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对策

2024-05-14

问题对策(精选12篇)

问题对策 篇1

问题教学是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提出问题, 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建构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新知识。近年来, 随着语文问题教学理念的逐步推展, 沉闷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勃勃生机,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问题偏离了学科本体

《海底世界》这篇课文, 以科学的态度、赞美的情感介绍了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旨在让学生了解海底世界, 探究海底世界, 描述海底世界。有位教师施教这篇课文时,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阳光能射到海底吗?海底有多少种动物?海底的植物有哪些色彩?海底为什么有山、峡谷、森林和草地?海底为什么很平静?

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不是语文问题, 而是科学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的基本特征。”语文教学中采用的问题教学法要以“语文问题”为教学的中心, 让语文充满生活的源头活水, 围绕生活情境设置问题, 围绕课文观照问题, 围绕思维演绎问题, 这样组织的教学才不会“走题”, 也才不会让语文背上不该背的学习包袱, 使语文课获得个性化的“本体感”。

二.问题讨论偏离了本体的价值取向

《狼和小羊》旨在表达狼的阴险凶恶, 一位老师施教时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师:你对狼和小羊有怎样的评价?

生1:狼聪明, 羊愚笨。我要向狼学习, 发挥聪明才智。

生2:狼狡猾, 羊老实, 老实是要吃大亏的。

生3:狼凶恶, 羊善良, 狼可恨, 羊可怜。

师:发表自己的独特理解, 这是我们语文学习中要极力倡导的事, 希望大家今后放大胆子去想, 去说, 这样, 自己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很显然, 学生对狼的认知偏离了课文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价值取向”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作品, 接近作者的语言文字和思想观点;“独特体验”是学生自己走出作品, 对作者的语言文字和思想观点所做的判断和估量。“价值取向”是思维的集中, “独特体验”是思维的发散。“价值取向”具有客观规定性, “独特体验”具有主观能动性, 只有把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结合起来, 才能把文学作品的阅读创新落到实处, 并卓有成效。

三.教师的作用有所缺失

问题教学强调解决“学生的问题”, 有的教师因此不注重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缺乏充分的预设和临场的有效引导, 甚至不敢干预学生的讨论, 致使课堂常常处于无序状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组织”, 字典意义是“有目的、有系统、有秩序的结合”。基于语文问题的教学, 要求教师有目的地选择问题, 有系统地排列问题顺序, 有秩序地进行课堂活动;所谓“引导”, 强调教师示范性地“教导”, 注重教师循序渐进地“诱导”, 珍视教师有耐心地“辅导”。

四.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在实施“基于问题的语文教学模式”课堂中, 不难发现, 少数学生因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 综合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能力比较薄弱, 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感到不适应, 学习效果不够理想。这种情况如果不引起教师的重视, 两极分化将愈来愈严重, 这就与新课程的精神相悖。为此, 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的学情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精选学习内容, 因材施教。针对学困生学情, 对内涵深刻、意蕴丰富的作品, 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放慢教学进度;在容易产生分歧和不同理解层面的关键处因势利导, 及时提醒和点拨, 使他们不掉队, 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同时, 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优秀生的潜能, 与学困生结对帮扶, 给学困生更多的关爱, 把他们看作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资源, 给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擅长的技能, 让他们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品尝成功的喜悦。

摘要:近年来, 随着语文问题教学理念的逐步推展, 沉闷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勃勃生机,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此谈些看法。

关键词:问题教学,价值取向,对策

问题对策 篇2

一、主要问题

一是党员群众参与度不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党务公开纯粹只是党组织开展的一项工作,与他们并无任何关系,群众党员干部更为关注的是涉及切身利益的事项,这就反映出部分地方的党务公开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党员、群众与组织对党务公开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党务公开工作只是落在了文件与形式上,而并未真正发挥其实效。

二是有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本身素质不高,政治觉悟性低,对国家相关政策知之甚少,县上下发了系列文件,但要实现公开,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村一级基层缺乏人手,即便公开,只是一些很粗的内容。

三是条件限制,无经费。在公开过程中,无经费保障,全县共有村级党组织1000多个,要在全县范围内全部公开,村级党务公开栏大的大、小的小,有的甚至没有,直接就地取材在老黑板或者外墙进行公开。

二、对策建议

一是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广大党员群众参政议政意识,提高人民群众政治素质,变被动为主动,自觉要求党委政府进行党务公开,推动基层组织完善相关制度。

二是严格选拔刷选村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定期组织业务培训、相关政策解读讲座等,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思想政治素质。

问题及对策 篇3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朗读时间过少

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的朗读教学只停留在课前或讲解后的小部分时间,而且大多朗读的次数较少。时间上的分配过少,导致学生朗读的效果不佳。时间过少必然难以引起学生的足夠重视,还有不少老师的做法是课后朗读,这种无法监督、无法评估的朗读是非常低效的。提高朗读的时间,是做到有效朗读的前提。

(二)学生缺乏朗读的兴趣

朗读要求学生充分、全面、发声、有情感地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品内涵及作者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境界。

但是,由于许多老师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朗读教学方法,未能激发学生对于朗读课文的兴趣,机械式地要求学生对某一文段进行朗读,以学生出声为朗读教学是否开展的依据,这样的朗读教学是盲目性的。

朗读是需要教师提出前提要求的,例如,在朗读课本中某一篇课文时,教师应该在朗读之前留下值得寻找或思考的问题,学生带有目的性的朗读能够加大学生对于文段的投入,在寻找答案的前提下朗读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

(三)朗读面较窄

此处的朗读面较窄有两方面内涵,一是朗读的文段较少,朗读的内容较少,朗读的大多是课本中的文章,还应拓宽课外朗读及与课文相关的文段朗读;另一方面,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往往过分重视尖子生,在朗读实践时,指定单个同学朗读,纠正其语气、读音、情感等,多数学生得不到阅读练习,导致整体朗读教学质量不佳。

二、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一)确保充足的朗读时间

增加朗读时间是优化朗读教学的前提,主体提高学生整体朗读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充足的朗读时间。根据不同篇幅的文章,合理安排学生的朗读时间。对于篇幅比较长的文章,可以适当分段分多次朗读,避免长时间朗读导致的厌倦感。

在朗读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读音、语调等。尽量引导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这对于后期教学理解是有很大推动作用的。朗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不只是大声读书这么简单,应该包括范读、引读、自读、分解色朗读以及齐读等阶段。

(二)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努力营造一起读、好好读的良好学习氛围,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充分利用到范读、引读、自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展示朗读的多样性。

关于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教师还可以多组织一些课外文本的朗读训练,选取一些适合小学生语文基础、语言文字风格的比较轻松文章,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上文提到朗读的内涵不只停留在大声读书,朗读包括范读、引读、制度、分角色朗读。许多教师对于朗读教学没有清晰的认识,也没有充分利用到朗读形式的多样化,这就注定其朗读教学的效果不好。

如,在学习一些情节比较丰富或曲折的记叙文时,教师可以分配多个学生分角色朗读。具体操作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中的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各个小组之间相互竞争,看看哪个小组的朗读最好听、最真实。

朗读形式的多样学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范读主要是在学生发音吐字及情感不到位时,教师亲自订正的朗读形式;引读的形式旨在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层次,对文章结构划分有更清晰的认识;齐读大多适用于排比句式或情感较为激烈的文段,以其节奏感强加之学生一齐朗读而达到气氛的有效渲染,增加文章代入感;分角色朗读用于对话较多、人物较多、情节较多的小说文中,有助于学生对于人物、人物性格及情节走向有更清晰的把握。

三、结语

总之,朗读的形式还有很多,有待我们再去挖掘,朗读教学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朗读是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帮手。教师应该高度重视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对策 篇4

高中数学教师应深入学习和研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准确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掌握课程设计思路, 熟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标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 我们应当加以创造性地贯彻.

如何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 合理地确定教学要求, 是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之一.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 应把握以下三点:

1.对于课标中已经删去的内容, 教学中一般不要再涉及.如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解法、两条直线的夹角、线段的定比分点、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三角方程和反三角函数、极限等.

2.对于有不同处理方式的内容, 一般应按照课标建议的处理方式进行教学.如“函数概念的引入”, 可以先讲函数.后讲映射;也可以先讲映射, 后讲函数.人教A版教材采用了前一种方式, 这是课标建议采用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与初中知识衔接,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对于新增的内容, 备课时, 多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 有助于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提高教学的水平和效率.如“必修3”中的算法, 不同版本教材的表达方式和所选用的例题、习题不完全一样.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必修课教学阶段、选修系列1, 2教学阶段和总复习阶段.一般说来, 前一阶段的教学是后一阶段教学的基础.前一阶段的知识会在后一阶段的教学中得到巩固、应用、拓展和延伸.例如:函数的有关知识会在导数中得到应用;直线与圆的方程会在圆锥曲线方程中得到应用;立体几何初步的有关知识会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中得到应用.在总复习阶段又会对前两个阶段的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就是在这种多次接触、反复体会、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 切忌在必修课的教学中就按照总复习教学的要求一步到位.

二、如何处理课时紧问题

新课标中规定每周四课时, 非常紧张.分析原因, 一是要求掌握的内容多.比如, 模块一, 除去新增的幂函数、函数的应用举例, 与原教材相同的部分, 原来共用103课时, 现在规定80课时, 远远不够, 何况还有新增内容.二是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到位, 课标要求降低难度的地方降不下来.比如, 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问题, 课标将“一元二次不等式”放在《数学5》去学, 就是为了突出强调“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主要讲函数的背景、性质、应用, 也就是避免在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方面出现过于繁琐的技巧训练, 况且, 结合实际问题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 将“一元二次不等式”后置.但我们在教学中或多或少都涉及了一元二次不等式, 也有为了弥补学生不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这一不足而加课时补讲的, 这使本来就紧张的课时变得更加紧张.三是辅助练习册不配套.与《课程标准》配套的教材有六套, 但与之配套的教辅很少, 多是在原来基础上稍加改编的, 出现了许多超《课程标准》的习题.但既然给学生订了, 删减太多也不好, 只好硬着头皮讲, 白天讲不完, 晚上利用自习时间继续讲.结果是挤占了学生自习时间, 产生恶性循环.面对新情况, 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我们采取的对策是, 首先, 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领会, 力争把握好标准, 不超标, 不做无用功, 不花不必要的时间.其次, 老师把好习题关, 备课组教师形成合力, 自配习题, 以确保习题的质量.难度适中, 广度达标, 做到难度服从进度.

三、如何处理初高中衔接问题

教学中我们发现, 初高中衔接问题比较明显有以下几点:一是“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是初中的重要内容, 但要求偏低, 特别是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跨度大, 适应不了高中学习的要求.二是“因式分解”.学生只学习了提取公因式法, 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法 (未见过立方和、立方差公式) .三是“韦达定理”.初中只在“观察与猜想”栏目中探求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也就是韦达定理的内容, 但没有给出“韦达定理”这一名词, 更没有相应的应用训练.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所讲内容, 我们的对策是, 控制难度和进度, 给学生多点时间思考, 以便学生跟上思路.同时, 找时间给学生补讲补练.特别是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求线段的长度时常常要用到, 因此, 有必要进行补讲.在杂志上也有文章提到“相信会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稿中得到体现”.我们也相信课改会日趋合理和完善的.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 我们要及时总结, 善于发现问题, 不断调整思路, 制定相应对策, 切实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 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 让学生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到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去, 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彻底变革, 尽快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课程教学的成功之路.“只要大家都成功了, 数学课程改革也就成功了!”

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教师和学生从观念到课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作者近几年的教学经历, 针对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谈几点对策, 以便同仁们在教学中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健.高中数学“双基”教学的误区及其反思[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7 (6) .

作文教学问题及对策 篇5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平罗城关第八小学 李淑芳

作文教学是一直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问题,具体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析。

(一)教师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实际;指导上存在严重问题,指导不到位,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指导过于具体,束缚了学生自由想象的思维,从而学生的写作趋向雷同,干瘪、乏味、缺乏创新;不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致使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感情频频出现。

(二)学生方面:

学生写作文感到无从下手,往往会出现乱编的情况;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对周围事物缺少留心的观察;缺乏想象力;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

二、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激发兴趣,鼓励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写作的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是很难达到的。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因此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鼓励实践,调动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1)要把老师的架子放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学生用商量的语气和学生讨论并适当引导学生该写什么,怎么样写。(2)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仅限定范围而不限定题目,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3)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教学中我经常会采取拿学生的作文当作范文来宣读,鼓励学生向期刊投稿,将学生的习作打印成册,举行作文比赛等方式来鼓励学生,让他们又被认同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写作的兴趣。

(二)立足生活,学会发现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睁开双眼,去观察、去比较。风土人情,雷电风雨、日落月出的大自然景观,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都是学生习作的极佳素材。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缺点。应经常带领学生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赞美自然,从大自然中寻找作文素材。如春忙时带领学生观察农民伯伯下田种地银锄翻飞的神态、动作;秋收时带领学生体察农民伯伯金镰舞动,麦浪声中唱丰收的喜悦,让学生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使他们懂得生活中无处不美的道理,进而激发他们表现美的强烈欲望。

(三)提倡个性,鼓励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这是一个倡导个性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教育往往会泯灭学生的个性需求,而把他们都改造成相同的人,以至作文中全部是相同的一个“我”。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提倡个性,鼓励想象,恰好可以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

在作文教学中,诱导学生进行想象,不但能开阔视野,丰富写作内容,还能使文章生动活泼,意境更加深远,蕴涵更加丰富,同时还能使学生认识得以升华,思想得以提高,性情得以陶冶。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适当的想象发挥比一般的记叙在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且,富有想象力的文章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更加富有个性化。

(四)注重阅读,以读促写。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没有大量的闭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因此教师在做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一周应该专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静心读书。阅读时事新闻、报刊杂志,同时诵读古诗词、中华经典名录、现代优秀诗文等。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读书时做好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但这也需要我们老师们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五)注重评价,自我修改。

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好学生作文的评价、鉴赏工作。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获得持久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把自己会说的话都写出来以后,还要学会修改,使它更具有表达书面语言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教师要逐句逐段地与学生一起分享修改作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文章,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图书物流:问题与对策 篇6

[关键词] 图书物流 问题 对策

现代物流被称为“经济领域的黑大陆”和“第三利润源”,是当今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图书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一部分,在出版发行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现图书物流现代化,是提高我国出版业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降低流通成本的主要途径。因而,廓清我国图书物流的现状,理清图书物流存在的问题,提出图书物流建设的对策,并进而促进图书物流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一、图书物流存在的问题

概而言之,我国图书物流建设中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现代图书物流理念尚未确立,相应的法律、标准还不健全

图书物流业健康发展所需的文化制度环境尚未建立。表现在:相应的核心理念尚未确立,“物流意味着安全、经济、准时,物流业标准化、集成化、网络化地发展,为整个知识经济体系运行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等理念不够深入人心。相应的法律不够健全,比如,我国物流企业融资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产权转让制度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相应的标准还未完善,图书物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

2.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各自为政,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图书物流系统尚未形成

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出版发行业从采购到销售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自营完成,这种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现代图书物流服务的发展。同时,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模式,导致大量物流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各种区域性、规模化的物流中心建设发展十分缓慢。此外,行业和地方保护措施,致使图书物流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割据局面。

3.图书物流领域信息流通不畅,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纵观我国图书物流业,从硬件建设而言,其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低,生产效率不高,服务水平较差。从软件建设而言,专门开发的物流管理系统还未得到普遍使用,尚未实现物流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

4.图书物流人才匮乏

图书物流行业中,专业人才奇缺,制约了我国图书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削弱了我国图书物流业的竞争力。

二、图书物流建设对策

1.理念引领:树立现代物流理念

现代物流的魅力在于它的核心理念,它把整个社会看作一个物流运行系统,用信息系统来整合对顾客、出版商、物流公司、区域分销商、零售商之间的管理,让物的流动具有最佳的目的性和经济性,消除物流过程中的价值浪费,让参与者人人受益,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水平,提高整个社会的竞争力,抵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盲目竞争,调节滞后的制度性缺陷。在这种理念下,每个图书物流结点都相互联系,从而结成一个物流网;每个结点上的图书都按照区域、属性和服务对象在不同的方向得到集成;每个结点上的图书都可以按照顾客的要求,准时运送到相应的物流结点,在集成和配送过程中实现价值最大、效益最优。

在现代物流理念统领下构建图书物流系统,就是要以信息论、系统论、优化论、运筹学为理论指导,实现图书物流系统目标系统化、功能集中化、组织网络化、手段现代化、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经营市场化、效益最大化。

2.制度规范:完善法制、标准建设

按照国际惯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统一的图书物流法规,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由政府、出版社、图书物流企业共同制定统一标准,与国际接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物流标准是图书物流发展的基础。物流标准包括硬件标准和软件标准。硬件标准是指物流运作过程中的相关机具、工具的标准及配套标准,从一个作业程序转向另一个作业程序的衔接标准,物流仓库、堆场、货架的规格标准、建设标准,信息系统硬件配置的标准等;软件标准是指物流信息系统的代码、文件格式、接口标准,物流管理、操作规程标准等。政府要承担起建立图书物流标准的责任。一方面,要在图书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工作,对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种相关标准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吐故纳新。

3.系统支持:构建图书配送流畅的大物流系统

长期以来,我国图书物流业主要采用自营物流配送模式,这与现代物流的专业化分工是背道而驰的。大力推进图书物流的外包服务,发展专业的第三方图书物流业,是我国图书物流今后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物流业的运营模式,一般有三种:一是自营物流配送模式,二是合作配送模式,三是第三方物流,即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提供服务的物流运作模式,是专业化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 自营物流配送模式需要企业拥有雄厚的实力和庞大的网络,我国具备这种条件的企业不多;合作配送需要双方业务的同质性和权责的一致性,这种模式也不太适合我国企业的发展。鉴于我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选择第三方物流是最经济的。“通过与第三方图书物流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大大减轻配货工作量,压缩配货成本,寻求压缩库存和降低商品缺货率的最佳点,最终实现生产、物流、销售一体化,达到双赢的目的。”

我国图书物流正从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转变,因而,作为初创阶段,可以在大中城市,采取与出版社共建的方式,建立区域性的图书物流中心,使得区域性的物流中心成为出版商的存货商、分销商、代理商。

4.技术支撑:构建图书信息流畅的技术平台

构建图书物流技术平台的目的是实现图书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这包括构建相应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

(1)硬件平台。大而言之,国家应继续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快主要道路的改造和江河的治理。具体言之,要加强图书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化硬件平台建设。比如,图书物流配送中心的设备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即自动拣选系统、分拣系统、报件分拣系统。

(2)软件平台。 软件平台建设主要是图书物流管理系统建设。现代图书物流管理系统要以国际先进的物流理论为指导,从业务流程整合入手,采用Internet,Intranet,大型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以及条码技术,GIS和GPS等现代电子息技术,实现信息采集、存储、识别和执行的自动化。系统组成一般有:运输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客户管理信息系统,货物报关管理信息系统,运输(配送)管理信息系统,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等。

5.人才保证:培养高素质的图书物流人才

图书物流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高素质的图书物流人才。我国对流通基础理论的研究、特别是物流问题的研究严重滞后,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在教育部公布的学科设置上,不仅没有研究流通基础理论和实务的学科,而且将已有的商业经济学科也取消了;十几所高等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也被取消。市场急需的物流人才从何而来。国家应设置专门研究流通理论的学科,恢复商业经济专业和物流专业。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另外,还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物流理念和物流技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我国图书物流研究和物流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 玲:关于我国书业物流系统改革的思考[J].中国出版,1999(4):14~15

[2]陈方建:中国图书物流:从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转变[J].物流技术,2006(11):103~105

[3]林自葵 汝宜红 郑 凯:我国图书物流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图书情报知识,2004(8):45~47

《对策问题》说课稿 篇7

1 说教材

例题从“田忌赛马”的故事入手引入“对策论”应用问题。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 学习优选法、对策论等高深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比较困难的, 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理解, 能饶有兴趣的去学习, 除了把握好深浅尺度, 改进教学方法外, 还应该尽可能地充分挖掘、利用教学资源, 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实、丰富,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 并学会在生活中实际应用。

2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 我确立本节课的知识性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性目标: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 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尝试用对策论的思想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重点为:能在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中选择一个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为:能理解在报数游戏中采用怎样的对策才能保证获胜。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为实现上述目标, 突破重难点。本节课我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了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评价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新知。使他们不仅学会, 而且会学。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 力求把多媒体落在实处、落在难处。

4 教学流程

依据新课程所追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4.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以“玩扑克牌, 比

在本课重点问题上我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突破的:

第一步, 看故事, 初感知。

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田忌赛马的故事并不十分清楚, 因此我通过播放视频片断, 让学生在了解历史故事的同时, 初步体验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二步, 设障碍, 找对策。

此环节我引导学生思考:田忌赢齐王的策略是不是唯一的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运用搭配的知识去探究田忌在赛马中所有可能采取的对策。探究中学生会发现有六种比赛对策, 其中五种齐王赢, 只有一种田忌赢并总结出田忌赢的方法是: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这时学生产生了质疑:田忌用这种方法就一定能赢吗?这时我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 而是顺势进行了分析。

第三步, 模拟赛, 促优化。

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田忌赛马的模拟比赛, 让学生在比赛中对疑难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有所思、有所悟, 最后得出:比赛中, 田忌要想获胜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让齐王先出, 第二田忌用最弱的马牵住齐王最强的马, 换取后两场的胜利。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解决方案的最优化。

在这个环节中, 对知识的探究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组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团结协作的乐趣。

4.3 多种练习、巩固提高———关注非数学因素的作用

新课程指出“练习是学生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 我在练习的设计形式上采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情景。这样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在内容

(上接266页) 术要求, 应增添相应的试验项的设计上我没有安排过多的题目, 而是精选题目, 使题目有一定的梯度, 有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以形成新的技能和技巧。

本节课我设计了3个练习。

a.说一说田忌这种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对策论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b.设计学校组织跳绳比赛的情境, 通过“你发现哪个班队员实力较弱?”、“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等问题, 渗透德育教育。

c.完成书上116页的取纸片游戏。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知识的拓展,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4.4 交流评价, 课堂小结———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本课即将结束之际, 我设计了“你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的表现如何?”两个问题。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概括, 归纳提升, 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同时, 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5 说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 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 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并一直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在首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 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在玩中学、学中思的数学空间, 但本节课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本节课虽然采用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活动方式, 但由于师生、生生思维互动交流的时间较少, 导致在互动中生成新知的概率较低。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将继续学习不断实践。

为a%, 石子含水率为b%, 则将上述实验室配合

摘要:结合实际, 重点介绍了《对策问题》说课过程与方法。

问题对策 篇8

新课改对传统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总体目标: 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常见思路与技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从而全面发展学生。问题解决教学的本质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 一是问题解决是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 更是要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 二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 能够形成知识网络, 包括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以及学科内部的知识体系; 三是在问题解决中要注重解决策略与技巧的引导和运用, 实现创新; 四是解决问题的同时还需要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当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教师思想守旧, 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监督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 就需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 并对过程进行科学的评价。而要真正做到以上几点, 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高尚的数学素养和职业素养, 但当前很多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思想守旧, 无法真正融入到新课改教学环境中, 问题解决教学的意识不强, 没有意识到问题解决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与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上单一, 再加上自身的教学技能有限, 不能有效地将新课标教学理念与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细节中, 自然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素养。

( 二) 学生自身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问题解决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 在基础知识、生活经验和问题解决意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当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时, 会在解决策略、思维水平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会间接影响到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与能力。

( 三) 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流于形式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很多数学教师在采取问题解决教学方法时, 针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没有进行及时评价和引导学生反思, 而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机械计算达到提升思维与能力的目标。但问题解决过程是需要不断的思考与探究, 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体验问题解决过程的思维变化与技巧性。否则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不仅不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还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解决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对策

问题解决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思维活动, 从而解决相关问题。

( 一) 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选择最佳的学习方式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在教师同一教学方式下, 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表现, 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因此, 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同一个题目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思路; 同时在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与思维习惯的基础上, 教给学生不同的解决方式, 帮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二) 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小学生对于新事物总是充满强烈的好奇心, 喜欢自己发现与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在问题解决教学中也不例外, 对于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学生会按照自己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采用不同的解决策略与技巧。因此, 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发现问题, 并逐步引导学生比较与分析各种解决思路的不同; 另外, 还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与交流, 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加强学生常见问题解决策略的掌握程度, 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提升数学课堂学习效果与质量。

( 三) 积极总结和反思问题解决过程, 加强问题解决策略的内化与广泛

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 得出最后的结果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 在问题解决之后还需要进行及时总结与反思, 对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 对问题解决策略进行进一步的内化, 使其应用更加广泛化。在进行反思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回忆问题解决过程的发现、分析与策略形成过程, 分析其中的思维变化, 分析所需要的数学知识, 注重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 以帮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自我监控的良好学习习惯。在综合评价方面,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与分析多种解决思路, 发散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主动找出最佳、最适合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法。

奶牛饲养问题及对策 篇9

一、存在问题

1. 粗饲料单一、品质差

以甘肃为例, 粗饲料以小麦秸为主, 小麦收获打垛贮存全年用。在秋季玉米收获季节, 青绿玉米秸可喂20~30天, 在69户奶农中只有18户建有青贮窖, 且只能饲喂5~7个月, 无法全年均衡供给青贮, 青干草匮乏。

2. 日粮配合不合理

在日粮配方中, 由于粗饲料品质差, 缺乏青绿多汁饲料, 奶牛营养需求大部分来自精饲料, 因而精饲料供给量较大, 日产奶20公斤牛高达12公斤。精饲料以玉米40%~50%、麸皮10%~15%、大麦10%~15%、胡麻渣25%~30%构成, 缺乏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3.胎间距偏大

经过对140头成年母牛各胎次胎间距统计, 平均胎间距为413天, 比标准胎间距大48天, 只有40%的奶牛在360~380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产科疾病多、发情判断不准、运动不足、不能适时人工授精等。其导致奶牛终生产奶量和繁殖率降低, 每胎次产奶后期延长, 甚至提前3~5个月干奶。

4. 选择冻精不注重品质

由于奶牛冻配工作在各基层配种点, 奶农在奶牛配种时只重视品种 (即荷斯坦冻精) , 而对冻精的来源、质量、公牛号、系谱不了解, 对种公牛不作选择, 这种作法降低了后代的遗传素质, 忽略了后代的种质水平。

5. 产奶高峰期较短

母牛分娩后由于激素作用产奶量快速上升, 在被统计的45头奶牛中, 24头产奶高峰期较短, 胎次平均产奶量在4650公斤, 明显低于高峰期长的奶牛。

6. 干奶期饲养不当

干奶期是胎儿生长末期, 奶牛体内应贮备足够的营养物质, 为下一个泌乳期作准备, 也使乳腺组织得到恢复修整。但奶农对此认识不足, 一种是忽略干奶期饲养, 饲料营养供给不足, 致使胎儿生长发育和体内营养贮备不充分, 并影响下一个泌乳期产奶量;另一种是饲料营养供给过量, 致使胎儿过大, 奶牛过肥, 造成难产, 浪费饲料。对干奶期长短, 所有农户都理解为提前2个月干奶。

7. 乳房炎发病率高

在被统计的45头奶牛中, 38%在产前产后发生乳房炎, 主要原因是牛舍卫生状况差, 特别是地面不平且潮湿, 干奶方法不正确, 产犊前后乳房受污染等。

8. 饲喂、挤奶不科学

精、粗饲料分开投喂, 不注意饲喂顺序, 影响采食量和消化率, 更换饲料突然, 无过渡期, 造成生产水平波动, 甚至引起疾病。部分奶农饲养奶牛直接为市民供应散奶, 而喝奶习惯时间在早晚, 加之无储存设备, 因而, 形成了奶农早晚两次挤奶的习惯, 其实, 每日2次挤奶仅为3次挤奶量的80%左右。

9. 忽视原料奶卫生

挤奶员个人卫生不佳, 挤奶桶、盛奶容器清洗不彻底, 擦洗乳房不坚持原则, 定期不刷拭牛体, 挤奶完成后降温缓慢, 抗生素奶及药物治疗奶混入其中, 乳微生物控制意识淡薄。

1 0.记录不完善, 运动场地小

发情日期、配种日期、与配公牛号、预产期、产犊日期、每日产奶量、胎次产奶量、系谱、防疫记录、饲料配方等, 未作完善、系统的档案。运动场地小, 部分奶牛拴系。

二、对策及建议

1. 以玉米青贮为主, 附加青绿饲料

为奶牛提供优质粗饲料和青绿多汁饲料是促进奶牛产奶的前提, 在西北地区青绿饲料极为缺乏, 而修建青贮窖成本低, 玉米秸秆丰富, 建议广大奶牛饲养户修建青贮窑, 为奶牛全年供应青贮, 全株玉米青贮最佳。同时积极储备苜蓿、燕麦等青干草, 也可采用小麦秸微贮、碱化处理技术, 既提高粗饲料的品质, 又降低精饲料的用量。

2. 合理搭配日粮, 添加矿物质元素

采用合理的精料配方, 在饲料中添加矿物元素添加剂或使用添砖, 避免产前、产后瘫痪、胎衣不下、繁殖能力下降、异食癖等矿物元素缺乏症状。奶牛从泌乳中失去大量矿物质元素, 矿物质元素缺乏也会降低产奶量。食盐从饮水中补充。可全年为奶牛提供啤酒糟、醋糟、豆浆水等多汁饲料, 特别是啤酒糟对提高奶牛产奶量有显著作用。

3. 及时人工授精

在产后45~85天, 注意奶牛发情时间, 记录第一次发情日期并预测下次发情时间, 防止隐性发情、假发情。正确掌握适时输精时间, 对有生殖道疾病的必须及时治疗, 对90天仍未发情的请兽医检查诊治, 因营养不良推迟发情的及时补充日粮。

4. 增强冻精选用意识

大力推广使用经过后测的优秀荷斯坦种公牛冻精, 在畜牧部门分发配送冻精时, 发放国家良补的荷斯坦冻精, 各基层点配种使用种公牛冻精应作详细记录, 防止近亲繁殖。广大奶农应提高认识, 主动选择冻精牛号, 索取种公牛资料, 基层技术人员尽力提供选配服务。

5. 延长泌乳高峰天数

泌乳高峰期提供优质粗饲料、多汁饲料和补充足够配合精料, 提供充足干净饮水和矿物元素, 应尽可能维持高峰, 加强干奶期的营养补充, 防止营养储备不足。

6. 确定合理的干奶时间

在干奶期调整日粮配方, 全面合理供给营养。注意干奶方法, 加强运动, 注意牛体及牛舍卫生, 防止乳房炎发生。根据产奶量高低和体质状况, 合理调整干奶期长短, 一般干奶期在50~75天之间, 中等产奶量时为60天。

7. 控制乳房炎发生

对地面、排污沟合理规划, 保持牛舍干燥、卫生, 挤奶前应用干净温水擦洗乳房。在干奶前进行乳房炎检测, 挤奶员的手应洗干净、消毒, 产犊时地面要干净并消毒。

8. 科学饲喂、挤奶

牛多者可分群采用全混合饲料饲喂, 即将精粗青饲料全部均匀混合后饲喂。牛少者按先粗后精顺序, 固定饲喂时间, 定时定量、少喂勤添;调换饲料要经10天过度, 便于瘤胃微生物种群调整。采用每天3次挤奶、3次饲喂, 必要时购置储存设备。

9. 重视原奶质量

在用蛋白、乳脂含量确定价格的同时, 加入原奶微生物控制指标, 督促奶农讲求个人卫生, 彻底清洗各类接触容器, 保持牛体清洁, 防止各类污染, 从源头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

1 0. 完善记录和设施

坏账确认问题与对策 篇10

坏账损失的确认条件

关于坏账的确认, 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坏账的界定标准为: (1) 债务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撤销, 其剩余财产确实不足清偿的部分应收款项; (2) 债务人死亡或依法被宣告死亡、失踪, 其财产或遗产确实不足清偿的应收款项; (3) 债务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 损失巨大, 以其财产 (包括保险赔偿) 确实无法清偿的应收款项; (4) 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 经法院裁决, 确实无法清偿的应收款; (5) 逾期法定年限以上 (一般为3年) 仍未收回的应收款项; (6) 法定机构批准可核销的应收款项。其中的第 (1) (2) (3) (4) (6) 点完全符合国际公认“坏账”定义, 至于第 (5) 点, 笔者认为就中国企业的现实状况, 该规定的意义是积极的, 但以“3年”为标准, 有待商榷。

坏账损失确认存在的问题

坏账损失确认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 《财政部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制度的通知》中的第四条与《民法通则》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中相关规定的债、诉讼时效等制度未能实现完全衔接。由于《民法通则》的法律效力高于《通知》, 债务企业根据民法相关规定已不再承担债务偿还义务, 使债权企业陷入由于结构性制度缺陷导致的尴尬境地。 (2) 以“3年”作为坏账确认标准显得缺乏科学依据。事实上, 企业的应收款项超过3年未收回的情况非常普遍。有些债务企业可能会故意拖延至3年以上;而债权企业以“3年”为标准, 往往忽视对3年以内的应收款项的管理, 而当超过“3年”这个标准时, 应收款项无法收回已成定局。 (3) 由于我国相关条例并未就企业关于坏账已经发生而未转销的情形出台相应处罚措施, 导致许多企业坏账处理存在严重失实情况。有些企业领导为提高业绩, 往往忽视坏账风险, 盲目采用赊销方式扩大销量, 人为粉饰利润。应收账款的大量增大, 伴随的是坏账风险的提高。 (4) 在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分析时, 仍采用国际通行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由于坏账不具有资产性质, 更不符合流动资产的性质 (一年内变现) , 因此, 该指标的运用已失去实际指导意义, 进而误导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

坏账损失确认的改进对策

鉴于目前坏账损失确认中存在的问题, 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强化应收款项日常管理, 可采取以下对策: (1) 根据客观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以应收款项的债权性质所对应诉讼时效长短与《通知》中的三年孰短作为确认标准。若法定事由使诉讼时效的时间超过了三年, 则将该笔应收款项账面余额扣除应付该债务人的各种款项, 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赔偿后的余额确认为当期坏账损失;没有超过三年的, 按照企业规定的一定比例计提坏账准备, 并进行相关账务处理, 及时核销坏账。 (2) 为了减轻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量及审计风险, 《会计法》应规定企业必须严格遵循“坏账”的定义, 对已不符合资产定义的应收款项, 应及时予以核销, 并规定由于企业管理当局疏忽或出于某种目的不予转销的应收款项达到一定金额或比例时, 应按《会计法》相关条款对该企业进行处罚, 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会计法》中出台相关硬性处罚规定, 促使企业管理当局必须时刻关注对应收款项的动态管理, 尽可能地减少坏账损失。 (3)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在应收款项管理中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断完善监控体系, 改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是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检查有无异常应收款项现象, 有无重大差错、玩忽职守、内部舞弊、故意不收回账款等情况, 确保应收款项的回收。在我国内部审计大部分还停留在经营效益审计等方面, 而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遵守, 揭示企业员工舞弊、贪污等工作进行得远远不够。内部审计对应收款项审计主要应在销货和收款流程, 在销货流程应核查销售业务适当的职责分离、正确的授权审批、充分的凭证和记录、凭证的预先编号、按月寄出对账单等方面。 (4) 规范应收款项在会计报表中的披露。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分析, 在资产负债表中, 应收款项应严格按流动资产的定义。账龄在一年以内的列作流动资产, 而对于账龄超过一年而又不属坏账的应收款项, 增设“账龄超过一年的应收款项”项目予以单独列示, 并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予以披露其有关详细信息。 (5) 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的适当分离。从理论上理清会计核算处理有关规定与税法的功能, 应将财务制度体现在税法中, 而取消单独的财务制度。企业会计核算完全按照真实、公正的原则, 对可能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根据各企业的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计提坏账准备, 而不必受税法的限制;对不符合资产定义的应收款项及时予以核销。 (6) 加强相关责任人的离任审计。目前, 我国离任审计主要只针对单位或部门负责人, 而应收账款的发生与销售部门一线业务员直接有关。关于销售人员的业绩考核, 应注意销售收入指标及货款回收指标的综合平衡。对于销售员的调岗或离岗, 应进行审计和追究责任。

问题对策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对策

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的儿童在进行运算中不能脱离具体事物的运算。”“应用题”是传统数学教材中的经典板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课标”和新教材中,“应用题”的称谓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因此,要切实“解决问题”就需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感知、剖析、探索,从而建立新的认知机构。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传统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 问题呈现形式单一,结构封闭

应该说教材的编者已经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智力水平。如在低年级中问题呈现形式一般是通过图画或表格,然而来到中高年级时往往是通过文字叙述完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需要教师画图表示。因为生冷的文字不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此外,在应用题的呈现中要求条件充足,且答案唯一。这是应用题结构单一的表现,容易让小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形成思维定式。

2. 问题呈现远离生活,脱离实际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新课标指导下已深入小学数学课堂,为数学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不可分,而解决问题教学中更多的内容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传统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注重对学生解题技巧与解题能力的培养,从原教材中可以发现很多内容是学生不熟悉的。这些脱离学生生活的内容不利于学生思维记忆的唤起,因此我们呼吁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周期应该更短一些。这样,有利于让小学数学教学紧扣时代发展的步伐。

3. 仅注重培养思维能力,缺少系统

小学数学在解决问题教学注重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这是小学数学教学取得的优异成绩。但是,在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没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应该深入地研究系统的思维领域。解决问题需要各种思维能力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思维能力不完全就是逻辑思维能力,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 问题类型化呈现严重,无法迁移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分类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学方法的依据之一。对于问题的解决,我们通常通过典型的例题来引导学生解决同一类问题。也就是问题划分成几种典型的类型,然后寻找每种类型问题的解决办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就背数学公式或寻找解决问题的关系式。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是去分析具体的问题,而是去找公式套用。从知识迁移的角度来说,这不利于形成迁移能力。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应采取的策略

1. 准确把握教材,构建认知体系

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层次都有所不同。因此,教材的设计分布也是按一定的规律的。教师在教学时,对于教材需要准确把握,懂得前后联系,将书本内容串联起来。而且如今教材中也有所改变,有些内容不再作为单独的概念性知识,而是将其融入相关的大章节之中。强调了整体,在整体中又突出部分,让学生在了解知识概念的同时,又能将其与其他知识相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过去的教材中只是把平均数作为概念进行讲述。学生们在理解平均数时,就是总和除以个数。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没有真正的认识,对平均数的数学意义理解不够充分。如在“统计”中,平均数反映了数据的整体水平情况。只有学生理解这一点后,才能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例如用这道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篮球队的队员身高比我们要高出许多,有一支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有2米,最矮的一个人是1.9米,但是他得分却不低,他最近5场得分分别为21、19、20、22、17,请计算出他平均得分是多少,并且谈谈平均数说明了什么。又说明不了什么?在统计中,平均数充当什么成分呢?”先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想一想平均数代表了什么?平均数能说明所有人、事物的情况吗?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后,教师再结合统计章节知识,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2. 继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教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教学方法中也有精华的部分。这部分应当继承,这是前人探索出来的。同样,在面对应用题时传统解决问题方法中,也有着许多优良的传统,这部分应当继承下来。比如有些应用题是图形类应用题,那么在教学时,教师都会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通过分析图形找出解题思路。这种方法能够提升解题概率,应当积极继承。又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互相解答的教学模式。因为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都可以用来作为数学模型,设置数学题目,出题难度较小。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题目,以小组为单位,互换题目进行解答。在设计题目的时候,学生需要从多角度去分析,首先要将生活内容数学化,构建数学模型,接着编辑数据,找出一组合理的数据。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运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以生活中的买物品为例子,设计一道相关应用题。会画画的学生可以自己画人物,增加题目的趣味性,激发其他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一些图形类应用题,让学生由“形”转变为“数”,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思维。这些优良的方法,是经过许多课堂教学总结出来的,教师应当继承这些优良传统。

3. 重视知识获取,注重思维过程

以往教育模式中,存在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过于重视知识结果,忽略知识形成过程。一个小小的知识点,却是数学家细心观察后,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结论并反复推敲,最终定义出逻辑上严谨的概念。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可能会有所混淆,理解不清。学生还有可能听完课之后理解了,但是过段时间又会忘记了。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点,理解只是暂时的。要想真正掌握知识,就需要了解其获取过程。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可以开展一节实验课,首先让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角度、长度,画出平行四边形,接着在按照其长、高画出对应的长方形;再将这两个图形进行重叠比较,观察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教师自己动手裁剪、拼接。学生发现,原来经过割补,能将平行四边形变为长方形。又比如教学面积单位时,接触分米与厘米时,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一平方分米与一平方厘米之间差多少呢?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一平方厘米的小纸片若干,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拼凑出一平方分米纸片。学生在拼接后,更能体会到平方厘米与平方分米的具体大小。概念、结论,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逻辑上是严谨的,但是让小学生直接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脑海中没有具体的映像。因此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结论、概念,加深知识的熟悉度,运用知识时会更加灵活。

4. 辅助解题手段,巧妙运用方法

条条大路通罗马,问题的答案也许只有一种,但是方法却可能有许多种。有些问题从一个角度来理解,可能会非常复杂,想不出解决的方法,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是非常简单的,因此思维角度的转化非常关键。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如果题目容易理解,但是却想不到解决方法,学生可以利用其他方法,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不要盯着一个思路不放,最后又费时间又没有成效。例如:小刚和小张周末约好出去玩,但是忘了约定去谁家,因此在约定的时间,同时从家出发。已知小刚的步行速度是15 km/h,小张比小刚慢一些,只有13 km/h。假设小张与小刚家之间有一点A,处于他们家正中间,小张在离A点3千米的地方与小刚相遇了,那么他们两家之间相距多少米?有些学生看到题目第一反应就是没有办法,因为题目中的信息太少,关于距离只有一个3千米,却要求解出相距距离。但是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小刚速度比小张快,因此小刚多走了3乘2千米,因为他们行走花的时间是3小时,所以得出两地距离=(15+13)×3=84(千米)。这道应用题,直接思考不容易得出结论,从多走路程这方面思考,就能够找到突破口。因此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应当从多种角度思考,巧妙利用辅助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应当从教材入手,联系前后知识点,注重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在具体章节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传统解决问题方法中,优良的部分应当保留下来,并且结合其他辅助解题方法,拓宽解题思路。解决问题变得更加容易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思维层次。

大学排行——问题与对策 篇12

首先,大学排行是在大学大众化和大学不断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过程中产生的。随着大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政府拨款相应增加,公众高等教育投入也相应增加,因此公众有权利了解大学向公众提供的服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高。但是,当代大学在从象牙塔演化成公众机构以后,其行为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大学没有主动地发布准确和详尽的信息,造成了大学与公众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于是,各种校外机构“乘虚而入”,竞相发布有关大学的信息。《美新》的一位编辑不失时机地说:“我们并没有要求做这项工作,我们没有要求当高等教育的仲裁者,是这项工作落到了我们的肩上。”[1]其次,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催生了大学排行。学生和其他一些利益相关者在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观念和自身定位都在不断变化,正在从高等教育消极的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他们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大学所提供的“产品”,既然是“产品”就有名牌与非名牌之分,就有排名靠前与靠后之异,于是大学排行就成了他们的“消费”指南。而在经济全球化中,高等教育成为跨境贸易的重要构成部分,既然是贸易,就会出现商品的排行,大学全球排行榜就应运而生了。第三,信息化为大学排行提供了信息基础和信息处理技术手段。当然,在这些原因之后是人性使然,在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竞争,在有机构群的地方就会有竞争,排行是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最简单明了的展示竞争结果的方式。正如美国麻省大学(阿默斯特)校长隆巴蒂(John V.Lombardi)所说,“排行是愚不可及的,但是它代表了美国人的强大偏爱”,“人民喜爱任何与声望相关的排行”。[1]既然大学排行不可避免,人民喜欢它,我们就应学习、了解和研究它。

大学排行在一些大学校长和教师的眼中可以说是“愚不可及”,漏洞百出。

其一,大学排行必然有利于一些大学而牺牲另一些大学。任何一种排行都是目标驱动的,结果是由所设计的指标体系的内在价值决定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现有的排行都不能说明大学在其全部使命中的表现,但是几乎所有排行都声称是对大学的整体排行。一般排行都倾向于大学的科研成绩,而牺牲了教学质量,虽然一些排行设计了诸如“招生选拔性”、“班规模”和“馆藏图书量”等与教学相关的指标,但是这些指标基本上是与大学教学输入端相关的,并不一定能准确反映大学教学的输出端——质量。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ch)2006年指出,“实际上,没有广泛接受的测量教学质量的方法,评价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一个远未得到探讨的领域”。[3]排行对于科研的偏好无疑强化了当前大学趋同的世界性趋势,使得原本存在的、适应不同社会需求的、不同类型的院校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大学在纵向上的差距被排行人为地膨胀了,与此同时掩盖了高等学校在横向上的差别。目前的排行武断地将不同类型的指标加权,然后相加得出大学的整体排行,这种排行减少了原设计指标的效度,扭曲了指标原来设定的目的与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美新》为了回应对于其整体排行的批评,聘请了全国舆论调查中心的一位专家来评价自己的排行方法。但是,事与愿违,该专家经过深入的研究,认为:“目前方法主要的不足是使用权重把若干测量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总体的评价的做法,缺少可靠的实证或理论基础。”[1]

其二,大学排行指标的设计以及赋权主观武断,缺少必要的效度、信度和可比度。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排行在指标选定上存在巨大差异。

资料来源:Kathryn Mohrman,Educational Exchanges:What China Should Not Adopt from U.S.Higher Education,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University of Hong Kong,January 5~6,2007.

上海交大的排名号称为“世界大学学术排行”,但是其对学术的定义显然完全偏向了科研,他们相信排行惟一可信的数据是可以广泛获得的、国际上可比较的、可测量的科研成绩数据。因此在指标选定上,只选择了有关学习输出和科研的指标,前者的赋权仅为10%,后者则高达90%。关于学习输出,也就是教育质量,指标仅有一项,即诺贝尔奖和费尔茨奖获奖校友的数量,显然对于教育质量的理解也是相当狭隘的。实事求是地讲,我并不相信上海交大研究人员对大学学术和教育质量的理解会如此狭隘,他们不会认为大学学术不包含教学,而可能的是,他们认为没有“客观”的数据支持教学质量的跨国比较。这应该是哲学理念让位于功利主义技术优先的一个典型案例,这是依数据“可靠性”、“客观性”和可比性为依据所设计的一套经典的指标体系,也正因为此,它在世界上被广为引用。但是,无疑这样的排名突出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模式。即使在有关科研的指标的选择中也有主观武断之嫌,指标过分偏重教师中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权重20%),高引用率教师人数(权重20%),在《自然》和《科学》两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权重20%),被引用的论文数(权重20%),当然这些指标是“客观”的、可“公正”获取的。但是,这里我不想多谈诺贝尔评奖中的复杂政治因素,仅以两个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来判断科研水平似乎也有失偏颇,这两个刊物也并没有声称给予各个学科以平等的关注。关于引用率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欧洲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它有利于美国大学,美国大学研究规模巨大,而美国研究人员倾向于引用美国本土刊物发表的论文,哈佛大学有168位高引用率论文的教师,斯坦福大学有132位,加州大学(伯克利)有74位,麻省理工学院有74位,而剑桥大学却仅有42位。[3]

在各项排名指标中声誉是最具争议性的,如果仅对少数几所大学排行,使用声誉调查来排行可能不会引发多少争议,因为学界和社会对少数几所最优大学会有大致的共识。但是,通过声誉调查为所有大学排行注定是问题百出的。《美新》对校长、教务长和招办主任等进行大学声誉调查,回复其问卷调查的人数日趋减少,2003年67%的接受调查者回答了问卷,到2006年就下降了6个百分点,那些回答了调查问卷的也只给问卷所列受评院校的56%打了分。[1]美国24所文理学院的校长联合抵制《美新》声誉调查反映了大学对声誉指标及其权重的不满。应该说《美新》声誉指标权重还是比较适中的,为25%。上海交大和《卫报》的排行根本就没有设定声誉指标,而《泰晤士报高教副刊》赋予声誉指标高达50%的权重,很难看出其依据在哪里。

其三,大学排行的指标偏重过去的成绩,预测未来的功能有限。实事求是地讲,大学排行的功能就在于评价以往的成绩,要求其预测未来似乎强其所难,但是有些指标的设定对于过去的偏重似乎也有些离谱了。例如,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奖之时都是在大学毕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我们很难用某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某大学学习时的质量说明该大学今天的教学质量。同样,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获奖时早已经离开了从事其获奖研究时所在的院校,但是分却加在了其获奖时所在的院校。这里所做的分析应该同样适用于指标所设定的其他奖项和诸如院士数等指标。但是,高引用率论文的教师的数量这一指标却正好相反,把分数加给了高引用率论文的教师被排行时所在的院校,回避了论文被大量引用时教师是否在该校工作,似乎这一指标又注重了被排行大学当前的状况。这不能不说在指标设计的指导思想中,存在着内在逻辑的不一致。

其四,商业性机构或刊物无法回避在其大学排行中的商业利益考量。美、英最有影响的大学排行都是商业机构进行的,这可能可以部分地解释其排行指标设定的武断以及修改的频率。发行量是商业刊物的生命线,我们试想如果某一商业刊物每年发布的大学排行榜都一样,是否还能吸引读者购买,因此每年修改指标就成为必然。例如,1999年在《美新》大学的排行榜中加州理工学院排行第9名,2000年指标修订后上升到第1名,在引起一片反对声之后,于次年再一次修改指标,加州理工学院随之滑落到第4名。也许这样的变化正是商业性的排行所期许的,引起公众注意,吸引公众眼球,从而扩大发行量。而大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机构,提高质量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这一理性出发,我们可以认为大学排名也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会是波浪迭起,新闻百出的,但这与商业理性绝对是背道而驰的。当然,我们不能断言商业刊物每年大学排行指标的修订完全是从利润出发的,商业也要可信,也要取之有道,才能持久。另外,在跨国大学排行中也可能隐藏着国家利益,例如英国在跨境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中十分活跃,我们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是否能吸引到留学生,对许多英国大学是生死存亡的问题。《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大学排行榜给予大学国际化水平以特别的关注可能恰恰反映了这一点,它在赋权达50%的声誉调查中调查的是国际学术领导和全球企业雇主,同时还直接给国际教师所占比例和国际学生所占比例各5%的权重。于是,与上海交大排行相比,在前100所大学中,《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大学排行中英国大学数量大增而美国大学数量相对减少。更匪夷所思的是,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排行中,澳大利亚大学在前100所大学中占12所,而加拿大仅占3所,这无疑与澳大利亚大学雄心勃勃的跨境招生计划相关。

其五,大学排行从大学直接提取的数据可能缺乏信度。在2008年1月召开的经合组织教育部长有关高等教育成绩评价非正式会议上,部长们认为,“大学排行和(大学)国际‘分类排行榜’……可能会导致院校行为的扭曲”。[7]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雇主们付给排行靠前的商学院毕业生更高的工资,即使他们知道某些排名并不太靠前的商学院教学质量较高,他们也不会给予这些学院的毕业生较高的工资。于是,在较不知名的商学院学习的学生在回答排行调查时就刻意给出对就读院校非常满意的回答,甚至一些学院的领导授意学生如何填写类似的问卷。[8]当然,我们不能把大学的行为完全归咎于大学排行,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大学排行给大学造成的巨大压力导致了一些大学的扭曲行为。

其六,大学排行可能误导读者。一般而论,不存在各个学科都同样优秀、所提供的服务方方面面都同样优秀的大学,但是排行的结果可能被读者误解为大学的表现如排行顺序所示。尽管排行者可以郑重声明,排行是由不同指标测量之后相加而生成的,各大学在各指标中表现是不同的,但是读者经常会对排行的过程闭目塞听、视而不见,而仅关注最后的排名结果。更何况,许多排行置信空间过大,使得排行位置即使有较大的差别,在统计学上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是,这种排行位置上的差距在读者眼中却意义重大,常常影响考生的判断。同时,大学作为读者也可能被误导,例如有的大学为了提高招生录取方面的分数,在招生宣传上大做文章,不惜做出虚假的许诺,尽量提高报考人数,而在录取时却提高录取标准,人为地把一些合格的考生挡在门外,这样招生录取方面的分数是提高了,但是考生的利益却受损了。

总而言之,大学排行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和重大学纵向差别轻横向差异等问题,但是,对大学排行有广泛的需求,起码在目前还不可替代,正如阿特巴赫所言:“它对消费者、教育政策制定者与学术机构来说仍是相当有价值的,因为可用来与国内外大学进行比较。”[9]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和改进大学排行,思考开展大学排行的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大学排行要反映“大学使命的主要因素或‘遗传特征’,具体说就是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10]要避免以某种单一的大学模式为标准评价所有的大学。大学排行的指标必须反映大学的核心学术标准,清晰描述大学的学术使命,以及系、院、校或者学科和专业所处的独特环境。

其次,排行应该避免成为竞争和推销的“明星评选”,避免对大学的整体排行,努力使大学排行逐渐演化为提供大学全面、客观、准确、清晰信息的平台,改变大学信息不对等的状况。所有关心大学的人或机构,不管是考生、在校学生、大学管理者和教师、决策部门或基金等社会机构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获取信息,并且根据自己的需要给指标赋权和进行排行。

第三,要有专门的机构研究大学排行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大学排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相信大学办学有规律可循,如果我们考察各种大学排行榜,不难发现排在靠前位的大学多少年不变,以美国大学排名为例,经常排在前10名的大学很少会跌出前15名。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说,存在某种“暗物质”(dark matter)影响大学的质量,对各种排行指标都产生重力作用。[11]如果存在,我们就应该深入进行研究,挖掘和确定这些“暗物质”,这不仅对于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重要作用,也会对其他大学提高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我们可能还要研究在大学排行中如何体现那些无法量化而又对大学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和制度因素。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不是所有可以量化的东西都重要,也不是所有重要的东西都可以量化”——应该成为大学评价的一项指导原则。当然还应该研究大学排行指标设计的其他指导原则,以及数据的收集、储存、分析和发布等问题。

第四,与大学排行相关的各方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完善大学排行做出各自的贡献。目前制约大学排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公共政策的缺位,许多政府对大学排行的基本态度是不鼓励、不承认,但是实际上,政府的某些相关机构自己也进行大学排行或评价。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作用,退出评价或排行活动,制定政策,集中规范大学的数据统计口径,要求大学定期发布准确的数据,从而为各种大学排行提供数据依据,逐渐使大学排行建立在可靠的数据基础之上。大学无需对每项排行提供数据,而应该定期发布全面和准确的数据,把这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和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大学相关的研究机构可以、也应该开展大学排行的研究,但是不应该以大学排行为自己的经常性工作。因为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分析,大学在排行中既作运动员又作裁判员肯定会引发利益冲突,或者引起利益相关者对排行动机与目的的质疑。笔者在这里并不特指某些大学的研究机构,实际上,据笔者所知,这些机构所做的排行还是相当公正的。但是从长远讲,如果这些机构进行的排行不是以研究为目的,而是经常性的工作,那么这些机构应该从大学中分离出去。大学排行的主力应该是中介机构。当然,商业性的排行也可以有一席之地,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毕竟是市场决定了商品的供给。但是,政府要管理和引导这一市场。大学、公众和决策机构要正确解读大学排行,首先要了解某项大学排行的目标是什么,是对大学的整体排行还是对学科专业的排行,切忌以局部代替整体。大学应该将排行作为一个诊断工具,寻找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服务。公众不要把排行作为子女选择院校的惟一依据,要充分认识排行的局限性,对于子女教育而言,最适合自己子女的院校就是最好的院校,而非排行越靠前越好。政府在将拨款与大学排行结果建立起联系时,不仅要奖励排在最前端的大学,而且要关注排在尾端的大学和激励多数大学。经合组织的教育部长们一致认为,“将评价结果与院校激励制度联系起来,包括提供额外的资金,可以是质量保障和质量改进及推动院校间相互竞争的强有力杠杆。同时注意到,评价也可能导致国家内(院校间)差异的扩大,这对制定政策,鼓励处于评价尾端的院校改进质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7]

不管大学或政府喜欢还是讨伐大学排行,它都顽强地存在,并且正在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强烈关注。因此,我们要研究大学排行存在的问题,积极改进大学排行,充分利用大学排行不断提高大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2][4][6]Elizabeth F.Farrel,Martin Van Der Wert,Play- ing the Ranking Game,The Chronicle V.53,Issue 38.A11, 5/25/2005.

[3][5]Simon Marginson,Marijk Van Der Wende,To Rank or To Be Ranked:The Impact of Global Rankings in Higher E- ducation,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Vol. 11,No.3/4,2007.306~329.

[7][12]Chair's Summary,Informal OECD Ministerial Meeting on Evaluating the Outcomes of Higher Education,Tokyo, 11-12 January 2008,Chaired by Kisaburo Tokai,Minister for Education,Culture,Spoils,Science and Technology,Japan.

[8]Marguerite Clarke,The Impact of Higher Education Rank- ings on Student Access,Choice and Opportunity,Higher E- ducation in Europe,Vol.32,No.1,2007.59~70.

[9]Gero Federkeil,Some Aspects of Ranking Methodology—The CHE-Ranking of German Universities,Higher Educa- tion in Europe,Vol.27,No.4,2002.

[10]Rolan Proulx,Higher Education Ranking and League Ta- bles:Lesson Learned from Benchmarking,Higher Educa- tion in Europe,Vol.32,No.1,2007.71~82.

上一篇:骨折病人的心里护理下一篇:水稻纹枯病控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