充分保障了城乡供水与工业用水;中流域治理的典型为富水河拦河闸的多层建设, 做到了水面连水面的水面状况, 保障了当地的农业用水;小流域治理模式的典型代表为人字闸与迷宫堰, 该类水利工程投资少但效率高, 适合村户修建。

1.2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重视灌渠漏水

在20世纪90年代初, 烟台就成为了首个国家级节水农业示范市, 形成了管灌、喷灌、微灌和滴管等多种节水灌溉技术立体化模式。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强渠道防渗工作, 在灌溉上使用科学手段作为指导, 在管理上实行企业化, 取得了良好效果。平原粮田基本实现了井水管灌, 在山区推广半固定式的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将国外先进的内镶式滴灌、补偿式滴灌和微喷灌技术引入到果园中, 并在其自动化与智能化上做了大量工作;渠道防渗是节水灌溉的重要内容, 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节水灌溉技术的效力。在进行渠道防渗改造后, 有效利用率提升四成以上。

1.3 补充水源, 丰富水源构成

其主要有3方面, 即绿色水库、土壤水库和地下水库。绿色水库是指通过增加植被, 如植树种草等, 构建鱼鳞坑、水平沟和造林穴等, 从而增加蓄水量;土壤水库是指通过将中低产田进行高标准的整地改土, 增加土壤水的蓄积量;地下水库是指在河流的入海口选择合适的位置修建地下防渗墙, 从而抬高上游地下水位并降低海水入侵的危害。

2 烟台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问题

2.1 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不足

农村经营体制在不断发展, 但是农田水利建设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甚至倒退。在过去, 村镇组织或者农民自发组织相关的水利工程建设, 水利工程建设较为积极, 水利设施建设较为完备。当前农村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农村务农的年轻人比例不断缩减, 这也导致了农田水利建设与修整出现问题。烟台市虽然比较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总投资额仍然偏少。以2011年为例, 烟台市第一产业投资额所占比重只有1%, 其中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比重较小。

2.2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速度加快

保持农田水利设施运转稳定对于抗旱防涝和储积水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在烟台地区存在着大量的老旧农田水利设施, 这些农田水利设施的排涝灌溉能力薄弱, 功能衰减严重, 老化速度不断加快。

2.3 农民水利建设的参与积极性降低

烟台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工业发展迅速, 对外贸易活跃, 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与西方产粮大国如美国等相比农业实力大大落后, 农产品在质量与数量上都存在一定差距, 导致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在这种背景下, 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增加较慢, 致使其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也在不断降低。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 很多农民更愿意采用较为原始的灌溉方式, 如小型抽水机抽水灌溉。

2.4 农田水利从业队伍建设不完善

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队伍能够有效保障农田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转与维护, 从而将农田水利工程的效力最大化。但是相关的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 出现问题后容易推诿扯皮, 在烟台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部门有抗旱防汛办公室、水资源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同时, 农田水利从业队伍建设存在缺口, 依靠农业技术员参与管理农田水利是不专业的。

3 烟台农田水利建设的完善对策

3.1 促进政府财政投入, 拓展农田水利资金渠道

政府应该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在相关资金的投入方面做好工作以促进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同时, 将拓展农田水利资金渠道作为工作的重点, 引入企业资金等社会资金, 以“谁投资谁受益”为原则, 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3.2 明确部门职责, 落实维护与保护细节

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制度, 将细节落实到部门和个人, 明确相关责任。充分利用好相关资金, 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运用进行优化, 保障日常养护工作。加大水利行政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损毁农田水利设施的行为, 并及时修复损毁农田水利设施。

3.3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水利建设宣传工作

对现有的农田水利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明确其业务方向。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 帮助其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 并能随时关注最新的水利技术和政策动态。应该加强在农村的额水利建设宣传工作的力度, 增强农民的建设与保护农田水利工程的意识。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烟台市在水利建设方面的经验, 以及其中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烟台,农田水利建设,经验,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经验对策 篇9

一、活动经验积累中常见问题及归因

(一) 动手操作“机械化”, 直接经验层次不高

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有效活动经验的积累必须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作支撑。在操作活动中, 有意义、有目的、有序列的操作利于学生积累正确的操作活动经验, 但是, 让学生机械、生硬地操作则无助于学生直接经验的有效积累。课堂上,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预先设计好操作步骤, 让学生借助操作活动积累活动经验, 建立正确的表象。但一些学生只动手操作却不能主动思考, 只是被动、机械地完成规定程序。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 一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要求学生进行如下操作:

(1) 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画一条高;

(2) 沿高剪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3) 把三角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底平移, 拼成一个长方形。

接着教师让学生观察剪拼前后什么不变?并思考:怎样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按部就班完成了规定的操作任务, 但是否从真正意义上形成较高层次的“活动经验”呢?

思考一:学生按图索骥, 只知道画高, 但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 他们并没有去体会这样剪拼的目的。

思考二:沿着平行四边形四个顶点中的一个顶点画高, 这只是一种剪拼的路径, 教师设计的固定路径是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事实上, 还可以剪出两个直角梯形去拼, 路径是多样的。

由此可见,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缺乏主动思考和创造意识, 只是被动完成程序, 在教师指定的路上行走, 多样化的路径以及多样化中的优化过程被简单化, 学生“动”而不思, 难有经验可言或者经验的层次不高。

(二) 关系理解“肤浅化”, 思维经验活性不够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时, 往往未能真正地理解它们的特征, 尤其没有深度构建内在联系。显然, 这样的活动经验建构得不够深刻, 没有形成一定的活性。

比如教学这样的一道题:从甲地到乙地, 一辆汽车去时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 回来时平均每小时行100千米, 求这辆汽车来回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列式: (100+80) ÷2=90 (千米) 。他们是这样理解数量关系的: (去时平均每小时行的千米数+回来时平均每小时行的千米数) ÷2=90 (千米) 。这样的理解反映了学生对平均数“移多补少”体会的粗浅, 他们确信这种经验是正确的, 但恰恰反映了学生思维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学生对去时平均每小时行的千米数、回来时平均每小时行的千米数与来回平均每小时行的千米数没有区分开来, 没有从这道题的已知信息出发, 真正理解“移多补少”的内涵和这类题的关系特征:总路程÷总时间=平均数, 而总路程和总时间都是未知的, 可以通过假设法、列方程法等来解决问题。学生正确的经验并未真正积累, 需要教师加以比较, 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经验。

(三) 问题解决“盲动化”, 数学经验比较缺乏

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之后, 由于现实生活与学生认知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 或者学生对生活情境的无动于衷, 造成一些学生看似处于解决问题的状态, 但实质上经验储备“一片空白”, 处于不理解的状态, 解决问题时显得盲动, 未能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

笔者曾教过这样一名学生, 他的父亲是开出租车的, 每天送孩子到校上课。有一次, 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王华乘出租车去5千米处的新华书店购买书籍, 出租车起步价8元 (3千米以内) , 以后每增加1千米付1.5元。王华一共付了多少元?

大部分同学都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这名学生直接列式:8+1.5×5。我很纳闷:为什么每天置身于“乘车情境”体验乘车生活, 却不能正确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呢?而一些学生很少乘车, 却能够建构模型呢?

事实表明, 有乘车经历的学生不一定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如果不能主动地思考, 依然不能形成丰厚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 差错辨析“模糊化”, 融错教育流于形式

在教学中, 不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于学习中出现的差错虽然能够纠正, 但这样的纠正往往浮于表面, 主要表现为:关注结果、忽视过程, 对错误的原因没有刨根问底;依葫芦画瓢、未主动建构, 订正过程流于形式;等等。由于学生未能认真有效地反思, 这样的活动有过程但无活动经验的积累, 因而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 引领自主操作, 在比较优化中提升活动经验

对于操作活动而言, 如果只有动手体验, 没有抽象提炼的过程, 将动手操作沦为课堂的一种表演方式, 这样的活动是徒劳而无益的。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 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以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点为例。

一是应当让学生明确操作的意义, 即“为什么这样操作”, 进而引领学生自行设计活动方案, 对操作方法有所体验和感悟, 以利于学生实施迁移。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交流: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成哪几类?猜想一下:为什么有一个角是直角或有一个角是钝角时就能确定三角形的类型呢?很可能与三角形的什么有关?学生往往作出这样的猜想:可能与三角形三个角的和有关。教师继续抛出问题:要探索三角形三个角的和, 你准备怎样设计研究方案?学生通过交流, 设计了这样一些方案:先准备一些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然后量一量每个角的度数, 再相加;还可以先折一折, 将三个角拼在一起, 看组成一个怎样的角 (设计这种方案的学生相对较少) ……通过设计活动方案, 学生积累了活动经验, 对活动的目的有了清晰认识, 对操作过程有了自主的设计。

二是探索不同的操作路径。教师要启迪学生思考怎样操作的问题。在各个小组, 学生自己选择方法进行研究, 有的采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有的采用拼一拼、比一比的方法。在量一量、算一算的活动中, 教师为各个小组提供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便于学生进行丰富而深刻的探索。学生通过操作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三角形三个角的和接近180°, 但不一定正好是180°, 有的学生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教师继续抛出问题:看来, 利用算一算的方法还具有一定的误差!那有没有其他操作的方法呢?有的小组展示了折一折、撕一撕 (这样操作的学生并不多, 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展示评价) 的过程, 将三个角拼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平角, 一个平角是180°, 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为了进一步验证, 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了拼角过程的演示, 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表象。

三是注重操作方法的优化比较。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积累活动经验, 还在于他们主动寻求有序操作并优化操作过程。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之后, 一名教师设计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给你一个任意的四边形、五边形等, 你能设计出求内角和的研究方案吗?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些方案:可以先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 再相加;还可以折一折或撕一撕, 看拼成的角是一个什么角 (学生自问:如果大于一个周角怎么办?) ;也可以先分一分, 看能不能分成几个三角形, 再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乘三角形的个数;等等。经过思辨发现:随着角的个数的增多, 量一量、拼一拼的方法都比较麻烦, 将这些多边形分成一些三角形进行研究比较快捷。

显而易见, 操作经验的获得不仅仅是靠学生简单的操作一下就行的, 而是建立于明确操作目的、精设操作方案、尝试多种操作、比较优化方法等系列活动之中, 只有这样, 经验的积累才会丰富、深刻并富有意义。

(二) 启迪准确分析, 在拓宽思路中丰实活动经验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 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主动建构模型的经验不足, 教师应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 引领学生准确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模型, 不断丰实活动经验。

用整数方法解决:

用方程解决

解:设第二小队植树x棵

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体验了不同方法的运用, 生成了多种解决问题的路径, 获得了多样化的基本活动经验, 为学生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深度理解数量关系提供了经验基础。

(三) 注重联系实际, 在建构模型中升华活动经验

教学实践表明, 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之后, 一些学生看似解决了, 但他们只是“就事论事”, 解决问题或是不合情理, 或是不够优化。

如:下表是人民公园各种游乐项目的定价, 请你思考:用10元钱最多可以玩哪几个项目?

由于部分学生对这样的“实际生活”缺乏体验, 他们建立了这样的模型:每次玩个人项目, 尽可能每个项目付出的钱数要少, 所以绝大部分学生的解答是打水球、水上射击、参观水族馆 (或游泳) 等。

针对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模拟现实情境, 并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生活中坐船时, 是一个人单独坐船, 还是几个人合坐一条船?租金怎样分担?

通过交流, 学生意识到:也可以参与一些集体项目, 每个人可以平均分担租金。解决问题的模型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每次参加单人项目、尽可能选择付出钱数少的”到“既可以参加集体项目也可以参加个人项目、尽可能选择付出钱数少的”。

数学离不开生活, 活动经验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在教师的引领下, 学生解决了问题。8÷4=2 (元) , 6÷2=3 (元) , 10=2+3+2+3。因此, 最多可以玩四个项目。

由此可见, 教学中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生活经验促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解决问题的模型。

(四) 巧妙实现融错, 在辨析矫正中深化活动经验

教学中学生会生成许多错误, 教师如果充分利用这些“差错”资源, 让学生进行辨析、矫正, 经历思辨、比较过程, 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经验。

在六年级教学中, 对于“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这一论题, 学生的初始练习错误率达40%左右, 一周后再次练习错误率依然较高。学生一错再错, 这表明了学生活动经验尤为肤浅。究其原因, 从审题方面看, 有的学生审题失误, 将面积看成周长;从思维层面看, 有的学生思路不畅, 对面积与边长的关系含糊不清;从纠错态度看, 有的学生应付了事, 写个答案算了;当然, 还可能有其他原因。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帮助学生构建经验。

经验之一在于对意义的深度理解。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关键是看相对应量的两个数之比的比值是否一定 (如下表) 。

经验之二在于辨析知识点易混处。对于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而言, 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怎样的区别?要让学生对两个关系进行比较: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正方形的面积除以边长, 比值表示边长, 边长在变化, 不符合正比例的意义;而正方形的周长除以边长, 商4, 比值一定, 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关系。

经验之三在于审题的认真细致。引领学生观察, 在解决问题时, 要细心审题, 不能屡错屡犯。

总之,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 进行归因分析, 还要善于寻求有效的方法对症下药, 促进学生活动经验不断积累, 学习水平不断提高, 从而实现教学的新境界!

经验对策 篇10

一、“避暑之都”城市品牌传播实践

贵阳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 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 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 被誉为“高原明珠”这里不但拥有许多风光旖旎的风景名胜, 而且还是民族风俗繁盛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但是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 贵阳并不被广为认知, 甚至还对其出现了许多负面的认识, 严重阻碍了贵阳的城市经济发展。既要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又要迎接新的城市化浪潮, 贵阳市的经营者们选择了“城市品牌化”的道路。2006年, 在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亚太环境保护协会中国委员会、亚太人文与生态价值评估中心等机构联合举行的评选中, 贵阳市荣获“中国避暑之都”特别荣誉, 借助这次契机, 贵阳也大踏步地迈上了城市品牌塑造和传播的道路。

贵阳市政府在“避暑之都”品牌建设之初就有着明确的目的:以气候特征为核心价值, 倾力打造“避暑之都”城市品牌, 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同时将贵阳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旅游经济优势, 最终带动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为了保证“避暑之都”城市品牌的成功建设以及预期目的的顺利实现, 贵阳市政府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设想和规划:第一, 加强贵阳生态环境建设, 逐步改进贵阳市容市貌;第二, 进一步挖掘气候经济, 做好贵阳市内景区建设和相关旅游产品开发;第三, 加强传播力度, 提高品牌知名度, 增加外地游客数量。为更好打造“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形象, 贵阳主要采取的是“走出去+请进来”的传播策略。“走出去”是指到各省外城市推介贵阳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2007年以来, 政府各级领导、企事业相关负责人先后赴省外多个城市, 尤其是“火炉”城市宣传贵阳;“请进来”策略是邀请海内外媒体及旅行商来贵阳考察和交流, 让他们把在贵阳的所见所感带回自己的城市, 强化宣传效果。“中国避暑节 (季) ”的隆重开幕, 标志着“请进来”策略的全面长久推广。2006年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办“避暑节”, 明确提出通过一系列活动策划, 发展避暑旅游经济。避暑季活动一般在每年的5月~9月定期举办, 期间贵阳市会陆续推出多项丰富多彩的文娱文化活动, 如通过举办避暑节, 贵阳市找到了城市文化外宣活动的最佳切入点, 全市节庆资源进一步统一, 宣传资源进一步整合, 内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机会进一步加大, “避暑之都”文化标识得以进一步确立, 提高了贵阳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国避暑之都”的成功塑造和传播, 进一步发掘了贵阳在生态和气候方面的独有资源优势, 使贵阳“避暑之都”的城市品牌定位得到了普遍认知, 对贵阳市经济尤其是旅游经济的拉动效果明显。

二、“避暑之都”品牌传播的经验

“避暑之都”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值得指出的亮点, 以下对贵阳的城市品牌传播成绩与经验进行总结分析。

第一, 城市品牌塑造观念强烈, 政府和市民对“避暑之都”品牌塑造与传播重视度大幅提升, 无论是政府领导人还是普通市民已经意识到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和这一地区的发展有着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成功地塑造和传播城市品牌将有益于地区发展, 这种从下到上的强烈城市品牌塑造观念, 为“避暑之都”城市品牌的成功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而保障了城市品牌建设的顺利发展和有效传播。

第二, “避暑之都”的城市定位有效整合了贵阳的自然优势, 对社会大众具有强大的价值感召力。首先, 贵阳的自然资源优势获得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 以自然优势为核心价值的避暑定位也获得了较大支持, 这种对城市品牌的高度认同, 为成功的品牌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 环境气候一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它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发展、进步, 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引发种种“城市病”这一时代背景下, 适度开发气候资源, 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使气候、生态与环境逐步走上良性循环, 是社会大众的普遍需要, 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最后, 气候资源可开发的纬度多, 与其他资源整合可产生新的价值点。事实证明, 贵阳市政府充分开发本地的气候资源, 使气候优势与旅游资源结合起来, 有效带动了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力。

第三, 营销与传播策略整合的有效开展, 大大提高了“避暑之都”城市品牌知名度。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 实际上就是整合各种营销传播工具, 面向特定的城市目标受众, 以一种有效、连贯的方式传达清晰、明确并且是一致性的城市品牌信息。贵阳市在推广城市品牌过程中, 始终重视对城市品牌核心价值的凸显, 从工具的整合来说, “避暑之都”城市品牌的沟通是运用四大传统媒介、网络、户外宣传牌、城市宣传册等多种媒介工具来实现的, 从传播手段的整合来说, “避暑之都”城市品牌整合应用了城市广告、政府公关、节庆活动等传播手段, 搭建起了城市品牌传播的多维度系统。

三、“避暑之都”品牌传播的不足和对策性思考

贵阳的品牌传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以下将总结这些不足, 并提出一些对策性思考。

第一, 重视市民参与, 创造主动型的品牌体验。城市品牌传播的城市形象必须是可感触的, 让受众在与品牌的接触中深入地体验城市品牌的内涵及其价值。城市传播受众的品牌体验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与城市品牌有关的各种信息的接收, 包括广告、新闻信息、宣传, 受众在这些体验中处于被动状态;二是受众亲自参与的各种品牌推广活动, 在这种活动参与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主动的体验。受众品牌的主动性体验将有助于发挥其人际传播的作用, 积极地承担起传播品牌的责任, 形成全民传播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提高城市品牌的传播影响力。

贵阳在传播城市品牌过程中十分重视整合营销传播理念和工具的应用,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主要是受众的被动性品牌体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内外部受众通过多种媒介工具和手段获得城市品牌信息, 大大提高了“避暑之都”的知名度。

第二, 扩展品牌外延, 加强品牌文化建设。以气候资源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城市品牌定位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首先, 品牌资源缺乏专属性, 竞争压力巨大。就中国而言, 贵阳的气候资源并非无法复制, 昆明、哈尔滨、庐山、大连、承德、威海、黄山、莫干山、鸡公山等地也在利用自身气候优势大打避暑牌, 不断加大避暑旅游资源优势的推广宣传, “避暑之都”品牌定位策略受到巨大挑战。其次, 城市顾客对避暑的需要并不明显, 这为贵阳的避暑品牌定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今, 品牌定位的主要依据来源于消费者的需要, 只有迎合和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品牌定位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目前, 虽然社会大众越来越关心城市气候环境问题, 但是却未形成为之付出行动的倾向, 这对以气候凉爽为核心价值的“避暑之都”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最后, 气候资源随时具有可变性和无法估量性, 这对于城市品牌的稳定性和长久性提出了挑战。城市气候属于自然资源, 它的产生和发展不受人的控制, 将这种可变和无法控制的资源作为城市品牌核心价值, 无疑会增添城市品牌塑造和传播的不可预见性。

针对气候定位的风险笔者认为, 要获得“避暑之都”城市品牌的成功塑造和传播, 必须扩展避暑品牌的外延, 加强避暑文化建设, 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将之融入避暑品牌的塑造中, 丰富避暑品牌的意蕴, 因为凝结在资源上的当地文化、习俗是不可复制的、独特的。

第三, 注重深度信息传播, 提高受众认知度。城市品牌深度信息的传播非常重要, 特别是对内部公众的深度信息传播尤为重要。内部公众是品牌塑造的参与者和重要宣传员, 是城市品牌传播获得成功的推动者, 因此内部公众对城市品牌概念和活动的深度认知是品牌传播提高影响力的重要保障。“避暑之都”城市品牌传播仅仅局限于告知的范畴, 缺乏有深度的针对性传播, 因此城市品牌的认知度还不高, 城市品牌信息传播还停留在表层上, 这致使社会公众对“避暑之都”城市品牌的内涵和策略停留在表浅阶段。要保证城市品牌信息的深度传播,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 增大城市宣传册的发放数量, 它能为城市品牌信息传播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 是城市品牌深度信息传播的最有效工具;另一方面, 加强人员传播力度, 可以定期面向全市举行城市品牌传播交流会。

第四, 搞好城市形象基础建设。城市品牌的塑造离不开影响其发展的城市品牌建设要素, 包括城市建筑、城市交通、环境卫生、服务设施、市民素质等软硬件的建设。目前, 贵阳的市民素质不高、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卫生的脏乱严重破坏了贵阳城市形象的发展, 从而影响了“避暑之都”品牌传播的效果。因此, 必须不遗余力地提高市民素质、保障城市交通畅通和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参考文献

[1]张锐.城市品牌——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年[1]张锐.城市品牌——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年

[2]论城市品牌与环境气候之关系.http://tieba.baibd.cn/fk267603173.2008-05-26[2]论城市品牌与环境气候之关系.http://tieba.baibd.cn/fk267603173.2008-05-26

[3]避暑之都——贵阳的气候资源介绍.http://gygov.gov.cn.2008-09-04[3]避暑之都——贵阳的气候资源介绍.http://gygov.gov.cn.2008-09-04

[4]生态和气候优势就是财富——贵阳市打造“森林之城·避暑之都”城市品牌纪实.http://www.guiyang.gov.cn/xwfbh/zxbb/2007-09-26[4]生态和气候优势就是财富——贵阳市打造“森林之城·避暑之都”城市品牌纪实.http://www.guiyang.gov.cn/xwfbh/zxbb/2007-09-26

经验对策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经验;风险;对策

一、创业风险的含义及其分类

所谓创业风险是指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与创业团队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按创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划分,创业风险分为主观创业风险和客观创业风险。前者是指在创业阶段,由于创业者自身的能力与心理素质等主观方面的因素导致创业失败的可能性。后者是指在创业阶段,由于客观因素,如市场的变动、政策的变化等导致创业失败的可能性。

有关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为5%,远低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与创业成功率之所以呈现“双低”态势,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风险过大,导致创业失败。而根据上述创业风险的分类,主观创业风险即大学生创业者与创业团队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是创业风险中最为重要的风险。而大学生创业者与创业团队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的根源在于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

二、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的危害

如今,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一股热潮,很多大学生把创业当作实现人生理想的最好途径。因为创业既可避开就业压力,又可自由发挥自己的综合能力,何乐而不为?但是,创业有“三高”:高难度、高风险、高不确定性,这“三高”合为“一高”就是高失败率。大学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创业过程中的风险,创业经验不足以及自身缺陷带来的风险是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

有人认为创业固然需要有很强的综合能力,但大学生可以一边创业一边锻炼,有没有相关实践经验无所谓,只要创业项目有市场就可以进行操作。的确,有市场的项目可能会赢利。但是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在大学生创业团队看好一个项目时,稍有风声就会有人跟进,只要别人各方面经验优于该团队,那么大学生辛苦选择的项目就相当于是为别人而策划。有无经验不能决定能否创业,但却能决定创业能否成功。

三、大学生如何弥补创业经验不足的风险

缺少经验是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要想提高创业成功率,大学生创业者应该通过不同渠道积累经验,丰富阅历。

1.积极参加学校的科研项目来获取实践经验。一方面,参与学校科研项目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和项目指导教师进行接触。项目指导教师往往跟社会的公司接触很紧密,学生在导师那里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实战经验。另一方面,参与科研项目的大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充分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组织、策划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素质要求。

2.利用大学社团得到实践锻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对于未来的创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社团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二是社团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三是社团可以帮助学生拓宽人脉关系。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在校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多培养一些创业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养,积累人脉与资源,这样创业会更容易成功。

3.利用大学实习,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大学生利用假期实习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很好机会。在实习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生可以尝试销售、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不同岗位。实践证明,创业过程中的市场调研、销售、人力资源管理等各种能力都可以在大学生实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得到锻炼。

4.毕业后在企业进行实际锻炼。社会是大熔炉,企业就是实际的创业团队。在这个团队里,大学毕业生应该抓住机会进行能力的锻炼和经验的积累。积累好人脉和资源再创业也为时不晚。但是大学毕业生要想独立创业,还需要善于发现所在市场的空白点或找到合适的创业契机,同时要有组建并管理团队的能力,那么独立创业才会有成功的把握。

大学生在丰富自身实践经验的同时,还要详细了解政府出台的有关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国家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个高校都鼓励并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部、人保部等各部委以及各省市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如:2013年8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与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联合发布《2013年国家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公告》,该公告从享受创业资金扶持政策、实行税费减免优惠以及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培训指导服务等方面明确了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政策。对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了解这些政策,对成功创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小结

经验对策 篇12

福贡县土地总面积为411.9 万亩, 其中林业用地358.91万亩, 占87 %;非林业用地52.99 万亩, 占13%;林业用地面积中:林地288.4308 万亩, 疏林地1.1067万亩, 灌木林地65.4988 万亩, 未成林造林地0.8609万亩;无林地面积0.4119 万亩;宜林地面积2.5994万亩。森林总蓄积3432.74 万m3。在有林地中, 乔木林面积为283.87 万亩, 其中幼龄林面积为45.85万亩, 中龄林面积为88.12万亩, 近熟林面积为36.4万亩, 成熟林面积为68.54 万亩, 过熟林面积为44.96万亩。中幼龄林面积占乔木林面积47 %, 中幼林多属天然次生林, 林相参差不齐, 树龄差异大, 树种复杂, 密度分布不均, 下木密集, 藤灌丛生, 林间卫生状况差。人工林因造林密度过大, 郁闭度在0.8以上, 乔灌混杂, 造成人工林分质量下降, 林分中自然枯死严重, 火灾隐患加大, 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合理经营中幼龄林抚育工作已刻不容缓。

2 福贡县森林抚育实施情况

自2011福贡县启动森林抚育试点项目以来, 累计实施森林抚育试点项目50000亩。主要抚育方式有生长伐、卫生伐等, 主要抚育内容有修枝割灌、疏伐、抚育间伐等。根据福贡县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森林抚育和抚育后定期进行监测, 经过抚育的林分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光照增强, 林木个体生长加快, 林下植被增多, 通风状况改善, 林分抗病虫害, 抗火灾能力增强。

3 主要的做法

3.1 组织管理

成立了由分管林业的副县长担任组长, 县林业局局长和县财政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的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天保办, 负责处理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协调管理、监督检查指导及其他日常事务工作。

3.2 政策宣传、业务培训

宣传森林抚育的目的和意义, 特别要强调森林抚育是培育森林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的是提高森林生长势, 提高林分质量和抗灾害能力, 是提高林地生产力, 并非是森林采伐。同时, 对抚育地点、权属、范围、面积、树种、方式、实施单位、抚育期限等进行公示。公示范围还应扩大到周边村镇、当地报纸、电视、广播等, 接受社会监督, 依靠科学技术, 强化科学管理, 是振兴林业的根本出路。福贡县根据实际情况, 抓好各级各类技术人员的各种培训, 加强对抚育项目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提高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3.3 签订施工合同

为确保森林抚育任务及时、高效、安全完成, 签订森林抚育合同, 明确抚育任务、地点、范围、质量要求、完工日期、施工安全等相关内容, 保证了森林抚育的进度和质量。

3.4 组织施工

(1 ) 抚育作业前完善各类相关手续、确保抚育项目的合法性, 在抚育作业过程中, 严格进行“标桩打号, 挂牌抚育”对每个小班中所要抚育采伐的林木用红油漆打“×”标记, 严格执行抚育作业前的公示制度。

(2) 抚育作业中期严格把关。严格按照抚育采伐技术要求进行抚育采伐, 在抚育过程中派出技术人员、林政执法人员到现场指导、监督整个抚育过程, 同时安排专人做好统计台账, 及时统计上报抚育情况和抚育采伐量。

(3) 整个抚育过程要严格执行管理: (1) 领导定期到各个抚育区进行巡视检查, 确保抚育工作正常运行; (2) 天保办到抚育区进行抚育采伐技术检查, 确保抚育采伐操作规范; (3) 林业技术人员认真进行现场检尺, 确保抚育采伐量的准确。

(4) 抚育作业后期管理, 严格抚育验收制度。实行抚育检查验收制度保证抚育作业质量, 根据作业设计的要求, 在抚育采伐过程中, 及时组织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对抚育区进行检查验收并填写验收单。抚育采伐后, 抚育区内遗留下的大量采伐剩余物要及时清理, 杜绝森林火灾隐患和病虫害, 保证保留木的健康正常生长。

3.5 资金管理

(1) 加强资金管理。补贴资金用于中幼龄林抚育有关费用支出, 包括间伐、修枝、割灌、剩余物清理运输等生产作业的劳务用工和机械燃油等直接费用以及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档案管理、成效监测等间接费用。

(2) 补贴资金分账核算, 专款专用。县林业局和县财政局协调、配合, 确保补贴资金专款专用。

3.6 加强档案管理

专人负责, 妥善保管森林抚育工作管理中产生的文字、电子材料、建立电子档案。保证地块与图、表、册相一致, 各种会议记录、公示情况、施工合同、信息报表等资料齐全。

4 取得的成效

(1) 生态受保护。通过森林抚育经营试点项目的实施, 合理调整了树种、林种结构, 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林农得实惠。通过项目建设, 带动中幼龄林的经营管理水平, 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 增加了当地林农经济收入。

(3) 开展林下经济, 增加群众收入, 促进全县林产业的发展。森林抚育度试点项目与林产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森林抚育块积极开展林下经济, 种植 (重楼、草果、黄连) 。既保护了森林资源, 又增加了收入。

5 存在的问题

(1) 补助标准底, 林农参与积极性不高。国家对森林抚育的补贴每亩120元, 由于受山区, 劳动力的影响, 每亩投入的经费比国家下达的多二、三陪, 补助标准低, 林农森林抚育获得的收入无法满足生活所需。林农积极性不高。

(2) 与现实有矛盾。森林抚育的目的是提高林分质量, 往往由于抚育需形成单一林种或单一的同龄林不利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提供木材料, 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 但抚育原则是砍劣留优, 砍小留大, 砍坏留好, 由于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砍劣的没有经济效益, 抚育出的木材经济价值低而处理的成本高。

(3) 任务下达时间每年都是10月份, 外业调查和施工难度特别大, 气候环境恶劣, 造成外业调查无法按时进行。

6 对策建议

(1) 加强宣传工作, 营造良好氛围。利用张贴标语、发放户主通知书、制作宣传牌等形式进行宣传, 为森林抚育经营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森林抚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到森林抚育建设当中, 真正体现出公益性和全社会性。

(2) 提高补助标准, 增加林农的积极性。由于我县山高坡陡, 经过坡改平面积以后, 实际操作面积远远大于设计面积。建议提高每亩补助标准, 使林农从森林抚育中真正受益。

(3) 将抚育经营与产业发展积极结合起来, 与林下经济的开发利用相结合, 通过产业拉动提高抚育经营的内在动力。

(4) 深入一线, 听取基层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森林抚育工作按期完成。

(5) 不断总结和探索好的经验、方法, 从内部管理, 组织实施、监督、验收环节上下功夫, 逐步建立一套适合本地的管理办法、施工办法、验收办法及措施, 保证森林抚育有条不紊、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贡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昆明: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2014.

[2]国家林业局.森林抚育检查验收办法[R].北京:国家林业局, 2014.

上一篇: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结构下一篇:特殊人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