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和原因对策(精选12篇)
问题和原因对策 篇1
在全新的两岸关系形势下, 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海峡西岸”写入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 使这一战略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 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纳入全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2009年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将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推向新台阶。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 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 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 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 具有对台工作、祖国统一, 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的地域经济综合体[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为闽台合作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进行探讨, 以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为指导, 从新的角度阐释闽台合作的动因和条件。该理论核心观点是:任何形式的对外投资都是在投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作用下而发生的[2]。直接诱发要素, 主要是指各类生产要素, 包括劳动力、资本、资源、技术、管理及信息知识等, 直接诱发要素既可存在于投资方, 也可存在于引资方;间接诱发要素是指除直接诱发要素以外的其他诱发对外投资的因素, 主要包括经济政策、法规、投资环境以及宏观经济等。
1福建吸引台资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如图1显示, 台商在大陆投资金额从1998年的15.19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近80亿美元。闽台合作在两岸合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目前, 闽台合作在电子信息、机械、石化、轻纺、食品、服装鞋帽等领域已形成较强的配套能力, 产生了一定的聚集与规模效应, 出现了友达光电、华映光电、东南汽车、翔鹭化纤等产业关联度强的大型台资项目。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遗留下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投资分布不平衡
台资在福建的分布绝大多数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沿海经济较发达、交通运输便捷地区, 其中福州、厦门一直是台资分布最密集的热点地区, 并且相对集中于台商投资区及各类开发区, 区内可以说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而处于较为落后的西部与北部山区则分布很少, 投资环境也处于劣势, 难以获得资金支持, 得不到发展。
资料来源:《台商投资内地的5个“TOP”》, 中国政务信息网。
1.2台商投资增速放缓
有关资料表明, 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福建省的投资比重呈大幅下降趋势, 比重由1997年的10.9%下降至2007年的3.89%;如今, 长三角经济区台商的投资呈明显上升并有占据领军地位的趋势, 同时环渤海经济区成为台商投资新热点, 而中西部地区也开始挤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浪潮。如表1所示, 台湾在大陆的整体投资逐年都有所增加, 而投资福建所占的比例却一年比一年少。
1.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重较少
近些年来台商对福建的投资中,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有所增加, 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项目只占少数, 两岸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尚缺乏得力的统筹协调执行机构和灵活有效的运行机制, 更为突出的是产业高新区的集聚效应不明显。
1.4大企业大公司投资不多
根据台湾工业总会调查报告显示, 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大多以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为主, 投资金额比重占台商总投资过半以上, 而在福建投资的大企业及上市公司却不到100家, 占比不超过10%, 并且主要集中在三大主导产业中, 如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冠捷、友达光电以及机械制造业的东南汽车等。在大公司、大企业日益成为台商对大陆投资的主体时, 福建在这方面的工作表现却不尽人意。
2阻碍福建吸引台资的诱发要素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从新的角度阐释对外投资的原因和条件, 其创新之处在于更加强调间接诱发要素包括经济政策、法规、投资环境以及宏观经济对诱发投资发挥的作用, 而以往诸多研究都仅从直接诱发要素单方面来解释对外投资的产生, 从而导致某些片面性和局限性。事实上, 一地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往往是建立在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共同作用之上的[2]。下面就根据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着重从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两大方面探讨影响台资在福建区位决策的主要因素, 分析福建吸引台资状况不佳的原因。
2.1直接诱发要素
2.1.1劳动力成本优势下降
劳动力成本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成本构成的主要部分, 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自然对高昂劳动力成本的台湾企业有很大诱惑力, 所以早些年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到福建落户。经过近十几年的合作发展, 曾经支撑福建吸引台商到此投资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 最低劳动力工资从1 000元每人每月上升为1 500元每人每月。再者, 台湾已不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投资为主, 而转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对外投资。
2.1.2高素质人才不足
与其他外资企业相比, 台资企业以中小型居多, 鉴于自身力量有限, 更擅长于“就地取材”, 而充分利用投资地的人力资源, 提高研发本地化水平, 即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个方面。随着台湾高科技产业不断转移大陆, 台商对于投资地高层次人力资源的供应必然会有更多的要求。而福建的人才队伍虽说较为齐全, 但整体水平不高, 高层次人才的劳动力极少, 在营销策略、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也明显欠缺。
2.1.3科学技术基础较为落后, 发展步伐缓慢
先进的科学技术自然能够诱使投资者蜂拥而来, 同样投资者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会四处寻觅能够获得最佳利益的投资区位。由于台湾采取重点发展应用研究技术和工业制造技术的策略, 使其基础研究相对薄弱, 技术创新后劲不足, 在技术发展上不得不充当追随者, 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这样台湾高科技产品中绝大部分附加价值被发达国家占有[4]。台湾早想摆脱这种尴尬境地, 然而, 凭台湾单方力量却难以实现, 所以希望在大陆寻找合作伙伴共同进行技术基础研究, 与北京、上海、江苏以及广东相比, 福建自然也就黯然失色, 不仅技术研究起步迟底子薄, 而且技术进步相当缓慢, 科研院所与技术开发难成气候, 没有了诱发台商到福建投资的本钱。
在科学技术要素和劳动力素质要素都未能形成投资诱发因素的背景面前, 直接诱发要素中的其他要素福建也很难具有绝对优势。资本、土地资源要素难以挽回不利局面, 原本土地资源是一个相当优越的诱发要素, 福建非工业用地地价与台湾比相差二三十倍, 厂房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也比台湾低廉, 但这些年来福建沿海工业较发达县市出现用地紧张, 工业用地价格也高速飙涨, 而山区土地却无法得到利用, 潜在使用价值未得到实现。再者, 福建的管理与信息知识要素也不具备足够的条件使其处于诱发台商投资的绝对优势地位, 台湾企业早已在商讨是在长三角投资获益更大还是珠三角投资最佳, 福建已被抛弃。
2.2间接诱发要素
2.2.1投资环境不理想
1) 福建地处丘陵地区, 投资修建交通设施的难度较大, 铁路与公路网相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言很不完善, 与周边省份的交通不够畅通, 货轮及班机的航班也较之更少, 运输不便且成本高。这样福建经济辐射范围有限, 腹地也窄, 交通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瓶颈。
2) 产业配套能力差。福建在这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弱势。改革开放以来, 依靠着引进台资、外资, 逐步建立了电子、机械、化工、轻纺等产业, 但就目前为止, 尚未形成具有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 产业配套能力差, 集群化程度低[5]。也未能组织形成相对于其他省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配套。
3) 在软环境方面也不尽如人意。政府服务意识不够彻底, 重招商、轻安商;重引进、轻服务。同时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低, 职能交叉, 手续繁杂, 一块地三五个月无法批下来是常有的事, 就这一点就吓跑了许多台商。
2.2.2宏观经济不佳
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 福建沿海城市虽然作为经济特区, 先行一步得到了一定发展, 但仍旧无法摆脱“先天”不足的制约, 加之早期两岸政治关系紧张的影响, 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倒退。据相关资料对福建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的比较分析表明, 如表2所示, 福建区域竞争力在沿海7个省份中, 落后于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 位居第6位, 只高于广西。总体与人均GDP水平、财政收入等指标均不及上述沿海省份。其他竞争力指标在沿海地区都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其中产业竞争力位居第五位, 科技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均居第六位[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2.2.3优惠政策淡化
福建早期由于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 依靠给予投资者相当多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台资。上世纪90年代初在大陆各省市吸引台资中, 福建雄踞榜首, 引进台资占全国比重高达58.9%[7]。但是, 随着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全面推进, 福建的政策优势逐渐淡化, 加之目前国家两税标准统一, 对台资企业有所不利, 特别是享受特殊优惠政策的台企受到更大程度上的影响, 减少了他们从税收优惠上得到的收益。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政策上的优惠已经褪去历史的光辉, 而如今就要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 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又重新给予了闽台合作新的契机。
资料来源:《台商投资内地的5个“TOP”》, 中国政务信息网。
通过对上述间接诱发要素的分析, 我们不难理解台商投资福建速度放缓, 甚至在两岸合作中有被“边缘化”危险的尴尬境地。引资方福建诱发和影响外来投资的因素未成火候, 即使投资方诱发和影响对外投资的条件成熟, 台湾企业有到大陆投资的意向也不会再考虑正对岸的福建, 而是诱发因素较好的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又或更北的山东、天津。如表3所示, 台商投资大陆极力推荐城市TOP10没有一个属于福建。
3推动福建吸引台资的对策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的提出, 就是为了克服以往对外投资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以免理论指导实践时丧失了基本的科学性。下面就从两类诱发要素出发, 先针对间接诱发要素提出改进建议, 在间接诱发要素成熟的基础上后针对直接诱发要素探讨改进措施, 具体通过对新优惠政策的利用以及对产业配套、投资环境、人才素质、科学技术区位因素的改进, 努力实现“人无我有, 人有我高, 人高我新”的优势, 提高福建吸引台资的竞争力[8]。
3.1借助“海西”建设的大好政策, 塑造新优势
由于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在对台往来合作中福建原有的“五缘”独特优势地位已逐渐被淡化, 同时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现今, 福建必须重新审视和评估自己已有的对台优势, 重塑对台新优势。一是加强海西品牌建设与宣传。让更多台商了解海西所具有的巨大经济效益和良好前景, 两岸合作是能够实现双赢的良机, 而这一良机的不二人选就是站在两岸合作最前头的福建。二是加快实施闽台经济合作实验区建设, 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建设牵涉到全省范围和闽台合作的各方面, 必须在原有规划基础上制定更加详细、具体、清晰的实施方案, 有步骤、有重点的付诸实施, 确保规划落到具体地点和项目上。三是要时刻密切关注两岸关系动向, 特别是两岸经贸合作关系上的变化。
3.2延伸产业链, 完备产业配套
福建现有产业配套薄弱已是客观事实, 虽短时期难以改进, 但仍必须着眼未来。围绕产业配套能力差的现实状况制定相应的政策:一是通过招商, 吸引一批互为配套的台、外资项目落地福建, 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关联度[9];二是积极培养福建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跻身台资产业链, 以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三是认真研究台湾新一波产业转移和骨干企业外移动态, 以引进龙头骨干项目为重点, 按照上、下游延伸与配套的思路, 主动接纳台湾电子信息、机械、石化等产业的转移, 建立闽台产业合作带[10]。
3.3积极改善台商投资的软环境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 福建港口、网络、能源等方面的建设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但是与此同时, 投资软环境能否同步发展的问题突显出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改善投资软环境是提升福建引资水平的重中之重[11]。一是要营造有利于台商投资的政务环境。提高各级政府的办事效率, 应促使各地政府尽快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通过为台资企业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服务, 让台商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二是进一步完善政策和法律环境, 加快《福建省促进台湾同胞投资条例》的立法工作, 进一步完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台商合法权益保护、司法行政公正执行等法律法规, 用良好的法制环境为台商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好投资环境[12]。
3.4本地人才培养与“引智”工作并重, 注重高新技术人才培养
在廉价劳动力这一救命稻草失去功效后, 福建必须借助建设“海西”的大好态势, 抓住机遇培养自己的高素质人才, 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加强福建本地人才培养教育, 建立海峡人才培养基地以及闽台人才、青年培养基金等政策, 同时逐步扩大、集聚福建自己的高层次人才群, 为适应闽台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打好人才基础;二是建立引智工作激励机制[13], 激励企事业单位引进外来高科技人才, 以优惠的政策, 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宽松环境吸引并留住外来高科技人才, 提升福建人才整体素质较低的不利局面, 弥补在吸引台资中的短板。
3.5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要使福建能在新一轮的招商引资中谋求更大的发展, 就应加大科技的开发投入。一是在福建选择2-3个办得较好的台商投资区, 推动其与台湾高科技园合作, 引进台湾的技术开发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创业能力以及整个园区的良好的管理机制, 以提升福建产业技术含量, 促进福建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化;二是应加强“产、学、研”合作, 通过一定的方式, 如建立高科技孵化园等同省内、外大学、科研机构、相关的实验室建立定向联系, 为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使科研成果能以最快的速度运用到生产过程中[14];三是推动企业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有实力的技术开发中心, 着重研究开发一批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
摘要: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大背景, 以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为指导, 分析福建吸引台资下降的主要原因。从间接诱发因素来看, 主要包括工业基础薄弱、投资软环境及产业配套能力差和优惠政策淡化;从直接诱发因素来看, 主要包括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缺乏高素质人才的补充等。针对诱发要素的弱点, 最后提出若干相应对策。
关键词: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直接诱发要素,间接诱发要素,投资环境,产业配套
问题和原因对策 篇2
通常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在政治经济领域中腐败现象是最为严重而对于教育领域这片的神圣的净土人们很少关注其腐败的存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的各种腐败、违法问题日益显现,近几年来媒体对教育领域的乱收费、贪污、受贿等腐败问题的频频报道,让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向教育领域出现的腐败现象。
一、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主要表现
教师这个职业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圣神的职业,教育领域也被人们认为是一块净土。对于腐败问题,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聚集在政治经济领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的各种腐败、违法问题日益显现,近几年来媒体对教育领域的乱收费、贪污、受贿、师德腐败等问题的频频报道,让人们开始转向了教育领域,教育领域里的腐败现象也日益显现。市民反映最强烈的是教育乱收费,认为教育部门把九年义务教育变成充满铜臭的商业活动。教育领域腐败是指掌握教育行政权力和教育资源管理与使用的人,进行营私舞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贿赂等败坏教育声誉、影响教育效果的行为。其显著的特征就是利用职权维护和谋取私利。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权力腐败、管理腐 败、教学腐败和学术腐败这四个方面:
(一)权力腐败。腐败是权力的附庸,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腐败的,腐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必须掌握一定的公共管理权力。二是公共权力非公共使用,而是变为谋取私立的工具。三是权力的使用违背基本的社会主义政治、道德原则。四是侵占、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教育腐败实质上就是一种权力腐败。如:网友曝光一农村中学校长受贿账单 一位校长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共31次,共计收受贿赂186825元。中国央视教育频道也发过专版,谈及“贪污受贿包情妇,中小学校长趋利致教育腐败”的话题,详述了中小学校长腐败六大案例,其敛财手段和贪腐程度发人深思。2010 年 5 月 10 日广东省检察院公布了 2009 年十大“典型案件”,其中一例便是英德市教育局原局长赖来新受贿案。2001 年至 2008 年,赖来新先后共计受贿 66.5 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 4 年。当然,与那些贪污受贿金额动辄上亿的贪官相比,赖来新受贿金额不大,相对还算“清廉”。然而此案的看点不在这里,而是赖案一发,竟然牵扯出英德市涉嫌收受“劳务费”的 98 名中小学校长,他们闻风而动,纷纷自首,成了这十大“典型案件”中位列第二的案例,因而轰动一时。这一系列的案例都是利用这里涉及许多方面,一方面反映了教育领域里的领导人跟行政机关的政府官员一样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贪赃枉法,违法乱纪,尽可能的捞取钱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 一些教师在任人唯亲的官僚体制下,为了自己得到职务晋升、职称晋升、调动、分配工作、评奖金、评先进等等方面得到校领导的特别“照顾”,主动向领导行贿。在这种领导面前,办事暗藏着潜规则。提拔、晋升、调动、分配、评价不再按照能力、知识、文凭、成绩、贡献,而是由领导一人或几人说了算,都任由领导摆布。这一系列的权力腐败使我们的教育领域产生很多不公平,教师的工作热情也受到很大打击,它将给我们教育领域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
(二)管理腐败。管理上腐败其中主要表现在各种巧立名目的乱收费上。每年的新生入学,更是其学校大肆敛财的绝好机会。教育管理部门存在有弄虚作假的现象严重。比如说,学校为了提高考试的“优秀率”“升学率”,而安排学生集体作弊或“借”其他学校的优秀学生来冒名考试,还美其名曰是为了本单位的名誉和利益。还有的学校在上级例行的工作检查、验收、评估之前,严厉地警告本校的教师和学生不准他们向上级的检查、验收人员说真话,并声称“谁砸学校的牌子,学校就砸谁的‘饭碗’”。以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和教职工的工作权利相威胁,另外被评者事先与评审人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沟通,增进感情,谋求评审人加以照顾;还有的教师在考试监考时(特别是自学考试、成人高考)明目张胆的包庇作弊和冒名顶替的考生,一次收受贿赂达上千元,有些地方的考场贿赂甚至形成一次一人 100 元的行情。
(三)教学腐败。教学上 的腐败主要表现在学生为了能够在教学上或考试中得到老师特别关照,还有学生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老师的特别的关照往往会向教师行贿,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作为教师在教学上应当一视同仁,然而有些教师却没有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而是对有背景好的学生和有钱的学生格外关照,这多发生在中小学校。教学上的腐败还表现在有些教师为了赚钱四处讲学,或开各种辅导班,当然并不是所有到处讲学的教师都是腐败,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很多资源需要共享,掌握了某种先进理论或技术的教师或教授四处讲学是为了更多的资源共享,是为了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这种情况不属于腐败,但是以追求金钱为目的,本身又没有真才实学只是凭借其头衔,不务正业四处讲学就是腐败行为。这种腐败现象就像寄生虫附在我们当今所最求的知识经济上,腐蚀着我们的社会。
(四)学术腐败。教育领域里的学术腐败近年来频频被媒体揭露出来,为了评上职称,教师中不择手段地托人情、拉关系甚至请客送礼、暗送红包的大有人在。评优获奖的课题论文是职称评审中的重要筹码,于是评审工作中出现了严重的关系评审、近亲评审。学术腐败现象,无不表现出当前人情学术活动中的畸形影响。个别的主管领导或评委老师自甘堕落,他们中有的认为吃回扣、拿好处很普遍;有的感到升迁无望,不如趁有权时“捞一把”;有的看到一些不如自己的人都发了财,自己从事了几十年的 教育工作还是一贫如洗,巨大的反差导致产生失落感;有的堕落初期处于被动状态,可当陷入犯罪歧途后,又错误地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补偿。很多教育领域的管理者大多是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中选拔出来的,但随着权力的不断增大,渐渐淡忘了教书育人的宗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做捞取钱财的资本、牟取私利的工具;有的当权者观念淡薄,甚至认为收钱收礼是人之常情,拿点回扣也不同于受贿犯罪,顶多是违纪。
二、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产生根源
(一)思想认识模糊,党纪意识淡薄。教育领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业务学习、轻政策法规学习的现象,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党性观念和法纪意识淡薄:在私分钱物上,认为一个人贪污是贪污,几个人共同分取利益就不算贪污;在收受贿赂上,认为替别人费心费力办了事,收点礼品、礼金天经地义;在公务消费上,认为只要不拿公家和别人的钱财,只是吃点喝点谈不上腐败;在重大事项决策上,认为“我”是一校之长,学校的大事小情“我”说了就算。更有甚者认为,自己拿的蝇头小利,和有的大人物差之千里,自己为单位、为国家出了力,理应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部分干部丢掉了党性,由违规违纪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
(二)权力过度集中,监督管理不到位,监督机制失 效。由于我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校党委的领导职责主要是把握学校办学的政治方向,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但在学校的具体行政和学术事务上,很少干预。校长是学校最高行政权力代表,代表教育主管部门行使学校行政管理权,同时是学校学术权力的核心。在这种结构中,行政权往往发挥着强有力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是行政权力主导模式。近年来,在强调抓“一把手”、“一把手”亲自抓,追究第一责任人责任的情况下,权力更是过分集中于学校的主要领导,既强化了领导责任,也放大了权力的裁量权。党政一把手和部门负责人拥有决定性的权力,即便是集体讨论的决策,他们往往也可以顺利地将个人意志强加在集体决策上。正是由于党政主要负责人在现有权力结构中所拥有的全方位的主导性地位,单位、部门的实际决策与运作方式主要取决于“一把手”的工作方式和作风。如果“一把手”的民主意识和作风差,就很容易出现“一言堂”、“家长式”的权力专断和滥用现象。由于权力的逐级下放,“一元化领导” 的现象不但没有根本扭转,还在一些学校发展得更为严重。检察机关分析:“有些学校中,个人言论代替了国家政策和学校制度,这正是学校经济犯罪案开始上升、学校违纪违法主体主要是领导干部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存在监督制约机制乏力的现象:党风廉政建设常常是下 发了文件、禁令等,却缺乏应有的督查落实,“三重一大”制度还没有推行到位,一些学校公务职权缺乏公开透明,部分学校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形同虚设,致使少数“一把手”的权力观出现偏差,发生腐败现象。
(三)财经纪律执行不严,财务管理不规范。近年来,一些学校财务人员大多由非财会专业的教师兼任,他们只凭经验来操作学校账目,缺乏规范性和专业性,使得诸如房租费、择校费、社会赞助费等一些本应上缴非税管理局的资金没有及时入账,自然而然成为了“小金库”、“账外账”,还出现了“坐收坐支”等现象。这些资金往往涉及金额大,持续时间长,因此“小金库”也曾成为教育系统频发腐败案件的一个“毒瘤”,从而出现了诸如私分钱物、乱发津补贴等乱象。还有一些学校一味追求超常规发展,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办学,这种多渠道、多方位的筹资方式使学校的经费猛增,学校的资金支出数额比从前也有了很大增幅。但是,由于新的管理机制没有形成,学校物品采购种类繁多,如科研设备、教学用品、学生用品、图书、医疗器械和药品等多种多样,对此,许多学校尚缺乏分类的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在物品采购中,一些部门和人员权力过于集中,缺乏货比三家以及财务、监察、审计部门的共同参与,一个人洽谈现象还比较普遍,对使用单位自行采购的也缺乏相应的操作规范与监督制约的措施,使问题多发常发。加上在购买学生保险、财务 资金管理、基建工程等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环节上的漏洞较多,导致腐败行为时有发生。
(四)干部轮岗交流不够。教育系统由于其专业性特点,对干部轮岗交流不够,出现了主要领导长期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任职时间过长的情况,部分领导干部产生了惰性,工作上缺乏了激情和锐意进取的精神,腐败的种子也随之落地生根。如我市某中学校长连续12年在同一所学校任校长,从他身上不同程度反映出思想僵化、标杆不高、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式作风等问题,最后因违纪违法移送司法机关,造成无法弥补的终生遗憾。
(五)重学校发展,轻腐败防范。近年来,中央、省、地方财政逐年加大了对义务教育改薄资金的投入,各中小学都承担了一至数个建设项目,工程造价从几十万元到近千万元。教育主管部门把工作重心投向了重要项目的安排和推进上,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办学条件的改善上,对可能引发的腐败隐患预判不够,在项目监管上思考少、举措少,被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多,主动出击寻找问题、从源头上治理少,致使一些腐败问题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才被发现,个别干部 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六)执纪力度偏软,压力传导递减。作风建设虽一直在抓,但腐败问题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究其原因,还是教育主管部门在追责问责上不够强硬,对存在腐败风险苗头的 干部批评教育的多,问责惩处的少;强调要求的多,督检落实的少;讲人情、留情面多,出真招、下狠力少,对违纪违规现象的处理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致使主体责任压力层层递减,顶风违纪、腐败现象时有发生。近两年,陆丰市教育系统先后有
名干部因私设“小金库”,收受贿赂、回扣,贪污公款等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甚至法律的严惩。
三、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预防对策
(一)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党纪法规教育。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用十八大精神及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夯实思想根基,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守纪律、讲规矩”的观念和思想道德水平;二是要加强党纪党规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要使每个党员牢记《党章》,主动遵守党的纪律,使每个干部严格遵守廉政准则,自觉执行“八项规定”等,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守纪律讲规矩,精干、高效、清廉的中小学校领导干部队伍;三是要注重警示教育和犯罪成本教育,通过召开典型案例剖析会、参观警示教育基地、观看反腐教育影片、警示图片展览等形式,使干部教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明白。
(二)狠抓制度的落实执行。一是要坚持和强化《“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实施,使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情况公开化、阳光化;二是深入推行《“两会票决”制度》,切实发挥学校校委会和 教代会(或全体会)的监督与管理作用,防止公权私用和权力滥用现象发生;三是有效落实“校务三公开”,通过多种形式公开本单位每月的财务收支、重要专项经费的分配和使用以及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预防和杜绝制度虚设现象;四是全面清理“小金库”、“账外账”,围绕发票审核、审批、大额资金使用等重要环节,不断完善财务审批、财务公开等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得当,资金管理安全。
(三)强化对权力的监督管理。一是要加强对校务、财务公开程序的监管。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向教师了解学校校务、财务公开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处理,倒逼学校建立起学校账面公开常态化。二是要定期对学校财务进行审计。对单位内存在的会计核算不规范,账务处理不当,管理工作不到位,“四个不直接分管”执行不力等问题,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整改建议。三是将乡镇街办小学的财务账目收归中心学校管理,既可以避免因会计不专业而出现的违规操作,又可实现层层监管。四是定期监督与突击检查相结合,从而保证监督的频率和覆盖范围,增强监督实效。五是强化关键环节监督。设置内部监督小组,由教职工推选人员进入小组,凡涉及到项目建设、物资采购、人事调配等易发、高发腐败问题的重大事项,均由监督小组人员全程参与并及时提出意见,实行有效管理和监控。六是 探索“校财局管”的模式,规范对各校经费支出的监督审批手续。通过健全内部和外部监管,有效落实权力制衡,使腐败失去滋生的“温床”。
(四)完善对干部的选拔、任用、交流机制。一是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校领导人员聘任管理办法,严格实行任期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教育目标考核制等,使每个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能扎实履职、务实尽责,在难题面前敢负责、担责。二是尝试中小学领导人员竞争聘任或选举聘任,探索选人用人的方式与范围。通过在教育系统或学校内采用公开竞争或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学校领导人员。把那些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群众公认度高的教师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上来。三是认真落实中组部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对不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理想信念动摇,组织观念淡薄,不敢担当、不负责任、家长制作风等不适宜担任学校领导干部的教师及时予以调整或解除聘任。四是拓宽干部交流渠道。把工作实绩一般、群众基础较差、不思进取、责任心不强的干部,从重要岗位安排到一般岗位,从实职改任非领导职务,使其在自我完善中提高工作水平;把综合素质较好,工作扎实,积极进取的干部交流到重要岗位加以历练。
(五)建立项目建设、大宗采购工作小组。组建专门负责项目建设和大宗采购的工作小组,凡涉及有关项目建设和 大宗物资采购方面的工作,如招投标、手续办理、采购运输、协调监督等工作均由该小组统一“一条龙”处理。学校只需在有建设需求和大宗物资采购需求时,书面向主管部门报批,之后的手续均由工作小组负责办理。这样,既能减轻学校工作负担,使领导干部能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管理之中,又能有效避免学校在易发高发领域滋生腐败现象,同时还能减少监督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问题和原因对策 篇3
关键词:城市道路;施工;问题;原因;对策
随着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于城市道路的需求日益增大,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的私家车保有量逐年增加,从客观上增加了城市道路建设的要求。由于城市道路的辅助设施较多,施工难度较大,如地下管网,给排水系统,天线落地等施工的交叉等问题,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尽量保证正常的道路通行问题。因此,必须注意和研究困扰城市道路施工的障碍因素,认真排查可能影响城市道路施工质量、安全和工期的各种问题,全面促进城市道路建设的科学、快速、规范发展。
1 城市道路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城市道路施工人才不足
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使城市道路施工对人才的需求量增大,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大量对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施工成本管理和控制、施工工期管理和控制、施工安全管理和控制缺乏足够了解的人员大量充实到了城市道路施工的一线,尤其是大量知识层面较低的农民工的涌入,虽然降低了城市道路建设的生产成本,但造成了城市道路施工人员综合素质的整体下降,极大的降低了城市道路施工的科技含量,机械化程度相应降低,甚至出现了人工挖掘、填埋等现象。
1.2城市道路施工的现场管理存在漏洞
鉴于城市道路施工的复杂性,如,水电气暖、通信电缆等各种地下管网的分布等地下状况,拆迁、开挖淤泥、阻断通行与保持附近居民的出行安全、土方运输及回填、周边关系协调、地下文物挖掘与地质勘察、工程量变更、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之间冲突的解决、与绿化部门、冷热水供应部门、煤气输送部门、网络通信企业、消防等专业工程施工的衔接配套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精确、科学、规范的管理,而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影响着城市道路施工的顺利进行。
1.3城市道路施工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比如软基的处理技术、现场创造技术、测量放线、布设桩位的地基区域测量地面标高、调试、组装施工设备,振冲器和导杆的连接,空载运行参数的记录,振冲作业,碎石桩等桩体、桩基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路面基层、路面垫层的处理技术,路面材料的应用和拌合、铺设等技术有很多的细节需要注意,虽然这些技术和施工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道路施工,但由于操作人员或者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对这些技术和施工方法掌握的熟练程度千差万别,城市道路施工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2 城市道路施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开工急,工期紧。由于急于开工,造成匆忙设计,施工单位匆忙选择施工队伍,施工队伍又不得不匆忙进场,有些工程甚至存在设计忙点便开始施工,忙中出错就在所难免,无法按既定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城市道路工程的工期都很紧,这是城市道路施工的最大特点和市民出行的需要。城市道路工程的另一特点是绝大部分工程都要经历雨季施工,甚至冬季施工,而这个时期又往往是各种管道铺设或路基施工的阶段,管道沟槽回填后难以压实,土质含水量大,其密实度和强度很难保证。
2.2管理难度大。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场地都很难闭交通,人流难以控制,加之诸如电力、电信、热力、通信、燃气、自来水、排污管道等各种管线相互交叉、彼此干扰,使得原本狭窄的场地显得更为拥挤,同时使得质量管理工作更为零散,多点施工、雨季施工、连续性差,增加了质量管理的难度。
2.3用料问题
水泥混凝土路的水泥如果达不到质量标准,路面板的质量无法保证;石料水洗不彻底,含泥量大对面板质量也会有影响;而砂的含泥量大,也同样对路面会有害无益;还有种种材料的配合比例,如水灰比和含砂量的大小,对路面的质量都有一定影响。在操作方法上,如拌合的不均匀,对路面的质量也起定的作用。
2.4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各自责任不到位。一是建设单位协调工作不到位,未能为施工单位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造成工程的先松后紧。二是监理部门“监、帮、促”处理的不到位,不能充分发挥质量监督部门的积极作用。三是某些施工单位管理人员业务水平较低、加之劳动人员以民工为主,加大了质量管理工作的难度,施工机械设备陈旧,工程中使用的材料与原送检的材料差距较大,工艺流程落后等都易于造成质量问题。
3 提高城市道路施工质量的管理措施
3.1完善市政工程建设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并完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规范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至竣工验收各阶段、各环节对参建单位的管理工作。其次是完善招投标管理办法,进一步开放工程建设市场,避免地方垄断。优化施工招标评标办法,使创精品工程或施工质量好的企业更容易中标,或有更多的机会中标,避免施工单位的恶性价格竞争,使中标价回归理性。再是建立并完善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检测单位的工作监督与考核办法,形成对各单位的评级与优选制度。最后完善工程质量管理的奖惩制度。
3.2加强对施工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考核和奖惩。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现场施工质量的监控与考核。采用定期检查和现场临时抽查等方式对施工质量的整体运行情况和关键部位的质量状况进行监督与控制。对监控与考核的内容应根据不同的工程内容和要求详细讨论研究制定。另外对施工单位的施工投入、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况的检查与考核。重点考虑对承包人是否有合同违法行为、承包商的组织机构及主要负责人的到位情况、主要施工设备的投入情况、质量控制程序的遵守、材料质量控制情况、施工组织设计、现场实体质量控制情况、内业资料等方面进行检查考核。
3.3加强材料检查,把好质量进货关。原材料、管构件的质量对道路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是保证施工质量的第一道关口,为最大限度降低环境对工程质量的不利影响,创建优质工程打好基础。构造物不仅要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常年暴露在大气环境下,经受各种环境复杂变化的影响,对其使用的原材料,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在施工过程中道路工程材料来源渠道往往变化较大,种类复杂,特别是砂、石的来源变化频繁。所有材料在工程验收之前,监管工程师都有权进行检查、抽样测试和复测,对施工单位自行采购的工程材料,必须提供“三证”并按有关标准规定抽样检验,执行见证取样制度,不合格的材料一律不准进入施工现场,应给予清退。在工程材料检查验收工作中,质检工程师要严格控制材料的供应来源,加强对材料的抽检工作,以保证进场材料的质量,把好原材料质量关。
3.4加强在现场施工中监督检查。在经济社会,质量管理必须和经济挂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施工企业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对施工队都有了质量管理目标责任书,光有这些大目标还不够,还要具体细化,并确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质量管理的小目标。
4 结语
城市道路施工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施工企业作为道路施工的主体和施工质量最主要的责任人,必须加强自身队伍素质的提高,才能做到对所施工质量的控制,从而为建设工程使用安全和实现建设工程投资效益最大化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许承.城市道路施工质量控制[J].价值工程,2011(9).
[2]孙军.浅谈道路施工中的质量问题与处理方法[J].科技资讯,2009(5).
问题和原因对策 篇4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 (1) , 它“包含着一套从章程和规则出发来检测偏差的程序, 最后还有一套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 这类规范限定了章程和规则的约束方式的轮廓” (2) 。一个社会的制度应该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 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 则会对社会进步形成障碍和阻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很多就是制度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 政治制度方面。
(1) 决策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过程中, 由于缺乏生态保护意识, 认为环境无价, 没有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最终导致了经济发展产生的生态压力与环境的实际承受能力失去平衡和协调, 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就环境立法来讲。因为社会公民深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影响, 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 希望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 希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具有最高的权威, 希望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心声, 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 在中国现实的立法过程中, 我国农村居民人微言轻, 很少有参与立法的可能, 难有声音可以影响立法, 他们实际上处于立法者考虑的范围之外。
(2) 行政管理制度。我国内地实行的是中央高度集权的单一的行政管理制度, 由下到上一级对一级负责, 这就决定了地方政府下级必须听命于上级政府。我国现在有五层制:中央、省 (自治区、直辖市) 、市、县、乡 (镇) 。首先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然后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与下级行政机关的关系。改革开放后, 中央对地方政府普遍放权让利的同时, 先后出现了中央对特区、计划单列市、沿海开放城市、副省级城市以及广东、福建等省的区别和特殊放权。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式, 使之从均衡转向不均衡。权限多的地方, 享受的政策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多, 经济发展速度会更快一些。经济水平的提高会促使人的环境意识增强。反之, 权限少的地方, 经济水平可能要低, 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会弱一些。
(3) 干部任用制度。在我国五层制的政府管理结构中, 主要是通过组织部门的考核选拔任用干部, 而不是实行全民直选的民主制 (村一级实行直选, 但村不在五层制中) , 这种制度主要采取下管一级的方式进行, 下级只对上一级负责。这种干部任用制度, 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
2. 经济制度方面。
(1) 企业管理制度。一些位居农村的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了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甚至置国家环保法律于不顾,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据统计, 我国乡镇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行率仅为22.7%。单纯的末端治理污染扭转不了生态破坏的局面。因为老的污染解决了, 新的污染又会出现。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阶级,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确保环境的有害影响最小, 并提出防范对策和措施的一种制度。二是违反“三同时”制度。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 我国就开始推行“三同时”制度, 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大创举, 是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制度。但在现实中, 违反“三同时”规定的问题非常突出。除此之外, 有的企业擅自停用污染治理设施, 有的企业已实行停产治理却擅自恢复生产, 还有的企业违法新建污染严重的项目。
(2) 财税制度。我国实行的是分税制, 核心是中央与地方在财政上分权、分税、分设机构, 税种有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央税与地方税的税收范围、税收体系各不相同。地方政府官员在自己的任期必须提高当地的财政收入以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人员工资的发放、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民众福利的增加。同时, 我国进行社会医疗、失业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 其中地方政府要负担这些项目中的份额。我国公务员队伍庞大, 工资发放也是一个沉重负担。在目前分税制体制下,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当地企业的纳税额, 而企业纳税额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生产的增长。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 总是要维护和推动企业增长。政府处于贫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中, 地方政府的排污控制行为容易受制于企业的经济关系。
3. 社会制度方面。
(1) 城乡制度。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对环保行为的参与、对环保认知的程度与他们的文化程度、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 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较为严重的。农村学校的房子由村民集资修建, 而城市中小学的房子由政府拨款兴建, 而且, 教学仪器、师资配备天壤之别。在录取分数上, 农村孩子的录取分数远远高于城市孩子。现在大学中, 城镇居民子女占70%, 而农村子女只占30%, 这同全国城乡总人口的比例刚好倒置。机会、教育资源的不均等, 导致他们的教育程度和水平完全不一样。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经济利益上的分配不均。经济上的强弱、贫困的困扰, 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观念和行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在绝对值上有很大的增加, 但在相对量上比较, 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在扩大。
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重城市轻农村, 始终以城市为中心。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上, 基本上是投资于城市, 农村基本没有。从投资流向上看, 近几年来, 废气治理的资金已经高于废水的资金。一般而言, 城市实行集中供水, 治理废水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没有治理废气明显, 这就造成了环境公报所公布的“部分城市环境质量改善, 总体环境形式恶化”———部分城市改善是指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总体环境形式恶化是指全国水污染形势在恶化。在污染物的转移过程中, 污染者可以通过自然的力量或以自然为载体把废物转移到下游或下风向。这样看来, 农村成为城市污染物转移的消纳地几乎是合乎逻辑的。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政府要加大环境质量改善的力度, 为了节省治理费用, 政府和企业以转移的形式向农村转移生活污染、生产污染等, 农村居民替政府承担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
(2) 环境管理制度。第一, 环保部门受制于当地政府。我国的环境保护机构分为中央和地方, 实行的是业务上受上级环保部门的指导, 但在财政经费上和干部任用上受同级党委政府的制约。中国经济的转型是地方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转型, 地方政府是其辖区内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企业的发展对改善当地的就业状况, 促进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而当地居民把致富奔小康也寄托在当地政府身上, 加之企业生产增长是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 这样, 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就结成为一种特殊关系。环保部门作为一个职能部门, 只能根据当地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或者当地党政领导的眼色和声音来进行对本辖区内的污染企业进行监督, 否则, 他们的办公经费、人员工资、技术设备等可能得不到满足。这种情况下, 就艰难对污染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第二, 环保部门没有统一的监管权威。对同一对象, 有多个相互冲突职能重叠的机构, 机构之间难以协调, 互相推诿。如水由水利部门和地方政府管理, 污染问题由环境保护部门管理, 水土流失则由农业部门和国家林业部门管理, 河流流域委员会则是跨行政区域管理, 而河流流域委员会无权打击违法者。
二、几点建议
1. 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在环境立法和社会经济决策的过程中,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按照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充分考虑环境的自净能力和承载能力, 倾听群众的呼声, 保障人民群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实现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水平。
2. 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
(1) 纠正我国治理污染的偏向。我国政府在污染的治理上, 一向重城市轻农村,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很少。在城市污染的治理上, 重点在废气的处理上, 废水的污染处理不太重视, 造成城市下游的河流水质变坏, 影响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城市工业废水的治理对暴露在自然之中的广大农村居民更为现实和迫切。今后在城市废水和废气的处理上, 建议合理安排, 保证流经农村地区的河流水质更安全。
(2) 加大乡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上, 建议政府加大投入, 改变过去几乎是空白的状态, 防止农村污染越聚越多。在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上, 政府也应加大投资力度。对于技术设备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乡村工业, 要毫不手软, 坚决关闭。对于单个污染治理效率不高的乡村企业, 可在产业集群地区集中处理, 这样可以达到污染治理的规模效应。
(3) 增加农村环境保护人员的编制。目前, 我国农村环境保护人员和监测机构非常少, 不适应农村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增加农村环境保护人员的编制, 同时也应在农村地区设立环境监测机构。关于农村环保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 鉴于地方财政实力困难, 可以采取补贴的方式, 或者在农村中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员或复员退伍军人、退休后居住在农村的老干部中物色一些有公益心和责任心的人, 进行环境保护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 使他们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兼职人员。
(4) 环境保护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环境保护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 脱离不了当地的财政支持和干部人事任免, 环境保护部门束手束脚, 难以大刀阔斧地开展环境保护。2008年, 原国家环保总局已更名为国家资源和环境保护部, 省市县乡的环境保护部门应该实行垂直领导, 由国家环境和资源保护部统一归口管理, 人员由上级环保部门统一任命, 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由上级统一拨付。
3. 设立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税种。
自20世纪70年代起, 世界上许多国家采取了很多政策和法律手段, 保护自然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开征环境保护税, 主要包括: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噪音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五种。这些税种是根据“谁污染, 谁缴税”的原则设置的, 其课征范围涉及大气、水、生活环境、城市环境等很多方面, 其税收收入专用于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税是国家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遭遇危机的基础上, 为了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环境, 履行宏观调控自然环境的保护职能, 对滥用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强制性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经济手段。企业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要想自愿地对环境污染付出相应的成本是不可能的。要解决这个矛盾, 最好的手段就是征收环境保护税, 让企业与个人将污染的代价计算成成本, 使其外部成本内部化。我国现在的税制中, 税制的环境保护程度不高, 大部分的税目、税率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 而非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守法的、清洁的生产享受不到税收的优惠政策, 成本太高。而污染性的生产和与环境不友好的产品并不因为违法而付出成本, 国家主要采取罚款而没有采取税收调节手段来抑制它的生产和需求, 导致一些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 取得合法的排污权, 也不愿投资购买污染处理设备, 甚至有些企业, 有污染设备也不愿启用。
国家的税收政策应进行绿色改革, 将经济税收杠杆与生态平衡有机地协调起来, 建立起独立的资源环境税税种, 使资源环境税成为国家税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环境税这一经济杠杆, 将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内化到企业的成本中去, 促使企业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 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污染, 保护生态平衡。
4.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
在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环境保护呼声日益高涨的过程中, 各国都在探索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创新型的绿色管理模式转变的方法, 把绿色管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绿色管理旨在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把环保与节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 强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的企业管理新战略。
绿色管理实质上就是把绿色价值观与和谐发展观揉合在一起, 并具体落实到企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的职能中, 通过合理节俭地利用自然资源, 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 正确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保护生态平衡, 形成绿色生产力, 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讲, 绿色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环境保护为前提, 无害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进行无污染或最小污染的生产活动;从资源利用角度来讲, 绿色管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自然资源在有效利用的同时要做到环保和节能, 使有效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并尽可能地进行生产循环再利用;从效益角度来讲, 绿色管理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应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 使之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5. 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盛, 农村稳则社会安。目前, 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还不高, 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 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 提高土地产出率, 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3) , 走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广度和深度的持续加大, 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露,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完善环境保护制度等相应的对策措施,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农村环境,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制度建设,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商务印书馆, 1993
[2][美]道格拉斯.C.诺思.交易成本、制度与经济史[J].经济译文, 1994 (2)
问题和原因对策 篇5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
第一,不同年级均存在着厌学、依赖、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业多,做作业依赖家长,考试时顾虑重重,致使大脑呈抑制状态。
第二,对人多疑恐惧。表现为心里老是为某些事情焦虑,极度胆小害怕,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不安,似乎总面临什么危险和侵害。遇事很少相信别人,总怕对自己不利,喜欢独处。向往幻想世界,异想天开。
第三,对他人冷漠敌视。表现为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恨向他人发泄。殴打、谩骂同学,损坏公物,甚至轻生。
第四,逆反心理严重。表现为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合起来,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首先,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许多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出成绩”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大部分家长采用的是打骂的方式,而不会采用沟通、理解的方式。
其次,学校里面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情感的交流与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例如,一位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这位老师为纠正该生的毛病,竟然每次上课都让他站在课桌旁听课,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不但没有摘掉“后进生”的帽子,连原有的手工制作特长也丢弃了。
第三,家长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学生放任自流,所以导致学生在学校乖巧听话,回到家后又成为皇帝、公主。经常听到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说:“这孩子就听你们老师的,老师说一句顶我们说十句。”这也充分说明当今的家长缺少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家长来解决,而是寻找能帮助他们的老师。
第四,小学生自身条件和情感类型的差异。例如,我校有一位父母离异,父亲又是残疾人的一名女学生,因为相貌一般,从上一年级起,学校的文艺节目很少找到她,每当别人出演精彩的节目时,她都在一旁落泪。她说:“老师很少理我,也很少叫我回答问题,我是个没人喜欢的‘丑不鸭’,活在世上是个多余人。
总之,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我们时常能感受到来自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我们都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我想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中。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措施
(一)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课与“知心屋”相结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首先是向小学生普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为此,我们小学开设了团体辅导课,每周一节,四十分钟,采用校本课程《儿童心理健康导读》为教材,它包括知识篇、自测篇、方法篇、咨询篇、个案篇五个部分,学生、家长、教师都可以阅读。为了充分表现心理辅导课的特点,课堂座位改成了园座形式,教师时说时问,可以直接和同学们对话,营造了融洽和谐的气氛。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或讲道理,或讲故事、或教方法、或同学们相互讨论。例如在本周的心理健康课中我们就做了一个两人两足的游戏,让其中一个同学的脚踩在另一个同学的脚上,然后再向前走, 看谁走得远,走得稳。通过此项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同学们的顽强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同学们说:“上完课后感到特别轻松愉快。”
团体辅导课开设成功,使我们初步懂得了心理健康对孩子是多么重要。但我们知道小学生的心理不但有共性,还有个性,我们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团体辅导上,还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进行个别咨询。
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习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是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在每个班级内都设立了心理咨询箱,学生有什么要问的,可以写成小纸条投入箱内,我们每个班主任及时开箱解答。同时,我校开设了“知心屋”心理辅导室,邀请心理辅导老师,每周一.二.四.五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这样的咨询针对性强,又使学生讲出了在全班学生面前不变讲的心里话,弥补了团体辅导课的不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化了。在此基础上,我们挑选了一些学生,给他们设立类似“病例卡”的“基本情况卡”,记录学生的家庭情况、爱好、适应力、注意力、处理生活能力、处世能力、个性成熟程度、情绪紧张程度、心理障碍及原因等,在教育后进行跟踪记录,并为他们保密。
例如,我班有一位男同学家里经济条件非常优越,但是他却有一个坏毛病----偷钱.在以往的教育中我都找到家长耐心做工作,也多次与这位同学谈心,说明偷钱的危害性,可效果一直不好,同学的钱还是不断的丢失,而且渐渐还发展到偷家里的钱来花.在“知心屋”经过多次测试、记录、咨询、分析,发现他的行为是心理上的疾病造成的,他认为家里的钱花起来容易,一旦需要钱而没有及时拿到时就采用偷的方式来解决,对症下药的对他进行心理教育后,他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变。
(二)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家长和教师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认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有出息。实际上,过高的要求,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但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他们只看到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只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孩子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制订学习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家长往往有过高估计自己孩子学习能力的倾向。谁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个别差异,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我们必须接受这种现实。还有,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扮演的不只是高高在上的监督者角色,更多的应该是支持者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精神支持比单纯的物质支持更重要。比如,在我们班我采用的不是期末一张试卷定学生成绩的好与坏,而是把学生日常的学习成绩和单元的学习成绩以短信和微信群的方式与家长在第一时间取得联系,让家长时刻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并与家长一同坐下来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还把对学生的作业评价由原来单一的甲、乙、丙改为现在简笔画图案: 有小鱼代表:你写的字太大了,我都没地方喘气了;有老鼠代表:你写的字真脏;有小树代表:你的进步真大,希望你和我一起长大;有铅笔代表:你的字写得很好,要继续加油;.有帆船代表:你写的真认真,你一定能像这船一样开得更远;有星星代表:看我写的多好,这颗星就属于我了„„
产后脱发的原因和对策 篇6
妊娠期间,孕妇分泌的雌激素也较平时增加。这样一来,头发的寿命就延长了,脱发的速度变慢,大量的头发“超期服役”。正常的脱发现象变少,给人的印象是“怀孕后头发变得浓密了”。可一旦分娩,体内雌激素水平恢复正常,那些“超期服役”的头发便会纷纷“退役”,于是就出现了产后脱发。
另外,怀孕时需要的营养元素很多,怀孕期间有的女性因为呕吐等原因而不爱吃东西,营养得不到及时补充,造成某些元素缺失,头发的营养也跟不上,变得干枯易断,从而导致掉发。
妙方改善产后脱发
1多吃绿色蔬菜。绿色蔬菜中的碱性无机盐(钙、镁、钠、钾等)含量高,可中和体内不利于头发生长的酸性物质,并使之成为无毒性物质排出体外。可常食冬瓜、萝卜、大白菜、菠菜、藕,以及新鲜水果如樱桃、苹果、大枣等。
2将黑芝麻炒熟、捣碎,加糖拌匀,每天2~3次,每次1~2勺,持续服用一个月,会有明显的效果。
3用生姜片经常涂擦脱发的部位,可以促进头发生长。
4把何首乌浸泡在醋液中,一个月后,取醋液与洗发水混合洗头,吹干后再将何首乌醋液喷一些在头发上。不仅可防止脱发,还有美发、养发功效。
5将炙首乌、山萸肉、大枣、鸡蛋冲洗干净,放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待蛋熟后去壳,放入药汁中再煮20分钟,加入红糖溶化即可。吃蛋、大枣,喝汤,每天1次。
脱发女性不宜多吃瘦猪肉
女性产后脱发进行食补的确可以起到一些作用,但这个“补”字也是有讲究的。头发是由细胞组成的,其代谢需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元素的参与,产后女性脱发多补充含蛋白质、维生素多的食物,对促进头发的生长代谢是有好处的,诸如白菜、萝卜、苹果等果蔬。
但有些食物吃得过多反而对头发不利,像维生素D、鱼肝油等,吃得太多了,会让产妇食欲下降、头发脱落。鱼、瘦猪肉等食物也不要吃得太多,酸性物质食用过多会影响头发健康。
三招减轻产后脱发
1心情舒畅 愉快的心情是秀发恢复靓丽的法宝之一,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脱发,妇女在怀孕期和哺乳期应当保持心情舒畅,特别是出现了产后脱发的情况后,千万不要过于紧张,因为紧张的情绪只能加重脱发的程度。首先,新妈妈们一定要了解产后脱发的科学道理,认识到产后脱发就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一个暂时过程。不要过度害怕、焦虑、抑郁,甚至精神崩溃,以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精神性脱发。
2营养均衡 新妈妈们在饮食方面要做到膳食合理、营养均衡,应加强营养,不能挑食、偏食和忌口。多食新鲜蔬菜、水果、海产品、豆类、蛋类等。由于头发最重要的营养来源就是蛋白质,所以,妈妈们应该着重补充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瘦肉、核桃、葵花子、芝麻、紫米等等。
3 护发恰当 选用性质温和,适合自己的洗发用品,定期清洗头发;洗发时应在淋浴下顺着头发的生长方向轻轻梳洗,不要全部拢到前面或由枕后向前额用力搓洗;经常用木梳梳头,或者用手指有节奏地按摩、刺激头皮,可以促进头皮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头发的新陈代谢,加速新发的生长。
女性产后脱发只是暂时现象,经过一定时期的休养,头发的脱落就会恢复正常。新妈妈无需过于担心,更不宜乱服雌激素调节平衡,要多进行身心调节,合理膳食,不要过于劳累。
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篇7
1.1 当代大学生学风方面的诚信观念还比较欠缺
(1)当代大学生不重视学校的纪律。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大部分的同学上课迟到、早退的现象十分严重,或者就是编造谎言来欺骗导员来请假,更有甚者干脆上课就不去。(2)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比较严重。目前,即使每个大学为加强考风考纪都采取了很多相当严厉的惩罚制度,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存在侥幸的心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来进行各种方式的作弊行为。(3)当代大学生抄袭作业、毕业论文现象比较严重。毕业论文是用来评价和描述当代大学生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的文章,它是评价大学毕业生和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主要工具。但是大约有80℅的当代大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是抄袭的。所以这些现象都是当代大学生不诚信的主要表现。
1.2 当代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中缺乏诚信
(1)当代大学生为了追逐名利而不择手段。在大学期间,奖学金和助学金都是为了帮助品学兼优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设立的资助,而根据国家的规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评选过程是相当严格的,他不仅要考察到一个学生的家庭条件,而且还要看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但是为了这些钱和荣誉,相当多的大学生则不靠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评选,而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请客送礼拉关系、更有甚者同学之间竟相互勾心斗角。(2)当代大学生恶意拖欠学费现象比较严重。由于现在国家规定大学生不交学费可以继续上学,这样一些大学生就以贫困为理由来故意欠缴高校学费。(3)当代大学生助学贷款骗贷逃现象比较严重。助学贷款是国家专门给贫困的大学生提供的一项重要的无息贷款绿色通道,它是专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在校的学费和住宿费的贷款资格,所以部分大学生就用这一优惠政策来实施欺骗贷款,更有甚者,有的大学生毕业后多年却不按时偿还贷款资金,这给银行和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1.3 当代大学生社会生活中的诚信意识缺乏
(1)当代大学生往往有借取他人金钱和物品,不按时归还的现象。30%的大学生都有类似的行为。(2)当代大学生钱财“取之无道”现象比较严重。现在很多高校寝室被盗,丢失手机的现象也很严重、甚至盗窃笔记本电脑的事件也时有发生。(3)当代大学生就业求职,制造假简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他们草率签约,随意违约。这给很多单位和企业带来了巨大财产损失,这已成为很多单位和企业最难解决的问题。
1.4 当代大学生自身诚信观还不够明确
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薄弱现象比较严重,他们对诚信与不诚信问题缺乏明确的认识,并且他们的自律能力也很差。由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还比较浅,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往往缺乏理性认识,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不知道该怎样正确认识和面对,他们都普遍的认为当今社会上不良的风气其实都是目前社会的本质,所以他们就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程度,长此以往这就造成了他们诚信观念的缺失。
1.5 当代大学生家庭与学校德育滞后现象比较严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共同的愿望,但是他们缺乏对子女的诚信品德的培养。因为现在多(下转第94页)(上接第64页)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了长辈的过度疼爱,他们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起居生活,而恰恰忽视了对孩子进行诚信道德品质的教育。
2 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对策
(1)应使大学生加强对自身诚信问题的认识。大约有60%的人认为提高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最好的途径就是当代大学生要自身加强诚信道德方面的修养。大学期间是塑造一个大学生道德品行的关键时期,所以每个学校必须要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的认识诚信道德这一品德的关键性和重要性,要让当代大学生对“诚信问题”与“不诚信问题”划清明显的界限,使他们将诚信道德升华至一种崇高的观念的高度,从而来严格要求自己。
(2)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社会风气的构建,培养当代大学生诚信的道德文化。一个社会的诚信道德的社会风气的好坏,对此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大约有30℅的人们认为当今社会大力发展诚信问教育是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重要办法。所以当今社会和媒体应该加强向当代大学生进行诚信问题的报道,大力宣传和褒扬诚信道德行为,大学要在诚信道德问题方面要评优评模,要用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来约束不诚信的道德行为。建立起全民共同意识基础之上的道德行为规范,使诚信道德成为一种优良的道德文化,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促使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诚信道德风气。
(3)学校要完善相应的教育制度,建立当代大学生诚信档案。大约30%的人们认为当代高校应该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建设方面一定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制度。所以当代高校应该把诚信放在道德教育的关键地位,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思想教育的工作,是大学生们树立道德诚信观。使他们明确诚信的重要性后,高校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现代高校应该从学生考勤方面、日常行为方面、考风考纪方面等一系列方面加强管理制度,另外高校还应该把这些表现记录到每个大学生的诚信电子档案数据库,记录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大学生的诚信与不诚信行为。在大学生的评优评模过程中,将诚信档案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生衡量标准,在大学生毕业后,相关的单位和企业也可进行诚信档案数据库查询。这样一来也加强了当代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规范的重视度。
(4)家长要以身作则,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制度,道德和学习并重。孩子们诚信道德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教育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家长正确引导,父母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们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在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应树立诚信德育至上的道德观念,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诚信是中华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诚信是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代高校应该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促进当代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海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N].钱江晚报,2006-08-06:A0002.
[2]邢连清.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与对策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2).
问题和原因对策 篇8
1 影响企业资金安全的问题和不良现象
1.1 以白条、假发票、涂改发票或不用于企业开支的发票报销, 化公为私。
以这种方式侵占企业资金者, 多为企业主要领导、领导集体成员或一些部门的实权人物, 而负有审查责任的相关领导或自开先例, 明目张胆, 或明知有假, 但因存在潜规则而“睁只眼, 闭只眼”, 或被人握有把柄, 不得不手下留情, 而财务人员基本上担心打击报复和工作难保, 不闻不问, 甚至助纣为虐, 因此导致社会上倒卖发票和空白假发票成风。其中以白条报销者多为企业主要领导, 先以白条领款, 事后不愿凑发票或凑不齐发票, 但最终不了了之。白条能报销, 买来假发票自开, 买来发票进行涂改, 或者干脆将自己、亲友家庭日常生活开支的发票自然也能报销, 不但各种与生产、经营、管理无关的费用得以报销, 甚至行贿、嫖娼等也从公款中报销, 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
1.2 以权谋私, 收受好处, 违规担保或出借资金, 导致资金损失。
社会上一些骗子, 利用一些握有实权者爱虚荣、爱占小便宜的毛病, 利用各种手段接近, 骗取信任后虚报生产、经营、投资项目, 以高额回报为诱饵, 诱惑这些握有实权者或出借大笔企业资金, 或为大笔贷款、借款以企业名义予以担保, 结果这些骗子卷款而逃。也有一些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以此法苟延残喘, 但要还钱时则是“要钱没有, 要命有一条”。
1.3 截留收入, 或中饱私囊, 贪污、挪用公款, 或私设“小金库”, 滥用、私分公款。
贪污、挪用公款者, 或用假发票收账, 或开“鸳鸯发票”, 做账金额小, 收账金额大, 或找人代开发票, 从而将其中一部分或全部收入据为己有, 有的甚至“霸王硬上弓”, 直接将收回的公款纳入私囊。而企业“小金库”中的资金, 常常是权大者多得, 权小者少得, 无权者也得, 由于人人有份, 少得或有份者虽然心有不满, 但担心成为受益者们排挤的异类, 也就以“多得不如现得”的心理自慰。
2 产生资金安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企业产生资金安全问题的原因很多, 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 也有企业小气候的原因, 还有个人及其家庭的原因, 既有个人私欲膨胀的主观原因, 也有管理不善、漏洞百出的客观原因, 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2.1 社会大环境和企业小气候方面的原因
2.1.1 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 “金钱崇拜”、“金钱至上”乃至“笑
贫不笑娼”、“笑贫不笑贪”等腐朽观念充斥于社会舆论, 不断侵蚀着人们的灵魂。包括领导在内的企业员工一旦思想观念落后, 难免受到侵蚀。
2.1.2 出于各种目的, 做假账之风盛行, 为以权谋私大开方便之门。
做假账之风在我国比较普遍, 无论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 还是国有、合资和民营企业, 概莫例外, 连一些在本国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的外资企业, 来我国投资后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做假账这一套, 因此当年朱镕基总理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题写下“不做假账”的校训。
2.1.3 学校里、社会上空洞的思想教育形式导致社会上虚伪之
风盛行, 言行不一者容易受重用, 导致财务管理上说的是一套, 做的又是一套。这表现为说到的做不到, 实际做的又不能说、不敢说, 做假账和以权谋私在一些单位成为公开的秘密。
2.1.4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 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很多企业按照国家和上级单位的相关制度、规定设立了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由于各种原因执行不到位, 导致企业资金损失严重, 于是各种呼吁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的呼声不断, 陷入“建立制度———执行不到位———再建立新制度———再执行不到位”的死循环。
2.2 个人修养和操守把控的原因
2.2.1 品格低下, 权欲熏心。
有些当权者把“有权不用, 过期作废”之说奉为圭臬, 有机会时抓紧机会以权谋私, 没有机会时创造条件以权谋私。像凭白条报销、假发票和涂改发票报销者, 很多是因为手中掌握较大的权力, 因而有恃无恐。
2.2.2 染有赌博、嫖娼、吸毒、婚外情、“包二奶”等陋习。
无论是企业领导、有实权的部门负责人, 还是财务人员, 一旦与赌博、嫖娼、吸毒、婚外情、“包二奶”沾上边, 最后往往是身不由己想尽千方百计来侵占企业资金, 以满足自己的私欲, 有的甚至贪污公款供情人赌博、吸毒。
2.2.3 自以为高明, 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侵占企业资金者大多都自以为聪明透顶, 自己干得天衣无缝, 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冒充领导签名报销了。
2.2.4 盲目地“随大流”、占便宜, 结果陷入骗子精心编织的圈套。
2.3 社会交往和面情难却的原因
2.3.1 忠孝难全, 迫于父母的压力为父母或亲友“帮忙”, 结果把自己给套住了。
2.3.2 良莠不分, 交友不慎, 碍于面情为处心积虑的“好友”“帮忙”。
3 加强企业资金安全的对策
3.1 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担任企业领导, 防止领导带头以权谋私, 化公为私, 变相地甚至明目张胆地侵占企业资金。
一个企业的资金是否安全, 与其主要领导或领导集体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一些企业之所以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主要是企业相关领导要想以权谋私, 就要先打破财务管理制度的束缚, 于是在一些封建家长制严重的企业, “一把手”一言九鼎, 说一不二, 财务人员根本无法行使财务监督的职责。
3.2 严格执行国家的会计制度和相关规定, 不做假账, 不给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
主要领导或领导集体, 不能为了各种目的指使财务人员做假账, 开了做假账的先河等于打开了做假账的闸门, 财务人员对各种假账也就见怪不怪了。
3.3 主要领导要懂财务报表和财务账目, 对企业家底和收支心中有“一本账”, 使意欲从事经济犯罪者无隙可乘。
之所以一些部门的实权人物和财务人员能长期贪污、挪用企业的资金, 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这些企业的主要领导对本企业的家当心中无数, 对收入和费用也没谱。
3.4 建立岗位责任制, 加强流程管理, 层层把关。对于把关不严造成经济损失者, 给予相应的处分。
3.5 加强审计工作, 亡羊补牢, 堵塞漏洞。没有条件设立审计部门的企业, 可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来审计企业财务。
3.6 及时、严肃地处理侵占企业资金者, 以儆效尤。
对于违反财务管理制度者, 该警告、记过的予以警告、记过, 该辞退的予以辞退, 性质严重者交司法机关处理。
3.7 奖励严格把关的账务人员, 调动财务人员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的积极性。
3.8 重视社会监督, 对于举报侵占本企业资金行为者, 无论是企业内部和社会上的人员, 都予以奖励和保护。
参考文献
[1]陈世军.加强企业货币资金安全管理与控制的思考[J].商业会计.2009. (08) .
[2]张立萍.货币资金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J].基层后勤研究.2007. (03) .
问题和原因对策 篇9
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12月在我科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其中男68例, 女40例, 年龄12.6~70岁, 平均50.0岁, 病程2~12.63年, 1型糖尿病23例, 2型糖尿病82例, 妊娠糖尿病3例。
使用胰岛素泵治疗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包括:异常血糖升高 (随机血糖>20mmol/L) 、低血糖反应 (随机血糖<3.9mmol/L) 、输注障碍、注射部位皮下硬结、注射部位化脓、皮下软管脱出、睡眠障碍、过度紧张[1]。本组发生各类问题45例, 占41.6%, 其中异常高血糖12例, 输注障碍9例, 低血糖7例, 注射部位皮下硬结3例、注射部位化脓1例、皮下软管脱出3例, 睡眠障碍、过度紧张10例。
2 原因分析
2.1 异常高血糖
(1) 患者进餐时, 忘记输注餐前大剂量胰岛素或进餐量增加而未增加追加量。 (2) 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或交班不严所致:安装完毕忘记开机、海创 (罗氏) 泵忘记安慰自动停机、未及时发现储药器前端O型环破坏或导管前端与储药器头部连接不牢固导致的药液漏出, 而胰岛素泵又不会因此而报警, 从而导致血糖升高。本组有2例储药器头部与导管连接不牢固, 胰岛素未注入体内, 复测血糖时才发现;有1例电池无电, 未听见报警, 未及时更换电池。 (3) 未按时更换输注装置及注射部位, 针头刺入处产生皮下硬结, 胰岛素吸收较差。杨贵芬等[2]认为每3~5天更换输注装置和每2~3天更换输注部位, 避免皮下脂肪粒或小血块堵塞针头或因局部感染、皮下硬结导致胰岛素吸收不良。 (4) 出院患者知识缺乏, 总是以一个不变的追加量或基础率治疗:在应激状态下, 如感染、创伤、意外事件打击等, 人体内糖皮质激素连同儿茶酚胺类生成增加, 这些物质促使糖异生和糖原分解, 使血糖升高, 这时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而未增加。 (5) 低血糖后吃太多食物引起血糖显著的长时间升高。 (6) 应用某些药物如强的松后导致血糖异常升高。
2.2 低血糖
本组置泵患者有3例出现低血糖症状是运动量增加而食物摄入减少引起的。1例与饮酒有关, 一方面, 摄入大量乙醇可刺激人体分泌大量胰岛素, 使血糖浓度降低;另一方面, 乙醇进入肝脏, 抑制了肝糖元的分解和异生, 导致低血糖的出现。3例是在调整基础率期间, 因基础率或追加量不适合而致。
2.3 输注障碍
(1) 输注导管内空气堵塞:主要因为气泡阻塞储药器出口或导管, 终止胰岛素的输出。出现气泡的原因有三:a.在抽吸胰岛素时, 针头与储药器前端未拧紧;b.推拉储药器力量太大使气体从活塞侧面进入;c.将刚从冰箱取出的胰岛素溶液充注到储药器内, 并输向人体内, 伴随药瓶外面温度的升高, 胰岛素溶液内的温度也逐渐升高, 先前在低温时溶解在溶液内的气体转变成许多小气泡出现在溶液中随胰岛素输出而阻塞导管或储药器与针头连接处。本组有6例因气泡阻塞储药器出口, 3例因气泡阻塞导管或快速分离器连接处。 (2) 因为埋植部位皮肤疼痛、发炎, 导管内有血性体液流出, 造成针头阻塞。 (3) 储药器内胰岛素余量不足。 (4) 储药器活塞推动受限:可因储药器及输注导管使用时间过长、胰岛素结晶或带泵进行MRI、CT等检查而损伤泵的电子元件所致。
2.4 输注部位感染
因胰岛素易受碘的影响而失效[3], 我科仅用75%乙醇消毒, 如消毒次数少或护理人员在给患者带泵时无菌操作不严格加之患者本身卫生条件差, 就有发生感染的危险;当患者离开病房去做检查或洗澡时, 将快速分离器松开后, 易致连接口感染。
2.5 皮下软管脱出
主因患者用力不当或出汗粘贴松动而致针头从体内拔出。
2.6 患者精神紧张、睡眠障碍
因患者对胰岛素泵治疗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疑虑, 多为担心给生活带来不便或将泵丢失、损坏及其费用问题, 表现为过度紧张, 不敢下床活动, 有的表现为睡眠障碍。
3 护理对策
3.1 安装前的准备
3.1.1护理人员认真学习, 熟练掌握胰岛素泵的工作原理, 安装方法, 报警的判断及处理, 胰岛素泵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血糖控制目标、监测频率等。
3.1.2为患者讲解胰岛素泵的工作原理、优越性、安全性和方便性, 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的疑虑, 有针对性的给予解释与指导, 如应用胰岛素泵后可自由活动, 且不易损坏等, 以消除其紧张和疑虑。
3.1.3准确设置泵的各项参数, 仔细检查胰岛素泵各部件是否完好, 电池是否有电。
3.1.4避免输注系统内的气泡: (1) 胰岛素的准备:胰岛素提前放置于室温3h[4], 若时间不允许可用双手掌心轻轻揉搓, 尽量使胰岛素的温度与室温一致再安装。 (2) 排净储药器内的气体。 (3) 在抽吸胰岛素的过程中, 缓慢拉动活塞, 避免产生过多气泡。 (4) 为避免将空气抽入储药器内, 抽药时须拧紧针头与储药器顶端, 并保持针头始终在溶液中;储药器内已充满胰岛素后, 其顶端也应充满胰岛素, 如有气泡进入, 用手指轻弹, 使小气泡变成大气泡推出储药器。 (5) 充注导管时泵垂直立与桌上, 储药器顶端向上, 导管尾端向上, 发现导管内有气泡, 应使导管直立, 针头端向上, 用手指轻弹导管使气体向上向针头端移动, 排出气体。如仍不可排出气体, 需更换新导管。
3.2 安装时的要点
3.2.1 部位的选择:
选择腹部 (距脐部5cm外) , 避开腰带等摩擦处, 皮肤柔软、无疤痕、无硬结处进行穿刺。孕妇可以选择前臂外侧、大腿处, 儿童可以选择臀部等处。
3.2.2
严格按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操作, 在以穿刺点为中心四周10cm用75%的乙醇进行多遍消毒皮肤。
3.2.3 妥善固定:
一般用一次性粘贴敷料固定前, 对管道行“S”型或“U”型弯曲后进行固定, 以防止不慎牵拉时, 对针头处有所缓冲。
3.3 佩带泵期间观察与护理
3.3.1护士应做好交接班, 经常巡视患者, 观察胰岛素泵是否运行正常, 有无药液漏出, 安置部位皮肤有无出血、红肿, 及时解除报警。输注装置及输注部位每3~5天更换一次, 以保证胰岛素的吸收。发现黏贴松动, 随时给予更换。
3.3.2血糖监测对保证成功和安全用泵极为重要。置泵后的前三天常规监测八段血糖, 以后视血糖情况决定监测频率, 发现高血糖和低血糖及时纠正。
3.3.3患者带泵期间, 如需MRI、CT等检查或需要洗澡, 需将快速分离器松开, 连接口处以无菌纱布包好后用专用胶袋套好, 放在无菌治疗盘中。临床中, 多数患者对带胰岛素泵针头洗澡不接受, 可将针头去除, 待洗澡完毕, 再行安装。
3.3.4做好健康教育: (1) 告知患者胰岛素泵妥善放置于衣服口袋或挂于腰带上, 睡觉时可放于床上, 防止牵拉, 脱落;嘱患者保持穿刺局部干燥, 如有发痒、肿胀等感觉, 需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2) 告知患者佩带胰岛素泵期间仍需控制饮食, 如有加餐及时告知医生, 按进食量注入追加量胰岛素。 (3) 告知患者置泵前3天, 限制室外过量活动;外出时必须随身携带适量食品, 以备出现低血糖时服食;输注餐前大剂量胰岛素后, 必须按时进食;限制饮酒, 预防发生低血糖。 (4) 告知患者如出现心慌、出冷汗、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进食适量糖类食品, 按专家推荐量, 一般口服200mL果汁或10~15g单糖相当于一两馒头, 观察15~30min如血糖仍低再重复上述进食量, 以免一次进食太多, 引起血糖升高太多。 (5) 出院回家佩带胰岛素泵者, 告知如有发热、腹泻、创伤等应急情况, 需及时就医。
4 讨论
胰岛素泵能模仿人体胰腺的功能, 更接近人体的生理功能, 且使用方便、安全、痛苦小, 能有效地控制血糖[5], 但同时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目前的胰岛素泵还属于开环式结构, 即还不能自动感应人体的血糖水平而自动调节胰岛素的用量, 虽然泵本身设有故障报警系统, 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人为干预。比如由于胰岛素泵的基础率非常微量 (通常每小时仅零点儿几个单位, 相当于几微升胰岛素溶液) , 而堵塞处的压力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 泵的报警系统才会感知并报警, 此时可能已有数小时未向体内输入胰岛素了, 在Ⅰ型糖尿病就会使血糖显著升高。因此, 加强观察, 及时发现胰岛素泵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解决, 是患者得到更好疗效的保障。
2010年1月至11月, 我科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230例糖尿病患者中, 发生各类问题18例, 占7.8%, 较实施前发生率 (41.6%) 明显降低。说明通过规范化, 细致的护理完全可以克服胰岛素泵使用中的一些问题, 使之更好的为糖尿病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黄秋红, 戴霞, 范海萍, 等.胰岛素泵使用中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 :50-52.
[2]杨贵芬, 程玉霞, 刘建琴, 等.38例胰岛素泵治疗失败的原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3) :246-247.
[3]徐淑敏, 王娟, 姜爱卿, 等.胰岛素泵在住院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J].齐鲁医学杂志, 2005, 20 (5) :449.
[4]李娜, 宋晓敏, 李睿, 等.护理人员保证胰岛素泵疗效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22) :147-148.
渔民“失海”问题:原因与对策 篇10
一、从事海洋渔业捕捞的渔民“失海”原因
第一, 国家工业建设用海、工厂工业用海造成渔民捕捞性“失海”。第二, 国家海上交通航运现代化建设用海而造成渔民大面积“失海”。如航道开辟与使用、海上桥梁建设等。第三, 国家油气建设用海而造成渔民大捕捞性“失海”。如海上石油勘探与开采、石油管道, 天然气、液化汽海底管道的保护性用海。第四, 国家通讯建设用海而造成渔民大面积捕捞性“失海”。仅从东海区尤其是浙北渔场的捕捞海区通过的国内与国际海底通讯光缆 (如:中日光缆、中美光缆、环球光缆、欧亚光缆等) 就有九条, 按海底通讯光缆保护性用海要求规定, 每条光缆的左右两侧各1海里内不允许船只抛锚和进行渔业生产。第五, 国家现代化深水港码头及外轮锚地建设用海而造成渔民大面积捕捞性“失海”。第六, 海防军事用海。第七, 海洋环境保护不善, 给渔业捕捞造成大面积“潜在性”失海。第八, 国际性原因造成渔民捕捞性“失海”。中国与日本, 以及中国与韩国的过渡海域, 曾是中国渔民可以渔业捕捞的公用海域。随着《中日渔业协定》和《中韩渔业协定》的签订生效, 中国渔船难以进入中日和中韩过渡海域进行渔业捕捞, 以致渔业捕捞空间大幅缩小。
二、“失海”渔民权利和利益受损的表现
第一, “失海”渔民的海洋使用权和渔业捕捞权受到损害。第二, “失海”渔民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第三, “失海”渔民的正常的日常生活受到损害。第四, 导致“失海”渔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全隐患。第五, “失海”渔民心态和情绪上的不良影响。第六, 环境污染等对“失海”渔民身体健康的破坏性影响。
三、导致渔民“失海”的管理与政策问题
第一, 国家对海洋管理的多头化和条块分割, 以及对海洋实行多途径的开发是造成渔民“失海”的必然原因。渔民“失海”和由“失海”导致他们各项权益受损是由国家 (政府) 和社会原因造成的。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海洋实行多途径开发是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必然趋势, 而这一趋势又是造成渔民捕捞性“失海”以及各项权益受损的必然结果。第二, 法律的缺失和对渔民权利和利益不够重视是造成渔民“失海”和权益受损的根本原因。直到至今, 中国尚未制定“渔民海洋使用权利保障法”和“渔民渔业捕捞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 渔民的海洋使用权和渔业捕捞权只是在国家《宪法》和《海域使用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架构下的一种变通性权利享受, 而这种变通性的权利弹性较大, 缺乏专门的法律确定性, 其法律保障性相对比较弱化。因此, 这是造成渔民“失海”和权益受损的根本原因。第三, 对海洋重开发、轻保护是造成渔民“失海”和权益受损的社会原因。国家和各级政府根据需要对海洋进行必要的开发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开发的同时, 应该注重规划与保护。而现在不少地方只重开发不加保护, 更不考虑渔民利益。因而这是造成渔民“失海”及各项权益受损的社会原因。第四, 国家和各级政府配套救济措施滞后是“失海”渔民和权益受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救济工作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存在片面性, 热衷于开发与项目的引进, 轻视或不顾渔民的利益。二是对渔民面临的“失海”问题, 以及渔民由“失海”导致各项权益受损等系列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预计、考量及认真的研究。三是对海洋渔业面临“失海”困境, 缺乏必要的救济措施。
四、渔民“失海”问题的调控与对策建议
沿海地区、渔区的渔民“失海”问题事关海洋渔业发展和广大渔民的权利和利益, 是海洋社会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妥善地应对, 进行有效的调控与处置, 应该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各级政府和有关学者在揭示和研究这些问题的同时, 试图以法律救济、社会救济和出路救济诸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第一, 法律支持与救济。渔业权是渔民固有的生存权利, 属于渔民的基本人权的范畴, 这种权利作渔民的基本人权, 属于第一位阶的权利, 其设定不可能也不需要以低位阶的其他权利作为其依据或基础。
渔业权历史悠久, 在历史上渔民一直享有渔业权, 而且这一权利是世界上公认的, 渔业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基于渔业本身的需要而获得了其天然的正当性。渔业生产者的渔业活动对渔民本身来讲是为了生存而生产, 而渔业获得物对于社会来讲则也是人民的必要生活资料, 间接讲渔业权是为人类的生存而存在, 该权利当属于第一位阶权利, 高于一般的海域使用权的行使。因此, 在渔业法律体系中应引入“渔业权”, 以弥补渔业法重行政、轻民事、重管理、轻权益保护的不
渔民“失海”从社会发展角度看难以避免, 但“失海”的随意性和救济的滞后却主要由于对渔业权法律制度的漠视, 当渔民的生存空间———海洋成为行政权可以随时且随意剥夺的时候, 渔民的“失海”必然会伴随着一种新的弱势群体的产生。为了规范政府的用海行为, 必须重视渔业权的存在, 当“失海”渔民成为新弱势群体时, 法律也应成为主要的救济手
国家和省以上立法机关要对广大“失海”渔民的各项权利和利益保护问题给予专门的公平立法。通过专门立法, 一是进一步确立广大“失海”渔民除宪法规定外的更加明确的专门法律地位。二是使“失海”渔民的各项权利和利益保障上能有法可依。三是体现“人性化”的公平立法,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二, 社会救济与支持。要建立“失海”渔民的利益补偿制度。利益补偿是对利益受损者直接有效的利益救济。而建立“失海”渔民的利益补偿制度与沿海地区的社会稳定问题密切相关;要建立“多元型”的“失海”渔民社会保障制度。筹措“失海”渔民的各项社会保障基金;要建立“失海”渔民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相关的管理制度, 使“失海”渔民在社会救济保障中得到实惠。“失海”渔民利益补偿实际上是一项政策性制度。主要由国家和政府对“失海”渔民给予必要的经济利益补偿, 其中主要由省 (市) 以上人民政府或上级有关部门负责政策制定, 体现出较有实际的政策效果, 同时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中对此给予倾斜。要建立“谁开发、谁负责”补偿办法, 使“失海”渔民在海洋开发征用中共同受益。要有权益救济的法律依据, 不能停留在人为层面。要走出暂时性、临时性措施层面。建立经常性的保护机制。
尽管“失海”渔民不是失地农民, 但他们由诸多原因造成“失海”后, 进而导致他们的经济、生活等各项权利和利益的受损, 并由此使他们的择业、生活、医疗、养老等风险进一步增大, 这种情形在本质上与失地农民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 对“失海”渔民的系列问题也应视为三农问题中的特殊问题, 并采取妥善措施予以解决。
第三, 出路救济与支持。要为“失海”渔民谋求转业和再就业新路子。一是帮助“失海”渔民从提高文化和技能素质上实施救济。这是因为主广大渔民长期以来缺少教育和培训, 普遍存在文化和劳动技能较低的状况, “失海”以后, 要他们自己谋求转业和再就业是缺乏社会竞争能力的。因此, 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帮助。根据“失海”渔民的年龄和文化层次,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他们进行文化和相适应的劳动技能培训, 提高他们的素质, 以适应他们转业和再就业的需要;二是发展与港口业相配套的海、陆运输业等为“失海”渔民解决转业和再就业问题。要将适合海运和陆运的“失海”渔民组织起来成立专门运输产业体, 并通过省 (市) 以上人民政府与港口管理部门协商, 建立长期转运业务关系。同时, 再组建相配套的服务行业, 与港口转运形成配套产业板块;三是有计划地发展以转产渔民为主体的渔、港、景为特色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并将旅游中的吃、住、游形成配套
摘要:目前长期从事海洋渔业捕捞的渔民正面临“失海”和潜在性失海的危机与困惑, 导致经济利益受损和正常生活的破坏。需从法律制度层面解读渔民的权利, 进而逐步解决诸如渔业权、海域使用权等权利在冲突中建立新的权利架构, 为“失海”渔民的权益保护提供根本性的支持。
关键词:渔业捕捞,权益保护,海洋使用权
参考文献
[1]全永波.“失海”渔民的权益缺失与法律救济[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7, (5) .
冷轧硅钢划伤原因及对策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连铸坯;划伤;裂纹;铜板
0.前言
热连轧带钢划伤是生产过程中的常见产品缺陷带钢划伤后,而轧制区域产生的划伤,存在带钢表面,在经过冷轧后可以减弱或消除;而对铸机产生的划伤,潜伏在带钢表层内部,热轧检查人员在线检查不易被发现。在冷轧酸轧过后,表面较为明显,生产单位必须将产品降级处理,甚至被降为废品或切除划伤部分带钢,严重影响公司经济效益或延迟订单发货,造成信誉受损。如果作为热轧产品直接而流入市场,将使下道工序,不但产生质量异议需赔付,并且对公司将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对划伤的治理和控制,一直是各热轧生产单位的重要工作。
1.划伤原因分析及现象
热轧带钢表面划伤的因素较多,均是与带的设备造成。在生产过程中,与带钢接触的设轧工作辊、活套、精轧机架间及出口过渡板、卷下夹送辊、层冷辊道、卷取机入口上下导板、卷卷辊及弧形导板、卸卷小车托辊等,不同设备钢划伤的现象不同。而对于连铸坯产生的划伤冷轧无法消除,本文从冷轧带钢表面质量开始进行研究:
1.1酸轧后产品表面缺陷分析
酸轧后的产品板卷表面存在多条划伤,颜色呈白色,且位置固定。都集中在带钢上表面,此种缺陷因上表面除与轧辊和夹送辊接触外,对于轧机设备无法进行解释,因此只能从铸机方面进行分析。
1.2能谱分析情况
通过对冷轧卷缺陷处和非缺陷处的图谱和化学成分含量分析,可以看出:缺陷处的化学成分C、Al、Si、Mn的含量与非缺陷处基本无差别,但缺陷处的[O]含量剧增,是非缺陷处的3倍多;[Fe]原子百分数减少。
1.3热轧原因分析
由以上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此缺陷来源于铸机,于是吊出该浇次剪切的板坯头尾样,上表面传动侧有裂纹,同时存在严重的划痕。铸坯裂纹和划伤处对应的结晶器宽面铜板渣线部位发现有深裂纹(最深1.5mm左右)和划伤。
后在即将上线的结晶器铜板上发现有未完成洗干净的划痕,具体如下:上线铜板往往没有将龟裂、压痕、划痕等完全铣掉就上线,铜板上线时其龟裂、压痕深度往往就超过0.5mm深。而在热状态下龟裂纹将扩展,严重时达到3mm深,2mm宽,且从结晶器渣线部位一直延伸到底部。在熱轧后,裂纹被压合,无法发现此种缺陷,但是冷轧酸洗后存在多条白色痕迹,严重时有较强的手感。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划伤的主要原因:因结晶器铜板渣线部位的存在裂纹、拉钢过程中顺着裂纹产生的划伤、压痕,导致连铸坯划伤和纵裂纹。结晶器铜板的裂纹、划伤严重影响结晶器铜板导热的均匀性,初生坯壳的受热不匀,极易导致铸坯纵裂痕、纵裂纹的产生。铸坯的划伤、裂纹经过热轧轧制后缺陷表现不明显,但经酸轧后表现明显。
2.对策措施
(1)结晶器维修间加强对结晶器的使用质量和维护质量的监护,铣磨加工后的铜板不允许存在裂纹,对不符合要求的工况坚决不能上线使用。
(2)连铸班组对新上线结晶器铜板和浇次间对铜板仔细检查。新铜板有裂纹、划伤、压痕禁止用于生产;浇次间铜板裂纹、划伤、压痕深度不允许超过0.5mm。并在浇次间按要求将结晶器铜板打磨光滑。
(3)对于开浇的切头切尾进行检查,发现有裂纹或划伤坚决停浇处理,避免批量质量事件的发生。 [科]
【参考文献】
建筑安全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篇12
近年来,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加强了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整治力度, 各项安全法规及技术标准的出妇产科, 使安全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使建筑施工及环境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所取得了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但由于我国处于经济飞速发展建设联合体, 建设规模不断的扩大, 从而导致建筑安全事故一直居高不下, 不仅造成了较大的财产损失, 同时也导致伤亡事故增加。面前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的严竣形势, 所以加强建筑行业的安全生产是十分必要的。
2 建筑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安全意识淡薄
在建筑施工中, 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建筑部门从上面领导到下面的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这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很重要因素之一。建筑施工较为复杂, 风险性较高, 许多建筑行业的领导都觉得安全并不是施工中最重要的事情, 而是把利益放在第一位, 而要安全工作放在了一个次要的位置, 意识不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所以直接导致在施工中各项安全管理工作无法得以具体的落实, 执行力度差, 导致施工中安全隐患越来越多, 发生事故后片面的找客观原因, 而对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进行开脱。
2.2 政府部门安全监管不力
由于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国大部分建筑安全监管部门都存在着人员紧缺的局面, 由于缺少专业的安全监管人员, 所以安全监管的覆盖面较小, 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监管的力度不够, 对已发生事故的处理达不到有效的警示作用, 相同的事故还会重复发生。安全监管责任得不到具体的落实, 甚至在一些工程及偏远地区还存在着监管盲区。
2.3 建筑企业安全施工责任未落实到位
(1) 部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不强, 重效益、轻安全, 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 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 安全培训教育流于形式, 施工现场管理混乱, 安全防护不符合标准要求, 未能建立起真正有效运转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2) 一些建设单位, 未能真正重视和履行法规规定的安全责任, 任意压缩合理工期, 忽视安全生产管理; (3) 部分监理单位对应负的安全责任认识不清, 对安全生产隐患不能及时做出应有处理。
2.4 安全教育缺位
目前在我国建筑行业当中, 专业性的施工队伍较少, 大部分施工企业都是在进行施工前临时招聘施工人员, 这部分人员多为农民工, 这些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缺乏安全意识, 同时企业在进行生产前也缺少对这部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 有些企业即使进行了临时的培训, 但由于人员流动性较大, 所以培训工作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这部分施工人员由于没有相关的安全知识, 所以成为导致施工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 在大部分的施工伤亡事故中, 伤亡人员以这部分缺乏必要安全意识的农民工居多。
2.5 缺乏有效的事故应急机制
在大部分施工中, 都缺乏相应的应急预案, 也没有专业的应急队伍, 从而导致在发生事故时无法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 没有应急队伍对事故进行有效的处置, 从而导致事态的扩大, 增回绕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3 建筑安全问题的对策
3.1 隔离物的不安全状态
施工现场情况较为复杂, 不仅有较多的施工机械设备, 同时还有工人的生产用具、大量的施工材料等。这些以物的形态存在于现场的施工器材需要时刻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中, 这就需要在施工现场配备专业的检查人员, 对设备及用具的安全状态进行巡查, 对各种安全防护用具及安全措施进行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从而保证现场中物的安全性, 不留有安全隐患。
3.2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首先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 实行严格的奖罚制度, 对造成事故的责任者要给予经济处罚、行政处分乃至追究刑事责任。加强对新工人的技术培训, 实行老工人带新工人的制度, 避免技术不熟练的新工人独自上场操作。尽量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设计, 对于工作中危险性较大、技术性较强的工序, 安排工人时要综合考虑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性格和气质等方面的因素。
其次要加强对建筑工人的安全管理。要进行岗前安全教育, 包括向工人说明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风险、个人劳动保护器具的使用方法、安全事故的一般急救措施及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要尽量为工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要经常了解工人在家庭生活、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并及时给予物质及精神方面的帮助, 使他们能够专心从事工作。
3.3 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管理体系
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在于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企业的生产安全、顺利地进行。具体来说, 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加快立法进程, 建立健全建筑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将企业中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办法制定成统一标准, 纳入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建筑安全标准体系;在企业中设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 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明确企业各部门、各级人员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所承担的职责和权限,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管理责任制体系;严格执行岗前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管理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管理稽查体系。
3.4 建立建筑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普及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一个庞大的、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建筑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现实, 当然, 该系统必须由专门的全国性行业管理机构建立并控制。该系统建立之后, 由行业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将全国所有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信息录入系统, 这样施工企业的安全事故及优秀的安全管理方法都能在系统中得以体现, 有助于加强企业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 同时对整个建筑行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 该系统的建立也使得发包人或者招标机构能够真实、准确地获得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情况, 不至于被投标书里面的虚假安全管理资料所蒙蔽。这样既有助于发包人或者招标机构选择合格的施工企业, 也有助于建筑业招标投标市场的有序、公平发展。
4 结束语
【问题和原因对策】推荐阅读:
产生问题的原因对策08-09
论中国腐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05-08
广告中的道德问题的原因及对策08-28
安全生产联合执法机制的问题、原因与对策06-19
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07-19
农村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10-17
小学生审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07-11
产后脱发的原因和对策07-21